<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陽修范文

2023-09-20

歐陽修范文第1篇

為了進行更全面的分析, 我又找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文, 與這兩篇文章一起構成一個系列, 以這三篇文章中的“酒”為線索來分析和探究歐陽修一生的官場心路歷程變化。因為按照寫作時間排序, 《與尹師魯第一書》《醉翁亭記》《六一居士傳》三篇文章分別寫于歐陽修29歲、40歲、63歲, 恰好對應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壯志凌云積極進取的青年時代

寫《與尹師魯第一書》一文時正值歐陽修進士及第后幾年, 青年才俊, 意氣風發, 為人“天資剛勁, 見義勇為, 雖機阱在前, 觸發之不顧。” (《宋史·歐陽修傳》) 在當時那種人人自危情況之下, 他不畏時局之難貶謫之艱, 聽到高若訥譏諷范仲淹時, 毅然寫下那封著名的《與高司諫書》, 慷慨正義, 侃侃直言, 怒斥高若訥的小人行徑。此舉足可見青年歐陽修是非分明, 膽識過人, 并且充滿著濟世報國的政治激情。在《與尹師魯第一書》一文中, 歐陽修還用大量的筆墨向朋友訴說了自己對這次被貶的看法和態度, 以古時那些死不失義的君子為榜樣, 認為“得罪雖死, 不為忘親”;認為因言獲罪一事, 古人日日有也”, 而“事有當然而不得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初貶夷陵的他在信中還鄭重表達了對那些因被貶而傲逸狂醉之人的否定, 認為他們“自言我為大不為小”是極不可取的行為, 表示自己要“益慎職, 無飲酒”, 還說自己從出京“至今不曾飲酒”, 著重向師魯表明自己在對酒的態度上的言行一致。

眾所周知, 在古代士人眼中, 酒多為消愁、解脫、縱情之物, 名士愛飲酒的數不勝數:屈原、宋玉、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等等??袢艘菔慷肪祈g謔”, 頂級文人“斗酒詩百篇”, 遷客謫人借酒澆心中塊壘, “與爾同銷萬古愁”……借一壺美酒, 可閱盡人生百態, 喝出人生千般滋味。而作為一個失意文人的歐陽修居然能夠對酒有著如此自覺而刻意的抵抗, 足見其高度的自律性、堅守性。從中也不難看出此時的他雖境遇不佳, 仕途坎坷, 卻仍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氣概, 這種受儒家濟世思想浸染的敢于視天下興亡為己任, 不以貶謫為患的政治豪情, 著實令人心生敬仰。

熱情消退矛盾困惑的中年時期

到了慶歷六年, 歐陽修又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革新運動, 再次被貶到了滁州做太守。此時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 奸邪當道, 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粗鴩业姆e弊不能消除, 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 深感憂慮和痛苦的歐陽修政治熱情開始逐漸消退, 自覺“職事日益減少, 養拙自便。” (《與韓忠獻王稚圭》) 與滁州百姓一起過著閑適的游樂生活。在風景秀麗的瑯玡之亭內, 他與眾賓客們觥籌交錯, “醉能同其樂”。這時的酒是讓太守與百姓融為一體的媒介, 而這把酒暢飲其樂融融之景則是太守當政時政治清明生活安樂的體現。

但百姓之樂與太守之樂終究是不同的。“飲少輒醉”“蒼顏白發, 頹然乎其間”, 這種頹然之態怎會是一個真正的“樂”者所現?況且酒不曾多飲, 人卻自醉, 這心中是有怎樣難言的愁緒?曾幾何時, 歐陽修還在告誡自己“無飲酒”不“狂醉”, 而此時, 仕途再受波折的他已無法堅守當年承諾。這時, 酒已是他解除煩憂的良藥, 醉也成了他忘卻失意的方式。在美酒中他娛情山水, 在大醉中他獨自消化著失落和痛苦。四十歲壯年之身的他給自己起名為“醉翁”, 一個“醉”字, 飽含了他情懷無處可寄;理想無處可托的痛苦, 一個“翁”字, 自嘲中隱匿著他功業未建歲月蹉跎的嗟嘆和感傷。此時的他雖能寬簡為政, 與民同樂, 政治理想也未完全丟棄, 但終難掩心中懷才不遇的苦悶。人到中年的歐陽修在現實的矛盾中苦苦地掙扎著, 他終于發現, 現實永遠不如想象中美好, 曾經高蹈于云端的高潔理想終究要落入塵世蒙受污垢。

與世無爭修身養性的晚年時光

到了寫《六一居士傳》時, 歐陽修已年過六十, 步入仕途四十年, 與群小與新黨中人交相煎迫, 幾度貶官, 歷盡宦海風波。暮年, 還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濮議”之爭, 這些磨難都讓他身心俱疲。熙寧三年, 歐陽修至蔡州, 在與友人的書信 (《與韓忠獻王稚圭》其四十) 中曾寫道:“某自至蔡, 遂不成作詩, 老年力盡, 兼亦憂畏頗多, 冀靜默安退藏爾”。此時的他認為自己“既老而衰且病”, 回望一生認為是“訖無稱焉”。他渴望過的日子是“以吾一翁, 老于此五物之間”, 在書、文、棋、琴, 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酒, 這五物之中終老。這一年, 他更號為“六一居士”。

此時的酒又從當年的消愁之物變成了得意之物, “方其得意于這五物也, 太山在前而不見, 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 閱大戰于涿鹿之原, 未足喻其樂且適也。”這琴棋書文酒真的能給歐陽修如此巨大而又忘我的樂趣嗎?二十年前, 他不就在與百姓縱情歡飲了嗎?由此可見, 他此刻所描述的一心追求并沉浸于此五物之態, 更多是在傳達一種決心:一種渴望逃離官場, 歸隱山林, 尋求自適與閑居生活的決心。歐陽修這種“隱退”心理, 說是畏憂退縮也好, 明哲保身也好, 老病閑居也罷, 總之, 他是再也不想身受“軒裳珪組”之累, 再也不想過這種勞且多憂的日子了。一個曾經反佛道的堅定的儒家思想踐行者, 在老年之后, 竟然以帶有深厚佛家色彩的“居士”別號自稱, 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一個宦海浮沉多年的士大夫終于要急流勇退了!

儒道互補的人生觀

縱觀歐陽修一生對酒的態度的變化:從“無飲酒”到“頹然乎”醉其間, 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壺”得意于其間, 恰好折射出其官場浮沉和心路歷程的變化。而這種經歷和心態的變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中國古代的文人大都深受儒道思想影響, 可以說, 他們既是儒道思想的傳播者, 也是儒道思想的踐行者。

儒家激勵人采取積極入世的態度, 以天下為己任, 要有高尚的追求, 有遠大的志向。而在“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傳統社會中, 這種人生的志向必須和仕途結合起來, 才能夠施展抱負, 馳騁理想。因此他們的人生之路, 必然以入世求仕為開端, 把仕途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個人的追求、家族的期待, 社會的需要, 在這一點上達到高度的統一。士人們在年輕氣盛春風得意之時, 無不懷揣“濟蒼生”、“安社稷”、“經邦濟世”的宏愿, 渴望出人頭地, 能為國家建功立業, 也能求得個人的功名富貴。于是, 不論在哪個朝代哪種出身哪種性格的青年知識分子身上, 我們都可以看到“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在閃耀著。不飲酒, 正是青年歐陽修堅守正道, 矢志不渝的體現。

但現實是殘酷的。官場是什么?它是名利場、生死場, 是橫戈濺血的疆場, 它是權利的核心, 也是利益的中心, 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人際網絡。這就注定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在其中游刃有余。多年的仕途闖蕩, 風波迭起, 貶謫成為常態。士人們多有不得志之時, 人生價值的意義和官場行為的無意義構成內心的激烈沖突:一方面, 為了生存和理想, 他們并不愿放棄入世的信念, 尊奉儒學, 對于政務, 仍然是積極作為, 盡職盡責;一方面, 他們的內心在渴望擺脫這種不得重用的困境的同時, 又希望能堅守自己的節操信念,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文人在這種矛盾里徘徊, 飽嘗煎熬之苦。聞一多先生曾說過:“幾千年來一直讓儒道兩派思想維持著均勢, 于是讀書人便永遠在一種心靈的僵局中折磨自己, 巢由與伊皋, 江湖與魏闕, 永遠矛盾著、沖突著, 于是生活便永遠不諧調, 而文藝也便永遠不缺少題材。”沉醉, 便是官場起伏中的歐陽修心靈糾結的外現。

在歷盡仕途坎坷和人生風波之后, 隨著個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時間的流逝中漸行漸遠, 道家回歸自然的思想就成為士人們的精神寄托, 成為這些官場失意、仕途滄桑的文人心靈的慰藉地。因為只有在這里他們才可以避開世俗的紛擾, 找尋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家園。在經過時隱時仕的矛盾之后, 他們最終都走向急流勇退, 修身養性。他們只能選擇精神上的超越, 來安慰自己失意的情懷。這種超脫不是心靈的寂滅, 而是對社會秩序所帶來的束縛的一種疏解, 是心靈的自由和奔放。由入仕到出世, 從積極追求到自由隱逸的人生態度變化, 折射出的正是儒道互補的人生觀, 一種中國式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和人生之路。以酒為樂, 便成了晚年歐陽修超脫于世的宣告。

歐陽修范文第2篇

首先, 在作家生活和創作的關系上, 提出了“窮而后工”的理論。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中曾說:“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 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 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 殆窮者而或工也。”這種“窮而后工”論, 是繼承先秦“詩可以怨” (孔子語) 、“發憤以抒情” (屈原) , 兩漢“憤中形外” (劉安) 、“發憤者書” (司馬遷) , 齊梁“蚌病成珠” (劉勰) 、“苦辛出好詩” (鐘嶸) , 唐代“文章憎命達” (杜甫) 、“心中憤氣文難遣” (薛逢) 、“文士多數奇, 詩人尤命薄” (白居易) 、“歡愉之辭難工, 而窮苦之言易好” (韓愈) 等說而加以發展?!对娫挕返?0條“孟郊、賈島以詩窮至死”、第23條“閩人有謝伯初者”“仕宦不偶, 終以困窮而卒”、第7條鄭都官 (谷) 、梅都官 (圣俞) 皆以僅官至都官而卒等, 即用具體而生動的事例又一次證明了“窮而后工”的觀點。詩人為何“窮而后工”呢?一是仕途不暢達者即“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事者”, 則集一生精力于立言以求不朽, 故能長期處于“虛靜”的境地, 聚精會神地進行文學藝術創作。二是“窮者”有切身的生活體驗, 故能寫出養尊處優的富者寫不出的“窮苦之辭”。

題材應廣泛?!对娫挕返?7條論韓愈云:“退之筆力, 無施不可……然其資談笑, 助諧謔, 敘人情, 狀物態, 一寓于詩, 而曲盡其妙。”這是贊揚韓愈不受題材所限, 說他無論那種題材都能入詩, 且都能曲盡其妙。而對宋初一些人的限制題材的做法, 則提出了批評。一褒一貶, 表明了歐陽修對詩歌題材問題的鮮明態度。

表達技巧務須多樣。如用典, 歐氏就不偏執, 故他說劉子儀寫詩, 有的“雖用故事, 何害為佳”;有的“不用故事, 又豈不佳”。因此, 寫詩用典或不用典皆可。再如用韻, 歐氏也頗講究, 故其對韓愈工于用韻極為欣賞。另外, 歐氏對晚唐周樸的“月鍛季煉”“極其雕琢”的做法不僅不反對, 相反, 還對其佳句予以揭載, 這也表明他對詩歌藝術技巧的包容。

在詩歌創作規律上, 歐陽修借梅圣俞之口以闡述自己的理論觀點。如:“圣俞嘗與余曰:‘詩家雖率意, 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 得前人所未道者, 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盡之意, 見于言外……’余曰:‘語之工者固如是。狀難寫之景, 含不盡之意, 何詩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 覽者會以意, 殆難指陳以言也。雖然, 亦可略道其仿佛:若嚴維’柳塘春水漫, 花塢夕陽遲’, 則天容時態, 融和駘蕩, 豈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溫庭筠‘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賈島‘怪禽啼曠野, 落日恐行人’, 則道路辛苦, 羈愁旅思, 豈不見于言外乎?’”在這段話中, 梅圣俞說的詩家的“率意”, 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詩人在作詩的時候, 看起來很“隨意”, 好似沖口而出, 不假思索;二是說詩人的詩作風格平淡自然, 語言質樸淺近, 好似不加雕琢。梅圣俞認為實際并非如此。一時的“隨意”是平日苦思的結果, 樸素自然的風格產生在千錘百煉之后。故其《讀邵不疑詩卷》云:“作詩無古今, 唯造平淡難。”又其《依韻和晏相公》亦云:“因吟適情性, 稍欲到平淡??噢o未圓熟, 刺口劇菱芡。”歐陽修不僅完全贊同梅圣俞的說法, 而且還在《詩話》第4條舉梅氏自己的創作實踐以證之:“圣俞平生苦于吟詠, 以閑遠古淡為意, 故其構思極艱。”即是說:梅圣俞詩歌那種閑遠古淡的風格, 貌似率意而成, 其實構思極艱, 是詩人平昔苦吟的產物。梅、歐提倡的平淡出于精思、樸素源于雕琢的觀點, 當來自唐代的皎然和韓愈。稍后于梅、歐的王安石的《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卻艱辛”之論, 則又當源自梅氏。梅圣俞和歐剛修還對詩作提出了“意新語工”的總體要求。所謂“意新”, 指詩作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前人所未道者”;所謂“語工”, 指通過艱苦的“造語”過程, 寫出巧奪天工的詩句??傊? “意新語工”包括了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統一。其中又特別強調“至善”的詩歌須“狀難寫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盡之意, 見于言外”, 即是說:“至善”的詩歌應當形象鮮明, 新穎獨創;同時也必須含蓄蘊藉, 寓意深廣, 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

歐陽修范文第3篇

第一, 作者是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立場, 企圖借古喻今, 為當時和后世的皇帝如何治理天下設想, 才寫這篇文章的。他對一個封建最高統治者的強大、興盛、成功和統一, 是衷心期望和全力歌頌的;而對一個做皇帝的人由腐化、垮臺、失敗而亡國, 則表示了由衷惋惜, 并感到深切痛心。他寫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封建統治者能以后唐莊宗李存勖為鑒, 要吸取他發憤圖強的成功經驗, 卻萬不可蹈他縱情聲色的覆轍。所以他在發表意見時, 是以對封建皇帝由成功而失敗抱有十分惋惜同情的思想感情為出發點的, 對成功的經驗倍加贊揚;對失敗的教訓再三提醒。然而, 讓皇帝引為借鑒的文章是不宜寫得過于明目張膽的。于是他把警告、戒飭這方面的意見說得比較曲折宛轉, 表示他是在進行善意規勸諷諫而不是出于破壞性的揭露諷刺。我們說, 歐陽修的這篇文章突出表現了一唱三嘆的手法和風格, 這同他思想感情的出發點和寫文章的意圖、態度是分不開的。

第二, 這篇文章的主題, 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層意思:首先是盛衰治亂興亡之理, 由于“人事”而未必由于“天命”, 這是一篇的主干。其次, 所謂“人事”,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即“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傊? 目的在于說明封建統治者為什么成功又為什么失敗。這道理并不難懂。孟子早就說過:“動心忍性”才能“增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歐陽修的觀點也無非這個意思。但如果作者只把這幾句話作為總結性意見直接說出來, 便成為老生常談, 沒有什么說服力;因此必須用感性材料來充實、論證這個觀點。歐陽修篡修過《新唐書》, 《新五代史》更是他一手編撰的, 對史料的征引自然不成問題;換言之, 作者不愁史料不足, 怕的倒是把史料堆砌的太多從而湮沒了主題思想。要想使自己的觀點鮮明突出, 必須對史料進行剪裁, 加以提煉和集中。用今天的話說, 就是要做到讓史料起“典型”作用, 對闡明自己文章的主題思想有代表性。作者通過李存勖死于為自己一向寵幸的伶人之手的史實來說明這個問題。自然十分恰當??墒俏覀兛磫栴}并不能如此簡單。李存勖一生經歷復雜, 事跡多而頭緒亂, 接觸面也很廣, 死于伶官謀反, 只是他的最后結局, 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歷史。況且李存勖由勵精圖治轉為荒淫腐化, 伶人由受寵幸到專權, 終于造反弄死皇帝, 這在作者所撰寫的這部歷史著作《新五代史》里已有詳盡記載, 沒有必要在這篇短序中重復, 因此, 為了闡明本篇的主題思想, 作者的選擇材料既有重點, 又得避免重復。這就非得有提綱挈領、駕馭史料的能力不可了。不僅如此, 作者還得把史料運用得有囊括古今的概括力, 有舉一反三的啟發性, 才能達到用史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起到引古鑒今的作用。作者在這里, 既要體現出一個歷史家所應有的客觀冷靜態度, 又要實事求是, 公允正確地表達作者個人對本階級的統治者的見地和感情。這一點, 歐陽修是做到了。歐陽修這篇文章誠然是學《史記》的, 但他所繼承的是司馬遷修史的精神, 而不是字模句范地追求《史記》行文的外貌;是學習《史記》選擇史料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法, 而不是亦步亦趨地生搬硬套司馬遷的風格和語言。試看司馬遷以史料的取舍就有他選擇的標準, 而不是單純記流水賬, 這就是歐陽修真能揣摩到《史記》的三昧的地方。

基于上述的認識, 我們進一步談第三點。作為一個歷史學家, 不僅要從著作中見出作者的思想見解, 還須體現出作者能鑒別史料的眼光。如上所談, 歐陽修在這篇文章中既要用史料來論證觀點, 又要使說理內容飽含感情。那么, 對史料的要求必須選擇形象性很強的內容。史料越具形象性就越容易打動讀者, 感染讀者, 越能把作者的觀點表達得深入淺出, 使人得到更多的啟發和體會。作者是有文學創作才能和經驗的, 他體察到, 只用普通的史料可能是不夠的, 于是他選擇了民間傳說。他引用了北宋初年王禹偁《五代史闕文》里的一條材料, 那就是晉王李克用臨終把三枝箭作為誓物留給了李存勖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文有一百四十字, 經過提煉剪裁, 歐陽修把它壓成一百字。原文的枝葉重復處被刪掉了, 卻加強了故事的抒情氣氛和李克用遺囑的懇切語氣。這就使文章增加了魅力和光彩。別外, 我們還要注意的是, 這一傳說不一定完全可靠, 寫入史傳正文, 可能有問題;但這個故事流傳又極為普遍, 割愛也不是辦法。作者把它寫入序文, 恰好兩全其美。這就表現了歐陽修作為一位封建歷史學家的卓越才能。他把寫歷史的兩個原則———“無征不信”和“有聞必錄”給統一起來了。這種對史料的取舍和安排確實給人以很大的啟發。

下面再從本篇的語言技巧來分析一下, 看看作者是用什么具體手法來表現這種一唱三嘆的藝術風格, 并十分成功地傳達出他的思想感情的。

首先, 作者對自己所要表達的主題, 做了最大的概括, 那就是前面說的三層意思。然后根據這個主題的內容, 又選擇了一系列十分精確的對稱性的詞匯, 用它們把抽象的結論和具體的史料貫穿起來, 即“人事”、“天命”、“盛”、“衰”;“得”、“失”、;“難”、“易”;“成”、“敗”;“興”、“亡”;“憂勞”、“逸豫”等等。這就使主題特別醒目, 觀點特別感人。

其次, 對于史料, 作者也做了高度的概括。除引用了一個民間傳說外, 序文中把李存勖即位以前的兩件武功扼要地描述了一下 (三矢的故事只交代了兩件事的結果, 這是文章剪裁得當, 有虛有實之處) , 作為“憂勞興國”的正面事例;然后寫到皇甫暉兵變, “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 以及“君臣相顧”、“泣下沾襟”的種種狼狽相。盡管是點到而止, 并沒有展開場面和細節的描寫, 可是文章的抒情氣氛已被渲染得很成功, 讀者從這種形象化的點染中已完全接受了作者對李存勖所下“何其衰也”的結論性的判斷。

第三, 為了使抒情氣氛濃烈, 作者較多地運用了感嘆句和反問句, 這一點從文章一開頭就表現得很明顯、很突出。試想, 如果作者把“嗚呼”這一感嘆詞去掉, 然后把“盛衰之理”三句改成“治亂興衰皆由人事”一句話, 道理還是那個道理, 可是讀者讀上去就不會那么受感動, 文章自然也收不到應有的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了。同感嘆句和反問句相配合, 還要注意到文章的波瀾起伏。感嘆句和反問句必須用得含蓄有內容, 有較大的概括力, 否則便容易形成空泛浮夸、無病呻吟的唱嘆, 和矯揉造作的反復曲折。如結尾的“豈獨伶人也哉”, 既是感嘆句又是反問句, 既含蓄而又有較大的概括力, 這就起到了“綰攝通篇”和“包舉全局”的作用, 給讀者帶來了廣闊的啟發性, 使人們產生更多的聯想。古往今來, 促使一個政權垮臺, 甚至搞得國亡家破, 難道只由于“伶人”這一個因素么!只有這樣寫, 才會有引古鑒今的意義, 看似虛寫, 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然而這樣的句子必須同表達主題思想的關鍵詞句有著密切關聯, 才能產生藝術效果。如開頭三句以下立即接入“原莊宗”三句;結尾“豈獨伶人也哉”的上文又必須緊接“夫禍患”兩句正面判斷式的排句, 才顯得有力量, 才不是濫調, 而主題的啟發作用和教育意義才體現得更鮮明、更強烈。特別應該注意的是, 反問句必須同正面語氣的句子配合使用, 不宜用得太多, 才能恰到好處。比如“何其衰也”是反問句, 但它是同前面的正面感嘆句“可謂壯哉”相配合的, 一正一反, 相反相成, 才起作用。如果前面也用“豈不壯哉”, 那就僅而成為濫調了。

最后, 從句式上看, 歐陽修是慣于運駢入散或以散破駢的, 本篇和《醉翁亭記》在這方面的特色都比較明顯。本篇凡最關鍵的足以點明主題的語句, 作者都用精煉而形象的四字、六字句即駢儷句式來描寫, 借以加強節奏感, 使文章有氣勢、有力量。但在一唱三嘆處卻又盡量使用語氣句, 使文句由駢而散, 以避免程式化。作者巧妙地把駢體和散體的對立關系給統一起來了。

歐陽修范文第4篇

正如歐陽修詞中所表現的那樣, 閑適靜雅, 贊美人與自然的和諧。

《采桑子》中有:“天容水色西湖好, 云物俱鮮。鷗鷺閑眠, 應慣尋常聽管弦。風清月白偏宜夜, 一片瓊田。誰羨驂鸞, 人在舟中便是仙。” (歐陽修全集, 中華書局2011年版) 在藍天碧水之下, 萬物都顯得那么鮮明。詞中的“慣”字意義深刻。潁州的世界里, 鷗鷺與人類和諧共處, 在這里, 沒有傷害, 沒有殺戮, 沒有任何功利之心。只有把鷗鷺視為大自然中平等相處的朋友, 它們才能與人類同游同嬉, 才不會畏懼人類, 才會面對來自人類的音樂不驚不怪, 習慣與人和平共處。詞的下片寫出了歐公完完全全沉浸在這神仙般的世界里, 風清月白, 水天一色, 這種審美感受是在脫離了官場的爾虞我詐, 自身生命面臨危機之后, 獲得的活動空間和心靈自由。這種自由是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生命體驗, 大自然和人類成為一體, 是天、地、性、心的合而化一。同樣的還有《采桑子》又一篇:“春深雨過西湖好, 百卉爭妍。蝶亂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春雨過后, 陽光普照, 萬物復蘇, 自然界的各種生靈頓時喧鬧起來?;▋焊傁嚅_放, 好似少女笑容般燦爛。蝴蝶和蜜蜂圍繞著花兒飛舞喧鬧。在晴日沐浴的溫暖下, 各色花兒好像也受到了感染一樣, 漸漸預熱, 像是要燃燒起來。這一切都體現了自然界各種生靈之間的和諧與歡樂?;▋悍路鹨灿辛松σ粯? 歐陽修在這里運用了正襯的手法, 暖日下欲燃的花兒, 更加有一種暖色和暖感。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心情格外愉悅。所以有了這樣的感受:“蘭橈畫舸悠悠去, 疑是神仙。”面對此情此景, 作者有飄飄欲仙的滿足。歐陽修的這種感受和眼前西湖景色是和諧統一的, 作者已經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 達到了心物相契的境界。

歐陽修通過對自然的感受還表達出一種和諧的人生觀。如《采桑子》第四首中寫道:“群芳過后西湖好, 狼籍殘紅。飛絮濛濛, 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 始覺春空。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雨中。”這首詞不同于上兩首那么明媚, 字里行間透露出空曠和寂寥。眼前浮現的畫面色澤些許暗淡了:群芳盛開之后, 散落一地的殘花敗柳, 濛濛的柳絮在天空中飄蕩。整個西湖周圍安靜了許多, 笙歌散盡游人離去, 處處透出春日里的寂寥, 空蕩蕩的感覺。但是作者為什么還要感嘆“西湖好”呢?歐公在歷經數十年的世事滄桑之后, 借晚春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是一種富貴浮華過后的平靜祥和;平靜, 但不乏味;寂寥, 但不孤獨。就像人生, 到了晚年越是平靜清淡越是積淀成熟。春末雖然不再那么熱鬧了, 但是歐公仍然能感受到殘花、柳枝、飛絮、燕語帶來的生命訊息。大自然仍在繼續著, 生命仍在繼續流淌著。這首詞寫出了歐陽修的人生觀———和諧的夕陽觀, 平靜, 但不乏味;寂寥, 但不空虛。這是一位慈祥安靜的老人以平淡從容的態度去看待春天的消逝。這樣的狀態也許就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之交融吧!在大自然的花開花落中看到了生命對于歐陽修的意義, 從歐陽修對待生命的態度看到了春暮所透露出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和諧, 是來自人與自然的和諧, 更是來自生命的和諧。

由自然景物反觀自身生命價值。歐陽修在看到人與自然和諧、感受人與自然生命交融的時候, 從大自然生命體所體現的生命價值看到了自身的價值。這也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進行交流的結果, 進而上演了一曲生命的歡歌, 在人與大自然共同譜寫的樂章上, 演奏了一曲曲生命之歌。

《漁家傲》“八月秋高風歷亂。衰蘭敗芷紅蓮岸。皓月十分光正滿。清光畔。年年常愿瓊筵看。”在《離騷》里, “蘭”和“芷”用來象征具有美好品質的人。開頭兩句讓人想到了秋天的衰敗, 蘭花、白芷殘落一地, 雖然還能看到一點紅色, 但是也掩蓋不住秋風萎靡蕭瑟的敗落景色。這也寫出了作者的心情, 為官受挫的感傷。就連“蘭”和“芷”所代表的美好品質也隨著秋風萎靡而褪色, 這里的“蘭”和“芷”象征著歐陽修剛正不阿、敢于直言的高尚品質, 而被官場小人誣陷唆使, 被貶滁州。心情難免空虛惆悵:“社近愁看歸去燕。江天空闊云容漫。”秋社將至, 天氣漸漸變冷, 大雁南飛, 看著遠處的江天, 一眼望去, 寂寥空曠, 那天邊云的容態也變得散漫了起來, 心情更加低落。“宋玉當時情不淺。成幽怨。鄉關千里危腸斷。”宋玉相傳為屈原的弟子, 其代表作《九辯》, “悲哉秋之為氣也。”在這里引入這個, 更加渲染了秋天的蕭瑟和慘淡。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歐陽修生存狀況的衰落, 失職遭貶, 羈旅無伴, 在這樣的境況下, 歐陽修并沒有對國家命運漠不關心, 而是對自己不能盡力而痛徹心扉。所以, 這里有“成幽怨”, 這些境況在歐陽修心里成為一個個心結, 難以解開。“鄉關千里”在《九辯》里能找到“去鄉離家兮徠遠客, 超逍遙兮今焉薄”予以對應。“危斷腸”可以看出歐陽修內心是非常痛苦的, 這苦痛是復雜難以言說的。然而歐陽修面對這些并不氣餒, 而是轉向去希冀美好的東西, “年年常愿瓊筵看”。

歐陽修雖然屢次遭貶, 仕途生涯并不順利, 但是他善于從自然景物中汲取精神和力量, 感受生命之間的特質和共通性, 所以他并不感到孤單。歐陽修作品中有大量描寫蓮花的詞作, 這與作者自身的品格和經歷有關。蓮花, 也稱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遠溢清, 亭亭凈植”。早在西周、春秋之時就用蓮花來比喻品德高尚上的君子。要想成為君子, 需要高尚的德行和修養。蓮花代表著潔身自好,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度悍甲V》中說, “凡物先華而后實, 獨此華實齊生。百節疏通, 萬竅玲瓏, 亭亭物華, 出于淤泥而不染, 花中之君子也。”《漁家傲》中“葉重如將青玉亞?;ㄝp疑是紅綃掛。顏色清新香脫灑??伴L價。牡丹怎得稱王者。”在歐公心里, 蓮花 (荷花) 勝過牡丹。碧綠的荷葉壓低在水面上鋪展開來, 映拖著紅綃的荷花, 顯得格外挺拔鮮亮。一紅一綠、一平一挺, 色澤、立體感, 映襯得格外鮮明。顏色是那么清新利落, 香味也是灑脫自然。荷花所代表的美, 絕不是牡丹的妖嬈所能比擬的。這是超凡脫俗的清雅。李白曾有詩贊美荷花的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詞的下片寫道:“雨筆露箋勻彩畫, 日爐風炭薰蘭麝。”雨筆、露箋、日爐、風炭, 勾勒出荷花美妙的形態, 匯成一幅水彩畫, 它散發的香氣猶如麝香般幽香。“天與多情絲一把。誰廝惹。千條萬縷縈心下。”寫出了大自然賦予了荷花一把多情絲, 如同千條萬縷絲線縈繞在心間, 這樣, 荷花便有了人一樣的情感, 綿延的人性賦予了荷花更深的生命力。歐陽修的氣質正如蓮花一樣, 干凈、利落, 在官場上不隨波逐流, 敢于直言進諫,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是真正的君子。

還有描寫菊花的詞作。菊花自古象征著高潔傲岸, 尤以陶淵明之最,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漁家傲》中“九日歡游何處好。黃花萬蕊雕欄繞。通體清香無俗調。天氣好。煙滋露結功多少。”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菊花, 菊花通體清香, 氣息超凡脫俗, 在明媚的秋日里, 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 顯得格外清新動人。歐陽修在重陽節這一天選擇了賞菊, 繼承了前人的風俗和傳統, 把菊花作為高尚的象征。“日腳清寒高下照。寶釘密綴圓斜小。”太陽從云縫中透出些許光線, 陽光清寒, 菊花仍然開得茂盛, 那花瓣密集叢攢如釘, 一派生機勃勃。“落葉西園風裊裊。催秋老。叢邊莫厭金尊倒。”縷縷秋風吹過, 西園的花草樹木漸漸凋落, 然而菊花卻依然對著陽光展開笑顏。這表現了菊花頑強的生命力和堅貞不拔的品格。歐陽修曾多次堅定信念, 力挽狂瀾, 雖屢次遭貶, 卻依然一心為國, 心系百姓。菊花堅忍不拔的精神和頑強的信念難道不與歐陽修的內在品質和精神相契合嗎?歐公通過對菊花內在的觀察和描寫, 找到了自己內心的知音。

摘要:自然生態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中, 自然作為人的生態過程的參與者所表現的審美價值, 它具有鮮明的生態意義”。它反映了“人的內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和諧統一關系”。自然生態美首先是經過大自然長期以來四季變化、晝夜更替、生物進化等演變發展而得以形成的自然自身所特有的生境之美。歐陽修通過對自然的感受還表達出一種和諧的人生觀。歐陽修的人生觀——和諧的夕陽觀, 平靜, 但不乏味;寂寥, 但不空虛。這是一位慈祥安靜的老人以平淡從容的態度去看待春天的消逝, 這樣的狀態也許就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之交融吧!在大自然的花開花落中看到了生命對于歐陽修的意義, 從歐陽修對待生命的態度看到了春暮所透露出的生命之音。

歐陽修范文第5篇

第一境界, 是對人生的迷茫, 孤獨而不知前途在何方。

第二境界, 是人生有了目標, 在追逐人生的道路上, 追求而不得之后面容消瘦而卻繼續追逐、無怨無悔。

第三境界, 是人生在表明立志追逐的, 在足夠的積累后, 量變成為質變, 不經意間已追逐到了。

初二下第六單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編者放在一塊, 可謂用心良苦。三篇都是膾炙人口的優秀文章, 都是在作者被貶失意的情況下寫的。篇篇都是經典, 但它們所記景色不同, 作者抒發的心情不同, 表達的思想各異。而且透過字里行間, 我發現柳宗元、范仲淹、歐陽修這三位作者在這三篇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正是他們人生境遇的外化, 他們的境界不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三個境界嗎?

柳宗元是第一境界, 歐陽修是第二境界, 范仲淹則達到第三境界。

心 (境界) 有多大, 舞臺就有多大。 這是說人的心胸、情感及氣量的大小決定這個人的人生境界。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官場上的沉浮起落, 在中華大地上演繹了幾千年, 并將繼續演下去。面對被貶的失意, 人生的低谷, 有人憂憤難平, 抑郁而不得志, 一蹶難振。比如, 柳宗元;有人坦然面對, 豁達, 隨遇而安, 做了不少好事比如歐陽修;有人初衷不改, 不墮青云之志, 時機一到又如野草春風吹又生一樣比如范仲淹。

三個人被貶之后的心情:柳宗元:凄涼, 悲哀, 為自己的遭遇感到無比的寒心和痛苦。于是, 到處游山玩水排遣郁悶情懷, 結果越來越悲涼。 (凄神寒骨, 悄愴幽邃) 。歐陽修:不在乎被貶, 與民同樂。于是, 和一群老百姓玩喝玩樂 (醉能同其樂) 。范仲淹:心胸寬大, 沒有為自己被貶而過多的感到悲哀, 而是依舊以天下為己任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 “先天下之憂而優, 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抱負) 。

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 擁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他, 卻十分壓抑苦悶。于是, 美麗的永州山水成了他的精神安慰。他托物言志, 寫下了著名的《小石潭記》, 表現自己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 這對他是個不小的打擊, 柳宗元一直沒有找到快樂的理由。他嘗試在山水間尋找慰藉, 而寄情山水想用美景排遣自己的抑郁, 終因走不出心靈的蕃籬, 最后為美景所傷。面對清幽的小石潭, 他看到的是“凄神寒骨, 悄愴幽邃”的凄涼, 柳宗元一直無法從被貶的打擊中走出。他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 從而受到精神上沉重的負擔。

柳宗元達到人生的第一境界, 從《小石潭記》字里行間中看出他對人生的迷茫, 孤獨而不知前途在何方。柳宗元孤獨、凄涼。所謂: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這是一種“以物喜, 以己悲”的情感, 是絕大多數人都有的。

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歐陽修被貶至滁州, 但卻不為這些身外之物而憂愁。<醉翁亭記>展現了他的志向, 表現了他把自己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思想。留戀山水間, 借酒澆愁。滿腹心事無法找到知音傾訴。所謂:人之從太守游而樂, 不知太守之樂而樂也。醉能同其樂, 醒能述于文的人, 只有本太守啊!寂寞中尚有一分自得, 不愧“醉翁”的稱號。歐陽修遭受被貶的命運, 但結果大不相同。歐陽修是個很有意思的文人, 從他的別號“六一居士”可以看出他被貶到滁州但毫不介意, 經常帶著下屬、朋友游覽于瑯琊山一帶, 在《醉翁亭記》里, 我們看到一個“頹然乎其間者, 太守醉也”的醉翁形象。不知情的人以為他整日無所事事, 借酒消愁。他的山水之樂、醉酒之樂建立在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之上。其實, 歐陽修是個率真的人, 他注重實事而不重名譽, 他不為別人而活, 不為名望而活, 只求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百姓。歐陽修在滁州把心放寬了, 坦然面對浮浮沉沉的際遇, 歐陽修留下了“與民同樂”的千古美名。

歐陽修達到人生的第二境界, 從《醉翁亭記》字里行間中看出他對人生有了目標, 在追逐人生的道路上, 追求而不得之后面容消瘦而卻繼續追逐、無怨無悔。

三、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范仲淹也是被貶到鄧州做州官。但他的思想不同于柳宗元, 歐陽修。他在被貶之后仍然心系國家, 以“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座右銘。

范仲淹這種人, 我們必須得仰視!他求學苦讀晝夜不息;他為磨練自己每天只吃一鍋稠粥;他幫助別人不遺余力、鼓勵別人終成學術上的“大家”;他當官三起三落仍然不改憂國憂民之心, 卻忘記自己榮辱得失的高尚情操就讓人景仰不止。他的心胸如大海般寬廣, 裝著君主, 裝著百姓, 裝著天下蒼生。

歐陽修范文第6篇

歐陽灝是個小胖墩兒。聽奶奶說, 早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 就已經是小區里最有名的小胖子, 到現在就更了不得了。雖說只有六歲, 體重卻達到了驚人的60斤——全身上下都是肉!因為胖, 他走起路來也是屁股一扭一扭的, 活像一只小河馬……

歐陽灝很調皮。那天上午, 當醫生的小叔叔接到了老師打來的電話, 說歐陽灝肚子疼得受不了, 需要馬上送醫院。小叔叔急忙趕到學校, 將歐陽灝送到醫院, 并叫他的同事準備了一支特大號的注射器, 好給歐陽灝打針。歐陽灝被這個陣勢嚇著了, 哭喊道:“我沒病, 我是裝的!”并招供自己是看了一本書學到的伎倆?;氐郊液? 自然沒少被罰——歐陽灝可真傻呀, 裝病的伎倆怎么能逃過他那醫生老爸的法眼呢?

歐陽灝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吃貨。每次從廣州回到贛州來, 他餐餐必須有牛肉、雞腿和清蒸魚, 否則就吃不下飯。每次在奶奶家吃飯, 飯桌上的牛肉、雞肉一定是為他專做的。他的牛肉必須有味且不能太辣, 而且只吃牛肉不吃配料。更讓人受不了的是, 他吃雞必須吃“活肉”, 只吃雞身上的運動部位——雞腿和雞翅, 其他部分一律不吃。家里的雞腿和雞翅滿足不了胃口, 他還要去肯德基“啃啃”。真難伺候哇!

歐陽灝還是個游戲迷, 最喜歡玩電腦, 而且非網絡游戲不可。他玩游戲的時候, 跟他說話, 他也是手不離鍵盤, 眼不離屏幕。他最喜歡玩的游戲是植物大戰僵尸。為了闖關, 他買了許多植物大戰僵尸的卡、詞典和游戲攻略, 還經常跟我和龍哥說游戲的玩法。每次我玩游戲的時候, 他仿佛不是弟弟, 而是我的哥哥, 總是不厭其煩地教我游戲秘訣。為了提高我的游戲闖關能力, 有一次, 他居然建議我坐火車去廣州買5毛錢的游戲卡——也不怕我“破產”, 真是一位“貼心”的游戲高手!

這就是我的弟弟, 一個調皮可愛的吃貨兼游戲迷的胖小子!

(指導教師:鐘華奇)

老師的話:

上一篇:晚會主持結束詞范文下一篇:手工制作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