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鑼鼓藝術形式論文

2022-05-06

評職稱或畢業的時候,都會遇到論文的煩惱,為此精選了《鑼鼓藝術形式論文(精選3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摘要: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影響下,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沙流河鎮中學作為一所農村中學,將“威風鑼鼓”這種民間的藝術形式引入校園。威風鑼鼓擊奏多姿,威武雄壯,它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校的全面和諧發展。威風鑼鼓又是一個集體參與的活動,它也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還能在艱苦的訓練中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鑼鼓藝術形式論文 篇1:

薅草鑼鼓,田間楚音

五峰薅(hāo)草鑼鼓,是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農民在田間從事農業生產時唱的歌,由于人們演唱這些歌曲的時候多用鑼鼓伴奏,所以也稱鑼鼓歌。其前身可追溯到西漢時從民間傳到宮廷的楚音,距今已2000年了。而五峰薅草鑼鼓據實可查的歷史已有150多年,家住灣潭鎮紅烈村藝人付吉佳說,付家已有四代人從藝,其父付仁山生于1929年,擅長打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主要分布在灣潭鎮、采花鄉等地。主要分類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因不同的農事而命名的民間藝術形式,如栽秧打的叫栽秧鑼鼓,扯草(水田)打的叫扯草鑼鼓,薅草(旱田)打的叫薅草鑼鼓,砍柴打的叫砍柴鑼鼓,又叫山鑼鼓。二是以鑼鼓的數量(編制)命名的,一個鼓、一個鑼叫一鑼鼓或單鑼鼓;兩鑼一鼓或三鑼兩鼓搭配的叫夾鑼鼓;兩鑼兩鼓叫對子鑼鼓;由鑼、鈸、馬鑼、鼓四樣組成的叫四樣鑼鼓或叫打四件;在一鑼鼓或四樣鑼鼓的基礎上加一支嗩吶叫吹鑼鼓。

以表演方式而論,“五峰薅草鑼鼓”有“九腔十八板,三十六個號,七十二種腔”之說,主要由師徒傳承、村落傳承。薅草鑼鼓是五峰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輝煌的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薅草鑼鼓的極度興盛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密不可分。建國初期的互助組到公社化后的生產隊集體勞動,往往是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同時在田間勞作,為了提高集體勞動的效率,緩解田間勞動的疲憊,當時的公社把鑼鼓歌引入田間地頭,為薅草鑼鼓提供了生長的土壤。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薅草鑼鼓的傳人,演唱了一大批意境深刻、旋律優美的薅草鑼鼓曲目。進一步挖掘、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薅草鑼鼓,對研究本地民風民俗、語言文學、民族音樂史都有重要的價值。

五峰薅草鑼鼓題材廣泛,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勞動生活,賦予了薅草鑼鼓題材上的廣泛性和內容上的多樣性,它包括著人們的社會實踐、勞動生產、愛情生活、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娛樂等各個領域內的各方面。其作品既有唱愛情的如《叫聲情哥你進來》、《新打的鋤頭角兒咋》、《花小姐送郎》等;也有唱故事的如《燈草花兒黃》、《十寫》等,還有唱古今人物的。其固定的曲牌類有揚歌、半聲子、一聲子、對聲子、三聲子、雜號子等;以腔命名的有高腔、平腔、起馬腔、走馬腔、下馬腔等;以內容命名的有露水號子、起床號子、梳頭號子等。薅草鑼鼓的演唱過程結構完整,通常藝人們遵循“早晨唱花名、中午唱古人、晚上唱交情”的題材規律。

薅草鑼鼓在五峰灣潭鎮、采花鄉民間藝術中占有十分獨特而重要的位置,它具有很強的文化傳播功能。在實際應用中通過演唱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有重大影響的人和事,傳播歷史文化、天文地理、科學知識、倫理道德。

作為以田間勞作為載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薅草鑼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起到指揮生產、鼓舞干勁、愉悅精神的作用。長期以來,歷代薅草鑼鼓的傳人,演唱了一大批意境深刻、旋律優美的薅草鑼鼓曲目,為后人留下了一批厚重的精神財富,為民間藝術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極為可貴的依據和條件。

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付吉佳一直鐘情于這一寶貴的民族民間財富,在沒有其它支持和資助的情況下,帶了四個徒弟傳授薅草鑼鼓技藝。只要一有機會,就去演唱演出,用古老的調式曲譜,編上具有時代氣息的新詞,參加五峰縣的一些活動演出,好讓更多人了解和接觸這項藝術形式。

從2005年起,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開始加強了對薅草鑼鼓的搜集整理工作,共搜集整理鑼鼓歌近500首。并通過文化部門逐級向上申報,在2008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五峰縣土家薅草鑼鼓順利躋身“國寶清單”。

作者:葛曉泉 向宏軍

鑼鼓藝術形式論文 篇2:

鏗鏘鼓韻 激蕩無限青春

摘要: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影響下,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沙流河鎮中學作為一所農村中學,將“威風鑼鼓”這種民間的藝術形式引入校園。威風鑼鼓擊奏多姿,威武雄壯,它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校的全面和諧發展。威風鑼鼓又是一個集體參與的活動,它也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還能在艱苦的訓練中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威風鑼鼓帶給校園的不僅是一場場激動人心的表演,更是使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媒介。

關鍵詞:素質教育;傳統文化;音樂教育

威風鑼鼓起源于民間,但它已走進沙流河鎮中學的校園。每當你走進唐山市豐潤區沙流河鎮中學,總能聽到鏗鏘的鑼鼓聲。這抑揚頓挫的節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時而如和風細雨,時而如排山倒?!@是學校的威風鑼鼓隊演奏的。近年來,沙流河鎮中學把鑼鼓表演引進校園,組建鑼鼓社團。鑼鼓聲聲,讓“非遺”文化薪火相傳,進一步煥發傳統文化的“新魅力”,激起了校園生活的青春活力。

這種膾炙人口的藝術形式是如何走進校園的呢?眾所周知,素質教育提倡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我們所在的是農村學校,這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文化知識的學習任務占絕對主導的地位。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學生沒有機會去感知音樂的魅力,享受音樂的熏陶。持續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失去了活力,校園缺少了生機。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領導制定了相應的措施。結合沙流河村的文化活動建設,學校決定將威風鑼鼓引入校園,讓鏗鏘的鼓點喚醒人們的精神,換回學生的笑臉。

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述威風鑼鼓的歷史、傳說,展示演出的場面等方式,讓學生在了解這種藝術形式的同時接受它,喜歡它,樂于學習它。 在進行教學時,我把威風鑼鼓的教學與音樂課程的內容結合起來,創編新的曲目,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練習與實踐中,實現威風鑼鼓影響力和影響范圍的擴展??吹綄W生對威風鑼鼓有了一定的興趣,我們就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選拔了一批比較有樂感的學生組建鑼鼓隊。

學生在每周的兩節活動課上進行訓練。學生和老師還會利用假期的時間,在學校排練新的節目。一開始我們拿一些傳統的曲目進行訓練,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通過實踐對威風鑼鼓的活動形式進行探究與創新,開拓更加豐富的應用與實踐方式。 我們還將威風鑼鼓的教學與訓練融入校園的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進對威風鑼鼓這一文化形式的了解與熟悉,使其更加深入地認知威風鑼鼓背后的文化內涵。威風鑼鼓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其中蘊含了強烈的家國情感,我們利用威風鑼鼓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進行技能訓練的同時體會其中深層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感知力,從而實現威風鑼鼓文化的傳承以及學生家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增進對威風鑼鼓這一文化活動的了解與認知,我們組織學生參觀本村的鑼鼓文化宣傳活動,同時還可以帶領學生對鑼鼓文化傳承人進行采訪,幫助學生探究威風鑼鼓的產生背景,使其深入地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而感知太平鑼鼓中展現的文化內涵以及家國情懷。

鑼鼓隊成立幾年來,隊員人數從剛開始的30人,增加到120人,一批批學生在社團的教育和培養下,體格更健壯了、規矩意識更強了、吃苦精神更強烈了、自我展現意識更濃烈了、對傳統文化更加熱愛了,有效地帶動了全校學生競爭意識、吃苦意識、文化傳承意識的塑造和形成。

我們鑼鼓隊圍繞以鑼鼓表演、推廣和傳播傳統鑼鼓藝術為目標,培養隊員的目標意識、規矩意識和敢于吃苦的奉獻意識。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雖然他們在訓練時汗流浹背,但是一想到自己可以在舞臺上瀟灑奔放的表演,那苦就不稱之為苦了。這些意志品質的變化是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益的事情,這也是素質教育體制下育人的重要目標。

在威風鑼鼓隊剛成立不久,也遇到過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學業繁重,訓練時間過于短,而且大部分人進隊之前對于五線譜等音樂常識都是零基礎,所以訓練起來難度重重。另外,現在都是00后,吃苦,奉獻意識不夠,新社員只是對學習鑼鼓抱有好奇心。許多人迷失在社團口號中,沒有完全體會到責任與擔當。訓練任務一加重,就想放棄,有時由于訓練枯燥也出現懶惰甚至退團現象。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我與學校的相關老師相結合,想辦法做好學生的各方面工作。我們積極探索鼓樂背后的文化和故事,通過推進傳統鑼鼓文化精神進入校園人才培養,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以訓練、表演為載體,加強對制度內容的教育和引導,加強執行制度的堅定性,加強遵守制度的自覺性。

現在的威風鑼鼓隊日益步入正軌。我們力求通過威風鑼鼓隊的建設,改善校園的育人環境,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現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無限魅力。

作者:劉國俊

鑼鼓藝術形式論文 篇3:

威風鑼鼓研究論文綜述

【摘要】對威風鑼鼓的相關研究論文進行了整理、歸納,運用互聯網檢索的方法索引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文論,并通過數字統計梳理當前有關威風鑼鼓研究的發展與現狀。概括學術前沿對威風鑼鼓的研究重點,又針對目前的研究空白提出了一些新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威風鑼鼓;被引頻次;山西鑼鼓

威風鑼鼓是我國傳統民族器樂合奏音樂——鑼鼓樂的代表性曲種之一,它是山西鑼鼓音樂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流行于晉南一帶,尤以臨汾地區為普遍。

臨汾古稱“平陽”,是廣為人知的歷史中的古帝堯王建都之地,所以現今我們把這里稱作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帝堯時期,在襄汾縣丁村的遺址中發現了曾出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鼓、鼉鼓、石磬、小銅鈴(鈸)等,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打擊樂器。威風鑼鼓研究專家王振湖評價說“襄汾遺址的驚人發現,使堯帝不再是傳說中的人物。威風鑼鼓之源,就在山西臨汾這塊土地上,也不再是傳說而將成為信實的歷史”。經過這一系列的佐證說明,堯都臨汾是原始鑼鼓的發祥地。正因為這里悠遠的歷史積淀,深厚的文化內涵,優越的地理環境等條件,才讓威風鑼鼓這種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得以產生、又不斷傳播繼承發展,使它在人們心中擁有崇高的地位。威風鑼鼓是我國傳統民族器樂合奏音樂——鑼鼓樂的代表性曲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晉南一帶,尤以臨汾、洪洞、霍州、浮山、曲沃、侯馬、襄汾等市、縣為普遍。它是山西鑼鼓音樂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綜述威風鑼鼓相關論文的目的是提醒我們,在寄希望于改革、發展、繁榮威風鑼鼓的同時,不斷地回顧和前瞻對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1987年以來相關文獻發表情況

威風鑼鼓作為山西乃至音樂界的古老而深刻的藝術形式,近幾十年隨著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繁榮發展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的關注。威風鑼鼓相關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研究不斷加深,研究領域及研究視角也在不斷融合、拓寬、發展。據筆者檢索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結果來看,國外還尚未有威風鑼鼓的研究文論發表,對該音樂形式的研究文獻均集中在國內。中國知網(www.cnki.net)是國內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科學研究成果知識檢索平臺之一,故本文以知網為索引平臺。在文獻分類中選擇“哲學與人文科學”-“音樂舞蹈”-“音樂”,對以篇名為“威風鑼鼓”的論文進行檢索。通過分析整理,發現自1987年以來,國內相關文章共有35篇。下文將會對檢索的具體結果展開分析、評述。

第一篇關于威風鑼鼓的文論是1987年張月異的《洪洞威風鑼鼓》,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張志敏的《淺析臨汾威風鑼鼓》。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28年來(1987-2015)平均每年發表威風鑼鼓論文1.25篇,低于音樂類文論的普遍發表水平。其中,1987,1篇;1994,2篇;1996,1篇;1998,1篇;2000,1篇;2001,1篇;2005,2篇;2006,4篇;2008,2篇;2009,1篇;2010,2篇;2011,2篇;2012,6篇;2013,5篇;2014,3篇;2015,1篇。不過,在以上數據可見,自2006年威風鑼鼓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相關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等開始逐漸重視這方面的研究,文論數量逐年增加。從來源數據庫的性質來看,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項(即學術性期刊)檢索論文23篇;特色期刊項(即非學術期刊)論文4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項(即碩士論文)3篇;會議論文2篇;報紙文章3篇。從來源單位看,多為山西省內單位,中北大學4篇、山西師范大學3篇、山西大學3篇、山西藝術職業學院3篇,其他機構6篇①。從數字及百分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直觀的了解到,有關威風鑼鼓的研究,仍屬于待發掘和多方面參與的學術田野。

以這一層級搜索到的35篇論文為基礎,依次選擇“研究層次”-“基礎研究(社科)”得到23篇具有更高價值的威風鑼鼓相關論文。

二、從被引頻次中看相關論文研究旨趣

在被引頻次前5中,2006年第2期《中國音樂學》單紅龍的文章《山西威風鑼鼓的節奏構成》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威風鑼鼓的節奏形態劃分為基本節拍與節奏和混合節拍與節奏兩類。在鑼鼓樂公認的一、三、五、七這些基本字節后,獨創性的提出了威風鑼鼓特有的“九字節”,并以曲沃縣席村的鑼鼓曲《珍珠倒卷簾》為實例具體講解。作者通過一次次的深入實地考察,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仔細觀察、研究,探索出了在其他鑼鼓音樂中鮮少見聞的獨有節奏形式,在多變、特殊的的混合節奏節拍中,賦予威風鑼鼓更加豐富的節奏內涵,使其音樂多樣化,形式多元化,有助于完善威風鑼鼓音樂理論研究體系?!饵S河之聲》2006年第4期上發表的單紅龍的《論山西威風鑼鼓的社會構成》,從歷史傳說、地理位置、文化積淀、群眾基礎等方面介紹了威風鑼鼓在臨汾地區民族文化中一直持續扮演著重要角色、并與人們的民風民俗活動密切相關的原因。通過國內重大活動中的表演和事件,如1991在北京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中表演、1992“威風鑼鼓”專題片在央視“春晚”舞臺放映、2006被批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頻繁亮相,使全國甚至國外人士了解了威風鑼鼓并獲得了高度贊揚。此外,作者還介紹了威風鑼鼓名稱的由來、歷史傳說、表演日期和形式、地位、影響和意義,此番全面地介紹了威風鑼鼓,為專家學者今后的研究做出了良好的鋪墊。單紅龍載于2006年02期《中國音樂》中的《山西威風鑼鼓記譜法詮釋》,作者先介紹了威風鑼鼓的特點及發展情況,他深入實地探索,獲取一手資料后,搜集、整理、發現威風鑼鼓記譜法。作者將威風鑼鼓的記譜法分狀聲字記譜法(鑼鼓經)和民間符號記譜法兩種。狀聲字記譜法用狀聲字作為樂器在樂譜中的替代(即譜字),如“冬”代替鼓、“匡”代替鑼等,節奏借用中國民樂簡樸記譜法的標記形式。民間符號記譜法是民間藝人為了方便演奏、記譜而自創的一種方法。每種樂器各有一種簡易符號來代替(除鑼有四種以外),如“/”代替拔、“O”代替鑼、“,記錄音值的方法多樣,特殊形式有符號圖示記譜的曲沃縣席村的鑼鼓曲《珍珠倒卷簾》的“十一單”、“十四單”。最后作者說明了符號譜的優勢,簡便易記,又兼顧長短、強弱變化標記。由于作者出生在臨汾,由于自幼對臨汾熱土及文化的摯愛,希冀通過此次探討能讓后人認識到威風鑼鼓自身重要的藝術價值、實用價值,加深理解,引起重視,為威風鑼鼓贏得更好的發展。陳華強載于2001S1期《滄?!分械摹稌x鼓·威風鑼鼓·絳州鑼鼓》,從音樂形態的角度進行了細致研究。其中關于威風鑼鼓的部分,論證了威風鑼鼓發展現狀的文化淵源。作者認為,在《唐王點兵》《四馬投唐》《唐王大得勝》等曲牌中可以證實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用鑼鼓排兵布陣,最終得以戰勝的歷史。這些威風鑼鼓的著名曲牌均在為唐王歌功頌德,展現了自唐代開始威風鑼鼓在人民生活、征戰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04期《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和茜的《“天下第一鼓”的美學特征——臨汾威風鑼鼓》表明,近年威風鑼鼓在中國鑼鼓樂中的發展中聲勢浩大、增長迅速。作者以音樂美學的理論為研究基礎,具體闡述了在威風鑼鼓形態、音響、樂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學特征中,何為美又為何美,措辭多樣,語句優美。此文是首部研究威風鑼鼓美學價值的文章,對今后的威風鑼鼓研究和音樂美學研究都具有很大影響。

三、從下載頻次中看相關研究的熱點論題

在下載頻次前5中,前兩位都是碩士論文。碩、博士論文向來都是音樂學科中前沿、系統且具有較高含金量的學術研究成果的主要代表,有較強的借鑒價值?!锻L鑼鼓及其民俗學考察》(趙秀麗,2011),作者將全文分成了威風鑼鼓初探和民俗學考察兩部分。在充分研究相關文史及音樂民族學與民俗學的資料后,頗有新意的提出了威風鑼鼓的產業化研究,建議“讓群眾一起努力,完善以威風鑼鼓為‘軸心’的一系列商業活動,讓其互相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不僅會增加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讓威風鑼鼓這種“口傳心授”方式流傳的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得到更好的繼承與保存。作者通過對當前的研究現狀、發展現狀對比,表揚了威風鑼鼓通過文化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后獲得的驕人成績,但還應當重視科學性、學術性的理論層次研究?!杜R汾威風鑼鼓探究》(史濟堂,2012),作者在做了威風鑼鼓的歷史闡述后,依據個人的鄉村采風和親身體驗,具體講解并分析了威風鑼鼓的各個物質組成部分(包括樂器、奏法、指揮三方面)、演奏形式、演奏技巧、節奏節拍、曲譜分析。作者認為“當今的威風鑼鼓已然成為了臨汾的文化名牌,積極倡導將這種人民群眾文化常態化和普及化”,以期不斷推陳出新,保持持久旺盛的強大生命力,還呼吁文藝工作者們要引起重視,“為新時期謀求威風鑼鼓新發展而努力”。(《山西威風鑼鼓記譜法詮釋》(單紅龍,2006)和《山西威風鑼鼓的節奏構成》(單紅龍,2006)因重復此前被引頻次前5中的內容,故略。)載于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02期彭姝玲的《威風鑼鼓傳承現狀的調查與研究》,以音樂文化管理者的視角,仔細思量威風鑼鼓的現狀并做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作者認為,當今社會由于受到新型文化藝術形式如商業電影、流行歌曲、KTV等的影響和沖擊,威風鑼鼓已經不再適應多數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為了改變這種窘境,就必須打造出精品化、多元化的威風鑼鼓,大力扶持其發展,并朝著新穎的潮流不斷邁進,才能受到大眾的喜愛并產生自覺地傳承意識。

結語

通過上文的梳理歸納,發現威風鑼鼓目前的發展形勢良好,人數增多,隊伍增加,表演機會繁多,僅是缺乏精品;反觀威風鑼鼓的相關理論研究卻大有文章可做?,F階段學術前沿中已有威風鑼鼓理論性的探究,但成果較少,與從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人員總數相比大概很不相稱。所以我認為如今的威風鑼鼓科研、教育人員以及學生等應該多總結、思考與分析,為它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理論知識基墊。筆者認為可以在山西省內率先開展“威風鑼鼓進校園活動”,實現中小學了解,大中專院校探索。借鑒二胡、古箏、管子等民族器樂走入音樂院校后的專業化發展道路,及民間音樂家的社會身份轉型的案例,將它們的成功應用在威風鑼鼓的發展中,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培養出新型民族音樂研究者,更好的研究和發展威風鑼鼓。

注釋:

①其他機構包括北京化工大學,太原師范學院,山西省臨汾市美術家協會,山西省鑼鼓藝術家協會,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大同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振湖.威風鑼鼓的發展[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2]單紅龍.山西威風鑼鼓的節奏構成[J].中國音樂學,2006(02).

[3]單紅龍.論山西威風鑼鼓的社會構成[J].黃河之聲,2006(04).

[4]單紅龍.山西威風鑼鼓記譜法詮釋[J].中國音樂,2006(02).

[5]陳華強.晉鼓·威風鑼鼓·絳州鑼鼓[J].滄桑,2001(S1).

[6]何茜.“天下第一鼓”的美學特征——臨汾威風鑼鼓[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5(04).

[7]趙秀麗.威風鑼鼓及其民俗學考察[D].山西大學,2011.

[8]史濟堂.臨汾威風鑼鼓探究[D].山西大學,2012.

[9]彭姝玲.威風鑼鼓傳承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2).

作者簡介:劉華軍,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山西臨汾市堯都區劉村二中教師。

作者:劉華軍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環境藝術研究論文下一篇:色彩繪畫藝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