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pantonergb對應表

2023-07-01

第一篇:pantonergb對應表

清朝官職與現代官職對應表

正一品:【正國級】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榮譽官職,相當于人大、政協之類的】 殿閣大學士【政治局常委】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北京軍區司令】

掌鑾儀衛事大臣【中央機關事物局、安全局長】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正國級減】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緲s譽官職,相當于人大、政協之類的副職】

協辦大學士【政治局委員】

各部院尚書【副總理兼部長】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紀委書記兼最高監察長】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長】 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八旗軍大軍區司令】

都統【八旗軍首都及陪都軍區司令】

提督【綠營軍區司令】

正二品:【副國級】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緲s譽稱號,相當于總工會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國務委員兼副部長】

內務府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中央警備團司令】

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中央儀仗隊】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綠營集團軍司令】

從二品:【部級】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國務委員】

翰林院掌院學士【社科院院長】

文職外官:巡撫【省委書記】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長】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副部級】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紀委副書記】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訪辦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北京市長】

奉天府府尹【直轄市長】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紀委書記】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軍級軍隊領導】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副部級減】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廳級加】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訪辦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外交部長】

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長】

奉天府丞【直轄市副市長】

各省守巡道員【地委專區書記】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廳級】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中央黨校校長】

文職外官:知府【市委書記】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書記】

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廳級減】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長】

太醫院院使【首長醫院院長】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副廳級加】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直轄縣書記】

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副廳級減】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縣處級加】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縣處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首都縣副縣長】

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縣委書記】

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副處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級】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副科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股級】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副股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第二篇:表一: 2007年公務員職務級別工資標準對應表

表二: 2007年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工資套改對照表(科員級)

表三: 2007年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工資套改對照表(副科級)

第三篇:表現手法對應舉例

一、修辭類

1.比喻

詩詞中運用比喻,在寫景狀物時能突出生動的意象,強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議理抒情時能使抽象的情與理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歌巧妙地以“沉舟”“病樹”作比,將自己多年的遭遇寄寓其中。再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把春風比作剪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風送暖、楊柳垂綠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識拔人才的春風,把萬柳綠絲絳比作人才,表達作者識人用人之樂。

比喻的分類

§明喻所謂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體)和被比喻的事物(本體)同時出現,兩者之間有的有比喻詞,有的省略比喻詞,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體像喻體)的意思。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楚辭·九歌·國殤》)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陽,敵軍就像天上的烏云,人數眾多;勇猛的戰士呵,爭先沖殺,流矢在陣地上,紛紛墜落。

按:把敵人比做天上的烏云,既寫出敵人人數眾多,又表明形勢危急。

§暗喻所謂暗喻,將本體直接說成是喻體,語氣更肯定,感情更強烈。

①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孔雀東南飛》)

——你應當做高山磐石,我應當做河邊蒲葦。

按:劉蘭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別比做厚重不易轉移的磐石和堅韌的蒲葦,表示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②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揚子江》) ——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針,不指向南方永遠也不肯罷休。

按:這兩句抒情,以“磁針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戰勝重重困難,回到南方,再興義師,重整山河的決心。

③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白云飄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緒,太陽緩緩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這里的比喻是喻體在前本體在后。詩人用飛飄無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緩緩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借喻所謂借喻,即詩中借喻體代指本體。

①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送友人》)

——從這里分別后,你將獨自踏上萬里征程。

按:[孤蓬]蓬草,又叫飛蓬,枯后斷根,遇風飛旋。古詩多以之喻指孤身遠行的旅人。

②愿聞鋒鏑鑄,莫使棟梁摧。(杜甫《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

——希望能銷毀兵器,但切莫摧殘棟梁之材。

按:[棟梁]房屋正中的大梁。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

③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李樸《中秋》)

——一片清光滿空,皎潔的月亮騰起,云中的仙風寂寥無聲息。

按:[寶鏡]喻指月亮,因中秋月圓似鏡,故言。[仙籟]仙境的聲音?;[,天空中的聲音。

④趙魏胡塵千丈黃,遺民膏血飽豺狼。(陸游《題海首座俠客像》)

——中原大地黃塵滾滾胡人氣焰囂張,淪陷區人民血肉模糊喂飽了豺狼。

按:[豺狼]喻指金朝治統治者。

§博喻

1 所謂博喻,即連續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來說明或描繪本體。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要問我的傷心多深多長,就像這煙雨籠罩的一川青草,就像這滿城隨風飄轉的柳絮沸沸揚揚,就像梅子黃時的雨水,無邊無際,迷迷茫茫。

按: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比喻憂愁的深廣,興中有比,意味深長,被譽為絕唱,賀鑄也因此而有“賀梅子”的雅號。

2.比擬

就是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物當作人來寫,從而使描寫生動形象,使畫面鮮明靈動,使表情達意更別致、更雋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把春雪描繪得美好而富有靈性,饒有情趣。“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上闋)將菊、蘭、明月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于客觀事物,表現了女主人公難以排遣的離愁。

①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宋祁《玉樓春》)

——我替你向斜陽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暉在花間長留。

按:“斜陽”本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但人卻直接同它們進行對話,這就賦予它們以生命,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活了。這是擬人手法的一種類型。

③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姜夔《揚州慢》)

——自從金兵南侵以后,連荒廢的池沼和古老的樹木,也對戰爭表示厭惡。

按:這里,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池喬木”千百倍。

④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杜甫《發潭州》)

——岸上飛揚的落花在送別旅客,檣畔呢喃的燕語在挽留行人。

按:詩人離潭州赴衡州送行者只有“岸花”和“檣燕”。詩人說花知“送客”,燕解“留人”,這就把“花”和“燕”人格化了。以“送客”“留人”分別寫花、燕之殷勤,反襯世情之淡漠,從而渲染了悲涼凄寂之氣氛,蘊涵了詩人孤獨寂寥之情思及對流徙飄蕩生涯之感喟。 3.夸張

夸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夸張的作用是用言過其實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質,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強調語氣,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 夸張是古詩中一種常用的修辭方法。其特點是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被描寫的事物加以藝術地夸大或縮小,給人以突出的異乎尋常的感覺,從而增強作品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①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誰說河面寬廣,競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這里運用夸張,極言河之小,連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杜甫《潼關吏》)

——備戰用的柵子高聳入云,連飛鳥也難飛越過去。

按:這兩句詩用了夸張的方法。“連云„‘飛鳥不能逾”極言“戰格”(備戰用的柵子)的防衛能力,連飛鳥都不能飛越,更不用說敵人了。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樣大,一片一片地飄落在軒轅臺上。

按:“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張。這個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借想象飛騰、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嚴冬的淫威。

④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直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在書房里吟詩作賦,即使寫下了萬言詩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價值。

按:“萬言”,為數多,“一杯水”,為數少。兩相對比,而前者不及后者,這樣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價值之低。

4. 借代

借代在古詩詞中運用得最廣泛。稱人時可用籍貫、官職、做官地等來代稱,稱物時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關聯的另一類事物來代稱,有的代稱甚至相沿成習。借代在詩詞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體,或含蓄,或形象,或別致。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絲竹”代音樂(白居易《琵琶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代指富豪之門,他們常把大門油漆成紅色,以顯示宅府的華貴及身份的顯赫。

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古詩借代的類型繁多。

①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陳陶《隴西行》)

——誓死掃蕩匈奴奮不顧身,邊境上五千壯士英勇犧牲。

按:[貂錦]漢代的羽林軍穿貂裘錦衣,故以“貂錦”代戰士。這是用衣著代人。

②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白居易《夜聞歌者》)

——十七八歲的美女,獨自靠著桅桿站著。

按:[娉婷]姿態美好的樣子。后因以表示美女。古詩中還以“嬋娟„‘佳麗”等代美女。

③此外有甘脆,可以奉親慈。(梅堯臣《寄滁州歐陽永叔》)

——當地還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養老母和親戚。

按:[甘脆]味美松脆的食物。古詩中還以“肥甘„甘旨„‘珍鮮„‘珍旨„‘甘潔„‘膏腴”(食物肥美)代食物。

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

——千里江山鶯兒啼唱,綠蔭叢中萬紫千紅,水鄉山城處處酒旗飄動。

按:[紅]代指“花”。[綠]代“葉”。顏色是事物的性狀之一,古詩中常用顏色代事物。

⑤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

——可憐無定河邊犧牲的將士,仍然是少婦春閨夢里想著的親人。

按:[骨]‘‘骨”是人體的一部分,故以“骨”代犧牲的將士,這是用部分代整體。古詩中還以“齒„‘手”“足„‘口”代人,以“須眉”(胡須和眉毛)代男子。

⑥桂棹輕鷗,寶勒倚殘云。(吳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桂舟宛若鷗鳥輕行翩翩,我騎著寶馬如倚在云端。

按:[桂棹]桂木船槳,指精美之船。這是用部分代整體。古詩中還以“舳艫”(船頭和船尾)“橈”(船槳)“帆„‘柁”(同“舵”)“篷„‘鶿首”(船頭;古時在船頭繪鶿鳥之首來鎮水神)等代船。[寶勒]精美嵌有珠寶的馬勒。代指良馬。也是用部分代整體。

⑦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王粲《七哀》)

——琴音撩動人的愁緒,為我彈奏出悲傷的樂音。

按:[絲桐]據說古琴多以梧桐木(木質輕而韌,可制樂器)為體,以練絲為弦,故這里以“絲桐”代“琴”。這是用材料代成品。

⑧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過零丁洋》)

——我發憤讀書,得以步人仕途,報效國家;四年來,孤軍作戰,轉戰天涯。

按:[干戈]‘‘干”,盾牌。“戈”,一種兵器。“干戈”,泛指兵器。這里代指戰爭。古詩中還以“烽火”(古時邊境在高臺上燒柴以報警的火)“鼓鼙(pi)”(軍隊中用以激勵士氣的樂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壘石)“弓刀”等代指戰爭,屬具體代抽象。

⑨閑理阮咸尋舊譜,細傾白墮賦新詩。(陸游《初夏游凌氏小園》)

——沒事就翻開樂譜,彈彈月琴,品品美酒,寫寫詩篇。

按:[阮咸]撥弦樂器。類似今之月琴,長頭,十三柱。相傳為西晉阮威(竹林七賢之一)所造,因以阮咸名之。這是用人代其所造之物。[白墮]劉白墮,北朝人,善釀酒。故以“白墮”來指代“酒”。古詩中還以“杜康”代酒(傳說杜康是周代人,善于造酒)。

⑩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李頎《古意》)

——在戰馬奔馳的疆場較量勝負,我從不把生死放在心里。

按:[七尺]指身軀。人之身軀,一般高為七尺(古尺),因以“七尺”表示身軀。這是用人體高度代人體。] 5.設問

設問就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回答的一種修辭手法。它是一種“無疑而問”,或者說“明知故問”的語言運用形式。其本質不在質疑,而是為了增強表達效果。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前一句設問,緊接著后一句回答。這種自問自答,明顯地說明不是“有疑而問”,只不過是運用“問”的方式引起讀者的注意,以此強調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同河水一樣深長,自己的愁緒如同河水一樣綿延不絕。

又如阿魯威所作元曲小令中有“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詩句,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雙調】蟾宮曲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①,橫槊曹公②。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③。更驚起南陽臥龍④,便成名八陣圖中⑤。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p>

6.反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肯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反問在詩歌中的作用是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詩文的其實和說服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唐,李嶠《中秋月》)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贈董大》) 在詩歌中,含有“肯”“堪”等詞語的問句往往是反問。 7.反復

詩歌中重復某些句子,以加強語勢,這種修辭方法叫做反復。反復可以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渲染某種情景與氣氛,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

①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戴叔倫《轉應曲》) ——邊塞的草呀邊塞的草,初生青青轉眼盡枯凋,有如兵士年輕戍邊此時老。雪后天晴,山南山北披銀裝,萬里夜空呀明月皎皎。明月呀明月,月下那凄切的胡笳聲聲,更激起兵士 4 思鄉的愁情難消。

按:“邊草”的反復,就造成了一種茫茫無邊的荒涼草原的意境,從而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離的活動背景,以烘托其空虛彷徨的心理狀態。“明月”的反復,既造成一種月光滿地,使戍卒輾轉難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韻致,強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輾轉反側的思鄉情緒。

②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從秦漢宮殿遺址經過,令人傷心,萬間宮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興起,百姓受苦!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兩句間隔反復,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語道破,無論是帝王霸業的成與敗,還是萬間宮闕的興和廢,給百姓帶來的只能是無窮無盡的痛苦。這表現了作者透過表象看到實質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華。 8.對偶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

對偶俗稱對子,在詩詞曲賦等韻文中稱為對仗。對偶獨具藝術特色,對偶從意義上講前后兩部分密切關聯,凝練集中,有很強的概括力;從形式上看,前后兩部分整齊均勻、音節和諧、具有戒律感。嚴格的對偶還講究平仄,充分利用漢語的聲調。

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渺無邊際的落葉隨著秋風蕭蕭而下,無窮無盡的長江水奔涌著滾滾而來。離家萬里的我呀滿懷悲秋之情屢屢作客異鄉,值此暮年又拖著百病之軀獨登高臺。

按:這四句是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對偶很是工整。“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

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回想當年離家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歸來路途中,寒風雨雪滿天飛。

按: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相對。這首詩創造了“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的詩歌美學境界。即以“楊柳依依”之樂景,寫“昔我往矣”——征人離家踏上征途,生離死別之哀愁;以哀景“雨雪霏霏”寫“今我來思”——征人踏上 歸鄉途之樂。 9.排比

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這句話也是排比句)總之,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瑯瑯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①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漢樂府·江南》)

——明麗的江南正好采蓮,蓮葉是多么勁秀飽滿!魚兒嬉逐在蓮葉之間:魚兒嬉逐在蓮葉東邊,魚兒嬉逐在蓮葉西邊,魚兒嬉逐在蓮葉南邊,魚兒嬉逐在蓮葉北邊。

按: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鋪排渲染,描繪出魚兒們倏忽往來、活潑嬉戲的動態,襯托出采蓮少女的活潑可愛及愉快心情。

②時窮節乃見,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文天祥《正氣歌》)

——時世艱危節士便出現,光輝形象永垂于史冊。在齊國體現于太史之簡,在晉國體現于董狐之筆,在秦朝體現于張良之椎,在漢朝體現于蘇武之節。

按:文天祥用排比句列舉了這些在危急關頭見節操的著名歷史人物,一者頌揚,二者作為對自己的鼓勵。這組句子一氣而下,慷慨激昂,剛勁有方。 10.通感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①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

——嫩綠的楊柳如煙霧籠罩,清晨的輕寒很快被陽光趕跑。杏花紅艷艷開滿了枝頭,春意呵多么濃郁多么熱鬧。

按:“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王國維《人間詞話》)這一句的妙處,在于用聽覺感受“鬧”表現視覺感受,呈現出一幅杏花盛開、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穗英斗火欺朱槿,棲鶴驚飛翅憂燼。(王轂《刺桐花》)

——濃艷的刺桐花為了與火相斗紅,花比槿花更紅艷;棲息在樹上的白鶴,見了這紅艷的花朵,誤以為是烈火,擔心把自己的翅膀燒成灰燼,趕快飛走。

按:既用了夸張、擬人,還用了“通感”。因為花紅似火本是視覺上的現象,因此而聯想到燃燒,具有觸覺感,讓視覺與觸覺相互溝通起來,這就產生較好的藝術效果。

③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炊煙裊裊,似給橘樹、柚樹帶上了寒意;深色一片,使梧桐落葉紛紛,更顯蒼老。

按:這兩句運用通感的修辭方法,“寒„‘老”二字,把炊煙裊裊、梧桐萎黃葉落的視覺形象向使人感到寒涼凄清、衰老遲暮的感覺形象轉移,帶上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讀者。

④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天剛拂曉,是誰把霜林染紅了?準是離人的眼淚把它灌醉了吧!

按:秋葉經霜便紅,人醉亦紅。作者描寫霜林時,巧妙地把視覺的“秋葉紅”與人的感覺“醉”溝通起來,情趣雋永,耐人尋味。 11.用典

用典,是指在詩中援引古語、古事,借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是委婉表意、充實內容、語言精練、使立論有據。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

——曹孟德橫槊題詩,王仲宣登樓作賦,古來萬事皆如空中飄雪,一去不復。

按:[橫槊賦詩]蘇軾《前赤壁賦》中說曹操破荊州、下江陵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登樓]指王粲(字仲宣),滯留荊州時作《登樓賦》,寄托鄉關之思和離亂之感。文天祥以這兩個典故自況,頗有寓意。前一典是壯辭,表現了曹操英勇豪邁的氣概;后一典是悲語,吐露了王粲雄圖難展的苦悶。作者聯而用之,加以“萬事空中雪”一句,表示事業、壯心都已歸失敗,充分抒發了自己為挽救國家屢起屢踣歷盡艱辛的無限感慨。

§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長城:《南史 檀道濟傳》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 6 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再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苗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折腰:《宋書 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鴻雁:《漢書 蘇武傳》:匈奴單于欺騙漢使,說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青鸞(青鳥):《仙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雙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勞歌:本指在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南浦:屈原《楚辭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如,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7 §風騷:原指《詩經》的《國風》,《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雕蟲: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狀夫不為也。”后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多指文學技巧。如,李賀《南園十三首》: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當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鴻鵠:《史記

陳涉世家》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義大澤鄉。后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舉高飛。”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黍離:《詩經·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端,謂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照之處,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瑟瑟:原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后來借指綠色。

§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雞黍:《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落了后,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關山月——樂府曲調,多寫征戍離別之情。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調名。如,“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在詩中,詩人由《梅花落》的笛聲想象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飄落產生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與他當時的心境相切合。這樣,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以通感的方式描繪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改編的樂舞曲,主要表現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

§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相傳是南朝后主所制的樂曲,為綺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多。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8 §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李益《從軍北征》) 12.雙關

所謂雙關,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語環境中,借助語音和語義的聯系,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效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①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其七)

——回想當初與郎相識時,情投意合兩心如一。理好蠶絲放入殘破的織布機,誰曾料到競織不成匹。

按:[絲]蠶絲。諧“情思”的“思”。[匹]布匹,諧匹配的“匹”。表面講織絲不成匹段,實際是講兩人不能成配偶。

②石閥生口中,銜碑不得語。(《讀曲歌》)

——一塊石碑嘴里長,銜著碑兒話也不能講。

按:[碑]雙關語。表面上講的是“碑”,實際上是“悲”,意思是銜悲講不出話來。

③非歡獨慊慊,儂意亦驅驅(區區),雙燈俱時盡,奈何兩無油!(《讀曲歌》)

——不僅我愛人惦記著我,我的心也總是惦記著他。兩盞燈同時熄滅,沒有油又有什么辦法!

按:[無油]雙關語。表面上講的是沒有燈油,實際上是指“無由”(沒有機會與愛人相親相愛)。

④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

——在家里點著燈深情地囑咐你,這次相別你可不要違了期。

按:[井底]猶“家里”。井,古制八家為一井,引申為家宅。[深燭]與“深囑”諧音,深情地囑咐。[長行]猶“長別”。[圍棋]與“違期”諧音,過了約定的日期。

⑤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宋朝歌謠)

——懲處童貫,撤了蔡京的官職,天下便成了人間好世界。

按:[筒諧音“童”,指宋朝的奸臣童貫。[菜]與諧音“蔡”,指宋朝的奸臣蔡京。

二、表現手法類

1.象征(在詩歌鑒賞中,我們經常從托物言志或比喻的角度解讀這種手法)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象征是中國詩歌的生命線,“猶如心臟之于軀體”,“沒有象征,詩歌就將失去力量”。例如,龍象征皇上最高權力,鳳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長治久安的象征,猿聲是旅人離分時的傷感的表現,鶴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則代表著幸福,鴛鴦是愛情的象征,大雁給分離的情人帶來消息,知了象征復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寫秋天的詩中出現,楊柳表示別離,蘭花是純潔的象征,牡丹是富貴的標志,“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等等。

例如《尋陸鴻漸不遇》(皎然)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坶T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而李商隱《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則是用春蠶之絲、蠟炬之淚象征自己執著的追求。

9 2. 聯想和想象(很多時候,我們用虛實結合解讀這一手法)

聯想是由此人、此事、此概念引發而想到相關的彼人、彼事、彼概念。聯想,是一種由此及彼的的思維活動,是思維活動中架設在此一事物與彼一事物之間的橋梁。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聯想和想象使文章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更加鮮明、深刻。

聯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大膽豐富的想象也常表現為夸張手法的運用。所謂夸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夸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該句就運用了夸張和烘托的寫法來表現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賀的《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在詩人的眼中茫茫中國大地上的九州島成了微不足道的塵煙九點,浩淼無邊的東海成了杯中之物,通過想象和夸張的手法,抒寫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

3.襯托(此手法是重點,尤其是反襯)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語說:“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用甲事物 (賓) 配襯乙事物 (主) ,就是襯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

襯托可分為正襯與反襯。 正襯(與烘托重合)

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反襯

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矮的」襯托「高的」,用「壞的」襯托「好的」。

例如陳與義的《早行》“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主要用了反襯手法。“分外明”,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以明襯暗)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 以聲襯靜),反襯出環境的寂靜。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 4.對比

對比是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這種寫作手法叫對比,也叫對照。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對比一般有橫向比、縱向比和自身比三種。

例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貴族與平民百姓之間生活狀況的差異,表現出杜甫對人民的同情和對貴族驕奢生活方式的抨擊。

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過去——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現在——春風不染白髭 10 須,換得東家種樹書突出壯志未酬而年歲老大的感慨。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則是用賣炭翁的衣衫單薄與愿天寒的心理來突出賣炭翁的處境困窘,從而更突出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

對比是表明對立現象的,一般來說,兩種對立的事物并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過對比,相得益彰,兩者更加鮮明突出。反襯就不一樣,甲乙兩個事物之間,“并不是一半對一半”,而是乙襯甲,甲為主體,乙為襯體,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說明被陪襯事物的,使被陪襯事物更加鮮明、突出。這是對比與反襯的主要區別。

其次對比的事物必須是同一性質、同一范圍、同一角度的不同側面。而反襯既可是不同性質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質的事物。

對比與反襯,又有一定的聯系,甲乙對比,同時又互相襯托,甲襯乙,乙也襯甲,甲乙陪襯也含有某種程度的對比。 5.比興

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后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托之意。如《詩經.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第三章首句)“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比興手法最早出現于《詩經》。

詩歌中的景物描寫也有“興”的作用。(這里往往和觸景生情類似)如蘇軾的《東坡》一詩: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第一句“雨洗東坡月色清”描寫了一幅清凈、幽寂的雨后月下東坡圖,正是這樣的美景讓自稱“野人”的詩人在“市人行盡”之后出了門。也就說,描寫“雨洗東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盡野人行”一句對詩人行為的敘述,這樣,第一句的寫景就有了起興的作用。

再如柳永的《減字木蘭花》:

花心柳眼。郎似游絲常惹絆。慵困誰憐。繡線金針不喜穿。 深房密宴。爭向好天多聚散。綠鎖窗前。幾日春愁廢管弦。

第一句“花心柳眼”是寫景:“花心”是說花開放了,花蕊露出來了;“柳眼”是說柳枝剛剛吐芽,像睜開睡眼一樣。作者描寫這樣一幅初春美景有何用意?我們看第二句“郎似游絲常惹絆”,這是抒情主人公發出的感慨,她為何突然會發出如此的感慨?因為第一句所寫之景??吹窖矍暗?ldquo;柳”,不僅讓抒情主人公產生了對“郎”的思念,尤其是如絲的柳枝更讓其聯想到在外游蕩的“郎”就像“游絲”常常被其他人事羈絆而不能與自己團聚,于是她不由得發出“郎似游絲常惹絆”的感慨。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詞的上片是抒情主人公觸景生情,其“情”是由眼前之景引發的,于是這個景就有了“興”的作用。

其實,不只是這首詩,在觸景生情的詩中,景的描寫往往會有起興的作用。因為既然是觸景生情,那么景就是情生發的由頭,也就是說是眼前之景引出了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這樣,景就有了起興的作用。晏幾道《思遠人》一詞也是觸景生情。詞中的第一句“紅葉黃花秋意晚”也有起興的作用,為什么?因為正是看到“紅葉黃花”讓抒情主人公意識到時已深秋,她才自然產生了對千里之外的“行客”冷暖的擔心與掛念,所謂“千里念行客” 11 是也。 6.渲染

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例如,白樂天《琵琶行》(第二節)極盡筆墨之能事,通過對琵琶聲及其富于變化的演奏的鋪敘渲染,表現了音樂的高妙;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對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離愁,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對事物進行正面描寫鋪敘,追求筆墨酣暢,痛快淋漓。

如漢樂府民歌《江南可采蓮》: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南北。

詩中“魚戲蓮葉東”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詩生動活潑,音調優美,把水上采蓮的畫面和人們采蓮時的歡愉的情緒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又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了一種氣氛,襯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靜。

再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這首詩用“微雨”“暮鐘”“漠漠”“冥冥”“浦樹含滋”,極力渲染離別時的傷感的氣氛。

7.烘托(此手法與正襯不必區分)

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詩文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清人劉熙載《藝概》 所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此法引入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用筆,對事物進行描述、鋪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齊已有《早梅》一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此詩以“禽窺素艷來”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現出早梅之素艷。

烘托在古詩中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以物烘托人。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適的《別董大》首二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對羅敷外貌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 12 想向篇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為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難怪茅盾先生贊揚道:“不寫羅敷的美貌,而羅敷的絕世美貌躍然紙上,這真是前無古人的藝術描寫。”

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

以物烘托物。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于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于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王籍在這里通過“寂外有音”的烘托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實際上,在古詩中,渲染、烘托兩種手法往往是結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別是在借景抒情類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選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

第四篇:《蒙氏數學》對應

對應——《蒙氏數學》第2冊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兩個序列中物品的對應關系。

2.樂意參與集體游戲活動。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已具備按一種特征分類和簡單排序的經驗。

2.物質準備

(1)教具:“小熊的一家”。

(2)學具:“小熊的一家”,大小不同的瓶子,《操作冊》第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1)師幼互相問好。

2冊第13-14頁。

(2)情景導入,走線。

師:“老師剛接到熊爸爸的電話(出示教具),它說需要小朋友的幫忙。我們大家一起去它們家看看吧!”

2.集體活動

(1)師幼共同探索物體之間的對應關系。

師出示教具“小熊的一家”:“這些小熊有什么不一樣?給它們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排隊吧!現在,小熊一家要出去郊游,可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了,請小朋友幫小熊的一家找一找它們自己的衣服吧!”

請幼兒上臺給小熊的一家一一對應找出衣服。

小結:“小熊和衣服的排列規律是一樣的,都是按照從大到小對應排列的。”

(2)幼兒操作學具“小熊的一家”。

教師分發學具,幼兒操作。注意引導幼兒把最大的衣服給熊爸爸,最小的衣服給熊寶寶,比較大的衣服給熊媽媽,感知大小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3.分組活動

第一組:請幼兒將瓶子按順序排列,再給瓶子配上相應的瓶蓋。

第二組:操作學具“小熊的一家”,繼續給小熊配上相應的鞋子和手套。

第三組:做《操作冊》第2冊第13頁的活動“圓形與花朵”。

4.游戲活動

游戲“碰一碰”。(兒歌附后)

5.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1)請個別幼兒分享,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操作的。

(2)收拾學具,教師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幫小熊的一家做了這么多的事情,小熊的一家說非常感謝你們。小熊該回家了,我們一起和它說再見!”(教師帶領幼兒按原路走出教室)

教學資源

碰一碰

小朋友,小朋友,頭碰頭。

小朋友,小朋友,肩碰肩。

小朋友,小朋友,腳碰腳。

小朋友,小朋友,手拉手。

第五篇:《方山子傳》對應翻譯

張氏

【題解】

陳慥為人豪爽,好飲酒,蘇軾在鳳翔任職時曾與他交游。十九年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途中遇到陳慥。此時陳慥已成隱士,號方山子。蘇軾認為他放棄富貴,隱居深山能夠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世的變遷,為他寫了這篇傳記,記下了他青年時期的豪氣和隱居后的風度。

方山子:即陳慥zào,字季常,號方山子,貴公子出身,終生不仕,蘇軾貶謫黃州期間,兩人過從甚密。光:光州,今河南潢川縣。 黃:黃州,今湖北黃岡縣。朱家、郭解:西漢游俠,事詳《史記〃游俠列傳》(游俠:古稱豪爽好結交,輕生重義,勇于排難解紛的人。)閭里:鄉里。

方山子,光、黃

隱人也。少

時 慕

朱家、郭解為人, 閭里之俠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 年輕時仰慕朱家郭解的為人,鄉里的游俠之士都 宗:尊奉,尊崇。折節:改變以往的志向、行為。馳騁當世:在當代施展懷抱。不遇:不得志,不被賞識。遇,得志,見賞。 宗

之。 稍壯,

讀書,

欲以此

馳騁當世,

然終

不遇。 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向,發奮讀書,想要以此在當世有所作為,卻始終無人賞識。

遁:隱居。遁,隱去。岐亭:鎮名,位于今湖北麻城縣西南。 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 庵,小草屋。 晚

乃遁

于光、黃

間,

曰岐亭。

庵居

蔬食,不與世相聞;

棄 晚年就隱居于光州黃州一帶,一個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與世人來往;拋棄 毀:撤除,廢除。

車馬, 毀

冠服, 徒步往來

山中,

人莫識也。

見其所著

帽, 車馬,扔掉讀書人的穿戴,徒步往來于山中,沒有誰認識他。(人們)看他所戴的帽子

方屋:帽頂呈方形。(方屋,形方而突起。)方山冠:漢代祭祀宗廟時,樂工所戴的帽子,用彩縠(縠hú,有皺紋的紗。)做成,既高又方。

遺像:遺留下來的式樣。 謂:稱呼。

方屋而

高,

曰:“此豈

方山冠

之遺像乎!”

謂之方山子。 方頂而且突起,就說:“這難道是古代方山冠遺留下來的式樣嗎?”于是就稱他為方山子。

謫zhé:貶官。元豐三年(1079)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適:恰好,正好。 焉:兼詞,相當于“于是”“在那里”。 余謫

居于黃,

岐亭,適

焉。

曰:“嗚呼! 此 我被貶住在黃州時,(有一次)路過岐亭,正好在那里遇見他。我說:“哎呀,這是

矍jué然:吃驚地注視的樣子。

故人

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

問余 所以至此 我的老朋友陳慥啊, 為什么在這里呢?”方山子也吃驚地看著我,問我到此地的原

環堵蕭然:住所簡陋,屋內空蕩蕩的。堵,墻。蕭然:空寂的樣子。

者。余

告之故,

俯而不答,

仰而

笑。呼

宿其家,

環堵蕭然, 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又仰天大笑,招呼我到他家過夜。他家里空蕩蕩的,

既:已經。聳然:吃驚的樣子。

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 但他的妻兒奴仆都有一種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感到非常吃驚。

使酒好劍:喜歡喝酒,喜歡舞劍。有:通“又”。嘉佑七年(1060),蘇軾任鳳翔府簽判時,陳慥其父陳希亮為鳳 翔府知州,因而與陳慥相識歧下。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陜西鳳翔縣。

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見 我獨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輕時嗜酒弄劍,揮金如土的情形。十九年前, 我在岐山下見

從兩騎:帶著兩個騎馬的隨從。騎,一人一馬為一騎,這里指騎馬的隨從。挾二矢:攜帶這兩副弓箭。矢,箭,這里泛指弓箭。

方山子從

騎,

挾二矢,

游西山。

鵲起于前,

使騎

到方山子帶著兩個騎馬的隨從,兩副弓箭,在西山一帶游獵。前方飛起一鵲,他就令隨從

怒馬:猶策馬,激馬使其怒而奔跑。

逐而射之,不

獲。

方山子

怒馬獨出, 一

發得之。

與余馬上論

追逐射鵲,沒有射中。方山子獨自躍馬而出,一箭射中飛鵲。于是就在馬背上和我談論起

精悍:精明強干。

用兵

古今成敗,

自謂

一世豪士。今

幾日耳,

精悍之色 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詡為一代豪杰。如今才過了多少日子,那股英氣勃勃的神

見:通“現”,顯現。山中之人:指隱士。

見于眉間,而豈

山中之人哉! 態,依然在眉宇間顯現,怎么會是山中的隱士呢!

世有勛閥:世代有功勛。勛閥,功臣門第。閥,古代仕宦人家大門外立左右兩柱,常用來標志功勛,左柱叫“閥”, 右柱叫“閱”。陳希亮是進士出身。“使從事于其間”兩句:他如果做官的話,現在已經名聲顯赫了。使,假使。

方山子

有勛閥,

得官,使 從事于其間,

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有功勛的家族,應當有官做,假使他做了官,至于今,也應該

顯聞。而其

家在洛陽,園

麗,

與公侯

等。

是聲名顯赫了。他的家在洛陽,園林住宅雄偉富麗,其規模與公侯人家不相上下。黃河以 河北:指黃河以北。

有田,

帛千匹, 亦足以

樂。

皆棄

不取, 北還有田產,每年的收入有上千匹絲帛,也足以過上富裕享樂的生活了,但他都放棄不要, 獨:偏偏。 此豈無得而然哉:這難道是一無所得才這樣的嗎? 獨

窮山

中,此豈

無得

而然

哉? 偏偏來到窮山之中,這難道是一無所得才這樣的嗎?

陽狂垢污:假裝瘋狂,故意涂抹污垢,(表示不愿為人所知)。 陽,通“佯”,假裝。

余聞

光、黃

人,往往

陽狂垢污,

不可得而見,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與眾不同的人,往往蓬首垢面假裝瘋狂,但不太容易見到

儻見:偶然相見。儻tàng,僥幸,偶然。

方山子 儻

見之

歟?

他們,方山子是偶然見到的吧?

大鐵椎傳

魏禧

【作者簡介】

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寧都縣(今江西寧都)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與侯方域、汪琬并稱散文三大家。

庚戌年十一月,我從揚州回家,與陳子燦同船。子燦時年二十八歲,愛好弄槍使棒,我給他講授《左傳》中的兵謀兵法時,趁機問:“你走南闖北,碰到過奇異之人嗎?”子燦向我講述了大鐵椎的事,于是我寫了《大鐵椎傳》。

大鐵椎,不知何許人, 北平陳子燦 省兄河南, 與遇宋將軍家。 大鐵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陳子燦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將軍家里遇

宋,懷慶青華鎮人,工 技擊,七省好 事 者皆來 學。 人

見了大鐵椎。宋是懷慶青華鎮人,擅長搏擊,七省愛好技擊的人都來向他學習武藝,人 以其 雄 健, 呼宋將軍云。宋 弟子高信之, 亦 懷慶人, 多力 們因他長得雄偉健壯,所以叫他宋將軍。宋將軍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懷慶人,力氣大, 善射, 長子燦七歲, 少 同學,故 嘗 與 過 宋將軍。 善射箭,比陳子燦大七歲,小時候同學,因此陳子燦曾經與他一同訪問過宋將軍。

時 座上有 健啖 客, 貌 甚 寢, 右脅 夾 大鐵椎, 重四五十斤, 當時座上有個飯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夾著個大鐵椎,有四五十斤重, 飲食 拱揖 不暫去。 柄 鐵 折疊環復 如鎖上 練, 吃飯以及拱手行禮時,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鐵椎柄上的鐵鏈折迭圍繞著,象鎖上的鏈子,

引之 長丈許。 與人罕言語, 語 類楚 聲, 扣其鄉 及姓 把它拉開有一丈多長。他很少跟人們交談,說話象湖北一帶的口音。問他家鄉在哪,姓 字, 皆不 答。 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既同寢, 夜半, 客 曰:“吾去矣。”言 訖 不見。 子燦 我們同住一個寢室,到半夜,客人說:“我走了。”話音剛落,人就不見了。陳子燦 見窗戶皆閉, 驚 問 信之。 信之曰:“客 初 至, 不 冠 不 襪, 見窗門都關著,就吃驚地問高信之。高信之說:“客人剛來時,不戴帽子,不穿襪子, 以藍手巾裹 頭,足 纏 白布, 大鐵椎外, 一物 無所持, 而腰

用藍手巾包著頭,腳上纏著白布,除了大鐵椎外,什么東西都沒有攜帶,而腰帶中裹著 多 白金。吾與 將軍俱不敢問也。” 子燦 寐而醒,客 則 鼾 睡 炕上矣。 很多銀子。我和宋將軍都不敢問他。”陳子燦一覺醒來,客人卻已打著呼嚕睡在床上了。

一日, 辭宋將軍 曰:“吾始 聞 汝 名, 以 為 豪, 然 有一天,客人向宋將軍告辭說:“我當初聽到你的大名時,把你當作英雄豪杰,然

皆不足用。吾去矣!” 將軍強 留 之, 乃曰:“吾 數 擊殺

而你的武藝全不頂用,我走了。”宋將軍竭力挽留他,他就說:“我曾屢次打殺攔路搶劫

響馬賊,奪 其 物, 故 仇我。 久居, 禍 且 及 汝。 的強盜, 奪取他們的財物,因此他們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 災禍將會牽連到你。 今夜半, 方期我 決斗某所。”宋將軍欣然 曰:“吾騎馬 挾 矢 以助戰。” 今晚半夜,強盜們正約我到某處決斗。”宋將軍高興地說:“我騎著馬帶著弓箭來助戰。” 客 曰:“止! 賊 能 且 眾,吾欲 護 汝, 則不 快吾意。” 宋將軍故 客人說:“不要去,強盜本領強且人又多,我想要保護你,就不能殺個痛快。”宋將軍向 自負, 且 欲觀 客 所為, 力 請 客。 客 不得已, 來自以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領,就竭力請求客人同往??腿藳]辦法, 與 偕 行。將 至 斗 處, 送 將軍登 空 堡上,曰: 就帶他一起走。將要到達決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將軍登上一座荒廢無人的堡壘,說: “ 但 觀之, 慎弗聲, 令賊 知 汝也。” “你只許觀看,千萬別作聲,(以免)讓強盜們發覺你。”

時 雞鳴月落,星光照 曠 野, 百步 見 人???馳 下, 這時,雞叫月落,星光照著空曠的原野,百步之內能夠看見人??腿蓑T馬飛馳而下, 吹 觱篥數聲。頃之, 賊二十馀騎 四面集, 步 行 負 弓矢 吹了幾聲觱篥。一會兒,二十多個騎馬的強盜從四面擁集過來,徒步行走背著弓箭跟在 從者百許人。 一 賊 提 刀突 奔 客。 客 大呼 揮 椎, 賊 應聲 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個強盜提著刀縱馬沖向客人,客人大喊著揮舞起鐵椎,強盜應聲 落 馬, 馬首 裂。 眾 賊 環而進, 客 奮 椎 左右 擊, 墜落馬下,馬頭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強盜向前包圍上來,客人奮力揮舞鐵椎左右猛擊,

人 馬仆 地, 殺三十許人。 宋將軍屏 息 觀之, 股

強盜們連人帶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殺死。宋將軍屏住呼吸觀看這場惡戰,嚇得兩腿 栗 欲 墮。 忽 聞 客 大 呼 曰:“吾去矣。” 塵 滾滾 東 發抖,幾乎從堡壘上掉下來。忽然聽到客人大聲呼喊道:“我走啦!”塵灰滾滾,朝著東 向 馳 去。 后 遂 不復至。 方飛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

魏禧論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鐵椎其人歟?天生異人,必有所用之。予讀陳同甫《中興遺傳》,豪俊、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見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豈天之生才不必為人用歟?抑用之自有時歟?子燦遇大鐵椎為壬寅歲,視其貌當年三十,然則大鐵椎今年四十耳。子燦又嘗見其寫市物帖子,甚工楷書也。

《大鐵椎傳》賞析

清初重要古文家魏禧是頗有民族氣節的。他早年舉家遷居寧都縣西北的翠微峰,起先是為逃避明末戰亂,求得一方凈土,后來則為反清復明。隱居期間,專攻經史,著述頗豐,尤以古文成就最高,“文風凌厲雄健”,“慷慨激昂”。其為人與為文一樣,豪放得開,瀟灑得起。在《吾廬記》中,他對其弟季子禮“舉債冒險危而游”的壯舉持贊賞態度,認為季子禮“南極瓊海,北抵燕”,“沖危難,冒險阻”是“得行其志為適”,季子禮“舉債而飾其廬”也是如此。魏禧本人也曾步下翠微峰,到江淮一帶游歷,既為廣交隱逸之士、明朝遺民,又為籌集活動經費。正因為他終生不忘復明,故康熙17年(公元1678年)清政府開博學鴻詞科,打算選拔他去作官,他絕意仕進,托病不就。當時很有資望的李翰林及其好友閔賓連先生不僅尊重他的為人,也很賞識他的文章。王慶麟也深愛其文,盛贊“魏叔子之文,最長人見識。”(王慶麟《書<魏叔子集>后》)魏禧以寫人物傳記見長,他曾為眾多的俠客、高士、君子、烈婦縱情放歌過,他筆下的人物“個個呼之欲出,赫然如立眼前”。(徐起云語)《大鐵椎傳》是魏禧傳記文中獨具特色的一篇,他將自身的追求與感慨寄寓文中,讓人“觀其文,想其人德。”(鐘嶸《詩味》)

《大鐵椎傳》分序文、正文、評論三部分。序文主要交代寫作時間與材料來源,其中作者對陳子燦的一句發問“數游南北,逢異人乎?”是傳文的引子。這說明作者是喜歡“異人”,特別贊賞“異人”的,也說明他與“異人”具有某些相通性,為“異人”立傳能自然地抒寫自己的志趣、抱負。

作者在正文的開頭部分,有意布設一個又一個迷魂陣,簡筆勾勒出主人公大鐵椎“異”的種種表現。“健啖”寫其食量之異。“貌甚寢”寫其容貌之異。右脅之下的大鐵椎“重四五十斤”、“柄鐵折疊環復,如鎖上練,引之長丈許”從重量、形狀與構造上寫其武器之異。“右脅夾大鐵椎”、“飲食拱揖不暫去”寫其對武器的態度之異。還有“不知何許人”底細之異,“與人罕言語”、“扣其鄉及姓字,皆不答”,言談之異,以及初來乍到時的裝束之異,夜半時分的詭秘行動之異。作者定要讀者疑團滿腹之后才去將疑案一一揭開,讓讀者睜眼將“異人”的廬山真面目看個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給人種種神秘感的大鐵椎到底是何樣人物呢?作者先通過人物的簡潔對話揭示其性格特征,將其 5

光彩照人的形象刻劃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吾始聞汝名,以為豪,然皆不足用。”這番辭行前的內心表白道出了他投奔宋將軍的原因,將軍“工技擊,七省好事者皆來學”,將軍威名遠播,雄健有加,他是慕名而來,必有所圖的。“皆不足用”的結論絕非輕率作出的,大鐵椎考察不全面,論據不充分,判斷不準確,就不會當面向將軍下如此斷語,否則,將軍想必也不會允許的。事實上,將軍顯然是默認了大鐵椎的看法。“強留之”便是“固自負”的將軍在大鐵椎面前無可辯駁、自慚形穢而借以掩飾自己窘態的表現。因此,“皆不足用”一語,既說明大鐵椎極有抱負,想尋找真正英雄干一番大事,又表現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誠,足令將軍佩服。“吾去矣”三字,語氣何其堅決,感情何其沉郁!它交織著大鐵椎頻頻失望于現實而又執著于理想追求的復雜情感,也寄寓著作者對其現實遭遇的深切同情,對其矢志不渝、奮發自圖的深情禮贊。這里面何嘗沒有作者自己復明心態的曲折流露呢?大鐵椎要離去,有些話是不便明說的,由于“將軍強留之”,才迫不得已道出自己的隱秘:“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原來他干的是仗義除暴、劫賊濟貧的大事,這種正義之舉非有超人的膽識、過人的勇力是絕對行不來的。讀者由此可以解開心中一連串疑團,領悟前文所寫食量之大、武器之奇乃暗示其有超群的武藝,武器隨身攜帶、片刻不離,是寫其高度的警惕性,其言談之異則是表現其深沉的性格。盡管將軍不是自己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大鐵椎仍有“久居,禍且及汝”之慮,他對朋友的關心,行事敢作敢當、不連累他人的大丈夫氣慨令人肅然起敬。

將軍聽說“今夜半”有決斗,摩拳擦掌慨然請戰“吾騎馬挾矢以肋戰”,大鐵椎則以“賊能且眾,吾欲護汝,則不快吾意”阻止他。于此可以想見大鐵椎與豪賊必定有過多次交鋒,對對方的所作所為與人員實力當了如指掌,也足見大鐵椎在強敵面前凜然無畏、樂觀自信的大將風度。由此想來,一個“止”字便是高度濃縮了作者對大鐵椎諳識兵謀兵法、知己知彼、膽識超人的贊賞與欽佩。將軍在遭到拒絕后仍是“力請客”。迫于無奈,大鐵椎只得帶他前去,卻是“送將軍登空堡上”,并叮囑“但觀之,慎弗聲,令賊知也”。關心朋友,辦事負責的態度令人倍感親切。

作者深深地喜愛大鐵椎,他要讓大鐵椎永遠活在天地人間,活在讀者心中。曠野決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寫的驚心動魄、以寡敵眾的一場撕殺,它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大鐵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雞鳴 6

月落,星光照曠野,百步見人”的陰森環境渲染肅殺的氣氛,烘托大鐵椎從容上陣、沉著應戰的姿態,再以豪賊人員之眾、來勢之兇從側面反襯大鐵椎“大呼揮椎”的非凡氣慨和“奮椎左右擊”勢不可擋的神威。而威名遠播的將軍“屏息觀之,股栗欲墮”的反應也從側面寫出了這場決斗之兇險慘烈、天昏地暗、驚心動魄,同時也形象地應證了大鐵椎的知人之明與泣天神威。惡戰之中,大鐵椎大呼一聲“吾去矣”,話音才落,人已潰圍而出,眨眼間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動神速得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這一句“吾去矣”不僅是大鐵椎對豪賊的蔑視,寫出他挫敗眾豪賊的陰謀、得勝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鐵椎對將軍的告別,傳達出對將軍好自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著作者對大鐵椎尋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實現抱負、施展才能之艱難的沉重嘆惋。

如果說作者在正文中淋漓摹畫大鐵椎的威武形象,還只是曲折隱晦地抒寫自己的志趣,那么評論部分則是明顯地坦露了自己的心跡。作者花了相當的精力研讀《左傳》,寫了十卷《左傳經世》探討治道與兵謀兵法,又曾廣泛結交復明志士,但終無回天之力,難酬復國之志,只好在翠微峰筑易堂講學讀書來打發時光,其內心難以平靜是必然的。“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一句實是作者復明愿望之強烈的真情流露。大鐵椎是他心目中的“力士”,是能干大事的真正英雄,他極為敬佩。然而由大鐵椎身懷絕技而終不能為世所用,淪落街頭靠“寫市物貼子”為生的不幸遭遇,回頭來看自己的蹉跎人生,難免心生哀戚。捧讀南宋愛國作家陳亮的《中興遺傳》,也就難免要產生深深的感慨了,作者借評論大鐵椎而在抒發自己的真摯情懷??傊?,作者神化大鐵椎,美化大鐵椎,以極大的贊賞熱情淋漓盡致地刻劃大鐵椎膽識過人、豪放坦誠、威武深沉的形象,就是要在大鐵椎這個終生蹉跎、難酬報國之志的人物身上寄寓自己真摯深沉的人生感慨。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photoshop圖層樣式下一篇:reachsvhc物質清單

全站熱搜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