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洪水災害防治分析論文

2022-04-23

小伙伴們反映都在為論文煩惱,小編為大家精選了《洪水災害防治分析論文(精選3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摘要:以和田地區洪水災害為研究對象,對流域內洪水災害的成因、類型、規律和特點做了簡要分析。探討了多年以來發生洪災因素與不同月份間的關聯關系,為抵御和降低洪水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出了最基本的幾種減災措施,對保障和田河流域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沿岸人民生活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洪水災害防治分析論文 篇1:

2015年中國山洪災害特點及減災效益分析

摘要: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經過2010-2015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較完整的山洪災害防御體系,并發揮了顯著的實際效益?;谌珖胶闉暮Ψ乐雾椖康淖钚聰祿?,介紹中國山洪災害防御體系建設概況,分析認為2015年中國山洪災害具有致死人數為歷史最低、區域差異顯著、同縣多次遭災、發生災害時間提前等特點。結合中國在防御山洪災害方面的典型案例以及取得的實際效益,從經濟、社會、生態3個方面對山洪災害防御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針對防御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山洪災害;特點;效益;2015年;中國

文獻標志碼:A

doi:10.3 969/j .issn. 1000- 1379.2019.01. 006

1 引言

山洪災害屬于洪澇災害的一種,是山丘地區由強降雨引發的暴漲暴落的洪水及伴隨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給人民帶來危害的統稱[1],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準確及時預報預警難的特點,而且點多、面廣、量大,導致災害損失嚴重。不是強降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災害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內。據不完全統計,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因洪水死亡27萬余人,經濟損失40億元/a,其中約70%由山洪災害造成。據《中國水旱災害公報2013》,2003-2013年山洪災害致死人數占因洪水死亡人數的比例上升到79.5%。僅2010年甘肅舟曲的一場山洪泥石流就導致1765人死亡或失蹤:四川都江堰一場滑坡事件導致161人死亡或失蹤,209.4萬人受災。我國山洪災害在強度、規模、損失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危害極其嚴重[2-3]。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山洪災害,我國高度重視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組織開展了“中小河流突發性洪水監測與預警預報技術研究”項目等,氣象部門開展了暴雨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試驗業務,規模最大的則是水利部的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2006年,國務院批復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2009年開始,基于該規劃,水利部、財政部聯合開展全國性的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試點工作。2011年4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2013年5月,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年)》,明確了2013-2015年山洪災害防治調查評價、非工程措施補充完善和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主要建設任務。2016-2020年,中國將持續開展項目建設,在不同類型、不同災害頻度的山洪災害防治區,確定相應的重點建設內容,對調查分析評價成果進行檢驗、率定和復核。

我國山洪災害防治工作從2003年規劃、2009年試點到2010年全面開展以來,國家對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投資超過280億元,覆蓋2058個縣、386萬km2,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初步形成了“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體系[4],其中:非工程措施包括山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系統、群測群防體系、搬遷避讓、政策法規等,工程措施主要指山洪溝治理。本文基于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的數據(其中洪澇災情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防總辦公室和各?。▍^、市)上報的災情信息,建設成果、成效數據、典型案例等主要來自于各?。▍^、市)核實上報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組的數據,涉及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從具體建設內容、建設成果、建設成效方面介紹目前全國山洪災害項目進度,分析2015年中國山洪災害的特點,結合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在2015年實際防汛工作中發揮的效益,探討了目前防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目前正在開展的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提供參考。

2 建設概況

我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自2010年全面開展以來.2010-2012年主要側重于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如普查山洪災害情況、劃定危險區、建設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2013-2015年則加入調查評價以及重點山洪溝的工程治理。目前,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已經取得了系列建設成果(見表1),共建設監測預警平臺2 058個,自動雨量、水位監測站6.3萬個,重點防治區密度約為50 km2/站;基層配有簡易監測預警設施,簡易雨量報警器、手搖警報器密度為1個/行政村,鑼、鼓、號、口哨密度為2套/行政村,縣、鄉、村、組普遍成立了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等:已對25萬個沿河村落完成詳查和分析評價:對340條山洪溝實施了工程治理[5]。

自2010年著手建設山洪災害防治項目以來,平均致死人數明顯下降,實際防災減災效益顯著,截至2015年年底,通過已建山洪災害設施共發布預警短信855萬條,轉移304.4萬人,避免了31萬人傷亡。3 2015年中國山洪災害的特點

3.1 致死人數為歷史新低,占洪澇災害總致死人數的比例仍比較高

2015年中國平均降水量623 mm,接近常年,但9月降水偏多,多為歷時短、雨強大的暴雨,導致山洪災害頻發。全國共19個?。▍^、市)發生了116起造成人員死亡、失蹤的山洪災害事件,死亡、失蹤274人,每起災害平均傷亡人數顯著降低。2000年以來中國每年因山洪災害致死人數及占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的比例見圖1??梢钥闯?,除了2010年由于甘肅舟曲一場山洪泥石流導致1 765人死亡、失蹤,引起山洪災害致死人數有較大上升外,自實施山洪災害專項防治后,每起災害平均致死人數顯著降低。2015年因山洪災害致死人數創造歷史新低,但占洪澇災害總致死人數的比例有所上升,因此山洪災害仍然是洪澇災害致人員死亡的主因。

3.2 區域、省份差異顯著

區域分布方面.2015年山洪災害主要分布在中國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5個區域(見圖2)、19個?。▍^、市)(見圖3)。西南地區山洪災害發生次數、致死人數分別占全國總數的49.1%、47.5%,溪溝洪水、滑坡、泥石流致死人數分別占全國對應各類型總致死人數的44.3%、37.8%、63.5%,原因是西南地區泥石流災情最重。2015年共發生3起大型山洪災害事件,西南地區占2起,經濟損失4.9億元,而東北地區未發生災害事件,區域性差異顯著。

省份分布方面,河南、山西、寧夏、新疆山洪災害占洪澇災害的比例達到l00%,全國共有11個?。▍^)比例超過60%。云南省山洪災害最嚴重,發生次數、死亡人數均居首位,分別占全國的15.2%、16.4%;四川、貴州山洪災害發生次數相同,但四川災情嚴重。由圖3可知,福建、陜西、浙江等省份屬于山洪災害發生次數較少但災情重,貴州、重慶、湖南等省份屬于山洪多發但災情輕。

3.3 溪河洪水頻發,同縣多次遭災

在各類型山洪災害事件中,溪河洪水次數、死亡人數均為最多(見表2),屬于多發、頻發,但泥石流、滑坡傷亡嚴重,如泥石流平均單次致死人數近3人。同時,西南地區受溪河洪水、泥石流危害較嚴重,東南地區如福建、江西等受滑坡影響嚴重。

重復遭災情況中,云南省共有3個縣重復遭災,其中華坪縣屬于同一場降雨引發不同鄉鎮遭災,而鎮雄縣則屬于不同月份分別發生的中型山洪災害,災情較嚴重;貴州雷山縣重復遭災4次,中型、小型災害各發生2次;福建、重慶、四川、貴州重復受災縣均有2個(見圖4)。

3.4 災情變化明顯,無特大型山洪災害

山洪災害主要由山丘區的強降雨引起,因此主汛期7月、8月一般災情較重。由圖5可以看出.5-8月各月災情相近,但9月、10月發生了較明顯的致人員死亡的山洪災害事件,各月嚴重程度為8月>5月>6月>7月>9月>10月。6月份發生次數最多,5月、6月災情較往年重,而往年發生次數較多、災情較重的7月或者8月較往年明顯減輕。

災害等級方面,中小型山洪災害事件占97.3%,未發生特大型山洪災害事件:發生次數中型災害雖然遠低于小型災害,但致死人數幾乎持平,平均單次致災重(見圖6)。表3列出了2015年3起大型山洪災害詳情,可以看出.8月下旬連續2起大型災害發生在西南地區,較往年異常,浙江平陽縣主要受“蘇迪羅”臺風影響,四川敘永縣主要為遭受暴雨襲擊導致。大型山洪災害主要集中在云南西北部、四川省東南部,中型山洪災害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小型山洪災害零星分布于各個區域。

3.5 老人和孩子死亡比例高,外來人口死亡事件時有發生

2015年山洪災害致死人數中,老人和孩子占55%,超過一半,屬于受山洪災害威脅嚴重的人群,主要原因是農村地區的空心化,青壯年大部分出外打工,剩下老人和小孩,不僅對流出地有強烈影響(失去了防御人員),而且對流人地也有較大影響。外來人員一般不太熟悉當地情況,也是防御的重點。外來人口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見圖7),如:8月2日青海貴南的山洪泥石流災害中,死亡3人均為趕工期的外來施工人員:8月3日陜西長安區山洪災害中死亡9人均為參加農家樂宴會的外來人員:8月9日浙江平陽縣山洪災害中,死亡10人,其中5人為外來務工人員[6]。

4 2015年中國山洪災害防治效益分析

4.1 典型案例

湖南省臨湘市發生的山洪災害事件中,在降雨量、重現期均較大的情況下,由于實施了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全市及時發布預警702條,因此,死亡失蹤人數降低80%(見表4);湖南省綏寧縣發生的山洪災害事件中,在降雨量更大、重現期更長的情況下,2015年的災害與2001年災害造成高達124人死亡相比,成功實現了人員零傷亡,防災減災效益極為顯著??傊?,實施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后,與歷史災害相比.依靠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人員傷亡大幅度減少,取得了很好的防洪減災效益[7]。

4.2 效益分析

4.2.1 社會效益

2015年中國山洪災害事件主要為中小型災害,大型山洪災害共3起,未造成群死群傷現象。表5為2015年中國山洪災害防治基層意識增強的典型案例,其中:福建安溪縣、云南鎮雄縣均成功實現了臨災轉移:江西銅羅縣七十多歲老人發現山洪征兆,及時通知村干部轉移群眾。同樣在5月份,云南省鎮雄縣、福建省寧化縣和清流縣、湖南省祁陽縣和臨武縣都發生了強降雨造成的山洪災害事件,由于防御及時,均未發生人員傷亡,充分說明了經過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這不僅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增強山丘區人民的自我防御意識,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水土流失,保護了重要的交通運輸線,同時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2.2 經濟效益

山洪災害防治的經濟效益指通過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避免或降低山洪災害的發生概率,從而減少經濟損失。2015年,通過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共避免了31萬人傷亡、7.9萬間房屋倒塌,減少淹沒耕地26.42萬hm2.減少糧食損失262.9萬t,避免經濟損失達86億元,充分說明了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的經濟效益顯著。

4.2.3 環境效益

山丘區復雜的自然環境導致了山洪災害的發生,災害又進一步加重了生態和環境的惡化,實施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山丘區環境狀況,減輕對山丘區森林植被的破壞,同時也可以減輕水土流失,提高雨洪利用率,保護城鎮和鄉村飲用水源。2013-2015年,中國結合工程措施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已經對340條山洪溝實施治理,通過對山洪進行疏導,修建堤防、護岸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環境壓力,很好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5 2015年中國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2015年,中國各地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發揮了顯著效益,但隨著工作的開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山洪災害防治項目覆蓋面不全,隨著近些年氣候的變化,未劃人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區的區域發生了災害,如青海柴達木地區。

(2)監測預警可靠性有待提高[9]。一是信息傳輸在關鍵時刻易中斷,山洪的突發性易導致自動監測站失效,如福建連城縣山洪暴發時出現了通信中斷,已建站點無法正常報汛:二是缺乏及時維護,在7月份對南方10個省的檢查中,發現7 780個監測站點報汛存在問題:三是臨界雨量值精度不高,無效預警的情況較多。

(3)技術人才缺乏。山洪災害防治項目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基層缺乏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的技術人員。

(4)宣傳、培訓、演練和預案缺乏適宜性和實用性。

(5)工程措施進度慢,與非工程措施結合不緊密。2013-2015年共安排治理340條山洪溝,僅占確定治理條數的20.2%.尤其是山洪災害嚴重的西南地區僅完成規劃任務的15%.治理任務較重,而且與非工程措施結合不緊密。

針對出現的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1)動態化規范防治范圍。隨著山洪災害防御形勢的變化,在嚴格審批程序條件下,動態規范防治區域。

(2)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系統。一是擴大簡易監測預警的覆蓋范圍,制定適合當地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操作規程,確保汛期專人值班:二是加強后期維護,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運行情況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將運行維護經費納入每年的地方財政預算;三是增加山洪災害防御的專項科研投入,提高臨界預警預報的精度。

(3)鼓勵科研院校設置山洪防御專業,激勵相關技術人員到科研院校進修,培養山洪災害防御的專業技術人才。

(4)落實基層防御責任,完善山洪災害防御組織體系;豐富宣傳教育的形式,對典型的山洪防御案例及時宣傳;結合當地治理規模、經濟水平,制定適宜的指標體系,定時進行評估。

(5)強化山洪溝治理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的結合,如利用調查評價數據完善山洪溝治理規劃,同時在治理山洪溝過程中進一步完善非工程措施建設等。

參考文獻:

[1]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Z].北京: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2009:1-73.

[2]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Z].北京: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2012:1-85.

[3] 水利部,財政部.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年)[Z].北京:水利部,2013:1- 20.

[4]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2014中國水旱災害公報[Z].北京: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2014:l一61.

[5] 邱瑞田,黃先龍,褚明華,等.2015年全國山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J].中國防汛抗旱,2016,26(1):41-44.

[6] 黃先龍,褚明華,石勁松,我國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淺析[J].中國水利,2015(9):17-18.

[7] 何秉順,楊玉喜,常清睿,等,流動人口集中區域山洪災害防治對策[J].中國防汛抗旱,2013,23(1):32-34.

[8] 黃先龍,褚明華,左吉昌,等,大力加強我國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J].中國防汛抗旱,2010,20(6):4-6.

[9] 翟家瑞,祝杰,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人民黃河,2014,36(5):4-5.

作者:馬美紅 黃先龍 何秉順 任洪玉 常清睿 李青 趙茹欣

洪水災害防治分析論文 篇2:

和田地區洪水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及減災措施

摘要:以和田地區洪水災害為研究對象,對流域內洪水災害的成因、類型、規律和特點做了簡要分析。探討了多年以來發生洪災因素與不同月份間的關聯關系,為抵御和降低洪水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出了最基本的幾種減災措施,對保障和田河流域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沿岸人民生活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和田河;洪水災害;流域;成因;類型;減災措施

自然界給人類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同時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自然界也給人類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災害。不同的自然災害類型發生的頻率也各不相同,在各個年份當中所發生的自然災害強度以及災害的具體組合等有著不同的特征。如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自然環境遭受更大程度的破壞,導致自然災害的潛在威脅日趨增大,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長期以來,地震、洪水、火災、旱災、病蟲害、風災和水災等自然災害威脅著和田地區各族人民的生活,其中洪水造成的危害顯得十分嚴重。普遍的觀念認為新疆為典型內陸干旱與極端干旱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發生洪災的幾率非常小,然而實際上,洪災給新疆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據統計,90年代以來,新疆洪災發生的頻次增多,造成的損失與影響也越來越嚴重[3]。和田河流域洪水災害更是如此。和田河位于塔里木盆地之南,是塔里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其流域面積為48870km2,和田河由喀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匯合而成,冰川與季節性的積雪融水是主要的徑流補給,因而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平穩但年內分布不均衡,從而表現出枯水期長,洪量集中的特征。而對塔里木河而言,和田河的入水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田河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對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態恢復工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些專家與學者對于和田河水資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從各個角度深入分析??v觀其研究成果,大多為對降水、氣溫等氣象因子對于和田河徑流量的影響;一些專家利用水文站的實測資料對徑流的時間序列等的變化特性進行分析;部分專家通過對徑流模型的建立,來模擬和田河徑流量的變化。相關的研究提出了諸多有關于塔里木河治理的一些對策:王讓會等具體應用了遙感技術來對塔里木河進行洪水監測;一些專家提出和田河徑流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流的漫溢,不過尚未進行具體實證分析;買合皮熱提·吾拉木和艾尼瓦爾·莫明對喀拉喀什河流域洪水災害進行了分析[3]。 洪水是一種自然的水文現象,洪水災害是當今世界上造成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為避免與減輕洪水災害對社會與民眾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分析和田地區的洪水災害時空分布特征,找出洪水的規律與成因,并找出對應的減災措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則具體以前人研究成果和1949~1990 年自然災害統計資料為依據,在總結國內關于自然災害評價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和田河流域洪水災害特征及減災措施。

1. 研究區概況

和田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地理位置為東經79°50′20″-79°56′40″,北緯36°59′50″-37°14′23″,位于新疆最南端,地處喀喇昆侖山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間,全市南高北底,北寬南窄,由南向北傾斜??偯娣e24.78萬平方公里,邊境線210公里。全地區轄7縣(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民豐縣,于田縣和策勒縣)1市(和田市),91個鄉鎮,1401個行政村,4個街道辦事處,65個社區,從2013年和田統計年鑒總人口為215.45萬人。

據地震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新疆減災四十年》統計,1949~1990年期間,和田發生了洪災、旱災、地震、暴雨、病蟲害等各種自然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見圖1。而其中洪災發生的次數為30次,占災害總次數的36%,風災20次,占災害總次數,24%,暴雨災害16次,占災害總次數19%,這三種災害發生的頻次占災害總次數的 79%。其它災害(旱災9%,病蟲害8%,地震 2%,霜災1%,火災1%)合計占災害總次數21%。

圖1 和田各地區自然災害組成

這也說明洪水災害在和田地區最明顯,使其成為該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類型。通過對該地區的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與災害地域組合的分析,能夠全面掌握災害發生的規律,從而結合災害的發生于分布特征,對于地區的自然資源的利用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開發,提升地域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有效避免與減弱自然災害的影響。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資料來源為《新疆減災四十年》 [19]、《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20]、《新疆統計年鑒》(1978~1991年)[21]和一些相關的專家學者的文獻中的數據統計。具體的資源整理內容包含和田地區在此四十余年的時間短重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災害頻率與造成的損失。研究對象為和田地區的7個縣市,對和田河流域洪水災害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揭示和田河流域洪水災害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3. 洪水成因與類型

和田河洪水災害產生的主要季節為春季與夏季,其可以分為春季洪水與夏季洪水,其中80%為夏季洪水;根據洪水的成因特征,和田河的洪水災害又可以分為暴雨型洪水、冰雪融水型洪水以及混合型洪水幾種類型。下面以支流喀拉喀什河洪水為例[4]進行分析:

3.1 冰雪融水型洪水

喀拉喀什河流域冰雪型洪水主要發生在夏季,由于夏季氣溫上升迅速,昆侖山地區大面積的冰川融化,導致形成冰雪融水型洪水。這種洪水的類型出現的時間早晚以及洪水的大小同冰川厚度面積有著直接的關系,并且也受到氣溫回升速度以及高溫天氣的持續時間的影響。

3.2 暴雨型洪水

喀拉喀什河流域山前以及中、低山地帶的夏季暴雨易造成暴雨型洪水,并且常常同消融水匯合而形成較大的洪峰。暴雨洪水出現的頻次較低,規模小,但能夠在局部地區造成教嚴重的泥石流、坡面侵蝕等災害。昆侖山地貌的特性使其加長了山前降雨的實踐,特別是在夏天,局部地區容易產生大暴雨而形成暴雨型洪水。

3.3 暴雨與冰雪融水混合型洪水

混合型洪水則是冰川消融型洪水與暴雨型洪水的疊加,進入夏季之后,持續的高溫使得冰川融化,如果持續高溫以及大范圍的強降雨,則很容易發生混合型洪水?;旌闲秃樗暮樗偭恳约昂榉宓牧髁慷际亲畲蟮?,其對農業造成非常嚴總的損害,危害也是三種洪水類型當中最大的。

4. 洪水災害的時間分布特點

4.1 頻次的局部時間段波動與增長趨勢

1949~1990年間,和田河洪水災害發生頻次總體上呈明顯的波動增長趨勢,尤其是在1951~1953和1988~1990年期間,洪水災害頻次波動上升趨勢尤為明顯,數據調查顯示和田地區洪水災害大大小小共發生30次,年均0.6次。究其原因,和田地區的突發性冰川洪水的頻繁性以及和田地區前山帶局部暴雨多,再加上其抗御洪水的能力弱,導致洪水災害頻發。

圖2 1949-1990和田河洪水災害動態趨勢

4.2 災害發生的周期性

數據顯示,一些發生次數較多的自然災害的頻次發生有著階段性的特征,即體現出了一定的周期性。[22]。和田地區的洪災發生季節主要為春季與夏季。春季氣溫升高導致冰山積雪融化,這種升溫型洪水的特征體現為洪峰高、范圍大、時間長等特征,對于公路、農田以及水庫有著較大的危害。從圖2可知,洪災的多發期在1952年、1963年、1966年、1982年、1989年。其中1952年和1989年發生的洪災比較多,這40年中,1989年洪災發生的頻次具有12次出現洪災高峰期的特點。這一年里直接經濟損失416.1萬元,這是這四十年間洪水災害帶來的損失最嚴重的一年。

4.3季節分布

分析洪水災害,就是在洪水災害系統觀點的框架下,從風險誘發因素的角度出發,掌握受洪水威脅地區可能遭受洪水影響的頻度與強度。下面以平均每月降雨量、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每月氣溫變化來分析和田河流域洪水成因及一般規律。

和田地區月平均氣溫見圖3。由圖3不難發現,和田河流域多年月平均氣溫出現升溫時間為6—9月,其中7月最高。因而可以發現,和田河流域夏季氣溫迅速上升,持續的高溫天氣導致冰川積雪大量融化,這時易形成冰川消融型洪水,對和田河沿岸的居民生活、農業生產以及水利工程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害。洪量集中,枯水期長,和田河不僅徑流量年內分配相當集中,而且一次洪水水量很大??菟诘乃亢苄?,且和田河平均枯水期達七個月左右。對農業灌溉和水力發電都很不利。和田地區域多年月平均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尤其是6月、7月、8月這3個月降水較為充沛。溫度升高以及太陽輻射的增強使得冰雪消融增加,山區降水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導致紅水量以及洪峰量的提升,形成暴雨洪水災害。對洪峰流量與洪水成因等特性的分析,結合數理統計以及氣溫相關的因素分析,能夠為和田河防洪以及水利規劃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圖3 和田河洪水災害月季變化圖

5.空間分布特點

和田地區各縣城的洪水災害發生頻次及累計受災面積不同,主要發生在昆侖山北坡,各縣城之間差異明顯。和田市是和田地區洪水災害最為嚴重的城市。和田縣,墨玉縣,洛浦縣,民豐縣和策勒縣洪水災害發生次數和受災面積均保持低值。通過對1949-1990年和田地區各縣(市)的洪水災害數據的統計分析(圖4-5),可以發現和田地區洪水災害空間分布不均勻。對各縣市洪水災害發生次數的對比來看,和田市洪水災害頻次呈現最高值,1949-1990年,40年里共發生的洪水災害次數為17次。洪水發生次數最少的地區為和田縣,墨玉縣,洛浦縣,民豐縣和策勒縣,40年里,共發生的洪水災害次數均為10次。

圖4 1949-1990 和田地區洪災空間分布圖

圖5 1949-1990 和田地區洪災空間分布圖

6 減災措施

洪水災害的防治是一項系統的工作,有著很大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洪水災害的防止,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從根本上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洪災防治措施的制定需要按照洪災的發生規律、特征與河流流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來進行,通過對防災工作的目標、基本的要素以及措施的研究,進一步提出科學的防治措施,并全面推進開展防治工作。和田河的兩大支流沿岸防洪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每年的汛期一到,都對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洪水對河堤的沖刷導致沿岸的大片農田都被沖毀。洪水災害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形成了制約,對于百姓的增收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和田當地部門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組織抗洪搶險工作,為確保和田河兩岸的農戶、農田以及公路減少或者避免洪水的災害,提升抗洪能力,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抗洪減災措施:①加強對于洪水災害的科學研究,熟悉并掌握洪水發生的形成機理、規律變化,從而針對性地制定出科學、規范嚴謹的減災對策。②實施工程防洪、生態防洪,科技防洪、管理防洪,政府與相關部門綜合治理,確保有效減少與避免洪災的影響。③掌握紅石災害的變化以及分布特性與規律,從而提升洪水災害的預測能力,加強對于洪災的早期預警工作,制定出和田河流域的洪災區域同時規劃風險圖,全面做好抗洪前期工作,抵御洪水給群眾與社會造成的損失。④結合全面的調查研究與分析,進一步掌握洪水的基本特征、成災的機理與類型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對于洪災的影響,編制出洪災區劃圖,建立并完善洪災的歷史資料庫。⑤深入分析氣象因子同洪水成災機理之間的關系,利用遙感監測技術估算融雪徑流量。⑥開發雷達、衛星與自動水文站等對于積雪、融雪、暴雨等致洪天氣的監測技術,研發出完善的洪峰預報模型以及預警系統,促進洪災預警的信息化。此外,政府與相關部門應當利用法律與政策對洪災風險進行強制性管理與控制,約束并規范各種生態破壞活動,加強對于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同時也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退耕還林等法律與政策,需要嚴格控制與執行。

參考文獻:

[0] 新疆和田地區環境質量報告書(2006-2010年度) 新疆和田地區環境保護局

[1] 劉嘉麒,秦小光.塔里木盆地的環境格局與綠洲演化〔J〕.第四紀研究,2005,25(5):533-539.

[2] 劉彤,閆天池.氣象災害損失與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1,20(1):84-91

[3] 買合皮熱提·吾拉木1,艾尼瓦爾·莫明:喀拉喀什河流域洪水災害分析〔J〕.干旱環境監測,2013,27 (2): 60~63.

[4] 蔣艷,夏軍. 塔里木河流域徑流變化特征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 資源科學,2007,29 ( 3) : 45 - 52.〔Jiang Yan,Xia Jun.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and its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in Tarim〔J〕. Resources Science,2007,29 ( 3 ) : 45 -52. 〕

[5] 傅麗昕. 近50 年塔里木河源流區氣候變化及其對徑流量的影響〔D〕. 烏魯木齊: 新疆農業大學,2008.〔Fu Lixin. The Climatic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unoff in the Past 50 Years in the Thre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Tarim River〔D〕. Urumqi: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

[6] 劉海濤,張向軍,李繡東,等. 和田河流域1954 - 2007 年氣溫及降水氣候特征分析〔J〕.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09,3( 4) : 25 -29.〔Liu Haitao,Zhang Xiangjun,Li Xiudong, et a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Hetian River Basin during 1954 - 2007〔J〕.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2009,3( 4) : 25 - 29. 〕

[7] 黃領梅,沈冰,宋孝玉,等. 和田河流域地表徑流變化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35 ( 5 /6) : 513 - 515.〔Huang Lingmei,Shen Bing,Song Xiaoyu,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Hetan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4,35( 5 /6) : 513 - 515. 〕

[8] 胡順福. 和田河流域水文特征及區域水資源評價〔J〕. 干旱區研究,1991,8( 2) : 61 - 70.〔Hu Shunfu. Hydrologica1 characteristics and rgiona1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in Hetian River Basin〔J〕. Arid Zone Research,1991,8( 2) : 61 - 70. 〕

[9] 張曉偉,沈冰,黃領梅. 和田河年徑流變化規律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07,22( 6) : 975 - 979.〔Zhang Xiaowei,Shen Bing,Huang Lingmei. Study on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annual runoff in Hetian River〔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22( 6) : 975- 979. 〕

[10] 龔岸橋. 和田河肖塔站水沙特性及水位流量關系的初步研究〔J〕. 塔里木農墾大學學報,1997,9 ( 2) : 15 - 20.〔Gong Anqiao.Studies on properties of sedim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water level and flow of Xiaota hydrologic station of the Hetian River〔J〕. Journal of Talimu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1997,9( 2) : 15 - 20. 〕

[11] 黃領梅,沈冰. 和田河地表徑流動態變化趨勢分析〔J〕. 水土保持學報,2000,14 ( 6) : 84 - 87.〔Huang Lingmei,Shen Bing.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 trend of surface runoff in HetianRiver Basin〔J〕. Journal of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0,14( 6) : 84 - 87. 〕

[12] 陳亞寧,郝興明,徐長春.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徑流變化趨勢分析〔J〕. 自然科學進展,2007,20( 2) : 205 - 207.〔Chen Yaning,Hao Xingming,Xu Changchun. Analysis of runoff change trend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J〕.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7, 20( 2) : 205 - 207. 〕

[13] 吳益. 和田河流域徑流過程分析與模擬〔D〕. 南京: 河海大學,2006.〔Wu Yi.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Runoff Process of the Hetian River〔D〕. Nanjing: Hehai University,2006. 〕

[14] 黃領梅,沈冰,莫淑紅,等. 新疆和田河年徑流量變化的定量估算〔J〕. 西安理工大學學報,2005,21 ( 3 ) : 289 - 292.〔Huang Lingmei,Shen Bing,Mo Shuhong,et al.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annual runoff variation from the Hetian River in Xinjiang〔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 21( 3) : 289 - 292. 〕

[15] 王讓會,樊自立. 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在塔里木河流域洪水監測中的應用〔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109 -113.〔Wang Ranghui,Fan Zili. Applatiom of RS and GIS to Floor Monitoring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Science Press, 1998: 109 - 113. 〕

[16] 王杰,王俊,孫鑫:和田河流域水量沿程變化分析研究〔J〕. 自然科學進展,2013,24 (3) : 142 - 148.

[17] 胡順福和田河流域水文特征及區域水資源評價。 干旱區研究,1991年第2期

[18] 謝永琴,劉志輝,魏英: 和田河流域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年11月

[19]新疆減災四十年編委會.新疆減災四十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241-312.

[20] 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氣象出版社 2006.12

[21] 新疆統計年鑒〔M〕(1978~199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

[22]新疆自然災害研究課題組.新疆自然災害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1-32

[作者簡歷] 祖力波亞·伊力哈木 (1983--),女(維吾爾族),新疆烏魯木齊市人,新疆師范大學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城市地理與規劃研究。

[通訊作者] 安瓦爾·買買提明(1973--),男(維吾爾族),新疆策勒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城市地理與規劃研究。

郵寄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友好北路街道新醫路102號 新疆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

郵編:8300054

收件人:祖力波亞·伊力哈木

聯系電話:18999167374

作者:祖力波亞?伊力哈木 安瓦爾?買買提明

洪水災害防治分析論文 篇3:

深圳市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研究

摘 要:地質災害防治是關系到民生和人民安居的大事,尤其是近年來人類對自然無節制的、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導致深圳市地質地理環境的變異,進而誘發各種地質災害,尤其是泥石流頻發,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深圳市對泥石流地質災害的調查與研究就顯的格外重要。文章中既對深圳市的地貌和環境做了調查也分析目前深圳市泥石流地質災害,并針對地質災害情況提出了可行的建議。這既可以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看參考的依據,也為地質災害防治部門提供可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研究

1 緒論

1.1 深圳市地質災害的研究背景

深圳地區由于地形地質條件復雜、斷裂構造發育、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靠近海域且降雨量充足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加上改革開放后經濟急速發展,城市大幅度建設等人類的對自然的改造幅度巨大帶來的明顯地質環境問題,存在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具有災種多、群發性、高隱蔽性、高突發性和時間上的集中性等特點。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深圳地區泥石流、崩塌等突發地質災害共造成四百余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地質災害在學術上的定義是由自然的或人為的因素引起,可以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地質作用類災害。在生活中通常給人們造成巨大威脅和損失的是突發類的災害,因其是突如其來的并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結束災害過程,所以在預報和監測方面具有較大困難,常常會使人防不勝防、造成巨大的破壞和損失。這一類的災害主要有火山噴發、塌坡、泥石流和地震等,他們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前兆不明顯。

在我國因地理原因有很多地方地質災害多發且分布極廣,深圳就是這類地區的代表之一。近年來深圳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建設穩步進行,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和研究就是要保護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其潛在的社會意義及經濟意義將是十分巨大的。

1.3 研究現狀

我國對于泥石流的系統研究,起步較晚,始于上世紀70年代。此后,人們對它的研究從未間斷過,但由于其極具復雜性,在泥石流學科研究中,每取得一點進展研究者都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關生產、科研單位先后作了不同程度的工作,通過地質調查、航空衛星照片、物探、鉆探、試驗測試等工作,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2006年初所進行的斜坡類地質災害普查資料和部分邊坡危險性評價報告及區內的工程建筑地質勘察報告。深圳市內至今尚未進行過全面、系統的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最初的泥石流危險度評價僅限于單溝流域,80年代末開始對泥石流進行區域危險度評價。1995年以后,提出新的評價方法,區劃原則考慮相似性原則、完整性原則、綜合性原則等,多因子綜合考慮,克服了權重法本身由于硬性的取值代表性不好的缺點。綜合評價模型屬于經驗模型范疇,是在經驗的基礎上,運用推理和統計方法建立的評價模型。

2 深圳市的地理與地質環境背景

2.1 地理環境背景

深圳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東隔大亞灣與惠東縣的平海半島相望,南以深圳河為界與香港毗鄰,西臨珠江口伶仃洋,北與東莞市、惠州市接壤。深圳市泥石流類型主要為火成巖單溝泥石流,大部分溝谷內無常年流水,且植被茂盛,松散堆積物少,誘發泥石流的外動力主要為暴雨。所以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已查明的潛在泥石流溝的分析,運用合適的方法,對調查區域泥石流進行預測更具有實際意義。

2.2 地質環境背景

深圳市是因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一座海濱城市。在市區的東西兩邊主要分布著花崗巖,在中間則以變質巖居首,部分地區分布有砂巖、泥巖及變質的板巖、粉砂巖,深圳大斷裂是區內主要的構造形跡?;逻@一突發式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市區的中部。在市區東西兩部分變形主要為巖質崩塌、落石和坍塌等坡面變形,在砂巖、泥巖地區則多發滑坡。地質災害通常都是因地質上的構造引起的,而深圳大斷裂的兩邊正好是地質災害多發地。

3 泥石流災害的研究

3.1 深圳市泥石流災害的情況及其影響

由于深圳市近幾年來城市規劃幅度較大,多個地區都存在大面積的建設工程由于對自然的改造力度加大,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新形成了各種斜坡、建筑垃圾成堆亂放等加之深圳的降雨量較大,雨季持續時間較長等情況造成泥石流頻發。深圳市泥石流的兩大特征:災害一觸即發,反應時間較短;多地區同時發生泥石流地質,規模較大,破壞力強。深圳市多次組織了相關人員對泥石流地質災害開展調查與研究,也出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雖然已將泥石流地質災害造成的大幅損失降低,但是由于人員的限制,調查研究工作進展較慢,一些新的技術也未應運與泥石流的監控和預防中。

泥石流的危害程度極為嚴重。它通常比滑坡、洪水、崩塌單發時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它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危害,主要有泥石流發生后大量泥石會沖毀房屋,直接淹埋人畜、良田等。二是對交通、公共設施的危害,主要有沖斷公路、橋梁,淹埋行駛的車輛,造成交通癱瘓和交通事故。三是對礦山、生態景觀、人文建筑遺產等危害。泥石流多數發生在山坡,可直接填埋山下礦山出口,破壞坑道,嚴重時導致礦工死亡、礦山報廢。其對山中的千年古寺會造成毀滅性的、不可恢復的破壞。城市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3.2 造成泥石流的原因研究和防范舉措

泥石流只要同時滿足地理環境、物質條件和觸發的因素等就易發生。通過對深圳部分地區潛在泥石流的調查及勘查成果中不難分析出泥石流形成條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條件、物源條件、水源條件,誘發因素主要為水源、地震及人類工程活動,其中水源條件既是泥石流形成條件,又是誘發因素。由于地質災害成因本身復雜性很高,演變過程通常又都是動態的、影響因素較多、作用方式復雜;而另一方面預測又分階段性和頗具多樣性。所以深圳市的災害防預工作還需加強和進一步完善。

3.2.1 加強災害的調查和研究工作

強化對地質災害的成因研究和調查工作是目前有效解決泥石流危害的最有效方法。不僅要研究深圳市地區的地質環境和條件,還要對形成泥石流的地形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多發地形一般具有坡陡、溝深、易匯聚大量水源的特點。而且這些地區大多分布著碎屑巖、淺變質巖和風化嚴重的花崗巖,它們的坡面、槽底和溪溝多堆積有大量的廢石碎土。將這些符合泥石流形成條件的地區作為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重點防控區域,建立全面系統的研究方案,要深入的了解深圳市地質特點,根據調查數據來制定適應于泥石流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3.2.2 利用最先進技術建立泥石流的監測、預警系統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大形成因素,其中當我們做好地理條件的統計和調查后,對地理環境條件做好防控后,就要對重點易發地點實行全面的監控,利用最先進的檢測技術來建設泥石流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重點放誘發泥石流災害的因素上,特別是在強度暴雨上,因為有研究表明日雨量超過暴雨標準(日雨量≥50mm)可能產生泥石流,日雨量大于70mm時,可導致多溝齊發的嚴重后果。泥石流地質預警系統要一定要有可靠的天氣預報作為依據。而這就需要我們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最后還要有多套緊急預案,方便在泥石流發生后根據緊急預案來快速實施搶險就災工作,以便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只有我們將災害預測預報和防治預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就能將泥石流地質災害給我們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3.2.3 將災害防治與美化環境結合進行

根據可靠的調查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隨著深圳市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逐漸加大,主要體現在不合理的亂挖、亂踩、隨意堆放棄土、棄渣、對森林植被濫伐亂墾等現象,當出現惡劣天氣如長時間暴雨就會滲入被破壞了山坡表層,從而破壞邊坡的穩定性,從而進一步的導致泥石流的發生。

要想從根本上消除泥石流地質災害就必須從改善人居環境入手,以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為目標,綜合利用預應力錨索框架輔以框架內植草綠化的技術、高陡度錨索框架輔以花池綠化技術、錨桿框架輔以加筋草墻技術等輕型柔性支擋防護技術等來治理美化城市環境,還我們一座鳥語花香的現代宜居美麗城市。

3.2.4 完善工程監管體系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對深圳市正在建的大型土建工程包括建設大型的鐵路運輸線路、大型的拆遷重建樓盤、開發建設公益性的河道、公路等要實行全面的工程監管體系。尤其是對開發利用帶來的大量廢土廢碴棄于山坡和溪溝河床等行為要堅決杜絕。特別的大型的土建工程持續時間比較長,必然會經歷雨水的沖刷。因此要全面監管這些新產生的山坡避免災害的發生。

4 其它地質災害的調查研究

4.1 深圳市其它地質災害的情況

結合深圳市地質災害調查的工作成果,按地質災害成災機制和發育特點,深圳市現有地質災害類型主要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和不穩定斜坡)、巖溶塌陷地質災害、海水入侵地質災害及斷裂活動性地質災害四類。經實地分類核實,深圳市現有斜坡類地質災害點及地質災害隱患點共905處,其中崩塌245處、滑坡138處、不穩定斜坡522處;巖溶塌陷28處;海水入侵面積約133km2。

4.2 深圳市其它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對于深圳市的存在的四類主要地質災害建議施行以下措施:一是以避讓為主,以疏導治理為重點治理措施,首先根據深圳市的地質普查后結論,劃定地質災害重點發生區域,在雨季來臨前或是災害預警后采取積極疏散群眾,緊急撤離的措施來避免對人和財產的損失。疏導的治理方式指像泥石流地質災害發生前要可能發生的山坡上開挖出水渠,盡快將所下雨量排出災害易發區域。二是要綜合防治。地質災害發生產生的原因較多,我們不僅要做好地質災害預警系統,而且要中點防治災害易防區、建立緊急預案的準備工作和努力恢復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開采間的平衡關系。

5 結 論

深圳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到這一千多萬人生命財產的大事,因此我們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各個環節,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為核心,強化全社會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和能力,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面提高深圳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參考文獻:

(1)濟南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J];濟南政報;2011年11期

(2) 劉維.加強地災防治 保障群眾安全———部地質環境司負責人解讀《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J];國土資源通訊;2011年12期

(3) 汪民.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J];國土資源通訊;2011年16期

(4)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調研組;構建四大體系 提高地災防治水平——關于加強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J];國土資源通訊;2011年14期

(5) 秦炎福;何恩節;官邦貴;陳廷利.皖北煤炭礦區地質災害衛星遙感監測[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作者:王誼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外國票據市場發展論文下一篇:高校外事翻譯淺析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