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朱光潛美文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朱光潛美文范文

朱光潛語錄

朱光潛語錄 ●話語

★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去,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呆板單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光潛《無言之美》

★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談人生與我》

★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和。你如果問我,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說,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你如果問我,人們生活在這幻變無常的世相中究竟為著什么?我說,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說,人生是多么苦惱呵!我說,人們并非生在這個世界來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文學作品在藝術價值上有高低的分別,鑒別出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惡,這就是普通所謂趣味。辨別一種作品的趣味就是評判,玩索一種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賞,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藝術中所領略得的趣味表現出就是創造。趣味對于文學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學的修養可以說就是趣味的修養。

――《文學的趣味》

★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

――《談讀書》

●故事

★鄧偉回憶說:那時,逢到周末,朱先生愛去校外的海淀浴池洗澡,過了八十歲還是去。有一回我去看他,他得意地“透露”自己順便在海淀鎮買了上好的帶魚,一定要留我吃飯,犒勞我被學院里一星期的清湯寡水虧待的肚子。還有一次,朱先生特地要家里的保姆為我做一頓土豆燒牛肉。夜晚告辭的時候,朱先生看見小柜上擺著幾個橘子,他抓起來執意往我書包里塞。我著急地推搪著,終于拗不過先生。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背影》中父親送站的場景,那情形我曾無數次地想象過。摸摸書包里圓鼓鼓的橘子,我感到似曾相識的殷望與實實在在的溫暖。

★朱光潛的《談美》又叫《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書出版后,上海書攤上出現一本署名“朱光潸”的書,書名叫《給青年的十三封信》。朱先生看后哭笑不得,給這位“朱光潸”寫了一封信,含蓄地說了做人要坦誠的意思,署名曰“幾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在《申報》上發表了。

★1984年春天,朱光潛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翻譯巨著―― 意大利哲學家維柯的《新科學》,體重只剩35公斤,夏天他就病倒了。朱光潛說:"我的時間不多了。中國的美學研究還很落后,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資料不足。我多翻譯一些,可以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他每天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除了吃中飯,他不離書桌不下樓。夫人和女兒嗔怪他:"簡直著了維柯的魔了!"小外孫說得更形象:"和外公講什么他都聽不見,一講維柯,他就活了!"歷經三個寒暑,47萬字的譯著終于全部脫稿,可惜朱光潛等不及看到出版的新書了。

★一次,朱光潛先生幫鄧偉敲定拍攝名單,他翻看著紙上的人名,問:“你應該拍攝美學家蔡儀先生,有他的名字吧?”朱光潛先生的某些美學觀點跟蔡儀先生是針鋒相對的,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對于“對手”的尊重。同樣在五十年代是朱先生“論敵”的李澤厚先生后來撰文回憶,當年朱先生曾在給友人的信中評價李澤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評他的文章中最好的。在文革中,這兩位“論敵”還曾偷偷小聚,把酒暢敘。朱先生曾說,人活在世上,不要看風行事,應該實事求是,說公道話,做老實人。

●評價

★沈從文的作品得山川之助,光潛先生的筆墨則更多由中西方浩瀚的典籍之海流溢而出。讀沈從文,可流連山水,縱情之所之,雖然《邊城》式的清醇的旁邊,陳列著粗獷拙直,但那身在曠野的逍遙,卻是沈從文的好友、身為當年“京派”另一主將的光潛先生所不能貢獻的。讀朱先生的書,是從這本書到那本書的跋涉,那光景有時也確乎可以讓人忘記這其實不過是端坐書齋在想象中游目聘懷。光潛先生追求的是對書中之理的抽繹,編織,條貫,一生在書中過活。他讀了那么多書,又那么有耐心一一向我們介紹這些書中密如蛛網而且常?;弈缟畹乃枷刖€索,叫人不得不佩服。――郜元寶《遠遠望去的印象》

★我見到朱光潛的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雖然瘦小單薄,白發蒼蒼,但精干靈便,神情爍爍,他寬而高的前額下一對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專注地注視著、甚至是逼視著眼前的對象,手里則握著一支煙斗,不時吸上一口,那態式、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觀察分析的對象,研究揣摸的對象。別忘了,他專攻過心理學,有過心理學方面的專著,而且是“變態心理學”的論著!坐在他面前,你似乎感到自己大腦的每一個皺折處都被他看透了,說實話,開始并不感到舒服自在。――柳鳴九《兩點之間的曲線人生――關于朱光潛的回憶》

★他基本上是一個書齋型的學者,雖然有明確的政治傾向性。當年國民黨曾花不少氣力動員教授參與親政府的政治活動,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一些自由主義知識份子極力拉攏,企圖在國共兩黨之外樹立第三種勢力。朱先生很少參與這些活動,至少并不熱衷于這些活動。我聽朱先生講課時,他是從來不談政治的。當時北大學生組織的社團很多,經常請一些教授發表講演,卻從未見朱先生參加。――羅藝軍

【朱光潛(1897~1986),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安徽省桐城人。筆名孟實、盟石。1923年畢業于香港大學教育系。畢業后到吳淞中國公學校教英文,兼任??堆分骶?。1925年夏公費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修英國文學及藝術史,兼修哲學、心理學。1929年畢業后轉入倫敦大學文學院。次年進入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文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1933年回國,到北大西語系執教??箲鸨l后,他至川大任文學院院長。1939年他成為武漢大學外文系教授,1942年起任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兼教務長??箲饎倮?,重返北京大學任西語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學院院長。1962年夏轉入哲學系,講授美學,任博士生導師。朱光潛生前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還曾擔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名譽會長、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政協常委及教育組織員,民盟中央委員等?!?/p>

第二篇:關于美 朱光潛

朱光潛引領我們走進美

——讀《無言之美》有感

千百年來,人人都在談論美,追求美,自以為知道美,從來沒有覺得這其中有什么問題,但是西方人從中看到了問題所在。百年前,有一個古希臘哲學家向世人猛喝一聲:什么是美?這聲呼喝如同當頭棒喝,讓人們開始思索關于美的話題。對于美的探索,人們從來沒有停歇,可是對于美究竟是什么,沒有人能做出明晰的界定。美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的交流,一種物我合一的狀態,是一種從內心而外的感受。作為對美學還完全是門外人的我來說,朱光潛先生的這本《無言之美》深入淺出,讓我受益匪淺。美學就像一座殿堂,朱光潛先生為我們點燃一盞明燭,引領我走進了它。

一、關于美是什么?

(一)美是一種態度。

朱光潛先生舉了一棵古松的例子,木商、植物學家、畫家看到就會有不同的“知覺”,他們的知覺決定了他們所看到的東西,也決定了美。木商的心習,知覺到的只能是值幾多錢的木料,科學家的心習直覺到的是一棵有根有葉有果的植物,而畫家只注重到審美,知覺到的是一棵蒼翠勁拔,盤曲如龍蛇,昂然高舉不屈不撓的古松。一棵古松的形象都會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形象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為的。不僅古松,萬事萬物皆如此,極平常的知覺都會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中都會有幾分主觀成分。

美也是如此,審美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如果想見到美,必須把木商的實用態度,科學家的科學態度丟開,專持美感的態度去看它。只把古松擺在心里當作一幅畫去玩味,不計較實用價值,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不推求關系、條理、因果等等的抽象思考,脫凈了一切雜念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美是一種距離。

人常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別人的境遇。人對于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本來很辛酸的遭遇到后來往往變成很甜美的回憶。就像我的一個好朋友曾經對我說的:過去了的,好的不好的,以后都會成為好的。所以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他們本身的形象??偠灾?,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游歷新境的時候最容易見出事物的美。

(三)美是宇宙的人情化。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這種“推己及物”、“感同身受”的心理活動不盡是有意的,我們知覺外物往往會把自己所得的感受外設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無人為是物所固有的屬性,于是本來在我的就變成在物的了。云何嘗能飛?泉何嘗能躍?我們常常說的云飛泉躍,山鳴谷應,我們把無生氣的東西看

成有生氣的東西,把他們看做我們的儕輩,覺得他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動,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這種心理活動通常被叫做“移情作用”。我們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經驗有密切關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不但是由我及物的,同時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于我。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

二、關于美從何而來?

(一)美感與快感。

美不是喝一杯滋味好的酒,稱贊它的“美”。不是看見一朵顏色明麗的花,你稱贊它“美”,不是看見一個標志的女生,你稱贊她的“美”,讀一首詩或者看一座雕像,你還是稱贊它“美”。通常給我們帶來感官愉悅的不是真正的美感,而是快感。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區別的,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

(二)美感與聯想。

鐘子期聽伯牙撫琴,驚嘆:“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頎在胡笳聲中聽到了什么?聽到的是“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白樂天在琵琶聲中聽到什么?他聽到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蘇東坡怎樣形容洞簫之聲?“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谷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正因為有聯想,才能從藝術的創作的形式中,經過觀者的在創造而還原到美的內容。美感離不開知覺和想象,更離不開聯想。

三、讓人生更藝術化。

在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人們:“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行色匆匆的穿行于城市的燈紅酒綠車水馬龍之中,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車疾馳而過,無一眼眷戀留給這美麗的風景。所以,無論人生百年還是山間美景,對他來說都如囚牢生活一般無趣,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朱光潛先生在書里就一次次的告訴我們“慢慢走,欣賞啊!”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是不藝術的,正猶如一種頑石,一個人可以把它雕刻成一座偉大的雕像,卻也可能不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懂得如何從生活中獲得美的人是生活的藝術家,他們的生活就是藝術品。“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活出自己的色彩。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的根本是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掩蓋本色。朱熹有詩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與世浮沉,心里沒有“天光云影”,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偽君子則于這種“俗人”的資格之上,又加以“沐猴而冠”的伎倆,他們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叫人不起美感反生厭惡。無論是俗人還是偽君子,都是生活中的茍且者,如柏格森所說: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只能做喜劇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劇中的人,大半都不是藝術的。藝術家估定事物的價值,往往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也能看請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時,他知道執著,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擺脫。藝術的能事,不僅見于知所取,尤其見于知所舍。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找尋并且享受這種趣味,另一種是情趣干枯的,

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只是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溫飽上。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說活也愈豐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我想,我們學習美學的意義就就是在于此了吧,讓我們的只能活一次的人生活的更加豐滿而且美麗„„

第三篇:朱光潛《談美》讀后感

專業:10對外漢語學號:1050130005姓名: 孫亞麗

讀朱光潛《談美》有感

美,何謂美?

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只要能夠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由得感嘆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墒?,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對的呢?到底什么樣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沒呢?美具有哪些特征呢?我們該如何審美以及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呢?

讀了朱光潛的《談美》之后,才對“美”有了真正的認識。

朱光潛先生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觀意識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觀事物中,它在心物的關系上。朱先生把這種觀點簡約地表述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這種觀點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貫之的。

《談美》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風,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審美享受。

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輕松的氛圍,許多言論的提出,都伴隨著許多比喻和例子。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

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他們三類人眼里顯現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要把實用的態度丟開,把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審美的態度去看待事物。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們指引我們的靈魂、凈化我們的思想。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美的欣賞是要有距離的,近了,容易迷惑;遠了,又看不清。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向往。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這里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體驗的道理,即:美感體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而是兩者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體驗。

四、“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這是多么優美的意境,羅裙飄飄,芳草凄凄,這樣我們不禁聯想到羅敷,詩文中美麗的女子。聯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的東西。美感體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想,而單純的聯想不能算做美感體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想漫無飄渺,浮想聯翩,帶給人無限的想象和美感體驗。

五、“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美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屬性和人情心理活動對事物產生的一種態度。單獨有自然物理屬性而沒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覺――美也無從產生。自然在經過人的心理感覺加工后產生了美感,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美的欣賞是對自然的一種再加工、再創造。個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結果就不同。俗話

講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講是人們經過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種心理活動結果。這種結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觀的審美經驗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產生的結果。美和自然也是對立統一的一種關系,美感沒有自然的物理屬性就無從產生,而物的物理屬性沒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無法衍生出美來。

七、“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大舞臺,生活是可以藝術化的,我們要善于發現美,欣賞美,塑造美,過一種藝術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保持豁達樂觀的心境,堅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經意的一個靈感,細細體味心境、宇宙、斗轉星移,日月流轉的變化,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駐足下來,不要忘記眼前的風景,品味當下的生活。

第四篇:由朱光潛談美想到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由朱光潛談美想到。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教育家,翻譯家。青年時期在桐城中學,武昌高等師范學習,1918年考取香港大學,學習教育學,英國語言和文學以及生物學和心理學等,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動和學術活動的方向。1922年香港大學畢業后,先后在吳淞中國公學和春暉中學任教,后來到上海參與立達學會和立達學園的創辦,倡導“教育獨立自由”。自1925年起,在英法留學八年,期間完成很多著述?;貒?,受聘為北大西語系教授,主編過《文學雜志》。先后陸續著有甚多著作,并翻譯了眾多著述。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于1932年以書信形式為青年所寫的美學入門書。本書是其經典代表作《文藝心理學》的“縮寫本”,也是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需要說明的是,與朱光潛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談美書簡》相比,本書更為本真,更少意識形態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讀。)本書順著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點等問題層層展開,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朱先生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而談,將他對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深刻體悟滲透在質樸清新的文字中,“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朱自清語)。全書最后呼吁人們“慢慢走,欣賞啊”,認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于欣賞。

以上是寫在目錄前的話語。然后是目錄,目錄后面就是朱自清先生寫的序言了,在后面就是十五個章節的內容了,最后在附錄部分收錄了朱先生《近代實驗美學》一文。朱自清先生寫的序言是寫的非常好的,我甚至因此又特意在卓越亞馬遜上買了一本朱自清先生寫的《經典常識》一本書。要是有錢,以后還想買本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想寫的非常好的,這個大家都知道。

大學三年了,大一是忙忙碌碌的,大二是浮浮躁躁的,大三了,感覺不能那樣浮躁了,便想讓自己內心安靜下來,于是還特意去圖書館借了一些關于佛經的書籍來看,但也僅僅是知道些佛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分流,分流過程中的一些故事而已,真正并沒有讓自己靜下心來,后來借了本,李叔同的書籍來看,也就是后來的弘一法師,書籍的名稱叫做《心與禪》,序言是他的弟子豐子愷寫的《懷李叔同先生》,印象深刻的就是豐子愷提到的李叔同先生,凡事認真的個性。記得新東方的總裁俞敏洪先生就相當佩服弘一法師,一個人內心佩服另外一個人的話,性格上就有趨同的一方面,我想這應該就是弘一法師凡事認真的個性,影響了俞敏洪先生吧!就像馬云先生最佩服的武俠小說里面的人物就是風清揚了,你也可以看到個性的彼此印證的方面。這個就不說了,之所以提到《心與禪》這本書,因為這中有我的一些心路歷程,書的主要內容是講禪的內容,但因為這東西需要一定的修為,外人很難懂的,所以第二卷當中的明月禪心,我是沒怎么看的,倒是特意看了卷一前塵夢影里面的藝術談。這給了我一些興趣,關于中西畫的比較,以及日本畫派,以及對于美術的解釋,因為弘一法師還俗之前是民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才子,所以對于藝術的見解是相當深厚的,要不怎么會有豐子愷這樣的高徒呢?所以我就因此想了解寫關于美學方面的知識,于是在網上買了這本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記得以前在學校后門買過一本關于美學理論的書籍,看這那些枯燥的理論,毫無美感可言,到現在都不知道把那書丟到哪里去了。那樣的書丟了反倒好一點,眼不見心為靜。

之所以說想了解這方面的東西,是希望找到一些我們不幸福的根源,在我看來,其實幸福就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而之所以很多人體會到不幸福的原因就在于內心被外在的一些東西蒙蔽了,其實無論是神秀說的時時輕拂拭,不叫惹塵埃,還是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罷,也不能說他們誰說的錯還是誰說的對,都是要求那種感知能力,不過可能是后者的境界高一層吧!超然物外之人卻常在物中。這個我們都知道,最近我們國家想要文化強國,卻實際當下的文化是虛弱的緊,所有的還是老祖中的那一套東西,辦些國學班,無非就是些四書五經的東西,不知道為什么對于這種弘揚國粹的方法,總感覺有些不自在。我不知道這樣做我們能找到點什么來。

新文化運動時期,我們有好些大師,即便是那時候國家積貧積弱的,現今我們國家強大了,卻怎么就國富民窮了呢?改革開放以后西方人給我們一指,這樣走,于是我們就隨著他們指示的方向這樣走下去了,一直走到現在,可到了現在就開始迷茫了,迷茫為什么當初我們要這樣走來著。國家強大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還不就是保障民眾的幸福么?我還是感覺中西結合療效好,新文化運動時期那些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不是因為他們的閉目視聽,而是因為他們不光看四書五經也看莎士比亞,康德,歌德,叔本華和尼采,不光研究孔子的教育理念也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這些人都學貫中西的,比如梁啟超,王國維,魯迅,林語堂,等等,當然也包括本書的作者,朱光潛先生。其實呢?日本做了很好的文化橋梁作用,無論是對中國的思想發展還是對于中國革命的發展。這個都要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問題。

還是說說這本書吧!美學我是說不來,只能談談這本書。既然是朱光潛先生寫給中國青年人的一封信,作為中國的青年自然是有些借鑒意義的,看完之后我感覺對自己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感受藝術方面有些幫助,因此想寫這篇讀后感,而且我覺得這本書比李開復先生寫給中國大學生的信還更需要我們去讀,只是這書在當下的知名度沒李開復先生的信那么高,讀后感《由朱光潛談美想到》。 那時候的學者,知識分子對青年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比現在的富人,現在的學者關注的多了,況且現在真正能稱得上學者的人都難找,都去追求旁的東西了有的追求名利了,有的出家追求身修了。李開復先生都算做的比較好的一個了??上皇菍W者?,F在還記得小學時候學的魯迅先生寫的一篇課文,《給顏黎明的信》。顏黎明是誰不知道,但先生的拳拳之心還是能感受得到的。其實我一直都不認為魯迅先生在學術上有多大的成就,他寫的散文可能還不如他弟弟周作人,很多人把他當做國學大師,也很多人不以為然。先生在國學方面的貢獻就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也很難因此說他是國學大師。但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生的那份心,那份中國人的良心,那份學者的良心,對于青年人的關切。記得不知道是初中還是高中課本上的,阿累懷念先生時寫的《一面》。阿累是誰我不知道,但那篇課本的內容中關于先生的描述還記得。說這些就是認為自己能夠遇到一個知識淵博又能真心幫助我們青年人的老師是件很幸運的事情。一開始是很不理解的,按說吧!詹志方老師那么優秀,香港城市大學畢業的博士生,居然來我們這學校教我們,一方面是幸運,幸運于自己竟然能夠成為他的學生,一方面又為他感到惋惜,現在是慢慢的可以理解,懷著一份感激,還有感動。記得他說過,呆過了那么多個地方,還是發現學校才是自己真正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地方,或許幸福就在于能夠真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謝你們這些真正關注青年人成長的老師。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希望還有一方凈土吧!就像在抗日戰爭戰火紛飛的年代里,還有一所叫做西南聯大的學校,在艱苦的歲月里還在堅持。

又說了一大堆廢話,都懷疑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了。

再說這本書的內容吧!書共十五章,在十五章的前面是朱先生寫的開場話,也就是對青年人的希望,書是1932年寫的,前面已經交代,學過點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那個時代并不比現在要好,這是肯定的事情,但那時候年輕人的精神,應該說來比現在要好,國父中山先生1925年已經死了,1931年日本入侵東山省,之后是華北危急,是個危機存亡的關頭,談美,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確是有些突如其來,因之作者堅信中國社會鬧的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朱先生便因此要求青年人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而要求人心凈化,又先要求人生美化。我之覺得對于當下的中國也是如此,人心之壞,由于“未能免俗”,“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

后面便是十五個章節,第一章寫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來引出美這個話題來。第二章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來說明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第三章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來引出宇宙的人情化。第四章五章就分別講了美感于快感和美感于聯想的區別和關系。第六章就講了考證,批評于欣賞之間的關系。第七章由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引出美與自然的討論。第八章就說明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第九章講藝術于游戲的關系,第十章開始到第十三章分別講了創造與想象,與情感,與格律,與臨摹。第十四章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天才和靈感之間的關系。最后一章慢慢走,欣賞啊!講人生的藝術化,也就是如何處理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情趣愈豐富,生活愈美滿。也是給予對青年人的要求??傊@本書就看完了。

我之所以覺的這本書對當下中國的社會人心有些借鑒意義,在于在第一章中,朱光潛先生提到,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而真善美三者具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而相比較而言,當下的我們,既沒有實用的態度也沒有科學的態度跟別談美感的態度了。說沒有實用態度呢?因為當下的產品,花里胡哨的成分太多了,實用性并不占優,而科學的態度,有沒有求真,很值得懷疑,科研項目倒是很多,工程也很大,質量很差是事實。再說美感的態度,國人對于環境的重視程度,也實在不敢恭維,有一大塊空地的富人不會有心思去伺候一個花園,而是去建一座高爾夫球場,總之毫無美感可言。按這樣說來,按朱光潛先生這樣說來,中國沒有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如果不是人,那又是什么呢?反正我不知道。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第五篇:讀朱光潛談美有感

讀朱光潛――《談美》有感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其中只讀過朱先生的《談美》和《文藝心理學》,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以下羅列每一章節的精彩之處,略賦個人拙思主觀之感,引以對朱先生之《談美》的敬意。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

——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規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宇宙的人情化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驗的道理,即:美感經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

——美感與快感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點就又產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去看去理解。

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美感與聯想

我姑且如此解釋朱先生的這段文章。聯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的東西。美感經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想,而單純的聯想不能算做美感經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想會帶著思考,這種思考會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無法直接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本身,而會產生浮想聯翩的心理活動,所以美感經驗同聯想是有不同含義的兩種概念,不能混淆。

六、“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

——考證、批評與欣賞

這段文章可以看出對一部文藝作品所持的不同態度,考證更接近科學家的方式,批評更接近哲學家或政治家的態度,而欣賞更多的是有藝術情趣的藝術家或一部分人的行為??甲C、批評不等同于欣賞,但欣賞需要了解藝術作品的一些相關知識,才能更好的欣賞。證多是伴隨對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歷史判斷,過于理性,少了對藝術作品欣賞時的直覺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賞。而批評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觀的規矩或一成不變的框子來規范藝術作品。我個人認為批評家如果不客觀的評論藝術作品那他的文章將一無是處。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賞的批評。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標準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同一而論,要把自己放到作品當中去,反復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發。

朱先生最后講到考證和批評都不是欣賞,而欣賞需要有考證和批評在其中,欣賞需要有考證基礎和批評的態度,這也是辨證法的觀點對待事物。就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與自然

美是什么?言論不一。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屬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動對事物產生的一種態度。單獨有自然物理屬性而沒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覺――美也無從產生。自然在經過人的心理感覺加工后產生了美感,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美的欣賞是對自然的一種再加工、再創造。個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結果就不同。俗話講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講是人們經過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種心理活動結果。這種結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觀的審美經驗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產生的結果。美和自然也是對立統一的一種關系,美感沒有自然的物理屬性就無從產生,而物的物理屬性沒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無法衍生出美來。對于美我們應從兩方面來看,美不是憑空產生的。

八、“依樣畫葫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德拉克洛瓦

這里又可以提到“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句話。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雖略有分別但究其觀點都是“模仿自然”。我們常說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藝術的美是以自然為內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種形式而表達出來的,單純的自然是無法定義其美還是丑,因為有了人的感受或說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這個概念。理想主義雖說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經過理想化后的一種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東西。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模仿自然。藝術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過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體,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變得美,這種美也是人的一種再創造,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們講的藝術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經過藝術家的重新排列組織它就會變得和諧,變得有美感,簡單的說人以自然為元素,不同的情趣會創造出不同的形態,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藝術美,而只模仿自然是無法感受到真正的藝術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游戲

藝術家創作作品時多是有感而發,這里的感也可以釋為感受欣賞,然后有了感覺便把他表現一番,或詩或畫或唱或書等等。創造不是憑空出來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藝術的雛形就是游戲”。其實可以這樣理解,游戲的過程包含著純粹的自由狀態,既是游戲便可天馬行空般的來去自由,包含著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緒、感覺,就是再創造一種狀態,它以自然生活為載體,是玩家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方式,這游戲的行為是沒有社會性的、不具備傳達創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藝術還是有區別的,藝術要有社會性因為作品的評定有一半兒還要社會中的大眾來參與才算完整。那么如果一個藝術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藝術表達方式,又不失其一顆童心(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動人的。

十、空中樓閣――創造的想象

既是創造就會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作者在創作時有些時平時觀察的印象再現,但這種單純的自然還是雜亂無章的,需要從中進行提煉,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達其情感時,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創造,敢于創造的想象,能夠用平時所看所得經過重新組合,把不存在的東西表達出來,這就是創造的想象,當然這些需要積累和對生活的沉淀。

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創造與情感

朱先生講:藝術的任物是在創造意象,但是這種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飽和的。這里談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發的狀態,創造需有飽滿的情緒才能做到有感而發,一揮而促。藝術是具有社會性的,作者在表現的同時也在傳達其特有的情緒,引發觀者的共鳴,作者的喜怒哀樂都會通過其作品隱隱或直接表露出來,或讓人痛心或讓人高興等等。情感可以說是創造的原動力,因為有情感才有了表達的欲望,創作也由此而生。

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創造與格律

我理解朱先生說的格律就是不同藝術表現的某種特有的形式。藝術要創造、又要有格律豈不是有些矛盾?其實這句“從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達了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既能隨心所欲的表現有不會跳出一種表達的方式。即――格律。這種境界是經歷無數困惑及磨礪,歷練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規范內表達無限的內容。因為藝術是有一定規范的具有社會性的一種情感表達,規范在真正的藝術家哪里不是束縛而是一種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氣或是天才或是迂腐將表露無疑。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會牽絆才子,合理的利用它為我們服務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與模仿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齊白石老人教育學生時的話。同朱先生其說不謀而和。其實創造與模仿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創造中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帶有創造的成分,藝術創作應該有作者自己真實的情感流露,有感而發必能有所成就,這里的“感”是別人無法模仿得來的。創造與模仿只要把我好一個“度”才好。大多藝術家都從模仿開始逐漸磨礪技巧,進而進行隨心所欲的創造境界。模仿應該是創作過程中的一種階段,創造才是藝術家的目的。

十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

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涌,才有靈感。朱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可以映射出一個天才,但天才的背后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文章結束,對于朱先生說的人生的藝術化在本節中已經分析的及其透徹了。不需多言,讀完此書,更見朱先生對美、對藝術理解的功力。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大舞臺,生活是可以藝術化的,誰知道如何把握一種“度”,誰懂得“和諧”的規律誰就能藝術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種駕馭生活的本領,要辛苦要勤奮,有所得有所失,得失來去全賴一種心境,心多寬路就多寬,豁達樂觀的心境就是藝術,因為那是一種精神境界,是積極生活的態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經意的一個靈感,細細體味心境、宇宙、斗轉星移,日月流轉的變化,有情趣的生活、帶一顆感激的心珍惜生活。“慢慢走,欣賞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再次向朱先生致意,精神再次被梳理了一番,深感收獲頗多。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智庫庫范文下一篇:中國信息港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