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朱光潛談美讀書摘抄

2022-11-27

第一篇:朱光潛談美讀書摘抄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范文(精選8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F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范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1

大概快有十天的樣子沒有讀《談美書簡》,我認為讀這樣的書是要有一種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潛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來說明他所說的“美”到底是什么“美”,實用的、科學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聯想也不是美感,考證、批評都不是美感的態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結合起來才談的上美。

朱光潛先生在《依樣畫葫蘆》這篇文章里,又談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一般人大半以為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對象和成因雖不同,而其為美則一。自然丑和藝術丑也是如此。這個普遍的誤解釀成藝術史上兩種表面相反而實在都是錯誤的主張,一是寫實主義,一是理想主義。

朱光潛先生認為,兩種主義看起來相反,實則主張類似,“都承認自然中本來就有所謂美,它們都以為藝術的任務在模仿,藝術美就是從自然美模仿得來的。”

在他看來,自然主義和理想主義都是在“依樣畫葫蘆”,只不過寫實主義以為只要是葫蘆,都可以拿來模仿;而理想主義認為“美在類型”,應該選一個富有代表性的葫蘆來模仿。他把理想主義稱為“精煉的寫實主義”。

我們說“藝術美”時,“美”字只有一個意義,就是事物現形象于直覺的一個特點。事物如果要能現形象于直覺,它的外形和實質必須融化成一氣,它的姿態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都是創造出來的。

朱光潛先生再次強調了他認為的美是“無所為而為”的形象的觀賞。并引用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說的話:“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就像現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寫出好文章來,還是要“憑各人的情趣和才學。”

談美和寫作還是有區別,寫作之初,“依樣畫葫蘆”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2

這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什么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于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比毫無頭緒要高明許多。

許多人都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所有的這些都比較淺顯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塵莫及的事了。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也有詳細的陳述。

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是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我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3

第一遍讀《談美書簡》只用了三天,因為朱先生深入淺出、妙例迭出的敘述完全把我帶進了那個奇妙的美學世界,盡管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論論著,但我去讀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讀時過于心急,錯過了不少珍寶,于是我第二次再讀時便采取了邊閱讀邊做讀書筆記的方式,筆記既包括原文的精華摘錄,也有自己當時的閱讀感悟。結果因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義”,為了使筆記在日后更具參考價值,則第二遍的閱讀邊擴展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來很多內容都讀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呈現于心者只是直覺,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于一個物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觀統一說,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于實踐。

什么是美?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完了朱光潛老先生寫的《談美書簡》才找到了答案——和諧就是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只要去細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去仔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發現生活中無處沒有美。就拿羅丹的維納斯塑像來說吧!它雖然缺少了兩只手,但裝上后反而讓人感到有些畫蛇添足。相反,正是因為那兩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給人一種和諧、自然的美感。

對我們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美。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外表美只能取悅于一時,心靈美方能經久不衰。”我最近就聽到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長在洪水泛濫之時,跳入急流中,為了救一名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小女孩,而犧牲。從這里,就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人情美和心靈美的統一。這是一個人無法去刻意模仿的。這是一種內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長一樣。

生活中充滿美,不是嗎?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4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

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5

《談美書簡》是一本系統性的美學著作,是由朱光潛老先生所編著而成?!墩劽罆啞芬还彩珍浟?3封信,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美學方法研究;二是美學范疇研究;三是美學實踐研究。而我所選擇閱讀的是第八封:關于形象思維。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潛認為文藝創作應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抽象思維為輔。他認為形象思維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羅馬的菲羅斯屈拉特,近代英國的培根都強調過想象在文藝創作中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屈原在《遠游》中和杜甫在《詠懷古跡》里都使用過想象這個詞。

形象思維就是運用形象進行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但它們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過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它們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不同的是它們所運用的形式。思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聲、色、形、味等,通常稱之為感覺、印象、觀念或表象。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經歷了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便顯出不同的特點:形象思維把從感性認識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維是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律;形象思維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維則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抽象的概念或結論。

文藝創作就不能單單依靠形象思維。因為文藝不僅要用形象去思維,還要對形象進行重新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體。文藝創作一般都有個構思階段,思想情感白熱化階段,還有一個修改階段。于我們學設計專業的同學,了解這是很有必要的。在創作時也要學會用形象去思維,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學了這么久的美學,也看過一些關于談論美學的書籍,而朱光潛先生的這本《談美書簡》是為了回答美學愛好者陸陸續續提出的問題而寫成的,由于特定的讀者對象,作者不能不考慮如何才能深入淺出地說明問題,讓讀者能夠讀懂看透,從而使艱深的美學概念、范疇、原理變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沒有采用學術專著的形式。精確的語言解釋抽象、深奧的美學概念、范疇、原理,讓初學者能融會貫通。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6

記得剛上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推薦我們去看朱光潛的《談美書簡》,那時的我還未擺脫初中生的稚氣,翻了幾頁,覺得不好看,就把書放下了?,F在,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才發現書中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

盡管現在的我還只算“后輩”,但朱先生在這本小書中所傳授的美學理論,卻是字字珠璣,堪稱“諍言”。一遍遍的反復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理論認識方面有所長進,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啟發了我的思維和思想,讓他們向著更深、更廣的.空間拓展。

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現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社會不久,各方面認識及素養都尚淺的大學生,盡快擺脫對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頓。但長久以來,卻仍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望不見燈塔,只能隨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沒有方向的,不明確目的的生活過之何如?于是便試圖從先賢閃光的思想中探尋泅渡的彼岸。自以為平日閱讀量不小的我在與那么多高貴的思想交流之后終于從一本薄僅百余頁的小冊子中嗅到了最濃郁的芬芳。從此便記住了要“實事求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立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其實直到現在我仍會時常疑惑:這些看起來如此教條、干澀的話語是如何打動了我的心,讓我如此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實踐呢?

我想這是朱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里可能不會產生什么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折服!

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了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度吧。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7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黃昏還用如此細膩且深入淺出的文筆,將深奧的美學知識娓娓道來。對朱光潛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書中,老先生“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整理”,也算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在《談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如人體裝飾、歌唱、音樂、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養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經驗,”美學,原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們身邊。其實,冥思細想,美無處不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傳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國畫、筆酣墨飽的書法、國之精髓的京劇、名揚四海的瓷器工藝……

現代文化下人們更是發展了更多美學的分支。我們生活的現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現代感的同時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讓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體現,生態綠化的興起,不正是體現人們在往更高層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時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種對于美感的滿足從而欣喜,這也成為一種美。

文學美,就是人類先進思想的結晶,中間許多個性鮮明飽滿的人物更是成為了美的代表?!栋屠枋ツ冈骸分心贻p貌美的吉卜賽女郎在危急時刻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給他救命之水。奇丑無比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之后屢救吉卜賽女郎,為她報仇雪恨。你能說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與?!分懈F困交加的圣地亞哥終日與海為伴,與比船還大的槍魚奮戰兩晝夜,并擊退啦鯊魚無數次的攻擊,雖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們能說他不是美的代表嗎?還有《弱種子也要發芽》里的老農,得知“我”的孩子聽力受損,看到他把弱種子拋棄很難過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夸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讓它們“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鮮、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農在震撼人心的感動中能說不美嗎?

什么是美?如何學好美學?我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美學,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難道一定要學好美學,才算懂美?朱光潛先生書中舉例的杜甫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確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達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質的美了。文學美,建筑美,都可歸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的話已經為我們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確方向。朱光潛《談美書簡》讀書筆記8

什么是“美”?用莎翁的話說:“這是一個問題。”

但毫無疑問,沒有人知道答案,也包括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任何一位大師。他們耗盡畢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類對美的認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見解,但卻從未揭開“美”的面紗。其實在我看來,“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因為很少會有人對美的認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美”是無定義的。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懷疑是作者本人)給“美”下的定義,并對其刻板和迂腐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朱光潛先生也是反對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給“美”鑄一座密不透風的牢籠的。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同時,美也是屬于社會價值范疇,它的適用主體是人。這便是說我們要去認識美。

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美呢?我的觀點是:不需要定義,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在這一點上,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對“美”的理性認識,又要注重對“美”感性認識。我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決不能只強調美的客觀性而將審美與人的思考力、情感與意識割裂開來。審美活動應是一種實踐活動,同時因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與人類的情感息息相關,所以審美必然要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去進行。否則,就如“形而上學”一樣,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這顯然與主客觀結合的審美以及感性與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認識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們學習一些美學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重審美實踐,多去參加各種藝術展覽,多與他人交流自己對美的看法。在審美的過程中,探求美的真諦未必是我們最終的追求,但享受這個美妙的過程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經驗。

而對于《談美書簡》這本書,朱光潛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長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將自己平生對美學感悟向我們娓娓道來,并對一些重要而關鍵的問題向美學的入門者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因而這本書相比較其他美學著作易懂,他在美學問題上對我們的幫助不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第二篇:朱光潛《談美》賞析

鄭藝平

同學們:

你們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賞析朱光潛這部美倫美奐的大作,叫《談美》。什么是美?(詩歌、散文、圖畫、雕塑、音樂、運動

)

美是什么?你面前走過一個長發飄飄、苗條清秀的女子嗎?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不美少年嗎?你坐擁幾百平方米的高級裝修別墅嗎?豪車蘭博基尼愛馬仕?抑或是渴慕已久的古董終于入手了?是你擁有一條璀璨奪目吸睛的項鏈嗎?還是平凡人生里的一棵松樹可以用來做漂亮家具嗎?那么,是真理嗎?是愉快的感覺嗎?是單純考據古典名著的歷史史實嗎?不是哦!美,不是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商人眼中商品的實用主義,也不是單純的聯想伴隨的快感;更不是考據和批評,也不是科學家心中理智、嚴謹的規律;

曾經有幾位畫家認為可以按照立體幾何的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作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你們喜歡嗎?如果那樣也算美,那只能算是一種常態美,不是個性美,不是變態美,不是我們本文所要深入剖析的美。所以,美是不能制訂規范的,它不是理想化的人生或事物(理想主義);當然也不是純粹的驀仿自然(極端寫實主義)。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就是“形相于知覺”,“無所為而為”,的藝術活動,是追求人的心靈自由全面發展的境界。

美是藝術,它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與實際人生永遠隔

1 著一層白紗,似霧似雪是月,便見得初美麗。

浩蕩明媚的水美嗎?巍峨的山美嗎?因此,花宜清香,月宜皎潔,春風宜柔和,秋雨宜凄厲……。這都是美感。真正的美的感受是聚精會神時物我同

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是形式和內容的一氣呵成:即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態移注于我,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統一,是周莊夢蝶時,不知周公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周公的物、我之交合與變化。即藝術美和自然美兩者缺一不可。美感的態度是欣賞而不是獨占,是老子說的“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那,如何創造美呢?

首先要扎根于肥沃的社會土壤去求索,投身于人民大眾的實踐里去鍛煉技巧并學習選擇大眾媒介。

其次,要用創造性的想像。聯想所伴隨的快感不是美感,但藝術不能離開聯想,它不是哲學,最忌諱空泛、抽象的概念,它需要用具體的物品作為物質載體。我們不妨用擬人、托物等象征手法來表現你的美麗的作品。如曹植被迫于其兄在走七步路時間中做成一首詩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萁象征兄弟兩人,煮豆燃豆萁比喻親兄弟的骨肉相殘。

再次,藝術創作是遵行格律而又能脫化格律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創作規律相結合;是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觀的作品必須是客觀的,客觀的作品亦必同時是主觀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由此推動藝術作品的發展。(畫畫、書法、作詩、音樂、打球等等都要遵行各行各業的規律,但又不能因循守舊、無所作為,老方法

2 老套路注定要被時代拋棄;我們要與時俱進、勇往直前當一名激情創客大膽進行創新才能脫穎而出。)

再者,藝術需要練習、研究技巧,“天才只是長久的耐苦”,遺傳和環境對天才的影響是有限的,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資源;靈感,也是從工夫中來,不可能憑空而降,機遇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最后,提高自身的情趣。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生命的終結。生活不可俗濫,不能虛偽,情趣越豐富,生活越美滿,能脫離生理的限制而作自由的活動。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患有肌肉萎縮硬化癥,全身癱瘓,不能說話,他全身唯一能動的地方只有兩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删褪沁@位身殘志堅的科學巨匠成為盧卡斯數學教授,它是英國最崇高的教授職業?;艚鹣壬?,他在物理學上所做的兩大貢獻,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突破肉體限制做“無所為而為的玩索”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狀態。這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大文學家蘇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所以,高尚的生活情趣是發現美、創造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追求美,正如許巍那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雖然生活會在不經意間跳出刻薄、無奈,會讓你的眼神控制不住犀利,但唯有初心不變,始終柔軟,因為有詩有畫有歌,更有你的執著追求。

朱光潛《談美》里面有許多經典名句,讀來令人如沐春風、愛不釋卷,如:“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態交感共嗚,才見出美的形態”„„

3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泛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已的作品”、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文藝和夢一樣,都是欲望帶著假面具逃開意識檢查、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

“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在此,生活的妙處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的情趣,便出現怎樣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

“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濫調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虛偽的表現”。

“生命是創造不已生生不息無窮無盡的過程,生命中每一頃刻的意義和趣味也是生生息息無窮無盡的,除非生命終結,詩歌必將不死”。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4 “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同時并有嚴肅與豁達之勝”。“窮到究竟,一切哲學系統都只能當作藝術品去看。哲學與科學窮到極境都是要滿足求知的欲望。每個科學家和哲學家對于他所見到的一點真理都覺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熱忱去欣賞它。

“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是一美感對象了”。 “科學家去尋求這一類事實,窮到究竟,也正是因為它可以攝魂震魄,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并未隔閡”。

“智慧的代價是矛盾。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

“微笑是一種不動的笑,是一種看不盡的笑;緣分是一種不可求的聯系,是一種不能斷的關系;覺悟是一種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種不可說的透徹”。

大家不妨認真賞析、創造、享受美啊!

第三篇:讀朱光潛先生《談美》

談美——讀朱光潛先生《談美》

什么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但這種關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朱老先生認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朱老先生全書以“談美”為“免俗”、“人心凈化”的目標出發,順著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及美的特點這一脈絡層層展開,娓娓道來,抒發了這位美學大家的人格理想、審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全書滲透了朱老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而朱老先生卻說要“無所為而為”。當然,這里的“所為”并非完全相同的一個定義。朱老先生說的“無所為”是不受任何限制,以心靈為載體來感受世界,感受美。

朱老先生把人生分為廣狹兩義:藝術雖與“實際人生”有距離,與“整個人生”卻并無隔閡;“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他說:“生活上的藝術家也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

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又引西方哲人之說:“至高的美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以為這“還是一種美”。又說:“一切哲學系統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又說:“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是美感的對象;„„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這樣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體了。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粗炖舷壬钊M生的例子貫穿文章上下,讓本來晦澀難懂、抽象的美學概念在我們腦海中也慢慢具體起來。比如,一件文物,帶給三個人觀摩,文物商、考古學家、藝術家。三個人對于同一個事物所做出的第一反應卻截然不同。文物商會考慮這件文物現價值多少錢,略加炒作會升值多少,收藏一定的時間后會翻幾番,等等??脊艑W家這時腦海中卻會浮現出,這個文物大概歸于哪個時期,屬于民間文物還是官宦出土物,是否完好,等等一系列專業問題。而藝術家卻會拋開這些“俗不可耐”“有所為而為”的束縛,只去欣賞它的造型、色澤等,它所呈現出的美感。那是一種以心靈為載體,在美感的世界中無限暢游的樂事。正如朱老先生書中提到的“在實用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離開人的觀點而言,事物都混然無別,善惡、真偽、美丑就漫無意義。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觀的成分。”

人生在世,活著,便被不同的世俗之事纏身。人多因貪婪、欲望、權利而被“俗事染身”。人,由于“未能免俗”, 就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老先生對于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征之現狀,不禁同感。作為現代青年中的一名,要擺脫掉那些“俗不可耐”的毛病,以“無所謂而為”的精神作為信條,不斷地鞭策自己?,F代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都說藝術源于生活,其實生活中也離不開藝術。人與動物的區別不僅僅在于會使用工具。人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這就是前面說的,人要以心靈為載體,暢游美感的世界,并不要拘泥于現實世界的溝溝坎坎。要沖破現實的束縛,摒棄人性中不堪的一面,寄情與美感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提升美感修養,免于俗事染身。 朱老先生,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也許許多同學會認為這具有一定的高度,是一般人不可達到的。但我認為,所謂的“藝術化”并不是大家曾經偏執的所認為的那樣。而是,一種讓心靈凈化,摒棄那些混沌俗事,美從心生的一種過程。

正如朱老先生所言,美無關“風月”,美并不只僅存于“風月”。它要求洗刷人心,要求人生美化,更要求人心的凈化。

第四篇:讀朱光潛的《談美》有感

張利梅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其中只讀過朱先生的《談美》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督o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先生以朋友名義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話題寬泛隨意,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一直都很想讀朱先生的《悲劇心理學》,可是總是被這樣那樣的理由耽擱下來。“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先生對于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每每讀此倍感慚愧,是啊,說的就是像我這樣的青年啊。好了,下面就重點談談讀朱先生的《談美》的一點感想吧。

讀朱先生的《談美》,宛如與一睿智老人在林蔭小道上靜靜的散步,享受著文字帶來的清新美妙的感覺。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感覺這部書不像是在談深奧的美學,而更像是一部介紹美、鼓勵年輕人去發現美、創造美的書。朱光潛先生在這部書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學意義上的“審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討自然美、藝術美、人生美,這些我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美的事物。

在朱先生的《談美》有這樣一段描述:有人問圣奧古斯?。?ldquo;時間究竟是什么?”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世間有很多東西都是如此,“美”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一個,誰都知道“美”,每天都會用到它,但問起“美”究竟為何物的時候,我們都會顯得有點茫然了。究竟美是什么呢?朱先生在這部著作中從“無言之美”、“美學妙語”、“美的境界”、“美學散步”等四個方面闡述了朱氏美學構架里的“美”。

朱先生開篇就開始談如何發現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書中提到的關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的問題所展示出來的,畫家認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學家與商人眼中卻只不過是一株客觀實在的,實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潛先生在書中所說,正是因為植物學家與木商不能夠跳出他們的專業的實用范疇,才不能發現古松自然的“盤屈如龍蛇的弦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因此,美,對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發現美,學會欣賞美,這是朱先生在《談美》中反復提到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如果想要懂得如何去創造美,就要大膽的、大量的去欣賞美。對于創作而言,朱先生提出,極重要的靈感就是出自持續不斷的,廣泛的審美所積攢下來的潛意識活動。雖然藝術的門類繁多,但我們對于美的感受卻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賞美,我們才能在潛意識里面積累足夠多的情思,從而碰擦出寶貴的靈感火花。

朱先生的《談美》中,最喜歡的有一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通過《莊子.秋水》中的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來說明了美感經驗中的一個極有趣味的道理,也就是移情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感到,自然風景是不變的,可是人與人對它的感受卻千差外別。這種對于事物的審美差異,正如朱先生書中所說,始于我們在欣賞時的“移情作用”的差異。我們之所以對于同一審美對象有著不同的審美感受,首先是因為我們由于不同的心境和經歷,對于物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活動。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心情愉快時看秋風掃落葉或許會對自然的變化贊嘆不已,而當我們心灰意冷時恐怕再見此情此景只會徒增心中的悲涼。根據書中的觀點,我們的移情作用往往是帶有無意的模仿。我們聽舒緩的音樂感覺舒緩;聽雄壯的節拍會感覺心潮澎湃。我們之所以會因為不同的音樂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為音樂本身有高低、長短、急緩、宏纖之分,而是因為我們在聆聽舒緩的音樂時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調節拍進行舒緩的活動,進而勾起了我們記憶里面某種舒緩的人生體驗,從而讓我們產生了所謂的“共鳴”。

總之《談美》,這本書,讓我對美有了些認識,美就在身邊,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對于我們都是不一樣的。最后用朱先生的話結尾吧,慢慢走,欣賞啊!

第五篇:2020朱光潛《談美》讀后感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0朱光潛《談美》讀后感,供各位閱讀與參考。2020朱光潛《談美》讀后感1本文作者朱光潛,字孟實。他90歲生涯的大部分都貢獻給了中國的美學事業,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稱為“美學老人”。

朱光潛的《談美》寫于1932年,由著名的開明書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寫過一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用書信的形式,漫談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問題,發人思考,指點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成為重印了30多次的暢銷書。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人生修養,還沒有充分展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于是,作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潛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寫作了這本《談美》。

作者是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寫這本不厚的小冊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讀了這本書后同樣受益匪淺。

美是聯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并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想到綠羅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聯想到金錢,并不是所有的聯想,都是美的。純粹的美,永遠是一種“專注”,離開了專注,就已經離開了美了。

講解了基本的美學觀念之后,作者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象、創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告訴我們藝術創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

藝術創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指出:“詩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意象”是朱光潛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我認為確實如此,通過他的講解,我真正認識了美,欣賞了美,發現了美。他的見解也的確“人性化”。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

我認為學習美學也好,學習藝術也好,關鍵不在能否掌握一兩種技能,而是要看我們能否達到一種境界。若能夠達到朱光潛先生所崇尚的“藝術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說“今生無愧”了。2020朱光潛《談美》讀后感2

美的本質是什么?怎樣認識美?朱光潛先生認為,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是一個關系到能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決的美學難題的大問題。這也是這本書的根本問題,到底什么是美學。

我通過讀這本書分析出了三個重點問題:1)美學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同的。2)通過談美,引入了許多治學的問題和很多怎樣做人的問題。3)美學源自于生活,研究個方面美學,要從生活中找到根源。

當美學發展到了21世紀,他并不拘泥于藝術上的美學,而是徹底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也處處有美學,并且,關注自己心靈,精神成長的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研究美學。舉個例子,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了,而房屋裝修更是一門重要的美學學問,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學能為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實用主義,而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他可以讓人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僅僅是生活,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了許多只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開展治學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干的事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擾和阻礙的勇氣。”很顯然作者是很重美學這門學問的。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學呢?如果一個人能將美學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內外兼修,他處理問題又瀟灑的風采,研究問題又有嚴謹的態度,這就是紅樓夢中所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潛先生奉行的“三信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得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推延給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2020朱光潛《談美》讀后感3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我對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美無處不在,然,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

一個人,其肉身與靈魂一體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舉止皆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表征,靈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個人情操。人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見諸于個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藝術又是情趣的表現,因而藝術與人生緊密相連。今日所談關于美的言論,與藝術相連,更根植于人生,因為生活本就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藝術化把“真”、“善”、“美”集成一體,如此這般美便有律可循,繼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動,并影響個人的現實活動。所以,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詩作對大談風月,談美,要求人生美化,進而人心凈化,領略美蘊含的時代思想與情趣。因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而偉大的事業都出自于宏偉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門藝術,在創造和欣賞時都抱著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態而不計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當今社會浮躁之氣可見斑駁,以強硬的態度為達到目的施展“三頭六臂”的人不在話下,而趨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這般不能免俗,便與美失之交臂??v觀世界各國成功人士,志存高遠,眼光獨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賞,以美感的態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獲。

一個人,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正因為他不推求關系、條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夠放開自我,更偏重于直覺思考。你以為他在天馬行空,其實他在探索更深層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意志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動偏重于直覺,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惡、真偽、美丑,真善美也就見諸于此。正如我們看崇山峻嶺,閱世人無數,嘆流年如夢,悔當初所遇,驚羨他鄉林業高樓,醉情古樸茂林觴詠,都如隔岸賞花,陸上觀霧,不受利害關系牽絆,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窺視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往往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事物本身的形象,進而品味出它獨特的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美的本質在于理念,只有這種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種具有客觀意義的實在。這種對于美的理解,是滲透進精神層面的定義。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隨之改變,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經驗卻是可尋其跡。心里印著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態于自我,便不自覺陶冶了性情??梢?,美好事物的不自覺的影響,對于個人修養的培養,是有一定好處的。

對于美,存著欣賞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據與批評。腳踏實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時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評判美丑,無所謂雜念,無所謂紛擾,便能更加客觀的領略個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雖所愛但不加以欲念,雖不喜不偏以歪理,胸無纖塵,以觀其趣,美盡自得。

生活盡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輝映;腳踏實地,天時地利人和齊匯集。肉眼可識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識美,便如清泉潤心。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見,發現美,感受美,傳遞美,天下大美。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近現代詩歌精選下一篇:做干凈擔當的好干部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