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資治通鑒答案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資治通鑒答案范文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讀后感

這個寒假在老師的安排下,我閱讀了《資治通鑒》這一步史書?!顿Y治通鑒》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主要內容是記載了從東周到五代的一些王朝的更迭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從中不就不禁被其中的氣勢的盛衰以及皇朝的霸氣所吸引住了。也同時不禁為皇朝的更迭而感到惋惜與悲憤。同時也為許許多多君主與大臣的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執著等古人所具有的品質而感到敬佩。

這本書的內容不僅是以政治和軍事為主,而且還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料,總共貫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書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又一個做人的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如“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是說不能自以為是,要腳踏實地做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遺子黃金滿簏,不如教子一經。”意思說給后人積累再多的金子、銀子,還不如好好教孩子學習。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文學名著,它不僅讓我學會了許多政治兵法,還使我了解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戰略側謀。這是我第一次讀我國的年體通史,就已經學到了不少課外知識,我一定會多讀這種歷史故事,來更多的了解我國五千年來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

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是比花開的還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我們一起讀文學名著,博覽群書,使我們陶冶情操,讓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讓雨露滋潤我們的心靈。

第二篇:我讀《資治通鑒》

發表于:2007-09 作者:孟憲實

讀書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如果沒有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讀書,有功利性的目的——獲取知識,掌握技術,使得讀者變得強有力。讀書也有非功利性的目的——陶冶情操,鍛煉理解力,就不單純屬于功利性問題。讀史,雖然有“讀史明智”的名言,但是很難說讀史是為了什么功利。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歷史人物,你對他們知道多少,能夠對你的現實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呢?這顯然是難以判斷的。通過歷史的閱讀,你的思維空間獲得拓展,你的歷史意識獲得強化,這雖然不等于功利,但也不能說沒有意義。

但是,中國歷史的文獻記載浩如煙海,尤其是因為歷史的變遷,在閱讀過程中設置了障礙。這個障礙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文字方面,閱讀古文我們不太容易;第二,經常有文字雖然能夠讀懂,但是文意的理解方面又有困難。其實,古文不是最主要的障礙,倒是后者的阻礙力更大。高中畢業,閱讀古文就沒有什么問題,個別字詞問題依靠工具書很容易解決。對我們真正造成影響的其實還是文意的問題。通過簡單的記載文字,我們對于所記歷史究竟能夠理解多少呢?

近年來,因為要給觀眾講解唐初的歷史,我重新仔細閱讀了相關資料,尤其是編年體的史學名著《資治通鑒》。我在閱讀過程中頗有心得,介紹出來,也許有助于讀者對同類讀物的閱讀理解。

唐太宗通過玄武門政變登上皇帝寶座。在玄武門政變和他正式登基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但是自從玄武門政變成功以后,他就實際控制了政權。掌權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對待過去的敵對勢力,這在當時是一個頭等大事,因為天下都在觀望。李世民及時采取和解政策,對原來的敵對勢力積極拉攏,化敵為友。其中,收編魏征意義重大,不僅充分顯示了李世民的寬闊胸懷,更為后來的貞觀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筆,因為沒有魏征,貞觀之治是難以想象的。但是,這樣一件重要的事情,《資治通鑒》的記載卻十分簡單,不過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馬魏征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敗,世民召征謂曰:“汝何為離間我兄弟!”眾為之危懼,征舉止自若,對曰:“先太子早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

這樣的一段文字,李世民與魏征兩人的對話只有兩句。李世民一句問話,魏征一句應答。李世民問話之前有一句鋪墊,證明了魏征回答的是實話。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鋪墊,是描寫當時氣氛緊張,別人都替魏征擔心而魏征舉止自若。魏征回答之后,李

世民改變了態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職務。魏征顯然也接受了。唐太宗態度的如此變化,也有一句解釋,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為什么開始的時候氣勢洶洶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與魏征關系的轉變,在這段文字記載中,我們還有必要認真分析。史書在敘事的時候,把很多歷史信息隱藏在了文字的背后,如果不仔細分析,我們的閱讀就很難通過這些簡單的文字了解歷史的真相。

要正確理解這段記載,首先應該了解一些基本背景。

魏征是東宮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員,他的官職是太子洗馬。洗馬是東宮司經局的首腦,從五品,專門管理東宮的圖書,經常要跟太子討論學問文章。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爭的過程中,魏征看來是主張對李世民采取極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門事變的時候,秦王府有一個東宮和齊王府百人左右的名單,準備殺掉。后來因為尉遲敬德的堅持而沒有實施。魏征應該在這個百人名單中。

玄武門事變后,李世民召見魏征。對此記載最多的是《資治通鑒》。李世民召見魏征,對他進行了指責,說:“你為什么離間我們兄弟?”聽了李世民的問話,“眾為之危懼”,大家都為魏征感到恐慌。沒有想到,魏征“舉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說:“先太子早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他沒有辯白,而是說因為自己的計策沒有被李建成采納,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禍難。魏征竟然如此說話,我想,當場的眾人一定更加吃驚。但是李世民的舉動卻很反常,他不但沒有繼續追問,反而“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為什么呢?《資治通鑒》說是因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這段記載,讓人很費解。李世民為什么開始氣勢洶洶后來忽然改變了態度?魏征為什么態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責任?他憑什么敢于直言說自己勸前太子殺李世民?而為什么李世民又放過了他?

要想了解這個簡短對話的玄機,首先必須明白李建成與李世民斗爭的兩個根本問題:第一,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斗爭,本質上是對最高權力的爭奪,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所以他們兩人才是關鍵,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屬下的責任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樣的斗爭,不是別人挑撥就能發生的。這是斗爭的性質。第二,這場斗爭的勝敗決定于手段,簡單地說最后的結局決定于誰先下手。先下手為強,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結果勝利。李建成沒有先下手,所以失敗。這是斗爭的手段。

我們再來分析李世民與魏征的對話。

李世民上來氣勢洶洶,讓大家很害怕。“你為什么離間我們兄弟關系?”

魏征呢?根本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讓李世民的兇猛態度落了空。為什么魏征不回答這個問題呢?因為這場斗爭的本質是對最高權力的爭奪,實際上與別人無關。李世民的這個問話是要攪渾

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線。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沒有離間,或者說你們的關系我離間不了。那都會圍繞第一個問題展開,而那是很危險的一個問題。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問題,直接進入第二個問題,就是這場斗爭的手段問題,那就是誰先動手誰勝利的問題。魏征說,我也曾建議采用同樣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沒有聽我的話,所以才有今天這個結局。

魏征這么說,表達了兩個十分重要的態度:第一,我對這場斗爭有清醒的認識,第二,我對秦王殿下很欽佩。魏征直接進入關于斗爭手段的問題上,表達魏征在這個問題上,甚至比秦王還有先見之明,比秦王更早認識到采取絕對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風的。因為同樣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經想到了。作為謀臣,這其實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但是,魏征沒有因此驕傲,而是用這條資料表示對李世民的欽佩。為什么?魏征說自己的正確意見沒有被前太子采納,也有另外一種暗示:我這個人在前太子那里其實也不是很受重用。我的正確意見,現在已經被事實證明。不被采納,當然是懷才不遇的表現。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確意見當然會被采納,因為事實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樣的策略。我如果在您的手下,當然就不會有懷才不遇的感覺了。

魏征一方面表達了自己的才干,一方面表達了對李世民的臣服。明顯的信號是“先太子”這個詞匯的使用,表明魏征對于時局轉變—先太子已經被廢為庶人,秦王李世民已經成為新太子——的承認,這就是對李世民統治的承認。為什么李世民忽然改變了態度?就是因為他聽出了魏征的心聲。眾人還在為魏征擔心呢,哪里想到魏征和李世民已經什么事情都談妥了。魏征用不屈不撓的態度表達了心悅誠服,李世民能夠透過魏征的態度看到魏征的內心,當然也是高人。這就像是兩個武功高手過招,觀眾還沒有看清招式,兩人已經握手言和、談笑風生了。

這番歷史的會話,絕對堪稱一絕。但是,如果不認真分析,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可能就輕易滑過了。這么一分析,大家可不要因此小看了魏征。魏征用不卑不亢的態度贏得君主的尊重。因為魏征富有智慧,深懂李世民心理,所以后來魏征總是比別人更能勸解李世民。兩人是真正的高手,他們兩人所溝通的別人甚至無法理解。

在《資治通鑒》中,敘述魏征不殺之后,就是李世民公布廣開言路和杜絕天下貢獻、釋放鷹犬的新政。沒有人說是誰出的主意。我認為,這就是魏征獻給李世民的第一份禮品。天下和解,重在爭取人心和官僚隊伍的支持。魏征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這樣的主意完全可能出白他的思考。

現在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資治通鑒》只選擇了兩句話來敘述李世民與魏征關系的轉變,因為這兩句話最能體現兩人關系轉變的關鍵。魏征在勝利者的面前沒有卑躬屈膝的表現,他的臣服表現得很有氣度、不卑不亢。李世民看到了魏征臣服的內心,對魏征的態度也很欣賞,于是愉快地接納了魏征。

古代的歷史著作,從來講究的是言簡意賅。深入文字背后,盡量多地掌握其背后的歷史信息,不僅對專業人士研究歷史意義重大,即使是愛好者,對于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也是很有益的。盡可能回到現場,感受現場氣氛,了解背景和問題的核心,不放過文字表現出來的微言大義,如此這般,可以看做是提高史書閱讀力的重要途徑。當隱藏的歷史真相在你的閱讀面前漸漸顯露的時候,作為讀者,我們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個案件在我們手中告破一樣。

相關鏈接:孟憲實,1962年生,黑龍江訥河人,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后,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唐玄奘與曲文泰》等論著,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2006年12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武門之變》,2007年5月主講《貞觀之治》。曾擔任電視劇《貞觀之治》編劇(與作家阿城合作)。

第三篇:讀《資治通鑒》有感

《資治通鑒》是一本歷史書。它的原著為宋代司馬光撰寫,現在被改寫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兒讀物。它總共有八十篇,講述的時代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唐朝末年。這本書圖文并茂,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在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子后面還有注釋。第一自然段還有簡單的背景介紹,生動曲折地講述了中國古代發生的各個著名事件。

舉個例子說吧!第十八章《蕭何月下追韓信》,其中主要人物有:韓信、漢王、蕭何、項羽、夏侯嬰。僅僅這一篇,就用了列數據、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以及對比、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講述了韓信從一個常常跟著別人吃閑飯、混日子的人變成了一代有名的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的代表人物的一波三折的過程。他指揮了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破代、滅趙、降燕、伐齊、殲楚,幫助漢高祖劉邦平定了天下。 這一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講述了蘊含在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總的來說,這本書體現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第四篇:讀《資治通鑒》有感

亞里斯提卜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可見一本好書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寫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鑒”。

閱讀此書,我們能穿越時空,來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離感受戰場上的肅殺,帝王們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本是可以通過勵精圖治而一統天下,結果皇族子弟們卻不為成就霸業而打算,卻為爭奪王位而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于是乘此機會士大夫們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時皇族子弟們才猛然醒悟,而此時已無法再管制士大夫們,最終落得了“三家分晉”的結局。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有兩點:

1、他們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只看見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見未來的發展;

2、他們人心不齊,猶如一盤散沙,不能齊心協力共同謀發展,最終讓士大夫們有了可乘之機。 隋和秦是兩個短命的王朝。它們在建國之初都很強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讓如此強盛的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就是它們的帝王實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國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后,他登上了皇帝寶座,并重用賢臣,減輕百姓負擔,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并重,使國家繁榮富強,深受人民愛戴。由于他在位的這段時間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史稱“貞觀之治”。

同樣是帝王,為什么所統治的國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最關鍵的就是你是否能深

得民心??梢?ldquo;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把《資治通鑒》看了16遍,所以說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它的一份功勞。“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史冊上的一大瑰寶。

第五篇:讀《資治通鑒》有感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時期,歷來的帝王用人一般都是講出身、看門弟、任人唯親的,但是,也有個別皇帝選用人材時不是這樣,而是一反過去的那種做法,不問出身門弟、不管年齡高低,唯才是用、破格提拔。這個皇帝不是別人,正是西漢時期的漢武帝也!

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十月,在漢武帝登基不久,便下詔全國招攬人才,即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并且他親自策問這些人才之古今治國之道,當時來應對者有一百多人士。不久,漢武帝就在這些對策人士中破格提拔重用了不少人,下邊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當時漢武帝破格提拔錄用一些人的身世和基本情況,由此可以看到漢武帝用人的寬容大度、唯才是用的優良風格:

在這次對策會上,董仲舒[注一]就表現非常突出,漢武帝對他的“獨尊儒術”非常感興趣,隨即就把董仲舒任命為江都相。同時,這次會稽人莊助也以賢良對策得到了漢武帝的好感,被提拔為中大夫。

隨后,漢武帝又破格重用了吳人朱買臣、趙人吾丘壽王、蜀人司馬相如、平原東方朔、淮陰人枚皋、濟南人終軍等人。

朱買臣[注二]當時家庭窮得叮當響,一直以砍柴賣柴為生,真是可以說,過著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他老婆也因他窮酸如此,還整天讀書不止,非常反感,便一氣之下回娘家了,和他分手了,又另擇他人而嫁了。大家想一想,就這樣一個窮光蛋的朱買臣,由嚴助推薦,被漢武帝拜為中大夫,當時年齡也五十多歲了。后出任會稽太守,與橫將軍韓說等擊東越叛亂,后征為主爵都尉。數年后,因犯法免官。后復為丞相長史。一個窮光蛋的朱買臣被漢武帝如此之重用,我們不能不說漢武帝的用人之策不簡單啊!

司馬相如[注三],一直沒有當過什么象樣的官職,基本上是稱病免官在家的。司馬相如曾游于梁,為梁孝王門客。孝王死后,又歸蜀,在臨邛以琴挑逗和勾引卓王孫新寡女卓文君,隨后就與卓文君私奔成都生活,因為,司馬相如家庭實在太窮了,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一無所有也,沒有辦法,他和卓文君又返回臨邛,夫妻以賣酒為生。這個司馬相如實際上是心懷不善的,他就想通過卓文君得到她父親的一筆財產的。由于卓王孫看到自己的女兒在大街上和這個窮秀才每天一起賣酒為生,實在丟他家的人了,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一大筆財產分給女兒,叫他們兩個人以后再也不要在大街上賣酒了,去過無憂無慮的富人生活吧。當然,這也正是司馬相如的本來目的啊!按西漢時的封建觀點來看,這個司馬相如也算得上是一個“小流氓”了,由于他辭賦寫得好,漢武帝也非常喜歡他,并一度時間也重用過他。從這點上來看,漢武帝這個人在當時的情況下竟敢用這樣一個有些“流氓習氣”的司馬相如的確是要有勇氣的啊!

東方朔[注四],這個人性格詼諧滑稽,善辭賦。武帝初即位,征舉方正賢良材力之士,他上書自薦,漢武帝約他見面后,一看此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材,又能言善辯,就被任為常用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常以正道諷諫漢武帝,經常能讓漢武帝由生氣轉為歡笑,當時被視為“俳優”。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個人也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是一個“驕傲自大”的人,也是一個不太嚴肅、甚至是又愛“嘻嘻哈哈”的人,但是,漢武帝認為“人無完人”,仍然擇其長處而用之,漢武帝在用人的問題上的確是做到了“去其所短,擇其所長”,漢武帝在用人方面夠大度、夠寬容了啊!

枚皋[注五],生卒年不詳。枚皋十七歲時,他上書梁共王,得召為郎,后被讒遇罪,逃亡到長安,剛好遇到大赦,武帝竟拜他為郎,使出匈奴。枚皋不通經術,與東方朔一樣詼諧調笑得到漢武帝的喜愛,當時也被視為“倡優”。大家看一看,一個剛剛被釋放的犯人,漢武帝也不嫌棄其前錯,而一舉使用,這在當時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即使在今天我們也恐怕做不到這樣吧?

終軍[注六],生卒年不詳。少年時好學,年十八歲便被選為博士弟子,以善辯異獸奇木,奏對合宜,甚受漢武帝的賞識,很快就被任命為謁者給事中,又擢升為諫大夫。后奉命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臣服漢朝。越相反對,發兵殺南越王,他也被殺害。死時年僅二十余歲,時人稱之為“終童”。終軍只是一個剛滿十八歲的年輕人,既沒有過高的學歷,也沒有什么工作經驗,漢武帝不顧舊俗所束縛,也不以年齡為界限,竟然就敢破格錄用年輕人終軍的做法,恐怕我們當代的人也很難做到這樣的吧?

漢武帝這個人在提拔用人這個問題上,有時倒是非常善于聽別人的意見的。例如,剛被魏其侯竇嬰丞相和武安侯田蚡太尉推薦為御史大夫的趙綰上任不久就向漢武帝推薦他的老師申公,漢武帝隨后就派人帶上錦帛玉璧、安車駟馬去迎接這位申公。而當時這位申公年齡已有八十多歲了,漢武帝還是封他為太中大夫。漢武帝真是不拘一格用人材啊!

公孫弘[注七],少年時曾當過獄吏,因罪被免。此人家境也是十分貧寒,一直以放牧為生。直到年四十歲了才開始學習《春秋》雜說。漢武帝即位后,召試賢良文學之士,他以賢良征為博士,時年齡已有六十歲了。此人身行儉約,輕財重義。善辯論,熟習文法吏事,拜為左內史,數年后升為御史大夫。元朔中,他代薛澤出任丞相,最后封為平津侯。我們看一看,一個年齡已在六十歲的老人了,漢武帝竟然不嫌棄他年事已高,仍然破格重用他的才能,的確不容易啊,恐怕我們今天的用人部門也會對此汗顏的吧?

還有,一個名叫轅固的齊人,當時都九十多歲了也被竟然漢武帝以賢良征用!太令人難以想象了吧?

臨菑人主父偃[注八],早期曾游于齊、燕、趙之地,都沒有得到別人的厚遇和重用,而且還經常受到一些讀書人的排擯不容。主父偃家境也很貧困,連向別人借點錢也都沒有門路,無人給他借貸;實在沒有辦法生活下去了,他就西入長安上書朝廷,他早晨上的奏折,晚上漢武帝就召他入宮相見。漢武帝認真聽了他的“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漢武帝聽了他的一番引經據典的高論之后,深受感動,恨相見之晚,對他一年之中連升四級。這就是漢武帝如此惜才愛才用才的優良的用人風格啊!

漢武帝不問出身門第重用人才的例子很多,但最讓我們難忘的例子就是破格重用兩個人:衛青和霍去病。我們都知道,衛青是一個私生子,而且還是一個家奴。但是,漢武帝看到衛青英武勇敢,特別是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機智勇敢,打得匈奴落花流水,最后就拜衛青為大將軍、封為長平烈侯。還有霍去病,出身也非常低微,也是一個私生子,就是因為能攻善戰,特別是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功勞顯赫,最后也被拜為驃騎將軍、大司馬,封為冠軍侯。衛青和霍去病兩人是舅甥關系,都是私生子,出身都是非常卑微,都是別人的家奴。但是,漢武帝在重用和破格提拔他們兩時都是以他們的軍事才能來選拔的,并沒有考慮他們的出身低下、又是私生子而擯棄他們。

由上可見,漢武帝在用人方面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能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的一位皇帝了,也是最不看重出身門第、年歲高低,只要有才便破格任用和重用人才的一個皇帝了——這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是屈指可數的一個了不起的皇帝了!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代打卡檢討書范文下一篇:增值稅稅率簡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