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研論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教研論文范文(精選3篇)》的文章,希望能夠很好的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持和鼓勵。摘要由于每所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師配置人數不多,校本學科教研活動很難開展。

第一篇:教研論文范文

教研轉型:從傳統教研走向現代教研

摘 要 教研轉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實現從傳統教研向現代教研的轉變。在內容上,現代教研轉型要實現以下六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工作重心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二是教學目標從知識傳授轉向素養提升,三是教學內容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四是教學改進從基于經驗轉向基于實證,五是教師研修從專家報告轉向眾籌學習,六是教學研究從傳統教學研究轉向基于信息化的教學研究。在方式上,教研轉型要從單一教研轉向聯合教研,從實體教研轉向實網教研,從即時教研轉向主題(項目)教研。

關鍵詞 教研轉型;傳統教研;現代教研;教研員

文獻標識碼 A

教研轉型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研工作適應時代發展、實現自我更新的需要。在基礎教育歷次課程改革中,教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和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面對教育領域的新發展和新變化,教研工作亟須轉型,實現從傳統教研走向現代教研。

一、教研轉型的定義

教育部課程中心主任田慧生于2014年提出:“隨著教育事業逐漸轉向以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根本標志的內涵式發展,教研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加快改革創新和整體轉型。”[1]他認為,教研轉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實現從傳統教研向現代教研的轉變,向符合時代需要的教研轉變,向“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的總體需要轉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尹后慶提出,教研機構要在“研究、指導、服務”的基本職能定位基礎上,進一步建設成課程發展中心、教學研究中心和資源建設中心;教研重心必須下移到課程實施層面;教研工作的重點要轉向研究人,即對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特別是學生)的研究[2]。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教研轉型是對傳統教研工作的揚棄和面向時代的創新,是教研工作在內容、方式、理念和機制等方面系統性、深層次的變革。

現代教研是指以“育人導向、問題導向和實踐取向”為本的教學研究活動。教研活動有著扎根課堂教學實踐的根本屬性,其本質是對教學實踐的改善和促進。因此,教研工作要關注師生現實需求,基于實踐,服務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當前教研轉型主要表現在內容和方式兩個維度。從內容上講,教研工作要符合新時代特征,實現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的。從方式上講,教研工作逐漸從過去傳統教研方式轉變為以主題教研、項目教研、網絡教研、區域教研、校本教研和聯片教研等新方式為主的教研活動。

二、教研轉型的內容

結合教育部課程教材中心對新時期教研工作提出的轉型要求和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開展教研轉型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在內容上,教研轉型要實現以下六個方面的轉變:

一是教研工作重心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3],從注重研究課堂向注重研究教育教學全要素轉型,強化課程意識和評價意識。傳統教研往往是學科本位,無論是教研員還是教師,大家只關注教材、教法與考綱,最多只看到課程標準。實際上,教研員和教師還要具備課程意識和課程建設的能力,實現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督逃筷P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教研部門要“強化國家課程研究、指導學校和教師準確把握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做好課程實施工作;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豐富學校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4]。從理論架構上而言,過去圍繞教學開展的教研工作正逐漸走向以課程為核心的教研工作。

二是教學目標從知識傳授轉向素養提升,從注重研究知識傳承向注重研究全面育人轉型,重視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核心素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歷了從重視“雙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到側重“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再到近年強調“核心素養”。三階段不同的教育理念體現了教育從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到強調立德樹人的教育思維方式的轉型。注重培養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不再是知識的簡單串聯,而需要對知識進行結構化和情境化設計,指向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掌握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從而達到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5]教研員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幫助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最終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

三是教學內容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推進學習方式變革,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以生為本、學為中心”是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共同特征,其本質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有意義的思考的真實發生。[6]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過分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新課程改革倡導體驗、實踐、參與、自主、合作、探究和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衡量一節課好壞的標準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會了什么。教研工作要從單純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師教學向研究課程、研究評價、研究學生和研究學習等方面轉變,這就要求教研員從單一的學科教研指導向全面的教育教學研究指導轉變。

四是教學改進從基于經驗轉向基于實證,引導教學研究工作走上更加科學化和專業化的軌道。教研員大多從優秀教師中誕生,都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技能,對于傳統的基于經驗的聽評課,往往駕輕就熟。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經驗豐富的教研員也常常對新環境不適應。這是因為經驗具有時效性、主觀性和表層性。過去的舊經驗可能無法適應日益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轉型后的新課堂。因此,教研轉型需要教研員用證據支持教研,不能光憑感覺和印象判斷問題,要學習證據驗證的方法,重視證據積累,讓教研從經驗型走向實證型。在實踐中,教研員可以通過網上閱卷系統采集大數據,分析調研成績,強化教學診斷力,或引入課堂觀察技術,在真實的情境中用數據及時診斷并改進教學行為。在開展項目研究時,教研員應基于日常工作的個案積累和問卷調查形成調研報告。

五是教師研修從專家報告轉向“眾籌學習”,從較為封閉的、自我中心的教研狀態向注重整合各類專業資源、以學校為中心的教研系統轉型,整合各方面、各層面的力量開展教學研究。過去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學校習慣用統一性的目標、培訓內容和模式來要求不同的師生,而現在課程改革要求打破這種統一性,走向多樣化、選擇性和個性化。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也讓教研員和教師的關系更加平等。教研活動的設計越來越重視教師的現實需求,教研活動過程中也越來越注重教師的參與,提高了教研活動和培訓活動的針對性。[7]教研活動正在改變過去講座式、點評式的單向信息傳遞方式,轉而形成專家與教師、教研員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多邊互動關系,鼓勵教師去培訓教師,注重教師的全員參與。

六是教學研究從傳統教學研究轉向基于信息化的教學研究,實現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有效融合。信息技術對現代教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信息化不僅帶來技術上的革新和方法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深刻影響到我們課堂教學的內在結構,影響到整個教學關系和教學形態的變化。[8]面對信息技術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帶來的全新挑戰,教研員要及時適應這種變化,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當下,STEAM教育、慕課、翻轉課堂、希沃白板和智慧課堂等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手段對傳統的教學觀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教研工作要及時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與時俱進,調整研究的手段和關注的重點,加快轉變的步伐。

三、教研轉型的方式

從方式而言,教研轉型要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是從單一教研轉向聯合教研。過去,教研工作往往依靠行政職能部門和教研員的個人權威開展活動,屬于“單打獨斗”,教研部門之間是單線工作,缺少團隊合作和多部門間的溝通,教研活動也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居多。這種情況不利于現代教育發展的創新需要,因此,教研必須要從“單研”走向“聯合”。一方面教研部門要進行功能統整,建立教研、培訓、科研和信息化一體化的教師發展機制,加強教研機構與同行、基層學校、企業和協會的合作交流,開展跨片、跨區域的交流合作。如合肥市教育局和武漢、南昌、長沙四地省會城市教育局開展的長江中下游四省會城市教研協作體活動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四地每年定期輪流舉辦年會,促進廣泛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學校開展自下而上的教研協作,如校與校之間協同教研(學校結對教研)、同一區域多所學校協同教研(聯片教研)和同一學科開展的跨區域的協同教研等。如合肥市瑤海區校際之間自發成立的“三葉草”“四季花”“五校共同體”,定期開展學科教研、班主任經驗交流等活動,深受教師歡迎。協同教研的優勢在于拓展了教學問題的研討空間和優秀教研經驗的分享空間,擴大了教師的參與面,使優秀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經驗得到充分的展示、分享和傳播,最大限度發揮了群體教研的優勢,實現了資源共享,推動了教育創新。

二是從實體教研轉向實網教研。隨著網絡的普及,教研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網絡教研日益普遍。教研活動從傳統的“面對面”走向“線上和線下混合式”,實現了教研與培訓相結合,真實和虛擬相結合。教研機構通過網絡平臺和學習空間發布教研信息,傳播優質資源,推廣先進經驗,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效率。例如,作為教育部教師網絡研修社區試點項目先進單位和教育部教師網絡學習空間優秀區域,合肥市瑤海區教育體育局非常重視網絡教研的普及和使用,建立了“一網、一平臺、三中心”:“一網”是瑤海區教研網,“一平臺”是瑤海區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平臺,“三中心”是教研中心、培訓中心和資源中心。區教研室定期組織教師開展線上交流活動,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同課異構,觀摩優質課大賽視頻,聆聽專家講座,同時定期開展優秀教師博客、個人和團隊微信公眾號評選活動。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區教育體育局依托教研網發布各類部級優課和原創微課七百多節,教研員利用網絡互動平臺開展視頻會議和主題研討60多場,參與人員近三萬人次。網絡教研打破時空限制,擴大了優質資源的傳播速度和輻射范圍,降低了教研的時間成本,有效緩解了教師的工學矛盾,是對傳統教研的有益補充。

三是從即時教研轉向主題(項目)教研。教研工作一直是推動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當下,許多教師對教研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獲得感不強、體驗性較差,這與教師教學擔子重、培訓任務多和競爭壓力大等客觀原因有密切關系;但不可否認,這也與教研活動流于形式,碎片化、即時性、零散式,對教師吸引力不夠等主觀因素不無關系。因此,加強對教研活動的策劃和改進勢在必行。教研機構可圍繞項目或主題,開展持續跟進的主題式、項目式研修,真正實現從粗放教研走向精細教研,從零散教研走向系統教研。如合肥市瑤海區教研室在“十二五”期間參加教育部教師網絡研修社區試點項目,以項目引領推動學科教研;在“十三五”期間,瑤海區教研室組織部分學科開展的“翻轉課堂、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運用”等主題教研活動,體現了“教研問題化、問題課題化、課題課程化”。教研員深入課堂,聚焦問題開展研究,在幫助教師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提升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研轉型不僅僅是內容和方式的轉型,更是思想觀念的轉型。[9]只有觀念層面的深刻變化,才能帶來實踐上的實質性變化。教研轉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師,并最終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教研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者和引領者,新時期要實現教研工作轉型,教研員工作的重心要進一步下沉,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專注為教師提供課程與教學服務和支持,同時還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開闊的視野,加強對教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以及不同教研方式的研究,助力教研工作順利轉型。

(傅京,合肥市瑤海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室,合肥 230011)

參考文獻:

[1] 田慧生.從傳統教研向現代教研轉變[J].人民教育,2014(22):1.

[2] 尹后慶.質量時代的教研轉型[J].人民教育,2016(20):1.

[3] 羅濱.教研員十大素養促教研升級[J].人民教育,2016(20):28-31.

[4]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 91128_409950.html,2019-11-25.

[5] 夏勝先.著眼“四個研究”,促區域教研轉型[J].基礎教育課程,2020,(10):48-50.

[6] 張豐.推動教研工作轉型的浙江視角[J].中小學管理,2016(4):4-6.

[7] 本刊編輯部.中小學要高度重視和加快推進新時期教研工作的整體轉型[J].基礎教育課程,2014(2):13-18.

[8] 王艷玲,胡惠閔.基礎教育教研工作轉型:理念倡導與實踐創新[J].基礎教育課程,2019(12):31-41.

[9] 錢麗欣.在提高教育質量中推動教研工作全面轉型——2016年全國教研工作會議綜述[J].人民教育,2016(5):56-57.

實習編輯:劉 源

作者:傅京

第二篇:構建新型教研機制 創新教研模式

摘 要 由于每所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師配置人數不多,校本學科教研活動很難開展。成立集團后,堅持定時保質開展教研活動,圍繞中小銜接、同課異構等教學研究內容,采用“多種聯盟、縱橫結合”等教研方式進行“課例研究、理論學習、課題研究”等多形式主題教研活動,取得一定成效,初步構建教育集團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校本教研活動機制,創新信息技術校本教研活動模式,一支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初步形成。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師;校本教研;教育集團

1 引言

大多數學校的信息教師設置人數不多,小學一般只有1~2個,且多是畢業不滿五年的年輕教師,學校沒有獨立的信息技術教研組,許多信息技術教師還兼職日常電教維護工作,忙得團團轉,工作之初的教育熱情和理想日漸消磨,急需思想引領;有的雖然很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卻苦于教研機會少,觀摩好課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急需教學方法引領。

教育集團的設立為信息技術教師學科校本教研活動創造了條件。教育集團包括有A小學、B小學、C中學三個校區,共有信息技術教師8名,信息教師們有了自己的本學科教研組織,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以往形成的把課堂看作是一個相對封閉且自足的意識,希望靠個人力量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盡量避免將教學中實質性的問題主動地暴露出來的習慣,對開展學科集體教研活動構成了一定不利影響。如何建立起學科化的教研團隊,如何有效地開展校本學科教研活動成為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為構建和創新信息技術學科校本教研模式,促進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以集團信息中心為依托,在各校區成立獨立的信息備課組,各備課組合作形成集團學科教研團隊,作為集團化背景下構建信息技術校本教研活動機制的基礎,開展了集團校本教研活動模式的研究。

2 集團化信息技術校本教研活動的機制

學科教研制度建設是學科教研活動持續開展的重要保障。離不開團隊合作,建立并不斷完善學科教研制度,是確保集團化學科教研團隊構建的首要工作。

集團教研活動每兩周一次,主要進行課程或競賽活動相關的專題研討和研究成果的交流。為保障活動定時保質進行,每次教研活動都邀請校級領導參加,采用“倒逼”機制,促進教研團隊建設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在定時、定點、領導參與,促進了初期學科教研活動的機制化,開展多層級公開課、活動輪流組織、社團輔導“專家”、跨校青藍工程制等多種教研活動,保障教研活動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

多層級公開課

1)每周公開一課。集團教研團隊在匯總教師課表的前提下,由每位教師各自選擇一堂課作為每周的公開課,這一節課與其他教師課時不沖突,其他教師無須預約即可前往聽課,把“常規課”上成“公開課”,促使教師對每一堂課都做到認真備課、上課,促進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發展。

2)新任教師匯報課。三年內新教師每學期上一堂匯報課,通過三年的對比分析,觀察新教師成長的過程,引導新教師在聽取評課意見、觀看自身課堂錄像的基礎上寫出自我反思,促進新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行為等方面快速成長。

3)骨干教師示范課。當教師成長為“教壇新秀”“骨干教師”等組內教學骨干成員時,要求他們每學期上一節示范課。骨干教師示范課活動,既為骨干教師提供了進一步提升的平臺,又為教研團隊中所有的教師創造了互幫互學、交流研討的機會,特別是給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教學范例,有利于實現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層級不同、形式多樣、類型豐富的公開課,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促使教師全員參加公開課教研活動,倒逼全員教師上公開課、評公共課,促進全體教師全面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

活動輪流組織 為了讓更多教師有機會組織教研活動,促進資源共享,激發參與,我們在制訂教研計劃時,實行教研活動輪值制,“一人總體負責,成員輪流分擔”教研活動組織職責,在確定教研內容、教研計劃的基礎上,將每學期的教研活動內容列出“菜單”,讓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如“學習材料推薦”“教研活動主持”“教學公開課”“評課”等,作為個人重點承擔項目,充分發揮成員的積極性和集體的智慧。

跨校青藍工程 “青藍工程”是促進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傳統方式和有效模式,被各級各類學校廣泛應用,但一般局限于同一所學校、同一學科的師徒結對,異科間師徒、異校師徒的情況很少。“同校結對”的方式,有優勢也有一定弊端,有時青年教師往往會局限于師傅的經驗之中,形成關于環境和工作的一套較為固定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易產生“同質化”。集團有效利用各校區及區內其他學校的資源,加強集團內部校區之間、區內校際之間的聯系,開展廣泛合作,年輕教師既可在集團內部“拜師求藝”,也可與外科、外校骨干教師結成幫為對子,加快全面提升專業能力。

集體備課磨課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集體的智慧,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未成立集團前各校區每個年級一般只有一位教師,沒有集體備課的條件。集團成立后,一般每個年級都有兩位教師,讓集體備課成為可能。為了幫助教師解決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些困惑,集團教研規定上公開課的教師必須集體備課并磨課兩次以上,在多次的共同研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互相支持,彼此影響,尋找最合適的教學方法。由于磨課的過程實用而又充滿啟發,教師們從中分享了經驗,同時也為其他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幫助,因此,受到了開課教師與評課教師的普遍歡迎。

為拓展分享經驗、共同提高好的途徑,每學期按教師任課年級組成集體備課小組,同一年級自動劃為一個校際合作備課組,業務能力相對較強的教師被確定為備課組長。學期開學前,備課小組集體討論教學進度、課時安排等,組長根據教材編排體系,制訂本學科集體備課計劃。備課堅持“四備”,即備教材、備課標、備教法、備學法;堅持“四統一”,即統一教學目標要求、統一教學重點、統一基礎練習、統一教學進度。每單元開始前將本單元的備課內容發給組長,由組長定時間召集組員進行討論修改,并上傳至集團教學資源庫,做到資源共享。執教前教師要根據每個班級的學生差異,教師的自身特點進行修改教案,在原有的教案上進行再創造。課堂教學結束后,在每節課教案最后做一個“課后反思”并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含“教學反思”和“修改建議”的教案將再次發送到學校教學資源庫,以供教學思想分享以及教學處、教研組掌握備課情況。

模塊教學“專家”制

1)學生社團輔導“專家”制:依據教師特長,每位有特長的教師專家認領一個社團。相對較近的校區可選擇同一時間同一主題活動的方法,學生按申報類別參加社團活動。較遠的校區可實行時間錯開,平時本校區教師進行常規指導,定時(每周一次)專家教師走教制。既利用了九年一貫制集團學校學生培養的長效優勢,又充分利用了集團內的“專家”資源,保障集團所有校區的學生在特長培養方面齊頭并進,如表1。

2)教師“信息學堂”專家化。“信息學堂”由組內有專業特長的教師為團隊成員主講,由攝像學堂、網絡學堂、程序學堂等構成,著力提升信息技術教師隊伍技能。專家教師按信息學堂規劃表(表2)的時間舉辦講座,信息團隊成員全部參加培訓,集團內其他感興趣的教師也可參與。如攝像學堂就受到了學科外教師的歡迎,全校共有33人到學堂聽講座,信息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的攝像技能都得到了提升,促進將攝像知識應用于日常學科組教研活動。

3 信息技術校本教研活動實施的模式

多種聯盟式信息技術教研 聯盟式教研是指集團內所有校區聯盟,共同開展教研活動,不管是一個校區一個教師上課還是開展別的形式的教研,所有校區的教師都參加,也可以邀請集團外的學校共同參與,或依托區域教研大組、高校資源等,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它打破了以往各校區、各年級信息教師之間缺乏互動的現象,增加了教師之間接觸、合作的頻率,使不同校區教師能夠充分有效地互動,實現了教師隊伍的均衡發展。從參與范圍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基于集團的聯盟教研方式——校區聯盟式教研。

①合作型聯盟:團隊成員圍繞一位教師的教研疑難問題開展合作研究,團隊成員群策群力,幫助這位教師克服研究中的困難。這種合作一般分三個步驟:集體備課—課堂試教—再次觀課。合作型聯盟教研為教師實踐課堂教學新理念、反思自我教學行為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②競爭型聯盟:由于一個校區的信息技術教師極少,并且一人教一至兩三個年級的課,缺少競爭;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技能學科,在學校中很難引起校領導的關注。長此以往,很容易滋生教師惰性,加上日常維修管理工作煩雜,教師很容易產生得過且過的思想,這極不利于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集體的“教學之星”賽課一年只有一次,為了營造更多的競爭氛圍,激活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研團隊組織校際的同課異構、說課比賽等活動。在競爭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教師們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發現自己的局限性,促進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2)基于多校的教本教研方式——校際聯盟式教研。為了更好確立教師新課改理念,在比較中學習他人長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集團和區內其他學校開展了校際聯盟式教研。即以集團內一所學校為中心,負責組織聯誼教研,邀請集團其他校區及區內其他學校參與。通過區域內學校的聯誼教研,實現“一校資源,多校共享”,先后與區內的小學、中學開展了以研究教材、討論教法為核心的集體備課、示范課、微型講座等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集團乃至區內教研團隊整體發展及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主要有兩種形式:①邀請區內其他學校教師同臺切磋;②邀請兄弟學校教師聽課點評。參與活動的教師收獲良多,教師通過積極備課,反復試講,在磨課中獲得成長提升。

3)基于區域資源的校本教研方式。

①依托區教研大組:豐富教學資源,參與起點較高的區級教研活動,獲得教研專家的幫助。集團教研組主動與區教研大組聯系,爭取安排區教研活動到集團成員校,讓團隊成員在承辦區級教研活動、承擔區級公開課等任務中得到更多的鍛煉,借力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②依托區內高校:集團地處高教園區,是杭州師范大學的教育實習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教科研成果推廣實驗基地,有較強的教科研優勢支持。集團教研組還主動與區內部分高校取得聯系,依托高校豐富的專家資源助力學生發展、教師成長。

依托區內高校共建了由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計量學院、浙江警官學院等專家、教授、高校研究生、優秀大學生組成的導師團,訂立了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共建協議,共享優質課程(見表3)。通過與高校課程的共建與共享,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興趣,也極大地拓寬了教師視野,培養了教師的科研能力。

多元推動信息技術教研 根據集團學校規模、備課組分布、教研專題等因素,采用既可按中小學不同年級(縱向),又可按同一年級(橫向)方式確定課堂教學研究內容。

1)中小銜接,彰顯九年制集團學校優勢,提高教研水平。新課改的重要理念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們要能適度開發教材,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領域,注重學科間整合和現代學習手段的運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一般是小學信息教師參加小學的活動,中學信息教師參加中學的活動,本集團既有小學又有中學,為中小銜接的研究提供了條件。

①中小學教學方法的銜接:通過雙向聽課及研討,掌握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各自特點,并適當滲透到各自的教學中去。集團C校區是一所中學,以導學案為載體的“以學定教”的教學研究,教學方法與小學截然不同。針對C校區的教學方法,A、B校區在六年級的時候也適當地運用導學案加以教學方法滲透,以使中小學教學方法順利銜接。

②中小學教學內容的銜接:這里的銜接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教學內容的銜接,它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重復,擴大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加深了學生學習的深度,創設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大環境。同時,教師們也能通過相關的研究活動,了解和熟悉三至九年級的信息技術知識構架,促使教師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如學生在六年級時已經學過了制作簡單的網頁,并能夠建立自己的主題站點,那么到了八年級時再次接觸網頁制作時,如何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在原有程度上再加以提升,具體提升到一個何種難度和深度,以及怎樣將六年級和八年級的教學內容有效銜接等,往往是我們教研時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2)同課異構,搭建青年教師成長舞臺,延伸教研寬度。“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由于信息技術課時量少,一般學校都是一個教師教一個年級,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同課異構。而本集團有兩所小學,為實現同課異構提供了方便。集團每學期開展一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同一年級教師在對教材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教研活動也從校內教研轉為校區間教研,延伸了教研寬度。

為解決教研時間無法保障問題,我們采取靈活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在無法統一教研的情況下,采用信息教師QQ群、微信群等即時在線交流方式或論壇、微博等網絡空間就某一主題進行研討。

在保障教研活動內容和時間的基礎上還特別重視專家的經驗及理論指導。以往1~2個信息教師難得邀請相關專家現場指導?,F在以集團信息中心牽頭可以通過“請進來”集中對所有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培訓指導,先后邀請了省、市區教研員以及本集團的特級教師等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講學指導、現場評課,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請進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先后組織教師赴南京、嘉興、建德、桐廬、余杭等地學習交流。教師開闊了眼界,加深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和領會。

4 成效與反思

幾年來,集團信息技術教研團隊堅持兩周一次開展教研活動,圍繞中小銜接、同課異構等教學研究內容,采用“多種聯盟、縱橫結合”等教研方式進行“課例研究、理論學習、課題研究”等多形式主題教研活動,取得一定的成效,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形成了信息技術校本教研活動的機制 每次教研活動都邀請校級領導參加,在教研活動定時和領導參與的基礎上,形成多層級公開課制、活動輪流組織制、模塊教學“專家”制、跨校青藍工程制等多種教研活動機制,保障教研活動有效開展,促進教研團隊建設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創新了信息技術校本教研活動的模式 通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形成了參與范圍廣泛且富有特色的多種聯盟式教研,研究內容全面的交互交叉結合式教研等教研模式,包括教學型、研究型、學習型等,既有課例研究、理論學習、課題研究,也有讀書沙龍、專家講座、技能培訓等。

培養了一支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 良好的教學環境,寬松和諧的研究氛圍,為教師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幾年來,團隊成員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教學成果。課堂教學、科研寫作、競賽輔導等方面均有好收獲,三人被評為區教壇新秀,一人獲市優質課比賽二等獎,論文、案例在全國、市、區級各類評比中有4篇分獲一、二、三等獎;在競賽輔導方面也有多人獲得了省、市、區一等獎的好成績,一支各有特長、優勢互補、團結奮進、和諧向上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初步建立。

堅持構建發展富有個性化的集團化學科教研機制,用新型的集團化教研模式來引領教研、喚醒信息技術教師的自我發展的主動性,把學科教研作為信息教師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將會使教研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師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洪云.如何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0(6):46.

[2]劉芳.和合型教研團隊構建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3]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戴仁俊.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的實施[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8):35-38.

[5]劉樹超.學校教研組建設淺談[J].職業教育研究,

2011(4):164-165.

作者:鄭芬芬

第三篇:向教研要質量,向教研要發展

參與嘉賓:

湖北省第三保育院袁芒副園長;

武漢常青陽光幼兒園陳瑞華園長;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幼兒園張國華園長:

武漢市實驗幼兒園何磊園長:

武漢市曙光幼兒園楊紅園長:

武漢市青青世界幼兒園廖金萍園長。

一、您認為園本教研的本質、目的與意義是什么?

袁副園長:園本教研就是以園為本的教研,以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活動。園本教研強調教師的主體參與和個人反思,強調研究問題的真實化。以研究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為核心。它是建立園本文化,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橋梁,有助于實現幼兒園、教師以及兒童的共同發展。

陳園長:園本教研的本質是幼兒園教研組以各種形式,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進行學習與研討,以解決幼兒園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或困惑,提高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通過園本教研,可以構建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型團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幼兒與幼兒園的發展。

張園長:園本教研的本質是以幼兒園為本,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教師的參與培訓和教學研一體化,以促進幼兒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宗旨,通過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努力把幼兒園建設成為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型組織。

何園長:園本教研的本質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園本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師的實踐智慧,園本教研的意義在于教師以研究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采取解決問題式的行動研究方法,自覺主動地致力于探究和解決自身教育教學實際中的問題,從而達到改進教學實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楊園長:我認為園本教研的本質從狹義上說就是充分利用“專家資源”與“同伴資源”,共同解決教師及相關的教研人員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它能促使教師在解決某些實際問題中掌握與學習教育理論,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同時促使幼兒園樹立“研究興園”的辦園思想。

廖園長:園本教研的本質是針對本園教育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展開的研究。其主體是全園教師。園本教研的靈魂是研究、解決本園問題的有效性與最優化,從而有效促進幼兒園教育活動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幼兒的素質發展。

二、您認為幼兒園開展園本教研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是什么?其中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袁副園長:領導的高度重視、雄厚的師資隊伍、充足的教研經費是開展園本教研的基本條件。其中領導的重視是核心要素。

陳園長:我認為幼兒園開展園本教研應具備的條件是:經費保障、時間保障和人員保障。在經費方面,領導要重視和關注園本教研,給園本教研一定的經費。其經費用于添置現代化教學和研究設備:用于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和聘請專家來園指導:用于園本教研所需要的其他開支,如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取得一定研究成效的教師等。在時間方面,要合理安排教師的作息時間,安排有固定的園本教研時間,同時根據研究的需要,增加安排一定的時間。在人員保障方面,要保障每次研討活動都有外請的專家或園內相關方面的專家參與,保障相關教師能參與這一中心議題的一系列研討活動。

何園長:任何幼兒園都可以開展園本教研,只要有教師團隊存在,有孩子存在,因為園本教研的研究對象是教師,目的是讓教師提高教學質量,讓孩子受益,所以其核心要素就是孩子和教師。有專家引領的園本教研固然重要,但是教師實踐智慧的碰撞更重要,他們討論出來的問題應該是最現實的,最需要解決的。

廖園長:我認為基本條件應包括:良好的教研文化:團結、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有一定保障的教研經費;科學合理的教研制度;有促進作用的教研學習激勵機制等。

三、您所在幼兒園在開展園本教研的初期是否已經具備這些基本條件?如果在開展之初未能完全具備這些條件,通過此次園本教研項目活動,您認為幼兒園現在是否已經初步具備?如果還是沒有完全具備,您認為幼兒園今后會做怎樣的努力?

袁副園長:我園已經初步具備這些基本條件。

陳園長:我園在開展園本教研的初期已經具備這些基本條件。

張園長:已經具備。

何園長:我們從開園以來就以園本課程建設為主要目標,所以一直都在開展園本教研。應當說我們已經非常具備開展園本教研的條件。通過此次建設活動,我們更加理清自己的思路,更清楚自己現在在做什么,今后要做什么。

楊園長:我園在開展園本教研的初期不是十分具備這些基本條件,通過這次的項目活動,我們逐步完善了園本教研活動的開展,但從教研層次上看,我們的教研還處于一個“基本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會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向“高質量”的教研活動“進軍”。

廖園長:我園已初步具備開展園本教研的基本條件。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增強教師專業學習、理論學習的氛圍;進一步促進教師反思、置疑、發現能力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同伴互助的作用,使教師在總結經驗、分享經驗中獲得職業成就感;提供科學合理的良性刺激,保證教研學習的活力;增強組織者專業引領的能力,擴大專家引領團隊結構,保證專業引領作用的良好發揮。

四、您認為本園開展園本教研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來自幼兒園內部的阻礙因素有哪些?來自幼兒園外部的阻礙因素有哪些?

袁副園長:缺乏高層次的專業人員指導是我們目前的最大困難;來自幼兒園內部的阻礙主要是教師工作強度較大,工作時間飽和,因此,感覺壓力較大;來自外部的阻礙主要是幼兒園教研工作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陳園長:我園開展園本教研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園本教研的初期,教師不愿當“活靶子”。因為教師已經習慣于傳統的教研活動,即每個教師組織一個觀摩課,大家就事論事地對該活動進行研討,而不愿意根據中心議題,主動地將自己的活動置于大家的反復研討中。

張園長:最大困難是缺乏專家引領;來自幼兒園內部的阻礙因素主要是教師工作量大,任務重,教研時間有時只能安排晚上;來自幼兒園外部的阻礙因素主要是對外接待活動過多,導致教研計劃難以落實。

何園長:我園開展園本教研的次數和質量都不錯,我們有很好的研討氛圍,教師積極主動對自己有所要求。當然也有一定的困難,一般來講是時間安排的問題,因為職業的特殊性,我們一般安排在中午進行教研活動,所以老師們會疲累一些。對我們,外部沒有什么阻礙因素,從上級行政部門到家長到社區,都對我們的園本教研活動給予了支持。

廖園長:最大困難是教師日常工作負擔重。來自幼兒園內部的阻礙因素是滿足家長的高要求往往會消耗教師的大多數精力,使他們投入教研學習的精力明顯不足。此外,教師主動學習、主動提高意識不足,教研學習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專業引領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來自幼兒園外部的阻礙

因素主要是缺少參與高品質、高水平的教研學習機會,缺少科學合理的良性刺激與激勵機制。

五、您所在幼兒園是如何克服這一困難的?來自幼兒園內部的支持因素有哪些?來自幼兒園外部的支持因素有哪些?

袁副園長:我們在方法上盡量將工作進行組合,一舉多得。例如,將課題研究與教研活動、班級常規活動三合一,為教師減負;采取多樣化的教研形式,保證時間的靈活,例如保證分片(大、中、小)開展教研活動,保證盡量不占用休息時間。幼兒園內部的支持因素主要有:將教師的教研成果與幼兒園的各類評比掛鉤,完善教師的激勵機制;為教師創建各種展示教科研成果的機會,例如將教師的研究成果匯編成冊,出版發行,極大地鼓舞了老師,使他們獲得了工作的成就感。來自外部的支持主要有充分利用各種平臺(網站、墻報、報道、家長開放日活動、社區活動等),展示幼兒園教研成果,以獲得社會認可和支持。

陳園長:園本教研初期,我們以“1——2——3式”研討的形式,對骨干教師的典型活動進行課例或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動,使教師們特別是當“活靶子”的教師從中受益。幼兒園教師逐步形成了民主開放的心態,教研活動也逐步形成了互助合作研討的氛圍。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來自幼兒園內部的支持是:園長做到了對園本教研的經費保障、時間保障和人員保障;教師們非常積極主動地參與園本教研活動。來自幼兒園外部的支持因素主要是省市專家的專業引領。

廖園長:我們首先是努力解決教師日常工作中的棘手問題。如每次教研活動都留有專門的“焦點問題”時間,針對“焦點問題”展開園本研究,幫助教師改善工作思路和方式,找到解決工作難題的策略:其次,我們努力減少教師文案工作負擔,堅持“必須才寫。寫了有效”的原則不斷予以改進和完善:再次,我們努力給予教師更多的鼓勵和表揚,使教師至少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提升工作成就感。此外,我們努力保證獎勵機制的初步實施,對積極參與園本教研的教師予以獎勵,并以點帶面,促進良好教研文化的形成。

六、您所在幼兒園是如何協調園本教研工作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之間的關系的?

袁副園長:我園以園本教研為抓手,解決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實踐問題,同時在管理工作中,將教研工作制度化,使幼兒園教科研工作走常規管理之路。

陳園長:我們將園本教研作為提高幼兒園管理和教育教學水平的一種方法和途徑,即在常規的教育教學和課題研究中,在幼兒園各項管理工作中,注意發現多數教師感興趣或有困惑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園本教研活動。

張園長:全員參與,園長帶頭參與教研,將園本教研工作納入教學計劃,并與常規教研活動相結合。

何園長:我園把園本教研 作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納人課程管理的重要體系中,讓教師從學期初就明確本學期園本教研工作的目標,由此保證循序漸進地進行園本教研活動。

楊園長:我們注重園本教研制度建設的“三個為本”,即以兒童、教師、幼兒園為本,強調園本研究的草根性、常態性、實踐性,創新性,以園本課程的研發為切入點,從長抓不懈的兒童游戲研究到藝術教育特色形成,從探究性主題活動到師生共同形成鮮活的綜合主題課程等。我們提倡“崗位就是培訓,溝通也是學習,研究促進發展”的工作理念,每周定期開展各種交流活動,保證教師的全程參與,積極營造“學習型組織”的氛圍。

廖園長:我們成立了專門的園教研室,充實調整教研組、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及聯系。以從下到上為主,保證每個教師都參與;從上到下為輔,園長參與運行協調。教研室負責組織全園大型教科研活動,建立每學年一次的先進教研組評比制度,組織教育論文、案例評比,以及教科研成果評比與推廣工作,由此建立規范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各教研組處于教研室的下位,是幼兒園教師最直接參與實踐研究的組織。教研組既要依據教研室的計劃組織活動,又要組織本組教師針對本班幼兒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實踐研究活動。

七、您所在幼兒園是如何調動本園教師參與園本教研的興趣與積極性的?是如何幫助他們處理好園本教研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關系的?是否已經形成初步的園本教研制度,其具體內容有哪些?

陳園長:第一,根據幼兒園、教師和幼兒發展的需要確定研究和培訓內容。幼兒園多次選派教師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學習,聘請專家來園講座,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學習和研究中,教師們看到了自身和同伴的成長,看到了幼兒和幼兒園的發展,更激發了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第二,選擇教師感興趣的內容對教師進行培訓。我們把“教育知識”“教育能力”“職業道德”列為教師專業化的三大研訓內容,聘請教育專家、外教、大學教師來園進行師德教育、課題研究、演講技巧、網絡技術、英語和藝術素養等方面的培訓,使教師不斷更新觀念,重新建構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第三,制定相關管理制度,發揮制度的長效管理機制。如制定了《教師學習制度》《教研管理制度》《教師分層培訓管理制度》《競聘上崗制度》等,使研訓成為教師成長的必然要求。其中關鍵是制定規范的管理制度,并鼓勵教師參與教研活動:通過對教師獲取的研究成果給予獎勵,激發教師的教研積極性。

在幫助教師處理園本教研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關系時,我們努力找準幼兒園和教師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把對教育教學的分析與研究有機地融入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每學期,我園都會圍繞不同的問題分別組織不同形式的案例分析專題教研活動。這種將對教育教學的分析與研究有機融入教師日常教育教學中的做法,為教師的成長搭建了平臺,有效提高了幼兒園的教研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又減輕了教師的壓力。

張園長:我們的園本教研是基于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教研活動。我們通過向教師和家長發放調查問卷,了解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困惑、需要,了解家長對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認識、需求,找準兩者的平衡點,并與新課程理念鏈接,提出了適合我園且能促進我園發展的思路:“整合教育資源,促進共同成長”。在此思路下,每個教師必須去研究,才能解決自身的實際問題,改進教學實踐,也就使得每個教師都想去研究。當教師“想做的”和“需要做的”有了結合點時,她們內在的思想才會激活。與此同時,我們正視教師的合理需要,提出了“按需分類,順勢而為”的培訓與教研模式,適時引領,促使教師不斷向高層次發展,其參與園本教研的興趣與積極性也自然不斷提高。

為了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我園實行課題研究、園本培訓、園本教研與日常工作一體化推進的管理模式,提出“教師為教研主體,園長為第一責任人”的管理運行機制,要求“日常工作”就是“研究”,教師必須具備研究的態度與反思的眼光:培訓的過

程就是“教研”“學習”的過程,教師必須持有批判和接納的觀念。同時我們還制定了相應的制度,如“常規備課和個性備課制度”“教學實踐問題庫制度”“培訓制度”“家長參與教研活動制度”“家委會制度”“讀書拓展交流制度”“業務學習制度”“快樂周末制度”“評價激勵制度”“骨干專業引領制度”“教研組長任職制度”“教育工作研討會制度”等十幾類制度。不過最關鍵的還是園所文化,我園是1953年建園的一所老園,位于全國知名學府華中科技大學之內。高校文化的底蘊不斷影響著我們,使我園具有樸質、率真的人文氛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我們不斷充實園本教研的新內涵,創生出“親情、親和、親近、親為”的“四親”文化。它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教師,并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間。

何園長:我們一直倡導“讓優秀成為習慣”的園所文化,以首席教師團隊的打造為根本任務,所以我園的年輕教師自然而然的把園本教研當作日常工作、當作一種習慣來做。我園的園本教研制度主要包括:質量手冊、員工手冊、教研室管理細則、首席教師制度、培訓經費管理制度、教研制度等。園本教研制度的關鍵是執行。副園長和保教主任對園本教研制度的執行負責。

廖園長:把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困惑和問題作為研討的起點和切入點,使教師感到教研工作不是負擔,而是用集體的智慧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平臺。為此,我們實施了園本教研活動前承制,即每次活動的主題事先通知每一位教師,明確各自任務,使教師有時間收集相關信息、事先思考和前承學習,在園本教研活動中做到有內容可說,有問題可提,有體會可交流;開展輪流主持,打破以往教研組長“一言堂”的做法,讓每位教師嘗試做教研的主人,并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與自主學習;采用理論研修、案例分析、課題沙龍、經驗分享、專家引領、教學觀摩等參與 開放式的學習形式,促使教師主動參與教研,培喬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相關制度建設方面,我們創建了教師成長制度(包括教師管理辦法、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教師獎勵學習制度、教師帶培活動制度)、教研管理制度(包括學習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聽課備課制度)、教研服務制度(包括教師工作流程、一日常規活動細則、教師工作手冊、幼兒園課程指南)等。

八、您是否認為本園的園本教研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已經初步形成,您認為可以怎樣表述這一特色?如果還沒有初步形成,您認為幼兒園將來可在哪些方面有自己的創建?

袁副園長:我園園本教研的特色是“四有”:有思考的做,包括分類分層教研、園本研究常態化;有平臺的做,包括搭建學習平臺,為園本教研服務,搭建交流平臺,開放園本研究;有制度的做,包括以制度為指南,以制度為平臺,以制度為保障;有方法的做,包括通過敘事性反思講述,實現教師的自我對話、在教學觀摩中實現與同伴的對話、依托專業引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話。

何園長:我認為我園的園本教研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以園本課程為載體的園本教研”,我們將繼續以園本課程的建設為目標,在園本教研和課程管理上多下功夫,讓我園的園本課程真正成為兒童發展的保障和教師發展的保障。

廖園長:對我園而言,園本教研的開展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努力:進一步明確園教研室、教研組、課題小組的功能及聯系:倡導“科研的行動方法,教研的組織形式”,確保教研制度的完善、落實;修訂、補充和完善教研規章制度,使之形成園本特色。

九、您如何評價本園開展的園本教研活動的質量?您認為通過此次園本教研項目活動,幼兒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進步或改善?同時顯現了哪些問題,對今后幼兒園的管理與發展有何啟示?

陳園長:在省市“以園為本教研制度建設”課題組的領導下,我園的園本教研活動質量明顯提高。如在本次園本教研活動中,教研組圍繞“如何調動幼兒已有經驗”,組織了幾個高水平的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們查閱了大量理論資料,并在與專家的對話中,在與同伴的合作分享中。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調動策略有了理性的思考。同時,教師們面對全國幼教代表,熱情贊譽同伴的成績,大膽陳述專家和自己的觀點,勇于提出自己的質疑,表現出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極強的自信心。同時顯現的問題是:教師水平的差異。今后,幼兒園還要進一步加強園本教研的針對性,以分層研訓的方法提高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幼兒、幼兒園的共同發展。

何園長:我認為我園的園本教研活動是實實在在的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通過本次園本教研活動,我們對園本教研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對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個性化特征進行了思考,特別是男教師的發展。這次項目研究也讓我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辦園理念和課程建設的重要性。

廖園長:我們取得的進步主要有:補充、完善了幼兒園教科研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幼兒園特色的教科研工作制度及運行機制;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僅確保了教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還營造了寬松的教研氛圍,有利于“關愛、信任、平等、快樂的學習型集體”的形成;初步形成了個體與群體交融共振的良好局面,使個體研究能夠浸潤于群體互動之中,而群體研究更能凸顯個體價值。不過同時也發現以下問題,需要今后努力改進:教師常常被大量的工作纏身,不能及時有效地積累資料、提升經驗,特別是對在教研活動中引導教師主動學習的有效策略總結得還不夠;在教研方式的探討上,還有大量的活動形式沒有體驗,如網絡式教研:教科研制度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等。

作者:姜瑛俐 彭 兵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理財論文范文下一篇:審計員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