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為了忘卻的紀念課文

2022-10-28

第一篇:為了忘卻的紀念課文

課文《為了忘卻的記念》教案

篇一

授課時間

20××年4月 日 課型 新授課 共 3課時,本節為第1 課時

課題

為了忘卻的記念(魯迅)

目的

1.理解并運用課文中的詞語(見詞語表);

2、分析探討課文題目的意義;了解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歸納課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說明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重點

第3點

難點

第2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作家,他在有生之年,無論發生爰重大事情,始終站在斗爭的前列,用筆作武器,激勵革命志士。“三·一八”慘案發生的時候,他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揭露敵人,喚醒民眾;當左聯五信青年作家被反動派秘密殺害的時候,他又一次拿起了戰斗的武器,寫下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他的筆像匕首,像投槍,一如他人生:耿介、正直、嫉惡如仇。他就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為了忘卻的記念》,是寫于1933年的。

二.解題:

分析文章的題目結構,明確中心詞是為“記念”,即本文的主體為紀念性文章。然后由文體展開聯想,確定本文的學習重點:紀念的是什么人,其身分如何,作者是怎樣紀念的(包括文章的結構、寫作的思路及其線索);為什么要紀念(包括文章寫作的背景及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三.在解題的基礎上逐一完成學習重點。先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速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線索:時間

結構:點明題意,論述和白莽的交往—寫與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為人—交代白莽、柔石同時被捕—寫柔石等的遇害經過—抒發作者對烈士的懷念與尊敬

思路:交代寫作目的—回憶—紀念

通過朗讀與講座明確:

1.題目的含義:A“為了忘卻”說明難以忘卻,烈士往事歷歷在目,形象鮮明;B”忘卻”是為了擺脫悲哀,奮然前行;C記敘烈士生前的舉止言談、音容笑貌,正是為了讓烈士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讓后人永不忘卻。

2.文章的主旨:通過回憶與烈士生前的交往,紀念烈士,抒發作者對他們的懷念與尊敬,同時揭露反動派的罪惡,表達反動派必然滅亡、人民革命一定勝利的堅定信念。

3.對最后一段的理解,我們可明確魯迅先生確實是大手筆,他寫五個青年的遇害,并不是孤立地就事論事,而是把這件事放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中評述。在他的筆下,有一條縱深的歷史長河,有一幅廣闊的社會畫卷。他從反動派的猖獗中看到了它們的末日,從革命者的身上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并以些鼓舞后死者進行戰斗。

板書設計:

篇二

授課時間

20××年4月 日 課型 新授課 共 3課時,本節為第2課時

課題

為了忘卻的記念(魯迅)

目的

再次熟讀課文,揣摩重點語句

重點

揣摩重點語句

難點

處理課后的練習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再次熟讀課文,揣摩重點語句

1.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句,通過討論,學生互相解決疑難。

2.在學生元疑處設置疑問,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與思考加以解決。例:

①根據語境區別“不愿、不屑、不敢”三個詞語的意思。

②“國民詩人”與“民眾詩人”有何區別,為什么白莽用“民眾詩人”而不用“國民詩人”?

③白莽與第三次時就告訴作者他是一個革命者,說明什么?

④作者說柔石的性格“有點迂”,是不是有貶意?你是怎么看待的,從文中找出佐證。

⑤作者寫到柔石的個性時,為什么會想到方孝孺?

⑥《說岳全傳》中高僧坐化的故事與作者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⑦“原來如此!……”感嘆號與省略號的意思是什么?

⑧“慣于長夜過春時”一詩的意思就如何理解?

⑨寫白莽被捕時,引用了他翻譯的“生命誠可貴”一詩,為什么?

⑩“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作者“懂得了”什么?

⑾.在五位青年作家中,作者與誰的關系最密切?寫作時又從誰先寫起,為什么?

三.處理課后的練習題。

課后小結

第二篇:為了忘卻的紀念

《為了忘卻的記念》學案

一、知人論世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 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 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 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 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 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 《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 《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 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 本。小說《祝?!?、《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

二、思路探究

課文主要敘寫了白莽、柔石等人的往事。魯迅不是把五個青年作家的遇害當作一個孤立的事件來寫的,而是把這個事件放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中去評述。在魯迅的筆下,有一條縱深的歷史長河,有一幅廣闊的社會畫卷。在這條歷史長河里,流淌著被壓迫者的鮮血。一部舊中國史,就是人吃人的歷史。方孝孺被誅九族;嵇康、呂安被殺;向子期連多說幾句話的自由都沒有;奴隸們幻想脫離苦海,唯一的好方法只有“坐化”;最近的三十年來,許多青年的血,更是層層淤積。魯迅看透了壓迫者,他們就是吃人的猛虎。在這幅社會畫卷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丑惡和黑暗。鄉紳橫行鄉間,氣焰盛極,殖民者跋扈租界,中外殺人者相互勾結,人心險惡,騙人、賣友、吮血,什么鬼蜮伎倆都有。當然,魯迅這回悲憤至極,“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然而要奮然前行,就必須擺脫悲哀,魯迅將自己的“記念”稱作“為了忘卻的記念”,正是為了更好地記念,魯迅號召人們持久地斗爭下去,爭取光明,正是對烈士最好地記念。

三、內容結構 全文分五部分:

1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四、本文是一篇寫人的紀念性文章,文中涉及五人,又多是一些片斷的回憶,但讀起來卻感人至深,這除了結構上的縝密嚴謹之外,在寫法上記敘、議論、抒情的完美結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以記事為主,記事的目的在于讓讀者了解五烈士的為人以及被反動派殺害的事實,并從中汲取教益,認清反動派的本質,因此,時時穿插著議論。同時,由于在記事和議論中,又處處凝集著強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紀念性更強,更能打動人心。

從總體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記敘,第四部分記敘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議論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記敘、議論、抒情又都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第一部分著重回憶與白莽的三次會見,但在樸素的記敘文字中,卻處處流露出他們彼此間的信賴和關懷。而在憶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時,又通過痛感“明珠投暗”、“豈不冤枉”的簡短的議論,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派的憎惡之情。而這議論又是在敘述了文集的由來,委婉地表達了這兩本書的非同尋常之后進行的,就更加自然貼切。

第二部分集中寫柔石,同樣是夾敘夾議的。如這一部分開頭一段的記敘和議論,表明了柔石是作者在當時上海那樣復雜的環境里的“一個惟一的不但敢于隨便談笑,而且還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僅用一個“硬氣”,一個“迂”字,揭示出柔石的耿直忠誠的性格。并用“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這樣一句簡短的議論,對柔石的崇高品質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時,這些議論也都是在對柔石的一些具體行動的記敘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第四部分中的記敘、議論和抒情更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這一部分先寫柔石的被捕,接著談到自己受牽連,“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辯解”,說明作者對反動官府的蔑視,并插入一段借《說岳全傳》引起的議論,既批判了空盼“劍俠”的無稽,又嘲諷了敵來“坐化”的無益,明確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擇,充分體現了他一向“韌”的戰斗精神。

接著敘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況。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魯迅對烈士們由被捕到遇害的情況的了解并不多,確鑿的,只有獄中傳出的兩封信(一封還沒有抄下)和有關他們遇害的“一個可靠的消息。”但這一段讀起來卻十分生動感人,這與記敘、議論、抒情的完美結合也大有關系。在這一段中,作者在對戰友犧牲噩耗進行敘述的同時,對反動派的滔天罪行進行了一系列的議論,均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慣于長夜過春時》,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文章第五部分,作者用強烈的抒情語句,同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進一步表達了對烈士們被殺害的悲憤感情。

五、寫作手法——白描

這篇紀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夾敘夾議,真切自然,語言樸實無華,敘事平實無奇,既無華美的詞藻,也無新奇的想象,卻寫得意蘊深廣,耐人尋味。

2

所謂“白描”,原指小說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種手法,講究以簡潔的筆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襯托或少用襯托,讓人物用自己的語言、行動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卻要隱蔽起來。它的好處是以少勝多、真切凝煉。

白描手法運用于雜文,主要體現在作者對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論和行為的記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現為復述和引用,或簡明的勾勒。如本篇寫柔石和殷夫,并沒有全面地描寫他們的身世,他們的文學事業,他們的喜怒哀樂;而只是寫了他們的幾件事、幾個生活片斷。如寫初次與殷夫見面,殷夫來信說“很悔和我相見,他的話多,我的話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這簡明的一筆,卻使人物具象化,表現了殷夫的坦率和青年人常有的自尊。又如寫魯迅與殷夫第三次相見:

“我記得是在一個熱天。有人打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彼此都不禁失笑。這時他才告訴我他是一個革命者,剛由被捕而釋出,衣服和書籍全被沒收了,連我送他的那兩本;身上的袍子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沒有夾衫,而必須穿長衣,所以只好這么出汗。„„”

這是從殷夫夏天穿厚棉袍說起,交代了他是一個剛從獄里出來的革命者,衣物被沒收了,又無夾衫,只好向朋友暫借厚棉袍了。用平淡樸實的文字寫出這件有點奇特的事,白描可謂到了逼真的程度,寫出了革命者的艱難和樂觀的情懷。“彼此都不禁失笑”一語,可以給人無窮的回味。

又如寫柔石的“頗有點迂”,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于此罷?„„’”

這幾句白描之筆,既表現了柔石憨厚的天性,一身書生氣,同時從柔石那天真的言詞、笨拙的舉動中,也反映了他閱歷不深,看待世人過于簡單化、表面化的弱點。這些白描無疑溶進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使人讀后感到柔石確實迂得可愛。

六、文中運用了哪三個典故?用意如何?

第一個典故是從柔石的“硬氣”和“迂”的特點想到了柔石的明代同鄉方孝孺。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寧海人,柔石的家在方孝孺祠的前面。方孝孺為人正直,博學多才,受明太祖召,深受倚重。后朱允紋的叔父朱棣為奪皇位,帶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執入獄,后因不肯給燕王起草即位詔書而被殺,禍及870余人。魯迅用這一典故,是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氣”和“迂”的特征。方孝孺為爭哪一個姓朱的該坐天下,丟掉性命不算,還連累了親友宗族數百人,實在是“迂”得很了。但他那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剛烈精神,幾百年來一直為后人敬仰和贊頌,正是在這一點上,魯迅用來與柔石的精神作比較的。同時,這一典故還有另一方面的深刻用意,就是用朱棣慘無人道,濫殺無辜的暴行,來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個深刻揭露和控訴。

第二個典故是從柔石被捕、魯迅自己逃走提到《說岳全傳》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秦檜為了掃除賣國投降的障礙,假傳了十二道金牌從抗金前線召回岳飛。岳飛奉召回來的路上,途經鎮江時到金山寺去拜訪道悅禪師。禪師預言,“元帥此行恐防有牢獄之災、奸人陷害之事”,勸岳飛“不如潛身林野,隱跡江湖。”但岳飛未聽,回去后便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后來,秦檜得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何立捉拿道悅。何立一到,道悅便留下一個偈子,“坐化”了。顯然,這個典故也是針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柔石被害的案情“誰也不明白”;秦檜殺了岳飛后還要去捉拿與岳飛有關的道悅,只因為道悅說了一句真話,反動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魯迅,只因為一個“明明白白”的印書合同。這就暗示,國民黨反動派的濫殺無辜與秦檜沒有什么兩樣。更為深刻的是,魯迅在這里對道悅是持批判態度的,他并不象道悅那樣束手待斃,而是“逃走”,保 3 持實力,繼續戰斗。

第三個典故是從自己紀念戰友“無寫處”而懂得了向子期《思舊賦》只有寥寥幾行的緣由。向秀的《思舊賦》,是為紀念好友嵇康、呂安而作的。它通過悼念亡友,從側面反映了對政治現實深為不滿的情緒,并以含蓄的筆法,表達出了對友人的深厚情誼。賦中只說“踐二子之遺跡”,“悼嵇生永辭”,說明他的好友去世了,至于死的緣由,卻只字未提,只是用簡短的筆墨,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哀傷憤激之情;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黍離》和《麥秀》詩的意境來抒發自己悲傷的心情;并用李斯“受罪”的典故來寄托失去自由的苦痛。魯迅運用這一典故,將自己當時的處境與心情與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蔣介石的反動統治與司馬氏以殺奪手段建立的晉朝一樣,政治都是極端黑暗腐朽的,人們偶有不慎,都可能引來殺身之禍。因此,正直的人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在“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的統治下,確實是“無寫處”的。

七、標點——頓號的用法

頓號(、)表示句子內部最小的停頓,常用在并列的詞或詞組之間。如果并列詞語中還有并列詞語,大的并列詞語要用逗號,小的并列詞語之間要用頓號。例如:原子彈、氫彈的爆炸,人造衛星的發射、回收,標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了新的水平。 不用頓號的情況:

1、概數之間不用頓號。例如:他終于敢和女性的同鄉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離,卻至少總有三四尺的。

2、集合詞語之間不用頓號。例如:“公安干警”、“中小學生”、“男女老少”。

3、并列謂語之間(實為分句)不用頓號。例如:他躲在寓里弄文學,也創作,也翻譯。

4、帶有語氣詞的并列詞語間不用頓號。例如:這里的山啊,水啊,樹啊,草啊,都是我從小就很熟悉的。

5、多個并列詞語,前面的之間用頓號,最后兩個詞語之間用“和”或“及”等,并列詞語中如果有連詞“和”,“與”,“及”“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頓號。例如:我國科學、文化、衛生、教育和新聞出版業有了很大發展。

八、思舊賦并序 作者:向秀(寫于公元264年)

【序】

余[1]與嵇康[2]、呂安[3],居止接近[4];其人并有不羈之才[5]。然嵇志遠而疏[6],呂心曠而放[7],其后各以事見法[8]。嵇博綜技藝[9],于絲竹特妙[10]。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11]。余逝將西邁[12],經其舊廬[13]。于時日薄虞淵[14],寒冰凄然[15]。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16];追思曩昔游宴之好[17],感音而嘆,故作賦云:

【正文】

將命適于遠京兮[18],遂旋反而北徂[19]。濟黃河以汎舟兮[20],經山陽之舊居[21]。 瞻曠野之蕭條兮[22],息余駕乎城隅[23]。踐二子之遺跡兮[24],歷窮巷之空廬[25]。 嘆黍離之愍周兮[26],悲麥秀于殷墟[27]。惟古昔以懷人兮[28],心徘徊以躊躇[29]。 棟宇存而弗毀兮[30],形神逝其焉如[31]。昔李斯之受罪兮[32],嘆黃犬而長吟[33]。 悼嵇生之永辭兮[34],顧日影而彈琴[35]。托運遇于領會兮[36],寄馀命于寸陰[37]。 聽鳴笛之慷慨兮[38],妙聲絕而復尋[39]。停駕言其將邁兮[40],遂援翰而寫心[41]。 【注釋】

[1] 向秀(生卒年不詳),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曾注《莊子》。他與嵇康、呂安等人交厚,景元四年(263年)嵇呂二人被司馬氏殺害后,迫于司馬氏的威勢而赴洛陽,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2]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譙國铚縣(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詩人與音樂家。他對教條禮法和官場仕途不以為然,對當權者司馬氏采取不合作 4 態度,寧愿在洛陽城外做一個自由自在的打鐵匠,提出“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司馬昭的心腹鐘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鐘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

[3] 呂安(?-263年),字仲悌,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為嵇康好友。某一次呂安訪嵇康,正好嵇康不在,嵇康的兄長嵇喜請他入坐,呂安沒進去,在門上寫一“鳳”字離去。嵇喜以為是贊美他,嵇康曰:“鳳字凡鳥也。”呂安之妻徐瑯有美色,其兄呂巽逼奸徐氏,又反誣呂安事母不孝,陷之入獄。魏景元三年(262年)與嵇康俱被誅。 [4] 居止:住處,這里引申為關系密切。

[5] 不羈之才:有才能,崇尚自由,不愿受到約束。 [6] 志遠而疏:志向高遠但疏于人事。 [7] 心曠而放:心性曠達,游離于世俗。

[8] 見法:即伏法。指嵇康和呂安被司馬氏殺害之事。呂安之兄呂巽霸占了呂安的妻子,反誣之不孝,呂安請嵇康為他辯解,于是二人一同為司馬氏所殺。 [9] 博綜:即博通,指多才多藝。

[10] 絲竹:指弦樂和管樂。嵇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音樂家,《晉書·嵇康傳》云:嵇康“學不師授,博覽無不該通”,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是中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而《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

[11] 《晉書》記載嵇康臨刑時,顧視日影,索琴彈奏《廣陵散》,并感嘆:“《廣陵散》于今絕矣!”。就命:死亡。

[12] “逝”此處做助詞解,此句意與“余將西行”同。 [13] 舊廬:舊居。

[14] 于時:在這個時候,當時。?。浩冉?。虞淵:傳說中的日落之所,《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虞淵,是謂黃昏。”

[15] 凄:冷,可見這是一個冬天的傍晚。 [16] 寥亮,清越響亮。

[17] 曩(nǎng馕)昔:從前。游宴之好:暢游和歡宴的快樂。

[18] 將命:奉命?!秲x禮·聘禮》:“將命于朝。”鄭玄注:“將,猶奉也”。適:往。遠京:指洛陽。

[19] 旋反:回來,指從半途中回來。北徂(cú殂):北行。向秀居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嵇康舊居在山陽(今河南焦作東),山陽位于懷縣以北。懷縣、山陽在黃河以北,京都洛陽在二縣西南方向,從正文可以看出他是赴洛南渡黃河后(未到洛陽),由于越是被迫接近洛陽,越是懷念山陽,故而復又北渡黃河,特意到山陽悼念嵇康(然后才又赴洛)。 [20] 濟:渡。汎:同“泛”。

[21] 說是經過,實際從上文看可以出他是特意來的。 [22] 瞻:從遠處看。

[23] 息:停下。余駕:我的座駕。城隅:城的一角。

[24] 踐:本義是踩、踐踏,此處可作依循,順著解。二子:指嵇康和呂安。 [25] 歷:經過,行過。窮巷:隱僻的里巷??諒]:空空的房間。

[26] 《黍離》為《詩經·王風》篇名。西周滅亡后,周大夫路過故都,見宗宙毀壞,廢墟上長滿了禾黍,作詩以悼之。愍(mǐn憫):同情。

5 [27] 《麥秀》見于《尚書·大傳》,“微子將朝周,過殷之故墟,見麥秀之漸漸兮,曰:此父母之國,宗廟社稷之所立也。”大意就是商朝滅亡后,微子經過殷墟,滿眼盡是破敗的宮室廢地,于是以《麥秀》為題寫下一首詩歌以表達自己的感慨。這兩句是作者在借古懷今,向秀作《思舊賦》時,司馬昭篡魏已迫在眉睫,魏已名存實亡,第二年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篡魏立晉。

[28] 惟:想。古昔:指上文的殷商舊事。懷人:指有感于古人事而懷念嵇康和呂安。 [29] 這里既指兩位舊友,也是指即將滅亡的曹魏,為兩者感到懷念和傷心。 [30] 弗毀:還沒有毀壞。

[31] 形神:指原來居住在這里的人。焉如:何往,去向哪里。 [32] 《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丞相李斯為趙高所陷害,受五刑而死。臨刑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33] 長吟:長長的感嘆。 [34] 永辭:永遠離開。

[35] 此處指嵇康臨刑前彈奏《廣陵散》之事,將前一句李斯死前的感嘆與之比擬。 [36] 運遇:命運遭遇。

[37] 這二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嵇康將自己人生的遭遇都化作對琴聲的感悟,將剩下的生命都融入了臨刑前的片刻光陰。第二種理解是,作者在未來的人生中將時刻記住嵇康的遭遇,不會做出違心的選擇,在短暫的光陰中度過自己余下的生命。 [38] 鳴笛:指序中所說的鄰人之笛。

[39] 復尋:原來以為嵇康死后就斷絕的音樂,又重新被找到了。

[40] 言:語助詞,無義。將邁:將要出發。整句話的意思是,停下的座駕又將啟程。

[41] 援:執、持。翰:原指長而堅硬的羽毛,后來借指毛筆、文章、書信等,這里顯然指的是筆。援翰:提筆。寫心:寫下此刻的感受。

【模擬試題】

一、基礎知識

1. 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 被捕(bǔ) 緇衣(zī) 浮腫(fú) 什物(shén) B. 禁錮(gù) 寥寥(liáo) 累及(lěi) 提供(gōng) C. 惴惴(zhuì) 信札(zhā) 囚系(xì) 眷眷(juàn)

D. 淤積(yū) 偈子(jì) 煞尾(shà) 創傷(chuāng) 2. 下列詞語書寫正確的一項是( )

A. 隔膜 輕率 編緝 隱約其辭 B. 拳拳 傷疤 客棧 蒼皇失措 C. 依稀 襲擊 冤枉 斬釘截鐵 D. 高慢 巡捕 措辭 鄭重其是 3. 填入括號中的詞語是( )

由于歷來的經驗,我知道青年們,尤其是文學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自尊心( )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極容易得到誤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時候多。見面( )怕,更不必說敢有托付了。但那時我在上海,也有一個惟一的( )敢于隨便談笑,而且( )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那就是送書去給白莽的柔石。

A. 又 尚且 不僅 也 B. 也 猶且 不僅 還 C. 還 猶且 不但 也 D. 也 尚且 不但 還 4. 找出與下列各句使用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 )

A. 但一面又很為我的那兩本書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暗投了。

6 B. 只有其中的一本《蔡谷虹兒畫選》,是為了掃蕩上海灘上的“藝術家”,即戳穿葉靈風這紙老虎而印的。

C. 但不久,他們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書,又被沒收,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里了。 D. 可是在中國,那時是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

5. 下面是對“但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彈”一句有關詞句的理解,其中錯誤的項是( )

A. “忽然”一詞,表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懲決烈士消息的嚴密封鎖,從而表現敵人色厲內荏的卑怯心理。

B. “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寫出了烈土們遇害的確切時間,這一時間是作者根據“可靠的消息”所作的準確判斷。

C. “他的身上中了十彈”一句,表面上客觀冷靜,實質上極其憤怒地寫出了柔石的慘死,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D. 從整句話來看,這次遇難的除“左聯”五烈士外,還有其他19人,總共為24人;被槍斃的“政治犯”人數之多,實為少見。含蓄地表現了敵人的殘酷本質。 6. 對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我其實也并不比我所怕見的神經過敏而自尊的文學青年高明。這句話的謂語是“高明”,這句話是一個單句。

B. 直到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之后,我才知道我所認識的白莽,就是在《拓荒者》上做詩的殷夫。這是一個單句,主語是“白莽”。

C. 印書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辯解。這是一個轉折復句,第一個分句的謂語是“是”。

D. 他的心情并未改變,想學德文,更加努力。這是一個二重復句,三個分句的主語是一致的。

7. “我很欣幸他的得釋,就趕緊付給稿費,使他可以買一件夾衫,但一面又很為我的那兩本書痛惜。”魯迅先生“痛惜”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兩本書落到“三道頭”之類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B. 兩本書在書作者的祖國,“也還沒有這么完全的本子”。 C. 兩本書是魯迅年輕時很不容易購買到的。 D. 兩本書寄托著魯迅對白莽的深情。

8. 下列文字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 向秀,字子期,西漢期的文學家。其好友嵇康、呂安被殺后,寫作《思舊賦》來紀念他們。

B. 彼得斐(裴多菲)是西班牙著名詩人。

C. “左聯五烈士”是指白莽、柔石、馮鏗、李偉森、胡也頻五人,其中,馮鏗為女士。 D. 《為了忘卻的記念》選自《吶喊》,作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 9.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 。 ,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1)填空 。 , (2)對這首詩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首聯中的“長夜”用來比喻反動統治下的黑暗日子。 B. 頷聯中的“依稀”的意思是“仿佛,不清晰”。

C. 頸聯的“怒向刀叢覓小詩”中的“刀叢”喻指當時的白色恐怖。

7 D. 尾聯的意思是作者穿著黑色的衣服,抬頭對著月光感嘆社會環境的恐怖和黑暗。 10. 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棧里,他們卻是走向刑場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聲中逃在英租界,他們則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舊寓里,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不料積習又從沉靜中抬起頭來,寫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寫下去,在中國的現在,還是沒有寫處的。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

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 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 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⑴第二段末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 “懂得”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⑵“要寫下去,在中國的現在,還是沒有寫處的”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可以印證《慣于長夜過春時》中的哪一句?

⑶對劃線句子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夜”指專制殘暴統治的黑暗,“路正長”指革命道路曲折漫長。 B. “我不如忘卻”,因為悲憤壓抑得難以戰斗。

C. “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表明對革命必勝充滿信心。 D. “這是怎樣的世界呢。”這里的句號表示“世界黑暗”是無疑的。

第三篇:為了忘卻的紀念

楊坤坤

魯迅,這一個名字已淡淡地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中。

魯迅,這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有人曾言:“魯迅以革命自負,而竟仇視革命作家,純用冷譏熱嘲的口語來逞著豪興,沒有理論的根據。”

還有人說:“魯迅本是個虛無主義者,他的左傾,并非出于誠意,無非借此沽名釣譽罷了。”

如同雷鋒一般,有人信,也就有人不信,但我認為周樹人先生對中國人民的喚醒與吶喊,對敵人的橫眉與冷對是無法抹殺掉的。

當年二十多歲的他留學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他經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蔑視與嘲諷,然而他更加悲哀的是麻木的中國留學生對祖國的不聞不問,無情冰冷。

棄筆從文!他做出這個改變他一生的重要決定,或許對人民,甚至對國家這都不失為一個重要決定。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1918年,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借此向沉滯落后的中國社會發出“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并大聲疾呼“救救孩子!”他對青年的冀望之心昭然躍紙。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他把目光集中到社會底層,他曾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在那樣一個冰冷的社會中,在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沒有愛、信任與溫度,一道道或有形或無形的枷鎖把人們困在里面,困在冷漠、自私與無知的隔膜內。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愛他們,希望他們可以擁有人的尊嚴與骨氣。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我們學的最多的便是他的《朝花夕拾》。一篇篇散文情真意切地回憶往事,他感念那些幫助過他,和他一同走過的人,盡管他們身上也固有一些迂腐陳舊的品性,但他們的真誠、善良在這社會險惡的背景上抹上一抹暖色,添上一抹溫情,滋養了魯迅的生命。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從覓小詩。”還記得《紀念劉和珍君》中他憤然寫下的文字嗎?還記得《為了忘卻的紀念》中他正氣填膺的文字嗎?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及槍殺,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的血腥殘害,使他以筆為戎,試圖喚醒昏睡的民族魂。“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他激勵人們走上抗爭的道路。“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豈有豪情似舊識時,花開花落兩由之。”即使受到死亡的威脅,他亦是不懼的。“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直到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腐朽。我對于這腐朽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1936年10月19日,他去世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在他的靈柩上覆著一面旗幟,上寫有“民族魂”。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先生,您教會我們“偉大的心胸,應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當大家忘記您時,您的民族魂卻仍在;當有人詆毀您時,您的民族魂仍在;當時間遠去,洗刷掉過往種種時,會有人紀念您,紀念您的民族魂!

第四篇:為了忘卻的紀念

234里的眾奇葩們

234 ——我大學里的第一個家。

二三四,多么詭異的寢室編號,唯獨少了一。姐妹們一條心,不就可以彌補缺憾了嗎?

無畏則無懼,無懼則無邪,無邪乃至誠也。我感激涕零的知曉,便想用文字單薄的記下。

從陽大畢業到現在已有半個月了,忘卻的舊主快要降臨了吧。與整日渾渾噩噩凄凄慘慘戚戚的生活狀態相比,這一年的人好像更令人感動吧——不知天高地厚。

彼其于世,遇到的人不多,熟稔的就更加寥若星辰。獨獨偏愛寢室里的諸位仁兄,內部矛盾總是有的,好在總能一致對外,比某些朝代的君王要高明很多吧。白天,咱們各自為營,或學習,或遐思,或守候各自的手機和電腦。晚上熄燈后,激揚文字,或憤激,或八卦,或唇槍舌箭相互攻擊云云。熱鬧總是我們的,外人什么也沒有。因為不拘小節,所以寢室狀況經常令人發指。因為親密無間,總是一起上課一起吃飯。高興時,喝過酒,有的生平第一次醉得昏天黑地。傷心時,流過淚,有的生來沒心沒肺卻還要去安慰人……

那樣的舊時光,一晃就過去了。

我何其所幸,能沐浴焦兄的嘮叨。焦兄,白羊座,強迫癥,學霸。和其他的白羊女一樣,天生的娃娃臉,活潑中略有喜感。不要被他純粹的外表蒙騙,她的心猶如媽媽般溫存,時常母性爆發,對圖片中或現實中的嬰兒愛不釋手,欲罷不能……還好,我們

是成年人,僥幸逃離了她的魔掌。焦兄對待生活和她的學習一樣精益求精,生活中,要么責備我們的衣服洗得不干凈,就是嫌棄我們的被子從沒跌過。誰讓我們活得粗糙呢,唯有隱忍隱忍再隱忍!!!如此賢良淑德,求男神,把她收了吧!

我何其所幸,能與李兄鄰床。李兄,天秤座,大奇葩,美女。因為易安居士的緣故吧,一直以為李姓的女子個個都是溫婉含蓄,滿腹經綸,傾國傾城之輩。乍一看之,李兄的確把優良基因發揮到了極致,靜若處子,再加上一襲飄逸的長發,姑且稱得上是天生麗質吧。只可惜痘痘也死活眷戀她清澈的面容,在狠下心與痘痘抗爭的同時,也會矯情幾下,哀悼青春的印記。晚上涂面膜是她的必修課,嚇壞了好幾次前來借東西的隔壁的小伙伴。和她相處歡樂多多,總是半夜恐嚇要空降到我床上,我時刻準備迎戰吧,她又不來,趁我下床了,在我的床上蹦跶兩下示威,又回去了,這我都是知道的。

我何其所幸,能在楊兄之英明領導下排除萬難。楊兄,巨蟹座,寢室長,知性。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證明了寢室長真心不易,統領三人,還是三個唱反調的人。楊兄有超強的冷靜力,遇事泰然自若,總能找到解決辦法。有時在咱們的策反下,楊兄竟會丟了飯卡,帶錯課本,真心是近朱者赤啊!我能說這是屌絲的逆襲么。楊兄口才極好,圈子挺多,電話亦多。每次和家人通話,一打就是若干小時,難以望其項背。離家前,我曾允諾母親的,要每個星期和她溝通一次,事實證明,每個月一次,我都難以做到,更不知道該說什么,怎么說…….

我何其所幸,與大家相親相愛。我,處女座,神經質,吃貨。由于從小被老媽放養,留著帥氣的短發,再加上天生愛運動,難免經常被誤認為男生。但是偏偏是處女座,

內心弱小,畏首畏尾,性格分裂,不想玷污了女漢子這個完美強大的詞。對于美食,唯獨沒有免疫力,說好了要矜持,最后還是大快朵頤了,再加上吃相難看,李兄不屑于我,我也白眼于她,說白了就是相互嫌棄。然而在古風音樂與動漫方面,與她卻有共同愛好,不至于老死不相往來吧。

古人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古人亦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此對照,我們是要思齊還是思不齊呢?思齊豈非成了小人不成?不思齊就是君子了嗎?我們是要當小人還是君子呢?

罷了,成長本身并不完美,何必求全責備,和自己過不去,和他人也過不去呢。吃自己的飯,睡自己鋪好的往死里舒服的被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東皋舒嘯,臨清流賦詩,不以心為形役,豈不美哉!

一年悄然即逝,還沒嘗夠大一的味道,還沒找準我的位置,還來不及與這片狹小的天地留下最后的合影,還沒來得及聽聽時光斷裂的聲音……一切的來不及都真真切切的過去了,或深或淺,成為了永遠的回聲,不說是繞樹三匝,回腸蕩氣,至少那曾是屬于我的吧。

—————————————————————————2013年夏至

第五篇:為了忘卻的紀念

有次閑談的時候,有個朋友不經意的問我,當一個人經?;貞浲碌臅r候,是不是說明人已經進入老境。

還是一次閑談,又有個朋友不經意的問我,當一個人不喜歡結交新朋友的時候,是不是說明人的思想已經老化,進入拒絕期。

朋友的話買猛的讓我出了一身冷汗。兩個朋友的問話,都在我的身上得到了應驗。

近段時間以來,我都致力于創作一組關于往事和感悟的散文。關于創作的動機,可以用辛棄疾的詞做個概括: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臺灣作家在創作《人生百忌》時說:女兒初涉塵世,為人父者的百般叮嚀萬千囑咐……但是,作者憑借貫通中西的睿智學識,依仗行走世界的斑斕經驗,取“忌”字為題,傾心成文,以特有的溫婉提醒所有的年輕人:人生如何預警,生活如何設防,如何在人生漫漫長途中用理智劃出醒目的安全線,如何用睿智圈出永不邁步禁入區。助力年輕一輩走好人生、事業的每一步,智者賢達也可從中分享作者人生歷練中的苦澀與欣悅。

劉墉又說:她要去環游世界,她即將步入社會,為人父者總有百般叮嚀囑咐。憑借貫通中西的睿智學識和行走世界的人生經驗,取“忌”字為題,劉墉先生幼人之幼、傾心成文,以特有的表達方式提醒女兒人生要設防,幫助廣大青年讀者劃出安全底線,點解處世禁區。

我為什要創作這組文字,我的想法是,要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總結和了斷??偨Y自己一生,有給自己生命的父母,有給自己知識的老師,有給自己幫助的朋友,有對自己處處為難的的小人,有和自己競爭的事業伙伴,有自己念念不忘的故交和朋友,有自己對蕓蕓眾生的體驗,有仰望星空思考的思想和由念,所以,很想寫出來,該感恩的一定感恩,該自醒的一定自醒,該憤怒的再憤怒一次,然后便是給所有的人留下一點個人的感悟,特別是后來者留下一點感悟,讓他們還沒有到達“不惑、天命、耳順”年齡的時候,提前知道一些必走的道路,了解一下人性的險惡和人生的孤獨,再然后,便是一種境界:忘卻。

近幾年來,不知怎的,我總有一種特別懷舊的心理。見到昔日的朋友,特別是幾十年前的朋友,有一種天降甘霖的感覺和久違重逢的感受。

就如一個人,喝慣了一種老酒,就只有低頭喝下去,對于不知道出身的名酒,如果在沒有燈光的晚上,你端上一杯遞給他,他會毫不客氣的說,什么酒,這么難喝。

就比如一個人,住慣了一個地方,走慣了一條路,可以閉上眼睛走,風清氣順,熟悉的就像在自己的院落里。

我就有這樣想法,到上海、到深圳、到廣州。街里的人群就像河流一樣,滾滾流淌;大樓鱗次櫛比,房價高得驚人,但還是有人買,我就想,住我們這里多好呀。

交朋友也是如此,身邊的朋友多好,熟識的朋友多好,了解的朋友多好。

人為什么要交朋友?

我想大致有這幾個原因:一是感情朋友,那是真摯的,沒有附帶任何利益的朋友,而這樣的朋友不是一天兩天時間可以交到的,感情朋友實際上是時間朋友;二是交往朋友,這些朋友純粹是為了交往,生意上、事業上的交往,這些朋友都與利益相連,有些利益朋友也有可能變成感情朋友,有些則可能隨著利益的脫鉤,連一般朋友也不是。

我曾在一篇小文中,朋友不需多,多了非朋友。有幾個知己足矣。

有苦惱時相互傾訴一下,三兩句問候和囑托,就可以輕描淡寫的化解一切。

對于交往朋友,有很多可變因素,今天是明天非后天又是。對這樣的朋友要放寬心態。

我很感激交往朋友,他為我寫作創造了不竭的寫作源泉。

我感激那些給我設拌的小人,因為他磨練我的意志和品質。

有了我說的這兩種交友標準,你就有了良好的交友心態,不必糾結于某一時某一事某一人。

人要學會忘卻,否則太累。

生活中有很多對不起我們的人,我們不必糾結一生,這些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已經推出歷史舞臺,有的現在遠遠不如我們,我們滿可以拿出一種憐憫的心態對待他們,給他們時間給他們機會去反思自己曾經的行為。我有個曾經對我指手畫腳盛氣凌人的朋友,現在老態龍鐘疾病纏身,沒有一個朋友,我每次見他,總要很禮貌的和他說話,有時甚至不敢說話,我總怕他無盡的反思和悔恨對他的身體有所的影響。你說,人活到這個份上,多苦多累,是不是有點悔不當初的難受。

生活中有很多對我們幫助過的人,我們要學會感恩和記憶。把我明年美好的祝福和記憶送給他們,好人一生平安。

對于感情朋友,我們要學會珍惜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切莫因小小的失誤和誤解讓它毀于一旦。

人生有太多不得意之事。

想來也是好事。

也正因為如此,人生才顯得豐富多彩絢麗多姿。

散文大家余秋雨說:記性太好,很是礙事。歷史有很多層次,有良知的歷史學家要告訴人們的,是真正不該遺忘的那些內容。但在很多時候,歷史也會被人利用,成為混淆主次、增添仇恨的工具,因此應該警惕。

余秋雨又說:只有把該遺忘的遺忘了,歷史才會從細密的皺紋里擺脫出來,回復自己剛健的輪廓。

為了“紀念”,先要學會“忘卻”

為了“忘卻”必須先來“紀念”

為了這個目的,看來我還要跋涉,所以,注定還要孤獨。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網絡游戲服務器架構下一篇:物流中心參觀解說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