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景區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2022-04-24

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景區生態文明建設論文(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我國在生態旅游景區范圍內分布有眾多的村莊,這些村莊往往存在著村民生活居住條件較差以及與生態環境不和諧等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為張家界市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指明了方向。

景區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篇1:

生態文明視角下美麗鄉村全域化景區建設模式研究

摘 要:全域化景區建設有助于豐富美麗鄉村發展載體,創新生態經濟經營模式。安吉縣山川鄉是浙江省最美鄉村之一,獲批全國首個全鄉域4A級旅游景區,成為美麗鄉村升級版經典案例。山川鄉全域化景區建設模式涵蓋目標定位與戰略規劃、資源整合與品牌塑造、環境維持與深度經營。該模式在運用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異質性與整體性相統一、形式與意境的交融統一、吸引力與承載力相協調。

關鍵詞:生態文明;全域化景區;建設模式;安吉山川

Research on the 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chuan in Anji

Lu Yun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Global scenic;Construction mode;Shanchuan in Anji

從10多年前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啟動至今,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很大成效。步入“十三五”時期,城鄉統籌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應結合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先導,加速轉型升級。安吉縣山川鄉是浙江省最美鄉村之一,于2015年1月獲批全國首個全鄉域4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域化景區建設的經典范本,本文將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分析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為美麗鄉村的深度變革提供創新實踐思路。

1 安吉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鄉村全域化景區建設,是指在縣、鎮或村的全范圍之內以景區標準加強規劃、建設、管理與經營,構建生態良好、盈利充分、功能多樣的綜合性大景區,實現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作為美麗鄉村高層次發展階段的創新舉措,其必要性在于: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需長期探索的實踐過程,初期以環境整治、資源保護、鄉容改善為主要內容,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態勢;隨著城鄉一體化要求的提升,后期建設轉向宜居宜業宜游等多樣化功能開發,通過強化經營和整合資源,將分散于各點的生態優勢轉化為財富優勢。同時,單個村落各自為政的小規模發展局面不利于鄉鎮生態資源的整體開發,且鄉村風貌的同質化也影響投資效益,導致部分資源浪費。全域化景區建設有助于豐富美麗鄉村建設載體,創新生態經濟的經營模式。

美麗鄉村景區全域化力圖打破景區內外的界限,營造處處是風景的鄉村旅游體驗,這一理念對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基礎條件有較高要求,只有基礎條件成熟的地區才可能完全實現[1]。安吉山川鄉位于湖州最南端,因山川廣布而得名,46.72km2行政區域內涵蓋6個行政村,43個村民小組。從2003年開始,山川鄉圍繞“生態立鄉,旅游強鄉”的戰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通過“五改一化”和“雙百千工程生態村建設”,大力改善鄉容鄉貌、配備完善服務設施,將高家堂村、馬家弄村等建成典型示范村。山川全鄉擁有91.3%的植被覆蓋率,優美生態成為10a山水變遷的縮影,曾獲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精品鄉和新浪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2013年,山川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 800萬。生態環境的優化、休閑項目的落地、綠色經濟的興盛,在加上知名度的擴大和游客量的遞增,都為山川實現景區全域化奠定了基礎。

2 安吉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

景區開發是依據當地條件,投入適當資金,通過科學的調查、評價、規劃、建設、經營等,使未被利用的資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資源在深度和廣度上得以加強的過程[2]。山川鄉憑借美麗鄉村建設的前期優勢,于2010年提出4A級大景區建設,2012年開啟生態之路,落實空間規劃、資源挖掘、產品設計、產業推動等,依據時間維度,可將山川全鄉域景區建設模式歸納如下:

2.1 目標定位與戰略規劃 全域化景區建設的首要環節是進行合理的定位與規劃,在目標選擇和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預測景區開發的任務、內容和成果要求,對景區要素進行統籌部署,促進資源與市場的匹配。

2.1.1 以“浪漫山川”為目標 寓意深刻、特征鮮明的形象主題是一個景區的標志,構成規劃與經營的核心目標。山川鄉依托自然環境優勢創立“浪漫山川”生態文化品牌,作為全鄉域景區的靈魂?!袄寺睙o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是滿足生存需求之后的高層次精神需求?!袄寺酱ā痹谏鷳B優美的基礎上更為強調人景交融,旨在將美麗鄉村打造為情緣的起點,心靈的歸宿。因此,景區功能定位是多樣化的,除休閑娛樂之外,更為注重人文體驗。同時,作為美麗鄉村深化改革的舉措之一,以“浪漫”旅游產業的經營增加當地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是景區開發的重要目標。

2.1.2 以“一區兩帶兩組團”為戰略 隨著美麗鄉村的升級,山川興起大批休閑旅游項目,仙龍峽漂流、芙蓉谷景區、老樹林度假酒店、品園山莊等精品點已經成為該鄉景區創收的增長極,也是人文和諧的中心點。經濟學家納·松巴特提出“生長軸”,認為空間極化不僅只出現在若干點上,也會出現在連接各點的重要交通干線及其沿線的線狀地帶[3]。山川鄉提出“一區兩帶兩組團”的建設模式,其中一區是指山川鄉域大景區,兩帶是指高家堂村和馬家農村沿溪一帶、大里村和船村沿溪一帶,兩組團包括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精品度假項目群。通過點線面結合的戰略布局,借助各個旅游產業精品點的優勢帶動整個鄉村旅游經濟的增長。

2.1.3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 山川鄉景區建設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不以犧牲鄉村原生態為代價發展旅游業,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加強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造。首先,加大資金投入。在道路建設中投資534.5萬元、河道整治中投資1 000萬元、林蔭道路建設中投資315萬元。其次,重視污染治理。關停多家造紙廠和竹拉絲工廠,搬遷公墓和散墳,建成農村垃圾中轉站,引入美國阿科蔓生態處理技術治理水源污染。生態保護型的景區開發模式使生態文明與綠色經濟同步發展,村民通過環境改善提高生活質量,依靠綠水青山發財致富。

2.2 資源整合與品牌塑造 旅游資源的豐富多元是游客產生獨特體驗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視野下全域化景區建設需兼顧效益豐厚與生態良好的統一,圍繞形象品牌的塑造與傳播,整合、優化鄉村景區資源。

2.2.1 鼓勵鄉民參與建設 全鄉域景區建設直接影響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景區開發務必要考慮村民需求,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山川鄉景區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使村民成為旅游環境的改造者、景區業態的參與者、旅游服務的從業者和最終的受益者: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如高家堂村有100多戶村民是景區股東;400多名“50、60”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遍布景區檢票、導引、安保、物業、電修等崗位;工匠藝人重返竹編行業,激活景區手工藝品市場;更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向游客展示手工豆腐、年糕等的現場制作方法。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全鄉域景區經營變成常態,家家戶戶為景區建設貢獻力量。

2.2.2 綠色高端招商選資 適度引入社會資本,有助于最大化開發和整合鄉村旅游資源,依托項目運作實現大景區建設。山川鄉經歷從引資到選資的轉變,按照景區建設需求和生態文明準則有選擇地挑選項目,嚴格落實項目審查制度,保持山川鄉原始風貌。2011年至今,引進項目20個,總投資近10億元,創建既能體現本鄉特色,又能推動山川發展的休閑旅游項目,如仙龍峽、七星谷、落伽山、林清軒、老樹林等。同時,山川鄉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高端民宿建設,以先進的民宿經營理念,將自然生態與時尚家居相結合,借助新媒體加強營銷,滿足都市白領階層需求。

2.2.3 加速文化品牌傳播 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與文化融合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必須經營才能鮮明,必須經歷產品營銷、精品營銷和文化營銷后才能穩定[4]?!袄寺酱ā鄙鷳B文化品牌的經營依賴于豐富的景區實體,如“五坊六藝”民俗區、“清靈佛禪”感悟區、“山水鄉村”生活街區、“安逸隱世”住宿區、“山民生活”體驗區;還有多元的活動載體,如按照12個民俗節日推進美麗鄉村深度經營,使游客于每個月份都能體驗不同節氣的鄉村風情,在親子游戲、農事體驗、團隊協作、體育活動中放松身心。此外,旅游品牌的傳播離不開媒介,“浪漫山川”通過標志設計、網站建設、專題拍攝、新聞報道等綜合形式不斷擴大知名度。

2.3 環境維持與深度經營 全鄉域景區建設意味著鄉村旅游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均衡發展,這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伴隨著資源的消耗、更新和重組。為此,需依據景區容納能力和旅客需求變化,維護景區環境、優化經營管理策略。

2.3.1 科學調控維持景區環境 全域化景區提供高品質的休閑旅游服務,有效避免了交通堵塞和景區擁擠,但其空間承載力并不是沒有上限的,一旦游客人數超越接待能力,就會降低旅游品質,增加環境負擔。為此,山川鄉特意邀請省內外旅游業專家進行評估測算,綜合生態環境承載力、游客體驗效果等因素核算出最適宜的日接待旅游人次為3 000人,景區嚴格按照這個標準控制接待人數。同時,為了維護全域化景區創建成果,山川鄉制定了《4A級景區精細化管理實施辦法》,由鄉村干部依據精細化標準進行衛生督察,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促進全鄉域大景區長效管理制度化、保潔隊伍職業化、垃圾分類常態化。

2.3.2 著力提升生態文化品味 文化是景觀的靈魂,體現品牌核心價值。鄉村全域化景區的建設離不開內涵的挖掘與品味的升華,在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充分運用傳統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知識、民族文化遺產等傳統“三農”旅游資源,新建成或恢復了江南威風鑼鼓、大里雙龍、竹馬燈、鱉魚燈等一批民間文藝隊伍,并融合了當地竹、茶、孝、民族、書畫等豐富的文化元素,使每一處景觀都能滲入人的主觀意識。同時,山川鄉注重鄉民原創文化的培育,如“愛在山川·禮待自然”生態家庭演出活動展現了鄉村人民的別樣風情,在生動有趣的文化演出中傳遞生態理念。

2.3.3 廣泛吸納內外合作力量 全域化景區并不是一個僵化封閉的空間,它與外界存在廣泛的資源與信息共享交換。一方面,在鄉村內部需充分發揮當地政府、企業、農民的合力,山川鄉在“政府引導、村級主體、企業帶動、農民參與”四位一體的協調機制作用下建立起“村企合作發展鄉村旅游雙贏模式”[5];另一方面,景區積極開展對外聯絡,不斷豐富旅游品牌營銷策略。山川鄉與浙江旅游學院開展校地合作,依托高校社會服務平臺和專業研究隊伍,共同實施旅游業態人才培養、旅游品牌特色創建、鄉村旅游服務提升等多項工程,探討全鄉域景區規劃建設與經營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問題,不斷推動全鄉域景區的深入經營。

3 美麗鄉村全域化景區建設模式運行需遵循的原則

作為首個鄉域國家級4A景區,山川鄉自2015年至今加強景區項目經營,全長6.1km2的旅游環線即將形成,巴伐利亞風情酒店、宋院南禪精品酒店、零碳度假營等項目相繼落實,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山川鄉創新實踐為其它地區提供了樣板,全域化景區建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

3.1 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 全域化景區建設走精品化路線,景觀與產品的設計開發需充分符合受眾需求。鄉土特色是全鄉域景區高品質要素之一,景區開發要注意就地取材,發揮當地獨特景觀資源的作用,尤其注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護與繼承優秀的鄉土文化。山川的百年老宅和古巧棧道等人文景觀,以及威風鑼鼓和竹馬花燈等民俗活動,形成別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在閑時趕往鄉村享受度假生活,景區項目設計還應與時俱進,跟上現代步伐,不斷創新思路邁向精致化。山川鄉輕奢型民宿建筑將鄉村的淳樸和城市的現代相融合,做到既親近山水又彰顯現代生活品質。

3.2 異質性與整體性相統一 美麗鄉村在打造全域化景區時需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這與景區的目標定位和品牌塑造息息相關。全域化并不意味著鄉村內每一處都要有景點,而是由幾個精品點、幾條精品線相互銜接而成的若干景區要素的最優化組合,每一種景區要素都有著獨特的功能特性和視覺特征,從不同角度服務于景區形象主題。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這是全域化景區形成的重要原理。山川鄉大景區以“浪漫山川”為目標,推出11條精品旅游線路,設置觀光區、采摘區、展示區、休閑區等多個模塊,各種休閑項目設計均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異質性與整體性的有機統一中實現全鄉域景區的浪漫風情。

3.3 形式與意境的交融統一 隨著城鄉統籌一體化的推進,鄉村景區功能也經歷轉型升級,從單純的身心放松逐步演化為文化滲透、寓教于樂和性情陶冶。游客除了欣賞山川美景、呼吸新鮮空氣之外,更希望返璞歸真、重享兒時樂趣、尋回人生真諦。為此,景區項目的規劃建設應充分考慮現代人的情感需求,通過設計豐富的旅游活動,使游客在景區內享受審美、休憩、體驗學習、情感增進等多項功能。山川鄉大景區依靠自然生態優勢實現空間視覺美學效果,同時更為強調自然生態與鄉土文化的結合,舉辦系列親子活動、情侶活動,做到鄉村景區“形”與“意”的交融統一,提高旅游景觀的文化品質。

3.4 吸引力與承載力相協調 具有吸引力的景觀項目雖然給鄉村帶來了客觀的旅游收入,但是仍會引起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生態平衡的打破。因此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就要充分考慮景觀項目與鄉村原始風貌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生態保護為重要原則精選投資項目,合理布局景觀要素,將對鄉村環境的破壞和村民生活習慣的影響降到最低。隨著大景區建成之后游客量的增加,勢必考驗景區接待力和環境承載力,這需要當地政府對旅游經濟效益和鄉村生態環境之間進行理性取舍,運用專業力量科學計算景區承載力,制定合理的開放運營計劃并嚴格實行,兼顧鄉村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終謀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宴.美麗鄉村樣板村的興旅之路[N].湖州日報,2014-11-11.

[2]王軍.試論鄉村生態旅游文化品牌的營銷[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82.

[3]徐福英.基于城鄉統籌的旅游業發展研究:模式建構與類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137.

[4]牟紅.景區規劃與經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5]郭探微.正確理解全域景區化的概念[N].中國旅游報,2014-4-04. (責編:徐煥斗)

作者:陸韻

景區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篇2:

我國風景區生態文明村建設的經驗探索

[摘 要]我國在生態旅游景區范圍內分布有眾多的村莊,這些村莊往往存在著村民生活居住條件較差以及與生態環境不和諧等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為張家界市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是張家界市武陵源自然遺產的核心區,在生態文明村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引導村民整體搬遷至山下的新型社區居住,原有山上舊村落規劃建設生態景區。袁家界村民搬遷和生態景區建設,不僅是推進景區提檔升級,建設世界旅游精品景區的必然要求,更是張家界市作為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實踐創新與先行探索。袁家界村在陽光搬遷、村莊景觀化和就業富民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其取得的主要成效和重要啟示對我國生態文明村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村;袁家界村

近些年來,我國景區范圍內原住民居住點存在的“亂”、“臟”、“雜”和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成為眾多景區的普遍性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為張家界市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位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西北部,隸屬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管轄,是武陵源自然遺產的核心。袁家界村轄上、中、下坪三個村民小組,162戶,常住人口487人,土地總面積8.16平方千米,居民住房面積約5.1萬平方米。2010年,張家界市被列為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也是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項目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袁家界村被列入湖南“3521”旅游創建工程中全省200個旅游名村之一。張家界市委決定,將袁家界村作為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突破口,并結合武陵源世界遺產地核心景區實施第三次搬遷計劃,實施袁家界村現居住村民遷出景區,壓縮提質村民現有房屋及設施,實現村民山下居住、生活,山上山下就業,景村和諧發展的建設思路,大力建設袁家界旅游生態文明村。為此,袁家界村在舊村陽光搬遷、村落提升改造、就業富民、惠民保障和挖掘文化資源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并在保障村民利益、再現自然生態景觀、先行先試和為美麗中國添亮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我國生態文明村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示。

1 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實踐

袁家界村在生態文明村建設方面,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著重解決了村民的安居樂業、社會保障以及景區美化和生態資源保護等核心問題。

1.1 實行舊村陽光搬遷

按照袁家界村民全部山下居住、山上山下綜合就業的建設思路,根據相關規劃,將現有5萬平方米房屋面積壓縮到2.7萬平方米,并通過民主的方式,實行陽光搬遷。一是明晰村民房屋產權。制定村民房屋的產權、面積確定到個人或家庭的方案,明晰村民房屋產權及宅基地權屬,此方案必須得到拆遷戶全體認可。二是制定村民參與的拆遷補償方案。對拆遷房屋的經濟補償,拿出折價入股和現金補償等多種方案,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并制定相應的方案供全體村民商議、表決。三是制定陽光化的山下新村搬遷安置方案。按照“民權、民定、民享”原則,采用“公平、公正、公開”方式,并在土地、房屋確權、評估折價入股以及新村建設方案和新村房屋分配等環節,讓每個村民都參與到方案的制訂中。

1.2 原有村落景觀化改造

袁家界村搬遷后留下的原有村落進行景觀化改造,按照世界自然遺產的標準和要求,高水準制定袁家界村景觀化設計方案,全面提升袁家界村景區環境、綜合服務和配套設施標準等。特別是注重調整旅游產品結構,引進世界級服務設施和世界級管理模式,融入民族文化內涵,打造高品級旅游度假設施,促進袁家界景區從粗放型向精品型發展的提升和轉變,實現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產品品質與世界級資源相匹配的目標。

1.3 拓展就業富民渠道

袁家界村以村民“搬得出、留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為原則,進一步拓展村民的就業富民渠道。一是壯大集體經濟。以村級集體資產為基礎,將山上重建提升的景區房屋、山下搬遷重建的新建小區住房,通過折價入股等形式,整合各方資源,構建股份制的袁家界村旅游發展總公司,開展旅游投資、物業出租(山上房屋改造后)、旅游服務、物業管理(山上、山下的物業管理服務)等經營活動。二是提供就業培訓。提升村民職業技能,提高村民就業競爭力和在市場中尋找商機的能力。三是創業增收。引導和鼓勵村集體和村民創辦與旅游觀光、文化娛樂、創意產業等相關的新型服務業,進一步提高經濟收入。

1.4 實施惠民保障工程

袁家界村以搬遷安置為契機,實施“村轉居”工程,實現農民身份統一向市民轉變,建立實施以“社會保障托底、集體福利普惠村民、老弱病殘享受優待”等惠民政策,全力實施社會保障全覆蓋和完善集體福利制度。同時,在景區內規劃建設高標準村民之家,包括村辦公用房、村史展示室及會議室、圖書室、衛生服務中心等。在山下新村配置“三站三室一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包括“一站式”服務的社區公共服務站等,構建配套完善、設施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1.5 挖掘充實文化資源

袁家界村開展了傳統文化學習、職業培訓、教育宣傳、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挖掘充實了民俗文化資源,展現出生態文明村的文化風貌。一是建立土家族傳統技藝培訓基地。依托山上中坪民俗文化村,還原和重現土家族傳統技藝和文化,使其不僅成為游人的觀光樂園,也成為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傳承民族文化的培訓基地。二是建設新村文化設施。山下新村以建成具有土家族民族風格和文化的土家第一寨為目標,并配置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展覽室、文化活動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三是建立各類群眾文化社團。建立土家族文化研究會、歌舞隊、棋牌隊、騎游隊等各種文化社團,使土家第一寨也成為研究、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示范基地。四是大力倡導文化新風尚。定期開展具有人文文化色彩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以土家族民族歌舞為基礎,編排出適合村民日常歌舞鍛煉、游人易于學習參與,類似藏族“鍋莊”的廣場歌舞活動,展示民俗文化,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深化游人旅游記憶,提高旅游品位。

2 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要成效

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生態移民軟搬遷,充分保障村民利益

袁家界村依托武陵源核心景區,實施的“山下居住,山上旅游,互動發展”的建設方式,實現了生態移民的軟搬遷,充分體現了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表達了村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以及在建立和完善村級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完善村民民主議事會制度和議事規則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實現了生態移民軟搬遷。全村3個村民小組125戶開設了家庭旅游、參觀點和旅游商店,旅游住宿床位達到2510張。2011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3.9萬元,其中旅游純收入3.5萬元,占人均年收入的90%。2011年,借勢世界經典《阿凡達》,袁家界村快速推出“潘多拉很遠,張家界很近”的宣傳口號,使袁家界村成為張家界較為火暴的旅游景區。旅游成為袁家界村的支柱產業和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保障了村民的經濟利益。

2.2 提質發展建精品,再現自然生態景觀

袁家界村依托張家界世界自然遺產資源,結合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要求,加快世界級旅游精品建設,通過環境提質、文化鑄魂、創意激活,使袁家界村整體提質,成為以旅游產業為依托的主題鮮明、品質高端、服務優質的與遺產地品牌相匹配的旅游生態文明村。同時,袁家界傳承創新“仙境張家界、時尚潘多拉、土家民族風”三個特色文化,將目前上、中、下坪三個村小組重生再造,更名為獅子寨、天橋寨、天界寨?;謴鸵粋€空中田園景觀,升級袁家寨子旅游產品,完善袁家界景區管理服務配套,創意策劃夢幻藍島、仙隱山居、云海茶園、三寨書屋,形成生態修復、就業安置、村民文化生活、管理服務四類項目。其中夢幻藍島將打造成為以“阿凡達”為主題的精品民宿,仙隱山居將打造成為以仙境張家界為文化內涵的避世修身絕佳處,再現自然生態景觀。

2.3 多方參與共謀智,先行先試規劃先行

2011年年初張家界市對袁家界旅游生態文明村建設工作提出“先行先試、形成合力、科學規劃、建設精品”的總體要求,一年多的時間,袁家界村先后召開了12次黨員大會、14次村委擴大會議及組長會議和多次村民代表大會,明確了旅游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方案以及公司運作模式、利益分配和安置就業方案等內容。經過民意測驗和入戶調查,95%的老百姓同意村里提出的《袁家界旅游生態文明村建設方案》;99%的戶主同意村支兩委形成的《關于袁家界旅游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決議》。同時,張家界市及武陵源區兩級政府多次到村里調研,指導工作;市里各相關職能部門就安置選址、政策對接與咨詢等許多具體工作方面對旅游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給予極大幫助;張家界森林公園管委會組織專門工作組,全面負責推進各項事宜的推進,實施袁家界村先行先試方案。進而開展制訂了《袁家界旅游生態文明村建設總體策劃》、《袁家界世界自然遺產動態保護研究》、《袁家界村社會管理創新研究》等規劃,通過規劃先行,有力地指導了袁家界生態文明村的建設。

2.4 實踐探索謀發展,美麗中國增添亮點

袁家界村在“實施生態移民,建設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大力開展了旅游生態文明村的實踐探索,建立了人與生態的和諧關系,強化了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永續利用。袁家界村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保障了村民增收和安居樂業,切實協調好了自然生態景區與原住民之間的矛盾沖突,實現了景村協調發展,原住民共享旅游發展的成果。同時,構建的生態文化旅游新產業模式,推動了張家界景區從粗放型向國際化精品型轉型發展,也助推了張家界市旅游產業的提檔升級。袁家界村開展的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村實踐探索之路,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嘗試,為全國同類型景區與社區發展做出了示范,為美麗中國增添了亮點。

3 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重要啟示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正式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提出了“美麗中國”的理念,對今后我國的科學發展,不僅要繁榮昌盛,還要山河美麗。為此,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探索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而袁家界在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實踐和成效,對我國生態文明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

3.1 需要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支持

生態文明村建設涉及管理體制、財政稅收體制和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的指導和支持。袁家界村啟示:一是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在列入張家界市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先試范疇基礎上,更加重視政府的引導和創新力度。大膽開展了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創新,探索了生態文明村發展模式,在土地、資金、稅收、社保、設施配套、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劃和政策設計,探索一條景區保護、原住民就業安置、社會和諧進步的生態文明村發展新路子。二是申請和落實拆遷安置用地的政策和措施。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關鍵點在于山下集中安置區用地指標的獲取以及相關配套政策和配套設施的完善。包括村民山下集中安置區建設的用地指標;征地、建設過程中相關稅費的減免政策以及集中居住區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等。三是加大資金支持的政策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爭取國家有關移民搬遷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如國有林場職工危舊房改造項目以及湖南省生態建設有關重點項目專項資金;制定政策引導鼓勵村民個人和其他社會資金入股;對提質改造項目制定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等。

3.2 需要建立多部門聯動,景村提升協調機制

生態文明村建設需要建立省、市、區(縣)、鎮(鄉)等各級政府協同,多部門聯動機制。需要建立健全政府領導下多部門聯動的,分工明確、統籌有力、協調運行的議事協調機構和協調機制。為此,袁家界在生態文明村建設中特地成立了由市政府牽頭,市發改委、市旅游局、市國土局、市住建局、市規劃局、武陵源區、張家界景區管理處等多部門參與的議事協調機構,明確相關部門及機構責任。同時,市、區、鄉、村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研究情況、協調生態文明村建設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等。

3.3 需要完善村級治理,推進村民民主參與

生態文明村建設需要充分發揮村級組織作用和村民民主參與。需要構建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議事監督會)為決策、監督機構,以村委會為執行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化運作的村級治理結構。袁家界村的啟示:一是將集體經濟統一交由“袁家界村旅游發展公司”經營。下設董事會、經營班子、監事會等組織機構,按經營范圍設置分公司或項目部,進行規范運作。每年向村民大會提交年度經營計劃、年度決算報告。二是建立村民議事監督會。通過全體村民民主選舉的方式,推舉20名左右村民代表組成議事監督會,代替村民大會在閉會期間行使決策、監督職能。袁家界生態文明村建設中的搬遷安置、產業發展規劃、新村建設工程等重大事項,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由村民議事監督會議決定并監督執行。村民議事監督會負責人由村支書兼任,負責召集、主持議事會。三是建立新村社區居委會。將新村管理納入城市社區管理范疇,建立健全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等社區管理機構,實行居民自治,共建和諧社區。四是完善村務公開。利用村務公開欄、手機短信、網絡等多種方式,建立和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將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問題以及群眾關心的事項及時公開,特別是在生態文明村建設過程中,將房屋拆遷、異地重建、住房分配、集體經濟發展、重大投資項目、資金使用等重大信息,事前、事中、事后分階段及時公開,確保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

3.4 需要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推進景村全面提質升級

生態文明村建設需要社會力量參與,需要大量建設資金,需要提升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袁家界村是通過村集體土地融資、項目招商引資、村民投資入股等多種方式解決。同時,探索運用改革和市場化的手段,盤活承包土地、山林及宅基地等集體資源,并嘗試引進國內外有實力、有影響力的企業參與生態文明村建設,以項目合作、入股等方式,吸引資金、技術、人才匯集,推進景村環境的高水平提質升級,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大幅度提升景區的管理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

3.5 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高水平人才隊伍

生態文明村的建設,需要有文化知識、有管理經驗、有市場運作能力等各類人才的參與。需要通過本村人才培養、外來人才引進、高薪攬才等多種方式,保證本土人才的成長和外來人才的融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袁家界村的啟示是:一是重點選拔培養本土人才。在回鄉大中專畢業生、致富能手、大學生村官、復原退伍軍人、打工返鄉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的優秀分子中選拔人才,通過送出去培訓、實踐中成長,培養具有旅游服務管理理念和市場化運作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隊伍。二是引進外來人才。加強外來專業人才的引進,建立由個人發展機會和經濟利益等相結合的多元利益引進機制,引進急需的市場運營、旅游管理、社會服務等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Ebenezer Howard.明日的田園城市[M].金經元,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

[2]范子文.觀光、休閑農業的主要形式[J].世界農業,1998(1):50-53.

[3]李翠竹.論生態文明村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

[4]陳茂銓,陳兵紅.麗水市生態文明村建設的現實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4).

[5]張榮昌.走在生態文明建設前列的滕頭村——浙江奉化“生態滕頭”的調查[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8(4).

[6]唐曉燕.廣東踐行科學發展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08(24).

[7]任旭彬.生態文明村建設的生態審美觀照[J].長白學刊,2010(2).

[8]尹德明,陳泮江.山區低碳循環農業合作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的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

[作者簡介]楊曉東(1963—),男,新疆昌吉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東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農村發展;張曉路(1983—),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東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作者:楊曉東 張曉路

景區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篇3:

浙江省發展生態旅游的對策思路

摘 要:本文重點剖析了浙江省發展生態旅游的政策背景,提出了浙江省發展生態旅游的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指出了浙江發展生態旅游的對策思路,建議從完善旅游交通設施、推進全域旅游、生態富民、跨區域合作等多方面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綠色崛起。

關鍵詞:生態旅游 生態富民 綠色崛起

根據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圍繞“把生態經濟培育成為發展的新引擎”的要求,重點發展生態經濟和生態旅游??傮w目標是2022年將浙江省建成“大花園”,發展全域旅游,把浙江建成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重點發展生態旅游。

把浙江當成一個“大景區”來進行建設,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通過美化環境、美化城市、美化鄉村來促進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創建“大景區”,發展生態旅游是浙江省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謀劃建設的一個大平臺,是生態富民的新舉措。生態旅游的目標就是建設世界一流的生態旅游目的地,以建設國家公園、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等為依托,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實現綠色崛起。發展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打造宜居舒適的生活空間。創建“大景區”,生態環境是發展的根本,突出提升生態保護能力、修復能力和治理能力。發展綠色產業是建設“大景區”的重點,在生態旅游、生態農業、休閑產業、健康產業、綠色環保和綠色能源等方面要加大投入,通過綠色產業的發展,把生態資源和自然資源變成綠色財富,實現綠色崛起。

浙江發展生態旅游的重點任務是實現萬村景區化,10000個村成為A級景區,2000個村成為3A景區。以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全域旅游、國家公園、山海協作、通景公路等為抓手,推進全省“大景區”建設,推進生態旅游發展。

浙江發展生態旅游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綠色崛起的原則,保護生態環境,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經濟。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生態環境和生態經濟帶來的雙重紅利。

1 浙江省發展生態旅游的對策思路

1.1 完善旅游交通配套,為游客提供便利

通過航空、鐵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的建設,提高進入高等級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旅游小鎮的便利性。在交通線路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優先考慮旅游發展的需要。將風景名勝區、高等級景區、森林公園的標志標牌納入道路交通標志范圍,完善浙江省旅游交通標示體系。加快建設高等級景區、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省級特色小鎮、省級旅游風情小鎮的主干路網。建設騎行驛站,完善綠道建設,打造自行車路網等慢行系統,推進旅游漫游道、登山步道、自駕車驛站等公共休閑設施建設。在主要景區和鄉村旅游點開設旅游交通專線和公交旅游專線。以杭州城西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寧波櫟杜國際機場交通樞紐和溫州龍灣國際機場改擴建、普陀山機場改擴建等項目為重點,加快交通配套設施的建設,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1.2 推進全域旅游建設

全域旅游要建立各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旅游綜合推進機制。通過機制體制的改革,有條件的旅游局升格為旅游委員會,推動大花園建設發展。調動各個行業、全民和全社會參與旅游業發展,實施旅游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積極推廣“旅游+”,促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的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房車自駕、休閑養生、運動休閑、綠色騎行等旅游新業態新產品,加快完善通景公路、旅游廁所、騎行慢道等公共服務設施。樹立旅游產業全域覆蓋、旅游景區全域聯動、旅游產品全域優化、旅游線路全域統籌、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場全域營銷的理念,實現旅游全域規劃、全域打造、全民參與、全民共享,構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全域宜居宜業宜游。

1.3 通過生態旅游發展帶動經濟發展

以綠色崛起和生態富民為戰略導向,建設一流的生態休閑目的地,探索形成生態旅游業推動環境保護、美麗城市促進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推動山區經濟全面轉型升級的科學發展模式,把山區生態優勢轉化成為旅游產業優勢,使生態旅游業成為共同致富的主導產業,使當地的自然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大力發展旅游業、運動休閑、體育休閑、綠色農業等綠色生態產業,抓好產業升級轉型,使當地居民既能享受“綠水青山”,又能得到綠色經濟發展的紅利。

1.4 以美麗鄉村為抓手,促進生態旅游發展

按照《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高水平建設美麗鄉村。堅持環保、綠色、開放、創新的發展理念,把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環境改造、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持續改善農村的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美麗鄉村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問題,推進路網、管網和河網的改造,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的一體化建設,全面整治公路沿線、景區、城鎮周邊的環境。從村莊建設、旅游發展、社會管理等方面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村莊環境,力爭把每一村都建成花園。加大休閑農業和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挖掘鄉村的特色文化,把每個美麗鄉村打造成旅游景點。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來推動生態旅游建設,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浙江美麗鄉村的建設要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既注重經濟增長的指標,又重視保護環境,努力變自然資源為經濟資源,變環境優勢為經濟優勢。挖掘美麗鄉村的旅游功能,大力發展旅游休閑、運動休閑、養生休閑、民宿經濟等新型業態。

1.5 促進資源和生態旅游有機融合

繼續深化山海協作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圍繞發展休閑旅游、鄉村旅游、度假旅游、旅游景區等生態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重點建設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示范區。把“山”這邊的資源、勞動力、綠色產品、生態等和“?!蹦沁叺馁Y金、技術和人才優勢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建設好“大花園”。在原有接對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范圍,特別要加強與青田、云和、慶元、景寧、松陽、龍泉、龍游、江山、開化等生態縣市的合作,實現山區的綠色崛起、生態富民,繼續深化山海協作,做好生態旅游產業示范區和生態旅游發展。多個產業和生態旅游有機融合,帶動綠色經濟發展。

1.6 麗水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綠色崛起

要制定最高的生態標準、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管理、形成科學的保護機制,保護好綠水青山,成為最美生態的標桿。最大限度地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綠色崛起、生態利民。麗水要以創建國家旅游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全民參與、全領域建設、全方位提升,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把麗水建設成令人向往的“大景區”。

麗水是浙江省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核心區域,要利用好“綠水青山”的自然資源,把麗水建成大花園、大公園、大景區。要從全部領域、全時段、全方位去發展生態旅游,重點抓好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努力將美麗環境和美麗生態有機融合,努力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讓麗水居民得到實惠,過得舒心。麗水是詩畫田園、養生福地、長壽之鄉,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發展生態旅游最理想的區域。麗水應緊扣“大花園”建設目標,全面推進“詩畫麗水”建設。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讓鄉村成為景區,讓鄉村成為美麗的大花園,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1.7 衢州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綠色崛起

衢州是首個“國家休閑區”,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發展生態旅游的核心區域。保護好生態是建設的前提條件,全方位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提升,成為全省領先的綠色生態城市。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衢州發展生態旅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衢州市和開化縣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通過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可以進一步整合資源,努力把整個衢州打造成一個“大景區”。整體提升全域景觀形象,提升全市的整體環境,按照全身參與、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務的原則來建設“大景區”,將“大景區”建設融入到衢州的規劃、建設和產業發展中,優先發展旅游產業,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實現衢州全域旅游發展。衢州應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綠色農業、生態旅游,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崛起。

1.8 區域協同發展,發展生態旅游

按照國務院批復的《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總體方案》要求,推進浙江成為建設先行區,指導衢州、麗水以及杭州、溫州部分縣市在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創建中先行先試,探索在生態資源保護、生態旅游開發、旅游精準富民、區域無障礙旅游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推進四省在旅游交通上實現無縫對接,統籌推進四省立體化的區域交通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東西走向的跨省交通基礎設施連通,推進區域內支線機場、通航機場、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干線公路網、農村公路網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公共交通設施體系建設和內河客船等旅游交通服務發展。通過區域的協同發展,和周邊省市共同打造生態旅游協作區,共同保護生態環境,打造世界級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2 結語

浙江省和安徽省簽訂了《共同打造浙皖世界旅游目的地合作協議》,將進一步推動旅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共同培育區域化生態旅游集群,完善立體化旅游基礎設施,建立常態化合作共贏機制,共同發展生態旅游,互惠互利。

參考文獻

[1] 黃璜.浙江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1, 20(11).

[2] 劉鋒.“民生改善”引領這里有發展方式轉變[J].旅游學刊, 2010(8).

[3] 吳必虎,伍佳.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產業升級問題[J].旅游科學, 2007,21(3).

作者:杭宇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歐盟證券市場改革論文下一篇:電子商務問題思考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