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偶成戴望舒教案范文

2022-06-22

教案環節內容/特點身體表演與空間互動+理論講解將“空間尺度、限定與圍合方式、光線、材料、建造、場地、結構”等知識點的認知與訓練綜合地介入教學。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偶成戴望舒教案范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第一篇:偶成戴望舒教案范文

戴望舒《偶成》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了解戴望舒其人其事,了解戴望舒詩歌特點。

2、明確本詩創作主題,理解作者通過本詩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難點:

明確本詩創作主題,理解作者通過本詩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每個人的青春,都住著一個從“雨巷中走出來的姑娘”,今天,就讓我們學習“雨巷詩人”戴望舒的另一首詩歌《偶成》。

二、作者介紹

1、基本情況

戴望舒(1905~1950) 詩人。 筆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縣( 今余杭市)人。1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轉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并于翌年就讀于該校法科。1926年春,開始在與施蟄存合編的《瓔珞》旬刊上發表詩歌。1928年《雨巷》一詩在《小說月報》上刊出,受到人們注意,他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稱號。這一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保留著中國古代詩歌傳統及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痕跡,并帶有明顯的法國象征派詩人魏爾蘭等人的影響。

戴望舒于1905年出生于煙雨迷蒙的杭州城,這里的氣候培育了詩人太多的柔情和憂郁,他愛情路一波三折,更加劇了他精神的苦惱和折磨。生活在二三十年代,中國黑暗濃重的大環境當中,詩人像所有正直善良的知識分子一樣,陷入了苦悶與彷徨,于是,這樣一種人生困境當中,詩歌成了詩人靈魂修養和凈化的方式,他傾聽自己生命的律動而喃喃自語,向深處挖出了生命的缺憾所帶來的種種沉郁和悲凄,并一一展示出來。

2、婚戀情況:

戴望舒一生與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平、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第二任夫人是楊靜。

1928年,戴望舒憂郁而強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愛上了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平。時年18歲的施絳平活潑可愛,與戴望舒憂郁的性格形成強烈的對比。1931年春夏之際,戴望舒與施絳平舉行訂婚儀式,聲勢很大。但施絳平提出了條件:戴望舒出國留學取得學業回來有穩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為了兌現愛情的預約,他乘坐達特安號郵船離滬赴法留學。 在法國的3年中,戴望舒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由于自費留學的資金不夠,他只得靠譯稿來掙錢。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學開除回國。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個不相信的傳聞終于得到證實,施絳平已確實戀上她原本就喜歡的那個人,戴望舒憤怒之下當眾打了施絳平一記耳光,長達8年的戀愛終于結束。

為了撫慰戴望舒愛情的傷口,穆時英將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小他12歲的穆麗娟的清純、秀麗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并于第二年結婚。但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兩人間的感情逐漸有了分歧,他們常常因一點小事而大動干戈。1940年冬,穆麗娟回到上穆麗娟回到上海決定離婚,戴望舒只好在離婚協議上簽字,根據協議,戴詠素歸戴望舒撫養。

1942年,戴望舒與同在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楊靜相識,并很快進入熱戀。盡管楊靜的父母竭力反對,但楊靜是個充滿個性的女孩,她沖破種種阻力,毅然與大她21歲的戴望舒結了婚。楊靜從小長在香港,嬌小美麗,活潑好動,結婚時才16歲,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齡的差異,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現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瑣事吵架。1948年末,楊靜愛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離婚,戴望舒做了種種努力都未能奏效,兩人各帶一個女兒,戴詠樹歸楊靜,戴詠絮歸戴望舒。

1949年初,曾經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決定回到北方。戴望舒被安排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負責法文科工作,對于這項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聞出版總署的負責人胡喬木表示,"決心改變過去的生活和創作方向"。而這時,他的哮喘病已嚴重到上樓都要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為了更好地工作,他聽從醫生建議動了手術,但病情并未好轉,由于惦記《論人民民主專政》的法文翻譯,他提前出院,并給自己打麻黃素針,在家治療。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黃素針,為了能早點治好,他加大劑量,注射后不久,心臟跳動劇烈,撲在床上就昏迷過去,等送到醫院,已經停止了呼吸。

3、關于作品: 戴望舒,憑著一首《雨巷》,以“雨巷詩人”之名進入我們的視野,然而真正在人們心底留下烙印的還是這首小詩《偶成》。

這首詩作于抗戰最后的歲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歲月,被無數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它不僅僅是那個時候的一首表達革命樂觀精神的詩,這樣太束縛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贊歌,是詩人歷經磨難之后得到的大悟。

從《雨巷》到《尋夢者》,從《煩憂》到《我用殘損的手掌》,再到這首《偶成》,戴望舒的一生都在執著的追求理想與愛情,也經歷不停的失望。從詩歌看戴望舒,他是一個不染輕塵的人,如同他出于《離騷》中“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的筆名一樣優雅柔美。

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十種。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三、詩歌朗誦

1、聽錄音

2、朗誦詩歌

四、文本賞析

(一)解題

題目的含義是:忽然看到春天來了,冰雪融化了,有感而發寫下此文。

(二)、賞析詩歌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舊的凝冰都嘩嘩的解凍 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 再聽見明朗的呼喚——這些迢遙的夢

賞析: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有些美好的東西是永恒的。讓人從中體會到美的恒常。

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 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 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 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

賞析:這一段說有的美好的東西并不是永恒的。當一些美麗逝去,不要過多抱怨。 感悟:生命中曾擁有一些美好的東西,也曾丟失這些美好的東西。人就是這樣成長的。所以,人要追求,但不能刻意追求。在美好面前,我們要快樂。但美好過去,我們也要心平氣和。

(三)、詩歌第2句中“古舊的凝冰”比喻什么 明確:比喻那些正在醞釀的希望和生命。

(四)、詩歌第5句中“這些好東西”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的是美好的愿望和渴望。

(五)、迢搖的夢指什么?

明確:據原詩,這些迢遙的夢是指“燦爛的微笑”與“明朗的呼喚”就是指那些美好的東西。

(六)、參考詩歌的寫作時間及展現的意境,概括這首詩的主題。

明確:這首詩的主題,寓意生命的頑強?!杜汲伞穼懹?945年5月31日,抗戰最后歲月。詩作表達了詩人對于光明未來的深情呼喚,表明詩人對勝利前景的堅定信念

(七)、《偶成》 詩人通過抒寫夢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革命樂觀精神,是詩人歷經磨難之后得到的大悟。

詩人的人生態度 紛繁落盡,正道滄桑,隨著時光流轉,這一個偶然轉身,已經是另一番模樣。只有靜水流深,汩汩中流淌著生命的真諦,至今不息。

五、布置作業

第二篇:小學語文《春日偶成》教案

教學準備:板書課題、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古詩兩首》中的《江南春》,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詩《春日偶成》。在1000多年前的一個春天里,北宋詩人程顥(出示程顥圖片,注音hào)踏春郊游,由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

師:聽了老師的敘述,你能通過自己的理解說出題目的意思嗎?(提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偶然,成:寫成)

生:春天里的一天,我偶然寫成了一首詩。

師:程顥偶然寫成的這首詩后來竟成了膾炙人口、流傳千年的經典名詩!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它,欣賞它。(出示全詩)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板書:讀準)

指名二三個學生朗讀,正音。

師:古詩是有節奏的。(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詩,范讀)請同學們再讀這首詩,將它讀順。(板書:讀順)

指名二三個學生朗讀。齊讀。

師:這首詩你能讀懂嗎?確實有難度。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字詞解釋,借助插圖,思考這首詩的意思。(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隨:沿著,過:來到,川:河流,時人:當時的人,識:知道,余:我,將謂:可能會說,偷閑:偷懶貪玩。)(板書:讀懂)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同桌可以交流。

師:同學們,你理解了哪些詩句的意思?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學習成果。

學生試說,教師注意引導和糾正。

師: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都說出來?

學生試說,教師注意引導和糾正。(淡淡的云飄浮在天空,輕輕的風吹拂著大地,時間已接近中午了。我靠近花叢,沿著柳樹,來到了前面的河流邊。當時的人不知道我心中的快樂,可能會說我像少年人一樣偷懶貪玩呢!)

師:我們已經大致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但還不夠,我們還要將這首詩讀透。(板書:讀透)

師:各位同學,現在你就是程顥,我想請教一下,你在這首詩中描繪了哪些春景?

生:云、風、花、柳、川(板書:云、風、花、柳、川)

師:(動情描述,并配以圖片和音樂)白云淡淡,春風輕輕,日光和煦,百花吐艷,綠柳垂條,碧水悠悠。程大詩人,你披花拂柳,穿行其中,應該很舒暢吧!你能帶著這種舒暢的感覺吟誦你的前兩句詩嗎?

指名學生朗讀,評價。

師:除了這些之外,你還看到了什么美景?你是詩人,不要只說一個詞,能不能用一兩句話描繪一下?

學生描繪春景,教師予以引導和評價。

師:哦,原來程大詩人看到了這么多美景。(出示春景圖)欣賞著這樣的美景,你心情如何?詩中有反映嗎?(余心樂)(板書:樂)那請你帶著愉快的心情再次吟誦一下前兩句詩。

生再讀詩句: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師:同學們,如果你處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會做些什么?(要求將連動句說清楚說具體)

生1:太開心了,我編了個柳條帽子戴。

生2:我也很開心,我欣賞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我在河邊逗小魚和蝌蚪玩。

都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表演出來!

師:你們真有意思!詩人程顥是個大學問家,整天忙著做學問和講課,今天難得有空出來,看到如此美麗的春景,他也做出了像你們一樣的舉動。那些在地里勞動的莊稼人、在河邊洗衣的姑娘們看到這樣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做出這樣的舉動覺得非常奇怪。他們會說什么呢?

學生想象說話。

師:詩人介意別人對他的議論嗎?(這從他臉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來)但如果老師讓你替詩人解釋一下,你會怎么說?

生:鄉鄰們,我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因為我看到美麗的春景心中快樂呀!

師:由此可見,作者寫鄉鄰們對他的議論,實際上是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樂!(指板書)誰能快快樂樂地讀一讀這兩句詩?

指名學生朗讀,評價。(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師:程顥在這首詩中先描寫了美麗的春景,(板書:寫景)再抒發了快樂的心情(板書: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令人百讀不厭。我們再來讀一讀。

指名學生朗讀,評價。齊讀。

師:優美的詩篇應該儲存在大腦里,請讀熟這首詩。(板書:讀熟)

指名有感情地背誦,齊背。

師:課后,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將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現代的記敘文,題目就是《春日偶成》改寫,看誰寫得好!(板書:讀寫)

板書設計:

春日偶成 讀準

寫景:云、風、花、柳、川 讀順

抒情:樂 讀懂

讀透、讀熟、讀寫

第三篇:戴望舒《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1、詩歌的意象分析

2、詩人的思想感情

3、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詩歌的象征意味

教學方法:誦讀法、感悟法、啟發式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話題引入(3min)

師:這幾天呢老是下雨,之前也有同學在周記中提到說她討厭雨天,曾經呢我也特別討厭下雨,但是后來我讀到一首詩和聽了一首歌,讓我從此愛上了雨天,讓我領略到了雨天不同于晴日別樣的美麗。那么接下來我們就跟著詩人戴望舒的腳步一起走進江南的雨巷,感受其中別樣的美麗。(PPT展示詩人相關資料)

二、整體感知(7min)

1、老師范讀,掌握誦讀技巧(明確:舒緩低沉、回環往復)

2、學生齊讀,感知感情基調(明確:哀怨惆悵)

三、深入探究

1、分析詩歌意象和象征意味(20min)

(明確:油紙傘、雨巷、丁香、籬墻、姑娘)

2、把握詩人感情(10min)

(明確:失戀的痛苦;政治的失意)

第二課時

3、體會詩歌之美(10min)

(明確:朦朧之美、空靈之美、憂傷之美)

4、學習藝術手法(15min)

(明確:音節韻律之美、詞句的復沓重疊、古典意象的化用、象征手法)

四、延伸拓展

1、音樂欣賞(5min)

2、學生朗誦(10min)

第四篇: [四下教案 古詩兩首 江南春 春日偶成]

4、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四下教案 古詩兩首 江南春 春日偶成。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這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于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一開始就展現了江南大自然風光。“千里”是對廣闊的江南的概括。這里到處是鶯啼,無邊的綠葉映襯著鮮艷的紅花。這種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

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風中,酒旗在輕輕地招展。這是多么明麗的江南啊!

一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則另有一番風光。在山明水秀之處,還有南朝遺留下來的數以百計的佛寺。這些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虛數,不是實指,突出佛寺之多。

三、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

(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教案《四下教案 古詩兩首 江南春 春日偶成》。依山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到的內容。

(二)后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墒菚r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 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2、依據《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詩題導入

1、背誦《江南春》。

2、師: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板書詩題:春日偶成)教師簡介作者程顥。[程顥(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于當時名儒周敦頤。曾擔任上元縣主簿、太子中允、監察御史、宗寧寺丞等職。]

二、自讀古詩,疏通文字

1、學生自由讀《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體交流對詩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互相啟發。 (2)邊讀邊引導想象,逐句談理解。

(3)師生小結:

一、二句寫景——云淡、風清、花紅、柳綠,加上近午的陽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生處這宜人的春色中,詩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三、反復品味,精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程顥怎樣的心情?

2、集體交流,通過誦讀、言說表達自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3、反復練讀,熟讀成誦。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兩首古詩,思考:讀了這兩首寫春景的古詩,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詩中原句,學以致用。)

2、回憶自己看到的春景,開展“春游歸來”賽詩會(既可背誦其它寫春天的古詩,又可以自己創作。)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春日偶成》。

2、改寫《春日偶成》。(將古詩變為白話文)

第五篇:古詩《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⑴

云淡風輕近午天⑵,傍花隨柳過前川⑶。 時人不識余心樂⑷,將謂偷閑學少年⑸。[1]

《春日偶成》是宋代(北宋)詩人程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出自 《宋詩鈔》。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詩歌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詩歌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 注釋

⑴偶成:偶然寫成。

⑵云淡:云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 午天:指中午的太陽。

⑶傍花隨柳:傍隨于花柳之間。傍,靠近,依靠。隨,沿著。 川:瀑布或河畔。 ⑷時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將謂:就以為。將:乃,于是,就。 偷閑:忙中抽出空閑的時間。[1] [2] 韻譯

云兒淡,風兒輕,時近春日中午, 傍著花,隨著柳,我向河岸漫步。 這愜意的春游呀,人們并不了解, 將會說我忙里偷閑,強學少年童。[3] 散譯

淡淡的云在天上飄,風兒吹拂著我的臉龐,此時此刻已近正午, 我穿行于花叢之中,沿著綠柳,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前面的河邊。 當時的人不理解我此時此刻我內心的快樂,

還以為我在學年輕人的模樣,趁著大好時光忙里偷閑呢。[4]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程顥任陜西鄠縣主簿時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寫下來的。詩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學家,長期困在書齋里,少有閑暇寬懷的時候。一旦走出書齋,回到大自然中,便覺得格外爽快,那種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3] [4]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 詩的前二句“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細細品味,卻有幾層意思在其中。其一,寫自己春游所見、所感。云淡風輕,傍花隨柳,寥寥數筆,不僅出色地勾畫出了春景,而且強調了動感—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處是艷美的鮮花,到處是裊娜多姿的綠柳,可謂“人在圖畫中”。其二,著重寫自己留連忘返的心情。這種心情主要是通過‘近午天”、“過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來的。所謂“近午天”,并不是說自己時至中午才出來游春,而是用“近”來強調自己只顧春游忘了時間,用自已的突然發現來表現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樣,“過前川”也并不僅僅是簡單地描寫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況,而是用“過”來強調自己在春花綠柳的伴隨下“過”了前面的河流才發現自己只顧游春,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很遠很遠。這樣,這兩句詩盡管描寫的只是云風花柳等自然景觀和作者喜愛它們的心情,但其中更隱括著一種作者要忘世脫俗的高稚情調,正是這種情調,才使他幾乎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疲勞,達到了如醉如癡的境界。

假如說,詩的前兩句主要是寫情寫景的話,那么,“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則主要是詩人自己內心世界的直接抒發。本來,在云淡風輕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綠柳的簇擁中陶冶自己的情性,這應該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殺人們性靈的封建時代,這似乎只應該是有些“狂”勁兒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須眉長者只應該端然危坐,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盡管程顥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盡管他寫這首詩時很可能已經是一位藹然長者,可他仍然無法抗拒大自然對他的吸引,做出一些為“時人”所不能理解的舉動。這其中包括了他對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時也包括了他對一般“時人”的嘲笑與諷刺,既表現了他對子人生價值的另一種認識,也表現出了他樂在其中,孤芳自賞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們認為是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也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個側面:他不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還是一個對大自然充滿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的感情經常被“理”壓抑和扭曲罷了。[2] [3] 名家評價

武漢大學教授沈祥源:這首詩語言簡潔樸素,如同談心,初讀覺得平淡無奇;但反復咀嚼,便能從平淡中尋出深意的詩味來。理學家所說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氣和平”的養性之道,竟然與詩的藝術境界如此合拍,實為巧奪天工之作。[2] 作者簡介

程顥(1032-1085年),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洛陽人。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調鄂鄠縣主簿。熙寧初,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貶為鎮寧軍簽判,知扶溝縣。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學家,北宋理學五子之一,與其弟程頤合稱“二程”。二人創立的學說,世稱“洛學”,是理學中的重要派別。曾在洛陽講學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輯《二程遺書》。[5] 參考資料

1. 湯霖.千家詩注析: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2-3 2. 沈祥源.千家詩助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3. 蒙萬夫.千家詩鑒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1-2 4. 賈三強.千家詩新繹: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74 5. 蒙萬夫.千家詩鑒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894

程顥(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 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從開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陽)。[1]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1] 程顥為嘉祐年間進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反對王安石新政。在學術上,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同上)。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2]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歲。 [3] 程顥曾和其弟程頤學于周敦頤,世稱“二程”,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其學說在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其所親撰有《定性書》《識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遺書》《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書》。[4] 本 名 程顥 別 稱 明道先生 字 號 字伯淳 所處時代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時間 1032年(壬申年) 去世時間 1085年(乙丑年)7月9日 主要作品 《論王霸札子》《論十事札子》 主要成就 開創新儒學,為宋代理學奠基者 籍 貫 河南洛陽 封 爵 豫國公 封 號 河南伯 謚 號 純公 人物生平 程顥(1)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程顥出生[6] ,其祖先歷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遷居開封府,祖父程遹(《宋史》作程羽)遷居河南府(今洛陽),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宋仁宗錄舊臣后代,程顥的父親程珦因此被授為黃陂縣尉,歷知龔、鳳、磁、漢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響,以反對王安石新法著稱。[1] 程顥資性過人,修養有道,和粹之氣,盎然于面,門人、友人與之相交數十年都未嘗看見他有急厲之色。

嘉祐二年(1057年),程顥舉進士后,歷任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1] 神宗在位期間(1068年~1085年),程顥任御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于學術?!端问贰繁緜鞣Q:“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后得之”。與弟程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他先后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庠,并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顥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養圣人,“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棄也”。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且強調教育必須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以儒家倫理為教育的基本內容。程顥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不可“滯心于章句之末”,為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顥的教育思想對后世也影響深遠。后人為求學統淵源,于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為紀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顥于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歲。[3] 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賜謚程顥為“純公”,程頤為“正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顥為“河南伯”,程頤為“伊川伯”,并“從祀孔子廟庭”。

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詔加封程顥為“豫國公”,程頤為“洛國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詔令兩程祠以顏子(即顏淵)例修建,規制比于闕里,前后殿廡齋室等房共六十余間,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興起斯文,本諸先哲,淑我后人”。

明憲宗成化二十年(1489年),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于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為紀念二程所立?!夺躁枙褐?middot;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進儒為賢,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二程祠“學達性天”匾額。[2] 代表作品

程顥一生著述不少,又長期講學,有后人效《論語》等將其言論輯錄成冊。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編成的《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說》等,程頤另著有《周易傳》。二程的學說后來由南宋朱熹等理學家繼承發展,成為“程朱”學派。

1、《遺書》(《河南程氏遺書》),25卷,系二程門人所記二程的語錄,后由朱熹編定。

2、《外書》,12卷,朱熹編定的是《遺書》的補編或續編,內容多系傳聞雜記。

3、《文集》,12卷,為二程的詩文,南宋張栻,朱熹等先后纂輯。

4、《經說》,8卷,是程頤以義理疏解儒家經典的著作,包括《易》《詩》《書》《春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8種。其中:《易》《孟子》《中庸》不一定是程頤手著;《粹言》2卷,是楊時根據二程語錄撮要文飾而成,后又由張栻重新編次。

5、《易傳》又稱《程氏易傳》《伊川易傳》,4卷,是程頤注解《周易》的著作。以上《遺書》《外書》《文集》《經說》4種,在宋代均單獨刊行,也有的合在一起刊行,稱為《程氏四書》。

明代末年徐必達匯集二程所有著作共6種,以《二程全書》之名刊行。清康熙間呂留良又加???,重新刊刻,后涂宗瀛又重校印行,此即為今本《二程集》所據本。其舊本《二程全書》,尚有1920年上海中華書局鉛印的四部備要本?!抖碳肥且徊恐匾睦韺W著作,書中第一次把“理”作為宇宙本體,闡述天地萬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問題,奠定了以“理”為中心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其中,程顥的識仁、定性,程頤的性即理、主敬、體用一源等許多重要哲學概念和命題,都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來的,為后來許多哲學家所沿用,對宋明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主要成就

程顥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學主張。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內容并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認為“理”是先于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于理”,“有理則有氣”?,F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無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欲”。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二程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內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系,流毒頗深。究其內涵:

一、“理”是宇宙的終極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萬物皆只有一個天理”。

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則及封建等級制度的總稱。“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當也,禮之本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乎天地之間”。

三、“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發展變化規律的意義。“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

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派為“洛學”,二程在哲學上發揮了孟子至周敦頤的心性命理之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二程在學術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他們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生萬物的材料。從二程開始,“理”或“天理”被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使用,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而且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形態,“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河南程氏遺書》五)

二程的人性論祖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但二程的人性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為什么至善,為什么會產生惡的因素等一系列問題。二程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別,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無疵的;后者則是氣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氣”的侵蝕,產生弊端,因而具有惡的因素。二程認為,性的本然狀態,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特征,惡則表現為人的不合節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稱之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對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則“人欲”滅,“人欲”盛則“天理”衰。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這一命題,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不容全盤否定。 思想影響 思想主張:

1、核心思想:認為“萬物皆只有一個天理”,天理是萬物的本源,先有理而 程顥(2) 程顥(2)

后有萬物。“二程”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

2、把天理和理論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理。”

3、提出“格物致知”,認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程顥、程頤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張載的思想學說,后者對他們思想體系的構造和發展影響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創見,程顥、程頤兄弟(一般簡稱二程)開創的洛學學派是北宋影響最大、也是最為典型的理學學派。二程的理學思想體系,是北宋時期理學初創階段比較典型的形態,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學的基本輪廓,為朱熹思想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后人學術承接上,由于二程各人思想盡管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學術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因此,他們的學說也形成不同的接班者、學派。程顥認為萬物本屬一體,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發明本心,自覺達到與萬物一體,因此較多地強調內心靜養的修養方法,不大重視外知。后來的陸、王,大致沿著程顥的理路,發展為心學。而程頤則主張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窮理、格物致知,較多地強調由外知以體驗內知。

后來的朱熹大致沿著程頤的理路,發展為純粹的理學。所謂的“程朱理學”,實際上主要指的是程頤和朱熹的理學。當時有許多人追隨二程學習,尤其是程頤弟子很多,主要有謝良佐、游酢、呂大忠、呂大臨、呂大均、侯仲良、劉立之、朱光庭、邵伯溫、蘇昺等(其中三呂與蘇昺原為關學學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學學派,為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龐大的思想體系奠定了基礎。 此外,二程將易學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將儒家解《易》推闡發揮到極致,可以說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志,那么,程氏易學則實現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變。 人物軼聞 程顥妙破訛詐案

傳說,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8年)

,擔任監察御史的洛陽人程顥,曾以寥寥數語破了一件訛詐案。

當時,有一張姓財主得急病死,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有一老者到他家門口,對著財主唯一的兒子說:“我是你父親,現在我年紀大了,無依無靠,來和你一起生活。”接著,老者一五一十向財主的兒子說明了來由。財主的兒子非常驚訝,于是兩人一起到縣府,請縣令程顥判決。老者先說,“我是個郎中,因家中貧困,四處流浪,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兒子,無力撫養,只得狠狠心腸把兒子送給張財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鄰居阿毛親眼看見。”事隔多年,怎么還能記得這樣詳細。老者說:“我是從遠地方行醫回村后才聽說的,當時記在處方冊的背后。”并從懷里掏出處方冊遞給程顥,上面用毛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兒抱走,給了張三翁。 程顥問知財主的兒子才36歲,而死去的財主已經76歲,于是判定真偽,程顥對老者說:“財主兒子出生的時候,他父親才40歲,這樣的年紀,別人怎么會稱作張三翁呢?”老者聽罷無法狡辯,不得不承認自己冒認兒子,只想訛詐財主家的錢物的事實。案子遂破。[5] 天下事非一家私議

程顥在京任御史期間,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國推行“熙寧變法”。“熙寧變法”一經鋪開,便立刻激起眾多士大夫的反對。

在北宋士大夫之間,即使是反對變法者,反對的程度和態度也不盡相同。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司馬光、翰林學士范鎮、御史中丞呂公著等人對新法明確表示反對,其中司馬光最為激烈,他曾對宋神宗說:“臣之于王安石,猶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時。”王安石對司馬光,也是勢同水火,不共戴天。而程顥作為反對者陣營中的一員,態度上卻溫柔敦厚多了。王安石作為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也對程顥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尊敬,盡管王比程還年長十一歲。王安石與大臣們討論變法事宜,一遇思想不通處,王安石必聲色俱厲,暴跳如雷,重者貶人官帽。某次,恰巧程顥受命前來議事,聽后不慌不忙地勸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議,愿平氣以聽。”王安石見是程顥所言,又道理俱在,因此“安石為之愧屈”。

程顥說話做事,有理有節,不動真氣,但他反對變法的態度卻是一貫的。他任御史期間,多次上書宋神宗,指出不可變法的理由。他認為(變法的)反對者太多,總有反對的理由,天下沒有反對者過多而能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對改革人數的多寡來預測改革的成敗,這倒與其他士大夫或批評王安石的長相或貶低王安石的品格不同,不過程顥這一反對的理由,最終也確實一語成讖。變法的對錯好壞姑且不論,程顥在變法中的表現的溫柔敦厚,頗具君子之風,剛烈火爆如王安石者,對他也存尊敬。[5] 御史不知上未食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呂公著的推薦,提拔程顥為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里行。監察御史是言官,其職責是規勸皇帝、糾察百官。然而對于士大夫來說,糾察百官好說,但規勸皇帝卻非易事。因此,很多監察御史履職,或礙于情面,或擔心權威,或害怕打擊,往往形式重于內容,走走過場,不過讓皇帝表現一下納諫的姿態而已,至于納不納、納什么、怎么納,不予深究。

程顥任御史,卻比較執拗、較真,他常常像以誨人不倦的態度,直言數落宋神宗,不厭其煩。然而他不厭其煩,有些侍從卻大厭其煩,某日午餐時間已過,程顥仍舊絮叨述說,宋神宗饑腸轆轆,又不好明言。侍從便正色對程顥說:“御史不知上未食乎?”皇帝還沒吃午飯呢!程顥這才依依不舍地退了出來。一時傳為美談[5] 歷史評價

《辭?!罚撼填?,教育家、哲學家。二程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4] 程顥、程頤所創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并受到了后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變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程顥、程頤經學思想以“經所以載道”和以義理解經為基本綱領,并在經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天理論哲學,完成了倫理型儒學向哲理型儒學的轉化,亦是經學史上的宋學發展為思想史上的理學的重要標志。二程以新儒學的義理來闡釋儒家經典,是其與前代儒學的基本區別,具有新的時代特征。二程創立的天理論哲學代表了宋代理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二程確立了理學的道統論,由此體現出其在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程顥和程頤世稱二程,他們在中國儒學思想發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儒學第二次復興的主要骨干人物??芍^宋學(注:一般指稱宋代的儒家學術,學界也有指宋代學術總稱的)泰斗。[11] 二程創立的理學的核心內容,包括成德、成圣的道德修養觀,“中、正、誠、敬、恕”立身處世原則,“公、德、仁、順、和”治國理政之道和義利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深刻而廣泛。一些經典格言(如天理良心、誠心誠意、天理難容等)已融入人們的思想,出現在人們的口語中,直接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9] 程顥不僅僅是一位理學家,還是一位精通治道的地方官;不僅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實干家。[8] 程顥作為一代大儒,對中國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他不僅僅是一位理學家、思想家,還是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員、實干家,心懷天下,政績卓然。[5]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程顥逝世,終年54歲。他逝世后,宰相文彥博為其題寫墓碑,送他“明道先生”四個大字。程頤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評價他:“使圣人之道煥然復明于世,蓋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5] 參考資料

1. 《宋史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程顥,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從開封徙河南。高祖羽,太宗朝三司使。父珦,仁宗錄舊臣后,以為黃陂尉。久之,知龔州。時宜獠區希范既誅,鄉人忽傳其神降,言“當為我南海立祠”,于是迎其神以往,至龔,珦使詰之,曰:“比過潯,潯守以為妖,投祠具江中,逆流而上,守懼,乃更致禮。”珦使復投之,順流去,其妄乃息。徙知磁州,又徙漢州。嘗宴客開元僧舍,酒方行,人歡言佛光見,觀者相騰踐,不可禁,珦安坐不動,頃之遂定。熙寧法行,為守令者奉命唯恐后,珦獨抗議,指其未便。使者李元瑜怒,即移病歸,旋致仕,累轉太中大夫。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

2. 宋.程顥 程頤 著 .二程集(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1970年:封面 3. 《宋史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除判武學,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為異論,罷歸故官。又坐獄逸囚,責監汝州鹽稅。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4. 《辭?!肪庉嫵霭嫖瘑T會.《辭?!返诹婵s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4月:233 5. 程顥:理學家的另一面 .網易轉《天津日報》.2013-07-29[引用日期2013-08-14] 6. 《明道先生年譜》:明道生于明道元年壬申。

7. 晉城程顥書院修復重建方案初定 .山西新聞網.山西晚報.2010-01-27[引用日期2013-08-14] 8. 宋代理學家程顥:小官當得很自在 絮絮叨叨地數落皇帝 .人民網-《環球人物》.2013-04-15 [引用日期2013-08-14] 9. 兄弟大師安眠地 理學傳世近千年 .洛陽日報.2011-07-28[引用日期2013-08-14] 10. 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黃陂故居遺址明年將改造(圖) .新浪網轉《楚天都市報》.2012-11-21[引用日期2013-08-14]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評價教師的語言范文下一篇:農業科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