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

2023-03-13

第一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

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

——以宿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規模經營主體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宿州市作為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地區,承擔著“創新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體系”的試驗內容,肩負著培育現代農業三大經營主體的重任。本文以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現代農業重要經營主體為視角,嘗試分析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中的重要意義深入揭示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面臨的難題初步提出了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幾點思考。

一、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中的重要意義

(一)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迫切要求。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家庭經營的集約化水平和統一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日益突出。從農業經營主體方面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農業的經營主體主要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型農戶,經營主體素質不高,經營規模不大,經營效益不高,這種傳統的農業經營主體已經不能夠適應我國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特別是在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一些地方農忙季節人手緊缺問題越來越突出、務農勞動力老齡化越來越明顯、農業兼業化副業化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要從根本上解決“誰來種地”、“地怎樣種”的重大問題,迫切要求改造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二)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依托。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核心內容。農業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F代農業經營主體相對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來說,既是我國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一種組織形態,又是我國農村先進生產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因此,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依托。從生產力角度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克服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的分散性、低效性等弱點,提高家庭經營的集約化水平和統一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從而實現規模經濟、降低交易風險、降低交易費用等外部利潤。從生產關系角度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僅能夠溝通涉農三次產業之間的內在關系讓農戶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利潤而且能夠溝通土地、科技、勞動力、資本等農業生產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優化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666個,總量居全省前列,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進入了一個數量持續增長、質量逐步提高的發展階段已經在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動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農民為主體、依托主導產業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新模式。首先,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了我市農業產業化四大主導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市266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90%以上分在糧食、畜牧、果蔬、林業等四大主導產業上,其中糧食類410個,畜牧類894個,果蔬類977個,林業132個,它們在促進我市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形成和發展。目前,我市探索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四種基本模式一是合作社自辦加工和流通實體,實行“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二是合作社與大型龍頭企業合作,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三是合作社與大型超市合作,實行“超市+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四是合作社與大型批發市場合作實行“合作社+批發市場+農戶”模式。

(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加快培育現代農業服務性組織,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建設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發展了多種形式的統一經營方式,彌補了村組集體統一服務的不足。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探索了三種統一經營方式:一是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農戶分戶生產管理,合作社統一經營服務的“統分結合型”如埇橋區群富甜葉菊合作社,二是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租賃、入股形式;合作社“統一生產經營型”,如宿州市意利達農業科技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租賃、入股形式、轉包經營、合作社“統一服務型”,如埇橋區八張村富民瓜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第二,發展了統一服務的內容提升了統一經營的層次。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由過去為農戶提供單純的生產、技術服務,逐步轉向提供生產、加工、技術、銷售、信息和資金服務等綜合方向發展,強化了“統”的功能,提高了統一經營的層次。

(五)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村集體經濟的一種有效實現形式。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以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互助經營為特征、社會化服務為內容、與傳統的村組集體經濟組織相區別的一種新型的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2011年,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總數達2666個,資產總額13.3億元,成員數16萬多個,帶動農戶74萬多戶,盈余返還1.1億元,從事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190個,占總數的62%,同時還出現了土地流服務和資金互助服務等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17家。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帶動農戶增收能力、服務農戶能力、抗拒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在逐步增強探索出了農村集體經濟的一條有效實現形式,找到了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一個重要抓手。

二、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幾點思考

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我市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之中,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生事物還不成熟、不完善,發展中面臨著人才缺乏、管理松散、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不大等難題。破解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遇到的這些難題既是我市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市實施“農業提升戰略”的迫切需要。

(一)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首先要大力優化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環境。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F代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階段不可避免地還存在不少問題,廣大干部群眾對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接受也有一個認識過程,因此,在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初期特別需要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扶持其發展壯大。當前,需要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目前,我市已經出現了一大批種養專業大戶,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666個、專業協會213個、聯合社2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5家,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已經在我市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級領導干部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辯證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堅定發展信心,滿腔熱忱地支持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

2、營造社會輿論環境。我市的黨刊黨報、廣播電臺、政府網站等新聞媒體要積極關注我市農村改革試驗區的試驗情況,及時跟蹤報道我市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進程加大宣傳報道力度。同時,要積極爭取利用國家和省部級新聞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宣傳我市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動態和發展經驗。

3、優化政策運行環境。要加大財政政策執行力度,嚴格落實宿發[2005]17號、宿發[2007]8號等文件規定的扶持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財政政策。要加大金融政策執行力度,嚴格落實宿州銀發[2010]12號文件規定的金融信貸政策,積極幫助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申報部、省級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扶持。要加大人力資源政策執行力度,依托“陽光工程培訓”、農民企業家培訓等項目,加強培訓力度,提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素質和發展能力。要加大稅收、用電、用地等其他政策執行力度嚴格落實宿農[2010]100號等文件規定規定。

4、積極開展示范社建設。要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關于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行動的意見》文件的要求,緊緊圍繞規范化建設、標準化建設、品牌化建設、信息化建設,扎實推進示范社建設。要按照規范化建設的要求,認真總結我市和外地聯合社的發展經驗,積極扶持和打造一批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示范聯社,切實解決典型不點、亮點不亮的問題。要加大共建力度,積極探索省市共建、市縣共建模式,充分發揮省、市、縣和不同部門的積極性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規范化建設水平。

5、完善工作運行機制。要建立健全一個統

一、高效、協調的工作機制協調農業、財政、工商、稅收、民政、科技、金融、供銷、稅收等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整合各部門管理資源,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的積極作用切實解決多頭管理、合力不強的問題。

(二)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要加快推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符合群眾意愿的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但是,農業生產力在不斷發展,農業生產關系必須不斷地與之相適應。因此,培育現代農業經主體,必須要積極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實現“兩個轉變”,提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經濟實力和發展能力。

1、積極推進家庭經營方式轉變。依托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靈活、多樣、有效的新型農民培訓,提高經營主體的融資經營能力、科技應用能力、機械使用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和示范作用,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著力提高家庭經營的集約化水平。

2、積極推進統一經營方式轉變。這是現階段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機制的重點和難點。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要以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導,積極完善、推廣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四種基本模式,探索密切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種養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聯結機制,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的方向轉變,著力提高統一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三)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要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前提和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就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必須要在要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上的重要作用。

1、進一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要規范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農民互助經濟組織,因此,扶持、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可以夠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依法保障農戶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要按照《承包仲裁法》要求,盡快健全縣、鄉、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處仲裁機構搭建土地流轉服務平臺。

2、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上下功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到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手中,既能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又能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土地流轉面積超過2000畝的有50個,流轉面積在實現土地經營權合法有序流轉和發揮規模效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符合現代農業組織發展規律,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有效形式,是推動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因此,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要充分發揮現代經營主體在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上的重要作用。

1、強化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的服務。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簽訂合同,確定最低收購保護價,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種養技術、市場信息、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等多種服務。

2、創新完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采取設立風險基金、可盈余分配、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關系。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規范合同內容,明確權利責任,提高訂單履約率,引導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主體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3、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與一村一品專業村對接,把一村一品專業村、專業鄉鎮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標準化生產基地。鼓勵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現代流通方式。

(五)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支撐。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要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上的重要作用。

1、發展多元化服務主體。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專業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等社會化服務主體形成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格局。

2、發展多層次服務體系。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要從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既要發展生產、銷售層次的社會化服務,也要發展科技、信息、金融、能源等高層次的社會化服務,健全完善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3、發展多形式服務內容。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既要創新公益性服務的實現形式,也要創新經營性服務的實現形式,既要發展專項服務,也要發展綜合性服務,鼓勵和支持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戶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第二篇: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影響經濟全局

李國祥

?2013-04-01 09:16:48來源:《上海證券報》2013年03月14日

中國現階段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主導模式仍然是小農戶直接面向大市場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由集體經濟承擔的統一經營功能一直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人口越來越集中到經濟發達地區,農產品消費地與產地距離越來越遠。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無法駕馭遠離的大市場。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不僅關乎農民切身利益,也對國民經濟的各個環境都有直接影響。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已連續發布了10個中央一號文件。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有其側重點。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側重點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如何理解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要解決哪些重大現實問題?怎樣才能形成有效的農業生產經營新體制機制?筆者談點粗淺看法。

回答什么是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并不容易。目前理論界對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并沒有明晰的一致性界定。但是,從實踐需要來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行為規范制度和活動空間以及動力機制。

改革后,中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計劃經濟體制中的集體土地按質量和地理位置等人均分配到每家每戶,由農戶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決定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在農戶基礎經營層次上,集體經濟組織發揮統一服務功能,如興修水

利。

實踐證明,這種雙層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動力機制是農民付出努力與獲得收益直接相對應,有助于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農產品供應,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在歷史上曾發揮了重要作用。

既然農村中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雙層體制曾發揮重要作用,為什么還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這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了新階段密切相關。

中國現階段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主導模式仍然是小農戶直接面向大市場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由集體經濟承擔的統一經營功能一直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近些年來,我國很多農產品都經歷了市場價格劇烈波動。有時農產品價格過高而農戶沒有農產品可賣,有時農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價格低迷,銷售困難。

2008年生豬價格急劇上漲,而很多養豬戶沒有生豬可供銷售。2009年農戶養殖的生豬賣不出去,虧損嚴重。筆者在農村調查中了解到,農民普遍感到現在的農業生產,如同賭博,市場風險很高。為什么會出現農產品生產時多時少和價格忽高忽低的困境?這與現有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中小規模農戶盲目生產有關。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人口越來越集中到經濟發達地區,農產品消費地與產地距離越來越遠。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無法駕馭遠離的大市場。當價格高時,可能蜂擁而上擴大生產。當把農產品生產出來時,可能農產品供給嚴重過剩,價格暴跌,連成本都收不回來。當農戶因虧本而退出生產時,接下來可能面臨農產品價格上漲而痛惜沒有農產品可供銷售。

分散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不僅讓農民牢騷滿腹,而且也影響到每個消費者。分散小規模農戶生產農產品,自己不可能直接將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只能賣給當地的商販,商販從田間地頭收購農產品后到產區批發市場銷售,然后由分散產區運到集中產區批發市場銷售,運銷商再集中產區批發市場農產品到主銷區批發市場銷售,在主銷區批發市場批發到農貿市場或者超市,最終才由消費者在居住地市場上購買所需要的農產品。

農產品流通環節多,費用高,必然帶來居高不下的農產品消費價格,讓消費者承受沉重的經濟負擔。特別地,當某種農產品生產過多,價格預期下跌時,商販往往會在產區拼命地壓低收購價格,減少收購量,導致產區價格低迷和農民銷售困難而銷區價格可能仍然高企。

按農戶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農戶生產,與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和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矛盾也越來越突出。2012年,中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達到1.6億人,他們常年不從事農業生產,但是卻擁有承包地,這可能帶來農業副業化,甚至土地撂荒,直接影響農村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率提高。

正是分散小規模農戶生產無法克服的弊端,中國各地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正在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農產品價格整體上已經連續多年上漲,未來還可能上漲。農產品需求增長,價格持續上漲,無疑會增強農業生產經營者利潤空間擴大預期。這種市場動力機制不僅催生出農村種養大戶和農民合作社,而且吸引了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2012年,全國工商企業租種農民土地到達2500萬畝。

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已經涌現,實踐初步表明這些新型主體有助于克服分散小規模農戶的弊端,更加適應國家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必然是實行規模經營的,可以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我國豬肉價格已經明顯高于歐美等國家的水平,但是國內一般養豬戶仍然盈利水平有限,甚至不盈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重要原因是一般農戶受到規模和技術水平等約束,養豬方式效率不高,勞動生產率偏低、病死豬太多、飼料轉化率不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進入農業,通過規?;a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應用先進科技提高產出效率,這樣,獲利就會大幅度提高。

未來各種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必然會發揮出綜合效益來。龍頭企業實力強,能夠加速科技創新,打造品牌,直接面向消費市場,通過與農民合作社簽訂合同發展訂單農業,再由合作社直接組織農戶按照合同生產,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揮示范作用,一般農戶專心按標準生產,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讓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夠分享到現代農業發展的成果。

現代農業發展已經孕育了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未來中國還會因勢利導,培育好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幾年來,中國每年在召開全國農村農業工作會議期間向各地的種糧大戶頒發獎狀,獎勵拖拉機。中國農業補貼新增部分主要向農村新型主體傾斜。國家財政支持的一些農業建設項目,將由合作社組織實施。龍頭企業除可以享受到優惠的財稅政策外,還可直接參與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毫無疑問,

中國農產品廣闊市場及其獲利空間,加上政策鼓勵,必將促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

當然,考慮到中國人口多,地域遼闊,農戶差異大,出于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戶權益保護,對于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創新空間也需要給予一定的限制。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租用農民承包地,必須以合法和農民自愿有償為前提。工商企業租用農民承包地,要實行嚴格準入和監督管理,防止工商企業圈地而不生產農產品,出現非糧化和非農化,破壞農業生產能力。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明確提出了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體系、動力機制和制度約束。這一定會激發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更好地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推進,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更高的消費需求,更快地實現農民增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第三篇:農村改革、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探索

在全球處于氣候危機、糧食危機、發展危機的背景下,國務院常務會議于7月2日通過《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7月9日通過《2008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工作意見》;6月8日頒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一個月內三個文件體現了糧食、土地,改革的關系:糧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物產,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唯一載體,改革土地權益是一切改革的首要內容。耕者有其田,生者有其地,是人類生存權的基本保障。實現社會進步,人類前行,只有靠人類的勞動和創新,怎樣實現人類勞動和創新的成果與人們的享有成正比呢?這就是公平、正義的追求,和諧社會的實現,只有改革和創新才能解決發展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只有制衡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創新思維、創新體制、創新性研究就是解決問題的源頭,創新型社會體制的建立就是解決全球三大危機的唯一途徑。據此,我們首先從農村改革,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方面進行探索。

一、 建立農村經濟社區,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和機制

1、 農村改革三十年后,需要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和機制。

(1)從“人民公社”到“包產到戶”解決了生產責任制、利益分配問題,但出現了分散經營、資源浪費、效益低下的問題。

(2)從“農民離土”到城鎮化的社會變遷,解決了社會結構調整和勞動力配置問題,但出現了新的產業結構矛盾和社會失衡問題。

(3)從“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產到戶”,制度創新有著客觀和現實的要求。從1949年到1978年30年間實現了個體化生產向社會化生產的轉變;從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間實現了社會的改革和開放;從“十七大”之后2008年,開始要實現社會的和諧和制衡,從此進行的改革、開放,將是圍繞和諧和制衡展開。其中農村體制的改革將會是中國第二次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像三十年前農村“包產到戶”的改革一樣,今天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會推動整個社會的改革和創新。

2、建立農村經濟社區的實施目標

(1)經濟和社會目標:

為農村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調整,優化農村經濟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充分就業,保護環境,防治污染,提高地方和社區福利質量,實現無煙工廠,綠色銀行的目標。

(2)文化和科技目標:

將塑造的社區文化和企業文化,經營理念傳播貢獻給社會,促進農村文明,文化的積累和進步。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方面,積極進取,在推廣行業技術進步中爭取領先地位。

(3)產業化和制度化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民為本,以農為基的理念,立足于各地的資源優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進行農業產業化的規模、集約經營,開展農業生產和科研活動,促進地區農業的改進和發展,以現有產權為基礎,建設農村產業化集團和農村區域化社區,建立適度規模的農村經濟社區,開拓現代社會新農村。

3、建立農村經濟社區的保障措施

(1)以各地的土地特點為基礎,規劃農業產業化集團和農村經濟社區;以現

有和規劃的道路、渠系為坐標,設立適度規模的農村經濟社區。以經濟社區

為核算單位,承擔法人責任。社區結構,社區組織形式、社區管理、社員自治

等構成社區治理制度。

(2)以各地農民土地為基礎,確定縣域、區域民權。社區是農村基層組織和經濟區劃單位。社員在社區內享有各項民權,社員在社區產權范圍內獲得相應收益,在生產、經營組織中獲得勞動收入,社員的產權不得剝奪,社員所有物產均可流轉,實現民權物化的多種存在形態。

(3)以農業產業化集團和農村區域化社區項目實施為切入點,推動農村行政區劃改革;社區結構改革;生產經營體制改革;社區治理和城鄉一體化改革;現代社會公民意識的改革。 在國家、省、市、自治區政府的支持和領導下,在農業院校,科研部

門的指導下,通過市、區、縣各級行政部門的積極組織協調,充分調動廣大社員的參與性和創造性,在分項實驗、分步實施的基礎上,力爭一年內各區、縣建成農業產業化示范社區一至二個。二年內各地區全面推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三年內完成制度設計和各項配套措施的落實。三年后不斷改革創新,完善農村產權制度的建設,為我國農村體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二、探索農村土地流轉的有效機制,實現農民土地收益和勞動收入并存。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有序、有效實施農村土地流轉,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農業產業化集團和農村區域化社區。

1、區域規劃原則和目標

原則:

(1)以各地土地特點為基礎,規劃農業產業化集團和農村區域化社區;以現有和規劃的道路渠系為坐標,設立適度規模的農村經濟社區;以單元經濟社區為核算實體,承擔法人責任。社區結構、社區組織形式、社區管理、社員自治等構成社區治理制度。

(2)原行政區域內農民的土地權益不變,土地權益流轉到新的經濟社區中按原值登記入股;原農民戶籍身份不變,轉入城市戶籍或享有固定工資的人員失去農民身份,原土地權益轉為經濟社區所有。

目標:

(1)由行政區劃功能向經濟社區功能轉化。建立具有現代企業特征的農村經濟社區。

(2)經濟社區具有經濟、文化、社會功能,成為農村主要的組織形式。構建民生為本的社會管理結構。

2、區域規劃范圍和層級

范圍:以各地土地特點為基礎,河道渠系為線索,整合土地資源,優化渠系功能,形成合理布局的經濟社區。

層級:

以縣域經濟區為規劃界線,以流域經濟帶為管理層級,以單元經濟社區為核算實體??h、區、社三級管理,社為基礎。

3、社區制度設計和組織實施

以各地土地特點為基礎,確定縣域、區域、社區產權,社區是農村基層組織和經濟區劃單位。社員在社區內享有各項民權,社員在社區民權范圍內獲得相應收益,在生產、經營組織中獲得勞動收入。社員的產權不得剝奪,社員所有物產均可流轉,實現民權物化的多種存在形態。產權收益和勞動收入并存。

三、健全農業服務體系,為農村和農民提供多樣性的服務。

1、轉變行政管理職能,涉農部門都要提升服務意識和質量。

2、轉變金融服務方式,加大和改善金融對農村、農業的支持力度。

3、組建農業產業化中介服務組織,提供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文化多種惠農服務。

四、推動適度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程度

1、組建農業產業化經濟社區和專業合作社,通過經濟社區組織和專業合作社組織實施農業科研項目,強化科技對農業的支撐。

2、組織農機、農肥、農藥等專業服務機構,通過專業化的服務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率,例如:農機服務隊、施肥服務隊、施藥服務隊等專業化的生產、經營組織。

3、協調農業科研院校與農業生產、經營實體的合作攻關。使農業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

產力,轉變為糧食增產、增效。

五、實施一批農業生產的節能減排項目和科研成果,拉動城市產業向農村的轉移

1、充分利用各地資源的優勢,建設適度規模的太陽能、風能和水利發電廠,減少排放。通過政府的支持,科研專家的項目指導,經濟組織的投入和運營,使相關節能、減排的項目有效實施。

2、充分利用各地區相鄰大中城市的地緣優勢,以城市帶動農村,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資源利用合理化,城鄉結構均衡化的目標。積極引進,吸收相關的科技成果,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廣大農村物產豐富,勞動力便利,自然形態各異的優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帶動整個地區節能、減排項目的實施,拉動城市產業向農村的轉移,從而改善本地區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人口分布廣泛,生產經營條件差異大,實施區域化社區制度是農村改革的突破口;通過農村土地的流轉,實現農民產權收益和勞動收入并存是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切入點。采取充分協商、尊重民意,科學決策的契約制度,建立農村經濟社區是解決農村深層次矛盾的轉折點。

農村、農民、農業問題歷來是中國社會改革的焦點。建立共和國是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理念,實現了社會的巨大變革;建立市場經濟體系是以“包產到戶”

的理念,實現了社會的改革開放。兩個三十年過去了,2008年又是中國社會巨變的轉折年,我們深知:改變三十年的農村產權制度;改變農村干部和群眾習慣性思維;改變原有行政管理體制的束縛。實在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風順的,但我們堅信:農村“經濟社區”的建立將會象“包產到戶”一樣推動整個農村的改革開放,將會影響中國第二次改革開放的進程。

附:(1)農業產業化集團框架

(2)農村區域化社區框架

(3)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內蒙古旭日農業開發集團

第四篇:申論寫作:在探索中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

延邊華圖教育

申論寫作:在探索中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 探索土地規模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的新路子,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近年來,湖北省孝感市積極在實踐中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依托湖北(孝感)春暉集團,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糧食規?;a經營的“春暉模式”,兩年來,收到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農民利益、拓寬農業投資渠道、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等多方面的效果。“春暉模式”的意義在于,在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框架內,積極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盤活土地資源,發展規模經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具體來講,“春暉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工業企業與農村生產要素結合,催生了新型農業生產主體。2007年,春暉集團以承債方式接手經營當地一家國家糧食儲備庫。當時農村“勞力荒”、“土地拋荒”問題在一些地方比較嚴重,考慮到物流成本、糧食來源與質量,春暉集團萌發了自己生產糧食的想法。2010年,春暉集團所屬的偉業春暉米業公司從租賃孝南區龍崗村1356畝耕地開始,不斷擴大糧食規模種植面積,目前已在孝感市累計流轉承包土地近10萬畝。同時,投入1.2億元資金開展土地整理,購置農業機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兩年來,共增加水稻產量6955萬斤,增加小麥產量1710萬斤,帶動農民增收6000多萬元。以糧食經營為主體,2011年春暉集團實現產值40多億元。

以土地流轉的新形式保障農民利益。2011年1月,春暉集團與龍崗村等4個村的村集體、669戶農民三方共同組建了“湖北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農戶保底又分紅、公司參股不控股”的原則,村集體和村民分別以機動地、承包地共6000余畝的經營權折資入股,占總股本的51%;春暉集團以農機具入股,占總股本的49%。入股農民可得到入股土地的保底租金、盈余按股分紅和在合作社的務工收入。在經營管理上,合作社理事會負責重大經營決策及資產發包管理,理事長由龍崗村支部書記擔任;春暉集團派人擔任職業經理,組織生產經營,負責日常管理。

以形式多樣的經營機制實現規?;洜I、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春暉集團實行三種經營形式:一是統一經營、統一分配。對土地股份合作社所屬耕地實行直接經營。二是土地租賃、統一經營。對于暫時不愿意完全流轉土地而又缺乏勞動力或管理能力的農戶,采取長期、短期或季節性租賃等方式,以“實物定價、貨幣結算”方式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三是訂單農業、分戶經營。對不愿意流轉土地而又愿意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推行“四提供、一回收”(提供種子、肥料、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和保價回收成品糧)服務模式。

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打造糧食全產業鏈。在產前環節,春暉集團建立了湖北春暉農科院,下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生態旅游農業5個研究所和質量檢測中心,開創了湖北民營企業創辦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之先河。在生產環節,建成全國單體最大的智能化溫室育秧工廠,建設大型谷物烘干廠,對種植基地進行全程全方位電子監控。推行免耕直播、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稻田養鴨等循環農業、生態種植模式。在產后環節,對糧食進行精深加工,推進品牌創建,布點自營農副產品超市,加強與市場對接。

延邊華圖教育

第五篇: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經營機制體制創新工作的方案

關于加快推進農業

經營機制體制創新的工作方案

中共海安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推進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科技支撐、加工轉化、市場開拓四大能力建設為著力點,依托優勢特色產業,積極推進土地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三大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我縣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促進我縣農業在全省率先實現現代化。

二、目標任務

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創建農地股份合作社,開展適度規模經營。2011年,完成新增土地流轉3萬畝,新建農地股份合作社20家,新增適度規模經營面積6萬畝。符合條件(人均集體經營性凈資產在2000元以上,集體凈收益在20萬元以上)的村(或組)全部完成改革。實施萬傾良田建設工程所涉及的村全面實施社區股份合作。到2015年,全縣累計土地流轉面積30萬畝,村村建有農地服從合作社,累計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65萬畝。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00家,入社成員超15萬人,帶動農戶超20萬戶,銷售收入超10億元,50%以上的合作社達到市級“五好”標準,10%以上的合作社達

1到省級示范社標準,創建國家級示范社3-5家。80%的村集體凈收益達到或超過20萬元,50%的村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

三、工作重心

1.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圍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布局,重點抓好全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創新和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方式,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競爭力。注重合作社產品營銷和市場建設。積極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推介會、博覽會,與高校、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農產品加工企業對接建立銷售網絡,向外開拓市場。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合作社與農業加工、流通等龍頭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和優勢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重組,促進合作社向聯合經營和集團型方向發展。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外銷平臺建設,加快現代農業農產品市場開拓體系建設。

2.鼓勵發展農地股份合作。鼓勵多種形式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可以實行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入股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土地流轉模式。積極發展農地股份合作社。農地股份合作社可以由村民小組內的部分農戶組建,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組建,可以村為單位組建,也可以由鄰組或鄰村的農戶自愿組建。完善集中居住區土地流轉制度。積極爭取掛鉤周轉用地指標,確保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占用農用地與村莊整理新增農用地掛鉤平衡。推進萬頃良田工程土地流轉。認真制定萬頃良田項目區土地流轉方案,引導農民有序流轉承

包土地,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連片規模經營,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盡快吸引高效益、高科技、高產出的農業項目落戶,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3.穩步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培育一批有較多的集體經營性資產和較高、較穩定經營性收入的村或組,為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打好經濟基礎。加強宣傳政策,打消村組干部的改革顧慮,層層統一改革思想,為社區股份合作社的組建打好思想基礎。積極引導村組做好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確權發證工作,明晰產權關系,為社區股份合作社的組建做好準備。因地制宜,穩妥推進,成熟一個,組建一個。同時要鼓勵和幫助社區股份合作社創新經營方式,確保資金、資產的安全與保值增值,推動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4.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積極探索“專業合作+農戶”、“土地合作+專業合作”等發展模式,鼓勵合作組織與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農民經紀人開展對接合作,引導同類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成立合作聯社,壯大合作社經濟實力,增強對農民的帶動能力。大力發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經營型、統一服務型等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扶持培育種養大戶,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使其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鼓勵興辦種苗、植保、農機、農資、營銷等專業化組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高標準、“一條龍”的社會化服務,提高家庭經營集約化水平。

5.探索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村基

本經營制度,保持現在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堅決落實更嚴格的耕地保護和集約用地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大力積極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穩妥開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保、以宅基地和住房置換城鎮住房“兩置換”工作,有效有序集聚資源。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補償機制,探索包含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新內容的安置途徑。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大力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掛鉤用地指標優先用于新農村建設。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創新農業經營機制體制,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和各經營主體的切身利益以及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各鎮、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要結合片區經濟、產業特色,認真調查研究,積極探索實踐,根據各自的實際,制定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創新機制,完善制度。要加強對“三大合作”的正確引導,加大宣傳力度,統一思想認識,形成推動“三大合作”,發展片區經濟的內在動力??h工商、財政、發改、國土、質監、商務、科技、環保、水利、電力、交通等相關部門要依據各自職責,明確分工,通力協作,共同促進“三大合作”健康發展。

2.加強業務指導。轉變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思想,樹立扶持“三大合作”就是扶持農民促進增收的思想觀念。改進管理方式,改善服務態度,幫助解決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

題,在加強業務指導,開展技術培訓,提供政策咨詢,搜集市場信息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全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要加強對土地流轉農民的技能培訓,擴大就業空間,促進

二、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立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轉信息系統,構建完善的流轉信息網絡。充分利用縣鎮村土地流轉服務網絡,積極開展土地流轉指導、服務、管理。進一步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處和仲裁工作,各鎮要調整充實力量,切實做好對農民和各規模經營主體的服務工作。

3.加大宣傳力度。要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作為農村普法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采取廣播、電視、網絡、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切實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合作理念和依法辦社意識,增強支持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4.加大扶持力度。金融機構加強對規模經營主體的支持和服務,推進農村貸款擔保方式創新,擴大有效抵押品范圍,對參與規模經營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優先支持和扶持。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水利、交通設施、農業科技產品研發、高效規模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扶持等,應與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緊密結合,優先立項、優先投入、優先扶持、優先獎勵。

5.加強督查考核。各鎮政府是“三大合作”創建,引導土地流轉,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的主體單位。鎮黨委、政府負責同志要全力以赴,靠前指揮,相關部門負責同志深入一線,搞好服務和指導,組織人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h、鎮政府要加

強對“三大合作”創建,引導土地流轉,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工作的督查考核,定期通報情況,對不能完成任務的,要查明原因,問責到人。

2011年7月12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農業事業單位財務制度下一篇:那種奶粉好消化好吸收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