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范文

2023-09-24

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論文分析了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簡述了我國農民受教育的情況,分析了現代農業、“大農業”發展的需求;并從加強宣傳、注重實效、走出去和使用新方法、新手段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等院校;農業;職業技能培訓;“三農”

高等院校有著雄厚的科教力量、完善的基礎設施、先進的研究手段、豐富的科研成果,是實現國家興旺、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

農業院校是我國農業現代化事業發展的領頭羊,能夠在農業科技進步、農業技術普及、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產出等多方面做出貢獻。

一、高等農業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優勢

高等院校具有教學、科研、服務三大職能,是知識創新的基地,人才培養的搖籃。高等農業院校不僅需要“頂天”——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還需要“立地”——直接面向“農村、農業、農民”一線,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農民。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優勢

據資料顯示,我國有高等農業院校近50所,擁有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專業教師隊伍,他們長期從事農業的研究,常年深入生產一線,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成果豐富。在種植、養殖、加工、收貨、農業經濟等領域有較深的造詣,為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村現代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能夠承擔起培養農村、農業人才的重任。

(二)資源優勢

高等農業院校有著較為齊全的實驗條件,擁有一大批先進的門類齊全的實驗儀器、設備,在科教興國的今天,相當一部分已具有國際水平。擁有大量的國內外圖書、文獻資料,有了解國內外經濟、科技發展最新信息的人才,能夠為領導的決策、科技的發展、行業的走向、國內外的趨勢等提供大量可靠、有用的信息。

(三)成果優勢

高等農業院校,承擔有大量的國家“863”計劃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省市研究項目,還有企業、農業大戶、農機大戶等出資開展的應用型項目。積累了豐碩的包括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等的科研成果,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非常成熟,能夠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業朝著又快又好發展,為農民增收節支。

二、“三農”事業發展需要

2004至2017年的14年間,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均是指導“三農”事業發展的文件,特別強調“三農”工作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要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一支既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隊伍。

(一)農民受教育程度概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編的《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關于2015年中國的農民現狀與分析中介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數,比例達到82.90%,其中未上過學的比例為15.70%;高中和職高職校畢業者比例為9.5%,中專學歷者比例為2.40%;??埔陨蠈W歷者占比略大于5.20%,包括大專3.10%、本科2.00%以及研究生0.10%。以上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過程中,依靠這樣素質的群體來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任是很困難的,成為了農業科技發展的瓶頸。

(二)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沒有農民自身素質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農業現代化不僅要依靠現代的工業裝備及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還要依靠先進的管理手段和廣大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實施。因此,在廣大農村地區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提高職業素養,培養具有職業技能的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力措施之一。

(三)“大農業”發展需要

“大農業”是一種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方法作為支撐,用先進的、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武裝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從領域上來說,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對象的生產部門的第一產業,而是包括了生產資料工業、農副產品加工、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銷售、科學研究、技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從原有的第一產業擴大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一個與農業發展相關、為農業發展服務的產業群體,需要一支素質高、能力強、肯奉獻的專業化、職業化的隊伍。

三、對策及建議

開展農業職業培訓是一項惠民工程,首先應得到被培訓主體——農民的認可,讓他們了解培訓的目的意義,有收獲、有實惠,從而自覺自愿地接受。

(一)加大宣傳力度

廣泛、深入的宣傳是推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不斷發展的基礎。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充分發揮主渠道、權威性和影響面廣的優勢,通過盡可能多的途徑,如廣播、電視、網絡媒體以公益廣告的形式進行播放。加大成功范例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對普通農民、身邊人成功事跡的宣傳,讓農民兄弟覺得可親、可信,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學習農業技術帶來的實惠,讓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深入人心。營造一種全社會支持、鼓勵,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提高農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各職業培訓部門在培訓前,需要針對廣大農民的需求做出全面調查和了解,根據需求和人員的文化程度,制定不同的職業技能培訓方案。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注重實效性,要接地氣,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看得見的效果、容易上手的方法來教,使培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訓時間需要靈活多變,可以提供脫產、半脫產、農閑時節等多種方式,讓農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勞作時間安排學習。

(三)探索“走出去”模式,將培訓現場搬進生產一線

不斷探索將培訓、考評現場搬進生產一線,按照國家職業標準的要求,采取在生產現場進行技能培訓的方式,使考評更具真實性、可操作性。同時也貼近農民的實際工作,更接地氣,讓農民能夠低付出、高收益,提高參加培訓、提升自身素質、能力的積極性,使職業技能培訓更具活力和生機。

(四)多媒體技術的利用

高等農業院校有條件、有能力將遠程教育引入培訓,農民可以使用音頻、視頻互聯網等多種技術手段,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參加學習。做到不脫產、自主安排,培訓內容能夠多次重復觀看,提高學習的效果,也能大大降低農民參加培訓的成本。

(五)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

將虛擬現實技術引入農業職業技能培訓中,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接受培訓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特別是對于一些植物生長中需要時間變化來表現的現象,如發芽、生長、抽枝、開花、果實成長等整個生長周期;一些實物無法一一搬到現場的情況,如作物的種植、施肥,育種的株型分析等;一些無法用常規手段表達的現象、原理,例如果樹栽培管理全過程的技術培訓和實踐,使用虛擬現實技術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的表現,簡單、明了、直觀、易學、易記,學習效果會得到極大提高。

四、結語

“三農”工作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農業人才是“三農”工作的核心。通過開展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充分挖掘內在潛力,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措施。高等農業院校是我國農業行業的排頭兵,通過開展農業人才培訓來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方法,是時代賦予高等農業院校義不容辭的職責與義務。

參考文獻

[1]李培林,陳光金,張翼等.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熊偉宏.依托農業高等院校開展農業農村人才繼續教育的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2.

[3]徐涌,戴國寶.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5).

[4]焦育民.農民技能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5]陳德,向東梅.高等農業院校開展新型農民培訓的問題及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4(1).

[6]尹瑩瑩.虛擬現實技術在高等農業院校教學方法創新中的應用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11).

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青年人才作為新時期發展背景下促進國家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中堅力量,加強對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隊伍對于創建創新型社會具有良好的價值意義?,F階段,就目前我國青年人才隊伍的建設現狀來看,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創新型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需要從我國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積極創新青年人才隊伍的培養模式,運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有效構建出一套現代化、科學化的青年人才隊伍培養與建設可行性對策,為全面強化我國青年一代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文章針對現階段我國青年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創新培養模式的重要意義展開研究,并且重點闡述了目前我國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能夠加快青年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對策,為企業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提供良好的價值建議與指導借鑒。

[關鍵詞] 青年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培養模式;研究策略

青年人才作為企業人力資源的主力軍與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承擔著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因此,增強青年人才的綜合素養能力、促進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長對于企業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實力與企業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順應社會新時期的發展形勢,各單位與部門需要加強青年人才隊伍的現代化建設,積極創新與優化青年人才培養模式,為新時期背景下的新青年提供一個能夠充分激發自身潛能、展現自身才能的廣闊平臺,促進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新青年能夠發展成為企業所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為全面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诖?,企業應該針對如何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探索與創新青年人才培養模式展開研究,為全面促進企業基業的長青與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青年人才隊伍建設與創新培養模式研究的重要意義

(一)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青年人才隊伍建設與創新培養模式研究對于現代化城市建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新時期背景下,城市建設進程中青年人才發展的戰略目標需要與城市的戰略發展目標相適應,培養與建設一支質量高、結構優、綜合素質一流、極具創新能力的青年人才隊伍,有效發揮現代化城市建設的人才競爭優勢,成為全國的一流人才隊伍,為全面貫徹與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發揮著示范與帶頭作用[1]。同時,為了實現人才強國的重要戰略目標,有效加快高層次、高技能的青年人才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明確新時代新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重點強調高層次、專業性技術的青年人才隊伍建設,充分彰顯青年創新人才隊伍在人才強國戰略實踐與實現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增強自主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與安全

近些年來,隨著地方招商引資的逐漸普及,社會各階層都十分看好自主經濟發展局勢,并且我國近幾年來的自主經濟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趨勢,有效推動著我國的總體經濟形勢呈上升曲線發展。但是,由于地方企業過度重視引進外資多少、合資企業多少等問題,嚴重忽略了在招商引資的合作過程中是否得到了核心的技術與自身的創新能力培養,高新技術仍然過多依賴進口技術,導致我國的整體創新能力不足、青年創新人才欠缺,技術發展道路上沒有充足的技術發展主動權,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安全。

(三)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科技實力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國家競爭實力的核心所在,加強對青年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時代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提升我國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與重要手段[2]。因此,要想在市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斷創新與優化我國的青年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革新思想觀念,提升青年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與自主開發能力,為全面提升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獲取更加有利的競爭優勢與地位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二、青年人才隊伍建設與創新培養模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缺少實踐與提升平臺

由于企業不夠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以及青年人才隊伍建設,對于引進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培養人才等意識淡薄,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青年人才成長與健康發展的實際需求,青年人才缺少實踐提升與才能展示平臺,大大降低了青年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與工作責任意識。長此以往,企業青年人才的發展優勢與自身特點無法在企業中得到充分展示,青年職工的自我價值感逐漸下降,并逐漸喪失了自我創新能力與自主開拓精神,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二)青年骨干力量不足

近幾年來,通過對各大企業人力資源現狀分析發現,很多企業的青年人才隊伍建設中普遍存在青年骨干力量不足的問題。從相關的調查數據來看,很多企業的人才隊伍結構不夠完善,人員年齡結構與知識結構嚴重的不平衡,尤其是缺少充足的高層次青年人才[3]。這種不合理的企業人才梯形結構,使得企業的各類人才出現嚴重的斷檔情況,集中出現了管理型、技術型的人才都聚集到了40歲左右的中年年齡階段,而青年類的高精尖人才十分匱乏,導致企業的青年骨干力量嚴重不足。

(三)缺乏具有針對性的青年人才培養制度體系

青年職工在企業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青年職工而言,企業能否滿足青年職工個人價值的成長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精益化青年人才培養制度體系構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國各大企業的青年人才培養模式與現狀來看,許多企業對于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認知水平不足,不能給青年新一代的員工提供合適的才能展示與實踐提升平臺,缺乏系統性、目標性的科學培養體系,最終造成青年員工在企業的發展中不能夠明晰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也不能很好地將自身的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進行有效融合,嚴重影響了青年人才隊伍的現代化建設。

三、青年人才隊伍建設與創新培養模式的具體實踐研究

(一)積極開通青年人才培養與發展的通道

要想真正意義上實現青年人才隊伍的現代化、科學化與系統化建設,首先需要將培養青年人才發展的重要通道打開,堅持黨管人才的重要原則,借助于黨委會全面領導青年人才培養與人才隊伍建設,有效構建青年人才全方位的培養體系,積極實施與執行職務職級分離并行的管理體系,嚴格按照企業內部的相關職級管理辦法與職務聘任管理規章制度,盡可能地拓寬青年干部以及青年員工的個人成長與發展通道,為全面升級與優化企業的青年人才職位晉升、考核、評級等打造堅實的基礎[4]。另外,企業還需要在加強對青年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過程中,發揮各級黨組織機構的領導與推動作用,并安排人力資源組織部門專門負責青年人才隊伍與人才培養建設的整體規劃,將企業職工的甄選標準、青年人才的甄選程序以及人才培養與評價方案等都歸納到實際的黨委組織工作中。同時,黨政組織機構也需要重視對青年人才的黨性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教育,以不斷增強青年人才的政治理論素養,盡可能地發揮企業職工的先進思想引領作用,幫助他們理解與掌握黨政思想精髓,為全面解決職工與青年人才在成長中的各種思想問題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不斷深化青年人才庫的現代化建設

傳統的青年人才培養模式中,主要是依靠員工的職級、學歷與資歷水平進行選拔與評優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新時期背景下,為了更好地發揮青年人才的核心地位,需要不斷深化青年人才庫的現代化建設,遵循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選拔原則,挖掘與培養企業中具有良好政治素養、勇于擔當的青年人才。同時,要重點關注和培養那些富有積極創新能力與自主研發能力的青年人才與職工,在當前構建“未來之星”的人才庫建設基礎上,積極借鑒與學習其他企業的青年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隊伍建設的優秀經驗,為全面構建更高層次與職級的青年人才庫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青年人才培養梯隊的模式形成[6]。積極探索與創新財務人才庫,使財務人才與生產經營隊伍建設同步發展,促進兩者的相互融合與相互促進。在此過程中,企業可以在生產技術骨干中優選出幾名優秀與表現突出的青年人才進入到財務的人才隊伍中進行學習與實戰訓練,不斷提升企業青年人才隊伍的綜合素養能力,培養一批既能夠掌握生產經營又能夠靈活運用現代化數據的高素質管理人才,為全面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做出一份努力,全面推動青年人才隊伍的現代化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科學化進程。

(三)運用多種形式不斷提升青年人才的綜合素養能力

通常情況下,企業與單位為了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實力與凝聚力,會將建設現代化的高素質青年人才隊伍作為主要的發展與指導方向,通過將企業的青年人才群體放置到基層黨務崗位上對其進行培養與鍛煉,豐富青年人才的社會實踐經驗,拓展與延伸青年人才的工作思路與知識面,全面提高青年人才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的應變能力與綜合解決問題能力,提升青年人才的綜合素質[7]??偟膩碚f,企業在進行青年人才的綜合能力與業務水平培養過程中,需要將財務管理基礎知識、基層黨建工作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等多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培訓課程進行科學、合理化的分配,不斷培養與鍛煉企業青年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論、專業技術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加強青年人才的現代化隊伍建設。同時,制定量身定做的培養計劃與實踐訓練方案,促進青年人才與企業的共同進步與發展,為全面創新與優化青年人才的個性化培養模式提供可靠的基礎條件。

(四)不斷激勵青年人才學習,激發青年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與創新能力

重視工作實踐時,青年人才在具體工作崗位上不斷提升自我與展示自我價值的要求,相關企業與單位部門要加強對青年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視,將青年人才的現代化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作為基層黨建干部與黨建政工人員的源頭工作,有效引導青年人才在企業的發展與改革過程中不斷自我加壓、自我提升,積極探索與實踐,不斷激發自身的工作積極性與工作創新能力,為全面推進青年人才成為企業實現新未來、新戰略的青年軍發揮重要的示范與引領作用,鼓勵青年人才不斷學習以開闊自身的視野[8]。一方面,企業相關負責人與領導層需要積極鼓勵青年人才參與哲學、經濟以及財務等知識的評比大賽與組織實踐活動,激發青年職工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原動力,讓青年職工能夠突破自我、挑戰自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與知識結構;另一方面,要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的人才交流與學習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向優秀外企定期組織學習交流會等形式,不斷提高青年人才的學習效率,為青年人才隊伍學習、交流與成長搭建可靠的平臺,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年現代化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成效。

四、結語

現階段,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與社會規范化管理仍處在摸索階段,有著良好與廣闊的發展前景。青年人才作為一股新鮮的血液,有著朝氣蓬勃的精神與發展前途。因此,積極探索出青年人才的現代化隊伍建設與創新培養模式,為企業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創新發展青年主力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青年人才的現代化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僅能夠實現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還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使青年人才隊伍成為企業發展與改革的強力引擎。

參考文獻:

[1] 劉陽,李然.航天企業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01):141-142.

[2] 唐麗娜.關于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以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2):16-17.

[3] 董鵬,余國斌,申偉,等.當前國有企業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分析[J].南方論刊,2012(03):69-72+76.

[4] 董鵬,余國斌,申偉,等.當前國有企業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2,10(02):46-50.

[5] 王加輝.國稅部門基層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探索與思考——以防城港市國稅局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7(47):6-10.

[6] 高翔,楚皓文,王青,等.高層次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8,45(02):108-111.

[7] 李燕萍,劉金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實踐與展望[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35(11):30-43.

[8] 王仕龍.農業科研機構青年人才成長因素及創新潛力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7.

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3篇

雖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局、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都依據職能,對縣區、鄉鎮進行相應的指導、培訓活動。但是在培訓“供需對接”方面不夠精準,有時存在“有人唱戲,沒人聽戲”的情況。比如:是否能及時針對林果種植戶提供相應的林果種植技術。

二是基層農村在引才、留才服務保障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強化。

農村基層在引才方面有時存在“抓大放小”的情況,眼睛都盯著“大專家”“大項目”,從而忽略了周邊的“土專家”“田秀才”和“微創項目”。又或者受到基層配套設施環境制約,引來的人才留不住。因時因地因勢引才,加強人才引進后的配套服務保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是職能部門在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還沒有形成工作合力。

通過調研發現,各縣區、鄉鎮存在人才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致人才工作開展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職能部門對于人才工作職能不清,“各唱各戲”。個別部門對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沒有頭緒,經常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導致人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個別職能部門,不重視人才工作,缺少主動作為、積極參與的意識。

三、對策建議

一是明確工作職責,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政策制度,進一步理順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局、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等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工作關系,做好任務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級各部門在職責范圍內開展工作。促進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進,壓實責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來。市委組織部正在積極籌備《全市人才工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積極引導鼓勵相關部門,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薦人才落戶、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貢獻。

二是強化擔當作為,鼓勵奮發有為。

以我市開展的“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主題實踐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鄉村基礎產業、資源優勢,搭建切合實際的創業平臺,促進人才理論優勢與本土農民實踐能力相結合,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帶動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讓更多的人才能夠在農村施展才華,實現自身價值。同時,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鄉村人才的基礎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農村歸屬感,著力解除后顧之憂。讓愿意留在鄉村、振興鄉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

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4篇

1 我國農業類專業教育的發展

我國的古代農業教育只能通過農業生產勞動實踐, 將獲得的經驗互相交流、傳授。中國近代農業教育始于清代末期。1897年, 杭州知府林迪臣創設浙江蠶學館, 為中國近代農業教育之起源。民國時期, 農業教育又有發展, 除西北大學、金陵大學、嶺南大學和東南大學相繼設立農科或開設農業課程外, 還開設了各類農業??茖W校、農業職業學校、高級中學農科以及短期農業職業訓練班、講習所等。新中國成立后, 經過幾十年的不懈發展, 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從高等教育到中等職業教育再到職業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協調發展的“立交橋”, 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為龍頭、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為龍身、農業技術培訓與勞動力轉移培訓為龍尾的大農業職業教育格局[1]。

2 發達國家農業類專業人才教育發展

19世紀后期國外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方興未艾, 直到20世紀50-60年代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這一歷史時刻的來臨, 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才順勢蓬勃發展。僅僅用了半個世紀, 就已經建立了從??沏暯颖究?、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 發達國家的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形成了完善的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結構體系和成熟的分類培養辦學模式, 正逐步向高層次、復合型領域拓展, 實現了為農業生產第一線培養高級管理型、技能型人才, 又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培養集農業科研、教學、管理、應用一體化的高級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發達國家高等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以??茖哟螢橹黧w;同時, 發展本科、研究生層次的教育。辦學模式主要是有2種:一種是由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學院進行??茖哟谓逃? 主要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 少數學校也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另一種是由大學中的高等職業院、系進行的本科、研究生層次教育, 主要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的??粕?、普通高等院校的畢業生以及社會在職人員[2]。

3 我國當前農業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問題

3.1 農業專業社會認同度低、招生困難、農業類專業與非農專業出現倒掛

長期以來, 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 社會對農業及其從業人員或多或少存在著片面認識, 甚至偏見或歧視, 認為從事與農業有關的工作就是沒出息, 導致家長及考生對農業乃至農業院校的認可度、關注度不高。農業類專業教育缺乏吸引力。多年來全國各省市農業類專業均未完成招生計劃, 尤其是??萍爸新氄猩媱?。上百所高校出現了零投檔。農業類專業招生難已經成為了全國性難題。以云南幾所農業高職院校為例:2014年度云南4所農業高職院校在實際錄取人數為計劃招生數的120.06%的情況下, 新生實際報到率僅為76.46。另外從4所學校的在校生人數分析, 農業類專業的學生人數不足1/3。

3.2 城鄉差距的拉大挫傷農業從業者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 由于我國工農剪刀差的存在導致了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普遍存在重工輕農現象。另外, 農民進城務工的收入遠遠超過了從事農業的收入, 曾經有關專家進行過估算, 一戶農民1 a的農業收入還不如一個農民工進城3個月的收入。這對農業從業者的影響是巨大的[3]。

3.3 工作性質本身的影響

農業行業的相對艱苦性影響了農業類專業人才的培養, 當今大學生不愿去基層、不愿去農村, 糾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太窮, 農村太苦。農業類畢業生出單位招不到人, 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的就業現狀。

3.4 教學條件有限

實踐教學條件不能完全跟上農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需要。目前, 農業技術教育實踐基地僅限于農業院校的實驗室、實習農場等小范圍的功能比較單一的場所。另外, 實訓條件改善投入大、成本高。

3.5 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限制

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弱、當前我國學校教師都來源于高校, 都屬于理論強、實踐弱的類型, 特別是農業生產實踐經就更加不足, 這將對人才培養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

4 農林類專業人才培養發展機遇及教學策略

4.1 農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 農業發展需要農業教育

當前, 中國還是屬于一個農業大國??梢哉f, 農業發展是其他行業發展的基礎。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為農業發展而頒布的。由此可見, 農業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舉足輕重。農業發展需要農業教育科技來支撐。

4.2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將大大促進農業教育發展。

新時期, 農業生產正由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目標。近年來, 部分商界巨頭也涉足農業, 農業類大企業得到快速發展, 這將大大推動農業專業教育的發展。

4.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將是農業教育的重點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選擇和重點工程, 是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 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 更是有中國特色農民發展道路的現實選擇。新型職業

4.4 改善農村環境

增強“扎根黃土、茁壯成長、享受自然、生態生活”教育理念, 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 農業產業化、集團化和節約化發展是必然。在國家“三農”政策的促進下、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推進, 農村環境、交通、生活、醫療等條件將很快得到改善。“天藍、地綠、水清”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寫照, 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顯著增強。

4.5 注重專業特色

農業專業設置要以服務地方農業產業行業為抓手、要對接行業產業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建設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4.6 加強實踐教學

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學生可在任何一個農業環節進行實踐, 從完成生產任務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的學習。調整教學時間、植物生產類課程教學要能與植物生長季節性、時令性相結合, 讓學生經歷生產全過程。

4.7 加強校企合作

農業類專業人才培養要加強校企合作、增強教師實踐鍛煉, 引進企業兼職教師, 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 長期的發展過程中, 農業教育也成為為專業教育的一種類型, 但從專業發展來看, 農業類專業人才發展卻相對滯后。對農業類專業人才培養展開探討、希望對農林類專業人才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業教育,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王兆鋒.高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機遇及其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 (4) :76-79.

[2] 劉福軍, 田靜.對云南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 2006 (2) :27-29.

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5篇

1 教材評價的涵義

泰勒對于評價的定義為:“查明已編制的和已組織的學習經驗在實際上將帶來多少預期結果的過程, 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和教學在實際上實現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1], 教材評價的實質是對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通過特定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分析, 并對分析結果通過一定的方式加以綜合概括, 得出對教材的價值的總體認識。在我國, 教材的編制是依據教學大綱進行的, 而都市農業教材做為脫胎于新課程改革方案的教材, 也是課程的主要載體, 對都市農業教材進行評價, 是整個都市農業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既包括對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的有效程度也包括對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的評價。

一般來說教材評價分為教材設計和編制, 教師使用教材, 學生行為模式和學業成績三方面。而根據評價的目的的不同, 可分為教材的審定評價、教材的選用評價和教材編制過程的評價等功能類型。

2 我國都市農業教材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 在我國高校課程教材評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而都市農業教材課程教材評價研究可以說還處于起步的階段, 還存在諸多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缺少健全的規章制度, 特別是對教材的編寫、審查、出版和發行等缺少全面的規范。如在都市農業課程教材的編寫、審查和發行等方面存在不規范行為, 各農業高校教研部 (室) 自編、自審、自用的現象十分普遍, 優秀教材的推廣和教材理論的研究工作受到嚴重妨礙。

(2) 評價標準、程序等缺乏科學、周密的論證, 在我國教材評價通常作為一項行政工作, 缺乏長遠的研究。評價標準、程序等一般缺少專家的充分參與, 由行政部門事先決定, 評與審不分, 帶有過多的行政權威性, 一般被評審者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態和從屬的地位, 被評審者對評審有不同看法, 也無法提出異議, 只能服從。在評審操作方面存在不公開的現象, 評審者與被評審對象之間缺乏交流, 容易造成隔閡, 進而容易對評審結果產生誤解[2]。

(3) 評價方式過于簡單。教材評價通常采用短期突擊、臨時集中的工作方式, 使評價過分依賴經驗而缺乏研究和探討, 使評價只能集中在對書面材料的審查上, 對于教材使用的過程和效果則無法評價。

(4) 評價觀念落后。教材評價的觀念過于狹隘, 單純從程序的需要出發, 只是為了審定是否合格, 而根本沒有涉及如何促進教學的問題, 評價的結果也不向社會和教師公開, 學校和教師無法利用評價的結果來選擇教材和改進教材的使用。把評價建立在統一的課程標準或大綱上, 過分強調知識的準確性和學科體系的系統性, 給教材評價工作帶來很多束縛。

(5) 缺少對基礎性研究的鼓勵和支持。

3 對我國都市農業教材評價的建議

(1) 建立健全都市農業教材的編寫、審查、出版和發行等全面、規范的規章制度。杜絕教研部 (室) 自編、自審、自用的現象, 推動優秀教材的推廣和教材理論的研究工作。教材審查的主要原則包括:第一, 是否符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第二, 是否體現高等農業教育的性質、任務和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第三, 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2) 建立科學、周密的評價標準和程序, 將教材評價作為一項長遠的研究工作。為了保證教材做出符合實際的評價, 避免評價者的主觀臆斷, 評價信息選用教材使用者那里采集。因為與教學實際密切相關的指標, 如內容的“難度與分量”, 教材內容的組織等, 這些指標都與使用教材的學生和教師有關, 與教材的實際使用效果有關。教材評價者要綜合教材使用者提供的信息, 對教材作出恰當評價。并且, 應該提供教材使用者和教學環境的信息, 以說明對此教材的價值判斷是在何種條件下進行的, 這種評價信息更有針對性。

(3) 嘗試多種評價方法的使用, 如內容分析法、綜合模糊評判法、問卷法、訪談法、實驗法等。不能單純依靠一種方法來進行教材編寫過程的評價, 應該多種方法并舉, 從不同角度對教材編寫過程的各個方面做出分析和評價。

(4) 強調教材評價人員的專業性、可信度、權威性。教材評價人員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 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 能團結協作;其次要了解農業高校都市農業教育的現狀和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 了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高等農業教學特點, 熟悉現代教育理論和學科課程標準;第三要具有與評價的教材相應的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有較深的學科造詣和必要的教學實踐經驗, 有改革創新精神;第四要熟悉教育、教材評價方法, 熟悉教材評價的內容、方法和基本要求, 能夠熟練、客觀地進行評價的資料和證據的收集工作, 善于分析歸納, 形成評價結論;第五要善于與涉及各方的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 既能聽取不同的意見, 接納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 又能堅持自己正確的意見, 進行必要的說服和引導[3]。

(5) 加強對基礎性研究的鼓勵和支持。

摘要: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成果最終固化在教材中, 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門課程目標的實現功能的發揮, 客觀的教材評價己成為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本文主要從教材評價的涵義入手, 分析我國都市農業教材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并對我國都市農業教材評價的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養,都市農業,教材評價

參考文獻

[1] 范印哲.教材設計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31.

[2] 泰勒 (美) [著], 施良方[譯], 瞿葆奎[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 1994:54~56.

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范文第6篇

21世紀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而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 有利于建設現代農業, 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提高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普及和推廣應用水平, 對促進農村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十一五”期間, 北京郊區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蓬勃開展, 展現快速發展勢頭。如2007年底, 北京市涉農網站數量達到618個, 在京郊13個區縣推廣建立起436個農民遠程教育站;數字影院達到2000多個。在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 作為北京地區唯一的市屬農林本科院校, 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計算機信息類專業特點, 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農業的生產各個環節, 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 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以校外農業教學實踐基地為活動平臺, 開展農業信息化創新實驗實踐教學, 這樣不僅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 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而且學生在實踐教學中也切實培養鍛煉了科研創新能力。

2 與時俱進, 推動電路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電路課程是計算機信息類專業的技術基礎課, 該課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電子技術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日益成熟, 如何緊跟技術前沿, 結合各種實踐教學環節, 推動電路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尤為重要。

2.1 調整教學方案, 增加實驗實踐教學學時

結合我校農業院校特色, 我們在2007年重新制定的教學大綱中, 將電路課程的實驗實踐活動時間從最初的第一和二學期按照相應理論課程的調整安排在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進行, 分別按照48學時的時間安排, 實行小學期集中實訓。2007年圍繞小學期做了一系列細致的工作。指導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專業發展趨勢和對人才的技能要求, 使學生明確參與小學期實習的目的, 理解小學期的重要意義。指導教師就小學期實踐題目、每個階段的實訓目標、任務和要求等問題向學生明確說明, 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積極深入實際、接觸社會、參與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體驗和學習。在今后的小學期集中實訓中我們也要將小學期同農業信息化相結合, 一方面我們聯系了多家農業高科技企業單位, 積極聽取其反饋的信息, 特別是對學生知識、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學校傳統學科的優勢, 在傳統學科與計算機學科交叉領域尋求課題, 這樣我們在制定小學期教學計劃時就能夠全面分析相關信息, 使理論與實踐, 專業與基礎更加密切結合。

2.2 根據郊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需要, 優化課程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結構

適時調整電路實驗實踐教學內容, 發揮學生課外實踐教學教育輻射作用。學生課外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知識體系的延伸和升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重點、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加強計算機自動控制、模擬等技術在農業上的研究、開發和利用, 注重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在新制定的2007年教學大綱中我們適時調整了如《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單片機原理與應用》等課程設計內容, 使其緊扣農業信息化。

傳統的電路課程實踐教學層次進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化信息的變化, 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時刻追蹤最新的專業前沿知識, 結合信息化農業, 使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內容隨之調整, 值得我們特別的關注。

我們在電路課程設計題目的選定采取兩種辦法:學生要么在教師給定的若干題目選擇;要么查閱相關資料, 自主擬定農業信息化相關的課設題目, 充分給學生自主權, 滿足不同程度層次的學生。課設的內容則強調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程概念, 體現從基本動手能力、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和規范撰寫實驗報告的能力過渡到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階段的培養。我們規定每組兩名學生完成數個難度遞增的實驗電路設計、制作與調試, 遞交詳細總結報告, 并逐步掌握現代化儀器設備在系統設計和實驗中的應用, 實現從較簡單的單元設計應用電路向系統設計的過渡。在制作每個電路訓練的過程中, 教師都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案實現, 鍛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力, 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為進一步的科研創新活動做好堅實的實踐基礎。我們沒有明確規定學生課設的實現手段, 一部分學生使用各種專業仿真軟件實現, 在EDA仿真技術分析平臺之下, 選用如P S P I C E、E W B、PROTEL等工作軟件, 尤其對一些需花費較多時間接線的復雜的電子線路, 如深度負反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 還可以利用虛擬實驗儀器進行參數測試和特性模擬,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部分學生則是通過逐步測試焊接系統子電路來完成實現, 甚至軟硬件兩者交互使用, 這樣的教學手段對全面培養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2.3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理論專業知識的基礎和主要渠道, 任課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知識集中積累等優勢, 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確保綜合素質的穩步提高。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引入了數字農業的相關知識, 通過這些知識的充實, 使學生對農業信息化技術建立初步的認識, 激勵學生學習后續理論課程, 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

2.4 在畢業設計中完善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第七學期學生進入畢業設計階段。畢業設計是檢驗學生理論能力、實踐能力兩者結合水平的一項重要教學環節, 為了避免學生的畢業設計只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 對此, 我們將科研創新實踐與學生畢業設計“綁定”, 如鼓勵06級學生參與北京市大學生科研與創新計劃——“農業溫室智能控制解決方案”科研項目作為自己的畢業設計, 這一項目若完成可能將對京郊農業溫室智能自動化起到關鍵作用。這樣的畢業設計成果不僅是在實驗室內完成的產品, 而且能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得到運用, 學生自然會在畢業設計中取得優異成績, 真正體會到“學有所成, 學有所得”。

3 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3.1 建立學生創新學分鼓勵機制

學生涉及創新學分內容范圍內的創新成果, 經指導教師推薦, 學生申請, 院系專業學科教學委員會審核, 允許給予相應的學分和績點;相應的培訓考核可以通過培訓的學時和考試成績認定其學分數與績點;其他創新成果可以根據等級或經專家鑒定給予相應的學分和績點。當然在這個認定過程中我們要力求公平公正的原則使得在全系各年級范圍內營造多創新、創好新的良好科研創新的氣氛。

3.2 培養學生的創新科研能力長期化

對學生的創新科研能力的培養從入學就開始實施, 貫穿于整個本科階段。及時發現優秀學生、挖掘學生潛力、有重點培養科研創新型學生, 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密切結合, 將分散的課外科技活動制度化, 規范化。

3.3 不斷提高指導教師的學科水平

科研創新活動要求指導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 教師對知識要進行不斷補充、調整和更新, 追蹤學科的前沿, 積極主動地學習各種實踐經驗和先進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參加培訓或者進修、自學等各種方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可以這么說, 科研創新活動的指導過程, 既是對學生一次鍛煉, 也是對指導教師業務素質的極大考驗。

4 增強校外教學實踐基地

利用農業實踐基地, 開展信息化實踐活動。2008年出臺的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的申報中, 我們依托京郊房山區龍泉務農業基地, 我校計算機專業五名三年級的學生開發了一套溫室智能控制系統, 該項目的完成對解決京郊溫室自動化智能控制的難題起到了促進作用,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為了切實落實學生實踐教學活動, 使學生的實踐教學連貫化, 提倡多參與、多創新, 我們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 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 這些科研項目主要涉及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重點改造傳統農業, 發展節約型農業和生態農業。同時我們也在尋求以重點龍頭農業企業為示范, 推動信息技術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的廣泛應用, 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 大力提高農業龍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的項目, 我們相信隨著數字農業的大力推進, 學生在農業信息化科研活動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5 結語

農村信息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為培養現代化的高素質創新型農業人才的高等農業院校, 我們應積極參與計算機專業創新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發揮其專業特長, 加強數字農業系統建設, 不斷強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和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為推進農村信息化, 切實提高為“三農”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

摘要:圍繞服務新農村建設, 將創新教育理念貫穿電路實驗實踐教學和科研創新活動, 將極大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信息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筆者以電子競賽和大學生創業計劃為載體, 將電路實驗實踐教學改革與科研創新教學活動有機結合, 在培養服務于新農村的信息化科技創新人才, 開展農業信息化教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實驗實踐,科研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倪振文, 等.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4, 23 (2) :52~55.

[2] 容昶, 等.實驗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4, 23 (1) :12~14.

[3] 盧光華.電路-理實驗教學的創新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4, 21 (1) :124~127.

[4] 付永慶, 等.電路實驗課程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1, 23 (6) :55~57.

[5] 楊育霞, 等.電路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1, 23 (3) :33~34.

上一篇: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范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