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講解

2023-04-09

第一篇: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講解

同業監管下銀行同業業務走向

進入2017年4月份以來,銀行業“疾風驟雨”般地刮起了金融風險防控風暴,一系列監管政策密集出臺,多個專項治理工作正同步展開。中國銀監會相繼對外發布了《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切實彌補監管短板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等文件,針對十大重點風險領域分類施策,尤其劍指發行量激增的同業存單、規模龐大的委外業務。

具體來看,同業業務整治將從四方面入手,即控制業務增量、做實穿透管理、消化存量風險、嚴查違規行為,以根除“多層嵌套”,嚴控交叉性金融風險。

一、銀行同業業務的類型

同業業務的業務類型以及交易模式有很多種,但大都可以歸為資產業務或負債業務。

(一)從資產端出發的同業業務

1.存放同業

存放同業(Nostro)是商業銀行放在其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從期限上來看,以活期款項和一年以內的定期款項為主。127號文明確規定存放同業的期限只能一年以內。

此處的存放同業與同業存放是銀行間為了各類業務往來清算方便或其他原因而存放的。

2.同業存單

同業存單是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在全國銀行間市場上發行的記賬式定期存款憑證,在同業拆借交易中心交易。

同業存單有具體的期限額度限制。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6年6月30日頒布的《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第八條,對同業存單進行了期限上的限制。法規要求:“固定利率存單期限原則上不超過1年,為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參考同期限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定價。浮動利率存單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浮動利率基準計息,期限原則上在1年以上,包括1年、2年和3年。”即需要將額度在央行備案,期限1個月到3年,但未要求有評級。

3.拆出資金

拆出資金是金融機構為了調劑資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資金的行為,無抵質押物。關于拆出資金的期限和額度在中國人民銀行2007年7月3日頒布的《同業拆借管理辦法》中第二十五條做出了明確的限制。限制內容要求拆出資金的最長期限為交易對手能夠拆入的最長期限;額度中資行存款余額8%,或外資行資本金的2倍,或券商凈資本的80%,信托凈資本的20%。

拆出資金通過在同業市場融通,以獲得盈利。依據同業拆借,目前逐步形成了中國銀行間短期利率曲線,并廣泛應用,即SHIBOR。

4.買入返售

買入返售是指先買入某金融資產,再按約定價格進行回售從而融出資金。本科目核算本行按返售協議約定先買入再按規定價格返售?o賣出方的票據、債券等金融資產所融出的資金,也包括本行因證券借入業務而支付的保證金。其本質上相當于有抵押的拆出資金,因此并不占用信用額度,風險權重也與同業存放和拆出資金相同。計入該科目時一般以擔保物的不同分別列示。買入返售的額度不受限制,但其期限受返售市場的約束。

5.同業代付

同業代付是指商業銀行接受金融機構的委托向企業客戶付款,委托方在約定還款日償還代付款項本息的資金融通行為。分為境內同業代付和海外代付。

127號文基本禁止了境內同業代付業務:“同業代付原則上僅適用于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跨境貿易結算。境內信用證、保理等貿易結算原則上應通過支付系統匯劃款項或通過本行分支機構支付,委托方不得在同一市、縣有分支機構的情況下委托當地其他金融機構代付,不得通過同業代付變相融資。”

6.同業借款

根據127號文定義:同業借款是指現行法律法規賦予此項業務范圍的金融機構開展的同業資金借出和借入業務,且期限不超過3年。線下借款合同,無額度限制;同時又不屬于3+1貸款約束范圍,不受資金流向審查。

7.同業投資

同業投資,也是在2013年理財非標之后大幅興起的新型業務類型,是當前混業資管反映在銀行表內的最主要形式。127號文明確定義了“同業投資”:指金融機構購買同業金融資產或特定目的載體,目前同業投資成為銀行表內繞監管最主要渠道。如果穿透需要按照底層資產計提資本,但鑒于目前跨監管核查困難,穿透能力有限。

(二)從負債端出發的同業業務

1.同業存放

同業存放是指其他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放在商業銀行的存款。本業務對應于資產端的存放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款項,是指接受其他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放而產生的負債。以第三方存管資金為主(其中協議存款計入一般存款,不計入同業存放,納入存貸比考核,繳納存款準備金)。同業存放并無期限和額度的控制。

2.拆入資金

拆入資金是指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之間)為了調劑資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資金的行為,無抵質押物。對應于資產端的拆出資金。指通過同業拆借獲得的資金,只能用于彌補票據清算、先支后收等臨時性資金周轉的需要,最長期限不得超過一年,實際操作中分為線上線下交易兩種,期限以3個月以內為主。

3.賣出回購

賣出回購,根據回購協議按約定價格賣出金融資產從而融入資金,以及為證券借出業務而收取的保證金。對應于資產端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相當于有抵質押的拆入資金,一般以利率債或票據作為抵質押品。主要是債券、股票金融資產的回購。127號文對該科目做出了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相同的投資標的及擔保物規定。

二、近年來國內同業市場發展特點

(一)同業業務快速發展,市場擴容明顯

2016年債券回購、信用拆借交易量697.2萬億元,同比增長29.9%;存單發行量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4%。2016年末,銀行業存放同業余額11.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5萬億元。

從規模增速來看,2015年底至2016年年中,主要大中型銀行的同業往來資產增速為11.9%,分別快于總資產增速和生息資產增速4.6和4.5個百分點,為貸款資產增速的1.65倍。

利潤貢獻度方面,以同業業務為標志的非信貸業務的利潤貢獻度增加,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完成同業及投資類利息凈收入27.6萬億元,占全部利息凈收入的34.6%。

(二)順應金融監管形勢,同業業務標準化和透明化提高

2014年央行等多部委聯合出臺127號文、140號文,規范同業投資業務發展、引導同業業務回歸流動性管理本源。2016年央行進一步推出MPA考核體系,規范同業業務發展。

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近三年網上市場相繼推出同業存單、匿名回購等標準化產品,2016年末,匿名回購交易量27.5萬億元,占比約4.8%。

網下業務呈現向網上轉移的趨勢。2016年9月末,16家上市銀行資產端存放同業余額3.19萬億元,近三年增速分別為11.6%、1.8%、0.8%,顯示網下資產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與之對應的是,近三年來中資銀行的同業存單發行量每年分別增長2542.8%、490.6%和144.3%。

(三)市場杠桿率仍較高,“資產荒”推動委外業務蓬勃發展

低利率環境下,金融機構借助反復加杠桿套取更大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是當前同業業務的主要盈利方式,加速了資金鏈的脆弱性和不穩定。

以托管量/(托管量-待購回余額)計算,截至2016年底,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的整體杠桿率約1.1,其中交易所市場的實際杠桿率達到1.34左右。一旦資金市場發生波動,去杠桿極易引發資金的集體踩踏和風險的鏈式傳導。

持續低利率、資產荒的市場環境,倒逼金融?C構自營和表外資金通過委外模式擴充資產運作渠道。2016年以來,各類銀行、保險等資金富裕機構,通過非銀機構的產品通道,間接購買標準型和非標準型等各類同業資產,豐富資產配置結構,成為大資管時代的新型投資方式。

三、未來同業業務的走向

目前國內市場主要開展的是投融資為核心的同業業務,而國際市場的同業業務一般是指更為寬泛的、基于金融機構客戶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同業往來。

(一)向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

在利率市場化推進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快銀行業及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進程,并通過規范流程和信息披露、增加參與主體以及豐富證券化資產品種等方式不斷完善資產證券化運行機制,并將證券化額度循環使用,投入政策支持的行業和企業中去。

(二)拓寬同業業務的經營內涵

目前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結構相對單一,有所失衡,收入來源主要為同業投資業務利息收入,受市場和監管環境影響較大,“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建設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將傳統同業業務、代理業務和清算結算類業務線上化,服務同業客戶,增加渠道銷售收入、代理收入等中間業務收入來源,提升收入占比,降低市場波動和監管約束對經營計劃的影響。通過平臺集中化運營同業業務,能夠優化業務模式,實現集約化管理,做大做強同業業務,豐富同業業務經營內涵。

(三)發展同業網銀

各商業銀行早已推出了個人和對公網絡銀行渠道,而且在不斷優化和升級。同業金融機構客戶已不滿足現有的線下服務模式和效率,同業業務“觸網”大勢所趨。“同業網銀”整合商業銀行同業板塊的各類產品和服務,通過流程重構和流程優化,“搬到”線上,同業客戶從互聯網渠道獲取產品和服務,不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同業業務線上化后,標示商業銀行業務全面線上化,是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中國農業銀行金融市場部.同業市場的發展特點及政策建議[J].中國貨幣市場,2017-3.

第二篇:銀行同業業務

銀行同業業務:面向利率市場化的金融創新

近十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最重大的成功就是把商業銀行真正商業化。商業銀行成為了真正的商業化主體,經營目標明確,預算軟約束逐步硬化,然而盈利性與穩定性沖突的經典問題也隨之而來。

利率市場化的根本動力來源于金融機構本身提高資本回報的需求。根據杜邦公式,資本回報率等于息差、資產周轉率、杠桿率三者的乘積。當息差受到擠壓、表內杠桿又受到資本監管的約束時,只有靠提高資產周轉率來提高資本回報。如果提供給銀行標準的資產證券化工具,建設資產證券化市場,則銀行可以在利率市場化浪潮下繼續穩健盈利,美國的資產證券化市場就是經歷三十年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但如果缺失這樣的工具和市場,銀行只能加大資產負債錯配以提高息差或者在降低風險資產占用上作文章,于是就出現了同業業務模式大發展。

宏觀上看,同業業務模式使得負債比較富裕的大型商業銀行與負債比較緊缺的中小商業銀行形成了良好的互補,中小商業銀行通過同業負債的快速擴張,顯著提升了資產規模,大型商業銀行則起到了存款批發商的角色。具體而言,股份制和城商行加大信托受益權和買入返售項下票據的配置力度:2012年,股份制銀行持有的信托受益權、票據占比分別提高了3.7%和2.5%,而城商行信托受益權、票據占比分別提高了5.4%和5.5%。另一方面,股份制和城商行均在全面收縮傳統信貸、債券投資、資金業務。股份制銀行貸款收縮較大,而城商行債券和資金業務收縮較大。五大行主要資產配置仍集中于傳統貸款和存放同業,它們的比重分別提高了0.3%和1%。信托受益權發展較為謹慎,比重基本沒有增長,但買入返售項下票據卻在加大,且比重提高了0.5%。債券投資受到擠壓較大。

商業銀行發展的同業業務的確是在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但這個業務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一業務加劇了金融脆弱性,系統性風險上升,貸存比監管失效;第二個問題是這一業務在現有的流動性管理框架下會造成銀行間流動性緊張。

銀行同業業務因六月份資金市場異常波動而備受關注,這次“波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引發了多輪震蕩沖擊,以同業負債支撐的負債快速擴張在關鍵時點的波動性很大,而同業資產又與同業負債出現了顯著的期限錯配,加上買入返售項目下的信托收益權流動性很差,這就使得資金的騰挪相當困難,快速增長的同業業務造成了靠穩定性差的短期限負債支持流動性差的長期限資產的狀況,在這樣的資產負債錯位的結構下,輕微的流動性沖擊會造成很大的流動性波瀾。

從監管的角度看,金融脆弱性確實因同業業務的發展而明顯加劇,但這樣的業務快速發展是有客觀環境支持的?;A貨幣和廣義貨幣的矛盾是流動性大幅波動的根源,作為央行負債的基礎貨幣與作為商業銀行負債的廣義貨幣在2009年后的變化可以說是分道揚鑣。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國際收支盈余大幅下降,這意味著實體經濟從外部獲得的收入下降、央行被動發行的基礎貨幣的投放下降,而經濟增速并未像國際收支盈余一樣大幅下滑,實體經濟的貨幣需求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這就需要金融體系提供更多的融資,于是我們看到社會融資規模以超過20%的增速超比例增長,而基礎貨幣增速下降至5%以下,銀行間貨幣市場是靠商業銀行開在央行的賬戶清算的,可以說是以基礎貨幣結算的,而實體經濟的支付是靠經濟實體在商業銀行開的賬戶結算的,可以說是以廣義貨幣結算的,于是出現了兩個層次流動性的分歧,銀行間流動性處于偏緊狀態,而實體經濟流動性處于偏松的狀態。2010-2011年,原來央行靠央票等工具凍結的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大規模解凍,這緩解了銀行間流動性的緊張,但2012年3季度,商業銀行對央行的凈債權已經降至零附近,也就是說,已經沒有儲備的余糧了,于是央行開啟了逆回購工具,而今年上半年由于大量套利資金流入使得基礎貨幣投放有所回升,銀行間市場出現了流動性持續寬松的幻象,5月份套利反向,銀行間流動性的沖擊就發生了。而同業業務的模式恰恰是派生存款增加了實體經濟的流動性,而耗用了備付金,降低了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于是就出現了央行希望商業銀行整體壓縮資產,而作為獨立個體的商業銀行總希望爭奪更多的負債支撐資產,爭奪負債的結果就是市場利率大幅飆升。

由于同業業務的定價早已市場化,不受存貸款基準利率的鉗制,因此,同業業務推動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市場化,從而推動了整個利率市場化進程。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中美的銀行業,我們從同業業務上能看到一些外國銀行業演化的影子,中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在表內的體現就是負債同業化,而美國商業銀行則是負債市場化,對企業和居民的一般存款負債占比都出現了持續的下降。在資產端,中國商業銀行通過資產同業化和表外化降低了資本占用,提高了資本回報,而美國商業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提高資產周轉率,從而提高資本回報。

同業業務中經常出現的甲乙丙三方模式其實質就是把資金和信用分開交易,有資本緩釋功能,正是類似于國外信用違約互換的初級功能,在國內的資本監管中,缺少對現存信用風險緩釋合約(憑證)資本緩釋功能的認可,于是銀行就開發出略顯灰色的同業三方模式替代。更進一步講,近兩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的投行化非常明顯,這和美國銀行體系十年前的情況并無本質區別,但由于中國當前市場和監管的限制,中國商業銀行并未完全復制美國模式,而是開發出投行與同業業務共同推動的商業模式投行化的演進路徑。

監管的責任是讓信息透明化,疏勝于堵。經過六月份市場波動的教育,如果監管部門再強制要求同業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提足撥備,并視同信貸資產的風險系數,則同業業務的資本回報率會下降,同時資產負債錯配也需要逆轉,同業業務模式再次面臨轉型。關上一道門的同時,需要打開一扇窗,資產證券化和大額可轉讓存單,同業存單這些標準化的工具應該提供給市場,讓金融機構可以在陽光下應對利率市場化浪潮。

第三篇:“錢荒”倒逼銀行同業業務轉型

陳歡(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

今年6月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急劇趨緊,一度引起市場共振,銀行、基金、券商、信托在內的不少金融機構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也引起了銀行業內的深入思考。筆者認為,“錢荒”也充分暴露了我國銀行同業業務發展進程中的制度性缺陷。

回顧“錢荒”,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不僅銀行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而且基金、券商、信托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以債券市場為例,流標事件頻發,6月6日在銀行間市場招標的6個月期農發行貼現金融債流標。因此,除了銀行角度和宏觀經濟角度外,從大金融的同業角度來看,同業業務的無序競爭加大了“錢荒”的共振。

第一,非銀行金融機構同業業務超預期發展,社會融資渠道增多,分流銀行資金。包括信托、企業債以及理財產品在內的非傳統融資在2013年上半年迅速增長,前5個月達到了全部社會融資的50%,其中信托收益買入返售業務則占到銀行表外業務的近一半,接近信托整體規模的十分之一。

第二,金融產品同質化問題凸現,銀行資金集中償付風險加大。由于近年來商業銀行利潤同比增長年年攀升,導致投資者對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市場排位和利潤率考核要求過高,眾多銀行受困于貸存比和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制約,更多將業務重點轉向同業業務、表外業務、投行業務等創新業務,同時追求資金期限錯配所帶來的收益。然而,大部分理財產品具有信息披露透明度低、以期限錯配作為主要盈利手段等特點,難以對其安全性和流動性進行監管和預測。

第三,監管政策收緊,銀行金融創新產品發行收入驟減。2012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對銀行開展理財產品銷售活動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限制了銀行通過不規范宣傳擴大理財產品銷量的行為。2013年3月銀監會8號文重申一貫強調的“堅持資金來源運用一一對應原則”,對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交易平臺等間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進行了明確限制,使得銀行超短期滾動型理財產品發行驟減,收益率下降,對投資者吸引力減弱,理財產品收入方面的資金來源受到一定影響。

從以上三個原因可以看出,此次金融系統內發生的“錢荒”事件,與近年來蓬勃發展起來的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有直接關系。同業業務作為順應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發展現狀下拓展的新型業務,近年受到各商業銀行的追捧,規模增長迅猛。但由于金融改革尚未全面突破,“利率市場化先遣軍”的同業業務在原有監管制度的不適應以及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息差收益壓力增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

第一,交易對手方面,對各創新產品交易對手從準入標準評定到流動性風險和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等環節都較為薄弱;簽字人和公章有效性、授權書有效性、二級機構獲得授權的證明的有效性等存在一定問題,導致業務發展失控。

第二,資產標的方面,部分業務投向國家限制性行業且業務期限未被授信期限完全覆蓋,導致信用風險增大。

第三,資金流向方面,業務中的本金流是否落賬到指定賬戶,融資方是否及時確認,收入流是否能追蹤確認合規、足額、逐筆進入中間業務收入或利息收入?這些監督力度的不足,導致資金流動性緊張。 雖然“錢荒”事件給我國銀行業的流動性管理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也給央行的貨幣政策有效性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同業發展的趨勢不會逆轉。未來管理的關鍵,是建立起同業業務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一,推動商業銀行間的全面合作協議落實,從備案性質轉為合同性質。我國目前已有部分商業銀行間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但簽訂主體主要還是集中于城商行之間和部分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之間,協議性質多為備案性質,協議內容所涵蓋的同業業務主要為風險較低、收益較低的基礎業務。因此,商業銀行間仍有較大的合作發展空間。

第二,推進交叉性金融監管,實行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準入制度,通過協同作用提高監管效率。近年來,包括信托、理財、互聯網金融以及在它們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收益權等創新型同業業務發展,模糊了各金融子行業間的界線,國內同業機構的綜合經營、交叉經營在擴大,對當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已造成了沖擊。因此,我國分業監管模式需要向綜合監管方向轉變。

第三,掌握業務資金動向,規范創新金融產品。針對目前的信托受益權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收益權等創新型同業業務,由于完全游離于表外且規模龐大,已對國家宏觀貨幣政策調節作用產生較大影響,因此需要對目前已開展的此類同業業務進行分類逐筆排查和風險點的重新評估,并出臺相應政策,盡早將其納入財報披露范疇,定期及時向社會公眾、交易對手和監管部門反饋真實信息。

第四,推行存款保險金制度,促進同業業務長期穩定發展。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和未來債券市場發展需求,我國將逐漸由市場來決定銀行的發展,而存款保險金制度無疑為銀行破產建立了通道,打破了原先的“本金無風險”機制,迫使其對資金進行主動管理、優化資金配置。

第四篇:銀行同業業務現狀分析及建議

導讀

銀行同業業務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格局下逐漸形成的。銀行同業業務的增長表明這種同業創新具有模式靈活、銀行創收高和企業需求高的特點。為此,它深受各大銀行喜愛。

近年來,銀行同業業務取得了迅猛發展,各銀行都組建了同業業務部門,解決了部分企業融資難題。但過程中尚存在著許多不完善、不規范的地方,所以該業務仍然存在著操作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利率風險,為進一步提高同業業務管理水平,以更好支持實體經濟,本文將分析具體情況并提出相應建議。

一、同業業務現狀

銀行同業業務是指商業銀行與其它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的以投融資為核心的各項業務。自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同業業務以來,產品種類每年都在增加。比如銀行可通過各類同業投資擴大資產規模,利用買入返售、拆入短期資金錯配、發行理財產品出表等多種方式賺取利潤。

同業部在各家銀行都被定位利潤中心,甚至個別銀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高達50%以上,然而在為銀行帶來高額利潤的同時也隱藏著一定風險。在較為嚴格的監管導向下,銀行同業業務也開始逐漸向流動性管理、信用管理職能偏重,隨著監管趨嚴,MPA落地執行,風險權重變化及同業資產內部結構調整下,讓同業業務中資本套利空間逐步縮窄,最終結果會使得同業資產在銀行總資產中所占比重的上升空間變得非常有限。另一面,隨著電商平臺、非銀金融機構及各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其產品種類不斷豐富,銀行儲蓄存款將會向非銀機構轉移,而非銀機構剩余資金又會以同業(非銀)存款形式存出至商業銀行,如某寶等大型電商平臺通過基金形式存出資金,商業銀行的同業負債所占比例或會逐漸上升。

二、同業業務產品種類

就目前同業業務發展情況來看,銀行同業業務的產品種類主要分為三大方面,即:從負債端出發的同業業務、從資產端出發的同業業務和居間、投顧、委托代理等中間業務收入端出發的同業業務。

主要業務品種包括同業存款、存放同業、協議存款、非銀存款、同業借款、同業存單、同業代付、同業償付、同業代銷、委托投資、黃金租賃、同業賒銷、票據轉貼現、信托受益權、券商資管計劃、產業基金、資產證券化、同業理財、福費廷、股票質押式回購等同業投資、負債、居間業務。

以上模式作為市場投融資需求的有力補充,為更多市場主體提供了便捷渠道。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同業利差縮窄,加之銀監加大監管力度,銀行同業部門也會隨之轉型不斷創新,以適應市場進一步發展。

三、同業業務對實體經濟作用 從實際情況看,同業業務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銀行同業投資業務出現的“井噴”式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盤活存量信貸資產,在融資渠道方面為企業做相應補充。所以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的作用歸結起來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一)服務實體經濟

眾所周知,我國的電子商務經濟在互聯網背景下得到了很快發展,但從整個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實體經濟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銀行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強有力保障,一直以來便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讓閑散資金得到了合理配置,讓資金在做好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的前提下給實體企業盡可能多的提供資金支持,用創新的金融產品,理念、思路、機制和方法,量身定做融資模式,使資金間接流入實體企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拓寬融資渠道

同業業務發展以前,企業融資方式相對單一,特別是中小企業政策扶持體系缺乏,造成只能依賴銀行貸款融資,銀行授信放款又有諸多限制,主要為四點。一是融資用途上的限制。銀行對貸款用途有明確規定,對企業資金劃轉實時監控,并在每月/季貸后調查中對企業的貸款使用情況進行核實。使企業難以根據市場變化、經營情況、突發事件等靈活調用資金,被動受到限制;二是對公企業授信放款效率不高。主要有周期長、審批繁瑣,需要特定抵押物等特點,且銀行不保證能否授信。而同業融資相對方便靈活,但利率稍高;三是部分行業貸款受限。我國總體經濟形勢并不樂觀, 煤炭、鋼鐵、房地產、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受限行業難以從銀行繼續獲取貸款維持資金周轉。四是抵押擔保要求較高。部分高科技等創新型中小企業,因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無法獲得流動資金持續科技研發,制約了企業自身經營發展。

從同業業務上看,銀行、證券、基金、信托、保險等機構在同業業務中互為客戶,這幾者之間相互提供了融資便利、模式創新和資金支持。相對銀行貸款受限較少,間接增加了融資資金,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

(三)降低系統性風險

受當前市場環境低迷影響,企業經營存在諸多困難,財政金融領域矛盾較多,企業融資渠道縮窄不暢,部分企業無法通過貸款融資解決持續經營所需資金,如果獲取不到新的融資支持,則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導致各類債務到期無法償付的風險。特別是銀行之前放款的煤礦、鋼鐵、紡織、化工、房地產等行業企業,隨著前期貸款陸續到期,銀行多采取退出政策,為彌補資金缺口,企業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通過券商資管計劃、信托收益權、發行ABS等結構化產品,間接以同業資金為企業融資。否則,企業隨時面臨無法借新債償舊債的困境,或帶來更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四、同業業務遇到的困境

(一)流動性風險導致市場風險

流動性風險主要體現在負債與資產的期限錯配,過于集中的負債錯配到期會導致市場風險。同業投資、票據轉貼現等業務動輒就是幾億,并且這些資金的周轉頻率較高,為了實現收益最大化,經常融入1W—1M短期資金匹配長期資產,這對流動性管理有很高的要求。中小銀行因他行對其同業授信額度較少,資金敏感性也較高,發生流動性風險的概率相對較大。比如:在短時間內,因貨幣政策、監管新規、市場輿情等情況的發生,市場上的資金便有可能從盈余變為短缺,這樣的波動性不是傳統存款業務可以比擬的。2013年6月下旬爆發的“錢荒”導致多家銀行上半年利潤灰飛煙滅,甚至虧損。隔夜、7W、14W、1M拆借利率漲幅尤為迅猛,先后攻破年息30%、20%、15%、10%大關,某銀行遭遇的突發事件和負債集中到期導致了市場流動性緊張,不但資產與負債成本嚴重倒掛,銀行之間發生資金違約,大額支付系統也延遲半小時收市,帶來了很大的市場風險。目前在強監管時代的同業業務雖增速放緩,暫未突破市場監管底線,但錯配模式依舊給自身流動性管理帶來了較高壓力。

(二)操作風險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點問題

自銀行開展同業業務以來,在其過程中便充滿了無盡的操作風險??v觀2014年—2016年同業市場,可以說用處處皆險境,步步為暗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例如:在票據業務方面,某銀行的三十億票據變成了報紙的重大案件;緊接著又有某銀行的15億通道投資理財資金被騙的毫無蹤跡;甚至在安徽省某銀行爆出了40億元巨額的同業投資詐騙風險事件。這些風險事件自從同業業務開始時便如影隨形,但是歸結起來無非是經辦人對總行制度執行不到位,管理不善而引起的。比如在票據業務中,其業務通道被層層轉手,而同業投資業務又在投資管道中層層交織。雖然兩者的目標均不相同,但是在同業業務操作的過程中,其通道所占據的比例過高,而發展的速度也過快,這就直接導致了投資鏈條的加長,給業務人員審核資料真偽、抵押擔保是否完善、公章和法人簽字是否真實、標的資產是否符合監管及行內規定等帶來障礙。除此之外,同業業務因金額巨大,及未形成像對公貸款那樣的管理風控體系,也常常被一些不法機構和個人拿來利用,里應外合,從而引發資金案件風險。

(三)信用風險和交叉風險日益增加

根據對我國信用債市場的違約情況統計發現,2016年達到65支,違約金額高達40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20%。與此同時,還有很多機構正在推遲債券發行。ABS在經歷了2015—2016兩年的飛速前進之后,也于2017年3月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筆違約。在此情況之下,我國同業業務受到負面影響也是在所難免。例如,在新一輪經濟增長率逐漸走低的情況下,實體企業的投資便更趨于謹慎,銀行為了能增加自身利潤,不得不加大信用杠桿來進行利潤的短暫提高,而這種方式正好便促使了同業業務中信用風險的增加。另外,一些規模較小,盈利較差的銀行加入了同業業務市場,這就導致了同業業務中的合作產品、合作形式看似得到了增加,但是卻往往因為風險管控能力不強,業務要求不高而帶來了錯綜復雜的交叉風險。隨著同業業務機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其業務范圍早已超越了貨幣、資本、產業等主要市場,交叉在各個領域,這就無形中又在資金端和產業端增加了風險。比較明顯的例子便是在2015年的股票大動蕩之中,因某些銀行的同業投資涉及股市中的大量理財產品,所以最終被迫提前終止。除此以外,一部分大型金融集團因在產業融合中,內部的控股關系非常復雜,所以常常會造成一處失火,便會殃及全局的情況。

五、對同業業務的建議

(一)流動性風險防控策略

在資金領域中,流動性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銀行還是監管部門都不能從根本上去消除這種風險,那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從全局角度出發,理性面對流動性風險,對其進行適度的嚴格管理。因為在適度的風險下通常會創造出一定的利潤,但是倘若風險過大,那么所造成的損失也將更大。為此,在同業業務中,一定要從三個方面來把握好這個度。其一是在總行建立同業業務流動性缺口管理,加強對所有錯配業務審批,避免過度錯配和集中到期導致的流動性沖擊;其二是應建立起合理的檢測指標及相關檢測值,時時掌握全行及期限錯配的存量及遠期買入情況,密切關注同業市場動向和資金價格走勢,將表外資產規??刂圃诤侠韰^間內;其三是需要做好流動性的應急預案,爭取在發生情況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解決。

在同業業務的資金管理中,無論是國有銀行或者股份制銀行都應采用統一的資金管理體系,通過總行的資產負債部來對各個部門的資產及負債進行管理,制定相應的價格、期限、指標,讓流動性風險及市場風險都在總行的統一管控之中。在風險監測方面,應及時設立每日頭寸缺口,加強市場研究工作,對金融市場、監管環境、貨幣政策等進行分析,結合市場其他數據指標變化確定負債錯配久期及比例,優化規模配置,降低流動性風險。

(二)操作風險防控策略

風險與經營部門相分離。事業部和分行等經營機構需由總行直接派駐(內嵌)風險團隊,通過足夠的風控人員進行平行作業。工資獎金、財務費用、人力資源、業績考核等由總行風險部垂直管理,以保證風控的獨立性。業務操作上,嚴格執行雙人盡調、核保,由經營和風控部門雙人辦理,杜絕因經營機構獨立作業而出現的操作風險。風控人員必須直接參與業務會談,核實抵押擔保手續、核實金融機構增信真偽,調查企業資信狀況、經營情況、償債能力等,真實掌握各種信息,對能否控制同業投資風險做出獨立判斷。運營/放款中心出賬人員嚴格審核放款審批單相關信息,確保已滿足劃款前各項出賬條件。

(三)信用及交叉風險防控策略

信用風險防范主要措施為制定準入和授信的分類管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等均在三會的嚴格監控之下,所以從理論上講,信用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擴大其同業業務的時候,可以持比較樂觀的態度,擴大其準入領域,降低券商收益憑證、銀行同業理財、同業借款等業務的準入門檻。特別是不產生信用關系且交易完成后出資行的資金和資產安全不再與交易對手產生直接聯系的業務可適當放開,如委托、代理投融資業務、居間推介業務、投資顧問業務。

同業授信類客戶/產品應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與其發生基于信用基礎上的交易,并隨之產生債權債務以及擔保關系的同業客戶。這類產品對應的同業客戶應制定嚴格的風險政策及授信評判體系并進行限額管理。放款后續進行持續跟蹤和監控,重點關注行業地位變化、內部架構變化、市場履約情況、外部評級/監管評級變化等。

防控交叉風險則必須要求銀行具有看透業務本質、看透資本增值情況、時時了解最底層資產的流動詳情,讓每一筆資金,每一次合作存在的信用風險和交叉風險都在掌控之中,決不因為鏈條長,模式復雜,交易方為金融機構就降低風控標準,簡化操作流程,沖破了最基本的業務底線。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發展時期,在新的經濟常態下,市場衍生了同業業務模式。它既表明了我國經濟與金融改革在不斷深入,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圍繞大局,積極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然而在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境況下,我國銀行的同業業務還需要進一步找出對策來應對當前存在的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及交叉風險等,這樣才能把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工作做實,實現我國同業市場的穩定發展。

作者介紹:

周海濱:普蘭金融大連分公司總經理,曾任某股份制銀行總行票據金融事業部產品中心負責人

同業業務違規 多家銀行被罰逾百萬

——有銀行人士稱自查不當交易是“四不當”一大重點,想打擦邊球很難

作者:田姣 吳夢姍 實習生 黃婷 陳炫孜

銀監會連發八份監管文件要求銀行嚴查各項業務已歷時5個多月。南都記者昨日了解到,部分銀行已完成內部自查和現場檢查,進入違規業務整改階段。在金融強監管風暴中,銀行同業業務備受關注。由于同業業務違規,廣東銀監局近日接連開出多張上百萬元的罰單。其中,某股份行銀行廣州分行因同業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200萬元,廣東南粵銀行也因同業業務、信貸資產轉讓違規等緣由被罰255萬元。重罰:同業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

南都記者注意到,近日廣東銀監局陸續公開了一批罰單,主要集中在銀行的同業業務、貸款業務和票據業務。

在同業業務罰單中,某股份行銀行廣州分行因同業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200萬元,而作出處罰的時間是7月6日。對此,該銀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廣東銀監局于2015年對該銀行廣州分行開展了業務現場檢查,于近日公布了行政處罰決定書。

雖然是2015年進行的現場檢查,但近日才公布罰單,這個時間點難免令人想到今年3月初銀監會針對全行業展開的“三三四”大檢查。

對此,某股份制銀行華東某投行部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銀行業務部門自查,內部合規部門檢查和監管部門現場檢查已經結束,現在是整改階段,根據自身檢查出的問題進行整改,“我們部門已經退回政府承諾函,相關業務整改完成”。

但也有部分銀行現場檢查尚未結束。某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監管部門對銀行業務的現場檢查仍在繼續,同業業務是“三三四”檢查的重點,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針對同業業務違規的罰單還會有很多。

對于上述處罰,該股分行銀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該次檢查中發現問題后立即采取積極措施,已對相關業務進行了認真整改和嚴肅問責處理。同時,廣州分行還將舉一反三,堅持審慎、穩健的經營風格,進一步加強規范業務制度和流程。

此外,上個月廣東銀監局公布的對南粵銀行廣州分行的罰單也提到了同業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違法違規事實,被罰金額高達255萬元。

無論是某股份行銀行廣州分行還是南粵銀行廣州分行的被罰,都不是因為單一項目被罰。雖然被罰的案由十分簡單,但從行政處罰依據里面還是能看到為何被監管部門處罰的一些端倪。

其中,被罰依據里面提到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十二條顯示,金融機構同業投資應嚴格風險審查和資金投向合規性審查,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根據所投資基礎資產的性質,準確計量風險并計提相應資本與撥備。

這也是此前監管機構下發“四不當”里嚴查的是否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根據所投資基礎資產的性質,足額計量資本和撥備。漏洞:同業業務仍存“灰色”操作空間

自從今年年初監管連發“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等監管文件后,某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自查銀行同業業務的不當交易是“四不當”里的一大重點,想打擦邊球很難。

以同業投資業務為例,監管明確要求實施穿透管理直至基礎資產。過往銀行可以將同業資金通過購買他行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進而將資金拆分為小額貸款,投向券商資管計劃進而購買信托計劃、基建企業債券等,實際底層資產為房地產投資項目。

然而,“三套利”中就明確點出“是否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或拆分為小額貸款等方式,向房地產和‘兩高一剩’等行業領域提供融資”,將銀行同業“灰色”手段斬斷。

某國有行廣東地區公司業務部負責人表示,今年雖然仍有開展房地產開發貸項目,但僅限于排名靠前的開發商。不僅如此,自營或理財資金通過SPV (特殊目的的載體)流向房地產行業的業務模式,商業銀行的審核力度至少不應明顯低于對信貸業務的審查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同業違規操作早在今年4月已經通過上海銀監局對招商銀行(29.78 +1.67%,診股)上海分行的處罰,給整個銀行業同業投資穿透監管樹立了典范。

《上海銀監局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滬銀監罰字[2017]16號)顯示,主要違規事實為“2016年,某股份行銀行上海分行以‘投資資產管理計劃-發放信托貸款’為通道,向X X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放款,部分資金用于支付土地出讓金”。

不過,南都記者從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銀行資管人士處獲悉,投資企業同業投資項下應收權益的融資模式,雖然已受到限制,但因監管要求的“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僅限于資本和撥備的計提,沒有說穿透后資金流向是否符合產業政策,仍存在灰色操作空間。

第五篇:強監管下的銀行同業業務

2017-9-19

過去幾年,在凈息差不斷收窄、傳統業務收入持續萎縮的背景下,同業業務成為銀行業務擴張的主要方式,也是維持收入增長最為重要的動力。但同時,由于監管體系不完善和銀行內部管理不到位,部分同業業務在發展中異化為監管套利的重要手段,淪為金融亂

象的淵藪。

正因如此,今年以來的監管風暴主要指向便是同業業務領域。從短期來看,監管強化將限制部分同業業務的發展空間,降低其在銀行業務中的占比。但就長遠而言,監管強化將有助于同業業務回歸本源,對推動銀行業長期穩健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同業業務的演進與異化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是指以金融同業客戶為服務與合作對象,以同業資金融通為核心的各項業務。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最初主要承擔司庫職能,是為商業銀行之間平衡頭寸而進行的短期資金拆借和劃撥,主要作為短期流動性管理工具。就我國的實踐而言,198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允許各專業銀行互相拆借資金,算是我國銀行同業業務的濫觴。

隨著業務逐步發展,同業交易對手方擴展至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租賃、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特殊目的實體,業務范圍也從傳統的同業存放、同業拆借等衍生出同業代付、買入返售等各項創新業務,從原來的僅指商業銀行之間所進行的同業業務,擴展為既包括商業銀行之間的同業業務,也包括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及特殊目的實體)之

間所進行的業務。

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劃分,可將銀行同業業務分為三大類:從資產角度,同業資產主要包括“存放同業”、“拆出資金”及“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以及近來興起的“應收款項投資”等科目;從負債角度看,同業負債主要體現在“同業存放”、“拆入資金”、“賣出回購金融資產”以及近年擴張迅速的“應付債券”(包括同業存單)科目;從中間業務角度看,包括代客外匯交易、基金和年金等托管、代理清算、代理開票、代開信用證、第三方存管、代理基金買賣、代理保險買賣、代理信托理財買賣、代理債券買賣、代理金融

機構發債,等等。

2002年以前,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模式相對單一,主要是資金拆借、回購、同業存放和存放同業等。2002年之后,債券市場快速發展,部分銀行開始把債券結算代理作為同業業務重要發展方向,這一業務為銀行作為債券結算委托人開拓了債券交易的空間。此后,同業業務進一步繁榮,信托、保險、證券、基金和財務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更深入的參與,為同業業務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成為銀行提升的重要方向,這又推動了與保險、基金、證券以及信托等非銀行機構在交叉銷售方面的廣泛合作,同業業務的中間業務逐步興起。

與其他業務相比,同業業務市場化程度較高,且參與者風險管理能力較強,有關部門一直有意識地將其視為中國利率市場化的“試驗田”。2005年,人民銀行放開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2013年,人民銀行又在銀行間市場推出同業存單作為同業存款的替代與補充。作為探路先鋒,銀行同業業務對推動利率市場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市場化利率與管制利率雙軌并行的轉型期,同業業務也很容易演變成監管套利的利器。

2010年之后,隨著宏觀環境和監管環境的變化,同業業務開始從單純的流動性管理工具,衍生發展成為利用同業資金或理財資金,以擴大各種表內外同業資產。會計科目不斷變化,除了傳統的同業存放、同業拆借、同業票據轉貼現、債券回購等,又擴展到諸如轉貼現、信托受益權、信貸資產轉讓與回購、同業代付、買斷式回購、票據對敲和應收款項

投資等,模式創新令人眼花繚亂。

在此過程中,同業業務與實體經濟漸行漸遠,部分業務開始淪為純粹的監管套利工具。2010年至2012年之間,隨著信貸管理收緊,監管套利的主要目標在于繞開貸款規模管制(合意貸款規模)和存貸比指標。2013年之后,資金供求失衡狀況逐步緩解,《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開始正式實施,監管套利的主要目標又變成減少資本占用,主要方式是通過拉長交易鏈條來轉換資產形式(或調整會計科目),以降低資產的風險加權系數,或實現出表,以此來降低資本、撥備計提等要求,或粉飾財務數據,等等。

過度套利的風險 同業套利業務的過度發展,引發了諸多金融亂象和潛在金融風險。

一是導致信用過度膨脹。同業業務運作模式不同于傳統存貸款,表面上雖不直接影響信貸數量,但會對貨幣流通速度和信用總量產生直接影響。這種變化削弱了中央銀行對貨幣、信貸的控制能力,容易導致信用總量的過度膨脹。

二是導致銀行信用風險低估。具體有如下幾種情況:其一,通過監管套利,大量銀行信貸被轉移出表外(或仍在表內,但轉換成了同業投資)。由于這種轉移在法律以及在實踐操作上,都很難達到風險的完全隔離,這就意味著,有許多表外項目,銀行不需要為其計提資本和撥備,但在風險曝露時,有可能由銀行承擔最終的責任;其二,經由同業套利業務的操作,部分信貸資金進入了原本被禁止的行業和領域。這些較高風險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沒有得到充分的揭示。其三,通過同業套利的操作,將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風險的信貸資產轉移出表外,以掩蓋真實的不良資產狀況。等等。

三是加劇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通過金融同業融入資金,然后再投向收益較高但期限較長的資產(債券或非標資產),是目前比較常見的加杠桿模式。在市場資金充裕、利率較低的環境下,銀行可以通過滾轉發行短期限的同業存單來維持這一交易結構,并獲取利差收入。但如果市場資金面趨緊,融資利率快速上行,銀行就面對兩難選擇:要么拋售資產,承擔即期賬面損失后完成去杠桿;要么繼續持有資產,同時以更高的利率進行融資。后者會導致息差收入不斷減少甚至為負,而且,如果在資產最后到期時,市場仍未改善,銀行還會遭受本金的損失。不管哪種選擇,隨著市場資金趨緊,部分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都會顯著上升,并對金融市場整體預期和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

監管強化的深遠影響

針對同業套利業務,從2009年起,監管部門就開始密集出臺規范同業業務的監管政策;到2013年的“8號文”和2014年的“127”號文,同業業務的監管體系已逐步成型。但由于銀行業務擴張沖動較大以及監管執行力度不夠,并未取得明顯成效。2017年以來,根據中央“抑制資產泡沫”、“防范金融風險”的要求,同業套利業務再次成為金融整治的重

點。

貨幣政策從量、價兩端入手,價格上通過抬升利率水平來消除套利空間,推動金融機構逐步消解存量業務;數量上則用MPA考核來約束和控制增量。銀行監管方面,則通過對各種套利行為進行全方位自查與清理,并加大處罰力度,直接抬高金融機構的違規成本,打壓套利動機。經過近三個季度的整治,已經取得明顯的效果。

根據中國銀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8月末,銀行表內同業業務持續收縮,同業資產、同業負債分別較年初減少3.2萬億元和1.4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3.8%和-1.6%。其中,股份制銀行同業資產與年初相比降幅達45%。表外同業業務(同業理財)累計減少2.2萬億元,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理財余額同比增速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40和90個

百分點。

從宏觀數據上看,8月M2增速進一步回落至8.9%,延續了今年以來的低增長態勢,已接近實體經濟(名義GDP)的增長水平,意味著同業往來引發的貨幣創造受到了明顯抑制。

總體上看,強監管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因同業套利業務而形成的金融空轉和過度杠桿問題正在有序去除。就目前情況判斷,這一進程已過半,對銀行的短期沖擊也在逐步減弱。但從中長期看,監管強化對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方向影響深遠,套利型業務空間顯著縮小,但適應利率市場化和業務發展需要的合理的同業業務,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對此我們有如下一些判斷。

一是同業業務回歸本源。同業業務本質上是銀行流動性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手段。傳統存貸款業務因為市場敏感度低、流動性差,難以滿足日益迫切的風險管理需要,金融機構必須要借助同業資產、負債的合理運用。從這點看,同業業務仍有很大的創新和發展潛力。此外,基于客戶需求的一站式金融服務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這意味著,金融機構之間在產品創新、交叉銷售等領域的合作,同樣有著廣闊的前景。

二是同業套利業務的發展空間顯著縮小。強監管并不是要否定所有的同業業務,而是要限制同業業務中涉及套利的那一部分。從目前看,在負債端過度使用同業負債、同業存單和同業理財來加杠桿,而在資產端對接各種特殊目的實體(各類機構的通道),是套利交易的主要模式。隨著監管強化對同業負債的約束(同業負債占比不超過三分之一)和資產端對特殊目的實體投資的穿透,這部分業務的規模已出現明顯萎縮。

需要強調的是,市場似乎更關注監管對同業業務中的某一類工具(如同業存單)的限制和影響。但事實上,同業資金來源的渠道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來自于這種渠道的資金規模是否合理(有無過度杠桿),以及獲取這部分資金的目的(是用于套利交易還是用于流動性管理)。正因為此,我們認為,盡管套利業務規模會大幅萎縮,但某一類工具(如同業存單或特殊目的實體投資)的絕對規模并不一定會下降,尤其是同業存單,作為同業負債來源中透明度最高和流動性最好的一種工具,規模上仍有較大擴張空間。

三是同業業務貢獻度下降,銀行業務結構回歸正?;?。過去幾年中,同業套利業務是銀行同業業務收入,也是銀行總收入的重要貢獻來源。相當多的同業業務收入都體現為非利息收入,也是銀行收入結構優化(即凈息差收入下降,非息收入上升)的重要動力。在強監管背景下,我們預計,同業業務收入貢獻度將明顯下降,銀行業非息收入高增長的勢頭也會出現逆轉。部分高度依賴同業業務的中小銀行,短期內會受到較大影響。不過,套利型業務的消退,將迫使銀行將注意力回轉到企業和零售客戶,切實提高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從長期來看,這會更有利于銀行業的穩健發展。(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載《21世紀經濟報道》2017年9月19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崢嶸歲月鑄就赤膽忠心下一篇: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