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大綱

2023-02-27

第一篇:建筑設計基礎教學大綱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大綱

(建筑學專業 6學分180學時)

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建筑設計基礎是建筑學專業必修的專業主干課,它與建筑設計和畢業設計一脈相承,成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建筑設計基礎是學生步入建筑之門最先學習的專業基礎課;它將為今后的建筑設計和畢業設計打下一個堅實牢固的基礎。本課程的建設目標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更新教學理念,形成堅持基本功訓練和強調空間設計為主的創造性思維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提出了以建筑空間設計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教學目的由重點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修養和自我悟性轉向理性培養,由側重手工技巧訓練轉向側重創造性、建筑思維方面訓練。其核心包括三大模塊:建筑認知和表達、從抽象空間到具體建筑、建筑分析和運用。因此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強化學生的建筑藝術表現力和空間構思能力,增強學生的建筑設計基本功訓練。

二、課程的教學內容

建筑設計基礎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建筑設計理論基礎和建筑表達與表現技巧訓練兩個部分。建筑理論包括:入學教育、建筑概論、建筑基本知識、表現技法初步、建筑空間構成基礎、材料建構初步、外部環境分析、建筑設計入門。而建筑表達與表現技巧訓練則貫穿在多個課程設計的作業中。通過理論知識的講授和課程設計的實際訓練這兩個教學環節來完成。具體如下: (1)入學教育:引言 (2)建筑概論:

第一節:什么是建筑,人們是如何認識建筑的

第二節:建筑的基本構成要素

第三節:建筑師與環境

第四節:建筑學專業所學內容總述

第五節:建筑師需要具備的素質 (3)建筑基本知識:

第一節:中西方建筑基本知識

第二節:人的行為與環境分析

第三節:大師經典作品解讀 (4)表現技法初步: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制圖工具與使用要領(墨線線條練習)

第三節:表現技巧(徒手線條、鋼筆畫、水墨、水彩渲染等) 第四節:構圖基本原理

第五節:建筑空間構成(模型制作等) 第六節:建筑識圖(建筑抄繪)

第七節:建筑測繪基本知識

第八節:色彩基本知識(鋼筆淡彩) (5)建筑設計方法入門:

第一節:建筑設計的學習特點

第二節:任務分析和調查研究

第三節:方案的比較和研究

第四節:設計的深入與推敲 第五節:方案表現圖

三、課程作業及教學要求

第一學期

1.認識建筑:

建筑概論,對本課程“建筑設計基礎”的介紹和要求

2.建筑表達與分析系列:

2-1.墨線線條練習:學習建筑制圖、掌握制圖儀器的使用方法

2-2. 建筑抄繪:學習建筑的基本表達語言,初步掌握建筑制圖(平、剖、立面)的基本方法 2-3. 軸測圖繪制:用墨水繪制建筑的樓層分解軸測圖,使用平面斜軸測圖(60度-30度) 2-4. 制作大師作品的模型:學習建筑圖中各部件的對應關系,培養學生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換2-5. 大師作品分析:從認識大師作品開始,逐步深入地了解其設計思想和設計手法 3.建筑空間構成訓練系列一:

3-1.單一空間的劃分與限定:對空間圍合、分割、限定等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 3-2.多元空間的沖突與組合:選擇模型進行多種組合,尋求空間組合的多種可能性 3-2.空間構成的分析與表達:通過分析圖等,總結與反思空間模型設計的過程、思路與方法 4.字體練習和鋼筆徒手畫(平時練習):仿宋字體與徒手畫基本功的訓練 5.水墨、水彩渲染系列(課堂輔導與課外自學相結合):

5-1.調色色輪:學習裱制水彩紙和色彩基本知識,通過色輪訓練水彩的調色 5-2.水墨渲染:初步掌握水墨的特性和平涂、退暈、“濕操作”等渲染技法 5-3.單色練習:通過建筑立面來學習色彩的冷暖、環境光影變化和材質表達

5-4.水彩渲染:訓練整幅水彩渲染的技法,表現建筑空間和環境特點,要保證整體效果的協調

第二學期 6.建筑測繪:

學習建筑測繪的方法和實物圖紙的對應關系,理解建筑結構和構造的基本知識。

7.建筑空間構成訓練系列二:

7-1.空間形態的功能化訓練:通過空間的劇情設計,初步確立了人-建筑在空間中的互動關系 7-2. 空間形態的具體化訓練:確定結構方式和材料選擇,把抽象空間以直觀的形象展示 8.環境分析與設計:

8-1.人的行為與環境分析:選取實際環境中的特定景觀構成要素進行分析和改進性設計 8-2.內外之間——小庭院設計:練習外部空間設計中的若干基本設計要素及其構成

9.材料建構訓練:

初步認識“構造和結構”與材料的關系,學習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結合方式和設計方法

第三學期

10.小型建筑設計:

通過前期的對大師作品的分析,模仿和體現其設計的精華,學習和體會大師的設計手法。在自己選擇的環境內,設計出具有特質的活動空間,并組織好不同空間和建筑元素之間的轉換與聯系,使之形成富于趣味的空間序列。

四、課程的學時分配

每個課程作業平均按2-4周安排,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難度和學習進度做適當調節。

五、課程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將傳統的基礎訓練與創造性思維訓練相結合,建筑空間表現和設計;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除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外,還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難點:實踐性課程需因材施教,對學生專業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解決辦法

1、打破舊有的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性和研討性教學等手段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熱情,增強師生及同學間的相互交流。

·課堂討論、作業講評等開放式的教學,將建筑專業課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表現出來,讓學生盡可能地展示自我,相互之間盡最大可能的交流。

·現場實地教學,通過參觀、調研,加強學生的感性認知。

·使學生多動手,通過模型制作和電腦建模來啟發創新,培養學生對材料和結構認知,使學生有更廣闊的領域空間去創造。

2、強化通識教育

·從傳統的技能訓練到思維訓練,強化認識和分析能力 ·加強動手實踐能力、社會調研能力 ·培養綜合性創新人才為目標

六、教材和主要參考書

1.《建筑初步》 清華大學田學哲主編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建筑形態設計基礎》 同濟大學建筑系建筑設計基礎教研室編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建筑空間組合論》 彭一剛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建筑形式美的原則》 (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鄒德儂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5.《建筑的涵意》 劉育東著, 天津大學出版社

6.《建筑語匯》 愛德華·T·懷特著, 林敏哲、林明毅譯,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7.《建筑師與設計師視覺筆記》 [美]諾曼·克羅、保羅·拉塞奧著,吳宇江、劉曉明譯,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8.《圖解思考—建筑表現技法》 [美]保羅·拉索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9.《直接發生—空間訓練基礎》 崔鵬飛 編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0.《建筑的開始—小型建筑設計課程》 傅祎 編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第二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教學大綱

課程設計名稱:《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編號:02020006S 課程設計學分:2 課程設計周(時)數:2周 授課單位: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指導方式:講輔

課程設計適用專業:近機類 服務課程名稱:《機械設計基礎》 服務課程編號:02020006 服務課程講課學時:88 服務課程學分:5.5 課程設計教材及主要參考資料:《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

一、課程設計教學目的及基本要求

它是《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最后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也是高等工科院校近機類專業學生第一次較全面的設計能力訓練,在實現學生總體培養目標中占有重要地位。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理論和生產實際知識進行設計的能力,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

2、學習機械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為今后畢業設計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進行設計基本技能的訓練。例如計算,繪圖,熟悉和運用設計資料。

4、學生應明確設計任務和要求,并擬定設計計劃,注意掌握進度,按時完成。

5、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要獨立思考、深入鉆研,主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設計,反對照抄照搬或依賴教師。要求設計態度嚴肅認真,有錯必改,反對敷衍了事。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及安排

1、設計分段進行,每一階段的設計都要認真檢查,沒有原則錯誤時才能繼續進行下一階段設計,以保證設計質量。

1 設計計算

選擇電動機,計算傳動裝置的運動和動力參數,進行傳動件的設計計算,校核軸、軸承、鍵等。

2 草圖繪制、審查和修改

根據上述設計計算,繪制傳動件等,設計軸上其它零件和減速器機體及附件,標注尺寸。要求只繪制裝配圖的主、俯視圖。

3 繪制裝配圖

除繪制草圖內容外,繪制裝配圖的側視圖,編寫技術要求,對零件編號,填寫明細表及標題欄等。

4 繪制零件圖

選擇所設計減速器中任一軸和齒輪進行繪制。鼓勵采用計算機繪圖。 5 編寫設計說明書 6)答辯

2、每個學生應完成的設計任務 1 草圖 1張(A1坐標紙) 2 裝配圖 1張(A0圖)

3 零件圖 2張(A3圖,傳動零件軸和齒輪各一張,鼓勵用計算機繪圖) 4 設計說明書一份

設計題目

設計題目為來源于工程或生活實際的機械傳動或簡單機械(比較成熟的題目是以齒輪減速器為主的機械傳動裝置)。設計題目應多樣化,并鼓勵學生進行創新設計。學生也可自擬課題,但須經指導老師審定后才能作為課程設計題目。

三、課程設計的考核方法及成績評定

課程設計應根據設計說明書、圖紙和答辯情況等,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評定成績。具體評分辦法如下:

平時成績 (出勤、態度等) 10%

四、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

名稱 設計計算 草圖繪制、審查和修改 繪制裝配圖 繪制零件圖 編寫設計說明書 答辯 合計

說明書 30% 學時 2天 2.5天 2.5天 1天 1天 1天 10天(2周)圖紙 40% 小計

2天

2.5天

2.5天

1天

1天

1天

10天(2周)答辯

20%

第三篇: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思考

劉剴/李保峰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武漢,430074)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思考

The Study about the Basic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 劉剴 李保峰 Liu Kai Li Baofeng 摘 要 通過對建筑設計基礎教育中某些觀念和現象的質疑和思考,指出目前在建筑初步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通過對我校建筑設計基礎課程體系的介紹,提出我們的教育思路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 建筑設計基礎教育 教學思考 教學體系 理性

ABSTRACT By thinking carefully about some concepts and analyzing some phenomena, this paper discussed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t showed the teaching thoughts and solutions about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the basic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study,teaching system,rationalism 中圖分類號 TU-0

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0-3959(2005)03-00-00

我們的教學改革發軔于對教學內某些觀念的質疑和思考。通過對這些觀念的理性分析和務實評判,確立了我們自己的教學目標和特色。鑒于傳統建筑設計基礎教學存在著學生進入建筑狀態太慢,工藝美術化傾向比較濃厚,部分教學內容遠離建筑設計等弊病,故而我們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改革。

一 幾點質疑

1 建筑設計基本功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的目的,行業內簡單概括為基本功訓練。不同的學校對基本功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偏重于某種技能的掌握。然而將基本功僅定位于技能掌握是否偏頗和狹隘呢?作為職業培訓的專業學校以此為目標無可厚非,而對于大學建筑教育,則更應注重人才素質的培養。

我們認為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目標應分為三部分:建筑設計技能的掌握,建筑設計理論及知識的掌握,建筑設計意識的建立。這三者互相聯系,缺一不可。脫離理論指導的技能運用必然陷入盲目和低效,脫離堅實的技能演繹的理論表述只會陷入空談,良好的設計意識觀念是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保證。這三部分的總和才是基本功的內涵。

2 天分和悟性

我們在建筑教學中常聽到“學好建筑是要講天分和悟性的”這樣的話,似乎建筑學存在著某種先驗的難以界定的東西。教學被說成非要憑天分和悟性才能把握的事,只能說明這種教學體系過于虛浮和難以操作罷了。大學教育并非是為培養少數天才服務的。教育的關鍵在于運用合理的方法將普通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

“天分說”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教師對理論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出教學非理性成分太多。感性雖具有共性的一面,但更具鮮明的個人化色彩和體驗,無法成為普遍認同的標準。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深化,是對事物規律性客觀的總結和本質的思考, 可以成為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標準。教學應以理性為基礎,要建立客觀科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思維,提高理性地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避免以往教學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含混狀態。強調理性并不意味著排斥感性,對建筑的認知過程依然需要感性先行。

3 建筑初步并非每個教師都能勝任

這句話是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教師引以為豪的一個口號。傳統初步教學中的某些內容若非做過專門研究,傳授起來確實不易。但一個建筑師竟然無法勝任基礎教學的事實多少有些荒唐。這其實反映了建筑初步教學或多或少地遠離了建筑領域。建筑基礎教育在借鑒其他專業的成果時,往往有不加改造全盤移植的現象,如為色彩而色彩、為構成而構成,從而脫離了建筑語境。結果是學生學得盲目,教師教得痛苦。因此這個口號其實是一個信號,提示你的基礎教學是否誤入歧途了。

二 幾點思考

1 教學結構的思考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結構通常具有線性特點,各教學內容依據難易程度和本身需要順次連續。線性結構的優點是體系嚴謹,符合認知規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整體性,是一種深度教學模式。但其調整不易,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單元式教學結構的各單元之間為并列結構,易于增改。各單元從多個角度切入同一個研究對象,是一種廣度教學模式,往往為高年級建筑教學所采納。選擇合理的教學結構對教學影響甚大。我們結合兩者優點,整體上采用單元式結構,單元之間和各單元內部則采取線性結構,這樣既符合初步教學循序漸進的特點,又為教學的調整留有了余地。

2 媒介變更對基礎教學的影響

無論是構思推敲習慣還是工作方式都因媒介的變更在逐步地改變。傳統的色彩渲染因低效率而被逐漸淘汰;手繪圖需要達到的標準降低;字體的訓練更是可有可無;色彩訓練已不再為效果圖服務。某些傳統訓練因媒介的變更已變得不合時宜,為此我們的教學應順應形勢,適度調整。

3 對拆分法的反思

初步教學常將較大的教學內容細分為幾個較小的題目,以達到降低難度、循序漸進的目的。拆分法有利于初學者由淺入深地掌握相關知識。

但是“拆分法”的弊病卻常被忽視。拆分法將造成大量的重復性勞動。例如“建筑抄繪”這個非常傳統的題目,以往通常設置有工具墨線條和鉛筆線條練習。但從實際操作看,單調的重復性訓練讓學生厭煩。不考慮時代的變遷和對象知識背景的變化,因循守舊盲目運用“拆分法”只會造成效率低下。對傳統教學中使用該法的訓練需要審慎反思。

4 對形態構成體系的反思

形態構成體系將形態的研究納入理性操作范疇,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原則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培養抽象造型能力的手段,至今仍為不少院系建筑基礎教學所采用。

然而,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畢竟源自工藝美術訓練課程,其造型語言、形態組織方式、構成成果與建筑實際的操作方式相差甚遠。立體構成的創作句法和建筑造型的設計語匯雖有相通之處,但并非同構。學生無法通過這兩種訓練而順利地實現對建筑的形態操作。另外,建筑師與藝術家的創作有著很大的不同,建筑師的創作始終都存在著其特有的人體尺度的概念。構成訓練完全脫離尺度而單獨研究形態,抹煞了建筑設計與工藝美術的區別,也就成了華而不實的視覺盛筵。因此形態構成體系的引用必須經過建筑學的改進而不能直接生搬硬套,應從建筑師對形態的理解和操作組織手法出發加以改造。

三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體系

1 教學觀念

(1)理性的設計觀。建筑創作受到材料、結構、功能、氣候、施工、經濟等多種條件的限制。設計構思必須考慮可行性和合理性,必須在眾多限制條件中權衡利弊,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這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評價標準。從每個教學題目的確定到教學目標、操作過程和教學指導,理性的思維方式應貫穿教學始終。

(2)效率和效果原則。我們以效率和效果為原則審視教學內容,一方面剔除傳統教學中低效和重復的內容,另一方面引入教學研究新成果予以改進和更新。教學內容的時常更新,不僅賦予教學鮮明的時代感,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保持良好教學所需的活力和動力。我們的具體操作可概括為“加”、“減”、“并”、“改”四種手段。教學題目由最開始的15個精簡到9個,課程設置更加緊湊合理,學生的作業量大大降低,而教學效果卻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3)知識和理論、設計能力、設計意識的有機結合。出色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組織能力、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技能是建筑師必須擁有的基本素質,是進行優秀設計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我們強調能力的訓練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建筑基本知識和理論融入能力訓練當中,用以指導訓練并加強訓練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同時通過實際動手加深對理論和知識的理解。諸如創造意識、技術意識、美觀意識、經濟意識等的意識觀念的建立貫穿于每個題目之中,成為教學的指導性原則。每個教學題目都保證三者的有機結合(圖1)。

(4)“WWH”。每個專題教學都遵循“WWH”的教學模式。 “WHAT”——理解知識概念;“WHY”——把握事物原理和規律;“HOW”——掌握操作手法和技巧。知識和理論通過實際動手緊密結合,并形成相應的設計意識,力求實現教學中知識與理論、設計能力、設計意識三者的有機統一。

2 教學內容

按照對建筑理解從淺入深、由表及里,從整體到局部又回到整體的原則設置所有專題。教學內容依次分為表達語言模塊、設計語言模塊和建筑訓練模塊三個部分(圖2)。

表達語言模塊單元包括徒手表達 、圖紙表達、模型表達三個專題。要求學生掌握建筑師的表達語言,掌握一整套完整的建筑表達手段,學會用行業語言傳達設計構思和進行交流。學生可以掌握到構圖、繪畫工具使用、模型制作、建筑圖規范表達等知識,同時感性認知建筑造型、空間體系、結構體系、細部處理。

設計語言模塊單元包括形態構成、1:1構成、空間構成三個部分。要求學生掌握諸如形態操作、材料操作、空間操作等設計技巧,了解建筑師設計的具體手法和操作對象,建立設計的整體概念和基本意識。在形態構成訓練中,紛繁復雜的建筑形態被簡化成線、面、體三種要素,要求學生關注這三種要素的形式組織方式和美學特征。在1:1構成訓練中,要求學生通過實際建造,體驗設計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過程,充分理解材料對設計實現的影響,理解尺度和比例的重要性,并由此建立起一系列重要的設計意識。在空間構成訓練中,要求學生關注建筑空間,把握好空間和形式的辨證關系,充分體驗建筑空間中人的感受,并以此為出發點,綜合運用多種空間文法進行具體設計。

建筑訓練模塊單元包括建筑分析、室內布置、小型建筑設計三個專題。要求學生掌握建筑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初步建立功能、流線、環境、技術等概念,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建筑,最后能夠完成一個較為復雜的小型建筑設計(圖3),順利地與二年級教學實現對接。

四 部分專題介紹

1 1:1構成

這個題目來自于對立體構成教學的改革。當把普通的立體構成作業并與人的尺度聯系在一起真實建造起來的時候,這個作業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1)尺度認知。傳統立體構成中是不存在尺度問題的。但當我們要求設計真實建造,也就是設計作品和成果之間是1:1的比例關系時,要素的大小尺寸就不僅受到相互之間比例的控制,更受到了人的真實感受的影響。換言之,人的尺度被引入作品。觀看作品視角由鳥瞰轉向平視和仰視,學生以新的視角審視設計,感受小比例模型和真實建造之間尺度變化,加深了對尺度的理解(圖4)。

(2)結構知識和穩定性概念。尺度改變后,作品的穩定性成為學生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要求作品必須依靠合理的結構形式達到力學上的“自穩定”——不得依靠任何外在的輔助支撐,從而實現材料、結構、藝術的完美統一,以此要求學生樹立起“好的建筑作品離不開合理的結構體系”的觀念(圖5)。

(3)理解材料和節點構造。立體構成由于本身體量小,材料的連接和節點是常被忽略的問題。隨著尺度的改變,學生就必須正確處理不同材料之間的連接方式,以使其連接可靠并具有美感。學生通過選擇合適的材料表達設計構思,掌握如何發揮材料的表現力,并樹立整體把握和細部處理統一的意識(圖 6)。

(4)環境意識。好的環境可有力地襯托作品,而好的作品也能使環境更富活力和生氣。學生通過對展示環境的選擇,以及根據具體環境調整作品布局,無疑對他們形成尊重環境的設計意識大有裨益(圖7)。

(5)經濟性概念的確立。以往的學生設計通常紙上談兵,感受不到來自實際建設中的經濟性要求的限制。而當建造的經費來自設計者自己的口袋時,學生們不得不反復掂量許多構思的現實性,不得不在藝術和經濟這兩極之間尋求平衡點,從而深刻體會到經濟和創作的重要關系。

(6)協作精神和合作經驗?,F在的建筑越來越復雜,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完成,這就對建筑師的組織、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1:1構成具有相當的工作量,只能依靠團隊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生們必須互相配合、合理分工、協同設計。合作的工作方式使設計變得更加成熟和深入,學生們也逐步培養了團隊精神,經歷了合作過程。

2 空間構成

建筑師和其他藝術專業人員對空間的理解是不同的。建筑空間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空間以人為尺度。脫離人的要素而單獨關注建筑空間的形態和組織結構是將建筑空間等同于雕塑空間,在這樣的空間構成訓練中,形態之間的相互控制只存在比例,造成空間和圍合實體的大小高低只存在形式美上的相互制定,空間因此失去了度量而成為概念空間,與真實的“建筑世界”脫離了聯系。而在教學中,越清晰可見的實物展示,學生越容易理解和把握。把活生生的可現實體驗的建筑空間演變為脫離生活的抽象概念,將使學生對建筑的理解變得更為困難。而有的空間構成題目,空間變為組織形式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空間實際上成為配角。結果是對形式和實體的過多關注,容易使空間設計淪為實質上的立體構成設計。

在我們的空間構成訓練中,要求學生在掌握單一空間構成方式基礎上,邏輯合理地將多個單一空間組合成有趣而生動的空間序列。要求空間序列在逐步展開中,伴隨著空間由閉到敞、由小到大、由藏至露、由內向至外向的有序變化。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形式的視覺心理特征,做好空間的引導和暗示。人們在其中感受空間的轉折、起伏、過渡、收放,享受著空間的美感。教學中將材料的表面質感、色彩都剝離,讓學生的注意力聚焦于空間而非圍合實體??臻g是設計的主角,形式為空間服務,空間類型的需要確定適宜形式的選擇。實體的三維向度和空間距離的限定都受到人體尺度的限定,是可度量可感知的,這已經接近實際的建筑設計(圖8,9)。

空間構成設計實質上變為人的動線的設計,人在空間形式的暗示下或駐足或移動,如此形成了快慢的節奏,時間要素逐漸突顯出來,空間的設計也變成了時間的設計。脫離了人的空間也就被消解了時間,也就喪失了一個重要的屬性?!?/p>

本項教學改革由楊紅、熊利萍、賀慧、王萍、范向光等老師共同合作完成。

收稿日期 2005-05-08

1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目標 2 教學結構圖

3 小型建筑設計——盒子住宅

(2004年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作業觀摩獲獎作品) 作者:滕淼 指導教師:劉剴 4 1:1構成

(2002年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作業觀摩獲獎作品) 作者:陳秋榆、楊欣、仇爭艷等 指導教師:劉剴、賀慧 5 1:1構成

(2002年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作業觀摩獲獎作品) 作者:王健、楊曉琳、陶淵等 指導教師:劉剴、賀慧 6 1:1構成

作者:肖朵、曹偉、黎文駿等 指導教師:劉剴 7 1:1構成

作者:傅茵、滕淼、鐘凌、許偉等 指導教師:劉剴 8 空間構成

(2002年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作業觀摩獲獎作品) 作者:江步 指導教師:劉剴 9 空間構成

作者:肖朵 指導教師:劉剴

第四篇:《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大綱

課程代碼:0410049 適用專業:機電一體化 學時數:90 學分數:5 執筆者: 謝斌 編寫日期:2013年6月 審批者: 審批日期:

第一部分 大綱說明

一、課程的性質、任務

1.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對于高職機械類專業是主干技術基礎課程,是研究機械共性問題的主干學科基礎。

2. 綜合運用先修課程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習本課程的機構和通用機械零件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設計方法,結合各種教學實踐環節進行機械工程應用型人才必要的基本訓練,為順利地過渡到學習專業課程及進行機械工程現場的技術應用打下初步的基礎。

二、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

本課程應在學完《機械制圖》課程和《工程力學》、《金屬工藝學》課程開課一學期以后開講,可與《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同時開設,并為《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機床》、《模具設計》、《夾具設計》等專業課打下基礎。

三、教學方法的建議

1.教學方法:

本課程是一門技術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建立感性認識,面授課應盡可能為學生演示各類典型機構及其運動情況。

2.實踐性環節教學要求:

(1)習題課和課堂討論

習題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消化和鞏固課程中重要的繁難基本概念和內容,幫助學生提高解題能力和計算技巧,指導學生查閱技術資料。

習題課的方式可以是講典型例題,也可以組織學生分析問題,討論解題方法和步驟。

課堂討論比習題課更進一步,目的在于指導學生對復雜的、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問題進行剖析、歸納、對不同設計方案進行比較、判斷,啟發同學進行新的探索。

課堂討論的課題必須明確,學生在討論前要有準備,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歸納。

習題課和課堂討論的內容、方式、時間均由輔導教師決定,不作統一要求,可以參考學時分配表中推薦的學時。

以下習題課和課堂討論的內容可供參考: l、輪系的識別和傳動比計算;

2、帶傳動的設計計算;

3、齒輪傳動的結構選用和強度計算以及參數分析;

4、滾動軸承選型與組合設計。

(2)實驗

實驗課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可以使學生驗證、鞏固和加深所學的基本理論,能訓練學生某些有關的實驗方法、能力、測量技能,養成踏實細致、嚴謹認真的作風。

實驗前,學生應預習實驗指導書,明確實驗要求和內容,實驗后要填寫實驗報告,并由實驗指導教師批閱,評定成績。

實驗項目:

l.平面機構運動簡圖的測繪(2學時) 要求:掌握一般平面機構的測繪技能,驗證機構運動是否確定,鞏固和擴展對機構結構的認識。

內容:選擇一至兩種實際機械模型,順序測量各運動副間的相對位置,繪制機構運動簡圖,另選二至三種實際機構或模型,徒手繪制機構示意圖。計算上述實物或模型的機構自由度,,并驗證其運動是否確定。

2.漸開線齒廓范成實驗(2學時)

要求:觀察用范成法形成漸開線齒廓的過程,齒廓根切現象及變位修正后獲得的齒形,理解范成原理,分析和驗證根切原因和修正后齒輪的尺寸變化。

內容:用漸開線范成儀模擬范成加工過程,先后“切制”(繪制)出標準齒輪齒廓和變位齒輪齒廓,在圖紙上要繪制2~3個完整的齒形,按要求分析和比較這兩種齒廓。 3.軸系結構的觀察(2學時)

要求:通過軸系結構的觀察分析,理解軸、軸承、軸上零件的結構特點,掌握軸系結構設計要求。

內容:通過對減速箱中典型輪系結構的觀察,繪制軸系結構草圖,測定和標注各部分尺寸,分析軸頭、軸頸等各部分結構特點,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評價。

(3)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的目的在于進一步鞏固和加深所學基本知識,使學生能綜合運用已學的有關課程的基本知識。通過簡單的機械傳動設計,培養學生獨立設計能力,掌握基本的設計方法,學會查閱技術資料,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1.課程設計的題目

課程設計的題目應能滿足教學要求,符合生產實際,建議采用能包括課程大部分內容的部件,如減速器或簡單機械傳動裝置,一般選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為宜,有條件的也可選雙級圓柱齒輪減速器或單級蝸桿蝸輪減速器。 2.課程設計的內容

課程設計的內容應包括傳動裝置的全部設計計算和結構設計,具體要求如下:

(a)設計準備

閱讀設計任務書,明確設計要求、工作條件、內容和步驟;通過對減速器的裝拆了解設計對象;閱讀有關資料,明確課程設計的方法和步驟,初步擬定設計計劃。

(b)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

根據任務書中所給參數和工作要求,分析和選定傳動裝置的總體方案;計算功率并選擇電動機;確定總傳動比和分配各級傳動比;計算各軸的轉速、轉矩和功率;畫傳動裝置方案簡圖。

(c)各級傳動零件的設計計算

通過設計計算,確定各傳動零件的主要參數和尺寸,一般包括帶傳動、聯軸器、齒輪傳動(或蝸桿蝸輪傳動)等。一般應先計算箱外傳動件(如帶、聯軸器),后計算箱內傳動件。

(d)減速器裝配工作圖的結構設計及繪制

分析和選定減速器的結構方案,給軸系結構及箱內、外與其有關部分;選擇減速器中受力較復雜的一軸及其軸上零件,校核軸、鍵和聯軸器的強度及滾動軸承壽命(軸的校核按彎擔合成強度計算);進行軸系、箱體及其附件的結構設計,箱體附件一般應包括窺視窗、油標、排油孔及其螺塞、起吊裝置等。底圖完成后,應進行檢查并修改。標注必要的尺寸和公差配合,寫出減速器特性、技術要求和零件序號,編寫零件明細表及標題欄。

(e)零件工作圖的設計和繪制

零件工作圖一般選軸和齒輪,尺寸和公差標注及技術要求應完整,繪制齒輪零件工作圖應有齒輪公差表。

(f)加深和完成減速器裝配圖

(g)整理、編寫設計說明書

說明書應包括文字敘述、設計計算和必要的簡圖,在說明書每~頁的右側應單獨寫明有關計算結果和簡短結論(如:“ m=3”、“滿足強度要求”等等) (h)設計總結和答辯

課程設計集中在兩周內完成。設計完成后進行總結、驗收,必要時應單獨考核并評定成績。 3.學生設計工作量

每個學生應完成減速器裝配圖一張(l號或0號圖紙),零件工作圖2 張(按1:1比例繪制),設計說明書一份。

四.特殊說明

l.教學媒體設置及要求

本課程教學媒體有文字主教材、學習指導書、錄像帶、課程設計指導書。主教材為主要教學媒體,應系統地介紹本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學習指導書為輔助教材,主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學習解題方法和技巧;錄像帶主要征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以形象教學為主,并可結合生產實際進行講解,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課程設計指導書主要征對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設計指導、設計規范及標準、設計參考圖等。

2.課程的教學要求層次

本課程教學內容按了解、理解、掌握三個層次要求。

3.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本課程是一門技術基礎課,是從基礎課到專業課的橋梁,同時,本課程的知識也可直接用于生產實際,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感性認識,盡可能將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將本課程的內容與其它專業課或技術基礎課的內容結合起來。

第二部分 大綱本文

緒論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緒論部分闡述機構和機器的概念和組成,介紹本課程的性質和研究對象以及學習本課程的方法。要求學生理解機構和機器的概念,了解機器的組成。了解本課程的性質、研究對象和學習本課程的基本要求和學習方法。

Ⅱ。教學內容

機器及其組成;本課程的性質和研究對象;學習本課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一章 平面機構的運動簡圖和自由度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本章是研究和設計機構的基礎,要求學生理解平面運動副和機構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手面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方法和平面機構自由度的計算方法,理解機構具有確定運動的條件。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平面運動副

運動副的概念;自由度和約束條件;運動副的分類。

第二節 平面機構的運動簡圖、

繪制機構運動簡圖的目的;平面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

第三節 平面機構的自由度

平面機構自由度的計算;機構具有確定運動的條件。

Ⅲ、教學建議

在本章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提供一些典型機構的實物或模型,如縫紉機機頭等,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掌握好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方法。本章教學完成后應及時完成實驗一。

第二章 平面連桿機構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平面連桿機構的特點和應用,以及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和曲柄存在的條件。了解壓力角、傳動角、死點、急回特性等概念。掌握平面四桿機構運動設計的方法。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平面連桿機構的特點;平面連桿機構的應用和分類;

第二節 鉸鏈四桿機構

鉸鏈四桿機構的組成;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鉸鏈四桿機構中曲柄存在的條件。

第三節 含有一個移動副的平面四桿機構

曲柄滑塊機構;導桿機構:搖塊機構和定塊機構。

第四節 平面四桿機構的工作特性

急回特性;壓力角和傳動角;死點。

第五節 平面四桿機構運動設計

1.接連桿的預定位置設計四桿機構; 2.授給定的行程速比系數設計四桿機構。

Ⅲ。教學建議

本章的教學應盡可能結合各種四桿機構的實物或模型進行,講解過程中可聯系學生在生產勞動中碰到的實際機構,從感性到理性的分析,也可組織學生到牛頭刨床或插床等有關機床旁進行現場教學。

第三章 凸輪機構

Ⅰ。教學目的

了解凸輪機構的特點和應用,掌握凸輪輪廓曲線的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凸輪機構的組成、特點及應用;凸輪機構的分類。

第二節 凸輪的輪廓與從動件的運動規律

確定凸輪輪廓的基本依據;凸輪與從動件的運動關系;從動件常用的運動規律。

第三節 盤形凸輪輪廓曲線的設計 1.尖頂對心移動從動件盤形凸輪; 2.滾子移動從動件盤形凸輪; 3.偏置從動件盤形凸輪; 4.擺動從動件盤形凸輪。

第四節 凸輪機構基本尺寸的確定

滾子半徑與運動失真;壓力角及其許用值;基圓半徑的選擇;偏距的大小及其方位:從動件導路尺寸對傳動的影響。

第五節 凸輪機構設計的其它總問題

常用材料;凸輪的精度要求和加工方法;凸輪在軸上的固定方法。

Ⅲ。教學建議

本章的重點是尖頂對心移動從動件盤形凸輪輪廓的設計,這也是其它盤形凸輪輪廓設計的基礎。擺動從動件盤形凸輪輪廓的設計只作簡介。

第四章 直齒圓柱齒輪機構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齒輪機構的特點和類型;理解齒廓嚙合基本定律以及漸開線的性質和漸開線齒廓嚙合特點;掌握漸開線齒輪的幾何尺寸計算,圓柱齒輪傳動規律,齒輪加工原理和根切現象。了解變位齒輪和變位系數的概念、變位齒輪的幾何尺寸計算。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齒輪機構的特點;齒輪機構的類型。

第二節 齒廓嚙合基本定律

第三節 漸開線齒廓

漸開線的形成和性質;漸開線的數學方程式;漸開線齒廓滿足齒廓嚙合基本定律;漸開線齒廓嚙合的特點。

第四節 漸開線齒廓各部分的名稱和幾何尺寸

齒輪各部分的名稱;主要參數;標準直齒圓柱齒輪的幾何尺寸。

第五節 漸開線標準在齒圓柱齒輪的嚙合傳動

正確嚙合條件;中心距與嚙合角:連續傳動條件。

第六節 漸開線齒輪的加工原理和根切現象

齒輪的加工原理;根切現象與最少齒數;公法線長度與分度圓弦齒厚。

第七節 漸開線變位圓柱齒輪傳動 1.概述

*2.變位直齒圓柱齒輪傳動的嚙合角和中心距 *3.變位傳動的類型和特點 *4.選擇變位系數的基本要求

Ⅲ。教學建議

本章以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傳動和幾何尺寸計算為重點,變位齒輪傳動只作了解。帶*的部分為選學內容,不作基本要求。

第五章 其它常用齒輪機構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斜齒圓柱齒輪機構的嚙合特點和傳動性質,掌握其主要幾何尺寸計算,理解當量齒輪的概念,掌握當量齒數的計算。掌握圓錐齒輪機構的幾何尺寸計算,理解當量齒輪的概念,掌握當量齒數的計算。了解蝸桿蝸輪機構的特點,掌握其主要參數的幾何尺寸計算。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斜齒圓柱齒輪機構

齒廓形成與嚙合特點;主要參數和幾何尺寸;正確嚙合條件;當量齒輪與當量齒數;公法線長度和分度圓弦齒厚。

第二節 直齒圓錐齒輪機構

圓錐齒輪機構的類型和傳動比;幾何尺寸計算;當量齒輪與當量齒數。

第三節 蝸桿蝸輪機構

蝸桿蝸輪機構的組成和類型;蝸桿蝸輪機構的特點;主要參數和幾何尺寸。

第六章 輪系和減速器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輪系的分類和應用,掌握定軸輪系、行星輪系和復合輪系的傳動比計算,了解減速器的主要類型、結構和應用。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輪系的定義和分類。

第二節 定軸輪系的傳動比

第三節 行星輪系的傳動比;行星輪系的組成;行星輪系的傳動比計算。

第四節 復合輪系的傳動

第五節 減速器簡介

減速器的主要類型。減速器的結構;減速器的選用。

Ⅲ、教學建議

本章以輪系的傳動比計算為重點,可針對傳動比計算上一次習題課。減速器簡介一節可結合減速器的裝拆實驗進行教學。

第七章 其它常用機構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間隙運動機構(棘輪機構、槽輪機構)的工作原理、類型和應用。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棘輪機構

工作原理、類型和應用。 第二節 槽輪機構

工作原理、類型和應用。

Ⅲ.教學建議

通過應用實例了解棘輪機構和槽輪機構的工作原理與特點,盡可能提供上述機構的實物、模型或進行現場教學。

第八章 鍵聯接和銷聯接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聯接和聯接件,健聯接、花鍵聯接、銷聯接的類型及其應用,掌握平鍵聯接和花鍵聯接的尺寸選擇和強度校核。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聯接和聯接件的概念、類型。

第二節 鍵聯接的類型松鍵聯接;緊鍵聯接。

第三節 平鍵聯接的尺寸選擇和強度校核尺寸選擇;強度校核。

第四節 花鍵聯接花鍵聯接的特點;花鍵聯接的類型:花鍵聯接的選擇和強度校核。

第五節 銷聯接銷的類型、特點和應用。

Ⅲ。教學建議

本章以普通平鍵聯接為重點,要求學生掌握乎鍵聯接的尺寸選擇和強度校核,并運用于課程設計中

第九章 螺紋聯接和螺旋傳動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螺紋的類型、主要參數和標準,掌握螺紋聯接的主要類型和應用,了解螺紋聯接件的種類和標準,掌握螺栓聯接的設計和強度計算,了解螺旋傳動的應用和計算。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螺紋的形成、類型和主要參數 螺紋的形成和類型;螺紋的主要參數;常用螺紋。 *第二節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自鎖和效率 1.矩形螺紋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螺旋傳動的效率,螺紋的自鎖。 2.其它螺紋

第三節 螺紋聯接的基本類型和螺紋聯接件

螺紋聯接的基本類型;螺紋聯接件。

第四節 螺紋聯接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螺栓聯接的預緊;螺栓聯接的防松;螺栓聯接結構設計注意事項。

第五節 螺栓強度的計算 1.普通螺栓的強度計算。

(1)松聯接

(2)緊聯接;只受預緊力的緊螺栓聯接;受預緊力和工作拉力的緊螺栓聯接。 2.配合螺栓聯接的強度計算

第六節 螺旋傳動

螺旋傳動的類型和應用;螺旋傳動的計算。

Ⅲ、教學建議

本章重點放在螺紋聯接方面,螺旋傳動部分只作簡單介紹。講授螺紋聯接件時應向學生介紹有關標準和規范。

第十章 帶傳動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帶傳動的特點、類型和應用以及三角帶的標準,理解帶傳動的受力分析、應力分析和滑動分析,掌握三角帶傳動的設計計算和結構設計。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帶傳動的特點和類型;三角膠帶的構造和標準。

第二節 帶傳動的基本理論

帶傳動的受力分析;帶傳動工作時的應力分析;滑動分析。

第三節 三角帶傳動的設計計算

帶傳動的設計準則;單根三角膠帶所能傳遞的功率;三角膠帶傳動的設計方法和步驟。

第四節 三角帶輪

帶輪材料;帶輪結構。

第五節 帶傳動的張緊、安裝和維護

帶傳動的張緊裝置;帶傳動的安裝與維護。

Ⅲ。教學建設

三角帶傳動的設計計算是本章的重點,也是生產實際中經常遇到的設計問題,要求學生要掌握好,同時,對于帶傳動的特點、受力分析、應力分析、滑動分析以及彈性滑動和打滑的概念也要充分理解。

第十一章 鏈傳動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鏈傳動的特點、類型和應用,滾子鏈的規格和主要參數。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鏈傳動的工作原理和特點;鏈的類型和應用。

第二節 滾子鏈和鏈輪

滾子鏈的規格;*滾子鏈鏈輪。

第三節 鏈傳動的運動特性和主要參數

*鏈傳動的運動特性;鏈傳動的主要參數選擇。

Ⅲ。教學建議

本章為非重點章節,只要求學生了解鏈傳動的特點和應用,對于鏈輪的結構、鏈傳動的運動特性等內容可不講或作簡單介紹。

第十二章 齒輪傳動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理解齒輪傳動的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了解齒輪常用材料及熱處理,掌握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和結構設計。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齒輪傳動的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

齒輪傳動的失效形式;齒輪傳動的設計準則。

第二節 齒輪常用材料及熱處理 *第三節 圓柱齒輪傳動精度簡介

精度等級;齒輪副側隙;精度等級與齒輪副側隙的標注。

第四節 直齒圓柱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

輪齒受力分析;計算載荷;齒面接觸疲勞強度計算;輪齒的彎曲疲勞強度計算;齒輪的許用應力;齒輪傳動主要參數的選擇。

第五節 斜齒圓柱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

輪齒受力分析;強度計算;圓柱齒輪的結構設計。

第六節 直齒圓錐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

輪齒受力分析;強度計算;圓錐齒輪的結構設計。

Ⅲ。教學建議

本章以直齒圓柱齒輪傳動為重點,應講清它的失效形式、受力分析和強度計算方法,對于接觸強度和彎曲強度的計算公式只要求學生搞清各符號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不要求公式的推導。關于齒輪的結構只需講解其類型和應用范圍,而各部分尺寸的確定則不必詳細講解。

第十三章 蝸桿傳動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理解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掌握蝸桿傳動的強度計算,了解熱平衡計算的目的和計算方法,了解蝸桿蝸輪的常用材料和結構。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蝸桿蝸輪的材料;蝸桿傳動的制造精度。

第二節 蝸桿傳動的強度計算

受力分析;蝸輪齒面接觸疲勞強度計算;蝸輪輪齒的彎曲疲勞強度計算;蝸輪的許用應力;主要參數的選擇。

第三節 蝸桿傳動的效率和熱平衡計算

蝸桿傳動的效率;蝸桿傳動的熱平衡計算。

第四節 蝸桿蝸輪的結構

蝸桿的結構;蝸輪的結構。 Ⅲ。教學建議

本章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和受力分析為重點,對蝸桿傳動的效率和熱平衡計算僅作一般介紹。

第十四章 軸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理解軸的分類,了解軸的材料,掌握軸的結構設計原則和要求,掌握軸的強度計算。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軸的功用和分類;軸的材料:軸的設計要求和一般設計步驟。

第二節 軸的結構設計

軸的結構設計要求;結構設計的步驟和方法;軸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軸的結構工藝性;提高軸疲勞強度的措施。

第三節 軸的強度計算

按扭轉強度初步計算軸徑;按彎扭組合核核軸的強度。

第四節 軸的剛度計算簡介

第五節 軸的工作圖

Ⅲ。教學建議

本章以軸的結構設計和強度計算為重點,而軸的剛度計算和軸的工作圖只需作簡要介紹。在講授軸的強度計算之前,可先讓學生復習材料力學的有關內容。講授軸的結構設計時,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列舉一些典型軸系結構。

第十五章 滑動軸承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滑動軸承的類型、結構和材料,非液體摩擦滑動軸承的計算。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滑動軸承的特點和應用;滑動軸承的摩擦狀態。

第二節 滑動軸承的主要類型和結構

向心滑動軸承;推力滑動軸承。

第三節 軸瓦和軸承襯

軸瓦的結構;軸瓦的常用材料。

第四節 非液體摩擦滑動軸承的計算

計算準則;向心滑動軸承的校校計算。

Ⅲ。教學建議

本章為非重點章節,只需作必要的簡介,介紹的重點是非液體摩擦向心滑動軸承的校校計算。

第十六章 滾動軸承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滾動軸承的類型和代號,掌握滾動軸承類型的選擇,理解滾動軸承的失效形式,掌握滾動軸承的壽命計算,了解滾動軸承的靜載荷能力計算,掌握滾動軸承的組合設計。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滾動軸承的構造;滾動軸承的類型;滾動軸承的代號。 第二節 滾動軸承類型的選擇

第三節 滾動軸承的失效形式

第四節 滾動軸承的壽命計算

額定壽命、額定動載荷和壽命計算公式;滾動軸承的當量動載荷;向心推力軸承的軸向力。

第五節 滾動軸承的靜載荷能力計算

第六節 滾動軸承的組合設計

軸承的軸向固定;軸的支承結構型式;軸的軸向位置調整;滾動軸承的配合;保證支承部分的剛度和同軸度;滾動軸承的裝拆;滾動軸承的潤滑與密封。 *第七節 滾動軸承與滑動軸承的比較

Ⅲ。教學建議

本章以滾動軸承的類型選擇和尺寸選擇為重點,而壽命計算是尺寸選擇的依據,因此在教學中要著重講授,最好能安排一次習題課,幫助學生掌握好滾動軸承的壽命計算。滾動軸承的靜載荷能力計算僅作一般介紹。滾動軸承組合設計應當足夠重視。

第十七章 聯軸器和離合器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常用聯軸器的類型和特點,聯軸器的選擇、標記方法;了解常用離合器的類型和特點。

Ⅱ。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聯軸器和離合器的功用。

第二節 常用聯軸器

聯軸器的分類;常用聯軸器的構造和特點;聯軸器的選擇;聯軸器的標記方法。

第三節 常用離合器

操縱式離合器;自動離合器。

Ⅲ。教學建議

本章為非重點章節,教學中著重分析、介紹套柱銷聯軸器的結構、特點、標記和選擇方法以及萬向聯軸器的運動特點,其它內容只作簡要介紹。

二、教學媒體的使用說明

本課程教學媒體為文字教材、錄像教材及學習指導書三位一體模式,三個方面總體設計,相互聯系,充分體現遠距離多媒體教學體系的特點。

文字教材是本課程教學的基本指南,教材內容符合本大綱的教學要求,但其內容不能代替多媒體一體化全部教學內容,特別是在涉及生產實際、感性知識、形象思維等方面,必須要有錄像教材來補充。

錄像教材包括:各章節基本內容的講解、規納,重點、難點內容的專題講解,現場教學,動化及圖表、圖形的形象演繹等。

學習指導書主要包括:

(1)各章節的基本要求,學習指導,典型例題,習題提示和自我測驗題;

(2)課程設計要求;

(3)實驗指導實驗報告參考格式。

三個方面一體化設計,相互聯系,缺一不可。文字教材中有的內容學生自學即可掌握,有的內容則要通過錄像教材綜合自學才能掌握。學習指導書可幫助學生復習和掌握各章節的內容,完成習題和實驗等。因此,學生可在沒有面授教師的情況下,通過自學,看教學錄像帶,做習題,做實驗,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完成本課程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學習任務。

第三部分 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教學環節包括:課堂講授及習題課,課外作業,實驗,課程設計,考試考查等。 1. 課堂講授 (1)教學方法:

采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實踐和自學獲取知識,增加討論課,現場課以及答疑等教學環節。 (2)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采用幻燈和插播幻燈教學錄像片等手段,并采用電子教案, CAI課件及多媒體教學系統等先進教學手段。 (3)計算機的應用 (4)對外語的要求 2.教學輔助資料

機械原理錄像,機械設計基礎試題庫,機械原理CAI教學軟件,機械設計CAI教學軟件 3.實驗環節

(1)實驗要求:學生分5人一組,依據實驗報告要求,方法,步驟,每人動手自己操作,填寫實驗報告,判定成績。

(2)實驗內容:機構簡圖測繪,帶傳動的效率的測定,齒輪范成法,軸的組合安裝。 4.習題課,課外作業,答疑和質疑

(1)習題課:以典型例題為先導鞏固概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掌握基本理論提高基本計算能力的訓練。

(2)課外習題:第3章

1、

8、9題,第4章

7、

8、

10、11題,第7章

7、

8、9題,第8章

4、5題,第9章6題,第10章

22、

23、

25、

26、

27、

29、30、

31、32題,第11章

9、10題,第12章

7、

8、

9、10題,第13章

5、7題,第15章

8、

9、10題。 (3)答疑和質疑:每周一個半天答疑,對學習稍差的學生進行每個章節中的重點、難點的質疑。 5.課程設計

要求:完成一級減速器的設計,繪出一號圖紙的裝配圖,兩張二號圖紙的零件圖,設計計算說明書一份。 6.考試環節

采用筆試,用試題庫命題,題型分為:填空、選擇、判斷、計算題、作圖題。課程設計采用答辯形式評定成績。

第四部分 建議教材與教學參考書

建議教材:范順成主編 機械設計基礎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0 教學參考書:盧玉明主編 機械設計基礎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鄭志祥主編 機械設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第五篇:《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大綱

一 課程基本情況

課程英文名稱: BASIC ON MECHANISM DESIGN 授課對象: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 安全工程專業 開課學期: 第四學期 學 時 數: 48 學 分 數: 3 課程性質: 專業基礎課 考核方式: 考查

先修課程: 《機械制圖》《高等數學》《工程力學》 后繼課程: 《暖通空調》《建筑施工》 開課教研室: 施工與機械教研室 執 筆 人: 劉朝英

二 《機械設計基礎》教學目標

1 .任務和地位: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技術基礎課,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機械基礎理論、機械材料、機械加工工藝和簡單機械運動系統的設計和應用。 2 .知識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機械工程材料、冷熱加工工藝、熱處理和常用機構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了解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和選用方面的基本知識,以便為學習后繼相關專業課打下基礎.學習本課程之前,要求學生具備理論力學 、材料力學和機械制圖等先修課程的基礎知識. 3 .能力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各個環節教學,培養學生具有分析簡單機械的運動和結構,以及設計簡單機械系統運動方案的能力,同時對有關機械問題的處理具有較好的基本技能和適應性. 三 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和學時分配

1.教學內容及要求

(1)機械基礎概論

1)機械設計與制造的基本知識 2)機械設計的基本原則

(2)機械工程材料

1)金屬的機械性能 2)金屬和合金的晶體結構 3)鐵碳合金相圖 4)鋼的分類牌號和用途 5)鋼的熱處理

6)鑄鐵、有色金屬及合金

(3)公差與配合

1)互換性的基本概念 2)圓柱體的公差與配合 3)形狀與位置公差 4)表面粗糙度

(4)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

1)平面機構的組成

2)平面機構運動簡圖

3)平面機構具有確定運動的條件

(5)平面連桿機構

1)平面四桿機構的基本類型和性質 2)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

(6)螺紋連接

1)螺紋參數及常用螺紋 2)螺紋連接的基本類型和元件 3)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鎖 4)螺紋連接的擰緊和防松 5)螺紋連接的強度計算

(7)鍵、花鍵、無鍵連接和銷連接

1)鍵連接 2)花鍵和銷連接

(8)帶傳動

1)帶傳動的類型、應用和特點 2)帶傳動的工作情況分析 3)V帶傳動的設計計算 4)V帶帶輪的結構

(9)齒輪傳動

1)齒輪傳動類型的原理 2)齒輪的幾何尺寸計算 3)齒輪傳動條件 4)失效形式及設計準則 5)受力分析和計算載荷 6)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 7)熱處理和許用應力 8)精度等級和結構設計 9)潤滑和效率 (10)輪系和減速器

1)輪系的分類 2)輪系的傳動比計算 3)減速器的類型、特點及應用

(11)軸、軸轂連接和聯軸器

1)軸的類型和結構 2)軸的強度計算

3)聯軸器類型、特點和應用

(12)滑動軸承

1)滑動軸承的種類、特點和應用 2)軸承的結構和材料 3)潤滑劑和潤滑裝置 4)非液體摩擦滑動軸承的計算

(13)滾動軸承

1)結構類型及代號 2)類型選擇 3)滾動軸承的計算 4)滾動軸承的組合設計

2.時間分配和進度 :

(1)機械基礎概論----------------------------2學時; (2)機械工程材料----------------------------5學時; (3)公差與配合------------------------------5學時; (4)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3學時; (5)平面連桿機構----------------------------2學時; (6)機構運動簡圖測繪實驗--------------------2學時; (7)螺紋連接-5學時; (8)帶傳動---4學時; (9)齒輪傳動-5學時; (10)齒輪參數測定實驗-----------------------2學時; (11)軸、軸轂連接和聯軸器-------------------4學時; (12)輪系、減速器---------------------------3學時; (13)綜合設計實驗---------------------------2學時; (14)軸承----4學時; 3. 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 鋼的熱處理

鋼的分類、牌號和用途 公差配合和選用

平面機構的的結構分析和平面連桿機構 螺紋連接的類型和強度計算 齒輪的幾何尺寸計算 齒輪的強度計算 (2)難點: 鐵碳合金狀態圖 鋼的熱處理機理 公差配合的選用計算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和自鎖 螺栓組連接的受力分析 漸開線齒輪傳動原理

4.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與分工

本課程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和安全工程的重要技術基礎課,學習本課程應具有機械制圖 、工程力學等基本知識. 本課程為進一步學習液體機械、熱工儀表、鍋爐及空調等專業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知識. 5.建議使用教材和參考書目

《機械基礎》-------劉澤深等主編--中國建工出版社 2000 《機械設計基礎》---楊可楨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機械設計》-------濮良貴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四.大綱說明

1.本課程教學環節,包括理論教學課程設計和金工實習,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系統的掌握機械原理及機械零件的設計和加工工藝,應具有獨立設計和初步加工技能. 2.配合相應內容應有習題練習,并結合難點進行講評。

3.結合機構的應用、齒輪傳動的學習,設置相應實驗課,要求學生能獨立動手操作實驗,提高工程實踐能力. 4.配合理論教學,安排有金工實習和課程設計,金工實習要求學生初步熟悉機械工程材料的冷熱加工工藝,并具有一定動手能力. 課程設計要求學生能獨立系統的完成機械裝置的理論計算、設計和繪圖,初步掌握機械設計的系統方法. 5.充分利用圖片、模型、實物、電化教學并應創造條件采用多媒體教學。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教學大綱

一、課程設計的基本情況:

課程設計名稱: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編號: 0203428

先修課程名稱: 機械設計基礎(化工設備機械基礎) 課程設計開課學期: 第4(5)學期 課程設計計劃周數: 1周 課程設計學分數: 1.0學分

課程設計適用專業: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課程設計開課教研室:施工與機械教研室 課程設計執筆人: 劉朝英

二、課程設計的性質和目的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是《機械設計基礎》《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過的機械基礎知識和理論初步進行工程設計實踐。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實際動手能力上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了解機械技術系統的設計要求、設計內容、設計步驟和設計方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獨立分析與解決工程設計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計算、繪圖、使用并熟悉有關常用標準和規范等基本技能,從而對學生進行工程師素質的初步培養與訓練。

三、課程設計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基本內容是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主軸系的設計,具體內容包括: 1.傳動方案的分析與擬定

根據任務書要求,分析比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2.選擇電動機

計算工作機所需電功機功率,確定并選擇電動機類型及相關參數 3.確定傳動裝置總傳動比及各級傳動比

根據電動機及工作機轉速計算總傳動比,并合理分配各級傳動比 4.計萛運動和動力參數 計萛各軸:功率、轉速、轉矩 5.主要零部件的設計計算?? 根據各主要零部件在系統中的位置與功用,考慮工況條件,正確判斷其主要失效形式,合理確定和計算其工作載荷,按正確的設計準則進行設計計算或校核計算,根據設計需要確定零件結構 6.潤滑方法及密封的選擇

根據傳動及零部件的需要,合理確定并選擇相應零部件的潤滑方法及密封方式 7.裝配圖和零件圖的繪制

根據主要零部件的計算結果設計并繪制主軸系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工作圖,各工作圖應附合相應國家標準

四、課程設計的進度安排 1.設計計算: 12學時 2.裝配圖: 12學時 3.零件圖: 6學時

五、課程設計的考核

考核可從以下幾方面評定:獨立完成設計能力及工作態度,設計計算質量,繪圖完成質量,答辯情

況等構成

最后由設計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計算、繪圖質量、綜合表現及答辯,按五級分制綜合評定課程設計成績。

六、其他(黑體小四號)

1.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應在結束《機械設計基礎》課或《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并完成《金工實習》后進行,設計時間為1周。

2.由于專業不同,先修課學時、內容不同,課程設計分組不同,課程設計內容可不同,有所區別和側重,以附合專業要求、題目要求或與先修課內容相符。 3.參考資料:

(1)《機械設計基礎》 劉澤深 主編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趙軍 主編 化學工業出版社 (3)《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劉澤深 主編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簡明機械零件設計手冊》 朱龍根 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 (5)《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圖冊》 龔淋義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機械設計基礎》實習大綱 一.實習時間

第四學期期中1周(6天) 二.實習地點

長春工業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三.實習的目的

金工實習是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接觸生產實際,對機械制造過程、機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設備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結構、工夾量具的使用及安全操作技術、機械制造工藝知識等有一個基本了解;了解和掌握現代制造技術的基本理論、加工手段和加工工藝過程。了解現代制造技術的操作技能;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機械設計基礎課及后續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實習內容及要求

(一)車工

1.目的和要求:

(1)了解車削加工的工藝特點及加工范圍。 (2)初步了解車床的型號、結構,并能正確操作。 (3)能正確使用常用刀具、量具及夾具。

(4)能獨立加工一般中等復雜程度零件。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2. 講解示范內容:

(1)概述:車削特點及加工范圍;切削用量

(2)臥式車床:臥式車床型號;臥式車床結構及使用;臥式車床傳動

(3)車刀:車刀種類、用途;車刀組成及車刀角度;車刀材料;車刀刃磨及安裝

(4)車外圓、端面和臺階:工件在車床上的裝夾方法;車削外圓方法;車削端面方法;車削臺階方法。??? (5)車槽和切斷:車槽刀角度及安裝;車槽方法;切斷刀及切斷方法 (6)車圓錐:車圓錐方法;圓錐面工件的測量 3.實習操作內容:

(1)按講解順序分別進行車床操作、刀具安裝、車刀刃磨、車外園、車端面、臺階、車槽、車圓錐及車螺紋等分項練習。

(2)綜合練習:加工一個具有外圓、端面、凹槽、錐面和外螺紋等特征的零件。

(二)銑工

1.目的和要求:

銑削加工的工藝特點及加工范圍 銑削設備、附件、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1) 了解銑床的操作技能及簡單零件表面的銑削方法 2.講解示范內容

(1) 概述:銑削運動與銑削用量;銑削特點及加工范圍

(2) 銑床的種類和型號;臥式萬能銑床:①構造及使用②銑床傳動;立銑;銑床附件 (3)銑刀:銑刀種類、用途及安裝。

(4)加工內容:銑平面①用圓錐銑刀銑平面;②用端銑刀銑平面;銑斜面方法;銑臺階面;銑溝槽:①銑鍵槽②銑T型槽 3.實習操作內容:

(1)操作銑床練習:停車練習;低速開車練習 (2)銑平面練習,銑四方件平面 (3)銑鍵槽練習

(三)刨工

1.目的要和要求:

(1)了解刨削的工藝特點和加工范圍 (2)能操縱牛頭刨床,掌握其主要調整方法

(3)掌握各牛頭刨床上正確安裝刀具與工件方法,完成刨平面與垂直面的加工 2.講解示范內容:

(1)概述:刨削運動與刨削用量;刨削特點及加工范圍

(2)牛頭刨床:牛頭刨型號;牛頭刨床構造;牛頭刨床的運動;牛頭刨床的調整 (3)刨平面及溝槽:刨水平面;刨垂直面和斜面 3.實習操作內容:

1. 刨床操作及調整練習 2. 刨削一長方體

(四)磨工

1.目的和要求:

(1)了解磨削加工工藝特點及范圍

(2)了解磨床的種類及用途,掌握外圓磨床和平面磨床的操作方法 (3)了解砂輪的特性、砂輪的選擇和使用方法

(4)了解掌握在外圓磨床及平面磨床上正確安裝工件方法,完成磨外圓和磨平面的加工 2.講解示范內容

(1)概述:磨削運動和磨削用量;磨削特點及加范圍 (2)磨床:外圓磨床:①型號②結構 (3)砂輪:砂輪特性

(4)外圓磨床:工件的裝夾方法;磨削方法 3.實習操作內容:

1. 外圓磨床及平面磨床的操縱練習 2. 磨削平面及外圓練習

(五)鉗? 工

1.目的和要求:

(1)了解鉗工工作在零件加工、機械裝配及維修中的作用、特點和應用; (2)能正確使用鉗工常用工具;

(3)初步掌握主要工作(劃線、鋸割、銼削、鉆孔、擴孔、攻螺紋等)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按圖紙要求獨立加工簡單零件(鍾頭、六角螺母等); (4)裝配的概念及部件裝拆方法。 2.講解示范內容:

(1)概述:鉗工工作;常用工具、量具的使用; (2)劃線:劃線工具;劃線基準;操作示范(軸承座) (3)鋸割:手鋸;鋸割操怍與示范 (4)銼削:銼刀①銼刀材料②銼刀組成③銼刀種類與選用;銼削方法;銼削操作與示范 (5)鉆孔擴孔和鉸孔:鉆孔①鉆床的種類與結構:②鉆頭及夾具;③鉆孔;操作與示范 (6)攻螺紋與套螺紋:①絲錐與鉸杠:②底孔直徑與深度的確定:③攻螺紋操作與示范 3.綜合實習操作內容:制作手錘

(六)鑄造

1.目的與要求:

(1)了解鑄造生產的工藝過程、特點及應用;

(2)了解砂型鑄造的主要造型方法(整體模、分模、活塊等)的工藝過程、特點及應用,并進行獨立操作:

(3)初步了解各種特種鑄造方法的工藝過程、特點及應用; (4)了解型砂、芯砂等造型材料的性能、組成及制備過程 (5)了解感應電爐的構造,鑄鐵的熔煉和澆注 (6)熟悉砂型鑄造的鑄件缺陷及產生原因。 2.講解示范內容:

(1)概述:鑄造的特點、方法及應用;砂型鑄造的工藝過程、砂型的組成、模樣及芯盒 (2)型砂和芯砂:型砂和芯砂應具備的性能;型(芯)砂的組成;型(芯)砂的制備

(3)整體模造型及造芯:整模造型①砂箱及造型工具:②造型方法;③澆注系統;④置口與冷鐵;造芯①芯的用途:②制芯方法;整模造型操作與示范 (4)分模造型:分模造型的應用;分模造型方法與操作; 3.實習操作內容:獨立完成一零件的整模造型

(七)鍛壓

1.目的和要求: 1. 了解鍛造與沖壓生產的工藝過程、特點及應用:

(2)了解鍛造與沖壓生產設備(空氣錘、沖床)構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了解鍛件、沖壓件缺陷產生原因: (4)熟悉自由鍛的基本工序并進行操作; (5)了解胎模鍛造的工藝過程; (6)了解沖壓基本工序及沖模結構:

(7)了解其他金屬壓力加工方法的特點及應用。 2.講解示范內容:

1. 概述:鍛造的分類、特點及應用;

2. 坯料加熱:加熱目的和要求;鍛造溫度范圍;加熱方法與加熱設備;加熱缺陷及防止措施 (3)手工自由鍛:手工鍛工具;基本工序與操作

(4)機器自由鍛與胎模錘:空氣錘結構與操作;胎模鍛的特點及應用;胎模種類 3.實習操作內容:機鍛一長方體

(八)焊接

1.目的與要求: 1. 解各種焊接方法的工藝過程、特點及應用:

(2)了解手工電弧焊所用設備工作原理及使用,電焊條的組成及作用: (3)了解手弧焊的焊接規范,常見接頭型式、坡口類型; (4)初步掌握手弧焊操作方法;

(5)了解氣割、等離子切割原理和切割過程。 2.講解示范內容:

(1)焊接、焊接接頭等概念

(2)手工電弧焊:焊接過程及焊接電弧;手弧焊設備;焊條;手弧焊工藝①焊接接頭型式②焊縫空間位置③焊接規范;手弧焊操作 3.實習操作內容:手工電弧焊操作

用300×30×3兩塊鋼板,焊一條長3COmm對接平焊縫。

(九)現代制造技術

1.目的與要求:

(1)了解熟悉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數控電火花線切割加工機床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了解其程序編制、數據傳輸、操作數控系統和進行實際操作加工的知識。

(2)了解數控電火花成形加工機床加工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了解程序編制、數據傳輸、數控系統和操作加工的基本知識。 2.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

(1)數控車床實習:教學內容:①數控車床的基本理論②? 數控車床的產生、發展、加工范圍及加工特點。數控車床的分類、工作原理和結構。數控車床的坐標系的確立。 ③數控車床加工程序的編制:手工編程。程序代碼格式和代碼構成。自動編程,利用自動編程軟件進行繪制加工圖形,形成加工軌跡和數控代碼程序。數控程序的數據傳輸過程;④數控車床的操作:數控系統的操作使用,機床操作面板的操作使用;工、夾、量具的使用,刀具的裝夾和定位,工藝過程的控制;工件的加工。

(2)數控銑床實習:教學內容:①數控銑床的基本理論;數控銑床的產生發展、加工范圍及加工特點、數控銑床的分類、工作原理和結構、數控銑床坐標系的確立;②數控銑床加工程序的編制:手工編程,程序代碼格式和代碼構成;自動編程,利用自動編程軟件進行繪制加工圖形,形成加工軌跡和數控代碼程序;數控程序的數據傳輸過程;③數控銑床的操作:數控系統的操作使用,機床操作面板的操作使用;工、夾、量具的使用,刀具的裝夾和定位,工藝過程的控制;工件的加工。 (3)數控電火花線切割加工機床實習:教學內容:①了解數控電火花成形加工機床的基本理論;②了解程序代碼格式、構成和手工編程的過程;③了解自動編程和數據傳輸的過程;④了解數控電火花成形加工機床數控系統、機床操作面板的使用;⑤了解工具電極的安裝與調整方法和加工成形工件的加工過程;⑥數控電火花成形加工機床的操作;數控系統的操作使用,機床操作面板的操作使用;工、夾、量具的使用,電極絲的安裝和運絲機構的調整,工藝過程的控制;工件的加工。 五.實習指導教師的責任

金工實習是以工程訓練中心為實習基地,學生在實習指導教師和工程訓練中心指導教師具體指導下,互相協同做好實習組織管理工作。

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實習計劃的制訂及實習學生的安排;實習指導教師應經常到實習基地對學生的實習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和指導;對實習中發生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以保證實習正常進行。 實習結束后指導教師應認真批閱學生的實習報告和實習理論試卷根據其實習報告、考核成績及綜合表現評定實習成績,并對實習報告、實習考核卷進行批改并給出實習成績。 六.實習成績評定標準

1.實習成績按五級記分制,單獨記入學生成績冊。 2.實習成績評定:

1. 各工藝實習操作成績和出勤表現,占總成績的70%; 2. 實習報告成績占10%; 3. 實習理論考核成績占20%。 七.說明

本大綱內容可進行適當調整,如不同專業的需要、機械加工方法的進步與更新、時間和實習基地條件等。

施工與機械教研室2 0 0 7年1月2 0 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課程表問題的概念分析下一篇:建筑施工市場調研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