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臺灣休閑農業發展概況

2023-04-13

第一篇:臺灣休閑農業發展概況

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狀況

方貴

緒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的品質。隨著都市生活的節奏進一步加快,人們開始強調慢節奏生活,利用休閑時間外出游玩,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當人們有了這樣的需求,必然促使一個新的行業發展,從而為他們提供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于是休閑農業在當今社會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狀況,進一步了解休閑農業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1 臺灣經濟狀況等條件分析

臺灣經濟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50多年來,通過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結構調整與自由化改革的發展軌跡,臺灣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四個時期。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 當時臺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

二、以農養工發展時期(1952-196O年) 當時臺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

三、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1960-1986中) 從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制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工業產值在臺灣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貿易額中工業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臺灣工業建立起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托,以輕紡、家電等加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支柱,由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四、經濟轉型時期(l986年至今) 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臺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

1

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隨著臺灣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們收入水平得到穩步提高,必然要求該地區休閑農業進一步發展,來滿足人們生活需求。 用圖來表示臺灣經濟發展狀況如下圖∶

2 發展情況

根據臺灣每個時期經濟發展狀況,可以將臺灣的休閑農業發展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一、萌芽期(1980年以前)——觀光農園草創期

萌芽期從1965年成立第一家觀光農園開始。此時期多是以觀光農園之型態經營,完全是農民自發性的嘗試。其實農民開放農園供人采摘果實,目的在節省自己采收的勞力,爾后發現此舉又可吸引游客的興趣,而達到增收的目標,一時創造了旅游的風潮,為農家創造了不少的利潤。

二、成長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閑農業探索期

1980年,臺北市政府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這是政府推廣休閑農業的肇始。緊接著1982年臺灣省政府執行“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最具有指標 2

效應的是彰化縣農會東勢林場、臺南縣農會走馬瀨農場、宜蘭縣香格里拉休閑農場,在本期內相繼設立營運。臺灣休閑農業在此三大農場的帶動下,樹立了一種可借鏡的經營模式。

臺灣對休閑農業的定位與走向,在此時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適應之中。本階段9年期間,休閑農業場家數增至141場。

三、成長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閑農業倡導期

本階段的開端系1989年農委會委托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系舉辦“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會中確定“休閑農業”的名稱,這對于休閑農業的定位與走向,產生關鍵性的影響。農委會同時頒布實施“森林游樂區設置管理辦法”,發展森林旅游。

四、成長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閑農業茁壯期

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增訂休閑農業的基本規定,顯示政府對休閑農業的重視,從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閑農業法規隨之也重訂,同年訂定“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放寬申請休閑農場的面積到0.5公頃的規定,奠定休閑農業在本階段蓬勃發展的基礎。

五、發展期(2004年迄今)——休閑農業發展期

休閑農業發展到此,己達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企求質的提升?!缎蓍e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在200

4、 2006年,先后修訂兩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務質量,促進穩定發展。諸如:休閑農場評選、休閑農業區評鑒等措施都開始執行。鼓勵創意開發,參加國際旅展,其目的無非都在帶動提升質量。

3 發展趨勢

當今臺灣越來越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從量到質的變化。如今臺灣注重發展特色休閑農業,與當地民俗文化、文史資源、自然景觀等相結合。具體發展如下∶

3.1 制定相關管理措施

臺灣地區公布的《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列出規劃休閑農業區的條件,除了具有農業生產 和農村文化資源外,必須要有“豐富之田園及自然景觀”和一定的面積(屬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積在 50-300公頃之間,屬于都市土地的在

3

10-100公頃之間)。休閑農場可分設“農業經營體驗區及游客 休憩區”。“農業經營體驗區”作為“農業經營與體驗自然景觀、生態維護、生態教育之用”;在 區域內只能“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建筑物。休閑農場面積在 3公頃以上的 非山坡地或10公頃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設立農業經營體驗區外,還可設置游客休憩區,但面積限制 在農場總面積的10%范圍內。休閑農場的設施應符合經營休閑農業的目的,以“無礙自然文化景觀 為原則”,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過10.5公尺,不超過三層,對住宿設施,建筑物設計等均有規定。 這些限制都是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景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休閑農場有一個美好寧靜的田 園景色,使游客擺脫城市喧囂,身心安寧,融入自然。因此規劃休閑農業,生態環境自然美是首要 考慮的因素。

恰到好處地開發當地文史資源提升知名度。文化和觀光結合是開發休閑觀光事業的源泉。休閑 農業結合文史資源才有豐富的內涵,這樣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經久不衰。

充分利用當地文史資源,民俗藝術,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 和古跡史話、傳說,將過去和現實結合在一起,提升休閑農業的品位。如屏東結合民族風情、傳統 文化和農漁特產,在不同季節開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農業休閑觀光活動。在宜蘭將農業休閑、 海上休閑和文化結合,舉辦節慶活動,使休閑和生活、產業相聯結,更具活力。目前,宜蘭的童玩 節,花蓮的石雕節,屏東的黑鮪魚節,苗栗的木雕節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各地的名勝特產帶動休閑農業達到各具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依靠當地自然環境、資 源條件、農漁特產、構建不同特色的休閑農業,是發展休閑農業的關鍵。名勝古跡和名優特產已具 有一定的知名度,是無形資產,與之結合,可以提高休閑農業的社會排名。

特產和特色觀光相結合,推動休閑農業、休閑漁業。屏東墾丁地處恒春半島南端,是有名的風 景區,春季又是黑鮪魚回游墾丁外海的季節。結合休閑漁業,這里每年舉行黑鮪魚文化觀光為主的 春游,展銷黑鮪魚、油魚子等海鮮產品。屏東還結合農產品收獲期,將農業特產如黑珍珠、香蕉、 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觀光計劃中,帶動觀光和休閑產業的發展。臺東特產的旗魚,能加工成多種 食品,臺東縣計劃將產業、觀光、餐飲、民宿等業者結合起來,舉辦旗魚 4

節,推動發展休閑漁業。

借游覽勝地,統一品牌,促進農產品外銷。嘉義以阿里山帶動周圍山區營造觀光環境,同時輔 導農業向休閑農業發展,以降低入世后的沖擊。嘉義地處北回歸線,宜于產茶,但優質茶名稱不一 ,有梅山茶、竹畸茶、番路茶等等,為了創品牌、保質量、促外銷,嘉義借用“阿里山”這三個字 的無形資產,把這個地方產的茶統稱為阿里山高山茶,并與航空公司聯合,提供給頭等艙客人,以 此來提高身價開拓外銷。

著力打造、發展農舍民宿,規劃步行小道。民宿是拓寬休閑農業服務的方式之一。發展觀光民 宿一方面可滿足休閑客在農村度假休息的要求,另一方面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飲、文化等服務,增 加在農村的消費,有助于農民致富和農業轉型。

農舍民宿和賓館旅店不同,主要是民居農宅為住宿方式。自然簡樸,舒適寧靜,使來客置身于 農村田園風光之中,品嘗農家飯菜,了解鄉野趣事,感受家庭的溫馨和農家樂,這是溝通城市居民 和農民的橋梁,有很好的發展前景。2002年臺灣省有關部門公布了《民宿管理辦法》,規范民宿經 營。由一般農舍辦民宿需要適當改建,增添消防安全設備,農民必須先投入,增加了經營風險。2003 年初,臺灣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還推出八家民宿辦音樂餐,希望休閑客在音樂聲中享受農村的樂 趣。音樂選用當地傳統的音樂資源和大自然的流水風聲,鳥鳴蟲叫,與遠方來客共享。

遠足旅行,親近自然,了解生態,了解農村社會生活,避免快節奏、噪聲和污染,有益健康, 休閑農業的發展得到島內社會的重視。臺灣森林面積占總面積的58%,林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業部 門發展休閑農業,利用山區護林打獵小路,串聯名勝古跡,如抗日戰場、抗荷遺址、文化古寺;特 別生態環境如候鳥保護區、休閑農場、觀光果園、農宅民宿等,供人們休閑遠足健身之用。步道將 分散的村落、休閑產業、民宿和自然文化景觀聯成網絡,可以向休閑客提供度假、住宿、餐飲等整 套服務,對帶動休閑產業非常有利。步道不完全設在林區,在農區可利用鄉間小路,田埂渠旁,規 劃小道,這樣既可保持農村環境又可使城市來客散步田野,悠然自得。 3.2 創意和行銷

5

臺灣休閑農業產業在市場競爭中始終注意到市場區隔,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競爭優勢。因而創 辦出具有獨特內容和風貌的休閑農業(場)成為首要任務。

統一做到資源化行銷。休閑農業關系到客人在休假期間衣、食、住、行、文化和娛樂。休閑農 業區(場)應通過媒體和信息網絡向公眾介紹有關資訊,如交通路線、文化特色、農漁特產、日程、 民宿、旅館、價格、地址、聯系辦法等等。

目前,在臺灣東部的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已形成一條觀光縱谷,形成有名的風景區。臺東 部三個縣(宜蘭、花蓮、臺東)擬聯合組成東部觀光休閑聯盟,共同開展休閑事業,借以達到三贏。

參考文獻

[1]頗具特色的臺灣休閑農業

[2]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概況

第二篇: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

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其對大陸的啟示

摘 要:休閑農業在臺灣發展較早,現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是臺灣農業轉型的新走向。本文在介紹臺灣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分析了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類型及功能,并總結出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最后文章針對大陸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及其發展指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臺灣省,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游

休閑農業在美國、日本及西歐經濟發達國家皆有先例,它主要是利用農業資源環境、農田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產品、農業文化和農家生活,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體驗農業、了解農村的一種農業經營活動。由于臺灣農業在20世紀80年代后出現衰退,為農業尋找新機幾乎成為農民與農政單位極力突破的難題。為此,1990年,臺灣“農委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設立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閑農業支持的力度。1992年,“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制訂了休閑農業區的一些基本條件。此后,臺灣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當局修訂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對休閑農業區與休閑農場進行重新界定,編印指導教材,成立相關團體,確保了觀光休閑農業在臺灣的順利發展。從1990年到1997年,臺灣“農委會”“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共辦理七縣二十鄉鎮十八個地區,并輔助相關公共設施建設,營造整體休閑農業發展環境,目前成效良好。

一、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其功能

目前,臺灣的休閑農業種類繁多,各種形式的休閑農業在發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異,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休閑農場:休閑農場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指利用鄉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鄉土自然風光,附設小土屋、露營區、烤肉區、戲水區、餐飲、體能鍛煉區及各種游息設施等,為游客提供綜合性休閑場所和服務。在目前,臺灣己開放利用的休閑農場中已有多家休閑農場以規模大、規劃好、融地方文化和山湖景色于一體而著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臺灣休閑農業協會理事長張清來先生經營的香格里拉休閑農場、宜蘭縣頭城農場和飛牛農場。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地處山區,面積較大,在100公頃左右,山青水秀、景色優美、主題突出。

(2)市民農園:市民農園是指由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參與耕作的園地。這種示范性的體驗型的市民農園,一般是將位于都市或近郊的農地集中規劃為若干小區,分別出租給城市居民,用以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

(3)農業公園:農業公園是指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于一體的公園。農業公園的經營范圍是多種多樣的,除果品、水稻、花卉、茶葉等專業性的農業公園之外,大多數農業公園是綜合性的。

(4)觀光農園:觀光農園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因、茶園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荼,享受田園樂趣。觀光農園是國外休閑農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

(5)旅游勝地:利用名川勝景,經規劃設計開發而成的旅游勝地。同時強調配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保有農村氣息的原始自然風味和農場特點,如介紹民風民俗、農業知識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使游客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它的特點是規模大,且具有濃厚的商業利用色彩,以擁有和利用天然美景為發展方向。除上述類型之外,還有假日花市、教育農園、森林游樂區、屋頂農業等其他形態。而且除了種植業觀光園林外,近年來,休閑農業還不斷向畜牧業、漁業方面發展,出現了休閑漁場、牧場等,利用林產、畜禽、魚貝之類,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綜合發展。臺灣休閑農業是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三位一體的農業,在經營上結合了農業產銷、技工和游憩服務等三級產業于一體的農業企業,是農業經營新型態,具有經濟、社會、教育、環保、游憩、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為: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示范與教育功能。

二、臺灣休閑農業的經營效益與成功經驗

1.經營效益(1)臺灣休閑農業的經營規模。據臺灣休閑農業學會2004年的調查,臺灣北部經營休閑農場的最多,占總數的44.7%。其中僅宜蘭一個縣就有128家、南投縣也有100家。北部休閑農業之所以密集,是因為在區位上占有優勢。臺灣休閑農業從2000年進入旺盛期以來,新設立的休閑農場就達584家,超過了總數的50%。2004年臺灣休閑農業全年共接待游客約4 913萬人次,平均每個農場年接待游客約4.5萬人次。通常旺季游客人數是淡季的2倍,游客主要來自本土。由于臺灣休閑農業的成功經營,近兩年有不少港、澳、新加坡等地旅行社組團前往,且上升趨勢明顯。(2)休閑農業主要經營項目及收益。經營項目主要以教學體驗、風味餐飲、鄉村旅游和生態體驗為最大項,分別有70

3、650、620和568家,占農場總數的63.8%、59.0%、56.3%和51.5%;果園采摘和農作體驗也是重要經營內容,分別有532家和484家;其他依次還有民宿、蔬菜采收、農業展覽、民俗技藝體驗、林牧漁場體驗、農村酒莊和市民農園等內容。臺灣休閑農業的收入以門票、餐飲、住宿為最大項。2004年全年營業總收入超過45億元。

2.成功經驗(1)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臺灣休閑農業由“農委會”主管,“觀光局”、“經建會”協同管理,有《休閑農業輔導辦法》規范發展、經營行為。經核準的休閑農場,在經營上享受優惠政策,提倡一鄉一農業園。撥出專項經費支持休閑農場,經費一般用于修建從主路到農場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農園的補助,組織、文宣等。(2)布局規劃合理。休閑農業突破傳統農業的范圍,是以當地自然、文史資源,以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融合旅游、餐飲等綜合經營,為人們提供休閑服務。所以,休閑農業是綜合利用當地資源,由農業延伸至服務業的新產業。對尋求農業出路的大縣來說,就必須整合全縣資源,合理規劃,從而發展縣域經濟。臺灣農業大縣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加大、臺南、高雄、屏東等。此外,臺灣農業主管部門還推動“一鄉鎮一休閑農漁區”和利用占全臺面積1/2以上的森林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籌建步道,與民宿、觀光農園結合,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3)創新經營管理。首先,建設相關網站,方便游客獲取信息。對于休閑農業這種綜合了農業和旅游業的新型產業,網絡媒體的建設無疑舉足輕重。臺灣地區的休閑農業網站,主要內容有:新聞發布、景點介紹、游區地圖、旅游線路推薦、住宿餐飲服務、留言系統,乃至網上定房、定門票服務。通過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了若指掌”。其次,重視分工合作,強調同一地區的聯合。臺灣有相當一部分休閑農業已經實現了企業

化,或是不同服務領域的合作分工,實現了觀光、住宿、餐飲和娛樂的綜合。很明顯,這比起許多所謂旅游農業中的小而全,家家戶戶開展雷同的服務活動,有很大的進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用。第三,產品經營多樣化,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相結合。休閑農業能夠提供的產品,除了實物的產品,還有奇觀、氛圍、風景和主題等“情境消費”的產品。這也是休閑農業吸引眾多游客眼球之處。

三、臺灣休閑農業對大陸農業發展的啟示

1.把握發展休閑農業的基本原則發展休閑農業應注意以下5個基本原則: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區農業發展。有利于本地區農業的轉型升級,有利于農業與農村第

二、第三產業結合,有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引入臺灣以及世界休閑農業的最新理念,規劃與設計休閑農業產業,應用多種學科指導休閑農業發展;三是休閑農業的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避免對當地自然景觀、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確保休閑農業的永續發展;四要善用當地資源條件。農村各類資源是構成休閑農業的基本條件,在開發中應因地制宜地善用;五是要重視休閑農業的特色與創新。避免休閑農業經營的面面具到,形不成個性特色。

2.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發展休閑農業既符合經營農產的根本利益,順應城市居民休閑旅游需求的形勢,又符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針。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休閑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應積極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在發展農業旅游時,區縣和鄉鎮政府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一是積極引導,二是統籌規劃,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如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合理布局以解決品牌定位趨同化的問題休閑農業旅游品牌,應當是一個持久而穩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費者心中,樹立對其的認知,進而形成一種差別。也正是這種差別才成為吸引旅游者的興趣,提高其消費欲望,最終凝聚成休閑農業品牌的無形資產。因此,休閑農業項目的布局應注重與客源市場的聯系,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交通區位,還應考慮與其周圍的其他休閑項目及名勝古跡等風景區的關系。我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習俗有著明顯的差異,文化資源極為豐富,為觀光農業增強了吸引力。因此,各地應結合本地資源特點,發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避免與周圍已有休閑項目開發上的雷同,力求與周圍其他休閑項目相互協調、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4.完善休閑服務體系休閑農業是一種觀光、游覽、度假的形式,旅游者是以體驗農村和農民生活這種特殊的方式來休閑,而不是一般地到農村去觀光或“學農”;尤其“農家樂”,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農民家里,吃住在農家面對面地感受農村文化和農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應該游離于農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賓館、標房簡單“克隆”到農村;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休閑度假,必須對環境、接待、服務提出相應的要求,諸如環境整潔、居住干凈、餐飲衛生、安全方便、基本設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員自身的健康、禮儀和素質,讓旅游者在農民家里既享受到規范的服務,又感受到賓館旅舍所沒有的家庭式溫馨,因而能夠充分放松、盡情休息。休閑農業要在服務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閑農業層次,這也是一個地區休閑農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從觀光線路的策劃到每個景點內容的確定,從農業觀光的導引介紹到田園風光的品味鑒賞,從日間的餐飲到夜晚的住宿,都需要一支專門的服務隊伍。

5.加強體驗經濟與休閑農業產品開發 隨著近年來國內外對體驗經濟研究的深入,有關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產品開發新動向已引起了旅游學界的重視。休閑農業具有使游客深入體驗鄉村氛圍和田園生活的功能,是體驗經濟的一種重要形式。休閑農業與一般旅游產品相比突出的特點是高度參與性,游客可在農園或休閑農業區參與農業生產過程,親自制作食品、禮品、藝術品,租賃農場自己經營管理,根據愛好設計個性化的游憩活動,實踐環境保護和綠色生活理念,開展農業科普知識宣傳和相關研究活動,這是休閑農業旅游產品及客源市場開發的優勢之一。因此,休閑農業必須針對消費場的新特點,增強互動參與性,創造性地開發出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綠色化、高附加價值的體驗式旅游產品,以滿足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消費需求。

6.加強兩岸休閑農業的合作與交流臺灣的休閑農業積累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可邀請臺灣有創辦休閑農業經驗的專家學者和經營者前來指導和投資創業。大陸發展休閑農業有優于臺灣的先天條件,除農村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東西南北、山海湖草原各具特色外,大陸還有快速發展的經濟和13億人口的大市場,因此,聯手互補發展休閑農業,前景不可估量。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吸引有識臺商來大陸投資。

第三篇:臺灣休閑農業考察報告

2月14日至2月21日,金巴登實業有限公司、小古城村委會一行10人赴臺灣開展了為期8天的休閑農業考察活動。在臺期間,考察組拜訪了臺灣屏東科技大學及臺灣休閑農業學會的段兆麟教授和相關業內人士,參觀了嘉義縣獨角仙休閑農場、臺南市大內區走馬瀨農場等休閑農業園區及“掌生谷粒”等特色高端農產品商貿企業。通過考察,獲得了大量有關臺灣休閑農業行業信息、法規、管理模式及市場操作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了解了臺灣休閑農業行業的現狀與動向?,F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臺灣休閑農業發展概況

臺灣休閑農業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萌芽,多為農場開放供游客采果及采草莓的活動。1980年,臺北市政府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政府部門正式開始推行休閑農業。1992年,訂立法規,發展休閑農業有法可循。此后,臺灣休閑農業獲得了蓬勃發展。1996年,休閑農業法規區分了休閑農場與休閑農業區的概念,鄉村旅游開始有了發展的平臺。2011年臺灣政府公布了促進旅游發展的新戰略,使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發展得到重視;同年,制訂了“民宿管理辦法”,規范了民宿經營活動,同時彌補了休閑農場經營住宿業務的不足。依據臺灣休閑農業學會撰寫的“休閑農業場家全面性調查計劃”的分析報告,2004年全臺休閑農業場有1102家,2007年為1244家,呈現出休閑農業發展一片繁榮。2012年7月經官方認定的休閑農業區達

74處??梢娦蓍e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在不斷擴大,吸引大量業主競相投入,儼然成為臺灣農業從一產向三產轉型發展的主要業態。

二、農場典型案例情況報告

(一)嘉義縣獨角仙休閑農場。

獨角仙休閑農場,是由一座大規模乳牛牧場轉型而來,其中休閑農業區塊面積不大,是小而美的典型。園區集合知識、生態與育樂性,達到寓教于樂的功能。除了豐富的自然生態之外,還有最為著名的獨角仙生態館。

目前經營團隊與相關單位運營的區域和項目,有大型停車場、休閑步道、兒童游戲體驗區、DIY教室、生態燒烤、園區自產農產品售賣、模擬生態館、昆蟲復育飼養等?,F正規劃的項目有大自然露營區。

(二)臺南市大內區走馬瀨農場

走馬瀨農場占地1800畝,是由臺南縣農會于1988年開發,是臺灣第一個休閑農業主題游樂園。當初農場是以專業種草起家,再轉型升級為觀光休閑農場,園區規劃有多種多樣的項目服務及硬件設施,滿足全年齡層的大眾消費群體的需求,是大而全的典型。

農場經營項目包括有適合農場體驗的大草園、苗圃、放牧區、農業館、農業推廣中心等;適合親子同游的親子廣場、碰碰船、腳踏船、滑草區、跑馬場、動物園區、古農具動動手等。還有鄉村劇場,戲水世界、烤肉區、露營區、射箭場、高爾夫球場、情侶自行車道、游園車、特色餐飲、住宿(民俗、蘭花會館)等項目。農產品包括自制果酒、牧草產品等。農場全年營業,天天客流豐富,盈利不斷。

三、可借鑒的經驗

我們從臺灣休閑農業考察中可以獲得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部分也是我們目前正在逐步探索的方向:

首先,休閑農場要營造特殊的風格,堅定

一、

二、三產相結合的正確方向。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有農耕環境資源和產品資源,加大休閑觀光農業資源、田園生態資源景觀、小古城村人文資源的開發力度,把農業生產、農產品營銷、農藝展示、休閑活動、餐飲、民俗等與旅游觀光融為一體,讓消費者者實現體驗農耕、休憩健身、回歸自然、休生養性的樂趣,實現農業產業發展與人居優美環境和諧共存,養生休閑與經濟效益共贏的目標。

其次,目前世界經濟潮流已進入體驗經濟時代,因此休閑農場經營須以“體驗”為核心進行活動設計。讓消費者體驗自己動手做的樂趣,體驗親身經歷的感受,把“體驗”、“感覺”變成可以銷售的經濟商品,說服消費者為體驗付費。人類是向往自然、回歸原鄉的,而農業擁有最多的自然資源,鄉村是人類孕育文化的搖籃,所以農業是提供體驗最適當的產業,鄉村是體驗最純樸的地方。我們應充分把握體驗經濟的精神,以農場為舞臺,以山林田園景觀為布景,以游客為主角,以農產品為道具,設計體驗活動的劇本,創造出值得游客回憶的活動項目。

第四篇:臺灣休閑觀光農業[推薦]

臺灣的休閑觀光農業

關鍵詞:臺灣,休閑觀光農業時間:2010-05-31閱讀:2454 次字體大?。?/p>

大 中 小

分享到:

1 湖南省鄉鎮企業局

“臺一生態教育農園”距美麗的日月潭約有半小時車程,這里的游客常常比日月潭還多。周末,農園大門前至少停著二三十輛大小客車,

其中不少

掛著臺北、高雄等地車牌。人們興沖沖地踏進紅花綠草為頂的木屋,看蟲子怎么變成蝴蝶、親手制作押花扇面、品嘗香草野菜烹制的佳肴„„農園占地不多,卻值得都市人盤桓一日,體驗久違的田園生活。

“臺一生態教育農園”很像一座農業的主題公園,呈現出旅游業的鮮明特征。例如,農園精心設計了押花生活館、才藝教室、親子戲水區、花卉迷宮、浪漫小屋、蝴蝶甲蟲生態館等不同區域.游客可依序參觀。農園專設觀光部,負責旅游推介、接待與導游業務,同時還制作與花卉有關的食品。在市場定位上,農園平時主要接待學校師生,為其畢業旅行或戶外教學服務,周末則以吸引度假的客人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

臺中東勢林場是一個以造林為主的林場,面積有225萬平方米。這里環境清新,近百種四季花卉與林場內種植的各種樹木相互映襯,一派山野情趣,林場原來主要產木材,收入很低。1984年林場改建成“休養林”,成為臺灣第一個以農業形態經營的游樂林場,對外開放后一下子名揚全島,平均每年有上億元的收入。

在南投縣埔里鎮“豐年食用菌種場”,游客在這里可獲得有關各種菇菌的知識,體驗采摘之樂,并品嘗以菇菌為原料開發的系列食品、飲料。在嘉義縣,鄒族人正在阿里山公路旁規劃以高山茶和本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區,希望這里能成為觀光客游覽阿里山的又一新景觀。

這就是臺灣新型農業方式——休閑觀光農業所展現的場景,如今,它已成為臺灣農業發展中的新亮點。據介紹,2008年到臺灣旅游的游客增長

3.5%、民眾出島游下降5.5%,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臺灣觀光游仍然逆勢增長,這其中少不了觀光農業的一份貢獻。

20多年培育催生新型農業方式

20世紀70年代末,臺灣人均年收入達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由勞動型轉向休閑型,觀光果園在臺灣一些地區應運而生。

1983年臺灣農政當局實施“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農民設置觀光農園首先須向鄉鎮農會提出申請,并由縣當局及“省農林廳”和區農業改良場協同實地勘察,適者納入輔導對象,草擬計劃由“農林廳”審核編立年度計劃,再由“農委會”撥給補助經費。

1989年4月臺灣“農委會”舉辦了第一次“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對休閑農業的概念、想法都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指出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應是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其經營管理的內容應包括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文化活動等三個層面。取得共識后,“農委會”通過省農會鼓勵各

地農會、農民或各種經營主體申請經營休閑農業。

1990年,臺灣“農委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設立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閑農業支持的力度。

1992年12月30日,“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制訂了休閑農業區的一些基本條件,如:面積至少要大于50公頃,而且必須連接成片;必須有許多農民參加且受益;必須有當地農產品可供銷售;必須有美麗景觀可以觀賞;必須有豐富農業經驗可讓人體驗等等,并且要能維持農業本質以區別于一般游樂區。為使休閑農業的發展能維持農業本質,“農委會”對準備發展休閑農業的地點,聘請了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評估,通過詳細的規劃與設計,并由鄉村社會、社會心理、民俗文化、景觀生態、水土保持、森林、園藝環境工程、旅游觀光、農村建設、地政等各方面有關專家學者及單位代表組成“休閑農業咨詢小組”,執行休閑農業規劃設計的決策咨詢。獲得評審核定的休閑農業區,均由“農委會”資助經費,經營主體亦提供配套資金。

歷經20多年的發展,臺灣觀光農園已經處于普及階段,各項工作已步入正軌。管理也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特別是觀光農園的管理體制已相當健全。另外,文化因素的滲透也在不斷提升觀光農業的層次和水平。

觀光農業實現了農業向第

二、三產業的延伸,產生了疊加效應,在旅游、教育、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已成為臺灣發展前景良好的新型產業之一。

觀光休閑農園類型繁多

臺灣的觀光農業種類繁多,各種形式的觀光農業在發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異: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觀光農園:指開發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茶園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摘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樂趣。對生產者來說、觀光農園雖然增加了設施的投資,卻節省了采摘和運銷的費用,使得農產品價格仍然具有競爭力。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種自采自買的方式,不僅買得放心,而且還達到了休閑的效果。所以,觀光農園已經成為目前觀光農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

休閑農場: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農場內提供的休閑活動內容一般包括田園景色觀賞、農業體驗、自然生態解說、垂釣、野味品嘗等,除了觀光旅游、采集果蔬、體驗農耕、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外,還可以住宿、度假、游樂。目前,休閑農場己廣泛被人們所接受,臺灣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很多會議已由市內賓館飯店轉移到休閑農場。

市民農園:指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參與耕作的園地。這種示范性的體

驗型市民農園一般是將位于都市或近郊的農地集中規劃為若干小區,分別出租給城市居民,用以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多數租用者只是利用節假日到農園作業,平時則由農地提供者代管。市民農園里所生產的農產品不能出售,只可自己享用或者贈送給親朋好友。

農業公園: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于一體的公園。大多數農業公園是綜合性的。園內設有服務區、景觀區、草原區、森林區、水果區、花卉區及活動區等。農業公園的經營方式,既有政府經營免費開放的,也有收取門票的公園。從提高經營效率、增加農民收入與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方面考慮,以財團法人的經營方式最受歡迎。

除上述類型之外,還有假日花市、教育農園、森林游樂區、屋頂農業等其他形態。而且除了種植業觀光園林外,近年來,觀光農業還不斷向畜牧業、漁業方面發展,出現了觀光漁場、牧場等,利用林產、畜禽、魚貝之類,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綜合發展。

臺灣觀光農業的特點是觀光與產品選購結合,進行農產品的展銷活動;觀光與農業科技普及相結合、開展各種知識性宣傳;觀光與娛樂相結合,利用節假日在園內舉辦各種文藝表演,吸引游客。

2000年以來,臺灣已劃定了20多個“休閑農業區”,建設了數百個景點。創造園區農業品及周邊休閑產業數十億元新臺幣的商機。目前臺灣每個縣都設有休閑農場,約有3000戶農民在各園區經營田園料理、套裝旅游行程、農特產品銷售、生態解說等服務業。

臺灣農業正加速轉型為“精致化的初級產業”、“具高附加值的食品產業”及具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

豐富經驗可成大陸寶貴借鑒

20世紀90年代起,大陸一些大城市周邊鄉村陸續出現了觀光農業。最近幾年,隨著農村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觀光農業更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展開。

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休閑農業也取得長足的發展。在2006年5月發布的《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規劃》中,福建明確提出,要以福建山海田園特色景觀為主,利用自然、生物、文化、歷史景觀資源,以及觀賞動物和花果竹木生態經濟開發,發展觀光、度假、旅游、休閑農業旅游區;以都市周邊為重點,建設城郊型休閑觀光農業,著重發展綠色、高效、精致產業,建設城郊觀光休閑項目;利用福建海島港灣資源,建立休閑漁業旅游度假區;利用福建豐富的森林資源,結合各地獨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建設休閑森林生態旅游區。

福建丘陵地貌與“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農業資源特征,為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物質基礎,但作為一項新型產業,它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政府對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宏觀控制和指導還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投資者自身缺乏周密的市場論證和發展規劃能力,造成投資決策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過分依賴非自然的技術手段,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觀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背道而馳;有的地方沒有把觀光農業看作是建立在農業經營基礎上的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的產物,而是單純依靠旅游或門票的收入來維持園區發展。

臺灣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已有豐富經驗,其制度、法令及規范條文完善,規劃管理運作成熟,服務意識和質量高等優勢明顯。隨著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深入,休閑觀光農業也成為兩岸農業合作升級的必然選擇。因此,借助閩臺農業合作,發揮福建山海資源優勢,發展觀光農業,是深化閩臺農業合作的潛力所在。對于以“打造世界級旅游地”為目標的福建,深化閩臺農業合作,發展觀光農業,也將成為福建旅游業最具特色的部分。

第五篇:臺灣休閑農業類型和經驗借鑒

一、臺灣休閑農業類型

1.鄉村花園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追求環境優美、景觀獨特、地域性強的鄉村花園開始出現。清境小瑞士花園位于臺灣南投縣仁愛鄉臺14甲公路清境農場旁,海拔大約有1800公尺,這里的空氣清新自然,景色優美如畫,兼具北歐風光,因此又有“臺灣小瑞土”及“霧上桃源”之美名。清境小瑞士花園的年平均溫為攝氏15-23℃左右,舒適宜人的氣候成為人門避暑的勝地,園區內種植了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美麗又新奇。而區內的設施如挪威森林廣場、阿爾卑斯雙塔、落羽松步道、主題花園等皆環繞著天鵝湖而建,悠然地徒步其間猶如置身在歐洲。園中設有大型停車場、露營烤肉區、歐式花園、精致餐飲中心、紀念品販賣部、露天咖啡廣場等,提供另一種休閑享受。

2.鄉村民宿

鄉村民宿充分利用鄉村自然環境、景觀、特色文化、民俗,讓人們深度感受到獨特的民風、民俗,于優雅寧靜中體驗鄉村生活。優雅的環境、樸素的民風民情、優美的風景和樸實親切的主人,使鄉村民宿成為世界各地自主旅游者的最愛。臺灣鄉村民宿發展比較好的地區是南投縣清境地區和臺北黃金山城金瓜石。目前清境地區民宿通過策略聯盟經營的方式,成立了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共同進行營銷活動推廣,在對外事務的利益爭取、地區發展的規范、地區的資源分配與協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進一步推動了當地鄉村民宿的健康發展。而臺北黃金山城金瓜石則充分利用豐富的人文風情和優美的自然風景,把原先的臺灣冶金礦區,從煉金廠、古煙道、廢礦坑、戰俘遺跡甚至是天皇寓所進行合理規劃開發,獨特的景觀吸引著無數前來到訪的游客。

3.觀光農園

觀光農園內提供觀光游客所需的各種服務設施,以便利游客體驗采收農特產的樂趣并了解農特產生產過程,以增長游客時間,寓教于樂,滿足游客休閑娛樂需求的目的。臺灣的觀光農園最初形成于1980年,苗粟大湖,彰化田尾菜地開始經營的觀光果園、觀光花市。到1998年,觀光農園發展結果為北部區域有55處觀光農園,占全臺灣地區的55.56%;中部區域有21處,占21.21%;東部區域有12處,占12.12%;南部區域有11處,占11.11%。目前,觀光農園的類型包括觀光果園、觀光茶園、觀光菜園、觀光花園、觀光瓜園等。各式各樣的觀光農園因開放時間不同分布全年不同季節,讓人們一年四季都可享受觀光、休閑、摘果、賞花的田園之樂。

4.休閑農場

休閑農場是臺灣農業類型中最具代表性者,農場原以生產蔬菜、茶或其他農作物為主,且具有生產雜異化的特性,休閑農場具有多種自然資源,如山溪、遠山、水塘、多樣化的景物景觀、特有動物及昆蟲等,因此休閑農業可發展的活動項目較其他類型的休閑農業更具多樣性。常見的休閑農場活動項目包括農園體驗、童玩活動、自然教室、農莊民宿、鄉土民俗活動等。休閑農場是由數個農民或多個農民團體聯合興辦的,規模比觀光農園要大,面積一般在50公頃以上,經營的項目比較多元化。在臺灣對于觀光農園與休閑農場的區別并不是很明顯,觀光農園也可以休閑體驗,休閑農場也可以觀光游覽,大多數農園、農場都同時兼具觀光游覽、休閑體驗的功能。

5.教育農園

教育農園是利用農場環境和產業資源,將其改造成學校的戶外教室,具備教學和體驗活動之場所、教案和解說員。在教育農園里各類樹木、瓜果蔬菜均有標牌,有昆蟲如蝴蝶是怎樣變化來的等活生生的教材。游客在此參與農業、了解農產品生產過程、體驗農村生活,尤其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認識社會、了解農業和農村文化,創造了條件。臺一教育休閑農場于1991年成立,起初主要是以提供農民各類蔬菜、花卉的種苗培育為主,近年來致力于推廣地方的產業觀光,開始積極轉型。在場區規劃設置多項深具文化教育和休閑娛樂的設施,如押花生活館、DIY才藝教室、親子戲水區、浪漫花屋、可愛動物區、渡假木屋、景觀花橋、各類植物生態標本區等。這是一處兼具農業休閑和教育的觀光景點。在這里規劃建設了全亞洲最大的蝴蝶生態館及甲蟲生態館,利用園區內原有的多種蜜源植物來培育各種蝴蝶,利用香菇廢棄物等營造出甲蟲的生態空間,為游客提供認識昆蟲生態的地方,是一處兼具農業休閑和教育學習的園區。

6.市民農園

市民農園是指經營者利用都市地區及其近郊的農地劃分成若干小塊供市民承租耕種,以自給為目的,同時可讓市民享受農耕樂趣,體驗田園生活。1989年,臺北市農會積極規劃推動市民農園,并于1990年輔導北投區設立第一家市民農園,從而成為臺灣第一家市民農園。到1998年底,臺灣已設置58處市民農園,都屬于農耕體驗型市民農園。這些市民農園的設置,以都市近郊、水源充足、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車程在半小時最為理想。與觀光農園相對,市民農園是由城市市民利用平時業余時間經營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從總體發展情況來看臺灣市民農園的規劃建設遠沒有其他園區形態發展好。

7.休閑牧場

休閑牧場是以名、特、優、新的農作物,以較好的設施和高科技含量進行生產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們展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多姿多彩的產品。我們考察的初鹿牧場地處臺東縣卑南鄉明峰村內,場區占地約54公頃,為全省坡地集中牧場之最。休閑牧場內寬廣遼闊,乳牛及乳制品是主要的經營目標,以奶牛飼養,品嘗自產牛奶、奶酪、牛肉,并以其秀美的牧場景觀吸引游人。2004年,僅門票收入一項就達300萬人民幣,效益很是可觀。牧場劃分為露營區、產品販賣部、菠蘿園、茶園、檳榔園、枇杷園和竹林等區域,是適合露營度假的好去處。

二、臺灣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發展的經驗

1.轉變觀念,開拓思路,加快農業轉型,開發農業功能

臺灣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農業面臨快速發展工業和商業的競爭,以及國際農產品的沖擊,農產品成本高,價格低,農民收益少,臺灣農業發展面臨衰退、萎縮。針對這一挑戰,臺灣采取了加快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結構,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進一步開發農業的生活、生態功能,使農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于是就開始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

2.研究與規劃并舉

臺灣農業最高農業管理部門——臺灣農委會對發展休閑農業極為重視,在農委會下設立休閑農業管理、輔導處和推廣科,各縣市也相應設立休閑農業管理、輔導機構,從上到下形成了觀光休閑農業的管理和輔導體系。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制定政策法規,編制和審批規劃,安排資金補助和貸款,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息咨詢,制定評價標準,定期檢查和評估,加強與旅游部門的聯系。另外,臺灣相關部門機構在做好休閑農業規劃,包括休閑農業的產業發展規劃和農業園區的建設規劃的同時,根據休閑農業產業需求,開展相關課題的研究。2005年臺灣休閑農業的研究主題分別為服務人員人格特質、服務態度與服務行為關系研究,經營模式研究;園藝治療活動對于提升休閑農業競爭力的研究;臺中縣新社鄉休閑農園規劃建置研究:旅游商品特色研究;養生農業園區建置模式研究等。

3.加強園區建設的規劃和檢查評證

雖然臺灣的休閑農業園區已達1102家,但經過農委會籌建的只有206家。農委會與休閑農業學會合作推動了園區和農業旅游景點的檢查評證,并頒發認證標志。臺灣休閑農業園區檢查評證分別以核心特色、園區規劃、創意運用、解說與營銷、組織與人力管理、環境與景觀管理、社區參與、觀光資源等8項進行評證。臺灣農委會為鼓勵休閑農場提升服務品質,提供人們正確選擇優質的休閑農場,委托臺灣休閑農業學會按照“2005年度臺灣休閑農業服務品質提升計劃——休閑農場評鑒、認證與輔導計劃”,進行優良休閑農場之評選及甄選工作,并編印優良休閑農場服務宣傳手冊。評選的對象為經農委會核準設置登記或準予籌設且實際經營之休閑農場。評選內容包括:①農場資源;②農場設施及活動配置圖;③整體經營方向;④服務及體驗活動;⑤餐飲服務;⑥住宿服務。

4.大力推行社區經營的理念

臺灣休閑農業園區和鄉村游憩地的發展跳出了以往規模經濟的思維,朝向精致農業延伸轉型。休閑農業園區的“園區”概念,被賦予了具有地方意義的community(社區)的理念,而不只是強調專業生產的屬于工業特質的park(廠區)概念。整合農場、農園、民宿或所有景點,使其由點連成線,再擴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聯盟方式構成帶狀休閑農業園區,并適時開展以策略聯盟方式結合的“社區”理念來推動各項工作,這是臺灣發展農業旅游和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也是走在世界休閑農業開發建設前列的重要原因。

三、臺灣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發展的啟示

首先,應大力加強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設施的建設與發展,這是立足城郊資源優勢,調整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的重要基礎步驟之一。

其次,國家農業部門應重視發展農業旅游,并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組織、規劃、研究推動大陸農業旅游的發展,為發展農村這一新型產業提供組織保證。

第三,要加強與旅游部門的合作,促進農業與旅游的結合。臺灣農委會主要負責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投資建設工作,而旅游部門主要負責組織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閑農場觀光旅游,以擴大客源市場。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退休人員勞務合同范本下一篇:騰訊開幕儀式領導致辭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