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布萊克london詩歌賞析

2023-07-02

第一篇:布萊克london詩歌賞析

在賞析生活中賞析詩歌

現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生活也像永不停息的齒輪一樣,節奏飛快,轉動不停。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高中階段的詩歌賞析學習變得十分困難。每當遇到詩歌賞析題時,學生大都愁眉苦臉,究其原因,那就是現在的生活,每天大量的學習時間,大量的習題時間,已經是把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他們幾乎是天天如此,三年如一。

面對如此情況,要想學好詩歌,特別是古典詩詞、詩歌,還想像古人那樣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學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對現實,尋找新的突破口。根據平日生活學習中的實際經驗,大體可以尋找出以下幾條學好古典詩詞、詩歌的“捷徑”。

一、化整為零,融入生活

把詩歌融入到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詩歌的情感與意境。古詩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山水田園、家國榮辱、風花雪月、離愁別緒等,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長久以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但又因這些是一些高度凝練的東西,現代生活中并不是時時刻刻可感,而曾經的古詩教學就是放在“讀――翻譯――背”這樣一個框架里,是為應付考試而走過場教學,因此學好很難。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有了更明確的界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應改變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升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為目標,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詩歌進行有意識性的理解與運用,從而把對古詩的學習與理解的時間在生活中拉長延伸。

誠然古詩并不像現代文一樣明白曉暢,并且由于時空的跨度大,不但語言環境已經大相徑庭,而且又有明顯的古今差異。再加上許多古詩本身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單純的教學上的學習使得古詩教學大多只停留在淺表層面的感知上,使古詩教學列加簡單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體味,才能使古詩文在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養的形成、語文能力的培養等諸多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才會有著不可估量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所以,古詩教學必須重視生活理解的作用?;麨榱?,把詩歌融入到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觀察周圍的生活,把詩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當中去。以生活來體驗或體味古典詩歌、詩詞中所代表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詩歌的情感與意境,必將成為理解古詩歌的一條“必經之路”。

二、多去接觸,多去體味

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多去接觸,去體味詩歌,在熟悉的基礎上才能對古典詩詞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詩詞是最豐富、最生動的語言,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風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種民族化的文明素養,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學生讀熟了,背會了,自然就進入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養才能得到了提高。詩歌教學主要突出以下內容:語言、朗讀、記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聯想、意象、意境、意蘊。單純地依靠教師教,是不可能做到對古典詩詞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學生自己養成一種學習習慣,時時、處處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對古詩的鑒賞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古詩四聲抑揚頓挫,韻律和諧,平仄錯落,聯綿詞回環響亮,音詞聲情并茂,對偶句節奏和諧,等等,讀起來猶如動聽優美的音樂融入于耳,愉悅于心,何樂而不為呢?

在課堂上,可引導學生范讀、跟讀、聽同學讀、小聲讀、大聲讀、自由讀、分組讀、齊讀等,反復地朗讀,讓學生讀出興趣,讀出韻味,讀出感情來。但是無論怎樣讀,都應力求“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語言的訓練只能來自學生的自我閱讀訓練,而不是教師的分析講解,更不是去做習題訓練,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愿意讀、多讀。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形成積累。

三、注重個體,注重感悟

詩歌鑒賞,不能單一地去強調明確統一的理解與答案,更不能進行模式化的理解與練習。詩歌是個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個體的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應強調對詩歌的個體性了解與感悟。

詩歌作為一種語言高度凝練的藝術,在簡單的言語中,蘊涵著作者的深情,必須通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來讀取。對詩歌的鑒賞,主要是通過讀者自己對藝術的感受來完成的,教師的講解無法代替學生各自不同的探索。

總之,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所有的藝術都來源于生活。要想使學生對詩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與感悟,就必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發現詩歌的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靈活地學習和鑒賞詩歌。

第二篇:詩歌朗誦會、詩歌賞析

* 詩歌朗誦會、詩歌賞析活動展示方式網上、報刊、書籍收集詩歌的途徑吳偉源收集資料打字,韋英豪按鍵分工吳偉源、韋英豪組員搜集資料、舉行詩歌朗誦會、自編詩歌、合編小詩集?;顒觾热?1 月19 日――地點六(1)班11 月23 日時間1. 春2. 夏3. 秋4. 冬詩中春1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2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3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王維《相思》)

4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5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6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7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9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10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夏1.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2.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5 .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6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7 .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休亭送華瞬王少府還縣》8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9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詩中秋1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3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4 .??智锕澲?,煜黃華葉衰?!稘h樂府長歌行》5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6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鍋《望洞庭》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8.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10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遭中》詩中冬1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2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3 .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4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5 .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繳《四氣詩》6 .隆冬到來時,百花亦已絕?陳毅《梅》7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8 .兒

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懦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9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10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后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只渡船橫泊河里。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韋應物先后做過“三衛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剌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戰爭與孩子六(1)班吳偉源沒有面包的地方,孩子們依然在唱歌。他們不懂什么是戰爭,他們只知道,要聽長輩的話,別讓他們傷心。硝煙毀了他們的家園,家中長輩在哭泣。孩子們開始明白什么叫戰爭,他們沉默著,他們不再玩耍了。老師的手六(1)班韋英豪老師的手是溫暖的,在我受委屈的時候。老師的手是慈祥的,在我犯錯的時候,為我指引正確的方向。老師的手是有力的,他把我們一個個,推向知識的彼岸。*

第三篇:詩歌賞析

1、《次北固山下》: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寫詩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見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聯勾畫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見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隱隱青山。

頷聯抓住早春江湖這一特有的景象, “平”“闊”“正”“懸”四字準確生動,“闊”是“平”的結果,只有江水涌漲,江面才變得寬闊,“正”即包含“和風”又包含“順水”的意思,使詩句生動地描繪出江水涌漲、水波浩蕩、風順帆正的壯麗圖景。

頸聯寫天將破曉時,一輪紅日涌出江面,雖已是殘冬,但一輪紅日給四周景色帶來了生命的光輝。“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這一聯妙在不僅描寫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脫胎于舊事物之中,舊事特中孕育著新事物,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

尾聯寫看到大雁北歸,想到新年即將來臨,而今身處異地他鄉,自然而然地引出詩人淡淡的思鄉之情。

全詩寫景生動傳神,意境開闊,抒情自然。

2、《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

首聯寫遠景,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公亭西邊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漲與湖堤相平,“云腳低”寫遠望白云朵朵,似與湖水相接,描繪了一幅開闊又明朗的春天圖景。

頷聯寫鶯燕的活動。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們的出現給人們帶來的初春生機勃勃的感覺,“早”“新”兩字用的妙:是詩句的詩眼,作者抓住早春這一特有的景象,抒發了自己在西湖見到早春景象時無比喜悅的心情。 頸聯寫近景,五顏六色、隨處開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繚亂,新長出的春草剛剛沒過馬蹄。

尾聯寫詩人陶醉在湖東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綠楊陰里,以至于流連忘返。 全詩寫景層次分明、由遠到近、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3、《過故人莊》: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描寫了與朋友歡聚的生活場景和山村的秀麗風光,表達了朋友間那種淳樸的情誼和詩人對農村風光的喜愛之情。 前兩句寫老朋友準備了飯菜,邀請詩人到家里做客。通過寫朋友的熱情款待,表現了他們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四句描寫了小村莊的秀麗景色,綠樹、青山環繞,小村莊顯得格外優美,表達了詩人對山林生活的喜愛之情。

五、六句描寫打開窗戶所見到的景物及端起酒杯所談論的話題,情與景交融在一起。

最后兩句交代下次再來的時間及目的,表達了詩人對朋友和小村莊的依戀之情。 全詩語言簡潔、敘述簡練而意味無窮,結構嚴謹而層次分明。

4、《題破山寺后禪院》:全詩逼真地描繪了寺院的清幽與潔凈,表現了詩人寄情山的隱逸情懷。全詩以由寺外到寺內的順序為線索,前四句寫入古寺,見高林,踏曲徑,進禪房。五六句抒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最后兩句寫聆聽古剎的鐘磬聲。 詩中虛寫萬籟俱寂,實寫心靈感悟;虛寫鐘磬之音,實寫心靈震撼。借虛寫實,深邃綿遠,意境高深,寓意深長。

5、《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同時也是一首贈言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對朋友深切的關懷,同時也展示了詩人飄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以景興起,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冷清凄涼的晚春圖。從“飄飛不定的楊花落光了,布谷鳥啼聲凄婉”之中隱含著作者對朋友被貶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傷,接著轉入敘事,用跋涉五溪說明路途的遙遠和艱難,暗含著對被貶友人的深切掛念。后兩句用擬人手法,希望借助明月,將自己對朋友的關心、擔憂之情隨輕風直到偏遠的夜郎之西。

全詩想象豐富奇特,感情真摯。

6、《泊秦淮》: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為體裁的政治諷刺詩。全詩寫詩人夜泊秦淮的所見所聞,想到南朝統治者醉生夢死的生活以及陳朝的滅亡,反映了詩人對晚唐達官顯貴只顧個人享樂、不顧國家存亡這一再現狀的不滿與憤恨。

前兩句描寫夜晚秦淮河上煙月迷蒙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憂慮之情。后兩句寫現實中達官顯貴飲酒作樂、荒淫無度的生活,表達出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 全詩語言凝練、含蓄。將歷史與現實巧妙結合,兩個“籠”字表現出寫景生動形象,情感深沉。

7、《夜雨寄北》: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君問歸期”是寫親人思念詩人,“未有期”是詩人的回答。第二句交待“未有期”的原因:因為詩人當時身居遙遠而荒涼的巴山,又遇一場連綿不斷的秋雨。一問一答中,把親人思念自己與自己懷念親人的深情真摯地表達了出來。后兩句是詩人的希望,預想將來會面的時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親人訴說,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親之情與盼望同親人團聚的強烈愿望。

全詩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傾訴了骨肉親情之間分離的痛苦與想象親人團聚時的歡樂情景。全詩以“相思”為主題。

8、《過松源晨炊漆公店》: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第一句內容豐富,包含了艱難攀登的整個上山過程,以及對所經歷艱難的種種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誡又像是提醒別人,耐人尋味。第二句對第一句進行補充,“賺”字幽默風趣,將行人心目中下嶺的容易與它實際上的艱難形成鮮明對比。三四句對第二句留下的懸念進行解釋:本來上山過程要攀登多少道山嶺,下嶺過程中也相應地會遇到多少重山嶺。“一放一攔”把山寫成了有生命有靈性的東西,同時也將行人的種種心情——意外、驚詫、厭煩、直至恍然大悟透露出來。其間包含著樸實的人生哲理:做任何事情都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困難才能順利解決。

9、《觀書有感》: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寫的是詩人忽然把難懂的書看懂了時產生的聯想及感受。前兩句用比喻修辭方法寫出方塘的清澈,表面是寫景,實際上是用景物作比喻。三四句寫方塘清澈的原因,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后人將句子凝縮為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頭和動力。全詩語言簡潔、質樸,比喻貼切。

詩歌理解性默寫

1、《觀滄?!分凶髡呓柚蠛P蜗笫惆l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和偉大抱負的兩句是: , ; , 。

2、《次北固山下》詩中既即景抒情又蘊含自然理趣的兩句是: , 。

3、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以小鳥的活動寫早春特色的詩句是:

, 。

4、春天,香格里拉草原上野花次第開放,芳草如茵。游客騎馬踏青,陶醉在優美的自然風光之中,真可謂《錢塘湖春行》中所寫:

5、崔顥在《黃鶴樓》中寫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馬致遠在《天凈少 秋思》中也有兩句與此意境相似,這兩句是: , 。

6、《龜雖壽》中表達了詩人自強不息、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從而抒發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與對未來宏圖大業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 ,

。 , 。

7、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詩中描繪優美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句子是: , 。

詩中寫農家的勞動生活的詩句是: , 。 表現對朋友、對鄉村的依戀之情的句子是: , 。

8、《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形容環境幽靜,消除人心中俗念的詩句是: , 。后人根據“ , 。”得出一個成語“曲徑通幽”,形容景色幽雅,也富含一定的哲理。

9、《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用擬人手法表達詩人對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10、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中寫親人盼詢歸期,從而抒寫詩人與親人間互相思念的真摯之情的詩句是: , 。抒寫詩人希望與親人會面的詩句是: , 。

11、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詩入詞,詩中著重寫今日的感傷、被譽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的是: , 。

12、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圖的句子是 , 。表現詩人憂患意識,反映官僚紙醉金迷生活的詩句是: , 。

13、《觀書有感》中,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是:

背誦默寫

1.《論語》十二章

①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②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 ③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 ④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 ⑤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2.《觀滄?!?bull;曹操

①《觀滄?!分型ㄟ^豐富奇特的想象創造宏偉意境,抒發了作者寬廣胸懷和豪邁氣概的詩句是: 3.《次北固山下》•王灣

①詩中有一個對偶句,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 這兩句詩是: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寫長江潮平岸闊,和風吹拂,風帆高懸的詩句是: 4.《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點從仰視角度描寫禽鳥的優美詩句是:

②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點從俯視角度描寫花草的優美詩句:

5.《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①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描寫景物的氛圍是蕭條、冷落、凄涼的詩句是:

②表明游子飄泊在外思鄉心情(點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6.《龜雖壽》•曹操

①最能體現詩人慷慨激昂,壯懷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②運用比喻表明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句子是: 7.《過故人莊》•孟浩然

①描寫友人家優美的自然環境的詩句是: ②表現對朋友、對鄉村的依戀之情的句子是: 8.《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①描繪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詩句是: ②以動顯靜,因情生景、含蓄雋永的詩句是: 9.《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①《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借物以抒發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詩句是:

②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達對友人不幸遭貶的深切同情與關懷的名句是: 10.《夜雨寄北》•李商隱

①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轉化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第四篇:詩歌賞析

初中詩歌鑒賞知識點

一、古詩鑒賞表述方法常見的套話:

1、思想情感:

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荒淫殘暴;反映離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擔憂。 建功報國:建功立業的渴望;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壯志難酬的悲嘆。 思鄉懷人:羈旅愁思;思親念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 生活雜感: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昔勝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青春易逝的傷感。

2、情感表達: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二、創作風格:樸素自然、清新飄逸、沉郁頓挫、淡雅高遠、雄健高昂、悲壯蒼涼、嚴謹細膩、清麗婉約„„ 明特色(用一兩個詞準確點名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三、賞析表達技巧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2、結構形式:照應、銜接、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復等。

4、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想象、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藝術的組合到一起,形成詩歌基本的整體情境。如孤獨凄涼、激情飛越、閑適淡泊、清新飄逸、沉郁頓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7、詞語賞析: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該詞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古詩詞賞析答題方式:這„„句運用了„„寫作手法(修辭手法),描繪了„„,抒發了作者„„感情。其中,“„„”詞使用得好,傳神地表現了„„

四、詩詞分類

1、詠詩懷古詩 特點:詠史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還有的詠詩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 形式標志: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

內容特點:

(1)表達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的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1 (2)抒發昔勝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3)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4)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注意:詠詩懷古詩的鑒賞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情感,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例題:賞析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題目。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里)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此曲中“山坡羊”是___________,“潼關懷古”是____________。 (2)請談談你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2、詠物言志詩。

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形式標志:(1)詩題中常含有“吟”“詠”“贈”“題”“贊”等字眼,如《詠柳》《石 灰吟》等。

(2)描寫對象多是有特殊涵義和象征意義的動植物及其他一些自然事物,如梅 蘭竹菊,琴棋,秋,月等。

思想情感主題

(1)托物言志,表達詩人的志士之悲,君國之憂,自嘆身世的凄涼傷感之情; (2)借物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人生遲暮,壯志難酬、命運多舛等落寞失望的心境; (3)借物明智,表明詩人不媚于俗、堅守正義、正道直行、清廉高潔、坦蕩如砥的情懷節操。

(4)詠物言志,姐所詠之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對人事的評價。

注意: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合點),賞析時要重點把握寫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例題: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1)

一、二兩句寫出了“海棠樹”怎樣的特點?

(2)“借花說理”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請就此作賞析。

3、寫景·山水田園詩

內容特點: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 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形式標志:(1)以自然山水或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

(2)詩題中常出現“過”“行”“游”等字眼

主題情感:(1)歸隱田園,寄情山水,抒發對自然的留戀和熱愛之情

(2)描繪山川美景,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現自己絕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注意:抓住景物特征,這類詩抒情上往往借情于景、寄情于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 襯托。

例題:

飲 酒 (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而無車馬喧”意思是沒有哪些人來人往的喧囂,沒有世俗的困擾。

B、“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靜,心就會遠離喧囂的塵世。

C、“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心與自然的會意與親近,達到了一種物我 合一的境界。

D、陶淵明愛菊,菊花成了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頤愛蓮,蓮花象 征著君子美好的品德。他們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種高潔的情致。

(2)下列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飲酒(其五)》主要表達了詩人如何從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 恬靜的心境這一內容。

B、“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與杜甫《望岳》“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 鳥”都借歸鳥來寫詩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與《歸園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都表 達了詩人返璞歸真的人生理想。

D、陶淵明愛菊,菊花成了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頤愛蓮,蓮花象 征了君子美好的品德。他們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種高潔的情致。

4、邊塞征戰詩

形式標志:(1)詩題中多出現“塞”“征”“軍”等字眼;

(2)詩題常用樂府舊題如《涼州詞》《少年行》《關山月》《從軍行》等;

(3)詩中常用意象:旗、鼓、干戈、號角、羌笛、胡笳、琵琶、長河、烽火等;

常用地名:樓蘭、陰山、涼州、長城、玉門關等

主題情感:(1)抒發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

(2)表現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 (3)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苦,連年征戰的慘烈 (4)抒發對窮兵黷武的怨憤,歸家無忘的哀痛 (5)抒發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

3 哀痛。

注意:鑒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 的是什么,抒發的哪一類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邊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戰爭特診的事件、心理。

例題: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兩句詞,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

(2)全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羈旅思鄉詩

內容特點: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 鄉懷仁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生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等),或托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形式標志:(1)詩題中多含有“驛站”“客舍”“登高”“望月”“憶”“行”“宿”“思” 等一類能體現漂泊客居之意的詞語; (2)詩中多用“寒食”“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古代節日名; (3)詩中多用“鴻雁”“西樓”“高樓”“故園”“落日”“冷月”等意象。

主題情感 (1)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孤獨、凄涼、惆悵之情;

(2)感念親情之深,表達綿綿鄉愁以及對親人的眷戀與思念; (3)抒發謫居他鄉,不被朝廷信任,郁郁不得志的幽怨之情; (4)凝聚人生感慨,流年易逝的苦悶。

例題: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 簡要賞析。

6、贈友送別詩 內容特點: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 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形式標志:設酒餞別、折柳相送、吟詩話別

(1)詩題中常有“送”“別”“贈”“酬”等字眼;

(2)詩中常用“楊柳”“落葉”“江水”“孤帆”“長亭”“古道”“淡酒”“清淚”“浮云”“冷月”“凄風”“苦雨”等意象。

4 主題情感 主題:(1)抒寫親友之間依依不舍的留戀之情; (2)表達對親友的勉勵和勸慰

(3)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會,對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詩人自己坦陳心志的真情告白,借送別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懷抱,多含身世之悲。 情感:(1)低沉哀婉,傷感惆悵

(2)曠達剛健,樂觀向上(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例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下列各項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望”字將送別地點與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聯系起來了。

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表現了依依不舍的傷感之情。

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富有哲理,隱含好男兒志在四方的意思。

D、這首是通過送別友人,表現了詩人寬闊的胸襟、真摯的情意和對友人的深情慰勉。

(2)“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一句中,“無為”是什么意思?詩句表達了詩人怎 樣的思想感情?

(3)簡述你對“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詩中蘊涵的哲理的理解。

7、自然理趣詩(一般都是宋代的詩歌)

形式標志

(1)多由日常生活或自然現象引發;

(2)詩題中常含有“偶感”“觀”“題”等字眼

(3)詩中常出現山川溪流,花草蟲魚等自然景物

主題情感

(1)描寫自然景物,從自然意象中挖掘蘊涵的哲理,揭示自然規律 (2)展示人生理想,表達人生感悟 (3)反映社會生活,從中探尋哲理

例題: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這首詩包含了一個什么道理?

the key:借梅雪爭春告誡人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第五篇:顧城詩歌賞析

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

也許

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個時刻

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我希望

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畫出笨拙的自由

畫下一只永遠不會

流淚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屬于天空的羽毛和樹葉

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

我想畫下早晨

畫下露水

所能看見的微笑

畫下所有最年輕的

沒有痛苦的愛情

她沒有見過陰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

她永遠看著我

永遠,看著

絕不會忽然掉過頭去

我想畫下遙遠的風景

畫下清晰的地平線和水波

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

畫下丘陵——

長滿淡淡的茸毛

我讓它們挨得很近

讓它們相愛

讓每一個默許

每一陣靜靜的春天激動

都成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還想畫下未來

我沒見過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畫下她秋天的風衣

畫下那些燃燒的燭火和楓葉

畫下許多因為愛她

而熄滅的心

畫下婚禮 畫下一個個早早醒來的節日——

上面貼著玻璃糖紙

和北方童話的插圖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畫滿窗子

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

都習慣光明

我想畫下風

畫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嶺

畫下東方民族的渴望

畫下大海——

無邊無際愉快的聲音

最后,在紙角上

我還想畫下自己

畫下一只樹熊

他坐在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里

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

發愣

他沒有家

沒有一顆留在遠處的心

他只有,許許多多

漿果一樣的夢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為什么

我沒有領到蠟筆

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創痛

只有撕碎那一張張

心愛的白紙

讓它們去尋找蝴蝶

讓它們從今天消失

我是一個孩子

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小時候,一個寒冷的冬天,顧城在幼兒園里發起了高燒,媽媽趕來了,把顧城包得厚厚的放進兒童車里,在推著去醫務室的路上,顧城感覺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還又大又亮,小車吱吱地響著,而媽媽給他講了一個又一個童話,然后他看見了那童話中的世界,正和那潔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輕飄„„ 在媽媽為顧城建造的童話的世界里,他不想長大,想要永遠做個孩子,永遠坐在媽媽的小推車里,但是他卻不能拒絕長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塊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樣,思念著他的陸地,思念著他童話的城池。 謝燁說顧城:“他喜歡睡覺,生活對他來說不過是通向夢海的沙灘。”

顧城是一個被幻想寵壞的孩子,如果說夢境是熟睡者的幻想,那么幻想就是清醒人的美夢。所以他想要拒絕長大,但是成長不可避免,但長大了的詩人,卻不讓他的靈魂破繭而出,因為這個過長的夢,他變成了蛹。他就一直呆在這個蛹里,做著關于這個世界的美夢,但是他知道:我的夢不會太久,她預備了螢火蟲。

孵夢的殼不可避免地在一絲絲裂開,只到有一天無法遮住詩人長大的身體,有一天,他膽怯地睜眼看著這個世界,夢,告訴他,生活是假的,而此時生活撲面而來,告訴他,夢是假的。生活,像一群又一群蒙面人,打劫了詩人的夢。 最后,詩人的那個美麗的童話世界,終被一把斧頭拆毀。那一把斧頭莫名的出現在悲劇現場,卻不是兇器,仿佛是種意向,就像那扛著斧頭進山的樵夫,遇仙人,下一局棋,等要回去,才發現斧已爛柯,才知人間已今夕何夕,他是真的誤入了那座仙境,卻再也回不去了。就像顧城,攜一筆,進入了他的童話樂園,他描繪了這童話里的種種美好,可是再出來,看見這人世亦是不知今夕何夕,而離開童話的他亦如離開水的魚,離開天空的飛鳥,離開花朵的蝴蝶,瀕臨死亡。 顧城說:“我在幻想著,幻想在破滅著;幻想總把破滅寬恕,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

不少人認識顧城大多起于《一代人》同時又終于《一代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此顧城就非彼顧城,而這首詩雖然曾經以朦朧詩的典范而出現,但是當人們已經在某一個較固定的層面普遍認同和接受了它,把它當成了“一代人”獨特的標志與象征,那么實際的它也就已經不再是以“朦朧”的形態而存在了。它成了一個有著特定指代意義的符號,詩的思想性雖被拔高了,而它的詩意和情緒性卻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簡化和滑坡。(這里也許有一個不甚明顯甚至還有待商榷的悖論:朦朧詩的代表之作卻在不朦朧的層面被廣泛接受了。因此在朦朧詩最有影響的時候,“朦朧”的含義本身卻并沒有被完全的理解和接受。當然這已經不是本文所要和所能討論的了)

而如果每一首詩都像一個標語口號那樣確定不移,那么它就不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反復品讀和欣賞。今天當我重讀顧城的《一代人》,它吸引我的地方已經不再局限于它曾經據以成為典范之作的對一個時代以及那一代人遭際、姿態和抱負的統攝與反映。而是要遠在這一點之外,在詩歌本身自然保存的字句中。尋求那最初的表達沖動、表達難度、表達幅度和在這個尋繹的過程中我在其間自由領略時所享受到的快感與快意,才成了我作為另一代人卻仍然能夠對它感同身受的原因。

這首詩的“詩眼”,或者說解讀這首詩的關鍵詞我以為是一個“卻”字。對這個字的不同感知、理解與領悟,對它不同的定性,造成了極不相同的欣賞和解讀效果。在從前一些特殊年代,這種思想上的取向也許就是判定一首詩優劣的標準,但是今天,對它的偏好與取舍則更應該退回到詩意本身的豐富性和可能性上去,退回到文學自身的感性與情性范圍以內來對它進行選擇和評說。詩歌在現代失去魅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許就是詩歌解讀的可能性與自由性的被戕害與被強奸。當所有詩句不是直言不諱,就是微言大義;讀者要么只看到一種赤裸裸的煽情和無從參與的直白,要么是被宏大而又枯槁的口號壓得失去判斷、喪失了個體鮮活的感性與悟性。這樣一來還會有什么詩的欣賞可言?當欣賞成了不可能,又哪里會有什么欣賞的快意和興趣?而既然沒有了興趣,自然也就不會有對詩歌的關注與熱情了。

當然這是后話。

既然詩歌是一種敞開,那么也許這種相互糾纏混合的混沌狀態才是它的真實狀態和原生狀態。但是既然詩歌同時又是一種命名,那么它就必然會有哪怕截然不同卻一定切實存在的具體意向。解讀的自由不是盲目與不可確定,而應該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確定。所以我抓住了“卻”字作為我的詩歌“確定”的契機。正如上文已經有所提及的那樣,一切可以從對“卻”字的不同命意開始。

如果我們把“卻”理解為一個轉折連詞,理解成“但是”和“偏要”,那么這首詩就有了一種英雄主義的決絕與悲壯。即便執拗得孤傲,那也是對丑惡勢力的孤傲。因此它成了“一代人”凜然的肖像,哪怕黑夜漆黑了“我”的眼睛,但是這只會使“我”更起而反抗,而決不屈服。“黑色的眼睛”既是一次受騙和被傷害,同時也導致了“我”的覺醒與反抗。至于“光明”的有無,并不是詩要表達的重點,也不是它主要關心的所在。它要突出的只是一種對待“黑暗”的態度,表示一種在荒謬中卻依然堅定的一代人孤膽英雄般的姿態。這種理解是《一代人》被接受的主要理由和方式。

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卻”的意義理解為一種反諷或自我嘲弄,把它理解成“竟然”的意思。這樣,英雄主義的色彩便被極大地消解。詩歌所表示的不再是一種大義凜然的姿勢,而是一種自我否定的嘲笑。“黑暗”在這里壓倒了對光明本該有的信念,而“光明”是不可能的。追求光明是可笑的,因為唯一可用來追求的武器也已經被黑暗所俘獲、所污染。“黑色的眼睛”和“光明”之間形成了不可抹滅也無法調和的悖謬。誰如果去打破它,誰就應該受到失敗和嘲笑。只是在這里,打破和嘲笑的人,幾乎就是同一個人,因此這種英雄主義的退守里其實也能夠包含著一絲時不我與的進擊。嘲笑因為發自自我而有了指控的力量,雖然它是曲折的、甚至是消極的。這樣的理解少了許多悲壯,多了一些苦澀;少了一種頑強不屈的“韌”的精神,多了些自我消沉的頹喪。就像接受一種宿命,“我”嘲笑并且接受了“人的不成功”。從很多方面來看,這種理解似乎更接近顧城本人的真實。 同樣作為黑暗現實里的失敗,前者也許是暫時的,后者卻宣告著一種必然。如果前者還有更多的“壯”可言,那么在后者也許就只剩下了自我解嘲后無以復加的“悲”了。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代人”?

是在接受中被簡化和定型化了的悲劇英雄,還是在濃重夜色中沖突不出,因而沉湎理想的“一個任性的孩子”?事實也許是,這兩者在深層其實是相通的,英雄往往正是那些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任性”和孩子氣的人。他們的身上保存著更理想化也更純粹的天性,正是這一點才使他們和一般人區別了開來,也才使他們最終選擇了“英雄”的行為并且成為英雄。所以孩子的任性其實是對英雄的豐富而不是消減。只是,過度的理想主義也可能導致對現狀的抗拒和悲觀,毫無保留的退守也會造成一種消極的取向。當孤傲的執拗走向極端,無奈的自嘲不是作為一種清醒而冷靜的精神底色平衡激情,而是成了一種自我沉溺的理由和表現方式,對英雄行為和理想主義的期冀就容易在現實磨難面前,由希望而轉向無望進而步入絕望。這就會導致人的遺世孤立和他偏執性格的片面發展與激化。從而導致兩者在這一點上趨于統一,走向匯合,并且在這個封閉的圈內相互助長、惡性繁殖。 如果這樣說不是十分的牽強附會的話,我還想指出,在本詩的題目“一代人”和詩句中的“我”——而不是“我們”——之間,其實早已經隱含著或者預示著在那個時代語境中,個人選擇的矛盾及其張力。比如“一代人”的宏大和“我”的渺小,比如“一代人”的擔當和“我”的不勝。我不敢說這是顧城所自覺和有心的用意,事實上,這兩者也沒有必然如此的對立,因為“我”完全可以作為“一代人”中的任何一個個人而發言、而具有代表性。同時無論在詩歌的節奏上還是就詩歌本身的個人性表達而言,用“我”都要比“我們”適宜。因此我之所以指出這一點,主要是針對詩意的內在張力而言的,也是為了進一步強調那特殊的一代人他們痛苦而艱難的現實選擇與內心沖突,強調詩歌表意所具有的充分性。

作為同時代人,溫情的舒婷也曾寫下《一代人的呼聲》,在那里喊出了另一種更堅定也更自信的聲音。所以我相信,無論是“一代人”還是《一代人》,它們都是豐富的、多面的。而我們對它的解讀、我們作為又一代人正在和將要做出的選擇也一樣。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尋找光明”當我第一次讀這首詩時,只是把它當成了名人名言。到了2003年的文學課上,我知道了它是一代朦朧詩人顧城的名作。2007年,又再次聆聽了鄭大老師對這首名詩的賞析,頗有感觸。于是在課余去圖書館尋找有關顧城的書籍與這位神奇的詩人作心靈的溝通„„

——題記

一、閑談顧城

出生于1956年的顧城在“文革”期間只是個少年。和大多數出生在那個年代的人一樣,他經歷了少年時代天真單純的信仰的破滅,也經歷了從彷徨、迷惘到追求、覺醒的生活歷程。從他早期的短詩中可以看出他對世界的冷峻的懷疑和批判。

與同時期的詩人相比,顧城顯得與眾不同,他認為“詩就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他要寫在雨滴中閃現的世界,他要用“純銀”一樣的聲音去構筑一個天國。為此,他被成為“童話詩人”。詩人也不愧于這個稱號。在他的筆下的世界是純凈和諧的,他的詩作被表現在未被涉世的孩子的眼睛和心靈中,也被表現在沒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他一直去尋找朦朧又純粹、自然簡單又高度理想的童話王國。甚至為了保持這個童話王國的純粹,他拒絕長大,拒絕成人的心態和眼光。我認為這和他小時候隨父親下方,在自然環境里長大有關。陽光、沙灘、松樹是他詩作中始終不變的角色。所以說,在朦朧詩人中,顧城贏得了這個稱號是理索應當的,舒婷曾在《童話詩人》中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顧城和他詩歌的特征。

但是,在童話詩人顧城的內心一直就有著另外一面:童年的記憶培養了詩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卻也在他的內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這既是他極力逃避現實的主要原因,也是后來造成他性格怪異、人格分裂的重要因素。下放時受歧視的生活和返城后人生際遇的不順都使他心灰意冷。他在詩里寫到“睡吧,合上雙眼,世界就與我無關”童年生活留下的陰影,使他對新是生活充滿了恐懼,也使他不能像同時代的其他詩人那樣對歷史做出理性的評價。他說:昨天,像黑色的蛇,盤在角落„„寫的如此憂傷絕望、可憐幽冷,與他唯美純真的童話詩形成極大的反差,其實這也是詩人心靈真實的一面。由于無法擺脫陰冷的記憶,又深深知道童話王國的脆弱,現實中的顧城只能以離群索居的方式逃避現實。 就是這樣一位詩人 ,給后人留下了一篇世人皆知的同時又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和社會批判意識的詩篇——《一代人》

二、另眼賞讀《一代人》

英國批評家、美學家瑞恰慈這樣談現代詩的意義:“重要的不是詩所云,而是詩本身”。這句話相當深刻地道出了現代詩的價值取向。顧城的《一代人》一共只有兩行,讀后卻難以忘懷。這大概是因為它首先從審美上打動了我,是“詩本身”的深層意象喚起了我們更廣闊的聯想空間,引爆了我們的情感!詩的標題“一代人”又使詩獲得了巨大的時空容量,起到了點題作用。全詩格調冷峻、深沉、意象獨特,富于哲理性。

在這里,“黑夜”是黑暗歲月的象征;“眼睛”象征一代人心靈的覺醒;“光明”象征真理和未來。這三個意象的組合構成了一個意境奇特、充滿活力的象征體。在黑色的畫面中,人們不難感受到其中孕育著那沖破黑暗的力量。黑夜是可憎的,但又是黑夜創造了它的對立物。詩作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靈史”的縮影,它概括了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靈里程,表現了詩人尋找光明和真理的信念。

這首詩雖然只有兩句,但結構是完整的,因為它很完整地把一個意思表達了出來——對于過去一個時代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期望。“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單是這一句所含納的更為深廣的意味就可以讓我們的閱讀受到強烈影響并意味深長。。。。。。 其實,一個真正優秀的詩人除了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他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之外,常常最終面對的宇宙和生命問題并進行個性化的藝術處理。我認為顧城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詩歌藝術家。還有人可能會感覺這“黑色的眼睛”還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地方,為什么這眼睛只能是黑夜給予的,為什么黑夜所孕育的雙眼要背叛地尋找它的反面——光明,為什么這雙眼睛就不能習慣黑夜。而讀完“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之后,幾乎沒有人會不停下來想想,“光明”是什么,能尋找得到嗎?“留白”做的好的詩,會讓人有一種想續寫它的沖動,卻最終發現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了。如果讓我們在這短短的兩行字之后再加上一兩行,那該寫什么,恐怕沒有人敢這么做吧。這正是《一代人》既空白又豐富之處。顧城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節制了自己的沖動,而把思考的主動權還給了讀者。

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童話詩人”,顧城的創作顯在沉浸于他自我編織的 迷人的“生命幻想曲”時,絲毫沒有忘記個人、詩歌對社會道義的獨特承擔。誕生于1979年的顧城的小詩《一代人》短小精悍,不僅彰顯了優秀詩歌寓意無限、回味無窮的獨特魅力,同時還體現了顧城的這種積極的“文以載道”的努力。

《一代人》可能不是顧城最好或者說和他的朦朧詩人以及“童話詩人”的頭銜最吻合的詩篇,但不容否認,它卻是顧城,甚至是文革后“新詩潮”創作中最有影響力和最具經典特征的詩作之一。

在這寬大明亮的世界上 在這寬大明亮的世界上

人們走來走去 他們圍繞著自己 像一匹匹馬 圍繞著木樁 在這寬大明亮的世界上 偶爾,也有蒲公英飛舞 沒有誰告訴他們 被太陽曬熱的所有生命

都不能遠去 遠離即將來臨的黑夜 死亡是位細心的收獲者 不會丟下一穗大麥 1982年7月

如果以為童話詩人僅在假定性世界虛構他的幻象天國,用純凈的本真童心和異想型人格編制“夢游癥”,那就大錯特錯了。在童話與現實的邊緣,在異想與夢幻的氛圍里,他的詩亦時有滲透著對社會存在的介入,以及對生命的體味,盡管不是重筆濃墨,倒象是透明淡遠的水彩。

這首詩短短13個句子,形而上地觸及了現實生存掙扎與死亡命定的嚴峻謎面。首句“在這寬大明亮的世界上”是概括性背景,有著映襯作用與反諷效果,聯系整首詩可以聯想為在這貌似明亮寬敞的社會舞臺上,蕓蕓眾生正在演出各自的劇目:正劇、鬧劇、悲劇、喜劇„„

而對熙熙攘攘的眾生相,詩人仿佛是以“場記”的身份出現,坐在角落,冷靜審視各種劇情發生發展,然后做出法官似的判定:“人們走來走去/他們圍繞著自己/像一匹匹馬/圍繞著木樁”。人們為了生存需要所進行的各種拼搏角逐,(“走來走去”)或巧取,或豪奪,其目的雖然是一種生存本能(“圍繞自己”),但不無可悲的是,卻被另一種社會性異己力量(“木樁”)所主宰、所支配、所控制,以致近乎盲目圍繞著它團團轉,還洋洋得意以為生存得“寬敞明亮”呢!這一剖析顯示童話詩人并非天真,從“圍繞自己”到“圍繞木樁”的雙重圓心運動中可以悟出,被“木樁”所異化的人無法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本質,人時時陷入外部世界異己力量規定的重圍中。當然,這只是第一層的社會性含義。另一層的本體含義是:人圍繞著自己團團轉,人陷入自身的木樁“圈套”,這種作繭自縛是現代人生最大的悲劇——人既是他人的地獄又是自身的囚徒。在這里,詩人用了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馬與木樁關系)貼切地道出人的悖論。

為了不至于過于分散,第二節首句再現一次“背景”以便收攏,接著道出“偶爾”也有極少數英勇的“蒲公英”,能夠做超脫性飛行。蒲公英這一意象在新詩潮中被廣泛應用。它常常扮演先驅者、覺醒者、探索者、冒險者、叛逆者的角色??墒菦]有人“告訴”蒲公英,他們終究飛不遠,也有可能他們明知飛不遠,還是義無反顧地“遠云”,他們拒絕種種被異化的現實的“黑夜”,盡管他們明白:他們無法最終抗拒命運,無法抗拒人生最大的謎底——死亡。所有這一切都要被死亡這位“細心的收割者”所捕獲。詩人把死亡比喻為一位巨細無遺的收割者,絕不丟下任何一穗麥子。從蒲公英的相對自我肯定(“飛舞”)走向最后的否定(“不能遠去”“不會丟下”)實質上涉及了生與死的命題。

詩人在此似乎放棄了生的堅執而肯定死的威力,雖然他的否定心平氣和,口氣很是客觀,但那宿命的意緒多少有所流露,那是一種掙扎,一種平靜的絕望。D&#·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氣》》一書中說:“絕望是一種最終的或邊緣的境遇。絕望的痛苦是這樣一種痛苦:由于非存在的力量,存在者知道自己無力去肯定自己,結果便是它想放棄這一認識及其預設,放棄那被意識到了的存在。不想擺脫自己——而這是做不到的。絕望以加倍的形式出現,以此作為逃避的孤注一擲的意圖。”顧城有沒有徹底陷入死亡的絕對宿命呢?他把平靜的絕望化解,寄托在“蒲公英”的飛行中(在他作品中曾大量出現“蒲公英”型的意象)哪怕最后都“不能遠去”。畢竟他還清醒:整個人類的生命可以解釋為一種為了避免絕望而作的持續努力,他還沒有徹底放棄努力。

昨天,像黑色的蛇 昨天 像黑色的蛇 盤在角落 它活著 是那樣冷 死了,更不會熱 它曾在 許多人的心上 緩緩爬過 留下了青苔 涂去了血色 現在 它死了 壓在一座 報紙的山下 難以捉摸 無數鉛字 像螞蟻般聚會 討論著 怎樣預防它復活

一九八O年九月

“昨天/象黑色的蛇”,這么一個有亮度、有色彩、有質感的比喻,一下子令人產生一種難以忍受的感覺。黑色的蛇,這么一種猙獰、惡毒,讓人不寒而栗的動物,與我們昨天那段惡夢般不可思議的歷史連接在一起,從感覺上作用讀者,以激起讀者內在的情緒、情感。深入事物的內質,把兩種給人感覺上相近的事物連接在一起,構成新鮮有力的比喻,以達到內在的準確,這是現代詩人所追求的。那么一個瘋狂變態達十年之久,獸性戰勝人性,假、惡、丑蹂躪真、善、美的昨天,正象一和冰冷的、黑色的蛇,“它曾在/許多人的心上/緩緩爬過/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讓人心有余悸,不堪回首。痛定思痛,這條“難以捉摸”的蛇,會不會僵而不死,再度復活?“怎樣預防它復活”,光靠“無數的鉛字”?對于一個血液里沉淀著過多封建因子的社會,對于一個頭腦容易昏脹、發熱而又缺乏民主意識與法制觀念的民族,要想防止悲劇重演,假、惡、丑再度橫行,力量在哪?措施在哪?詩人在深沉地思考著,也在隱隱地擔心著。

用詩的方式處理具有深層反思意義的題材,這首詩是成功的。這主要在于詩人用意象代替情緒的發泄,代替議論。象蛇這樣一個意象就暗含著詩人對昨天那段歷史的情緒。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主張詩應以客觀的準確意象,代替主觀情緒發泄,以準確的物質關系象征非物質關系。這首詩正有這樣的特點。

不是再見 我們告別了兩年 告別的結果 總是相見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見 還需要什么? 手涼涼的,沒有手絹 是信么?信? 在那個紙迭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們的花園 我們曾在花園游玩 在干凈的臺階上畫著圖案 我們和圖案一起跳舞 跳著,忘記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正在緩緩旋轉 現在,還是讓火焰讀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著 多么溫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沒有,煙在飄散 你走吧,愛還沒有燒完 路還可以看見 走吧,越走越遠 當一切在蟲鳴中消失 你就會看見黎明的柵欄 請打開那柵欄的門扇 靜靜地站著,站著 像花朵那樣安眠 你將在靜寞中得到太陽 得到太陽,這就是我的祝愿

一九八一年十月

顧城和北島、舒婷一起登上詩壇,他以孩子氣的純真引起讀者的注視。這一首是寫愛情的破裂的,仍然帶著孩子氣的純真。

先是寫下決心分手,然而又分不開,終于決心要分開了,所以詩的題目叫做《不是再見》,真的要走了。一開始就進入了某種戀人之間常有的意志與情感的矛盾、反復的境界,理性意識和潛意識不能統一的境界。

寫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燒信。他把這叫做“讓火焰讀完吧。”這本是很悲慘的,然而在顧城的筆下,悲慘的分手都顯得很美。如果用浪漫主義的方法來寫,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象來寫,也未嘗不可,但那樣就太陳舊了。顧城卻寫得很平靜,完全是真的,顯出孩子氣的純真,讓現在的分手在“明亮地微笑”中“溫暖”地進行,是明顯帶著孩子氣的童話式的幻想,因此,最后的祝福也是純凈的,具有孩子氣的特點。

全詩的感覺都在孩子氣的單純心靈范圍之內,因而顯得不但統一,而且單純,好象兩個分手的戀人的心都是透明的。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pcb的emc設計課件分享下一篇:therebe句型課堂引入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