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初二語文上冊古詩賞析

2022-12-25

第一篇:初二語文上冊古詩賞析

初二語文課后10首古詩賞析

1。長歌行

題 解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地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后人通稱之為“漢樂府”。之后,樂府也便成了一種體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一首。

注詞釋義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晞:曬干。

陽春:生長茂盛。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焜黃:枯黃。顏色衰老的樣子。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cuī。徒:白白地。

古詩今譯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在陽光下曬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只擔心瑟瑟的秋天來到,樹葉兒枯黃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萬條大河奔騰著東流入大海,什么時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時不努力,到老來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賞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本詩借物言理,以園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的厲害。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少年時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之時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努力向上,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警訓,催人奮進。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早寒江上有懷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于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云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盡”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于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刺祀H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里去問路呢?

最后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里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并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是詩人孟浩然游歷長安時贈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的一首詩。全詩借景抒情,表達了希望有人引薦、積極出仕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寫景,描寫洞庭湖周圍的景色,寫出了水天相接、浩瀚無涯的氣勢。這景是為下邊的抒情做準備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濟”“羨魚”的比喻,委婉地表達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薦的愿望。作者的表達確實很委婉: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面對浩渺無涯、波濤震蕩的洞庭湖,抒發出“欲濟無舟楫”“徒有羨魚情”的慨嘆,表達雖不露痕跡,但希望援引之心卻昭然可見。“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說明自己雖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還是愿意出來做官的,只是沒有找到適當的門路而已。最后兩句作者巧妙引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另翻新意,寫出自己欲“釣”不能、白白地羨慕他人釣魚的心情,表現自己寄希望于執政者的心情。這首詩從大處落墨,把洞庭湖秋色描繪得氣勢磅礴、雄渾壯美;又由洞庭湖之景,借用古代的典故,寫出自己的感慨和渴望,含而不露卻又用意分明

5。黃鶴樓 評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

6送友人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于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7劉禹錫《秋詞》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8。魯山山行 賞析一:

這首詩是由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梅堯臣是宋詩開山祖師,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的心情,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象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賞析二:

這首詩寫的是魯山山行所見山野風景。

開頭一句即表達出對山野景物的喜愛,第二句交代喜愛的原因:“千山高復低”。按常理,應該是“千山高復低”的景象,使得詩人感到正好與自己喜歡山野風景的情趣相合,現在倒過來寫,強調了詩人對山野風光的喜愛,也是詩的構思所決定的。第二聯第一句便承“千山”寫“好峰隨處改”。“好峰”便是“千山”;“隨處改”,到處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態,便是“高復低”的具體化。第四句扣題目“山行”,寫獨個兒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這也是好峰隨處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當然也通過“幽徑”寫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開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聯兩句通過“熊升樹”、“鹿飲溪”進一步寫山野景物,點明了山行的節令:“霜落”。如果說“千山高復低”是相對的靜態景物的話,這兩句則是專寫動態景物。所以中間兩聯四句收到了動靜相襯的效果。最后兩句寫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遙遠的白云只外,因為聽到了一聲雞鳴。

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留給人不盡的余韻。

9浣溪沙(蘇軾) 【賞析】 詞人為我們講了一個忽陰忽晴的春天的故事,他講得巧妙而又含蓄。他講到古代那位因為失意而身心受損的沈約,我們知道其實講的就是他自己。他說他聽不到那能傳書的鴻雁的鳴唱,我們便知道他得不到親友的消息。他說他只聽到鷓鴣呼喚著“行不得也哥哥”,我們便知道他在思念遠方的子由——他“千里共嬋娟”的弟弟。聽話聽音。他的比興寄托,哪里“唯有落花知”呢?

正直的詞人一生屢遭貶謫。這次又是哪一年春天?貶在何處?是杭州,還是湖州、黃州、惠州、儋州?這恐怕真個要叩問落花了,雖然落花不語。不過我們分明知道,詩人一定會從憂郁中超越,依然曠達,一任平生煙雨。

10.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孤”,凄涼之極,為什么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為轉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臺”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第二篇:九年級語文上冊 古詩賞析 蘇教版

九上古詩賞析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1、詩人徘徊于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和等景物,描繪了一組優美的畫面。( 夕陽 落

花 歸燕)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試簡析這兩句詩好在哪里。

兩句話對仗工整,音調和諧;畫面生動,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抒發了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濃郁,

寓意深刻,發人深省,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不要求面面俱到,學生能從某個角度作較深入賞析即可)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①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這一句的觀察順序是____;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鍵詞是__;第二句

寫塞上'孤城'及環境。從表現'孤城'的角度看,這一句運用了_的手法。(3分)

②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么首句與'孤城'是什么關系? (1分)

③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2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1分)③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遠';上;反襯。(3分)

第三篇:(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賞析及訓練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賞析:

陳子昂,唐代詩人。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所采納,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訓練:

(1)這首詩是詩人登幽州臺有感于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史事而作。詩中,作者通過撫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達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同時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亂時所寫,其中肯定也包含 的愛國情感。

(2)“古人”“來者”指的是 。的表現手法,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調。

(3)本詩中從天地落筆,表現出生不逢時的孤獨和傷感的句子是 。

(4)給全詩劃分朗讀節奏(在原文上劃分)。 “獨”字表現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詩通過采用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賞析:

作者王灣,唐代詩人。

此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

開頭兩句點題。“青山”指北固山,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

1 遙相照應。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寫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此聯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以歸雁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春景和鄉思和諧交融。

尾聯這兩句緊承上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旅食他鄉,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鴻雁來傳遞家書了。

訓練:

1.本詩頷聯中的“闊”表現出一幅什么樣的情景?

2.賞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了 之情。 4.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的詩句是 5.將景物擬人化而富有生機的詞語是“ ”和“ ”。

6.與“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意思相近的詩詞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等,請評析這些名句在寫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賞析: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杜牧和李商隱是同時代人,都有著強烈的政治理想。有“小李杜”之稱。杜牧長于七言律詩和絕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詩人借古戰場遺物——沉沙的“折戟”——詠嘆歷史,抒發現實情懷,感慨曹操兵敗赤壁實則天不作美。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詩從表面看應該說只是一般的敘述而已,也就是說詩人在在江邊的泥沙中發現了一把折斷了的尚且還沒有完全腐爛的的古代兵器,打磨之后依然可以辨認出是前朝的兵器;但實質上詩人以這件古戰場遺物來興起對前朝英雄人物和戰事結果的慨嘆。仿佛當年周瑜借助東風之勢打敗曹操八十萬水兵的刀光劍影仿佛就在詩人的眼前閃現。這是詩人抒發感慨之源。

2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是詩人的議論,也是一個假想,意思就是說當年如果不是天公作美,沒有東風相助,那么周瑜就不會輕易戰敗曹操,“二喬”也許就會成為曹操的戰利品,深鎖銅雀樓,供曹操享樂。換言之,就是說當時從軍事實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敵手,之所以勝了曹操,那是因為老天作美,為周瑜提供了風向之便。

這首詩表面是借古戰場遺物評古,實則是借以抒發個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敘事、議論、抒情熔于一爐是一大特點。

訓練:

1.“東風”,指 事。

2.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借“ ”這件古物,引出了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嘆,抒發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3. 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

4.如果把詩歌最后一句“銅雀春深鎖二喬”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

王建,唐代詩人。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中庭地白樹棲鴉”是寫景。“地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潔。為什么是“地白”?這樣把詩題中“十五夜”與結句中的“秋”聯系看,應該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晚上,所以,是“地白”。這里,暗示了詩人想念家鄉、親人之情,也為后面的抒情營造了氛圍。“樹棲鴉”是“鴉棲樹”的倒裝。這不但使首句入韻,倒裝句易于產生詩的韻味,而且以動襯靜(烏鴉鳴叫了),更好地烘托了中秋月的明亮,夜的靜謐。

次句“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寫景。“冷露”即寒冷的露氣、露水。到了中秋時節,霧氣開始下降,到了晚上凝成露珠。這里,詩人在“露”前加一個“冷”字,使“露”這一意象具有了新的意義,它不但寫出人的感覺,突出秋夜的涼意,更表現出了詩人自己內心的凄涼之感。一個“濕”字用得也很妙,它表明秋夜露水的濃重,又說明詩人站立的時間很長了。“桂花”是中秋節常見之物,詩人這里運用“桂花”暗指今夜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團圓的時候。這一句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出了“月色如霜、露桂飄香”的幽寂、凄涼的中秋月夜的景象。

第三句“今夜月明人盡望”,詩意一轉,由寫景進入抒情。“人盡望”由己及人,由個人到群體,將詩人一個人的深夜不眠、望月懷人的情景推想到每一個人身上,不僅詩人如此,天下人都如此。這里,詩人用“今夜月明人盡望”,不但強調了十五中秋自己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而且在推己及人中擴大了詩歌的境界,提高了詩歌的審美效果。

3 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誰家”,是詩人承上句情感而來的。“秋思”即“愁思”。這里,一語兩面,既指離家在外的人對家的思念、向往,又指家人對游子的牽掛、期盼。“落”用得很妙,首先一個“落”字,不但化無形的秋思為極具分量的重物,突出了愁思深沉、濃重;二是,聯系上句“今夜月明人盡望”,愁思好似從月中飄飄灑灑而來,把思念的和被思念的聯系起來,思念的和被思念的都成為思念的,都成為被思念的。這樣,詩歌的意境更加開闊、深遠。詩人在結尾采用問句,不但突出了思念的情感,而且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引發讀者的想象,增強了詩歌的審美效果。

總之,全詩以寫景起,以情結,推己及人,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含蓄蘊藉、委婉動人。

訓練:

1.詩中寫月夜靜謐的景色的句子(暗寫詩人望月,點題之筆的詩句)是 。

2.本詩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我們卻可以從 一詞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潔,這兩句詩描寫出景物 的特點。

3.本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寫出詩人怎樣的形象和心境?

5.詩評家認為此詩之妙,妙在后兩句。請從藝術技巧上作簡要分析。

6.這首詩歌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回答。

7.《全唐詩》錄入此詩,“落”字作“在”字,請你說說,是“落”好是“在”好,為什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賞析:

王昌齡和李白都是唐時著名的詩人,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寫這首詩的緣由,從詩題可以直接知道:李白聽到好朋友王昌齡被貶謫(左遷)到荒遠的龍標去的消息,遙對著朋友所在的方向,寫下這首詩寄給他。

一二句寫景敘事。在揚花落盡、子規悲啼的暮春時節,忽然聽到好友遠貶龍標的消息,這于作者無異晴天霹靂。在這時節,作者眼前飄舞的只是零落的揚花,耳邊聽到的只是子規

4 的悲啼。“揚花”,含飄零之感,喚起讀者對王昌齡流落遠方的擔憂;“子規”,有離別之恨,觸發宦游異鄉的人們的心頭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極偏遠的地區;而“龍標”,卻還在更荒僻的遠方……這種種的愁情離緒疊加在作者心頭,更加以悲景襯托離情,表現出作者對好友旅途艱辛、貶所荒遠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將自己的這一片憂愁之心托寄給明月,讓它陪伴著好友一直到夜郎西。在這里,作者大膽想象,直接袒露自己聽到朋友遠謫后的內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對好友身遭貶謫的同情,是對好友長途跋涉的擔憂;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單的一種情懷……所有這些,真切地傳達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貶后的心靈震撼以及由此而引發出來的強烈的感情。

全詩就事寫景,借景抒情,特別是運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不幸遭遇的關切和安慰之情,從而使這首詩成為友情詩中的名篇。

訓練:

1.題目中“聞”的意思是 ,“左遷”的意思是 。 2.“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既點明了寫此詩的時令是 ,又渲染了 的氣氛。

3.詩中景物描寫的詩句是“ ”,其中與“左遷”相聯系的意象是飄零的楊花 、思鄉的子歸 ,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理解與同情。

4.“聞道龍標過五溪”點明了朋友“左遷”地點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對朋友的 之情。

5. “我寄愁心與明月”一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分析為什么詩人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6.此詩首句出現了兩個具有節令特點的景物,“楊花落”“子規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7.試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蘇轍、其父蘇洵合稱“三蘇”。作這首詞時已41歲,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蘇轍)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寡歡。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樂觀的。

5 這首詞把宇宙、人生問題融合在一起,把對官場的思考和對弟弟的感情貫穿到賞月中去,想象豐富又不離現實生活。宋代詞評家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把握作者思想情緒: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與弟弟子由分別

七、八年,中秋對月,無不抑郁惆悵之感。但作者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卻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訓練:

1、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上闋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闋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里,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2、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這首詞上闋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下闋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詩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水調歌頭》中,上天為什么說“歸去”?詞中哪兩句是由出塵之想轉向入世情懷的過渡?

4.簡析“轉朱閣,低椅戶,照無眠”一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

5詞的上片詩人從幻想上天寫起,最后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這中間顯示詩人感情起伏的詞語一個是“ ”,一個是“ ”、一個是“ ”。

6指出下面詞語或句子所表達的情感。

① “何事長向別時圓”中的“何事”表達的情感

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的情感 7. 本詞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 。文中說的“子由”是詞人弟弟的字,其名為 ,他和蘇軾,蘇洵 并稱文壇“三蘇”。

8. 全詞以問句開篇,上闋問 ,下闋問 ,歸根到底是在問 。 9.“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

6 “ ? ”。

10.詞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 。 11.下列對詩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化用杜甫《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兩句詩意。

B.“我欲乘風歸云,又恐瓊樓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幾句設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麗,夜氣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對人間終不忍棄絕的復雜心情。

C.下闋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里,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慰藉,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

12.這首詞反映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時,幻想超脫物外;但積極的思想最終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作者樂觀的心態和豁達的情懷。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了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開篇“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老兵家中的情況究竟怎樣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兔”與“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臺上)。這些處于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里構成的是一幅多么悲涼的景象啊!造成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呢?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這幾句詩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于: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

7 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現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一人。

詩的最后兩句在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訓練:

1.本詩中表現從征歷時之久的詩句是 ;描寫久經征戰的士兵歸來時家中凄涼景象的句子是 ;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無依無靠的詩句是 。

2.本文主人公家里還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3.本文運用了哪些描寫?有何作用?

4.詩歌的主題在于表現 。 5.“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可以看出老人怎樣的心情?

七語上冊現代詩訓練

冰心詩訓練:

(一)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 這首小詩的主題是 。

(二)“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發,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

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什么?

(三)“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1、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2、請從內容上和藝術上談談你讀完后的感受。

內容上:

。 藝術上: 。

(四)《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1.“現時的明艷”比喻什么? 2.“奮斗的淚泉”“犧牲的血雨”比喻什么?

8 3. 讀完這首小詩,有什么體會?

(五)A.言論的花,開得愈大,行為的果子,結得愈小。 B.空中的鳥,何必和籠里的同伴爭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 C.墻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D.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他底下細小的泥。 1.以上小詩選自著名作家冰心的詩集

2.仔細品讀小詩,指出這幾首詩的共同特點。(說出兩點即可) 3.上面幾首小詩你最喜歡哪一首?請說出你喜歡的理由。

郭沫若詩訓練:

(一)閱讀《天上的街市》,完成練習:

1.詩中哪些部分是實寫?哪些部分是想像?兩者有什么關系?

2.詩中反復出現“定然”有什么作用?

3.“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中的“點”能否改成“亮”或“閃”?為什么?

4.最后一節說“那朵流星”,為什么不說“那顆流星”?

5.詩歌表達的中心是什么?

(二)《靜夜》閱讀訓練。

(1)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云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2)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1.《靜夜》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詩集有《 》、《 》等。 2.《靜夜》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極為相似:都是在 的基礎上,轉而進入 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讓人產生無盡的回味與神往。

3.在《靜夜》的第(1)節中,詩人用 、 、 、 、 這些意象,描述了靜謐的夜景。

4.《靜夜》中借 ,表達了詩人 的感情。 5.《靜夜》的第(1)節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嗎?為什么?

6.面對月亮和白云,你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試用一兩個優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圖景,表達你的情感。

9

七語上冊古詩及現代詩賞析與訓練答案

《登幽州臺歌》答案:

(1)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或者渴望知遇、實現雄偉抱負的強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亂、鞏固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感。

(2)像燕昭王那樣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君;孤獨寂寞凄涼;直抒胸臆;蒼涼悲壯。 (3)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4)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次北固山下》答案:

1. “闊”表現出了春潮上涌,江水與岸齊平的浩渺廣闊之景。既寫出了江水之勢,又寫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

2. 殘夜將盡,旭日從海中孕育而出;時令雖在舊年,春意已經闖入江南。詩句在描述時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蘊含著自然的理趣。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

3. 表達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4.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5. “生”和“入”

6. 這些詩句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僅寫景相當傳神,而且能“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赤壁》答案:

1. 火燒赤壁 2. 折戟

3.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諷喻當朝統治者不能抱有僥幸心里。

4. 不好。雖然它們表達的意思基本一樣,但是“銅雀春深鎖二喬”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曹操勝利后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后的屈辱。(通過以小見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喬”被“鎖”的命運來寫出東吳失敗的命運。而“國破人亡在此朝”過于直白,缺乏詩味。)

《十五夜望月》答案:

1.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2.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靜、凄涼等也可)

3.抒發了詩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鄉、親人即可) 4.詩歌前面兩句寫了幽靜清涼的秋景,塑造了一個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詩人的心境是孤寂凄涼的。

5.后兩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

10 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6.本詩描繪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潔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為下文抒發秋思之情起到了鋪墊作用。

7. “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在”字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答案:

1. 聽到;貶官

2. 春末夏初;離恨傷感。 3. 楊花落盡子規啼 4. 同情和牽掛

5. 擬人手法,把明月當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我心與明月一樣純潔;友人像明月一樣純潔無辜;我的愁思無人能解,無人可訴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時見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6. “楊花落”展現了暮春之景,給人以飄零和落寞之感;“子規啼”是哀啼,這是化用了典故,抒寫離別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襯情。

7. 詩人將月亮人格化,無知無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真摯而深沉的牽掛和思念。

《水調歌頭》答案:

1.B 2.A 3. 說“歸去”,是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上片末兩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是兩片之間的過渡句,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4. “轉”和“低”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無眠”準確地表現了離別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放眠的情景。 5. “我欲”,“又恐”、“何似”。 6. ①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惆悵

②對親人的美好祝愿;樂觀曠達的情懷 7.介紹寫作緣由。蘇轍。 8.問月;問天;自己。

9.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10.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11.D 12. 作者在政治失意時,幻想超脫物外;但積極的思想最終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作者樂觀的心態和豁達的情懷。

11 《十五從軍征》答案:

1.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2.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3.語言描寫、環境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能通過路人說出的哀景來寫出哀情,環境描寫寫出了家中的荒涼景象,動作神態描寫寫出老兵舉目無親,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或:多側面地分步驟地傳達出主人公凄涼悲傷的感情不斷加深的過程)。

4.封建社會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勞動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意思對即可)

5. 驚喜而又急切的心情

冰心詩答案:

(一)歌頌童真

(二)歲月會改變青年人的容貌,卻不能改變青年人內心奮斗的雄心壯志。

(三)主題: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內容上:告訴我們做人要謙虛,不要自傲孤芳自賞;藝術上:清新淡雅而又晶瑩明麗;明白曉暢而又情韻悠長。

(四)1.“現時的明艷”比喻人們事業的成功、榮譽的奪目。

2.“奮斗的淚泉”“犧牲的血雨”比喻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艱苦勞動和作出的犧牲。 3.體會:這首詩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并驚羨于別人成功所得到的榮譽,而要了解在這成功的后面所蘊含著的艱苦努力,學習他們的奮斗和犧牲精神。這樣才能對自己的成長有利。

(五)

1.《繁星·春水》

2.(1)形式短小(2)語言清新自然(3)富含哲理

3.示例:我喜歡第一首,因為它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形象而有力地闡明了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的道理。

郭沫若的詩的答案:

(一)1.第①節是實寫,第②③④節是想像、虛寫,實寫是為想像作準備的,想像是對實寫的升華。

2.強調肯定,表現詩人堅信天上街市的美好,反映了他對理想的執著。 3.不能,“點”說明有點燈人,暗示天上的街市有幸福的人們生活。 4.用“朵”更能突出流星的美麗,暗合流星像花的比喻。 5.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的追求。

(二)

1.《女神》《星空》 2.寫景 想像。

3.月光、村莊、松林、白云、疏星。 4.鮫人流珠 惆悵、無奈

12 5.不好。因為“漏”字形象地寫出了星星小而亮,突出“疏”字,而“露”只是一般地顯現。 6.“略”

13

第四篇: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賞析

一、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1、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戍邊戰士的贊揚和戰士殺敵報國的決心。

2、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

答: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①用環境的荒涼來反襯戰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 ②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戰士的戍邊為國的情操。

3、任選一個角度對本詩作點賞析。

答:例如: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愿”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4、“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反映了怎樣的物候現象,為什么會這樣? 答:適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卻依然白雪皚皚,只有寒冷,沒有浪漫的鮮花,這是有與高下的差異,天山海拔甚高,氣溫自然偏低。

二、讀王之渙的《涼州詞》,回答問題。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①,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①此句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 ⑴詩中“怨”的內容是什么? 答: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 ⑵“何須”二字有什么意味?

答:“何須”有寬解婉勸之意。雖然將士有思鄉之怨,但也意識到戍邊的責任重大,這二字使全詩基調悲中有壯,悲涼中有慷慨。

(3)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這一句的觀察順序是“自下而上”或“由近及遠”;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鍵詞是“上”。第二句寫塞上“孤城”及環境。從表現“孤城”的角度看,這一句運用了“反襯”的修辭手法。 (4)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么首句與“孤城”是什么關系?

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 (5)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

答: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

四、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從詩中的哪些詞中可以看出描繪的是早春的景色? 答:三兩

先知

欲上

2、詩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這樣寫有什么妙處?

答:“春江水暖鴨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時” “暖”、“欲”是畫面所找不到的,作者借助想象和聯想點活了畫面,使畫面中的景物變得生機生機勃發,情趣盎然。

3、“春江水暖鴨先知”也反映了一定的哲理意義,你知道嗎? 答:敢為人先,勇于探索者才能獲得真知。

七、相見歡(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1、談談你對詞的上闋中表現的景與情的認識。

答:景是凄冷秋夜、如鉤殘月,梧桐遮蔽下的幽深小院構成的孤寂凄涼之景;情是被幽禁的作者的濃重愁情。清景中人,人眼中景,彼此烘托渲染,使景與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環境氣氛,愁苦之情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2、詞的下闋用了

的修辭手法,用

來寫離愁,形象地表現離愁的

。

答:比喻

一團亂絲線(絲)

紛繁雜亂,無端無緒,難以解開。

八、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1、這首詩是懷人之作,從哪兩個句子可以看出來?

答: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答出2句即可)

2、“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獨”字透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落寞、孤獨

3、這首詞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請你找出其中的一個例子,并簡要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新”與“舊”對比;(“去”與“來”對比)好處:“新”是唱新詞,“舊”是飲酒唱詞時的環境--舊亭臺,新詞與舊景對比,抒發了今是昨非的悵惘情思。(“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來去對比,增加了時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4、“無可奈何花落去”是傷春,“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傷別,這兩句融合全篇的作用是什么?

答:將景物與人事緊密聯系,景中寓情,賦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寫了傷別之情。

九、《相見歡》(詞)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賞析】

(1)“無言”、“獨上”可見詞人之濃重愁情。

(2)“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寂寞者,實非梧桐深院,人也。“鎖清秋”,被“鎖”者,實非“清秋”,亦人也。這一句寫出了詞人內心的寂寞、凄涼。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詞人直抒胸臆。運用比喻將抽象的離愁具體化,寫出了離愁的紛繁和難以解開。“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一句,寫出離愁的滋味,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

【試題鏈接】

- ⑴詞的上闕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內心世界?結合詞的內容加以分析。

答:詞的上闕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寂寞、痛苦的內心世界。“無言”、“獨上”寫出了詩人痛苦的內心。“月如鉤”,.借缺月象征人的缺憾。“清秋”,“寂寞”者、被“鎖”者,詞人也,寫出了詞人的悲愁無盡,內心的寂寞、痛苦。 ⑵這首詞對“離愁”的描寫為后世詞家極口稱道。結合詞的內容,說說詞人是怎樣把抽象的離愁寫得具體、可感的?

答:運用比喻。“剪不斷,理還亂”,用絲縷來比喻愁思,寫出了愁思之紛繁和難以解開。

十、《浣溪沙》(詞)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兩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賞析】

(1)這首詞抒寫對人事變遷、聚散無定的惆悵和對春意衰殘、時光流逝的悼惜。詞的上片因今思昔,追憶難忘的歡聚,感嘆時光的易逝;下片則描寫落花、歸燕,抒發傷春懷人的感嘆。

(2)“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試題鏈接】

⑴詞人精心選擇了西墜的夕陽,飄落的花瓣、重歸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園的詩人,構成一幅優美的畫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華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傷別懷舊的情懷,這是運用了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⑵從風格上看,這是一首婉約詞。

⑶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傳誦的名旬,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試分析這兩句好在哪里?

對偶:這一句時仗工整,音韻和諧,畫面生動,情感濃郁,寓意深刻,發人深省,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十

一、《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蛇乘霧,終為士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1)寫遮詩時,曹操剛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鳥桓,躊躇滿志,樂觀自信,充滿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此時他已經五十三歲了。想起人生路程,詩一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云駕霧,本領可謂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迷信盛行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這首詩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最后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一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養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壽嗎?曹操所云“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不又是一篇絕妙的養生論嗎!

(3)這是一首抒懷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詩。全詩體現了作者達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尤其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四句,千百年來曾引起無數讀者的感慨和共鳴。 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 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解釋下面加點字詞的意思。

(1)狐裘不暖錦衾薄 裘:____________ 衾:__________ (2)散入珠簾濕羅幕 羅幕:__________ (3)都護鐵衣冷難著 著:____________ (4)瀚海闌干百丈冰 瀚海:___________ 闌干:___________ 答:(1)皮衣 被子(2)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子(3)穿 (4)沙漠 縱橫交錯的樣子

2、詩歌怎樣描寫雪后軍營的苦寒生活?這樣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答:詩人寫雪后苦寒,主要從側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斷變換角度。由夜晚帳內“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到白天帳外“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一直到“瀚海闌干百丈冰”,最后又寫到轅門外“風掣紅旗凍不翻”。作用:寫軍營將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戰爭的艱苦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為送行場面渲染了悲涼氣氛。

3、試說說“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這兩句在全詩結構或寫法上的妙處。

答: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 寫法上:用對偶、夸張和寓情于景的寫法,寫出了天寒地凍、愁云滿天的景象,表達了對友人的擔憂之情。

4、“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為什么說這兩句詩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答:“忽如”兩句寫雪后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的,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為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5、“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答: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經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清白,更寒冷??梢娨磺卸硷@示這里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6、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

7、“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一句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多相似之處,請簡要說明。

答:表達感情相似:都表現了詩人依依惜別和無限惆悵的心情;表達感情的方式相似:都借助凝望友人遠去的背景表達感情。

第五篇:八年級語文上冊 課外古詩詞賞析學案 人教版

長歌行(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澲?,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作者借 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 ”,勸勉 。(惜時勸學)。 ◆ 寫法有何特點?

野 望

王 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1、 “東皋薄暮望,” 點明時間 、地點 、事件 。

2、“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現了 心情。

3、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舉目四望,樹林和山巒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整個畫面蕭瑟恬靜。

4、本詩寫景有特色?

頷聯寫的是 ,頸聯寫的是 ,以動襯靜,意境更顯 。

5、“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 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1、本詩寫的是哪個季節?

2、首聯“木落雁南度, 北風江上寒”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尾聯情景交融,請分析。

用心

愛心

專心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1、對詩句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A “涵虛”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寫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濟”句中的“濟”即渡,這句是說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閑居,“圣明”指當時的太平盛世。 D 最后兩句中借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

2、對此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 前四句寫景,扣“望洞庭湖”之題,后四句抒情,表“贈張丞相”之意。 B 二聯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闊,下句以“波撼”顯氣勢。 C

三、四聯以欲渡無舟、欲釣不能抒發了有心出世卻無人賞識的憂憤不平。 D 這首詩意在表達希望能得到張九齡引薦,但在語言運用上卻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漲,圓圓滿滿,與岸齊平;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景象極其壯闊。

4、品味“蒸”與“撼”。

5、后兩聯一語雙關,請分析。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萎萎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釋下面的詞浯。(2分)

①歷歷: ;②鄉關: 。

(2)除“黃鶴樓”外,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還有哪兩座?

(3)詩的

一、二兩聯借今昔變化之大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詩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用心

愛心

專心

送 友 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首聯寫送別之景,其中“橫”與“繞”寫得極妙,試分析。

2、頷聯寫送別之事。其中“別”照應詩題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應詩題中的

3、頸聯情景交融,試分析。

4、尾句“班馬鳴”猶作離別之聲,襯托了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難離,馬致遠有 , 。王績有 , 。

2、“晴空一鶴排云上”,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本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行獨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1、首聯中“愜”意為 ;頷聯中“迷”指 。

用心

愛心

專心

3 “ ”。 “蓬”之前用“孤”來限制,準確而生動地描摹

2、頷聯中“改”與“迷”妙在哪里?

3、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本詩中與“鳥鳴山更幽”意境相類似詩句是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 宋 蘇軾

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從表達方式上看,上片寫景,描繪清新明麗的春景,流露出詞人 心情。下片議論,表達出詞人 的精神和 的人生態度,

2、同為《浣溪沙》,晏殊卻寫“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抒發了詞人對 的感傷。(感時傷逝)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詩中“僵”與“孤”,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處境?它們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答: .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用心

愛心

專心 4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村黨支部換屆選舉總結下一篇:采購部工作制度及流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