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政局十二五發展規劃

2023-03-10

第一篇:民政局十二五發展規劃

民政局“十二五”規劃(定稿)1

棲霞區民政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初定稿)

為進一步推進全區民政事業發展,根據區委、區政府和上級民政部門工作部署,在評估總結全區民政事業“ 十一五”規劃完成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制定棲霞區民政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棲霞民政事業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全區民政工作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核心理念,不斷強化“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的核心職責,努力發揮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基礎性作用,闖出了一條符合區情實際、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政事業發展之路,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08年被省民政廳表彰為民政工作先進集體。

(一)保障民生,社會救助效益充分彰顯。

“十一五”期間,在全區構筑了“以低保制度為基礎、專項救助為重點、慈善事業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城鄉低保應保盡保,經過多次提標擴面,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月400元和300元,城鎮低保標準與主城區實現接軌,保障范圍覆蓋全區8328戶13030名困難群眾。06年以來,全區累計發放低保金1.14億元,在區域內全面消除“日人均生活費低于1美元”的絕對貧困家庭。專項救助成效顯著,慈善救助共救助困難群眾5312人次,救助金額達360余萬元;大病救助共救助困難群眾2316人次,救助金額達550萬元;臨時救助共救助困難群眾20500人次,救助金額達510 萬元。在經濟適用房社區開展了“關愛困難

1 老人,共建和諧社區”的主題活動,數年來平均每月有近4000位老人享受到這一補助,累計投入資金1647余萬元。加大住房救助力度,投入資金249萬元改造農村特困家庭危房415戶1245間,初步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建立重殘救助機制,根據《南京市無固定收入重殘人員生活救助暫行辦法》要求,2008年以來共向全區654名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救助金386萬元,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生活水平。按照普惠原則,大規模開展困難群眾節日走訪慰問活動。2006年以來,共慰問城鄉困難群眾16萬人次,發放慰問資金6100萬元。與此同時,各有關部門也紛紛依托低保制度,結合自身職能制定專項救助、優待措施,使低保對象等困難群眾充分享受子女就學救助、就業扶持、生活費用減免等多項救助政策。“十一五”期間,全區自然災害救助能力進一步提升。編制出臺《南京市棲霞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及時做好洪水內澇、冰雪災害、冬令春荒等救災工作,撥付救災資金50萬元,救助受災群眾1461人。此外,通過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濟困和抗震救災,區慈善總會籌資能力和救助水平進一步提升,2008年一次性募集慈善基金1.62億元、募得汶川地震賑災善款655萬元,為做強社會救助事業、支援災區重建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二)適應形勢,優撫安置工作穩步推進。

“十一五”期間,全區以提高優撫對象保障能力為宗旨,以深化退役人員安臵改革為目標,健全保障體系,出臺激勵措施,開啟培訓工作,切實維護了優撫對象和退轉人員的合法權益。認真貫徹執行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建立復員軍人死亡后配偶生活補助制度,確保優撫保障水平隨社會經濟水平同步提高,使全區500多名重點優撫對象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06年后,進一步

2 規范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發放工作,逐年提高優待金標準,目前標準為7893元/年 。“十一五”期間,堅持市場導向作用,深入推進退伍安臵改革。通過不斷提高自謀職業補償標準,嚴格落實自謀職業優惠政策,實行“先辦多得”限時獎勵措施,舉辦專場招聘活動,充分調動安臵對象選擇自謀職業的積極性,五年來自謀職業率平均為88%,有效減輕政府指令性安臵壓力,圓滿實現退伍安臵預期改革目標。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退役人員就業產生的不利影響,2009年制定出臺《棲霞區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辦法》,啟動退役士兵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目前,首屆短期培訓班已經結業,第二屆短期培訓班正在開展,退役士兵實際參訓率達100%。 “十一五”期間,隨著接收的軍隊離退休干部人數的增加,針對老干部的實際需求,適時成立了棲霞區軍隊離退休干部休養所,改善了服務條件,提高了服務質量,使離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有效落實。

(三)促進和諧,城鄉社區建設統籌發展。

“十一五”期間,為了適應棲霞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全區堅持把社區建設作為承接城市基層管理、營造基層和諧氛圍的重要環節來抓,相繼出臺《關于在全區經濟適用房社區開展創建新市民和諧家園活動的實施意見》、《棲霞區創建新市民和諧家園活動考核辦法》、《棲霞區關于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棲霞區社區經費管理辦法》、《區政府關于統一社區專職工作者工資補貼待遇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社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區委、區政府關于實施社區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和諧家園的意見》等文件,為社區建設向縱深發展明確了指導方針、措施標準和激勵措施。在發展模式上,確立了城鄉一體的社區發展戰略,著力在農村社區引

3 入城市社區建設的理念、標準和方法,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重要推力,棲霞區2007年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首批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區,目前,全區正在爭創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在建設標準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到2009年底,全區城市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全部達到300 m以上面積,并按“五室、三站、兩欄、一校、一場所”配臵基本服務功能;到2010年底,全區農村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全部達到600 m以上面積,并按“一點、兩欄、兩站、九室”配臵基本服務功能。在社區服務上,大力推進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推行集勞動就業、文化娛樂、體育健身、衛生保潔、醫療計生、治安民調等服務項目為一體的社區“一站式”服務,使社區群眾不出社區就能享受高效便捷的社區服務,有效提升了基層和諧程度。在社工隊伍建設上,積極開展社區干部隊伍培訓、社區工作者培訓,先后開發了低保協理員、大學生社工等崗位,精心組織在職社工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資格水平認證考試,努力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先后有1個社區獲得了“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稱號,3個社區獲得了“省和諧示范社區”稱號, 65個社區獲得了“南京市和諧社區”稱號。全區被確立為全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區,截至2009年底,取得全國社會工作師資格5人,助理社會工作師50人。

(四)維護民權,基層民主進程不斷加快。

“十一五”期間,全區以深化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為契機,不斷健全村民自治長效管理機制?;鶎用裰魃钊胪七M,村(居)委會歷經兩次換屆,選舉的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全面實現村委會“無候選人一次性直接投票選舉”和社區居委會居民直接選舉,充分保障了城鄉村(居)民的民主權利。及時完善村(居)務公開內容,2008

22年,制定出臺了《棲霞區村務公開目錄》,進一步規范了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組織領導進一步加強,“十一五”期間,區委、區政府專門成立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區廣泛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民主法治示范創建活動,全面提升了基層民主管理水平。目前,全區有1個村獲得了“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村”稱號,三個街道被評為“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街道”。

(五)依法行政,公共服務水準攀上新高。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行政事務,“十一五”期間,牢牢把握依法行政這條主線,建立了依法行政框架下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區劃地名工作科學嚴謹,積極穩妥地完成街鎮區劃調整與社區整合工作,全區由 8個街道84個社區37個村調整為10個街道74個社區34個村,優化區域資源,整合發展優勢,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和棲霞城市化進程。順利完成第二次地名普查,地名數據更加詳實,地名服務更趨完善。依法管理社會組織,落實雙重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登記、年檢和日常監管措施,確保了各類社團、民辦非單位嚴格在法律和批準章程確定的范圍內活動?;橐?、收養登記工作嚴格規范,通過建設多功能服務大廳、推行網絡化辦公實現服務效率的有效提升。福利彩票發行規模持續擴大,五年來實現銷售2億元,籌集公益金1405萬元,為促進社會公益和福利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殯葬改革深入推進,有效杜絕亂葬亂埋現象,遺體火化率、骨灰正確處理率年年保持100%。 福利企業管理與服務工作穩步推進,720多名殘疾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

(六)共享成果,老齡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針對全區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和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

5 服務需求,制定出臺《棲霞區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和《棲霞區關于開展爭創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單位活動的實施意見》,著力完善以“六個老有”為目標的老齡工作體系。大力推進敬老院規?;?、集中化發展,不斷提升五保供養檔次和水平。五年來,先后對敬老院進行新建或擴建,敬老院數量整合至8所,床位數增長至452張,五保集中供養率達71.6%。嚴格落實社會福利機構優惠扶持政策,不斷提高社會力量興辦老年福利事業的積極性。“十一五”期間,全區共新增民辦社會福利機構9個,新增床位719張;民辦社會福利機構總數達到14個,床位總數達到967張。初步形成了高、中、低門類齊全的養老服務機構,全區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機構床位數達22張。積極發展居家養老、動態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不斷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能力。近兩年,全區共建設了10個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3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組織2000多名老人外出游覽,為230名高齡獨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代購物品等居家服務,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十一五”期間,全面建立了90周歲以上老人的長壽營養補貼制度,進一步完善長壽營養補貼體系,區、街、村三級發放高齡老人長壽營養補貼超過225萬元。大力推進老年文體教育事業發展,著力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全區已開辦老年學校4所,建成老年活動中心10個、室外健身場所120多個,成立老年文體活動隊102支,老年人在學習娛樂的過程中,精神得到充實,心情得到愉悅,晚年生活豐富多彩。

二、“十二五”時期棲霞民政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6 圍繞棲霞建設“南京副城、液晶光谷、智慧新區、和諧家園”、加速推進“三個發展”的目標,以“惠民、強基、善政”為著力點,進一步彰顯“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宗旨,強化基礎民生保障,深化基層社會管理、優化基本公共服務,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和政治權利,促進社會公平、社會穩定和社會進步,為構建和諧棲霞做出積極貢獻。

(二)奮斗目標

一是完善惠及困難群體、特殊群體、老年群體的民生保障機制。推動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全面發展,加強孤殘兒童養育、殘疾人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促進各項救助保障機制有機銜接,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二是健全涵蓋優待撫恤、退伍安臵、雙擁共建的為軍服務體系。嚴格落實優待撫恤政策和軍休干部“兩個待遇”,“十二五”期間,實現“重點優撫對象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優撫優待補助標準逐步一致”的目標,認真開展退役士兵免費職業培訓工作,維護涉軍群體穩定。

三是努力形成依法規范、高效便捷、統籌兼顧的管理服務格局。依法開展婚姻登記、兒童收養、福利機構、社會組織登記審批工作,科學研制行政區劃建議,深入推進殯葬改革,繁榮福利彩票市場,促進福利企業發展。加對社會組織、殯葬設施、殯葬市場的監管,優化婚姻、地名、殯儀服務水平,確保民政專項事務管理依法規范、民政公共服務高效便捷,促進社會安定有序。

四是著力構建功能完善、內容豐富、覆蓋城鄉的社區服務網絡。進一步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培養社區服務組織,著力發展社區服務產業,建立覆蓋全體社區成員、內容豐富、方便快捷的

7 區、街、村三級聯動的社區服務網絡,構建“15分鐘生活圈”,促進社會發展進步。

五是全力塑造素質過硬、作風優良、勤政廉潔的民政干部隊伍。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深入開發民政系統社工崗位,大力推進社會工作專業化進程。深入推進民政系統作風建設,強化民政干部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實現“辦事提速、服務提質、工作提效、能力提升”的目標,使基層和群眾得到更加優質、更加高效、更加便利的服務。堅持從筑牢思想防線入手,有針對性的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切實增強干部職工拒腐防變的能力,保持民政部門和民政隊伍親民為民良好形象,促進民政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三、“十二五”時期棲霞民政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社會救助和扶貧濟困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嚴格落實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加快推進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進程,逐步縮小城鄉低保標準差距,并與蘇南地區接軌,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在應保盡保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低保對象中在校學生、老年人、殘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群體的救助,提高分類施保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按照動態管理的要求,加強對低保家庭的核查,全面準確掌握低保人員信息,為完善低保退出機制提供依據,促進低保管理更加科學規范。加強與人保部門的銜接,減少有勞動能力者對低保的依賴,充分體現低保制度的公正性。

——切實提升專項救助實效。著力規范無固定收入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及時做好重殘救助金與低保金聯動調整。切實做好城鄉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按照“有一改一”的原則,在嚴格質量和工期的同時,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步伐,改造資金重點向無

8 自救能力特困戶傾斜,“十二五”期末,消除農村特困戶危房現象。嚴格按程序、按標準做好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認定、審核工作,為政府改善低收入困難家庭居住條件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進一步完善臨時救助機制,科學確定救助標準,解決困難群眾遭遇突發性、臨時性變故陷入暫時困難的問題,維持困難群眾短期基本生活,杜絕臨時救助的隨意性。

——做好困難群眾慰問幫扶。“十二五”期間,繼續按照普惠原則,組織開展節日期間對困難群眾的走訪慰問活動。建立部門協調機制,統籌全區慰問資源,統一制定慰問標準,綜合安排慰問活動,避免“多頭慰問和重復慰問”現象發生,確保慰問活動惠及城鄉所有困難群體,切實改善困難群眾節日生活,維護節日期間社會穩定。全面掌握困難群眾詳實信息,積極協助區委組織部、區級機關工委和全區黨員干部對困難群眾開展幫扶、幫帶活動,更加有效地幫助困難群眾擺脫貧困。

(二)五保供養和防災減災

——推進敬老院規?;l展。按照新建、改建同步推進的指導思想,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調動街道改擴建敬老院的積極性,推動敬老院規?;?、標準化、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加快敬老院改擴建步伐,重點支持靖安、八卦洲等敬老院改擴建計劃,繼續對部分老、舊敬老院進行整合,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美化生活環境,提升供養檔次,為五保老人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養老環境。

——提高五保供養檔次水平。加強五保供養機構運行管理,在嚴格按標準落實運營經費、配備工作人員的基礎上,加快引進專業服務人才,著力健全服務管理制度,繼續開展省級文明敬老院爭創活動,進一步提高敬老院規范化管理、專業化服務能力。落實五保

9 供養標準與低保標準聯動制度,強化分散供養對象服務責任,確保五保供養對象生活高于農村低保水平。

——建立防災減災聯動機制。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組織領導,建立防災減災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完善街道、社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形成區、街、村三級聯動應急救助體系。深入推進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加大防災減災宣傳力度,推廣防災減災經驗,提升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居民防災減災技能。加強社區災情信息員隊伍建設,做好管理培訓工作,提高信息員職業化水平,確保上報災情信息準確規范。

(三)社區建設和基層民主

——完善社區服務設施。遵循交通便捷、滿足服務需求和方便居民的原則,依托現有辦公服務場所,實施必要的改建、擴建或新建,建立以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主體,各居民小組活動陣地為支撐點,室內外專項設施相配套的社區服務設施體系,著力構建“15分鐘生活圈”,確保居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公共事務、教育培訓、家政服務、文體活動等公益性、福利性公共服務。到“十二五”末,全區所有城鄉社區建成一站式的社區服務中心,60%以上城市社區服務中心面積達到每百戶30平方米以上,各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面積不少于1500平方米。

——健全社區服務網絡。依托區、街、社區三級社區服務中心,建立為老、為少、助殘、幫困等為主體,服務功能較完善的社區服務項目體系。加強城鄉社區就業、救助、養老、醫療、教育、文體、安全等服務,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城鄉居民共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鶎由鐓^公共服務站全面推行“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為居民提供便民服務卡或服務指南。整合社區信息化資源,逐

10 步搭建為居民提供信息咨詢、網上辦事、民主議事的信息化平臺。“十二五”期末,使每個社區的服務類社會組織達到10個以上、每個街道形成1—2個社區服務品牌。

——提升社區管理水平。創新社區管理機制,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民主自治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的要求,進一步理順社區黨組織、自治組織及社區公共服務站的關系,探索委、居、站一體化聯動運作,有效承接政府轉移到社區的公共職能。完善民主決策機制,城鄉社區所有重大事項都必須按照“四議兩公開”的決策程序組織實施。同時,采取召開民主議事會、民主聽證會等形式,群策群力,廣泛征求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社會組織負責人、以及普通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使社區決策事項更加科學化、民主化。

——加快社區組織發展。始終堅持社區黨組織是社區組織和社區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地位,社區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分別采取“公推直選”和“居民直選”的方式產生“兩委”班子,提倡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堅持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并重的方針,優先發展服務類、重點扶持慈善類、農村專業經濟類,規范引導活動類,探索建立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器。進一步放寬登記條件,降低準入門檻,簡化登記和備案程序,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部門對口培育、社區牽頭組織、居民廣泛參與的培育發展體制。

——建設社區人才隊伍。不斷完善和創新社區人才引進機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區工作者,吸引大學畢業生、企業管理骨干、軍轉干部、致富能人等各類優秀人才加入社區工作者行列,鼓勵區、街機關選派優秀干部到社區任職,不斷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十二五”末,所有社區45歲以下專職社工全部獲得社會工作者職

11 業資格并基本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建立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自然增長機制,確保社區工作者月收入不低于區域城鎮職工平均水平。

——優化社區工作機制。完善共駐共建機制,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和支持駐社區單位的服務設施向社區居民免費或低償開放。健全社區運行機制,按照中央關于“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契機,理順政府部門與社區的關系,積極推行政府部門工作進社區的準入制度;強化社區“兩委”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社區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機構的積極作用,形成協調配合的工作關系,不斷健全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區主辦、社會參與的社區建設工作機制。

(四)優待撫恤和退伍安置

——提高優撫保障水平。進一步突出政府在優撫工作中的主體責任,繼續鞏固和完善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在有效保障優撫對象基本生活的基礎上,確保重點優撫對象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提升。認真貫徹《棲霞區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實施辦法》,繼續施行重點優撫對象住院醫療保險,適時提高門診、大病、住院報銷比例,努力解決重點優撫對象“看病難”問題。

——豐富軍休服務內涵。以充分落實軍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為基礎,積極發展軍休文化,定期開展活動,不斷滿足軍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鼓勵支持軍休干部融入社區、貼近鄰居,借助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切實提升軍休干部養老保障水平。加強軍休服務隊伍建設,增強軍休服務人員大局意識和敬業精神,努力構建“安臵常態化、保障制度化、管理規范化、服

12 務社會化”的軍休服務工作新格局。

——繼續深化安臵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在逐漸減少政府指令性安臵計劃的同時,制定更為有效的自謀職業激勵措施,出臺更為優惠的創業扶持政策,進一步調動退役士兵選擇自謀職業積極性。高度重視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著力探索退役士兵崗前“訂單式”定向培訓,及時開設“就業前景良好、所學技能實用”的培訓專業,確保退役士兵應訓率保持100%。加強與勞動部門合作,拓寬退役士兵就業渠道。適時舉辦退役士兵專場招聘會,積極向用人單位推薦退役士兵,切實提高退役士兵就業率,努力解決退役士兵“就業難”問題。

——維護涉軍群體穩定。進一步重視涉軍群體在社會穩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積極協助區維穩部門、信訪部門做好涉軍群體穩定工作,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工作合力。嚴格落實各項優撫安臵政策,全力保障優撫對象的合法權益。認真做好優撫安臵政策的宣傳和解釋,正確對待優撫對象、復退人員的合理訴求,盡力幫助優撫對象解決實際困難。嚴密掌握不穩定人員動向,對于一些不切實際,違法群訪、越訪的行為,在切實維護國家政策嚴肅性的前提下,及時做好思想教育和勸導、勸返工作,努力化解突出矛盾和不穩定因素。

(五)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

——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十二五”期間,研究制定全區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實施意見,出臺更加優惠的扶持激勵措施,并通過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等方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社會福利設施的積極性。大力發展以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為主要功能的老年福利機構,全面形成高中低檔相互補充的機構養老服務體系。“十二五”末,每千名老人床位數達到40張。

13 ——拓展婚姻服務領域。推進婚姻登記信息化建設,積極探索實現部門之間數據共享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婚姻信息對于加強社會管理的促進作用。加強婚姻檔案管理,實行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雙存檔,確保檔案真實完整,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婚姻檔案查詢服務。切實按照《婚姻法》、《婚姻登記條例》、《收養法》的要求,嚴格規范各項登記程序,認真履行各種登記手續,確?;橐龅怯?、收養登記合格率保持100%。

——加強社會組織監管。依法開福利機構、社會組織登記審批工作,確保行政審批合格率達100%。探索設立社會組織孵化器(培育中心),進一步創新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模式,在辦公場所、辦公設備、能力建設、資金補助等方面對各類社會組織,特別是農村專業經濟社會組織、慈善類、公益性社會組織進行扶助,為社會組織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著力優化社會組織管理方式,在堅持雙重管理體制的前提下,健全完善社會組織評估管理機制,組織成立相對獨立的評估機構,制定公平有效的評估標準,定期對社會組織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政府部門授權委托事項、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主要依據。確?;橐龅怯?、收養登記和行政審批合格率達100%。

——深入推進殯葬改革。繼續保持火化率、骨灰正確處理率100%。探索骨灰多樣化處理方式,大力推行塔葬、壁葬、生態葬等綠色環保葬法。加強殯葬管理,嚴格控制公益性公墓收費標準,嚴厲查處公墓違規銷售豪華墓、家族墓、超標墓現象。加強殯葬市場監管,進一步規范殯葬用品銷售,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和群眾合法利益。落實上級有關殯葬惠民文件精神,爭取政府出臺財政為困難群眾購買基本殯儀服務的政策,擴大群眾受惠面。提高殯儀服務水平,積極發展選擇性殯儀服務項目,滿足多層次殯葬服務需求。利

14 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殯葬法規,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科學文明的喪葬習俗。

——提升福彩公益形象。利用各種載體,通過各種方式,大力開展福彩宣傳活動,提高福利彩票的群眾知曉度和品牌認可度。繼續做好“電腦票專營店增量”工作,積極開展“即開票”小賣場銷售活動,推動“視頻彩票”健康發展。圍繞“扶老、助殘、濟困、賑災”發行宗旨,廣泛開展福彩公益資助活動,改善城鄉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樹立福彩公益形象,擴大福彩社會影響。“十二五”期間,全區福利彩票銷售總收入突破5億元,募集福彩公益金3500萬元。

——促進福利企業發展。進一步加強對福利企業的服務,嚴格做好福利企業資格認定和年審工作,積極協調稅務等部門,落實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福利企業健康快速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福利企業,支持福利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企業效益,擴大企業規模,為殘疾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嚴格督促福利企業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與殘疾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切實落實殘疾職工工資、福利待遇,有力維護推動殘疾職工合法權益。

(六)行政區劃和地名管理

——適時開展區劃調整。針對上一輪街鎮區劃調整、社區(村)整合遺留的問題以及現行部分行政區劃布局不合理、園區開發造成的行政管理模糊、混亂的情況,根據全區產業布局、街道發展和園區開發需要,深入調研、科學論證,適時提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區劃參考方案供領導決策,到“十二五”期末,逐步解決區劃歷史遺留問題,理順關系,化解矛盾,實現資源優化配臵,進一步優化重點

15 地區行政區劃格局,切實增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提升地名服務水平。深入挖掘全區地名歷史文化底蘊,實現地名的民族性、傳統性、現代性有機結合,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和知識含量。堅持依法行政,加大對不規范地名和地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提高地名服務管理法制化水平。依托第二次地名普查,開展地名信息化服務,為社會各界提供標準、完善的地名公共服務。“十二五”期間,根據棲霞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劃調整情況,適時更新出版《棲霞區地圖》,為社會交往和群眾生活提供準確的基礎信息。

——加強界線維護管理。認真宣傳和貫徹國務院《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條例》,不斷提升全民依法治界意識。繼續推進平安邊界創建任務,健全完善行政區域界線維護責任制,落實長效管理機制,防止和克服界線管理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持續提高界線管理水平,扎實做好界線管理任務,維護邊界地區社會穩定,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以建設“和諧邊界”和“平安邊界”為目標,研究出臺區域界線糾紛應急處理預防,提高矛盾防控和調處能力,防范破壞邊界穩定事件發生。

(七)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

——提高養老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老年人養老保險待遇,進一步健全失地老人生活補助金、農村老人和城鎮無固定收入老人養老補貼制度,逐步提高發放標準。加大對貧困老人的救助力度,繼續完善五保供養標準、低保老人保障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金自然增長機制。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街道和社區建立健全集體養老補助金制度。“十二五”期末,在全區基本建立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和個人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隨經濟社會發展而得到相應提高。

16 ——健全居家養老網絡。按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標準,加快建設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制定資金、場地等優惠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中介組織、家政服務企業進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繼續實施“人壽民安”關懷工程,加大緊急呼叫援助系統推廣力度,提升獨居老人生活質量。不斷豐富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在為老年人提供家政等生活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助醫助餐、學習交流、健身鍛煉、心理慰藉、文體娛樂、政策咨詢等服務,讓廣大老年人既不脫離家庭,又能獲得專業化的社會服務。

——提升老年社會優待。大力發展普惠型老年社會福利,進一步健全“尊老金”發放制度,逐步提高“尊老金”標準。制定鼓勵措施,探索街道和社區向低齡老人發放“尊老金”。進一步完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和特別扶助制度,嚴格落實企業持獨生子女光榮證的職工一次性獎勵制度,制定出臺《棲霞區老年人社會優待辦法》,提高老年人在養老、醫療、出行、學習、旅游、娛樂等方面的福利水平,讓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優待,提升老年人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

——重視老年精神關愛。大力發展老年教育事業,通過創建新學校、延伸辦學點等方式,加快完善老年教育網絡,“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入學率達20%以上。精心組織老人節慶?;顒?,繼續辦好老人節專場文藝演出和老年文藝骨干培訓班,引領帶動基層老年文體娛樂活動廣泛開展。積極發展異地休閑養老服務,“十二五”期間每年組織“千名老人外出旅游”活動,不斷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資源,培育發展老年社會團體,設立“老有所為人物獎”,鼓勵和支持老年人參與公民道德建設、公益事業、社會治安、

17 移風易俗、民事調解等社會事務和社區工作,發揮老年人在教育下一代中的重要作用。

(八)慈善事業和慈善工作

——健全慈善組織網絡。加強區慈善總會自身建設,細化工作職能,引入專業人員,招募慈善義工,充實工作力量。依托區房產、工商聯等行業協會、慈善超市、高校團委等機構平臺,進一步健全慈善網絡,“十二五”期末,在區相關部門、各街道、開發園區、駐區高校、各社區普遍建立慈善分會和協會,并明確專(兼)職人員,形成區、街道(園區)、高校、社區上下銜接、左右貫通的慈善工作體系。

——完善慈善工作機制。立足服務社會大局,建立慈善緊急募款預案,提升慈善總會在重大災害或緊急事件下的募款組織能力。建立常務理事會制度,堅持依法、自律的財務理念,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審計,定期通過網站、刊物、新聞媒體公開慈善資金使用和慈善項目運作情況,接受社會和理事會監督,切實提升慈善總會的社會公信力。進一步創新慈善超市運作模式,積極探索通過義賣等方式,破解資金難題,激發內在活力,推動慈善超市良性發展。

——加大慈善宣傳力度。精心設計宣傳載體,以貼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慈善文化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活動,積極培育“人人皆可慈善”的公益理念,營造濃厚的慈善文化氛圍。借助新聞媒體平臺,適時推出“慈善之星風采”和“慈善愛心榜”欄目,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

——推進慈善社會募捐。在運用和發揮好“慈善一日捐”、“慈善冠名基金”等現有籌款形式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慈善潛力,大力推進慈善募捐社會化進程,積極探索義演、義賣、義診等慈善活動,

18 設立“個人冠名基金”,努力將募捐觸角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和普通群眾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逐步改變慈善募捐主要集中在少數人群和少數企業的局面,實現由“富人慈善”向“全民慈善”的轉變。

——實現慈善項目援助。廣泛在救災、安老、助孤、支教、助學、扶殘、助醫等領域設立專項慈善基金和援助項目,有針對性的開展慈善救助和資助活動,逐步改變以“發錢”為主要形式的簡單援助方式,不斷增強受助群眾的自我救助、自我發展能力,切實發揮慈善事業完善全區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區域和諧穩定的重要作用。

(九)社工隊伍和自身建設

——壯大社工人才隊伍。按照中央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要求,大力推進全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宣傳動員力度,鼓勵支持民政系統干部職工、城鄉社區工作者和社會領域從業人員參加社工職業資格考試,不斷提高民政隊伍和社區干部的專業化、技能化、職業化水平。根據社工隊伍發展情況,及時做好事業單位社工崗位設定和聘用工作,研究出臺社工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健全社工管理體系,提高社工人才待遇。充分發揮社工人才作用,建立健全社工服務平臺,完善社工介入評估機制,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增強社工實務能力,提升社會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十二五”期末,社工崗位專業人員配備率達100%。

——加強民政法制工作。加強對干部職工的法制教育,提高干部職工依法行政的意識和水平,確保工作人員熟練掌握本職范圍內的法律法規和業務政策。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健全行政執法考核評議、過錯責任追究制度,深入推進網上審批和政務公開,強化監督制約機制。廣泛向基層和群眾開展民政普法活動,提

19 高民政服務對象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增強基層群眾自覺遵守法律意識,為民政事業科學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進一步推進信息化。進一步加大硬件投入,以數字化為手段,以網絡化為依托,大力推進民政信息資源和業務系統的整合,“十二五”期末,建設一支精通民政業務、適應工作需要的信息化隊伍,提高干部隊伍的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使軟件系統與干部隊伍的有機融合,不斷提高全區民政系統信息化水平。

——深化作風行風建設。深入推進機關作風建設,重點抓好重點科室和窗口單位的服務管理,堅決治理和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使廣大服務對象得到更加“便利、優質、高效”的服務,進一步樹立誠實守信、依法行政、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服務優良的部門形象。按照提高行業形象和群眾滿意度的要求,重點從“制度建設、規范管理、辦事公開、優質服務、社會監督”等方面入手,不斷加強局系統行風建設。認真組織實施行風評議活動,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落實,并實現以黨風帶行風,以學風促行風,以作風樹行風,以糾風保行風,推動全系統行風建設持續化、長效化。

四、推進“十二五”時期棲霞民政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搶抓機遇,建立民政事業發展的社會支持機制。 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民政工作運行機制。切實將民政事業發展納入區街兩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時研究、完善和落實推動民政工作發展的各項措施,進一步提高各級、各部門對民政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步從體制上、機制上理順關系,從政策、規劃上給予支持,從監督、投入上加大力度,努力形成推動民政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聯動

20 效應和整體合力。積極鼓勵和扶持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民政事業,加強福利彩票發行和開展慈善捐助活動,強化志愿隊伍建設和專業社工隊伍建設,以改革民政行政體制和資金投入機制為主要內容,建立完善民政事業發展的社會支持機制。

(二)依法行政,完善民政工作管理的運行機制。

以民政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進一步加強普法教育,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加強管理,確保民政工作依法行政。提高民政隊伍法制意識,,強化民政執法監察,使民政工作朝著法制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完善民政工作管理的運行機制,加快民政信息建設進程,促進管理現代化,在現有社區信息平臺開發的基礎上,在城鄉救助、優撫安臵、福利彩票、民間組織管理等方面嘗試信息技術融合,在民政系統進一步完善辦公自動化系統,推行低碳環保概念,實現民政系統辦公現代化、信息資源化、傳輸網絡化,使民政工作形成網絡型及動態化的管理機制。

(三)夯實基礎,健全民政隊伍機構的人才管理機制。 進一步加強民政工作機構建設,不斷強化民政干部業務培訓,提高民政隊伍依法行政和服務管理的整體水平;加強對年輕干部的任用培養,有計劃的將他們充實到艱苦崗位、一線崗位、重要崗位進行鍛煉,調動他們的干事積極性;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加強對文字寫作、信息技術、財會法律、專業社工等實用人才的招用,提高科室工作綜合能力,更好地滿足民政事業科學發展的需要。協調人事、編制、財政等部門,加強各街道民政辦公室工作,配齊、配強、配全街道、社區等基層民政部門工作人員,落實好基層民政人員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有計劃地開發民政社會工作者崗位,并實行定崗定位,發揮牽頭作用,統籌協調全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21 建設。

(四)強化監管,建立民政高效廉潔的自我發展機制。 一是進一步加強民政行風建設。全體民政干部自覺做到“五不讓”、“勤三洗”,即:即不讓法規政策在我手中走樣;不讓經辦事項在我手中積壓;不讓差錯在我手中發生;不讓服務對象在我這里受到冷遇;不讓政府形象在我這里受到損害; “勤洗頭”,徹底洗掉頭腦中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舊思想、舊觀念;“勤洗耳”,洗掉耳朵中的“污垢”,確保聽得到人民的意見和呼聲,聽得進逆耳忠言;“勤洗腳”,洗掉腳上的“懶”字,把群眾呼聲作為工作第一信號,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以推進建立服務型、責任型政府為重點,切實解決民政系統少數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差、責任心不強、效率不高問題;以建設 “和諧棲霞”為重點,切實減少影響社會和諧的不穩定因素;以推進健全制度、加強管理、嚴肅紀律為重點,切實解決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二是進一步加強民政資金管理。對民政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制度,并建立內審監督機制,杜絕擠占、挪用現象,杜絕人情救助、關系救助的發生。深入基礎進行調研和監察,確保各項民政資金發放到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撥盡撥。三是進一步加強民政工作作風建設。大力弘揚改革創新和求真務實的作風,繼續堅持“進千家門、問千家情、解千家憂”的民政“三千”特色活動,了解民情,傾聽民意。要敢于向黨委、政府反映真實情況,使工作決策更加符合實際;要根據實情,創新工作方式和手段,有效解決制約民政事業發展的各個“瓶頸”。

22

第二篇:**縣民政局“十二五”發展規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國務院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民政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明確新時期民政工作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努力解決民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民政工作科學發展水平,更好地

為建設經濟強縣、構建和諧**服務。

今后五年,我縣民政工作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不懈努力,基本實現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業社會化、民政服務網絡化和工作手段現代化,使民政工作的總體布局更加科學,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支撐條件更加完備,發展后勁更加堅實,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各項民政事業協調發展。

圍繞上述目標和要求,今后五年的重點工作是:

一、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要堅持把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擺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把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作為首要任務,進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應急救濟、社會互助為補充,覆蓋整個城鄉居民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提高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水平,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按標施保。要加快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努力改善供養條件,使全縣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50%以上。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取消城鄉低保對象、五保戶參加合作醫療的入門費,幫助解決特殊困難群眾看病難問題。要健全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在“十二五”末人均達到10元以上。加大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救助力度,解決邊緣群體因病、因災或因子女上學等而遇到的臨時性、突發性特殊困難。切實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

二、加強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災害應急能力和救助水平

要堅持“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生產自救”的救災工作方針,不斷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健全減災工作機構和自然災害應急指揮體系,強化防災減災救災的綜合協調能力。不斷提高救災物資儲備能力,擴大物資儲備品種和數量,在全縣26個鄉鎮已建立物資儲備點的基礎上,完成剩余7個鄉鎮的救災物資儲備點建設。要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逐步完善災害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建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救災工作相適應的救災資金保障機制,足額列支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確保救災工作需要。要切實組織實施好農民安居工程建設,到2015年基本消除農村無房戶、茅草房和地質災害區危險房,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推進城鄉社區建設,夯實和諧社會基礎

要(來源:好范文 http:///)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以民主自治為方向,以和諧社區建設為目標,以完善管理服務為基礎,加快建設管理有序、功能健全、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城鄉社區,力爭5年內創建精品社區5個、特色社區13個、示范社區2個。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務、有償服務、志愿服務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體系,提高社區服務功能,積極組織開展以就業保障、困難救助、衛生保健、培訓咨詢、文體娛樂、社會治安、便民利民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服務。全面推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按照政社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健全黨委領導下的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區依法自治相結合的社區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村務公開、民主議事規則,有效保障居民、村民的選舉權、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力爭5年內30%的村達到市級示范標準,全部達到縣級示范標準。

四、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福利服務需求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推進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建設,加快形成以家庭為主體、社區為依托、福利機構為補充,以養老服務、孤兒養育和殘疾人權益保障為基本內容的社會福利體系,逐步實現社會福利服務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的轉變。繼續開展老齡工作創優爭先活動,力爭全省敬老模范村達到行政村總數的20%以上。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興辦福利機構,力爭“十二五”期間興建二所高標準的養老院,逐步形成高、中、低多種檔次并存的福利機構建設格局,最大限度地滿足“三無”人員、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要進一步完善集中供養、家庭寄養和收養等孤兒養育政策,繼續實施“明天計劃”和“重生行動”。在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福利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通過發展福利彩票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籌措福利事業發展資金,推進社會福利事業快速發展。

五、加強社會組織建設,不斷增強公共服務活力

堅持培育發展與管

理監督并重的方針,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明確、作用明顯的社會組織。積極培育行業協會、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組織,鼓勵社會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領域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通過培育發展,使全縣社會組織發展到350個以上,其中新發展行業協會10個,農村專業經濟組織33個

,社區公益性社會組織35個。要加強社會組織的管理和指導,制定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不斷強化法律約束、制度約束和道德約束,提高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六、提高優撫安置保障水平,支持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

一是以服務軍隊和國防建設為出發點,以維護廣大優撫安置對象合法權益為落腳點,全面落實各項優待撫恤、復退軍人接待安置、軍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等政策,不斷提高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水平。繼續深入開展創建“雙擁模范縣”活動,探索富有時代特色的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新模式、新途徑,保障優撫對象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優撫事業單位人員生活質量。二是建立健全退役士兵以政策扶持就業和培訓推薦就業為主、鼓勵自主擇業為主要方向的多樣化退役士兵安置保障制度,積極引導和鼓勵退役士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逐步提高貨幣化補償安置比例,最大限度地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權益。三是進一步做好軍休干部接收安置工作,落實好他們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七、加強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做好行政區劃調整和勘界工作,穩步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優化城鎮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力爭完成我縣的撤縣變區前期工作。要加快地名數據庫及地名信息系統建設,推進地名規劃工作。妥善處理邊界糾紛,做好界線實地認定和日常管理。進一步要加大殯葬法規的宣傳教育,改革規范土葬,全力推進火葬。加強殯葬服務,重點是建設好殯儀服務大樓,啟動萬壽陵園提質擴容。加強對公墓經營活動和殯儀服務市場的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收養工作,維護收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要加強婚姻法執法力度,保障公民婚姻自主權利。

第三篇:民政局“十二五”工作規劃思路

一、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

1、城鎮低保在“十二五”期間隨著城鎮人口增加覆蓋面逐步擴大,做到應保盡保,由現在占城鎮總人口的11.5%逐步擴大到15%,保障標準由現在的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270元,年保障標準達到3240元,月人均領取補助金由現在的158元提高到200元;農村低保覆蓋面由現在總人口的8.6%達到11%,

做到應保盡保,保障標準由現在的年870元達到1200元,人均每月領取補助金額由52元提高到75元。

2、五保供養做到應保盡保,“十二五”期間,在張北鎮、公會鎮、二臺鎮再建三所中心敬老院,加上現有的四所,共建七所中心敬老院,全縣十八所敬老院床位由現在的707張達到1500張,集中供養率達到50%以上;對于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老人,在居家供養的基礎上,再以村或連村為單位建立五保供養服務站,由政府出資,采取一幫

一、一幫多、多幫一等形式解決農村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生活問題,在全縣形成一所沒有圍墻的“敬老院”。

3、隨著我國社會形式的發展,老齡化趨向日益嚴重。目前全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45793人,占總人口的13 %,預計在“十二五”期間比例將會更高。為了妥善解決社會養老問題,采取政府主導、社會集資、民辦公助的形式,規劃在縣城建立三所老年公寓,其中一所建在民政局西南角,另兩所建議建在北辰路和察哈爾大街(建議規劃部門進行具體規劃,預留空地),可安置360張床位。此外,繼續完善“三院合一”(光榮院、兒童社會福利院、縣敬老院)的供養機制,“十二五”期間,在民政局光榮院西側再擴建3600平方米,增加床位80張,主要解決孤老孤殘孤兒群體、城鎮“三無”(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撫養人)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4、在“十二五”期間,加大對社會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能力,在縣城建立一所救助站(具體位置建議由規劃部門安排),設置管理人員6人,全部納入事業編制,工作人員和救助所需經費由縣級財政部門解決,救助能力達30人。

5、在“十二五”期間,全縣所有城鄉低保戶、五保戶參加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保險的資金全部由政府買單,資金來源主要靠民政城鄉醫療救助資金。

二、救災、救濟

1、在“十二五”期間,在縣城再建一處救災物資儲備庫,建筑面積為280平方米,用于儲存救災物資。加上現有的528平米,救災儲備庫可達到808平方米。每鄉鎮自建一處100平方米左右的救災物資儲備庫。

2、完善縣、鄉、村三級救災應急預案,搞好應急救災預案演練工作。建立縣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基金,每年由財政安排不少于30萬元的救災應急資金。

三、殯葬管理和殯葬服務

1、按照“十二五”期間我縣30萬人口的規劃,搞好縣殯管所硬件建設,在現有兩個告別廳的基礎上再建兩個告別廳。

2、在縣城西部籌建公墓一處,占地面積達300畝左右。“十二五”期間,主城區內一律不得保留墳頭。

3、“十二五”期間,建議取消火化費,火化費基礎部分資金由政府出資解決,每年政府預計出資100萬元。

四、優撫工作

1、進一步完善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提高醫療救助補助標準,切實解決重點優撫對象的看病難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由此引發的信訪穩定問題。

2、進一步加強蘇蒙烈士陵園的基礎建設,打造我縣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基地。一是再建一個100平方米的展廳,二是翻新管理工作人員的用房,三是把現有的石頭圍欄改成鐵藝圍欄約4000米,四是對烈士塔進行整體修繕,五是在原有單一綠化基礎上,栽植部分觀賞樹種。以上規劃需投資500萬元,由縣政府和爭取省廳支持解決。

五、社區建設

適應城鎮人口增加的需求,全面發展社區服務體系,加快社區組織和隊伍建設,由現有的12個社區擴大到16個社區。每個社區辦公服務設施應達到200平方米以上,配備一定數量的辦公人員和辦公用具。

六、慈善事業

加快慈善事業的發展步伐,完善慈善機構的設立,配備專業的慈善工作人員。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慈善福利的積極性,大幅度增加社會捐資的數額,強化福利彩票工作,進一步提高對光榮院、敬老院建設投資和對失學兒童、貧困大學生資助的力度。

第四篇:咸陽市民政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根據《陜西民政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咸陽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要求,特制定《咸陽市民政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民政事業發展成就及當前面臨的挑戰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省民政廳的精心指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級民政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咸陽市民政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要求,堅持抓項目帶動民政事業發展,抓制度提升規范化建設水平,抓典型推動重點工作落實,民政事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以城鄉低保制度為核心,以農村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為主要內容,以臨時救助制度為補充,與慈善事業相銜接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并不斷規范完善。各類救助標準比2006年顯著提高,其中,城市低保月人均補差由123元提高到198元,提高60.9%;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差由25元提高到85元,提高240%;農村五保供養實現了由集體供養到財政供養的重要轉變,最低供養標準由人年785元提高到3200元,提高400.7%。有效保障了34.8萬名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支出救助資金9.8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213%。

——防災救災應急能力大幅提高。初步建立了以備災減災、災害應急響應、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救助、災后恢復重建和社會動員為重點的災害應急救援體系。成功應對汶川地震、暴雨洪災等特大自然災害。汶川地震災后農村民房恢復重建任務當年全面完成,倒房重建補助標準大幅提高,

3.1萬戶農村受損民房全部得到重建或修繕。全市累計下撥救災資金3.77億元,救助受災群眾43萬人次,重建農村房屋 4.3萬間。積極實施農民安居工程,完成農村近1.4萬人的房屋改造任務。——雙擁優撫安置工作再上新臺階。我市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全面落實優撫政策,優撫事業費由5089萬元增長到1.3億元,自然增長機制初步建立,優撫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全市重點優撫對象納入醫療保險,醫保、補助、減免“三位一體”的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新模式和“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方式初步建立。咸陽革命烈士陵園建成開園。全市五年接收退役士兵14085人,安置城鎮退伍士兵4750名。退伍安置改革穩步推進,辦理自謀職業777人,發放補助金2200萬元。接收軍休干部136人,無軍籍職工32人。

——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普遍進行了第六次、第七次村委會換屆選舉和第二次社區居委會換屆,班子結構進一步優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較好落實。全市各級舉辦村干部培訓班50余期,培訓村干部6500余人次。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統籌推進,廣泛開展和諧社區創建活動,城鄉社區服務范圍、服務功能、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明顯增強。

——社會福利服務日趨完善。大力推進養老服務事業,“十一五”期間,全市老年福利機構達到52個,床位數達到6418張,養老床位擁有率9.56‰。兒童福利機構快速發展,興辦了長武縣社會福利院,興建了咸陽市兒童康復中心,擁有孤殘兒童床位280張,為324名孤殘兒童做了康復手術。發行福利彩票7.45億元,籌集公益金0.71億元,資助福利項目102個,資助貧困大學生923名。高齡補貼制度初步建立,為80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保健費1200多萬元。

——社會管理水平不斷增強。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市撤銷5個建制鎮改設街道辦事處,撤銷2個鄉改設建制鎮,優化了鄉鎮設置,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啟動實施了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市縣兩級地名數據庫全面建立,收錄地名信息14000條,城區和鄉鎮地名設標全部完成。完成1條省界、5條市界、24條縣界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聯檢工作,《咸陽市行政區劃調整規劃》編制完成,市縣兩級行政區劃圖編制出版。大力推進平安邊界創建活動,有效維護了邊界地區的和諧穩定。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全市各類社會組織達到1166個,從業人員超過8000人,比“十五”末增長了52%?;橐龅怯浺幏痘ㄔO全面完成,全市婚姻登記實現網絡化、信息化辦公。殯葬改革和公墓管理逐步加強,火化區火化率達到42%。

——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勢頭強勁。2008年,省委、省政府實施民生八大工程后,我市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和改善。2008年至2010年,中、省、市累計投入民生八大工程資金2.0421億元,全市共安排各類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612個,其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387個,城市社區服務體系項目186個,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26個,縣級救助管理站8個,社會化養老服務項目1個,社會福利中心2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1個,兒童康復中心1個。

——自身建設切實加強。積極開展干部教育培訓活動,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加強項目和資金監管,民政項目和資金安全運行。狠抓基層民政組織建設,全市所有鄉鎮(街辦)建立了民政工作站,共配備工作人員679名,基本達到了規范化建設要求;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民政信息監督員制度,共選聘村級民政信息監督員2967名。2009年5月,全省基層民政組織規范化建設現場會在武功縣召開,推廣了我市工作經驗。8月25日,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到我市視察基層民政組織建設工作,并給予充分肯定。市民政局連續4年被省民政廳評為目標責任考核優秀單位,連續五年在市級29個部門行風測評中名列前茅。

雖然“十一五”期間我市民政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但是時代在前進,形勢在變化。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給民政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概括起來有“五個越來越”、“四個不適應”和“三個薄弱”。五個越來越:一是民政部門“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的任務將會越來越重;二是民政部門“鑄造社會平衡穩定機制,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將會越來越突出;三是各級政府對民政事業的投入將會越來越大;四是黨和政府對民政工作的要求將會越來越嚴;五是社會各界對民政工作的關注程度和廣大群眾對民政部門的期望值將會越來越高。四個不適應:一是民政干部職工的思想觀念還不適應當前的新要求,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任務還很重;二是民政干部職工的工作作風還不適應實際工作,“竭誠為民、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還要進一步形成;三是民政干部職工的精神狀態還不適應干事創業的要求,“努力拼搏、奮發有為”的干事精神還要不斷增強;四是民政干部隊伍整體素質還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造就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民政干部隊伍的路還很長。三個薄弱:一是民政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需要進一步改善;二是市縣兩級民政配套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著基層民政事業的發展;三是基層民政力量薄弱的問題十分突出,亟待加強和改善。全市各級民政部門和廣大干部職工一定要認清形勢,善于抓住機遇,勇于迎接挑戰,不失時機地把我市民政工作的改革與發展推向前進。

二、“十二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民政工作的意見》精神,切實履行政府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責,堅持改革創新,以大力發展社會服務為重點,以強化項目為支撐,以擴大社會服務覆蓋面、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實現社會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加強項目儲備,加大民生投入,創新社會服務機制,推動民政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國防等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新進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總體目標

“十二五”時期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不懈努力,到2015年,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社會福利事業多元化發展,城鄉社區建設穩步推進,社會組織發展規范有序,擁軍優撫安置保障有力,專項社會事務管理規范透明,民政基礎服務設施明顯改善,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民政事業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實現城鄉民政事業統籌發展,實現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業社會化、民政公共服務均等化、民政服務網絡化和工作手段現代化。

三、“十二五”期間民政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城鄉統籌,完善“四大體系”

1.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以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制度為基礎,臨時救助制度為補充,

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各項救助制度相配套,覆蓋城鄉居民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著力建立符合我市實際,較為科學合理的保障標準測評模塊,形成城鄉低保、五保供養、臨時救助之間城鄉統籌、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的社會救助標準評價體系。開發符合我市實際的信息管理軟件,逐步實現城鄉社會救助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通過努力,到“十二五”末,全市城市低保人均保障標準達到495元每月、人均月補助309元,農村低保人均保障標準達到2400元每年、人均月補助160元,保障城鄉貧困群眾基本生活。農村五保供養實現應保盡保、按標施保,供養標準達到每人每年6040元,集中供養率達到70%以上,五保供養機構實現全覆蓋,建立五保供養機構管理服務市級財政長效保障機制。建立完善以資助城鄉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日常醫療救助、大病醫療救助為主體,以臨時醫療救助、慈善醫療救助為補充的“五位一體”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統籌城鄉,逐年提高困難群眾人均籌資水平,城鄉醫療救助人均籌資水平達到362元。建立市、縣列支臨時救助資金籌措機制,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各有側重、互聯互補、良性互動的社會救助工作運行機制。加強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注重保護流浪未成年人,將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2.防災減災體系。健全完善以切實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經費分級承擔制度為基礎,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為支撐,社會動員機制為補充,應急措施相互配套的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到2015年,建成市縣兩級救災物資儲備、應急指揮和應急保障平臺、減災宣傳教育基地、災害信息員隊伍,確保受災群眾在自然災害發生后12小時內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3.社會福利普惠體系。以提高孤老孤殘孤兒等特殊群體的保障水平為重點,以發展福利服務機構建設為載體,以慈善事業為補充,逐步擴大福利服務的惠及范圍,推動福利服務向適度普惠型發展,努力建設服務對象公眾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多樣化的新型福利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服務標準、運行機制和監管制度。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資金瓶頸。建立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中心。建立養老護理員隊伍。提高社會優待老年人政策水平。完善老齡津貼制度,70-79歲月補貼30元,80-89歲月補貼100元,90-99歲月補貼200元,100歲以上月補貼300元。對60歲以上,家庭困難,需要到機構或居家養老的貧困老年人,給予每人每月300元的養老服務補貼。完善和落實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集中供養孤兒每人每月生活補助1000元,分散供養每人每月800元。建立孤殘兒童手術康復“明天計劃”長效機制。加快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建設,提高困境兒童保障水平。規范福利企業資格認定。福利彩票銷售總額達到12億元以上,規范完善彩票公益金使用機制。

4.社區建設體系。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的意見》,全面推進城市社區“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大力提升城市社區綜合服務功能,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市實際,覆蓋全體社區居民,服務主體多元,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加快村級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啟動鄉鎮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促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

(二)項目帶動,實施“八大工程”

1.社會養老工程。完善落實對養老機構的扶持優惠政策,研究制定《養老機構“民辦公助”、“公建民營”實施意見》,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十二五”期間,以秦渭兩區為主,爭取社會力量建設50個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其余每個縣(市)至少建設一個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新增床位13100張;各縣市區建設一個設計床位50-200張的社會福利中心,新增床位1300張;全市每個社區規劃建設平均設計床位15張的社區老年服務設施,新增床位2700張;建設咸陽市老年公寓,新增床位500張,填補我市沒有一所市級養老服務設施的空白。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一批市、縣、鄉三級相互支持、相互補充、適應不同老年群體、服務功能齊

全的養老機構,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養老床位達到23690張,老年人床位擁有率從9.56‰增加到30.15‰。

2.防災減災工程。加大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規模和物資儲備品種。按照市級救災倉庫建筑面積不低于3000平方米,縣級救災倉庫建筑面積不低于700平方米,多災易災縣救災倉庫建筑面積達到800平方米的標準,改擴建3個縣級救災倉庫,新建1個市級和10個縣級救災倉庫。新建1個市級、13個縣級自然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建設1個市級自然災害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創建6個以上“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3.社會救助工程。加強敬老院項目建設,全市縣級中心敬老院實現全覆蓋,新建鄉鎮區域性敬老院14所,改造鄉鎮敬老院10所。加大救助站建設力度,新建市級救助站1個、縣級5個。建成咸陽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

4.社區建設工程。全面完成城市社區服務站基礎設施建設,市區每個街道辦、每個縣市區擁有一個綜合性的社區服務中心,全市城市社區服務中心(站)實現全履蓋,試點建設城市社區示范性室外活動廣場。加強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啟動鄉鎮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到“十二五”末,70%的鄉鎮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60%的行政村建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5.殯葬改革工程。加快殯葬設施建設,“十二五”期間,新建市級殯儀館1個、縣級殯儀館4個,改擴建縣級殯儀館4個;建立經營性公墓7個;火化率高的縣(市、區),在方便群眾的基礎上,每個村(社區)建立1座骨灰堂(樓),安放本村(社區)死亡人員骨灰。建立困難群眾殯葬補貼制度,力爭達到每人1000元。“十二五”末全市火化區的火化率達到65%以上。

6.社會服務工程。積極推動兒童福利服務、殘疾人福利服務、優撫安置服務、地名公共服務、婚姻登記服務等社會服務設施建設。實施軍干所、光榮院、休療所新建改擴建項目和烈士紀念設施修繕保護項目。到“十二五”未,新建1個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建成咸陽市復退軍人光榮院、咸陽市退役士兵培訓中心、咸陽市軍休社區服務中心;新建軍干所2個、光榮院及休療所9個,改建軍干所7個、光榮院及休療所4個;完成咸陽革命烈士陵園二期工程;完成全市3200座零散烈士墓的遷葬改造和18座縣級以上烈士紀念設施的維修改造;按照國家級烈士陵園標準建設旬邑縣馬欄革命烈士陵園;新建婚姻服務管理中心10個,改建3個;完成地名規劃、地名設標和數字地名,提供綜合性地名信息服務。

7.民政信息化工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整合現有政務信息資源,完善民政公用政務網絡。建立十大信息系統(災情管理軟件系統和救災物資捐贈信息系統;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孤殘兒童信息系統;城鄉社區信息系統;民間組織信息系統;優撫安置信息系統;軍休信息系統;地名公共服務系統;公民婚姻登記信息系統),積極配合省民政廳,建設省、市、縣、鄉鎮(街道辦)四級VPN專用通信平臺和安全防護系統,建成省民政廣域網絡,實現民政信息化網絡管理。

8.素質培訓工程。大力開展民政系統人才培訓,市級每年培訓養老護理人員、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災情信息員、婚姻登記員、社區干部、村委會干部、基層民政干部等3800名以上。

(三)規范管理,抓好“四項工作”

1.社會組織管理工作。積極培育扶持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社區社會組織,按照市場原則改革和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到“十二五”末,全市社會組織總數達到3000—3500個。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逐步建立社會組織執法監察體系,探索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新辦法,不斷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設立社會組織發展和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專項基金,每年安排社會組織發展基金100萬元。購買社會組織服務200萬元。進一步創新和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強化自身建設,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切實拓展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的功能。

2.社會事務管理工作。做好行政區域界線日常管理工作,搞好第三輪市、縣行政區域界線聯檢工作,建立健全平安邊界協商調處機制,維護邊界地區社會穩定。搞好行政區劃調整調研工作,

為西咸新區和西咸大都市建設服好務。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加速城鎮化建設,優化鄉鎮布局。不斷完善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各項工作,搞好地名規范,建立規范、標準的城鄉地名標志體系,加強數字地名建設,開展地名公共服務。深化殯葬改革,強化殯葬管理,規范殯葬服務,建立面向城鄉困難群眾的殯葬基本服務補貼制度,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殯葬服務網絡,滿足群眾基本殯葬需求,實現殯葬基本服務均等化。加強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保障公民婚姻自主權利。做好收養登記工作,保障收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涉軍維穩及雙擁工作。努力實現我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七連冠”。拓展雙擁領域和范圍,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完善撫恤優待和醫療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持續提高撫恤補助標準。建立醫保、補助、減免為一體的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新模式,實現“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方式。加大傷殘撫恤規范化管理,實行優撫對象撫恤補助金社會化發放和殘疾軍人撫恤金“一卡通”工程。增加市縣兩級財政對重點優撫對象醫療補助資金規模,按照中央政策落實重點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為住房困難重點優撫對象每戶發放建房補貼3萬元,使重點優撫對象生活難、醫療難、住房難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加強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建設管理保護工作,把革命烈士褒揚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逐步加大自謀職業改革力度,建立退役士兵教育培訓制度,開展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形成安置就業、扶持就業、推薦就業相結合的退伍安置工作新局面。完成軍休干部、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和傷病殘軍人的接收安置任務。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市財政對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給予50%的實際津貼補貼。軍休干部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服務設施明顯改善、工作隊伍素質明顯提高。

4.基層民政組織建設工作。切實加強鄉鎮民政工作站建設,根據鄉鎮(街辦)人數合理確定在編專職人員及待遇。每個工作站應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獨立使用的辦公場所和方便群眾辦事的服務設施;每年應有不少于2萬元的財政預算的工作經費,有效保障工作正常運轉;應有完整明確的工作職責和規章制度、有適應鄉情民意的服務措施和辦事流程、有嚴格的內部行為規范,做到公開、透明,有利群眾監督。重視村級民政信息監督員制度建設,建設一支能夠及時反映群眾呼聲、實時監督政府行政職能、分布合理的村級民政信息監督員隊伍。

四、實現“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工作措施

(一)積極把握機遇,主動融入全局。當前,黨和政府高度關注民生,積極改善民生,必須把握民政事業發展機遇,把民政工作融入黨和政府工作全局。一是要推動民政工作進入黨委、政府的工作全局。要根據面臨的形勢,加強對民政工作發展趨勢的研究,找準民政工作與全局工作的結合點、切入點和著力點,主動融入大局,服務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要推動民政工作形成部門配合的格局。要積極主動協調和溝通有關部門,爭取其對民政工作的支持配合;要繼續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橫向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分級實施,各負其責,上下配合,相互協調”的縱向工作機制,形成推進民政工作的合力,共同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政工作。三是要推動民政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布局。要把加大民政事業經費投入、加強基層平臺建設、加快民政服務設施建設等主要保障措施作為保民生的重要方面,作為促發展的重要舉措,繼續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布局,推動民政事業快速發展。四是要推動民政工作融入民生保障的大局。要加快推進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保障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兜底作用;要資助困難群眾參與醫療保險,提供醫療救助,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創造基礎條件,并為教育、就業、住房、司法等方面的專項救助提供基礎數據;要通過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壯大社會事業發展力量,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擴大公共服務創造條件。

(二)繼續解放思想,勇于開拓創新。民政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只有堅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才能推動民政工作取得新的發展。一是要創新思維。始終堅持以創新的思維解決民政工作的深層次矛盾,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尋找民政事業發展的新舉措、新思路,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為先導,用思想的解放推進發展思路的轉變,實現發展難題的破解,促進體制機制

的創新。二是要大膽實踐。要解決制約民政事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就要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敢于試驗,積極應對現實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多做對民政制度創新具有重要啟迪作用,同時又符合民政事業發展規律的嘗試。三是要完善制度。首先要增強制度的系統性。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低保分類救助、臨時救助、城鄉醫療救助等救助制度,加強各類社會救助制度之間及其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配套銜接,提高社會救助體系的整體效益。同時,還要努力增強制度的操作性。要著眼于推進民政管理和服務的程序化、標準化,進一步落實和完善災害救援、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捐贈等方面的工作規程;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類社會福利機構建設體制規范,健全城鄉低保標準、補助水平的科學制定和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優待撫恤標準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與社會平均生活水平的聯動機制,規范養老、婚姻、殯葬、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務標準。

(三)加強法制建設,強化法律意識。民政法制建設,是民政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證。要找準薄弱環節,加強調查研究,在規范社會救助,推動養老社會化,加快城鄉社區,促進慈善事業發展,落實優撫安置政策等方面,盡快研究出臺一些有效措施。要切實加強對民政法制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普法宣傳培訓,提升法律意識。要不斷強化執法監察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實現依法管理、規范管理,努力提高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能力。

(四)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履職能力。隨著黨和政府投入民生建設的力度越來越大,民政工作的任務也越來越重,對民政干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是要加強干部學習教育。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加強學習,不斷掌握新知識,研究新問題,提出新對策,提高適應形勢任務發展變化的能力;要分級履行好干部教育培訓職責,不斷提高干部履職能力,使干部都能成為講政治、懂業務、熟民情、會管理的行家能手。二是要轉變工作作風。要大力弘揚真抓實干之風,敢于負責、敢于承擔,盡心盡力履職,兢兢業業干事,抓住工作目標不放松,落實措施不放松,解決現實問題不放松,加強跟蹤問效;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加大調研力度,找準民政工作的薄弱環節,拿出改進工作的有效辦法;要樹立精簡高效之風,下功夫精簡會議和文件,促進工作節約高效;要建立起工作督辦落實機制、獎懲問責機制,項目評估研判機制,夯實工作責任,務求取得實效。三是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要嚴格落實廉潔從政各項規定,特別是民政部門“一把手”,要自覺履行“一崗雙責”之職,做表率、抓班子、帶隊伍,樹形象。要加大對工程項目建設、大額資金使用、重大活動招投標等重要環節的監督,確保資金安全、項目安全、干部安全;要加強民政事業單位和服務窗口行風建設,規范服務行為,提升服務質量,切實落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辦事公開制度,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努力打造“務實、高效、廉潔、陽光”的民政形象。

第五篇:平涼市崆峒區民政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一五”期間民政事業發展回顧

2006年以來,我區的民政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民政部門的指導下,積極履行“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放在首位,在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城鄉低保、救災救濟等項工作成效顯著,優撫安置、民間組織、老齡等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殯葬改革、社區建設等項工作再上新臺階,城市民政工作、基層基礎工作繼續得到加強?,F將“十一五”期間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抓好災后重建,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

扎實做好地震災后農村居民住房重建維修后續工作,逐戶驗收,掛牌標志,完成了災后民房恢復重建任務,全區3248戶重建戶5166戶維修戶已全部入住新居。共為1292戶1681名“三孤人員”和3848戶15959名“三無人員”發放臨時生活補助和后續生活補助2261.62萬元。同時,全力做好民政項目建設,區中心敬老院已于2009年7月底全部竣工,東川敬老院完成公寓樓改造、修建平房200平方米,白廟中心敬老院50間平房已建成主體,完成投資100萬元。

二、建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各項救助活動全面開展

(一)加大城市低保核查力度,努力實現動態管理。城市低保工作圍繞實現動態管理下應保盡保的總體目標,以夯實工作基礎入手,公開申報程序,建立監督機制,加大檢查力度,積極籌措資金,落實低保標準,整體工作進展良好。一是嚴格規范管理,夯實工作基礎。區委、區政府成立了城市低保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制定了《崆峒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細則》、《低保工作制度》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理程序》等制度。區民政局指導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對低保檔案實行了社區、街道辦事處、民政局三級管理,做到了統一檔案盒、統一檔案袋、統一編碼和代碼、統一檔案柜“四統一”,為低保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建立監督機制,打造陽光低保。區民政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三級成立了低保對象申報審批工作民主評議領導小組,向群眾公開了舉報電話,設置公示欄153個、舉報箱46個,聘任低保工作監督員102個,在低保對象審批過程中堅持公示制度,使低保工作全面接受社會監督,增強了低保透明度。三是加大檢查力度,實行動態管理。堅持對低保對象進行定期核查,重點查看新批保障戶是否已張榜公布、保障戶領取的保障金和發放的金額是否一致、家庭經濟收入是否屬實等情況。通過行之有效的核查,準確掌握了各保障戶家庭實際狀況,及時發現并解決了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確保了低保工作健康運行。四是積極籌措資金,確保按時發放。我區城鎮人口多,下崗職工多,生活困難戶更多,低保工作量大面廣。區上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努力籌措低保配套資金,確保了低保資金按時發放。2006年至今共發放城市低保金13323.15萬元,年均保障城市困難群眾10256戶26877人(2006年9998戶26774人、2007年9998戶26774人、2008年10103戶26268人、2009年10548戶27182人、2010年10634戶27390人),妥善安排了城市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

(二)認真完善農村救助機制,切實做好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規章制度。自農村五保和農村低保工作全面實施以來,我區結合實際,制定了《平涼市崆峒區農村五保供養暫行辦法》和《平涼市崆峒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暫行辦法》,為農村低保和五保工作全面開展提供了依據。二是認真調查摸底,嚴格審核程序。由區民政局牽頭,鄉鎮全面參與,認真核清了農村低保和五保對象的人數和基本生活狀況。在保障對象申報過程中,對符合條件的農村五保和低保對象由村委會進行了公示,鄉鎮審核后上報區民政局批準并發放低保和五保供養證書,確保了五保和低保對象的界定工作公開、公正、公平進行。三是結合區情實際,合理確定標準。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省、市要求和全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合理確定了供養標準,做到了適度保障。經測算,我區農村低保人均月補差55元(2010年提高至65元,目前此項工作已接近尾聲);農村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每人每年1940元,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每人每年1756元,供養標準和全區農村消費水平基本持平,基本上能夠保障五保老人的吃、住、穿、醫等方面的支出。四是積極克服困難,落實配套資金。區委、區政府在區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積極籌措落實配套資金,2006年以來共發放農村低保金2931.51萬元。五是加強敬老院建設,改善居住條件。全區現有敬老院15個,但大多數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基礎設施老化,已不能滿足當前集中供養的需求。2006年,區上制定了全區農村敬老院建設五年規劃,準備逐年新建、擴建一批敬老院,以保證五保對象的正常生活。2006年以來先后建成了崆峒區中心敬老院、東川敬老院、白廟敬老院、草峰敬老院和寨河敬老院,實現了民政基礎設施項目數量、投資總量及民政專項資金總量的歷史性跨越。

(三)嚴格審核程序,積極開展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工作

制定下發了《平涼市崆峒區城市大病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和《平涼市崆峒區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實施辦法》,根據《辦法》要求,由區民政局牽頭,各鄉鎮和街道辦事處配合,先后三次對城鄉困難群眾中患大病者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摸底。在審批過程中,由社區(村委會)調查核實、街道辦事處(鄉鎮)復查、區衛生局核查后由民政局審批并進行公示后方可認定。2006年以來,共救助城鄉大病患者2654人,共發放城鄉大病醫療救助金878.6萬元。

三、加強農村救災救濟工作,妥善安排災民生活

一是建立救災資金專戶。積極推行救災救濟工作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資金“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和“四聯單”發放核銷等制度,確保了救災救濟工作的健康有序運行。二是制定農村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及時制定出臺了《崆峒區農村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明確了應急反應機構及職責、救災資金和物資儲備、災情的劃分、預案的啟動,為災害預防打下了基礎。三是及時發放救災款。2006年以來,共發放救災資金934.5萬元,救濟災民和困難群眾25941戶105807人,較好地解決了困難群眾和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四是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五年來,共組織全區社會各界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捐獻活動8次,共捐獻救助資金840萬元,捐獻物資3160多件,為全區特困群眾獻出了一份愛心,幫助他們度過了難關。五是深入開展節慶日慰問活動。在重大節慶日期間,由區上四大班子領導帶隊,對全區特困群眾進行了慰問。2006年以來,共發放慰問金160萬元,發放衣物1萬多件,慰問困難群眾5640戶22800人(次)。

四、認真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

(一)認真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在制度建設方面,堅持和完善黨委議軍會、領導小組會、軍地聯席會等項制度,制定工作計劃,周密安排部署重要活動,積極協調解決雙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實際困難,使我區雙擁工作走上了經?;?、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在政策宣傳方面,采取四種有效形式(新聞媒體宣傳、工藝廣告宣傳、文藝載體宣傳、國防教育陣地宣傳),突出四項宣傳重點(宣傳雙擁工作重大意義、宣傳雙擁工作中心任務、宣傳雙擁工作典型事跡、宣傳我區雙擁光榮傳統),加大了對雙擁工作的宣傳力度;在軍地聯誼方面,共組織地方為部隊進行文藝慰問演出12次,部隊為地方進行文藝慰問演出8次;在軍民共建方面,軍地雙方互辦實事350多件,建成軍民共建點42個,支持武警8670部隊順利完成了“金盾—04”和“勵劍昆侖”兩次遠程機動實兵演習,深入開展了爭創“雙四好”和雙擁模范城(縣)活動,先后慰問部隊16次,為部隊送去慰問品價值62萬元。鞏固和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全區上下掀起了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新高潮。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以支援部隊建設,提高部隊戰斗力為目標,積極支持駐地部隊建設,建立了(以清真北大寺為代表)民族擁軍、(以公交公司為代表)交通擁軍、(以寶塔社區為代表)社區擁軍、(以進軍營培訓為主)科技擁軍、(以新世紀商廈為代表)就業擁軍、(以中山街雙擁宣傳一條街為代表)宣傳擁軍等六個擁軍典型;另一方面,駐地部隊以建設第二故鄉為己任,積極支援駐地經濟建設,建成了(以吳岳村為代表)生態工程、(以特教學校為代表)愛心工程、(以黃家園小學為代表)希望工程、(以搶險救災為主)平安工程、(以街道清淤為主)美化亮化工程、(以平涼二中為主)國防教育工程等六個愛民工程。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全區雙擁工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全區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協調發展和部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全面落實優撫政策。認真落實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把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納入了區財政預算,優待金、撫恤金每年按標準及時發放到戶。2006年以來,共發放在鄉老復員軍人定補和義務兵家屬優待金1520萬元、“三屬對象”撫恤金192萬元、傷殘軍人補助金550萬元。同時,認真落實退伍軍人安置政策,積極探索各種有效的安置方式,2006年年來共安置退伍士兵325人,城鎮退役士兵安置率、上崗率達到了100%。

五、深入開展社區建設和村民自治,進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一)社區建設。一是社區工作基礎鞏固發展。為了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素質,由區委組織部牽頭,民政局配合,組織3個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和12個社區支部書記赴蘭州城關區學習了社區建設先進經驗。針對社區條件差的現狀,投資350萬元(爭取國家投資220萬元),改擴建了崆峒區社區服務中心和二天門、寶塔、新民路三個社區服務站,南河道社區服務站正在建設。投資30萬元,建成了西門口、萬安門和興合莊三個市級示范社區,三個辦事處先后籌集100多萬元,建成了6個標準化社區,并為社區配備了微機,使社區管理向信息化方向邁進。寶塔社區、東大街社區在全市率先建成服務大廳,減化了辦事程序,極大方便了群眾。二是社區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延伸。社區服務堅持面向社會、面向群眾、條塊結合、優勢互補的工作方針,廣泛開展了衛生、文化、科技進社區活動,截止目前,已建立服務網點166個,從業人員846人,其中下崗職工占52%。三是社區綜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各社區都成立了社區綜合治理辦公室,住宅小區普遍成立了警務室,和社區一同實施聯防、聯建、聯管。五年來,共成立社區治安室和調解小組28個,警務室12 個。四是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和文化建設穩步發展。完成投資357.3萬元,建成3個服務中心和3個服務站,專業技術人員達到77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六位一體”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二)村民自治健康發展。一是抓換屆選舉,夯實村民自治工作基礎。在第五次換屆選舉工作中,嚴格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充分發揚民主,嚴格選舉程序,努力做到了“思想認識、組織領導、工作措施、人員力量、執法保障”五到位,確保了全區換屆選舉工作的順利舉行。換屆后,全區村干部中高中(中專)以上學歷的570人,占村干部1366人的42%,平均年齡38歲,比第四屆下降2.2歲。二是抓制度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各村委會健全了民調、治保、計生等組織,建立了以“三會一組”(即:村兩委會,村民代表民主議事會、村民大會和民主理財組)為核心的民主自治組織,進一步修訂完善了《村民議事規則》、《村務公開制度》、《村社財務管理制度》等各項工作制度,有效地克服了村務管理上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抓培訓教育,強化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積極引導鄉、村干部不斷改進工作方法,狠抓鄉、村兩級干部的培訓教育,使鄉、村干部的依法自治觀念有了較大提高,進一步提高了村委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水平。五年來,共舉辦鄉、村干部培訓班27期,培訓干部3263人(次),組織村干部外出學習考察8次。

六、認真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困難

(一)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鶎永淆g組織健全了《基層老年協會章程》和“一表”、“一書”、“五冊”,即《老齡工作基本情況統計表》、《贍養老年人協議書》、《60歲以上老年人花名冊》、《80歲以上高齡老人花名冊》、《特困老人花名冊》、《老年協會會員花名冊》。

(二)全面落實優待政策。2006年以來共為1665名老人辦理了老年優待證,慰問了950位高齡困難老人,發放生活優待金34萬元,對患病生活困難的52位老人進行了隨時走訪慰問,并幫助他們解決了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

(三)努力加強硬件建設。投資60萬元,在民政局辦公樓上辦起了老年文化娛樂室、圖書閱覽室、醫療保健室、日間照料室和老年大學,并積極支持、引導老年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和健身活動,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依法規范社會事務管理,逐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在殯葬管理方面,不斷加大殯葬執法力度,2006年以來共進公墓安葬4200具,火化尸體1100具;在婚姻登記工作上,積極宣傳貫徹落實《婚姻登記條例》,與區計生局建立了信息共享制度,進一步規范了婚姻登記行為。2006年以來,全區共辦理結婚登記11260對,離婚1850對,婚姻登記合格率達到了100%;積極實施“明天計劃”,2006年以來共為86 個孤殘兒進行了免費手術,為他們報銷手術費用110萬元。

“十二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今后五年,民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為主題,切實履行維護民利、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的基本職責,著眼于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著眼于促進社會公平、社會穩定和社會進步,著眼于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和民主政治權利。加強制度建設、健全投入機制、完善服務設施,推進民政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奮斗目標是:完成“十二五”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賦予民政工作的任務,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民政事業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著力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災害應急救援體系、社會組織和社會管理體系、擁軍優撫安置體系、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體系、專項社會事務服務體系建設,使法律法規更加健全、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財力保障更加有力、基礎設施更加完備、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民政事業發展新格局。

主要任務是:

(一)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提高自然災害救助應急能力和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能力

1、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和操作規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資金投入自然增長機制,強化基層保障隊伍建設,強化監督檢查,全面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全面實現動態管理,分類施保,應保盡保。到十二五末,使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運行更加規范、順暢,保障面占應保障數的100%,從而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所有符合條件的城鄉特困居民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

2、進一步提高農村“五保”供養能力。“十二五”期間,農村“五保”在做到應保盡?;A上,要進一步加大集中供養能力。在現有敬老院的基礎上,并有重點地對現有鄉鎮敬老院進行維修和改造,使全區的敬老院建設能夠適應現行五保供養的需求,不斷提高集中供養率;對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老人,按月足額發放五保供養金。

3、完善各項專門救助制度。以建立完善制度、理順有關部門關系為重點,總結積累經驗,初步建立多層次、廣覆蓋、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到十二五末,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規范化的城鄉醫療救助、城鄉居民臨時救助、助學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有效解決特困群眾因病返貧及看病難、上學難、生活難等難題,切實保障特殊困難群體的生存、生活、學習等權利。在“十二五”期間,要著力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加大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力度,堅持依法救助,確保受助人員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不斷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社會化水平。

4、建立和完善救災救濟工作機制。全面推進救災應急體系建設,爭取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用5年時間,健全政府主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救災應急管理體制;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救災應急綜合協調機制;完善覆蓋區、鄉、村的救災應急預案,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建成區、鄉(鎮)、村三級防災信息網,不斷提高協同應對災害的能力。進一步落實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經費分級負擔制度。加強區級配套救災資金自然增長長效保障機制,提高救災補助標準,完善救災補助項目。建立和完善救災資金管理和使用監督制度。建立推廣避難場所。大力開展減災救災宣傳活動,增強民眾防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強災情統計管理制度建設,規范災情報告時間、內容、形式,建立災情會商和評估制度,切實做好實時災情評估、過程災情評估、災情估計工作。完善區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建成布局合理,品種齊備、數量充足,管理規范的救災物資儲備系統。加強救災工作隊伍建設和災害信息員培訓管理,培育發展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隊伍。建立部門協調、軍地結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救災應急工作格局,全面提高救災工作的整體水平。

(二)健全雙擁優撫安置體系,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1、穩步推進雙擁工作。以雙擁創建為龍頭,鞏固現有雙擁創建成果,廣泛開展深入持久、形式多樣的雙擁共建活動,進一步加強對全區各級各界干部群眾的國防、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強化雙擁工作領導機制和工作體系建設,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大力支持人民軍隊建設,協調軍地開展具有時代特色的軍民共建活動。組織和協調好部隊參與和支持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各項活動,不斷提高雙擁工作整體水平。

2、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建立健全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體系,全面解決重點優撫對象“三難”問題,進一步完善和健全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納入區財政全額預算管理,按標準發放各類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金和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全面推行自謀職業經濟補償安置辦法,積極為退役士兵提供政策咨詢、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指導方面的服務,幫助他們實現就業。認真做好信訪接待工作,主動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和思想教育工作,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三)健全基層政權建設體系,構建和諧社區和村鎮

1、健全社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服務體系。進一步理順區、鄉(鎮)、社區管理關系,明確社區組織職能職責,建立社區事業投入發展機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基層社會管理新格局。進一步加強社區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社區自治能力,增強社會和諧基礎。社區具有實踐經驗的專職工作人員和服務特長的專業志愿者,服務組織建設得到普遍加強,社區辦公用房面積達到500平方米以上。全面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社區真正成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環境優美、人群和諧的新型社區,為建設和諧崆峒打下良好基層和諧基礎。

2、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支部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認真完成第七次、第八次村委會換屆選舉,全面落實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進一步規范村級事務的民主決策、管理和監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務公開和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大力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未來五年,使村級組織的管理服務功能和開拓創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區村民自治模范鄉鎮達到鄉鎮總數的80%以上,村民自治模范村達到總數的80%。

(四)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發展老齡事業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積極開展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探索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居家養老和集中養老服務。建立健全以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老年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大病醫療救助步伐,有效緩解農村老年人“醫療難”問題。著力改善老年人住房和生活環境,積極創造條件辦好老年教育,大力開展“老齡工作先進區”、“敬老模范鄉、村(社區)”創建活動和敬老好兒女評選表彰活動,促進全社會尊老、愛老、助老良好風尚的形成。

(五)健全專項事務管理體系,提高規范化法制化水平

1、加快培育發展民間組織。認真落實黨和國家鼓勵和引導民間組織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積極培育市場需要、社會需求、群眾歡迎的各類民間組織。在農村,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效益好、作用發揮突出、對當地經濟有影響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在城市,重點扶持、發展公益類、慈善類民間組織、行業協會和社區民間組織,積極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建立完善社會組織績效評估體系,提高社會組織的公信力。探索建立民間組織自我發展、自律管理機制和誠信評估社會監督體系。建立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打擊非法、違法民間組織的綜合治理機制,民間組織數年增長率達到10%以上。

2、穩妥開展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依法加強行政區域界線和地名管理工作,不斷完善地名數據庫建設,審核、承辦區轄區地名命名更名和地名標志設置,協調、指導、制定、落實鄉鎮地名工作規劃。

3、推進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法制化建設。積極推進婚姻登記改革,建立婚姻登記信息化管理系統,實行婚姻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婚姻登記率達到95%以上,婚姻登記合格率達到100%。推行惠民殯葬改革,從重點救助對象,逐步擴展到轄區所有居民提供免費基本殯葬服務,實行政府埋單。對節地葬法或不保留骨灰的以及土葬改革區自愿火化的,實行政府獎勵補貼,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殯葬救助保障體系。

(六)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設,提高民政工作為民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設進程,力爭最大限度地實現民政業務數據共享。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的同時,民政局局域網要與低保信息系統緊密結合,實現上同省市、下與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聯網,注重做好網站技術升級和功能擴展工作,辦好民政網站。做好民政公用政務平臺的推廣應用工作,加快城市低保、救災減災、優撫安置、婚姻登記管理、民間組織管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地名數據庫、統計臺賬等信息系統建設。充實和加強信息化工作力量,加大信息化技能培訓力度,切實提高民政系統干部應用現代化手段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民政信息化建設,加快工作職能轉變,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民政部門為民服務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民政事業發展的社會支持機制。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民政工作運行機制。各級政府將民政事業重大項目建設納入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將各項民政事業費投入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探索建立穩定的民政事業資金投入機制和自然增長機制。積極爭取上級民政資金轉移支付,鼓勵和扶持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民政事業,開展慈善捐助活動,以改革民政行政體制和資金投入機制為主要內容,建立完善民政事業發展的社會支持機制。

(二)建立完善民政事業發展的保障機制。在國家和省、市相繼出臺城鄉社會救助等相關政策和文件的基礎上,抓緊相關制度的建立、完善、銜接和落實,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出臺并落實優撫安置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規政策,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加強宏觀管理,強化法律法規的監督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廉潔公正的執法隊伍,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為民政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大力推進民政事業社會化進程。堅持以國家財政為主,社會力量為輔,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對民政事業的投入,根據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需要,建立經費的自然增長機制,將民政事業設施納入各級規劃之中,將城鄉低保、五保、重點優撫對象等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加強社會捐贈、慈善工作,倡導社會互助,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鼓勵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城鄉集體經濟、私營企業和個人以資金、房產、設備、技術、信息、勞務等形式參與民政事業發展,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

(四)建立一體化強勢民政隊伍和民政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民政工作機構建設,協調人事、編制、財政等部門,在各鄉(鎮)加強民政辦公室工作,配齊、配強鄉鎮、社區基層民政部門工作力量,落實好基層民政人員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以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為內容,不斷強化對各級黨委各類民政工作人員及社區、村委會干部民政政策法規、業務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工作,不斷壯大民政工作力量,逐步形成以社區、鄉(鎮)民政辦為基礎的區鄉(鎮)一體化強勢民政管理機制,推動和保障全區民政事業穩步發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民主評議黨員匯報材料下一篇:能幫你挽回愛情的話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