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醫務人員三級防護

2022-08-11

第一篇:醫務人員三級防護

醫務人員的三級防護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接診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護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護:適用于普通門(急)診、普通病房的醫務人員。

(1)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2)工作時應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認真執行手衛生。

2.一級防護:適用于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1)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2)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3)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4)嚴格執行手衛生。

(5)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并注意呼吸道與黏膜的防護。

3.二級防護

適用于進入甲型H1N1流感留觀室、甲型H1N1流感隔離病房、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患者身上采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體的工作人員,轉運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1)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2)根據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途徑,采取飛沫隔離與接觸隔離。

(3)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4)進入隔離病房、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隔離衣或防護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4.三級防護:適用于為實施可引發氣溶膠操作的醫務人員。

可引發氣溶膠的操作包括氣管內插管、霧化治療、誘發痰液的檢查、支氣管鏡、呼吸道痰液抽吸、氣管切口的護理、胸腔物理治療、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壓通氣、高頻震蕩通氣、復蘇操作、死后肺組織活檢等。

除二級防護外,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第二篇:醫務人員職業防護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接觸(暴露)報告及

處理制度

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從事診療、護理工作過程中意外HIV、HCV、HBV感染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HCV、HBV和不明肺炎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這些病毒感染的情況。為維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醫務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而被感染的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一)、醫務人員做好醫院感染防護;

1、工作人員上崗著裝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時戴口罩、手套、隔離衣、專用防護鞋、防護鏡、防護面罩)。

2、銳利器具和針頭應小心處理,嚴格禁止針頭回套操作,以防刺傷。工作人員發生醫院感染事件以及銳器傷,應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3、在進行消毒工作時工作人員應采取自我防護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當可能造成的人身傷害。

4、凡新來醫院的醫、護、技人員,必須檢測肝功及乙肝五項,化驗結果全部陰性者接種乙肝疫苗。

5、從事醫療廢物收集、運送、儲存、處置等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配備必須的防護用品,垃圾回收人員必須戴口罩帽子和膠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潔雙手、沐浴。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必要時對有關人員進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損害。

6、各類人員均應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個人防護和公共環境的保護,完成操作或離開工作區域時及時摘手套。嚴禁工作

人員穿工作服進入食堂、宿舍和醫院外環境。

7、醫務人員對病人的排泄物、血液、體液無論是否被污染或接

觸非完整皮膚和粘膜都必須采取防護措施。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傳播的隔離、空氣傳播的隔離和飛沫傳播的隔離。

(二)、醫院感染應按照標準防護實行分級防護的原則

1、基本防護(一級防護)適用對象:在醫院傳染病區、發熱

門(急)診以外的從事診療工作的醫護技人員。 防護配備:白大衣、工作褲、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護要求:按照標準預防的原則。

2、加強防護(二級防護)防護對象:進行接觸血液、體液、

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視污染物的操作時的醫、護、技人員;進入傳染病區的醫護技工作人員;傳染病流行期間的發熱門診等。著裝要求:在基本防護的基礎上根據診療危險程度,使用以下防護用品。隔離衣(進入傳染病區時)、防護鏡(進入傳染病區時,進行可能被體液噴濺操作時)、醫用口罩(進入傳染病區時)、手套(醫技人員皮膚破損或接觸體液、血液可能污染時)、面罩(有可能被體液、血液分泌物噴濺時)、鞋套(進入傳染病房或病區)。

3、嚴密防護(三級防護)防護對象:進行有創操作如給呼吸

道傳染病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切開吸痰時。 防護要求:在加強防護的基礎上,可使用面罩。

(三)、建立健全醫務人員職業接觸(暴露)后的報告制度,一旦發生職業暴露, 必須以最快的方式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臨床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立即報告科室負責人,并填寫銳器傷登記表,

請科室負責人簽字后上交醫院感染管理科。

(四)、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報告后應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同時指導發生職業暴露的工作人員進行暴露部位的處理;并對職業暴露的情況進行評估。銳器傷后應在4小時內完成評估和處置。

(五)、醫務人員職業接觸(暴露)部位的處理原則: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

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4、酌情預防性用藥;

(六)、處理完畢,醫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員應做好調查記錄,記錄內容應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齡、發生時間、地點、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經過,聯系電話,暴露類別,嚴重程度和處理情況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時向院領導及上級衛生主管部門報告;詳實記載,存檔保存。

(七)、追蹤 :根據接觸疾病的性質安排追蹤時間,如艾滋病即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對艾滋病病毒抗體進行檢測,對用藥的毒性進行監控和處理,觀察和記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癥狀等。

第三篇:醫務人員防護分級和穿脫防護用品的程序(詳解)

醫務人員防護分級、醫務人員穿戴或脫摘防護用品

的有關程序及注意事項

(2020年1月)

醫務人員防護分級、醫務人員穿戴或脫摘防護用品有關程序及注意事項,并給大家傳授了幾首有關歌訣:

穿戴防護服口訣:穿里層衣帶口罩,扣住面罩拉繩套,調緊鼻夾整理好。帽子戴至眉際上;穿防護服下至上,提上拉鏈整帽邊,系好領帶穿腳套,穿膠鞋后戴眼鏡。深深呼氣查密閉。內層外層戴手套,兩層均把袖口罩。

脫摘防護服口訣:脫衣均在半限區,雙層污袋準備好;一次用物袋中裝,其它用物要浸泡;外層手套脫下前,過氧乙酸三分泡;取下眼鏡氯液浸,脫下雨鞋和鞋套;脫防護服從帽起,順序外卷至腳底;帽沿外翻摘內帽,扶住面罩取口罩;里層手套外脫翻,碘呋擦手六步走;電酸化水口消毒,洗浴更衣清鼻口。

一、醫務人員防護分級

1、一般防護:適用于普通門(急)診、普通病房的醫務人員。要求醫務人員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工作時應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認真執行手衛生。

2、一級防護:適用于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要求醫務人員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工作時應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時隔離衣、戴乳膠手套;分診臺的護士可以不穿隔離衣;

嚴格執行手衛生;

結束工作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并注意呼吸道與黏膜的防護。

(1)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醫用防護口罩。

(2)每次接觸病人后立即進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劑(洗必泰醇、新潔爾滅醇、75%酒精、復配消毒劑等)揉搓1~3分鐘。

(3)接觸可疑的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建議戴手套。

3、二級防護:

適用于進入隔離病房的醫務人員;

適用于進入發熱門診、留觀室、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采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要求醫務人員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進入隔離病房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醫用防護口罩(每四小時更換一次口罩或感潮濕時更換),工作帽、穿工作服、隔離衣、必要時穿鞋套;

接觸可疑的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

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嚴格按照區域管理要求,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衛生與防護。

4、三級防護:適用于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對病例進行有創操作人員。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二、醫務人員穿戴或脫摘防護用品程序

1、穿戴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一是從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的流程: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換工作鞋后→進入潛在污染區。手部皮膚破損的戴乳膠手套。

二是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的流程:穿隔離衣→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戴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

2、脫摘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一是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潛在污染區前:摘手套、消毒雙手→脫隔離衣→脫鞋套→摘護目鏡/防護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別放置于專用污物容器內。

二是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脫工作服→摘醫用防護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進入清潔區。

三是沐浴、更衣→離開清潔區。

三、穿戴或脫摘防護用品注意事項

1、醫用防護口罩可以持續應用6小時-8小時,遇污染或潮濕,應及時更換。

2、離開隔離區前應對佩戴的眼鏡進行消毒。

3、醫務人員接觸多個同類傳染病患者時,隔離衣可連續應用。

4、隔離衣被患者血液、體液、污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5、隔離區工作的醫務人員應每日監測體溫兩次,體溫超過37.5℃及時就診。

第四篇: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阜陽骨科醫院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一、標準預防

認為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粘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 其基本特點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 2.強調雙向防護,既防止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病人。

3.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微粒隔離。

二、標準預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時,不論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須洗手,遇有下述情況必須立即洗手,如摘除手套后;(接觸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環境或傳染其他人時。 2.戴手套:接觸病人的上述物質及其污染的物品時,接觸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膚前均應戴手套;對病人既接觸清潔部位,又接觸污染部位時應更換手套。

3.上述物質有可能發生噴濺時,應戴眼、口罩,并穿防護衣,以防止醫護人員皮膚、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質污染的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應及時處理。重復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應進行清潔和消毒。 5.污染的床單及時處理,防止接觸病人的皮膚與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傳播。

6.銳利器具和針頭應小心處理,以防刺傷。 7.醫護人員進行各項醫療操作,清潔及環境表面消毒時,應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

8.污染環境或不能保持環境衛生的病人應隔離。

三、醫護人員的防護要求 1.基本防護:

防護對象:在醫療機構中從事診療活動的所有醫、護、技人員。 著裝要求:工作服、工作帽、醫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強防護: 防護對象:進行體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醫護人員,傳染病流行期的發熱門診的工作人員;轉運疑似或臨床診斷傳染病的醫護人員和司機。 著裝要求:在基本防護的基礎上,可按危險程度使用防護用品。 隔離衣:進入傳染病區時。

防護鏡:有體液或其他污染物噴濺的操作時。 外科口罩:進入傳染病區時。

手套:操作人員皮膚破損或接觸體液或破損皮膚粘膜的操作時。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體液噴濺時。 鞋套:進入傳染病區時。 3.嚴密防護:

防護對象:進行有創操作,要給特殊感染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切開吸痰等操作和做傳染病尸解的醫務人員。

第五篇: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一)標準預防

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

其基本特點為: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

2強調雙向防護,既防止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病人。3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微粒隔離。

(二)標準預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時,不論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須洗手:遇有下述情況必須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觸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環境或傳染其他人時。

2戴手套:接觸病人的上述物質及其污染物品時,接觸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膚前均應戴手套;對病人既接觸清潔部位,又接觸污染部位時應更換手套。

3上述物質有可能發生噴濺時,應戴眼口罩,并穿防護衣。以防止醫護人員皮膚、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質污染的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應及時處理!重復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應進行清潔和適當消毒。

5污染的床單及時處理,防止接觸病人的皮膚與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傳播。

6銳利器具和針頭應小心處理,以防刺傷。

7醫護人員進行各項醫療操作,清潔及環境表面消毒時.應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8污染環境或不能保持環境衛生的病人應隔離。

(三)醫護人員的防護要求

1.基本防護:

防護對象;在醫療機構中從事診療活動的所有醫、護、技人員。

著裝要求:工作服、工作帽、醫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強防護:

防護對象;進行體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醫護人員,傳染病流行期的發熱門診的工作人員;SARS病區的工作人員;轉運疑似或臨床診斷傳染病的醫護人員和司機。

著裝要求:在基本防護的基礎上,可按危險程度使用以防護用品;

隔離衣:進入傳染病區時;

防護鏡:有體液或其他污染物噴濺的操作時:

外科口罩:進入傳染病區時:

手套;操作人員皮膚破損或接觸體液或破損皮膚黏膜的操作時: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體液噴濺時:

鞋套:進入傳染病區時。

3.嚴密防護:

防護對象:進行有創操作.要給SARS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切開吸痰等操作和做傳染病尸解的醫務人員。

要求:在加強防護的基礎上,應使用面罩

(四)基本防護要求

規范洗手內容:

“六步法”洗手

擺式洗手龍頭

抗菌洗手液

取締公用毛巾

加蓋污物桶

手套

當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損的皮膚黏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防止醫務人員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轉移給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預防醫務人員變成傳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醫務人員將從病人或環境中獲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傳播;在兩個病人之間一定更換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手套的屏障

◆戴手套是為了避免與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質接觸,其目的是雙重性的,既保護醫護人員,也保護病人;

應用操作控制

◆應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將潛在的刺傷事故發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種操作模式。

◆用過的針應立即丟入到適當的防刺、防滲漏的利器收集箱內。如果用后的針不能立即處理,應使用單手回套;不要將針放入已經過滿的利器收集箱中;相關工作完成后,再脫掉手套;

摘掉手套后或接觸體液后立即洗手。

面罩、護目鏡和口罩

戴口罩和護目鏡可防止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體液的傳染性物質飛濺到醫護人員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

隔離衣

穿隔離衣可防止被傳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滲出物、飛濺的水和大量的傳染性材料,必要時可在外加塑料圍裙;脫去隔離衣后應立即洗手,以免污染其他患者和環境。

(五)主要疾病的應急預防

1、職業暴露HBV后應急預防

針對乙肝易感者與對乙肝疫苗無應答者,即血清抗HBs陰性者。當接觸血清HBsAg(+)血液后,措施有兩條:

其一,應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首次應該在暴露后48h內完成。HBIG的效價必須達到1:200000(即200ul/ml)以上,用量0.6ml/kg的保護效果較理想,對既往接種過疫苗而無血清學應答者,宜接種HBIG兩次(相距3—6個月)。暴露后一個月,如未發生乙肝,宜重復應用HBIG一次。

其二,應急接種乙肝疫苗,暴露后6個月內應予血清學隨訪,并注意有無相關的臨床表現與肝功能變化.至于血清學抗體HBs≤10ul/ml的醫務人員,需加強接種乙肝疫苗一次,并接種HBIG一次。上述措施應盡早(48h內)完成。

2、丁肝

丁肝只發生在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它通過類似乙肝途徑傳播。防止乙肝感染的措施也對丁肝病毒有效。

3、職業暴露HCV的預防

◆ 對此類血源性感染尚無適當的預防方案。預防性應用干擾素、抗病毒藥是否奏效無定論,故不推薦。

◆ 對暴露者的血清學隨訪抗HCV十分重要,暴露后24~48h內,6個月與12個月檢查三次抗HCV是必要的。一旦血清抗HCV由陰轉陽,似應及時啟動抗病毒治療,不必等待肝功出現異常。

4、職業暴露HIV后的預防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根據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對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實施預防性用藥方案。

◆預防性用藥方案分為基本用藥程序和強化用藥程序。

◆基本用藥程序為兩種逆轉錄酶制劑,使用常規治療劑量,連續使用28天。

◆強化用藥程序是在基本用藥程序的基礎上,同時增加一種蛋白酶抑制劑,使用常規治療劑量,連續使用28天。

◆ 預防性用藥應當在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盡早開始,最好在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即使超過24小時,也應當實施預防性用藥。

發生一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時,可以不使用預防性用藥;發生一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重度或者發生二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時,使用基本用藥程序。

發生二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重度或者發生三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或者重度時,使用強化用藥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不明時,可以使用基本用藥程序。

職業暴露HIV的處置

1級與2級暴露者,使用基本用藥方案;3級暴露者,應采用強化用藥方案。職業暴露HIV后,專家推薦三步曲處置方案:

1、擠血,用肥皂在流水下清洗;

2、75%乙醇浸泡15min;

3、預防用藥(最好在2h內使用)。

職業暴露HIV后用藥方案

基本用藥方案:目前專家推薦齊多夫定(zidovudine)與拉米夫定(1amivudine)聯用,前者每日600mg,后者每日300mg,連服4周。

目前有兩者的復方“雙汰芝”(Combivir)片上市,每片含前者300mg與后者150mg,用量同上

強化用藥方案:如系高度暴露,再加蛋白酶抑制劑茚地那韋(indinaviL商品名佳息患)或奈非那韋(nelfinavir),前者用量為每日3次,每次800mg:后者用量為每日2-3次,每次750mg。

所謂高度暴露是指下列情形之一,即①暴露血量較多;②暴露源的HIV滴度高;③暴露源為耐藥毒株。此外,暴露血液循環,或投藥時間延誤過久,似應視為高度暴露或按高度暴露處理。

職業暴露HIV后的隨訪

隨訪有兩大內容:

一是血清抗HIV檢測,包括暴露當日,6w,12w與6m,至少4次;

二是服藥后不良反應的觀察與對癥處理。

職業接觸AIDS/HIV的預防

醫務人員接觸艾滋病病人時,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

1、當暴露的皮膚或衣服可能被血液或體液污染時應穿白大衣、戴手套;

2、當血液或其他體液可能濺起時,要穿塑料防護衣、戴防護眼鏡和口罩;

3、醫務人員特別要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銳器劃傷或刺傷,污染的一次性尖銳物體用后應立即收集,在特定的容器內處理不再使用;

4、接觸病人后用肥皂徹底洗手,特別是手被血液或其他體液污染時,必須立即洗手,脫去手套后還要洗手;

5、醫務人員如有傷口、皮炎等,不應參加艾滋病的直接護理工作,也不要接觸污染的儀器、設備;

6、口腔科,外科及行尸體解剖的醫務人員即使對一般病人操作時也要注意避免被病人的血液或體液污染;

7、如醫務人員在工作中不慎將污染物,如血液、體液等濺入口內,要立即吐出,并用水漱口。

職業暴露HIV后登記和報告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情況進行登記,登記的內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暴露方式;暴露的具體部位及損傷程度;暴露源種類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況;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是否實施預防性用藥、首次用藥時間、藥物毒副作用及用藥的依從性情況;定期檢測及隨訪情況。及時向當地CDC報告。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一些測量專業術語下一篇:優秀畢業生訪談錄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