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際金融危機論文

2022-05-06

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際金融危機論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摘要】國際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以及國際金融秩序存在著深遠的中長期影響。起端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終結了美國負債消費模式,由此引發了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現行的國際貿易秩序與格局亟待轉型。以美元霸權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著明顯缺陷,國際貨幣體系向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未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將會有所提升。

國際金融危機論文 篇1:

國際金融危機與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關鍵詞] 國際金融危機;國際金融舊秩序;國際經濟舊秩序;國際政治舊秩序

[摘 要]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是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特別是國際金融舊秩序的產物。因為國際金融舊秩序不僅是國際金融市場監管機制缺失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國金融危機迅速國際化而國際社會應對手段不足的主要原因。舊的國際分工及其對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的侵害,是國際金融舊秩序的重要條件;日趨擴大的發展差距和貧富鴻溝,是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國際政治舊秩序不僅是國際金融、國際經濟舊秩序的重要條件,也是國際金融危機引起大規模戰爭的重要基礎。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把它解釋為國際金融市場自我約束和監管機制缺失的表現,而我國等發展中國家則認為這是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特別是國際金融舊秩序的惡果。因此,前者認為擺脫危機主要靠刺激經濟,后者認為關鍵在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一、國際金融危機與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始于美國房產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又始于美國對虛擬資本泡沫監管不力,然而美國虛擬資本能夠在房產市場吹起如此之大的泡沫,美國次貸危機能夠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能夠蔓延至今,以美元霸權為特征的國際金融舊秩序難辭其咎。

首先,國際金融舊秩序是國際金融市場自我約束和監管機制缺失的主要原因。

1971年美國政府不再實行布雷頓森林協定關于美元與黃金掛鉤的規定,西方各國相繼實行與美元的浮動匯率制,但是布雷頓森林協定的崩潰不僅沒有使國際金融舊秩序終結,反而通過“后布雷頓森林協定”①強化了這個舊秩序。1976年簽訂的牙買加協定規定浮動匯率制合法化和黃金非貨幣化,使美元不僅仍然是唯一的世界貨幣,而且可以通過“發行美元、美元債券、美元金融產品的方式向全世界借債”[1]來彌補貿易和財政赤字。其結果是:

美國運用美元霸權,實施國際通貨膨脹政策,成為其虛擬資本泡沫的主要源泉。例如截至2007年底,美元占了各國外匯儲備的639%。[2]貿易順差國拿到不與黃金掛鉤的美元后,只能再投資于美國。而美國又通過《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不準像我國這樣的貿易順差國企業投資其基礎產業等實體經濟部門,不設限的主要是虛擬資本市場。結果美國金融資產占了世界總量的40%,虛擬經濟創造的價值占了其GDP總額的1/5,[3]從而促成了嚴重的虛擬資本泡沫。

浮動匯率制使利率、匯率波動風險加大,使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紛紛通過金融自由化來“趨利避害”,國際金融衍生品大量應運而生。這些修補國際金融舊秩序的“金融創新”反過來放大了它的基本矛盾,使美國能夠借助各種國際金融衍生品推行國際通貨膨脹。美國雖有比較發達的宏觀調控和監管體系,但對這些大于世界貿易額幾十倍①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既管不了也不想管。管不了是因為美元作為世界初級產品的定價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多數國家貨幣都以它為參照,美國對經濟失衡的匯率調整是無效的;[4]不想管則是因為多數國家大量儲備美元后為了保值,又不得不投資于美元資產,因此美國雖然有巨額貿易逆差幣值卻依然堅挺,財政赤字巨大卻沒有引起通貨膨脹,似乎表明放任自流反而能增加美國政府的收入。這使其認為虛擬經濟具有無限的擴張能力,調控和監管不僅多此一舉而且弊大于利,最終使各種國際金融衍生品成為難以控制的野馬,把國際金融市場再次拉下了危機的懸崖;而不斷堆積又遲遲不能破裂的美元資產泡沫最后不得不以大爆炸的方式為自己沖開出路,從而對整個世界經濟造成巨大的殺傷力。

其次,國際金融舊秩序是美國金融危機迅速蔓延為國際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由于美國能夠以紙幣換財富,國外流通的美元達到了美國發行現鈔的70%,[5]因此它極力宣傳的是只要各國把自己融入自由化的全球市場,美元就可以為它們創造財富,從而把許多開放市場國家與美元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2006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由1990年的3 000億美元增加到近33萬億美元,其中不含日本的東亞國家外匯儲備超過了2萬億美元。[6]它們中間的大部分投資于美國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結果美國金融危機一爆發,像越南、烏克蘭、匈牙利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先后被“傳染”,其他發展中的貿易順差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西方發達國家雖然金融實力比較雄厚,宏觀調控和監管體系比較健全,但由于對美元資產依賴太深,也未能幸免。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是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和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直到2006年2月和2008年9月才先后被我國超過。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日本金融市場也不能不受到沉重打擊。歐洲發達國家迫于美元是唯一的世界貨幣,歐元只是區域性貨幣,也不得不大量儲備美元和購買美國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結果在美國金融危機的連鎖反應下,大批歐洲銀行倒閉,冰島甚至宣布“國家破產”。

再次,國際金融舊秩序是當前世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手段不足的主要原因。

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受國際金融危機之害,但國際金融舊秩序卻使它們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規則,它的重要提案需要獲得85%的投票數才能通過,而美國一家擁有15%以上的投票權,其他184個成員沒有一個超過6%。美國在IMF重大決策上的“一票否決權”,使它得以把自己的利益強加于其他成員。因此,與美國財政部同處于華盛頓的IMF和世界銀行,被廣大發展中國家稱之為美國財政部的“國際部”。早在東亞金融危機期間,IMF和世界銀行就按照美國財政部的旨意,把對發生危機的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作為推行“華盛頓共識”、強迫它們對美國跨國公司開放市場的工具。美國這一特權是憑借當年的實力獲得的,幾十年過去了,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已今非昔比,僅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這“金磚四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占世界總量的146%,貿易額占全球貿易額的128%,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7]黃金以外的外匯儲備已經高達28 000億美元。但美國卻無視這些變化,力圖通過“一票否決權”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行動引向有利于刺激美國經濟的方向上去。而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是治標不治本,必然使廣大發展中國家以極高的代價為美國做嫁衣裳,這使得IMF難以真正達成共識,籌不到足夠的資金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美國在IMF的權利遠遠大于義務的國際金融舊秩序,也使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與它貌合神離。德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六國雖然在IMF占有比較大的投票權,但碰上美國不贊成的事,它們即使聯合起來也干不成。在2008年7月的西方八國首腦會議上,當法國和德國提出對操縱國際油價的投機資金實施監管的建議時,美國輕而易舉地就把它否定了?,F在美國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重災區”了,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也不愿意在IMF為美國承擔大于自己權利的義務,從而形成美國的刺激經濟方案與德國、法國等加強國際金融市場監管方案的對立。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還打出了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旗號,以削弱美國在IMF中的投票權,提高自己的投票權;削弱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提高歐元等區域超主權貨幣的地位,如果不行則賦予特別提款權超主權貨幣的功能。然而,美國憑借在IMF重大決策上的“一票否決權”,使德國、法國等的改革要求難以奏效,從而使西方發達國家內部也難以形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合力。

因此,我國提出的通過共同推動制訂IMF和世界銀行改革方案,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完善國際金融監管機制,確保發展中國家有效參與金融穩定理事會等國際金融監管機構;推動完善國際貨幣體系,健全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保持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相對穩定,以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主張,是國際社會認真總結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教訓的必然選擇,符合歷史發展潮流。[7]實現了它,才能為世界各國共同克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提供必要的體制機制保障。

二、國際金融危機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國際經濟舊秩序主要由不公正的國際金融關系、不安全的國際經濟關系①和不合理的國際貿易關系②所構成。國際金融舊秩序是國際經濟舊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經濟舊秩序是國際金融舊秩序的重要基礎,它們共同促成了這次國際金融危機。

首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舊的國際分工,是國際金融舊秩序的重要基礎。

二戰后,左翼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保羅•巴蘭、勞爾•普雷維什等人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表述為“中心—外圍”關系,指出處于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中心的發達國家通過對處于外圍的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不等價交換,使后者只能依附于前者發展。后來羅賓•科恩、保羅•肯尼迪、雅克•阿達等人又從外圍國家中間分出了半外圍國家,認為它們雖然通過接受跨國公司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而具備了工業化的潛力,但并沒有改變反而加深了依附中心國家發展的地位。依附地位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處于不等價交換之中,貿易條件日趨惡化,負債累累,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只肯從攫取的超額剩余價值中拿出一小部分以官方援助的方式返還發展中國家。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它們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援助承諾越來越難以實現,援助條件也更加苛刻。盡管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再次要求發達國家兌現官方援助承諾,但至今是雷聲大雨點小。

不等價交換使發展中國家必須不斷向發達國家出口資源產品和廉價工業品來形成貿易順差,才能積累起進口發達國家資本貨物和核心技術的外匯儲備。美國不但借此向發展中國家坐收“鑄幣稅”,而且迫使它們出讓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國際金融體系的分工中形成了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憑借儲備貨幣特權大量生產虛擬產品,而發展中國家只能用自己的外匯儲備購買虛擬產品的“金融中心—外圍”關系。它一方面“讓世界上2/3的人口沒法獲得金融服務”,[8]另一方面又使發展中國家明明知道美國次級房貸產品風險很高,也要大量購買。而美國商業銀行能很快通過資產債券市場向發展中國家出售這些高風險產品,收回資金和利潤,也使它們不顧風險地大舉發放,從而推動了房產價格一路狂漲,終于引發了次貸危機。

其次,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的侵害,是國際金融舊秩序得以維持的重要條件。

美國通過世界貿易組織在發展中國家推行貿易自由化,為進一步迫使它們接受金融自由化創造了條件。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后經常項目產生大量赤字并導致關稅收入急劇下降,不得不按照“華盛頓共識”實行金融自由化,放開國際短期資本流入,從而為國際投機基金沖擊它們的貨幣創造了條件,先后導致了1999年巴西和2001年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同樣,一些東亞國家也在美國的壓力下,經過了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兩個階段,最終陷入了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因此,江澤民同志2000年9月7日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指出,經濟全球化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正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9]然而,東亞金融危機過去后,美國繼續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迫使其政府削弱甚至放棄市場管理和宏觀調控,結果是大量資本從生產和貿易領域流入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虛擬資本市場,最終匯集成把世界推入國際金融危機旋渦的強大狂流。

美國等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的侵害,還突出表現在要求發展中國家單方面開放市場上。開放市場是經濟主權的部分讓予,只有遵循對等開放的原則,才不至于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造成損害。美國等發達國家在迫使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卻對它們推行苛刻的貿易保護主義。例如美國是個高技術產品研制和出口大國,卻對中國實行了嚴厲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只允許中國進口它的一般產品。1979年中美兩國簽訂優惠貿易協定以來,中國進口企業一直拿不到美國紅色出口許可證(軍用技術產品),很難拿到黃色出口許可證(軍民兩用技術產品),就連綠色出口許可證(民用技術產品)也常常受到限制,這是美中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平衡國際收支逆差,美國要求中國用外匯儲備對其投資,卻又只準購買其虛擬資產,而美國跨國公司卻大量進入了中國的裝備工業、基礎產業等戰略部門。美國這種不對等開放政策雖然保證了美元匯率穩定,使國際金融舊秩序得以維持,卻加大了美國虛擬資產泡沫。

平等參與國際經貿事務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的另一重要標志,但無論是在原來的關貿總協定還是現在的世界貿易組織中,發展中國家都處于被支配的不平等地位。這是與它們在IMF和世界銀行中的被支配地位相輔相成的,例如取消管制既被世界貿易組織視為貿易自由化的前提,也被IMF和世界銀行確定為金融自由化的先決條件。21世紀以來,盡管資源外向型的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諸如歐佩克這樣的國際組織來主宰不可再生資源大量流失的命運,加工貿易型的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期貨等現代避險工具來減少貿易自由化后的風險,但在發達國家金融自由化政策喚起的幾十萬億美元的金融投機浪潮下,無論國際資源組織決定增產還是減產,無論加工貿易國家抑制還是擴大消費,都無法扭轉國際期貨市場的暴漲暴跌。也正因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就像在國際貿易機構中一樣無權,因此IMF監督國際匯率的職能名存實亡,國際金融市場處于完全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國際金融資本在興風作浪中通過掠奪發展中國家而大發橫財,但卻異化為發達國家無法駕馭的野馬,最終沖進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淵。

再次,國際經濟舊秩序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和貧富鴻溝日趨擴大,加劇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生產過剩,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之一。

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使其勞動階級的貧困化加深,導致內需嚴重不足;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力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保持很高的外匯儲備,進一步抑制了它們的內需。發展中國家勞動階級的貧困化,又削弱了發達國家勞動階級與資產階級博弈的能力,擴大了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發達國家的資產階級自然不愿意改變勞動階級的相對貧困化趨勢,于是通過房貸、車貸等次級貸款來擴大需求,減少生產過剩,而這不過是飲鴆止渴,只是使生產過剩危機來得更加猛烈一些并以金融危機的方式爆發出來罷了。

同樣,國際經濟舊秩序還使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難以輕易化解。例如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和前兆之一是2007年以來的世界糧食危機,而它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開放農業市場后,被迫將主要農業資源用于種植發達國家需要的經濟作物的結果。糧食危機使大批發展中國家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雪上加霜,一些國家甚至由物價暴漲發展為社會動蕩。這不僅使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需求更加不足,也使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環境更加嚴峻。

因此,我國認為“不僅要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渡過當前難關,而且要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健康、穩定的世界經濟新秩序,”[10]才能真正有效地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并減少它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造成的嚴重損害。

三、國際金融危機與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

當年鄧小平提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時,曾經強調指出:“還應該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國際經濟新秩序相適應?!盵11](P328)同樣,我們通過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國際經濟新秩序來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時,也不能忘記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這個重要前提,這是因為:

首先,國際政治舊秩序是國際金融舊秩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1815年英國通過反拿破侖戰爭建立了由其當盟主,有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以及復辟了波旁王朝的法國參加的“神圣同盟”,從而為1821年確立金本位制、建立英鎊霸權奠定了政治基礎。同樣,二戰后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是在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國,使美國成為新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基礎上建立的;而1976年的“后布雷頓森林協定”則是資本主義世界為了同成為超級大國的蘇聯相對抗,需要繼續擁戴超級大國美國為資本主義世界領袖的產物。冷戰結束后,美國為了維持美元霸權,繼續運用了各種政治乃至軍事手段,甚至不惜發動戰爭。例如“當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決定在石油貿易中不再采用美元作為結算手段時,美國不惜代價出兵攻占伊拉克以穩定美元的霸主地位?!盵12]

其次,國際政治新秩序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要保障。

2003年5月28日胡錦濤同志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提出了我國關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五項主張: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和尊重世界的多樣性;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促進全球經濟均衡發展;尊重和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重要作用。[13]這五項主張揭示了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與國際經濟新秩序之間的深刻聯系:一方面,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要保障,因為國際關系民主化既包括了國際政治關系民主化,也包括了國際經濟關系民主化,世界多樣性既包括了各國政治制度和體制的多樣性,也包括了經濟制度和體制的多樣性,新安全觀既包括了政治安全觀,也包括了經濟安全觀;要使世界經濟朝著均衡、穩定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就必須為它創造一個多極化、民主化、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而尊重和發揮聯合國的重要作用,對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在聯合國的決策機制中,成員國不分大小強弱,均為一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雖然有一票否決權,但美國不能一手遮天,因為其中既有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又有俄羅斯這樣的前社會主義的軍事大國。這種機制比IMF的決策機制要公平、合理許多,因此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一些國家和學者紛紛主張用聯合國的決策機制來改革IMF,使IMF能夠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呼聲。

再次,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才能避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把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引向大規模戰爭的歧路。

通過大規模戰爭來刺激經濟、擺脫危機是國際政治舊秩序下屢見不鮮的現象。1900至1903年和1907至1908年兩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促使帝國主義國家掀起軍備競賽高潮,最后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使德國、日本和意大利加速走上了通過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來擺脫危機的法西斯主義道路,而積極擴軍備戰也成為英國、法國、美國等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1997至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影響了美國、歐洲的繁榮,1999年就爆發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八國進行的南斯拉夫戰爭。2001年美國IT泡沫破裂引起了經濟衰退,成為“9•11”事件的經濟成因之一,而美國以此為借口接連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經濟恢復了繁榮。阿富汗戰爭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嚴重消耗了美國財力,使美國政府通過放松金融監管來更多地從其他國家轉移財富,結果加速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14]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的軍費開支不減反增,阿富汗戰爭沒有平息反而擴大,證明了一些人士關于“戰爭是阻止美國經濟落向深淵的最后剎車器”的擔憂。[15]因此只有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快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才不至于用飲鴆止渴的方式來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從而給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造成更大的災難。

參考文獻:

[1] 郭慶平美元超然地位導致全球經濟失衡[Z]搜狐財經,20090704

[2] 周小川關于儲蓄率問題的思考[Z]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90324

[3] 楊承訓“虛擬—泡沫王國”: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2)

[4] 周小川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Z]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90323

[5] 23名學者激變是否減持美國國債[Z]新華網,20090531

[6] 唐杰匯率,經濟增長與流動性過剩[J]開放導報,2007,(6)

[7] 胡錦濤在“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90617

[8]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在首屆全球智庫峰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Z]搜狐財經,20090702

[9] 江澤民關于經濟全球化問題[N]人民日報,20000908

[10] 溫家寶堅定信心,加強合作,推動世界經濟新一輪增長——在世界經濟論壇2009年年會上的特別致辭[N]人民日報,20090128

[11] 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王佳菲全球金融危機及中國角色定位[J]社會科學研究,2009,(1)

[13] 胡錦濤世代睦鄰友好,共同發展繁榮——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030529

[14] 鄭永年金融危機后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及中國選擇[N]南方都市報,20090322

[15] 王建是走向世界新秩序還是走向戰爭[N]華夏時報,20090501

[16] 戴相龍全球化趨勢下的國際金融形勢及我國的金融政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9,(12)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Establishing New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Order

YE Wei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finance crisis; the ol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der; the o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the ol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責任編輯 陳翔云]

注:

①不安全的國際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合理國際分工、不平等的經濟主權地位和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②]不合理的國際貿易關系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進出口的不等價、市場開放的不對等和國際貿易活動的不平等參與。

①例如1998年世界貿易額6萬多億美元,但外匯買賣交易達到500萬億美元,后者是前者的83倍。(參見戴相龍:《全球化趨勢下的國際金融形勢及我國的金融政策》,載《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9年第12期)

作者:葉衛平

國際金融危機論文 篇2:

國際金融危機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秩序的發展方向研究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以及國際金融秩序存在著深遠的中長期影響。起端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終結了美國負債消費模式,由此引發了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現行的國際貿易秩序與格局亟待轉型。以美元霸權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著明顯缺陷,國際貨幣體系向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未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將會有所提升。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秩序;發展方向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接連發生的國際金融問題對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秩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當今世界金融體系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特別是2007~2010年美國華爾街爆發的次貸危機,最終釀成了一場國際金融危機,這也進一步揭示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長期霸權地位嚴重影響著國際金融秩序,但發達國家并沒有在國際金融秩序中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而發展中國家卻一直在國際金融格局中被動接受發達國家的安排。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使發達國家內部的金融危機很容易波及至全世界,對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秩序造成更為嚴重的危害,所以必須要針對當前國際金融體系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對國際金融格局進行變革,以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正確地認識國際金融危機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秩序的發展方向,是能夠讓世界各國準確把握世界金融形勢發展趨勢,并將其作為制定國內金融政策、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基礎的需要。

一、國際金融危機下全球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

1990年之后,美國的負債消費深度刺激著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可以說全球經濟增長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美國負債消費。一方面,美國的負債消費拉動了東亞經濟等新興市場經濟的出口需求,美國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帶動著其他國家貿易順差的相應擴大,而針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也成為了拉動東亞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美國又通過資本市場將東亞經濟體對美順差所形成的外匯儲備回流,進一步支持了美國的負債消費。這種在商品市場上貿易順差與資本市場上外匯儲備回流的“雙循環”支撐著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起端于美國華爾街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體現了美國負債消費模式的弊端,因此,以美國負債消費為基礎的全球經濟增長方式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一)應大幅調整美國家庭的資產負債結構

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了美國家庭資產的嚴重縮水,所以美國應當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對家庭的消費-儲蓄結構進行適量的調整,這些調整主要包括提高家庭儲蓄率、降低家庭消費率兩方面。因美國在全球金融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這種家庭的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對全球經濟而言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二)應大幅調整美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結構

美國金融機構作為負債消費的助推器,所含有的高負債與高杠桿比率對次貸危機的爆發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提高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致使其資產質量相應低迷,因此在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率回歸到正常水平之前,美國應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改變信貸虧損的現狀。

(三)全球融資成本可能會有所調整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揭示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諸多問題,加強金融監管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加強金融監管涉及到場外衍生品交易、杠桿交易、抵押貸款、信貸評級等多個領域的各個業務,因此很有可能會提高全球融資成本。加強金融監管的趨勢一定會金融市場的風險定價回歸到正常水平,但也改變了多年來負債消費的廉價融資成本。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國際貿易秩序與格局的轉型

(一)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興起,變遷國際貿易秩序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興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秩序受到猛烈沖擊,并且這一浪潮還間接影響了國際貿易。各國政府為了救助金融危機下的金融部門和企業,采取多種優惠政策刺激經濟的復蘇,貿易保護措施便是這些政策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國際金融危機下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金融機構,在救助這些金融機構時,各國政府會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支持,并且采用各種優惠政策刺激這些機構向國民提供信貸,這樣也就產生了金融保護主義。另外,各國政府在采取財政刺激政策時,往往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非歧視原則,保護本國產品和企業,出臺一些只雇用本國人、支持國貨、增加進口稅額等政策??偠灾?,國際金融危機會使各國企業和國民認識到自己在國際上的身份,在本國經濟陷入危機時,所有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會向本國政府求助,這種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無形之中對其他國家進行了排斥,也由此滋生出了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出現最根本的因素是全球貿易體系的缺陷,這也嚴重威脅著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秩序的根基。

(二)催生綠色低碳經濟方案,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讓政府在救助金融機構、恢復經濟增長的同時,將注意力也放在了氣候變化問題上,并且將以發展清潔能源、減排溫室氣體為核心的低碳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投資領域。奧巴馬在金融危機中上任為美國總統,并且在上任初期便一改以往布什政府的做法,將綠色低碳經濟作為經濟復蘇的一個增長點,提出綠色經濟刺激方案,在方案內計劃對環保、新能源上進行大規模的資金支持,并且試圖以立法的形式推行他的綠色新政。1997年12月,日本東京召開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就此產生。2005年全球平均氣溫又創新高,全球面臨著嚴重的氣候考驗,《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自此開啟了“后京都時代”?!毒┒甲h定書》的生效意味著只有節能、低污染的產品才能夠在國際貿易上獲得大眾的認可,也才能夠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金融危機催生了綠色低碳經濟方案以及新的貿易協定,改變了傳統的國際貿易格局,較大地改變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地位。

三、國際貨幣體系走向多元化趨勢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國際貨幣體系在美元霸權下存在的嚴重缺陷,而作為國際最后貸款人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時卻無能為力,因此必須全面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美元霸權下的國際貨幣體系終將崩塌,隨之而來的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時代。2009年4月2日落幕的二十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增資、加強金融監管等全球攜手應對金融經濟危機議題達成多項共識,如果能夠落實G20倫敦峰會的相關改革措施,那么就會相應提升國際貨幣基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以確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金融秩序中的調控作用能有效發揮。

(一)建立多元化的儲備貨幣

新形勢下改革國際貨幣體系要求必須在未來5~10年間削弱美元霸權,建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次貸危機后美國進行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對美元中長期幣值走勢形成巨大貶值壓力,由此造成的新一輪通貨膨脹將會帶來全球美元資產的再度貶值,為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金融風險,所以各儲備持有國家針對這一現狀會相應的減持美元儲備,以減少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及程度,因此建立多元化的儲備貨幣是國際貨幣體系的總體趨勢。

建立超主權貨幣是儲備貨幣多元化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超主權貨幣的概念早在1969年建立的特別提款權上就得到了體現,特別提款權也被稱為紙黃金,其作用在于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但是在之后的40年中,特別提款權的貨幣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到目前為止,紙黃金的價值也僅僅由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組成的一籃子儲備貨幣決定,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均被排斥在貨幣籃子之外。所以說要建立一個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貨幣的代表性。建立超主權貨幣是維護國際金融秩序中長期遠大的目標,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建立新貨幣體系的訴求。另外,區域貨幣的發展也是形成儲備貨幣多元化趨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歐元近幾年國際地位的增加,對美元國際貨幣地位產生了巨大威脅,在國際貨幣體系中開始占有一席之地。雖然從目前來看,歐元還不能替代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地位,但也成為平衡國際金融秩序重要因素。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也是儲備貨幣多元化的主要形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并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的飛速發展增強了中國金融對世界的影響力,在國際交易中人民幣也開始被頻繁使用。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區由美元和歐元成為支撐,但亞洲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區卻缺乏自己的主導貨幣。美元資產是亞洲國家巨額的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使美元資產在金融泡沫擠壓中大幅度縮水,這些持有美元資產的亞洲國家面臨著很嚴重的金融資產損失風險,因此亞洲經濟區需要多元化的儲備貨幣來應對國際金融秩序的變化。隨著中國在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的崛起,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人民幣在很多亞洲國家中開始受到追捧,這也成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最重要的市場基礎。

(二)國際貨幣基金改革的核心

治理結構改革是國際貨幣基金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份額改革。成員國的份額與成員國所擁有的權利義務成對等的關系,成員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間繳款一定的金額,之后成員國便擁有了投票權以及特別提款權,這一金額也決定了成員國能夠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的規模。就目前來講,國際貨幣基金的治理結構面臨的兩大問題主要是份額分配不均以及最貧窮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中發言權過于微弱。為了解決以上兩大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了“份額與聲音”的改革探討,但在具體執行時,卻遭到歐美國家的強烈抵制。世界經濟體之間有著嚴重的利益沖突,美國在傳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著一票否決的權利,自然是不愿放棄,這也意味著美國僅僅會出讓有限的份額,并且歐洲國家也不愿放棄投票權與任何比例的份額。

監測功能改革國際貨幣基金改革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著對成員國的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監測的功能,并需要針對成員國的宏觀經濟狀況向總部定期提交評估報告,總部以此評估報告作為是否對成員國提供貸款的考核標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功能維護了各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同時也保證了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質量。當前國際貨幣基金的監測功能存在著兩大弊端:首先是過于偏重工作人員對各國宏觀經濟的雙邊監測,卻忽視了對世界經濟與全球金融市場的多邊監測;其次這樣的基金監測對于那些不向基金借款的發達國家沒有任何的約束作用,相反,發達國家甚至可以利用自身經濟實力雄厚的優勢,壓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對自己不利的宏觀經濟監測報告。

貸款職能改革是國際貨幣基金改革面臨的第三個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向成員國貸款,當成員國因各方面因素在國境內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時,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支援,以便更為迅速的度過眼前的難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功能是維持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保障。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真正實施貸款功能時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首先,成員國能夠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的貸款規模十分有限,且還要經歷一系列的審核手續,放款周期過長,很難讓成員國及時解決眼前的問題;其次,當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成員國發放貸款時會附加一系列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求借款國實施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這些條件雖然可以改善國際收支,但對內而言會進一步惡化危機國的經濟金融狀況,加深經濟危機的波及面,對借款國而言這樣的藥方簡直得不償失,這也是很多成員國在面臨經濟危機時不喜歡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最根本原因。

四、結語

國際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提高了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難度,使國際資本流動更加趨于不穩定性,加快了國際金融秩序的轉型。就目前來看,全球資本鏈正由老牌的歐美國際貿易中心向著發展中國家經濟形態轉變,這也是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秩序的未來發展趨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的加快,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結構已經和國際經濟發展戰略相互接軌,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推動著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秩序的轉型。

參考文獻

[1]向雅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法律路徑研究[D].武漢大學,2012.

[2]王漢儒.國際貨幣體系視角下世界經濟失衡的根源探析——對世界經濟失衡的另一種解釋[J].財經論叢,2012,(3).

[3]劉春喜.金融發展差異與中美經常項目失衡的關系:微觀層面的一個文獻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2,(12).

[4]王漢儒.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失衡根源與再平衡困局——基于國際貨幣體系的視角[J].財經問題研究,2012,(5).

[5]王子先.研發全球化趨勢下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關系的思考[J].國際貿易,2013,(9).

作者簡介:丁怡(1994-),女,重慶人,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作者:丁怡

國際金融危機論文 篇3:

國際金融危機是國際金融資本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危機

摘要:資本形態發展到國際金融資本時代,必然會產生國際金融危機,這是不可避免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國際金融資本擴張的過程中,貨幣領域和生產領域的制度設計,為世界經濟經濟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作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紐帶,金融自由被美國所主導,最終產生了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國際金融資本;主導;世界經濟體系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在21世紀,這場危機具有國際性和影響范圍廣等特點。由于以上特點,因此,對于這場國際性金融危機,僅僅反思其金融因素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考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原因。從某種程度上來來講,國際金融危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原因也是非常多的,需要我們理性分析。

1.國際金融資本概念

國際金融的資本化產生了國際金融資本。希法亭曾經非常系統的描述過金融資本,他認為,只有通過銀行,產業資本才能被有效支配,然而,銀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步成為產業資本家。經濟學專家說,金融資本指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轉化而成的資本。隨著資本范圍的不斷擴大,形成了國際金融資本,但是,這種資本不僅僅是擴展其地域范圍,還有很豐富的內涵。第一,如今,國際金融資本的形式越來越多元,不再單單是產業資本,而是以虛擬資本為主,它的目的也發生了改變,主要是為了加強對世界的長期統治。第二,國際金融資本的競爭主體也在不斷改變,由以往的國內公司和國際跨國公司為主,逐步轉變為國際組織或者國際公司,這樣就可以通過控制這些公司來加強對世界經濟體系的控制。第三,對于資本形態來說,金融資本要想統治全球經濟,產業資本是最主要的,同時,由于各種原因,銀行資本的虛擬化程度還非常低。但是,在國際金融資本時代,起主導的作用的則是以銀行資本為基礎的虛擬資本。

2.國際金融資本主導下的世界經濟體系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國際信用貨幣體系的建立和全球產業結構的重新安排為國際金融資本的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2.1.以美元符號化為基礎的國際信用貨幣體系

建立國際信用貨幣體系的基礎是美元的符號化,不僅弱化了資本對實物的依賴,而且還促進了國際金融資本的規?;?、虛擬化和全球化,這也是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布雷頓森林體系認為,除美國之外,各國中央銀行必須要積累黃金和美元,并通過保持貿易順差來實現國際儲備,增強自身經濟實力。然而,特里芬難題闡述了這樣的觀點,這些國家要想取得貿易順差,基本上都要依賴美國來完成,由于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是非常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美元的國際信用地位不受損,就必須要保持美元的發行和黃金儲備量,這樣才能使國際收支平衡,避免美元的大量流失?;谝陨显?,國際資本要想不斷擴張,其主要障礙還是黃金數量。在性質上,布雷頓森林體系屬于金匯兌本位制,這直接制約著國際金融資本的進一步擴張。隨著經濟的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塌,國際貨幣體系逐步轉變為以美元為核心,黃金不再是任何國家發行貨幣的標準,貨幣本位也發生了改變,由以前的金本位制轉變為信用本位制,這種制度更加純粹,受到的限制也相對較少,使得貨幣的發行更加自由和自主。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美元逐步成為世界性貨幣,在世界貿易中承擔著流動性媒介的責任。正是因為這項功能,美國就可以將美元推廣到全世界,使其具有國際性功能。同時,作為國際貨幣的代表,美元也越來越虛擬化,為金融資本的擴張提供了條件,也使美國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強。

2.2國際金融資本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重新安排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本國和殖民地之間構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這種結構較為單一,殖民地負責初級產品的生產,而本地則負責對產品進行加工和升級,最終在將其銷售到殖民地,獲得巨大利潤。通過這種方式,資本主義國家賺取了豐厚的原始積累。如今,雖然殖民地消失了,但是理論和規則同樣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將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擴展到了全世界范圍內。1970年后,國際金融資本是以美國為主導的,他們為了更好地規避風險,避免生產過?,F象的出現,對全球經濟的產業結構進行了安排,使得世界經濟出現了兩極化局面??偟膩碚f,發展中國家是生產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而發達國家卻壟斷著全球最具優勢的產業和技術?!敖涍^多年發展,發達國家的產業相對較為先進,朝著非物質化的方向在發展,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產業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原來的傳統生產逐步轉向如今的高新產業?!碑a業的轉移,使得發展中國家逐步融入到資本主義統治體系中。重新安排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其主要目的就是滿足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需求,是過剩的金融資本有了新的去處。這種產業結構的重新安排,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它的目的是希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系都按照美國的經濟運轉方式來進行,這樣美國就可以高效的控制其它國家的經濟。在當時,也是由于世界上其它國家的經濟結構都不具備形成獨立經濟體系的條件,使得美國開始主導世界的實體經濟,而其他國家只能被迫依賴這種經濟體制。

3.國際金融危機是國際金融資本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危機

目前,世界處于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各種資本形態中占據統治地位的是國際金融資本,出現的危機主要是國際金融危機。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3.1發達國家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過剩危機

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國際金融資本占據主導地位,由于各種原因,發達國家出現了實體經濟過剩的危機。產生這種危機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這種危機通過全球化方式來進一步轉嫁到其它發展中國家,將實體經濟的危機暫時壓??;二是,經濟主體形態是虛擬經濟,而貨幣制度和虛擬經濟則從另一個角度上彌補了實體經濟的生產過?,F象。隨著虛擬經濟的危機爆發,最終實體經濟也爆發了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是以產業資本為主導的,而生產領域的問題則是引發經濟危機的最主要因素。金融資本產生于十九世紀末,有機結合了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然而,產業資本循環制約著銀行的投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領域最容易引發經濟危機。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經濟進入國際金融資本階段,這時,虛擬資本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實體資本,并進一步擴張,成為國際金融資本的主體,最終爆發了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較大影響?;谕N原因,在二十世紀,墨西哥和東南亞也發生金融危機,但與國際金融危機相比,它們的影響范圍相對較小,只會對本區域的經濟產生影響。

3.2信用貨幣體系的確立

確定信用貨幣體系后,在國際金融資本中,虛擬資本的比例占據主導地位。同樣,伴隨著資本形態的發展,虛擬資本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種趨勢是符合國際金融資本運動規律的。1970年后,建立了國際信用貨幣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資本價值增值的性質,使得資本家獲利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然而,“虛擬經濟無法獨立運行,必須依托于實體經濟才能發揮其作用,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超過實體經濟的承擔范圍后,就會爆發經濟危機?!痹诂F實中,由于大多數虛擬資本都被投入到泡沫經濟中,一旦這些泡沫產業出現問題,虛擬資本必然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是很危險的。美國就是由于次貸危機、泡沫經濟等原因發生了較大規模的金融體系危機,不僅僅對國內經濟產生了較大影響,還影響到了全世界,甚至給某些國家帶來災難性的毀滅。一旦爆發國際金融危機,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付出的代價要更大,經濟的損失也更慘重,這是因為,第一,對于實體經濟來說,外在需求降低,使得國內產生環境較差,生產成本也會隨之上升,但是利潤卻大幅下降,甚至有是生產出來了也沒有人要買;第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自身所擁有的外匯出現貶值,甚至購買的金融衍生品也損失慘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范圍很大,全世界各國的經濟體系都不能幸免于難,所以,為了避免爆發經濟危機,各國都要建立信用貨幣體系,并不斷完善該項制度,從制度上保障經濟的平穩運行。

結語: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經濟危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無法避免。我們還認識到了,只要以美元為主的國際信用體系和以國際金融資本為主導的世界產業結構繼續存在,世界經濟就會朝著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方向在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就會一直存在。

參考文獻:

[1]欒文蓮.當今國際金融危機是當代帝國主義經濟體系性、總體性危機[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7(1)

[2]趙振清,肖志家.國際金融危機是國際金融資本占主導地位背景下危機的表現形式[J].法制與經濟,2010(3)

作者:曾滔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國際財政研究論文下一篇:國際貿易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