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結直腸癌預防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結直腸癌預防范文

結直腸癌流行病學

結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結直腸癌是男性第三位和女性第二位常見的惡性腫瘤。2012年全球男性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為746000例,占所有惡性腫瘤10%;女性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為614000例,占所有惡性腫瘤9.2%。在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差異都非常大,這一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根據WHO的2012年數據,發病率最高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是發病率最低的西非國家的10倍左右;死亡率最高的西非國家結直腸癌的死亡率是中東歐國家的6倍左右。

大腸癌作為中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目前最受關注的惡性腫瘤之一。在2012年診斷的全球1361000例結直腸癌中,中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數達到253000例,占全球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的18.6%。作為全球結直腸癌每年新發病例最多的國家,開展積極的腫瘤防治對策,對降低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制定具有本國特色的防治特色時,既需要結合本國的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征,同時又需要積極應用歐美發達國家在結直腸癌篩查普查中的既得經驗,節省摸索時間和費用,因此對全世界、全亞洲、西方發 達國家和本國的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研究,能夠幫助政府制定流行病學篩查普查策略、預算相關人力物力的投入,并開展相關的流行病學及臨床基礎研究。

可惜的是,目前整個中國在結直腸癌領域仍然缺乏足夠完善的流行病學數據庫及數據系統,對全國結直腸癌的流行病學特征難以獲得可信賴的分析結果,而難以獲得在全國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相關政策或篩查普查方案。而在東南沿海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以地區為主的流行病學數據相對較完備,其分析結果具有局部地區適用性,由于結直腸癌被認為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對其分析結論對周邊或其他具有類似生活方式的地區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將簡單分析中國結直腸癌在亞洲及世界中的發病率變化情況,并重點依托上海市的流行病學數據及與美國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對結直腸癌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總結分析。上海作為中國的發達地區,近30年來生活方式越來越西方化,對上海,特 別是上海市區人群(覆蓋約619.5萬市區居民)近30年來流行病學特征的分析,對其他經濟逐步發展、生活方式逐步西方化的地區制定流行病學策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大腸癌的發病率的變遷

2009年開始,中國衛生部啟動了國家層面的腫瘤傳報注冊項目,至2012年6月,共有104個腫瘤傳報單位向衛生部傳報了2009年的惡性腫瘤發病數據,共覆蓋人口達到2億。2009年中國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情況發表在2013年《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雜志上,這是迄今為止報道的最全面的關于中國惡性腫瘤相關發病情況的數據。盡管這個數據分析的內容和質量和美國SEER的年報數據仍然有較大差異,對我國開展流行病學研究仍然具有重要價值。根據2009年的數據,結直腸癌已經成為我國第三位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粗發病率達到29.44/10萬人口,僅次于肺癌和胃癌;其死亡率位居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五位,為14.23/10萬人口(圖1)。

通過在世界范圍內對近30余發病率變遷的比較發現,從9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和亞洲的日本和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開始逐年下降,但是中國等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結直腸癌發病率仍然在逐年上升,在男性患者中這一流行病學特征更加明顯。

以上海市區為例,肺癌、結直腸癌、女性乳腺癌和男性前列腺癌的粗發病率逐年上升,而傳統高發的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和女性宮頸癌則呈相對穩定或逐步下降的趨勢(圖2)。

目前很多惡性腫瘤發病率的上升是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原因,而對年齡進行標化后的年齡調整標化發病率能夠反映惡性腫瘤的實際發病率變化。而在上海市區,結直腸癌的年齡標化發病率仍然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這一點和美國SEER數據的全美結直腸癌發病率有明顯的差異(圖3)。

由于我們目前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仍然處于上升的態勢,我們可以鑒借歐美國家在20世紀70~80年代的經驗對我們目前的結直腸癌防治工作提供參考。根據美國SEER的數據其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61/10萬持續下降至2006年的45/10萬;從2001年至2010年,總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每年下降3.4%,尤其是5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每年下降3.9%。根據美國經驗,其發病率的降低主要歸因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其在70年代后期廣泛開展的結直腸癌的篩查普查。歐美國家這些篩查普查的經驗和最終的獲益為我們開展大規模的篩查項目提供了很好的依據,目前上海已經開展全市范圍內一般危險度人群的篩查普查工作,有望在未來20~30年內能夠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三、結直腸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學變化

結直腸癌的死亡率的流行病學變化既與發病率的變化有相關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人口的老齡化,結直腸癌的粗死亡率全球均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在去除年齡因素的標化發病率在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呈現下降的趨勢。目前中國尚未見全面的報道中國全國水平結直腸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特征,但是在上海市區近30余年來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一變化在結腸癌中變化有其明顯。從1973年至2007年,結腸癌年齡標化死亡率以2.42%(男性)和2.48%(女性)的比例升高(圖4);而根據美國的數據,其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則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年降低,從1975年的28.5/10萬下降至2006年的17/10萬。

歐美國家結直腸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學變化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篩查普查方案的廣泛開展,發現了更多的早期腫瘤和癌前病變,提高了結直腸癌的治愈率而降低了死亡率;另一方面規范化治療的開展使中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進一步降低了結直腸癌的死亡率。

四、結直腸癌的發病部位和發病年齡的變化

發病部位

盡管隨著生活方式的改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是在結腸和直腸的發病趨勢并不完全一致。盡管目前從全中國而言,直腸癌仍然占結直腸癌的多數,但是在中國相對發達地區,結腸癌的比例已經超過直腸癌。上海市區在1984年(男性)和1980年(女性)結腸癌的粗發病率已經超過直腸癌,而結腸癌的發病率上升更加明顯(圖5)。

表1顯示從1973年至2007年,男性和女性的結腸癌以標化后每年3.44%和3.35%的比例上升,而男性和女性直腸癌的標化發病率上升僅1.53%和1.07%。這一流行病學變化對指導結直腸癌篩查普查的策略有參考價值,同時也再次強調體檢時全結腸鏡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從2002年至2007年,在覆蓋619.5萬人口的上海市區,每年新發的結腸例數/直腸例數的比值平均為1.4(男性)和1.76(女性),而相對在覆蓋792.64萬人口的上海郊區,該比值為1.12(男性)和1.36(女性),提示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可能和結腸癌的發病具有更主要的相關性。

發病年齡

我國近年來結直腸癌的年齡構成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在上海市區,其年齡構成與歐美國家越來越相似,70歲以上老年結直腸癌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根據美國SEER數2000~2007年美國59%的結直腸癌患者為70歲以上患者,49歲以下的年輕結直腸癌患者僅占6%。而以上海市區為例,1990年時70歲以上老年結直腸癌患者占31.9%,49歲以下年輕結直腸癌患者占15%;而到2006年時70歲以上老年結直腸癌患者比例達到56.8%,而49歲以下年輕結直腸癌患者僅占7.9%(圖6)。從圖中可以看出老年大腸癌所占比例的上升,而老年結直腸癌比例的上升使我們開展篩査普査及臨床治療方面均面臨新的問題。例如,歐美國家對一般危險度人群開展篩査的年齡是50歲,因為在歐美國家90%的結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群;而在上海我們發現1990年時85%的結直腸癌發生于50歲以上人群,因此當時一度推薦中國人群45歲開始結直腸癌的篩查,但是在2006年已經有92.1%的結直腸癌發生于50歲以上人群,鑒于這一流行病 學特征,目前我們亦可推薦在50歲以上人群開展結直腸癌的篩査。同時老年患者對治療(手術、放療和化療)的耐受性較差,合并癥及治療并發癥較高,對我們臨床的結直腸癌的治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正視結直腸癌患者人群的老齡化特征,要求各個醫院在結直腸癌??浦屑訌娍剖遗鋫?,對老年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持系統。

第二篇:NCCN 最新指南:結直腸癌篩查

NCCN 受 ACCME 委托,在 J Natl ComprCancNetw 雜志上發表了由 Provenzale 博士等撰寫的 NCCN 結直腸癌檢查指南解讀,主要討論了 CTC 和糞便 DNA 檢查現狀、結腸鏡檢腸道準備程序以及結直腸癌陽性家族史患者如何進行檢查。

結直腸癌(CRC)是最常見的癌癥,據估計 2015 年美國將有 93090 例患者新診斷為結腸癌,39610 例患者新診斷為直腸癌,49700 例患者死于結直腸癌。通過早期診斷和息肉切除等癌癥預防措施可以降低 CRC 死亡率,所以 CRC 檢查程序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早期診斷和預防措施降低 CRC 的死亡率。

目前局限期 CRC 相對 5 年生存率為 90.5%,而局部進展期和轉移者則分別為 71.9% 和 12.5%,說明早期診斷對生存有很大的影響。NCCN CRC 檢查指南主要闡述各種檢查模式,同時為普危和高危散發 CRC 患者制定檢查計劃。對遺傳性綜合征的處治則在 NCCN 遺傳性 / 家族性 CRC 高危風險評估指南中進一步描述。 CRC 檢查對死亡率的影響

自 1990-2007 年,CRC 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到 2011 年已下降 47%。CRC 發生率和死亡率改善至少部分與癌癥預防和早期診斷有關,研究顯示大約 63% 的 CRC死亡要歸因于不進行檢查。根據 CDC 數據,美國 50-75 歲成人檢查率已從 2000 年的 42% 上升至 2010 年的 59%。美國結直腸圓桌會議目標是 2018 年檢查率達80%,2030 年減少 CRC 新發和死亡病例 280,000 和 200,000 例。

有研究顯示自軟乙狀結腸鏡和結腸鏡應用后 CRC 死亡下降,自結腸鏡應用后近端結腸癌死亡下降。隨機對照試驗(RCTs)也為軟乙狀結腸鏡作為檢查手段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近期多個RCTs的meta分析顯示,軟乙狀結腸鏡檢查能明顯降低 CRC 發生率和死亡率,前瞻性研究也支持軟乙狀結腸鏡檢查明顯降低 CRC 死亡率。

NCCN 指南委員會強調 CRC 檢查程序的主要目標是通過預防和早期檢查降低死亡率。一個重要議題是新的和正在發展中的檢查手段(如虛擬結腸鏡 [CTC]、糞便DNA 檢查)如何在 CRC 檢查程序中發揮作用。NCCN 委員會強調 CRC 檢查應包括采用標準化方法評估哪些人適合或希望進行檢查、在確定的時間間隔進行檢查、報告檢查結果、對陽性結果進行隨訪。 高質量研究可以為新的檢查手段更好的融入 CRC 檢查模式中提供更多的參考,例如怎樣確定檢查間隔;但 NCCN 委員會同時也指出患者的偏好和可利用資源的重要性,盡管結腸鏡是檢查的主要手段,但最終要由患者決定采用哪種方式進行檢查。 檢查手段

現代 CRC 檢查手段可大致分為二類:結構性檢查和糞便檢查。結構性檢查(如結腸鏡、軟乙狀結腸鏡、CTC)通過內鏡和影像學檢查可以檢測到早期癌癥和息肉。但內鏡檢查存在一些限制,包括相對侵襲性、需要飲食準備和腸道準備、檢查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典型的通常需要一整天)。內鏡檢查需要知情同意,內容通常包括麻醉、檢查相關風險如穿孔和出血等。

糞便檢查(如潛血 [FBOT]、糞便 DNA 檢測)用于在糞便標本中檢測 CRC 的征象。與結構性檢查不同的是糞便檢查不具有侵襲性,也無需腸道準備,但糞便檢查發現息肉的概率很低,敏感性也較差,所以委員會推薦在糞便檢查有陽性發現后要行結腸鏡檢查。2015 指南主要討論了結腸鏡、CTC、糞便 DNA、FBOT 等檢查。 結腸鏡

結腸鏡是最完整的檢查手段,可以檢查全部大腸、去除發現的息肉,其它檢查有陽性發現后需要經結腸鏡進一步確認,結腸鏡還是評估其它檢查手段有效性的金標準。RCTs 顯示結腸鏡和息肉切除對 CRC 影響巨大,對 CRC 死亡率和發生率都有降低作用。最近 Rabeneck 報道了結腸鏡與 CRC 死亡間的相關性,即結腸鏡檢查率每增加 1%,死亡風險降低 3%。 結腸鏡檢查除了可以進行癌癥預防,也可用于早期診斷。最近一項回顧性研究中包括結腸鏡檢查診斷和非結腸鏡檢查診斷的結腸癌患者分別為 217 和 854 例,非結腸鏡檢查診斷的患者患更強侵襲性的腫瘤、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轉移的風險更高,且死亡率和復發率更高,總生存和無病間隔更短。

NCCN 委員會根據美國結直腸癌學會多個工作組推薦,對結腸鏡檢查的腸道準備也進行了規定,規定內容包括腸道清潔應分次進行,因其優于傳統方法且只需在鏡檢前使用,第二次腸道清潔的時間是結腸鏡檢查前的 4-6 個小時,且應在鏡檢前 2 小時結束。委員會認為分次腸道清潔方案對在下午進行檢查的患者特別適合。

委員會還規定,普?;颊咴诔浞帜c道準備后行完整結腸鏡檢查且檢查結果陰性,則下一次的檢查間隔為 10 年,如若腸道準備不充分則檢查間隔應縮短。為了明確腸道準備是否充分,應先對直腸乙狀結腸進行初步評估,如果準備不充分足以干擾發現 5 mm 以上的息肉,那么應當重新安排檢查時間。此外可考慮進一步腸道清潔以利于結腸鏡檢查進行。

對于腸道準備不充分,即便結腸鏡最終到達盲腸,仍認為鏡檢不完整,需在 1 年內重復檢查,推薦腸道準備不充分的患者應進行更具侵襲性的腸道準備;在腸道準備不充分的時候仍發現了進展期新生物,則應不足 1 年的間隔內重復檢查。 虛擬結腸鏡

CTC 對于 CRC 檢查來說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技術,其優勢是非侵襲性且無需麻醉,檢查相關并發癥也很低,研究顯示與結腸鏡檢查相比更符合花費 - 效益。但陽性CTC 結果仍需結腸鏡檢查確認,此外還有 16% 的患者可能存在結腸外的發現,這一點較難處理。關于 CTC 的潛在獲益與風險仍需進一步研究。

NCCN 委員會還討論了 CRC 檢查程序中 CTC 如何應用?,F有數據表明 CTC 可能對發現較大息肉比較敏感,一項小型前瞻性研究顯示 CTC 檢測腫瘤橫向傳播的敏感性不及結腸鏡。同時委員會指出 CTC 是正在發展的一項技術,目前幾乎沒有研究明確其合適的檢查間隔、適合 CTC 檢查的息肉大小、CTC 陽性而結腸鏡陰性患者如何隨訪、結腸外損害如何進一步評估。 鑒于上述不足,盡管 CTC 是一項很有前景的檢查手段,目前也正用于臨床實踐,但 NCCN 委員會在指南中對 CTC 在 CRC 檢查程序中的最佳應用無法進行推薦?,F有數據似乎支持每 5 年重復一次 CTC 檢查,當息肉大于 5 mm 時應轉入結腸鏡檢查。同時 NCCN 委員會在 2015 指南中還將關于 CTC 的注釋也作了調整,反復強調上述信息。 糞便潛血實驗

FOBTs 單獨使用時,推薦每年一次;與軟乙狀結腸鏡檢查聯合時則每 5 年一次,FOBT 在第三年時進行;聯合結腸鏡檢時,普?;颊邿o需每年一次 FOBT;對于FOBT 的陽性結果,應采用結腸鏡進行隨訪。FOBT 單獨檢查時每年一次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單次檢測發現進展期腺瘤的敏感性非常低。

愈創木脂 FOBT 是 CRC 檢查中最常用的糞便檢查方法,其最大的不足是會漏掉腫瘤,因為小腫瘤的出血量小、間斷性或根本不出血;另一個不足就是假陽性率很高,因為食物中的非人類的亞鐵血紅素或來自上消化道的亞鐵血紅素對結果有干擾。為了彌補上述缺陷,愈創木脂 FOBT 應在規定的飲食基礎上,連續三次糞便標本進行檢測。

RCTs 證據顯示愈創木脂 FOBT 能降低 CRC 死亡率,但是委員會推薦只應采用高敏感性的愈創木脂 FOBT。美國預防醫學工作組規定高敏感性的愈創木脂 FOBT 的敏感性應大于 70%,檢測癌癥的特異性超過 90%,但滿足這些標準的新的愈創木脂 FOBT 都尚未經 RCTs 驗證。 糞便 DNA 檢測

糞便 DNA 檢查是新的 CRC 檢測工具,但 5 名委員會成員質疑其是否應作為檢查手段進行推薦。該方法檢測糞便脫落的細胞中是否存在結直腸癌發生過程中的 DNA改變,早期檢查方法敏感性較低,但糞便 DNA 檢查一直在發展,特別是 Cologuard 采用定量分子分析 KRAS 突變、畸變 NDRG

4、BMP3 甲基化、ACTB,同時聯合免疫法檢測血紅蛋白,使糞便 DNA 檢查有了巨大進步。

最近一項研究納入了 9989 名 CRC 普危風險參試者,接受糞便免疫化學檢查(FIT)、Cologuard 糞便 DNA 檢查和結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對 CRC、進展期癌前損害、高級別異常增生息肉、大于 1 cm 無蒂鋸齒狀息肉來說,糞便 DNA 檢查的敏感性超過了 FIT,而 FIT 的特異性更好。

2014 年 8 月,FDA 批準 Cologuard 作為首個糞便 DNA 檢查用于 CRC 的初步檢查,其它糞便 DNA 檢查(如 ColoSure 檢測 vimentin 的甲基化)雖然未被 FDA 批準,但目前在美國也可見到。5 名 NCCN 委員會成員質疑是否應當推薦糞便 DNA 檢查,主要是因為 Cologuard 被 FDA 批準作為初步檢查手段。

NCCN 委員會指出,同 CTC 一樣,現在不清楚如何將 Cologuard 用于 CRC 的檢查程序中。恰當的檢查間隔以及檢查程序的參與率等方面的數據都非常有限,同時也不清楚糞便 DNA 檢查是否與多次 FIT 檢查效果相當。鑒于上述原因委員會在 2015 年的注釋中指出,雖然糞便 DNA 已獲得 FDA 批準,但無法推薦合適的檢查間隔,因此也不推薦其作為初步檢查手段。

CRC 陽性家族史患者的檢查

CRC 陽性家族史患者患病風險增加,應當更早更頻繁的接受檢查,NCCN 委員會對此類患者的推薦進行了微小的修訂,因為既往的指南推薦侵襲性太強。推薦如下:

1.1 名一級親屬在 60 歲前診斷或 2 名 1 級親屬在任何年齡診斷 CRC:每 5 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開始時間應是家族中最早診斷 CRC 患者的患病年齡減去 10,或是最遲于 40 歲開始檢查。如果結腸鏡檢查陽性,應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結腸鏡檢查隨訪。 2.1 名 1 級親屬在 60 歲后診斷 CRC,應當在 50 歲時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每 5-10 年一次。如果結腸鏡檢查結果為陽性,應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結腸鏡檢查隨訪。多次(≥ 2)陰性結腸鏡檢查結果則可逐步延長結腸鏡檢查間隔。

3.1 名 2 級親屬在 50 歲前診斷 CRC,患者應當在 50 歲時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每 5-10 年一次或是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調整。

4.1 名 1 級親屬證實存在進展期腺瘤(如高級別異常增生、≥ 1 cm、組織學為絨毛狀或管狀絨毛狀),則患者應接受結腸鏡檢查,開始時間與其親屬發病年齡一致,或最遲不超過 50 歲,每 5-10 年一次或是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調整。數據顯示此類人群 CRC 風險增加有限,委員會強調需要明確證實進展期腺瘤家族史,如通過醫療記錄獲得相關文件。

CRC 檢查委員會另行制定了指南,指導滿足遺傳性 CRC 綜合征標準的患者進行檢查(具體見 NCCN.org)。進一步的風險評估和咨詢見上述指南總結。 總結

NCCN CRC 檢查委員會對 2015 指南重新進行了修訂,內容如下: 強調檢查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預防和早期檢查降低死亡率; 增加了關于結腸鏡腸道準備方面的推薦; 對陽性家族史的患者的檢查指南進行了修訂。

NCCN 委員會將會繼續監控 CTC 和糞便 DNA 檢查的潛能,但并未對現行推薦進行修訂,因為關于這些檢查如何更好應用的證據尚不充足。

CRC 檢查對死亡率的影響非常明顯,隨著檢查手段的不斷進步,CRC 死亡率會持續下降,但仍需要高質量的研究進一步支持這一結論。

第三篇:第五十一章第五節 結、直腸癌

大體分型

潰瘍型;腫塊型;浸潤狹窄型

組織學類型

腺癌; 未分化癌(應與淋巴瘤鑒別,免疫組化角蛋白陽性,白細胞共同抗體陽性); 鱗狀細胞癌; 腺鱗癌

轉移

淋巴:為主

血行:肝、肺、骨

種植:卵巢稱Krukenberg腫瘤

Dukes分期

A:限于直腸壁內,未穿出肌層,無淋巴結轉移 B:侵犯漿膜層,無淋巴結轉移 C:侵犯全層或有淋巴轉移

D:遠處器官轉移、局部廣泛浸潤或淋巴結廣泛轉移

臨床表現

a) 右半結腸癌: 貧血,乏力 黑便

腹部包塊

腹痛 b) 左半結腸癌: 腹瀉便秘交替,大便習慣改變

腸梗阻 c) 直腸癌: 排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

糞便帶血及粘液

診斷

1. 2. 3. 4. 5. 6. 糞便潛血 直腸指檢 結腸鏡檢查

X線鋇劑灌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

B超聲和 CT 掃描和 CT 三維成像等影像學檢查 腫瘤標志物

CEA 外科治療

大腸癌的外科治療

?根治性切除術 ?姑息性切除術

大腸淋巴匯流及分組

伴血管走行,分四組:結腸上淋巴結、結腸旁淋巴結、沿系膜血管周圍淋巴結、回結腸動脈根部淋巴結(系膜根部淋巴結)。目前國內將它分為三站:第1站--結腸旁淋巴結、第2站--沿系膜血管周圍淋巴結、第3站--系膜根部淋巴結。

手術為主

一、右半結腸切除術

1 適應證:進展期的盲腸癌、升結腸癌及 結腸肝曲部癌. 2 切除范圍:① 切除盲腸、升結腸和右二分之一的橫結腸以及距回盲部15厘米上的回腸。② 應在根部切斷回結腸血管和右結腸血管,并在結腸中動脈右支根部和胃結腸共干的結腸根部切斷。 ③ 切除與橫結腸相連的相應的大網膜。

二、橫結腸癌根治術

1 適應證:進展期的橫結腸癌。

2 切除范圍:① 全部橫結腸包括結腸肝曲部和脾曲部,必要時延長至升結腸和降結腸部。② 從根部切斷結腸中血管以及右結腸和左結腸的升支淋巴結。 ③ 在胃側切除所有大網膜,必要時清除幽門下淋巴結。

三、左半結腸切除術

1 適應證:進展期降結腸癌、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癌. 2 切除范圍:① 橫結腸的左1/

3、降結腸和乙狀結 腸的上2/3

② 要在根部切斷結腸中動脈的左支、左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動脈,清除腸系膜下血管周的淋巴結。③ 切除上2/3的乙狀結腸系膜和左1/3的橫結腸系膜以及大網膜。

四、乙狀結腸癌根治術

1 適應證:進展期的乙狀結腸癌

2 切除范圍:① 切除距腫瘤邊緣兩側各10cm以上的腸管。② 在根部切斷腸系膜下血管,清除乙狀結腸淋巴結、直腸上淋巴結和左結腸降支淋巴結。③ 完整切除乙狀結腸系膜。

五、直腸癌根治術A (經腹會陰直腸癌切除術

Miles 術)

1 適應證:腫瘤下緣距肛緣在5~6cm以內的進展期直腸癌和/或直腸肛管癌。

2 切除范圍:① 切除全部直腸、肛管以及腫瘤上緣15cm長的腸管,作人工肛門。② 在根部切斷腸系膜下血管,切除乙狀結腸上兩支血管以下所有的乙狀結腸系膜,切除大部盆腔后壁腹膜包括所有直腸系膜。③ 切除肛門及一定范圍內的肛周皮膚,在根部切斷直腸下動脈,清除坐骨直腸窩內的淋巴脂肪組織。 ④ 必要時作側方淋巴清掃。

另外表述: 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手術(Miles術)-原則上適用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腸癌(距離肛門<7cm),切除范圍包括乙狀結腸遠端及其系膜、全部直腸、全直腸系膜,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區域的淋巴結,肛提肌、坐骨直腸窩的脂肪、全部肛門括約肌、肛管及肛門周圍5cm的皮膚、皮下組織;左下腹永久結腸造口。

直腸癌根治術 B (經腹直腸癌切除術

直腸前切除術

Dixon術) 1

適應證:腫瘤下緣距肛門在7cm以上的進展期直腸癌. 2

切除范圍:① 切除腫瘤和腫瘤近側12cm長的直腸和乙狀結腸以

及腫瘤遠側2~3cm的直腸。切除全部直腸系膜、或至少切除距腫瘤遠側5cm以內的直腸系膜。② 從根部切斷腸系膜下血管,清除所有乙狀結腸淋巴結和直腸旁及直腸上淋巴結。③ 切除大部乙狀結腸系膜和直腸兩側3cm以上的盆腔腹膜。④ 超低位前切除時可能需作側方淋巴清掃。

另外表述:經腹直腸癌手術(Dixson術)-一般要求腫瘤距離肛門7-10cm,切除腫瘤下緣3cm和部分乙狀結腸及其系膜、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區域的淋巴結、全直腸系膜,斷端吻合(使用雙吻合器進行吻合),保留肛門。

第四篇:結直腸癌的癌細胞,會轉移到哪些部位?

結直腸癌發展到一定階段,癌細胞會脫離原發腫瘤病灶,遷移至身體的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病灶,這就叫做轉移。

轉移一般有三個途徑,會轉移到哪些部位呢? 01.血行轉移

肝瘤細胞沿腫瘤周圍血管遷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或者器官。

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肝臟、其次是肺,骨頭、腦等部位也可能發生轉移。 02.淋巴轉移

浸潤的腫瘤細胞穿過淋巴管壁,脫落后隨淋巴液被帶到匯流區淋巴結,并且以此為中心生長出同樣腫瘤的現象。

比如說腸壁、腸系膜、血管周圍的淋巴結中。 03.種植轉移

肝瘤細胞由病灶直接脫落到腹腔,在大網膜、腹膜等處種植、生長成為腫瘤結節。

了解更多造口知識或想加入造口人交流圈 請添加小園微信:yuan07112881

或關注公眾號:造口護理微社區(weihuwang123)

第五篇:2014年結直腸組工作計劃

本,結直腸組工作在護士長指導下切實遵循和貫徹落實“以人為本” ,“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醫療安全為目標,為病人提供優質安全的護理服務,精益求精地配合手術。結合我組的實際情況,制定2014護理計劃如下

一、加強護理質量安全管理

認真落實手術室護理管理規范,進一步完善保障患者手術安全,并嚴格遵守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確保醫療質量及患者安全。以患者為中心,保證患者圍手術期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認真完成手術安全核對,確保手術患者、手術部位、術式和用物的正確;有效預防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意外傷害,認真觀察手術患者壓瘡的發生,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預防,早避免。保證患者安全;加強落實手術物品清點,加強護理文書的書寫管理,做到書寫認真、及時、規范,與實際護理過程相符;加強手術過程中的安全。

二、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

嚴格遵守《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達到消毒100%合格。保證有效的消毒效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達到輸液反應率為零。嚴格控制人員流動。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對違反無菌原則的人和事給予及時糾正,防止院內感染,

三、培養 “慎獨”精神

四、深化親情服務,提高服務質量

五、做好教學、科研工作

強化專業技能培訓,加強??评碚摰膶W習

關愛護士關愛本組人員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就業特色工作范文下一篇:教育課程簡介范文

熱門文章

直腸癌手術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