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俄羅斯的經濟轉軌

2022-07-09

第一篇:俄羅斯的經濟轉軌

俄羅斯經濟特區在經濟轉軌中的作用

戚文海

早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就成立過一些自由經濟區(又叫特別行政區)。目前,俄羅斯成立的經濟特區就是由此發展而來,但又不同于自由經濟區。

一 俄羅斯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發展

2005年6月9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一讀通過《俄聯邦經濟特區法》草案。共有397名議員投了贊成票,8名議員投了反對票,1名棄權。

2005年7月8日,《俄聯邦經濟特區法》獲得議會下院———國家杜馬通過。7月13日,議會上院———俄聯邦委員會也以高票通過該法。俄羅斯總統新聞局于2005年7月23日宣布,普京總統已簽署俄議會7月通過的《俄聯邦經濟特區法》(以下簡稱特區法)。普京還責成政府有關部門組建俄聯邦經濟特區管理署。特區法自正式公布之日起30日生效,2006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按照這項法律,建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加工工業和高科技產業,推動新產品的生產和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經濟特區分為工業生產型和技術開發型兩種類型,經濟特區內的企業享受稅收和關稅優惠。為推動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俄對包括稅收法、海關法和土地法在內的一系列國內法律進行了修改。俄計劃在2006年建立4~10個經濟特區。目前,俄各地已向經濟發展和貿易部提交了70多份建立經濟特區的申請。其中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新西伯利亞州和托木斯克市等地提出的經濟特區建設計劃被普遍看好。

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2005年11月28日宣布,莫斯科郊外衛星城澤廖諾格勒和杜布納、圣彼得堡市、托木斯克市、利佩茨克州和葉拉布加市6個地區在建立經濟特區的競爭中勝出,將成為俄羅斯首批經濟特區。格列夫表示,俄建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多元化經濟,從石油產業向創新產品板塊延伸。首批經濟特區將于2007年起開始招商引資。目前,6個經濟特區已被俄政府批準。這標志俄羅斯經濟特區的建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俄政府已計劃從2006年聯邦預算中撥款 80億盧布(約合2.8億美元)用于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建設[1]。俄聯邦經濟特區管理署署長日丹諾夫表示,經濟特區的投資主體將來自私人資本,俄政府對本國和外國企業將一視同仁。據日丹諾夫介紹,進入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的最低門檻是20年內總投資不得少于11000萬歐元,第一年投資不得少于100萬歐元。技術開發型經濟特區則沒有這種規定。俄政府將免征經濟特區內企業5年的財產稅和土地稅[2]。此外,特區內企業注冊手續也將大大簡化。

俄首批經濟特區中4個技術開發型經濟特區在產業上各有側重:澤廖諾格勒經濟特區側重微電子設計,杜布納側重核物理技術,圣彼得堡市側重信息技術,托木斯克市側重新材料開發;而在另兩個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中,利佩茨克州將主攻家用電子類產品和家具制造,葉拉布加市將專營汽車零部件和高科技石化產品的生產。目前,已有多家外國公司和俄政府展開洽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韓國現代汽車公司以及意大利著名家電制造商———梅洛尼集團可能成為經濟特區的首批投資商。俄政府已在德國城市法蘭克福啟動了招商引資的路演活動。

在首批6個經濟特區中,除托木斯克市外,其余5個均位于俄歐洲部分。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準備在2006年上半年再組織一次評選活動,屆時遠東地區將有機會獲得建立經濟特區的資格。此外,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建議,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不具有經濟特區地位但享受聯邦政府支持的技術園區。

俄聯邦經濟特區管理署署長日丹諾夫說,俄政府在確定經濟特區的位置時,主要考慮各地建立經濟特區計劃的可行性和實施前景。俄首批經濟特區將在2007年開始正式運作,并可望在此后2~3年內產生預想的效果。針對經濟特區可能會助長腐敗的擔心,日丹諾夫指出,俄政府成立了由俄工商會和俄工商業者聯盟代表組成的監督委員會,以保障經濟特區建設工作的公開和透明。

近年來,在普京總統的直接干預下,俄再次將注意力轉向建立和發展經濟特區,并希望經濟特區成為促進俄經濟結構調整的助推器。

除聯邦政府撥款外,獲得建立經濟特區資格的地方政府也將投入同樣數額的資金用于特區建設。俄首批建立的技術和工業園區以扶持小的創新企業為主,加強科技知識和工藝向生產領域轉化。

2005年4月13日,俄羅斯政府通過了《關于在加里寧格勒州成立經濟特區的法律草案》。此法受到了加里寧格勒州各界特別是商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該法對所有投資項目都予以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將大大促進該州經濟的發展。俄羅斯政府在總理弗拉德科夫的主持下,將建立經濟特區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根據俄總理的說法,俄羅斯經濟特區的建立將為俄羅斯整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同時他也強調,由于加里寧格勒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并考慮到俄羅斯經濟發展政策的連貫性與一致性,政府將單獨討論該州經濟特區的發展問題。

加里寧格勒州將整體成為經濟特區,州政府將轉變為經濟特區政府,對整個特區進行實際管理。特區政府首腦的任命將同聯邦中央協商后確定。聯邦中央對特區內各項法律規章履行監督權力。針對某些具體內容,俄羅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商品名錄,列入該名錄的商品免 征進口關稅。其中包括食品及大眾消費品。俄政府準備用10年時間逐步取消農產品及大眾消費品在進入經濟特區時所享受的免稅優惠待遇,10年后將與俄羅斯其他商品一樣進入經濟特區。同時對結售外匯收入予以優惠。進口到加里寧格勒州的免關稅商品應當為投資性商品和參與整個投資運作周轉的商品。對經濟特區的投資者也將給予稅收優惠。

俄羅斯政府正在考慮對投資商從投資周期開始之日起6年內免交利潤稅與財產稅。從第7~12年投資商只需繳納一半的利潤稅。而對投資商的最低投資資本也有規定,即3年內的投資總額不得少于1.5億盧布(約合530萬美元)。按照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預測,2005~2010年,這一規定會使該州的經濟增長10%~15%。

以上規定,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還需同俄羅斯財政部協商。而俄財政部則對給予投資者6年免稅、6年利稅減半的做法持不同意見,并對應加快這些投資企業的折舊、虧損將全額結轉下個財政年度等提出補充意見。俄政府對此項草案的順利通過充滿信心,表示經濟特區的各項稅收條文及稅收管理規定將比現在通行的、1996年通過的有關特區的規定更為透明,將最大限度地抑制目前普遍存在的賦稅腐敗問題。但是,對于已經在加里寧格勒州進行投資的企業來說,在新舊稅法規定過渡時期將可能面臨一些稅務管理上的問題。

二 俄羅斯經濟特區在經濟轉軌中的作用

(一)俄羅斯經濟特區有利于推動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

以馬加丹州為例。1999年5月31日,馬加丹州通過了《關于馬加丹州經濟特區法》。該法實施后,州內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經濟特區功能逐步發揮。特區內的企業全部免繳聯邦預算的稅收和關稅,對企業贏利部分用于生產和社會事業的再投資給予稅收和關稅優惠。根據馬加丹州《扶持馬加丹州經濟特區內投資活動法》,在經濟特區內開展投資活動的企業,該州給予補貼、優惠和擔保,并予積極協助。

馬加丹州經濟以工業為主,2002年工業所占比重接近60%,全州主要產業有采礦業、燃料動力業和漁業。近幾年該州生產總值增長較快,2002年達1 911億盧布,工業產值為159.5億盧布,農業生產特色體現在養鹿業、獸養業及傳統的捕獵和捕魚業。馬加丹州的采礦業和漁業占工業總量的77%。2003年全州黃金產量接近30噸,占全俄黃金總產量的30%,白銀產量達400噸,占全俄白銀總產量的50%。2003年全州白銀產量達800噸左右。馬加丹州共有30多家漁業生產和加工企業,每年魚類產品生產能力達7萬噸。

馬加丹州2003年經濟社會領域完成投資30億盧布,比2002年增長15.4%,97%的投資集中在生產領域。目前,州內最大的投資主體仍然是國家,其次是銀行。2003年全州預算收入為75.5億盧布,預算支出為75.7億盧布。馬加丹州1998年利用外資曾達4 980萬美元2003年為746萬美元。其中91.3%投向了工業領域,外資主要來自加拿大、巴巴多斯、英國美國和韓國。

(二)俄羅斯經濟特區有利于擴大和提高吸引外資的規模和水平

外國直接投資和其他長期資本在俄羅斯的外資流入中所占比重較小,但其對俄羅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所起的作用卻不能忽視。合資企業是外資在俄羅斯進行經營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根據俄聯邦司法部企業注冊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00年上半年,在俄羅斯注冊的合資企業總數為2.8萬家,約占俄羅斯企業總數的1%,其中大約40%合資企業的外商出資份額為100%。

在俄羅斯企業私有化由證券私有化過渡到現金私有化階段后,在證券私有化過程中形成的企業經理和職工等“內部人”控制的公司產權治理結構開始發生緩慢變化,企業股權在證券市場的運作下逐漸集中,外國投資者和一批“新俄羅斯人”等戰略投資者開始主導企業的控制權。他們(特別是外國投資者)逐漸使企業的治理結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并且實現了較好的企業經營績效。據俄羅斯經濟監測中心199

5、1997和1999年對俄羅斯不同行業和地區的企業進行的樣本調查顯示,由戰略投資者擁有多數股權的外部股東控股企業和管理者控股企業,其效益好于金融機構控股企業和職工控股企業。合資企業經濟效益一般好于內資企業。外資推動了俄羅斯企業產權治理結構的現代化。

(三)俄羅斯經濟特區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率

長期以來,行政壁壘是令在俄從事經營活動者最為頭痛的問題。經濟特區管理體系將實施“一個窗口”原則,即公司在進入特區時遇到的所有問題(開展技術開發和從事工業生產活動、取得稅收優惠等),只與一個管理機構,即俄聯邦經濟特區管理署在當地的機構聯系解決。每個特區都成立特區管理公司,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簡化注冊手續,減少行政壁壘。這一措施有助于降低貿易活動中的行政官僚主義。據俄羅斯聯邦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預測,在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公司用于克服行政壁壘的開銷將降低5%~7%,而在技術開發型經濟特區將降低3%~5%。

俄聯邦政府期待外國對俄羅斯的直接投資在近期內增加兩倍。為了改善投資環境,俄羅斯聯邦政府正在進行幾個方面的結構改革目前,國家管理體制的改革受到特別關注。改革旨在減少國家對經濟過多的干涉。行政改革在優化聯邦執行權力機關結構和消除重復多余的職能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在行政改革過程中,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解決經濟官僚主義化的問題和消除經營活動中的行政障礙。其中為了提高許可證制度的效率,政府起草了相應的聯邦法律修正案,以減少許可證種類。

俄技術性調控的改革旨在為經營的順利發展創造條件,使國內現有的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A性的法律已獲通過,目前正在準備相應的法規性文件。在執法改革范圍內,俄政府正在研究切實保護所有權的機制,其中包括保護投資者和股票持有者的權利,解決法人之間的沖突,展開調解和仲裁訴訟程序。

司法改革仍在進行,目的是提高法院審理工作的效率和保障司法機關的獨立性。

(四)俄羅斯經濟特區有利于制度創新

俄羅斯特區法中所稱的經濟特區(不同于以前的自由經濟區)的主要特點是限制了特區面積。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對此的解釋是,場地越大,它的經濟效果越不明顯。此外,該部還解釋了要對場地進行限制的另一個原因。按照西方標準,每平方公里的配套設備需要4 000萬~4 500萬美元的資金。特區法的制定者們還建議:特區的建設應當由聯邦或地區預算來承擔。顯然,政府預算中未必能有足夠 資金用于大面積特區基本設備的投資。

將要建設的經濟特區與以前的自由經濟區另一個原則性區別是稅收優惠將不再是經濟特區的重點,而最少的行政壁壘,發達的基礎設施、道路、通信,最優惠的海關制度和海關行政制度成為經濟特區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俄總理弗拉德科夫說,建立經濟特區是為刺激高新技術和創新技術發展、促使俄經濟步入創新軌道而采取的一項堅決措施。經濟特區應成為有助于實現新的理念、建立新的生產部門的一個工具,從而有利于提高俄經濟效益。

他同時強調,為避免經濟特區成為稅收黑洞,應對經濟特區進行必要的行政監督。

(五)俄羅斯經濟特區有利于引進國外管理方式與人才

2005年俄國家杜馬就制定特區法問題舉行了聽證會。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副部長安德列·沙羅諾夫在會上作了解釋性發言。他說,建立一個經濟特區能夠吸引約3.3億美元的外資,其年產值可達600萬美元并能創造1.4萬個就業崗位。沙羅諾夫指出,特區法的實施可使常駐人在注冊、生產和納稅等方面的費用減少23%~29%。經濟特區的常駐人將執行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費用的快速認定和設備的快速折舊程序,今后還將取消可能造成虧損的各種限制性的規定。經濟特區的常駐人從外國進口商品和設備可免繳關稅。俄羅斯的產品和設備進入經濟特區可免交增值稅,但要繳納消費稅。對在技術開發型經濟特區的常駐人將減少50%的統一社會稅。除此之外,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還建議,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的常駐人從其注冊之日起的5年內可免繳財產稅、土地稅等。俄政府還為經濟特區的軟件經營公司提供最佳條件。這一類公司可利用政府和地區財政預算資金在經濟特區建設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如寬帶上網線路及其必要的保障設施、社會公共設施和在經濟特區附近建設員工住宅區等。

必須看到,俄羅斯經濟特區在起到上述積極作用的同時,對某些地區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作用。

以加里寧格勒州為例。該州早在1996年1月就獲得了自由經濟區的地位,也得到一些利潤頗大的貨物免征關稅的優惠,其中包括汽車進口。但是多年來,這樣的經濟特區地位卻沒有給該州帶來實惠。俄羅斯科學院有關專家表示,正是這種經濟特區扭曲了該州的經濟結構,大大阻礙了該州的經濟結構調整。目前,加里寧格勒州經濟的弊端在于,一些產品完全依靠從周邊歐洲國家進口,然后稍做加工補充便運送到俄羅斯本土市場。2002年全州總產值增長10%,但其財政卻由國家補貼達43%。同時進口增長非常迅速,達到每年170億美元,是全州總產值的130%,而出口(不計俄本土過境出口)則只占全州總產值的20%~25%,2002年該州的貿易逆差達到總產值的90%,而聯邦不得不拿出國際收支賬戶有效資產的4%,或者說聯邦外匯收入的10%來幫助該州財政。根據《加里寧格勒州經濟特區法》,加里寧格勒州經濟特區的地位25年保持不變。而目前參照1996年法規而運作的企業還可延長10年時間。

俄羅斯建立經濟特區雖已歷時15年之久,但總的來看成效不大,與當初預期的目標相距甚遠。而且經濟特區的最佳模式和運作方式也還在實驗摸索階段,尚未最后成型。俄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正在總結經驗,為解決經濟特區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實驗??梢灶A見,以前盲目上馬、貪大求全、政出多門、朝令夕改的無序局面當能逐漸改觀。隨著俄羅斯政局漸趨穩定、經濟逐步復蘇、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經濟特區也會在較好的政治經濟大環境中得到健康發展,從而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振興起到預期的推動作用。

(六)俄羅斯東部建立經濟特區有利于其縮小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

遠東聯邦區俄羅斯總統全權代表普里科夫斯基認為,創建經濟特區將給遠東地區經濟的發展帶來飛躍。普里科夫斯基指出,遠東地區可能會建立若干個經濟特區。在薩哈林州,富有石油、天然氣、煤炭、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的 整個薩哈林島可能都會是經濟特區。如果給予4~5年的稅收優惠,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將會成為繁榮昌盛的地區。經濟特區可能會建在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地區,也可能建在產業基地,如高精技術生產順利發展的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阿穆爾共青城。另外,遠東地區的經濟特區還可能建在具備生產具有競爭力產品條件的地方。目前,這樣的地方位于阿穆爾州偏僻的原始森林中,并與布列亞水電站和結雅水電站共處一地。當地的每度電僅為7戈比,這里可以發展耗電量大的生產項目。而遠東的其他地區,每度電的價格要比這里高出30甚至是40倍。

遠東聯邦區阿穆爾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雅庫特共和國提交的在本地區建立經濟特區的申請均未獲得通過。盡管遠東地區在2006年建立經濟特區的競標中全部失利,但是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宣布,在2006年需要專門為俄羅斯東部地區舉辦建立經濟特區的競標活動。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計劃在2006年幫助遠東地區建立若干個經濟特區,其目的是為了使遠東地區吸引更多投資和在遠東地區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經濟特區評選委員會負責人表示,俄政府在確定經濟特區位置時,主要考慮各地建立經濟特區計劃的可行性和實施前景。首批經濟特區大多設在經濟本已相對發達的地區,它們共同特點是現有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在首批6個經濟特區中,除托木斯克市位于西西伯利亞東部外,其余5個均位于俄歐洲部分,特區的設立對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可謂錦上添花。而急需吸引資金、推進經濟轉型、改善就業狀況的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等欠發達地區卻被擋在了門外。對此,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解釋說,盡管他本人非常希望能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提交的申請書中找到一份滿意的,但它們都“不夠成熟、不夠具體”。在今后的評選中,政府將考慮幫助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編寫申請文件,使其有機會獲得建立經濟特區的資格。

(七)建立經濟特區有利于緩解俄羅斯落后地區的民族分離傾向

2005年3月,俄羅斯聯邦審計部受車臣共和國政府委托草擬了該共和國至2007年社會經濟發展綱要。車臣共和國議會將在半年內研究此綱要,然后報送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根據這份綱要,車臣共和國將在自然資源利用政策方面發生重要變化。另一點就是,車臣也將通過建立經濟特區的模式發展經濟。

俄羅斯聯邦審計部的建議包括車臣經濟發展的許多方面:從恢復石油開采、重建森林加工業及農業到資金投入、銀行體制創新,甚至還包括文化、體育,加強社會秩序,維護法律尊嚴等所有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建立經濟特區及發展石油開采業。俄羅斯聯邦審計部認為,車臣當務之急并不是把從前被毀掉的經濟框架重新搭建起來,而應該是破舊立新,建立新型的、具有有效經濟結構的國民經濟。其經濟結構應注重該共和國的戰略利益與發展前景,應保障該共和國及俄羅斯聯邦的銷售市場,應生產制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但是圍繞建立經濟特區的問題將會產生許多實際問題。車臣與聯邦政府將會對稅收、海關及其他經濟特區應當具備的金融優惠等權利進行討價還價。也有專家認為,僅車臣批準該計劃還遠遠不夠,車臣要建立經濟特區仍需時日。雖然據車臣共和國總統身邊的人士稱,車臣很快將向聯邦提交建議,成為俄羅斯的一個經濟特區,但是車臣在這一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俄羅斯聯邦審計部正對車臣2004年使用聯邦260億的專項撥款進行檢查??磥碥嚦荚诤荛L的一段時間里很難博得聯邦政府的信任[3]。

三 俄羅斯經濟特區的發展前景

(一)俄羅斯經濟特區的數量將由目前的6個發展到20個左右

俄羅斯新確立的經濟特區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亞洲部分只有一個。這種經濟特區的整體布局雖然起點很高,但對于俄羅斯相對落后的大部分東部地區來說卻是非常不利的。根據俄各方達成的共識,俄羅斯將在全國建立一批科技園,生產用于出口的信息產品和其他高科技產品。在推進知識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俄羅斯把突破口選在了信息技術領域。雖然俄信息產業年增長速度達到20%,但這一產業的年產值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僅為0.2%。俄郵電信息部最近制定的國家信息產業長遠發展綱要規定,到2010年俄信息產業的年產值,將從現在的70億美元提高到400億美元,高科技產品在俄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將達到5%。

俄政府計劃建立6~10個科技園??萍紝嵙π酆竦哪箍剖?、圣彼得堡市、新西伯利亞 州和下諾夫哥羅德州已被俄政府確定為高科技優先發展的地區。正在莫斯科郊區杜布納興建的科技園將成為俄羅斯的“硅谷”,預計一期工程將于2007年完成。屆時科技園將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輕軟件人才前來創業。波音、英特爾等外國公司對投資俄羅斯“硅谷”也表示出了濃厚興趣,并將在杜布納設立辦事處。與此同時,下諾夫哥羅德州科技園的建設也在積極推進中,一期工程將于2005年完成,預計2008年科技園將全面投入使用,屆時年產值有望超過10億美元。

科技園將享有經濟特區地位。在科技園中實行優惠的關稅,科技園的管理機關由政府各部門代表組成,自主采取各項決定,但對園區企業提出的申請要在一個月內予以答復。

(二)俄羅斯經濟特區的發展速度將較快,經濟社會效益也將令人滿意

按照規劃,托木斯克市(新材料技術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19億盧布,其中聯邦預算撥款占70%(13.23億盧布)。預計2006~2025年源自經濟特區經營的收入可達700億~900億盧布,到2015年將提供1萬個新工作崗位。

莫斯科郊外的杜布納(核物理技術開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25億盧布,其中聯邦預算撥款占65%(16.37億盧布)。該經濟特區總投資規模預計將達250億盧布,其中至2008年將達87億盧布。工業總產值將達135億盧布,經過5年預計將增加到390億盧布。

從2006~2018年預計收入可達420億盧布,到2012年將提供1.3萬個新工作崗位。

圣彼得堡市(信息技術和精密儀表制造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15億盧布,其中聯邦預算撥款占51%(7.6億盧布)。預計從2006~2018年源自經濟特區經營的收入可達400億盧布,到2025年將提供1.5萬個新工作崗位。

莫斯科郊外的澤廖諾格勒(微電子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50億盧布,其中聯邦預算撥款占50%(25億盧布)。預計從2006~2025年源自經濟特區經營的收入可達250億盧布,到2010年將提供1.2萬個新工作崗位。

利佩茨克州經濟特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18億盧布,其中聯邦預算撥款占42%(7.6億盧布)。該經濟特區總投資規模預計將達250億盧布,其中到2008年將達87億盧布。工業總產值將達135億盧布,經過5年預計將增加到390億盧布。到2010年預計收入可達128億盧布,在經濟特區整個運營期間總收入可達41億盧布。到2010年將提供5 800個新工作崗位,而在經濟特區整個運營期間將提供91100個工作崗位。

韃靼斯坦共和國的葉拉布加市(汽車零部件和石化產品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16億盧布,其中聯邦預算撥款占49%(7.85219億盧布)。該經濟特區總投資規模預計將達250億盧布,其中到2008年將達136億盧布。到2008年工業總產值將達270億盧布,經過5年預計將增加到430億盧布。到2010年預計收入可達128億盧布,在經濟特區整個運營期間總收入可達41億盧布。到2010年將提供4 500個新工作崗位,而在經濟特區整個運營期間將提供9 800個工作崗位。

(三)俄羅斯經濟特區的類型將由現在的兩種增加到四種或五種

俄羅斯聯邦經濟特區管理署署長日丹諾夫對新聞界說,俄在建設經濟特區時將主要借鑒中國經驗。日丹諾夫指出,中國經濟特區運作非常成功,“我們將向中國學習,并努力做得更好”。他還說,俄羅斯將考慮吸引中國資金來建設和發展本國經濟特區。據日丹諾夫介紹俄羅斯將在2007年年末到2008年年初建立首批經濟特區。2005年秋天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選出了首批建設經濟特區的地區,2006年政府將從聯邦預算中撥出80億盧布用于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日丹諾夫說,根據經濟特區法,俄羅斯經濟特區除了分為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和技術開發型經濟特區外,2006年俄還擬出臺特區法修正案,增設兩種新的經濟特區類型:旅游特區及港口特區。在俄經濟特區中將不允許設立礦產資源開發項目。2008年俄羅斯還將在秋明、喀山、新西伯利亞、奧布寧斯克 和下諾夫哥羅德州的季維耶夫斯克區建立“IT”技術園區。這些“IT”技術園區將獲得經濟特區地位。

(四)加里寧格勒州經濟特區將對俄羅斯經濟特區的發展起示范作用

俄聯邦政府對加里寧格勒州建立經濟特區給予高度重視,首先通過了在加里寧格勒州建設經濟特區的法案。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稱,該法將替代現行的自由關稅區制度,因為現行的自由關稅區制度限制了當地生產的發展。

俄政府期望通過簡化海關手續和提供稅收優惠等措施,為未來經濟特區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該法對經濟特區的投資者給予 了投資方面的優惠。據格列夫介紹,如果投資商在3年內對加里寧格勒州經濟特區的投資金額超過1.5億盧布,那么,管理部門可免除他們6年的利潤稅和財產稅。之后,這些投資商在繳納利潤稅時還可享受6年50%的優惠。此外,將對運抵該經濟特區用于工業生產的貨物免征關稅。格列夫說,俄政府將在加里寧格勒州建立經濟特區管委會和負責監督經濟特區運作、發布相應規定的專門機構。

格列夫強調,對于那些已經在加里寧格勒州投資的企業家來說,他們可以根據當初所簽協議中的規定繼續在此經營。在未來25年內,通過建立經濟特區,加里寧格勒州的年經濟增長速度有望達到10%~15%。該法規定,商品進入經濟特區不需繳納稅款,而且不受任何限制。但那些須繳納消費稅的商品、俄羅斯禁運的商品和經濟特區關稅制度中禁運的商品不適用此規定。該法還規定,除計劃在該州境內組織生產的金融信貸機構外,任何法人都可成為經濟特區的參與者。而且,除非消費稅和預算外基金(退休基金除外)有變化,否則整個特區的經濟環境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該經濟特區將實行聯邦政府派駐機構監督和加里寧格勒州政府直接管理的兩級監管。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成為國家杜馬賦予經濟特區地位的第一個州?!都永飳幐窭罩萁?濟特區法》為消除該州經濟落后及提高其投資吸引力創造了良好條件。該法結合該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確定了經濟特區設立和運行的條件,并實行自由海關制度。根據該法,將簡化程序辦理入境簽證。據預測,由于設立經濟特區,該州居民的收入在三年內將增加兩倍,使該州居民與相鄰歐洲國家保持在同一生活水平上。

(五)俄羅斯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將為經濟特區的建設與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005年11月21日,俄羅斯本土著名的信用評級機構“ЭкспертРА”發布第10期《俄羅斯各地區投資吸引力等級》評估報告。圣彼得堡市的指數為1B,是目前俄羅斯州市中的最高級,全俄只有五個地區進入這一級別。它意味著“高潛力,適度風險”。在低投資風險這一指數方面,圣彼得堡市7年后再次躍到第1位。

其投資潛力保持第2位,僅次于莫斯科市。“社會風險低”是取得這一位置的主要原因。而近幾年在低風險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諾夫哥羅德州、雅羅斯拉夫爾州、奧爾洛夫州排名則稍微后移。羅斯托夫州從第13位躍居第2位,十年來首次進入前10名行列。下諾夫哥羅德州和莫斯科市重新回到前10名。排位跨越最大的是秋明州,從第55位躍升到第12位。

過去十年中風險最低的地區是別爾哥羅德州,隨后是莫斯科市、諾夫哥羅德州、圣彼得堡市和韃靼斯坦共和國。第二組為雅羅斯拉夫爾州、下諾夫哥羅德州、加里寧格勒州、莫斯科州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報告認為,這印證了該機構前幾年做出的判斷:俄羅斯對外資最具吸引力的兩個核心是西北聯邦區和中央聯邦區。此外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南方聯邦區等個別地方和飛地加里寧格勒州也較具吸引力。

如前所述,俄羅斯經濟特區優惠政策主要有:經濟特區內企業注冊手續簡化;經濟特區內企業免征5年的財產稅和土地稅,所得稅的繳納也予以優惠;降低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使用費的稅率——租期長達70年;降低貨物進出口關稅及簡化過境手續;簡化外國公民,包括無簽證者的出入境手續;投資者在與俄有關部門簽署投資經濟特區協議后,俄聯邦和地方稅收法規在協議有效期內將保持連續性,不會被隨意更改。俄政府成立了由俄工商會和俄工商業者聯盟代表組成的監督委員會,以保障建設經濟特區的工作公開透明等。俄政府官員測算,由于行政壁壘的消除,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企業每年可以節約成本5%~7%,技術推廣型經濟特區內的企業可以節約3%~5%的費用,此外,聯邦預算投入對經濟特區基礎設施的改善還可以使區內企業降低8%~12%的運轉費用,還能節省5%~7%的生產費用支出。

俄政府計劃在俄羅斯對外經濟銀行和俄進出口銀行基礎上注資10億美元,成立進出口銀行,以扶持產品出口。俄政府預計,每個特區每年至少吸引國內外資金90億盧布,追加生產投資60億盧布,增加稅收10億盧布。上述這些舉措都為經濟特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責任編輯:李丹琳)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 注釋: [1]《國際商報》2005年12月6日。

[2]http:///info/4490-1.htm [3]http:///ccpit/gb/article_detail.asp 《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6年第6期

第二篇:中國目前正處于由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后期

中國目前正處于由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后期,這一階段是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同成熟的市場經濟相比,這一階段的中國企業無論是所處的外部環境,還是內部能力,都有其特殊性,同時也帶來了企業戰略導向的不同。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條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之路,這一時期呈現了以下一些特點: 首先,企業由被政府控制逐漸轉向被市場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更好、更快的發展經濟,我國采用了政府控制企業的方式,其目的是實現全民的共同利益。然而,伴隨著這種方式也帶來了國有企業的效率不斷下降,資源并沒有被有效的配置,并創造出最大的價值。為此,政府轉變了對國有企業的直接控制,代之以市場為影響手段,對經濟發展進行有效協調,激勵企業選擇真正有能力的經營者,做出最優選擇。

其次,非國有企業發展迅速。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引進了制度競爭,推動了國有體制的改革。在封閉的環境中,沒有比較,沒有競爭,低效率的體制可以產期存在。但在開放的經濟中,效率成為檢驗企業優劣與否的重要標準,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的弊病暴露無疑,使得市場經濟和非公有制企業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實有企業876.1萬戶,內資企業327.6萬戶,占企業總戶數的37.4%;外商投資企業28萬戶,占企業總戶數的3.2%;私營企業首次突破500萬戶,達到520.5萬戶,占企業總戶數的59.4%,注冊資本(金8.3萬億元,從業人員6927.5萬人,個體工商戶2621.4萬戶(沈莉,2007)。

再次,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更加嚴峻。全球化和技術的創新使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前景更為嚴峻。以前備受保護的中國國有企業所控制和影響著的中國國內市場受到了非國有企業的強烈沖擊,而對于那些有著預見性的企業,市場化也出現了許多機會。事實上,中國的市場競爭依然存在著行政壟斷,這給國內的競爭環境也帶來了巨大破壞;同時,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還具有“血拼”色彩,這種競爭雖然是對計劃經濟的徹底否定,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綜上所述,由于改革的不斷深化,短缺型經濟類型成為歷史,中國企業的競爭開始不斷加劇,利潤越來越薄,持續增長更加困難,企業將面臨更加不確定性的環境。

隨著中國整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企業在這一階段正經歷著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是對傳統的計劃經濟下的管理體制的變革,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形成的競爭環境的適應,因此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目前正處以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轉軌和管理創新期。中國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不但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局面的核心因素,更進一步地成為影響到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為此,對企業的關注和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業作為經濟體系中微觀,但同時也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其生存與發展的首要問題在于明確自身的前進方向,確定自身前進的步驟。換而言之,就是要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為企業自身的存在確定價值意義,向各種利益相關者通告其持續、堅定的發展前景。因此,對企業戰略導向的選擇就成為了關鍵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對中國的企業來說更特殊的問題在與中國企業面臨著劇烈變化的制度環境和任務環境,企業自身的能力也在隨之不斷起伏波動,它們因此更加需要在一個很短的時期內選擇企業的戰略導向,從而能夠適應整體改革和國際化的需要,實現企業科學、有序的戰略變革,進行科學、有效的戰略導向選擇。因此,本書希望能夠在中國轉軌時期這一特殊的背景條件下,從行業管制到逐步放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政治體制的逐步改革等外部環境和中國企業的現實狀況等角度來分析外部環境與內部能力是如何影響中國企業的戰略導向選擇,又是如何影響企業績效的。

在這個轉軌以往的特點時期,中國企業也呈現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特點,這些特點體現了中國企業所處的環境特點和時代特征。

首先,從企業 內部制度環境來看,企業內部制度因素主要表現在企業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上,具體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特點(樊燕萍),2005):

(1) 產權制度改革沒有突破性進展。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

原有國有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沒有明確產權邊界的國家所有制和要求有明確產權規則的市場經濟的不適應。產權制度主要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它能經濟活動中的交易費用,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產權制度是所有制的具體化,影響著企業以及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對企業的運行機制和企業行為規范與否起著決定行作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實際進程就是產權不斷變革的過程,但是這些改革始終沒有在理順國有企業產權關系、建立現代化企業產權制度上取得明顯突破。國有企業改革已經走過了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轉換經營機制等階段。這些改革措施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激發企業經營的積極性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是由于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把國有企業改革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仍面臨很多困難,國有企業的運行機制和市場經濟運行不融合,國有企業仍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助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營主體。

(2) 企業治理結構尚不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是指企業在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條件下,對各利益主體之間對的利益關系所進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說,通過一種制度安排,建立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力、責任和利益的相互制約,從而實現利益關系的 合理化。經濟轉軌時期由于政企沒有徹底分開、產權改革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全等問題的存在,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極不規范,出現了政府行政干預下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其實質為“企業家缺位”,就是說,在現在的治理結構中,還不存在真正的企業家。我們仍然處于官員決策和企業家決策并存的階段,在很多企業,我們仍然有大量的政府投資,并且政出多門、政策多變使得企業家忙于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經濟轉軌中的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從內部制約著企業行為目標的實現,導致企業長期處于低效益狀況。

其次,從企業行為特征來看,經濟轉軌時期的企業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 企業行為趨于市場化又受制于政府。經濟轉軌時期的企業生產經營行為趨于市場化,但轉軌時期的過渡性特征以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政府行為不規范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企業行為政府化的特征依然很明顯,特別是國有企業行為受到政府和市場的雙重約束和限制。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原有的“雙軌”價格已大部分退出,大部分生產資料的價格被市場價格取代,其他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企業大部分生產經營活動更多的考慮市場需要,并根據市場提供的各種信號做出經營決策。但是,由于政企沒有真正分開,許多國有企業身在市場卻心系政府,國有企業并沒有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并不積極參加競爭,而是更指望政府,按照政府的邏輯辦事。因為對國有企業而言,在政企不分開的情況下,從政府處爭取壟斷地位而獲取壟斷租金比從競爭中獲得利潤更容易,更合算,也更持久。此外,企業從銀行獲得遠低于市場價格的資金,實際上也是政府對國有企業的一種隱性財政補貼。從政府部門來講,由于國有企業一直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政府從其自身收入角度出發,也必然十分重視國有經濟的發展水平,并對國有企業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扶持。這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政府半依半賴,依然無法擺脫政府部門的干預(劉培堂,2004)。所以,企業的行為就表現出既趨于市場化又受制于政府的特征。

(2) 企業的行為短期化傾向突出。經濟轉軌時期企業外部環境的過渡性特征和內部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造成了企業經營中的短期化傾向非常突出。所謂企業短期化行為,是指企業只注重短期盈利而不注重盈利的投資成本;只關心企業留利水平,不關心資產價值(張維迎,2003)。經濟轉軌時期,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是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經營決策自

主權和剩余權,對企業行為產生了一定的激勵效應。但這種經營決策和剩余權是極不完全的。政府作為國有企業出資者不僅對企業的許多重大決策保持控制,還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人事權和干部任免權保持控制,形成了經營者對政府的依附感,經營者在任期內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政治賬、社會賬。因此,在經營時,追求短期利益也就成為必然。

此外,過渡性制度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也加大了企業追求長期利益的資本投資的風險,使得企業更加注重短期利益。而市場調節的不完全、法律規范不利、企業信用缺失,又加劇了企業行為的短期化傾向。

(3) 企業失信行為泛化。經濟轉軌時期市場機制的初步建立,使得企業行為目標轉向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當時經濟轉軌時期特有的外部環境約束失效時,企業的失信行為就不可避免了。經濟轉軌時期本身具有的過渡性政策不穩定,行為規范不健全、政府行為不規范等特點,首先造成了政府不講信用的形象,政府的失信使得企業對政府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預期,企業著眼于經濟轉軌中短期利益的追逐,熱衷于中國政府變化之間和法律漏洞之中的利益契機,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會使企業的失信行為越來越嚴重(張亞勛,2003)。而企業普遍而大量的失信行為,會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這就更加堅定了其他企業強烈的投機心理,使得經濟轉軌時期出現了普遍的企業失信行為(董玲、陳新國,2004)。

(4) 企業行為預算約束趨于硬化。由于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化,銀行行為的市場化,銀企關系的變化,是企業的投資行為趨于理性,即企業必須面對自負盈虧的預算機制,從而改變過去在無約束或軟預算約束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經營的局面。但是,對于國有企業來說,由于缺少產權承擔者,缺少真正承擔財產風險的主體,國家和銀行很難對企業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從而使得企業投資的硬預算約束并不能有效實現。

最后,從企業內部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角度來看,目前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觀念薄弱,大多數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這與經濟轉軌中, 企業轉軌的行為密切相關。核心競爭力首先要能為用戶提供根本性的好處或效用。但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產單位的產品設計、生產和銷售,主要是聽從政府指令而不是顧客的聲音;目標是完成產量而不是滿足顧客的需要。這種封閉式經營的文化背景使大量企業更多地注重產量的繁衍,重復生產類似的產品,堆砌出一個繁榮的“買方市場”。而轉軌時期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力量,是消費者需求的數量和偏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當多的產品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相對于消費者需求來說是無效供給;大量的重復模擬復制產品,與一些國外廠商的最新功能產品相比,更是缺乏競爭力

綜上所述,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制度變遷過程。由于我國經濟轉軌采取漸進的方式,所以新舊體制交替的過程較長,“在計劃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之間不僅有一個時間間隔,而且有一系列介于兩者之間的制度形態構成的中間地帶”(盛洪,1994)。也就是說,“破舊立新”不可能一步到位。

轉軌時期,國有企業能夠獲得國家、當地政府乃至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而其他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并且沒有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所以最終導致盡管非國有企業的勞動效率明顯高于國有企業,但是資源的大部分還是被國有企業所占有。為此,非國有企業只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資源使用效率的帕累托改進。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中,可見轉軌初期的戰略導向選擇并沒有得到推進,許多企業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組織結構方面的創新,更多的注重組織結構的調整、業務流程設計、崗位

職責重新整合等,而在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企業對新產品的研發、對外部能力的借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計劃經濟色彩,致使轉軌后的企業并不能很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企業戰略能力缺乏。因此,持續的戰略能力的構建是轉軌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轉軌時期的國有企業改革比任何成熟的市場經濟更加需要企業家精神,需要承擔企業成長和發展壯大所遭遇的環境部確定性風險。由于在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的過程之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對領導者的選聘和激勵呈現不同的機制,資本市場對國有企業領導者的激勵是有限的,因此,這也給國有企業引進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進行市場化運作帶來了較大的障礙。

從經濟運行機制來看,中國顯然已不再是一個計劃經濟國家,但也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而是處于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這種體制格局幾乎表現在一切方面,從企業體制、市場體制甚至國家管理體制。伴隨著外部環境的變遷,企業自身的行為和特點也發生了變化,經濟體制的過渡性特征使得處于這樣一種體制下的企業既不同于傳統計劃經濟時期,也不同與成熟市場經濟時期,從而具有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代特征。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在國民經濟的運行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又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之一。企業是構成宏觀經濟活動的微觀基礎,它每一項市場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關系到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國家宏觀經濟的各項政策也要通過企業的市場活動來實現,所以企業是否能健康運轉直接關系到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和國家經濟的總體發展。目前,由于正處于轉軌期,整體上我國企業的運行效率并不高,生產經營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保證企業和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就必須了解處在這一轉軌時期企業的特點,從而對癥下藥,有針對性的解決企業存在的各項問題,引導企業適應這一特殊環境的特點,因勢利導,使企業走上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從而也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整體來說,中國社會的改革進程對各個方面提出了鮮明和緊迫的變革要求,作為社會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企業更是肩負著重大的壓力。由于地域、所有制、政策安排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中國企業的戰略導向選擇產生了較大差異性。因此,為了科學地總結和正確地引導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構建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對中國企業的戰略導向選擇給予特殊的關注,通過研究、總結相關理論,為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指導,這是現實的中國企業實踐對理論研究提出的要求。

第三篇:俄羅斯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俄羅斯在任何方面都不會依賴中國,雙邊的合作是互利的,不存在單方面的依賴,只能是“相互依賴”。對于俄羅斯而言,可能會在西方制裁的情況下在政策上向中國有些傾斜,或者擴大一點兒與中國的合作,但還遠遠沒有到“依賴”的程度

隨著油價下跌和盧布的貶值,不少西方媒體都猜測,俄羅斯可能會在經濟上更加“依賴”中國。而對于中國而言,是否真的能“拯救”俄羅斯呢?盧布貶值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盧布貶值一定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盧布貶值和俄羅斯經濟放緩對中國出口產生不利的沖擊,貨幣貶值導致俄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因此中國對俄出口小家電、輕紡產品等受到影響,旅游、邊境貿易等也會受到沖擊。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份額中,比較傳統的是輕工產品,如服裝、鞋、皮革等。另外機電出口占據的比重也較大。由于在俄羅斯汽車銷售是以盧布結算,汽車行業的利潤也大幅的下降,盧布的下跌無疑給這些出口車企帶來打擊。

但是,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一些積極的作用。首先,有利于中國石油(601857,股吧)進口和戰略石油儲備。今天的中國經濟仍然是高速的發展,對于能源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大。中國是石油的消費大國,對外的依存度在58%以上,國際油價下跌對中國的直接影響是有利于中國的石油進口。國際能源的下跌能夠降低能源的成本,提高企業和居民的購買力,能夠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企業盈利的改善。中國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調整自己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的使用,中國也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儲存大量的石油。

其次,有利于外中國大舉進入俄羅斯市場,并在雙方感興趣的領域建立長期的合作。俄羅斯眼下的危機促進俄羅斯實行計劃已久的“遠東開發計劃”,加快融入“亞太經濟圈”。在盧布處在低谷的這段時期,俄羅斯的一些領導人開始了亞洲之行,先后訪問了中國、巴基斯坦、土耳其和印度,同時接待了朝鮮、越南等國家領導人的到訪。俄羅斯與一些亞洲國家的關系進入了新的階段,聯系和交往越來越頻繁。自從2014年5月普京訪華與中國簽署了能源大單后,俄羅斯還與一些亞洲國家簽訂了一系列的能源文件。俄羅斯西伯利亞開發計劃更是需要與中國的合作。俄羅斯也急于在亞洲開拓新的市場,包括俄羅斯正在計劃建設一條聯通歐亞大陸和朝鮮的鐵路,進而發展與朝鮮、韓國和日本的經濟關系。隨著俄羅斯經濟發展重心逐步東移,俄羅斯正在加大其遠東與西伯利亞的開發,并積極尋求與金磚國家及中國的全方位合作,中俄雙邊金融、貿易合作迎來了新機遇。俄羅斯連接于中國、土耳其、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簽訂大單,“向東轉”戰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由西方制裁產生的經濟壓力。俄羅斯將加大與中國能源領域、食品領域、貨幣互換方面的合作。

再次,有利于“一帶一路”的建設。俄羅斯的經濟危機促使俄羅斯將發展方向更多地轉向東方和南方,“一帶一路”的建設會給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便利條件和豐富資源,俄羅斯將會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一帶一路”的建設會帶動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俄羅斯的積極參與會增加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分享經濟發展的利益,有益于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不良影響。

2015年1月1日起歐亞經濟聯盟正式投入運營,其成員國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這標志著三國經濟一體化達到新水平。歐亞經濟聯盟前身是俄白哈三國于2010年成立的關稅同盟,聯盟建立后將保障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在俄、白、哈三國境內自由流通,并推行協調一致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在勞動力領域,從1月1日起,俄、白、哈三國公民可在任一成員國內工作。市場的整合,將有利于激發出三國的經濟潛力。普京曾表示,經濟聯盟將成為獨聯體地區的一個經濟引擎,成為一個新的世界經濟中心。中國也可以參與這一組織,加強與歐亞國家的經濟聯系和經濟交往,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積極地向世界展示自己,吸引更多的國家加入“一帶一路”的建設中。

最后,促進政府加大力度改善原本不佳的投資環境。俄羅斯的投資環境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對投資的法律保護不強、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資源民族主義、營商便利不足等。如今俄羅斯的經濟困境反而有可能激發俄羅斯政府作出努力,提供更為開放、公平、透明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本和技術。這在普京的2014國情咨文中就有所體現。中國企業在俄羅斯遭受制裁、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反而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機會和待遇。

而且還應該提到俄羅斯最近的一些動作。2014年12月1日,俄羅斯宣布組建北極戰略司令部,俄羅斯希望把西方國家的注意力以及政治、經濟、軍事壓力從烏克蘭問題上轉到北極地區的爭奪上。北極擁有豐富的資源、重要的戰略位置和地處歐亞美三大洲??蘸骄€捷徑的特殊位置,在未來的10年到20年間,一旦北極冰川融化,使用北極航道將使亞洲到歐洲的航道縮短7000公里,這將對世界貿易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2014年12月10日,普京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邀請印度共同開發“北極”項目。中國也應該積極地響應和參與到這一項目中,北極未來的開發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將對中國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北極地區豐富的資源對于能源匱乏的中國來說具有重大經濟和戰略價值,如果能分享到北極資源,對中國來說將是一筆巨額財富。

北極航道一旦開通,不僅影響中國海洋運輸業和國際貿易,而且將帶動中國北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有可能使北部沿海地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及早采取行動,積極爭取和捍衛中國在北極的正當權益,以免將來陷入被動局面。

盧布的貶值直接影響到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狀況,持續不斷的貶值導致的高通貨膨脹使得俄羅斯人民不得不勒緊腰帶過日子,持續下去會引發社會的動蕩和不安,甚至會威脅到總統普京的位置。但是克里米亞的回歸幫助普京在俄民眾心中樹立了英雄形象,普京強有力的政策和英雄形象使得他在民眾間的支持率持續升高。俄羅斯雖然處在艱難的時刻,但是并沒有到自亂陣腳的地步。畢竟,俄羅斯人民對普京的支持率還很高,在俄國內的還沒有引起社會**。俄羅斯人民對于國家的前途和對普京的領導還是抱有很高的期望。

中國致力于建設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在國際事務中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習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明了新時期中國的外交方向,“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升溫,中俄不僅加強了在經濟領域的聯系,在政治上也能夠相互支持,實現了共同的利益需求。雖然中國的發展速度很快,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俄之間的關系自始至終都是互利共贏的關系。

俄羅斯在任何方面都不會依賴中國,雙邊的合作是互利的,不存在單方面的依賴,只能是“相互依賴”。對于俄羅斯而言,可能會在西方制裁的情況下在一些政策上向中國有些傾斜,或者擴大一點兒與中國的合作,但還遠遠沒有到“依賴”的程度。在俄羅斯經濟出現困境的時候,中國可能增加對俄羅斯的支持,但這種支持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俄羅斯面臨的問題。尤其是俄羅斯目前所面臨的來自西方的制裁,中國不可能從中參與調解,只能希望俄羅斯與西方關系能逐步正?;?。另外,俄羅斯從根本上說,還是一個歐洲國家,和歐洲、西方有著更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資本來源也是西方的金融機構。西方制裁可能會讓俄羅斯更多“向東看”,但他們與西方的聯系卻很難就此切斷。

中國不會“拯救”俄羅斯,也不能“拯救”。俄羅斯的經濟危機對于中國和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都是可以借鑒的經驗,中國在這一時機獲得機遇的同時也會遇到挑戰,中俄之間還會繼續加強合作與交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最后實現互惠共贏。

第四篇:當代俄羅斯第三講葉利欽時期的經濟改革

第三講葉利欽時期的經濟改革 “休克療法”及其不良后果

1991年“8·19”事件之后,俄羅斯的全部政權賺到了激進市場化改革派手中。1991年10月,鮑·葉利欽總統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五次人民代表大會的講話中宣布必須堅決進行經濟改革。

1991年底,俄羅斯處于經濟崩潰的狀態。生產減少,預算赤字占到國民總產值的27%,隱性失業率達到勞動力總數的35%,需求遠遠大于供給。同時,國債快速增長(1985年--200億美元,1991年--800億美元),國家黃金儲備減少(1985--1500噸,1991--80噸)。購買面包、肉類、香腸制品、伏特加酒和蔬菜等所有商品都需要排隊。 為了擺脫危機,俄羅斯選擇了“休克療法”。年輕的經濟學家葉·蓋達爾成為“休克療法”的主要設計師。1991年11月,他被任命為俄羅斯政府主管經濟政策問題的副總理。1992年2月,他成為總統親自領導的政府的第一副總理。除了“500天”計劃制定者這樣的國內研究者,歐洲和美國貨幣主義理論的支持者也對蓋達爾的經濟觀產生了重大影響。 自由化

價格自由化始于1992年1月2日。按照蓋達爾及其支持者的推理,自由化起初將引起價格小幅上漲,之后供求關系會是價格回落,商品短缺現象將隨之消失,柜臺將擺滿商品。事實卻并非如此。社會感受到休克般的強烈打擊。僅在1992年一年之內,貨幣就貶值了幾百倍。人們在蘇聯時期的畢生積蓄轉瞬間化為烏有,大部分居民因此落到貧困線以下。

價格自由化引起運輸費用和能源、原材料等價格的急劇上漲。在農業經濟領域,燃油、技術和建筑材料的價格抬升導致糧食和蔬菜價格上漲,而飼料漲價引起牲畜存欄數減少,肉、奶制品生產衰落。國產農產品變得比進口的還要貴,這導致整個農工綜合體產業緊縮。價格放開后,所有國內企業都處于破產的邊緣。由于無法指望國內生產在現有條件下會有所增長,商品短缺現象又尚未消除,為了填充市場,政府決定從1992年7月起實行外貿自由化。結果國內市場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充滿了進口食品和工業產品。街頭販賣繁榮起來,貨蓬和商亭中的大小市場數量激增。但是,由于許多商品價格昂貴,大部分居民仍然無力購買。價格和對外貿易自由化使得按照市場交易比價兌換盧布成為可能,然而,在經濟動蕩和持續危機的背景下,盧布對美元的匯率開始急劇下跌。 私有化

1992年8月21日,鮑·葉利欽總統簽署《關于在俄羅斯聯邦啟用私有化證券系統的命令》,由此啟動了私有化計劃。自10月1日起,俄羅斯開始向全體居民發放私有化證券。私有化構想是以阿·丘拜斯為首的俄羅斯國有資產委員會指定的。根據之一構想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改造,51%的股票在企業職工中間分配,而剩余部分用于公開銷售,每個俄羅斯公民都得到了價值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自1993年1月1日起,可以用私有化證券購買任何一家企業的股票。

私有化在社會層面的目標是:“形成有產者階級”。然而,通貨膨脹致使私有化證券徹底貶值。1992年末,街上開始出現一些拿著“收購私有化證券”牌子的人。這樣,資產階級低價收購大量私有化證券并用其換取企業的股票控制額,而那些出售私有化證券的人平均得到7000盧布,相當于當時一瓶伏特加酒或一袋白糖的價格。大量從居民手中聚斂私有化證券的投資積極會相繼宣布破產。實際情況是:直接參與實施私有化的官員和以往黨和經濟部門的實權人物無償瓜分了原來的國有資產。私有化日益具有犯罪性質。 穩定化

財政穩定化是指能夠實現預算赤字大幅減少和貨幣量停止增長的強硬財政貨幣政策。“休克療法”的制定者們認為,財政穩定化能夠加強刺激經濟,賦予國家影響經濟主體行為的有效杠桿,促進結構改造。

蓋達爾政府試圖首先在宏觀經濟層面實現這種穩定化,也就是通過控制國內總產值、預算赤字、通貨膨脹和生產規模等主要指標,實現全國經濟指標的穩定。1991年11月,通過了《俄羅斯聯邦稅務改革基本法》,俄羅斯的稅收體系開始具有市場經濟的固有特征。然而,管理轉向依靠經濟杠桿的效果不佳。雖然俄羅斯的稅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俄羅斯的企業利潤歲卻位居世界第一,這種狀況無法刺激投資。強硬的稅收政策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發展動力。此外,俄羅斯缺乏有效抵制衰退和刺激產業結構進步的工業政策。結果形成了俄羅斯資本流向境外、外資又無法進入國內經濟的危險趨勢。

實行“休克療法”的結果顯示出其內在的矛盾性。事實上不可能在一年時間內建立有效的經濟模式。“休克療法”導致社會關系空前緊張,工業部門整體崩潰,社會發生嚴重的兩極分化,出現了窮人和巨富。激進改革的悲劇代價是國家人口的負增長。出現了正式登記的失業者,這是俄羅斯現實的新現象。對西方大額財政支持的指望落空。在西方國家承諾的240億美元貸款中,俄羅斯只得到用于購買西方國家糧食的125億美元貸款。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中央銀行被迫向企業提供大額貸款。這一決定實際上葬送了“休克療法”計劃。通貨膨脹開始加劇。1992年12月召開的第7屆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認為蓋達爾政府的工作不能令人滿意,確認維·斯·切爾諾梅爾金為新一任政府總理。 社會市場經濟的形成

切爾諾梅爾金就任總理后,俄羅斯的改革方針開始發生改變。新總理總體上對市場改革方針表示維護,但同時宣布對改革的速度進行某種修正,強調改革進程的適度和平衡。他表示已準備好用“非貨幣的方法”同通貨膨脹作斗爭,不再使用“休克療法”。他的計劃強化了國家調控和居民的社會保護。自此,俄羅斯從“純粹”市場經濟或自由市場經濟轉向社會市場經濟。

維·切爾諾梅爾金政府的經濟改革綱要

1993年,俄羅斯政府通過了《1993年--1995年發展改革和穩定俄羅斯經濟綱要》。維·切爾諾梅爾金就任總理后,首先決定支持燃料動力綜合體。利用國家預算資金向國家重要虧損企業,包括國防工業,提供大額財政支持,為發展燃料動力綜合體提供低息貸款。但是,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根據1993年的統計,國民收入減少了14%,工業生產下降了25%,農業生產下降了5.5%。國家預算赤字增長,俄羅斯繼續借外債,盧布貶值,價格上漲,居民的物質狀況繼續惡化。

1994年8月,出臺了新的改革綱要,其中含有穩定俄羅斯經濟的觀點。政府在1994--1996年國家經濟改革中的首要任務是實施國家對生產狀況的強有力監控,抑制通貨膨脹,在國家保障領域維持最低社會標準。 然而,實施既定措施,首先是穩定工業生產,需要新的資金,這必然引起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因此,消除預算赤字依然是政府的戰略任務。1996年的工業生產比1991年下降了55%。通貨膨脹保持在很高水平(1994年為250%,1996年為80%)。雖然1994奶奶10月啟動了所謂的“外匯走廊”,但是國內價格依然保持穩步上漲的趨勢?,F有通貨膨脹的降低依靠的是縮減社會支出和增加“延期通貨膨脹”(貶值、拖欠、國家內外債)。俄羅斯許多商品的零售價格很快超過了國際價格。

1994年7月1日,俄羅斯的證券私有化階段徹底結束,形成了大型私有者階層。私有化的第二階段開始于1995年,其基礎是企業的股份化和自由買賣股票。這一階段私有化的完成以金融寡頭集團的形成為標志。1996年--1997年,俄聯邦領導層在經濟領域的主要任務是遵守強硬的財政紀律和減少預算支出。1997年末,俄羅斯經濟度過了曠日持久的結構危機階段。根據統計,宏觀經濟層面的多數指標表明工業生產趨于穩定。與1996年相比,國內總產值近7年來首次增長了0.4%。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社會綱要的作用十分有限。醫療保險和非國有退休基金形同虛設。1997年--1998年,生活水平繼續下降。這一時期的特征是長期拖延發放工資,發不出退休金的威脅加劇,稅收工作完全停止,經濟犯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1998年3月,總統解除了維·斯·切爾諾梅爾金的總理職務,理由是他所領導的政府在近7年的工作中未能克服危機。 葉·普里馬科夫政府的經濟政策

1998年4月,35歲的能源部長謝·弗·基里延科成為俄羅斯總理。在他的領導下,制定了反危機綱要。然而,由于世界石油價格持續下跌和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陷入了新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過后,鮑·葉利欽與1998年8月23日解除了謝·基里延科的職務,重新任命維·切爾諾梅爾金為代總理。國家杜馬兩次拒絕維·切爾諾梅爾金的職務,經濟危機開始發展成政治危機。1998年9月11日,葉·普里馬科夫成為新總理。

葉·普里馬科夫支持市場改革,但不是單純市場改革,而是社會市場改革。他提出了另一種選擇:用平緩的、漸進的改革代替休克式的市場改革。他認為一小撮“金融寡頭”在國家的縱容下依靠國家財產通過不健康、甚至是犯罪手段致富是自由主義改革家們的過錯。普里馬科夫的經濟政策以社會保障和加強國家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為目的。

眾所周知,拖欠工資和補貼是切爾諾梅爾金和基里延科都沒能解決的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普里馬科夫卻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1998年12月1日,償還了助學金債務;1999年1月1日,付清了拖欠軍人的津貼;1999年7月,政府支付了近三百億盧布的退休金債務。1998年11月,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制定了銀行系統改組綱要。1999年1月,成立了信貸組織改組代理處。信貸組織改組代理處在3年內針對21家銀行實施了15個優化方案。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升國家銀行在銀行系統的作用。為鼓勵國內農業生產者,增加了農村的化肥供貨,開始按照建議價格和優惠的貸款條件出售燃油和潤滑油料給農業生產者。

在執政的8個月內,葉·普里馬科夫政府實現了政治穩定,部分償還了工資和補貼方面的欠債,貫徹了強硬的預算政策,開始了反對腐敗和寡頭政治的行動。所有這一切都有助于俄羅斯擺脫經濟危機。如此可喜的結果與普里馬科夫的個人貢獻密不可分。首先,普里馬科夫的上臺是由于他是能夠解決國家杜馬左翼陣營和葉利欽之間政治沖突的折衷人選。他完成了這一使命,俄羅斯實現了政治穩定。其次,普里馬科夫實行了強硬的金融政策,使國家免于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維護了財政穩定。第三,普里馬科夫是一個誠實的人,他不受各種觀點的左右,堅決反對那些利用接近政權侵吞國家資金的“蛀蟲”。他在當代俄羅斯第一個發起了針對寡頭鮑·別列佐夫斯基的“軍事”行動,結果樹立了一個勁敵,這無疑加速了他于1999年5月的辭職。但是,他的行為應當在俄羅斯受到支持和承認。 第三節 90年代末俄羅斯經濟發展總結

普里馬科夫辭職后,內務部長謝·斯捷帕申成為新一任總理。1999年8月9日,鮑·葉利欽撤消了謝·斯捷帕申的職務,任命聯邦安全局局長弗·普京為總理,并且在致俄羅斯公民書中宣布普京為總統事務繼承人。盡管在20世紀90年代頻繁更換總理,但俄羅斯始終遵循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統一戰略。實施這一戰略的結果眾所周知。1991年--1998年,俄羅斯經歷了最為嚴峻、持久的經濟衰退。在此期間,俄羅斯的國內總產值減少了46%,總投資減少了81%。與1990年相比,俄羅斯1998年的國內總產值減少了51%,總投資減少了84%。 自1999年起,俄羅斯經濟開始回升??梢詫?999年俄羅斯經濟由落轉升的原因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1998年8月爆發的毀滅性的金融危機迫使俄羅斯宣布無力支付內外債。盧布貶值引起進口商品升值,大部分國內消費者買不起進口產品,這成為俄羅斯工業發展的刺激性因素。俄羅斯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也提高了。第二,葉·普里馬科夫政府和俄羅斯銀行為克服金融經濟危機的不良影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俄羅斯的宏觀經濟政策變得更加穩定。第三,石油、石油產品和其他產品國際市場的行情有利。 根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的數據,1999年俄羅斯的國內總產值比上一年增長了3.2%。1999年的工業產品總量比1998年增加了8.1%?,F實經濟領域大、中型企業和組織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然而,穩定宏觀經濟的進程尚未結束。由于國內投資能力有限,外國投資者的風險又大,所以投資積極性依然不高。發動機燃料價格上漲也是最根本的不利因素之一。

第五篇: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的轉軌

全面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都將是國家財政支出改革的重點。一段時期以來,不少地方特別是縣級地區實施以“會計集中核算”為主要形式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加強會計監督和廉政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會計集中核算制度要不要轉型為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本文將對此進行一番論述。

一、會計集中核算制與國庫集中收付制的關系

(一)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收付相同點

1、均要成立中心機構,具體負責管理各種財政性資金,集中辦理預算單位的支付和收入等具體申請業務。 通過形成單一賬戶,把資金直接支付給商品供應商和勞務提供者。

2、均要取消預算單位銀行賬號。按照財政一本賬、預算單位作為分賬戶的管理模式,取消預算單位銀行賬號、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

3、出發點都是為了將單位各項資金直接置于財政監控之下,要求嚴格按照預算和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使用,通過集中受理預算單位的支付申請,嚴格按照預算指標和用款計劃進行審核后,支付給收款人,做到預算執行的事前控制、事中監督。

4、均以所有財政性資金集中收付為前提,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目的。能夠集中管理財政資金,將沉淀在預算單位的資金集中到財政部門,有利于資金的統一調度和運作,保障了預算單位人員和日常公用支出及其他資金管理,有利于政府集中財力辦事,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二)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收付不同點

1、改革對象不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屬于政府會計領域改革,改革的對象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體制。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屬于政府預算領域的改革,改革的對象是預算執行方式。

2、執行制度不同。會計集中核算中心為預算單位的收支業務進行統一記賬處理,并依據集中核算單位性質的不同,分別執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試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預算單位不再需要進行財務核算,財務核算交由會計集中核算中心處理,預算單位只需要保留1名或2名報賬員即可,所有的核算業務和原始財務會計材料都由會計集中核算中心保存。國庫集中收付制核算的主體是財政國庫執行機構,這個機構行使部分財政職能,履行財政總預算會計的部分職責,執行的是《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在資金的支出控制和業務流程管理上,更加規范和嚴格。

3、管理范圍不同。會計集中核算中心包含了對預算單位預算內外資金及其他資金的統一核算管理和集中收付。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現階段只對預算單位預算內外資金進行集中管理。

4、管理機制不同。會計集中核算把單位會計、出納都設在核算中心,由會計核算中心統一行使核算和監督職能。通過財政職能部門對預算的管理和執行的監督,與會計集中核算中心的會計核算相分離,形成支出的決定與支出的執行分離,并相互形成監督和制約。國庫集中收付是把會計設在單位,出納設在收付中心, 通過財政內部職能部門統一管理財政資金,造成會計、出納分離并相互監督和制約。

5、賬戶設置不同。會計核算中心在核算中心設立基本賬戶,用于辦理所有核算單位收、支結算,財政資金從國庫流出后,保存在會計核算中心,以核算中心為“蓄水池”進行再次控制。而國庫集中收付實行單一賬戶體系管理, 預算內在未最終支付前,余額反映在國庫,以國庫為“閘口”進行最終控制。

二、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轉軌的歷史必然性

(一)會計集中核算的弊端

1、不利于會計建設。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大都采用各預算單位只設一個報賬員的方式,報賬

員要承擔預算單位的財務管理、資產管理、部門預算編制和年終會計報表的編報等工作。但預算單位負責人對報賬員去參加會計繼續教育培訓不再支持,使報賬員享受不到會計人員應有的待遇,其工作積極性自然不會得到充分發揮。

2、不利于充分調動預算單位財務管理積極性。實行會計核算制,只是對預算單位的記賬、算賬、報賬等部分工作進行了“集中”,其他的會計工作,如固定資產、經濟統計、材料等業務和社會保障、經濟統計、固定資產管理等, 還得由預算單位會計“分散”管理。這樣會使預算單位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脫節”,造成財務管理弱化,加劇了固定資產流失。

3、不利于及時有效監督。按照“會計核算中心”的運行機制,預算單位在用款前,要向“會計核算中心”開具付款通知。從理論上講, “會計核算中心”在此就可以對其用途是否合理合法等進行監督,而事實上,“會計核算中心”根本不可能全面清楚地掌握每一個預算單位經濟業務活動和經費開支情況,因而監督往往是通過對單據的審查來完成的。這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滯后的事后監督,遠不如原來各預算單位本身的會計監督來得及時、有效。

4、不利于落實會計責任主體?!稌嫹ā访鞔_規定預算單位負責人是本預算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會計集中核算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預算單位的核算權和會計監督權,改變了預算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

5、增加了財政部門壓力。會計集中核算中心工作承擔一個地方幾十家,甚至幾百個預算單位的財務核算,包括出具會計報表、憑證整理、檔案管理等工作,部分預算單位認為資金、財務等財務管理基本被財政收走了,很多事都要求財政部門解決,財政部門承擔了許多不必要的工作和矛盾。

6、容易造成濫用職權。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后,財政把很多資金直接撥到“會計核算中心”的賬戶上,并經常保持一定余額,少則幾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會計核算中心”賬戶滯留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是財政資金,但脫離了國庫部門的直接管理。如果現在的“會計核算中心”監管工作跟不上,腐敗現象可能隨之滋生。

(二)建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意義

1、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重要內容。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貫穿于公共財政管理全過程,通過控制財政資金按規范流入和流出各個公共機構的過程來控制預算執行過程,是預算執行根本性制度。我國現行財政資金的收繳和撥付方式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演變而來的,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因此,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是當前財政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

2、促進財政財務管理科學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要求財政收入的收繳方式和財政支出的去向及支付方式必須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要求合理界定征收機關、財政部門、預算單位、中央銀行國庫及代理銀行的職能范圍,實行科學規范管理。從財政部門內部看,實行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相對分開,是一場自我革命;財政部門、預算單位、代理銀行都持有可以相互核對的收支賬冊,使預算執行更加規范透明。 從預算單位看,要加強財務管理,科學編制部門預算和用款計劃,統一銀行賬戶,按規定程序收繳和支付財政資金,使財務管理和單位業務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3、提高財政資金的運行效益,降低財政籌資成本。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后,預算單位的財政資金都集中存放在國庫單一賬戶。這有利于財政部門對資金加強統一調度和管理,使庫款調度更加靈活,資金支付更加及時,更加方便預算單位用款,同時,由于預算單位暫時不用的資金都保存在國庫,財政部門可以依法對國庫資金進行管理運作,提高我國財政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有效降低財政籌資成本。

4、加強監督控制,防治腐敗。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后,能從機制上保證財政收入及時、足額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改變過去把資金撥付到預算單位的賬戶上由預算單位自行支付的做法。同時,財政監督的方式,也由過去的事后檢查改變為事前審核、事中實時監控、事后

進行績效評價為特征的全面監督。

5、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的堅實基礎。國庫集中收付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預算執行信息的細化程度、全面性、準確性、及時性都大大提高。這就為準確判斷財政收支狀況和宏觀經濟形勢,實施宏觀經濟調控,打下堅實基礎。

因此,現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必須逐步向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轉變,真正建立以國庫單一賬戶為基礎、資金繳撥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

三、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轉軌面臨的問題

(一)預算編制與資金管理、政府采購之間缺乏銜接。實行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預算的編制與執行雖然也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但與資金支出管理改革還不配套。一是各單位應當采用“零基預算編制法”編制預算。但是在預算編制過程中還大量地存在著“各類預算基數加增長”的情況,不能反映預算資金支出管理改革后的資金運動情況。二是各單位的預算由收入預算和支出預算組成,這一方法提供了資金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但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資金的實物管理和價值管理由不同的部門進行,因此要求各部門預算還要提供資產存量方面的信息。三是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由于預算的編制不規范、批復不及時、預算調整頻繁等,對超預算或預算結余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客觀上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增加了難度。

(二)缺乏資金支付風險防范制度安排。我國預算單位由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組成,在新的市場條件下,許多事業單位為其業務的發展而進行融資,行政單位也經常為本部門、本行業或某一項目進行擔保,實行國庫集中支付以后,一旦融資或擔保項目失敗,就需要以國庫資金償還,風險最終轉移到國家,情況嚴重的還會影響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節。

(三)集中核算的網絡平臺尚不成熟。國庫集中支付的實現完全依賴于高效成熟的國庫集中支付資金管理信息系統的支持。這一信息保障體系要求所有預算單位和預算責任人、財會人員全員參與,能夠滿足預算資金的全過程控制、財務審查、往來結賬、報表匯總、多個單位的賬目并行及資命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國以財政部門為中心的預算資金管理還未建成達到上述要求的信息平臺,大部分剛開始實行集中會計核算,而真正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監控并與政府采購相結合的信息平臺尚有相當差距。

(四)經費緊張。實現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轉軌必然在一定范圍內受到相關的許多社會經濟因素尤其是地方經濟發展現狀的制約。目前,大多縣市經濟發展緩慢,是典型的“吃飯”財政。加上商業銀行效益普遍不景氣,因此,財政拿不出錢,銀行不愿意再拿錢來支持這項改革。

(五)思想觀念落后、貫徹落實乏力。從地方政府方面說,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求穩怕亂的心理。擔心國庫集中支付改革“一刀切”下去會傷害本地目前來之不易的較好社會穩定大局。從而容易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上應付,草草收場,終無成效的結果。從部門和單位方面來說,國庫集中支付嚴格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和規范的科學管理原則,將是它們所要面對的嚴峻考驗。從財政自身方面說,國庫集中支付作為一項改革制度,目前,中央只是處在試點階段,地方財政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加上推行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核算轉軌工作量大,難度很高,極有可能出現落實乏力的問題。

四、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轉軌的思路 各地財政部門應當提高思想認識,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的職能要求,以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為主線,加快建立我國現代財政國庫制度步伐。

(一)完善國庫集中支付的配套改革措施

1、加快預算會計制度的改革。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行政單位,在財政部門的核算中心設立“國庫集中支付資金”賬戶進行明細核算, 實現對預算資金的價值管理的同時,本部門還要構建相關資產明細賬戶,實現對預算資金的實物管理。鑒于事業單位和非營利組織除財

政資金外還有其他收入來源,甚至相當一部分的非營利組織可以以收抵支,對這些單位可以參照企業會計制度采用權責發生制。

2、改革預算編制方法。在實行部門預算、零基預算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內容,詳細說明預算金額和支出標準,建議先將預算單位或部門支出按性質、用途如設備購置、會務、房屋修繕、車輛購置等項目分門別類地在總預算中單獨編制,不再搞條塊分割。其次根據有關的支出標準,按照零基預算的方法編制各項支出的具體內容,對經常性經費實行定員定額,對專項經費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和財力可能,分輕重緩急予以安排。

3、強化預算執行。按照國際慣例,部門預算的各項收支要嚴格按照標準編制,并經過財政部門審批。預算一經權力機關(如人代會)審議通過,即具有法律效力,預算單位要嚴格執行,財政部門的核算中心要從預算編制、下達、資金撥付到資金使用的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

4、建立新的國庫資金管理體制。大宗物資盡可能納入政府采購體系,對于所形成的財政性結余資金,不再返回預算單位或結轉下一使用,而是回撥國庫,以提高國庫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因地制宜,采取形式多樣的國庫集中收付模式

目前財政集中支付模式大體歸納為三種:一是既代管單位資金,又代理單位賬務的“集中核算型”。二是只代管單位資金,不代理單位賬務,賬務仍由單位會計處理的“集中支付型”,就是財政取消納入集中支付范圍的預算單位的銀行賬戶,單位資金存儲在財政國庫,單位的各項支出通過直接或授權的形式由“財政支付中心”支付,會計賬務仍由單位處理。三是只對工資、大型公用采購等資金進行集中支付的“專項支付型”。

第一種模式(集中核算型)弊端較多,不宜推廣??上炔捎?“專項支付型”,待條件成熟時,再向集中支付型過渡??h級地區應根據本地實際,選擇基本符合當地情況的模式。

(三)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維護財政資金安全完整

嚴格劃分預算內資金和預算外資金的界限, 防止預算內資金向預算外轉移,取締非法收費項目以及巧立名目的各種攤派;建立在人民銀行開立財政部門和事業單位預算外資金的專戶制度,其資金使用和用款計劃必須送財政部門統一審核,經國庫部門辦理核算,并監督使用; 對那些有特殊用途、管理上又比較嚴格的資金, 如社會保障金、養老統籌基金等,也必須經人民銀行和財政部門允許后,在指定的商業銀行開設專戶進行管理。隨著財政國庫管理信息系統和銀行支付清算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再逐步取消財政部門為執收單位開設的財政匯繳專戶, 資金直接繳入財政專戶。規范預算外資金收入收繳程序,使用統

一、規范的執收票據,實行直接繳庫和集中匯繳;建立健全預算外資金收入收繳監管機制和財政部門內部監督機制,保證預算資金及時、足額繳入財政專戶。

(四)以財政部門為中心建立配套的網絡信息平臺 為了實現垂直化財務管理以及對預算資金管理實現“六統一”,應構建新型的財務信息系統。該信息系統是以財政部門為核心建立財務信息處理中心,通過一個高效、安全、快捷的現代信息技術網絡將各預算執行單位與財政部門的國庫支付中心、政府采購部門、商業銀行聯系起來,滿足資金預算、控制、異地實時查詢、統計、分析和監督管理等要求。真正實現政府一盤棋、財政一盤賬、財務信息實時在線、財務控制由事后控制轉為事前控制的具備真正遠程化數據管理能力的先進、穩定、安全的財政管理系統。

(五)進一步做好國庫會計基礎工作,加快國庫系統電子化和網絡建設

財政國庫會計工作是預算執行工作的核心, 也是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基礎。要結合機構改革,把政治素質高、業務技術強的人員選配到國庫會計工作崗位上來。通過規范會計基礎工作,管好資金記好賬,搞好各項服務,不斷提高財政國庫部門的整體管理水平。同時“金 財工程”的推行,對國庫集中收付信息系統起著重要的技術支撐。從某種角度說,建立財政部門、主管部門、代理銀行專線網絡基礎上的自動化處理程序,實現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是

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技術基礎。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建立適應公共財政要求的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問題。因此,必須拓寬思路,轉變觀念,積極按照中央的國庫改革方案,進一步深化財政改革,強化管理,切實抓好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科學、規范地做好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管理工作,努力開創財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兒科教學病例討論下一篇:德字用小篆怎么寫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