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俄羅斯發展范文

2023-12-10

俄羅斯發展范文第1篇

一、教學內容分析

歌曲《晚風》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創作的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E大調八六拍。這首歌曲二聲部旋律基本上是由三度音程組成,優美流暢,節奏舒緩,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歌曲風格。歌曲結構為一段體結構、弱起節奏,一共三個樂句,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延伸,第三樂句是第二樂句的重復與補充。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學生在此之前曾學過一些簡單的二聲部歌曲和一些相關的和聲技能訓練,學生們對于單聲部的旋律掌握得基本很好,但是他們在進行合唱的時候不能很好的控制歌曲的音準及聲音的和諧。主要原因是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缺乏這方面的接觸和培養。所以我覺得隨著五年級合唱歌曲的大量增加,更應該從平時就對學生進行培養,讓他們多接觸、多聆聽、多實踐。鑒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能夠用和諧均衡的聲音演唱歌曲,從而提高合唱的表現能力。6/8拍的含義和強弱規律對于我校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知識點,但是他們熟知2/

4、3/

4、4/4的含義及強弱規律,因此我設計了運用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幫助學生們了解掌握6/8拍特點。并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在了解掌握6/8拍的含義和強弱規律基礎上運用連貫、柔美的聲音感受并表現歌曲。

三、教學方式方法反思

俄羅斯發展范文第2篇

摘要:近20年來,俄羅斯政黨制度改革使政黨朝“大型黨”、“政權黨”和“傳媒黨”的趨勢發展,這使得政黨越來越重視選民的社會政治心態。能否對當前的社會政治心態進行認知與把握,能否順應現實而做出積極的回應,對爭取民眾支持、立足政壇有重要作用。當前“人民型”政黨存在不少問題,雖然隨著政黨的進一步規范整合,俄羅斯政黨作為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將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但對其發展態勢的過于樂觀的評價似乎也還為時過早。

關鍵詞:俄羅斯;政黨發展;社會政治心態

一、俄羅斯政黨改革密切民眾與政治的關聯度

目前俄羅斯的政黨是在國內國際環境的變化中催生的重要政治利益團體。從蘇聯解體至今已走過了近20年的歷程,其發展基本脈絡也比較清晰,即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調控輿論等多種方式,通過分權斗爭、三次總統選舉和四次杜馬選舉,多黨政治經歷了從混亂無序狀態逐漸走向規范化和法制化的過程。進入新世紀至今,形成了俄羅斯共產黨、統一俄羅斯黨、公正俄羅斯黨、自由民主黨等四大政黨主導國家杜馬的格局。更值得關注的是,政黨那種“將市民與政治連接起來,了解和表達個人、集體與社會階層的利益,有意識地發展選民隊伍,在市民社會與國家政權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系紐帶,從而支持某一種要求,實行某一種管理”的作用得到了加強[1]。

2001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政黨法》規定:政黨必須擁有1萬名以上的黨員, 并在超過半數的俄羅斯聯邦主體內注冊地區分部才能夠進入國家杜馬;2004年的《俄羅斯聯邦政黨法》除了把黨員人數的下限由1萬提高到5萬人、把政黨進入杜馬的門檻由5%的得票率提高到7%、議會選舉由“混合代表制”改為“比例代表制”外,該法案還規定,只有符合上述條件的政黨和政黨聯合體才有權參加選舉;2005年的《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議員選舉法》規定:在每個政黨提出的候選人名單中,應包括不超過50%的非黨人士以保障非黨人士的憲法權利;如果得票率達到7%的政黨所得的選票總數低于60%則應依次補充其他政黨,直到進入杜馬的各政黨所得選票達到60%[2];2009年最新的《為提高俄羅斯聯邦議會國家杜馬選民代表性而對俄聯邦若干法規做出修改法》,以及根據讓非政府組織參與地方立法進程的相關法律,進一步提出了非政府組織可以與政黨和運動結成聯盟,他們提出的候選人最多可以達到全體候選人名額的15%[3]。

這些法案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推動了全國性大黨的發展。關于政黨法的法案頒布后,2007年12月進行的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代表選舉顯示,11個獲準參加選舉的政黨中只有4個政黨跨過了7%的門檻,獲得了代表的授權書。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只有大黨才能進入國家杜馬,分散的政治力量必須聯合起來,才有可能去爭奪2011年的代表席位。各類政黨和政治組織為此進行大量的聯合。這也就意味著,政黨是否能夠獲得選民的支持,能否更多地動員民眾,對于做大政黨規模顯得愈發重要。而組織規模是否龐大,常常又是衡量政黨在選民心目中受歡迎程度的重要指標。俄頒布的擴大黨外人士的政治參與渠道的法案,客觀上使這一進程有所強化。

此外,現代傳媒的發展也使政黨更加關注民眾的偏好。隨著現代媒體對社會各個角落無孔不入的侵襲,特別是圖像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大眾對信息的接收由思考讓位于直覺,媒體對現代社會的操縱日益明顯。在俄羅斯,政黨具有平等使用媒體的保障,俄最新出臺的《議會政黨普遍由國家電視和無限電頻道平等闡釋其活動保障法》,使媒體作用進一步得到強化。早在2001年,俄大眾傳媒市場就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俄羅斯一家最有影響力的、對政權持反對立場的大眾傳媒機構——獨立電視臺(HTB)轉歸國有集團公司“天然氣工業公司”控制,從而使聯邦一級的地區在社會輿論方面發揮重要影響的電視臺幾乎處于政府部門的控制之下。大眾傳媒的這一變化不僅使原來的綱領性政黨轉變為媒體性的政黨,而且更成為一種親政府的政黨。如今,政治家那種深邃的言論已經很難聽到,取而代之的是大眾化的語言來宣傳自己的政黨主張。任何政黨,無論其代表的利益范圍如何狹窄,其意識形態如何具有排他性,都要極力將自己塑造成大眾利益的真正代表。政黨的公共形象變得越來越突出。各大政黨如何在傳媒面前表達民眾偏好成為各大政黨關注的重點之一。

在近20年時間,從政黨林立到大黨生長,從政治混亂走向政治規范,俄政黨正在朝“大型黨”、“政權黨”和“傳媒黨”的趨勢發展。這一狀況雖然與政權當局的縱橫捭闔、積極調控有關,而政黨自身通過制訂行之有效的政治綱領,盡可能地號召群眾,爭取群眾的信任與擁護,顯得更為關鍵。因為“任何負有遠大使命的政黨的第一個任務, 都是說服大多數人民, 使他們相信這個黨的綱領和策略正確”[4]。

二 、社會政治心態與俄政黨沉浮發展

從表面上看,俄羅斯政黨制度改革使各大政黨越來越重視選民的社會政治心態。但在實際上,社會政治心態作為某一時期民眾比較普遍的心理投向與政治情緒,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受政治環境、經濟條件、資訊手段等因素的影響,其社會政治心態與理想追求也有了很大差異。

蘇聯解體前夕,俄羅斯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乃至政治體制都已發生變化,“市場”、“自由”、“權利”等自由主義的話語也由此確立。巨大的社會變遷反映到民眾的精神領域,使民眾的思想猶如“萬花筒”。與此相適應,俄羅斯社會出現大量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無論是屬于什么性質,都是公民社會自由結社的產物,反映出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民眾在急劇變動的社會中的感受及思想。這些思想從根本上說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試圖效法現代西方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模式,全面改造俄羅斯社會。有數據表明,自1988年起,各種未經政府批準的“非正式組織”,諸如“民主聯盟”、“無政府工團主義聯盟”、“民主俄羅斯運動”等紛紛建立,甚至還出現了規模較大的“蘇聯民主組織跨地區協會”。這些組織1989年已有6萬多個,1990年8月增至9萬個[5]。與此相對應,俄羅斯政壇上活躍的政黨大都是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為圭臬的自由派政黨,其中,成立于1993年的、集中了眾多政要、堅持以西方“藥方”改革體制的俄羅斯選擇聯盟便是典型代表。

然而,俄羅斯在最初狂熱的自由化思潮后,到了90年代末,西方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思想因在實踐中失敗而遭到民眾猛烈批判。民主派實施的西式“藥方”給國家在體制轉型造成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巨大落差,震撼著普通民眾的心靈:俄羅斯失去了先進的科學,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優秀教育制度,普遍的醫療保健體系等。在此時,“僅憑建設資本主義的口號這一點已經很難引起俄羅斯人的美好聯想了,而民主派政黨正是因為忽視了人民最為珍視的那些價值觀,所以只能落得失敗的下場”[6]。

同時,自解體以來彌散在俄羅斯人民和青年心中的失敗主義情緒逐漸散去,一種本能的、深深地根植于俄羅斯人民歷史意識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這造就了民族主義新思潮的崛起:它首先指向了俄羅斯自由主義思想的來源——西方集團以及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批判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這同時也是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俄自民黨和俄共的思想基礎。俄共對蘇聯解體后的政治現實有著強烈的不滿和干預傾向,他們批評當局是西方的應聲蟲,不顧國情,不同情人民,一心一意追隨西方,走資本主義道路,并在社會心理上不斷獲得“政治正確性”。這使得俄共在隨后的杜馬選舉以及1996年總統大選中都有很高的得票率。這一現象表明,俄共的選票不僅來自于選民的信任,而且還來自于對政權“向西看”的不滿。與此同時,自民黨提出了以建立強大的俄羅斯、恢復俄大國地位、維護俄羅斯人利益等民族主義傾向的競選綱領,也得到民眾的贊同和支持。從這一點看出,俄共和自民黨在政黨選舉中的異軍突起實在是有因可循的。

進入21世紀,俄羅斯政黨政治發展的環境已經大有改善,從普京執政開始,俄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正在走向復興之路。而民眾在經歷多年動蕩已經很難再接受激進的政策主張,俄國內保守主義情緒開始滋長,人們求發展求穩定,重新燃起對領袖和權威人物的依賴心理,也更加傾向于走溫和的中間道路。在這一背景之下,在總統身邊工作并奉行其方針政策的中派主義政黨獲取了更多的選民支持。目前,統一俄羅斯黨就是當時因獲得政權支持并至今仍然保持強勢的政黨。

在社會領域,激進市場改革進程中的產權私有化造就富有的“新俄羅斯人”,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的貧困階層。2007年俄著名的媒體《論據與事實》指出,在俄羅斯10%最貧窮者和10%最富有者之間的收入差距超過了15倍。俄羅斯擁有百萬美元以上的富人有8.8萬,而窮人則有3000萬。擁有10億美元以上的富人中的前100名的財富在最近一年里增加了36%,達到3370億美元。他們的財富增長速度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5倍[7]。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俄羅斯老一代人懷念蘇聯以平等為基本特征的社會公正,而更多的新一代人向往在現實條件下建立社會公正的制度。此時,公正俄羅斯黨的“公正”思想的提出能在自由主義語境籠罩下的俄羅斯社會取得一定的話語權,不能不說與這種現實與民眾的情緒有一定的關聯。從內容上看,其“公正”思想一登場便是以兩種面目出現:一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反思,二是對親資本主義的西化語態的批判。這種關注弱勢社會群體,努力從制度建設上尋找社會分化和不公的主要原因是獲得民心的主要關鍵。

以上表明,政黨的沉浮發展與社會政治心態有一定的聯系。民眾需要代表其利益的政黨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而政黨也需要它們作為自己的社會基礎。這不僅是蘇共取得勝利的最主要的經驗之一,也是蘇共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資料介紹,在蘇聯解體前夕,蘇聯科學院作過一次調查,被調查者認為蘇共代表工人的占4%,認為蘇共代表人民的占7%,認為蘇共代表全體黨員的占11%,而認為蘇共代表黨的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占85% 。因此,當戈爾巴喬夫宣布蘇共解散時,廣大人民群眾一個個表情冷淡,無動于衷,說明蘇共已完全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蘇共垮臺10年之后,戈爾巴喬夫本人的一段話很耐人尋味:“最關鍵的是不能失去人民的支持。這對我,對你們,都是一種教訓或啟示。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失去了主要的資源,就會出現政治冒險家和投機家。這是我犯的錯誤,主要的錯誤?!盵8]政黨喪失執政地位的原因有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脫離了人民,失去了民心,背離了民意。

三 、政黨回應社會政治心態的策略

綜上所述,對于俄羅斯政黨而言,能否對當前的社會政治心態進行認知與把握,是爭取民眾支持,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否順應現實而做出主動積極的回應,為政黨立足政壇起到主要的作用。從這一角度上看,近20年期間,活躍在政壇上的政黨對社會政治心態的回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黨思想順應現實需求

20世紀90年代初,自由派政黨為實現意識形態的價值目標而制定的政策受到民眾的追捧,因為民眾相信,自由派政黨對整個社會的規劃如果能得以實施,社會將變得比現在美好得多。但實際上,自由派的改革帶來的利益分化、社會公平缺失,對相當數量的普通民眾生活境況產生沖擊,使被自由派奉為金科玉律的經典觀念,遭到了來自多數民眾的越來越多的質疑。在經歷了多年搖擺不定的動蕩之后,激進思想在俄羅斯已經很難再獲民心,民眾雖不愿再走蘇聯老路,但更無法接受全盤西化的改革。顯然,自由派政黨的理論無法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另一個例子是,俄共作為至今擁有系統的理論綱領、嚴密的組織結構、最有組織、最有影響的一支左翼力量,它有著馬克思人道主義激情和深深的蘇聯情結,曾在90年代中期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但由于歷史的慣性,不能靈活應對風云變幻的政治現實,在對待民眾日漸看好的現政權上,固守“不妥協的政權反對派”的立場,仍將奪取政權,重建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戰略性目標,因此,俄共不僅受到了當局的打壓,在政黨內部也出現了分歧,政黨隊伍日漸削弱。

面對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困境, 各政黨(俄共也許是一個例外)都在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使自己更具有彈性和實力,這樣才能從近乎邊緣化的政黨重返政治前臺。目前,各主要政黨都對本黨的政策、理論體系、思想觀念進行修改、補充,并注重吸收其他政黨的主張、政策,以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

(二)價值取向跟蹤個性化要求

1992年5月成立的俄自民黨曾因其多變靈活的主張被認為是“立場最難以捉摸”的政黨[9],至今仍是進入國家杜馬的四大政黨之一。究其原因,其綱領內容與主張依據社會情況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充實。2008年11月舉行的俄共13大對現行綱領也做出微調:在對最低綱領進行表述時,雖不否認在被迫情況下采取革命手段,但同時強調議會斗爭也是一種階級斗爭;同時,把黨的社會基礎擴大到“俄羅斯的勞動者階級和階層”,即“一切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和精神價值、給民眾以實際意義上的服務的人”,把黨的年輕化作為自身建設的方針確定下來,指出“俄共是未來的黨,而未來屬于青年”[10]。代表中左翼和中右翼觀點的公正俄羅斯黨和統一俄羅斯黨也十分重視擴大政策的包容性。他們在動員民眾、爭取選民時,既不進行意識形態的宣傳與鼓動,也不進行意識形態的爭論和攻擊,而是把意識形態的觀念轉化為對選民關心的具體問題的看法和解決問題的政策,更為重視對社會發展進行管理層面上的探索,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

(三)注重與當局的良好關系

一般來說,在俄羅斯,政黨如得到克里姆林宮的支持,就會擁有雄厚的財政資源和行政資源,就能在國家杜馬、聯邦委員會以及各聯邦主體的立法機構中擁有不少席位。

在俄羅斯學者看來,俄羅斯政壇的這種現象,可以歸結為三種原因:一是父權制類型的政治文化占優勢;二是在俄羅斯政治和政黨生活中,領袖的力量要大于制度的力量;三是俄羅斯的歷史缺乏真正的多黨制政治經驗[11]。但更為重要的是,在多年搖擺不定的動蕩之后,俄民眾渴望平穩發展的政治道路。普京總統開啟由亂而治的政治歷程后,使他在俄羅斯民眾中享有了崇高政治威望。在總統身邊工作并奉行其方針政策的政黨也因此獲得更多的選民支持。當今,除俄共外,進入議會的政黨大都是當局政策的忠實支持者和推動者。統一俄羅斯黨奉普京為精神領袖,并將普京的治國方略歸結為“普京計劃”作為本黨的行動綱領,普京政府對《政黨法》及《國家杜馬議員選舉法》等法案的修改就是在統一俄羅斯黨的堅決支持下獲得通過的。自2001年組建以來,統一俄羅斯黨在第四、五屆國家杜馬選舉中,不僅獲得總統的明確支持,總統還動用自身強大的資源為其助選,使該黨在議會中穩獲絕對多數。同樣,在2006年經當局扶持的公正俄羅斯黨成立后,其力量迅速壯大,一度與政權持反對立場的俄共爭奪議會的“第二把交椅”。雖然俄羅斯依附于政權的政黨政治顯然還不是一種成熟的民主體制,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可控民主”下,俄羅斯政黨政治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借助政權力量的推動。

四、當前俄羅斯“人民型政黨”的發展困境與前景

完善政黨制度是俄政治發展的重要一環,為了發揮國家政權與公民社會之間的主要政治媒介的作用,近20年來,俄當局與各主要政黨對此做出了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實際效果并不容樂觀。

首先,從體制上看,俄羅斯并未在行政與立法機構之間提供一種權力平衡,而是給予總統極大的政治權力。俄政黨體制被稱為“無執政黨的多黨制”,政黨的存在只是為了增強執政當局的合法性。自2001年首次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政黨法》對政黨的財政活動和國家給予的補助方面做出規定以來,2005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政黨法》規定:在選舉中得票率超過3%的政黨,國家將每票補助5盧布。2008年再次修改的《俄羅斯聯邦政黨法》又將國家對每票的補助提高到了20盧布[3]。這些法規一方面使政黨與政權聯系得愈加緊密,同時又使政黨更加依附于政權,政黨作為民意的自由表達渠道受到限制。

其次,社會基礎不穩定是各政黨的通病。雖然所有政黨都宣稱自己是代表人民的政黨,但實際上這些政黨多屬于官僚黨,基本由能夠對政治進程產生影響的精英人物組成。就以活躍在政壇上的四大政黨來說,目前,除了俄共的久加諾夫沒有立法機構或政府職務外,普京是政府總理兼統一俄羅斯黨主席,格雷茲洛夫是國家杜馬主席兼統一俄羅斯黨最高委員會主席,米羅諾夫為上議院議長兼公正俄羅斯黨主席,日里諾夫斯基是國家杜馬副主席兼自民黨主席。統一俄羅斯黨號稱擁有94萬名黨員,但它的主要社會支柱是不同權力層次的政府官員[12]。據統計,該黨有3名聯邦政府成員、35名聯邦主體行政長官、500多名市政府首腦和2000多名各級議員[13]。這就意味著,領袖人物的作用越來越大,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對黨的綱領的作用越來越小,疏離感越來越強,民眾基礎依然薄弱。

再次,從總體上說,俄羅斯政黨主張關注民眾政治思潮變化是俄當局積極調控的結果。政黨關注民眾政治思潮變化尚處在進行當中,還沒有最終形成,且本身還面臨著諸多風險:要么政黨會因適應民眾的口味而喪失自身以基本價值為導向的政治特性;要么政黨在廣大民眾中產生疏遠感;要么政黨向具有超凡魅力的領袖過渡,最終導致領袖對政黨的絕對支配力。因此,當前“人民型”政黨存在不少問題,雖然隨著政黨的進一步規范整合,俄羅斯政黨作為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將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但對其發展態勢的過于樂觀的評價似乎也還為時過早。

參考文獻:

[1] Jean Blondel, Comp arative Governm ent: A n Introd uction(Hemel hemp stead, Simon & Schuster, 1990) , part II.

[2] 李興耕.普京時代俄羅斯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征[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4).

[3] 劉俊燕,孫曉華.梅德韋杰夫執政以來俄羅斯政黨政治的新變化[J].當代世界,2009,(6).

[4] 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5.

[5] 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蘇聯興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92-693.

[6] 張樹華.十年巨變——俄羅斯社會與激進主義[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6).

[7] www.aif.ru .2007-06-30“Аргументыифакты”. Москва.

[8] 黃葦町.蘇共亡黨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67.

[9] 田永祥.俄羅斯自由民主黨[J].當代世界,2004,(9).

[10] Новая редакция программы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11] [俄]安德烈·尤里耶維奇·舒托夫.俄羅斯政黨和政治制度發展現狀[J].劉毅,譯.中俄社會科學論壇,2009-04.

[12] [俄]羅伊·麥德維杰夫.普京——克里姆林宮四年時光[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432.

[13] 李興耕.“統一俄羅斯”黨五大的若干重要決策[J].國外理論動態,2005,(2).

責任編輯:劉開壽

俄羅斯發展范文第3篇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孔寒冰教授所著的《東歐史》一書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孔教授既是我的學長,又是我的老師。對他的大作,我本不應、也沒有能力妄加評論。但是,在東歐研究日益邊緣化的今天,作為一名有志于該領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讀完這樣一部全景式展現東歐歷史的專著之后,還是忍不住要向學界大力推介。

自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入侵以來,東歐地區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呈現出許多相似的軌跡:它們幾乎都經歷了四五百年的異族統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獲得獨立;幾乎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為蘇聯的勢力范圍,在短暫的人民民主時期后走 上了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又都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了制度劇變,開始了向西方模式和西方世界的“回歸”?,F在,它們中的大多數已經確立了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加入了北約和歐盟。把東歐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大抵是基于這些共性。然而,如果把眼光回溯到更久遠的歷史,就會發現東歐地區實際上是一個民族構成多種多樣、宗教歸屬大不相同、文化屬性多姿多彩的“光怪陸離的國家和民族集合體”。[2]即便是在最近600余年的相似沿革中,東歐各國在國內體制和對外關系方面也不時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走近東歐,就越被其 色彩斑斕的多樣性所吸引、所迷惑,以致迷失于歷史的叢林之中。在我看來,為東歐作史,難度真是太大了。但這一很難完成的任務,孔寒冰教授不僅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好。上下幾千年,縱橫十幾國,浩如煙海的史實,錯綜復雜的關系,皆凝于筆端,展現在近70萬字的歷史長卷之中??缀淌谥阅軌蜃龅竭@一點,源于他長期對東歐地區的觀察、思考,以及由此而來的對東歐地區歷史發展特性的深切感悟。憑籍這些,他于千頭萬緒

中理出了一條東歐獨有的線索:“東歐地區的社會發展主線就是不同文明的融合與沖突,而這種融合與沖突的外部環境就是大國及大國制定的國際體系。”[3]的確,東歐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從古至今一直是東西方爭奪和控制的對象,“古代有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中世紀有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近代有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德國,現代有第三帝國、蘇聯、美國等等。”[4]東歐地區的國家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就不得不仰仗大國或大國集團的保護,異族統治之下自不必說,獨立后也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東歐國家身處德俄之間,以法國或意大利為靠山。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東歐國家身處蘇美之間,成為蘇聯的勢力范圍。冷戰結束后,東歐國家身處蘇聯/俄羅斯與美國和西歐之間,尋求“回歸歐洲”。而身處大國之間、依附于大國或大國集團的東歐國家,很少有機會能夠自主掌握自己的命運,在更多時候,與其說是它們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還不如說是它們在外部勢力壓力下的別無選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東歐,由于“俄國與德國同時聲威黯淡”,[5]在被異族奴役幾百年后第一次擁有難得的發展機遇。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曾學習蘇俄,一度建立起了蘇維埃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國則進行了西方式民主制的試驗。然而,好景不長,世界性經濟危機席卷而來,德意法西斯上臺,戰爭威脅日益加大。東歐的安全岌岌可危,相對的獨立發展終因戰爭的到來而中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期和戰后初期,在美蘇由合作走向對抗的短短幾年間,東歐又一次獲得選擇發展道路的機會,多數國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但這一自主選擇的夭折速度比上次還快,隨著冷戰的開始,蘇聯加緊了對東歐的控制,在東歐推行蘇聯模式,除南斯拉夫外的東歐國家別無選擇地接受了蘇聯模式。冷戰期間,西方雖然出于避免與蘇聯直接對抗、變冷戰為熱戰的考慮,沒有公開插手東歐事務,但是,“這既不意味著東歐與西方的所有聯系和情結的徹底中斷,也不意味著東西方大國對東歐爭奪的消失。圍繞著它們所產生的矛盾與沖突都在暗中積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突然爆發。在這場實質上屬于東西方較量的急劇的社會變革中,歷史的天平倒向了西方。”[6]東歐國家

移植西方模式,走上了內部體制與西方國家趨同、外部關系與西方融為一體的“歐洲化”道路。這一次是東歐國家的自主選擇,亦是在蘇聯模式失去信譽、蘇東集團四分五裂、內外安全面臨危險的情況下的別無選擇??偟目磥?,正如孔寒冰教授在書中反復強調的那樣: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東歐始終處于大國的陰影之下。在東歐這個重要的國際政治舞臺上,唱主角的歷來都是周邊的或世界性的大國。當然,說東歐國家少有機會走自己的路,并不是說它們一味地逆來順受,心甘情愿地成為大國的附庸,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在東歐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乏反抗侵略和壓迫,爭取民族利益、民族獨立和自主發展的斗爭。中世紀以來,東歐民族在與大國的抗爭中建立了波蘭王國和波蘭貴族共和國、大摩拉維亞帝國和捷克王國、匈牙利王國、第一和第二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等一系列強國。奧斯曼帝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占據東歐后,東歐各族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抗異族統治的戰斗,從1443年在阿爾巴尼亞爆發、歷時63年的斯坎德培起義到1594年在羅馬尼亞、1598年和1686年在保加利亞、17世紀末在塞爾維亞和馬其頓、1787年在塞爾維亞發生的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從1546—1547年和1618年捷克布拉格起義、1620年白山之戰到1670年克羅地亞起義、1671年和1703—1711年匈牙利起義,從1794年、1830—1831年和1846年波蘭起義到1948年歐洲革命中東歐各民族反抗異族統治的風暴,再到1863年波蘭起義,此起彼伏的民族起義喚醒并強化了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識,踐行并推廣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打擊了異族的殖民統治,在東歐民族的獨立之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后,以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為代表的東歐國家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在倫敦的流亡政府,以及其他一些反法西斯組織同法西斯展開了殊死搏斗,“其結果雖然不能完全決定東歐發展的方向,但將東歐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歷史傳統延續了下來”。[7]在受蘇聯嚴密掌控的社會主義時期,一

些東歐國家嘗試著突破蘇聯模式和蘇聯控制、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1953年民主德國東柏林事件、1956年波蘭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乃至波蘭一波三折的改革、匈牙利“靜悄悄的改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便是這種嘗試的集中反映,遺憾的是,“面對著集社會主義標準模式和社會主義國家領袖于一身的蘇聯,面對著本國內部的重重阻力,沖破蘇聯模式和擺脫蘇聯控制這一歷史任務對這些國家來說太過沉重了,其時機取決于蘇聯內政外交的調整,而結果更取決于蘇聯的容忍程度。„„東歐國家在這方面的努力只能以失敗而告終”。[8]即使是在東歐全面倒向西方的最近20年間,人們仍可看到波蘭等國在入盟談判中為自身利益討價還價,聽到它們在歐盟預算和決策機制、《歐盟憲法條約》和《里斯本條約》等問題上發出自己的聲 音。正是在自主選擇的追求與別無選擇的無奈中,東歐走到了今天。這是東歐歷史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理解東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鑰匙。

東歐研究不是國際問題研究的熱門,并且由于東歐國家國小勢弱,又不與中國接壤,在可預見的將來也難以成為研究的熱門。但是,正如孔寒冰教授在書中所說:東歐是“不同文明交融與沖突的一面鏡子”,“小民族、小國同大民族、大國間相互關系的一面鏡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的一面鏡子”,[9]對東歐的研究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對于一個雖屬冷門卻并非不重要的學科,我們不可能要求、也不需要太多的人趨之若鶩,甚至寧可讓它保持這種冷的狀態,以換取王緝思教授在序言中說到的那種“距離美”和“對客觀事實的冷靜判斷”。[10]然而,我們需要像孔寒冰教授這樣殫精竭慮、嚴謹治學的學者。他遍訪東歐、取得了鮮活的認識,博覽群書、進行理性思考,教書育人、傳承學術思想,終成就一部洋洋灑灑的《東歐史》,在東歐研究領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既然選擇了東歐研究,就必須窮盡畢生精力,在寂寞中堅守,于艱難中求索,為學術積累和傳承盡微薄之力。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在這方面,孔寒冰教授是我們的榜樣。

[作者簡介:高歌,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郵編: 100007)]

注釋:

[1]孔寒冰:《東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

[2]〔美〕特里薩·拉科夫斯卡—哈姆斯通、安德魯·捷爾吉主編:《東歐共產主義》,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頁。

[3]孔寒冰:《東歐史》,第22頁。

[4]同上書,第7頁。

[5]〔英〕艾倫·帕爾默:《夾縫中的六國:維也納會議以來的中東歐歷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17頁。

[6]孔寒冰:《東歐史》,第435頁。

[7]孔寒冰:《東歐史》,第219頁。

[8]同上書,第341頁。

[9]孔寒冰:《東歐史》,第

15、

16、17頁。

[10]孔寒冰:《東歐史》,序一,第2頁。

俄羅斯發展范文第4篇

荔波位于貴州省南部,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處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荔波山川秀麗,四季如春,是一塊神秘的土地,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境內有樟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茂蘭自然保護區,2007年6月成功申報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主要景區有大七孔景區、小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樟江風光帶。境內居住著布依、水、苗、瑤等多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具有濃郁而又古樸的民族風情。風景名勝區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喀斯特形態多種多樣,錐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錐峰洼地層層疊疊,呈現出峰巒疊嶂的喀斯特峰叢奇特景觀。長沙到荔波旅游應該是最近幾年興起的,早些年長沙到貴州旅游基本上僅限于黃果樹和遵義,大多數人還不知荔波為何物。大約是得力于景區在營銷方面的不懈努力,目前,荔波旅游線路已經成為長沙旅行社的常規旅游線路之一了。記得中央電視臺有一則貴州形象廣告,說的是貴州山美、水美,“游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如果長沙旅游愛好者有機會到荔波一游,定會深有體會。如若你恰巧又是位吃貨,那就更好了,荔波地方特色的美食荔波烤魚、牛骨酸、筍果酸、酸肉等一定讓你一飽口福,不虛此行。

景點介紹

小七孔風景區:位于荔波縣城南部30余公里的群峰之中,由響水橋開始,景區全長7公里,山水秀美精巧,景致古樸幽靜,置身景區之中,游人立即能夠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情懷和如夢如歌的韻律。小七孔風景區以精巧、秀美、古樸、幽靜著稱,景區移步換景,布局緊湊。有著名的七孔古橋、68級響水河瀑布、拉雅瀑布、龜背山原始森林、野豬林漏斗森林、天鐘洞、臥龍河生態長廊等景點,更有掩映在森林之中的鴛鴦湖。鴛鴦湖湖水如油,碧綠而凝重。因湖中有兩棵并排參天的大樹而得名,這兩顆大樹半截在水中,枝葉則在上方交握,雌樹纖巧秀麗,雄樹則兩三人才能環抱過來,雄壯挺拔。響水橋上有一座古橋,這就是著名的小七孔橋,景區的得名亦因此橋。小七孔橋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橋下七孔,橫跨響水河,在古橋上觀河景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河面幽幽泛著綠光,粼粼微波顯得十分恬靜,河水清澈,有如游人至此干干凈凈放下所有的心情。如若泛舟游河,便可賞到兩岸布衣民族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嗅著兩岸花叢溢出來的芳香心中平添了許多詩情畫意。

大七孔:大七孔是以原始森林、峽谷、伏流、地下湖為主體的景區,距小七孔鴛鴦湖景區約5公里。景觀峻險神奇、氣勢雄峻磅礴,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洞中有瀑,瀑下有湖,湖上有天窗,陽光投下形如日月星斗,還有一座高80余米的天生橋巍然而立被專家們譽為“大自然神力所塑造的東方凱旋門”,觀之令人肅然起敬,為大自然神力所折服。進入景區有一座大七孔古橋,景區因此而得名。從大七孔橋溯流而上,迎面而來的是一道長長的天神峽谷,峽谷內危崖層疊,峭壁聳立,嵐氣繚繞。前行約1公里后,左崖有一座高、寬各約100多米的峭壁直沖云霄,絕壁上附著朵朵鐘乳、層層翠林,如同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壁上還有三個自下而上的大小洞穴,洞口綠樹叢生,情趣盎然。最為奇異的是,據說在這

里不能大聲呼叫,否則絕壁上的大小石塊會飛濺而來,當地百姓謂之天神惱怒,這里因此得名為恐怖峽。繼續前行,可見一座大自然鬼斧神工鑿造而成的天生橋。橋高60米,橋孔寬20來。橋下湍急的水流形成一道瀑布;橋孔下遍布形態各異的鐘乳石;橋側長滿灌木、花草,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俄羅斯發展范文第5篇

林鶯

一、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2.知道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3.了解一些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的故事。

(二)情感目標:

學會尊重民族的風俗習慣。

(三)行為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學和鄰居的風俗習慣。

二、 教學重難點:

1. 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2. 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關系到民族團結、國家和平、興旺的大事。周總理就是尊重民族風俗的楷模。周總理是怎樣尊重少數人民風俗習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2. 介紹周總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故事

(1) 一九六一年四月,周總理在云南西雙版納,十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他來的第二大早上,就到瀾滄江畔觀看賽龍船和放高升。他穿著對襟布扣的白衫和大腰身的咖啡色褲子,頭上扎一根水紅色包頭巾,一身地地道道的傣族裝束。

(2) 四月十三日,潑水節那天早晨,周總理來到曼廳寨視察,看到一群傣族農民在荔枝樹下跳象腳鼓舞,他便接過一只象腳鼓,和農民合著拍子一起跳起來。在開始潑水的時候,周總理和各族群眾都用一根柏枝條蘸著銀碗里的水互相灑。傣族有個風俗,潑水節水潑得越多,越熱烈,就表明彼此越親熱,越尊敬。各族群眾覺得只用柏枝蘸水灑,還不能表達對周總理的感情,于是就改用大盆來潑水??偫淼木l人員擔心首長的健康,就用雨傘去擋水。周總理立刻要他把雨傘收起來,并說:“不要緊的,要到群眾中去,和大家一樣。”總理放下銀碗,拿起一只臉盆,把一盆盆清水向群眾潑去。大片大片的水花在天空飛舞,晶瑩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一道道彩虹,把周總理和各族人民緊緊地聯在一起

(二) 介紹各民族的習俗與禮儀

1.傣族是我國的一個民族,周總理愛自己的國家,也熱愛本國的少數民族。

2.所以我們要怎么樣對待少數民族的風俗與禮儀?(尊重民族的風俗習慣)

3.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就要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那么少數民族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1)蒙古族、藏族獻哈達

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① 什么時候獻哈達?

(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行日愉快,生活幸福; 婚禮上呈獻哈達,意味著祝愿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 迎賓時奉獻哈達,表示一片虔誠、祈禱菩薩保佑;

葬禮上獻哈達,是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② 獻哈達的方式(準備一條圍巾,學生現場模仿獻哈達)

對尊者、長輩,要雙手將哈達舉過頭頂;對平輩,只要用雙手捧獻于對方手上;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接受哈達時,身體要微微前傾,雙手接過哈達。 (2)維吾爾族見面禮(出示維吾爾族的圖片)

①能不能直接揮手說嗨?

(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然后身體向前傾側三十度;

如果遇到長輩,則雙手放在胸前,身體向前傾) (3)回族八寶茶

①八寶茶,顧名思義就是有八樣料,哪8樣呢?

(茉莉花茶、冰糖、紅棗、芝麻、桂圓肉、枸杞、葡萄干、核桃等) ②蓋碗茶(出示圖片)

八寶茶是蓋碗茶其中一種。蓋碗茶,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4) 苗族牛角酒(出示牛角酒)

①為什么叫牛角酒?

(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們一般選擇一種外形美觀的水牛角,用小刀講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紋圖案,然后涂漆上彩。)

當客人來到寨門的時候,身著華麗族服,頭佩閃亮銀飾的苗家姑娘,就會舉起牛角敬賓客。

當他們敬酒的時候,你能不能說,誒,我不喝?不能,不然他們就不讓你進入他們苗寨了。那么應該怎么做?(須雙手接捧住牛角,一飲而盡)

(5) 蒙古族奶茶、盤腿坐

① 我們知道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什么?(蒙古包)(出示蒙古包圖片) ② 進入蒙古包后,我們要怎么坐?(蒙古包里面一般是沒有椅子,但是又地氈,要盤腿坐著)

P83,如果你是圖,中的小客人,你會怎么做?為什么? ① 怎么做?(當他們遞給你的時候,你要用雙手接碗,或者用右手接碗,不能用左手。) ② 如果不想喝?(如果你少要差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輕輕地碰一下勺子或壺嘴,主人就會明白你的用意了)

(三) 感悟

①我們了解一些民族的習慣,如果你們以后去有這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你就知道什么事可以做,該怎么做了。

俄羅斯發展范文第6篇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條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之路,這一時期呈現了以下一些特點: 首先,企業由被政府控制逐漸轉向被市場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更好、更快的發展經濟,我國采用了政府控制企業的方式,其目的是實現全民的共同利益。然而,伴隨著這種方式也帶來了國有企業的效率不斷下降,資源并沒有被有效的配置,并創造出最大的價值。為此,政府轉變了對國有企業的直接控制,代之以市場為影響手段,對經濟發展進行有效協調,激勵企業選擇真正有能力的經營者,做出最優選擇。

其次,非國有企業發展迅速。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引進了制度競爭,推動了國有體制的改革。在封閉的環境中,沒有比較,沒有競爭,低效率的體制可以產期存在。但在開放的經濟中,效率成為檢驗企業優劣與否的重要標準,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的弊病暴露無疑,使得市場經濟和非公有制企業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實有企業876.1萬戶,內資企業327.6萬戶,占企業總戶數的37.4%;外商投資企業28萬戶,占企業總戶數的3.2%;私營企業首次突破500萬戶,達到520.5萬戶,占企業總戶數的59.4%,注冊資本(金8.3萬億元,從業人員6927.5萬人,個體工商戶2621.4萬戶(沈莉,2007)。

再次,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更加嚴峻。全球化和技術的創新使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前景更為嚴峻。以前備受保護的中國國有企業所控制和影響著的中國國內市場受到了非國有企業的強烈沖擊,而對于那些有著預見性的企業,市場化也出現了許多機會。事實上,中國的市場競爭依然存在著行政壟斷,這給國內的競爭環境也帶來了巨大破壞;同時,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還具有“血拼”色彩,這種競爭雖然是對計劃經濟的徹底否定,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綜上所述,由于改革的不斷深化,短缺型經濟類型成為歷史,中國企業的競爭開始不斷加劇,利潤越來越薄,持續增長更加困難,企業將面臨更加不確定性的環境。

隨著中國整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企業在這一階段正經歷著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是對傳統的計劃經濟下的管理體制的變革,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形成的競爭環境的適應,因此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目前正處以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轉軌和管理創新期。中國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不但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局面的核心因素,更進一步地成為影響到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為此,對企業的關注和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業作為經濟體系中微觀,但同時也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其生存與發展的首要問題在于明確自身的前進方向,確定自身前進的步驟。換而言之,就是要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為企業自身的存在確定價值意義,向各種利益相關者通告其持續、堅定的發展前景。因此,對企業戰略導向的選擇就成為了關鍵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對中國的企業來說更特殊的問題在與中國企業面臨著劇烈變化的制度環境和任務環境,企業自身的能力也在隨之不斷起伏波動,它們因此更加需要在一個很短的時期內選擇企業的戰略導向,從而能夠適應整體改革和國際化的需要,實現企業科學、有序的戰略變革,進行科學、有效的戰略導向選擇。因此,本書希望能夠在中國轉軌時期這一特殊的背景條件下,從行業管制到逐步放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政治體制的逐步改革等外部環境和中國企業的現實狀況等角度來分析外部環境與內部能力是如何影響中國企業的戰略導向選擇,又是如何影響企業績效的。

在這個轉軌以往的特點時期,中國企業也呈現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特點,這些特點體現了中國企業所處的環境特點和時代特征。

首先,從企業 內部制度環境來看,企業內部制度因素主要表現在企業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上,具體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特點(樊燕萍),2005):

(1) 產權制度改革沒有突破性進展。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

原有國有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沒有明確產權邊界的國家所有制和要求有明確產權規則的市場經濟的不適應。產權制度主要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它能經濟活動中的交易費用,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產權制度是所有制的具體化,影響著企業以及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對企業的運行機制和企業行為規范與否起著決定行作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實際進程就是產權不斷變革的過程,但是這些改革始終沒有在理順國有企業產權關系、建立現代化企業產權制度上取得明顯突破。國有企業改革已經走過了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轉換經營機制等階段。這些改革措施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激發企業經營的積極性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是由于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把國有企業改革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仍面臨很多困難,國有企業的運行機制和市場經濟運行不融合,國有企業仍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助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營主體。

(2) 企業治理結構尚不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是指企業在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條件下,對各利益主體之間對的利益關系所進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說,通過一種制度安排,建立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力、責任和利益的相互制約,從而實現利益關系的 合理化。經濟轉軌時期由于政企沒有徹底分開、產權改革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全等問題的存在,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極不規范,出現了政府行政干預下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其實質為“企業家缺位”,就是說,在現在的治理結構中,還不存在真正的企業家。我們仍然處于官員決策和企業家決策并存的階段,在很多企業,我們仍然有大量的政府投資,并且政出多門、政策多變使得企業家忙于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經濟轉軌中的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從內部制約著企業行為目標的實現,導致企業長期處于低效益狀況。

其次,從企業行為特征來看,經濟轉軌時期的企業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 企業行為趨于市場化又受制于政府。經濟轉軌時期的企業生產經營行為趨于市場化,但轉軌時期的過渡性特征以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政府行為不規范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企業行為政府化的特征依然很明顯,特別是國有企業行為受到政府和市場的雙重約束和限制。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原有的“雙軌”價格已大部分退出,大部分生產資料的價格被市場價格取代,其他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企業大部分生產經營活動更多的考慮市場需要,并根據市場提供的各種信號做出經營決策。但是,由于政企沒有真正分開,許多國有企業身在市場卻心系政府,國有企業并沒有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并不積極參加競爭,而是更指望政府,按照政府的邏輯辦事。因為對國有企業而言,在政企不分開的情況下,從政府處爭取壟斷地位而獲取壟斷租金比從競爭中獲得利潤更容易,更合算,也更持久。此外,企業從銀行獲得遠低于市場價格的資金,實際上也是政府對國有企業的一種隱性財政補貼。從政府部門來講,由于國有企業一直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政府從其自身收入角度出發,也必然十分重視國有經濟的發展水平,并對國有企業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扶持。這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政府半依半賴,依然無法擺脫政府部門的干預(劉培堂,2004)。所以,企業的行為就表現出既趨于市場化又受制于政府的特征。

(2) 企業的行為短期化傾向突出。經濟轉軌時期企業外部環境的過渡性特征和內部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造成了企業經營中的短期化傾向非常突出。所謂企業短期化行為,是指企業只注重短期盈利而不注重盈利的投資成本;只關心企業留利水平,不關心資產價值(張維迎,2003)。經濟轉軌時期,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是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經營決策自

主權和剩余權,對企業行為產生了一定的激勵效應。但這種經營決策和剩余權是極不完全的。政府作為國有企業出資者不僅對企業的許多重大決策保持控制,還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人事權和干部任免權保持控制,形成了經營者對政府的依附感,經營者在任期內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政治賬、社會賬。因此,在經營時,追求短期利益也就成為必然。

此外,過渡性制度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也加大了企業追求長期利益的資本投資的風險,使得企業更加注重短期利益。而市場調節的不完全、法律規范不利、企業信用缺失,又加劇了企業行為的短期化傾向。

(3) 企業失信行為泛化。經濟轉軌時期市場機制的初步建立,使得企業行為目標轉向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當時經濟轉軌時期特有的外部環境約束失效時,企業的失信行為就不可避免了。經濟轉軌時期本身具有的過渡性政策不穩定,行為規范不健全、政府行為不規范等特點,首先造成了政府不講信用的形象,政府的失信使得企業對政府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預期,企業著眼于經濟轉軌中短期利益的追逐,熱衷于中國政府變化之間和法律漏洞之中的利益契機,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會使企業的失信行為越來越嚴重(張亞勛,2003)。而企業普遍而大量的失信行為,會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這就更加堅定了其他企業強烈的投機心理,使得經濟轉軌時期出現了普遍的企業失信行為(董玲、陳新國,2004)。

(4) 企業行為預算約束趨于硬化。由于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化,銀行行為的市場化,銀企關系的變化,是企業的投資行為趨于理性,即企業必須面對自負盈虧的預算機制,從而改變過去在無約束或軟預算約束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經營的局面。但是,對于國有企業來說,由于缺少產權承擔者,缺少真正承擔財產風險的主體,國家和銀行很難對企業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從而使得企業投資的硬預算約束并不能有效實現。

最后,從企業內部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角度來看,目前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觀念薄弱,大多數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這與經濟轉軌中, 企業轉軌的行為密切相關。核心競爭力首先要能為用戶提供根本性的好處或效用。但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產單位的產品設計、生產和銷售,主要是聽從政府指令而不是顧客的聲音;目標是完成產量而不是滿足顧客的需要。這種封閉式經營的文化背景使大量企業更多地注重產量的繁衍,重復生產類似的產品,堆砌出一個繁榮的“買方市場”。而轉軌時期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力量,是消費者需求的數量和偏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當多的產品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相對于消費者需求來說是無效供給;大量的重復模擬復制產品,與一些國外廠商的最新功能產品相比,更是缺乏競爭力

綜上所述,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制度變遷過程。由于我國經濟轉軌采取漸進的方式,所以新舊體制交替的過程較長,“在計劃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之間不僅有一個時間間隔,而且有一系列介于兩者之間的制度形態構成的中間地帶”(盛洪,1994)。也就是說,“破舊立新”不可能一步到位。

轉軌時期,國有企業能夠獲得國家、當地政府乃至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而其他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并且沒有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所以最終導致盡管非國有企業的勞動效率明顯高于國有企業,但是資源的大部分還是被國有企業所占有。為此,非國有企業只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資源使用效率的帕累托改進。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中,可見轉軌初期的戰略導向選擇并沒有得到推進,許多企業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組織結構方面的創新,更多的注重組織結構的調整、業務流程設計、崗位

職責重新整合等,而在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企業對新產品的研發、對外部能力的借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計劃經濟色彩,致使轉軌后的企業并不能很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企業戰略能力缺乏。因此,持續的戰略能力的構建是轉軌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轉軌時期的國有企業改革比任何成熟的市場經濟更加需要企業家精神,需要承擔企業成長和發展壯大所遭遇的環境部確定性風險。由于在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的過程之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對領導者的選聘和激勵呈現不同的機制,資本市場對國有企業領導者的激勵是有限的,因此,這也給國有企業引進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進行市場化運作帶來了較大的障礙。

從經濟運行機制來看,中國顯然已不再是一個計劃經濟國家,但也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而是處于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這種體制格局幾乎表現在一切方面,從企業體制、市場體制甚至國家管理體制。伴隨著外部環境的變遷,企業自身的行為和特點也發生了變化,經濟體制的過渡性特征使得處于這樣一種體制下的企業既不同于傳統計劃經濟時期,也不同與成熟市場經濟時期,從而具有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代特征。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在國民經濟的運行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又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之一。企業是構成宏觀經濟活動的微觀基礎,它每一項市場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關系到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國家宏觀經濟的各項政策也要通過企業的市場活動來實現,所以企業是否能健康運轉直接關系到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和國家經濟的總體發展。目前,由于正處于轉軌期,整體上我國企業的運行效率并不高,生產經營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保證企業和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就必須了解處在這一轉軌時期企業的特點,從而對癥下藥,有針對性的解決企業存在的各項問題,引導企業適應這一特殊環境的特點,因勢利導,使企業走上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從而也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上一篇:俄羅斯現狀范文下一篇:發改辦投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