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西方藝術賞析論文范文

2023-03-11

西方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高校公選課 西方電影文化賞析 教學現狀 教學內容

“西方電影文化賞析”是一門在全校范圍內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目前已開課兩年,選課學生來自全校各學院的不同專業,自開課以來受到學生的喜愛與好評。這與這門課程的性質密不可分,同時筆者投入大量精力與熱情,對教學實踐進行積極探索。

一、開設“西方電影文化賞析”公選課的意義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影視課程開始陸續進入我國高校課堂。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在眾多高校進行試點,并很快得到高校的普遍認可和積極響應,也取得一些成效。影視藝術被稱為是繼繪畫、音樂、雕塑、建筑、詩歌、戲劇之后的“第七藝術”,集前六種藝術之大成,同時影視作品題材廣泛,涉及歷史、文學、政治、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理應成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在現代傳媒技術迅速發展,信息網絡化,價值多樣化的文化背景下,更需要發揮影視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欣賞西方不同國家電影的同時掌握電影鑒賞的基本方法,培養審美情趣與能力,了解影視作品中折射出來的不同文化現象,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高校影視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問題

作為素質教育的高校影視課程,目前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與教材。目前已有的關于影視課程的教材五花八門,并且將主要關注點集中在電影理論講解、影片故事情節和人物介紹上,或側重對影片中的語言進行分析,忽略從影片中提煉出一些文化主題進行探討。其次,所列舉影片大多是經典電影,但很多比較老舊,容易與時代脫節,無法引起當代大學生的興趣。

2.大學生的影視鑒賞能力不高。信息網絡發達,大學生的影視觀賞經驗十分豐富。據課堂上的統計,每位學生每年的觀影次數基本能達到十部以上,但大學生的影視審美有很明顯的娛樂化傾向。喜歡的影片類型主要為喜劇片、愛情片、恐怖片、動作片、科幻片及動畫片等,只是帶著娛樂和休閑的目的觀影,而對影片的深層內涵并不太關注。是否滿足其感官愉悅,是否具有獵奇性及明星化,通常成為他們選擇影片的標準。影視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往往被忽略,學生對作品的討論也局限于人物、情節和環境等表層現象。

3.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首先,學生更喜歡影視觀摩而非理論講解,聽課消極,用理論講解影視案例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趣。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學生能夠很容易接觸最新電影,而影視教材上所介紹的電影理論與流派,經典電影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過于陳舊,缺乏吸引力,大大降低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其次,學生的欣賞品味與教材偏離。教材或老師偏好選擇一些經典片或具有教化作用的影片;而學生偏愛娛樂性更強,最新潮的電影,忽略影片的精神內涵。再次,課時不足。目前本校開設的“西方電影文化賞析”每周為兩課時,一學期共32課時,影片觀摩,學生討論和教師講解使得教學時間嚴重不足,有時會影響觀摩的連續性,觀賞的影片數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很難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目標。最后,考核方式單一。一般影視賞析課程的考核形式為期末論文,而論文內容多為影評。很少有學生會為論文而認真欣賞影評,所以出現嚴重的抄襲現象。多數學生會從網絡上搜集影評,進行復制粘貼寫成一篇論文。更有甚者抄襲學生論文,造成許多雷同的論文,這使得教學目標根本無法實現。

針對以上所提的關于這門公選課所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盡量避免,試圖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實踐,以期實現教學目標。

三、教學內容:趣味性與思想性兼顧

公選課的開設對象為大學生,因而這門課的成功與否直接和是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得當。西方電影所涉及的國家范圍較廣,題材多樣,文化多元,在影片的選擇上存在較大困難。因為好萊塢電影的流行與影響,西方電影業以美國為核心。因此在影片選擇上將以歐美電影為主。但筆者認為,“西方電影文化賞析”這門公選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通過電影作品對西方或是除中國之外的異國文化有所了解,所以除了歐美國家的影片之外,還選擇一些東方影視作品,如印度、伊朗等國家的電影,以加深學生對各種不同文化的了解。

1.教學內容的趣味性?,F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他們個性張揚,思想開放獨立。針對他們個性的特點,在影片的選擇上要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蘊含在絢麗的影視畫面中的西方文化,具有巨大能量,在觀眾觀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對選課學生的隨機調查中,大部分學生更偏愛好萊塢大片,因其拍攝角度和炫酷的特技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滿足觀眾的感官愉悅需求。個人英雄主義和積極樂觀的態度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所以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筆者注意選擇一些既能滿足學生娛樂需求,又和他們的生活比較接近,同時能夠了解西方不同文化的影片。筆者首先會選擇一些校園系列影片,如美國影片《律政俏佳人1》。影片中既有輕松歡樂的愛情故事和詼諧的語言,搞笑的對話和場景,又有主人公奮發向上、成就自我的勵志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該片可以讓學生對西方的教育體制有一定了解,如在美國如何申請大學,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中國和美國大學教育的區別,等等。在影片分析過程中,筆者會制作一些視頻片段節選,有針對性地加以講解分析,比單一地講解更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學內容要凸顯出其趣味性,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在領略影片的魅力同時提高對課程的興趣。

2.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影視賞欣課程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感官刺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影片欣賞過程中,體會其中豐富的思想內涵。筆者根據不同的文化主題,在影片題材的選擇上尤其注意其思想性。關于多元文化及種族歧視這一主題,筆者選擇了美國影片《撞車》。通過一起撞車事件,講述了與這件事有關或無關的人們在幾十個小時里的生活。當看到影片中的人物們通過接觸溝通,化解了原有的因種族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和誤解,學生很有感慨。聯想到他們日常的生活,有些差異和沖突完全是可以通過溝通緩和或化解的。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當中,對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應該有所了解。因此,筆者選擇了印度電影《我的名字是可汗》及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通過這種類型的影片賞析,學生可以對印度及伊朗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時影片中涉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相比單一,枯燥的書本知識講解,生動鮮活和輕松的影視氛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宗教知識。當今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對于司法知識和司法公正,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知識。從這一角度考慮,筆者選擇類似題材的影片,如美國影片《十二怒漢》,影片主題嚴肅,結構緊湊。雖然故事場景局限,但絲毫不影響影片魅力。學生都被影片中演員們激烈的辯論吸引,了解美國評審團制度的運行,并感嘆真正的司法公正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

在“西方電影文化賞析”這門公選課的講授時,趣味性和思想性緊密結合。用趣味性吸引學生,但思想性要貫穿始終。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影視作品帶來的感官享受,同時能通過影片汲取不同國度的文化和知識,思考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內涵,從而使自身人文素養得到提升。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

要上好這門公選課,教師除了要有教學熱情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恰當的教學方式是有效教學的根本保障,這樣才能達到開闊文化視野、豐富文化知識、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的目的。

1.設計和編寫實用的講稿。市面上已出版的關于影視賞析的教材內容不同。有的內容單一,無法滿足這門公選課的需求;有的內容老舊,無法引起“90后”大學生的興趣。因此,在缺乏合適教材的情況下,有必要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編寫優質講稿。當然撰寫這門公選課的講稿,備課的工作量相當大。首先,自己要有充分的影視作品閱覽量。但西方影片如浩瀚大海,要有選擇性地選取適合的影片。如前面所提,根據不同的文化主題選擇影片,尤其是和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當代熱門話題或世界形勢有密切關聯的影片。其次,要搜集影片中涉及的文化知識的相關資料,結合影片中的相關片段,制作成文字幻燈片,將最新信息帶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合理使用多媒體。多媒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手段。這門公選課以口授為主,多媒體課件為輔。適當地使用結合文字、圖片和視頻的課件,可以使這門課更生動活潑。因授課時間有限,要嚴格把握節選視頻的長度和相關性。

3.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學方法的調整既要考慮到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教學對象的特點。這門公選課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傳統的影視賞析課程較多運用案例教學法。影視理論講解和影片觀摩構成主要的教學環節。在此環節中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時期、不同國度、不同風格的影片,從而深刻理解影片中所負載的文化、歷史、社會及人生內涵。除了這些教學方法外,還要摸索新的教學方法。如對比教學法,可以對不同國度的影片及影片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現象進行對比;也可以對一部影片中的相關元素進行對比。如校園題材的美國電影《律政俏佳人》,就主人公申請哈佛商學院的事例分析,指出中國和美國之間高等教育的差異。也可以對一部影片中的諸多微觀要素進行比較,如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在這一過程中,為避免老師判斷和觀點直接影響學生思維,老師可以先提供一些與影片相關的問題供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賞”片,最終“析”片。通過老師設置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觀賞影片,再到學生討論和老師解析這一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擁有更高的理論高度和更開闊的文化視野的前提下欣賞一部影片。

4.考核方式的多樣化。由于課時不足,因此為保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了解影片中的文化知識,可讓學生課前搜集影片相關資料或自行觀賞。課堂安排可以由老師給出討論題目,小組討論,視頻片段欣賞,老師講解構成。作為公選課,期末考核方式以課程論文為主。以往的考核多以影評作為課程論文,但容易產生學生從網絡抄襲的現象。為避免這一問題,筆者從與觀賞影片相關的文化視角擬定一些論文題目供學生選擇,以檢測學生是否真正從影片中獲取相關文化知識。實踐證明,相比以前簡單的影評論文,學生能夠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從一定的文化視野欣賞西方影視作品。

五、結語

優秀的影片是可以寓教于樂,依靠形象的力量向觀眾展示人類情感,社會狀況和民俗風情等文化背景,滿足人文素質教育的需求。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地結合網絡多媒體技術,相信這門公選課可以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切實貫徹素質教育的觀念。

參考文獻:

[1]吳曉真.英美影視與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賀曉宏.“高校影視文化課的意義與《影視賞析》課教學改革初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0:19.

[3]楊莉芳.“把公共課上成專業課—藝術職業教育中《影視評論》課教學之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127.

[4]張偉華.“英美影視賞析課與大學英語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89.

西方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傳統的西方繪畫藝術是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觀察并挖掘世界、社會和事物的本質的藝術類型。根據時代、民族、國家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西方傳統繪畫的審美情趣和繪畫風格也有所不同,其表現出來的內涵也對當代藝術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旨在根據西方傳統繪畫的發展和特點,分析西方傳統繪畫中的理論元素,分析其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為繪畫和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西方傳統繪畫;藝術設計;影響

一、西方傳統繪畫的發展及特點

(一)西方傳統繪畫的發展

西方傳統繪畫是從坎培拉起源,后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對繪畫材料進行改良后,發展了油畫的表現形式,西方傳統繪畫的輝煌期才真正得以開始。西方傳統繪畫的主要特征是以寫實為主。在古羅馬、古希臘時期,西方傳統繪畫便極具寫實性與裝飾性特征,尤其在雕塑藝術上達到了高度的寫實。進入到中世紀以后,天主教克制了人們的欲望,使得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留下的藝術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而天主教的這份對藝術的掌控和壓制,直到文藝復興后才得以消除。

在文藝復興早期,西方傳統繪畫能夠使用的顏色較少,許多繪畫呈現出明度較暗的古銅色。而自18世紀后,顏料的使用開始普及,使得西方傳統繪畫產生了革命性的飛躍,西方傳統繪畫藝術進入到了百花齊放的時代?,F今,我們所學習的透視技巧和色彩原理大部分都來源于西方傳統繪畫,藝術設計也常參考西方傳統繪畫中的透視、構圖、色彩等理論,并將其運用到不同的設計領域中。

(二)西方傳統繪畫的特點

西方傳統繪畫的特點是重視色彩的運用,并在追求寫實的路上,注重明暗關系、透視、解剖、比例結構等細節。在追求自我表現和純藝術的現代畫家眼里,傳統繪畫的方式摻雜了太多“非藝術”的雜質(如宗教、功利性、描述性等),但實際上,西方傳統繪畫的特點是在講究藝術性的同時,追求繪畫的非藝術性內涵,而這也是傳統繪畫區別于現代派繪畫的重要標志。

在西方傳統繪畫中,繪畫的表現形式也大致分為兩大派別:古典派與反古典派。其中,古典主義是更加注重素描的繪畫方式,偏重理性表現。而反古典主義則注重情感表達,強調自由和放縱、動蕩的精神,它不像古典主義那樣追求理性的元素,追求莊嚴、和諧的意蘊,而是更加注重壯觀、自由的氣勢。這兩種派別的螺旋斗爭,使得西方傳統繪畫藝術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永垂不朽。

二、西方傳統繪畫中重要的元素

(一)空間與光影

西方傳統繪畫的空間感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便已出現。藝術家即使在二維空間的畫布中,也能夠通過對物體的觀察和剖析,創造出空間感,并通過光影的表現形式烘托繪畫的氛圍和物體的質感(例如明暗對比、高光點、穿透力、季節性等),使得繪畫作品更加具有情感性特征。西方傳統繪畫基于三大面和五大面的理論,通過色彩,光影等方式將層次表現出來,使繪畫擁有震撼人心、激發人心的能量。這種空間與光影的表現,也是西方傳統繪畫由內而外的情感表現,為西方傳統繪畫增添光彩。

同時,西方傳統繪畫的空間感塑造也影響著現代藝術設計的創作。藝術設計通過學習西方傳統繪畫的空間塑造和透視理論,將藝術作品塑造得更加具有輪廓感和立體感,使現代藝術設計散發出優雅的藝術魅力。

(二)黃金分割與高度數字化等分構圖

黃金比例與高度數字化等分的構圖,是西方傳統繪畫藝術所傳承下來的重要理論。其中,黃金比例是一種能將整體中的不同部分統一起來,而又能保留其各自的特征,使部分融合成為整體,產生一種和諧感。黃金構圖理論的出現,使西方傳統繪畫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度,這個理論也被應用到科學以及藝術設計當中,使藝術作品更加具有審美意義,給觀者帶來不一樣的欣賞體驗。

而高度數字化等分構圖則是另一種科學性的、經過嚴密計算測量的構圖概念。在《最后的晚餐》《馬拉之死》等經典作品中都曾出現高度數字化等分的構圖形式,使畫面既有規律性和嚴謹性,又不會因為框架的限制而使畫面顯得過于刻板。這種構圖表現形式也常被用于藝術設計領域當中,尤其在動漫、攝影、平面創作等設計領域中,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的構圖理論是其創作的重要理論依據。

(三)人物姿態與人體形態

西方傳統繪畫著重于對事物、對人體的觀察,并由科學的方式將人體描繪出來。在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都針對人物的形態進行了剖析,并產生獨特的理解。其中,米開朗基羅致力于對人體動態的研究和對人體剖析的理解,而拉斐爾則著重于將人的形體進行概括和形式化。西方傳統繪畫藝術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的進程中,豐富著對人體姿態和形體的理論定義,產生出“三庭五眼”“人體比例”等繪畫口訣。這種人體姿態的理論研究也帶給現代藝術設計很大的影響,使得現代藝術設計能夠在傳統繪畫的理論依據上進行簡化、變形處理,最終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審美性。

三、西方傳統繪畫在藝術設計領域的影響與應用

(一)西方傳統繪畫在攝影、動漫設計中的應用

在動漫和攝影的藝術設計中,需要運用好傳統西方繪畫藝術中的構圖與光影,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其中,光影的呈現是攝影藝術中重要的情感表現,從某種程度上講,攝影作品的內涵和情感主要體現在構圖和光影的運用效果上。而在動漫創作中,動漫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是基于西方傳統繪畫藝術中的人體進行變形、簡化而得來的藝術形象。設計動漫人物與場景需要對構圖、光影進行合理分布,增強畫面的表現內容,并突出人物情感和人物性格,才能使動漫設計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西方傳統繪畫對景觀園林設計的影響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是在傳統景觀設計的影響下進行風格化和實用化的改變,進而發展而成的藝術設計。自立體主義繪畫興起后,景觀設計也受此影響,開始將時間觀念引入到設計中,使得園林景觀設計的空間表現形式趨于流動性,也更加注重形式功能和審美的結合。在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下,園林景觀設計根據繪畫的對襯性、比例分割等原理,進行形式和表達上的轉變,呈現出獨特的美學效果,滿足現代人民生活和審美的需要。

(三)西方傳統繪畫對現代數字藝術設計的影響

西方傳統繪畫的構圖和表現方式是現代數字藝術設計的必要準備?,F代數字設計通過對西方傳統繪畫的學習,來幫助藝術家進行思想碰撞,從而產生新的靈感和新的作品?,F代數字藝術設計常用西方傳統繪畫中的解構主義去看待和思考藝術設計的內涵與理念,使得作品、作者和讀者之間形成一種多元、對等的關系。同時,現代數字藝術設計也常二度創作西方的傳統繪畫藝術,例如有人用莫奈的《干草堆》,梵高的《向日葵》《星空》等繪畫作品,將西方傳統繪畫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現代數字藝術表現形式。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思想進程,也極易使藝術家失去自身的風格和特性。為保障藝術設計和繪畫藝術的持續發展,藝術家也應著眼于世界,建立起自身鮮明的特征,并吸收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繪畫理念,將西方傳統繪畫藝術與藝術設計完美融合,繼續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四、結語

西方傳統繪畫對藝術設計的美、節奏、韻律等方面都有著深遠影響。運用西方傳統繪畫中對事物的觀察,以及對色彩空間形態的把控,可以使藝術設計呈現出獨特的美學特征,并創新繪畫的形式,增強設計者自身的綜合素質。

作者簡介:陳靜(1984—),女,河南新鄉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樊志明.城市化背景下繪畫藝術在人居環境中的推廣研究[J].明日風尚,2021(11):76-78.

〔2〕申曉月,鐘蔚.后印象派油畫技法對當代服裝設計的啟迪與應用[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21,34(02):56-61.

〔3〕黃瑞,王菲,王玉立.中西方繪畫中的色彩觀比較

——以17、18世紀為例[J].美與時代(中),2021(03):34-35.

〔4〕余園園,馮斌.淺析文藝復興時期鏡子在傳統西方繪畫中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24-25.

西方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弗萊的代表作《批評的解剖》一經問世,便被視為一部劃時代的批評專著,因為它不僅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代以前的西方文學批評進行了系統總結,更是為來日西方文學批評的新方向指明了道路。自此之后,文學批評被正式當作一門獨立自主、自成系統的學科來對待,故《批評的解剖》的誕生具有極其深厚的學科意義。本文將選擇弗萊所提出的“站后看”視角作為切入點,通過論述這一批評方法上的創新理論,來證明《批評的解剖》這部經典的不朽魅力。

關鍵詞:《批評的解剖》 “站后看” 視角

加拿大著名文學批評家諾思羅普·弗萊的理論作品《批評的解剖》一經問世,便被歐美學術界稱譽為里程碑式的“經典著作”。該書的出版,不僅意味著“原型批評”拉開序幕走上歷史舞臺,更是為日后文學批評自立門戶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貢獻出了巨大力量?!杜u的解剖》“經典魅力”永存,深究其因,與弗萊在書中提出的“站后看”的批評鑒賞觀點密不可分。本文便力圖通過論述這一理論創新,來闡明“站后看”鑒賞視角的意義內涵,并以歷史發展的眼光,對該理論作出具有現實意義的解讀。

一、弗萊“站后看”理論的闡釋來源

弗萊在《批評的解剖》中提出的“站后看”的審美意識,起始于弗萊將文學批評與繪畫鑒賞之間所進行的類比比較。弗萊先是提出“在欣賞一幅畫時,我們可以站得近一些,對其筆觸和調色的細節進行一番分析”,而后定義這種做法是“新批評派的修辭分析”,同時說明自己所提倡的“原型批評”,是要“退后一點距離,更清楚見到整個構圖;在一定意義上,是需要去解讀一幅畫”,是需要立于遠處靜觀的姿態,因此弗萊堅持“在文學批評中,經常與一首詩保持一點距離,以便能見到它的原型結構”。弗萊相信,唯有借以適當的距離“欣賞”文學,作品里的“敘事”“主題”“移位”等原型結構,才有機會被發掘品味,才能遇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罢竞罂础币暯怯^念的誕生,深刻展示出了弗萊在文學批評領域的卓越見地,它不僅為弗萊以原型批評為基礎的文學理論奠定了基礎,更使文學鑒賞評析擁有了更具說服力的闡釋依據。

二、“站后看”視角的反映:將文學與現實的關系拉開

弗萊“站后看”距離意識的首要表現,便呈現于弗萊處理“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之上。他在第二篇論文《倫理批評:象征的理論》的闡述之中,運用“站后看”的視角拉開了文學創作與現實事實之間的關系距離。他所理解的“文學”,“在其描述性的語境中,是一系列假設性的言語結構”。弗萊指出,“虛構性”是“文學”的重要特性,通過對于“虛構性”的理解不難得出結論,文學其實并非是簡單地對于現實原型的處理改造,準確來說是更為復雜的二次加工。同時,他還列舉“詩人置事實于不顧”,擁有“特許的撒謊者”雅號的范例,來佐證這一特征。其實,文學樣式在演變過程中,“不真實的色彩始終與其如影隨形,如fable(寓言)、fiction(虛構作品)、myth(神話)等等”。因此,在面對文學的“虛假性”時,我們迫切需要“站后看”的立場將文學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拉開,擺脫一切虛假表象、虛構模仿對我們的迷惑,竭力去掌握客觀真實的文學相貌。與此同時,弗萊還對文學作品的象征意義做出了價值分化,他認為“詞語所指的事物”和“詞語與其指稱之間的傳統聯系”是“外向和離心的”,這類“外向意義的標準是次要的”,而我們在文學里追求的應是“內向或向心”的言語結構形式,即“從詞語中引申出一種由它們構成的更大的語言模式”,也正是因為“象征的符號形成了一種獨立自主的言語結構系統”,我們才擁有了文學。從內向意義到自成一體的言語格局過程中,不僅形成了“文學的結構”,也再次使得現實世界與文學距離漸遠,因為二者間的聯系方式是語言系統,而此時“文學只是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罷了。

這種距離秩序觀念的提出,使我們盡力掙脫出了“現實生活”對于“文學”的全方位籠罩,“簡單將文學解釋成對于現實生活模仿”的原理不再適用,同時,更為深刻的意義在于成功避免了文學批評再次淪為他類學科批評的附庸?!拔膶W”與“現實生活”拉開距離,也是與“科學”“政治”“神學”等系列干擾因素劃清界限,“文人變節”的危險劇情,成為了弗萊重點提防的文學批評隱患。

三、“站后看”視角的派生:“原型”意義的提出及其發展脈絡

在弗萊論述“模式類型分類”的相關問題時,“站后看”理論里的遠距離視野,有效地幫助他從宏觀角度厘清了“文學里的原型本質”問題,并對及其發展過程作出相應解釋。將論文《歷史批評:模式的理論》和《倫理批評:象征的理論》結合來看,弗萊將對文學作品的剖析分為了內外兩部分延伸:一是在文本內部,將“mythos(神話)”作為關鍵要素來解讀文本的敘事模式,且因為敘事模式作用于敘事內容,由此弗萊將不同的神話元素匹配了不同的敘事方式與之呼應,展示出自己所推崇的“文學作品回流至神話”的觀點。二是在文本外部,虛構型文學作品和主題型文學作品都可歸位入“神話”“傳奇”“高模仿”“低模仿”“諷刺”的五類模式之中,并與不同的敘事階段相結合形成“文字”“描述”“形式”“神話”“總釋”五個相位,這樣的對應衍生出了“原型”這一重要概念?!霸汀背蔀榱藬⑹履J街锌梢粤魈蔬\動的元素,因其出現,文本間的溝通交流成為可能。

在這一套對應結合的系統中,由“神話”出發最終又皈依“神話”的路徑,使文學史的前進方向不再是固有的單一形式,而是進入到一種循環移動、互相交流的新型狀態中。因此在文本的內外部條件里,形成的都是封閉的循環模式。與此同時,“神話”的價值在弗萊的理論架構里被大大提升,成為了文學作品保留思維意識的重要場所。

弗萊利用“站后看”視角定義出“原型”這一重要的概念,并將文學正式納入系統的研究手段中進行觀察,確乎是文學批評角度上的一次偉大創新。他寬闊的學術眼界,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多角度、多方位、多關系、多層面考察文學現象的可能,更是將我們從“新批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小家子氣中,重新拉回至視野開敞的高地上。

四、“站后看”視角的升華:“原型批評”理論的誕生成型

在第三篇論文《原型批評:神話的理論》之中,“原型批評”的理論被最終完整生成。

它是弗萊于宏觀論證的視野背景下搭建起的一方文學研究平臺,原型研究驅使我們從大處著眼,從總體上把握文學的組織結構。倘若說第一、二篇論文是在闡述“原型”的意義和價值的話,在第三篇論文里弗萊則是開門見山地肯定了原型研究的中心是“神話”,并提出了系統的原型批評準則。弗萊通過論證“文學循環論”的相位對應規律,來凸顯“原型批評”的普世原則,把握住西方文學從神話發端,然后繼而轉化成為喜劇、傳奇、悲劇,最后演變成反諷和諷刺,且在最后階段,又返回神話的運動脈絡。

弗萊在書的序言中曾提出:“文學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而且不依附于它所討論的藝術而存在,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結構”,強調應該將“文學與闡述或論斷性的文章區別開來”。因此,弗萊選擇以“神話原型批評”為基礎,并通過“原型批評”和“總體釋義批評”去構建“文學的結構原理”,力求“為整個文學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語境”。這一理想藍圖的最終實現,正是因為弗萊堅持了“站后看”的觀點,讓距離意識為自我宏觀的理論編制創造了可能。

同時,在“原型批評”的理論系統里,弗萊還利用“站后看”的視角觀點,對原有的“道德為上”的價值觀念進行了矯正,反對因為“道德價值判斷”讓“文藝作品變成產品”的行為,因為弗萊認為“價值判斷只能間接地而不能直接地交流”,“對作品的評價建立在文學研究的基礎上,而文學研究永遠無法建立在評價上”。以弗萊對《哈姆雷特》的文本解讀為例,《哈姆雷特》里黑暗混沌的社會現實、丹麥王室里的權力亂斗被視為冬季的毀滅與蕭瑟氣質,而哈姆雷特作為英雄人物的命運,最終是以死亡贏取了勝利。這里,弗萊并未將哈姆雷特的悲劇命運用“道德規范的違逆”去解構,而是以“犧牲”的語境,來表現文本的內涵,哈姆雷特以“自我犧牲”戰勝了冬季的黑暗勢力,悲劇收尾的表象下是一個光明與希望式的內核,代表著生命將由冬季邁入春季的明媚與和煦,迎來循環再生?!罢竞罂础钡暮暧^視角在這一文本里發揮出雙重效用,不僅以“犧牲”為悲劇原型展開了對神話的原始思維思考,還使得文本避免落入“道德”、“命運”的藝術俗套。

五、結語

《批評的解剖》作為諾斯羅普·弗萊的代表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批評理論經典,它從宏觀出發,將視野指向整個西方的文學經驗和批評實踐,瓦解了“新批評”理論,且還以原型理論為基礎,以結構主義方法為手段對整個西方的文學經驗和批評實踐作出了獨特的分類。特別是“站后看”視角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學打開、批評鑒賞的方式。在現今這般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琳瑯繁雜的時代里,我們似乎更加需要弗萊精神的警醒與提示,冷靜地“站后看”,才不至于眼花繚亂,難辨良莠。時間上的距離審視,也會讓我們對于弗萊的成就貢獻更客觀與準確。歲月刪繁就簡,褪去弗萊的層層贊譽標簽后,我們終于能夠把握住他大師級思想家、批評家的樣貌本質。感謝常讀常新的《批評的解剖》,感謝弗萊,讓我們在文學前進的道路上并非月迷津渡,不辨東西。

參考文獻:

[1](加)諾思羅普·弗萊,著.批評的解剖[M].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2]劉海麗.弗萊文學人類學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趙麗莉.弗萊及其《批評的解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

[4]賀麗.諾思洛普·弗萊:文學理論視域中的文化批評[D].湘潭:湘潭大學,2007.

[5]喻琴.多維視野中的弗萊理論研究[J].蘭州學刊,2008(02):195~198.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

西方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色彩世界中,并從文化、民族習俗、審美意識等方面探索色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油畫藝術源于生活,色彩的調配和運用是油畫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在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色彩是主要表現手段,色彩所產生的情感力量能夠直接在藝術家和觀眾的心靈之間架起一道互動溝通的橋梁。本文從近現代西方油畫色彩的情感表現的角度,分析近現代西方油畫色彩的藝術特點以及情感表現內涵,以期對油畫色彩的多元化發展有所推動。

關鍵詞:西方 油畫 色彩 情感

情感是人的本能,藝術作品因情感而動人。油畫作為繪畫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情感的形象語言,是精神文化所依存的載體。在油畫藝術中,色彩是情感的符號,是最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繪畫手段,也是最具情感特征的藝術語言。在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發展進程中,色彩的情感表現越來越被注重,它大大提升了油畫色彩的象征性、突出了油畫色彩的表現性,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一 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色彩藝術特點

油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反復覆蓋或用油稀釋的多種繪畫效果,表現力強,色彩豐富。從近現代西方油畫發展看,色彩是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語言過程。以下是色彩在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的主要特點:

1 近現代西方油畫中色彩的主觀性

相對于客觀對象本身所呈現的色彩而言,西方油畫中色彩的主觀性是畫家根據其繪畫主題及畫面需要對色彩進行的再創造。畫家在畫面上顯示的色彩感覺是使它成為具有個性的藝術語言,而不再是完全再現自然物象的真實色彩,是用來表達主體的情感,使油畫具有特定的精神內涵,獲得更強烈的視覺表現效果。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色彩的精神性主要是通過主觀色彩來體現的,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反映的感情力量主要是依靠色彩得以表現的。色彩作為近現代西方油畫的重要表現手段,只有在主體的積極創造中才能獲得特定的精神內涵,是富有藝術表現力的主觀性色彩。

如塞尚的油畫,通過色域和塊面的冷暖漸變與色彩結構的重組,使畫面與現實拉開了距離,借以表達他的內心體驗,從而使色彩精神得到煥發。又如,梵高更重視色彩的象征性和表現力,他用主觀性色彩來表現質樸、火熱的內心情感。而從野獸派以后的表現性繪畫,則把油畫色彩作為純主觀的表現手段,完全依靠色彩的主觀性來創造情感氛圍、構建畫面的空間。

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色彩來表現精神。從后印象派確立了色彩的主觀性之后,油畫中色彩的主觀性特點運用比較廣泛,這不僅表現在后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流派的油畫中,也體現在許多具象的油畫中。如畢加索是現代派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他對主觀性色彩進行了很好地運用和表現,用藍灰色調表現出了苦悶、疲憊的情緒,通過畫面上色與線組成的韻律,表現出傷感、壓抑的情緒。又如,野獸派德蘭的油畫《倫敦橋》賦予了畫面中橋的陰影和遠處建筑物的藍色、水的黃色以強烈的個性色彩,其應用的主觀性色彩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2 近現代西方油畫色彩的象征性

色彩是從原始社會就存在的概念,在西方宗教繪畫中常有象征性色彩的使用,色彩不僅可以象征事物,還可用來象征抽象的意念,如清亮的綠色是夏天的顏色,象征著安詳和平靜;藍色是天空的顏色,象征著升華和努力;而白色象征著純潔和干凈,黑色則是死亡、陰森的象征。近現代西方油畫色彩的象征性特點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成為藝術家們運用色彩語言的主要手段之一,近現代西方油畫借用色彩的象征性來表達某種意圖,確定畫面中的色調關系,從而強化油畫主題。

如高更就擅于用象征性色彩進行作畫,他把顏色做塊面處理,并且自由地加重色澤的明亮感。如他畫陰影使用非常鮮亮的藍色,畫屋頂以耀眼的紅色而使之在自然背景中突出。高更在《雅各與天使搏斗》中用強烈的對比色彩,明確地表達出他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他在畫中采用遠處圍繞著幻影的強烈紅色色調,象征著一種格斗的色彩,突出拂曉雅各在天國捕捉天使的真實性,他對色彩的選擇獲取了象征性的意義,表現出了繪畫的效果。又如,在《美麗的恩琪拉》中,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情調。畫家在這個肖像上完全是按照色彩結構的要求修飾著形,為了賦予肖像以一種超自然現象的色彩,他把肖像安置在一個虛幻的圓圈里。他在畫的左側安上一尊模糊不清的佛像,顯示了畫家對東方神秘主義的尊崇,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神秘。畫中的色彩表現沒有任何理性價值,但把他對神秘事物的象征表現得奧妙無窮。

3 近現代西方油畫色彩的裝飾性

色彩從遠古時期就是人們裝飾、美化生活的主要手段。隨著文明的發展,色彩的裝飾功能在近現代西方油畫中得到最集中的體現。近現代西方油畫采用平面化的手法將色彩像音符一樣有秩序地組合在一起,利用它們之間的相互照應、對比創造出美妙的節奏和韻律。

如克里姆特的作品《吻》就是一幅裝飾性壁畫,幾乎用得全是金色調,在金色的背景下,一對戀人在開滿鮮花的柔軟草地上,熱烈擁吻。畫中大量使用了金片、銀箔等裝飾性要素,服裝上嵌滿了象征性別的色彩圖案,成為一幅工藝性極強的裝飾畫。畫中長方形、螺旋形、圓形的各色圖案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充斥著神秘的象征意義。

二 色彩在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的情感表現內涵

1 色彩是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的生命和靈魂

色彩是近現代西方油畫作品的生命和靈魂,色彩的情感營造是畫面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它對畫面感染力的形成和寓意的傳達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色彩在近現代油畫作品中是最能撼動人們心靈的琴弦,它超越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所造成的屏障,以潛在的隱喻性與觀者達成心靈共鳴。

人的一生都置身于情感與色彩的交融中,它們互相影響,互相支配。在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色彩能夠直接有效地表達畫家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本質,在他們和觀眾的心靈之間架起一道互相溝通的橋梁。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在其創作過程中以色彩來傳達自己的情感。如梵高特別重視色彩的情感表現力和象征性。他把自然色彩看作是表達思想與感情的媒介,用以完美地表現內在精神的視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色彩是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的核心和靈魂,是最具感染力的油畫語言之一。正如康定斯基所說:“色彩是能夠直接對心靈發生影響的手段。當色彩表面的印象發展成為深刻的內心體驗,造成一個情感震動,像在一個回聲里,心靈的別的區域進入共鳴?!?/p>

2 色彩在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的情感表現的內涵

色彩作為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本身是不具有思想和情感的,但由于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中,卻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引起情感的聯想,從而產生色彩的情感表現。如人們看到紅色和黃色就會聯想到太陽的光和熱,自然把金紅色調和金黃色調同希望和朝氣蓬勃等情緒連在一起;而陰沉的天空、黑色冰冷的夜晚灰暗色彩就會使人產生郁悶哀傷的情緒??梢?,色彩的情感是人們長期認識、運用色彩的經驗感受到的。

色彩在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具有情感表現性。當油畫中的色彩以它特有的自然屬性吸引著人們的時候,它就會影響人的情緒。偉大的詩人歌德就把色彩分為積極的色彩和消極的色彩兩類。他認為主動的色彩能夠產生出一種“積極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進取的態度”;被動的色彩則“適合表現那種不安的、溫柔的和向往的情緒”。

色彩在油畫中的演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自從有了藝術以來,色彩的情感便和藝術緊密相連,發展到近現代西方的油畫中,色彩情感所起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近現代西方個性色彩情感表現形式,從浪漫派畫家開始,到了后來的印象派畫家,以梵高等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時,人們把色彩感情表現和色彩感情表現形式作為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的核心內容。在近現代西方油畫領域,色彩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視覺、精神、思想的綜合。色彩的主觀性、隨意性、自在性和表現性成了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的最終追求。

三 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色彩情感的具體表現

在藝術理論中,“表現”的含義是指人物內心情感和心理的外感表現。色彩情感在近現代油畫中表現非常出色,梵高認為油畫色彩是“為了表現人的熾熱的情感?!?,它是西方油畫家在繪畫中自我感情和思想的過程的特別強調。除此之外,近現代西方油畫中的色彩還可以表現引起人們情感波動的聲音和味道。如蒙克的油畫色彩帶有強烈的情感。他把死亡、恐怖、憂郁和孤獨等現代人的痛苦情感,用色彩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他的代表作《吶喊》中,血紅色的天空,扭曲變形的人物形象,布滿放射狀線條的畫面,動蕩不安的造型強烈地傳達給我們一種對于痛苦的深切體會,那種陰森的紅和綠的組合,給人以非常痛苦恐怖的感覺。藝術家真實地表達著他的情感,我們因而得以感受到他內心痛苦的情感。又如,米勒的《晚鐘》中土地是棕色,給人感覺松散、厚重。而在塞尚的風景畫中常出現金黃色的土地,土地松散的質感減弱了,這是色彩與觸覺間的一種表現。

近現代西方油畫的色彩情感是個人情感的真實表達,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具體表現,是人類對自我內心生活的認識、豐富和發展。近現代西方油畫的色彩情感所表現的主觀情感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現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并借用這種強烈的個性向觀者展示著豐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思想。因此,近現代西方油畫作品中色彩顯得愈加動人,這促使了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進一步放膽實現感情色彩本質的全面釋放。

以梵高為例,梵高是近現代西方油畫史上以色彩情感著稱的畫家代表,情感色彩是梵高作品最令人感情激動的根本原因之一。梵高的每一幅作品都像一團團燦爛奪目、生命幻化的火焰讓人過目不忘。他最著名的作品《向日葵》中,在含有藍綠色的背景襯托下,畫面上插在深黃色的陶罐中的一叢叢如陽光般溫暖燦爛的深黃到鉻黃的葵花,充分展現出明亮的陽光下向日葵的頑強生命力。他使用強烈黃色的色階顯得向日葵分外飽和、耀眼而輝煌,如同優美的黃色交響曲一樣,完美地表達了畫家對生命的熱愛和希望情感。

而在梵高的另一幅油畫作品《夜咖啡館》中,他所渲染的黃色特別耀眼,梵高有意使用這種令人忐忑不安的色調,表現出非常刺目不舒服的情感。因為,梵高曾被這間咖啡館老板侮辱并被趕出了咖啡館,所以,畫家將其對這間咖啡館反感厭惡之情通過強烈的顏色表現出來,他通過讓人反感的綠色地板及黃綠色燈光放射的刺眼光線,使人在情緒上深感難受。冷清的黃色咖啡館內,寥寥可數的人物呈現出咖啡館內空蕩蕩的氣氛。老板站在偏離中央的地方,在這間大屋子里,顯得格外渺小,使觀者深切感受到這是個彌漫著躁動不安的、刺激性的不詳之地。畫中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光束色彩以及那些旋轉的筆觸,都充分反映了他的藝術情感和道德原則。梵高自己對這幅作品做了這樣的描述:“我在畫幅《夜咖啡館》里用紅與綠來表現人類最可怕的情調。這些色彩……是一富暗示力的色彩,它們表現出人們火熱的情緒活動。我試圖表現出夜咖啡館是一個場所,人在里面將會瘋狂,能做出犯罪的事來;我通過柔和的粉色、血紅色、深紅的酒色和一種甜蜜的綠色……表現出一種火熱的地域氣氛,慘白的苦痛、黑暗,對昏昏欲睡的人們?!?/p>

四 結語

通過對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中色彩情感表現的論述,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近現代西方繪畫中的色彩,是運用直觀強烈、夸張的色彩來表達個人情感的,呈現人的主觀世界,最終達到表現心靈、情感及精神內涵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圓:《近現代油畫藝術中色彩的情感表現》,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 呂冰:《論色彩在西方油畫藝術中的發展及特點》,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3] 葉東明:《油畫創作中的個性化語言》,西安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4] [德]瓦爾特·赫斯,宗白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版。

[5]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常又明:《色彩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 周長江:《解讀色彩》,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簡介:李世鋒,男,1969—,河南堰師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畫,工作單位: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西方藝術賞析論文范文第5篇

獅子

坐在書房看書的學者腳旁邊趴著一頭獅子,這位學者就是將《圣經》翻譯成拉丁文的圣哲羅姆。某一天,他幫獅子拔掉了腳上的刺,從此獅子成為他最忠實的朋友。連獅子這樣的猛獸都能被他馴服,更為他增添了圣人的榮光。

獅子身為“萬獸之王”,自古就是東西方藝術創作中的最佳題材,從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演變至今,出現過各種不同的造型,甚至成為常見的圖騰紋章。

老虎是貓科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但獅子或許是拜那圈鬃毛所賜,比老虎更受歡迎。公獅子臉上的那一圈鬃毛,就像人類的頭發和胡子,能展現堂堂風貌。加上狩獵和張羅食物都是母獅子的工作,公獅子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那一派悠閑從容的態度更顯王者風范。

獅子是《圣經》人物馬可的象征物,既有獅子伴隨馬可一起出現在繪畫中的情況,也有獅子單獨出現代表馬可的情況。馬可是《圣經》四福音書之一——《馬可福音》的作者,其他三卷福音書的作者分別是馬太(象征物是天使)、路加(象征物是牛)、約翰(象征物是老鷹)。如果這四位同時出現在畫作中,通過各自的象征物即可分辨。

將馬可視為“守護圣人”的意大利水都威尼斯,四處可見獅子像,尤其展翼的獅子更是威尼斯的象征,也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獅獎”的由來。

獅子傳入中國之后,成了一頭卷毛的風獅。傳入日本的中國風獅被稱為“唐獅”,搭配上牡丹花便成為一種吉祥圖案。例如,日本畫師狩野永德最著名的屏風畫,上頭畫著兇猛強壯的獅子,深受武將的喜愛。幕府末期以后,唐獅牡丹更成為最受歡迎的刺青圖騰。

此外,羅馬時代的教堂入口大多會擺設巨型獅子像,教壇等重要場所也會放置獅子像,這個習慣是受東方的影響,據說是源自古印度守護圣地的鎮獸。

石獅子經由中國傳入日本后成了石犬。坐鎮于神社或寺院入口處兩側的可愛石犬,看起來不太像獅子。堂堂獅子東渡之后,竟然逐漸演變為狗的模樣。

悠然地在海里泅泳的公牛斜睨仰躺在牛背上的女人,牛帶走女人的這幅畫描繪的正是希臘神話故事——劫奪歐羅巴。

神話內容如下:腓尼基公主歐羅巴與侍女在海邊戲水,宙斯化身白色的公牛出現在她們面前。當歐羅巴騎上牛背時,牛突然狂奔,渡海將歐羅巴擄走。后來,歐羅巴和宙斯生了三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偉大的君王。歐洲之名也源自“歐羅巴”一詞,所以,牛與歐洲的誕生有著密切關聯。

威尼斯畫派代表畫家提香將這幅畫獻給西班牙皇帝。后來,參訪馬德里王宮的魯本斯臨摹了這幅畫,西班牙宮廷畫家委拉斯凱茲也將這幅畫繪進自己的畫作背景中。這幅西班牙國寶級名畫在20世紀被美國富豪嘉納夫人買下,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波士頓,所以又被戲稱為“名副其實的劫奪歐羅巴”。

牛除了用于農耕之外,也是食物與皮革制品等的主要來源,但在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卻成為神圣的象征。在基督教藝術中,牛是《路加福音》作者路加的象征,但不常出現在畫作上。

牛和豬一樣,常以被屠宰的姿態出現在荷蘭的風俗畫中,荷蘭畫家倫勃朗就有以牛為主題的畫作。20世紀初,從立陶宛到巴黎發展的畫家柴姆·蘇丁在羅浮宮看到倫勃朗《被屠宰的公?!泛蟠鬄楦袆?,激動地畫了好幾幅生牛肉的圖,他的畫作除了凸顯生命的意義之外,也促使人們思考人類食肉文化的意義。

在西洋藝術史上,最擅長畫牛的是保盧斯·波特。他是17世紀荷蘭繪畫黃金時代的天才畫家,以敏銳的洞察力完美捕捉牛的神情,逼真得仿佛能聽見牛的喘息。波特的代表作《小公?!肥詹赜诤Q赖哪鹦匏够始也┪镳^,畫中的牛為實體大小,可謂“牛的肖像畫”。這幅畫描繪了好幾頭牛,是展現以畜牧聞名的荷蘭充滿活力的大作。雖然波特年僅28歲便離開人世,但生前極負盛名。在19世紀之前,他的名聲與地位遠勝于維梅爾。

上一篇:大學藝術鑒賞論文下一篇:中國傳統藝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