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藝評論論文范文

2023-03-19

文藝評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國際化交流也越發頻繁,英語逐漸成為世界通用語言。雖然英美兩國都是英語國家,但是其語言表述也有很大差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英美兩國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異性促成了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在評論英美文學時,相關評論者不得不研究英美文化差異,兩者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必然的聯系。本文就通過對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進行了闡述,分析了研究背景,找到了英美文化差異,并詳細探討了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關鍵詞:英美兩國;文化差異;文學評論;影響

作者簡介:王永超(1983.6-),男,漢族,遼寧省瓦房店人,碩士,黑龍江財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及大學英語教學。

引言:

英美文學發展時間較長,有著深厚的社會根源。從目前來看,英美文學對全球文化的影響十分深刻。英美文學評論是與文學同步出現的,由于英美文學源于英美文化,且受英美文化差異的影響,英美文學評論會更加多元化。從英美文化差異入手,分析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這對于世界文學研究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1、研究背景

1.1英美文化差異研究背景

英美文化是基于現實生活語言,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并經過長時間醞釀,形成具有突出區域特色的系列文化。帶有明顯區域性質的文化,能夠反映出英美兩國的風俗習慣和文化歷史。英國是位于西歐的一個鳥島,面積不大,很少與其他國家交流交往,且以英語為母語,英國人的英語發音十分清晰。導致英美文化存在差異的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美國歷史上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因長期受到異國文化、風俗、民族、語言的影響,語言的實用性極強,在日常交流中會精煉某些復雜的語言,比較接地氣。通常來說,人們更容易掌握英國人的語言表達,而要想輕松理解美式英語,人們必須積累經驗,具有相應的基礎;第二,英國歷史悠久,相較于美國人,英國人十分重視自己的紳士風度,受他人影響不大,在人際交往中更為謹慎。而美國僅有數百年的發展史,很多美國人思想開放,喜歡追求新事物,不受約束的崇拜自由;第三,英國人種比較單一,對本地文化極為崇尚,不愿接受外來文化。而美國人種相對復雜,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受這些影響因素的制約,英美文學作品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直接影響著英美文學的評論。

1.2英美文學評論研究背景

從古至今,英美兩國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文學家,他們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為世界各國人們英美文化的學習奠定了根基。分析英美兩國文學發展狀況了解到,英國文學興起較早,并一直都對美國文化造成影響。英美文學通常表現在詩歌、文學評論、散文以及戲劇,從文學特點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文學風格還是總體特征,其差異都是非常大的。從總體發展狀況的角度來看,英國文學受多種因素制約,如經濟、歷史、地理、宗教等,對本民族的現實狀況、傳統精神、未來發展、歷史文化、價值取向等表示高度認同,并充滿樂觀主義精神。而美國文學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并存的發展態勢??偠灾?,人們更容易理解美國文學的表達方式。

通過評論英美文學內涵,可以將英美文學作品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揭露出來。一般而言,英美兩國僅對英語文學作品展開評論,評論的種類多,數量大,其中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評論等。所謂英美文學評論,實則就是分析和討論英美兩國文學作品表現手法、思想感情以及創作特點,以供文學愛好者參考。事實上,促進英美文學進一步發展,是英美文學評論的最終目的。通過系統研究英美文學作品,使人們對作品產生透徹的理解,從而幫助文學愛好者更好的創作文學作品。相較于普通文學作品,英美文學作品有很多不同之處,潛在價值和思想內容,才是英美文學評論的重點研究內容。

2、英美文化差異

2.1英美文化內涵差異

英美兩國有著不同的發展背景,其文化也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英國的文化歷史可追溯到人類早期文明,在英國,處處可見充滿紳士風度的英國人,他們與人相處時,十分看重謙遜的品質,這就使得英國的文學評論具有矛盾性。簡而言之,英國的文學評論相對思想保守。而美國歷史不足400年,美國人更加注重文化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致使美國的文化評論十分大膽。簡言之,美國的文學評論相對思想開放。

2.2英美文化歷史差異

英國文學歷史悠久,發展演變過程復雜而漫長。在如此復雜,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英國文學出現了各種風格的創作家,有婉約的、有粗獷的、有高雅的、也有十分含蓄的,所寫的作品讓人們琢磨不透。而美國文學長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美國文學者具有深厚的普世價值觀,所寫的作品讓人們更容易理解。

2.3英美語言文化差異

雖然英美兩國都將英語作為母語,但是在不同背景下,英美兩國從語言上形成了不小的差異。英美語言的發展受歷史背景、民族結構等方面的制約,使得英語逐漸形成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兩種語言。這兩種語言無論從表達方式還是諺語方面,都各有不同?;诖?,相關評論者在研究英美文學評論時,必須結合相應的語言環境,充分掌握各種語言環境狀態下的內涵。

3、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3.1英美文化內涵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美兩國作為老牌發達國家,在其發展進程中,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文化的差異性。英國文學的發展時期是十分漫長的,隨著時代的演變,英國文化逐漸被固化,這使得英國文化內涵在文化發展層面、政治層面以及歷史層面都有明顯的現代化特質,不利于多樣化發展。而美國文化尊重個人的價值觀,利于多樣化發展,這為美國文學評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依據。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一段時間內,常常會有新的文學評論理念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學評論作品邁入了更高的層次。隨后,美國領軍者參照西方歐洲大陸文學評論發展經驗,建立了新的文學評論體系。在新舊思維交替的過程中,美國文學評論可以從多個方面對文學作品進行立體化評價。雖然美國文學評價具有先沿性,但是由于很多美國文學評論者缺乏濃厚的文化底蘊,使得他們在具體評論時僅關注文學作品的淺層思想,很難將文學作品中的宗教問題反映出來。

3.2英美文化歷史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首先,英國和美國在文化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不盡相同。相較于美國,英國的發展階段更為漫長一些。而且在早期歷史進程中,美國文學也一直受英國文化影響。后期在美國不斷變革的背景之下,美國文學才有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而此時英國創作者一直固守陳規,不愿創新,使得創作的文學作品過于保守,并且日益固化;其次,從文化歷史層面來看,英國文學作品的立意設定和文學體裁,都具有濃厚的宗教特性。例如,在評論莎士比亞文學作品時,一些文學創作者通常側重于人本主義。因為莎士比亞在文學作品中主要以人類平等自由和諧為目的。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學評論者開始否定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的觀點理念。這些文學評論者認為只有通過革命,才能實現國家富強。過于保守的人本主義觀點理念不利于推動社會的高速發展。這一觀點的出現,讓美國就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觀點理念提出了質疑,并進行了改革與創新。

3.3英美語言文化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英美兩國語言文化差異因素的存在,致使英美文學在評論方面也有所不同。語言是英美兩國文化發展的主要載體,也是人們心靈溝通的橋梁。在閱讀不同的英美文學作品時不難發現,因為創作者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社會背景不同,使得語言表達的特點也不盡相同。不管是英國創作者還是美國創作者,他們在語言的使用上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地方性語言特點。而英美文學評價的典型性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第一,英式英語作為英國最主要的語言,其由于多年的文化沉淀,無論是底蘊還是表現形式,都顯得更莊重和嚴肅一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英國文學作品的內涵。有很多英國文學評論者都非常崇拜英式英語悠久的文化地位,所以,這些英國文學評論者通常會采用中性語言,既不表示贊美,也不表示批評,就當下的評論情況而言,很多英國文學評論者的觀點過于牽強,缺乏有力的客觀分析;第二,眾所周知,美式英語是在英式英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盡管美國和英國官方語言都是英語,但和英式英語相比,美式英語有靈活、創新的一面,這就導致文學評論者在評論美國文學作品時,不需要再持以小心翼翼的態度,他們會采用個性化的語言,對美國文學作品進行再加工。由此可見,美國文學評論語言的個性化,也幫助了美國獨特文化評論體系的形成。

4、結語

深入探究英美文化差異及其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分析研究背景,英美文化差異研究背景,英美文學評論研究背景,同時找到英美文化差異,英美文化內涵差異,英美文化歷史差異,英美語言文化差異。并詳細探討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英美文化內涵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英美文化歷史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英美語言文化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這樣才能確保英美文學評論定義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林曉彬.英美文學評價中不同文化的影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8期.

[2]黃建華.東西方文化差異與英美文學鑒賞[J].芒種,2012年12期.

[3]蓋穎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年02期.

[4]馬強才.略論《神曲》“元故事”敘事結構——兼說熱奈特的敘事分層及元故事的功能[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5]肖四新.倫理建構與神性啟示——論十九世紀西方文學中基督教人道主義的內涵[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翁德修.英美文學中的女權思想[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05期.

[7]曹山柯.現代主義語境下對傳統的理解和重鑄——20世紀英國文學批評回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8]尹振球.他人的局限還是自己的局限——關于西方文學中的個人主義、人道主義和宗教觀念的審視與思考[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文藝評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聞評論因其擔任意見性信息的傳播功能,而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理性傳播決定了新聞評論的有效性、權威性和公信度,有效地幫助新聞評論實現正確的引導輿論和社會監督功能。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也存在著非理性傳播現象。要做到新聞評論的正確性、完整性、針對性和具體性,就要以可靠的信息來源為前提;避免“二次傳播”信息誤讀;平衡事實與觀點的比重;以人文關懷體現理性思維;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關鍵詞:新聞評論;理性;傳統媒體

我國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興起,為公眾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而當下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在選材上更加廣泛、表達形式多樣、能夠迅速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做出反應、內容上也更契合現代人對價值觀念的思考與追求,在國家重大決策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趙振宇教授說:“所謂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1]?!?由此可見,議理是新聞評論的本質特征。新聞評論注重闡述對新聞事實的看法和見解,強調說服力,其生命在于正確。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應當能夠跳出一事一議,視野狹窄的局限,找出問題在根源上具有普遍意義的共性特征,融入理性思考。

一、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重要性體現

之所以一再強調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要注重理性傳播,是因為理性傳播既推動了傳統媒體自身新聞評論的發展,也在新聞評論引導社會輿論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正面的作用。

1.理性傳播是新聞評論的核心要素

對于一家媒體而言,新聞報道決定了“說什么”,而新聞評論卻意味著“怎么說”。新聞評論是一家媒體風格特色的體現,它代表了傳統媒體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并顯示傳統媒體作為輿論中心的力量。理性傳播就是新聞評論的核心要素。

在媒體“觀點為王”的時代,新聞評論必須做到立論有思想性、論辯有邏輯性、說理有透徹性才能夠贏得受眾的信賴。新聞評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分析和解剖來針砭時弊,發現問題、反思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它們大多帶有濃厚的批判性色彩。而所謂的批判就是要理性地去思考、理性地去表達,既不盲目從威、也不從眾。

2.理性傳播通過把控社會輿論引導大方向

傳統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新聞評論這一形式通常作為其實現社會監督與輿論引導職責的重要手段,理性傳播則擔負把控方向的任務。

特別是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上,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在引導輿論,穩定社會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的核泄漏事件引發國內“搶鹽”風潮為例:日本福島核電站幾個機組,在地震和海嘯侵襲后數天內一直處于核泄漏當中,而在信息不明和對核知識不了解的情況下,國內開始出現聲稱核泄漏流出的放射性物質將會對中國沿海地區造成嚴重污染,而食鹽則可以預防核輻射的謠言。導致3月16日開始,我國部分地區發生了民眾恐慌搶購食鹽的現象。對此,眾多媒體迅速刊發評論文章,例如僅在3月18日,《新京報》發表社論《需儲備的不是鹽而是核安全知識》,央視《新聞1+1》節目也播出了評論《?!胞}”聳聽為哪般?》[2],這些新聞評論及時地進行了社會輿論的引導,理性辯證地對謠言的不合理性進行了闡述和剖析,使得事態不到幾天便迅速平息。

由此可見,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必須能夠使受眾的認識更接近事物的本質,使新聞評論充分展現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說服力,從而實現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功能。

3.理性傳播充分體現傳統媒體權威性

近年來,在熱點新聞事件的評論上,網絡媒體的新聞評論以其反應迅速、寫作自由能夠在一時之間引領輿論,但是其缺失也是顯而易見的:網絡表達的自由平等性造成了部分言論缺乏理性思考、比較偏激,情緒化評論言語泛濫。另外,沒有有效的信息把關,受眾想要在大量碎片化的、真偽難辨的信息中甄別出真實有用的新聞評論頗具難度,很容易就會被誤導。

相比之下,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理性思維則大大強于網絡媒體的不規范表達,在寫作上更能體現邏輯的合理性、論證的嚴密性、思維的深刻性,為受眾提供了一片“信息凈土”;在觀點闡述上,能夠以正確的立場為前提,包容不同立場的不同發聲,引導受眾進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結論,從而樹立自身的權威性??傊?,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具備嚴格的信息把關、專業的采編評論隊伍,能夠在內容兼具廣度和深度的基礎上堅持進行理性傳播,在權威性上有著絕對的優勢。

二、 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非理性傳播現象

1.一邊倒式的跟風性評論

曾幾何時,高鐵是媒體追逐和報道的熱點,鋪天蓋地的一邊倒式宣傳報道,仿佛把人們帶入了一個中國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的時代。而“7·23甬溫高鐵事件”過后,我們看到的又是清一色的批評和聲討,讓人感覺中國的高鐵只是盲目的冒進,國內現有的技術水平似乎并不足以開發高速鐵路的交通運輸能力。然而,如果僅僅因為發生了一起事故,媒體就全盤否認中國高鐵的先進性和安全性,就立即提出質疑,甚至大肆炒作以吸引各方眼球,這種非理性的新聞評論態度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受眾失去對媒體的信任感,也有損于國家形象和利益。

一邊倒式的跟風報道在對于犯罪事件的報道上傾向更加明顯。往往由于案件的情節惡劣,社會民眾群情激奮,容易爆發出集體情緒宣泄的現象,很多媒體的新聞評論為了迎合受眾的喜好和順應社會大多數人的呼聲,非但沒有通過理性發聲正確引導輿論,反而喪失觀點立場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成為“煽風點火”的幫手。

2.泛化中庸的無內涵評論

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因為在時效性上的欠缺,所以針對性要更強,論證要更縝密才能體現出其價值。但當下的新聞評論中充斥著太多泛泛而談的平庸之作,缺乏獨特的理性思考。

最常見的表現指評論性語言的輕描淡寫,缺乏深度和力度,脫離實際,針對性差,猶如“隔靴搔癢”,切不中要害?!叭f金油式”的空泛點評有:“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立法……”;“人們應該在這件事情上汲取教訓……”;“但愿類似的事件不再發生……”等等[3],這些話語擺足了經驗主義的大架子,但講的都是套話、空話,缺乏建構能力,不能提出建設性意見,淪為同質化的空泛批評,令人讀起來蒼白乏味。而有的新聞評論或許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卻因為缺少對實踐的聯系或者是新聞評論員思想理論水平有限,談不出多少真知灼見。

一篇新聞評論只有就事論理,站在一個宏觀角度上對新聞事件進行總體把握,才能言之有物,一篇有針對性的新聞評論才能彰顯其觀點的價值性,即獨特的理性思維。

3.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評論

新聞評論的另外一種非理性傳播現象表現在回避部分新聞事實,為求觀點表達而片面理解或曲解新聞事件、以偏概全的片面化報道。這種現象的出現多因為某些媒體想要追求所謂的公眾效應而采取較為極端的新聞評論方式: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個側面,不及其余,對事物的正面價值視而不見,失之于偏頗和瑣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和屬性。

要杜絕片面化的新聞評論,就應該注意防止只見局部不見整體,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防止簡單化和絕對化,堅持用辯證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得這種剖析鑒別符合客觀實際、符合辯證法。

三、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路徑

有人提出,新聞評論的“理”要具有四性:正確性、完整性、針對性和具體性[4]。那么該通過哪些方式來保證新聞評論理性傳播的實現,預防新聞評論的不良傾向呢?

1.以可靠的信息來源為前提

首先,新聞評論作為意見性的信息,是滿足人們知情權的重要途徑,其理性傳播最根本是要以真實可信的新聞信息為前提。如果新聞評論引用了未經核實的消息,那么無論評論立場如何義正言辭、用詞造句多么準確到位都是站不住腳的。

要獲得可靠的信息來源一方面需要特別注意對網絡信源加以求證核實。由于網絡信息把關的寬松性和傳播渠道的急劇增多,各類新聞消息的真實性變得難以辨別。例如僅在2010年6月、12月以及2011年10月,微博上就先后三次流傳出文壇巨匠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后被證實是謠言。然而像一些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卻會在消息未經準確核實的情況下就進行錯誤轉發評論,造成不良影響??梢?,傳統媒體新聞評論被網絡信源誤導的情況是極有可能發生的。海量的網絡信息給新聞評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野和素材,需要妥善地加以利用。但必須強調的是,對信源核實的嚴謹態度因為網絡信息來源的“海量復雜”而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另一方面則是要保證引述信息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在此前的“膨大劑導致西瓜爆炸”的新聞事件中,用瓜農的話就給爆炸定了性,憑據僅是因為其十多年的豐富種植經驗。好在大多數媒體還是在悉心求證專家后得出了結論:強降雨是主因,膨大劑使用時機的不當也是造成西瓜爆炸的因素之一,適量使用膨大劑對人體無害。論斷一出不僅及時為受眾解惑,澄清傳聞,也體現了新聞評論的嚴謹理性。所以新聞評論的論據來源必須有其科學性和專業作為支撐才會更有說服力。

2.避免“二次傳播”信息誤讀

有了可靠的信息來源,新聞評論還需要從新聞事件中提取吸收正確的觀點做為立論的中心。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二次傳播”,要求媒體在選材立論的過程中運用理性思維辯證地分析新聞事件,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避免出現對信息的偏差理解和對事實的混淆模糊,造成觀點上的避重就輕,從而導致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評論。

2012年年底受關注度最高的莫過于央視暗訪曝光“45天雞”的新聞事件,主要披露的是肉雞飼養過程中的違規用藥現象。但報道一出,不少媒體評論的重點放在了肉雞的短期速成上,將這一業界正?,F象加以夸張化放大化,反倒對違規用藥這一真正問題視而不見,導致受眾接收了錯誤的信息暗示。12月17日南方某報刊載的一篇評論[5],肯定了“速成雞”45天出欄的安全性,并解釋了消費者對于“使用激素促進肉雞生長”的認知誤區。這篇評論將批判重點放在了速成雞千分之一的藥檢比率過低,并不能保證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出欄肉雞體內藥物殘留量都達標,進而對肯德基等快餐企業如何考評供貨商供應鏈,其內部的風險監控體系又是如何確保雞肉的安全提出疑問和要求回應。

3.平衡事實與觀點的比重

新聞評論要求將新聞的客觀性與評論的說理性進行有機結合,這個過程是具象與抽象的統一,論據的可視性與論證過程的學性的統一,觀點的滲透性與明確性的統一。所以特別要注意掌握好新聞評論中事實客觀敘述與觀點主觀闡釋的比重。

一方面要注意不能用事實代替觀點,對新聞事實的引用確實能證明評論的客觀性,但要明確事實是為觀點服務的,不能占據文章的主體地位。否則,所謂的評論就變成了新聞專題或是深度報道,甚至淪為對新聞事件的二次重復報道,不具有任何建設性意義和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觀點也不能完全代替事實,新聞評論中的論據部分主要由新聞事實構成,論證的過程是通過對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進行理性剖析最后得到結論,所以說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完全忽略事實的基礎上來進行論證,評論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顯得夸夸其談。事實的客觀展現更加有利于評論增強說服性和權威性。新聞評論要注意輕拋觀點、輕下結論,主觀色彩過濃會造成“媒體話語霸權”,不但不能體現其理性思維,甚至遭到受眾排斥,產生不信賴感。

4.以人文關懷體現理性思維

當下社會環境下,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理性傳播面臨著新要求,比如如何讓評論既合理又合情。筆者認為,理性思維不是有理無情,恰當地運用感性因素,倡導人文關懷能夠使新聞評論更具有感染力,進而體現辯證思考、理性傳播的魅力所在。

新聞評論作為最能表達媒體立場和傾向的傳播方式,擔負著對受眾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引導和塑造的重任。在評論過程中突出人文關懷的體現,對社會生活作出人文的理性解讀,把大眾輿論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提升民眾的生存境界,提高民眾的普世價值,促進社會的進步與改造。除了辯證批評的新聞評論類型,同時應該贊揚好的社會現象,發揚正面積極的能量新聞評論,由此也完成了自身傳道、解惑、警世和醒世的理性傳播過程[6]。

5.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提高新聞評論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是從根本增強新聞評論理性傳播的途徑之一。像評論力度不足、主觀性過強、論證事實選擇不當等一些導致新聞評論理性傳播不足的問題,都與從業者對新聞材料把握不夠準確到位有直接的關系。說到底,是與從業者的專業素質欠缺、知識儲備不足密切相關的,這直接損害了新聞評論的批判性和思考性。有心無力勢必將無法面對更多、更復雜的社會問題。

所以作為新聞從業者,應該廣泛多樣地吸收新觀念、新思想,增加專業知識儲備和業務學習能力,在新聞評論的傳播過程中堅持以理性的目光審視事物,在宏觀認識的把握上選擇微觀事實,透過現象挖掘本質,以說理為主,融理、事、情于一體。另一方面還應該注意加強對新聞專業人才的儲備培養,讓新聞評論的理性傳播具備更堅實有力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振宇.現代新聞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陳明.論突發事件中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力——以日本“3·11地震”為例[J].媒體時代,2011,8.

[3]周磊.增強電視新聞評論的理性[J].新聞窗,2007,3.

[4]原二軍.新聞評論如何做到“合”情“合”理[J].新聞寫作,2004,3.

[5]?!半u”四伏 肯德基“45天速成雞”大起底[EB/OL].2012-12-17.

[6]陳啟華,鄭桂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人文關懷的構建[J].現代視聽,2008,4.

文藝評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40年的發展可用初創時代、高速發展時代、全媒體時代來講述,它曾創造的輝煌歷史記錄是我國電視史上的豐碑。在融媒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發展遭遇瓶頸,面對困境,它加快了演變創新速度。眺望未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將堅守內容的權威性和專業品質,強化互動,利用平臺孵化節目,注重網感化構建會成為日后節目制作常態。

關鍵詞:電視新聞評論節目 輿論監督 內容權威

背靠歷史,眺望未來。在風風雨雨中砥礪前行了40年的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書寫了怎樣的歷史?一路走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是如何不斷加快演變與創新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未來發展將呈現怎樣的趨勢?本文將在回顧梳理過去,展望未來的層面上,分析上述問題。
一、電視新聞評論的歷史與意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肩負使命、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40年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為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民族復興等鼓與呼,政策解讀、權威發布和答疑解惑,構建正能量監場、為百姓和政府搭建溝通的橋梁,書寫了一部引領輿論、自強不息、勇于探索的奮斗史。

1.評論節目的初創時代(1980年—1992年)。1980年7月12日,中央電視臺《觀察與思考》的誕生奠定了我國電視評論節目的雛形。節目給人耳目一新的是出現了主持人——龐嘯。自此以后,“主持人+畫面”成為評論節目的基本樣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大幕,基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大部分行業都在嘗試著創新和改革,《觀察與思考》是央視創新的“新物種”。在此期間,福建電視臺《記者觀察》、安徽電視臺《社會之窗》等地方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相繼出現。

此期間可稱之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初創時代。這一時代節目的意義在于三個方面:首先,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有了自己的基本節目形式,主持人、視頻畫面、論述是其基礎的三個元素。其次,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培養了人們在固定時間收看節目的收視習慣,收視人群大幅增加。最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社會影響力在不斷增強,觀眾對節目給予了較高評價。

2.評論節目的高速發展時代(1993年—2009年)。1993年5月1日雜志型新聞節目《東方時空》在央視開播,1994年《焦點訪談》亮相,1996年深度調查評論節目《新聞調查》、《實話實說》面世,這些節目共同開啟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高速發展時代?!督裹c訪談》像一面旗幟引領著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潮流,一時間各級地方臺有上百個“焦點”類節目在播出,如遼寧電視臺《熱點透視》、甘肅電視臺《今日聚焦》等。2009年7月30日,《新聞聯播》里出現了“本臺短評”新版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節目加大了對突發事件和重大消息的即時解讀和評論。

地方臺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有重大建樹。2002年元旦,南京電視臺新推出了《南京零距離》,這檔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拉開了民生新聞評論的演出大幕,各級電視臺如雨后春筍般創辦了很多類似的民生新聞評論節目。2006年,《南京零距離》以創紀錄的1.069億元的廣告代理費成為年度身價最高的新聞欄目,這是民生評論節目的沸點時刻。

這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高舉輿論監督的旗幟,極大樹立了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一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取得了一個讓后來者無法超越的收視率歷史記錄。這期間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既讓百姓喜愛,也讓政府滿意。節目傳導民眾的合理訴求,化解部分矛盾糾紛,是宣傳中央政策、為黨和政府贏得輿論支持、為廣大人民群眾呼吁公平與正義的主陣地。

3.評論節目的全媒體時代(2010年—至今)。2010年,我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iPhone4面市——手機的智能化和高清晰拍照及錄像功能使媒體迅速進入視頻化、移動化、社交化時代。在巨量資本和科技加持下,新媒體在全球逐漸崛起為社會信息傳播的主導力量。自2011年開始,央視先后開辟兩微一端和移動新聞網,央視新聞由此正式進入新媒體的前沿陣地。在網絡沖擊下,2013年1月1日《焦點訪談》迎來19年來首次大改版?!缎侣務{查》、《新聞1+1》努力調整節目內容,加大節目創新制作力度。2016年3月20日,央視推出了國內首檔“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節目通過大數據分析,選擇公眾關注度高的熱點問題進行評論。2018年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我們要以大象也要學會跳街舞的精神風貌迎接數字化,擁抱數字化”。數字化的背后是關乎附著在電視上所有節目的深刻變革。

這一時期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面對傳媒業發展格局的劇烈變革,拿出了“何以百煉鋼,化成繞指柔”的精神去破解難題。在一個以參與和互動為基因的融媒時代,讓受眾參與到節目中來,努力強化在節目播出中和播出后與受眾的互動,這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正在努力創新求變的方向。同時,在當前“大數據+算法”日趨主導傳媒的情況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高度重視學習應用數據算法的研判,據此調整節目的選題方向、傳播語態、內容敘事。
二、演變與創新

受眾的審美、價值偏向,國家的宣傳政策、網絡新媒體的興起、播出載體的變化等是電視新聞評論演變與創新的外部因素。媒介的技術迭代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是電視新聞評論演變與創新的內驅動力。40年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傳播語態、節目形式等方面不斷演變與創新。

1.語態的演變與創新。在傳播語態方面,電視新聞評論節目40年來從權威評論語態、地方評論語態向視頻評論語態演變。

所謂權威評論語態是指央視以嚴肅深沉、俯視的視角論述問題,它論證嚴密,話語形態嚴肅,觀點呈現出一定的社會性、政論性,指導性。早期的電視新聞評論呈現給觀眾的是字正腔圓、高高在上、書面語多、說教味濃的權威評論語態。到了電視新聞評論的黃金時代,權威評論語態創新了表述方式,觀眾的直觀感受是節目越來越口語化,部分節目就像隔壁的鄰居一樣以平視的視角展開論述。

地方評論語態是指各級地方電視臺評論節目呈現的傳播語態,它的傳播語態尺度和視野要小一些,地域性、貼近性更為明顯。在語態的創新方面,相較權威評論語態而言,地方評論語態的創新步伐要更大一些,很多地方評論節目的表述方式較少能看到“播”的痕跡,以“說”為主。地方評論語態的一大亮點是民生新聞評論的創新發展,它的語態的表述能折射出為民服務的真情實意,以情感人。

2019年11月“央視頻”的上線,標志著電視的播出載體發生了劇變,評論語態加速向視頻評論語態演變。所謂視頻評論語態是指在移動端上播出的各種新聞評論的傳播語態。視頻評論語態打破了權威評論語態和地方評論語態的技術門檻,個體制作的視頻評論節目興起,專業機構制作的視頻評論節目受到挑戰和沖擊。在視頻評論語態中,《胡侃》、《司馬南頻道》等展現了新的帶有網感的表述方式:聊天中要有專業味,嚴肅中不缺娛樂性,深沉中帶有自黑情調等。

2.節目形式的演變與創新。在包裝和視覺的演變與創新方面,每隔三四年,很多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都會重新包裝制作新的片頭、片花、片尾。2008年以后,一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片尾的滾屏結束字幕從以往呆板的演播室背景變為名勝風景畫面。近些年來,財力雄厚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演播室引入“實體場景+虛擬現實場景”的視覺呈現方式。

記者出境式體驗評論日益增多。在評論節目的黃金歲月里,幾乎每一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都能看到出境記者的身影。一些地方臺甚至做了讓記者在現場串完一期節目的嘗試,2010年大年初一,甘肅電視臺《今日聚焦》播出《除夕之夜》,整期節目沒有解說詞,全部由記者現場講述和同期采訪構成。

災難和突發、重大事件中加入專家連線逐漸成為電視評論節目的重要節目形式。在災難和突發事件中,除了記者的現場講述,演播室和專家連線、演播室和記者連線被越來越多的評論節目采用。

“融媒體”節目形態迎來重大創新。2016年3央視推出的國內首檔“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它的演播室大屏設置了虛擬觀眾席替代現場觀眾,觀眾可以通過大屏隨時向嘉賓、主持人提問,發表自己的觀點。嘉賓包括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網絡輿論意見領袖等,倡導有效溝通,傳遞真實聲音,反映社情民意。
三、電視新聞評論的發展趨勢

當前,附著在電視上的新聞評論節目遇到三大瓶頸:其一,大屏思維及其傳播理念、技術條件等約束了其向小屏轉向的動力;其二,電視新聞評論長期在傳播語態上重宣教、輕娛樂,導致其收視人群存量不斷下降,增量很少;其三,原有的生產節目方式需要變革。從國際到國內,互聯網平臺在資本和技術的加持下,為無數視頻生產者提供了低門檻的工具,YouTube每天上傳的視頻有六七萬個,這昭示著視頻生產方式有了巨大變化,這種劇變深刻沖擊影響電視新聞評論的生產。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VR等信息技術的應用驅動了電視新聞業態的變革和重構。

在融媒時代,電視新聞評論要帶著系統轉型的自覺,深度融合。這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今后演變的一個總趨勢。展望未來,視頻新聞評論有以下發展演變趨勢。

1.堅守內容的權威性與專業品質。面對眾聲喧囂的融媒時代,電視新聞評論要不忘初心,堅持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新聞的靈魂,堅守內容的權威性與專業品質。內容的權威性與專業品質體現的是電視媒介新聞立臺的責任與使命。新聞履行社會的守望功能,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社會視野”、“議程設置”、“輿論導向”?!靶侣劻⑴_”是國際上媒體發達國家電視臺的不二法則,近些年來,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江蘇衛視等在新聞領域不斷發力且成績斐然,說明新聞對電視極其重要,做好新聞和新聞評論是電視應對融媒變革的優選策略。

2.短小精悍的評論會越來越多?!叭螘r任意任何地點觀看”是當下乃至今后網民“碎片化”的觀看習慣,要迎合這種習慣,新聞評論節目的策劃、拍攝、制作都得有刀刃向內的改變,逐漸縮減節目時長、適應“碎片化”接受習慣?!缎侣劼摬ァ吩诙兑舻摹吨鞑フf聯播》一條新聞時長15秒至1分鐘,圈粉無數。浙江廣播電視臺的《1818黃金眼》與B站合作,把節目時長改為5分鐘,大獲成功。這兩個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大幅縮短節目時長,采取輕體量節目形態的嘗試。

3.民生電視新聞評論的覺醒。北京衛視的一檔民生新聞評論節目《向前一步》正面觸碰城市治理中難啃的硬骨頭,節目累計時長1500小時,讓近50萬居民的物業問題有了實質性解決,直接受益者超過150萬人次。長期以來,電視新聞評論總是難免困惑于尋找節目選題,《向前一步》再次證明電視新聞評論應該把鏡頭多對準“民生”,這是評論節目的儲量豐富的選題寶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在哪里,新聞輿論陣地就應該在哪里”。民生電視新聞評論是習總書記這句話的大力踐行者。

4.不斷強化互動,注重娛樂性構建。與粉絲的互動愈發增強,注重娛樂性構建,這是當下視頻新聞評論的基本特點。在互動方面,評論區將成為受眾和節目增進彼此了解、循環互動的重要區域,這個區域的視覺呈現將由目前文字、圖片、表情包為主向視頻化演變。在娛樂性構建方面,評論節目要著力打造自身“網紅”主持人,節目的選題、內容、傳播語態不斷向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傾斜。安徽衛視的《超級新聞場》、湖南衛視的《新聞大求真》娛樂化水準高,觀眾和粉絲的認可度高。在融媒時代,新聞評論節目需要在“強化互動”方面探索新的路徑。

5.搭建平臺,孵化用戶。在算法時代,新聞的生產和分發正在分離,內容分發平臺對新聞的傳播擁有重要的決定權。沒有平臺的媒體,始終要仰平臺鼻息,容易陷入發展困境。如《新京報》在視頻化過程中遇到的困擾:過度依賴平臺,用戶互動頻率受限。這應該引起正走向視頻化道路上的媒體警惕和思考。

芒果TV投入巨量資金和人力搭建平臺大獲成功的案例值得學習借鑒。有了平臺,媒體才有演進的根據地。在平臺上發布推送視頻新聞評論,憑借用戶的基礎數據以及互動信息,優化視頻節目,吸引到更多的用戶。當用戶數達到一定的量級后,平臺引導、孵化用戶自組織生產節目,從海量的視頻中優選出用戶喜愛的節目。在平臺上孵化節目是視頻評論邁向未來的必經之路。

6.強調“青年化+網感化”。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千禧一代正在走向社會,并在未來逐漸成為視頻的主力消費者和引領者?!扒嗄昊?網感化”是今后制作視頻評論節目要考慮的重要因素。2022年3月,四川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新媒體賬號“四川觀察”抖音號粉絲數突破4700萬,總點贊數超過31億,與“央視新聞”、“人民網”等頭部賬號展開同梯隊競爭。該節目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網感化十足,其抖音的評論區形成了新型的社群化平臺。四川觀察抖音號用“網言網語”貼近粉絲,注重情感化、碎片化敘述,大力尋求與粉絲的共情。
四、結語

回首望去,電視新聞評論從宏大敘事到“三貼近”,從俯視視角到平視,從單一模型到多元化、個性化轉變,在傳播力和影響力上達到了一個高峰。在融媒時代,評論節目呈現的是多樣化、社群化特征,人人都可評論,評論無處不在。視頻評論若想得到足量的關注、點贊、轉發、被評論,除了節目的形式、內容質量,比拼的重點在于如何有效增強用戶互動,如何用運互聯網思維運營視頻,平臺技術團隊的數據建設如何服務視頻制作,這些外部力量將構成未來視頻評論節目演變的支撐力量。

作者單位 蘭州城市學院

參考文獻

[1]汪振澤.融媒體背景下傳統紙媒視頻化轉向——以《新京報》為例[J].傳媒,2021(15).

[2]劉俊.改版十年:電視時政新聞融媒創新的制作與傳播藝術——基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探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10).

【編輯:朱垚穎】

文藝評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體育報道 謬誤 中文 外語

現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體育無疑是增強體質、緩解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體育受關注的程度越來越高,體育新聞報道無疑受到廣泛的關注。2010年五月十四日,筆者買了一份當天的《體壇周報》,其《扣籃·NBA》第四版的一篇文章,是關于美國NBA球員勒布朗詹姆斯一場比賽的得失。該文語句生澀,評述也欠流暢。筆者從事語言教學,對競技體育和新聞報道不敢妄加評論,以下探討僅限于語言文字方面。附上原文節選及勒布朗詹姆斯講話的對照英文(摘自NBA官方英文網站),對需探討之處加粗并排序。并隨附筆者的修改潤色,以為對照。

(1)其中ESPN電視臺的三個頻道,從早到晚,滾動播出,各路專家、各種觀點、各個角度,說了一遍又一遍①。(酌改為:①滾動播出各路專家的各種觀點,從各個角度,說了一遍又一遍)

(2)于是他回答說:"當你打出一場糟糕的比賽,當你在七年之中只有三場糟糕的比賽②,那是很容易被指出來的。---為了成為場上最好的球員,我給自己施加了很多壓力③。當我做不到時,我對自己感覺很糟糕④,因為我沒有做到我所能做的??墒?,我不會垂頭喪氣,不會去找任何借口,因為我不是那種球員,我不是那種人⑤。" ("When you have a bad game here or there, you've had three bad games in a seven-year career, then it's easy to point that out. I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myself to be out there and be the best player on the court, and when I'm not, I feel bad for myself because I'm not going out there and doing the things I can do. But I don't hang my head low or make any excuses about anything that may be going on, because that's not the type of player or person I am")(酌改為:②你有一場沒打好,七年中只有三場沒打好;③我會給自己施加很大壓力;④心情會很差;⑤也不是那種人)

(3)往常,騎士的媒體女公關阿曼達,總是早早地在更衣室門口通知記者們:今天勒布朗和誰誰誰⑥去新聞發布會。而這天⑦,直到更衣室開放,她也沒確認⑧詹姆斯究竟有沒有心情去新聞發布會說話。所有人都擔心詹姆斯像⑨去年東部決賽那樣洗完澡直接走人,----終于,詹姆斯洗完澡出來了,阿曼達過去一詢問⑩,揮手叫那些守候者閃開--詹姆斯同意去 新聞發布會上接受采訪。(酌改為:⑥誰和勒布朗;⑦當天;⑧她也沒能確認;⑨會像; ⑩上前問過之后;

到)

(4)他全場得到的15分,有8分來自第二節,而那些全部來自罰球線。整個上半場,詹姆斯4投0中,沒有半點罰球之外的得分 。“我投丟了太多球,我投丟了太多空位投籃,那些我可以命中的投籃。”( "I just missed a lot of shots. I missed a lot of open shots, shots I'm capable of making.") (酌改為:全部是罰球得分;除了罰球竟一分未得; 很多球我沒投進; 很多可以進的空位球我沒投進 )

(5)“我會回去看錄像的,不過,他們整個系列 都是這樣防我的,”(I will go over the film but they played me the same way they have played me all series.)( 的“系列”后應加一個“賽”字)

(6)詹姆斯努力控制,不讓自己的情緒表露給所有人 看。

( 酌改為:任何人)

(7)克利夫蘭需要怎樣的他,才能重新變得"有信心" ?

( 酌改為:重拾"信心")

原文共1,632個字,需加潤色之處竟有十八處之多,平均不到百字一處??纱致苑譃槿缦聨最悾?/p>

a.下筆匆忙,校對疏忽所致:⑦、 、 。

b.英語功底欠佳,從英文借用到中文時,捉襟見肘:②、③、④、⑤、 、 。

c.中文功底不足,行文欠流暢,如①、⑥、⑧、⑨、⑩、 、 、 。

可以看出,原文中非常低級的紕漏有之,拗口的翻譯腔有之,語法錯誤有之,由此看來,《體壇周報》欲更上層樓,尚有漫長之路。

中國的體育報刊在報道國際賽事時,往往借鑒別國的報道或評論,但記者若無扎實的外語基礎,借鑒的結果往往出現偏差,使讀者有時不知所云,當引以為戒。另一方面,體育記者或編輯亦應具備深厚的中文功底,只憑對體育的了解或興趣遠遠不夠,否則,退役運動員豈不都可改行做記者編輯了?而國家也不必為其花費心思找出路了。

紕漏可以通過校對消除,而消除翻譯腔則非朝夕之功。依筆者多年觀察,某些體育報刊所謂的駐外記者,不具備基本的中英文語言修養,下筆千言,謬誤百出。上文便是例證?;蛟S我國的英語教育側重應試,而忽略了基本技能?抑或不恰當的英文教學,排擠了本該是一切之源的母語教育?不然,就是我們的新聞從業人員培養機制熱衷于接軌,而沒有鋪設必要的路基?這些,又不是筆者所能回答的了。

文藝評論論文范文第5篇

和詩歌、小說、戲劇文學這樣的更加注重個人社會生活感受和依仗虛構的故事人物表現社會生活的文體不同,報告文學是立足于社會生活事實真實基礎上的文學,是一種作家通過真實事實的選擇、描繪、理解和文學表達。所以,在社會生活中某些真實的生活里存在的矛盾沖突和戲劇性因素已經超出了作家自己的社會體驗與虛構能力的時候,詩歌、小說和戲劇文學這樣的文體就會遭遇嚴峻的挑戰。而社會生活的這種復雜性和戲劇性成分的增強,恰好是報告文學可以發揮和馳騁的田野。這樣的現象,也許可以說明,在大家都感到文學在衰退,在被社會生活邊緣化的時候,為什么像在西方被稱之為新新聞主義、非虛構文學,中國大陸和臺灣分別稱為報告文學、報道文學,東南亞各國稱之為報紙文學的紀實性文學卻大行其道,在各地引起人們充分的關注,造成許多繁榮轟動的新局面的原因。報告文學是一種伴隨著時代發展和積極主動地適應著時代需要的文學。正是因為這樣的個性存在,報告文學正在以一種強勢的文學活躍行走在現實的中國,時時產生影響和增加著文學的活力。

但是,對報告文學這樣的文體,也有人時有預言,說是遲早要衰落的。持有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報告文學是在新聞傳媒還不很發達或受到某些人為限制的時候,真實借助文學的一種表達。在今天這個新聞傳媒空前發達的時候,新聞時時處處都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報告文學還會有多少生存空間?其實,這樣的看法是存在主觀和盲區的。新聞對于社會生活的表現,是比報告文學來得更加直接和快捷,但是,新聞永遠又因為這種直接和快捷而存在著自己顧不及或無力抵達的社會生活領地。而這些地方恰好是報告文學施展身手的好地方、好機會。2005年4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兩岸隔絕56年之后首次率團訪問大陸。這是一次即將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必將寫入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兩岸和世界各國的很多新聞單位,對這次訪問給予非常充分的報道。但是,在始終參與了采訪報道工作的新華社攝影記者劉衛兵后來所寫的報告文學《隨訪連戰的日子》里,我們還是看到了許多新聞報道沒有涉及到的重要內容。報告文學雖然不會像新聞那樣及時和全面跟蹤某個對象,但是它會在表現某個重要對象時,在匆忙的新聞來不及駐足思考的地方發揮和展示自己的身手。對于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對象,某些事件人物等,報告文學就可以在更加從容、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生動形象的方面進行獨立個性的描寫。正是在這些地方,二者是不可能相互替代的。所以,認為新聞會去取代報告文學的看法,并不符合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實際。即使在更長遠的未來,也會是這樣的。

可是,在現實的報告文學創作中,我們對于報告文學的表現卻是亦喜亦憂,存在著十分復雜的感受和認識。報告文學雖然不斷地有優秀的作品出現,有的還令人感到震撼,甚至造成社會轟動。像人們已經熟知的趙瑜的《馬家軍調查》、《革命百里洲》、楊黎光的《沒有家園的靈魂》、《瘟疫,人類的影子》、一合的《黑臉》、金輝的《慟問蒼冥》、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中國農民調查》、李鳴生的《走出地球村》、《中國863》、王家達的《敦煌之戀》、徐劍的《大國長劍》、《東方哈達》、何建明的《落淚是金》、《根本利益》、《為了弱者的尊嚴》、王樹增的《遠東朝鮮戰爭》、《長征》、徐剛的《黃河萬里獨行客》、《國難》、梅潔的《西部的傾訴》、李春雷的《寶山》、鄧賢的《黃河殤》、曲蘭的《老年悲歌》、張雅文的《4萬:400萬的牽掛》、徐風的《花非花》、吳東峰的《開國將軍軼事》、豐收的《鎮邊將軍章鐘瀚》、蔣巍、徐華的《叢飛震撼》、李新烽的《非洲踏尋鄭和路》、康綱聯的《百戰奇路》、李林櫻的《啊,黃河》以及像最近在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獲獎的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黨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王宏甲的《中國新教育風暴》等作品,就是在對現實社會生活矛盾和生動人物的守望過程中的優秀作品。但是,從整體的報告文學創作情況來看,這種單位高產收獲的情景,未能改變全面減收的遺憾。報告文學在更加廣泛的創作空間里的表現使人感到很大的不足。報告文學真正參與社會矛盾,積極影響社會文明發展進步品格的作品還少,而平面的對某個行業,某個地方單位的紀實、廉價的贊美、功利的索取和獵奇的追逐式的作品太多。而這正是我們為報告文學感到不幸和憂慮的地方。報告文學是作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獨立精神和對事物個性認識理解的文學表達。它不是機械的宣傳,不是全社會的好人好事的表揚園地。報告文學作家的任務就是透過某一個真實的事實,發現帶有普遍社會性的問題,提請人們注意和改正。沒有了個性的發現和獨特的理性認識,只是不加選擇的平實述說,是很難接近優秀的報告文學的。

和其它文學體裁比較起來,報告文學最為強調作家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積極守望,需要作家在對社會生活負責的態度下發揮自己的使命精神和文學的才能。沒有對于社會生活的熱情關注態度,只是將文學視為某些個人情感的抒發,視為一種文字技巧的表現,視為某種主觀想象和游戲對象的再現的理解和行為,是和報告文學的創作要求格格不入的。報告文學不是簡單機械地記錄真實,它是作家在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思考之后的一種選擇理解和表達,其間是包含了大量的社會信息與社會思想精神的內容。優秀的報告文學,足以影響人們的社會感覺,改變人們的社會見識。甚至改變人們的命運。例如,埃德加·斯諾的著名報告文學《西行漫記》,就在當年那個主流媒體對于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革命活動進行嚴密封鎖的情形下,很早向世界比較真實系統地介紹報告了自己在延安的見聞采訪內容,使外界的人們對于中國的革命政治活動及它的領導人物的人生經歷和豐富堅毅的精神理想追求情形有了新的更多的了解,從而對于人們當時看待和參與中國的事情有了更加明確和主動的選擇。許多進步的男女青年,就有很多人是受這部報告文學的影響而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的。許多來自海外的對于革命的精神和物質支持也和這部作品有關。報告文學的這種現實精神和現實作用,是它進攻和防御的文學手足,只有作家積極的介入,準確的觀察,冷靜的思考理解和真實文學的報告,才能夠很好地喚醒報告文學的生命機能,發揮它的社會文學的能動力量。試想,當年斯諾若不是冒著風險到延安作這種獨特的采訪寫作,他怎么會有這樣真實記錄歷史并又能傳世的作品。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之所以被很多的讀者看重,發表之后全國迅速有幾十家報刊轉載,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是因為作品通過對曾是上海某家醫院醫生的陳曉蘭根據自己的經歷、發現和真實的存在事實,對于在中國醫療領域那些以權謀私、官商勾結、喪失醫療職業道德的腐敗現象和罪行表現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報告之后才獲得的。

現實報告文學創作中的不少作品,之所以顯得平庸和無力,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作品選擇的題材對象缺乏對人們的誘惑力量。你總是在社會生活的浮面上運行,總是重復那些人們已經熟悉的活題內容,或者就單純是宣傳的延伸和復調,是權力和物質的交換,那當然就會因為失去了社會的熱點,失去了人們的關注對象而受到讀者的冷遇了。所以,作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種“經世致用”的理想和現實追求,要有在復雜嚴峻的現實生活面前施展自己獨特發現、理性見解、形象表達的才智和精神勇氣。要有一種對高尚的歌贊,弱小的悲憫,對丑陋的鞭笞的自覺。在這方面,報告文學是一種現世報,是一種眼前就能夠看到其價值的文學。黨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就是作者在38次親身穿越西藏,在西藏的高寒缺氧區,在川藏路、青藏路、新藏路的沿線,親自感受和見證了武警交通部隊的戰士為護路保通所經歷的風險、艱難和勇敢犧牲情形,因此,作者才能夠用最真實的事實、最動情的文字、最真摯的感情傾訴來報告他們的“生是艱難的,死是容易的”日常生活,表現了現實社會生活中高尚的精神行為和一種真實的人生形象。黃傳會是一個軍人報告文學作家,但他卻是一個對貧窮的人們和弱勢群體有著深深悲憫情懷的人。多年前,他的著名報告文學《中國希望工程紀實》就對貧困地區大量兒童上學難的問題給以呼吁,提醒社會和更多人們的支持。最近,他又經大量深入的現場實際采訪,對于很多父母在城市打工的孩子的上學問題進行真實的報告,一句“我們的課桌在哪里”的提問,直使人感到辛酸。來城市打工者孩子的數量如今很大,這樣的問題如不認真對待,對國家今后的穩定發展都會是個大問題。而王宏甲的《中國新教育風暴》,則是在一個全球和現代視野上對中國現實教育體制、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的調查和審視。作品在許多對事實具體生動的描述比較下,提出的很多有關中國教育的認識思考是非常有益于教育改革的。何建明的《為了弱者的尊嚴》,進一步對“百姓書記”梁雨潤關懷百姓利益,為了維護他們的權利尊嚴堅決同丑惡勢力作斗爭的報告,也引發人產生許多的感慨!總之,報告文學只有在個性和深刻地表現了自身特點,而這種特點又和更多的社會公眾的情緒、感覺、思考和要求等相契合時,報告文學的現實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才能夠得到很好體現??上КF在這樣的作品還太少。

和詩歌、小說的寫作不同,報告文學的寫作在很多時候是作家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一種產物。報告文學要在對社會生活的熟稔了解中開展作家自己的選擇、思考和文學表達活動。離開了和現實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報告文學作家就很難活動。因此,報告文學創作,也需要社會為它提供適合他生長的氣候和土壤以及其它必需的條件。例如,報告文學的采訪是要花費時間、經濟成本的,誰來買單;報告文學在追求真實的過程中需要有關方面和人員的配合,誰為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報告文學在把握了真實的事實,也已經有了接近本質的理性判斷,又有誰給予它發表的權利等等。所有這些報告文學在其創作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的問題,都離不開社會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們在抱怨報告文學創作不令人滿意的現狀時,對報告文學創作新人較少感到憂慮時,也要想一想現實的社會各方為報告文學做了些什么!

很遺憾,我們的社會在對報告文學的支持幫助方面所給予的配合很少。在很多時候,在很多人的感覺中,報告文學創作和其它形式的文學創作沒有什么不同,自然總會有人去寫,只要守株待兔般地等待就行。因為,不是積極地扶持,而是消極地等待,所以需要社會支持的報告文學就發展得不很順利。試想,當年沒有《人民文學》雜志社的支持,沒有中國科協的支持,怎么會有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黃宗英的《大雁情》等許多反映科學家和知識分子當時生活工作現狀的報告文學。報告文學作品,有很多是由新聞記者寫出來的,為什么?就是因為記者有很多接觸各方面生活的機會,有采訪的各種便利條件。而如今,很多的報告文學作家,不是記者,所以行動起來就十分不便。

放下不少看得見的外在條件不說,就是在報告文學的特性要求和表達方面,報告文學也是約束不少。報告文學是站在真實事實基礎上的理性文學報告,因此,追求真實是它最根本的站立點??墒?,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無論是獲取真實還是客觀準確地表達真實,都可能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障礙,使得真實也難以面對真實了。所以,要建立很好的報告文學生態環境,使報告文學能夠自由順暢的生長,如今已經是保證報告文學是否繁榮起來的必要條件了。

當然,報告文學作家的社會使命意識、負責態度、文化素養、憂患精神、勞動態度等也是個很重要的方面。報告文學是一種社會性的理性文學表達,它對作家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因為報告文學作家不可能像小說家那樣只在農村或都市、軍事等題材領域寫作,因為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他可能遇到來自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題材和要求。所以,作家要有應對這些要求的能力。那種認為報告文學創作只是一種機械的寫實,不需要太敏銳的眼力、思想和文字表達才能的認識非常錯誤。報告文學創作,獲取真實很不易,要對真實的事實做出本質理性的判斷也很難,要將真實的對象給予生動形象的文學表現更是需要才能。這一切方方面面的要求,都會是報告文學創作繁榮的障礙,需要人們很好的克服。

報告文學是一種很有生命力的文體,它還很年輕,它的特性和作用還沒有最充分地發揮出來。上個世紀晚期曾經的繁榮讓我們對它的未來抱有信心。

上一篇:人文社科論文下一篇:古文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