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角度測量范文

2023-11-30

角度測量范文第1篇

東北地區作為歷史上遠離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區, 往往不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區域, 所以流傳下來的記錄東北地區地名方面研究的相關文獻非常少。文獻中最多的是地名志, 如關于吉林省地名研究的《吉林省自然地名志》, 還有一些是從歷史中追根溯源, 研究地名典故和來源等的論文, 甚至是軼聞故事類書籍。通過對東北地區地名研究文獻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 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的。一是從語言學的角度, 分析地名的語言學屬性, 由于“地名結構與語言結構基本上一致”, 所以可以對地名進行語言結構分析, 研究地名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 考證地名在歷史沿革中的演變過程。二是少數民族對東北地名的影響。東北地區屬多民族融合地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少數民族執政、聚居, 民族間的商貿、文化交流等都會影響東北地區地名的形成和演變。另外, 東北地區清代時期的滿族遷徙, 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 這對地名的演變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從現有文獻相當一部分是從民族遷徙對地名影響的角度進行討論的就可以看出。三是對東北地名文化的探討。地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不僅僅是簡單的符號, 它也是文化信息的載體, 透過地名的宏觀文化考察, 人們能獲得豐富的歷史背景信息” (沈錫倫, 2004, 126) 。由于文化是一個難有統一的話題, 所以這一類的研究也較為寬泛, 社會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都多有涉及。

現有文獻的研究是多方面的, 但是分散的, 對東北地區地名整體研究關注較少。東北擁有跨行政區的文化共同意識和自我認同, 所以有必要將東北作為一個文化大區來進行研究。對東北地區地名研究應從宏觀層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構架, 而不是窮盡式地對個別地名進行簡單釋義。

正是出于這樣的認知基礎, 下面將對東北地區地名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進行深入探討。

一、東北地區地名研究角度

一般來說, 地名研究應屬于地名學的研究范疇, 但地名學是一個交叉性學科, 它涉及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從地名學的角度, 多是先從地名的歷史沿革出發, 考察地名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目的是解決一地多名、多地一名模糊不清, 用字用法不規范, 外來詞翻譯不準確等問題。這對規范地名、方便大眾使用等方面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同時研究成果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文主要關注文化語言學方面, 所以在下面的論述中其他不提, 只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從語言學角度, 地名研究多是從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出發, 研究地名的語音變化、詞語意義、詞語結構構成。地名的語音結構與漢語一般詞匯的結構有共同性, 地名的語音變化與語言的語音變化趨勢也基本一致, 語音方面, 可以從音節的多少來考察。另外, 地名的口語讀音和書面語讀音并不一致, 如筆者所處地區“綠園”, 本地人卻讀成luyuan, 而不是書面語讀音lvyuan, 這種情況很常見。而從詞法上看, 地名的結構和語言結構也是一致的, 通過對地名中的專名進行結構分析, 發現也有聯合、動賓、偏正、主謂等語法結構形式。

上面是單純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地名的研究, 但基礎研究往往服務于現實, 所以我們應從語言結構系統的基礎研究, 深入到語言功能的應用性研究。文化語言學和地名學一樣, 也是跨學科、跨領域的一類, 可以認為其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 也可以說屬文化學領域。但無論怎么表述, 文化語言學都是從文化和語言兩個角度出發研究探討問題。在文化語言學的視角下看地名學研究, 同樣也應該從這兩個角度看問題。

從語言學的角度, 我們可以按照語音、詞匯、語法三大范疇, 來進行地名的語音、詞義和結構變化研究, 并透過基礎的語言學研究來發現或者說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如地名產生和演變背后的文化起因和影響之文化因素。通過對歷史追根溯源, 了解地名命名之初地理條件、歷史沿襲、民族習慣對地名命名的影響, 以及比較當時原地居民的心理認知、文化審美和現在的不同, 進而梳理出地名的文化內涵。

從以上幾個方面, 可以看出, 進行地名研究要注意語言和文化、歷史和比較、歷時與共時的結合。在對東北地區地名進行研究時, 既要考慮以上因素, 同時也要兼顧東北地區的區域特點, 具體來說, 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始終把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從目前現有的文獻考察, 東北地區地名研究的整體框架并沒有確立, 地名研究上缺乏對東北地名文化表征形態的整體描寫和特質分析。東北地區地名研究也要建立在同質性的基礎上, 才能使東北地區諸多研究個體產生聯系成為整體。

二是東北地區多民族融合的特殊性。在歷史的長河中, 東北地區頻繁的朝代更替, 加之邊境戰亂、災害等因素, 民族遷徙、融合一直持續進行。在東北的廣袤大地上, 漢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等民族共同生活。“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語言, 其地名的語詞和語詞系統也有各種差異” (李如龍, 1998, 12) , 所以要注重地名學與民族學的聯系, 對于不同民族語源地名、尤其是少數民族語源地名的研究可以進行有差異的、有層次的分析, 還要注意少數民族語言和東北方言語音語調、方言詞對東北地區地名的影響。另外也要關注地名分布與民族分布、民族遷徙的關系。

具體而言, 研究東北地名, 首先, 從構詞角度考慮, 地名是專名+通名構成的, “通名是地名中表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實體類別的部分, 在同類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義。專名是地名中用來區分各個地里實體的部分。” (楊建國, 2018, 22) 東北地名受東北地域文化影響, 平民文化突出, 這和東北方言類似, 以貼近大眾生活的俗文化為主。如果說通名反映地名的共性, 由通名可以把地名劃分成類, 則專名反映了當地特有的文化, 表現了當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其次, 根據專名劃分類別。通常地名研究劃分類以通名為標準, 但通名的劃分通常是自然地理、行政區劃、非自然地物等的劃分。相比較而言, 專名內涵豐富, 更能反映當地文化。文化的分類一般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從文化學角度, 專名也可以有這樣的類別, 根據專名所屬的文化系統, 分別對類別內的東北地名進行文化解讀, 可從中窺見東北地區語言與社會、語言與思維、語言與符號、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最后, 從共時層面切入到歷時層面, 追溯東北地名的變化軌跡, 考察文化的歷史演進, 弄清楚是什么樣的文化因素在起作用。

二、東北地區地名研究方法

對東北地名進行考察, 傳統地名學研究方法, 主要是定性分析, 對地名進行音形義和歷時共時研究。實地調查法、文獻分析法、統計法、對比分析法等都是常用的研究方法。對地名進行考察分析, 傳統上首先要通過實地調查和收集文獻資料得到全部考察數據, 接著要對地名的讀音、歷史變化過程等進行考察。除了傳統方法外, 針對東北地區地名的研究方法應符合東北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具體說, 一是除了定性分析還可以進行定量分析, 對大量的地名進行統計和比較后根據其文化特征進行劃類, 凸顯其文化小系統中地名的特殊性。二是實地調查以準確記錄民族語言、方言詞和通用語口語的語音為主, 由于東北多民族融合的特點, 這樣的記錄更能提高數據的真實性。三是對東北民族文化深刻理解和認同, 這樣可以更好地認識當地文化對地名生成、演變的影響。四是, 利用文化參照法, 將語言和文化比較研究。在研究中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 都應根據東北地域文化的特點來尋找東北地名生成的內在邏輯, 這能夠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地名產生與演變的本質和規律。

摘要:地名是一種語言符號, 是語言詞匯系統中專有名詞的一種, 在其背后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地名的研究可以提供證據補充地名學和語言學等多個學科的觀點, 也可使我們更加了解當地文化特征。東北地區幾省在文化習俗、民族融合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處, 可以劃為一個文化大區進行研究。文章以收集的文獻為基礎, 從文化語言學角度, 分析如何進行東北地名研究, 并在文中重點探討了東北地名研究的角度及方法。

關鍵詞:東北文化,地名研究,東北地名,地名文化

參考文獻

[1] 邢國志.吉林省自然地名志[M].北京:氣象出版社, 1993.

[2] 郭錦桴.地名的語言分析[J].漢語學習, 1991 (3) :26-31.

[3] 李如龍.漢語地名學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 (增補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26頁.

角度測量范文第2篇

今年的《報告》涉及民生、經濟、教育等方方面面內容,作為一名學習國際經濟貿易的大學生,首先將目光投向的是國家經濟政策,這是大學兩年來新形成的習慣,尤其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經濟數據與國際貿易政策,據此感測今年經濟形勢;然后關注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包括就業率、教育改革、國家支持產業等方面;最后對于《報告》中的政府新的改革政策,特別是使用的新的一些詞匯,例如大數據時代,加上新的改革政策,這些《報告》讓報告成為以后經濟發展的風向標。

一、貿易經濟新趨勢

? “建設好、管理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機制,并開展若干新的試點。擴展內陸沿邊開放,讓廣袤大地成為對外開放的熱土。”-----《報告》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一路騰飛,中國已經是許多國家不可缺少的貿易貿易伙伴,在貿易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貿易大國”,但是,客觀冷靜地分析我國貿易的貿易特點就易得知,我國的貿易量是可觀的,但是我國的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法律機制還不夠完善,,這也說明在放大鏡下看我國的貿易經濟還是存在許多的薄弱環節,這也是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繞不過去的障礙。

要在國際市場汪洋大海中搏擊風浪,就要倒逼深層次改革和結構調整,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建立上海自由貿易區。首先,自貿區的核心是自由貿易,即在這個區域之間的相關貿易管理是相對寬松的,自由化程度高??绲竭@個自由貿易區,就等于走到了國際市場。因而一個地方設立自貿區,將給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輻射和聚集效應。其次,對于上海而言,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推行,獲得機會的不僅是貿易領域,對于航運、金融等方面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最后,上海自貿區很可能以“一國之內”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出現,它采取特殊的監管政策和優惠稅收,對一國內的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離岸金融和航運服務也有極大

的推動作用。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將會促使上海成為繼倫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轉口貿易港,對我國的外貿也將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 “要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各種關卡,降低流通成本,

促進物流配送、快遞業和網絡購物發展。充分釋放十幾億人口蘊藏的巨大消費潛力。”-----《報告》 網絡營銷是新興產業,與之互補品是物流產業的發展,中國人口眾多,藏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擴大內需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重大的結構調整。要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打造新的區域經濟支撐帶,從需求方面施策,從供給方面發力,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

未來不僅是一個出行,溝通更加方便高效,物流也將是快速發展,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郵政業將在轉變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改善的基礎上,實現業務收入比2010年翻兩番以上,占GDP比重超過0.6%,達到國際上同期同等收入國家水平。其中快遞業務收入達到4000億元以上,比2010年翻三番??爝f業是中國經濟的“黑馬”,這對于創業,尤其是大學生創業,也是一個新的契機。

二、大學生就業前景

?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未來一年的就業率可以說和往年不相上下,2013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699萬,是高校畢業生最多的一年,但2014有畢業生有727萬,加上往年未就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雖然國家采取各種政策,但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依然存在,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除了大學生學習的技能與工作所需要技能的不對稱,還有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我們能看到還有很多的基層工作招不到人,盡管我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基層就業引導,但鼓勵政策、待遇保障等對于求職者來說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并且還存在著發展機會受限、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導致基層就業“看上去很美”,實際并非求職者的主流選擇,基層就業未能起到緩解一線、二線城市就業壓力的作用。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讓許多大學生,尤其是經管類的大學生,對就業形勢持樂觀態度,但是我們從數據中能看到,上海自由貿易區是增加了經濟類崗位的需要,但是沒有解決多少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因為作為一個國際化的貿易區,需要的是高精尖人才,大學生無論是從專業知識還是職業素養都不能達到要求,也就是說,上海自由貿易區將會是又一層的“過濾網”。

? “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上年增長8.5%。”

對于政府的這一舉措,我不持完全肯定態度。在我看來,雖然這是實行地區教育公平,讓農村學生改變命運的方法,但是中國的教育的成本很大,就算是國家進行一系列的補助,對于貧困地區來說供讀一個大學生仍然是不容易的,況且如今大學生就業的形勢不容樂觀,這無形加重了家庭與學生的精神負擔。再者,調查顯示,很少的一部分的優秀農村大學生選擇重返農村、建設貧困地區,很多都選擇留在了大城市,所以這樣的政策只是惠及貧困地區的少部分人。所以,除了這個政策,還應該加大中小學教育力度,用教育告訴他們科學知識,培養良好的習慣,身心健康的成長才是關鍵。

三、“大數據時代”的來臨

? “要促進信息消費,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發展第四代移動通信,推

進城市百兆光纖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聯網網速,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鼓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

“第四代移動通信正式商用。”---《報告》在《報告》中很少能看到專門提到某一個行業,這說明《報告》緊跟時代的發展斌企鵝明確的看到時代發展的趨勢---“大數據時代”。作為“90后”的大學生移動通信工具以及電子設備是不可或缺的,不過是高檔與低擋之分。我們已經習慣用網絡,無論是學習娛樂生活,網絡正在成為生活的必需品。眼下3G還沒落下帷幕,4G就已經進行的如火如荼,電子通信換代速度已經超過了錢包鼓起來的速度,不過越來越快的速度深的大學生的心意。所以未來網絡信息更好的服務于各行各業。

角度測量范文第3篇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我是來自計算機學院的葉美燕。很高興能站在這里就“書香校園,悅讀人生”第九屆讀書節的大型讀者交流活動與大家分享我個人的感受與看法。

首先,作為一名讀者,我像在座的你們一樣由衷的喜歡我們的圖書館。我是大二的學生,轉眼就要大三了。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2008年時,青澀懵懂的我第一次步入圖書館的情形。我記得,行走在4樓報刊閱覽室時,那清脆的聲音;我記得,穿梭在書架旁,看到的那一本本讓我怦然心動的書籍;我記得,古銅色的座位中,一個個沉浸于書海的學長們„„那時,圖書館的一切都讓我那顆單純、平靜的心填滿希望與追求。當今的時代是知識經濟、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知識更新、知識拓展、知識創新,給我們提出了迫切的學習任務。每一個人都必須堅持終身學習、接受終身教育。而圖書館就是教育資源的保障基地。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因為有它,我們才能博覽群書,才能獲取精神的食糧,進而充實自己的頭腦,充當現代化教育的導師。孫中山因讀了洪秀全的書而成為革命的先行者,毛澤東因讀了馬列的書而完成了從唯心論到唯物論,從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鄧小平也是因讀了馬列主義的ABC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我相信我們都能像偉人們一樣,有屬于自己的絢麗未來。圖書館給予我們讀者如此之多,作為讀者,我們應該用以下行為來呵護我們的家園:

1. 閱讀完書后放回原處,保持書架的整齊;

2. 離開座位時,把凳子移回原處,帶走自己的垃圾和閱讀的書,保持桌面整潔;

3.愛護好我們所借的圖書,不損壞、不折疊、不涂畫書籍,及時還書,不超期,不丟失;

4.不占座,手機調成震動,不在室內講電話、喧嘩,做個文明讀者;

5.提出好的建議,完善我們圖書館的建設。

另外,作為勤工助學圖書部的一員,我對圖書館持有的主人翁意識就更加強烈。領導、老師們是圖書館必不可少的器官,而圖書部是圖書館的血液,我們的讀者朋友們就是圖書館的靈魂。圖書部是因圖書館的存在而存在的!經過同學的發言,老師們應該也清楚了我們圖書部的工作范圍。而我一直都在想,我們圖書部能否能進一步為圖書館做些事情,擴大我們的工作范圍為圖書館增添更多的生命力。比如:大一新生的館前教育,有關圖書的更高層次的管理工作,更多服務于讀者的工作„„我們圖書部的每一成員都志愿為了圖書館的完善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圖書館和讀者的滿意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讓我們共同協作,服務他人,提高自我,師生共建,共建和諧校園!!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_^

角度測量范文第4篇

當今社會,“速度”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和追求的目標,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文化教育領域乃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速度已儼然成為一個主題詞:高速增長、火車提速、速成、速遞、速記、速配、快餐、快讀、快捷……

對此,你有什么感想和認識?請以“速度“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二、審題提示

題目已經給了我們明確的思維指向。以“速度”為題,寫一篇文章。日常生活中與“速度”有關的詞語有“高速增長,火車提速,速沉,速遞,速成,速配快餐,快讀,快速……”這也就是在提示我們文章在內容上應該是表述對哪些問題的認識。文章怎樣構成,作為話題作文,我們應選取一個與“速度”有關的角度切入。

1、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緊跟時代步伐,總能站立在時代潮頭,而不至于沉沒,是因為他有“速度”,這就是適應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速度。他們總是與時俱進,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從而便能處在時代的前列。

2、歌頌速度:人的一生,少則有壯,壯則有老,老則有衰,短暫而漫長,漫長而短暫。唯有加快學習的步伐,跟上時代的速度,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可以思考速度:無限加快的速度是否意味著人類的倒退呢,過快的速度無形中給人類帶來了壓力,高速的生活節奏逼得讓人喘不過氣.過快的發展嚴重地傷害我們的生存空間。也許真的有一天,過快的發展使我們又回到過去。這也許就是天理循環吧。

三、優秀作文及點評:

(一)放慢心靈的腳步

向往著撐著油紙傘于青石板路上的默默彳亍,卻在公路上提著書包急速奔走; 向往著細嘗那糯米銀牙后的淺笑吟吟,卻在快餐店里對著垃圾食品狼吞虎咽; 向往著暖人的午后輕啜幾口清淡雅致的香茗,卻只能用碳酸飲料來澆熄燥熱。 城市在迅猛地發展著,心靈也加快了它的腳步,不再有平和,只剩下浮躁;不再有淡然,只剩下功利。而當心靈的天空被消極情緒所充斥,心靈的凈土被功利欲望所踐踏,我們是否應該放慢心靈腳步,重新找回它自然的節奏呢?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李白恣意詩酒的瀟灑不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林逋日夜漫游的清幽舒暢。而如今,我們是否還能從這些詩句中品味到些許古人的愜意生活?在這座鋼鐵,水泥組成的城市森林里,人們匆忙地追逐著時間的腳步,不曾留連身邊的風景,可知,心靈早已無法負荷這樣快節奏的生活,于是,煩躁、抑郁、空虛成了現代大多數人的弊病,這便是心靈發出的警告!心靈是一顆沉木香,只有靜下來,才能沉淀知識,升華精神,才能散發出陣陣清香。所以,讓我們試著放慢心靈的腳步,聆聽它最自然的跳動,重拾古人平淡卻舒適的生活。

汪國真曾說,最悅人處,是那竹林深處的山一道,水一行。如今的我們是否還有這樣的閑情雅致去追求、向往那自然的一片山水,而放慢心靈的腳步就應像這樣放任自己的心靈去享受,去流浪。身體已經被禁錮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何不讓心去追尋自己的方向,身未動,心已遠,給心一個自由的空間,別在逼迫它追隨我們那日益加快的腳步。還心靈一片純凈,還心靈一片清潔,守護人類最后一片凈土。

放慢心靈的腳步,你便可在那幽長的小巷逢著一個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 放慢心靈的腳步,你便可以從那糯米銀牙中品嘗出江南特有的香軟滋味; 放慢心靈的腳步,你便可從那濃郁香茗升起的裊裊水汽中悟出人生的真諦。 放慢心靈的腳步,讓自己的心去貼近自然,傾聽自然與心靈合奏的美妙天籟,讓心靈之花含也富麗,綻也堂皇!

點評:這是一篇極富思想力度的文章。文中為“速度”這一話題奠定的平臺是有相當高的思想基礎的,把“速度”這一個普通的常見的社會現象設置在心靈凈化的背景下,其定義就不同凡響了。而具體到“心靈凈化”的方式,思路沿著兩條線索展開:古人平淡舒適的生活,自然山水。這也就構成了文章的兩層主體內容。而首尾以排比句遙相呼應無疑為全文結構錦上添花。這也就提醒同學們,如果為文章找到了恰當的結構形式,那么其他的創造性嘗試,比如閃亮的思想火花,別致的選材樣式,靚麗的語言詞匯,都能充分體現,在寫作上躍上一個新臺階。

本文中,被作者自如調動的多種創作手法是頗值得玩味的。譬如說引用古今詩詞展現出自然的魅力,心靈的舒暢;靈活處理古詩詞,使之與“速度”掛鉤,無疑又體現了思維靈活,尤其值得仿效;對比手法、比照了粗糙心靈與自由心靈的不同表現;白描手法,“幽長的小巷”

“提著書包急速奔走” “淺笑吟吟”“對著垃圾食品狼吞虎咽”,凸現了現代人的矛盾與無奈;多種修辭手法的成功使用等等,這些都大大幫助了文章思想表達——“放慢心靈腳步,重新找回它自然的節奏”這一極其抽象的主題;如果不是借助多種手法將之勾勒得色彩斑斕,恐怕是很難討好讀者的。

(二)給精神境界加速

站在城市的一角,眼前車水馬龍,來來往往的人面色匆匆,車輪駛過的聲音徘徊在整座城市的天空。路邊墻角的紫藤花開得正絢爛,在早晨的陽光中沉默。

有多少人,能夠偶爾稍稍放慢自己的腳步,去注意路邊沉默的紫藤花和廣場噴水池中跳躍的水珠?有多少人,能夠放慢自己的腳步,伴著輕柔的微風傾聽自己心跳的聲音?有多少人愿意從生活工作的快速前進中偶爾抽出一點時間來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捉摸真實的呼吸?

如今的社會,仿佛已經步入了速度的大轉盤中,全速行駛。追求速度,已經成為人們無法阻擋的目標。旅行要坐高速列車,吃飯要吃快餐,購物、聯系一定要快捷。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你已經錯過了太多人生旅途中的風景,遺失了太多欣賞風景的心情。

“追求永無止境”,這是一句至理名言。然而,人生的旅途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旅途中的風景和欣賞風景的心情。所以,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全速前進吧!不要讓加速運轉的世界帶走你精神世界應有的光彩。

給精神境界加速,讓我們在加速運轉的世界中不再孤獨,不再疲憊。休息時,不要再浪費時間在無休止的工作中,牽起父母年老粗糙的手,領著兒子,去公園散散步,外面天空很藍,陽光很美;自己動手做一頓飯,加入自己的愛心與期待,給家人帶去一份溫暖與關懷,不要頻頻光顧快餐店;給朋友打一個電話,捎去自己的問候,不要寒暄,無需虛偽,給朋友一個真真實實的自己。

到圖書館去,看一看那里藏有的經典。重讀《紅樓夢》,品味《悲慘世界》,欣賞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畫。選一個靠窗的桌子,讓自己的心靈開始加速。我們的文化需要你心靈的加速吸收傳承,太多的世俗名利需要你加速凈化。

泡一杯熱氣騰騰的香茗,伴著黃昏的陽光,回憶我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欣喜,感動,刻骨銘心;抑或聽一段京劇或古箏,給我們的精神加速。

讓自己傾聽自己心跳的聲音,不要被忙碌占據所有的真實。世界開始高速前進,我們的精神也要全速相隨。不要讓自己埋沒在機器的轟鳴聲中,迷失生活的方向,丟失生命的意義,加速的工作不代表精神的升華。

給自己的精神境界加速吧!不要讓它變得蒼白而空虛。放慢前進的腳步,你看,天空正美。 點評:“給自己的精神境界加速吧!不要讓它變得蒼白而空虛。放慢前進的腳步,你看,天空正美。”多么睿智的思索,多么優美的語言。讀此文,令人警醒;讀此文,令人感動。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感人的細節,讓一顆顆忙碌的心發出對溫馨、親情、陽光的渴望!

(三)舞鶴水天 風清云淡

這是一個瘋狂的世界,這是一個迷亂的世界,這是一個人們企圖用高速度來代替一切的世界。匆匆忙忙的腳步,慌慌亂亂的面容,我卻要在內心保留一種情境——舞鶴水天,云淡風清。

因為我知道,快節奏的生活讓我有行動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卻不能讓我品味從容、淡定的生活之真趣;能讓我擁有敏捷的思維、銳利的目光,卻不能使我擁有一顆冷靜、清晰的頭腦。

終于,當一切假象都猶如白駒過隙般駛過,當我走馬觀花般的度過一段段空白的青春后,我如醍醐灌頂——從從容容才是真。

世間的一切,沒有哪一樣能逃得過時間的考驗。有人卻非要較勁,與時間賽跑,與歲月爭高低??涓钢鹑?,即便追上了又能怎樣,畢竟歲月已在他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就如釀酒一般,生命必定要經受住好長一段時間的考驗,才會得到清香甘醇的美酒。你若是覺得不必等待那么長的時間,早早地揭開酒缸,等待你的只會是苦澀。

為什么要讓美好的東西一下子綻放呢?煙花雖美,可瞬間的美麗卻換來生命的消逝;曇花一現,靜靜的夜里,留下自己輕輕的哀傷。

何不把甜蜜的生活分成若干份,就如同山林中的野果一樣,一天成熟幾顆,讓幸福與快樂慢慢的釋放。讓我們的一天中每一刻都有快樂尾隨,在從容與自由中享受這一生。

可惜啊!事與愿違。太多的人無法打開內心的枷鎖,沒有勇氣去體會這慢的意味。他們害怕被社會淘汰,被生活拋棄。

可是,總有一天你會突然明白,科學的魅力與藝術的空靈。豈能用一個快字去褻瀆呢?

慢中世界大,慢中意味長。慢,才會感受得到內心那舞鶴水天,云淡風清的精神境界:快是生活的表現,慢才是生活的真諦;快創造了財富,但慢為人類構造起雄偉的精神大廈。 也許,飛速前進的世界會讓我變得有兩條不知厭倦的雙腿,兩只忙忙碌碌的雙手,兩只冷酷無情的雙眼,可是,我仍然不會變的是一顆自由自在的心。

無論世界多么紛繁蕪雜,無論生活將會怎樣,我的心中依舊會有“舞鶴水天,風情云淡”的景觀。

生命如此漫長,宇宙幾乎永恒,為什么要行色匆匆度過此生呢?生命、青春是人的財富,放慢腳步,才能發現人生的美好。

點評:這是一篇批判現實,具有人文色彩的議論性散文。文章包括兩層主體:第一層,以各種生活現象作比,指出“快”的弊端,“慢”的合理;第二層聚焦現實,辯證分析:快是生活的表現,慢是生活的真諦;快創造了財富,但慢為人類構造了雄偉的精神大廈。兩層主體視角各異,互不雷同。第一層主體采取“放”的姿態,取材廣泛,形象設喻,揭示出“慢”的合理性——從從容容才是真。第二層主體采取“收”的姿態,定點觀察,定向分析,探究“慢”的真諦——自由自在的心,揭示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代價,顯示出極強的現實意義。

本文有情懷,有境界,恰如標題“舞鶴水天,云淡風清”,恰似一杯香茗,令讀者神清氣爽,思緒繚繞。

(四)堅守心靈的速度

秋夜,瓦爾登湖依然是任何石頭都打不破的鏡子。梭羅漫步在湖邊,月光透過高大的落葉喬木清淺地流動著,他抬起頭,仰望那大片的清輝。只這一瞬,月光進入了他褐色的瞳仁,他的嘴角浮現出一絲微笑,快樂如同體溫流經全身。

可以說,梭羅終其一生都是在無邊無際沮喪中度過的,因為知道自己的作品與極致作品存在著種種差距,使得他幾度傷心欲絕。但是,當一個散步的夜晚,月光剝落了他心靈的結痂時,他終于獲得了久違的快樂。從此,隱居于瓦爾登湖,成了一名追求心靈的寧靜與自由的平民百姓。

或許你會認為,作為一名文人,隱居生活使其平庸無為。但幸福與快樂往往就蘊藏在這心靈的寧靜中。

為此,我們需要堅守心靈的速度,讓心靈永遠寧靜。

古代有一位大銀行家的兒子,拋棄了萬貫家財,終日棲生于一只大木桶之中。捉虱子、想問題便是他最大的享受。一天,亞歷山大帝路過他的身旁,充滿同情地說:“先生,如果您需要幫助,請告訴我。”他卻坦然一笑:“那就請您讓一讓,別擋了我的陽光。”

這是發生在第歐根尼身上的一個故事。作為一位身體力行的犬儒主義者,第歐根尼在放浪形骸時,卻從庸常的生活中找到了現世幸福。從某種意義上說,梭羅便可算作是第歐根尼的隔世繼承者。在摒棄了光環與掌聲之后,他們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堅守心靈的速度,是陶潛鄉間獨酌的一杯清酒;堅守心靈的速度,你會得到摩詰詩風淡泊的一筆春色;堅守心靈的速度,你會品到冬日午后沁人心脾的一杯香茗,你會捕捉到落日黃昏熟悉的背影。

現代人心浮氣躁,為名利權勢而奔走喧嘩。人生痛苦,多因欲望不滅,名利桎梏。堅守心靈的速度,守住心靈的那份寧靜,我們無需喝彩也無需掌聲。在摒棄了光環與掌聲之后,心靈歸于清靜,浮躁遠離塵心,寧靜帶來快樂。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都在追趕速度;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的心靈正越來越快地偏離自己的速度。

為了心靈的寧靜與自由,請堅守心靈的速度。

點評:入題容易寫好難,本文卻以自己的獨特魅力吸引著讀者的眼球,當許多同學均以政治或經濟的事例來贊同或反對快速的時候。本文卻帶著濃濃的文學氣息撲面而來,令人耳目一新;材料的選用彰顯作者廣博的知識;清新自然的語言更如一泓流淌的清泉。

(五)生 命 的 智 慧

山間淙淙的河水,不急不緩流淌出叮咚的鈴聲,伴著鳥鳴,讓山更加幽靜;崖邊淌淌的瀑布,懸于天地之間,以飛泄之速,撞擊出恢宏博大的氣勢,讓山谷更加幽深;疾風輕舟穿梭于山間,浪花拍打兩岸漸漸的流水聲中體現流水輕疾的腳聲。

像不同的流水以不同的速度來展現自己的風采于仁山之中一樣,我們不妨也以不同的速度來權度我們的腳步,那么我們就會成為生活的智者。

伴著都市的快節奏,我們盡情釋放青春的活力。像周杰倫的《雙截棍》一樣,我們追趕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那操場上的運動健兒,矯捷的身姿、迅猛的步伐,生龍活虎的場面是新時代驕子的顯影;那考場上逸興遄飛的少年,才思敏捷,揮斥方遵,以激情和智慧抒寫人生的答卷。我們像飛流的瀑布,追趕霞光的絢爛;我們像夜空的流星,釋放春青的激情。

疾駛的列車常常會使我們忘記沿途的風景,我們不妨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它會給我們帶來心靈的慰藉。當繁重的作業壓在我們頭頂時,我們不妨去欣賞《高山流水》的精深韻味;當無盡的考試讓我們心煩意亂時,我們不妨去體味陽臺上傾吐芳香的月季,品讀天天都不辭勞苦升起的太陽公公的笑意;當我們失意心灰時,我們不妨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去田間那野花爛漫的絢麗中找回平凡的樂趣。把追趕太陽的腳步放慢一些,給心靈的田園增加更多的綠色! 在快速奔跑的時代,以我們七十邁的速度自由自在地飛奔;在享受生活的時間中,我們細心品味慢慢體會著世界的精彩。像仁山中的智水一樣,時代的潮流中,我們要學做生活的智者。

學會給自己的生活腳步定速度,學會使自己的生活更精彩,學會用不同的腳步來駕馭不同的生活,我們便學會了生存。

用風一樣的速度追趕夢想,用山泉一樣的速度感悟人生,這便是生存的智慧。 點評:作者寫的是哲理的思索,卻以平常物象、生活點滴來表現。這些皆源于作者對生活的觀察,源于對現象深入的探究,真正體現了“創作源于生活”的觀點。

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組織語言,給人一種清晰鮮明之感。 感動 忘卻

隨著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的揭曉,一大部分的中國人跟著默默流淚,為那些人們的無私的品格,為他們堅守的信念感動。生活中的話題多了,寫作文的材料多了,于是人們口若懸河,開始機械地登報上網,機械地寫文章,幾乎沒有人還記得那些人物背后的苦難,他們只是大家故事中的一部分,是大家為了拿稿費,拿高分的工具而已。人們已匆匆地忘卻了自己的那顆被淚水浸潤過的心。

我們在路上匆匆走過…… 朋友,請停一停! 請再看一眼

看一眼自己的心……

點評:關注現實生活,用心思考身邊小事,這是本文在題材選擇上的一大亮點。在結構上獨具匠心,作者沒有將筆墨集中于一件事,而是用三個小標題將文章串連起來,這樣,不僅降低了寫作難度,而且更容易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三個小標題形式整齊,給人以美感。內容貼近生活,構思精巧,感情真摯,語言個性化,富有內涵。

(點評教師:邢文強) “高速”的悲哀 陳靜靜

時下,“速度”一詞在人們口中變得越來越時尚和流行。形容一個人的動作敏捷,人們會說:“哇噻,你還真是速度啊!”描寫一個人高超的工作水平時,便會說:“你可是超速度發揮啊!嗯,不錯,夠速度!” ……不勝枚舉。但是當人們無限沉溺于自己的時尚與滿足欲時,可曾想過,它引起的悲哀也是數不勝數呢? (一)文化悲哀

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這是我們中國人賴以自豪和驕傲的。同樣,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也曾讓我們一度贊嘆和欣賞不已。而現在令我驚奇的是,耳畔很少出現“孔融讓梨”、“精忠報國”等這些精神食糧的必需品,卻莫名地多了一些例如“速度”、“血暈”、“狂嘔”、“菜鳥”……一系列新名詞。人們說這是新時代的需要,這是新世紀的潮流,而那些文學典故早已過時,不再流行。

作為中國人,我們固然應學習利用許多先進技術和好的科技,但自己的文明也不能摒棄啊!“速度”等一系列新名詞的沖擊,更說明我們有必要新舊相融、傳承發揚,不是嗎?

(二)環境悲哀

“高速”發展在經濟方面帶來的實惠確實非同一般,但經濟發展的同時,它給環境帶來的悲哀也不可小覷。在鋼筋水泥馬不停蹄的蠶食下,大自然那抹微弱的翠綠顫顫地掙扎著。那些柔弱的花草在日益縮減的土地上痛苦地呻吟著。而那些河邊無助的小樹苗們在充斥著惡臭與毒素的河水中艱難地呼吸著,同時還要不間斷地散發出用自己生命換來的那縷清鮮、光彩和活力,與無情的變質了的空氣作最后一次斗爭。

經濟很重要,需要高速發展,應提倡大力發展,但為何不能讓環境發展也與之同步呢?

(三)健康悲哀

大街上的各種快餐店數不勝數,里面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人們都為了節省時間,匆忙地選購著盡可能快捷的食物來充饑。殊不知,在適應這一個個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同時,你的健康卻在一次次的匆忙中慢慢地消逝。

……

“高速度”固然很好,“高質量”更要做到,何時才能讓所謂的“又快又好”真正實現?我心期待!同時,也相信,那一天近在咫尺。

點評:作者以理性的目光審題和反思,以辯證的觀點分析和評論,用睿智的目光對當今“高速”下的文化、環境、飲食健康進行深刻剖析,在作者一聲聲震憾人心的叩問和質疑中,給讀者留下思考、反思的空間。

其次,這一文章的亮點表現在結構方面,文章分三節寫“高速”的悲哀,匠心獨具,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點評教師:邢文強) 莫讓速度遮慧眼 張曉娟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懷舊,速度成為人們心目中唯一不變的永恒;曾幾何時,我們不再擁有和緩,速度成為信息化時代的代名詞;曾幾何時,我們渴望改變速度……

“速度”在當今社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目標和焦點,但我們還更需要和諧,一味地高速只會導致盲從。

發展中的中國,發展速度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但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凸顯,而這似乎與高速是不相符的。因此,我國若再不注重各種問題,而一味地追求高速,那么國家的發展也許就會停滯不前。如此高速,你愿意嗎?

盲目地提高速度有時是對客觀發展規律的一種忽視,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是誰用喇叭在高呼要在有限的幾年內趕超歐美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又是誰在高喊公有制越公越好,于是,大躍進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于是,人民公社化風風火火的舉辦起來。但如此高速并沒有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由于忽視客觀經濟規律,這次運動只是導致了國家的倒退。如此慘痛的教訓,我們難道不應該永遠銘記于心嗎?

在古代,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一味地強調速度,不懂得積累,最終也只是會使自己受害。

那個揠苗助長的人是誰,他急于求成,片面強調速度,最終使自己的麥田一片荒蕪。

古人用欲速則不達來教育我們,這是非常正確的,而這句古訓在當今社會仍具有現實意義。

貶斥高速并不是說不要速度,而是說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提升速度,從而達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國小說無法逾越的頂峰——《紅樓夢》,若曹雪芹只是在幾年之內或幾月之內就草草完成,那它還能成為世界名著嗎?正是“十年辛苦不尋常,字字看來皆是血”,才鑄就了這部曠世佳作,其文學價值自然非比尋常。

而在當今社會,網絡日益發達,而一些網絡寫手在幾天之內就能完成一部作品,其質量可想而知,其文學價值可想而知。

速度只能反映一定時期的成果的一個側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透過速度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從本質中挖掘出事物的缺陷,從而更好地促進日后發展。

莫讓“速度”遮慧眼! 點評:這是一篇符合題意,觀點明確,材料豐富,思想深刻的議論文:①作者反面立意,中心明確,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筆鋒,指出“高速”的弊端。②材料豐富,思想深刻。文章列舉了大躍進,《紅樓夢》、網絡小學等典型事例,正反對比,內涵豐富,說理透徹。

(點評教師:邢文強) 逍 遙 游 郭 瑛

勞者愁而智者憂,無為者無所求,飽食而終游,泛若不系之舟。 ——莊子

古之先哲的話仿佛引領我們回到千年前那逍遙的生活方式,可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放浪于形骸之外或悟言一室之內;可以飽食而終游,泛若不系之舟;可以“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亦可靜靜守坐看天上云卷云舒。

可是在高速發展的今天,還會有那么多的閑情雅致供我們去消磨嗎?速度儼然成了當代的主題詞,儼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和追求的目的。于是乎便有了快餐文化,有了快速記憶法,有了在電視上看到的男女速配,有了高速公路上頻頻發生的事故……

快餐在英文中為juck food它的直譯為“垃圾食品”,很多吃快餐的青少年變得超重、缺乏營養,使人們不禁為下一代而擔憂?,F代人大膽而開放的愛情模式使得戀愛變成一種速度游戲,往往還沒開始就宣告結束,使得人們不由想起古人含蓄但持久的戀愛觀,使人為“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而嘆息,為梁祝的持久而動情。速度、加速度,現在的人們都忙得像高速旋轉的陀螺,時間利益的皮鞭驅使他們轉得更快,于是生活的樂趣在周而復始的簡單運動中一去不復返。

我們拼命地工作、學習,渴望有所建樹,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嗎,可是人們所做所為不正和其初衷背道而馳嗎?追風的少年,減速慢行,您便會擁有一路風景;青年的男女啊,慢步循進,你們會有更悠久的愛情;為生活而忙碌的人啊,停下來享受一下生活,你本該歸于嫻靜。

讓時間在此刻停留,讓你我慢步徒行,你會在生命的旅途中嗅到花香滿徑,你會在茶的清新中體味“悠然見南山”的驚喜,你會在桂花飄香的夜里感受“年年歲歲花相似”而感嘆“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哀傷,你會與李白“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你能和李煜“獨倚高樓”,感受情隨事遷,世事無常。

放慢你的腳步吧,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為什么要讓自己勞累如此之甚?把握生命的每一個瞬間,你所擁有的不僅僅是詩意的人生,更是一種生命大徹大悟之后超脫一切的境界! 人生難得逍遙游!

點評: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文章,作者立意深遠,用濃郁的書卷氣“美麗”思想,以詩意深刻的語言“靚麗”表達。對當今社會“高速”發展之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境地、愛情觀、飲食健康進行了有力批判。同時,表達了深刻的呼喚,呼喚回歸,呼喚放慢腳步,把握生命,從而欣賞生命中的美景,充滿詩意的芬芳。

此外,這篇文章結構頗具匠心,題目為“逍遙游”,開篇以莊子的詩句領起作題記,首尾呼應。加之以使用大量詩句,使文章表現出深厚的文學底蘊,也表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綜上,我們不能不對第七次月考的這篇考場佳作報以熱烈的掌聲。

(點評教師:邢文強)

角度測量范文第5篇

關鍵詞:藝術、追求、美、感受

藝術,當這個詞躍然 紙上,我們大腦中會很自然地聯想到一系列的藝術作品,乃至它們的作者,當我們更深層次地追問為什么他們(它們)成為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時,我們又無法很確切地講出這個道理。究竟什么是藝術?在前人已經提出 的所有解釋中,任何一種解釋都不是沒有道理,但是 任何一種解釋也并不是有道理,于是藝術變得抽象化了。

藝術與美是相呼應的。狄爾斯認為藝術的意義在于藝術在上下文中才有意義,在特定的歷史中才有意義,藝術在人們的興趣(關注)中才有意義??鬃勇犐貥范虏恢馕?。歌劇《白毛女》是四十年代解放區創作的歌劇,藝術成就高,當時很受解放區人民的喜愛?!栋酌分v述的是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貧苦農民楊白勞和女兒喜兒遭受惡霸地主黃世仁的殘酷壓迫,家破人亡。喜兒逃進深山野林,靠吃野果為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營養,全身毛發變白了,所以稱作白毛女。后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翻身得解放,喜兒也報了家仇,

1 又變成了一個漂亮的姑娘。戲劇是演員在舞臺上直接表演給大家看的,演惡霸地主的是著名演員陳強,他扮演得非常好,但因此卻遭了不少苦。一個秋天,他在河北一個地方演出《白毛女》。他自然是演“黃世仁”,他全身心地投入,演得十分精彩??赏蝗恢g,臺下飛來許多爛蘋果之類的東西,打傷了他的左眼。還有一次,當演到最后一幕時,臺下看演出的戰士早已泣不成聲,突然,一個戰士嘩啦一聲把子彈推上膛,瞄準了他,幸好坐在旁邊的班長奪走了槍,否則,真的就差點槍斃了這個“黃世仁”。同樣的,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抒發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聽了那樣好的音樂,一聽便感嘆不已,再聽便熱淚縱橫,其他在坐的人也都會傷心的流著眼淚。這正是我們審美過程中所探討的“共鳴”,既審美的人(審美主體)對美的事物(審美客體)產生某種相互融通的現象。

現代詩人郭小川的《青紗帳,甘蔗林》,同一自然之物“青紗帳”,在戰爭環境里和在新中國的和平年代就有著絕然不同的知覺。孫犁在他的代表作〈荷花淀〉中講到迷茫的淀里的荷花時,這樣寫到:粉色荷衣箭高高舉起,仿佛是監視敵人的哨兵。這是戰爭年代作家眼中的景物知覺,如今的年代,再去看荷花淀,作家眼中

2 會產生絕然不同的知覺。許許多多的事例說明了這樣的一個規律,藝術家們在孜孜不倦地求索自己心目中的藝術,經過時間的洗禮,成為受眾們尋覓的自己感覺中的美。

分析哲學的先驅喬治.E.摩爾認為:“美”不是一個自然的客體,因此不能采用象自然科學下定義的方式來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覺來把握,早期維特根斯坦也認為美屬于不可言說的東西。而藝術與之在本質的追問上亦有同感。因此,而對“什么是藝術”這類問題,我們并不是要放棄對藝術的追問,而是要改變這種本質主義的追問方式。首先思考藝術為之的心靈特質。

對美的追求,也就是對藝術的追求,也就是追求解放、追求進步。我們在聆聽音樂,欣賞繪畫,閱讀小說,觀看舞蹈等藝術活動中,不假思索地確認它們就是藝術。評價它們水平的高下,但如何確定水平的高下呢?這其實又回到了我們對藝術問題的追問這一根本上來。奴隸社會的“藝術”(例如古希臘,羅馬的雕刻,中國青銅紋飾),不亞于資本主義社會,石窟時代的洞窟、壁畫、巖畫(野牛和壁畫),仍然使所有的現代作家們嘆為觀止,上個世紀初的

一、二十年代,畢加索、馬蒂斯等許多先鋒派畫家開始搜集歐洲以外其他大陸部落

3 時代的藝術品,吸取“原始主義”手法的精華,給本世紀藝術以巨大的活力,直到如今,來自非洲叢林的繪畫、音樂和舞蹈,仍然使許多摩登的“現代派”相形見絀。

追求藝術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如何詮釋藝術,如何去感受美……在今天的西方社會中,由于技術合理性統治的強大作用,人們的思想意識、行動等等一切都日趨一體化對立面消失了。馬文.哈里斯描述得比較全面了:“要使人民服從,不能全靠恐嚇和威脅,而在很多情況下是使他們和統治集團一致,因壯觀的國家盛典感到高興和自豪,象宗教行列、加冕典禮、凱旋游行之類的公共壯觀場面,可以抵消貧困和剝削造成的離心效果。在羅馬帝國時期,帝國之所以能一直統治人民,辦法就是讓他們觀看格斗競賽的宏偉壯觀的競技場面?,F代國家也通過電影、電視、無線播音、大型體育比賽、衛星運行、登月等強有力的技術,轉移民眾的注意力和使他們得到娛樂。政府通過現代媒介或電纜直接播入貧民的房屋或公共宇所,可以說是現代發明的一種最有效的“羅馬競技場”。電視和無線電廣播不僅給觀眾提供娛樂,從而阻止離心行為的發生,而且還能使人們不上街。但是最強大的控制手段不是娛樂界的電子麻醉劑,而是國家控制的普及教育。

4 教師和訓練每一代人,提供為人們生活和福利所必須的技能和服務,這樣做顯然是在滿足復雜的工業文明對工具及手段的需要。此外,教師和學校還花大量的時間研究市政學、歷史、公民資格、社會調查等課題,這些課題有很多關于文化、人民和自然的假定,它們都明顯或暗示地表示該社會的政治經濟體系是伏越的。很多教師和學生沒有比較的觀點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課本、課程、課堂講述在很大程度上支持著現狀。”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逐漸被同化了,有了一種“幸福感”:國家許諾的更高的工資,更好的住房,更好的娛樂。而這些又不斷的實現,那么我們有什么必要不滿現實呢?這種情緒逐漸地吞噬了所有高級文化——音樂、繪畫、詩歌、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中,藝術將會怎樣?人們普遍認為:今天的藝術家是孤獨的。他們的作品——極度抽象的符號,酶澀的釋義,材料與工作方式的反常規,使絕大多數人望而卻步,但是他們并非故弄玄虛,自高自大。對于西方藝術家來講,他們是在維護自己的尊嚴,是在維護藝術的神圣?,F代藝術家注定了不同于以往的大師,我在許多現代繪畫作品中發現了昔日大師們的作品所不具有的那種特殊的美。先輩大師和當代畫家之間的不同,或許當代的畫家更是更深刻的思想家。

5 當代藝術中,“原始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從技術角度來看,是前衛藝術家不滿于實實在在地描繪自然這種教條,而去求索能夠直接喚起情感效應的手段。更理性地講:是藝術家對彌漫當代社會的虛偽的強烈批判——人們為什么不揭去冰冷面具,把自己跳動的心、火熱的激情展現出來?……在科學取代了宗教,技術合理性統治了的今天,人們為善的沖動越來越淡化,最終隱蔽到一片普照的光中,退行到無意識領域。人們失去了自覺。為了使人們看到人的本質并沒有消亡,從而克服絕望感,進一步喚起人們心中固有的但已經沉寂下去的力量。藝術就必須回答,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注主要通過對社會的批判表現出來,這符合作為一直支反對力量的藝術的本性。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的弊病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而工業文明的成就成功地彌補了大量的反對力量。關注人類存在境況,永遠向上的藝術家舉起了不合理的旗幟,為一個更加健全的社會而奮斗,他們成為為了追求真理、追求美的急先鋒。

美,對于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正如人們所說: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王熙鳳。這句話的確揭示了受眾在藝術欣賞中的積極性和創造作用,讀者看了《紅樓夢》之后各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有的 說她是個劊子手,有

6 的說她是個女英雄,有的說她可悲,有的說她可恥,有的說她漂亮,有的說她奇丑無比……這正是因為讀者個人的生活背景、思想感情、心理條件以及審美觀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美感。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讀者所推見的人物,都不一定和作者所設想的相同,巴爾扎克的小胡須的清瘦老人,到了高爾基頭里,也許變成了粗蠻壯大的絡腮胡子。不過那性格、言動、一定有些相似,大致不差,恰如將法文譯成了俄文一樣。”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知多偏好,人莫圓該,慷慨者逆聲而擊節,蘊籍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奇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這是由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點(角度),生活經驗,思想感情、性格氣質等等,這些都會使它們對于同一部藝術作品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正與美感問題相聯系,美感是人類特有的把握審美對象的社會意識,具有社會性,美感是人們面對審美對象產生的一種超越感官刺激和生理快感的精神愉悅性,具有精神愉悅性,正是人類所追求的 。

什么是美感呢?讓我們先從美感的具體表現談起。據說,德國音樂家梅亞貝爾為了一件小事,和妻子發生口角,氣氛極為緊張。為了使自己平靜下來,梅亞貝爾

7 坐在鋼琴前彈奏起肖邦的名曲《夜曲》。頓時,他被這支樂曲優美的旋律所吸引,沉浸在詩一般的意境中——夏天美好的夜晚,一彎新月出現在枝頭,情侶的幽會,溫存的陶醉……所有這一切驅散了他心頭不快的陰云,剛才跟妻子吵架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他的妻子也為這支樂曲的魅力吸引過去,情緒逐漸平靜下來,一步一步地走到鋼琴旁邊,激動地抱住音樂家,兩個人和解了。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美感就是指審美主體接觸到美的事物時,在感情上產生的反應,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和怡情的心里狀態。茅盾曾講過:“看到某種自然物或人造的 藝術品,我們往往要發生一種情緒上的激動,也許是愉快興奮,也許是悲哀激昂。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總之我們是被感動了,我們對所看到的事物起了美感。”因此,美感的愉悅絕不等同于快感,快感是由實用功利目的滿足所引起的生理性愉快,美感是由精神希求的滿足所引起的心靈性愉快。前者是低級的愉快,后者是高級的愉快。生理快感的過程先愉快后判斷,美感是先判斷后愉快,生理快感是短暫的,美感是長久(永恒)的,所以我們說美感是生命力,也就是說人只有把自己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才有可能把自己當作普通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F有的是

8 受限制的,生命的是有需要的。有限制、有需要有痛苦,才有生命、有力量、有熱情。然后感性動力才能活躍起來。

韓非子曾說:“千斤之玉卮,至貴,而無當,漏,不可盛水。”卮是古代的一種飲酒器,玉制的卮,雖然質地很美,但是無底,是漏的,不能盛飲料,也就失去酒器的作用,這說明生活用品首先要考慮實用,其次才考慮審美要求。藝術則不是直接為了滿足實用的需要,而是再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中,給人以精神的影響。據高爾基回憶,有一次,列寧在聽了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以后說:“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愿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夸耀想:人們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啊!”

這里所說的“絕妙”,實際上是對貝多芬作品中藝術美的肯定,也就是對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肯定。列寧熱烈地捍衛了藝術中真正的美。他說:“應該把美作為根據,把美作為構成社會主義社會中的藝術的標準。”列寧還在講藝術美的推陳出新時說:“即使藝術品是舊的,我們也應當保留著,把它作為一個范例,推陳出新,為什么只是因為它舊,我們就要撇開真正美的東西,拋

9 棄它,不把它當做進一步發展的出發點呢 ?”這里所說的“真正美的東西”,也是暗示美是藝術的重要特性,要發展藝術的美,必須對傳統藝術中真正有審美價值的東西加以批判繼承。

藝術美中的主觀因素反映了藝術家的審美理想,思想感情。藝術美對人的感染力和形象中包含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分不開。徐悲鴻曾經說過:“凡美之所以感動人心者,決不能離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動人深,意淺者動人淺。”這里所說的“意想”,就是藝術家的思想感情,是藝術家所追求的美。藝術家對生活形象的加工,取什么,舍什么,都是受本身思想感情的支配。藝術形象已經是被藝術家所理解過、體驗過的生活形象。按照黑格爾的說法是“在藝術家頭腦中打過轉的東西”,所以中藝術形象上必須留下藝術家思想感情、藝術追求的烙印。因此不同的文學藝術家雖然反映同一對象,由于主觀條件的差別,在藝術形象上會產生不同的特點。例如同是詠梅,毛澤東同志的《詠梅》給人以清新、愉悅的感受,陸游的《詠梅》則給人以消沉、哀傷的感受。再如朱自清。俞平伯兩人曾同游南京的秦淮河,在1923年兩人各自寫了一篇同名的散文:《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在這兩篇散文中表現了兩位作家面對同一景物所

10 產生的某些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藝術風格上也有不同特點,這些都說明主觀因素在藝術美的創造中起主導作用,也就是藝術家在創作中對美的追求。

不同的藝術種類中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繪畫、雕塑、攝影等造型藝術中是從再現生活形象中滲透了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在對繪畫作品做理性分析時,才能清楚地揭示形象中的主觀因素,魯迅先生曾講:“看一件藝術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畫,一座雕塑,實際是藝術家人格的表現。”另一些藝術部門更善于直接地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如音樂的主要特點不在于提供直觀的形象,音樂較之造型藝術更善于表現感情,因此黑格爾把音樂稱之為“心情的藝術”,例如聽了《二泉映月》的演奏,凄婉、悲切的調子使聽眾在情感上直接受到感染,仿佛聽到舊社會中那些下層人們的不幸的傾訴,從這凄婉的調子里,人們可以聯想到舊社會中受迫害的下層人苦難的生活。雖然這些形象是不確定的,但是在聽眾的心中產生了共鳴,達到了藝術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藝術的追求絕不是抄襲古人。丹納曾說:“盧佛美術館有一幅但納的畫。但納用放大鏡工作,一幅肖像畫四年,他畫出的皮膚紋縷、顴骨上的細微莫辯的血筋,散在鼻子上的黑斑……眼珠的明亮甚至

11 把周圍的東西都反射出來。你看了簡直會發楞:好象是一個真人的頭,大有脫框而出的神氣……可是梵.代克的一張筆致豪放的速寫就比但納的肖像有力百倍。”但納的作品雖然細微逼真,不過是自然摹本。而梵.代克的作品雖然簡略,但把握了對象的特征,卻是藝術家的創造,體現了藝術的生命。照抄別人的作品,哪怕是藝術大師的作品,也不能體現真正的藝術美,因為這是和藝術美所包含的創造的特性相違背的。清代的石濤曾說:“非似某家山水,不能傳久。…..是我為某家役,非某家為我所用也??v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殘羹耳。”齊白石曾說:“胸中山水奇天下,刪去臨摹手一雙。”這也是反對那種抄襲古人的做法。外國著名藝術家也有類似見解。羅丹曾說:“拙劣的藝術家永遠戴別人的眼鏡。”達.芬奇也說過:“畫家若專以他人的畫為準繩,就只能畫出平凡的作品。”有無創造這不僅是評論一件作品藝術美的標志,也是衡量一個時代藝術成就之一。達.芬奇 說:“從羅馬人以后的繪畫;里可以見出這一點。他們彼此抄襲成風,以致藝術衰落,一代不如一代。”中國清初山水畫家所謂“四王”(王翚,王時敏, 王鑒,王原祁)重仿古,王原祁說他自己“東涂西抹,將五十年,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然求出藍之道終不得也。”

12 這種仿古的風氣對當時藝術的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當然藝術的創造不能脫離開繼承前人的優秀遺產。臨摹藝術大師的作品也是必要的,從臨摹中可以深入細致地體會前人如何表現生活和情感,作為我們藝術創作中的借鑒。但是,臨摹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借鑒,為了創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藝術有了新的生命,這是對美的進一步詮釋。吉朋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描述這樣的一段歷史:朱莉亞皇后決定將帝國一分為二,卡瑞哥拉占有歐洲;杰他擁有亞洲和埃及。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內戰,避免兄弟間的爭斗。他們答應在母親的宮中會面。會談中,杰他遭到襲擊,母親起身保護兒子。在這場絕望的搏斗中,母親受了傷,身上沾滿了少子的鮮血。而同時,長子在慫恿著刺客。刺殺結束了,卡瑞哥拉帶著恐懼,匆忙把自己投到保護神前,向自己的士兵訴說自己的“危險”和“幸運。權利斗爭的血腥,手足之情的淪喪,閃光的母性,一切都躍然紙上。人們清楚地感受到崇高與卑鄙,親情與冷漠在一個狹小的場景中強烈的對比,更能體會到一個母親在目睹這慘景時受到的刺痛。這是歷史,還是詩,還是……不管是什么,它都震撼了人的心靈,蕩滌了人的頭腦,從而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人性。吉朋華美、典雅的語言使讀者感受

13 到了藝術的美感。

禁止超越,實際上就是晉職美,這不僅是對藝術的否定,也是對自己的蔑視和遺棄。這種力量永遠也不會勝利??v然是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或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縱然是在十年浩劫里滿街涂抹著紅字,書店里空著書架,沒有一朵鮮花擲向掛牌示眾的詩人和藝術家,夫妻互相監視,科學家奴顏婢膝,朋友們相遇時匆匆走過,眼睛羞愧地看著地……所有這一切,都沒有阻擋住人們對美的向往、對藝術的追求。這些既是異化現實,也是理性結構。理性結構肯定它,而感生動力卻否定它。由于這種否定,或者說由于這種感性批判,我們才有了《水滸傳》、《西廂記》、《紅樓夢》等偉大的藝術作品。我們要說,美是真理,是歷史的產物,在歷史的滔天巨浪中,淘出了許許多多的“金子”——藝術,同時,人們仍舊在布滿荊棘的藝術道路上不懈地追求著、探索著、超越著心中的美。

參考文獻:

1.《美學原理》 楊辛 甘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3年7月第一版

2.《外國文學簡編》 朱維之 趙澧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0年6月第一版

3.《中國文化概論》 張岱年 方克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

上一篇:巨磁電阻下一篇:回路電阻

熱門文章

角度測量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