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

2023-03-01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基于新疆14個地州1997、2007、2017年3期截面數據,利用定量和GIS空間分析法,分析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勞動力轉移和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關系。結果表明:①1997—2017年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模式。1997—2007年勞動力和農業經濟增長的速度大于2007—2017年,天山以北的地區經濟以及勞動力的發展情況總體好于天山以南。②1997—2017年農業經濟呈持續增長的態勢,總量增長了54.48%,但是區域增長差異明顯,呈“南高北低”的特征。③產勞彈性系數以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經濟同增的增長型為主,2007—2017年有12個地州均為增長型耦合模式,剩下的2個地州以集約型為主,分別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關鍵詞 農業勞動力變化;農業經濟變化;產勞彈性系數;空間耦合關系

Key words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Coefficient of elasticity of production and labor;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作者簡介 李雪(1994—),女,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與土地規劃。*通信作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15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演化,工業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大幅度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9.17元增加到2014年的8 723.8元,新疆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年只有21.89億元,到2018年,這一數值達到了318.70億元,增長了15倍。但是從經濟增長的質量來看,新疆仍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并且與全國水平相比,新疆的產業結構仍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南北疆、城鄉、農牧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三農”發展不充分。南疆4地州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之一,集中了全疆90%以上的貧困人口,同時農村地區也伴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勞動力緊缺、土地利用管理不當等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目

前亟需解決的問題。農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農業的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降低貧困率,這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疆是一個典型的地域遼闊,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并以農業為主的省份,因此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而農業勞動力流動,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促進農業機械化使用和生產方式變革,實現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引起很多學者的注意,主要包括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因素以及對輸出地的影響研究[1],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3],然而對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經濟耦合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在理論與實證方面的分析均較為缺乏,并且大部分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研究是針對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很少有西北地區,并且研究地區多以省市為單元,新疆的地級市較為特別,以地區和州為主,基于以上分析,筆者選取全疆1997—2017年勞動力以及農業總產值數據,深入分析全疆范圍內不同地域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及時空耦合格局,剖析新疆農業勞動力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以及時空演變規律,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農業轉型和鄉村振興提供思路。

1 農業勞動力變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1.1 農業勞動力變化的影響因素

1.1.1 收入差距逐漸增大。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南北疆發展差距較大。南疆以林果業、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如倍受大家喜愛的紅棗、紙皮核桃、香梨、冰糖心蘋果等[4]。此外相比于北疆,南疆的工業基礎差,交通運輸條件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南北疆收入差距的擴大。而追求更大的利益是農村勞動力資源轉移的根本原因,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較高收入的吸引。但是目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發展不均衡,在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制度因素、產業結構因素、投資因素和區位因素等造成的城鄉收入、消費、福利等水平的差別也是造成勞動力轉移的因素[5]。

1.1.2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多,在無形中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加之近年對口援疆等項目的實施,餐飲業、服務業等迅速發展,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所以第三產業吸引勞動力的作用大大加強。

1.1.3 城鎮化進程加快。2007年新疆的城市人口密度為26人/km2,到2017年提高到2 436人/km2,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農村的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趨勢,在城市不斷工業化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工作崗位,農業不斷向現代化轉型也會解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在城市從事非農業性質的工作比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收入要高,這些原因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6]。

1.2 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

1.2.1 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和抑制作用。隨著農業勞動力的轉移,一方面農民可以學到更多的技術,提高農民素質,增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農村的土地也可以得到統一化的管理,達到規?;a,提高勞動生產率,由此帶來的乘數效應又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7]。但是,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多為年輕素質高的優質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和接受科學技術能力有限的婦女、老人、兒童留守農村,使得鄉村勞動力資源短缺,農業科技推廣難、勞動生產率降低、耕地利用水平下降甚至撂荒等,因而抑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8]。

1.2.2 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業勞動吸引和排斥作用。2010年3月,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指出中央將確定19個省市的責任進一步推進對口援疆工作,以此來加快新疆跨越式發展。在政策的支持下,大量新型鄉村產業“入住”新疆,新的農業技術逐漸被推廣,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附近的農村勞動力隨之被吸引過來,隨著就業機會的增加部分外出務工人員會主動返鄉就業或者創業,這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時,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在提高,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的勞動力將被機械化模式所取代,因而不得不向其他產業轉移。

1.2.3 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勞動力除相互影響之外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區位優勢、人口老齡化、水資源限制等自然、社會和政策因素。一般區位條件好的區域,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是新疆現代工業、農業、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為發達的核心區域,集中了全疆83%的重工業和62%的輕工業,自然條件優越,交通方便,是吸引海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理想之地。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該研究所涉及的基礎地理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和《新疆統計年鑒》,包括地區生產總值、農業生產總值、農業勞動力數量。同時在對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利用《中國統計年鑒》對部分地區缺失的數據進行了插補,最終獲得了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塔城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阿勒泰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博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共計588個有效統計單元。

2.2 研究方法

2.2.1 產勞彈性系數。在經濟學領域,彈性的概念可以應用在具有因果關系的變量之間。另外,彈性系數可以從量的角度明確界定彈性的變化程度,因此彈性的大小可以用彈性系數來表示,該研究基于勞耕彈性系數模型[9],建立產勞彈性系數反映農業經濟變化與農業勞動力的時空耦合特征。產勞彈性系數定義為一定時間范圍內農業經濟產值變化率與農業勞動力變化率的比值。公式如下:

ELEC ab =ECR ab LCR ab = (Eab-Ea0)/Eb0(Lab-La0)/Lb0 (1)

式中,ELEC ab 為某一地域產勞彈性系數;ECR ab表示a區域b年農業經濟 發展水平(用農業生產總值描述)變化率,LCR ab 表示區域 a 年農業勞動力數量變化率; Eab和Lab分別表示a區域b年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力數量;Ea 0和 La 0分別為 a 區基期年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力數量。

2.2.2 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特征。

該研究選取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率、農業勞動力變化率、人均農業產值、產勞彈性系數及新疆地州空間位置5項指標,在ArcGIS的支持下,分析1997—2017年ELEC ab 的變化并對其進行區域類型劃分??偨Y了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勞動力變化存在以下幾種特征(表1):①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時屬于增長型,表明農業勞動力數量增加會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且農業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勞動力增加;而當0<ELEC ab <1時屬于粗放型,表明農業經濟增長速度慢于勞動力增加。②若ECR ab >0,LCR ab <0時屬于集約型,表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提高的同時農業勞動力數量卻在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反向促進作用。③若ECR ab <0,LCR ab >0時屬于滯后型,表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下降的同時農業勞動力數量卻在增加,這時農業勞動力數量增加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反向抑制作用。④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時屬于衰落型,表明在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同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也在下降,并且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下降的速度快于勞動力數量減少;而當0<ELEC ab <1時屬于衰退型,表明農業經濟下降速度慢于勞動力數量減少。

3 結果與分析

3.1 農業勞動力數量的時空變化 由圖1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農業勞動力總體呈上升的趨勢, 但是空間差異明顯。1997—2007年勞動力數量迅速增加,到2008—2017年,增加的速度略微下降,雖然同在增加,但是南北疆的增速呈現出兩種格局,1997—2007年,南疆勞動力數量增加速度明顯慢于北疆,而2008—2017年出現相反的趨勢。

3.2 農業經濟發展的時空變化 由圖2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經濟呈持續上升的趨勢,部分地區增速緩慢,空間差異明顯。

1997—2007年烏魯木齊和克拉瑪依的經濟速度增長最快,分別增長了2 050%、2 610%,克州、和田地區和阿勒泰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最慢,只有1%、9%、9%,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均勻,農業經濟增長率達到60%以上的地州占45.5%;2008—2017年,烏魯木齊和克拉瑪依的經濟增長速度相比于1997—2007年下降了很多,而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外其他11個地區的經濟都達到了大幅的提升。不難看出,在1997—2007年南疆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2008年以后經濟得到了飛速提升,北疆的經濟發展一直快于南疆,但是2008年后增長的幅度明顯下降。

3.3 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耦合特征 利用公式(1)計算得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產勞彈性系數(表2),按照農業經濟的增加和減少進行劃分,進一步揭示農村勞動力數量變化和農業經濟發展的耦合特征。

(1)1997—2017年產勞彈性系數空間特征,根據鄉村產勞彈性系數的分類及特征可知,1997—2007年,其中農業勞動力數量和農業經濟同時增加的地州占92.86%,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而農業經濟增加的地州占7.14%,整體呈現出良性發展趨勢[11]。由表2可知,在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增長的地州中,8個地州農業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勞動力數量的增加(LCR>0,ELEC>1),耦合特征屬于增長型,分別是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州、阿克蘇地區;1個地州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速度慢于農業經濟的增長(LCR<0,ELEC<0),屬于集約型地州,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5個地州中經濟發展速度慢于勞動力數量的增加(LCR>0,0

分析發現,不同的耦合類型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在天山以北的區域,表現為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率和農業勞動力數量變化率同時上升;但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率增速更快,耦合類型為“增長型”,與新疆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吻合,主要因為此類型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農業科技發展程度高等因素促進了其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勞動力轉移[13]。

而在天山以南則表現為農業經濟發展變化率慢于農業勞動力數量變化率,LCR>0,0

(2)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可以看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農業勞動力數量在不斷增加,雖然農業經濟也在增加,但是不同的地州增加的幅度不一樣,如表3。但總體來看14個地區經濟的增長速度均大于勞動力的增加,且ELEC>1,屬于增長型;1997—2007年,屬于增長型的地區有8個,到2017年增加到14個,10年間增加了6個,這6個地區分別是烏魯木齊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博州、克州。這6個地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與近年國家加強口岸建設有密切關系。其中,2個航空口岸是烏魯木齊航空口岸和喀什航空口岸;此外,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口岸有7個,分別位于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邊境口岸有2個,位于克州和喀什地區;與塔吉克斯坦的邊境口岸有1個,位于喀什地區??诎兜慕ㄔO推動了新疆的經濟貿易,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對外開放的水平,加強了與外界的交流,對提升該地區勞動力的素質具有重要作用[14]。1997—2007年,農業勞動力增加的速度快于農業經濟的增加(LCR>0,0

3.4 2020—2030年產勞彈性系數(ELEC)預測

近年科學技術不斷被運用到農業中,加上援疆干部提供的技術支持,非農就業崗位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2007—2017年增長型(ECR>0,且ELEC>1)的地州產勞彈性系數明顯增大,在未來經濟會不斷的發展,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態勢勢必會繼續增加,如果在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減小的情況下,產勞彈性系數增加的速度可能會減緩[12]。分析預測未來產勞彈性系數(ELEC)的變化情況,可為協調產勞關系和地州的均衡發展提供依據。按照2種假設來預測2020—2030年的產勞彈性系數:①假定2020—2030年這些縣域仍按各自1997—2017年的經濟和勞動力年變化率,選取2007—2017年的ELEC序列中位數;②假定2020—2030年耕地和勞動力年變化率與2007—2017年全國總體的年變化率相同,預測ELEC值。經預測,2種情景下的ELEC值分別為3.45和4.57,其平均值為4.01。該值可以作為勞動力和經濟發展變化關系的基本參數。在農村向城市過渡的階段,ELEC值主要來判斷勞動力數量和經濟發展變化的相對合理性,這對避免區域勞動力過?;蛘卟蛔?,協調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等援疆戰略的實施對促進新疆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卻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因此,通過產勞彈性系數調控制定因地制宜的經濟發展政策,協調勞動力在空間上的流動,以此來達到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1)1997—2017年農業勞動力總體呈現上升的態勢,增加的速度逐漸變緩。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個階段農業勞動力變化率的均值分別是2.47%、0.22%、0.91%,農業勞動力數量呈“南增北減”的空間演變格局。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用地壓力,農業結構的適度轉型也可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2)1997—2017年各地區農業經濟總體呈持續增長的趨勢,農業總產值增長了54.48%,1997—2007、2007—2017年2個時段農業生產總值分別增長了1.23%、23.90%,前一時段北疆經濟增長率快于南疆,后一時段雖然南北疆經濟增長率都在提高,但是南疆快于北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南疆農業結構開始轉型,加之政策的大力支持,經濟發展迅速。全疆1997年人均生產總值5 848元,2017年增加到44 941元。

(3)新疆各地州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有多種耦合模式,差異明顯,以農業經濟、農業勞動力同增和農業經濟增加、勞動力減少兩種模式為主。1997—2007年耦合模式為增長型的地州有8個,2007—2017年增加到14個,呈現出良性發展。在此過程中粗放型的地州也有所減少,但是耦合模式為集約型的地州有所增加,這與新疆貧困地域的發生地較為吻合,是新疆需要重點發展的地區。

(4)經過國家及自治區不懈的努力,新疆1997—2017年產勞彈性系數總體呈現出良性發展,新疆的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片大好的趨勢。各地州可根據勞動力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特點以及耦合特征,提出新型的城市發展政策和計劃,吸引更多的投資,為本地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高素質的勞動力。

4.2 討論 該研究通過構建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的理論框架,進一步分析了產勞彈性系數在新疆各地州的應用,選取了1997、2007、2017年3期14個地州農業勞動力數量以及地區總產值共計588個有效統計單元,分析了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個時間段各地州產勞彈性系數的變化特征,并預測了2020—2030年的產勞彈性系數,以期為協調人地關系與經濟發展提供參考,激發農村的內生動力,促進農村產業轉型[15],為鄉村振興謀出路。

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如氣候、醫療條件、教育水平、區位條件等,未來對ELEC的預測也不能僅限于勞動力以及生產總值,勞動力務工的周期、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機械化程度、政策的變化等也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新疆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6,耕地儲備資源和勞動力都很豐富,正確引導勞動力的規模流動,注重農業經濟變化與勞動力變化的耦合模式對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秋什.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0.

[2] 張廣勝,田洲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變遷、貢獻與展望[J].農業經濟問題,2018,39(7):23-35.

[3] 程名望,賈曉佳,俞寧.農村勞動力轉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1978-2015年):模型與實證[J].管理世界,2018,34(10):161-172.

[4] 杜西西.有限供給視角下農業人力資本投資對南疆四地州農業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阿拉爾:塔里木大學,2019.

[5] 付金存,李豫新,李芳芳.新疆南北疆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基于Panel數據的實證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2):71-76.

[6] 程聰,付北方.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及保障[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4):170-171.

[7] LONG H L,TU S S,GE D Z,et al.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J].Joural of rural studies,2016,47:392-412.

[8] 翁貞林,高雪萍, 檀竹平.農戶稟賦、區域環境與糧農兼業化:基于9省份1647個糧食種植戶的問卷調研[J].農業技術經濟,2017(2):61-71.

[9] 臧磊,楊山,姜石良.產業轉型背景下農業經濟與農業勞動力耦合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30(2):61-65.

[10] 劉彥隨,周揚,劉繼來.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征及其精準扶貧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3):269-278.

[11] GE D Z,LONG H L,ZHANG Y N,et al.Analysis of the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28(1):93-108.

[12] 湯進華,陳志,郝漢舟,等.湖北省耕地與農業勞動力變化的耦合關系探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21):5481-5488.

[13] 戈大專,龍花樓,張英男,等.中國縣域糧食產量與農業勞動力變化的格局及其耦合關系[J].地理學報,2017,72(6):1063-1077.

[14] 鄭祥江,楊錦秀.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2):50-56.

[15] 劉彥隨,嚴鑌,王艷飛.新時期中國城鄉發展的主要問題與轉型對策[J].經濟地理,2016,36(7):1-8.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自改革開放后,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農村建設,更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毫無疑問農業是立國之本。但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的加快,耕地破壞、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可耕地土地面積持續減少,這十分不利于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產業轉型勢在必行。而休閑農業不僅有利于產業優化,同時更帶動了區域經濟,彌補了傳統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針對休閑農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休閑農業 區域經濟 影響分析

新時代背景下,經濟水平越來越高,勞動法律制度越來越健全,工作之余人們有更多業余時間可以支配,假期出去旅游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種時尚。而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很多游客希望親近自然,走向鄉村,體驗自然淳樸的鄉村生活,這使得鄉村旅游成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逐漸成為休閑農業主要載體,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發展鄉村旅游,走休閑農業發展路線,增加了農業收入,改善了鄉村面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推動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一、休閑農業的概念與特點

休閑農業指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休閑農業起始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早期發展休閑農業的國家有:法國、意大利、英國等,五十年代意大利成立現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六十年代休閑農業得到發展,八十年代休閑農業模式已走向成熟,發展休閑農業的國家越來越多。休閑農業發展優化了農業結構,深度開發了農業資源潛在價值,成為了促進農業經濟新途徑。休閑農業符合現代人需要,當今社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基數不斷增多,社會壓力、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加之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得人們更加渴望到農村享受暫時的悠閑與寧靜,體驗鄉村生活,感受綠色自然環境,從而緩解都市生活壓力。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休閑農業等同于鄉村旅游。發展休閑農業的重要意義是: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增加農民收入,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的互動,加速社會資源流動,促進鄉村發展建設。

二、休閑農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發展建議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逐漸開始發展休閑農業,開發鄉村旅游資源,休閑農業已形成規模,旅游景點不多增多,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充分利用了農業資源。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資源豐富多種多樣,自然景觀優美,十分適合發展休閑農業。休閑農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積極影響非常明顯,是推動區域經濟的重要力量。從產業鏈延伸角度來講,休閑農業把農業生產、藝術加工、游客觀光、農事活動融為一體,切實可行的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帶動了農村運輸、餐飲、住宿、商業及其他服務業發展,促進了農民轉移就業,緩解了城鄉矛盾。

二零一三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前瞻》的文章中,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對區域經濟影響進行了詳細總結,明確了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思路。文章中指出休閑農業是提升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拉動區域經濟的主要力量。截止二零一四年,全國已建設八萬多休閑農業村,參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的經營主體數量超過一百七十多萬家,相關從業人員數量超過三千萬,營業收入超過三千億元,已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從區域經濟發展建設角度來看,發展休閑農業需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上,這就必須對農村道路、環境、住房、通訊進行建設,這種基礎設施建設行為,加速了農村資金和信息的流動,合理整合了農業資源,使區域農業經濟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得到了最大化發揮。休閑農業發展利用了多元化產業形態帶動區域農業經濟,形成了一種以鄉村旅游為核心的產業結構。以長沙市為例,二零一三年長沙總GDP達到九百二十三億元,縣區所占比例達到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二,縣區經濟增長速度非常明顯,這就是發展休閑農業的結果。芙蓉區和天心區通過發展休閑農業,經濟增長速度迅速成為第一和第二,同比增長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真正實現了產業轉型,促進了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實現了新農村建設目標,使農業經濟走向了現代化,真正實現了區域經濟收入最大化。

隨著休閑農業發展的不斷深入,市場規模、旅游人次將逐步擴大,鄉村旅游條件將不斷改善,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將越來越明顯。但一些區域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缺乏規劃,發展現狀不理想,甚至造成嚴重的生態污染。因此,各地方政府,應加強招商引資,不斷改革相關政策,宣傳地方休閑旅游產業形象,樹立鄉村旅游口碑,擴大對外形象知名度,為區域經濟提供條件。在休閑農業發展中融入生態發展理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鄉村旅游中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政策引導,樹立正確資源開發觀念,發展建設目標應與區域總體規劃目標一致,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休閑農業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當地自然條件為依據,不僅要制定農業發展計劃,還要完善生態評價體系,控制休閑農業發展中對環境的污染。此外要提高產業集約度,當前休閑農業發展中農戶分散,經營混亂,缺乏生態意識,不利于管理。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規范休閑農業結構,應把分散經營個體組織起來,打造休閑農業產業鏈,提高產業集約度,全面提升產業規范性,調動農戶參與積極性,打造生態化、規范化、制度化休閑農業結構。

三、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空氣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大環境下,更多的人們希望享受自然,親近自然,走向鄉村體驗生活。通過正文的分析,不難看出,休閑農業發展對區域經濟有著明顯推動作用,能夠行之有效的促進農業產業改革,帶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打基礎,發展休閑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建華. 農業多元價值導向下鄭州城郊宜農社區發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13(11):119-124.

[2]俞燕. 新疆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形成機理、效應及提升對策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5,11(14):132-133.

[3]鄭榕妍,朱朝枝. 永泰縣休閑農業發展及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影響[J]. 臺灣農業探索,2011,03:36-40.

作者簡介:牟連榮(1976—),女,重慶,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中對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關聯性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證明農業科技投入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在此基礎上,文中針對性提出了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的相應措施,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關鍵詞:農業科技投入 農業經濟增長 農業產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還關系到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社會穩定以及和諧發展。雖然,近幾年來,隨著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農業種植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年產量一直在不斷提升,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并且近幾年來還面臨著土地資源破壞以及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所以即使農產品年產量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可依舊滿足不了我國的國民生活所需。因此,為了能夠有效解決該方面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年產量,拉動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想要達到此目的,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接下來,本文就以更快的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為主要目的,對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關聯性進行深入研究。

一、方法和數據

動態經濟學中指出,經濟變量之間所存在的因果關系會隨著時間間隔的出現而逐漸減弱,因此,為了能夠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進行分析,便靈活的運用PDA模型對其進行分析,并通過該模型將靜態的經濟活動分析轉變為動態分析。通常情況下,一個PDL模型中共包含滯后期,多項式次數以及約束條件三個因素。在應用該模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一般先由大的滯后期數開始,并不對其進行任何的處理,只加入約束后,觀察模型的擬合優度與滯后期數之間是否存在正比關系。在對PDL模型進行構建之后,可以以此為基礎,對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應用Granger因果進行檢驗,其原理如下:對給定的兩個經過驗證的時間序列X、Y現在和過去的數據進行研究,并以此來對Y的發展進行研究,如果單純依靠Y自身的數據對Y進行研究的結果沒有通過對X、Y的數據對Y進行研究的結果理想,則證明X到Y之間有著因果關系。在對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聯性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用農林牧漁的總產值來代表農業經濟。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研究2000年到2015年之間的關系,同時,為了消除物價和自然因素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所有指標均采用自然對數,并分別用LNAG和LNTI表示,用Eviews6. 0軟件進行計算。

二、實證檢驗

1.滯后分析。在通過多次模擬之后,滯后期數值取3、多項式次數數值取1,同時,通過遠端約束,使LNTI在大于滯后期時對LNAG的作用為0。如此,通過模型分析則可以看出PDL模型的擬合程度比較好。同時,PDL模型中也顯示,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比關系,并且總影響計數為0.4744, 也就是說,每當農業科技投入方面增長之后,農業經濟也會隨之增長,只不過其影響會逐年遞減。

2.平穩性檢驗。為了確保檢驗的準確性,需要先應用ADF單位根平穩檢驗方式對變量進行檢驗,其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原始序列和一階中,LNAG和LNTI的序列之間存在單位根,不能拒絕原假設,但是在二階之后,而這序列之間不存在單位根,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3.協整檢驗。通過協整檢驗,可以了解兩個變量之間所存在的長期穩定關系。在本文中,采用E-G兩步法進行檢驗,通過Eviews6. 0軟件,用OLS法建立LNFI關于LNTP的長期均衡方程,其估計結果如下:

然后,為對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分析,用ADF對殘差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其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殘差序列通過了檢驗,證明其屬于平穩序列,也就證明了LNAG、LNTI之間存在長期動態關系,也就證明,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業科技投入之間存在影響關系。然后,以此為基礎,繼續構建ECM模型,其中,最佳滯后期數值取2, 其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各統計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證明變量之間存在影響關系。

4.格蘭杰因果檢驗。在以上檢驗之后,為進一步證明檢驗結果,繼續對LNAG和LNTI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滯后期選取1-3期,其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通過表4可以看出,在滯后期為1-3年中,農業科技投入不是農業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在滯后期為1-2年中,農業經濟增長是農業科技投入增長的格蘭杰原因。這證明,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關聯性,且農業科技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

三、加強農業科技投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

1.加大投入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當前,我國雖然已經開始逐漸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并積極獨立地方政府拓寬融資渠道,但是在真正落實上卻存在一定欠缺,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更是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為了能夠有效解決該方面問題,積極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就需要對此進行有效落實[2]。首先,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科技投入的總體力度和總體數量,并由國家財政進行支持,提高農業科技投入支出在國家總財政中所占據的比例;其次,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做好融資工作,除了自身不斷努力拓寬融資渠道之外,也鼓勵農業企業和農戶們自主進行融資,從各個方面對融資方式進行擴充和完善,提高融資效率;最后,在加大農業科技財政投入,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我國政府也應該為農業科技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比如成立專門的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和院所;在高校中成立農科研小組,激活農業科技研究機制等,通過該方式,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的研究效果,從根本上推動我國農業科技研究進程,為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打好基礎。

2.設立重點投入對象。在國家層面上,為了能夠全面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需要我國全面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地方層面上,為了能夠達到快速拉動地方農業經濟增長,以此來推動國家農業經濟增長的目的,就應該設立重點投入項目。首先,地方政府和農科研團隊應該對地方優勢資源和地理環境特點進行詳細研究和了解,重點對地方優勢農業產業進行投入,解決其生產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快速拉動地方農業經濟增長;同時,也應該加大對新農業產業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新優勢產業,以促進地方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其次,加強在農產品加工方面的投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屬于我國農業科技短缺方面之一,不僅影響著我國農產品的加工、儲存,也影響著地方農業經濟增長和產品優勢的發揮,因此,地方政府應該針對地方優勢農產品,對其加工技術進行研究和創新。最后,農業產業發展屬于長期、持續性發展,因此科技投入也應該確保長期性和連貫性,要實現產業科技的不斷突破和創新,使其能夠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3.完善農業科研體系。擁有完善的農業科研體系,是確保農業科技投入能夠落實到實處的重要基礎,為此,首先,我國應該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雖然農業科技投入是國家層面的問題,但是對于實際應用和創新而言,針對的卻是農業企業,因此,作為農業企業必須重視起農業科技的創新,并加強對新技術的應用,以此來帶動企業自身的快速發展,進而實現地方農業經濟的增長。其次,重視起高效和科研機構的重要性;就當前情況而言,農業科技的研究和創新主要依靠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我國應該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以及農戶之間的合作,加強對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通過兩者的相互合作,不斷優化我國農業科技,進而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最后,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好自身的帶頭作用,一方面,相關領導干部應該告訴重視起農業科技的創新,定期或者不定期進入農業產業基地以及科研院所對農業科技創新情況和應用情況進行視察;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技術信息平臺,不僅為農業科技的科研者提供一個交流的技術平臺,同時也能夠加強農業企業以及農戶對農業科技的了解,并提出自身的需求,共同推動農業科技的創新。

四、結語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國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系著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水平,同時也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經過研究證明,在農業產業發展中,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緊密關聯性,其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因此,我國應該對農業科技投入引起足夠重視,并通過加強財政投入、政府監督以及科學研究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效率,并不斷加強對新農業科技的應用,進而實現不斷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05) .

[2]劉純陽,陳準.關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三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湖湘論壇,2011(03).

[3]張曉慧,梁海兵.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村不同部門勞動力從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09) .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市場處于萎縮狀態,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政府力量的支持,政府補貼缺位。因此,有必要明確財政補貼的必要性,了解我國農業保險補貼的困境,以探尋我國農業保險補貼的出路。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農業保險;政府;財政補貼

1 我國農業保險補貼必要性

1.1 農業風險的特殊性

農業具有“靠天吃飯”的性質,這使得其成為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大的弱質產業。而和其他可保風險相比,農業風險具有高度集中性的特征,如極易導致損失波及面廣、損失程度極其嚴重等。Miranda 和 Glauber(1997)曾利用統計模擬模型計算出美國最大10家農業保險人和一般保險人的賠款支出變異系數百分數,得出結論:一般保險人的加權平均變異系數百分數為 8.6%,而農業保險人則為 84%,農業保險人所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差不多達到一般保險人的 10倍左右。在農業保險中,若缺少支持及其他補償機制,而是將其損失全部轉嫁給商業保險公司,其高賠付率與商業保險追逐利潤的目標顯然相悖,保險人將難以承受而退出市場。

1.2 農業保險屬準公共產品

“與一般私人物品相比較,農業保險產品具有以下準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上的非競爭性、生產經營上的規模性等?!睖使参锲返募兯饺颂峁┯捎凇按畋丬嚒毙袨榈拇嬖?導致私人成本過高,必然進一步導致準公共物品的供給不足。這種情況下政府財政補貼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

1.3 農業保險補貼是符合WTO規則的綠箱政策

WTO協議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自然災害保險和農民收入相關的農業保險稱作“綠箱”政策,不予限制,不像其他的財政補貼手段那樣容易引發貿易爭端。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主要采用農業保險手段對農業進行支持。

2 我國農業保險補貼的矛盾與困境

2.1 政府財政對農業保險補貼力度不足

我國雖然不能像美國那樣每年給予30億美元的農作物保險補貼,但是在發展農業保險過程中僅僅采用免征營業稅而財政不給農業保險任何補貼的方法顯然是不行的。有數據表明,1998—2000年,我國平均每年政策性補貼支出817.35 億元,相當于農業保費補貼的 7 倍,其中糧棉油價格補貼平均每年支出 605.36 億元,相當于農業保費補貼數量的 5倍??梢?我國的財政補貼仍注重對農產品的價格補貼,而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卻不足。

2.2 農業保險補貼的標準難以確定

從國外做法來看,由于各國及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及風險程度存在一定差異,故其補貼情況是千差萬別的,補貼水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不平衡,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業保險的補貼不可能實行統一的標準。特別是西部地區,無論其經濟實力還是自然條件都遠不及東部地區,因此,如何確定一個較為科學的補貼標準,在政府能夠負擔、農民愿意參與、保險公司同意承保這三個條件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點,還沒有解決。

2.3 政府補貼的效率不高

政府對農作物給予保費補貼,是為了增加農民的付費能力,從而提高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但是實際上農作物保險的參與率不僅取決于保費補貼率的高低,還與農民對風險的偏好、農民可以利用的風險管理工具、農業保險計劃是否具有強制性等有關。美國從 1980年到2000年曾兩次提升對保費的補貼率,但是農民的參與率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參與率得不到提高,農民保險風險得不到有效的分散,政府的補貼自然是一個低效率的行為。以2005 年為例,我國保險業保費總收入達到 4927 億元,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為 7.3億元,僅占總保費收入的0.148%,保費收入已從側面說明了我國農業保險對農戶是缺乏吸引力的,農民的參與程度低。另外,農業保險補貼并不能降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政府的保費補貼雖然提高了農民的付費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資料來區分不同農民的風險,可能會使農戶故意將資源轉向高風險的項目配置,放棄預防風險的努力。保險公司也可能由于政府給予經營管理費用補貼,而降低了保險公司的風險責任,這都是農業保險補貼低效率的體現。

2.4 制度保障沒有到位

農業保險是有別于商業保險的,而我國現行《保險法》只適用于商業保險,至今我國的農業保險規范仍處于缺位狀態。農業保險的性質、組織形式、政策支持方式,特別是政府對保險費的補貼額和補貼費等都沒有相應的法律來規范和調整。而美國各個階段農業保險補貼率均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來保障。相比之下,顯然我國的農業保險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給。

3 完善農業保險補貼制度的基本思路

3.1 以各項政策作為保證

農業保險補貼的發展必須有相應的政策為保障,努力營造有利于農業保險補貼發展的制度環境。比如,加快農業保險的立法進程,把農業保險補貼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給政府及農業保險的經營機構以法律政策的保障。既要保證國家農業保險補貼方案的順利完成,又要切實保障廣大的參保戶真正享受到農業保險補貼帶來的實惠。同時對于農業保險補貼的方式及保費補貼的水平也應以法律的形式給予保障,除了有法律的規范外還要有相關政策的支持,比如產業政策、稅收政策等。

3.2 建立相關扶持機制

國家及地方政府應建立健全發展農業保險補貼的投入機制和約束機制,規定國家財政支農的增長比例,國家及地方政府分擔農業保險補貼費用的比例,努力構建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補貼農業保險的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應設立財政專項的補貼基金,專門用于農業保險補貼。在信貸方面,政府要制定優惠的融資政策,實行信貸資金向參保農戶的傾斜,同時發展農業保單抵押政策。推行農業保單抵押制度就是提高農民投保積極性的一項輔助制度。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可用農業保單作抵押;對農民來說,買一份保險,在獲得保險保障的同時,也可同時獲得信用擔保,解決發展農業生產中的資金需求問題。

3.3 建設服務推動機制

服務推動是政府主導農業保險補貼的又一項重要內容,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為保險公司及參保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一是降低信息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是造成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重要原因。為此,政府既要幫助農業保險機構掌握保險對象的有關信息,又要為投保的農戶提供有關農業保險的信息資料,幫助參保的農戶選擇合適的農業保險方式。同時通過信息服務使農戶了解國家農業保險補貼的政策,特別是使農民了解農業保險到底能給其帶來什么好處和利益,增強農民的投保意識及投保積極性。二是提供技術服務。技術服務既是指對參保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物技術的引進、作物栽培技術的推廣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又是指對農業保險經營機構提供技術服務,其主要是幫助農業保險的經營機構選擇合理農業保險補貼方式以及確定合理的農業保險補貼標準。三是提供專業人才。農業保險補貼的發展需要大量專業的從事農業保險工作的人才,這就需要國家及地方政府重視農業保險人才的培養。

[作者簡介]王韌(1978—),女,湖南平江人,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風險管理與保險。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分析了跨國農業公司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途徑和國際投資規則對跨國農業公司規制產生的影響,最后提出了完善跨國農業公司規制保護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跨國農業公司; 糧食安全; 投資規制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agricultural corporations;Food security;Regulation on investment

近年來,農業跨國投資對于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問題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跨國農業公司的投資行為對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規制這種不利影響以確保糧食安全?;诳沙掷m發展的國際投資不斷增長已經引起投資主體的廣泛關注。圍繞農業領域跨國投資的潛在收益與風險的研究日益增加。從具體實踐看,諸如世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倡導下的農業領域投資對于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糧食安全、環境污染以及就業等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是以跨國公司為主的私人投資主體在農業領域的投資則存在較大的爭議。如何看待跨國農業公司的投資效應并評價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韓國學者尹炳先等[1]在美刊《每月評論》上發表的《誰正在威脅我們的餐桌?——跨國農業公司的力量》認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農業投資導致中小型的農場和農戶破產,依靠資本的力量和農業技術的壟斷控制了全球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導致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等社會問題加劇。印度學者范達娜·席瓦[2]的研究成果《失竊的收成:跨國公司的全球農業掠奪》引用大量數據驗證了發達國家的農業跨國公司以發展中國家的日趨貧困和環境惡化為代價操控了世界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促使國內外學者關注發展跨國投資與發展中國家農業或糧食安全問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09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了農業領域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的快速增長趨勢,合同農業成為跨國公司農業投資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促使東道國發展利益最大化的幾點建議(例如關注國內法律框架及東道國與跨國公司的投資合同)[3]。國內學者圍繞該問題展開的研究較為豐富。尹成杰[4]在對農業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布局策略與方法進行分類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這種戰略布局在農業貿易、東道國農業產業自主發展、風險轉嫁等方面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農業產業發展戰略完善、建立農業產業合作監督機制以及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競爭力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周偉等[5]發現,跨國公司通過控制大豆的主要產區、種植以及控制糧食價值鏈的育種和加工2個高端環節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了威脅。白夢嬌等[6]對跨國公司對我國農業壟斷的路徑、對我國市場和糧食安全帶來的威脅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從利用農業貿易規則、產業鏈整合以及發展我國大型跨國農業企業3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任靜等[7]從農業生物技術壟斷,林文維等[8]從控制糧食產業鏈等具體路徑角度探討了這些路徑對我國糧食安全的不利影響??傮w看來,既有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清晰地認識跨國農業投資影響東道國糧食安全的途徑及應對,但對從應用農業貿易及投資規則應對跨國壟斷對糧食安全不利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夠深入。探究當前農業貿易及農業投資的規則發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消除農業跨國壟斷以及保護我國糧食安全的借鑒意義等,對于我國未來農業投資政策改革以及提升我國糧食產業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

1 跨國農業投資影響糧食安全的路徑及我國糧食安全現狀

1.1 跨國農業公司影響糧食安全的路徑

農業安全關系國家安全,因此對一國農業的控制力往往意味著對該國經濟的控制力。而跨國農業公司通過多種途徑對糧食安全產生影響。

1.1.1 通過控制和延伸產業鏈加強對糧食供給的控制。

跨國農業公司對農業產業鏈的滲透日益強化??鐕r業公司依靠其強大的技術和研發優勢,控制了糧食產業鏈上游環節中的農作物育種、農業投入品研發環節。在農業領域,農作物育種環節基本被以孟山都、先正達、利馬格蘭和杜邦先鋒為代表的跨國種業公司控制,美國的孟山都公司在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種作物轉基因種子市場上占據70%~100%的市場份額[9]。作為農業投入品的農藥、化肥研發環節則被孟山都、先正達、陶氏益農、加拿大鉀肥等農化公司所控制,跨國公司在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大量購買土地等生產要素,增強了其控制力。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企業則被鎖定在種植、簡單加工生產等低端環節。農業產業鏈下游的農產品和糧油加工基本被ADM、邦吉、路易達孚、豐益國際和嘉吉等跨國公司所控制。以大豆行業為例,國際四大糧商控制了大豆加工行業全球市場的80%以上份額??鐕r業公司還通過獨資、合資方式加強對東道國企業的實際控制[10]。

1.1.2 通過操控糧食定價權影響糧食安全。

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不單純取決于實貨的供求關系,還具有金融化的特征。我國是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國和進口國,糧食需求具有剛性特征,全球四大糧商是包括大豆在內的主要農產品的定價者,大宗農產品商品期貨交易所成為農產品價格的國際定價中心,這些定價中心主要位于發達國家,上述因素導致了我國對農產品定價權的缺失。

1.1.3 通過糧食安全政策制定對一國施加影響。

跨國農業公司與政府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在美國孟山都、陶氏益農等公司的高管人員在政府部門任職,一些政府要員退休后進入孟山都等公司董事會對政府糧食安全政策審批產生影響[11]。不僅如此,跨國農業公司對國際農業政策制定也起著重要作用,包括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農業協議草案起草中跨國公司也發揮了主要作用??鐕r業公司還通過與東道國政府要員保持直接或間接聯系對東道國糧食政策產生影響,孟山都公司的農藥獲批進入阿根廷市場就是此戰略的成功應用。

總體而言,跨國農業投資在擴大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以及保證食物安全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農業跨國公司投資對糧食安全的不利影響也不容忽視。在農業領域良好的國際和國內法律規制對于保障東道國糧食安全不可忽視。

2 跨國農業投資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規制現狀

當前關于跨國農業公司威脅糧食安全的規制可以分為國際和國內2個層面進行分析。

2.1 農業國際投資規則及其影響

國際范圍內,對跨國公司投資行為具有規制作用的規則主要包括經合組織(OECD)制定的《跨國企業指導原則》、國際勞工組織(ILD)制定的《關于跨國企業和社會政策的三方宣言原則》、聯合國倡導的《全球契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可持續發展投資框架”等文件。上述文件構成了目前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部分,適用于所有行業的跨國公司經營行為。對于跨國農業投資行為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和世界銀行(WBG)于2010年提出并共同推進的《負責任農業投資原則》[12]。該原則具體包括尊重土地和相關自然資源權利、投資應確保糧食安全、負責任的農業企業投資、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等7項原則。該原則提出后,2010年的G20首爾峰會把該原則作為共識的一部分,并倡議各國積極支持該原則。然而,上述國際組織關于跨國農業投資規制國際規則并不具有法律強制性,從而影響了其進程和效果。

2.2 我國國內法律的規制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其修訂在體現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時,對外資在農業育種、種子生產等領域的進入進行了規制。2017年6月,我國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版)》發布,該《目錄》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涉及農業和糧食安全的鼓勵類措施條款共有10條;第二部分是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細分為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和禁止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兩大類,外資進入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領域必須是中方控股,而外資進入稻谷、小麥、玉米收購、批發領域雖然是限制,但缺乏具體限制措施。新《目錄》發布后禁止外商進入的目錄只有3條,具體條目參見表1。

我國《反壟斷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弱化跨國農業公司在我國的市場壟斷,保護我國糧食安全。反壟斷法律旨在預防和制止市場壟斷,保護公平競爭,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然而,反壟斷法只適用于對跨國并購整體行為以及市場壟斷行為的處罰,對于打破跨國農業公司的技術壟斷優勢作用甚微。我國投資領域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促使了更多跨國農業公司進入我國市場,不過擴大農業投資領域開放對我國農作用生物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所起作用有待更深入地探討。

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確立對于保護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始于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松?佛羅里奧修正案》,2007年《外商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英文簡稱為FINSA)對其進行了完善,后來美國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外國人合并、收購和接管規定》作為FINSA的實施細則。我國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始于2011年頒布的《外資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表2對中美兩國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從審查范圍、審查內容、審查機制、審查程序以及審查中的信息披露和保密性要求幾個方面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在審查范圍和審查內容方面,我國國家安全審查側重于外資產業控制力是否增強,基于戰略性部門以及本國生產者競爭力方面原因的審查比較弱。而對于糧食安全而言,農業部門的戰略意義以及我國農戶和農業企業的競爭力應給予重點關注。

現有的與農業有關的法律和部門規章制度有助于約束跨國農業投資帶來的不利影響。201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在新品種保護、種子引進等方面做出了規定,有助于保護我國國內種業市場有序發展、鼓勵我國育種和種子生產經營企業??鐕r業公司在擴張過程中,開辦了大量農場和與種植育種基地,使用了大量新型的化肥和農藥,對土壤和環境造成破壞。國家林業局、環保部在氣候、土壤環境保護和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相關的立法和規章制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當前國內關于跨國農業公司環境規制中,以政府為中心的單向規制占主導地位,法律行政手段為主,稅收等經濟手段使用較少。在相關法律制定過程中,國際組織、產業協會、企業、消費者組織等影響力薄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關法律規制的效果。

可持續發展或者負責任的農業投資政策及其原則在我國簽訂的國際投資協定中鮮有體現。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鼓勵跨國公司進行負責任的農業投資雖然成為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共識,但在我國簽訂的國際投資協定中很少涉及相關條款。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多數雙邊投資協定簽訂時間較早,集中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當時農業可持續發展尚未成為投資政策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是因為投資協定中上述有關條款對我國有利有弊,因為它不僅意味著要求外國投資者在我國的投資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等相關要求,而且也意味著我國農業企業對外投資中應遵循相關規則,從當前我國農業和糧食企業“走出去”實踐看,要做出上述承諾的條件還不很成熟。

3 完善農業跨國公司規制保護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建議

3.1 繼續完善跨國農業公司的市場準入相關制度

各國針對跨國公司投資政策的改進提高了投資政策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了跨國投資的成本,同時東道國對跨國農業投資的監管權利應適當保留。具體的實施方法包括:繼續完善針對外資并購或接管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執行細則,適當保留部分涉及農業跨國投資的前置審批環節,特別是加強跨國農業投資項目對環境、人體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及評價。

3.2 防止和減弱跨國農業公司在我國市場的壟斷力量

我國的《反壟斷法》已經將境外的壟斷行為納入了規制范圍,從法律上確保了我國對可能造成壟斷、對市場競爭帶來不利影響的跨國農業公司在我國的投資及其項目的管轄權。但是實踐中反壟斷執法力度和執法能力弱,缺乏統一的、權威的反壟斷執法機構。為保證對壟斷行為特別是跨國農業投資的壟斷行為的執法效果,應盡快設立統一的、權威的反壟斷執法機構,保證該機構執法過程中的獨立性。

3.3 完善我國國內農業相關環境規制和勞動用工法規

通過加強與FAO、ILO等國際組織及機構的合作,加強與產業協會及消費者團體的合作,把握國際環境規制發展趨勢,并依據可行性原則修改和完善相關的國內環境和用工法規,同時應保證相關法規在執行中內外資標準必須一致的原則。

此外,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在雙邊或區域投資協定中加入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相關的勞工、環境等條款也成為部分發達國家追求的目標,我國正在和美國商談雙邊投資協定,與歐盟、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協商包含投資條款的自貿協定,因此未來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條款可能納入部分投資協定或自貿協定的協商范圍,對此要加強研究,科學論證,以確保投資者保護和東道國監管權利的合理平衡。

3.4 增強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實力,積極推進我國農業企業“走出去”

我國的農業企業在同跨國農業公司合作中應重視技術的引進、吸收和創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另一方面,競爭力強的大型農業企業可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及自身的全球戰略需要收購國外的土地或并購一些有潛力的國外農業企業,實現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布局。

參考文獻

[1]尹炳先,王得忠.跨國農業公司對全球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的破壞性影響[J].國外理論評論,2007(8):44-47.

[2] 范達娜·席瓦.失竊的收成:跨國公司的全球農業掠奪[M].唐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9[R/OL].[20170820].www.unctad.org.

[4] 尹成杰.農業跨國公司與農業國際化的雙重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10(3):4-10.

[5] 周偉,BOULANGER MATHIEU,吳先明.農業跨國公司壟斷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3):84-93.

[6] 白夢嬌,賈利軍.跨國壟斷下我國糧食安全的威脅與保障[J].農業經濟,2017(3):120-122.

[7] 任靜,劉麗軍,宋敏.跨國公司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技術鎖定策略與對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1):39-46.

[8] 林文維,譚硯文.農業跨國公司產業鏈布局的現狀與成因分析[J].世界農業,2011(11):15-18.

[9] 余瑩.跨國公司控制糧食產業鏈戰略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J].甘肅社會科學,2014(6):146-148,251.

[10] 朱考金.跨國農業公司在中國壟斷以及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J].世界農業,2016(9):30-35.

[11] 王宏.跨國農業公司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機理與政策[J].甘肅理論學刊,2013(1):118-122.

[12] IAWG. Responsible Agricultural Ivestment[EB/OL].[20171010].https://responsibleagroinvestment.org.

上一篇:工程造價論文下一篇:幼兒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