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聞學論文范文

2023-03-07

新聞學論文范文第1篇

內容摘要:網絡作為第四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人為本”成為黨治理國家的一項基本方針的大背景下,網絡傳播過程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問題日益凸顯。網絡傳播中的人文關懷不僅包括網絡媒體在報道中的人文關懷,而且包括信息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對報道客體的人文關懷。網絡媒體報道中要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尊重他人權利,而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也要體現對他人權利的尊重。網絡這一新型媒體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現象在網絡中屢見不鮮,主要為侵犯他人的隱私權、肖像權等基本權利。也就是說網絡傳播中必須從媒體和傳播者即網民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媒體遵從客觀真實的報道規律,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提高大眾媒介素養,主要是提高大眾傳播者即網民的媒介素養。

關鍵詞:網絡傳播;人文關懷;網民;媒介素養

“人文”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很難確切指陳的概念,“人文”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币痪湓?,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位的世界觀,集中體現為對人本身的關注、尊重和重視,它著眼于生命關懷,著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尤其是人的心靈、精神和情感。

應對網絡傳播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對策

(一)注重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

網絡信息傳播者應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作為社會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網絡媒體的影響力毋庸置疑,通過豐富迅速的信息傳播,極大的影響、改變著人們關于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信仰與懷疑、從高與卑下、生活的價值與意義、道德的準則和界限等基本信念。網絡媒體有義務對社會大眾負責,對社會不正確的風氣進行輿論引導。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修養會引導他們什么該為、什么不該為,而道德修養能幫助網絡媒體從業人員更好地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報道新聞。其次,網絡媒體工作者還要有平民的情懷,這一點有助于媒體了解受眾的需要,以平民化的角度報道事實,真正做到“三個貼近”,及時與讀者進行交流。

(二)新聞不能泛娛樂化

美國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驚呼:“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蹦壳?,網絡新聞中的泛娛樂化現象已頗為嚴重,甚至一些政治新聞、社會新聞也冠上了娛樂的頭銜。就像媒體把“楊麗娟事件”這一嚴重的社會新聞娛樂化,娛樂了部分人,卻悲劇了社會。

(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制定法律法規將不可避免。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傳播也是如此。

“美國在大力發展互聯網事業的同時,也在逐步推出規范管理網上虛擬社區的各種舉措。除以立法手段規制各種新型社會關系外(如以聯邦政府于1998年出臺《千禧年數字著作權法》為典型代表),還大力倡行由互聯網運營企業自行制定自律性的監管規定的行業管理模式。換言之,在聯邦與州立法的總體框架范圍內,推行自律管理,已成為美國對如BBS等網絡虛擬社區中“居民”言行進行約制管理的主要特點?!倍壳拔覈挥小峨娦艞l例》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這一條一法,我國的網絡信息管理在由管制向管理和規范過度。

對于互聯網的監管,我們可以適當借鑒如美國等一些信息發達國家的合理經驗,即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既要強調政府主動介入,建立一套快速反應的行政執法與司法處置的監管體系,更要著力培植網絡業的行業監管與虛擬社區的自律督管的民間管理模式。目前大多網絡糾紛和侵權現象是處于無意識或不自覺狀態,在信息傳播中違了法還渾然不知,因此,加強網絡法制教育,從源頭上網絡違法行為,讓眾多網民了解到網絡的法律規則,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如能協調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則互聯網的監管將真正做到有張有弛、寬嚴結合,政府自主、網民自覺的有機結合。

法治化社會要求網絡必須有相應的規范,去制約網民的行為,制裁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開展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維護自己的權利。制定網絡法律法規的目的是要給網絡信息傳播修筑一道“矮圍墻”或“木柵欄”,阻止他們越過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而不是罩上一個嚴密的“鐵絲網”或“緊箍咒”。

(四)明確定位,冷靜報道,慎防越權

網絡傳播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報道上,往往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色

彩,有時甚至越過法律來制裁社會問題。在這里,網民要理性的審視事件的發展,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篩選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啊獛蜅铥惥陥A夢的行為,是非常典型的媒體越權?!袊嗣翊髮W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力丹說,傳媒的職責就是客觀報道,有意識、有預謀地推動事情發展,是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行為。在陳力丹看來,是否報道、如何報道,媒體有自己的新聞價值標準,凡是偶然、極端的事件都可能被重點報道,但必須有分寸把握,如果大張旗鼓、大肆渲染地有意強化事實的某部分,就脫不了‘炒作’的干系?!本W絡這以大眾化的媒體更要時刻把握好自己的職責,維護媒體的職業底線,網絡媒體的越權行為不止體現在媒體如何炒作事件,而且體現在網民的跟蹤、聲討甚至越位,因此,網民需要明確事件的始末,對事件進行理性的推斷而非感性的認知。很多網絡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及一些交友網站體現的是人情色彩,而非法律色彩。既然如此,作為傳播主體的網民,尤其是網絡管理者,更需要用理性和公正的眼光去看待事實。

(五)提高大眾媒介素養

美國媒介素養學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媒介素養》一書中打了個比方:要想網絡這一大眾化媒體提高人文關懷,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大眾媒介素養,普及媒介知識,倡導理性傳播,開展相應的媒介知識講座,引導大眾了解媒介的有關知識,對媒介的內容和運作方式進行評介,培養大眾對媒介的鑒別力,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意識。網民在強調自己的自由權利的同時,也應負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網絡這個公共領域的生態環境需要所有網民的共同參與,人文關懷的營造更需要人人參與。

現代社會,人和大眾媒介的關系就像魚和水的關系,人們每天都被來自各種媒介的大量信息所包容這是最重要和最漫長的過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人文關懷是網絡傳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張揚和體現。網絡傳播通過信息向公眾敞開被遮掩、被忽視的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從而完成了反映社會各個集團的典型畫面的職責。網絡通過普通人對普通人的對話,應澄清很提出社會的目標和價值,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和價值態度是網絡傳播的重大責任。

我們不反對和否認網絡的崇尚自由和低門檻準入的特征,但我們也要知道自由的表達和低門檻約束也是有不可逾越的底線的,并不是任網絡用戶為所欲為的。我們倡導網絡人文關懷是為了更好的營造網絡信息傳播環境,讓更多的網絡用戶在合理合法的網絡生態環境中任意馳騁。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邵培仁.媒介生態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3]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4]趙雅文.博客 生性·生存·生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5]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新聞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新聞學的人才需求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新聞學人才培養模式已然無法適應新的崗位要求。本文從新聞人才需求開始分析,探索出適應全媒體環境的新聞學人才培養模式,從調整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和改善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實現新聞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關鍵詞:全媒體;新聞學;人才需求;教學改革

一、新聞人才需求:類型轉變與素質要求

(一)多能的內容提供者

在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兩種理念中,不能僅僅看到渠道的價值而忽視內容的制作。只有優秀的傳播平臺,卻沒有好的內容,媒體是無法吸引和留住用戶,實現長遠的目標的。全媒體環境下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成為受眾的接受習慣,新聞界需要能夠運用多種傳播符號來制作優秀內容的人才。這就要求新聞人要從“一?!毕颉岸嗄堋鞭D變,不僅要具有較好的文字功底,還需要熟練掌握運用音視頻與圖像處理等各種軟件。

(二)新穎的思維能力

新聞人才應具有新穎的思維來適應全媒體平臺的發展,全媒體平臺的依托是互聯網,所以究其根本就是互聯網思維的培養。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集團轉型成為信息服務商,這就要求全媒體人才具備互聯網思維?;ヂ摼W思維在新聞領域主要體現在增強受眾深度交互意識,了解受眾的需求,在信息采集和發布形態中注重受眾體驗,以此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提高受眾忠誠度。

二、新聞學專業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一)調整教學目標——培養全媒體業務型人才

多能的內容提供者與新穎的思維能力者的培養,要求新聞學專業培養出全媒體業務型人才。全媒體業務型人才主要指具有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精湛的實務技能、深厚的文化修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專業主義理念和社會責任感,熟悉我國新聞法規和宣傳政策、適應全媒體工作環境,能在各級黨政軍群宣傳部門、文化出版等企事業單位、新聞通訊社、報業集團(黨報都市報)廣播電視局(電臺電視臺)及期刊雜志社、網絡臺等部門從事采訪、寫作、編輯、經營、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員,具體體現在懂理論、能實踐、重內容、會技術。

(二)優化教學內容——循序漸進、提升能力

1.健全課程體系

新聞系課程體系為適應全媒體環境,應當在全媒體的學習上沿用階梯學習的方法?;A課程教學不斷夯實學生的理論史學基礎,同時不斷加強學生業務技能,在《新聞采訪與寫作》等專業課程中進行實訓教學,提升學生的全媒體信息生產能力;為了建立媒介意識與媒體思維,在一、二年級的學生課程中設置《新媒體導論》等基礎通識類課程,三年級學生將學習《互聯網營銷與創意》等方向類課程,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化與細化。

2.革新課程內容

《多媒體軟件基礎》課程將Photoshop、Premiere軟件知識進行壓縮,增加可視化數據分析軟件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們數據處理、分析與運用能力,適應大數據新聞的發展趨勢;課程《新聞學原理》應側重于把科學的傳播觀念、媒介素養、傳播者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理念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建構全媒體時代的新型記者。

3.建設實訓項目

全媒體環境對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實務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課內外實訓項目應當受到重視,目前新聞學實訓項目有圖像處理、新聞采訪實訓、新聞攝影實訓、聲音處理、新聞寫作實訓、新聞編輯實訓等19門課程的425課時的課內實訓內容,各門課程的實訓內容側重于全媒體的實訓進行了細化。

(三)改善教學方法——微博、微信平臺作為考核方式

學生新聞作品作為課程考核對象,保證實踐教學目標的完成。比如,課程《新媒體導論》理論聯系實踐,期末考核方式為每位同學推護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以平臺的粉絲數與閱讀量來衡量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根據我校2014級新聞學專業86名同學的期末考核情況統計,歷經3個月的微信平臺運營,有近50%的微信平臺粉絲數突破300人,個別微信平臺粉絲突破1000人。學生們的新媒體操作能力顯著提升,媒體意識顯著增強。

三、結語

全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學專業學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新聞學專業學生如何成功適應全媒體環境下的人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新聞學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學踐行者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觀察與反思,教學內容得以不斷改進,課程體系得以不斷優化。對于高校教研者來說,新聞學教學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

新聞學論文范文第3篇

“科班出身”

毛澤東一生與新聞結緣,不少作品至今仍膾炙人口。2001年,新華社出版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新華社撰寫的新聞作品》一書,收錄了毛澤東的新聞作品58篇,篇篇都堪稱新聞學的經典范文。

 毛澤東在新聞領域獨樹一幟,除了他長年累月積淀的古文功底外,還得益于他“科班出身”的特殊閱歷。

 1918年秋,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經老師楊昌濟的引薦,他在北大圖書館做起了書記員。當年10月,“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成立。在李大釗的建議下,毛澤東參加了這個研究會,開始了他的新聞學啟蒙教育。

 “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是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被稱為“中國報業教育之發端”。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親任會長,中國新聞教育的鼻祖徐寶璜任副會長兼導師。著名新聞人、《京報》總編輯邵飄萍也應邀授課,講授報紙出版、新聞采訪知識。

 “新聞學研究會”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新聞學之根本知識,新聞之采集、新聞之編輯、新聞之選題、新聞之通訊、新聞社與通訊社之組織”,可以說是比較完整、系統的新聞學教育。也正是在這里,毛澤東接受了中西方新聞學基礎理論教育,學習了現代傳媒理念,初步掌握了采訪寫作、出版發行的“十八般武藝”。

 此時,毛澤東還兼任北大圖書館書記員,負責分發管理報紙,這又為他提供了一個學習與消化理論知識的便利平臺、一個接觸新事物新思想的廣闊天地。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肖東發認為:“毛澤東在‘新聞學研究會’學習,在報刊閱覽室工作,相得益彰。如果沒有這個位置,他會失去大量研讀新聞的機會?!?/p>

 遺憾的是,因母親病重,毛澤東只學習了3個半月便離?;剜l侍母。但“新聞學研究會”仍然認同他的學業,在1919年10月舉行結業典禮時,為他頒發了乙等證書。

提筆就當主編

1919年7月,年僅26歲的毛澤東創辦了湖南省學聯刊物《湘江評論》,并親自擔任主編。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實務性的新聞實踐,也是他新聞履歷或稱記者生涯的起點。

 同年8月,《湘江評論》被湖南軍閥張敬堯查封。9月中旬,毛澤東接手主編《新湖南》。

 1923年,毛澤東與李達共同創辦并主編湖南自修大學??缎聲r代》。1925年12月,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創辦并主編了國共合作下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機關刊物《政治周報》,這是毛澤東親自創辦和主編的最后一本刊物。

“首席記者”

1945年到1949年,是國共較量決勝的時期,也是毛澤東一生中為新華社撰寫新聞最多的時期。因為最高指揮官的特殊地位,他掌握情況最全、知悉信息最快,加之掌控全盤、博古通今,因此他寫起稿件來得心應手。

 據新華社老記者、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原所長成一先生回憶,毛澤東寫作十分勤奮,不僅速度快,而且準確、鮮明、生動,一天為新華社寫兩三篇稿件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毛澤東寫完稿件之后,不無得意地問旁邊的新華社工作人員:“你們說誰是最好的新華社記者?”大家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自此以后,“首席記者”“最好的記者”和“級別最高的記者”等稱謂在新聞界流傳。

新聞學論文范文第4篇

習近平新聞輿論總想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到實踐、從歷史到現實、從中國立場到全球視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創新及發展。“新聞學概論”既是新聞學專業的基礎必修課,也是構建新聞職業理念的核心課程。深入推進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關鍵環節在課堂,因此,本文探討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融入“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邏輯,提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成效。

課程內容及教材選擇

“新聞學概論”課程是新聞學專業學習的起點,對專業認知、其他課程的學習具有統領作用。該課程主要闡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新聞學的基礎概念及原理,包含新聞基礎概念的認知、新聞事業的性質及功能、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新聞從業者的基本素質等。 “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因此, “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根本性目標是夯實學生的理論素養,運用馬克恩主義的立場、觀點及方法分析各類新聞傳播現象。當下時代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媒體傳播格局深刻調整,國際意識形態領域更趨復雜。面臨新形勢,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互聯網發展規律,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作用、職責使命、方針原則等,構成了“新聞學概論”課程的前沿內容。

“新聞學概論”的教材版本數量難以準確統計,當前首推的是“馬工程”首批重點教材《新聞學概論》。該教材圍繞新聞內容生產這一內核,闡述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基本概念、新聞事業、新聞工作、新聞隊伍等。2020年教材得以全面修訂,吸納了習近平總書記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圍繞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和網絡強國戰略等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及論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教材。 “以學為教”的課程教學理念

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理念

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命題,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改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及內容重點,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結合專業特點,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落實立德樹人。“新聞學概論”課程旨在培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維方式,課程目標與思政價值導向高度吻合。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作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聞學概論”知識更新的客觀要求。以課程思政重構課程,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精髓,深化對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內涵理解和情感認同,增強理論自信,也是“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應有之義。

基于學情分析,以學為教

“新聞學概論”大多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學生剛剛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身份轉變,高考壓力得以釋放,但對大學學習缺乏全面認知,應試思維仍然較為突出。加之初入大學的諸種不適應,導致學習意義感缺失,出現學習迷茫、學習無力、學習焦慮等典型癥候。理論課程學習存在枯燥、畏難、難以深入等現象,課堂主動性思考不足。另一方面,新聞理論鮮明的政治性導向與學生日常媒介接觸泛娛樂化的偏差,拉大了新聞理論應然與現實實然之間的距離?;趯W情分析, “新聞學概論”課程確立“以學為教”的教學邏輯,明確新聞理論的學習意義。在知識教學中融入大學學習方式的示范與引導,強化參與式學習環節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實踐性思維,逐漸從注重知識機械記憶到新聞理論體系構建的遷移。

以“金課”標準評價課堂教學

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知識教學促進能力發展。知識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生成與獲得的條件,二者互為前提,相互轉化。本科教學的本質,不僅僅是傳授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更在于激發學生潛能,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培養解決問題的正確思維方式。所以,應圍繞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學生學習成果的關聯度,構建以學生發展為取向的課程評價標準。

美國教育兼心理學家布盧姆將認知過程從低到高依次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次,詮釋了知識與能力間的迭代升級。建設一流“金課”,必須具備高階性、創新性與挑戰度等特征。依照布盧姆的目標分類法,“高階性”注重分析、評價、創造等高級能力的培養,著重學生從教材知識到新聞思維的轉化,注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分析及實踐能力。 “創新性”可以從兩個角度考量:一是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吸納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融入課堂教學,跟進新聞業界動態,反映學科研究前沿成果;二是教學方式以“學”為中心探索靈活適切的課程設計,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挑戰度”則與前兩者密切相關,課堂教學立足教材、開發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的引導,培養新聞發現力和判斷力,從滿足低階性的課程過關考核到新聞理論思維的構建。

混合式教學策略運用

講授法

互聯網時代教學改革日益凸顯技術主義取向,傳統講授法往往遭遇誤讀。但是,從課程教學實踐看,課程目標與有限學時的矛盾,加之學生認知基礎、主動性不足、個體差異化等學情因素,講授法反而能夠較好平衡各種因素,最大化實現課程教學目標。講授法雖然是教師主導,但目標指向學生的“學”。一是厘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知識結構這一邏輯主線,幫助學生建構整體的理論框架。二是釋疑解難,闡析新聞與信息、輿論、宣傳等基本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奠定新聞理論思維的基點。三是準確解釋黨性原則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及其在新時代的發展。講授法基于“知識意義”維度,不僅系統梳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知識邏輯,而且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形成基礎及實踐價值。

案例教學

新聞案例是新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范例,運用案例教學不僅能夠較好抵消新聞理論的抽象性及理解難度,提升學生上課的熱情,而且直觀展現新聞理論的實踐價值,增強國情認知,強化課程學習目標。選擇中國新聞獎作品、當前社會熱點輿論等案例,正向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主流,而典型的新聞傳播失范案例則能夠反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重要性,深化學生的新聞職業擔當。設置學生新聞案例點評環節,從“學案例”到“評案例”延伸,通過話題選擇研判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價值觀的內化程度,有效銜接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引導。

參與性學習

大學教學具有鮮明的研究性,啟發式、問題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靈活融合在講授法中,強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責任,培養發現型的主動思考意識。一是“線上”與“線下”結合,指導學生梳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新成果。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之我見”的課堂討論,強化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解讀,達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共識,并鍛煉學生信息搜集、綜合分析能力。二是布置課程實訓項目,理論學習與新聞實踐結合,打通“課內”與“課外”兩個課堂。小組合作開展校園主題新聞策劃,最終成果課堂分享交流。學生置身于現實情境,從話題選擇、內容取舍、表現形式、創作心得等方面檢驗其對新聞價值、輿論宣傳,媒體功能等基本理論的內化理解,實現從知識到認知、從認知到創造的能力遷移。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內涵構成了“新聞學概論”課程的知識主體,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新成果,更新了“新聞學概論”教學內容。遵循互聯網時代的大學教學邏輯,基于學情分析,以學為教,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以“金課”標準評價課堂教學。探索接受式、參與式、遷移式學習等多元混合教學策略,踐行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進課堂、進頭腦,注重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自我建構過程中的思維引導,實現課程育人的多元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438.

[2]余雅斌、黃姣華.學習意義感的缺失及重建[J].當代教育科學,2020( 12):36-42

[基金項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習近平新聞思想研究”( 18JD710035);2016年度湖南文理學院“習近平的新聞理念與馬工程《新聞學概論》教學研究”(JGYB1633)]

新聞學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學;畢業考核;教學改革

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以加強實踐教學為核心,鑒于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專業的特點,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廣播電視教研室近兩年開始著手改革,強化本科畢業論文的實踐性,變寫論文的單一模式為論文、節目制作、調查報告等多種模式,制定考核規范,對培養更加適應社會需要的廣播電視人才進行了初步嘗試。

一、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

1. 選題盲目,自主選擇性不高。畢業論文的選題并沒有確立審核這一環節,不少選題缺乏創新;題目過大或過小,學生不好操作。學生選題時沒有太多自主性,大多是由指導教師提出建議,學生從中選擇相對容易操作的選題。在選題過程中,學生并不了解所選題目基本的過程和要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很難被調動。

2. 內容空洞,缺乏實際價值。網絡上的相關資料易于獲得,但由于學生缺乏深入的理論指導,導致大部分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內容脫離實際,實際價值不大;有的論文內容浮夸,缺乏理論分析,僅憑個人喜好分析電視作品。這樣一來,論文從內容到研究價值都較為空洞,很難說有什么指導意義。

3. 學生依賴性強,論文原創性差。學生在選題和進行論文寫作時過分依賴導師和相關資料,自主性差。個別學生只是把尋找到的資料堆在一起就發給導師,完全依賴導師來選擇合適的思路和內容。同時,大多學生依賴網絡查找相關資料進行復制、粘貼、修改,使原創性很難保證。

4. 就業對畢業論文的沖擊增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尋找工作,或是準備研究生和公務員的考試,認為畢業論文好壞對其找工作影響不大而忙于擇業。大多數學生持應付的態度,致使畢業論文質量不高。

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考核模式改革實例

1. 提早做好論文、作品和調查報告的選擇工作。指導老師要提前布置選擇工作,使學生在論文、節目制作、調查報告等多種模式中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教師在確定畢業設計題目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滿足學生的選題要求。同時學生也要根據教師建議作出慎重選擇。

2. 制定系統的、操作性強的畢業設計規范。2010年6月人文學院決定開始實行多種畢業模式考核,之后廣播電視教研室的有關老師對規范和考核標準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議,經過學院領導的完善和校領導的審訂形成了最終的規范,其中對選題范圍和質量、指導職責、過程指導、修改、評閱、答辯、評分、總結等各個環節均作出明確規定,從而建立了畢業設計質量評價體系,實現了對畢業設計全過程的有效控制。

專題片創作的過程中涉及主題構思、文案策劃、腳本撰寫、拍攝、剪輯等五大板塊,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深入的考評。相對于傳統的論文形式,畢業作品的文案工作并未受到輕視,僅文案部分就包括“導演闡述”“文字稿本”“分鏡頭腳本”“教師意見”等四部分,工作量不亞于畢業論文。此外,畢業作品的創作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的前期拍攝和后期剪輯都需要畢業生獨立完成,這就要求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

3. 指導教師全程跟進,嚴格把關作品的選題及制作流程。指導畢業作品對于指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構思策劃階段,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充分了解并準確把握學生的創作意圖是指導老師的第一要務,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對學生的創作思路進行準確的指導,對執行的可行性提前做好預期。第二,在分鏡頭腳本撰寫階段,教師要從專業的角度對學生的文字格式和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指導學生寫出一份成熟規范的腳本,以便于拍攝、剪輯時有規可循。第三,在拍攝階段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指導教師的任務就是對拍攝的素材從拍攝手法、素材內容、構圖角度、景別配置等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點評,去粗取精,為后期剪輯保留有效素材,減輕剪輯負擔。第四,在剪輯階段,教師要通過粗剪、精編并多次向學生反饋:內容上,指導學生理順邏輯關系,合理配置敘事結構;畫面上,要求學生對多角度拍攝的鏡頭有機組合,鏡頭成組;特技上,點撥學生適當運用剪輯特技,增加畫面美感,轉場流暢,從而使節目更具整體性。

4. 借助業界力量幫助學生完成節目制作。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基本集中在校園內進行,導致現有實踐作品選題集中在大學生生活、感情等狹窄的范圍內,人物形象和文字語言雷同,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藝術性。[1]通過學生實習的實踐環節可以使學生了解電視臺等業界的工作流程,拓寬思路,跳出校園的單一環境,制作出有一定社會責任和現實意義的作品。通過與業界相關傳媒機構的聯系,還可使學生在制作畢業作品的同時也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5. 實驗室實行全時制,在工作時間對畢業班學生全面開放。人文學院的實驗室從開始建設至今一直秉承著為學生服務、加強學生實踐鍛煉這一宗旨,除了上課時間,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時間都免費為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非線性編輯室、演播廳里進行自己的創作,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作能力,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提供了方便。2011年和2012年畢業班學生制作節目的考核方式出臺后,院實驗室對其拍攝和剪輯提供方便,優先滿足畢業班學生的制作需要,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考核模式改革的效果與分析

總的來說,該畢業考核模式改革還是相當成功的。在現場答辯時,當畢業作品《格?;ㄩ_》開始播放,采訪同期聲和后期配樂以及拍攝者的解說都撼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效果,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將此類畢業考核模式進行下去的決心。不過,由于是初步嘗試,缺乏經驗,再加上時間倉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仍然需要改進和提高。

1. 確立評價標準,使學生有的放矢,早作準備。由于該畢業考核模式申請于2010年6月才確定通過,而真正的評價標準也是2010年9月份左右才完成,學生選擇節目制作的時間非常有限,僅剩半年多的時間,所以學生出于安全可操作的考慮,選擇節目制作的比例較小(畢業生45人中僅7人選擇)。同時,由于時間緊張,評價標準中有一部分不夠妥當,通過此次考核、答辯,指導教師已經很清晰地感覺到需要修正的地方并進行了調整。以后,這種畢業考核模式要在學生上大學二年級分專業時就講述清楚,同時在專業教學時不斷重申評價標準,給學生提出建議,使其有的放矢,早作準備。

2. 從理論評價轉變為實踐評價。專題片創作的過程中涉及主題構思、文案策劃、腳本撰寫、拍攝、剪輯五大板塊,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深入的考評。文案部分包括“導演闡述”“文字稿本”“分鏡腳本”“教師意見”等四部分,保證了學生創作的獨立性,避免了抄襲現象。作品的形式對于學生而言,既是考核檢驗,更是鍛煉提高。對于作品的評價打分則要區別于以往傳統的論文模式,要進行評價角度的轉變,變單一的理論學術評價為拍攝、剪輯、制作、寫作等綜合實際能力的評價。

3. 加強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配合,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此次畢業考核模式改革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有些學生的作品選題不合適,缺乏思想性,有些則有模仿的痕跡,缺乏個性色彩。這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實踐與理論結合不太完善所導致的。目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專業教學內容已經采取了理論和實驗教學相結合,如《電視攝像報道》《非線性編輯》和《廣播電視編輯與節目制作》等課程,均以2∶1的比例設置理論和實驗課程,使學生有了一些實踐的經驗。但是,有些實驗課程僅僅停留在完成理論的補充這一基礎任務上,缺乏啟發、開拓的作用,創新性更是很難培養。所以,要加強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配合,多帶領學生拍攝規范的、有水平的電視節目,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思維。

4. 解決實踐教學環節指導教師缺乏的問題?,F階段學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學科師資在實踐教學中缺乏經驗也確實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與業界的聯系,適當地引進有媒體工作經歷的媒體從業人員,由他們協助擔任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教師,可以保證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2]另外,學院應多給在校教師提供學習業界專業知識和媒體經驗的機會,擴大學院和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社會影響力,為專業建設積累必要的資金和寶貴經驗,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附:指導實例——《格?;ㄩ_》

1. 學生報《格?;ㄩ_》選題,感覺很不錯,故事性很強。

2. 主題思想和敘事手法,在幾個方面存在問題。

第一,該選題主題思想上略顯稚嫩,不是很平實很客觀地去反映這群玉樹孩子們的生活常態。而往往正是這種最尋常的生活場景,才是他們生活的最真實體現,也是最感人的。學生在前期策劃時,補充了政府領導和漢藏情懷方面的內容,突出了政治性,但由于選題較大,內容欠豐富和集中,因此,難以達到實際的播出效果。

第二,在選擇主旨人物時沒有主線,范圍很寬泛,沒有一個核心人物。這對于一個紀錄片來說,就相當于一個人沒有靈魂,做起來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不會讓人有刻骨銘心的印象,所以這位學生只關注一個核心人物——玉樹女孩,其他人物只是她的襯托,這樣一來,人物會比較有血有肉。如果像學生剛開始定位的那樣,采訪很多學生,又因為紀錄片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最后易導致各個角色都有描寫,但各個角色均不多的境況,整個紀錄片就會很無力。

第三,在拍攝技巧上面對這么多要素,該拍什么不該拍什么,很多情況下,學生把握起來會很難。這就要求他們盡可能地去捕捉那些細節性的畫面,真正地用心靈去和孩子們溝通,著力去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只有這樣的片子看起來才會非常有質感,有力度。

3. 后期剪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決定了這個片子的播出質量。鏡頭語言的把握、敘述邏輯的運用和節奏的把握,對于閱歷尚淺的學生來說,確實很難。學生在剪輯時,敘事邏輯性不強,鏡頭的潛在語言和輿論導向不明確,往往剪輯出來的片子讓大家看后沒有一個總體上的主旨接收感,不知道到底在說些什么,到底想傳達什么。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節奏的控制,畫面的長度,景別、鏡頭長度的選擇,包括一些必要的特技處理,甚至再加上現場音響、解說詞和音樂的配合所塑造的抒情環境,往往不能和觀眾自然的情感抒發節奏相配合,要么太長,讓人覺得節奏太慢,有些膩煩,要么就太短,沒有足夠的感情抒發空間去宣泄,這兩種都會讓人很不舒服。

4. 配音和音樂的運用。一個好的紀錄片都有一種統一的風格和情感暗含在里面,紀錄片里傳出來的各種聲音都會影響這種情愫的表達。如果配音和整個紀錄片的基調很不搭的話,就像一朵典雅的蘭花上叮著的那只蒼蠅,讓人無心去欣賞,打破了整個畫面的美感。音樂更是這樣,配樂的感覺不對,整個片子所想抒發的那種情感就會被破壞。因此,在節奏上就應該注意,什么時候播音樂,播什么樣的音樂,播多長時間,都應按照片子的敘事節奏來定,在給學生指導時,應進行重點講解。

參考文獻:

[1]雷曉艷.《電視節目主持》課程教學改革的“551”模式[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0).

[2]岳筱寧.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11).

責任編輯、校對:李金霞

The Exploration on Graduation Inspection Pattern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Journalism Specialty

Yang Lei, Cao Lin

Key words: broadcast television journalism; graduation examin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上一篇:教師基礎論文下一篇:新課改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