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制造業數控技術范文

2023-09-15

制造業數控技術范文第1篇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數控技術的應用不但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制造業成為工業化的象征,近幾年來,現代制造業大量采用數控機床取代傳統的普通機床進行機械加工,普通機械逐漸被數控機械所代替,數控機床在各個機械制造企業已成為大、中型企業的主要技術裝備。近幾年,中國的機械制造業的數控化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盡管機械制造來的數控化率很高,但是數控技術的發展與國外相比,在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差距。中國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床消費國的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數控機床進口國。我國從發展數控技術的戰略高度結合國民經濟的特點對數控技術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發展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但是仍舊存在不少問題有待于解決。

2 數控技術在國內機械制造業中的戰略意義

現代數控技術集機械制造技術、計算機技術、成組技術與現代控制技術、傳感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網絡通訊技術、液壓氣動技術、光電技術于一體,是現代制造技術的基礎,它的發展和應用,開創了機械制造業的新時代,使世界機械制造業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數控技術是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必不可少的手段,它的廣泛應用給機械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管理方式帶來巨大變化;數控技術是制造業實現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生產的基礎,現代的CAD/CAM、C1MS、UG等都是建立在數控技術上。因此數控技術是關系到國家戰略地位和體現國家綜合國力水平的重要基礎性產業,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機械制造業現代化程度的核心標志,實現加工機床及生產過程數控化,是當今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如果數控機床的發展依賴干國外,這不僅使機械制造業加工成本難以降低,而且也使整個機械制造業在技術上顯得極為脆弱,最終使我國整個機械制造業落在先進發達國家之后的被動局面。

3 數控技術在國內機械制造業中的發展趨勢

機械制造業在今天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比重越來越大,對產品的質量和成本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現代制造技術具有較高的柔性,即要求機械制造業對各種外界因素的適應能力或者產品適應市場的變化能力越來越強,于是就要求數控技術將來沿著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多軸化、復合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開放式、綜合自動化等方面發展。

3.1 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

效率和質量是機械制造技術的主體,高速度、高精度的加工技術可極大地提高機械制造的效率,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從而縮短生產周期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目前高速主軸單元(電主軸)轉速已達15000~100000r/min以上;進給運動部件不但要求高速度、且具有高的加、減速功能,其快速移動速度達60~120m/min以上,工作進給速度已高達60m/min以上。近10年來,普通級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級加工中心則從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開始進入納米級 (0.01μm) 。而數控技術的高速度、高精度對其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多軸化和復合化

多軸聯動加工使零件在一臺數控機床上一次裝夾后,可進行自動換刀、旋轉主軸頭、旋轉工作臺等操作,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復合加工,不僅光潔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多面加工機床采用復合主軸頭,由CNC系統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間接控制,可實現在一次裝夾情況下進行多個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多面加工和多軸加工可在同一臺機床上實現,還可實現傾斜面和倒錐孔的加工。例如采用5軸聯動對三維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幾何形狀進行切削,不僅光潔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當前由于電主軸的出現,使得實現多軸聯動加工的復合主軸頭結構大為簡化,其制造難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數控系統的價格差距縮小,因此復合主軸頭類型多軸聯動機床和復合加工機床的發展成為數控技術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3.3 智能化、開放式、網絡化

21世紀的數控裝備將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統,隨著人工智能在計算機領域的滲透和發展,數控系統引入了自適應控制、模糊系統和神經網絡的控制機理,不但具有自動編程、前饋控制、模糊控制、學習控制、自適應控制、工藝參數自動生成、三維刀具補償、運動參數動態補償等功能,并具有故障診斷專家系統使自診斷和故障監控功能更趨完善。伺服系統智能化的主軸交流驅動和智能化進給伺服裝置,能自動識別負載并自動優化調整參數。

數控系統開放化已經成為數控系統的未來之路。所謂開放式數控系統就是數控系統的開發可以在統一的運行平臺上,面向機床廠家和最終用戶,通過改變、增加或剪裁結構對象(數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將用戶的特殊應用和技術訣竅集成到控制系統中,快速實現不同品種、不同檔次的開放式數控系統。與此同時網絡化的出現極大地滿足生產線、制造系統、制造企業對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實現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虛擬企業、全球制造的基礎單元。

3.4 開放性

為適應數控系統向通用性、柔性、適應性、可擴展性發展并可以較容易的實現智能化、網絡化,要求數控系統的體系結構具有開放性,開放式體系結構可以大量采用通用微機技術,使編程、操作以及技術升級和更新變得更加簡單快捷。由于開放式數控系統的硬件、軟件和總線規范都是對外開放的,數控系統制造商和用戶可以根據這些開放的資源進行的系統集成,同時它也為用戶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配置數控系統帶來極大方便,促進了數控系統多檔次、多品種的開發和廣泛應用,開發生產周期大大縮短。同時,這種數控系統可隨CPU升級而升級,而結構可以保持不變。

3.5 綜合自動化

在機械制造的數控加工過程中,為進一步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減少工件在數控加工過程中的中間儲存、搬運以及縮短生產流程時間,在自動線和自動線組成的生產系統中將工件加工流程中的一些非切削的工序間的清洗、測量、裝配和試漏等加工工序集成到自動線或自動線組成的生產系統中,以實現工件加工、表面處理、測量和裝配等工序的綜合自動化。

4 結語

中國作為一個機械制造的大國,主要還是依靠勞動力、價格、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而在技術方面與國外同行相比較差距還很大。數控技術作為機械制造業的關鍵技術,應該抓住機會不斷發展,認真研究新趨勢、新技術、新理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力爭在更多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最終縮小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最終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爭取早日實現從機械制造大國向機械制造強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鹿革.《機械制造中數控技術的應用》.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0年第三期.

[2]董香萍、陳啟淵、段鳳.《淺析數控技術發展趨勢與發展途徑》.內蒙古水利.2010年第四期

[3]陶尚華.《淺論數控技術發展趨勢》.科技信息.2009年第10期

[4]趙云龍、劉清.《數控機床及應用 (機械制造與控制專業)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12-1

制造業數控技術范文第2篇

1. 五軸聯動加工和復合加工機床快速發展

五軸聯動加工相對于三軸聯動加工具備更高的工作效率, 通常是其三倍, 在加工三維曲面零件時, 可以通過刀具最佳幾何形狀進行切削, 并能達到較高的光潔度, 尤其在采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銑刀對硬鋼零件進行高速銑削淬時, 五軸聯動加工可以達到更高的效益, 但是這種五軸聯動數控系統在價格上要遠遠超出了三軸聯動, 再加上這種五軸聯動需要較為復雜的編程技術, 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五軸聯動機床的發展,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主軸, 這就大大的簡單化了五軸聯動加工的復合主軸頭結構, 也有效的降低了開發難度, 同時減少了使用成本, 與三軸聯動的價格差也大大減小, 為復合主軸頭類型五軸聯動機床和復合加工機床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2. 向智能化、開放式、網絡化方向發展

未來的數控裝備應當是集智能化、開放式與網絡化為一體的智能系統, 其智能化體現在數控系統的多個方面。首先, 在提升加工質量與效率方面的智能化可通過加工過程的自適應控制, 自動生成工藝參數等實現;其次, 在提升方便連接與使用的智能化, 及提升驅動性能智能化上, 可以通過前饋控制、自整定、自動識別負載、電機參數的自適應運算等實現;最后, 在編程及操作更加簡單上的智能化, 可以通過自動編程、人機界面的智能化等方式來實現。除此之外, 還可以實現智能診斷、智能監控等。

關于開放式數控系統, 已經有不少國家開始對其進行研究, 如美國的NGC、日本的OSEC, 以及我國的ONC等, 它主要解決了傳統的數控系統的封閉性問題, 以及數控應用軟件在產業化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并將成為數控系統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開放式數控系統實際上就是能夠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進行數控系統的開發, 通過對結構對象進行相應的增減以使其形成系列化, 并能夠在控制系統中對用戶的特殊應用與技術訣竅進行集成, 整個設計與開發過程都是面向機床廠家, 面向最終用戶的, 最終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品種各異, 檔次有區別的開放式數控系統的開發, 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結合當前數控系統的發展狀況, 筆者認為未來數控系統發展的核心問題在于解決其體系結構的規范、功能軟件開發工具的選擇、功能庫的設計等。

網絡化數控裝備能夠有效的解決生產線、制造系統及制造企業對信息集成的要求, 也是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和關鍵所在, 同時它也為實現虛擬企業等新的制造模式奠定了基礎, 因此數控裝備的網絡化也是未來數控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3. 向高速、高精加工技術及裝備發展

在轎車工業中, 若要達到年產30萬輛的標準, 那么就要實現40s/輛的速度, 并且要在生產過程中解決轎車裝備的多樣化問題;在航空工業中, 當前進行生產加工的零部件大都為薄壁或薄筋, 不具備較高的剛度, 以鋁或鋁合金為主要材料,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在滿足切削速度較高、切削力較小的條件下, 才可以更好的加工其筋或壁。近年來制造機翼、機身等大型零件開始采取大型整體鋁合金坯料“掏空”的方式, 這樣就能夠避免通過許多鉚釘、螺釘等對個零件進行聯結造成的時間上的浪費及工藝的復雜性, 同時還能提升構件強度、剛度與可靠性, 但是這一方式的實現要求加工設備具備較高的速度、精度及柔性, 在加工精度上, 近十年以來, 普通級數控機床已經從10μm發展到5μm, 精密級加工密度已經從3~5μm發展到1.5μm, 超精密加工精度已經開始以納米為單位進行計算, 并達到0.01μm, 并已經達到較高的可靠性標準。因此, 高速、高精加工技術及裝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

結論

綜上所述, 數控技術已經在制造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數控裝備的整體水平是衡量國家工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準, 也是提升國家經濟水平及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與此同時,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 對該技術的更新與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主要從五軸聯動加工和復合加工機床的快速發展、數控裝備的智能化、開放式與網絡化趨勢及高速、高精加工技術及裝備的發展三方面闡述了未來數控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前景, 我們應當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推動數控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 不斷創新, 爭取將其培育成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 并使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發揮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志友.數控技術在機械制造業中的發展[J].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3-02.

[2]劉剛;裴紅蕾.淺析數控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下旬刊) , 2013-03.

[3]王渤.機械制造中數控技術應用探究[J].價值工程, 2012-05.

制造業數控技術范文第3篇

熊彼特于1912年在《經濟發展理論》書中, 首次提出了“創新”這個概念, 之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創新理論體系。我國學者對技術創新的研究相對來說起步較晚, 很多學者把重點放在技術創新投入產出過程、技術創新階段性研究、技術創新能力及影響因素等方面, 對不同地區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

2 實證分析

文章查閱《中國統計年鑒》, 搜集到2009-2013年31個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人力投入及專利申請量, 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代表分析工業制造業的情況。

中西部的研發投入與東部相距甚遠, 且差距逐年擴大。東部11省的投入遠遠超過了中西部20個省的總和。東部規模以上企業的研發成果顯著優于中西部地區, 差距也逐年增大。

通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 選擇個體固定模型。

采用Eviews7.2結果如下:

t檢驗通過, 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顯著。最終得到模型如下:

其中Q為申請專利數量, L為研發人力投入, F為研發經費投入, i代表不同地區 (1代表北京, 2代表天津…)

由模型可知:每增加研發人員100人, 專利申請量將增加約23.18個;每增加研發經費投入1個億, 專利申請量會增加21.85個。

(1) 東部11省在相同的投入下, 技術創新產出海南最高, 其次為北京、浙江、天津、上海、福建、河北、遼寧、江蘇、廣東, 而山東技術創新效率最低。

(2) 中部八省在相同的投入下, 創新產出安徽最高, 其次為吉林、湖南、江西、山西、黑龍江、湖北, 最低的為河南。

(3) 西部12省在相同的投入下, 技術創新產出西藏最高, 其次為青海、寧夏、新疆、重慶、貴州、云南、甘肅、廣西、四川、陜西。

3 關于創新策略的建議

我國的地區技術創新發展極不平衡, 東西懸殊較大。然而在相同的投入下, 西部地區技術創新產出普遍較高, 東部地區反而較低。因此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1) 從財政上對中西部地區進行大力扶持, 鼓勵中西部地區申請更多的科技攻關項目、新產品試制、技術開發項目等。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研發投入機制, 形成包括政府撥款、企業自籌和銀行貸款的研發基金投入體系。要對于中西部資金緊缺的地區和企業, 在國家政策允許下, 金融機構應當提供更加優惠的科技基金貸款政策。

(2) 吸引科技人才到中西地區, 實施積極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研發人力資源代表了未來技術研發的發展潛力。2013年東部地區有22萬多家規模以上企業, 中部僅有8萬, 西部4萬。因此, 要將科技人才往中西部引導, 不僅要在待遇上給予支持, 還要壯大中西部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大中型工業企業, 吸引并容納更多的高層次、緊缺的科研人才到西部服務。

(3) 發達地區應合理利用資金及人力投入, 避免浪費。山東、廣東、江蘇經費及人員投入在全國名列前茅, 技術產出雖多, 但在相同的投入水平下, 反而不如其他地區產出多??梢? 研發資金、研發人員扎堆于發達省份, 造成了資源浪費。上述地區的政府和企業在項目立項審批時, 應當更加嚴格, 避免不必要的開支。

(4) 東中西部行業和企業之間可以加強合作, 實現優勢互補, 成果共享。企業之間各自為營, 重復試驗, 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不同地區具有相關產業的企業間優勢互補, 強強聯合, 有望提高彼此的技術創新效率。

摘要:我國工業制造業技術創新程度較低。創新效率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取決于R&D技術經費投入及人力資源投入。文章選用了全國31個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9-2013的研發經費投入、人力投入及專利申請量, 組成面板數據, 借助Eviews7.2分析軟件, 對工業制造業技術投入對創新效率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 建立了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通過各項檢驗, 得出中西部地區工業制造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東部地區過剩, 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據此對工業制造業技術創新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工業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工業制造業技術效率,創新政策

參考文獻

[1]陶永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影響機理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3.

[2]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3]劉巍, 陳昭.Eviews操作簡明教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3.

[4]萬勇, 文豪.我國區域技術創新投入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J].社會科學家, 2009.

制造業數控技術范文第4篇

一、先進制造技術的提出。

什么是先進的制造技術, 對此目前尚沒有一個明確的、一致的定義。但普遍公認的含義是: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業不斷吸收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的成果, 并將其綜合應用于產品設計、加工、檢測、生產管理、產品銷售、使用、回收等制造全過程的制造技術的總稱。

二、先進制造技術與機械制造業的關系。

制造業領域十分廣泛, 它包括機械、電子、食品、化工、輕工、紡織等, 但機械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根本。一方面先進制造技術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業, 推動著機械制造業的發展, 并帶動其他制造業的進步;另一方面, 機械制造技術的更新、發展又集中體現著先進制造技術, 并補充、豐富了先進制造技術。因此, 先進制造技術與機械制造業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不能忽視甚至廢棄任何一方的發展。

三、先進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業中的應用。

如前所述, 先進制造技術是一個龐大的技術群, 在機械制造的整個過程中, 無論是在產品的設計開發、還是在產品生產制造或是經營管理中都能充分利用先進制造技術。近幾年, 機械制造業業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企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由于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 現代機械制造企業逐步改變了傳統觀念, 在生產組織方式上發生了五個轉變:從傳統的順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轉變;從金字塔式的多層次生產管理結構向扁平的網絡結構轉變;從按功能劃分部門的固定組織形式向動態、自主管理的小組工作組織形式轉變;從質量第一的競爭策略向快速響應市場的競爭策略轉變;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

2. 產品設計開發應用了現代設計技術的最新成果?,F代設計的方法和技術主要有:

(1) 綠色設計。

綠色技術就是為了減輕環境污染或減少原材料、自然資源使用的技術、工藝或產品的總稱。綠色設計的目的是克服傳統設計的不足, 使產品滿足環保的要求。因此, 綠色設計也是現代機械制造業進行產品設計開發的一個重要原則。

(2) 并行工程。

并行工程是現代設計的一個重要方法。傳統的順序工程設計, 是先進行需求分析, 然后進行產品設計, 再進行生產制造, 最后是產品上市。這種設計方法, 信息是單向依次地傳遞。采用并行工程方法, 則將各個工程設計過程與其后續過程并行進行設計, 從一開始就要考慮產品整個生產周期中的所有因素, 如用戶要求概念形成、成本質量、報廢處理等。這就利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縮短研制周期。

(3) 計算機輔助設計。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以計算機為工具, 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的適用技術的總稱。在設計進程中, 人們可以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 完成信息管理、繪圖、模擬、優化和其他數值分析任務。計算機輔助設計包括的內容很多, 如概念設計、優化設計、有限元分析、計算機仿真、計算機繪圖等。

四、我國機械工業發展先進制造技術的對策。

我國是一個制造業基礎薄弱的國家, 而機械制造業占的比重又較大。盡管近十年來, 我國機械制造業不斷引進國外的先制造技術,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技改投入相對不足, 技術裝備、生產工藝、生產管理、市場觀念、人員素質相對落后。面對新世紀國際機械制造業的競爭和高新技術發展的挑戰, 我國機械制造業應采取以下對策。

1、加強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與自身制造技術的開發相結

合據前論述可知, 加強先進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業的應用, 對發展機械制造業、增強機械制造業的生命力十分必要。但同時, 我們也應注重機械制造技術自身的開發, 這對于豐富先進制造技術、促進其他制造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2、發揮企業主體作用與政府引導、扶助相結合機械制造企業是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的主體, 也是技術開發、投資的主體。

因此, 企業的眼光要放遠, 在這兩方面舍得花人力、物和財力。與此同時, 政府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應更好地發揮其宏觀管理職能, 積極引導、扶持技術較強的企業, 加大投資力度。

3、加強立足實際先行試點, 然后推廣應用。

先進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業的應用與推廣, 要立足于實際, 循序漸進, 要結合中國實際, 因地制宜, 滾動式發展。

4、加強人才培訓人才是技術發展的關鍵。

要加強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和開發, 必須提高人員素質, 加強人才培訓。應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企業家和較高職業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

5、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世界各國的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側重點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可迅速吸收應用先進制造技術, 并結合本國國情來發展機械制造技術。

摘要:論述了先進制造技術與機械制造業的相互關系, 并提出了我國機械工業發展先進制造技應采取的對策。

制造業數控技術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以西方發達國家在核心產業鏈安全體系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經驗為主要內容,以美國在核心產業鏈中主導全球化產業鏈、關鍵環節領域控制、持續研發與創新突破;日本在核心產業鏈中的高技術高質量、抓準時機轉型、政府扶持政策,德國在核心產業鏈中的設備制造、政府引導、人才培養為例,以三國的主要做法作為借鑒來發展中國的核心產業鏈安全建設。

關鍵詞:核心產業鏈;安全體系建設;西方產業鏈建設;產業鏈關鍵領域;持續研發

本文索引:劉澤慧.西方發達國家在核心產業鏈安全體系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經驗[J].商展經濟,2022(03):-062.

1 美國在核心產業鏈安全建設的做法

1.1 主導全球化產業鏈

美國主導下的產業全球化經濟產業鏈合理分工,分別由產品消費國、生產國和資源供應國共同構成。美國在整個全球化戰略分工管理體系中,不僅需要負責向全球企業提供服務輸出市場需求,還負責輸出資金和技術等方面來推動全球化的整個全局戰略統籌與整體組織。當前,全球整個產業鏈的復雜分工合作還是以美國為主導,形成了歐美以電子產品的技術創新、研發生產為主,日本、韓國等以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制造為主,澳大利亞、巴西等則以工業原材料出口為主的產業體系。

1.2 關鍵環節領域的控制

美國在產業鏈上關鍵領域始終保持著產業鏈的設計、研發及高端制造業的控制,構建長期穩定的產業鏈控制能力。美國一是在研發、知識產權、標準、戰略四個方面形成貿易壁壘,從而控制產業鏈的發展。二是基礎能力控制,針對關鍵環節控制。三是價值單元鏈控制,也就是將產業鏈上關鍵價值單元的主體企業吸納整合在一起,形成創新閉環,互通有無,共同推動的發展狀態。四是平臺軟件相支撐,企業通過軟件深深嵌入制造業設計、生產、裝配和服務各個環節,以數據貫穿實現產業鏈的控制。五是創新生態驅動,在這五種模式的驅動下,美國牢牢把握住了產業鏈的控制力[1]。

1.3 持續研發與創新突破

以無人駕駛電動汽車市場為例,特斯拉純動力電動汽車的迅速規模擴張,很快讓傳統電動車廠意識到未來的市場競爭重點領域除了電動汽車本身外,還包括電動充電樁技術、充電站通信網絡建設一系列技術[2]。美國企業在關鍵零部件、關鍵軟件等工業基礎能力方面的創新技術仍位居前列,甚至在某些領域能憑借對關鍵零部件和工藝技術的掌控牽制整個產業鏈的布局。在無人駕駛方面,美國企業憑借數據處理、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關鍵產業鏈的創新技術,正在引領未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

2 日本在核心產業鏈安全建設的做法

日本從地理位置來看屬于東方,但從國家的經濟體制來看,屬于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日本通過學習歐美國家工業化的思想及引進技術和設備,工業進步突飛猛進。

2.1 鼓勵發展高技術與高質量

在與歐美發達國家實體經濟實力差距較大的實際情況下,日本制定和組織實施《外資法》,鼓勵企業積極引進先進的外國創新技術。企業根據這些高新技術在符合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改良和不斷創新,并設計生產開發出更加能夠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技術產品,從而大大縮短了日本趕超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進程[3]。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日本地區經濟成長增速大幅高于美國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工業技術的進步。

2.2 抓準時機轉型

20世紀60年代,第一階段,日本勞動密集型產業制造業轉型升級,并在二戰爆發后,承擔起物資生產及加工,美國也愿意對日本不斷轉移技術和專利,使日本制造業重新振興。第二階段,日本逐漸轉型到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迅速打開制造業市場。第三階段,在關鍵核心產業技術的突破,實現制造業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日本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領頭羊,在企業及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來推動本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使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崛起占據壟斷地位[4]。在日本傳統制造業的發展路程中,部分傳統企業主動轉型到需要更高技術準入門檻且市場競爭并不激烈的商用市場,它們至今仍是民用市場的有力直接競爭者,比如自動電梯、液晶顯示屏、索尼的前置攝像頭等。

2.3 政府扶持政策

日本政府根據不同階段國內技術產業結構發展的實際狀況,制定和研究實施不同的國內產業政策,引導國內企業的技術生產和服務經營發展方向。在產業金融、財政及稅收、技術上都給予政策支援,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例如,戰后初期,日本制度實行“傾斜生產方式”,將有限的煤炭資源統一分配使用,向其他煤炭特色產業發展傾斜后,又逐漸將其擴展到其他特色產業。20世紀50年代,日本先后兩次成立日本開發銀行、日本進出口銀行、中小企業發展金融投資公庫多家政策性專業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專項融資服務支持。

3 德國在核心產業鏈安全建設的做法

3.1 設備制造的研發與技術創新

以設備制造為例,德國是汽車制造業和汽車配件工業強國,高檔汽車占據全球市場的70%。德國的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據優勢地位,原因是德國在核心產業鏈的設備制造上的強大,一是德國注重汽車的研發和制造,在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研發方面相當巨大。二是機械設備的制造范圍廣且具體化。在機械設備中有32個細分領域,16個重點領域,這些機械設備制造企業不僅可以應用于汽車制造配件,還分布在鋼鐵、化工和自動化多個領域。

企業的高研發、高質量。企業作為制造業的創新主體,需要不斷創新產品與技術來參與市場競爭,且將基礎科學和現在的科技發展結合起來?;A科學能夠轉化科學、應用科學結合,并促進其他領域的研究和創新。

企業之間分工合作,上中下游緊密配合。泛指一個企業之間的緊密產業分工合作,一個企業的分工處在整個產業鏈上游、產業鏈中游和企業處在整個產業鏈下游之間的緊密合作相連接的工作[5]。在汽車行業中,汽車廠與上游供應鏈建立牢固的關系,以便準確得到需求信息。同時,與下游保持緊密聯系,將生產出的汽車分銷各地,不僅對企業形成巨大的優勢,還是整條產業鏈的優勢。

3.2 政府的積極引導

德國政府在制造業的主要作用表現在推動產業結構良性調整、宏觀調控和產業的全方位基礎服務三個方面。德國政府對傳統行業整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使機械、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6]。為保證工業的順利發展,德國出臺七大政策:(1)滿足工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2)增強創新能力。(3)加強工業融資支持。(4)保證主要能源供應。(5)保證主要原材料供應。(6)改善產品出口環境。(7)制定特定工業領域的特殊政策,為工業保駕護航。

3.3 注重技術性人才

德國培養了大量不同類型的人才,用于未來發展在各行各業之中。德國采用“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一元”為職業學校,“一元”為各行業的企業。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把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直接應用于實踐當中,從而培養高理論與高技術相結合的實踐型人才[7]。同時,德國擁有豐富的技工人員,這些技工人員有著高超的手藝、嚴謹規范的契約精神,他們的實際應用專業技術能力高。在德國,這類專業技術培訓在企業內部的實地體驗訓練十分普遍,使他們的技術可以完全面對市場,學生的技術能力也可以適應市場發展水平。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專業的技術人才是成功的根本(見圖1)。

4 發展中國家產業鏈安全建設可借鑒的經驗

4.1 培養人才擴大知識儲備

以日本為例,長期以來注重人才培養,提高國民職工整體素質,促進人力資源市場潛力進一步充分開發,即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積極實施福利政策引導海外優秀人才大量流入制造業;將傳統職業教育方向延伸到企業職場,鼓勵民營企業不斷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學習掌握新專業知識、新職業技術,以便更好地掌握適應新產業技術、新模式,從而有效滿足制造業及市場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對高端信息化和專業化技術人才的巨大需求。

4.2 自主研發積極轉型

通過借鑒國外可以明顯地發現,只是依靠國內模仿國外的研發成果創新生產技術,具有很大的外生性、被動性和在技術上的跟隨性,而依靠自身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的內生性、主動性和率先性[8]。所以,在發展我國產業鏈問題上,需要依靠自身發展并加以借鑒國外技術,以發展核心產業鏈推動發展核心技術鏈。而發達國家是以核心技術鏈推動核心產業鏈,并使核心技術鏈與核心產業鏈互相促進。我國發展新興技術源與新興產業源的模式具有不同[9],一方面制造業未來發展趨勢需要積極充分利用現有較完備的制造產業基礎配套服務設施和制造業金融服務體系,促進我國新興產業、制造業和新興實體市場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制造業發展需要充分兼顧和有效整合利用“外循環”,促進高效和高質量的發展,向現代創造產業大國和現代制造服務強國方向轉型。

4.3 基于核心產業對核心技術整合升級

發展中國家雖然自身具有提供社會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多個基本方面的優勢,但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比較依賴發達國家,若想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就需要高新技術和先進產業的綜合協同發展。我國企業發展起步的各個階段建立了一系列與發達國家相同的戰略重點技術和核心技術產業鏈。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產業鏈。在發展過程中,我國企業能夠促使舊一代核心技術產業鏈重新升級成為新一代核心技術產業鏈,從而使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從低層次國家經濟社會形態到更高層次國家經濟社會形態的快速演變,進一步加速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10](見圖2)。

4.4 政府的積極引導

首先,依照德國政府在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我國在構建創新體系時,也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開展統一部署規劃發展適合我國國情、技術水平、經濟水平的戰略規劃。發展中國家要想在關鍵產業和核心技術上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就必須完全擁有自己的經濟核心技術鏈和國家核心技術產業鏈。其次,重點發展新興產業和薄弱環節,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完善保障機制,從經濟投入、人才投入、研發投入、政策優惠和法律保障等,以便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最后,需要不斷完善配套體系,整合企業資源,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并培養技術型人才,深入學習企業的工匠精神,打造企業特色,提高企業質量、加快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夏小禾. 美國是如何控制產業鏈的?[N]. 機電商報,2020-06-15(A02).

彭蘇平. 特斯拉的AI野心[N]. 21世紀經濟報道,2021-08-24(010)

周毅,許召元,李燕.日本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中小企業,2020(9):79-80.

金田林,吳泓毅,王振東.日本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經驗鏡鑒[J].未來與發展,2021,45(4):52-56.

朱曉靜,閆震霞.德國制造業發展經驗對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啟示[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9(4):92-97.

蒙禹霏.“工業4.0”背景下德國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關橋.吸收外來技術重在創新[J].學會,1999(12):5-6.

田雨佳.“德國制造”的發展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7):48-49.

韓江波.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核心技術鏈和核心產業鏈[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7(3):41-46.

韓江波.基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技術鏈與核心產業鏈之間的互促[J].湖北社會科學,2009(3):99-102.

上一篇:數控技術機械加工下一篇:家庭農場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