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范文

2023-03-20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按照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2012]第55號令)、《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規函[2014]35號文)等要求,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編制了《湖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為了夯實規劃編制基礎,明確規劃思路、目標、方案及實施措施,為規劃編制提供翔實依據,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規劃編制前,規劃編制項目組完成了包括“礦山地質環境專題研究”等共七項規劃專題研究工作。本文就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主要指標進行研究。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恢復;主要指標研究

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主要指標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規劃指標主要包括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面積、廢棄礦區土地復墾面積,均為約束性指標。

主要根據我省目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現狀、土地復墾情況、有關法規、政策要求及“十三五”期間礦產資源開采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分析資料,提出約束性指標,并將指標分解、落實到后續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重大工程、礦區土地復墾重大工程、礦山復綠行動重大工程等之中。

1.1 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指標

據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綜合評估分區結果,我省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較嚴重區總面積4020.5224平方公里。

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 2015年11月)、《國土資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16]63號)、《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關于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通知》(財建[2016]725號)等政策性文件,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促進全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和生態國土建設,規劃2016~2020年,中央財政、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的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面積:40.21平方公里(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較嚴重區總面積10﹪)。

依據《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管理辦法》(省政府令2007年第298號)、《湖北省財政廳、湖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貫徹執行<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管理辦法>》有關問題的通知”(鄂財綜發[2007]42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的實施意見》(鄂政辦發[2015]80號)等文件精神,規劃2016~2020年,市級財政、縣級財政以及多方籌措的社會資金支持的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面積:40.21平方公里(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較嚴重區總面積10﹪)。

1.2 廢棄礦區土地復墾指標

根據湖北省礦山土地利用現狀,必須嚴格執行《土地復墾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92號 2011年3月5日公布)、《湖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貫徹實施<土地復墾條例>的通知》(鄂土資發[2011]102號)、《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2012年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第4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同時遵照《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45號)、《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管理辦法>的通知》(國土資規〔2015〕1號)等文件精神,組織落實好礦區歷史遺留損毀土地、新開工礦活動損毀土地的復墾工作,礦業開發占用及破壞土地資源得到恢復與控制。規劃到2020年,廢棄礦區土地復墾面積75平方公里。

2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分區

2.1 分區原則及依據

2.1.1分區原則

(1)按照《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技術規程>和<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5]9號)要求,參照《全國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修改稿)》(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2012年3月),依據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綜合評估分區結果,結合礦山地質環境發展變化趨勢分析。

(2)在劃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分區時,主要考慮突出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使礦山環境預防、保護、治理工作更有針對性,以達到提高礦山環境監測精度、實現礦山環境的有效保護、確保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成效顯著。兼顧考慮國家、企業和社會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承擔能力。

(3)按照“區內相似,區間相異”的原則,在具體分區時,首先明確各區屬性,制定分區依據,確保不出現存在交叉屬性的區域。

2.1.2分區依據

(1)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主要包括:礦山環境問題嚴重的大中型老礦區;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后社會、環境、經濟效益明顯的礦區;城市周邊、重要交通干道兩側礦山環境破壞較嚴重的礦區;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開采破壞嚴重的礦區。

(2)礦山地質環境一般治理區。主要包括: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造成較大破壞、礦山環境問題對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的區域。

(3)礦山復綠重點區。主要包括:湖北省境內重要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直觀可視范圍(簡稱“三區兩線”)。

(4)礦區土地復墾重點區。主要包括:《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2015年11月)確定的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土壤保持重要生態功能區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地區〔2015〕1400號)、《中共湖北省委辦公廳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北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鄂辦發〔2011〕40號)確立的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之內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區損毀的土地。

2.2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分區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分區結果主要依據《2012~2013年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報告》(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 2014年11月)相關成果,并根據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要求、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的最新政策、治理資金投入新動向、政府相關職能管理部門的需求作出適當調整。

全省共劃分出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礦山地質環境一般治理區、礦山復綠重點區以及礦區土地復墾重點區等。

1)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全省劃分出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38處,總面積2020平方千米。

2)礦山地質環境一般治理區:全省劃分出礦山地質環境一般治理區49處,總面積2000平方千米。

3)礦山復綠重點區:全省劃分出礦山復綠重點區9處,總面積211平方千米。

4)礦區土地復墾重點區:根據湖北省礦山土地利用現狀,擬定需要中央財政、省級財政重點投入的礦區土地復墾重點區7個,總面積495平方千米。

3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部署

3.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的確定原則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程是保護礦山環境、治理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恢復礦山生態功能、保障礦山環境良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為保證在時間和空間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部署的合理、科學,需堅持以下原則:

3.1.1堅持統籌規劃原則

在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重大工程規劃的過程中,考慮我省國民經濟的實際發展水平以及承載能力,始終堅持統籌規劃以及突出重點的原則,相關管理人員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及量力而行,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礦山地質的實際環境保護與治理區域的成果,從時間維度以及空間維度上對治理工程進行合理化安排,從而制定出科學化的實施方案,實現目標的明確化,做到治理工作的務求實效,腳踏實地的完成治理任務。

3.1.2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不僅要高度重視影響范圍的實際大小、地面塌陷突發性礦區治理以及危害相對嚴重的邊坡地質災害治理,而且還必須要兼顧礦區附近區域的水資源枯竭情況以及飲用水污染情況,就礦區居民生存環境進行嚴格治理,從而最大限度減少礦地糾紛,有效維護礦區周圍日常生產生活秩序,確保礦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起到預防以及減少礦區經濟損失的重要作用。

3.1.3按照輕重緩急,分批實施的原則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以及先進化的科學技術作為治理保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考慮到相關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條件,進行分批治理,從而確?;謴椭卫砉こ痰淖罱K質量水平,實現預期治理效果。

3.1.4注重治理成效,強調可操作性原則

在礦山治理項目立項的時候,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認真開展前期論證工作與預期效益分析工作。在條件要求等同的時候,需要優先安排那些技術先進以及方法可行的項目,做到投入產出的合理化,增強治理效果。

3.2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部署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主要部署在歷史時期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礦山環境問題對生態環境、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造成較大影響的區域。重點考慮如下幾個方面:(1)新中國成立前和計劃經濟時期建設的國有大中型老礦山、閉坑礦山和無法找到責任人的礦山,礦山環境問題嚴重。(2)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問題隨時對當地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的礦山。(3)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社會、環境、經濟效益明顯。

基于以上原則,本省重大工程主要以黃石、宜昌和荊門等礦山密集地區作為重點,將閉坑礦山以及正在生產中的國有大中型礦山作為治理重點,爭取國家恢復治理項目和資金投入,適度配套地方恢復治理資金,督促礦山企業按照法定程序積極履行相關的礦山環境恢復以及治理義務。具體來說,在實際恢復治理工程開展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就礦區內部已經被破壞了的土地實施復墾以及綠化,然后就礦渣以及廢水等實施無害化處理或者是再回收。

治理工程主要針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兼顧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優先安排對人居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大,危害重的老礦山,加強綜合治理。

根據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現狀,研究提出需中央財政、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部署在38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布置44項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工作區總面積40.49平方千米;需市級財政、縣級財政以及多方籌措的社會資金支持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部署在49個礦山地質環境一般治理區,布置49項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重大工程,工作區總面積39.92平方千米。

3.3 礦區土地復墾重大工程部署

根據湖北省礦區土地復墾重點區現狀,在我省重點城鎮周邊歷史遺留的群采點(廢棄露采場),研究提出需中央財政、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的礦區土地復墾重大工程部署在7個礦區土地復墾重點區,布置7項礦區土地復墾重大工程,工作區總面積75平方千米。

3.4 礦山復綠行動重大工程部署

依據《湖北省“礦山復綠”行動實施方案》(湖北省國土資源廳 2012年12月)、《湖北省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創建礦山復綠實施方案》(湖北省國土資源廳 2016年7月),優先在重要的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直觀可視范圍(即“三區兩線”),以及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區,研究提出需中央財政、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的礦山復綠行動重大工程部署在9個礦山復綠重點區,布置9項礦山復綠行動重大工程,工作區總面積31平方千米。

參考文獻:

[1]張金林,王維.湖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礦山地質環境專題研究報告[R].武漢: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2016.

[2]李書濤,李紅梅,顏代蓉,張金林,等.湖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R].武漢:湖北省國土資源廳,2017.

作者簡介:張金林(1975),漢族,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研究。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邯鄲市武安市由于礦產資源豐富,當地對其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挖掘,挖掘出較多的煤礦資源較大,致使當地出現多處有采空區、水資源遭到污染、土地廢棄嚴重和地質環境結構變復雜等問題。因此本文以燕山西部鐵礦區礦山為例,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做出改進措施,切實的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保護,降低在開發的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污染的問題。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環境治理 因地制宜

1.測區概況

本次所要治理的區域位于武安市西寺莊鄉中寨村北約2.0km處,中心地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4°06′33″,北緯36°48′01″,總治理面積達到了0.731km2 。治理區位于太行山東麓與華北平原接壤處,屬低山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燕山海拔500m左右,為治理區制高點,南部三個山丘夾兩個溝谷,均呈長條狀。治理區山坡較多,存在大量廢棄農田,較少的植被覆蓋。本地區年降水量中等偏少,無常年性地表徑流,并且水源順山體裂隙入滲到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排泄,地表水較少。

2. 礦山現狀及問題

2.1水資源問題

測區范圍內,礦山的開采方式都是采取的露天開采的方式,最低開采標高位于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之上,礦業活動未造成含水層破壞,雨水地表徑流發生變化,水源順山體裂隙入滲到地下,地表水變得更加稀缺。

2.2礦區周圍問題

治理區內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多。南部為三個山丘夾兩個溝谷,三個山丘山坡上私采亂挖的群采現象十分嚴重,大量土地荒蕪。小型采坑眾多,方量最小0.5m3,最大20m3,廢棄渣堆隨意堆積于群采區周圍。

3. 主要施工方案以及工程量

3.1施工原則

采用“因地制宜、重點突出”原則,對本測區進行環境治理和改善。在對治理區進行治理時應減少對現有周邊環境的污染。布置溝道時應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溝道或者洼槽,在對治理區進行充分的考察和評估之后,礦區采礦應減少開挖工程量,以降低工程造價。溝床縱坡的選取應盡可能選擇坡度較大的,并且最好與天然坡度與坡向相同或近似,以減少開挖工作量。對排水溝上部及兩側的地表水,應進行進行攔截和排放,防止地表水大量入滲,造成兩側坡的滑坡。綜合利用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對掌子面、渣堆、殘山、采坑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整治。

3.2工作完成情況

修建了長約2151.3m的截排水溝,改造并增設道路2845.4m,在相應排水及輸水處鋪設4829.5m長供水管道。

為填埋和整平采區礦坑和地表,共整理處殘山土石方445705.4m3,需削掉不穩定斜坡62982m3 ,原有和改善過程中出現的危巖和平臺臺面覆土分別有19314m3和190684.35m3,都一一進行了清除。擋土墻基槽開挖12661.5m3,干砌石擋土墻15579.65m3,漿砌石擋土墻18528.86 m3,修建排水溝1024.5m3,修建支道1027.4m,修建田間道路1818m;鋪設供水管道4829.5m,外購土110875 m3,為充分利用山坡荒廢田地和改善周邊環境,種植了1722株核桃樹,59120株荊條,1134株柏樹和313株楊樹等。

4. 工程項目治理前后對比

4.1地表處理

在未進行改良前治理區地表覆蓋許多砂石,地面坑洼較多,有許多坡度較陡的土坡,如圖4-1所示,通過治理,環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地面抹過石灰,變得較為平坦,坑坑洼洼被填平,陡坡也被進行了治理被進行削坡,沒有原來的陡峭。

為進行治理前,植被覆蓋度較少,只有少許的荒草和灌木,不能夠對水土進行很好的保護,如圖1所示,進行治理后原有的荒草被小麥、蘋果等水果和農作物所代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礦區的周邊環境,如圖1和2所示。

5.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取得

項目受到省廳、市局及專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并多次蒞臨現場指導工作,其中一期、二期項目治理完成后,恢復林地、梯田總面積約486.6畝,治理區內種植核桃樹、蘋果樹等多種經濟農作物,且建有大型魚塘兩處,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有效的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改善了環境空氣質量和礦山生態環境,為當地的礦山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參考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從長遠發展來看,將會產生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6結束語

經對治理區域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綜合現有資源和資料,為治理區域的治理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并進行實地操作,經過對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為本單位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培養和鍛煉了技術隊伍,為后續項目的順利承攬打下了堅實基礎。

[1]彭茜,程宏偉,喻上坤.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困境與出路分析[J]. 中國礦業,2017,(05):20-24+45.

[2]董宇婕.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 中國金屬通報,2017,(03):59+53.

[3]劉瑞平,徐友寧,何芳,喬岡,張江華,柯海玲,陳華清.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研究[J]. 青海環境,2016,(03):102-108.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礦產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日漸凸顯,工業化與市場化建設過程中,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對礦山地質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礦山地質資源開發過程中,出現了系列的地質環境問題,本文將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防治性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礦山資源 地質環境問題 防治策略 研究

社會經濟快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各種礦產資源的質量和需求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通常會伴隨著一系列的礦山地質環境變化等問題。由于礦山礦地質環境與生態平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該區域的地質與生態環境也變得非常的脆弱。礦山地質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失衡,多表現為為區域性的生態環境污染、水資源遭到破壞以及植被破壞和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甚至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地震等環境地質災害。因此,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 當前國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析

隨著礦山開采行業的發展,雖然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應當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實踐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總結之,主要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1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形式

據調查顯示,當前國內礦山地質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地質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等現象,尤其是山體崩塌、土地沙化以及泥石流和土壤與水質污染等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礦山地質環境污染中的大氣、水質以及廢渣污染。實踐中可以看到,礦山地區環境中的大氣污染主要來源于煤礦生產中的粉塵、易揮發的氣體等,這種污染物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質量。尤其是煤矸石的存在,給大氣污染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不僅嚴重影響了地下水,而且對土質環境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這主要是煤矸石自身的特點決定的,煤矸石本身具有較強的可燃性、爆炸性特點,一旦燃燒、爆炸,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直接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礦產資源開采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石、尾礦以及冶煉廢渣等,大量堆積在一起,長期不處理,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因為這些礦產資源副產品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有毒有害物質,而且還存在著大量的廢棄礦石長期裸露、堆放現象,不僅會影響水資源,而且可能會導致該區域的土地嚴重沙漠化。同時,采礦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可能會對潛水層進行破壞,導致出現疏干性排水現象,最終影響地下水水位,使其出現明顯的下降,甚至引發河流斷流、導致原來較為穩定的一些水環境發生不良改變,比如地表水漏失、區域水不均衡以及地下水資源嚴重枯竭等現象,嚴重影響礦山地質環境。

第二,礦山地質環境污染中的固定廢棄物污染問題。礦山地質資源開發過程中,通常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同時還可能會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嚴重坍塌等問題,由于對礦產資源的開采的不合理造成了地下采空,或者對地表的開采影響了斜坡的穩定造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其中煤礦帶來的地質危害最為惡劣。礦山開采過程中,通常會伴隨著很多的廢渣產生,比如煤矸石、尾礦等廢棄物,因其長期堆積和存放,會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大量的耕地與基本農田本占用,一旦遇到陰雨天氣,廢棄物中的重金屬酸水、微量元素等,會隨著雨水逐漸滲透到地下水中,并對地下水源產生嚴重的影響。比如,在煤礦資源開采過程中,尤其是各種金屬礦山開采區域,礦區排出大量的廢水,呈嚴重的酸性,大量無序化廢液的排放,導致一些含有銅、砷以及鎘和鋅含有毒有害重金屬大量存在,一旦排入水系之中,必然會影響水資源。

1.2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對于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而言,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礦山地質資源開發企業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很多程度上是因為理念指導水平較低造成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關注點都放在了安全生產以及經濟效益的實現方面,嚴重忽視了礦山地質環境的有效保護,實踐中缺乏正確的思想指導,以致于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出現了偏差。

其次,缺乏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導致了礦山地質環境污染問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到安監、國土以及環保等部門,而當前國內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存在很多的空白,沒有將責任具體落實到位,也沒有明確的部門分工,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協助,因此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屢見不鮮。

最后,當前國內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實踐中可以看到,當前國內礦山環境監管力度明顯不足,這主要表現為國內現行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管機制不到位,執法監督管理力度明顯不足。

2 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對當前國內礦山地質環境管理中存在著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分析,筆者認為要想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應當。

2.1 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管理機制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過程中也應當加強環境保護,認真做好監督管理機制,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相應的管理機制,比如控制性與激勵性政策。實踐中可以采取禁令、標準以及配額等方式和方法,采取市場調度管理機制,以稅收、排污權交易以及給予一定的補貼等方式,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對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中而言,實際操作過程中不能僅僅將一種或幾種政策性工具作為救命稻草,而是應當對其進行全面的考慮和綜合應對。第二,要正確認知礦山地質環境中存在著的主要問題及其性質,做好相關信息的收集與成本控制。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工作而言,應當走好相關信息的收集與成本控制。比如,礦山地質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應當正確處理開發活動與周圍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對信息處理的難易程度以及要承擔的成本問題進行全面的考慮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激勵與約束相容的環保機制。第三,制定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與土地資源復墾方案。實踐中,應當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土地復墾開發落實方案,全面調動各方、各單位和個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整治與土地資源復墾方案。對于現役礦山、新批建的一些礦山而言,應當嚴格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以及誰治理和誰受益的基本原則,并將其有效地納入到礦山地質資源復墾與地質環境恢復方案之中,真正的落實到實處。

2.2 采取有效的經濟對策

在礦山地質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應當不斷增加環境保護與整治費用的投入,將廢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全面整治經費有效地納入到財政預算管理體系之中,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保障機制。在此過程中,應當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保與整治投資力度,在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項目開發過程中,應當不斷增強環保示范效應,不斷完善礦山地質環保與整治中的經濟優惠政策,以多元化投資管理機制為基礎,不斷調動和激勵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大力鼓勵礦山企業按照市場機制及“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把礦山治理經費納入企業發展資金預算中;通過土地租賃承包等形式,吸納社會資金進行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重建。

同時,還要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境監管力度,建立保護與治理責任機制。以誰破壞、誰恢復為原則,給于其適當的優惠和資助,鼓勵并調動礦山企業開展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積極性,推動治理工程的實施。

2.3 加大礦山地質保護教育宣傳力度,拓展地質環境整治資金來源

實踐中,應當不斷深入開展關于環境保護教育宣傳活動,不斷提高公眾參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人人保護地質環境的良好氛圍。對于現行的法律政策而言,其雖然是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依據,但地質環境整治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實踐證明,只有強有力的經濟后盾,才能大幅度降低地質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耗能,以減少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過程中,應當給予其一定的經濟政策傾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資管理機制,鼓勵和調動全社會力量,妥善解決當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資金問題。

3 結語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關系著礦山開發行業的發展,但實踐中因理念、模式問題的存在,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屢見不鮮,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則可能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應加強對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為礦山地質環保事業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張興,王凌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中國礦業,2011(8):52-55.

[2] 黃霞,齊冉.礦山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評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1):32-34,55.

[3] 風華,梁振杰,張梁.解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5(2):25-27,35,47.

[4] 申健,李巧剛,劉曉曉,等.北京市在生產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防治對策[J].資源與產業,2012(2):76-80.

[5] 呂軍,李利,侯俊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體間的博弈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1):124-129.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進行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改善環境,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為主要的目的進行。同時應該對相關的地質環境治理技術進行研究,切實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改善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為社會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本文以某露天建筑石料礦山為例,就露天礦山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以及對同類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做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

1 露天礦山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

1.1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目前露天開采礦山是對我國的礦產資源的開采的主要方式,很多小型礦山企業安全管理意識淡薄,管理基礎差,而且礦山開采工作人員素質偏低,缺乏安全意識,導致開采中操作不規范、違規等問題,給開采帶來了安全隱患。一些礦山企業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過度開采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難以逆轉的傷害,為未來的礦山地質環境埋下了諸多隱患,極易產生礦山地質災害問題。

1.2 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資金投入不足

當下我國的相關法律和政策多數遵循由誰進行礦山開采導致了對地質環境的損壞就由誰來治理,但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執行問題,存在一些企業開采卻不治理的現象,同時還存在計劃經濟時期進行開采的礦坑,沒有相關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資金。并且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且金額較為巨大,單靠相關企業往往無法進行負擔。同時一些小企業,特別是多個企業共同承包一個礦山時很容易發生責任不明確,礦山閉坑后企業撒手不管只留下礦山地質環境已經被嚴重破壞的情況。

2 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

2.1 礦區植被恢復治理技術

2.1.1礦區恢復植被的選擇

植物種類的選擇是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植被恢復治理重建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進行植物種類的選擇時不僅要選擇可以滿足當前地質環境要求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較強的,還要考慮到實際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選擇,且還要考慮到相關植物對地質修復的作用,例如選擇可以固氮的植物等,為了保證存活率還可以優先選擇地區自身的優良樹種進行種植或科學合理的對相關樹種進行引進。但在進行具體的選擇時要側重與植物本身生存能力和對地質環境的改善能力,諸如抗旱、抗寒、抗澇、抗堿、可以鞏固水土等,不可過于追求美觀和經濟效益,對于可以在礦山土地上正常生長的植物要進行優先考量。

根據很多學者的研究,已有將近200種植物在不同類型的尾礦庫上自然定居生長,許多一年生和兩年生植物如高羊茅、狗牙根、馬棘等可以作為先鋒植物選用。例如浙江省某建筑石料礦山宕底栽植灌木植物品種為女貞和喬木植物品種為木麻黃;坡面掛網客土噴播和平臺不掛網客土噴播草本植物為海桐、高羊茅、狗牙根、紫花苜蓿,木本植物為馬棘、美麗胡枝子、棘槐、傘房決明。

2.1.2礦區植被的基質改良

土壤是植物進行生長的基礎,健康良好的土壤是植物健康生長的必要條件。在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過程中,研究礦山地基質改良的復墾材料和土地整理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影響植物生長的土壤條件主要有三種:物理條件較差、營養物質匱乏、堿性酸性過高存在對植物有毒的化學物質或生物。

因此,對礦區的土壤進行優化改良的主要措施有:對土壤的物理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的改善使其更加適合植物生長;對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含量進行檢測并對缺失的營養物質進行添加;改善土壤的酸堿性并對土壤中的有毒物質進行去除。在一些礦山由于其根本沒有土壤層,所以基質根本無法進行改良,這時就需要先將基質進行覆土作業在進行改良工作,使其滿足植被生長要求。還有一些礦山存在毒性較大的問題,這時直接進行改良的難度往往較大,所以也可以先將原有的土壤層進行消除或鋪設隔離層將原有的地面隔開,再在進行新的土壤層的鋪設從而改良植被基質。在礦業的基質存在土壤層且毒性小改良的難度較小時可以直接對其進行改良即被稱為客土法。同時還有一些礦山雖然無土壤層但是卻具備一定的直接改善條件也可以進行直接的改善,這種方法被稱為直接改良法。

2.2土地復墾技術

對礦山的土地利用方向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對礦山采取一定的措施就是土地復墾技術。在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后往往根據實際情況將礦山用于種植、綠化等多種方面,在具體的過程中還要根據需要對土地進行肥化、凈化、恢復等措施。

2.2.1工程復墾技術

工程復墾是根據采掘工程的需要,對露天礦山按照地形、地貌現狀以及生態修復方面的要求,進行邊坡的削坡、清坡和整治,和必要的擋墻、防排水系統工程、邊坡加固以及環境治理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2.2.2生物復墾技術

生物復墾是工程復墾的延續,是土地復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篩選作物品種;作物輪作和間種;各種培肥措施;監測土壤及農作物有毒有害元素,采取措施減少危害;加速復墾地生土熟化,邊坡植被覆蓋,農、林、牧、漁、副等復墾模式的優化配置等。這些措施對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水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2.3土壤環境質量修復

土壤環境質量的修復十分重要,土壤是一個生態環境的基礎,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保障一個生態環境的正常運行,在對土壤進行恢復時往往需要使用多種方法,如物理方法多用于土壤過于嚴密的情況,對土壤進行松土作業,具體的措施有機械松土和爆破松土等。營養結構的修復往往是對土進行相關缺失的營養物質的添加。而土壤的酸堿性、結構、質地等則使用化學法進行恢復。除了化學修復外還有微生物及動物協同修復法,如植物微生物及動物的協同修復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降低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或使其完全無害化,從而使被污染的土壤環境能夠部分或完全恢復到初始狀態。

3 結束語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但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存在著對礦產資源不規范開采的問題。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使得原有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改善此狀況,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的研究就至關重要。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員去研究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相關技術,以此促進我國環境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聰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2):161-162.

[2]劉元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18):3711-3711.

[3]王江.露天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 [J].維普,2015(10):1673-2251.

(作者單位: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簡要闡述露天礦開采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針對不同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指出實現露天煤礦生產與礦區生態環境重建一體化,是煤礦企業自身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與必然結果。

關鍵詞:露天礦;環境影響;治理措施;生態恢復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ining area of coal mine

Zhao Zhong,Li Xiao jun

(1.God of victory North China electric energy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Inne Mongolia 026000;2. Xilin Gol League environmental monitor station, Inner Mongolia 026000)

我國煤炭資源量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的90%以上,每年消耗的一次能源中煤炭占70%以上,而且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這種狀況都不會有大的變化。我國適于露天開采的煤炭資源儲量大約為490億噸。目前,我國露天礦煤炭產量占總產量的5%左右,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2-14%。據統計,我國露天開采每萬噸煤炭約破壞土地0.22公頃,其中挖掘破壞0.12公頃,外排土場占壓0.1公頃。露天開采時破壞土地面積為露天礦采場本身面積的2-11倍。下面談一談露天煤礦開采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1 露天礦開采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1.1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露天礦開采對土地的破壞主要表現為挖損、占壓、塌陷,造成土壤的酸化、鹽堿化和鹽漬化,從而使得土地沙化和土壤貧瘠化。一般來說,裸沙1畝,風力和水力侵蝕將影響鄰近3畝土地;沙化土壤有機含量將減少79.2%,全氮量減少77.7%,全磷量減少15.5%,物理性粘粒減少50%,造成原始土壤的嚴重貧化。

所有挖損、占壓、塌陷和其它一切對地表的人為擾動,都會破壞原有的自然景觀和生態植被,有些破壞是毀滅性的、不可逆的,在風力和水力侵蝕的作用下使得水土流失情況加劇。

1.2 煙塵與粉塵及有害氣體

1.2.1 有組織排放的煙塵

礦區內各類鍋爐、燃煤電廠等排放的煙塵。

1.2.2 礦區作業面產生的煙塵

采場工作面、采場煤幫暴露時間過長、煤層氧化燃燒;煤層中作為剝離物進入排土場的損失煤引起自燃;選煤廠煤矸石的自燃;露天儲煤廠和儲煤堆的自燃等產生的煙塵。

煙塵中含有SO2、NOX、CO、H2S等有害氣體,對生態系統構成影響。遇到雨水和潮濕的空氣生成酸性硫化物,其腐蝕性非常強,從鋼鐵、水泥構件到人體均會受到腐蝕和侵害。

1.2.3 礦區粉塵

礦區塵源主要來自大型剝離設備的采掘、運輸及排土作業粉塵;煤的采掘、運輸、儲煤、粉碎及作業過程粉塵;輔助設備作業粉塵;穿孔爆破粉塵;選煤廠;道路運輸粉塵等。粉塵附著在植物葉片,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陽爆曬溫度升高會灼傷植物。

1.2.4 煤層氣排放

煤層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通過直接排放、燃燒排放、通風系統排放。甲烷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能使對流層中的臭氧增加,使平流層中的臭氧減少。

1.3 對水循環系統的影響

1.3.1 對地下水的污染

煤礦開采不但對地下水的正常循環與補給產生影響,而且造成嚴重污染。例如:煤層中硫含量高,且伴有硫鐵礦,氧化成酸過程大大加快而形成酸性水造成pH值超標、硫酸根離子含量偏高、鐵離子含量高等;礦坑水在氧化成酸的過程中對含水體圍巖不斷溶蝕,造成地下水總硬度偏大;開采條件下酚類有機反應加快造成礦坑水中酚含量增加;汞主要與煤系地層中的黃鐵礦與朱砂伴生,在煤礦開采時,朱砂被加速氧化溶解,而使汞離子進入水體;受礦坑水污染的地表水,直接補給淺層地下水,致使淺層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3.2 對地表水的影響

首先,隨著煤礦開采量的不斷增加,礦坑水排出量增加,由于河水的自凈能力很弱,在河水斷流時期,河道容納的幾乎全是污水。因此,未經處理的礦井污染水直接排放,造成對地表水、土壤等的環境污染;其次,由于煤層淺埋藏區煤礦開采采空面積不斷擴大,采空區導水裂隙帶和地面塌陷范圍也隨之擴大,造成河川徑流量大量滲漏,使地表水與地下水、礦坑水發生了直接的水力聯系地表水在匯流區及徑流區水量漏失嚴重,河川徑流明顯減少。

1.4 噪聲與振動

噪聲與振動源主要有以下類型:

1)空氣動力源。如風機、風扇、跳汰機和風閥等。

2)機械動力源。如鉚槍、振動篩、溜槽、各種采掘設備和運輸設備,以及其它各種機械設備。

3)電磁動力源。如電機、電焊機、電器設備等。

4)人工動力源。如爆破、人力施工等。

2 防范及治理措施

2.1 加強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環保意識

煤炭能源的開發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條件。礦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保持礦區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意識,改變過去那種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對立的落后觀念,實行礦區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礦山生態治理與恢復的方案,并予以實施。

2.2 礦區的生態恢復

根據“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對內外排土場層層碾壓、修建擋水墻、排水溝、集水池等,在坡面修挖水平溝、魚鱗坑,坑內植樹種草,采取網障固沙、林草綠化相結合的多層次防護體系。針對露天開采對土地的破壞,嚴格執行《土地復墾規定》,一邊開挖,一邊分層回填。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本地區的環境特點制定采場和排土場的土地復墾計劃,確定復墾措施,使復墾區逐步轉變為現代化的人造生態園。

2.3 大氣污染源的治理

(1)針對露天礦區的防塵主要措施是采用濕式作業和灑水降塵,采掘機械配套袋式集塵器。

(2)對儲煤場實施全封閉,場內設置灑水噴頭,四周設置擋風抑塵網。

(3)聯絡道路硬化、外排道路硬化、道路灑水降塵。

(4)工業場地內設置集中供熱鍋爐房配置脫硫除塵設施。

2.4 水環境污染源的治理

(1)針對生活污水采取建化糞池、生化處理設施等措施,處理后廢水可作為道路的灑水降塵及綠化。

(2)針對礦坑疏干水修建凈化車間、調節池、沉泥池和回用水池,處理后的水可作為水源用于場地綠化及生產用水等。

2.5 噪聲治理

針對不同類型的噪聲源采取將設備置于廠房內、安裝雙層玻璃、配備機器隔聲降噪設施、配發耳塞等措施,將噪聲危害降到最低。

2.6 煤矸石的綜合利用

據統計,所有的洗矸、煤泥和部分的采掘出的煤矸石,都具有一定的發熱量(300~3 500千卡/千克),可以用于循環硫化床鍋爐燃燒發電,真正毫無熱值的白矸只有15%左右。煤矸石、洗矸、煤泥中的不可燃物質部分,經過循環硫化床低溫燃燒后,同時具脫炭和活化作用,其灰渣是很好的建材原料,部分可以直接摻入水泥中,部分可用于制磚,其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十分可觀。

露天礦開采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是:在礦區地質環境勘察的基礎上,以露天開采為重點,對環境進行治理,開展露天礦區環境綜合治理,確保露天礦區安全生產,延長露天礦區服務年限,恢復露天礦區生態環境和改善露天礦區大氣環境,實現露天礦區廢水零排放,使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

實現露天煤礦生產與礦區生態環境重建一體化,是煤礦企業自身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與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蔣仲安. 礦山環境工程. 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9-1.

[2]尹國勛. 礦山環境保護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010-5-1.

[3]何國清,楊倫,凌賡娣等 礦山開采沉陷學.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1991.

收稿日期:2013-4-29

作者簡介:趙忠(1969-),男,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露天礦礦區環境保護.

上一篇:企業環境保護論文下一篇:環境保護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