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2023-03-07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融入旅游業的相關要素,把農村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民風以及文化體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新型產業。休閑農業是農村發展的新動力,是實現農民收入增長的創新型途徑,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方向。休閑農業是農業產業功能的延展和創新,是現代農業和第二、三產業有機結合形成的朝陽產業,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在發展農村經濟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不可忽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尊重傳統的民俗民風以及農村文化,實現休閑農業規?;?、規范化、持續化的發展。休閑農業將城鄉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城鄉統籌;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4-hg-069)階段研究成果之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休閑農業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的重要途徑,是一項一舉多得的經濟戰略。發展休閑農業,不僅能促進人才、技術、資金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流,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改善農業經濟結構,早日實現新農村和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同時也能加強區域經濟融合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能力。

1休閑農業的概念及其特點

休閑農業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利用農業的生產環境和農村的景觀優勢,發展休閑、旅游、體驗以及農業周邊產業的一種新型經營形式。它不但重新發掘了農業的產業潛力,優化了傳統農業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增加了農民收入,為促進農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其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服務的全面性

以自然環境和農業景觀為依托的休閑農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探究,經營范圍已經不僅僅是觀光性旅游和果園采摘體驗的服務,還同時為游客提供了農院食宿、鄉鄰娛樂、生態體驗、田園勞作、農耕歷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風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務,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閑農業完成了從過去單一到現階段全面性服務的轉型。

1.2文化內涵的豐富性

在現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沖擊之下,許多鄉村文化在還沒有進行甄別的情況下就被淹沒了。然而,休閑農業的發展,為想要體驗“慢生活”和想要了解傳統民俗民風文化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途徑。而如《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也為休閑農業的宣傳出了一份力,鼓勵人們回到故鄉,找回童年的那一份鄉土人情和傳統民俗文化。

1.3發展的科學性

休閑農業作為多個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不但為旅游產業開辟了新的領域,更提高了農產品的綜合效益,開發了一種由農業、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在內的多產業融合的新模式,為傳統農耕注入了現代科學發展的新內涵和新動力。

1.4效益的綜合性

休閑農業作為產業鏈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興產業,不但為傳統的農業和旅游開辟了新的利益空間,更為我國積淀深厚、豐富多彩的農業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個途徑。

2休閑農業的發展對城鄉統籌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穩步增長,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在這個階段中,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巨大壓力。2014年,第一產業在我國GDP總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隱藏在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國超過6億的農民。在農業GDP如此低的情況之下,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必然是一個讓人憂心的問題。如何實現農民收入增長以及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將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兩極化將越發明顯,這種情況不但抑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更拖延了城鎮的發展?;凇澳就啊痹淼姆治?,如何解決現階段城鄉統籌發展難題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融入旅游業的相關要素,將農村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民風以及文化體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新型產業。此外,休閑農業將傳統的農業資源作為基礎,經過現代旅游產業的融入,其目的是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并為農民提供較高的經濟效益。這種基于我國國情的創新型舉措,通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滲透和互動,帶動了制造業和建筑在內的諸多產業,為實現傳統農業朝著效益型農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同時也為旅游業在內的多個產業開辟了新的利益空間。從某種層面上,發展休閑農業正好解決了我國農業問題和城鄉兩極化的問題。概而言之,休閑農業的發展對城鄉統籌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調整產業經濟結構。發展休閑農業是積極響應國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的號召,是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探索,更是對農業經濟的不同詮釋。其作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的產物,不但改造了傳統農業的單一經濟結構,增加了服務業、旅游業甚至制造業的比重,在實現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二,推動農業發展。休閑農業是傳統農業通過整合旅游業的相關要素而形成的創新型產業模式,它推動了城鄉之間的科技、人才以及資金的交流,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產銷模式,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范圍,優化了農業的資源配置。通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為農民謀求高收入的同時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三,推動旅游業發展。休閑農業是把現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農業的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將鄉村生活、鄉村傳統建筑風格、鄉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豐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內容,并賦予其文化內涵。并以強大的市場需求為動力推動了現代旅游業的發展。

第四,推動城鄉文化交流?!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碧諟Y明描述的田園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閑農業正好提供了這一平臺?!案赊r活,住村屋,體驗鄉村文化”也成為當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鋼筋水泥間彌漫著現實主義的城市里,激發了人們對田園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發了對民俗民風的濃厚興趣,極大地推動了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和鄉村文化的傳承。

第五,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休閑農業作為橫跨三個產業的創新型產業模式,利用城鄉之間的差異作為引力,更加緊密地聯系城市和農村,使城市的資金、技術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閑農業當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因此,發展休閑農業是促進城鄉統籌的戰略舉措,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農民收入擴大了農村就業,使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更取得了增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城鄉交流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意義。

3城鄉統籌的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1對休閑農業的認識不足

由于部分經營者對休閑農業的概念認識不夠,導致目標不明確,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觀光型,并沒有更好地體現出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價值。農產品僅供觀賞的行為也讓休閑農業流于表面,沒有體現出文化展示的內核。這樣單一的產業鏈條模式使得休閑農業產品總體競爭力和吸引力不足?;诖藳r,休閑農業應當根據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市場需求狀況,充分體現出當地的歷史民俗風格和自然農業景觀來形成品牌特色。以農業為基礎,以文化為內核,開擴經營思路,注重農業生產能力的發展和農村文化的傳承。

3.2休閑農業的服務人員素質不足

因為目前我國的休閑農業區多為私營,以最大的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將廉價的勞動力和親友作為服務人員,這就造成大部分休閑農業服務人員上崗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休閑農業服務技能的培訓,諸多管理和服務的問題隨之出現,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閑業和旅游業從業的技能和專業的態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應有的服務,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糾紛和權益侵害,這樣竭澤而漁的態度勢必影響長久發展從而影響總體經濟利益。因此,建議加大政府扶持,開立相關的培訓機構,專項提供專門的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體系,將經營和管理的先進經驗教給經營者,并構建全方位的休閑農業管理服務體系,健全省、市、縣三級休閑農業協會組織,強化協會服務功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3.3經營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現階段大部分農業休閑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問題。由于成功經營者的示范效應,導致后續的經營者缺乏創新的思路,休閑農業區的發展形式單一、功能區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項目開發雷同。最終,部分市場已經飽和至低價競爭,另一些市場仍未被開發。同樣,由于經營者對休閑農莊缺乏營銷意識和缺乏合理的規劃,導致經營者忽視了品牌建設,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來開拓市場,導致農莊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因此,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宏觀的經營管理是針對管理經營理念存在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這就要求廣大院校開設專門的科目來培養??迫瞬?,用以解決現有的經營者管理不合理的問題。在同一類型的休閑農業區設立門檻,減少過多的休閑農區擠占同類項目,導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發展規劃的同時,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前提,要對地區的文化和自然環境等提供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國休閑農業的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僅在2015年1月4日,農業部辦公廳成立了第一屆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專家委員會,為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臺完善的相關法規。大多省、市并沒有相關的政策來維護旅客和經營者的關系,導致出現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加上相對滯后的財稅政策和投融資政策也是制約休閑農莊發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國休閑農莊的發展一直處于一個過于寬松的境況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當盡快成立專門監督管理部門,改變現有的多頭管理局面,成立專門的引導機構,協同其他部門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權責統一,更要配合專門的、規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其行為,這樣才能做到有條不紊的持續發展。而財政部門應該成立專項基本用以作為休閑農莊發展的資金支持,并通過給予貼息支持來促進休閑農莊的發展,對符合條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貢獻的休閑農莊采取獎勵或者項目貼息、資金扶持的政策。

4結語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橫跨三個產業的新興產業模式,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優化產業培植,為農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為旅游業的發展開辟新領域,持續推動我國城鄉統籌的發展。但是由于其發展時間還比較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經營管理理念不足,休閑農業的發展還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個人根據各地的不同農業自然環境,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政策法規到管理創新以及特色產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關海玲,陳建成.都市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證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李國良.一座城市的記錄與思考[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謝瑞武.成都:改革實驗區的探索[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區營造的意義及構建方式[N].中國旅游報,2010-01-25.

作者簡介:楊曉娜,經濟學碩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城市經濟與區域旅游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當今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可持續利用為主的生態農業大發展模式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必然選擇;從農業生產綜述和農業環境綜述,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基于環境保護原則,在農業生產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和對策等從幾個方面做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關系;生產;農業;自然;生態環境

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大氣、水和土壤對農業生產來說既是資源又是環境要素。生態環境條件良好,農業生產就發展;生態環境條件惡劣,耕地環境質量就不斷下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正遭受著各種因素的損壞,足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是由于各種人為或非人為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它具有較大的范圍性和擴張性,在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生態環境問題;就其影響程度而言,它具有非常深刻的嚴重性,而且時間跨度較大,具有彈性伸展;環境問題涉及到的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都直接或者間接對人類有潛在的威脅,這里包括:大氣質量惡化、水資源的潰乏和污染、森林草原植被遭受破壞、野生的和稀有的動植物資源減少,.土壤沙化,.耕地面積減少、廢棄物和噪聲污染、核污染等重大環境問題??此茊畏矫娴膯栴},其實卻是縱橫聯系,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自然生態環境中的自然資源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它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產品的種類,也能夠影響農業生產的規模;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依附性。在目前農業生產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利的方面體現在三點:一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在相對貧瘠的土地上進行耕種農業生產活動,對土地施用農家肥等可以改良土壤土質,順應了自然生態環境的要求;二是人們通過種植農作物等促進物種的改良,使得物種得以優化,促進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三是通過人為灌溉系統的修建,能夠改變河流的流向,一方面使得河流不再泛濫,另一個方面起到了均衡自然生態環境可利用資源的作用。

農業生產的主體是人類,因而農業生產不是自然界中無意識的生產活動,不可避免地摻合一些人為的因素在內,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傷害,具體表現在:一是為了獲取農業生產耕地,采用極端的方法進行土地的開發和耕作,如濫砍濫伐森林擴大耕地面積;二是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可能會對自然生態環境中的植物造成一定的破壞和對動物存在捕殺的行為,這對自然的生態平衡產生巨大的影響;三是在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為了提高產品的產出使用了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等非自然界的化學合成物,會對植物環境、水資源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們現在都在覺醒;“拯救環境、拯救家園”已經不再是一個口號;在全球化經濟推動的同時,人們采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措施進行著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國際會議上,多次探討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各個國家都達成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識,區域之間的合作極度廣泛;全球化的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全球化的統一協調和治理,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只是局限于某一個地域或者地區采取有效的措施遠遠不夠,只有協調起來,在共同發展的前提之下,攜手并進才有可能使得綠色家園得到有效的保護。我們知道,在任何一個國家農業都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就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所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主宰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就提出“農業現代化”這個口號,歷經30多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國家農業基礎建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也贏得了廣泛關注。在新的發展時期,如何將農業構筑成國家經濟發展現代化、科學化的堅強堡壘,需要我們思考眾多的問題,這里面關鍵就是如何在維護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保證生態系統不遭受破壞。農業資源、農業生產與農業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要想營造“雙贏”的局面,就必須加大農業基礎建設與生態系統環境協調性的研究工作,從政策上、技術上予以對農業環境保護的工作支持,從而減少在農業生產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農業生產活動對于環境有力的改善作用,從而使得人類生存的環境與生活的質量得到充分的保障。1992年我國率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著重強調了環境與發展的協調關系,制定了了我國新世紀環境與發展的策略,由此對合理利用、保護與改善自然資源,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予了外部條件的充分保障。

基于環境保護原則我國在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們國家的農業整體運作水平并不高,這首先體現在農業科技水平技術含量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產生的結果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產出,與當前國內改革開放時期其他各個行業快速發展顯然還有滯后的情況;這是由于我國農業長期走的是低技術組合基礎上依靠高物質投入來支撐的格局,這種投入和產出之間的矛盾不僅對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結果產生影響,也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傷害,造成了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同時,日益被破壞的環境因素如: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資源等農業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嚴重、環境污染加劇、自然災害頻繁、不可再生資源的流失等等都是對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對策目前,由于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膨脹,我國農業的發展任務極其艱巨,與之相聯系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面臨嚴峻的形勢:一要促進糧食增產,確保中國十幾億人口的食物生產量和儲量;二要保證糧食食品的安全,維護人民身體的健康;三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使得在有限的生態資源環境下,確保農民收入的穩定性,以及農業物資供應的及時性;四要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進行不斷的調整,找出農業生產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和制約的因素,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掠奪自然資源、追求短期利益為前提來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那種只顧眼前沒有持續發展前瞻性的思路和想法,都會給我們國家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性帶來不確定因素。我們要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制定有效的措施,具體可在國內人口的規模與數量的控制、農業生態環境的意識思想教育、基本的農業產業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相互的關系上清醒的認識,同時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的監測,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管理機制;并且協同農業有關技術部門,在生態農業研究、開發、建設的項目上達成有效的共識,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將生態農業產業結構搭建起來,并強調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使得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有效降低非自然物質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五是淘汰舊的農業產品結構,對現有污染環境的項目和活動進行約束和整治;通過技術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有效控制農業自身污染源。

21世紀是中華民族振興的世紀,不僅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也要緊緊圍繞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實時的評價和認真的研究。只有對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深刻有效的認識,才能有助于我們整體國民經濟全面健康地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發展節水農業,是緩解水資源矛盾,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根據實際情況,發展不同形式的節水灌溉新技術。

關鍵詞:節水農業;持續發展;水資源

1 基本情況

金鄉縣屬黃泛平原,地形地貌受黃河決口泛濫影響,地貌起伏,崗、坡、洼相間。地面高程在40.00-34.50m之間,地面坡降1/6000-1/8000左右,全縣灌溉面積80萬畝,按其灌溉形式分為排灌站灌區、井管區、井站結合區三大部分。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3.8℃,據多年降雨統計資料,多年平均降雨量698.5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920.7mm(E601)。

2 水資源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全縣有大、中、小河道24條,境內總長度307.6km,河網密度0.35km/km2,其中深水河道總長203.2km,總設計河道蓄水量為2381萬m3。由于這些河道大都是1980年以前治理的,經過三四年的運行,河道淤積嚴重,大大降低了防洪蓄水能力。2008年底河道蓄水總量為1740萬m3,占設計蓄水量的73%。由于近幾年干旱少雨,地下水資源連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儲量減少。我縣地下水中層為咸水,無開采價值,深層淡水開采,補給困難,故計算淺層地下淡水儲存量,采用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至計算深度含水層內的水,經計算,全縣淺層地下水的總儲量為7.24億m3,其中咸水0.32億m3。地下水總儲量不等于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主要來自降雨入滲補給、灌溉回歸和側邊補給三部分。經計算,全縣現狀年地下水資源量為1.65億m3。地表水資源年可利用量為2.26億m3,地下水資源年可利用量為1.21億m3,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3.47億m3。全縣國民經濟各部門蓄水量為4.43億m3,其中農業灌溉蓄水量為4.15億m3,可見農業用水是個大戶。全縣缺水0.96億m3?,F有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可供水量為3.05億m3,農業用水年缺水量1.1億m3,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近幾年工業發展較快,加大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用水量也來越大,矛盾更加突出。就水利而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是供水工程標準低,質量差。我縣的供水工程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興建的,由于歷史等諸多原因,工程設計標準低、設施質量差,原利用效率低,加上幾十年的運行,工程老化、退化,工程效率更低。如排灌站灌區,干支渠均系不標準,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平均0.5;井管區也多是土渠輸水灌溉,渠系有效利用系數為0.55.加上灌水中實行大水漫灌,造成深層滲漏,地面蒸發,水資源浪費嚴重。今后農業發展,必須發展節水農業。

3 根據實際情況,發展不同形式的節水灌溉新技術

3.1 站灌區

應一方面發展機井建設,一方面加快渠道的硬化,減少輸水損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85以上,并可節省土地。站灌區還應解決大水漫灌造成的深層滲漏等問題??梢酝茝V“間歇灌”(又稱波涌或涌灌)節水新技術,即控制水流向兩組溝(畦)交替供水的灌水技術。它可分為間歇溝灌、間歇畦灌、隔溝間歇灌、分段間歇灌等。由于周期性循環供水,間歇灌具有灌水推進速度快、省水、灌水均勻等優點。間歇灌可改善土壤入滲條件,間歇供水使土壤入滲層出現周期性吸濕和脫濕過程,改進了常規連續灌水時土壤入滲的連續過濕現象,減少深層滲漏,避免土壤含水量過大,從而節約了灌溉用水量,為高產節水提供了條件。同時做好排水系統的建設,做到井站雙配套,旱澇保豐收。

3.2 井灌區

一是大力發展低壓管道輸水(號稱田間自來水)與短畦相結合的灌水技術。經過多年應用實踐證明,不僅節水、節能、省工、少占土地,而且解決了責任戶的澆水修渠矛盾。2000年以來,利用該技術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我們對該項灌水技術進行測試,在沙壤土區畦長40-50m為宜,比120m畦長提高畦有效利用系數35-41%,畝次節水47.3-51.3m3。管道輸水與土渠輸水相比較,提高有效利用系數40%以上,降低灌溉成本1.95元/畝;管道輸水與短畦相結合灌溉,以畦長50m對比原土渠畦長100m灌溉,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44%,降低灌溉成本3.09元/畝??梢姽澦б姹容^明顯,如井灌區的41.8萬畝灌溉面積的60%采用這種灌水技術,年可節水6277萬m3。

二是在高效經濟作物上發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節水技術,如噴灌、滴灌、微噴、滲灌等微灌節水技術。微灌節水技術的優點概括起來有:能廣泛適應各種不同地形,不產生深層滲漏,不產生水、肥、土流失,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改善環境,改善供水條件,節水、節能、節地、節勞力,可促進水利化、機械化、自動化,促進農作物產量、質量的提高,促進副業生產的發展,促進農民致富。與地面灌溉相比較,噴灌可節水30-50%,滴灌可節水70-80%,增產10-30%,節地7-13%,省工50%以上。全縣蔬菜、果園面積達十幾萬畝,如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年可節水6300萬立方米。

通過實踐證明,發展節水農業,是緩解水資源矛盾,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90%以上的農業大縣,由于過量超采地下水,淺層淡水缺乏,提水機具更新造成浪費,所以發展節水農業,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李永強(1971-),男,山東金鄉人,金鄉縣水務局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村水利工程。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破壞之后對農業生產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以及經濟收入的提高和增加。當前要想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將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同時我們需要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做好植物保護的基礎上,不斷的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也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植物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病蟲害也越來越嚴重,而病蟲災害是導致我國農業生產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當前我們如何對植物進行保護,已經成為了我們關注的重點問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要求農作物在不被破壞的情況下,逐步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達到增加農產品產量,增加收入的目的。所以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以及農產品的產量,我們需要對植物進行保護。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二者是不可分離的,我們只有解決好植物保護問題,才能夠更好的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逐步提高農產品質量以及農產品產量。我們需要充分了解植物生長規律并對其進行觀察,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將植物的培育養護貫徹到底,真正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1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1植物保護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對于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而近年來,農民在種植農作物過程當中會使用大量的農藥,使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其次對于農業健康發展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何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植物進行保護,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當下所要研究的。我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當中,可選用污染較小的化學制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2農業可持續發展有助于促進植被的完善

當前我們所說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并不單單的是促進農業發展,而是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在農業生產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設備,不斷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逐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數量,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以真正達到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而農業生產無非就是農作物的生產,農作物又是植物的化身。農業的順利發展離不開植物,沒有植物就沒有農作物,因此要想推動農業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們就需要解決好植物保護問題。

3如何進行植物保護

從當前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中,我們可以看出,植物保護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植物的保護。對于植物的保護是多方面的,從傳統方面而言可以分為物理防治法和農業防治法,而當前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防治方法變得更加多樣,防治能力不斷提高。當前在對植物進行保護的過程當中,會采用生物防治法和化學防治法這兩種方法運用范圍較為廣泛,同時防治效果較好。

而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借助相應的設備對其進行防治,例如太陽能,x射線等。物理防治方法也是針對病蟲害而采用的方法,需要對環境當中引發病蟲害的相關因素進行具體分析,相關工作人員根據影響因素,來選擇合適的物理設備對其進行治理,以不斷的提高治理效率,同時達到對植物進行保護的作用。通過對影響因素進行干擾,使得病蟲害,不再具有繁衍生息的能力,從而減少對于植物的危害,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能夠更好的對植物進行保護。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及代謝產物對植物病蟲害進行防治,通俗講就是借助一種生物對抗另一種生物,以使得有害生物數量不斷減少,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對植物的保護能力,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化學防治是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防治方法,化學防治主要是采用化學試劑對其進行防治?;瘜W試劑可以殺死病蟲害,從而對植物起到保護的作用,最常見的化學試劑有殺蟲劑,殺菌劑等?;瘜W防治方法與其他防治方法相比較有著較為突出的優勢,化學防治法時效性較快,費用較低,因此在農業生產以及植物保護當中被廣泛的運用。

4借助農業種類多樣性,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種類越來越多。其中包含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物理農業、觀光農業等。雖然農業種類是多樣的,但是其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保證農作物質量,改善生態環境,以逐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是當前較為流行的農業生產方式,它主要是借助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生產經驗對其進行生產經營。同時,在生產的過程當中還需要先進的管理理念,用這些方法來逐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效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休閑農業是借助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對農業以及農村休閑旅游項目進行整體提升。例如可以開設相應的采摘園,開辦游園活動等,對農業休閑活動功能進行提升,從而逐步提升農民收入以達到相應的經濟水平,同時也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物理農業是通過借助相應的物理技術來改變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以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促進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5促進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共同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

5.1加大宣傳力度,深化植物保護意識

從當前現狀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對于植物保護的意識并不高,為此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深化植物保護意識。植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僅要依靠政府相關事業單位,還需要不斷的深化植物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真正的落實植物保護的相關工作與內容,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斷的對其進行創新與調整,借助高新技術對其進行升級。在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我們可以借助相應的網絡,還讓人們了解到植物保護的重要性,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擴建受眾群體,加深人們對于植物保護的意識,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參與到植物保護當中。

5.2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加強新型農藥研制

由于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病蟲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新型農藥的研制,同時也要制定合理的農藥使用方案,以更好的促進植物保護。在研制新型農藥時我們要生態環境現狀相結合,新型農藥在治理病蟲害的同時也要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農業生產過程當中,雖然使用化學農藥能夠在快速的時間內殺滅病蟲害,但是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非常嚴重的,因此我們要合理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并重視加快低毒低殘留新型農藥的研發與應用。

5.3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大多數的地方已經開始發展生態農業,開發生態農業主要是將生態學與經濟學相結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不斷提升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植物保護計劃,同時也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當中,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以更好的保護植物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結語

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在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做到以植物保護為前提。當前我們對植物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將采用各種防治方法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真正達到植物防治的目的,使農業更加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植物保護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孫成思.  山西農經. 2019(18):22-23

[2]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探究[J]. 張言.  種子科技. 2019(06)

[3]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聯系分析[J]. 尹明禮.  山西農經. 2019(06)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自古以來中國都屬于一個農業生產大國,我國具有遼闊的土地資源以及豐富的農業資產,農業產業與我國的民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該怎樣快速的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以及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這此背景下三農問題也逐漸被人們關注。本文主要對以下三個問題進行探討,他們分別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況及主要目標,分析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針對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做出優質的對策。以上這些內容都是對農業的要點進行討論,并且針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希望本文討論的內容以及提出的對策能夠促使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建議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概況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

產業生產模式,經濟發展方式以及生態建設體系這三個方面的合成,可以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可持續發展的體系也是由這三個內容進行建立。要想能夠讓農業的資源得到永續的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實際的操作,除此之外對于目前擁有的農業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以及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也是保證農業資源能夠永續發展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適應環境,改善環境以及保護環境,才能為后世留下寶貴的生態資源。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

為了更好的解決民生問題以及為農民提供服務,在進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將主要目標進行確立。目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農民的收入以及尊重自然環境的規律。首先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可以整體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收入和經濟水平的前提是提高生產技術和生產力,同時還要改變目前使用的農業經濟的產業模式,并加大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革新。在尊重大自然環境發展方面,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每一環節進行的內容都需要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而且對于目前擁有的資源盡量使用共享模式進行開發,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一直以來我國都屬于農業生產大國,雖然目前農業經濟作物在全世界范圍內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大,但是目前國內的城鄉信息一體化仍然不夠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對新科技以及新信息的了解。國內部分地區的交通和信息尚未達到便捷的程度,因此在這些區域的信息仍然處于閉塞的狀態,因此他們無法及時的了解國內,甚至是世界上對農業經濟作物的市場走向預測,導致他們無法把握下一階段該種植哪種農業經濟作物。對市場經濟不了解導致農民需要承受慘痛的結果,甚至引起國內農業產業模式不合理。

2.經濟增長模式滯后性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工業化在一段時間內都將會是我國社會經濟體系發展戰略部署的主要內容。而且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區域是以城市為主,因此農民的利益會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國內經濟體系的發展需要將大量的資金以及人力物力投入到工業的發展中,因此農業的發展甚至是農民自身的價值都會被逐漸分化到工業領域中。國內對于農業經濟發展體系的投資遠遠不足對工業經濟發展體系的投資,導致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緩慢。

3.生態環境逐步惡化性

為了能夠讓農業經濟作物帶來大量的利益,國內大部分農民在進行農業經濟作物選擇時,都會使用高效的產業化模式,而且在生產過程中也會使用大型機械類與農業化學產品進行經濟作物的生產,這將會引起我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其主要表現內容如下。首先大量的化學農藥以及化肥都使用會破壞土壤的成分,甚至是影響到人們生活環境的空氣質量以及水體系統。其次農業經濟作物的生產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源,然而我國目前使用的灌溉技術用水率相對較低,最嚴重的浪費了國內的淡水資源。最后人類在利用自然環境進行農作物的生產時對環境中存在的資源不合理利用,引起了國內土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的現象。

三、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提高農業科技生產力水平

農業經濟發展在我國未來的發展規劃中屬于較為重要的一項任務,但是要想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跟上世界發達國家,就必須要加大對農業科研研究的投入。我們還可以引進世界上先進的農業生產模式,并且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與此同時,為了提高農業農民的整體生產效率以及產品的質量,我們還可以對傳統的農業經濟作物品種進行進化或者采用引進的方式引進性價比較高的農業經濟作物。

2.建立有效的農業管理機制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是有效的管理機制,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只有利用科學合理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管理機制才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然而要想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農業管理機制,必須要對農業執行人員進行統一的培訓,并且建立專門的科學小組進行農業種植知識或者技術的推廣。只有在獲得先進技術的前提下,農民才可以使用較低的農業生產成本,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

3.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因此人類不管是在進行任何一種形式的活動,都需要圍繞著生態保護進行。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合理地利用目前我們擁有的資源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操作任務。首先減少化學農藥產品的使用,其次對我國農業污染的源頭進行調控,最后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對農業經濟下的產品進行加工。

結語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在本文已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此同時,文中的內容還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這種目標進行了明確。產業結構的合理性,經濟增長模式的滯后性以及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性,這三個方面是本文針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的重要內容。針對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產業中存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文中已經提出了科學合理的建議,其內容主要是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農業管理機制,以及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希望通過上文的分析,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關明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2016,10(3).

[2] 申俊玲.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2).

[3] 李麗.制度創新視角下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6).

上一篇:形式與政策農業論文下一篇:農業經濟與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