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藝理論論文范文

2024-01-05

文藝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當代中國文藝理論與批評話語體系建設:關于“強制闡釋的主觀預設問題”的通信

[編者按]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當代西方文論被大量引進中國,對中國文藝理論和批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充分肯定當代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藝理論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有必要對當代西方文論本身進行辨析,考察其應用于中國文藝實踐的有效性,并最終思考中國文藝理論與批評話語體系建設的問題。近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江教授提出的當代西方文論中強制闡釋的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本刊特發表張江、王寧、朱立元、周憲4位教授關于“強制闡釋的主觀預設問題”的通信,對強制闡釋中的主觀預設問題進行集中討論。在通信中,張江教授認為主觀預設是強制闡釋的核心因素和方法,它是指批評者的主觀意向在前,預定明確立場,強制裁定文本的意義和價值,其要害有三:一是前置立場,二是前置模式,三是前置結論;關于批評視角的選取和確立,張江教授認為唯一牢靠的辦法就是從作品出發、從文本出發,判斷一種理論是不是適應某一文本,其核心在于文本自身是否具備與這種理論相匹配的質地。對于張江教授的觀點,其他3位教授整體上是贊同的,也對其中某些看法進行了補充、完善和商榷。討論主要集中在對前置立場和前置模式的不同看法上,他們認為前置立場和前置模式在文學研究中實際上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避免前置結論;并從生態批評等角度說明理論前置與理論視角的區別,認為文學研究者和批評家從生態批評的理論視角出發來解讀文學作品中表現的生態環境主題,其旨歸仍然是文學,其批評實踐為當代文學批評開辟了一個新方向,這種批評不應該歸入主觀預設中。本刊認為以上討論是有益的和富于建設性的,本刊希望今后繼續通過對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中重大問題的討論,為當代中國文藝理論與批評話語體系建設作出貢獻。

[

文藝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動態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舉行

2010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出席會議的有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民委、部分民族地區高校、民族預科教育承辦學校、民族中學的相關負責同志。與會者圍繞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促進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

這次學術年會由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主辦,貴州民族學院承辦。

北京教育學院舉辦青海省高中英語骨干教師培訓班

2010年12月,北京教育學院舉辦了青海省高中英語骨干教師培訓班。青海省各地、州、市的50名高中英語骨干教師在京參加了為期20天的培訓。

這次培訓是北京市和青海省教育交流合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培訓期間,青海省、北京市的相關負責同志看望了培訓班學員。

文摘

意義學習中的意義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把學生的學習劃分為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兩種。意義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當學習材料本身具有邏輯意義,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又具備適當觀念時,學習材料就對學生構成了潛在意義,接著,學生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頭腦中的適當觀念發生實質性的聯系。結果,新知識被納入到學習者的原有認知結構中去,獲得了心理意義,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和心理品質。而原有認知結構經過吸收新知識,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組織。在奧蘇伯爾看來,意義學習過程是一個從邏輯意義到潛在意義再到心理意義的過程。從教學實際來看,意義可分為以下4個層次:

1.文本意義。文本意義即文本符號本身具有的“意義”。美國文藝理論家赫施把文本的含義分成“意思”和“意義”兩種。赫施認為,文本的第一種含義是意思,是解釋者可以復原的部分。文本的第二種含義是意義,是就文本與某讀者、某事物的關系而言的,是解釋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不同解釋的部分。

2.潛在意義。潛在意義是由文本意義與讀者的關系確定的,只有當文本意義與讀者的原有知識比較接近時,文本意義才會轉化為潛在意義。潛在意義具有對象性,對有些人有意義,對另一些人可能沒意義。

3.心理意義。心理意義是相對于客觀意義而言的,是由文本意義轉化來的,它體現在以下3個維度:外在———內在,客觀———主觀,公共———個體。按照奧蘇伯爾的觀點,心理意義是在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

4.精神意義。這是指知識及其學習具有的促進人的思想、精神發展的力量。知識及其學習對兒童的精神成長和人格發展具有實質性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轉識成智”就是把知識及其理解轉化為智慧和方法;“教書育人”就是要挖掘和展現知識及其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道德、態度、品行,讓知識升華為精神。

(摘自《今日教育》2010年第11期余文森/文)

校長考察“三注意”

外出考察學習是學校開闊教育視野、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校長組織外出考察,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1.要避開“虛熱”。校長帶隊外出考察,不要迷信名校,特別是不要迷信突然“火”起來的名校。學校管理沒有神話,所謂的“神話”常常是“包裝”的結果。校長外出考察,不妨先進行一番甄別,對“虛熱”的名校要有判斷能力。其實,一些在默默開拓中平穩發展起來的學校,才是可行的目的地,去那樣的學??疾?,才能得到可借鑒的發展經驗。

2.要深入考察。因為受經費和時間的限制,許多學校組織的外出學習考察多是浮光掠影地走過場。這就造成了考察團僅僅看到考察對象的成果,而對于產生成果的機制和做法卻無從知曉。校長要想得到“真經”,就不能簡單地轉一圈,而是要組織一個“長久團”,在考察學校駐點一段時間,才能看出門道。

3.要領會理念。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很難用同樣的模式統一起來。很多事實證明:統一的“模式”是不可靠的。雖然統一的模式不可靠,但是模式中所體現出的教學理念卻是可以借鑒的。校長不要急于生硬地落實人家的模式,而需要從模式中提煉理念,然后靈活地將教學理念注入自己的“模式”中,讓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的過程中有“依靠”,而不是盲目地打翻一切,把別人的模式拿來強行推廣,生搬硬套。

文藝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近年來,軍事題材或者準軍事、類軍事題材的文藝作品頗多??陀^而言,其中當然有品質上佳之作,但更多的則是過江之鯽,為盲目跟風的產物。它們除了在傳播平臺上制造話題、流量與視聽垃圾外別無它用。更可恥的是,這種“垃圾圍城”不但被國人吐槽,其影響力更是圓轉廣播,“澤”被海外,“抗日神劇”在日本的倏忽躥熱就是例證。

此類作品的甚囂塵上在極大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部分文藝工作者對軍事題材文藝作品的宣教功能和現實意義認識不足,只是單純將軍事或者戰爭當成噱頭。目前相關部門對此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重視,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類作品的慣性很大,剎車殊為不易。從另一方面來說,管控固然重要,文藝工作者從根本上認識到軍事的嚴肅性和軍事題材作品的重要性才是根本。

就目前情況而言,曲藝中可能還沒有出現類似的“神劇”。但這不是曲藝人站在干岸上看電影電視笑話的理由,對軍事題材認識的不足在曲藝圈中同樣存在。重視故事而相對輕視細節,重視人物情感而相對輕視故事合理性等問題總不時冒出苗頭。就我個人觀感而言,有濃厚曲藝色彩、甚至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曲藝作品的優秀軍事文藝作品《炊事班的故事》之后,軍事題材曲藝作品實在已經沉寂了多年。

曲藝曾伴隨著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硝煙中一路走來。譬如快板,它曾是我黨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邁向輝煌的偉大征途上最好的精神傳播工具。在長征路上、在抗日前線中、在解放戰爭的鏗鏘步伐里、在保家衛國的正義槍聲中,快板均以其鮮明的節奏和朗朗上口的詞句,為指戰員和群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镀嬉u白虎團》《劫刑車》等都是優秀代表。而山東快書中更是誕生了大量優秀的軍事作品。

珠玉在前,后人決不能瞠乎其后。就目前來看,軍事題材曲藝作品的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困難。

一         全面提升對軍事曲藝文化的認知程度

加強對軍事曲藝文化的內涵、外延、構成、意義等研究是必需的。軍事是門科學,也是政治的延伸。這一特性決定了軍事發展的政治性、科學性和前瞻性,也要求軍事文藝在具有藝術性同時具備嚴肅性和一定程度的全局性。這應同時成為軍事曲藝發展的規劃和最終目標。而現有相當一部分軍事題材曲藝作品多數是介紹性的和描述性的,富于溫情但缺乏對軍事的深刻理解和對類型題目創演的全面觀視。所以這樣的作品往往容易就事論事,每每只是根據軍事要求而創作,并沒有或者說從認識上就沒有考慮如何與社會大眾心理相契合,使之有較大的影響力。

軍事題材作品的魅力有兩個方面,一是故事性,不論是戰爭或是和平年代,軍事的話題性總是非常豐富的;二是知識性,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往往是群眾關注的焦點,群眾渴望了解本國軍事發展程度,并借此獲得相對應的安全體會和心理自豪。以此而言,軍事曲藝作品應當在目前重視溫情,重視軍“人”展現同時,酌情增加“軍”人分量,在合規合理深刻認識我軍近年來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將信息資源整理并藝術性地加工成能夠發揮正確導向作用的宣傳品和滿足受眾(軍營本身以及對社會大眾的正確的,廣泛的傳播)精神需求以及求知欲的傳媒品,從而用堅定的意識形態、正向的文化傳播和崇高的道德展示影響目標受眾。

二         全面拓展對軍事曲藝文化的宣傳廣度

充分認識軍事曲藝并端正創演態度,除展現軍事題材曲藝與軍事建構同樣的“良好的組織力”外,還應該著力體現“強大的滲透力”和“卓越的攻擊力”。今天,中國已經率先邁入了“5G”時代,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作為傳媒發展的里程碑,在帶來信息傳播模式跨越性變化同時,也給人類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帶來了深層次的變化。這引起了我軍文宣部門相當程度的重視,軍事新聞的播報(包括可公開的軍事裝備,軍事動作的視頻等)、軍營生活的日常以及軍營文藝演出等場景的漸次增多,讓新傳播平臺上漸漸有了“軍味”。但令人稍覺遺憾的是,軍事曲藝在這方面似乎有些滯后。所以曲藝人應當奮起直追,充分認識到在新形勢下,軍事曲藝所承擔的文化責任和文化使命。特別是在某些“文藝作品”忽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文化的深厚土壤和軍事題材作品在歷史發展、運作方式、審美特征和價值觀念等方面與一般的文化的不同,一味“創新”“創造”、而在實際上消減軍事題材嚴肅性甚至我軍光輝形象時,曲藝人更應該站出來,在老一輩曲藝人的精神指引下,在我國軍事發展輝煌成就的真實激勵下,堅守曲藝的民間立場,堅持主旋律文化的嚴肅立場,適度借鑒流行文化的包裝手法,著力擴大軍事曲藝作品的影響力。

三         全面增強對軍事曲藝文化的研究力度

缺乏理論性、系統性和前瞻性是影響曲藝在新時代向前發展的重大阻礙。所以中國曲協在近年來堅持不懈地推動曲藝學科體系建設、有效提升曲藝創演理論性和系統性是應有之舉動,也是必需之舉動。但就目前來看,對軍事曲藝文化理論的研究落后于形勢的需要。個體研究、“單兵作戰”是主要工作模式,實際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過于具體化和微觀化,成規模的軍事曲藝文化研究相對較少,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缺失。

針對這一缺憾,曲藝界、軍事曲藝工作者,特別是中國曲協應該相應加強頂層設計,針對目前曲藝作者對軍隊情況不了解、不明白的情況,酌情加強與軍隊文宣部門的合作,探索加強交流的路徑。

曲藝工作者要把軍事曲藝發展放在大眾軍事文化發展的大環境中,在對軍事思想文化、 軍事創作文化和軍事文化心理建立全面認識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軍事傳媒的構成要素和運作方式。

加強對軍事文化領域已有成果的搜集和整理,曲藝人也該總結經驗,從前輩藝人的好作品中汲取經驗,總結創演規律,留心解放軍的公開發展動態,不斷推動自我完善,為創演好的軍事題材作品打好基礎。

我們的軍事曲藝文化在過去曾有輝煌成就,而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在我國軍事建設井噴式發展的當下,我們曲藝工作者更不能缺席。我們要在深入思考如何創演符合時代精神的軍事曲藝文化作品、杜絕偽軍事文化負面作用的基礎上,以更高度自覺的文化擔當,切實而充分地發揮曲藝在軍事文化中的功能,推動作品與社會大眾文化進行有機地結合,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高部隊官兵素質、增強我軍軟實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馬瑜)

文藝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新高考I卷論述性文本的命題落點為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應用及論證思路,考查的形式為對信息的轉述和整合、對核心概念的遷移性應用,對文本論證思路的分析等。對此,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加強對《鄉土中國》的精讀訓練,加強對各類文本行文思路的梳理,加強對論述類文本的拓展閱讀。

關鍵詞 論述性文本 核心概念 論證思路 教學建議

新高考對閱讀能力的考查包括信息性閱讀、文學性閱讀和古詩文閱讀三方面。其中,信息性閱讀的對象主要是論述性文本和實用性文本。相比實用性文本而言,論述性文本有著更為嚴密的邏輯和規范的語言表達,和文學類文本的個性化表達有著明顯的不同,對于考查學生對不同文本的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論述性文本多年來一直是考查的重點。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高考評價體系的頒布,對論述性文本的考查出現了新變化。以下,筆者將立足2021年新高考1卷論述性閱讀考題,對新課標、新高考視閾下論述性文本的命題落點進行梳理,并試圖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一、閱讀材料分析

2021年新高考I卷的論述性閱讀材料為非連續性文本,分別摘編自朱光潛的《詩論》(材料一)和錢鐘書的《讀(拉奧孔)》(材料二)。兩則材料均為藝術鑒賞理論,體現了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的關注和培養。兩則材料均圍繞核心概念“詩畫異質”展開了論述,對核心概念的闡釋基本相同,包括圖畫適宜表現靜物,是空間藝術;詩歌適宜敘述動作,是時間藝術。在詩畫藝術的溝通上,材料一認為圖畫敘述動作必須化動為靜,詩歌描寫靜物必須化靜;材料二認為繪畫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從論證結構來看,材料一圍繞“詩畫異質”的觀點,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論證;材料二從“事”“情”和“物”“形”、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闡釋“詩畫異質”,橫向展開論證。從閱讀難度來看,材料一語言表述簡潔,明白曉暢;材料二引用了大量的古詩文,以古詩文來印證和闡釋觀點,較晦澀深奧。因此,盡管兩則材料的核心概念相同,但內容各有側重、論證思路不同、語言風格不同,能較好地考查學生對多則材料建構關聯,形成推斷,整合出新信息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命題落點分析

2021年新高考I卷論述性閱讀試題結構上為3道選擇題加2道簡答題。選擇題每題3分,簡答題分別為4分、6分,共19分??疾榱苏撌鑫牡恼撟C思路、論證方法等必備知識,考查了信息獲取、理解掌握、知識整合和理性思辨等關鍵能力。在題目的編排上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具有梯度性;任務設計指向清晰,明確指引學生答題的角度和方向,同時也框定了答題的內容,學生必須在整體把握文本,準確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礎上才能答題得分,不能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模板蒙混過關。命題落點平穩中有變化,指向能力與素養,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轉述與整合融合,驅動通篇閱讀、整體感知

對信息的轉述與整合能力是論述類文本常見的考查點,主要設置在第一道及第二道選擇題。在過去的考查中,轉述與整合通常是分開的。轉述對象往往是一個句子或復句,主要考查學生比對信息的能力。通常會用無中生有、主謂顛倒、以偏概全、已然未然等方式來設誤。整合信息的對象往往是一組連續的句子,主要考查學生對語句邏輯關系的把握能力。通常會用移花接木、偷換概念、因果倒置、強加因果等形式來設誤。學生在熟悉設誤方式后,完成這類考題時,基本不需要整體把握文本,通過選項與原文的認真比對即可得出正確答案。在考查上存在碎片化、單一化的局限性。

2021年新高考I卷信息類閱讀第1題,“下列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同樣考查對信息的轉述與整合能力,但轉述與整合結合在一起,選項是對一段,或幾段內容整合后轉述,對學生獲取信息、概括理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第1題A選項轉述與整合的內容對應的是材料一第1自然段,B選項對應的是第4自然段,C選項“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三處:……”對應的是第4、5自然段,D選項“萊辛的《拉奧孔》認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需要整合第6自然段“詩畫的媒介或符號不同”,第7、8自然段“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等相關內容。雖然每個選項的表述內容都在50字左右,但對應的是上百甚至數百字的內容,這要求學生要沉下心來閱讀文本,才能夠整體感知文本,理解和掌握文本的關鍵信息。

2.凸顯核心概念,注重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是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重要的考查內容,主要考查對材料中重要概念及其相關語句的理解和推斷能力。以2020年新課標全國I卷論述性閱讀為例,核心概念是“孝”,第1題選擇題有3個選項考查對文本中與“孝”的相關語句的理解,第3題選擇題有3個選項考查了對文本中與“孝”相關語句的推斷??忌梢酝ㄟ^比對的方式,在原文中找到對應的語句,完成答題。雖然考查的是對核心概念的理解,但考查的能力還是對關鍵句的理解。

2021年新高考I卷論述性閱讀文本的核心概念是“詩畫異質”,第2、3、5題均落在了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上,共12分,更加注重對概念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如選擇題第2題,形式為推斷題,4個選項的內容都要基于對“詩畫異質”概念的充分理解。同時,題目的表述不能在原文中找到原句,需要考生在吃透材料后是對文本的重新建構,才能作出判斷。其中A選項“由于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痹闹胁o“詩歌是時間的藝術”的表述,這個說法需要在充分理解材料一“詩只宜敘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后相承續,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材料二“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相關內容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才能作出判斷。相比較過去的考查形式,今年新高考I卷對核心概念理解的要求提高了,形式變得靈活了,不是簡單、碎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對多則材料融會貫通上的理解,體現了在核心價值引領下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性考查。

更為引入注目的是新高考I卷對應用能力的考查,選擇題第2題C選項,選擇題第3題,選項均來自材料外。其中,第3題A、B選項在錢鐘書的《讀(拉奧孔)》《中國詩與中國畫》中援引過,c項出自宗白華的《美學散步》,均為對詩畫藝術的評價,選項的表述本身是規范的、經典的,如果學生沒有掌握“詩畫異質”的核心概念,則難以做出判斷。簡答題第5題,設置了學習探索情境,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對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作出闡釋。完成這道題,學生既要掌握“詩畫異質”的觀點,也要讀得懂“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詩歌內容,還要明確情境任務的要求,考查了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的學科素養,體現了高考試題的“應用性”。

3.聚焦論證思路,注重解構、重構的邏輯思維

論述類文本的基本特征為觀點鮮明,論證思路清晰,邏輯嚴謹。梳理文本的論證思路,分析評價觀點和材料的關系是基于文本特征的常見的考查內容。傳統的考查形式為選擇題,題目表述為“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020、2021年新高考I卷考查形式為簡答題,2020年設題為“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2021年設題為“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相比較而言,選擇題考查的是印證性的判斷,簡答題考查的是自主梳理后的重構,后者的難度更大,也更能夠反映考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和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較2020、2021新高考I卷,考查的范圍從一則材料到兩則材料,從“梳理脈絡”到“分析論證思路”,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新高考I卷兩則材料的論證思路不同,一為縱向深入,環環相扣;一為橫向鋪排,汪洋恣肆。兩則材料的文脈句隱沒在文段中,考生不僅要找出來,還要重新建構起文脈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任務增多,難度提高。同時“分析”須結合文本內容和論證方法來詮釋,比“梳理”的要求高。由此可見,高考對論述文文體特征的考查越來越重視,對論證邏輯、論證過程的考查應該引起語文教師足夠的重視。

從考查要求來看,這道題屬于基礎性考題,考查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關鍵能力和論證結構、論證方法等必備知識,但由于關涉的材料范圍大,任務增多,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三、相關教學建議

“引導教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論述類文本考查的新變化,并在教學中作出相應的調整。從2021年新高考I卷論述類文本命題點可見,考查內容和考查形式出現了新的變化。在原來理解關鍵信息、重要概念和掌握論證方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應用能力,對論證過程的分析重構能力。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考查上,主要落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此同時,因教材中與高考論述文本接近的閱讀素材較少,教師教學存在教考分離的情況,不利于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以下,筆者將結合教學實際提出相關建議。

l.力口強對《鄉土中國》的精讀訓練

《鄉土中國》是經典的社會科學論著,每個章節都有核心概念和嚴密的論證過程,各核心概念之間又有內在的邏輯聯系,是提高學生論述文本閱讀能力的典型素材。溫儒敏先生在《(鄉土中國)導讀》中提出,社科類論著的閱讀最要緊的是“抓概念”和厘清論證思路?!啊リP鍵“抓概念’是必備的能力?!薄鞍颜緯撟C的脈絡梳理清楚,不僅利于理解全書,自己也得到了鍛煉,從中學到如何讓思維和表述更有條理,更講邏輯?!苯處熢谥笇д緯喿x的過程中,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開展章節性的精讀,圍繞“寫了什么”“怎么寫”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比如通過核心概念圈畫、核心概念內涵凝練、核心概念外延分析等提高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繪制各章節及整本書的思維導圖來梳理和重新建構文本的論證邏輯等。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加強對學生精讀學習成果的檢查和展示,以激發學生閱讀社科類論文的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2.加強對各類文本的行文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我們不僅要重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等學習任務群中文本的思路的梳理與分析,對文學文本和實用文本也要進行思路的梳理和分析訓練?!叮ㄆ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版)解讀》在培養邏輯思維中提出:“好的文學文本和實用文本都有清晰的思路和內容邏輯,值得去發掘?!毙≌f的情節、實用類文本呈現信息的多個角度是文本思路的表現,是整體把握文本的切入點。教師可以設計填寫表格和繪制思維導圖的的學習任務來加強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在大單元設計教學、群文閱讀教學中,這也是多篇整合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行文思路梳理不應追求唯一正確,不要在具體的段落劃分上糾纏不清,只要學生能夠理出大體思路即可。同時,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適時的指導,比如提供梳理的角度、示范等。

3.加強對論述文本的拓展閱讀

對論述類文本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對行文思路的梳理與分析能力都建立在閱讀論述文本的能力的基礎上,而閱讀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大量的閱讀。論述文本主要是社會科學類文章,內容涵蓋文藝理論、歷史科學、社會倫理、哲學思辨等,具有學術性、社會性的特點,對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多方面增進語文的積累,提高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單元學習內容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或經典或權威的論述文本,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論述性文本的閱讀能力。比如在學習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古代詩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朱光潛的《詩論》第三章“詩的境界—一情趣與意象”給學生閱讀。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可推薦學生閱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諸子部分的內容。在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及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小說單元中,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小說敘事學和美學的論著。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和高考評價體系之下,論述性文本閱讀的考查指向整體感知文本、理解應用概念,梳理建構邏輯的綜合素養,而素養是無法通過短期的題海戰術形成的。而迷信設題陷阱、答題模板則可能固化和束縛學生的思維,弄巧反拙。建議回歸閱讀教學的根本,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論述文本的閱讀,加強對文本思路和邏輯的發掘,將閱讀與社會生活、學習實踐結合起來,方為學科育人的大道。

[作者通聯:廣東梅州市教師發展中心]

文藝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精神分析理論自問世就對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與文學、美學、倫理學等學科相結合構成浩瀚的思想體系。本文簡述其起源、發展、傳播歷程,重點梳理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對精神分析理論的研究,闡釋其作為一種文學批評工具對國內外文學的實踐。

關鍵詞:精神分析;文學批評;弗洛伊德

一、精神分析理論緣起與發展總述

(一)精神分析理論的緣起及在中國的傳播

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出版了《夢的解析》,這是精神分析理論誕生的標志,距今已有百余年歷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學者錢智修在《東方雜志》(第10卷第11號)(1914年)上發表“夢之研究”,自此拉開了我國精神分析理論研究序幕。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以“主題=精神分析”為條件,對國內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精神分析相關研究進行檢索,得到文獻35900篇。隨著新中國成立,相關外文文獻不斷傳入中國,于2010年中英文文獻研究數量峰值1095篇。相關中文研究文獻量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呈遞增趨勢,于2010年研究數量達到峰值862篇,環比增長率13.00%;外文相關文獻則在逐步增長,于2015年達到峰值452篇,環比增長率28.00%。但判斷其發展趨勢可知,無論是外文文獻還是中文文獻的研究,近年來的發刊量趨于平緩。

(二)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內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概況

結合柱狀圖(見圖1)可知,精神分析作為重要的理論,被心理學、文學、藝術、教育學、倫理學、等多個領域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說明其的應用之廣。較高的被引率與核心期刊高下載量足以證明其質量之優,二十一世紀以來精神分析理論發展形成跨學科發展趨勢。

二、二十一世紀精神分析批評文學實踐

(一)國內對精神分析理論的研究

從研究形式上看,近幾年來已形成精神分析理論與相關學科結合的固有程式,如:“精神分析與……”

“精神分析理論下的……”“……的精神分析解讀”等。從研究內容上看,相關研究文獻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內部比較研究。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批評與以如榮格、拉康為首的新精神分析批評進行內部比較,第二,交叉學科多元理論研究;第三,學說宏觀發展,學派代表人物,學說系統內部的某個分支理論入手闡釋問題的研究(如潛意識論、力比多論、人格論、俄狄浦斯情節等),這也是當前國內學者著重研究的部分。

精神分析學派大致經歷三個發展階段,代表人物由早期的弗洛伊德(Frend Sigmund)、榮格(Carl

Gustav Jung)、阿德勒(Alfred Adler),到中期的卡倫·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弗洛姆(Frich Fromm)、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溫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等,轉向近期的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肯伯格(Kern berg)、埃里克森(E.H.Erikson)等。其中,我國學者對弗洛伊德的研究尤甚,經歷了由譯介相關著作到引起“弗洛伊德熱”的過程。其間有大批相關著作出版,但多為介紹和概述,研究與評論很少?,F如今,國內關于弗洛伊德研究雖仍在持續,但學者關注的熱點開始轉向榮格、弗洛姆、拉康等人。此外,近年來,國內學者多關注學說系統內部分支理論的研究,如潛意識理論、釋夢理論等,主要采取中西對比式研究,這為后來學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創新性思路。

(二)運用精神分析理論的文學批評實踐

雖然我國將精神分析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已屢見不鮮,但與其他文學批評理論相比,在文學批評領域從事研究精神分析的專家相對較少,而國內外適合精神分析的作品也有待探索。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內相關學者運用精神分析理論進行文學批評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國內外某作家的一部或多部作品中的精神分析思想,或者形式上(文本結構、內容選擇、語言表達、人物塑造、敘述視角等方面)進行解讀。第二,對國內外不同作家的作品,以精神分析理論作為工具或與其他理論相結合對作品進行分析,而現如今這樣的研究方式由于頗具創新性備受專家學者青睞,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1)與凝視理論相結合;(2)與女性主義研究相結合。學者馬睿曾在《跨越邊界: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突破》中提出“女性主義批評在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1]。而精神分析對于女性主義批評中的性別范疇確立、文本分析與文化批判、讀者研究與作者研究的溝通等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學者張金鳳運用弗洛伊德的相關理論闡釋了《弗洛所河上的磨房》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表明只有充分反映人格的各個層面,人物的塑造才是完整和成功的,而男權思想主宰下的傳統敘事卻把原本統一的女性的精神和肉體一分為二,因此,作者通過本我超我理論,提出兩極分化和對立的女性形象,并進一步指出艾略特文中的麥吉這一形象并不是自我分裂的形象,而是完整的人,“……麥吉的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與非理性的肉體欲望是互相統一、密切結合”[2]。得出結論“女性形象從分裂的自我走向了統一的自我”,這對后來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等的小說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第三,與非研究熱點的文學形式相結合。有學者將精神分析批評與詩學相結合,如學者徐宏沛的《綺窗曉夢 稼軒化蝶——以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來解析辛棄疾的三首記夢詞》(2003)及學者周睿的《讖言詩的精神分析學闡釋》(2003)均繞開學術熱點,選擇恰當材料運用精神分析理論進行解讀。此外,更有學者將其用于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的研究是當今較易被人忽視的部分,而學者舒偉與丁素萍則創新性地用精神分析批評分析當代美國兒童文學理論名著《永恒的魅力:童話世界與童心世界》的特點,并探討二十世紀美國精神分析學在七十年代以讀者為中心的讀者反應批評興起的背景下對童話文學的新闡釋。此研究具有開拓性與創新性,得出的結論對當前兒童文學的寫作及評價更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三、結語

作為二十世紀影響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西方文藝批評流派之一,精神分析理論一直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重要理論基礎。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雷·韋勒克(Frederick)于“文學批評”詞條中列出:精神分析批評、神話原型批評和馬克思主義批評是“真正具有國際性的文學批評”[3],精神分析批評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可見一斑。在我國,精神分析可謂是文學現代化進程中的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之果。本文梳理二十一世紀國內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由此闡釋精神分析批評文學實踐,試圖證明精神分析理論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與意義??梢钥吹?,近年來精神分析理論研究呈現出細化、跨學科發展的趨勢,精神分析作為工具廣泛應用于文學批評中,能夠為當代文學創作、文學評論提供新的思路。與此同時,盡管國內相關研究仍在延續,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相關研究量走低、論文思辨性與國外研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且多以譯介解讀他人思想觀點為主而缺少系統的理論與反思等,這亟待學者進一步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金鳳.從分裂走向統一的自我——對《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5):79–82.

[2]馬睿.跨越邊界: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突破[J].外國文學研究,2001(02):17–23.

[3]Leonard S. Klein.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M].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1974.

上一篇:市場發展論文下一篇:大眾哲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