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工學論文范文

2023-03-25

工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千城一面”現象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與更新過程中不可避及且老生常談的問題,地域文化遺產與景觀風貌的保護方法備受各界重視。文章提出對影響地域景觀的重要因子——建筑裝飾藝術建構數據化平臺系統進行內在關聯性與規律性探究的大膽假設。通過對國內外不同歷史階段的古籍、資料和研究成果的分類歸納、縱橫向比較,以及裝飾藝術數據庫建設現狀的解析,厘清裝飾藝術規范化的理論基礎,逆向探究、求證此項研究的社會意義與實踐價值。突破以往數據化、高技術僅在大尺度上的研究領域,著眼于微,提出基于數據化平臺進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新思路。以探究具有廣泛利用價值且可視化的建筑裝飾藝術的原型數據、活化應用為目的,有效促使文化遺產回歸“一面千承”。

關鍵詞:建筑裝飾藝術 規范化 數據化理念 模式探究

引言

隨著“記住鄉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等保護與規劃浪潮的迭起,當前設計中“千城一面”現象一躍成為備受關注且亟待解決的大問題。相似的“臉孔”與“一張皮式”乏科學的“穿衣戴帽”帶來的破壞不僅僅是表面所呈現出的地域景觀風貌單一,更是地域文化的錯位與變異,以及人們對待優秀歷史文化熱情的殆盡。

“干城一面”之所以成為癥結所在,特別是在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蔓延原因有二:其外因,保護與規劃中無謂的“速度追求”加速了持續的錯誤產生;其二,乏科學的“穿衣戴帽”成為此類規劃設計師的思維定式,因而導致問題難以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海因茨·馮·弗爾斯特(Heinzvon forester)曾提出:建筑語言是認識的催化劑,暗示著建筑的設計實質是一種道德責任,建筑師和從事這類責任事業的任何人都應遵守。而當下“內憂外患”愈演愈烈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對于傳統設計觀念缺乏足夠的重視度與挖掘力,因而難以找出相適應的設計方法。因此面對當下文化遺產保護與更新的大好時機,建筑裝飾藝術作為一種豐富的建筑語言為其尋求更好、更科學、真正高效的方式進行活化式保護與傳承設計迫在眉睫。

一、“建筑裝飾藝術”概述

(一)文化的載體與縮影——“裝飾藝術”

“裝飾藝術”泛指藝術的修飾,最早于17-18世紀在西方涌現。作為工藝設計與結構的傳統要素,其通常被歸類為純藝術,如繪畫、雕塑,觀賞性大于功能性。而建筑裝飾藝術則是指以建筑為主體進行的裝飾藝術設計,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間為目的。作為建筑物質功能、場地精神與群體文化得以展現的關鍵因素,不同的建筑裝飾藝術會產生迥異的建筑風格。

雖然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經歷了“繁瑣”、“極簡設計”、“少就是多”、“無裝飾”等一系列設計理念的轉變,但是不可否認裝飾藝術作為文化的有效表現載體與縮影,從實質上來說任何建筑都不是無裝飾的建筑,而建筑的設計也都離不開建筑裝飾藝術的設計。作為一項重要的建筑語言,建筑裝飾藝術不僅反映出建筑的文化背景,其同樣也是長久以來群體審美與意志的一種集中體現。

(二)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的審美內涵與文化特征

1.建筑裝飾藝術的審美內涵

國內對于傳統建筑裝飾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世紀30年代,由于融入了大量的工藝美術,因此研究成果多聚焦于裝飾圖案與紋樣的美學研究。其中在《圖案基礎》一書中工藝美術家雷圭元先生基于造型和紋樣兩個方面對建筑裝飾圖案構成的規律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古代遺留是優秀教材,將其作為母題并逐步掌握其內在規律有助于做好當下設計。

近年來日韓有關裝飾藝術的研究成果則表現出“選擇化”的趨勢。如《日本傳統圖案設計》一書中將傳統裝飾紋樣作為設計母版,通過搭配不同色彩得以傳統裝飾藝術的再現。亦或是汲取傳統裝飾中的經典配色,僅對紋樣進行現代化審美下的調整。此番“選擇化”的研究激發出了傳統中所蘊含的無窮無盡的可變性,也為傳承傳統提供了有效啟發。

2.建筑裝飾藝術的特征演變

作為依附于建筑之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不乏從建筑學角度切入的研究。林徽因先生是我國較早從理論層面探討建筑紋樣構圖、色彩以及源流發展的學者。她認為建筑裝飾藝術設計的規格化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技藝傳承、便于保持藝術水準。張馭寰、蕭默、劉敦楨先生等編著的一系列綜合性著作中也就建筑裝飾的性質及其演變過程進行了較為充分的闡述。在《閩南民居傳統營造技藝》一書中作者楊莽華則從營造手法切入指出建筑裝飾藝術是一種群體的制度性、規范性的安排,是集體意志的表達,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與規律性,若要“活化”保護必須積極介入,從根本上保護其營造技法。

在國外相關文獻中,日本建筑師伊東忠太的《中國古建筑裝飾》一書主要探討了建筑裝飾的產生與發展原因、裝飾圖案應用的原理、裝飾細部的特點等。此外,日本對于懸魚、惹草等傳統古建筑裝飾性構件也有較為詳細的研究,但不足之處在于僅限紋樣的分類歸納。

3.建筑裝飾藝術的文化意義

作為一種文化表現手法,建筑裝飾藝術極大地承載了地域文化。因此從文化審美角度出發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其文化內涵、特色變遷、象征意義進行的剖析。如:劉學軍與王魯民從建筑文化與審美的角度,解讀象征文化切入,以文化寓意及變遷為研究重點開展研究的《中國古建筑文學意境審美》《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探源》等書為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裝飾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三)小結

通過解讀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研究中多將建筑裝飾藝術作為一種純粹的裝飾性構件展開定性研究,多局限于其象征文化以及紋樣的圖片集錦。不過近幾年的研究中可視的量化表達與尋找相似模組初見端倪。如天津大學楊昌鳴先生在《閩南古建筑屋頂的曲線構成——<閩南古建筑系列研究>之一》一文中對閩南建筑屋頂的曲線美進行了可視化的量化分析與表達。臺灣逢甲大學楊秀玲在《金門洋樓民居建筑立面構圖之研究》中利用黃金分割的審美原理對金門洋樓的立面結構進行了分解式的剖析,并基于量化進行總結,找出了其中的相似模組。其研究成果對金門洋樓的立面修繕,閩南地區洋樓的保護更新提出了一種新思考,對數據化語境下探究建筑裝飾藝術具有突破性的啟示。但其不足之處在于此項基于西方審美理念下所進行的研究極具爭議性且由于數據并非海量,其分析方法還存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真正的“藝術”是美學與工學的完美結合,而不是隨意化、無序化的產物?!把b飾”也不僅僅是單一文化的載體,同樣也是傳統營造技藝的延續。綜上所述,僅對建筑裝飾藝術進行文化、象征表意上的闡釋與研究已然不能滿足當下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求,若要使得文化遺產得以可持續、創造性的保護與繼承,對傳統建筑裝飾藝術進行深入的,規范化、科學的設計研究,探尋其可視化與量化分析極具研究價值與社會意義。

二、古籍啟發下的建筑裝飾藝術數據化理念

(一)以史為鑒——中國歷代建筑古籍及相關文獻的研究綜述

與以木構架建筑的承重部分相比較的“大木作”,中國古代漢族的傳統建筑中將類似于“裝飾藝術”這樣非承重木構件的制作和安裝專業稱之為小木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將其稱為“裝修”。相比大木作,古籍中雖著墨較少,但不乏可從中發現古代建造設計師對于裝飾藝術等一類小木作在設計制作中規范化的重視,并可從中找出建筑裝飾藝術規范數據化的雛形。

1.設計規范化的先例與雛形——《木經》與《園冶》

記載于《夢溪筆談》中喻皓所著的《木經》對設計規范化有著“三分法”的記載:“自梁以上為上允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凡梁長幾何,則配極幾何,以為榱等?!斌w現出建筑營造中比例與規范化的重要性。

就建筑裝飾藝術規范化而言由明末造園家計成所著的《園冶》開創了先例。書中的借景六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屋宇、裝折、欄桿、門窗、墻垣等六個方面的建筑裝飾藝術,并附有結構圖和裝飾圖案235幅,可稱之為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圖案庫的雛形(見圖1)。

2.法式控制設計——《營造法式》

而明確提出將裝飾藝術設計進行法式控制的當屬北宋《營造法式》一書。書中貫徹“營造”一詞,以“材”為標準為建筑設計提供了可視的規范。書中除了記載有構件詳圖及各種雕飾與繪制的彩畫圖案外,最大的成就在于作者李誡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參閱古代文獻和舊有的規章制度,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和經驗而寫成的《營造法式》是有目的地對北宋的建筑進行歸納和總結,并上升到制度層面。

“或有須于畫圖可見規矩者,皆別立圖樣,以明制度?!睍杏幸幱芯氐闹谱鲌D樣也被認為是最可貴的部分?!度A夏意匠》一書中還提及《營造法式》中所述的宋代時彩畫已多半不是自由創作的藝術品,已定型化。此描述更為建筑裝飾藝術的數據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此外,除了強調模數思想的制定和運用,《營造法式》也相當關注設計的靈活性。

雖受褒義無數,但梁思成先生在《<營造法式>注釋》一書中指出作為—本技術性的書籍其在圖樣部分由于缺乏科學的繪圖技術而導致圖樣走離原樣,精準性上出現偏差,風格也產生了變化,實為遺憾(見圖2)。

3.“雕鑾作用工”——清《工程做法則例》與《營造法原》

到了清代,由清工部所編纂的《工程做法則例》中所述的裝飾藝術內容已然不比《營造法式》詳盡,但“雕鑾作用工”一卷頗有價值。以“斗口”為設計標準,著重記載了建筑裝飾的營造技藝與手法。此外,唯一一部現存記錄有江南傳統建筑做法的專著《營造法原》相比之下在門窗式樣上的記載最為詳盡,并附有圖版。體現出建筑設計中對于小木作的重視度持續增強的趨勢。

在《關于<營造法原>中建筑立面主要構成比例研究》一文中作者劉葉桂以此古籍為引,通過對古籍中建筑立面主要構成比例的分析研究,歸納總結了江南傳統建筑立面的主要構成部分的比例尺度關系。蔡軍則在《<營造法原>的“窗”的形制與裝飾藝術”》中則以《營造法原》中“裝折一章中“窗”的部分為突破口進行了形制與裝飾藝術兩個角度的比較。希望通過解讀為固件的維修、保護提供詳實有效的理論參考,杜絕膚淺、粗制的仿古建筑產生,并為現代建筑如何吸收、運用傳統建筑元素提供了啟示。

(二)國外相關文獻綜述——“人體美學”與理性的“數”

在國外的相關資料與建筑古籍中,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書中記錄有各類羅馬柱式的比例尺寸、紋樣及圖案。作者還對建筑整體、局部及各個局部之間和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比例關系都做出了特別強調。此外,西方傳統審美觀中的黃金分割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也反映出西方對于比例與美的特殊審美追求(見圖3、圖4)。

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性主義中以數的和諧為基礎與希臘人文主義思想中以人體美為依據的,根據男女人體比例解讀建筑美中也不難看出設計規范與比例尺度對于建筑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三)小結

從《園冶》中建筑裝飾藝術圖案庫的雛形初現,再到強調以法式控制設計的《營造法式》,多提及“法式”、“規范”等專業術語的《工程做法則例》與《營造法原》《建筑十書》等的研究內容均涉及到裝飾題材、部位、材料、色彩、比例等。且以“材”、“斗口”為設計標準也可充分證實中國傳統設計中早已重視建筑裝飾藝術設計并存在量化的源頭。通過整理閱讀,并對相關學術論文的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設計規范化對于看似主觀、隨意的建筑裝飾藝術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而基于古籍研究的基礎能夠有利于學習古建筑設計經驗,為古建筑內在的智慧傳承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數字化”助力下規范設計發展模式探究

以中國傳統建筑中“踏道”的分級為例,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通過描述步輦與人真實的行為感受區分出“平、峻、慢”三種陡緩狀態。而李約瑟則通過數字化比率更為清晰精準地表述出踏道的實際坡度,自此展現出數字化的顯著優勢??梢哉f上文是通過對古籍中建筑裝飾藝術規范化解析為探索其內在關聯性與規律性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而精準的“數字化”卻能夠為基于數據化平臺的建筑裝飾藝術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數字化”釋疑

1.從二維圖解到LIM三維可視信息化模型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1998年最早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不久后數字化的研究風潮延續到景觀領域,形成了“數字景觀”。在數據化語境下的設計也由傳統手繪的圖解表現時代轉變為由明確參數控制設計的三維設計時代。而在“數字化”的發展進程中還發引申出BIM、HIM以及LIM理念,而當前基于LIM理念的CAD、SU、Reviet等精確量化軟件技術正是設計的中堅力量,極大推動、加速著景觀規劃行業的發展趨勢(見圖5)。

除了不斷新生、發展的相關研究與理念,2013年與2015年兩屆數字景觀國際論壇的舉辦更加速推動了數字技術在景觀行業中的研究。除了借助“數字化”技術對具象的聚落街巷格局等開展的研究外,也不乏對于所謂“感性”、抽象的研究實例。如南京農業大學的丁紹剛通過數據化對傳統江南園林提出了駐點的概念并以此進行假設性研究,從空間路徑量化的角度探究并證實了園林之中存在的內在規律性。

2.解讀“數字化”

不可否認數字化的“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動態記錄”、“優化性”、“多角度參與性”等眾多應用優勢雖顯而易見,但其在設計領域的應用從提出至今卻始終爭議不斷。且基于數字化技術探索建筑裝飾藝術這一問題聚焦可能有二:其一,數字化研究建筑裝飾藝術是否具有意義?其二,“抽象”的建筑裝飾藝術是否適宜基于理性的數字化平臺進行研究?

針對前者香港大學高巖在《質疑數字化(建筑)設計——淺談數字化“與”(建筑)設計》一文中指出當前如火如荼僅關注設計結果的參數化、數字化的建筑設計并非數字化設計的初衷,而基于數字化平臺進行“原型化”的探索才是“數字化”的重要活動之一。此外借助哲學理念中的“四方維度模型”,高巖還揭示出數字化在設計互動中所具有的重要社會意義(見圖6)。而針對后者,彭一剛先生早前就曾在《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一書中對感性且難以解釋的中國傳統園林視角美進行了數據化的理性分析(見圖7)。這一實例也從側面印證了對于感性的問題研究,數字化同樣具備可操作性與價值意義。

(二)地理信息系統與聚落形態現狀解析

截至當前,我國“數字中國”、“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的相關研究和建設浪潮已然發展了近30年,研究的領域與尺度主要囊括了宏觀與中觀兩個層面。如宏觀視角下的數字南海、長城的數字化研究與中觀層面的聚落格局形態等的研究。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主要包含從地理信息領域的角度以及空間營造兩個方向。

其中地理信息學的數字化研究主要采取3S的研究技術,通過多學科的高度集成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與應用。較早采用此技術進行研究的數字南海和數字長城的建立為相似尺度的數字化研究起到了標桿作用,同時也為國家政府部門的相關管理提供了積極介入的手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中觀層面的研究角度出發,利用模數與參數化理念進行的建筑平面以及聚落結構的研究已有較多成果。其中有劉沛林教授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與景觀規劃首提的數字化“構建景觀基因圖譜”,并發表了《中國傳統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的應用研究》等相關學術論文,為聚落科學化的保護與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三)探索建筑裝飾藝術保護與發展新思路

基于“傳統建筑裝飾藝術規范化”理念與“數字化”技術的大背景下,在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工作中建立完善的多尺度數據化平臺進行分析尤為重要。當前數字化技術直接應用于裝飾藝術之上且制成數據庫雖有實例,但研究局限于家具之上的傳統裝飾藝術紋樣研究。這類實例往往通過前期資料搜集、借助數據化平臺進行圖形錄入,最終僅能實現紋樣分類、圖案查詢與簡單應用,顯然并未充分發揮數字化分析技術的優勢。此外通過解析可以得出在相對較小尺度以及微觀的設計領域中數字化研究仍存有較大的深入空間,依舊有待于進一步探究數字化應用更大的可能性。且綜上可初步奠定此研究的三大組成部分,即建筑裝飾藝術現狀數據化資料庫的建立、技術分析探尋相似模組以及基于基礎原型變幻后的設計應用。

1.資料量化構建研究基礎

研究需要基于傳統建筑裝飾藝術海量基礎資料的搜集。搜集途徑主要有實地調研測繪以及對已有相關資料的歸總,并在清晰研究所涉及到的變量對象后進行系統的層級化分類。如按照不同的建筑使用功能、建造年代、建筑風格、所屬區位、營造技藝等進行分類歸總。之后利用數字化基礎軟件進行資料初步的數字化轉換,形成圖像與表格數據并存的資料數據化表現形式。最后將量化的海量數據錄入Arc GIS地理信息系統構建以GIS為分析平臺的建筑裝飾藝術數據庫(見圖8)。

2.技術分析探尋原型模組

基于已構建的建筑裝飾藝術數據庫,借助Arc GIS的大數據綜合分析功能進行分類分析。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采用數據庫中不同圖層的疊合與聯合等分析工具進行深入的數據量化分析。最終對分析后產生的結果進行綜合評估與歸納,印證一定條件下建筑裝飾藝術是否所存在內部的關聯性與規律性,并探尋與總結內在的規制與相關的設計原型模組。

3.原型變幻育以延續方向

研究中的第三大部分是此次以數據化平臺為依托對建筑裝飾藝術進行研究最直接、有關的價值體現,即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更新過程中利用這些從代表性建筑裝飾藝術中所歸納出的原型數據與模組,為當下如何恰當實施保護提供了有效、堅實的量化設計依據。并對這些有根有底的原型模組進行不同條件下的變幻更能為傳統建筑的更新,地域文化的重塑與強化提供設計的準繩。

結語

對于建筑裝飾藝術而言缺乏理性的引導,單純感性的認知是無力的。而僅有理性的評斷卻沒有融入感性的潤色,裝飾藝術又會失去它的生命力。對此類的矛盾與沖突,華中科技大學的鄔峻教授在其《數字景觀,昨日的烏托邦還是今天的敵托邦》中也表達了對于完全依賴數據進行設計的憂慮與思考,并在文末提出“混血景觀”的應對之法,即數字景觀與真實景觀的完美結合。

無論如何,將“建筑裝飾藝術”置于數據化語境下展開研究一定會產生感性與理性的激烈博弈。且建筑裝飾藝術作為地域、時代文化的代表之一,深藏匠人心中的設計形制是否存在共通性,即內在規律性,筆者慎思。因此當前對于依附于建筑之上的裝飾藝術實質存在內在關聯性與規律性仍是一個大膽的理論假說。此項研究除了借助于大量的文獻與理論進行參考外,最大程度上還需借助高技術,通過數據化平臺進行逆向驗證。

綜上所述,借助數據化平臺研究小尺度視角下的“建筑裝飾藝術”,其分析過程與結果應用能夠對傳統地域文化的保護、歷史建筑的修復與更新設計產生一定程度上科學且積極的引導意義,因此也給予了作者繼續研究的動力??偠灾?,對于建筑裝飾藝術的理性化、規范化的探究是一項大膽且具有前瞻性與挑戰性的研究。需要做到大膽設想,小心求證,促使研究的嚴謹開展。而此外在研究過程中了解、學習、研究、探索技術的可操作性也是重中之重。

工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科教融合,相互促進是提高大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但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存在失衡、融合度低等問題。該文分析了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應用科研思政教育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結合科研實踐提高創新能力、加強課堂教學與科研實踐的結合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以樹立科教融合發展的基本理念,實現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科教融合;種子生產;教學質量

中國科教融合經歷了最初的科研與教學分離、20世紀50年代逐步引入科教結合理念以及科研與教學相融合3個階段[1.2]。2011年,周光禮首次提出“科教融合”概念[3]。2012年,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聯合提出“科教融合,聯合育人”新的育才理念[4]。2017年1月,國務院出臺中國教育“十三五”規劃綱要,“科教融合”被寫入了國家教育“十三五”規劃綱要[5.6]。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科教融合”被寫入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7]。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教學改革和教育發展提供極其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8]。由此可見,國家對教育科研工作以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僅以傳授或傳播知識為培養目標的高等教育理念已經落伍了,科學研究融入教學實踐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發展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徑[9]。因此,迅速提高科研的原始創新能力和整體水平,健全科研促進教學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體制至關重要。

1 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科教融合改革的背景

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作為沈陽工學院農學專業的重要課程,開設歷史久,課程資源豐富。長期以來,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過程中缺乏種子生產發展史中的人物事件開展思政教育,未能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2)大多教學內容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容易造成學習者對專業知識死板固化地學習和掌握,不利于挖掘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3)在科研結合教學內容以促進課程和教學發展方面顯得薄弱,未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和參與相關科學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9]。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組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主要從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強科研實踐教育的結合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試圖通過科研人物事跡結合課堂知識、教育教學環節與科學研究實踐有效聯系,推動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的建設與教學的發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和積極參與相關科學研究的興趣,使同學們能夠更好地具備種子生產與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并提出問題和攻克難題的綜合能力。

2 以“科教融合”為基礎,推進課程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科學文化專業知識,更要指導學生發展堅毅的品格和良好的認知能力。近年來,課程組堅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思政教育貫穿于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堂講授和本科生科研實踐工作的指導過程中,使課堂教學與科研實踐成為培植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以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10]。表1是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思政教育設計及目標。通過相關人物故事以及案例的切入,一方面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對科學家們勇于探索、堅忍不拔精神予以頌揚,激發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動力,傳承科學家的高尚品格。在授課過程中,通過穿插我國種子生產發展初期科學家們如何在困難的環境中堅持科學研究的歷程,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奮斗創業史教育,激發他們的時代責任感。通過這些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情懷,強化學生努力成為新時代中國脊梁、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抱負。

3 以“科教融合”為抓手,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通過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學習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的興趣,促進師生間互動,增強學生創新和表達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目前,“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OBE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已經獲批沈陽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XJJG2019077),已發表“基于OBE理念的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教學方法研究”等與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相關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論文。

4 積極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科研立項、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積極鼓勵和組織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將學生的畢業論文、科研立項、創新創業項目與教師的科研結合起來進行,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子課題,這 樣教師能對學生的論文進行有效的指導。教師也可將自己已發表的學術論文作為文獻資料提供給學生參考,引導學生在此研究基礎上加深認識[11]。根據所學專業的特點,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向,向學生提供適當的畢業論文選題。通過平時學習中科研思想的不斷積累,多數本專業的畢業生能夠應用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初步解決實際問題,在相關領域有較好的發展?,F在各大高校都鼓勵學生申報各種科研立項項目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本院2018級農學專業的學生劉晨煦同學就依據本人的科研項目為指導成功申報“優質鮮食水果玉米在撫順地區的引進表現研究”的大創項目。項目申報成功后,劉晨煦團隊在課下經常去實踐基地做試驗,與筆者討論試驗方案、細節,學習科研文獻閱讀、數據分析等技能,學生團隊發表了《撫順市優質鮮食玉米栽培技術研究》等論文。

5 結語

實踐證明,科研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是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實現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12]。在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教學實踐中,及時將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科研成果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注重本科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尤其是科研意識的激發和科研思維的發展。這極大地推動了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兼具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其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茂國,周紅坊,朱正偉.科教融合教學模式:現狀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8-62.

[2]周平,王瓊,唐然,等.基于科教融合培養創新創業農學人才的探索與實踐——以薯類人才培養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9):278-280.

[3]溫才妃.周光禮:科教融合應當走入本科生課堂[N].中國科學報,2016-06-23(07).

[4]深度解讀——科教融合[EB/OL].(2018-02-09)[2019-12-28].http://www.360 doc.com/conte nt/18/0209/00/7288840_728723504.shtml.

[5]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2017-01-10)[2019-12-2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68473.htm.

[6]方剛.實施科教融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遙感原理與應用》課程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20,11(10):80-83.

[7]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18-08-20)[2019-1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from=groupmessage.

[8]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9,30(4):70-73.

[9]楊穎麗,李家雯,丁艷平,等.《人體解剖及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科教融合理念的強化與運用[J/OL].生物工程學報:1-9[2020-12-26].https://doi.org/10.13345/j.cjb.200429.

[10]梁慶婷,于歡.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維度探索.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0,32(10):17-22.

[11]秦苗,王紅艷,王聰,等.科教融合背景下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索[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2(03):33-34+51.

[12]沈成君,馮江.“院+?!鞭r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創新研究.中國高??萍?,2020,7:62-66.

(責編:張宏民)

工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畢業設計 工學結合 財經類專業

引言

教育部對高職類高校的教學質量提出了若干意見,其中要求必須要不斷推行生產勞動與實踐相互結合,將“工學結合”深刻落實,對專業進行調整與建設,并引導進課程,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因此傳統的高職財經類專業畢業設計暴露出許多缺點,不能夠滿足“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許多高校將其作為教育改革與建設的重要工作,并在實訓、課程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但是畢業設計方面卻明顯滯后。畢業設計不僅可以衡量高校的教學成果,也是學生經過學習后綜合能力的體現[1]。目前高職財經類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抄襲、混亂等問題大量存在,所以必須要對其進行改革。

一、“工學結合”的內涵

“工學結合”即工作與學習,工作即是學習到企業定崗實習,在此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學習即是學生在學校內學習文化、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其實質就是將工作與學習相互結合,最大程度應用學校、企業兩者資源,根據崗位的需求,將學校傳授專業知識的教學與企業中獲得實習經驗和能力的教育相互結合,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使其職業能力能夠達到崗位的需求[2]。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充分滿足這些要求,不僅具有科學性、多元化、內容多樣化,而且更加重視實踐的重要性。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財經類專業畢業設計所存在的問題

(1)與人才培養目標不符合

由于我國高職類院校的起步較晚,本科院校對其影響較大,尤其是畢業設計,許多高職院校將本科院校的固定模式直接套用,沒有對兩種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的不同引起重視,忽略了本科院校更加重視學術型人才,其畢業設計更加注重學術性、理論性。這點與高職院校的實際不相符合,未理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職業性與崗位性的。

(2)單一的畢業設計形式

許多高職財經類專業中都以畢業論文作為最主要的形式,存在單一性的缺點,無法滿足社會發展中對于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要求,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較多缺點。畢業論文是學生在學校學習后綜合素質的體現,是能否給予其畢業證的依據。高職類院校很少有對學術理論的系統研究,所以在對畢業論文進行改革的同時,需要將就業要求、崗位要求、實踐等作為依據,從而使畢業論文的選擇更加多樣化。雖然經過改良,但由于慣性思維的影響,導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時,也很容易走以后學術型研究論文的老路。

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畢業設計改革路徑探究

(1)實現畢業設計、頂崗實習、學生擇業一體化

①前期準備。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應該準備畢業設計,每學期的教學內容都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根據調研結果明白社會各行各業對崗位的需求,從而明確實踐方向。并在此過程中,整理資料,積累經驗與操作方式,從而為畢業設計做好堅實的基礎工作,能夠“學以致用”。

②畢業設計選題。畢業設計選題應當要與學生的頂崗實習、就業存在相關性,否則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就毫無意義。畢業設計選題的最佳時機應當在學生的實習過程中,經過實習一定時間的實習,并將所在崗位的需求與實際相結合,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如果自己對此有興趣,那么在工作時就會充分熱情和期待,能夠更積極的做這份工作,力爭自己能夠留用[3]。這樣一來,選題便具有針對性,能夠做出對企業實用性很強的畢業設計,不僅能夠被企業所認可,還能夠充分體現畢業設計、頂崗實習、學生擇業一體化,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對其的要求。

③學校、企業共同進行考核。“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需要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因此在考核時,也需要雙方共同進行。企業中的指導教師要對其在實習時候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畢業設計的實用性等進行評價,校內指導教師則需要對其結果進行考核,在畢業時,對兩者成績相結合來判斷。

(2)實現畢業設計多元化

畢業設計應當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個性化,畢業設計的形式應當不僅僅局限于畢業論文,要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畢業設計多元化,從而適應改革的要求。根據對高職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社會崗位需求情況,筆者對實現多元化提出了以下建議:

①畢業實習報告方面。學生在書寫實習報告時,應當根據自己實習經歷來寫,對自己的工作經歷進行分析與總結,并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整理,將在此過程中對管理工作、服務工作等的認識進行系統化整理,增加自己的就業能力。一份優秀的畢業實習報告需要包含企業的實際情況、發展歷程、經營情況、主要的產品、自己參加所完成的項目詳細資料等。

②畢業作品。具有一定功能的畢業作品也能夠代替畢業設計,畢業作品可以是參加比賽所獲獎的作品、創新的作品。學生在創作畢業作品的時候,一方面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習到的知識充分運用于實踐。因此,在學生的畢業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實用價值時,也可把其認作畢業設計,而且畢業作品不會受到時間的限制,能夠在學校學習的任一時間段完成,可充分體現畢業設計多元化。

四、結語

一方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財經類專業畢業設計改革起到了導向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對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新要求。要想更好的實現專業知識、實踐、就業相結合,就必須要以“工學結合”培養人才目標作為改革方向,實現實現畢業設計、頂崗實習、學生擇業一體化以及畢業設計多元化。

參考文獻:

[1]劉婷.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6(2):59-61.

[2]尹梅,蘇志紅.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改革與實踐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2):21-22.

[3]杜連鎮.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6(6):113-114.

工學論文范文第4篇

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滿足社會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05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同時指出“推行工學結合、勤工儉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已經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推行工學結合,探索適應經濟發展的中職教育,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重要方向。

工學結合,即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增長的見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與思考。市場營銷專業對學生實操技能的要求高,工學結合模式成為發展專業的必經之路和重要手段。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能夠滿足學生校內實踐的需要,為工學結合提供校內平臺。

一、校內實訓超市建設的意義

中職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目標是為社會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優秀的銷售人員。專業面向的崗位主要是從事產品或服務銷售及管理工作的基礎崗位,例如導購員、促銷員、市場信息員、銷售員、營業員、客服等。后期通過職位晉升可從事管理崗位等。因此,通過建立校內實訓超市,滿足學生技能培養,成為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首選。

實訓超市通過學生自主經營的方式,實現從產品到服務的全方位實踐。學生通過市場調研了解產品需求,確定產品系列,制定銷售價格,選擇渠道商,制定促銷方案,選擇促銷形式,實現客戶滿意等;同時,針對店面進行商品的陳列,設計等。通過實訓超市,學生可以全面了解產品,掌握營銷知識及銷售技能,實現市場營銷專業校內實訓的目的和意義。

二、實訓基地建設策略

(一)一體化課程設置

所謂一體化課程即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結合的課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與遵循技術、社會規范相結合的特點。學生通過對具體工作任務、過程及環境的感悟與反思,實現技術與知識的統一。

市場營銷專業的應用性強,重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通過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設置,將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實訓超市工作崗位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實現專業技能的鍛煉和培養,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實現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課程設置時,將實訓超市的工作崗位和任務與對應課程相結合,通過分析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進而設計相應的課程。

1.學生核心技能

在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的基礎上,根據中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將學生核心能力細分為五個方面:熟悉營銷知識及口才技能;具有市場信息收集和處理技能;具有商品知識、運營和推銷技能;具有營銷項目策劃、促銷技能;具有營銷團隊建設和管理技能。

2.課程開設

根據學生技能要求,在課程設置時,根據主干核心課程,同時結合專業技能培養,將專業課程按照階段性細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設置《市場營銷基礎》《消費者心理學》課程;第二階段,設置《市場營銷調研》《營銷口才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設置《商業經營實務》《商品學》《推銷技巧》課程;第四階段,設置《市場營銷調研》《促銷技巧》課程;第五階段,設置《營銷團隊建設與管理》課程。

3.實訓超市實踐

根據課程開設及核心技能要求,通過校內實訓超市鍛煉,實現理論知識向技能的轉化。

(1)第一學期,主要了解營銷基礎知識,鍛煉口才和自信心,因此通過超市引導員的工作,與顧客接觸,了解顧客心理,掌握營銷工作,鍛煉與人溝通的膽量和自信心。

(2)第二學期,通過學習調研、營銷口才等知識,鍛煉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在具體崗位上,安排超市調研員,通過設計顧客需求、滿意度調研問卷,針對學生群體開展調研工作,并分析數據,為實訓超市采購提供有效意見和建議,同時,在調研工作中,通過與顧客的溝通,鍛煉營銷口才。

(3)第三學期,通過學習商店經營、商品管理等知識,掌握超市運營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并通過《推銷實務》等課程的學習,鍛煉學生商品推銷技巧和口才表達。因此,在超市中,擔任銷售員崗位,要求學生能夠合理設計超市布局,商品擺放、海報設計等,增加超市商品的吸引力,同時通過推銷口才的訓練,達到銷售商品的目的。

(4)第四學期,要求學生在商品銷售的基礎上,根據市場情況進行策劃方案的設計以及促銷方案和技巧的掌握。在超市中,有銷售員提升至部門主管崗位,由基礎銷售工作提升到為超市設計方案、提升超市運營能力的工作。

(5)第五學期,由主管工作進一步提升為超市管理層,將團隊建設和管理能力在具體崗位上進行鍛煉和提升。

(二)綜合型職能管理

在學生超市崗位設計時,將工作崗位按照職能型和產品型進行綜合劃分。具體崗位如圖1所示。

實訓超市在組織架構中,根據產品型組織,以店長作為超市最高級別負責人,分別對水果區、日用品區副店長進行直接管理。水果區和日用品區副店長對不同的產品系列進行管理。

根據職能型組織,將實訓超市具體任務進行組織結構劃分,分為運營部、財務部、采購部、后勤部以及人事部。對具體工作進行管理,每個職能部門有專門的負責主管,對相應部門的員工進行管理。其中,各區域的副店長對各職能部門進行管理。

1.運營部。主要負責超市的日常運營工作,包括商品的理貨、銷售工作。

2.財務部。主要負責超市每日報表匯總、利潤計算,每周利潤核算以及學生獎金計算工作。

3.采購部。主要負責超市每周水果進貨,制定進貨產品品種、數量、進貨商家等。并定期完成日用品的采購和補貨工作。

4.后勤部。完成超市的日常衛生,超市商品的保管,掌握庫存動向并及時向采購部匯報情況,以及超市的安保工作。

5.人事部。負責日常員工的考勤、工作量統計、績效考核以及人員晉升選拔的評價工作。

各部門的學生按照日工作安排表完成值班工作,采購部、財務部、人事部工作人員在超市工作繁忙時段,作為超市銷售人員,幫助和引導學生顧客進行商品的購買等工作。

在職位晉升時,結合課程設置以及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按照學期制進行職位的晉升,從高一第一學期至高三第一學期,晉升層級為引導員——調研員、導購員——銷售員——銷售主管——副店長、店長。

(三)健全激勵機制

在超市運營中,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提升學生工作的積極性及主人翁意識,自覺地投入超市運營管理工作。因此,在制定激勵機制時,僅通過表彰先進已無法高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因此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

1.考核學分制

學生實訓考核與學分相掛鉤,通過每學期規定時間段的實訓任務,完成規定的實訓學分。并針對超市長期員工,進行額外的學分附加。作為學生成績、評優以及畢業的依據。同時,工作能力的評價也作為正式員工聘任的憑證以及職位晉升的依據。

2.利潤分配方案

針對表現優秀且通過考核評價成為正式員工的學生,根據職位高低以及工作量大小進行利潤分配。財務部在對每個月的收益進行核算后,將利潤的20%作為正式員工的獎金,并根據考核對員工實行績效獎金的方法。這樣將超市利潤與員工獎金相掛鉤,調動學生實訓的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

實訓超市作為校內實訓基地,是工學結合模式下市場營銷專業技能訓練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生實訓超市的自主經營,將營銷知識及時、有效地通過實踐進行演練,并轉化為職業技能,為學生提供仿真模擬銷售環節,更好地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

責任編輯 何麗華

工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基礎會計》精品課程就是體現現代性、科學性、先進性,有嚴正風范和鮮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輻射作用的優秀課程。文章圍繞《基礎會計》省級精品課程的經驗,從課程目標、會計實踐課程的設計理念與思路、會計實踐教學組織與安排、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實踐性、注重實訓的精品教材以及實踐條件和效果等幾個方面,對會計實踐教學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精品課程 實踐性 實訓 競賽

《基礎會計》精品課程就是體現現代性、科學性、先進性,有嚴正風范和鮮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輻射作用的優秀課程。它應該是具有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實踐教學的示范性課程,本文結合我院《基礎會計》省級精品課程建設情況,談談對會計實踐教學的粗淺看法。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是浙江省最早開設會計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之一,具有堅實的歷史沉淀,會計專業是院級重點建設專業,又是院級特色專業,《基礎會計》課程2007年已經成為省級精品課程。目前我們的建設目標是通過課程建設帶動會計專業建設。形成優勢學科,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在努力做好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力爭將本課程建設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一、會計專業目標與課程目標——強調技能性和實踐性

(一)會計專業目標

按照“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要求,會計專業以突出技能性和實踐性為主要特點,將學歷教育與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緊密結合,將校內模擬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觀念,熟練掌握財會崗位群的操作技能和會計電算化應用能力,在企業財會崗位從事專業工作的,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的,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課程目標

《基礎會計》課程目標要服從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1 知識目標——為后續《財務會計》等專業課程做好相關知識準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會計的產生和發展,明確會計的基本職能、特點、對象,及其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會計信息質量一般要求;理解并掌握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的相關理論、借貸記賬法的內容及其具體運用;學會會計憑證的編制、賬簿的登記以及會計報表的編制;了解會計工作組織及我國的會計法律規范等;為后續《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課程做好相關知識準備。

2 能力目標——掌握會計基本操作技能。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根據憑證或其他憑據登記賬簿;根據賬簿編制會計報表,這是作為會計人的起碼職業能力要求,也是《基礎會計》課程最重要的教學目的。

3 考證目標——為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準備條件?!稌嫹ā返谌藯l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證》是會計人員進入會計行業的門檻,未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不得從事會計工作,不得參加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會計專業職務的評審。而《基礎會計》就是會計證考試的最重要的課程。因此,本課程的學習為學生考取會計證和初級會計師準備了必要條件,為學生跨入會計行業的第一道門檻準備條件。

4 綜合職業能力目標——掌握基礎會計綜合技能。主要包括書寫與計算技能,如數字、文字書寫和珠算、小鍵盤快速輸入技能;利用計算機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技能;利用財務軟件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技能等。

二、會計實踐課程的設計理念與思路

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特點,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為指導思想;突出會計職業教育特色,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與行業合作辦實訓基地,堅持工學結合,使學生熟練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實行會計單項實訓、會計綜合實訓、畢業實習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會計實踐能力、職業道德、職業判斷能力。

三、會計實踐教學組織與安排

實踐教學按照理論聯系實際和工學結合思想進行設計,突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將會計實踐教學貫穿學生專業學習全過程。體現基于會計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和更新實訓項目,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以校內實訓室、會計服務部及校外實習基地為依托,以“產學研”相結合為有效途徑,實現課程單項實訓、綜合實訓、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有機結合,形成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實訓教學壞節

1 隨堂實訓以及單項實訓。教學做合一,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平時進行。依據教材后各章實訓進行。

2 手工會計模擬實訓——手工模擬實驗室。時間安排在課程結束后2周。采用一個企業實際經濟業務的模擬資料和仿真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由學生分組在會計實訓室進行模擬實訓。指導教師負責制定實驗計劃,現場指導,首先提出實驗的具體要求,明確實驗目的、意義以及達到的效果、考核辦法、劃分實習小組;教師采取啟發、示范等方法,在現場授課和指導,學生進行操作。

3 會計電算化綜合模擬實訓——會計電子化實訓室。時間安排在模擬實訓結束后1周。利用福思特會計軟件,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企業的經濟業務,從最初記賬憑證編制,到最終會計報表的生成,使學生掌握會計電算化的具體運用。

4 會計服務部實訓——提供真實的經濟業務。時間安排在畢業前半年。在會計服務部。主要從事代理記賬、代理申報、業務咨詢等業務。旨在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教學環境,更好地實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5 崗位工作實踐——校外實訓基地。時間安排在畢業前半年。在校外實訓基地為分崗位進行該課程的實訓提供了有利條件;

6 畢業實習——會計事務所和企業。在會計事務所和企業單位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實習,使學生畢業就能達到上崗的要求。

(二)“以賽促訓,以訓強技”形成會計專業特色

會計專業參與并開展各類專業特色濃厚的技能競賽,“以賽促訓、以訓強技”,如:浙江省大學生財會信息化競賽、會計業務操作技能競賽、綜合計算技術競賽、財務軟件操作技能競賽、珠算、點鈔競賽、會計百題知識競賽等,將競賽作為一種衡量專業技能、檢驗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校際橫向聯系和比較的有效手段。由于把學歷教育課程與資格證書考試課程相結合,到目前為止,主要取得以下項目實現了技能考證:

1 會計電算化證: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省財政廳舉辦的會計電算化考試,并取得合格證書,該證書也是學生獲得會計資格證的必要條件之一;其次,我們鼓勵學生參加用友ERP認證考試。該考試有一定的社會

知名度,該證書在使用用友財務軟件的企事業單位獲得了認可。

,

2 綜合計算技術證:為通過技能考試的學生頒發了院級綜合計算技術合格證,加強了學生在計算機數據運算方面的能力。

3 會計從業資格證: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大綱與課程標準相融合,確保實踐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職業崗位實際需求全面接軌。我們要求從2005年級起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并專門進行課程培訓,合格后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三)教學方法上的實踐性——突出會計崗位教學特點

1 遵循教學規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如在講授“會計基本知識”模塊和“會計基本方法”模塊時,采用邊做邊學,采用“實踐一理論一實踐”的教學模式;而在講授“借貸記賬法應用”模塊時,邊學邊做,則采用“理論-實踐-理論”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模式。

2 實現課堂與實訓實習地點一體化。將教室、實訓室、實習基地等實現有機結合;發揮校外實習基地和外聘兼職教師的實踐作用,在學習會計專業課程初期,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現場認識實習,實習教師現場指導;在會計模擬實訓室,模擬企業會計崗位,劃分為出納、材料核算、成本核算等真實崗位,使實訓室成為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為一體的教學場所。

3 采用“手工模擬分崗實訓和電算化實訓”,實現實訓教學崗位化。會計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會計實踐教學應突出操作性和應用性的特點。為了滿足不同會計崗位需要,配合理論課教學,在會計手工模擬實訓室,模擬企業會計部門的崗位設置,劃分為出納、材料核算、成本核算、綜合崗位等真實崗位,進行實際操作;利用福思特財務軟件進行計算機綜合模擬實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完成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的填制,再到登記賬簿、結賬、對賬和編制會計報表止的會計核算全過程操作,并聘用多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任教,使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進行實訓,從而實現將來就業的零距離。

(四)教學手段上的現代化——多媒體的全面應用

會計專業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目前,我院110個教室全部是多媒體教室,已實現全程多媒體教學,電算化實訓全部采用企業正版的財務軟件。多媒體課件使會計教學變得輕松、活潑、方便,打破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嚴格界限,采用講練結合的方式。將賬、證、表等實物及填制過程直接展示給學生,學生不再感覺會計學科的抽象,擴大了課堂知識信息量,拓寬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突出了會計教學的教案特色;同時,網上的會計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五)注重實訓的精品教材

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實施,使現行教材中的某些內容發生變化,為配合這次省級精品課程的建設及會計準則的變革,課題組成員編寫了符合現階段要求的《基礎會計》教材,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

1 與會計證內容相結合,體現工學結合思想。該教材吸收全國優秀《基礎會計》教材的精華,以我國最新會計準則為依據,強調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緊密結合,在保留原教材精華和特色的同時,及時更新教材內容,保持課程內容的先進性。特別是與會計證內容相結合,與人才培養定位相適應、企業會計專家直接參與本教材的編寫,成為本教材的亮點。

2 體系合理教材設計突出會計職業實踐能力。在教材體系的編排上力求符合教學規律的要求,通俗易懂、循序漸進;教材設計上既把理論和技能方法準確地闡述清楚,又注重教學案例與實際訓練,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注重實訓,企業會計專家直接參與本教材的編寫。會計專家直接參與本教材的編寫,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在每章后面加寫各種類型(特別是與會計證)相關的練習題和實訓題,并附有參考答案,便于學生自主學習。

教材建設準備分兩步走,第一步自編了《基礎會計》教材,東北財大出版社出版;第二步,著手編寫配套《基礎會計實訓》教材,完成《基礎會計》實踐型的教材體系。

四、實踐條件及效果

(一)校內實訓設備與實訓環境

與會計專業相關的有6個實訓室,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2個、會計電算化實驗室1個、浙江中瑞江南稅務師事務所經貿會計服務部、會計分崗位模擬實訓室1個、ERP實驗室1個、稅務大廳1個。

1 會計與稅務手工模擬實訓室。實訓室建設的基本原則是:教學做一體化,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實訓資料仿真化,各項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項目貼近企業實際。(1)硬件設施。會計與稅務手工模擬實訓室由2個實訓室組成,面積約180M2,設備先進,配置齊全??赏瑫r滿足120人實訓。(2)實訓項目。,實訓室的實訓項目涉及兩大類:綜合模擬實訓和課程實訓。

綜合模擬實訓具體指會計綜合模擬實訓,通過手工實訓方式,要求完成開設賬戶、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日記賬和明細賬、編制科目余額匯總表、登記總分類賬、賬項核對及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實務;課程實訓主要指基礎會計實訓、制單技術實訓、珠算實訓及點鈔實訓等。、

2 會計電子化實訓室。(1)硬件設施?,F有計算機50臺,擁有用友ERP軟件、天健培訓軟件、福思特軟件,總投資共計59.07萬元。(2)實訓項目。利用現有財務軟件及會計教學軟件,可以進行以下實訓項目:課程教學:使用福思特會計教學軟件,滿足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課程的實訓教學;使用用友ERP軟件,進行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模擬實現企業會計電算化作業流程;職業技能考證:使用用友ERP軟件和天健培訓軟件,可滿足學生考證需求,分別進行用友ERP培訓及認證考試和會計電算化上崗證培訓及考試。

另外。實訓室還可進行技能訓練、技能競賽、綜合模擬實訓以及競賽培訓等活動。

3 經貿會計服務部。服務部面向社會開展業務,主要從事代理記賬、代理申報、業務咨詢等業務。

(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利用

1 組成會計專業指導委員會。先后聘請了數位專家,委員會由本專業領域第一線的會計師、注冊會計師、高等學校教授組成,擔負著學校與企業及社會相互溝通、密切學校與用人單位聯系的重要任務。委員們參與教學過程滲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成為企業與學校、社會產學研結合的橋梁;同時,實訓基地的部分專家也被我專業聘請為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

2 聘請實訓基地的會計專家作為專業兼職教師。通過主講、答疑、現場教學、專題講座等多種教學形式,與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與交流,或承擔一部分教學工作。一方面彌補校內教師實際動手能力欠缺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他們把企業最新的技能、管理理念、企業精神帶到學校,使學生從中接受良好的職業道德教育。

(責編 賈偉)

上一篇:法學征文下一篇:工學碩士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