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師音樂專業范文

2024-04-17

高師音樂專業范文第1篇

1 抓好音樂基礎知識教學

顧名思義, 音樂基礎知識是學習其他后續音樂課程的基礎。但是, 非專業的學生通常迫不及待地想學唱歌、聽音樂, 對理論的重要性缺乏感受, 加之學習理論比較枯燥, 學生普遍對音樂基礎知識興趣不大。在這個問題上, 教師要多想點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簡單來說, 化解理論難度就可以減少學生的厭煩情緒。李重光編寫的《音樂理論基礎》是一本兼顧基礎與提高的好書, 很適合選修課使用。該書前三章需要記憶的較多, 牢固掌握音、音的分組、十二平均律、五線譜、音符休止符、譜號、變音記號等記譜法知識后, 學習第四、五、六章的調式 (大小調及民族調式) 和第七章 (音程) 、第八章 (和弦) 以及第九章 (節奏、節拍) 等內容就輕松些。根據筆者經驗, 適當調整學習內容的順序對選修課很有好處。教完前三章, 可以直接進行第九章節奏、節拍的教學, 因為第三章記譜法與第九章的節奏記寫有關聯, 能夠相互依托, 溫故而知新。旋律的調性分析是音樂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它要求學生在掌握大小調式、五聲性調式的基礎上, 結合運用調式中的音程、調式變音等知識, 對實際音樂作品的旋律調性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學中可將分析旋律調性的過程分為明確調式體系、明確主音、列音階、分析音階四個步驟, 用“唱旋律”和“比旋法”明確調式, 通過看“結束音”、“起始音”、“重要節拍位置子上的音”、“特性音程”和“主音上方或下方的純五度音”來確定主音。以確定的主音為起始音, 以旋律中出現的音為材料, 便可逐一列出音階;最后用“色彩音級確定法”分析大小調式音階, “三音確定法”分析五聲性調式音階。

2 多種方法進行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是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聆聽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美的教育形式。高師音樂選修課的欣賞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 提高他們感受、體驗、欣賞、評價音樂的能力。根據非音樂專業選修課的特點, 可采用觀察法、集體研究法和討論法開展教學。

觀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音樂作品, 發現音樂組成要素的組合形式及其表現力, 尋找音樂作品特有的意義和價值。聆聽音樂時, 讓學生分析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織體、曲式等組合形式, 識別、區分該作品各種組合形式之間的差別以及獨特之處, 對各組合形式不同的表現力進行歸納、比較, 綜合各種感受得出審美判斷。觀察結束后, 一般要求學生用文字形式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集體研究法就是讓全班學生對音樂作品中某一問題發表各自的意見, 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和知識結構開展集體研究活動, 這種方法涉及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大學生都有其專業學科背景, 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 各種認知的碰撞能夠完成通約性的審美知識建構。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知識積極思考, 主動查閱相關資料, 各抒己見, 形成對音樂作品多層次、多側面的認識。討論法主要在課堂上針對某個相對容易達成共識的問題而使用, 要求學生都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 在討論問題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借鑒, 集思廣益地全方位評價音樂作品。

3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中,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 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 巨大的信息網逐步成為學生的信息源, 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當然, 面對寬泛的音樂信息學生往往無所適從, 教師應憑借學識、能力、經驗上的優勢提出指導意見, 幫助學生圍繞研究主題自主、高效地獲取、利用信息。教師由此從知識灌輸者的角色中轉換出來, 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共同參與者、咨詢者、組織者, 為學生有效利用信息學習和解決問題提供指導。學生面對豐富的信息資源, 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的、有選擇的獲取信息, 圍繞研究主題主動的運用信息, 積極地與教師交流學習, 并在網上尋求學習支持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對學習資料、學習時間、學習進度、學習結果的自主把握使學生成為自身學習的創造者和評價者, 這種學習方式將有助于學生發掘自我潛能, 培養創造能力, 成為能夠自主開展學習、研究問題的學習主體。高師音樂選修課的時間很有限,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建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師生關系對音樂教學是很重要的。

4 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

音樂教學評價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 不同的教學對象應采用不同的評價體系。具體方法可以靈活多樣, 關鍵要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映教學實際狀況, 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方式太過單一, 這使得天賦不一、志趣各異的學生高度統一發展, 造成千人一面、沒有個性的后果。為此, 在考查學生書面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的同時, 我們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情感體驗、探究能力、協作精神等方面的評價, 即從過分關注學業成就逐步轉向對綜合素質的考查, 根據學生的個性、氣質、特點、學習情況, 作出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 激發學生的潛能, 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中,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主要是由教師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 學生只能被動、消極地接受教師的評判, 沒有評價的權利。如果采用教師評價、學生小組間互評、小組內互評以及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法, 那么學生就由評價對象成為評價主體, 主動參與和積極配合評價工作, 增強自我評價意識和能力, 從而不斷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以往單純的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對學習過程的觀照, 使一部分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忽略學習的真正意義。我們應該圍繞每個階段應達到的學習目標和要求, 隨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提出改進的意見或措施, 使學生能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學習活動, 以便對自身的學習情況包括其它課程的學習進行反思, 學會做學習活動的主人。

以上所談的幾點僅為東鱗西爪的經驗, 它反映了邁向先進教學理念、方法的一種努力和期望??偟恼f來, 開設音樂選修課不全是為了培養音樂專業人才, 而是使學生能夠感受、表現音樂的美, 促進學生人格全面發展。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 我們應該樹立教學改革意識, 為培養新型的現代化人才而努力奮斗。

摘要:當前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 高師非音樂專業普遍開設了音樂選修課。音樂選修課教學有其特殊性, 教學過程中抓好音樂基礎知識教學、用多種方法進行音樂欣賞、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 這些措施對提高教學質量很有幫助。

關鍵詞:音樂選修課,基礎知識,師生關系,評價,欣賞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高師音樂專業范文第2篇

從2003年教育部開始籌備、組織到我國各高校和中小學調研, 2004年草擬《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 (教師教育) 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 2005年5月教育部下發正式文件, 規定了樂理課與視唱練耳課整合為《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 2006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 (教師教育) 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指導綱要》正式出臺。如何理解教育部這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如何響應教育部的這一號召, 提高學生對這兩門課程學習的質量, 筆者現就《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這兩門課程在教學上如何進行整合, 以及兩者之間整合統一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能性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以便與同行們共勉, 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1 高師音樂教育中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教學整合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鑒于長期以來我國高師音樂專業教育中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教學環節上的脫離, 以致給教授這兩門課程的老師以及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和不便。這兩門課程之間有著天然而緊密的聯系, 就當前的情況而言, 對這兩門課程加以整合統一是非常緊迫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之間的內在聯系看, 這兩門課程作為高師音樂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兩門音樂專業基礎課程, 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視唱練耳的音樂實踐需要音樂理論知識作為先導和總結, 樂理知識又必須通過視唱練耳的技能訓練和實踐去加深理解、反復鞏固, 二者才能形成有機的整體。如果將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的教學綜合起來進行, 不僅能節約師資, 還能有效地將這兩門學科聯系起來, 把視唱練耳演變成為基本樂理的“實踐課”, 而基本樂理則成為學習視唱練耳的“奠基石”??傊? 沒有基本音樂理論的視唱練耳教學是盲目的、缺乏根基的教學;同樣, 如果脫離視唱練耳的基本樂理教學則變成空洞的、抽象的、難于理解的理論教學。因而, 在教學中必須把二者高度的統一起來,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這兩門課程感興趣, 才能真正提高這兩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

第二、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主要是面向中小學音樂教師, 其教學環節上應該具有內在的聯系性與一致性。目前高師音樂專業中的視唱練耳與樂理課程的分科教學與中小學基本樂科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 在教學中基本樂理就滲透到視唱練耳的教學過程中, 由同一個老師進行授課。因而, 高師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應體現教師教育專業特征, 與中小學教學實際及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相一致, 理念與方法相統一。為了使中小學基本樂科教學與高師基本樂科教學之間進行有效銜接, 我們必須把高師音樂教育中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教學重新整合統一, 把兩者充分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第三、高師音樂教育中只有把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教學加以整合統一起來, 才能符合現代音樂教育理念的要求, 也是現代音樂教育理念的需要?,F代音樂教育理念堅持音樂教育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原則, 堅持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與統一;現代音樂教育理念要求把感性與理性、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是天然的不可分離的孿生姐妹, 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統一起來, 形成良性互動, 把理性與感性、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 才能充分發揮兩者的整體優勢與綜合優勢, 才能使學生對這兩門課程產生興趣, 才能真正提高這兩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2 高師音樂教育中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教學整合之可能性

高師音樂專業教育中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教學整合不僅是必要的、重要的, 而且也是可能的。這兩門課程進行整合統一的可能性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視唱練耳課以視唱、聽音為主要形式, 培養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等音樂基本技能, 要求更多的是直覺思維。而基本樂理課以音樂基礎理論學習為主, 要求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視唱練耳是從外部以感性的方式、從現象上直觀的接觸和認識音樂, 而基本樂理課程則是從內部以理性的方式、從本質上來認識音樂。從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來看, 進入高師音樂專業學習的大學生經過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學習和成長歷程, 在生理上已經到了成人的階段, 在心理上已經具備了較成熟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在音樂的學習上, 他們有能力、有條件能夠很好的將理性與感性統一起來。因此, 在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我們應該以節奏與旋律為兩條基本線索, 發展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 用理論與聽覺分析內化、強化、鞏固、理論升華。用“感知與表現”、“理論與聽覺分析”這兩個層面來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整合, 以便優化教學, 搭建一個適合樂理與視唱練耳融合的有效平臺。

第二、進入高師音樂專業學習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 都經過高中階段的基本音樂訓練已經高考考前培訓, 絕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本素養。在視唱練耳方面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視譜和聽辨能力, 能夠聽辨和視唱簡單的音高、節奏和旋律。在基本樂理方面他們對基本的音樂知識已有所了解, 對節奏、旋律、調式、以及音程、和弦都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基本的條件使他們在大學音樂學習過程中能夠很好的將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得到統一, 以便更進一步的、更系統的、更完整的對這兩門課程進行學習。因而, 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將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的教學統一起來是能夠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實現。

第三、從高師音樂專業的教師素質上來看, 高師音樂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音樂專業技能, 而且具備較高的音樂理論修養。他們有這個能力和實力, 同時也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將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這兩門課程的教學進行整合統一, 改革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僅如此, 他們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直接影響到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在今后走向工作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理念, 對學生是否能適應社會以及今后的工作崗位同樣產生很大的影響。

3 高師音樂教育中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教學整合之原則和方法

傳統的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 被賦予了太多的工具性色彩和技術層面的意義, 因此教學內容技術性強、專業、單一, 以致于學生在相對枯燥的練習中失去學習興趣以及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針對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理念, 筆者試圖對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整合課程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作進一步的探索和闡述。在這兩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我們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綜合性與開放性的原則;堅持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充分利用和發揮大學生理性思維優勢;將審美性、娛樂性與知識技能相融合的教學方法。

第一、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在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的教學過程中, 高師音樂專業教師一定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如果一味的讓學生孤立的去訓練節奏、音高、旋律以及音程與和弦。這樣的訓練方法會讓學生覺得很枯燥、學習很困難。如果我們從音樂的音響出發, 去進行聽覺的分析, 讓學生學會將所感知的音樂現象, 迅速與理論知識聯系起來, 同時進行辨別、分析和歸納記憶, 從而獲得完整的音樂印象。這樣一來就解決了視唱練耳教學缺乏理論指導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的視唱練耳教學一刻也不能脫離音樂理論知識的指導。比如:一名學生在視唱時不會分析旋律的調性、調式, 不知道音級之間由不穩定到穩定的運動規律, 又怎么能要求他視唱的音準和韻律呢?因而, 在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將視唱練耳的教學與基本樂理的教學融為一體、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相互滲透。

第二、必須堅持綜合性與開放性的原則, 現代音樂教育理念堅持音樂教育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原則, 堅持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與統一。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是天然的不可分離的孿生姐妹, 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將這兩門課程有機的統一起來, 形成良性互動, 充分發揮兩者的整體優勢與綜合優勢, 才能使學生對這兩門課程產生興趣, 真正提高這兩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才能在教學當中做到“1+1大于2”的教學效果。要做到將這兩門課綜合統一, 發揮其整體優勢與綜合優勢, 我們必須又要堅持開放性的原則, 如果沒有開發的態度和思維就不可能將兩者綜合統一起來。因而, 在教學中必須堅持綜合性與開放性的教學原則。

第三、堅持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原則, 視唱練耳和基本樂理雖然是緊密聯系的兩門課程, 然而他們在思維方式上卻是截然不同的。正因為這種不同才形成了他們的互補性, 使他們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才有必要將二者綜合統一起來。視唱練耳課以視唱、聽音為主要形式, 培養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等音樂基本技能, 要求更多的是直覺思維和感性的思維方式, 而基本樂理課以音樂基礎理論學習為主, 要求的則是邏輯的、理性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只有將感性與理性結合起來, 才能把這兩門緊密聯系而又有很大區別的課程綜合統一起來, 發揮綜合優勢與整體優勢。

第四、堅持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枯燥、單一, 過于強調教學內容的技術性。因此, 高師音樂專業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應該通過學科間的相互聯系與交叉, 在現有的形式和條件下,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使學生初步具備掌握音樂的基本理論知識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對音樂的內心聽覺、視覺能力, 以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積累音樂語言, 發展音樂審美能力, 服務音樂實踐。在教學過程中高師音樂教師既要運用講授的方法又要運用學生相互討論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要運用練習的方法讓技能得到訓練和提高、知識得以鞏固, 又要運用創作與探索的教學方法??傊? 我們只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把兩門課程結合起來, 才能調動學生的潛能。

第五、充分利用和發揮大學生理性思維優勢, 大學生已經具備很強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 對音樂的節奏、旋律、音程、和弦、調式等知識能夠進行深入的理解, 他們能夠充分運用所學的音樂理論知識對音樂旋律的各種因素以及風格特征進行獨立的分析。作為高師音樂教師不應該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 而更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學會自己分析。學生在對音樂旋律、節奏、音程、和弦、調式能夠深刻的理解之后, 在視唱練耳的實踐方面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生理性思維的優勢, 以便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

第六、將審美性、娛樂性與知識技能相融合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視唱練耳和基本樂理教學所強調的是枯燥的技能技巧的訓練和專業性很強的理論知識傳授。音樂藝術本身是一門表現的藝術和情感的藝術, 具有較強的審美娛樂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如果把這種審美娛樂功能與對知識技能的講解與訓練相融合, 淡化技能訓練和理論知識的專業性。那么, 學生對這兩門課程的學習就不會感到枯燥單調, 就能夠激發學習的參與性和主動性, 激發他們對學習這兩門課程的興趣和欲望。因此, 對這兩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高師音樂教師一定要將審美性和娛樂性融入到知識技能的訓練當中。

4 結語

總而言之, 高師音樂專業中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兩門課程在整個音樂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學習音樂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兩門課程之間既有很大的區別, 又是緊密的聯系的, 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高師課程體系這兩門課程設置為互相獨立的兩門課程。因而, 在教學過程中, 出現了兩門課程教學過程的相互脫節, 無法銜接的窘況。使得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知識鏈條的斷裂, 知識結構受到破壞, 無法正常合理地將這兩門課程進行融會貫。作為高師音樂專業教師, 有責任和義務將這兩門課程進行整合統一, 發揮其整體與綜合優勢。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結合, 將審美性、娛樂性與知識技能相結合, 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 充分發揮大學生理性思維優勢, 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 使高師視唱練耳與樂理教學不斷改進, 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筆者期待通過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 早日實現這一根本性的轉變。

摘要: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學科之一, 對于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筆者在高校工作多年, 對于目前這兩門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理念, 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進。這些不合理的地方制約和影響其教學質量的提高, 因而必須將這兩門緊密聯系的課程進行整合, 發揮其整體和綜合優勢, 提高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文試圖通過對這兩門課程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和研究, 以便達到綜合統一的目的。

關鍵詞:視唱練耳,基本樂理,整合,重要性,可能性,原則與方法

參考文獻

[1] 蔡軍.談視唱練耳課的多學科滲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06.

高師音樂專業范文第3篇

摘要:高師音樂教育的定位是其應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從理論層面來看,這一理念在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中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從實際執行層面來看,高師音樂教育的服務觀念有待加強。鑒于此,作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析。

關鍵詞:高師音樂教育 基礎音樂教育

一、基礎課程改革下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

在基礎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教育體系對高師音樂教育的定位是其應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從理論層面來看,這一理念在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中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從實際執行層面來看,高師音樂教育的服務觀念有待加強,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未能認識到基礎音樂教育的研究價值

無論何種教育形式,都應該從基礎教育做起,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在后續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說,基礎音樂教育研究應該是音樂教師的工作重心,教師應當注重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非一味沉浸在高深的形式主義中。但與此矛盾的是,正是那些晦澀難懂的高深理論研究更容易發表在音樂核心刊物上,這一矛盾的邏輯其實十分簡單,高深的音樂理論研究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讀懂,也不敢妄加評論,因此,“讀不懂”就被等同于“權威”,自然也就能夠發表在重量級的核心刊物上。然而,這一現象的存在無形中導致音樂教師競相追逐高深理論研究,忽略了基礎音樂教育研究的意義,極大地阻礙了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很多教師甚至是部分領導都認為基礎音樂教育是淺顯的,既然是“基礎”就無需加以深究,研究價值微乎其微,在思想上對基礎音樂教育研究存在嚴重的偏見。

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是培養我國未來音樂教育師資的圣地,高師院校音樂教育所要研究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如果教師對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基礎音樂不屑一顧,學生又會對基礎音樂抱有什么樣的態度?如果沒有扎實的音樂基礎,音樂教育是否能夠真正為學生所受益?這些問題都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只有解決了基礎音樂教育研究問題,讓院校的研究目光重新聚焦于基礎音樂研究,才能切實提高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發展水平。

(二)缺乏對音樂教育的整體認知

從我國當前教學現狀來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們存在固步自封的傾向,只關注歷史研究成果,不僅缺乏對基礎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研究,而且對目前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知之甚少,缺乏對音樂教育的整體認知。教學觀念狹隘、教學銜接不足是我國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問題。聲樂教師認為,了解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是《音樂理論學》教師的職責,與自身無關,合理地將高師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銜接的重擔推脫到理論學教師的身上。在聲樂老師看來,他們只負責學生的聲音教學,而不承擔學生的思想教育責任,最荒誕的是,這一想法竟然為大多數人所認同。

實際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小學教學模式已經產生了較大變化,對音樂學科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師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采取“閉關”政策,關起門來搞教學,忽略了動態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也間接造成了高師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脫軌,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明顯落后于中、小學音樂教育。高師院校音樂教育者對于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調查研究,就像是公司對產品發行市場的調研,如果不了解市場必然會導致公司的失敗,因此,了解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變化和課程改革進程,分析其師資力量需求,是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教師必須主動參與調研,打破當前的被動局面,積極響應基礎課程改革的需要,聚焦基礎音樂教育研究,從而更好地實現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接軌。

二、加強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的科學性

(一)對于教育性課程與專業性課程的合理調整

針對當前的課程設置所存在的問題,大多數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多模仿專業音樂院校,只是針對“師范”教育的目標,增設了《普通教育學》《普通心理學》和《學科教學論》的課程,教育管理者希望課程設置能夠兼具師范性與專業性的特征,但卻陷入了兩者均不足的尷尬局面。因此,高師院校應該重視師范院校本身的教育性特征,結合音樂教育改革政策,主動調整音樂課程設置,形成科學的音樂課程架構。

首先,教師應該把相關課程重新進行分類整理,將專業課教育與理論思想教育重合的部分進行歸類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針對性地保留學生所真正需要的部分;其次,要注重音樂的時代性,緊跟時代發展,結合當下音樂教育環境和音樂教育改革政策,摒棄落后元素,調整現代化課程設置。在學科整合的基礎上,理清學科歸屬關系,可以將高師音樂教育課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教養課程,主要通過必修課的方式開設;另一類是專業課程,以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方式呈現。這種分類方式較為簡潔,在設置音樂課程時,教師應當圍繞音樂審美的核心,發揮音樂教育的重要功能。另外,教師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該盡量避免“公共課程”這一說法,一方面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另一方面,“公共課程”這一命名容易給學生在心理上帶來“此課程不重要”的觀念誤導。

(二)重視選修課程

教師在調整課程設置時,必須果斷去除一些冗余的必修課,增設選修課程,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音樂教育信息。不同于傳統教學理念,新課程教學改革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成為高師音樂教育的重點解決問題。上文已經提到,很多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與專業音樂院校不同的僅僅是開設了“老三樣”,并且這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存在重合部分,缺乏教學針對性。在這種課程模式下,雖然學生意識到了教育性學科的重要性,但很難提起興趣認真去學,也就進一步導致了目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教育理論水平低下的問題。

因此,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將教育理論學與音樂專業課程相結合,不再單純進行《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課程開設,而是改為《音樂教育學》和《音樂心理學》,在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增加音樂專業水平,豐富理論課程內容,結合學生興趣,適當增加選修課程的門數。

廣泛涉獵音樂課程,拓寬各種學科的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這是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強調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切實考慮學生的興趣偏好,這些都是高師音樂教育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該考慮到的問題。

三、增強專業針對性,抓好教育實習工作

師范教育不同于傳統院校教育的重要一環就是教育實習工作的開展,這也是音樂專業師范生走向教育領域的最后一個環節。一般來說,高師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會到部分中、小學進行音樂教學實習,通過這一階段的實習,學生能夠真切地體會到基礎音樂教學的重要性,深刻認識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課程的改革變化,明白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進而調整心態樹立教育責任感,為走向工作崗位做好準備。同時,高師院校也能夠通過學生的實習過程來檢驗學生的綜合素質。

但從我國大部分高師院校的實習現狀來看,普遍存在實習時間短、實習院校選擇隨意的問題,多數院校的實習時間為一個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學生很難真正體會到教育工作的意義,很多學生可能由于一時新鮮而對音樂教育飽含熱情,根本沒有意識到教育工作背后的辛苦與神圣。因此,高師院校要適當延長學生的實習時間,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教育認知體系。

高師院校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在實習學校的選擇上力求穩妥,可以與部分中、小學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及時了解中、小學音樂教學變化以及中、小學師資需求變化。校方可以定期組織召開會議,聽取中、小學教育管理者的建議,從而有針對性的培養本校學生的音樂教育能力。另外,學??梢越厴I生追蹤制度,通過對他們工作情況的了解,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學生能夠實時了解當前音樂教育模式,從而不斷對自身學習體系做出適應性調整。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師音樂教育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首先是要調整好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整合教育性、專業性課程,重視選修課程;其次是要增強專業針對性,抓好教育實習工作,強調高師音樂教育的服務觀念。

參考文獻:

[1]張炫.論高師音樂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教育科學,2012,(04).

[2]黃耀文.對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音樂,2008,(03).

[3]劉麗英.21世紀高師音樂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

高師音樂專業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隨著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理論研究方面也趨向成熟??筛邘熞魳方逃廊淮嬖谥芏鄦栴},研究出的新東西卻沒有很好地運用到教學中去。而“教學法”是為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它能檢驗與實踐理論研究成果,又能在實踐中總結出更好的理論研究。所以,想讓高師的音樂教育改革成功,需要理論與實踐并戰,這個實踐就是“教學法”。

關鍵詞:教學法 高師音樂教育 改革 基礎音樂教育

2004年以來,教育部把 “音樂師范教育”更名為“音樂教師教育”。這次的更名更加明確了音樂教師教育的專業特性與培養目標的明確性,高師音樂教育是為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輸送人才的,不僅只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教育素養,在眾多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下,在課程設置上也基本合理化。然而,由于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原因,時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現實的需求還有很大的距離,教學能力很薄弱,從這一點體現出,高師的音樂教育沒有很好的與基礎音樂教育聯系起來,因此,要想讓高師音樂教育獲得好的效果,明確培養目標與科學化的課程設置是根本,聯系基礎音樂教育是必須,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是核心,而這些都要歸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教學法”。

一、高師音樂教育聯系基礎音樂教育在教學法中實現

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新課標,新課標共提出了五項指標:“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發展個性”“強調實踐,注重創造”“ 提倡學科綜合”及“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吹叫抡n標的這五項指標,基本能夠把握基礎音樂教育的目標與理念是什么。那么我們高師音樂教育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就應該向學生傳遞這些信息,傳授學生要想達到新課標要求應學到的知識技能與教學方法。

(一) 在“教學法”中讓學生體驗基礎教育課堂與熟悉基礎教育內容

教師若想讓學生真正領悟基礎音樂教育內容與實現新課標,在課上不僅要給學生講解其內容、結構、重點,更重要的是怎樣把這些內容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去,讓學生對未來的工作如身臨其境,獲取直接的經驗,轉化為能力。

音樂感受與鑒賞、音樂表現、音樂與其它學科的交融,音樂創造能力是新課標給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內容的規定。熟悉了教學內容后,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時就要改變 “填鴨式”“獨角戲”的上課模式。比如,運用情景教學的手段可以把教學生動活波起來,比如“玩音樂”,在教室里放有各種各樣的樂器,讓同學們進入教室后盡情的玩樂器,然后,老師可以發問:你對什么樂器最有興趣?為什么?你認為哪種樂器最有可能吸引小孩子?隨后再進入教授環節。這樣的課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在身臨其境的為中小學生上音樂課,這些通過看書,通過老師講解是很難有效果的。這樣的課重點強調學生的體驗,而且教學充滿激情,課堂氣氛輕松、民主。當然這樣的課需要精心設計、充分準備。整個教學手段與過程能讓學生真正體會與領悟了基礎教育的課堂與內容,使學生直接獲取教學法經驗。

(二) 在“教學法”中彌補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中空缺的一部分

高師音樂教育中除音樂專業理論與音樂專業技能外,唯一體現的與教育有關的就是“兩學”分別是教育學與心理學。在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對音樂類學生攻讀文學碩士研究生選課時,必須選修兩門教育類課程,其中一門必須從以下課程中選擇:《音樂教育理論基礎》、《音樂教育中的創造性問題的解決》、《音樂技能與創造性策略》、《大學音樂教育與管理》、《幼兒音樂經驗設計》,這些雖然是對碩士研究生選課的要求,但《音樂教育中的創造性問題的解決》、《音樂技能與創造性策略》、《幼兒音樂經驗設計》這三門教育課程如果能讓學生在本科階段有所接觸與了解,相信會給基礎音樂教育帶來更好的效果。

無論怎樣目前這幾門課在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中是沒有的,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滲透理念,可以找些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課例來作分析,然后再做一些關于這方面的探討,前提是要先給學生留有作業。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所選用的曲目大多比較經典與高雅,而中小學生比較接受一些簡單的貼近生活的曲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選擇一些孩子們都會唱的,喜歡的音樂來補充一下,這樣也符合中小學的音樂課堂。

二、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價值讓“教學法”來體現

目前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基本上是由這四大部分組成的:一般教養課程(政治、文化、外語、計算機)、必修課(包括五個領域:1、音樂感受與鑒賞類2、音樂表現類課程3、音樂創作4、音樂與相關文化5、心理學和教學法)、選修課程。從必修課的字面意義上的五個領域在培養人才中的重要性,五個領域的課程主要有:樂理與視唱練耳、鋼琴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學、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外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民族音樂概論、曲式與作品分析、教育學、心理學等。按照培養計劃的要求這五個領域的所占比值是均衡的,可眾所周知的是:一些專業技能教師太過于強調自己專業的重要性,給學生的導向是其它的課程都不重要,久而久之學生的偏科現象極為嚴重,極大偏離了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科學的課程設置也就成了擺設。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在中、小學校進行音樂教學和教學創新能力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同時也為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提供優質生源,因此所培養出的學生需要音樂教育素質高于音樂素質,當然專業技能課程也是音樂專業之根本,如何權衡好就看每位專業老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段了。

(一)轉變教育理念,弱化專業性,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

培養出“一專多能”的人才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如何才能培養?這需要每位老師的努力與改變。上面說到了學生偏科的主要原因是專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經意間給學生傳達了錯誤的信息,過于強調了自己所帶的專業。那么筆者認為專業老師改變這一觀念勢在必行,在教學過程中把培養高、專、精的標準降低,在技能方法準確的基礎上多注重專業的教學法傳授,弱化專業性。這樣也就讓學生對所選的專業方向學習思路更加明確。

(二)在“教學法”中真正實現課程間的聯系與價值

“每一門課程都是教學法課程”這是郭聲健教授在他所著“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一書中所說過的話,看到這句話后覺得說得很實在很準確。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的每門課都是相輔相成的,系統的學好各門課是一切之本。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改變以往的“一人講,眾人聽”可借鑒杜威的“思維五步”教學法,“創設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現問題,步步深入、占用資料,加深認識、提出假設、檢驗想法”,但要想“思維五步”教學法順利的進行,老師要有淵博的知識與專業技能,學生課前要大量查閱資料做好預習。這樣以來教師在上課時就不能單一的只教一些技能,一節聲樂課可能就要牽涉到作曲、音樂史、音樂審美、音樂評價等一些課程了,而且還上了一節很棒的教學法課。這樣以來,每門課都會受到學生的重視,課程設置所要達到的目標也顯而易見。

三、學以致用的課堂教學,讓教育實踐在課堂上完成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實踐,這樣才能把知識變得有價值。目前,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學生若想順利畢業,必須要參加教學實踐活動,教育實習一般會安排在大四,時間一般為兩個月,有些學校的“兩學”老師,可能在授課過程中,也會給學生安排一下類似的教育實習,實習地點大都選擇附近的中小校。然而,對于一個將來要從事教育行業的學生來說,安排的實習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怎樣能讓學生在校四年既能把基礎知識打牢,又能讓學生充分的熟悉中小學的教育情形呢?筆者認為,教育實踐可以在課堂上完成,讓課堂教學學以致用。

(一) 信任學生,改“教學生”為“教學生如何教”

在以往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在傳授學科知識與技能,想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與需要,缺少評價,久而久之課堂也就變成了我們常說的“填鴨式”“獨角戲”課堂,這些都源于教師對學生的不信任。大學生的年齡段大都在18-20幾歲之間,這個時候的培養目標應以“踐行”為本,注入一些創新動力。那么,這時更需要創造一些激發他們潛能的課堂環境,大膽地把一節課完全交給學生自己設計,自己來講述,教師所做的就是給學生一個有價值的評價與討論。

這樣的課堂能夠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領悟深刻,不斷在實踐中見真知。

(二) 把中小學生請進課堂

學生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知識結構已基本定型,而教育實習也是安排在學生知識結構已經形成后,才真正接觸中小學的課堂,了解中小學生的特性。因此,就出現了大家常說的一種現象,學生在應聘時準備不充分,即使是入職也很難較快適應工作。那么,之前的三年學習只是“紙上談兵”,應聘前的準備就像“亡羊補牢”,實習也就起不到預想的效果。

那么,除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模擬課堂”外,還要把中小學生或幼兒直接請進課堂,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與輔助下可以讓學生更有效去了解分析中小學生的特性,針對特殊情況怎樣才能更好的去處理。這樣生動有趣又有效的課想必學生的逃課率也會降低吧?

四、結語

“每一門課都是教學法課程”,高師音樂教育改革除課程設置、培養方向、考試制度、評價機制等需變革外,如教師的“教學法”不改變一切將是枉然。

曾看了一則新聞“新學期新課堂,大學老師入住小學教才藝”,“今年9月1日起,北京140所普通小學一年級的新生將見到由20余所高校、國家大劇院等知名社會教育機構派駐到學校的‘新老師’。這些老師們將通過開設新課程、課外社團、俱樂部等形式,教授學生們音樂、體育等方面的知識?!闭媸且粍t令人興奮的新聞,希望今后能在全國范圍內鋪開,不管是偏遠地區還是發達地區,這樣以來就能編出更實用的教材,推動音樂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M].2004.

[2]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郭聲健.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

高師音樂專業范文第5篇

中外高師音樂教育的總體目標雖說都是培養基礎音樂教育人才,但兩者卻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培養目標方面的差異。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非常重視學前和小學的音樂教育,他們的高師院校分別開設了學前,小學,中學三級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目標較多,更有針對性。比較而言,我國高師學生面臨的主要是從事中學音樂教育,導致了高師培養目標比較單一。隨著教育的發展及就業競爭的激烈,越來越多的高師畢業生要去小學任教,目標單一的弊端已經顯現,畢竟高中音樂教育和小學音樂教育區別是很大的。

第二,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對從事音樂教育的資格考核制度是很嚴格的,除了精通主修科目外,還要至少精通一種樂器,以及能夠組織大合唱及小型音樂活動,并能很好地講授課程、很好地了解學生和與學生溝通等。否則,培養的學生即使畢業了也會拿不到從業許可。正是社會上有這樣考核制度的存在,使得高師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確定得較高;在我國,由于社會上缺乏類似的嚴格考核,學生是否合格由學校說了算。其結果是等到用人單位發現學生不合乎單位的用人要求,則為時已晚。

2 中外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體系

國外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大多出自綜合大學師范學院的音樂系。在德國,高師音樂教育被分為三級,學生按所選的級別分別學習教授小學、初中、高中的音樂教育課。大學畢業后要實習并參加培訓班兩年,之后還要通過國家二級考試,才能申請教師工作。在美國,學校規定學生學習時不分級,而是把大學第四年的全年都用于實習,以提高實際能力。凡是選擇中小學音樂教育職業的畢業生都必須經過國家教師資格考核,取得該方面的證書后,方可到相應級別的學校執教。這種國家考核的內容由個人素質,音樂專業能力,教育專業能力三大類組成。

比較之下,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來源則途徑較多。一是教中學音樂的,本該來自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或來自音樂學院的師范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本科,學制四年)這兩部分,現在他們很多人卻去了小學教授音樂;二是教小學音樂的,本該主要來自中等范學校音樂專業的畢業生(中專,學制三年),或者是來自高等師范??茖W校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大專,學制二年),但現在,來自中師的教師已逐漸減少。在任教資格方面,去中學教音樂只須經過人事部門所組織的音樂專業課程考試,即可取得《專業合格證書》,而去小學的則毋須考試。

這樣,從體制方面的比較就可以看出:首先,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來源復雜,本科,大專、中專都有,所學知識的深度、廣度、側重點都不同,教師對基礎音樂教育的認識以及水平相差很大;其次,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從業資格考核過于簡單,而忽略了較高的專業素質要求。這不利于激勵高師學生刻苦學習,更不利于高師學生除音樂以外的其它素質的提高。

3 中外高師音樂教育的教法

在國外,一般說來,音樂教學要求師生間互相交流,有很強的互動性。教師在上課時,能把一些發聲時的感受,彈奏時的技巧用形象化,通俗化的語言和動作表達出來,專業水平高低且不論,單從教法來講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這與他們民族性格和從小就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有極大關系。西方人普遍性格開朗,感情外露,善于肢體語言,動作夸張,這些對需要交流和表現的音樂教學非常有利。再加上系統科學的方法,如:在小時候有鈴木游戲教學法和母語教學法,達爾克羅茲環境教學法和體態律動教學法,長大后有柯達伊手勢教學法,美國“綜合樂感”教學法,奧爾夫多聲結構與筒單的和聲體系等,到了大學,他們已經完全可以接受西方流行的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與西方的教育方法有較大的差異,更多地傾向于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分析起來,有下述幾方面原因:一是中國人性格內向,感情收斂,不喜歡表現自己,教法理應因人而異;二是盡管中國已形成了本國式的音樂教育風格,但遠沒有形成體系,絕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自小到大的系統的音樂教育訓練;最后,中國民族音樂已成體系,中國的音樂教育也有自己比較固定的傳統。從這些因素看來,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以后應該走中西結合的道路。

4 中外音樂課程內容

由于在培養目標和體制方面的差別,西方高師音樂教育與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在教程安排上有許多不同。

首先,國外音樂與本民族音樂。國外國非常重視本民族音樂。例如,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的音樂教育目標就是繼承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傳統,讓音樂成為每個匈牙利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大量的民族歌曲、樂器、戲曲、唱法。長期以來,高師音樂教育基本上沿襲歐美和前蘇聯的模式,高師音樂教育師生受“歐洲音樂理論”的影響,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缺乏認同和應有的尊重,民族的音樂相對來說很少。

其次,對中學音樂教育與小學音樂教育的關注。國外重視基礎音樂教育。在加拿大,政府規定中學生畢業時音樂學分做為大學的入學成績;在日本,教育家鈴木鎮開展了讓三四歲的孩子學音樂“才能教育活動”,效果顯著;國外的高師音樂專業生分別開設中學音樂教育課和小學音樂教育課。中國的高師音樂專業里只開設中學音樂教育,以至于有的畢業生到小學教課時,不懂童聲,不懂欣賞小學教材中的地方戲和兒童歌曲。

第三,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發達國家重視教師實際能力即素質的考核。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減少了不必要的專業技能訓練和理論課,增加了非主修技能訓練和實踐的課時,以提高綜合素質。國內高師音樂專業仍是以技能教育為主,強調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忽視與教育相關學科的學習。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教師的專業化要求教師不僅是教學的學科專家,同時也必須是教育學科的專家。

5 中外高師音樂教育比較后的反思

從上述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音樂教育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許多方面尚待努力。提高高師音樂教育的水平,培養高質量的音樂教師,仍需要從改善社會環境和改善教學條件入手。

第一,建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將音樂視為必設課。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音樂是可以不學的課程;這種尷尬的境地是音樂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建議在目前條件下,在中考時加入以音樂,美術,體育為主要內容的素質考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此舉對提高全民素質的作用,對發展音樂教育的作用,都將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必須清楚音樂教師的水平對社會的素質也有特定的影響。以往教師培養體系是基于我國高等教育不發達的狀況不得已而建立的,它培養出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筆者認為,中小學教師都應受到過高等教育,國家應建立一套完整的音樂教師執業資格認定制度,對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實際能力進行全面考核,合格者發給證書,憑證上崗;這無疑會提高在校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自覺性,有利于高師音樂教育質量的提高。

第三,要意識到中學音樂教育與小學音樂教育的區別。按現有體系師范本科學生畢業后去教中學,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是以教中學生為對象的,一旦去教小學生則很難適應,而現在的形勢是越來越多的本科學生去了小學教課。我認為,高師音樂教育在專業設置上應分為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而且以小學教育為優先發展方向。

第四,要體察到國外音樂教育人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我們除了要學習他們良好的專業技能外,應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他們是如何理解學生,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化繁雜為簡單,化枯燥為生動。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有通過學習外國先進的教學經驗,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它,因此要更多地與外國同行互訪交流。

綜上所述,高師的音樂教育必須與國外音樂教育結合,從各個方面改善音樂教師的培養,為進一步改進高師的教學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會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教學體制和方法,我們拭目以待。

摘要:本文通過我國高師音樂教育與發達國家高師音樂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師培養體系、教學方法、課程與教材等方面的比較, 對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見解:即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教師培養來源的途徑;教學方法上的互動交流;教師實際能力的考核方式等等。筆者通過本文對國內外高師音樂教育現狀的加以比較, 指出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或不足。從“師夷長技”的角度, 探尋我國高師發展的科學方向, 為全面提升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水平提供一些參考或借鑒。

關鍵詞:中外高師,音樂教師,音樂教育,比較

參考文獻

[1] 卿青.中美德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比較[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 2001 (9) .

[2] 鮑常光.中日美三所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3 (4) .

[3] 曹里.普通音樂教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 1990.

[4] 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 1998.

[5] 謝嘉幸.德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翻譯專業下一篇:土地整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