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境外投資論文范文

2024-02-09

境外投資論文范文第1篇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在“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指出,對政府鼓勵的境外投資,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原則的前提下,中國政府將從外交、外匯、稅收、海關、信貸、保險以及多邊雙邊合作等多個方面給予支持。并進一步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管,以實現國有資產在境外的保值增值。

鼓勵投資四大領域

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有較大的發展,一些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逐步提高,也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產業,但總體而言,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經驗不足,水平不太高,規模還很小。張曉強表示,中國對外投資累計規模僅為世界外商投資總規模的1%,約為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規模的1/10。

張曉強表示,根據發展的現狀和需求,也為了促進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有效、有序、協調、健康發展,中國政府鼓勵國內企業境外投資重點投向以下四個方面:鼓勵有利于緩解經濟發展瓶頸的境外資源類投資,拓寬這方面投資合作的渠道和領域;鼓勵有助于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帶動國內產品、設備和技術等出口和勞務輸出的境外生產型設施和基礎設施投資,并有助于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水平;鼓勵能夠通過境外投資學習國際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專業人才的境外研發中心等投資,提高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鼓勵中國的優勢企業到境外從事貿易分銷、銀行、電子信息、物流航運等業務,增強服務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據了解,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自90年代后期開始較快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底,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達733億美元,我國對外投資的全球排名已由2005年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3位。

確保投資保值增值

商務部合作司副司長楊浩東在會上指出,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領域在進一步拓寬,從一般出口貿易、餐飲和簡單加工擴大到營銷網絡、航運物流、資源開發、生產制造和設計研發等眾多領域;投資區域從歐美、港澳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拓展到亞太、非洲、拉美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并且投資主體呈現出多元化、投資方式靈活多樣等特點。”楊浩東說,目前跨國并購活躍,最初我國企業“走出去”多采取新設立的方式,后來發展到以設備、技術、外匯等進行異地投資,目前更多以并購方式進行,并逐步出現了其他參股、置換股權、BOT等靈活的投資模式。

張曉強還提到,目前中國的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的境外投資呈現出較快發展的態勢,境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而且中國企業與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大公司聯合到第三國投資,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

“但是開展境外投資的主要力量還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管,加快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相關的評價考核監督體系,項目安全風險評估體系,以及成本核算制度,以實現國有資產在境外的保值增值。”張曉強強調。

國稅總局落實企業境外投資優惠政策

根據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我國企業境外投資直接獲得的股息等可以納入稅收抵免的范圍,這一優惠政策的具體操作辦法有望不久后正式出臺。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力在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透露,目前有關企業境外投資直接獲得的股息等可以納入稅收間接抵免的具體操作辦法正在積極制訂當中,同時境外所得稅抵免方式等政策也在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王力指出,根據我國當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為支持和鼓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國家稅務總局早些時候明確了今年進一步鼓勵和支持企業境外投資的重點工作,進一步完善企業境外投資所得的所得稅制度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

他認為,在完善企業境外投資所得的所得稅制度過程中,對我國企業直接獲得的股息等可以納入稅收抵免的范圍,這在原來稅法直接抵免的基礎上又引入間接抵免的做法,有利于進一步拓寬境外投資方式和領域,也是當前完善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所得稅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

境外投資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人民幣跨境流動的現實意義和現狀,并針對人民幣跨境流動的風險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跨境流動;外匯管理;金融監管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經濟金融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但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發展和調整的難得機遇。我國政府審時度勢,積極而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嘗試和拓展人民幣資金流出途徑,加大人民幣跨境流動監管力度,為穩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地位做出了大量的創新探索。特別是2009年7月初開始試點運行的跨境貿易項下人民幣結算業務,在規避匯率風險,鎖定成本和收益,加快企業結算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與此同時,隨著人民幣跨境流動規模的不斷擴大,動機日益復雜,途徑趨向多樣化,這對我國金融監管乃至宏觀調控等方面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有效監管人民幣跨境流動,防范金融沖擊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人民幣跨境流動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人民幣境內、境外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

人民幣跨境流動在活躍境外商品交易,促進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境外機構通過貿易渠道將會積累一定數量的人民幣資金,以人民幣進行境內直接投資的需求將呈穩步上升之勢。境外機構以人民幣在境內進行直接投資,可以減少企業匯兌成本,拓寬人民幣回流渠道。與此同時,境內機構以人民幣在境外進行直接投資的需求越來越大。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多以美元進行,如企業直接用人民幣進行境外投資活動,可使投資資金來源更加充裕。

(二)有利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促進貿易便利化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國際上美元等主要貨幣的波動性較大,加大了我國企業與境外機構貿易結算的匯率風險。我國外貿企業主要采用美元結算,使得外貿企業承受一定的匯兌損失。實現人民幣跨境結算和流通,對于境內企業來說,可以加快結算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避免匯率風險;對于境外企業來說,人民幣幣值穩定,具有升值潛力,有利于境外企業擴大自身對我國的出口,從而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國際貿易便利化。

(三)有助于提高人民幣信譽。擴大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

貨幣的區域化乃至國際化是一國經濟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同時又將促使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廣泛流通后,將使周邊這些國家對我國經濟產生一定的依賴性,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及經濟金融政策的變化將在這些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將使我國在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事務中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同時,我國的經濟狀況和經濟政策變化也將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產生影響,將進一步促進與周邊國家經濟一體化進程,

二、人民幣跨境流動現狀

(一)人民幣跨境流出的主要途徑

1.邊境進出口貿易結算。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邊境小額貿易發展非常迅速,由于人民幣影響力不斷增強,促進了邊境部分進出口貿易以人民幣結算。促使大量人民幣流出國境。也正是在此大背景下,2009年7月國家出臺相關法規選取部分城市開始試點運行的跨境貿易項下人民幣結算業務。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人民幣境外放款。外管總局為配合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開展,分別批準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境外人民幣貸款額度20億元人民幣和100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境外金融機構和企業向我國采購設備、服務及專利技術等貿易類項目。

3.境外直接投資。盡管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主要以貨物貿易為主,但近幾年來,伴隨著人民幣升值,以政府項目為主的境外投資也有所增加,私營企業也開始向境外直接投資建廠。

4.出境旅游或探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境內居民出境旅游或探親訪友的人數和消費能力也不斷增強,對旅游及餐飲住宿費用的支出大量增加,帶動人民幣跨境流出量逐年增加。

5.非法資金跨境流出。在人民幣跨境合法流出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存在非法資金外逃的行為和途徑。比如,賭博、販毒、制造及販賣假鈔、地下錢莊等非法資金跨境流出。

(二)人民幣跨境回流的主要途徑

目前,由于現有外匯管理政策及國家境內境外投資政策的限制,人民幣跨境流出主要是通過經常項下的貿易結算及資本項下的人民幣境外投資來實現,人民幣流到境外除極少部分作為周轉頭寸外,絕大部分回流境內,與其境外流出相對應的主要方式包括:

1.邊境貿易出口以人民幣結算。與之進口人民幣結算方式相對應,邊境貿易越來越多的采取了以人民幣結算的出口貿易。往往是境內企業與境外企業有著較為頻繁的進出口往來業務,雙方為了避免匯兌風險,在各自開戶行采取同一幣別的匯入匯出。

2.境內直接投資。盡管目前現有外匯管理政策對外國投資者是否可以直接用人民幣境內直接投資尚未明確規定,但現有的外商投資企業可以使用本企業人民幣利潤增資、再投資的政策規定為境外機構直接用人民幣境內投資開辟了道路,且直投系統中以明確外資企業注冊資本可以是人民幣,這也為今后的人民幣境內直接投資找到了一定依據。

3.境外人民幣放款的資金回流。國家為配合境外人民幣貿易結算的順利開展,積極推出人民幣境外放款政策。此政策意旨在人民幣“名義”上跨境流出的同時,實現了人民幣“迂回”境內利用的目的。目前人民幣境外放款主要用于境外金融機構和企業在我國境內采購設備、服務及專利技術等貿易類項目。這樣實質上資金還是順利“回流”境內,規避匯兌風險的同時,也避免了境外放款的資金回收風險。

4.非法資金流入。通過地下錢莊等非法途徑回流境內。

三、人民幣跨境流動的風險分析

 (一)法律制度風險

就目前現有法律法規而言,人民幣跨境流動監管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而人民幣跨境流動監管制度的建設對于系統化、科學化、精確化地開展人民跨境流動監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針對當前加強人民幣跨境流動監管的現實需求,跟進和完善工作制度勢在必行。在目前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外匯管理框架下,人民幣資金跨境流動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缺乏完整、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對各類性質或動機的資金流動尚未明確規定,監管部門對人民幣跨境資金的性質、貿易背景、合法性等方面由于缺少明確的法規依據而很難做出準確判斷,業務操作上也缺少規范、統一的規章制度。極易造成人民幣無序的跨境流動,對當地金融系統穩定造成一定沖擊。

(二)監測管理風險

當前,針對人民幣跨境流動監測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學、嚴謹的管理手段??缇池泿帕鲃颖O測主要指標集中在銀行結算體系內,對于存在的民間市場人民幣跨境結算行為尚未納入到現有的外匯監測及國

際收支體系之中,雙邊銀行本外幣結算體系也尚未有效搭建,口岸現鈔攜帶進出境尚未實行強制性申報,對人民幣結算、跨境流量、境外存量等都無法進行較為全面的統計。無論是貿易項下,還是投資項下的人民幣跨境流動都存在著較為困難的統計申報和監測分析。如目前外債管理系統僅作外匯債權債務統計,尚無人民幣幣種統計。境內機構一旦發生人民幣境外放款,不能進入外債統計監測系統,故而在境外借款方償還境內出借方款項時,監管部門不能進行債務真實性核查,有可能成為境外不明資金流入的通道,即便資金進來也不能結匯,影響業務有效開展及數據統計。

(三)結算操作風險

目前,受國家外匯管制及境內外投資方面政策約束,人民幣跨境流動方式或途徑主要表現在貿易結算及跨境直接投資。其中現鈔結算是較為普遍的,但這種方式脫離了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且尚未完全納人外匯監管體系,對現鈔結算的流向、規模、渠道很難做到準確和全面的估計,從而造成人民幣現鈔的體外循環。大量的現鈔結算助長了貨幣走私、假鈔、“洗錢”等非法活動,成為影響金融穩定的隱患。

(四)境外流通風險

由于人民幣不是國際結算貨幣。在國際市場上不能完全自由兌換,在當前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全面開放,國內缺乏成熟的離岸清算中心和開放的金融產品市場的情況下,人民幣跨境結算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相對較低,使得人民幣在境外順暢流通存在較大難度。境外企業拿到人民幣,除了可用于支付中國國內貨款外,別無其他投資途徑。再加上一些支付操作技術方面的問題。人民幣支付結算方式有可能反而增加成本。

四、加強人民幣跨境流動風險監管的應對措施

(一)建立健全人民幣跨境流動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

自上而下建立人民幣跨境流動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規定人民幣跨境流動的途徑和方式,并針對不同性質的跨境資金流動分別制定一套統一規范的操作規程,完善對監管主體的內控要求,規范業務流程,從制度上控制跨境流動風險,爭取實現監管者有監管依據,執行者有規范依據。

(二)完善人民幣跨境流動的申報及統計監測制度

盡快制定、完善行之有效的跨境流動監測制度,確定監管部門及職責,明確監測工作的內容、方法、頻率及監測指標,確保監測方法統一、科學、有效。修訂并完善對人民幣跨境流動的國際收支申報制度,建議比照內蒙古分局做法,對人民幣跨境轉匯資金的申報實行逐筆申報,加強對人民幣跨境流動背景的真實性審核,通過人民銀行、外管局、海關等部門的橫向溝通,真實、準確地反映賬戶資金變動情況,確保每筆人民幣資金的匯出匯入真實合法,提高跨境資金監測分析與預警水平。此外,建議在爭取總局系統支持方面加大研發力度,完善對人民幣跨境流動的統計監測功能,以實現對跨境資金流動的有效監管。

(三)適時建立與完善人民幣回流與清算渠道,加強人民幣跨境流通監測

根據人民幣區域化進程,在總結國內試點城市人民幣跨境結算經驗的基礎上,區別不同國家和地區,建立人民幣正常的雙向流通機制,積極拓展雙邊或多邊國家銀行間的人民幣流動渠道,有效監控人民幣跨境流動、清算等環節,防止人民幣無序流動。同時,改進跨境金融服務,發展多種方便快捷的資金匯兌方式及工具,積極開發和推廣非現金結算方式,盡量減少現金的攜帶和使用。各相關部門應各司其職、通力配合,將跨境資金流動最大限度地納入合法、有序的資金回流與清算體系,

(四)切實防范人民幣跨境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效果的影響

一要密切關注和監測境外對人民幣需求的變動。隨時跟蹤監測境外對人民幣需求的動向,及時調整國內貨幣供應量。

二要適當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使人民幣匯率及時調整至適當的水平。如果人民幣經常處于高估或低估狀態,會引起人民幣投機資金頻繁跨境流動。這種投機性的人民幣跨境流動會導致我國貨幣供給量頻繁波動,還會導致人民幣的匯率在短期內出現較大幅度調整,沖擊國內宏觀經濟。

三要適當控制外匯儲備水平。當境外對人民幣的需求持續增加時,人民幣可能會處于持續的升值壓力之中。特別是在人民幣國際化起步階段,境外對人民幣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外貿盈余的不斷增長,人民幣可能會處于雙重升值壓力之中,從而易造成人民幣跨境流動的投資性、盲目性,對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產生較大影響,

(五)加強部門協調和溝通。逐步建立人民幣跨境流動監測預警體系

國家相關部委應嘗試與毗鄰國家相關部門建立相關信息交流關系,加強與境外企業和境外銀行的聯系與溝通,加大與境外監管部門的協作、配合力度,嚴厲查處和打擊地下錢莊、賭博、販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嚴防非法資金跨境流動,共同建立健全風險監管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互通情況,形成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從而及時全面分析人民幣跨境流通的環境狀況及未來前景,更好地發揮人民幣跨境流動監測預警作用。

課題組組長:張永春

課題組成員:張莉馬金輝石保軍

執筆人:馬金輝石保軍 (責任編輯秦亞麗)

境外投資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國家從政策上鼓勵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發揮著積極作用。然而,外商直接投資從投資來源、投資形式、投資區域以及投資產業等多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均衡發展。為了更大限度地發揮外資的作用,文章透過這些不均衡現象,剖析如何加強對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管理。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投資均衡;BOT

外商直接投資(FDI)一般是境外投資者把資金投入本國的廠礦企業,其目是獲得對被投資企業的控制權。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是,我們要充分認識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分析成因,制定改進對策,以期通過加強管理,達到較理想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效果。

一、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概況

從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一形式到多種形式,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已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我國經濟持續良好的發展態勢,加入世貿組織,投資軟、硬環境的不斷改善,2002和2003年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第一大國。30多年來,中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66萬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累計8990億美元。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此外還有外資金融機構、中外合作開發等。我國市場充分發展和國內企業的崛起使得外商直接投資進入的主要方式有從新建投資向并購轉變的趨勢。中國在大多數領域對外資的股本限制取消等寬松的政策使得增資擴股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重要途徑。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近200個,外資來源日益多元化,來自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的華人投資仍最多,亞洲經濟體是我國外資的第一大來源地,其次是北美地區,然后是歐盟。外商直接投資遍及制造業、服務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等諸多領域??傊?目前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呈現出新特點:外商投資制造業大型項目明顯增加;跨國公司加速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投資的技術含量提升;投資的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趨勢加強。

二、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

外商直接投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目前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外商直接投資已經出現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并且這種不均衡還繼續造成國內經濟發展嚴重失衡。

(一)外商直接投資投資方式和資金來源不均衡

從外資存量上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仍是主要方式,但重要性已逐年降低。外商對華投資的獨資化趨勢日益明顯。2006年新設的外資企業中,外商獨資企業有30164家,合同金額1515.5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462.81億美元,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的比重依次為72.73%、78.23%和73.44%,超過了中外合資和合作經營企業所占比重。外商獨資的傾向明顯,有控制、壟斷中國產業、行業、產品,占領中國商品市場的趨勢。從直接投資的存量看,我國港澳臺資本對內地的投資大幅度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從來源地看,美國、歐盟、日本對華投資實際金額有所增長,但在全部實際吸收外資金額中比重不高,香港投資持續增長,自由港投資比重有所下降。這反映出中國外資主要來源地仍是東亞地區、美國和歐盟。

(二)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分布不均衡

第一,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絕大部分分布于東部沿海地區。截止2005年,外商在華累計實際投資中,86.5%的資金投在東部沿海地區,僅有13.5%投向中西部;全國實際利用外資6224.25億美元,西部地區277.58億美元,占全國的4.46%。由于外商投資和優惠政策一齊投向東部沿海地區,不僅造成地區經濟發展和地區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而且還帶來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特別是工業地區布局的畸型化?!拔鞑看箝_發”戰略,使得中部投資逐年攀升,但外資向西部的推進并不顯著,西部的引資還很落后,主要體現在總體規模嚴重偏小,西部地區占主導地位的仍是中外合作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而投資效益和管理模式都較好的外商獨資企業在數量上明顯要少于國內其他地區。第二,大多數的外國直接投資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但不同外資的區位選項仍有一定的區別。沿海地區的外資出現了由南部沿海地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逐步向中部沿海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和北部沿海地區(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的轉移擴散,特別是2000年以來,轉移速度明顯加快。北部沿海地區日益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

(三)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不均衡

外商直接投資中,產業分布存在不合理現象,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上。2006年,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占到了外資總量的63.59%,2007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中實際利用FDI占當年總規模的比重分別為1.24%、57.31%和41.35%。但在制造業內部的行業細分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外商在中國投資最密集的行業有汽車制造、化工、微電子、家用電器、辦公用品、食品制造等行業。近年來,重化工業的比重有所增加。這與國際產業轉移進入重化工業跨國投資有關,我國制造業吸引外資中,國際重化工業巨頭紛紛入駐中國。服務業中房地產和商業飲食服務業占絕大比重,金融與電信所占的比重較低。農業占比很小,并且在外資投向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偏重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投資偏少。

三、加強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管理

我國在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資給國民經濟帶來的效益的同時,對于一直以來存在的各種不均衡現象也在加深認識,并在政策上加以引導,以期改善這種狀態,以便發揮外資的作用,促進我國經濟均衡發展。

(一)多種渠道吸收外商直接投資

總體上來說,要繼續發展三資企業,獨資企業,外資并購,BOT投資還有合作開發等現有的形式。同時,要針對國內不同地區,產業,吸收外資的需要,有重點的發展不同的引資形式。比如在西部地區,我們的基礎性建設比較薄弱,可以大力發展BOT投資方式,籌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BOT衍生融資模式,如TOT、BT、PFI等都可以為我國所用。完善投資環境,尤其是投資軟環境。國家從政策引導,到地方支持,都要有所保障。廣泛的對外宣傳,建好已開發的外商投資企業,有好的口碑傳頌,讓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認識和熟悉中國的良好投資環境,吸引港澳、歐美以外的直接投資者。近年來,中國從政策上進一步推動港澳企業到內地投資。通過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四及其框架下的一系列政策,內地在服務貿易領域進一步放寬了對港澳投資者的市場準入條件,并在加強金融合作、貿易投資便利化、專業資格互認等方面加強合作。

(二)完善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資呈現嚴重“東重西輕”的不平衡格局,加大了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國家已經出臺一系列推動西部地區擴大開放積極吸收外資的政策法規。2004年6月,商務部頒布實施《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將外商投資西部地區的商業項目經營期限放寬至4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發布《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08年修訂)》,自2009年1月1日起施,進一步擴大了西部地區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突出了西部地區的優勢和發展重點。出臺《中西部等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對中西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項目給予貼息,有力地支持了中西部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并且隨著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區域布局也繼續優化。而外資將逐漸打破目前高度集中的格局,向全國緩慢擴散。

(三)優化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

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在三大產業之間高度失衡的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因此,大力推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政策引導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進行產業進入的適度調整,避免外商過多地投向某一領域或某一產業,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制造業的主導地位不變,但服務業外商投資增長速度會加快。近年來,為提高吸收外資的質量,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引導外資投向,促進產業優化升級。2007年12月1日起實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環節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列入了鼓勵類,對一些國內已經掌握成熟技術、具備較強生產能力的傳統制造業不再是鼓勵重點。2008年3月13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對穩步推進服務領域對外開放提出了若干要求,相關部門也陸續出臺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2008年上半年,國家在加工貿易、勞動用工、土地、環保等方面實施了系列政策調整,并在宏觀上實行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在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下半年,金融危機影響加深,國家宏觀政策及時進行了方向性調整,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啟動系列經濟刺激計劃。在這些政策的綜合影響下,我國外商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在服務業、農林牧漁業、高技術產業等行業出現明顯增幅,而在高污染、高耗能、資源消耗性行業出現下降。

從宏觀上引導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的有效利用,發揮外資的優勢和作用,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等多方面的有利支持。同時,也要在微觀上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在國內的投資行為,讓經濟利益驅動外資的分布,進一步為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和均衡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軍善,王月溪.國際金融學[J].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7).

2、綦建紅.國際投資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孫學文.中國29年來對外開放、創辦“三資”企業的分析研究報告[J].環球視野,2008(6).

(作者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電視大學)

境外投資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在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對于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境外投資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考慮到社會環境影響,很有可能會出現法律風險,因此要加強管理,才能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出更大經濟效益。

關鍵詞:一帶一路;境外投資;法律風險;管理措施

引言:

境外投資是一帶一路非常核心的一部分,境外企業所處國家是一帶一路經過的國家。近年來隨著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沖突增加,由于相互法律體系存在差異,在這種外部環境下容易出現風險。為了保證境外企業的更好發展,加強風險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消除不利因素影響,創建出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彰顯出一帶一路的價值。

一、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提出來的合作倡議,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沿線國家加強了聯系與合作,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有了明顯增加。一帶一路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開放合作原則、市場運作原則、互利共贏原則。在2015年,國家相關部門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明確了未來發展方向。一帶一路從被提出到推行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對存在問題不斷改進,不斷優化發展模式,滿足各個國家的利益訴求。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加強和國家和區域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構建出全新的發展模式。目前境外投資發展態勢良好,企業數量在不斷增加,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對于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幫助[1]。

二、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法律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從目前情況來看,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境外投資以基礎設施和能源為主,涉及金額比較大,建設難度較大,所以會面臨一系列問題。企業在進行談判的時候,簽署主體是東道國政府或者國有企業,合同期限比較長,可長達幾十年。對于我國走出去的境外企業而言,東道國政府是法律的規定者,所以對企業是非常不利的,可能會損害自身利益?;A設施和能源領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所以需要妥善處理遇到問題,才能確保順利開展,實現預期目標。不同國家歷史背景、社會制度有著差異,這對法律制定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主動學習并了解。我國企業要采用嚴格標準,在我國法律的基礎之上,深入了解簽署國的法律文化,保證境外投資在合理合法范圍內開展,避免法律風險的出現。法律風險貫穿于境外投資項目的始終,所以要進行全面分析,對可能發生法律風險進行預測,并制定有效應對機制。目前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境外投資法律風險越來越嚴重,為了促進企業更好發展,必須要加強管理,保證企業穩定、健康的發展[2]。

三、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法律風險分析

(一)概念

對于境外投資而言,法律風險一般有兩種含義。從狹義的角度來看, 法律風險是指在收購或者簽訂協議后,東道國自身法律發生了變化,這對我國境外投資會產生不利影響,例如法律改變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從廣義角度來看,法律風險是指海外投資過程中我國企業對投資可行性研究及初期談判,包含正式收購或者是投資協議方面的談判中,因為東道國法律規定所形成的風險。在一帶一路的形勢下,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堅持走出去戰略,出現了境外投資的熱潮。但是國際局勢變化讓沿線國家之間的矛盾升級,法律風險概率會大大增加,成為了境外投資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法律風險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如果不進行研究和管理,肯定會對境外投資產生影響,成為企業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對目前國際局勢進行分析,有一個全面了解,積極開展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確保發揮出有效作用,解決過程中遇到問題,為境外企業創建出良好發展環境。

(二)境外投資法律風險出現的原因

通過分析發現,境外投資法律風險出現的原因比較多,涉及到各個方面,要從整體上去把控,才能實現有效管理。東道國法律文化和我國法律文化有所差異,在投資過程中,僅從我國法律去考慮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東道國法律進行分析,這樣才能保證順利開展。東道國政府掌握著法律制定權,他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惜損害企業利益,對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經驗不足。從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缺乏海外投資經驗,更多的是爭取項目,忽視了法律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存在嚴重缺陷。一些海外項目具備完善法律體系,我國企業要對項目進行嚴格評估,即使在不發達的地區投資,也不能與東道國政府的關系作為唯一保障,要將法律風險考慮進來,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微觀角度的法律風險。東道國政府和我國政府的法律差別比較大,如果不夠了解就進行投資,很有可能會引發風險,導致造成不必要經濟損失。因此要加強對境外投資法律風險的管理,避免不利因素影響,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3]。

四、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

(一)以外匯管制規避法律風險

在境外投資之前要做好調查工作,確保具有可行性,實現預期發展目標。對境外投資國家的匯率改革、經濟發展形勢進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做出決定,可以避免盲目投資的情況。了解東道國外匯管理制度,有效確定管理形式。部分國家隊外匯管理不夠重視,所以政策法律方面比較缺失, 對于這種情況,我國應該按照當地政策開展投資計劃。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匯率會發生一定變化,所以要進行科學預測,并制定有效預防措施, 例如外匯避險、期貨避險等。

(二)以鼓勵方式規避法律風險

為了鼓勵境外投資活動,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人們參與到境外投資中去。在境外投資過程中,我國企業要加強和外商的聯系與合作,從成功案例中吸取豐富經驗,不斷完善發展模式。與東道國建立起投資關系之后,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和周邊國家的合作,充分享受到各種福利政策。我國企業和東道國之間要深入了解,熟悉各自的法律內容,才能實現有效運用,保證投資的合法性,從而規避法律風險[4]。

(三)做好事前防范規避風險

成立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機構。東道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相關法律內容會不斷發生變化,使得境外投資面臨較大風險。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國要成立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機構,為境外投資企業提供專業的法律顧問。對企業所處國家的投資法律環境進行研究,幫助企業了解投資過程中的風險和機遇,從而更好地應對。對于法律變化情況,企業要對發展策略做出適當調整,確??梢院芎眠m應,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風險發生率。為了提高境外投資企業防范法律風險的能力,需要采用合適法律,為境外投資提供可靠保障。一旦東道國法律發生變化,很有可能會引發發展中的糾紛,對企業會產生嚴重影響。投資者在簽訂立法合同時,要選擇合適的法律,首先對我國企業有利的法律條款。對過去發生的法律風險進行分析, 吸取教訓并總結經驗,制定有效防范體系,避免法律風險的發生。提高對事前防范的重視程度,從不同方面入手去做,對法律內容有全面了解,消除不利因素的影響,保證境外投資活動順利開展[5]。

(四)完善雙邊貿易規避法律風險

對于貿易者來說,稅收是他們比較關心的問題,在規避法律風險時,完善雙邊稅收規定是很有必要的。廣泛締結國際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通過簽訂國際條約,可以起到防范風險的作用,利用稅收相關的雙邊投資協定,規避法律風險。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局勢發生著深刻變化,因此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抓住發展中的機遇,新稅收協定可以加強我國和東道國之間的貿易合作。

(五)簽訂保護協議規避法律風險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在不斷加強,區域投資協定數量明顯增加。通過分析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文化背景比較相似, 因此在建立區域性投資條約的時候,要保證得到不同國家普遍認可,這樣才能有效執行下去,避免爭端的出現。一帶一路得到了多數國家的支持, 倡導區域性投資協議,是幫助投資者規避法律風險的有效方式。協議制定完成后要加強審核,確保與實際需求相符合,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避免對境外投資的影響[6]。

(六)境外投資結構方面的法律風險管理

上文中已經提到,一帶一路境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和能源兩個領域,所以境外投資結構優化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境外投資的控股結構至關重要,對于項目融資、節約稅款、防范風險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不同國家實際情況不一樣,但是在開展境外投資時必須要建立起合理結構,有助于促進企業的發展。對于跨境投資而言,成立由中國人員實施的控股平臺企業。如果其他國家人員有合作意向,建議合作在走出去后進行,最好在跨境以前防止進行合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境外投資只是單純追求項目規模、資金大小等,忽視了結構的重要性。因此要積極轉變認知,根據實際情況對境外投資結構作出適當調整,確保達到更好效果。投資者要掌握主動權,有效應對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按照規定計劃發展。加強對風險管理的認識,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將風險降到最低,為境外投資開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七)境外投資合同群法律風險管理

在開展境外投資過程中,需要簽訂很多合同,是重要的資料文件。對于一項基礎設施建設而言,會涉及到多個主體,例如建設單位、承包商、銀行、政府等相互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為了保證建設活動順利開展,需要簽訂多項協議,作為重要參考依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合同出現問題,將會出現法律風險,所以要加強管理,保證合理合法,提供正確指導作用。項目管理人員要提前熟悉有關合同的理論和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知識水平, 更好投入到工作中去。合同會涉及到多個主體的利益,因此要開展管理, 協調好相互之間關系,保證處于穩定和諧的狀態。如果忽視了合同管理就會導致多個合同出現問題,影響范圍會不斷擴大,使得境外投資活動很難正常開展。對過去發生的案例進行分析,明確合同管理的重點難點,引起足夠重視,處理好發生的問題,減少不利因素影響。在簽訂合同之前要加強檢查,保證內容方面準確無誤,與相關要求相一致,才能有效履行下去, 支持境外投資的開展[7]。

(八)法律風險管理的其他方面

即使對境外投資法律風險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有效管理,但是由于整個過程比較復雜,所以還會出現其他問題,要進一步完善才可以。當主體之間出現爭議時,國際仲裁可以很好進行處理,保證具有公平性與獨立性。但是仲裁裁決東道國是不是承認和詳細的執行等方面問題,會增加仲裁結果的不確定性。我國境外投資的部分東道國不是《紐約公約》的締約國家,因此這些國家投資中發生爭議時,仲裁結果會更益于中國。從理論角度來看,仲裁庭假如最后的裁決針對中國企業的資產,中國是《紐約公約》的簽約國家,可以根據條約得到承認和實施。法律風險管理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涉及面比較廣,因此要進行深入分析,尤其是細節方面的問題一定不能忽視,否則會產生不利影響。做好法律風險其他方面的管理,形成一套完善管理體系,將具體效果落實下去,保證達到預期效果,為境外投資提供有力支持,實現穩定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分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境外投資發展勢頭良好,其中法律風險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需要進行分析并開展有效管理,避免風險對企業發展的影響。要善于總結經驗,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 發揮出有效作用,推動境外投資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振曉“.一帶一路”建設下地礦企業境外投資法律風險防范[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3):279-280.

[2] 史丁元.解讀 \" 一帶一路 \" 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J].法制博覽,2018,(27):198.

[3] 龍振奕.解讀 \" 一帶一路 \" 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J].法制博覽,2017,(27):207.

[4] 顧德周.解讀“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J].管理觀察,2015,(31):154-156.

[5] 陳曦,姜慶國.新形勢下我國產業境外投資的思路和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8,(1):36-40.

[6] 凌曄.\" 一帶一路 \" 境外基礎設施投資的法律保障[J].懷化學院學報,2018,37(2):82-86.

[7] 柯靜嘉.\" 一帶一路\" 背景下中國企業 投資東盟的法律保障[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9,31(3):57-64.

作者簡介:

麥廣瑞,性別:女,出生年月:1984.01,籍貫:廣東東莞,職稱:律師,

專業:法學,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的法律研究、一帶一路對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

境外投資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分析了擴大我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合作的機遇和面臨的問題,提出在政府層面、金融機構層面完善有關促進金融合作的政策和推進金融合作的具體措施。認為應該積極構建面向中亞國家的金融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上合銀聯體、亞信峰會的橋梁、平臺作用,推動我國和中亞各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機構的對話與交流;推動建立聯系我國和中亞國家企業界的民間組織,加強民間組織和中亞國家金融監管機構的對話;加大我國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對新疆、中亞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的支持力度;通過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簡化審批、通關便利等多種方式促進各類商業性金融機構開展雙邊、多邊的金融業務;加快推進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中亞金融市場的硬通貨之一;推動我國的會計、法律、資產評估、信用評級、工程造價等中介服務機構拓展中亞地區業務;發揮好亞投行和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的協同;絲路基金與中亞國家聯合設立“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基金”,通過金融資本融合,在區域特色產業鏈上實現互惠共贏、分工合理的產能合作;針對中亞地區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引導優質公司到我國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或債券。我國與中亞國家開展金融合作應關注的問題是強化境外投資風險意識、中亞地區監管機構能力欠缺、圍繞中亞國家政府目標開展金融合作。

關鍵詞:中亞;金融;合作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1.036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各國間技術、貿易、金融合作,面臨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自2001年上合組織成立以來,我國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發展迅速,金融合作也以“上合組織銀聯體”的成立為啟動標志,不斷深化。上合組織確定要在20年內實現商品、服務、資金和技術的自由流動,為此,擴大金融合作,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是促進我國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的重要途徑。

一、我國與中亞國家擴大金融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中亞經貿發展契機難得,應加強雙邊、多邊金融合作。中亞各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我國在技術、產業和資金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形成了較大的互補性,加之雙方優越的地緣條件為相互合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與中亞國家擴大金融合作的機遇

我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經濟技術合作從無到有,發展迅速。據統計,1992年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僅為4.6億美元,而2012年接近460億美元。我國向中亞國家主要出口機電產品、紡織品、服裝、鞋帽等;主要進口鋼材、銅及銅材、鋁及鋁材、原油、天然氣等。近年來,在我國對中亞國家雙邊貿易中,機電類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比例不斷擴大,商品結構得到了優化和改善。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最大貿易伙伴,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在貿易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與中亞國家雙邊經濟技術合作順利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領域逐步拓寬,在交通、能源、礦產資源開發、電信、農業等領域的項目合作迅速展開,中國石油、電信、建筑工程等領域大企業逐步進入中亞市場,并逐漸成為我國開拓中亞市場的主力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投資總額累計超過100億美元,對烏茲別克斯坦的投資總額已超過40億美元,對土庫曼斯坦的投資達33億美元,對吉爾吉斯斯坦的投資超過17億美元。

能源合作是我國與中亞經濟合作的重點和亮點。中亞地區能源資源豐富,據估計,中亞五國石油可開采儲量約為153億噸,天然氣為23萬億立方米。20多年來,我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以中國石油集團為例,從1997年以參股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油田起步,17年后初步形成3000萬噸規模的油氣生產基地、2000萬噸原油及55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油氣管道輸送能力。據報道,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石油在哈累計投資就達100億美元以上,累計社會性項目支出和各類公益支出達3億美元以上,創造就業機會超過28000多個,上繳各類稅費超過370億美元。油氣開采及管網建設投資巨大,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先后提供了大額融資。

2005年上合銀聯體成立,金融合作,特別是我國金融機構參與中亞地區大型聯合投資項目有了新的合作機制。上合銀聯體成立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周邊國家簽訂了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并開展了與哈薩克斯坦堅戈等部分國家貨幣的直接交易或掛牌交易,為便利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投資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4年9月末,國家開發銀行對哈、烏、吉、塔上合銀聯體成員行累計授信10.4億美元,支持其農業、中小企業等政府高度關注的非資源領域項目;2013年發放中國金融機構在哈首筆直接人民幣貸款3.5億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二)與中亞國家擴大金融合作的挑戰

在中亞合作迅速發展的同時,應該看到,一方面,中亞國家金融體系目前比較脆弱,市場小,各國貨幣的信譽度不高,擴大金融合作將發揮貿易、實業投資難以替代的作用。中亞地區金融體系由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匯交易市場所組成,雖不發達,但已具備了現代金融市場所需要的交易工具、交易手段和電子信息系統、清算系統,金融從業機構包括銀行、非銀行信貸機構、保險公司、退休基金、投資基金等,其中,銀行業占據主導地位。該地區金融體系的主要問題是:金融市場規模、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都比較小,金融體系脆弱;商業銀行體系容易產生系統性的風險,存款利率沒有放開,民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很低;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金融深化度比較低,金融業尚不能承擔起高效配置資源、調整結構的重任;缺乏會計、審計、財務報告、公司治理標準;金融監管機構的能力欠缺,官僚作風嚴重。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已經通過多種方式、渠道進入中亞國家金融體系,我國要擴大對中亞國家金融領域的影響力。前蘇聯解體后,中亞國家經濟出現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低谷期,這期間,由西方國家掌控的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IMF,以及政府性機構向中亞國家提供了經濟、技術援助。在金融體系建設方面,國際組織、政府機構向中亞國家輸入了管理技術、經營理念,進行法律、會計、審計制度等方面的咨詢,提供了一部分電子交易、電子結算的硬件和軟件??梢哉f,提供經濟、技術援助是發達國家向中亞國家金融領域進行滲透的第一步。在進行無償援助的同時,政府機構、商業機構嘗試進行金融投資,主要是向中亞國家的金融機構提供授信、進行權益投資,吉爾吉斯斯坦的銀行體系、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中小銀行已被外國資本所控制,哈薩克斯坦銀行資本中外國資本已占到了10%以上,美元、歐元、英鎊等硬通貨幾乎占據了中亞國家貨幣市場的半壁江山。

上合組織擬在2025年左右實現商品、服務、資金和技術的自由流動。為此,應擴大金融合作,除構建適合中亞國家發展特點的融資方式外,更應注重金融合作機制建設,為合作層次的提升、合作領域的擴大奠定基礎。

二、積極構建面向中亞國家的金融合作機制 積極構建我國面向中亞國家的金融合作機制應該從以下九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發揮上合銀聯體、亞信峰會的橋梁、平臺作用,推動我國和中亞各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機構的對話與交流

目前,我國和中亞各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機構的對口交流不多,我國對中亞各國金融政策、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的了解不夠,對中亞國家宣傳、介紹我國貨幣政策、監管法規、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機構的經營情況的力度也不大,應提升上合組織銀聯體的作用,一方面促進開展實質性的多邊金融業務,另一方面政府機構在其中要發揮積極作用,使其成為增進了解的窗口,協調國家政策的平臺。同時,我國應加快培養精通中亞國家語言的金融專業、法律專業人才,充實我國駐外經濟參贊、商務參贊和上合組織常設機構。

(二)推動建立聯系我國和中亞國家企業界的民間組織,加強民間組織和中亞國家金融監管機構的對話

中亞國家普遍存在政策透明度不高、政策連續性差、政策執行中人為因素大、法律缺陷多、政府行政效率低的現象,這給我國企業與中亞企業開展貿易、赴海外投資帶來極大不便,我國政府聯合中亞國家政府推動成立類似“企業協會”“投資促進會”“貿易促進會”的民間組織,建立政府機構與民間組織展開經常性對話的機制,將極大地促進中亞國家提高政策和市場信息透明度、保持政策連續性、提升金融監管能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我國也應就鼓勵中亞企業加入國內的準政府組織或民間組織和鼓勵國內企業加入中亞的準政府組織或民間組織,積極開展政府間的協調。

(三)加大我國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對新疆、中亞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的支持力度

西部大開發是以建設山川秀美、經濟發展、人民富裕的西部為戰略目標,我國與中亞等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是以“睦鄰、安鄰、富鄰”為戰略目標,兩個目標是相輔相成的。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作為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弱勢產業開發、支持“走出去”發展戰略的三家金融機構,應加強對新疆、中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同時,國家應從每年對新疆的轉移支付中安排一部分資金專項用于新疆基礎設施融資的財政貼息,從每年三家金融機構上繳的稅收中返還一部分資金專項用于中亞地區基礎設施融資的財政貼息。另外,對涉及新疆、中亞地區的人民幣信貸和金融債券發行,不占用人民銀行下達的信貸規模和金融債券發行計劃。

(四)通過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簡化審批、通關便利等多種方式促進各類商業性金融機構開展雙邊、多邊的金融業務

中亞國家金融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因人口少、經濟規模小而造成金融市場容量小,難以給金融資本帶來規模效應;二是資本稀缺、企業資金容易出現斷鏈從而給金融機構帶來信用風險;三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監管能力和手段也難以適應現代金融業的需要。我國金融業在上述三方面具有優勢,其中特別明顯的優勢是資金優勢。但是,由于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政府機構的常年援助,在經營管理、風險防范、國際化視野等方面,我國的金融機構就沒有明顯競爭優勢。因此,為引導國內金融機構開展中亞地區業務,占領市場先機,有必要利用財政、行政的手段加以引導??梢钥紤]從每年的財政增收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輔以從其他渠道籌集的資金作為境外投資風險準備金,針對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國家風險、信用風險,對投資損失按一定比例予以彌補,成立專門的機構或由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籌集、管理該項風險準備金。

我國金融機構也應順應國際化經營的潮流,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積極穩妥地開展中亞地區業務,具體來說,可通過兼并、合并、換股等多種方式成立中亞地區的分支機構或子公司,針對中資企業的貿易往來開展貿易融資、掉期保值業務,針對境外投資項目、工程建設項目開展項目融資、離岸業務、投標保函、財產險、工程險業務,針對中亞國家高風險、高回報、資本短缺、基礎設施落后的特點開展基金投資、股權投資業務,同時,以中資項目為出發點和依托,向下、向外延伸服務網絡、拓展客戶群,最終目的是以資本為紐帶,實現我國金融業在中亞地區的本土化經營。

(五)加快推進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中亞金融市場的硬通貨之一

有文章分析,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跨境交易量以千萬元計,每年人民幣對中亞國家都是凈輸入,凈輸入金額從數百萬元到數千萬元不等。有學者估計,人民幣在境外的總存量大體應在150億~200億元,這其中,中亞地區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但我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本幣結算仍采取代理行、清算行和NRA賬戶等方式,結算時效低、覆蓋面窄、手續費較高,還沒有形成高效、便捷的結算體系。目前應在我國與中亞國家簽署的本幣互換協議基礎上,積極推廣互設本幣賬戶結算、境內人民幣轉賬結算,疏通人民幣清算渠道,逐步建立統一的本幣支付結算體系,實現銀行卡網絡互聯,降低人民幣貸款準入門檻。

(六)推動我國的會計、法律、資產評估、信用評級、工程造價等中介服務機構拓展中亞地區業務

實際上,金融業的國際化也必然伴隨著中介服務機構的國際化,目前,中亞地區的咨詢、中介服務業剛剛起步,西方發達國家和國際資本非常重視在這一領域投資和開展業務,如波士頓顧問公司、安永、普華等國際中介機構已先期開展了中亞地區業務,國內中介機構應抓住時機,一方面為中亞地區企業到我國開展業務提供服務,另一方面為我國企業到中亞地區開展業務提供服務,中注協、律協等由政府管理的行業協會應出臺措施,引導、鼓勵中介服務業開展中亞地區業務,可以政府注資的方式專項用于中介服務業派出駐外機構。

(七)發揮好亞投行和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的協同

中亞經濟能否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除去政治因素外,經濟方面的決定因素主要是完善的基礎設施、活躍的國際貿易、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在以上三方面各具優勢。亞投行要重視與上述三家銀行的合作,成立面向中亞的專門部門或分支機構積極拓展在銀團貸款、貿易融資、資產轉讓等業務上的協作,通過在國際、國內市場籌集人民幣、外匯資金,面向中亞地區基礎設施、弱勢產業、特色產業開展融資業務,既避免我國金融機構在中亞地區開展業務的交叉,又提升我國與中亞國家開展金融合作的層次。

(八)絲路基金與中亞國家聯合設立“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基金”,通過金融資本融合,在區域特色產業鏈上實現互惠共贏、分工合理的產能合作

絲路基金可聯合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相對富裕國家金融機構發起成立“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基金”,同時吸引跨國企業、民間資本投資入股該基金,該基金主要針對中亞地區具有資源優勢的采礦業、石油開采和加工業,以及有選擇地對發展滯后、實力相對薄弱的交通運輸、電信、紡織、印染、服裝加工、食品加工和輕工業,進行實業投資,幫助建立突出中亞地區特色、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給自足的工業、農業體系,促進新疆與中亞經濟一體化的物流、運輸體系的形成。

(九)針對中亞地區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引導優質公司到我國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或債券

多年前,我國的優質企業紛紛赴中國香港、紐約等地上市或發行公司債券,當時的背景是我國是新興市場、為外界所廣泛看好,而資金在國內又比較稀缺,境外籌資成為企業實力的象征。目前,我國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市場體系,資金充裕,而中亞國家是目前的新興市場國家,資金稀缺,聯合中亞國家成立國際化的投資銀行,引導中亞企業到我國的金融市場籌資,是開拓藍海和發達國家競爭中亞地區市場主導權的重要措施。

三、我國與中亞國家開展金融合作應關注的問題 我國與中亞國家開展金融合作應關注的問題有以下三個。

(一)強化境外投資風險意識

產權保障和投資保護的法律框架,是制約外國投資以及本地銀行開展信貸業務的主要因素。中亞地區部分國家不能為產權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這無疑加大了投資者的風險。以抵押破產法為例,抵押是支持貸款的最有效方法,而破產法為抵押貸款提供了框架,從而確立債權人相對于第三方對資產的優先權,但中亞地區部分國家對債權人的優先權保障不力,增加了破產執行的難度。另外,公司治理法律法規缺乏,難以避免、約束大股東及公司管理層侵犯投資人的權利。

中亞國家政局總體穩定,但也要重視一些部門、地方政府因領導人更迭所產生的不穩定因素?!奥訆Z式開發”的誤解在地方政府和民眾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中資企業要注意通過適當公益事業投入消除誤解、增進共識。此外,在稅收、環保、勞工、匯率政策方面不確定性因素長期存在。因此,中資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加強自律的同時,要根據所在國的政策環境、主流民意,確定公關策略,建立公關團隊,加強與有關政治派別、社區民眾、媒體、非政府組織的溝通交流。我國政府有關部門也要組織好駐外經商機構、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做好境外投資政策咨詢和風險評估工作。

(二)中亞地區監管機構能力欠缺

中亞地區金融監管機構人員不足、缺乏風險管理知識、缺乏現場和非現場監管機制,造成監管機構的工作效率低、不具備對金融機構進行風險監管的能力,部分國家還存在政府指令貸款的現象,金融機構的自主經營受到限制。

(三)圍繞中亞國家政府目標開展金融合作

金融業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其發展方向本質上與國家改革進程緊密相連。盡管存在巨大的潛在投資機會,進行金融合作也要注意規模適度,不搞“大而全”,要圍繞中亞國家的長遠發展和政府規劃進行投融資合作。例如,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這樣對私人投資者實行友好政策的國家,其金融市場發展目標在于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建立非銀行金融機構,從而促進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成長,合作方向最好是投資基金。

參考文獻:

[1]蔣耀平.我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較建交之時已翻百倍[EB/OL].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3-05-28.

[2]李金葉,等.中亞國家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13)[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3]高巖.推動中亞地區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思考[J].金融經濟,2014(2).

[4]阿布來提·依明.中國與中亞區域進出口貿易成本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5]韓乃志,田惠敏.中國海外投融資國際安全環境分析[J].中國市場,2014(32).

[6] 中國石油在中亞之經濟篇:合作多贏濟民[EB/OL].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4-11-15.

[7] 國家開發銀行新疆分行.深化與中亞國家金融合 履行好金融使命[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c_1113557274,2014-12-08.

[8]王維然.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編輯:韋京)

上一篇:陶藝教育論文下一篇:藥品廣告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