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成本監管論文范文

2024-02-03

成本監管論文范文第1篇

2500億美元注資方案中,包括花旗、富國等在內的美國九大銀行已與政府簽署協議,獲得首批1250億美元注資,其余1 250億美元將在2008年年底前用于購買大型地區性銀行股份。

摘 要:銀行監管是有成本的, 但對于監管成本的概念界定和實際理解卻存在著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將從銀行監管成本的定義分類和統計數據出發,并結合國外應對當前金融危機的注資方式,對我國銀行業監管中監管成本過高、需要逐步將其降低的說法的科學性提出質疑,以期通過對銀行監管成本的正確界定,導出內在的政策意義。其結論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同時亦富有實踐指導價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成本監管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加強金融監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確的金融監管模式是金融業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實行的\"一行三會\"分業監管的模式,出現了監管空白、重復以及監管效率低下等問題。為實現金融業穩定發展的目標,促進經濟的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金融監管的意義,根據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總結我國金融監管所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加強對宏觀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進;創新金融監管工具,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本研究對金融業的穩定發展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新常態;金融監管;對策

金融危機過后舊的金融秩序被摧毀,變革總是在危機后緊接而來。新常態經濟論點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隨之而來的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對我國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個更為復雜的經濟金融形勢和開始浮現的金融風險都對加強和改善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1]。未來的金融和金融監管改革需要主動適應全球經濟金融的新格局和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新常態,實現支持實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與維護金融安全的有機統一。

1 經濟新常態下金融監管的意義

1.1金融危機凸顯金融監管的重要性

2008年席卷全球金融市場的金融海嘯對各國的經濟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當前,隨著各主要經濟實體相關統計數據指標的好轉,整體呈現企穩向好的趨勢,全球經濟發展已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然而此次金融危機不論是從波及的范圍還是破壞程度都是史無前例的,促使我們認真思考金融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各國都在積極總結經驗和教訓以實現本國金融業的持續健康發展[1]。

其中美國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和討論的熱點。作為一個標榜自由,素來以強調法律規制政府行為的國家,隨著國內金融監管體系的不斷演變,可以看出美國對于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不斷減少,監管實質性作用下降。特別是金融監管能力遠遠跟不上金融創新的發展變化,創新過度也成為美國次貸危機的關鍵原因之一。毫無疑問,美國次貸危機成為各國金融風險的防范與監管的典型反面教材,也更加凸顯金融監管的重要性。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監管體制必須與其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做到最大范圍的風險覆蓋,既充分發揮金融業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又能為其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2]。

1.2經濟新常態下加強金融監管的重要意義

全球金融海嘯凸顯了各國金融監督方面存在的問題,為金融改革提供了動力。經濟新常態下,各國充分認識到金融監管的重要性,已經開始或正在積極著手準備對本國的金融監管不斷進行完善和提高。不可否認,高效有力的監管是金融體系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經濟新常態下加強和強化金融監管職能具有重要意義。

從市場經濟的本質來看,金融市場自身存在不可避免的市場失靈現象,如規模不經濟、外部性及壟斷等所造成的資源配置的無效率。金融監管正是試圖以一種有效的方式來糾正彌補金融市場失靈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經濟新常態下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劇增,經濟的一體化及全球化更加劇金融市場的風險性,提高公眾金融信心更顯必要性,強化金融監督職能實現對金融市場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補充。其次,經濟新常態下切實發揮金融監管應有的作用,創造一個公平、有序的金融競爭環境,降低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運行效率;防范和化解潛在的金融風險,促進金融秩序的正常合理化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通過金融監管確保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以增進社會福利,切實保護公眾的利益,促進金融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再者,通過金融監管可以實現金融機構經營行為與央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目標的一致性,發揮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的傳導機制作用,向金融市場傳遞風險信息和國家調控信息,實現金融監管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促進貨幣政策有效實施的同時維護金融業的穩健運行。

2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

從經濟新常態的提出,到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經濟下行壓力下風險的關注,充分揭示了一個現實悖論:中國經濟粗放發展的這些年,已經潛存太多風險,轉型勢在必行;然而,轉型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和新的風險又難以預測,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是新常態下的金融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然而新常態下經濟領域的深化改革必將推動金融領域的深化改革,從而促使金融監管體制和模式與時俱進地變革,金融監管的變革勢必在金融領域改革和轉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

回顧過去,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革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中央銀行專門行使金融監管職能的初始階段(1985—1992年);整頓式、合規性監管階段(1993—1994年);金融監管進入有法可依階段(1995一1997年);改革深化階段(1997—2003年);實行“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階段(2003年~)。經過2003年金融監管體制的調整,以中國銀監會成立為標志,中國形成了“一行三會”的監管體制即以銀監會為主體的銀行金融監管體系、以證監會為主體的證券期貨監管體系和以保監會為主體的保險監管體系。但從總體來講,中國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還不夠健全,立法層級還比較低,模式還比較落后、傳統。

在當下央行負責宏觀調控,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下,金融監管已疲態盡顯。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嚴格的分業監管限制了銀行、證券和保險擴散性的發展,在這種監管模式下不利于金融的創新發展,從而使金融監管市場失去活力。另一方面,監管手段的落后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金融環境,造成監管效率低下?;诖?,金融監管模式的轉型勢在必行,監管手段、監管方式也急需鼎新。

3 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問題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同時國內經濟市場也在打破區域、行業壁壘,我國金融市場不再可能是一個封閉的體系,這就要求金融市場不斷推進開放,實現廣域融通,從而給金融監管帶來重大挑戰??墒菍徱曃覈壳敖鹑诒O管現狀,不難發現其存在諸多問題,具體有如下幾方面:

3.1宏觀金融監管框架不夠完善

宏觀審慎政策主要包括宏觀監管的目標、治理的結構、工具、實施與傳導以及評估五大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決策部門對監管事項的決策,同時政策部門又受決策部門的影響,根據決策部門的方案來執行任務,政策評估部門在決策的全過程實施評估檢測的職能。這些職能與金融機構之間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監管的有效性。我國宏觀金融監管的框架雖已初步形成,但當前金融監管的總體布局大多采用傳統的監管模式,金融監管中的許多弊端凸顯,主要表現在:監管方法上依然重視微觀審慎監管而忽略宏觀審慎監管;監管模式上采用傳統的分業監管;監管手段上主要靠行政手段,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的能動性。

3.2創新與監管之間的矛盾,難以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監管

金融的深化發展離不開金融創新,監管對于創新既有促進作用也有阻礙作用。一方面只有有效的金融監管,才能使金融創新在良好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為其發展奠定了優良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金融監管的過度容易造成金融壓制,阻礙金融創新的發展。正是由于金融監管的過度使金融產品得不到良好發展甚至夭折。因此,為了鼓勵金融創新的發展避免金融機構的過度壓制,監管機構應對金融創新采取適度審慎的態度[4]。

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之所以很難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的監管,其原因在于,一是對于金融工具的創新監管機構很難預測,所以不能有效預防其存在的潛在的風險;二是因為新的金融工具存在的潛在風險只有當應用一段時間后才能發現,導致監管機構對于金融工具的監管只能是事后的補救;三是因為金融工具的創新沒有引起金融監管當局的重視,僅僅是金融機構直接引導創新。正因如此,金融工具的創新和金融監管之間的矛盾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

3.3監管標準與國際化要求還有差距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融為一個整體,金融的國際化也日趨明顯,這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讓金融監管具有更好的公平性,各國紛紛制定了一系列與金融監管相關的文件(包括法律法規、指導規章等)。但是由于我國的金融業發展起步比較晚,并且原計劃經濟遺留下來很多問題。這些國情的存在,使得我國在制定這些文件時有所保留,沒有很好的吸納國外先進的監管思

想,使得我國放寬了一些監管的制定標準,遺留下監管的空白。這樣就會導致我國和國際的監管標準存在較大差距。

4 存在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目前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為了推動金融監管模式轉型順利進行,未來應該以微觀審慎監管模式轉向微觀與宏觀審慎監管、“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轉向由央行和金融監管局共同監管為目標,發揮市場的自動調節能力,通過市場自律創新監管,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5]。

4.1加強對宏觀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進

從整體上看,要想金融體系呈現穩健的局面,政府必須意識到“一行三會”所存在的監管空白和重復的問題,應該對宏觀金融體系進行不斷地改進,強化央行的主觀能動性,以適應日益變化的金融市場的需求。建立央行主導的綜合的監管機構。從我國的金融監管的現狀出發,要想建立統一、協調的金融體系,可以考慮組建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讓“三會”成為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專業執行機構,努力形成“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綜合”的金融監管創新機制。其次,對央行在金融監管中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賦予央行獨立實施國家貨幣政策的權力,充分擴大央行在金融監管中的權限。在修改相關法律的基礎上,確立央行實施各種金融監管政策的獨立性。此外實現金融監管的全覆蓋,可以以功能監管代替機構監管。明晰金融業務的特點和功能,確立金融監管的對象,將監管的資源配置到風險系數最大的業務中去。建立國家金融監管緊急應對機制,防控系統風險。

4.2創新金融監管工具,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創新金融監管的工具主要從金融監管的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來進行,監管方法上由微觀審慎監管轉向微觀與宏觀結合審慎監管;監管模式上由分業監管轉向混業監管;監管手段上由行政手段轉向市場手段。通過創新金融監管工具,以建立防范風險的預警機制。

第一,對金融監管方式進行完善,促進非現場監管與現場監管緊密結合。從當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方式來看,雖然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都有所運用,但這兩種方式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特別是兩種監管方式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完美的結合,導致它們的效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應該建立起統一、規范的非現場監管體系,強化對非現場監管的工具的改進,打造以事前預警為主的監管方式,摒棄傳統的事后處理的機制。對于現場監管的改革,應建立起合理的現場監管評級制度,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將監管的活動置于“陽光之下”,不斷提高監管的透明化和公開化。通過對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的改進,使非現場監管成為現場監管的目標導向,現場監管成為非現場監管的重要依據。從而形成一套適合我國金融監管國情的監管方式。

第二加強我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自我國加入WTO以來,金融風險不斷擴大,加強金融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已刻不容緩。針對近幾年我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存在的問題,首先應建立完善的數據采集體系,制定嚴格的數據采集指標,提高數據的精確性從而提高金融風險預警的準確性。其次要健全國家、區域及地區的風險預警系統,根據不同區域的情況及時提出針對風險特點的預警模式,協調好各預警機構的工作。此外,還應該提高國民風險意識,加強防范風險的自覺性。通過對加強風險的教育培訓工作,增強投資者風險的防范能力和承受能力。

4.3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各國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國際金融監管轉型的大背景下,應該意識到一方面金融監管的轉型需要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另一方面各國金融監管體制應符合本國國情。在金融監管國際化合作中,應該吸納國外良好的監管政策,改進監管模式使之適合本國的國情。擴大金融監管國際化合作,加強各國監管當局的協調一致性,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改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監管方式,增加監管的透明化和開放化;二是加強國際資本的流動和管理,建立資本實時監測機制;三是以巴塞爾協議為核心,完善金融風險的評估機制,加強跨國金融機構對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視[6]。

5 小結

本文首先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金融監管的重要性,以及經濟新常態下加強金融監管的重要意義。分析了我國經濟監管現狀,指出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問題,

新常態下金融監管轉型的問題不僅僅是本國金融發展的問題,更是整個世界穩定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風險亟待解決的問題。金融監管模式的轉型是金融業穩健發展的關鍵,我們應著力解決金融監管在轉型中所遇到的問題。監管當局應認識到“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所帶來的“地盤意識”、宏觀審慎監管的缺位,建議從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出發,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機制、加強與國際金融監管的合作,促進金融監管的公開化和國際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呂紅艷. 新常態下我國金融監管問題探討[J]. 科研, 2016, (11):00151-00152.

[2]陳思妤. 淺析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地方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對策[J]. 金融經濟月刊, 2016, (11):25-26.

[3]張華. 論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金融監管[J]. 消費導刊, 2016, (4).

[4]孫磊. 我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與金融監管改革研究[J]. 商業故事, 2015, (18).

[5]董劍飛.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和對策[J]. 當代經濟, 2015, (29):24-25.

[6]郭燦仁, 新常態下我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2015, 河北大學.

成本監管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發展,產生了新型的金融業務模式,然而也面臨著新的風險,產生安全隱患,金融業務監管迫在眉睫,需要對此分析研究?;诖?,本文針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進行探討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金融監管

引言

互聯網金融是我國一種新興的金融業,與傳統金融業相比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來源更加多樣化,也就造成了一些監管問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研究也是學術界的一個新熱點。本文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展開分析,對現有金融監管體系的不足之處進行探討,并提出幾點建議。

1互聯網金融監管現存的問題

1.1監管模式尚不完善

我國的金融體制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基于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互聯網監管模式也是如此。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金融行業已趨向于混業經營,業務領域逐漸擴大,產品也在不斷創新。因此,如果還保持分業監管,將會面臨很大的挑戰。2018年3月,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加上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形成了“一委一行兩會”的新局面,改革后的監管模式,正逐步向混業監管發展。在我國金融監管格局的改革過程中,由于混業經營的趨勢,行業內企業風險交叉,很容易導致監管主體缺位、對于互聯網企業的監管職責劃分不清,于是會產生一些監管的真空地帶。

1.2監管制度尚不健全

截至目前,我國針對互聯網金融創新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方針及法律法規,但是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存在滯后性,不能及時針對創新的金融產品,法律法規的設定與執行需要很長時間的程序,但是往往部分創新型發展模式會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監管制度的不健全與滯后性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風險。目前,我國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仍然沒有頒布專門的法律,對于健全與完善監管制度,仍需要付出很多。

1.3監管方式尚不充分

盡管各個互聯網企業已經設定了征信數據庫,但我國官方的征信系統仍然尚未發展完善,導致銀行所使用的系統數據有一定的缺陷與不完善之處。在信用風險監督上的不確定性會使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充滿了曲折性。在投資者看來,無法確定平臺的信用評估是否準確是否科學,這會提高交易成本、降低效率。一些監管模式到位的金融平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得到用戶的信賴與傾向,最終不斷完善,創建更好的互聯網金融。監管不到位,同樣會使投資者失去信賴,如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才能辨別出、摸索出適合的模式,可能試錯成本會過大,從而制約了互聯網金融健康長久的發展[1]。

2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對策建議

2.1提升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科技水平

互聯網金融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發展起來的新型金融模式,由于互聯網金融存在特殊安全風險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頻發,因此監管機構應提高金融監管的科技應用,對金融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并借助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對互聯網金融交易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和評估,查找互聯網金融數據中的漏洞,并查找金融業務交易風險因子,為征信、支付結算等監管業務提供基礎。通過實時監測,實現多層次主體風險識別以及智能化金融風險評估,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測預警機制,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能力和風險化解能力。如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設定風險性指標來對其金融活動進行監管,對其金融活動中的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對互聯網金融交易風險進行綜合分析,分析判斷風險性是否超出指標,發現風險點,過并通過實施追蹤的方式加強對網絡金融平臺的管控[2]。

2.2改革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

由于金融業務跨界、跨區域發展,金融領域內部業務交疊,這使得分業監管模式效果逐漸被削弱。從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視角和金融市場混業經營的趨勢來看,融合統一的監管模式是更匹配的監管模式,其優勢主要有:一是可改善目前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標準不一的情形,改進投資者和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二是可實現各監管部門的數據信息共享,增強各監管部門對金融風險的把控能力,統籌應對金融市場的業務跨界、混業經營風險??傊?,現階段可采用分業監管模式與融合統一監管模式相結合的方式相結合的監管模式。

2.3科學把握互聯網金融監管力度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時間較短,因此,一方面政府監管要對相關其風險進行控制,避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盲目性,使風險在可控制范圍內;另一方面政府監管要采取符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監管措施,對其風險進行科學化監管,以確?;ヂ摼W金融市場活力。

2.4構建立體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征信體系

應強化金融交易過程監管,將互聯網金融機構重要的信息數據與監管系統以及央行征信系統連接,并探索政府與市場征信的數據共享。并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利用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向社會共享征信信息,使得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息透明化,及時使投資者和消費者了解市場變化及產品信息資料,以減少信息不對稱,維護投資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2.5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第一要務是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相關的法律體系,從監管部門的設立到法律法規的制定和推出,都應明確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管轄職責?,F階段我國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在飛速發展,而很多法律法規仍舊針對于傳統金融所制定,對于互聯網金融相關的企業進行監管時,很容易出現監管不到的真空地帶,因此應當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及時更新補充監管條例,使監管和執行有據可循、有法可依。同時,在互聯網新技術發行時,對其進行充分評估判斷是否有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并確定相應的監管力度及范圍,從源頭上避免P2P暴雷等事件再次發生,侵害人民權益,造成公共支出的增加。

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的新興領域,目前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因此,本文介紹互聯網金融模式,對監管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互聯網金融監管策略建議,以期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馬鴻雁,高斯瑀,楊睿琦.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9(05):46-49.

[2]蘭虹,熊雪朋,胡穎潔.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及創新監管研究[J].西南金融,2019(03):80-89.

成本監管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網上銀行作為近些年迅速發展的一項金融業務,對我國促進和發展經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網上銀行作用一種高技術風險的金融業務,防范和控制網上銀行的風險,成為保證金融業務安全的一項急需解決的重要的課題。本文針對此種情況,首先對風險的必要性及發達國家網上銀行風險控制進行論述,然后分析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對目前我國網上銀行風險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經過分析并結合國內外的經驗得出對我國網上銀行監管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網上銀行;風險;監管

一、對網上銀行進行監管的必要性

不完全競爭、外部影響和非對稱信息都會導致市場失靈。另外,網上銀行不是單純的照搬傳統銀行業務,它作為高科技技術的產物還是有別于傳統銀行業務,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質,本文中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對網上銀行業務監管的必要性。

(一)不完全性競爭更加突出

客戶在選擇辦理網上銀行時,更多是選擇方便安全、功能強大、知名度大的網上銀行,由于辦理不受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所以會導致客戶在做選擇時傾向于少量的優質銀行,導致網上銀行不完全競爭更加突出。

(二)負外部性風險放大效應

網上銀行的負外部效應主要表現在:第一,銀行風險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一旦風險爆發,則會在網絡上迅速的擴散;第二,在缺乏金融監管的體制下,資金的流動性風險加大,容易使大量資金在短時間內隨意流動。

(三)非對稱信息的加劇

客戶在選擇網上銀行時,首先會在網絡上查詢到相關的信息,同時,由于信用制度和非現場監管的不完備,銀行在獲得客戶信息方面處理被動,通常無法核實獲得的信息是否真實有效,最終導致了非對稱信息的加劇。

二、國外網上銀行監管的實踐

目前國際上的網上銀行監管體系主要以美國和歐洲模式為主,其他一些金融發達國家并存的局面

(一)美國網上銀行監管狀況

美國網上監管主要分成如下兩個部分,其一是網絡銀行基于網絡技術基礎上的業務活動與電子貨幣行為風險控制;其二是金融當局對網上銀行的監管。內容包括:對新創新的技術風險管理、內部風險控制體系、供應商方面的風險控制等。監管形式包括勸告、警示、公告、信函等方式。

(二)英國網上銀行監管狀況

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從維護公眾利益、維持市場穩定、降低金融犯罪、促進消費者權益等幾個方面實施。

(三)香港網上銀行監管情況

香港金融管理局下設有網上銀行工作組,主要用來研究網上銀行的風險監管問題,目前建立了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監管框架,其中有《交易性電子銀行業務獨立安全評估》、《電子銀行服務的安全風險管理指引》、《虛擬銀行發牌規則》等。

三、我國網絡銀行風險監管所取得的成效

我國銀行監管當局已考慮到網上銀行是一個新事物,在未完全掌握網上銀行發展的規律性之前,重要的是先發展起來,依據審慎性原則,以安全為準則,在發展中不斷的總結問題和解決問題。目前我國銀行監管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成效:

1、對網上銀行實施市場準入的積極審慎監管原則

2、加強網上銀行發展與監管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3、強化對銀行監管人員和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的培訓

四、目前我國網上銀行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良好的銀行宏觀監管環境

良好的宏觀監管環境是保障網上銀行業務平穩運行的重要部分,但是從我國的網上銀行監管體制、法律建設、行業人員的管理素質到與國際間的合作等很多方面都缺少必要的監管。

(二)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

我國目前開展網上銀行的商業銀行都設有審計部門,但是由于網上銀行業務的專業性,還有內部控制不健全,導致審計人員很難適應相關的審計工作,很多商業銀行對網上銀行的審計工作都是流于形式,從而導致網上銀行業務中授權機制薄弱、密碼控制不力還有軟件控制不嚴等諸多問題。

(三)監管法制的諸多不健全

第一,缺乏對合適的立法模式選擇。第二,缺少高層次的立法概念,有些地區雖然建立了地區性的立法,但是由于區域限制,未能充分發揮立法的作用。第三、制定相關規范性文件后未能及時給予足夠的重視。

五、加強我國網上銀行監管政策的若干建議

(一)引進現代管理方法,強化技術監管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技術監管平臺,隨時對數據信息傳送進行監控,其次要構筑一套完整的評價、評估指標體系,對網上銀行風險進行技術風險評估監管測評、考核。三要推進監管手段的現代化、網絡化。

(二)規范金融機構與客戶的責任

安全技術必須以人為主,要發揮內控預警作用、進行實時監控必須擁有先進的輔助手段,開發高級的業務處理和管理軟件,使銀行職員能按照設定的標準化格式進行操作,管理部門及時獲取所需業務數據和信息,將潛在的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中。

(二)加大市場準入監管力度

網上銀行要接受各監管機構的日常檢查,包括資本充足率、流動性,交易系統的安全性、客戶資料的保密與隱私權的保護、電子記錄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檢查。網上銀行要普遍建立相關信息資料、獨立評估報告的報告備案制度。

(三)強化信用監管,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推動銀行信用建設,重點是要從制度上治理銀行,從源頭上堵住不良信用產生的可能,從而促進社會信用的不斷完善。督促網上銀行進一步建立完善還款記錄制度,切忌因片面追求業務量的擴大,而忽略信用風險的防范。

(四)強化法律監管,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網上銀行的發展要有一個規范、明確的法律環境,立法機關要密切關注網絡銀行的最新發展和科技創新,及其對金融業和監管造成的影響,集中力量研究、制定與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促進網上銀行發展的有關法規,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體系。(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當代經濟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天翔,邵燕華,薛譽華.網絡金融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 駱鵬.我國網絡銀行現狀及發展對策[J].新疆金融,2007,(9).

[3] 王遠均.網絡銀行管理體制及監督制度建設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4).

[4] 李伏安,李良.電子銀行風險評價與管理[J].銀行家,2009,(4).

成本監管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由于中國保險業的高速發展,使得全球金融一體化與中國金融部門兼業經營趨勢得到加強,尤其是保險企業作為風險轉移的單位,自身風險控制需求也日益加大。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與監管進一步規范了中國保險行業內部控制制度。因此,文章從內部控制制度發展角度展開闡述,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相關建議,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和內部監管體系,使之在實踐中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從而達到保險公司監管機構和保險公司內控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保險公司 內部控制 監管

一、前言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保險的思想認識也有所進步,尤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保險來獲得更好的經濟保障。保險公司的保險機制是針對風險進行投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的最大程度減少風險帶來危害的投資。它由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兩大部分組成。因此,保險公司是商業保險的運營單位,也是商業保險發展的載體。

二、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監管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的保險公司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在內部控制建設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確保經營效率和防范風險等方面發揮了有效性。由于存在很多迫切解決的問題,使得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監管工作缺乏實施的力度。

(一)缺乏建設理念

由于部分公司領導和員工對內部控制重視程度不夠,在認識上存在種種誤區,不能及時的處理和整改內部控制問題。無法從戰略的角度將內部控制建設納入公司經營管理理念的日程上,基本上存在“分散性建設”、“局部性建設”、“重復性建設”等問題;隨之執行力度也在逐漸減弱。

(二)內部控制執行問題比較突出

因為各級公司在內部控制執行意識上,對執行力度上逐漸減弱,內部控制的傳導和反饋機制逐漸滯后,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機制沒有滲透到各項業務、各個環節以及各個部門和崗位。

(三)內部稽核缺乏能動性

近幾年來,內部稽核沒有引起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導致稽核部門建設停滯不前,加上人員素質低下,缺乏獨立性,在內部控制職能無法正常發揮,以至于一些違反內部控制制度的行為得以普遍存在。根據目前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現狀,保險公司自我整改能力較差,急需通過外部監管壓力促使保險公司加強內部控制建設。

(四)執行力度不強

部分公司領導只顧抓業務發展,而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重視度不高,加上內控建設意識薄弱,在經營過程中呈現出的內控問題處理不徹底。領導不重視執行力度的加強,員工的內控意識也就逐漸薄弱,最終導致內部控制執行力度減弱。

(五)認知度不足,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有的人會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建立內控制度,而且內部控制也只是某個部門的事情,只要內部控制抓住某幾個點進行控制,加深員工的認知度,就可以加強內部控制和監管工作,其實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

(六)內部控制監管體系不完善

由于絕大部分公司的內部控制無法滲透到公司的各項業務操作過程中,使得許多關鍵的控制點處在無效的狀態中,無法形成一個多角度和全方位的風險預防監控體系。

三、加強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監管的思考

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變革,保險公司作為內控建設的主體,不僅要依靠公司自身的積極性,還需適當的監管來推動企業加強內控建設方面,來發揮內部監管的重要作用。針對我國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的現狀進行分析,必須采取以下措施來進行內部控制監管的加強。

(一)加強管理層的責任

完善的內控機制是保險公司穩健發展運營的基礎,是公司管理層應盡的基本職責。通過經驗證明,領導對于內控建設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內控水平。在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監管中,抓住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責任,就抓住了保險公司內控建設的核心。所以,推進保險公司內控建設,必須要明確管理層在內控機制方面的責任,逐步提高管理層的重視程度,加強落實責任和追究制度。

(二)完善內部控制的評價標準

因為保險公司是內控建設的主體,所以作為監管部門,應將關注的焦點從內控機制本身轉移到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及監管上來。另外,對加強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監管力度的關鍵是要完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從根本上加強保險公司內部體系建設,從而實施和運行結果進行評估和調查。

(三)實施有效的分類監管機制

在建立內控體制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分類監管機制也是當務之急,針對不同內控水平的公司應該采取不同的監管理念,讓內控薄弱的公司承擔更多的監管成本,獎罰分明,有效推動公司加強內控建設,從而提升內控要求。所以,在保險公司的現場監管體系中,必須將公司內控水平作為公司監管機制的主要元素,并對評估的最終結果實施進行分類監管,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內控薄弱公司的監管力度。

四、實施內部控制監管是建立風險防范有效機制的途徑

保險公司的風險產生于保險公司經營的全過程。相對于保險監管機構來說,保險公司更能及時地發現、防范和化解風險。因此,推動保險公司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從根本上建立風險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管和糾正的動態過程機制,是保險公司監管機構風險防范職責的基本保障。由于保險監管機構重點向償付能力監管轉移,規范市場秩序將更多地依靠公司嚴格、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來實現。事實上,經查處的市場違規問題只是清除“水面的污垢”,對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督促公司及時彌補內部控制漏洞,改善內部控制薄弱環節,在體系上杜絕違規現象的發生,真正的實現“治理水質”;另外,企業內部控制的混亂將會導致大量的財務數據丟失,而財務數據作為基礎的“數字游戲”,將嚴重影響內部監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所以,實施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監管,來推動保險公司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控,是建立風險防范長效機制的有效措施。

五、我國保險公司實施內控建設及監管的意義

伴隨著保險業的不斷發展,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也顯而易見。保險公司內控是監管的前提,是防范保險業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因此,進一步的強化公司內部控制監管工作,是推動保險公司完善內部控制監管的基礎?,F階段,部分保險公司正逐漸開始重視內控建設工作。其中,我國人壽在美國市場上市后,內控建設方面和監管力度都取得了很大進展。

(一)實現了內部控制的跳躍式發展

保險公司五級內部控制體系從最初用分散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控制,逐漸發展到集設計、執行、監督、結果和持續改進為一體的動態體系改革,最終實現了“由點到面,由面到網,由網到立體”的三級跳躍式發展目標。

(二)明確了內部控制建設的原則

由于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的內容和主體具有代表性,標準和效果具有全面性,所以在內部控制上,不但是管理人員、內部審計人員和董事會的責任,而全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對內部控制和監管負有重大責任,在內部控制全面覆蓋并嵌入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以來,持續監督并促進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良好運行則明確了內部控制建設的原則,再者,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不僅涉及內部的法律法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環境、企業文化、決策機制、制度執行力和責任追究等立體交叉、全方位、多角度的風險防范體系。

(三)建立健全風險的內部控制模式

保險內部控制體系在全面分析公司風險的前提下,并對各類風險采取控制措施,確定相應的控制制度。真正的使風險導向的內部控制模式向內部控制上來進行轉變,從而真正實現了保險公司的風險防范。

(四)主動參與和進行責任的追究

保險公司內部控制體系表明了了各級公司、各級部門、各個崗位的內部控制責任,并加強落實工作,將保險的自我評估歸納在內部控制體系中,從而完善和確立了參與和責任追究制度,促使全員積極主動參與內部控制建設,并自覺執行內部控制和監管措施。

六、結語

總而言之,加強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和監管工作的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的必要措施, 從我國保險業具體國情出發,必須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和監管工作體系,從根本上促進保險公司的運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炳麗.我國壽險公司內部控制監管分析[J].保險報告,2007(6):61-63.

[2] 張波,吳亞茹.淺析我國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與監管[J].湖南行政行院學報,2009(11):110-113.

[3] 歐陽娟.我國保險公司內控建設淺析[J].經營管理者,2011(1):215-216.

作者簡介:高瞻(1979-),女,山西祁縣人,河南中瑞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中級,研究方向:財務。

(責任編輯:劉影)

上一篇:環境監管論文下一篇:項目成本監管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