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財政建設論文范文

2024-01-29

財政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今年是滎陽市財政信息化建設破繭成蝶的階段,從財政OA移動辦公、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非稅收入征管電子化改革、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貫徹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和政府中長期支出事項監測平臺、公務車管理系統、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提升……

一、當前滎陽市財政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一)信息化機房、硬件建設情況。核心軟件數據庫設在鄭州市財政局,統一管理。滎陽市財政局機房硬件設備有空調、UPS電源系統、網絡設備、服務器等,缺乏存儲陣列設備、終端管理軟件等。外網納入政府電子政務外網統一管理,局機關內部全面實現外網無線WIFI覆蓋,并對登陸設備進行實名綁定。財政內網為有線網,所有設備綁定MARCO地址,預算單位臺式電腦通過有線財政專網VPN接入,移動端通過網閘和APN接入。

(二)信息化網絡建設情況。截止到目前,市、鄉鎮辦事處兩級財政和預算單位實現“互聯互通”。即市本級預算單位、鄉鎮級預算單位二級橫向網絡貫通。局域網采用雙網絡、雙布線,實行內、外網物理隔離,移動端實行邏輯分離,已建成了上連鄭州市財政局,下連鄉鎮財政所,橫連市本級預算單位、各代理銀行的財政信息專網。

(三)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運用情況。按照財政部、河南省財政廳、鄭州市財政局相關信息系統建設要求,滎陽市財政系統從2011年開始“由下而上”、“分階段”、“分步驟”穩步推行全市財政一體化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市財政均已實現網上辦公、財政核心業務通過財政業務信息系統辦理。

1、市本級財政信息管理系統運用情況。目前我局分別啟用了方正春元賬務處理系統(預算帳)、用友U8會計核算系統(財務帳)、中財信財政工資統發系統、地方財政分析評價系統、收入綜合查詢系統、地方預算綜合管理系統、財政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河南省財政惠農補貼資金管理一卡通系統、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農民補貼網絡信息系統、農業綜合開發決算系統、鄭州市財政局部門決算信息系統、預算執行信息系統3.0、地方財政庫款系統、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滎陽市鄉鎮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決算錄入表、河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系統、救助基金財務管理系統、社?;痤A決算系統、河南省非稅收入管理系統、河南省非稅收入核算系統、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和政府中長期支出事項監測平臺、公務車管理系統等。

2、鄉鎮財政信息管理系統運用情況。鄉鎮辦事處財政所已啟用了指標管理、國庫直接支付、方正春元賬務處理系統(預算帳)、用友會計核算系統(財務帳),服務器部署在市財政局機房管理。同時還運行了部門預算、公務卡、資產管理、非稅收入、一事一議、財政惠民一卡通等6個財政業務軟件。目前,各鄉鎮財政所預算單位辦理財政業務基本實現了網上辦公。實現了預算單位統一記賬電子化管理。鄉鎮財政收入納入縣級統籌管理后,當前,所有鄉鎮財政所均視為預算單位管理,納入了國庫直接支付管理范圍??傊?,按照財政信息一體化建設要求,各鄉鎮所已建立和完善了鄉鎮財政基礎信息庫,市本級財政與各鄉鎮財政所實現了上下級財政數據共享,實現了財政業務的系統化、標準化、信息化的管理目標。

(四)提升信息化服務及網絡系統運用情況。

1、在提升信息化服務方面。目前已建成滎陽財政微信公眾平臺等信息化建設項目,并主動公開全市財政年度收支預決算、財政三公經費、惠農政策補貼、各單位記賬情況和財政民生支出等情況。通過微信,大范圍地提升宣傳我市市委、政府在財政方面的新政策、新成就、新舉措力度,贏得了廣大網友和服務對象的一致好評和點贊。

2、在網絡系統運用方面。當前,我局通過各類軟件,隨時了解各鄉鎮辦事處財政指標管理系統、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工資統發和賬務系統的相關內容。各鄉鎮財政、預算單位可以通過市財政內網服務器下載客戶端殺毒軟件,也可以訪問鄭州市財政局、河南省財政廳和財政部網站,各級財政通過訪問“一卡通”系統,了解民生資金發放情況,如良種補貼、農機具、公益林生態效益、農村醫療、養老、大學生救助及村組干部報酬和務工等多項資金補貼。訪問“一事一議”了解惠民補貼政策,如各地區美麗新農村建設補貼到位情況等。

綜上所述,滎陽市財政系統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各類軟件的建設和應用,對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財政資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規范財政行為和推進各項財政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目前滎陽市財政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市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上級財政部門信息化建設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管理信息系統仍處在碎片化管理狀態,數據編碼不統一,造成多個公司的軟件之間數據信息不能完全共享。目前,全市財政系統使用的業務軟件包括太極華青、方正春元、正同、用友、久其等公司的軟件產品,每家產品都有自身的數據編碼,軟件差異造成財政內部、外部形成了若干個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的信息應用系統。

2、按照上級財政部門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思路和財政改革需求,要研發績效資金管理、專項資金管理、監督檢查管理、預算單位財務管理等系統。

3、由于市鄉鎮財政受多種因素制約,有些鄉鎮不能全面實行支付電子化。一是受財政體制影響,鄉鎮財政所不作為一級財政管理。二是個別鄉鎮受地理環境影響,VPN網絡運行不穩定。三是人行不支持農商行電子清算,暫時還需要手工清算。

4、財政信息管理機構沒有編制,缺乏財政業務和信息化技術雙料專家,故信息化技術力量薄弱。

5、信息化建設隊伍素質尚需提高。預算單位操作人員計算機操作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既增加了信息中心技術人員日常維保業務工作量,也不利于信息化建設的深入推進。

三、進一步推進財政信息化建設,促進財政精細化管理的思考和研究

財政信息化建設是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技術支撐和保障手段,也是財政改革與發展的“助推器”,為保證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信息化建設必須努力實現各業務環節和各管理層全面貫通,實現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監控、統計分析全方位管理。因此,進入新階段的財政信息化建設,必須加強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的建設,推動財政改革向前發展,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按照上級財政部門一體化建設要求,我市財政信息系統建設今后應由獨立、分散建設向一體化發展轉變,主要業務應用向財政業務全覆蓋轉變,支撐日常業務處理向推動加強財政管理、促進財政科學決策轉變。最終實現建設標準統一、數據庫統一,縱向實現三級財政數據共享,橫向實現財政與預算單位、銀行、稅務互聯,實現財稅庫銀相通。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要高起點、前瞻性規劃。

2、做好網絡升級改造工作,為信息化建設打好基礎。

3、要實現財政信息一體化建設,首先應升級完善現有應用支撐平臺,共享資源。

4、進一步完善部分軟件功能,強化財政管理職能。

5、在鞏固和提高現有信息化成果的前提下,按照財政改革和管理需求,探索推進財政信息化建設內容,在現有一體化平臺上研究開發績效管理、監督檢查、專項資金管理、單位會計集中核算監管等軟件系統。

6、運用現有綜合查詢分析系統,使信息技術向深層次管理分析轉變。

7、進一步加強市鄉兩級財政部門的組織領導,要成立信息化和網絡安全領導小組。

8、要提升素質、強化服務,進一步加大信息化隊伍培訓力度。

通過不斷提高公共財政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推進滎陽市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效能化。(作者單位為滎陽市財政局)

財政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鄉鎮財政位于財政資金監管的最前沿,如何更規范地監管好財政資金,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是當前財政部門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根據當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湖北省荊州市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探索與實踐,對進一步完善資金監管措施提出了建議。

一、荊州市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實踐

近年來,荊州市緊緊圍繞鄉鎮財政資金“全覆蓋、全過程”的監管目標,積極探索完善監管辦法,著力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創新監管方式,全面夯實監管基礎,大力提升監管能力,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框架基本形成,監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工作開展。各縣市區成立了由財政局長任組長,其他黨組成員任副組長,相關科室及二級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領導小組。鄉鎮政府也相應成立了由鎮長擔任組長,紀委書記、財經鄉鎮長擔任副組長,財政所、鄉鎮農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資金監管領導小組??h、鄉兩級工作機構的建立,為抓好資金監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各縣市區財政局出臺了縣市區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實施辦法、細則、制度及流程等規范性文件,明確了資金監管的目標、范圍及監管職責、要求,規范了鄉鎮財政資金監管行為。同時,落實經費,加大監管保障力度。

(二)建立五大制度,夯實監管基礎。建立全覆蓋的財政專管員制度,明確規定各鄉鎮財政所每村派駐一名財政干部擔任專管員,承擔該村財政資金監管職責;建立陽光操作的“三資”監管制度,搭建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代理平臺和資產、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對村級“三資”實施全覆蓋代理服務和有效監管;建立上下互動的監管聯系制度,包括縣級財政部門包點聯系制度、鄉鎮部門聯動機制、鄉鎮財政所資金監管例會制度等;建立典型引路的監管試點制度,各縣市區摸著石頭過河,采取先行試點、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方式,逐步推動全市的監管工作;建立獎懲嚴明的績效考核制度,各縣市區財政局逐步形成了全面、系統的鄉鎮財政管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將全年工作目標進行量化,下發了鄉鎮財政績效考核辦法、責任追究辦法等文件,將資金監管信息通過反饋、公開公示、抽查巡查等納入了績效考核體系,并分類界定了局機關科室、二級單位及鄉鎮財政所在資金監管中應承擔的責任。

(三)把握重點環節,力求監管實效。采取“先易后難、穩步推進、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創新監管方式,優先選擇鄉鎮財政所直接管理的補助性資金和項目建設資金實行重點監管,然后逐步擴展到其他部門管理的資金實行突破性監管。具體來說,主要把握財政補助資金分類監管環節、項目建設資金分項監管環節、資金監管公開公示環節、資金監管抽查巡查環節和資金監管信息登記環節。

(四)強化隊伍建設,提升監管能力。全面開展“雙爭雙帶”活動、財政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監管業務培訓和打造信息調研平臺等。

二、當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從荊州市的情況看,隨著近年來國家投入到鄉鎮的各項財政性資金大幅增加,縣鄉兩級財政部門監管資金的責任更大,任務更重,要求更高。由于思想認識、管理體制、內部機制等因素的影響,鄉鎮財政資金監管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監管意識缺失。當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主要局限于財政部門,部分鄉鎮領導和主管部門只熱衷于跑項目、爭資金,對如何按照規定使用好這些資金并不十分關心,監管意識缺失,使監管流于形式。

究其原因,一是本位主義思想影響,認識有誤區。部分行政領導對擠占挪用財政資金的行為不太在意,錯誤地認為只要沒把錢裝進個人的腰包就不算違規,爭取來的資金是上級額外給的錢,能把錢要到手就是為地方謀了利益。財政內部也有消極思想,覺得鄉鎮資金涉及范圍廣、牽扯部門多、工作量大、阻力大,有畏難情緒,大多忙于應付,缺乏經常性、系統性的監管。項目主管部門覺得是自己主管的資金,對鄉鎮財政部門參與監管存在排斥情緒。少數地方認為某些資金是自己爭取來的“關系資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希望財政部門參與監管,存在抵觸情緒。

二是重政績、輕績效,重項目爭取、輕項目建設。部分鄉鎮領導只關注項目是否爭取得到,不管項目是否該搞,不管有無績效。

三是權責未統一,問責不明。在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上,沒有按照權責相統一的原則嚴格明確財政資金分配者、監管者和使用者的責任,導致問責難以落實到位。

四是縣鄉財力匱乏,監管無法到位。受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一些地方的財力保障不足,專項資金更是難以做到??顚S?。從荊州市看,目前所屬縣鄉預算安排人年均公用經費標準僅為0.5—0.6萬元,與實際需要有較大的差距。為了保運轉,彌補公用經費不足,只得在專項資金上打主意,導致專項資金挪作他用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監管能力缺乏。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缺乏監管的依法身份。鄉鎮財政所不具備執法主體資格,監管人員沒有執法證,給入戶調查核實、抽查巡查、取證、查處等工作帶來依法行政的障礙。

二是缺乏監管的有效手段。鄉鎮財政所雖然由縣級財政部門直接管理,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鄉鎮政府,對于行政干預導致的違規現象,鄉鎮財政往往是“看得見,管不著”。

三是缺乏監管的專業技能。當前有很多補助性資金和項目建設性資金都有其特定的對象、行為和具體實施部門,鄉鎮財政人員在監管過程中無法核定其真實性和準確性。

四是缺乏監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鄉鎮財政所干部普遍認為,鄉鎮財政資金監管責任無限大,權利無限小,很消極、很被動。

造成監管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是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后,對鄉鎮財管所和人員的定位有些忽視和弱化,導致對職能的賦予、人員的補充、培養都有欠缺。

二是鄉鎮財管所和人員建設跟不上,難以適應。如鄉鎮財政干部身份不明,積極性難以調動;鄉鎮財政干部年齡老化,工作主動性下降;鄉鎮財政干部待遇差,影響了工作積極性;工作任務繁重,人手少,除本身的業務工作外,還要疲于應付鄉鎮政府中心工作,財政所正常業務工作都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

(三)監管平臺缺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硬件設施陳舊。從荊州市的情況看,目前全市大多數鄉鎮財政所辦公用房陳舊,辦公設施老化,辦公條件差,雖然通過近幾年的更新改造,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財政所辦公設施未達到標準,設備匱乏,適應現代核查、監管的計算機、丈量設施、交通工具等設備配備不足,大大降低了監管效率。

二是資金信息上下溝通不暢。鄉鎮財政對某些資金來源性質不明,資料信息不能共享,導致政策執行的相關進度、數據等信息滯后。

三是監管網絡平臺建設滯后。從各地的監管實際情況看,縣鄉財政部門還停留于監管信息的傳遞層面,沒有真正注重監管實效。由于缺乏網絡平臺,縣鄉兩級財政部門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大量監管信息的收集、傳遞上面,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

造成監管平臺缺位的主要原因,一是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重視不夠,沒有深入研究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特別是現代網絡平臺建設嚴重滯后。二是投入不夠,既有重視不夠的因素,也有財力不足的原因。

(四)監管十分艱難。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地方配套資金多有缺口,資金到位監管難。

二是資金種類繁雜、層級多,口多層多監管難。目前撥付到鄉鎮或使用在鄉鎮的資金種類多達50個,由于歸口管理部門不一、撥付時限要求不一,相似的補助資金的基礎數據也不一,客觀上造成鄉鎮財政所在監管過程中手忙腳亂,有時張冠李戴。資金涉及的層級太多,縱向層級從中央到省、到市、到縣、到鄉鎮、到村組、到農戶;橫向涉及眾多部門,職能重疊,權力交叉,環節也不少。同時,資金申撥程序不規范,監管風險加大。

三是補助性資金補助對象不易確定,自由裁量標準監管難。部分補助性資金補貼對象有一定的隨意性,加之資金主管部門的分配權過于集中,補助對象不易確定,無形之中加大了資金監管難度。

四是惠農補貼資金分配政策可操作性不強,數據核實監管難。

五是資金來源渠道多,信息不暢范圍監管難。目前各鄉鎮基本上只管住了通過財政所直接撥付的資金,比如惠農補貼類資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等,對于其他撥付渠道的資金很難介入參與監管。

六是資金管理體制不順,績效監管難。目前鄉鎮項目建設主管部門多,縣直每個部門都可以直接下達鄉鎮項目建設指標,并按資金類別采取對口管理、垂直管理、條條管理等等,自己監管自己使用的資金,既是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制度設計上存在問題。雖然鄉鎮財政主動參與建設項目監管,但由于項目主管單位配合不力,使鄉鎮財政在立項、審核、檢查、驗收等環節不能做到全程監管,根本就發揮不了鄉鎮財政就地就近監管的優勢,仍停留于做“稻草人”的局面,監管效果實難保證。

造成監管難的原因主要是,頂層設計存在漏洞和缺陷,不配套、不兼容、政出多門,基層監管難以適應。

三、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對策研究

一是建立齊抓共管的資金監管機制。各級政府要把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納入議事日程,財政部門要把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作為重要的財政工作職能加以落實,除了明確有專門的機構組織協調外,還可以將財政監督專員辦事處向縣級延伸,并增加其負責監督鄉鎮財政資金管理、使用職能。同時,把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納入績效考核的范圍,與轉移支付、競爭立項掛鉤。

二是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建設。在頂層設計上,加強專項資金的整合力度。將對象相同、作用相近、基礎數據相似的資金整合,并在財政內部上下盡量歸口管理,并增加財力性轉移支付的比重,減少項目性轉移支付的比重。

在制度建設上,劃分項類監管,明確監管主體和責任。分項監管包括:納入鄉鎮財政預算管理的項目資金,上級和鄉鎮本級安排并由財政所直接管理使用的項目建設資金,對縣級財政局直接管理或縣級財政局與主管部門共同管理、且用于鄉鎮的項目建設性資金等。分類監管包括:村委會和個人直接向鄉鎮財政所申報的補助性資金,鄉鎮有關單位和個人直接向主管部門申報、且要求鄉鎮財政所在申報環節予以簽章的補助性資金,鄉鎮有關單位和個人直接向主管部門申報、且要求鄉鎮財政所支付或發放的補助性資金,縣級財政局和縣直主管部門直接支付或發放、且委托鄉鎮財政所實施監管的補助性資金等。

三是建立公示制度,實行“陽光操作”。創新鄉鎮財政資金公開方式,全面接受社會監督,實現自上而下的全節點公開,把鄉鎮財政資金的監管流程、分配過程和發放過程在受益地區全面公開,把資金的安排、項目規劃審批、政策規定等內容向社會公布,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四是創新監管方式,將資金監管與績效評價有機結合。以縣市為單位成立專業資金監管評價機構,對財政部門在技能上無能力監管的一些項目,可以聘請專業機構會同財政部門一起對項目進行績效評價。采取內外結合,左右聯合、上下聯動的方式開展資金監管,建立起以鄉鎮資金監管自身力量為主、以抽調相關專業科(股)室業務骨干為輔、以聘用專業機構的會計人員和受益村民代表為補充的監管隊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開展監管工作。

五是加強能力建設,提高資金監管實效。適當增加鄉鎮財政所人員編制,招收一批經濟、會計和計算機類的專業人才,充實到鄉鎮財政干部隊伍中來,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鄉鎮財政隊伍。給予鄉鎮財政所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對鄉鎮財政職能范圍內的事,鄉鎮財政所要有處罰權,對授予委托監管事項,鄉鎮財政所也要有處罰建議權。加快資金監管信息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強省、縣、鄉三級財政的信息化網絡建設。加強干部培訓教育,制定培訓計劃,落實培訓經費和師資力量,分期分批對鄉鎮財政干部進行輪訓,以滿足對各種專業資金的監管需要,提高財政所人員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建立考核機制,通過績效考核兌現相應的監管補助、經費,以提高鄉鎮財政人員對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湖北省財政廳農村處、荊州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

財政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黨的十九大做出了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重大判斷。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意味著社會風險也在發生變化,個體需求的升級、技術進步、社會分工、社會交往與聯系的日益緊密及虛擬經濟膨脹等都是引發風險變化的重要因素。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了、社會風險變化了,財政政策也應做出優化調整:一是從危機管理轉向風險管理;二是從社會福利最大化轉向公共風險最小化;三是從收支平衡轉向綜合平衡;四是從總量調節轉向結構調節、利益調節。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風險 財政政策 風險管理

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黨的十九大做出了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重大判斷,“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國家治理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條件下,財政政策也應做出優化調整。

一、作為國家治理工具的財政政策

理論研究與現實中,通常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支柱,宏觀經濟調控的經濟增長、就業充分、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目標就是財政政策的目標。這是宏觀經濟學視野的財政政策。政府處于國家治理的核心位置,其所有活動都與財政收支相關,任何公共政策背后都離不開財政收支的安排,財政是貫穿公共政策主線,這是財政得以成為國家治理基礎與重要支柱的原因。既然所有公共政策、政府的所有活動都離不開財政收支安排,財政政策就不僅是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還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性工具。因此,可以把財政政策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次,狹義的財政政策是指作為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用以調節經濟總量指標,緩解經濟波動的財政收支政策;廣義的財政政策則是作為國家治理基礎性工具,服務于國家治理目標,不僅具有總量調節,還具有綜合平衡、結構調節、利益調節功能的財政收支政策。

國家治理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公平正義、激發社會活力與保障人民民主,這些都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長期目標,與“狹義”財政政策目標的短期性是不一致的?!伴L治久安”的核心是“穩定”,“穩定”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與均衡。結構與利益失衡是矛盾與沖突根源,矛盾與沖突激化就會導致大規模的經濟與社會危機,這就要求國家治理的最基本目標是防范風險,化解矛盾與沖突,避免風險轉化為危機。服務于國家治理的基本目標,財政政策不僅要促進經濟總量指標的增長與穩定,更要重視防范和化解風險;服務于國家治理的主要目標,財政政策不僅要在經濟領域發揮調控作用,還要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二、社會主要矛盾與風險的變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據此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社會生產落后,就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要素投入、技術進步、管理創新推動經濟總量增長,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發揮我國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要素優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方式,深化各領域的改革,我國經濟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1978-2016年,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323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224倍,社會生產能力整體上進入世界前列。但經濟總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方面,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區域要素稟賦差異巨大的國家,區域間、城鄉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另一方面,我國還存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足、貧困人口規模較大等“短板”。經濟快速發展中的不平衡與不充分主要是市場機制自發作用的結果。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要素稟賦優勢的區域、具備一定能力的個體勢必會先行抓住機會先富起來。但解決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靠市場自發調節是無效的,政府必須履行好再分配的功能,而財政政策則是政府進行再分配的主要手段。

社會矛盾的變化意味著風險也在發生變化,但風險的變化不是線性的,而是呈現出轉移、轉化、升級、擴散與滲透的效應,可以說是一種迭代式變化。與傳統社會風險主要來自自然界不同,現代社會的風險主要來自“人”本身,是“人化”的風險。[1]

(一)個體需求升級帶來風險的升級

與改革開放初期面臨的主要是基本生存風險相比,當前的社會風險主要源于社會資源分配不當所引發的利益沖突。[2]當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甚至達到小康水平后,基于美好生活愿望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與環境等方面的需求難以有效滿足,就會成為社會風險的重要來源。

(二)技術進步導致風險的升級與放大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衍生出更加高級的風險。原子能技術的進步在解決人類發展的能源問題的同時,也帶來的核污染的風險。另一方面,先進技術的應用也使得風險識別能力增強,一些潛在的風險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三)社會分工在促進專業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

分工與協作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但分工把特定產品的生產分解為若干環節,由不同的個體負責,提高了生產效率,但需要各個環節的協作,任何一個環節的協作失靈都會導致整個生產過程的失敗。

(四)社會交往的日益緊密增加了風險擴散的渠道與速度

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人們的交往手段日益增多,信息傳遞的加速也導致了虛假信息傳播風險的放大?;ヂ摼W技術拉進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但互聯網信息傳播大大提高了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但虛假、消極與違法違規信息的傳播也更加便利,并帶來了相應的社會風險。全球化水平的提升,在推進世界進步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風險會通過“引力效應”影響其他國家,經濟體越大、經濟體之間的關系越緊密,這種“引力效應”也就越大。1998年與2008年我國經濟增長的大幅波動,主要是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經濟波動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五)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此消彼長,使得金融業成為經濟風險的主要源頭

經濟的虛擬化的趨勢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從上世紀的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東南亞金融危機,到新世紀的美國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基本上都是經濟過度虛擬化的結果??偨Y來看,現代經濟危機基本都是先從金融領域爆發的。金融體系是以預期性的、主觀性較強的“信用”為基礎的,市場主體的預期變化受多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經濟過度金融化使得“預期”對經濟運行的影響越來越大,預期變化的復雜性強化了經濟運行的脆弱性。

三、社會主要矛盾與風險變化條件下財政政策的優化調整

黨的十九大在準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同時,也更加強調“風險”,指出要有效抵御重大風險;更加自覺地防范各種風險;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要求各級政府和黨員干部要增強駕馭風險的本領。服務于國家治理目標的財政政策,應當根據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做出優化調整。

(一)從危機管理轉向風險管理

危機管理是一種事后管理,危機發生了才去應對;風險管理是一種全過程的管理,事前識別并預測風險、事中跟蹤監控風險、事后化解和應對風險?,F代經濟、社會危機的代價越來越大,重大危機已成為國家治理不可承受之重,危機管理方式對國家治理的沖擊需要付出越來越大的資源來化解與應對。因此,應當以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合理劃分,明確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的風險責任,避免風險主體責任缺位;通過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權限,打破“中央政府”兜底所有風險的預期,使各級政府成為現代經濟體系和共享共治社會治理格局中真正的公共風險主體;逐步強化地方政府的風險意識,實現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激勵相容”。

(二)從社會福利最大化轉向公共風險最小化

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追求,是為防范風險而設計的,但過度的社會福利卻又帶來了新的風險。社會福利是防范公共風險的手段,而不應是政府治理或財政政策的目標。作為手段的社會福利是與公共風險最小化目標一致的,而作為目標的社會福利則容易忽視公共風險因素,最后形成了“防范風險的風險”和“應對危機的危機”。一些國家就因過度追求社會福利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爆發財政、金融危機。公共風險最小化是兼容社會福利,又避免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缺陷,更加符合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的目標。一定程度上,公共風險最小化與社會福利最大化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公共風險最小實際上就是社會福利最大,社會福利最大就要求把公共風險控制在最小程度。公共風險最小化所追求的社會福利最大,是自然與社會資源所能承受的社會福利,而不是不加限制的社會福利,既有助于社會福利的實現,也能夠避免過度追求社會福利帶來的風險。因此,財政政策安排應當避免各地區、各群體間的福利攀比,合理引導社會預期,重在“兜底線”。我國歷史上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思想,一定程度上社會福利差距大比社會福利少風險更大。公共財政應當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全體國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為目標。對于基本公共服務,應由中央政府根據國情、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確定標準和浮動區間,由地方政府根據轄區實際在標準上下確定浮動系數。

(三)從收支平衡轉向綜合平衡

“財政”的“財”字代表收支,“政”字則代表政策,財政管理實際上是政府收支政策的管理。傳統的財政管理重收支、輕政策,收支管理規范、細化,政策管理偏弱,導致財政的綜合平衡能力沒有充分發揮,在難以有效應對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財政收支的平衡。政府的所有活動都與財政收支相關,所有的財政收支都體現為公共政策,財政不能把收支管理作為主線,尤其是在財政定位為國家治理基礎與重要支柱的新形勢下,應把財政收支管理融入到整體的國家治理之中,以國家治理的要求設計財政政策,發揮財政政策的綜合平衡功能。這不僅不是對財政收支管理職能的弱化,反而有助于更加高效、更加協同、更高層次地履行財政收支管理職能。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改革目標下,財政政策應當更加突出綜合平衡,不僅更加有效地協調各級政府、各部門的財政收支,也應更加重視各地區、各部門間的政策、制度與管理的協調,重視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的協調與平衡。

(四)從總量調節轉向結構調節、利益調節

當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八十萬億元。龐大的基數之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在所難免,受各種內外部因素影響的經濟總量的波動也屬正常,可控范圍內的增速下滑與總量波動已經不是公共風險的主要來源。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生態環境問題,民生領域的短板,社會利益格局的固化等已成為新時期公共風險的主要來源。新的社會矛盾的解決要靠經濟總量的增長,更要靠經濟結構的優化、利益分配的均衡。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政策作為國家治理的工具,就應在調節經濟總量的同時,更加關注結構與利益的調節。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總量調節需要的財政支出擴張度越來越大,而地方政府債務水平高企、財政風險積聚,財政支出擴張的空間卻越來越有限??控斦U張刺激經濟總量增長的道路越來越行不通,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又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應對。這就需要積極財政政策進行轉型,在控制財政支出擴張的前提下,通過減稅降費、盤活存量財政資金、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等方式,調節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調解重大社會利益沖突問題。 [3]化解了結構失衡和利益沖突風險,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也才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朝舉,祁毓 轉型期中國公共風險指數測試及財政治理效應評估[J]. 財政研究,2015(9).

[2]劉尚希,石英華,武靖州 制度主義公共債務管理模式的失靈——基于公共風險視角的反思[J]管理世界,2017(1).

[3]武靖州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前提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型[J]. 改革,2017(11).

財政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村級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重要的一環。當前,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但是,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投入仍然是制約著該項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從公共財政、投入創新、規范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三個方面對村級公益事業投入機制進行闡述。

關鍵詞:村級公益事業;公共財政;投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

村級公益事業是指村民委員會建制村內廣大村民生產生活需求的、不以盈利為目的事項。主要包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道路修建、植樹造林、環境衛生設施建設、村莊整治中的公共建設項目和村民認為需要興辦的其他非盈利性項目。新農村建設以來,中央政府已經意識到增大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重要性,整個“十一五”期間,在鄉村道路建設、農村電網改造、農村廣播電視設施、農村沼氣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其目的是“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雨露滋潤農民”,村級公益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為解決村級公益事業發展的資金問題,2008年開始,中央開展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對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開展村內小型水利設施、道路修建、環境衛生、植樹造林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財政適當給予獎補,當前該工作基本已經在全國鋪開?!耙皇乱蛔h”財政獎補制度的試點和推廣積累了一些典型的經驗和做法,但我們發現,這一制度卻存在著籌資籌勞標準低、數額小等問題,并存在著入戶收費難、意見統一難、召集開會難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益事業的發展,也需要我們對村級公益事業的投入機制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樹立公共財政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現代社會的公共財政,是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或缺陷,受社會公眾委托,按照社會公眾的意愿來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國家分配行為。長期以來,中國財政體制的主要特征是“重城市、輕農村”,對農村的公共財政投入較少,導致農村建設需要的資金嚴重缺乏,公共服務難以跟上。因此,要樹立農村建設與城市建設一樣需要公共財政投入的觀念,要有強烈的民本意識,盡快實現公共財政均等化,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支持力度,樹立起公共財政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1.確保投入在總量上的強度。依據公共財政的基本理論,社會產品可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兩大類,公共財政活動的對象是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廣泛的外部效應,任何一個農戶都不可缺少,但任何一個農戶都無力生產。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益事業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就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公共財政投入向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傾斜的政策,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確定一個穩定的增長機制,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不斷提高,使公共財政投入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確保投入在量上的強度。

2.確保投入在層級上的區別。從中國財政的實際情況出發,完全由中央財政或地方財政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對不同的基礎設施可分別由不同層級的政府提供,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江大河的整治、引水工程等純公共產品,由中央財政來提供;而像公共道路的基本建設等準公共產品,可由省級財政提供。此外,對于一些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引入私人資本,運用市場來運作。但要引起注意的是,當前在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都要求縣級和鄉鎮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資金才會對該地區的某個村級公益事業項目予以立項,這種一刀切的資金配套政策往往會進一步拉大地區之間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水平的差距,出現上級公共財政資金“嫌貧愛富”的現象,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將配套資金向農民攤派現象,變相加重了農民負擔,致使許多貧困地區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進程相對緩慢,嚴重挫傷了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因此,很有必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制定科學合理的資金配套政策,提高中央及省級財政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補助標準和扶持力度,取消或者減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級配套資金。

二、創新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中的投入方式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投入過程當中,也不應僅局限于對資金的吸納,也可以發揮經濟杠桿、政府調控手段等方式,作為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投入的有力支撐。

1.研究出臺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是調控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于經濟。這既反映了經濟是稅收的來源,也體現了稅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稅收作為經濟杠桿,通過增稅與減免稅等手段來影響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引導企業、個人的經濟行為,對資源配置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從而達到調控經濟運行的目的。政府運用稅收手段,既可以調節宏觀經濟總量,也可以調節經濟結構。為了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主體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研究出臺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對參與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在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方面進行更大力度的減免;二是對實施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比如捐贈等,進行更大額度的抵扣優惠。

2.制定金融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主體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對農村準公共品項目,應允許或鼓勵社會民間資本進入,鼓勵金融機構為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提供融資服務。一是為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提供低息、貼息貸款;二是允許利用村級集體資產進行融資抵押;三是建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專項國債發行制度;四是允許農民合作經濟與金融組織參股經營農村準公共品項目。從而逐步消除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融資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開辟新的資金投入主體。

三、規范“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財政獎補機制

1.做好項目統籌。以縣為主,做好項目統籌規劃,科學合理地確定項目,是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基礎性工作。因此,在項目選擇上要以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建立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新機制為中心,堅持“農民自愿”和“實事求是”的原則,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克服小而全、滿天星的做法,力求大而精、效益好的目標。按照縣上有重點、鄉鎮有亮點、村上有看點和硬化、亮化、美化、綠化、凈化的實施要求,重點把小城鎮、農村新社區建設,農村水利道路、生態環保、文化衛生設施建設,基層民主建設,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陜南移民搬遷等相關項目,盡可能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有機配合起來,相互補充,拾遺補缺,統籌協調推進,充分發揮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將惠農事業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促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可持續發展。

2.做好資金整合。整合資金是做大做強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集中財力辦大事,解決農村公益事業問題的必然選擇。按照“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要求,進一步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放大資金使用效益。首先,從財政部門自身做起,整合歸財政管理的項目資金,作出整合資金規劃,把可以整合的支農項目資金夯實到位。其次,以一事一議為平臺,加強與交通、農業、水利、扶貧、環保、組織等項目實施部門溝通與協調,建立資金整合工作機制,把與一事一議建設項目一致或相融合的支農項目捆綁起來,資金整合使用。第三,吸收粘和其他各類資金用于進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鼓勵村級組織增加投入,倡導社會各界捐贈贊助,有效利用部門幫扶資金和村企共建資金等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加快形成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多元穩定投入的新機制。這樣以來,通過有序、持續的建設,才能使農村公益事業得到大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改善。

參考文獻:

[1] 楊亦民,劉馨怡.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現狀與機制創新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3,(35).

[2] 何邦軍,周慶意,楊居坤.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思考[J].西部財會,2012,(2).

[3] 黃維健,王惠平.全面推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1,(6).

[責任編輯 劉嬌嬌]

財政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小城鎮建設是一項系統繁雜的大工程,在建設中涉及許多方面,其中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具為復雜,這項工程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但又具有公益性,是城鎮各項建設中最難做的一項工作。

關鍵詞:小城鎮;基礎設施;公益性

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國城市化水平也在步提高,城市文化和價值觀念成為社會文化的主體,并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向農村地區擴散和推廣。由于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城市化影響和帶動著鄉鎮經濟的發展。在城市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和滲透下,鄉鎮居民對生產和生活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如物質環境方面,包括居住建筑、道路、水利、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的配套;景觀環境方面,包括居住區、家庭的綠化和景觀的營造等;文化環境方面,包括教育、文化娛樂設施等方面。經濟越發達,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對這些設施的要求也越高。鄉鎮居住區基礎設施建設應該與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甚至應超前發展。然而,目前在我國的大部分鄉鎮居住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鄉鎮居住區,基礎設施建設卻滯后于經濟發展的水平及居民的生活水平,且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目前大部分小城鎮中普遍存在交通擁擠,供排水不暢,環境污染嚴重,學校、醫院等服務設施不足和不便的問題。問題的根源還是發展初期起點低、資金不足,導致人們短視,不能正確地預見城市的發展規模與速度,缺乏選見的規劃和布局。以前的城鎮建設資金籌措渠道過于單一。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依靠當地財政投入。而大多數的鄉鎮財政還不是一級完全財政,預算內收入都要上繳,支出靠縣(市)財政下拔,因此鄉鎮一級的財力十分有限。大多數鎮級政府沿襲傳統的城建項目,甚至興建樓堂館所和各類專業批發及零售市場,削弱了政府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規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實體,不能成為獨立的融資主體,既不能向銀行融資也缺乏還貸保證。鄉鎮企業雖然是獨立的融資主體,但因企業規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資信度,也難以從銀行融資,致使信貸資金在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應堅持的原則

(一)制訂規劃。牢固樹立規劃意識;制定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與思路,提出重點建設項目,加強規劃的管理和實施,切實維護規劃的統一性、權威性。

(二)拓寬思路。爭取政府適時逐步擴大投資,重點用于城市道路與環境建設,探索通過城市基礎設施有償使用、區域整體開發與經營權在一定年限內出讓、租賃等形式籌資的路子,積極鼓勵和引導個人、集體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充分利用股票、債券等方法,擴大直接從市場融資的份額。

(三)抓住機遇,加大投資,加快對重點項目的實施。

(四)深化改革,在不斷滿足城市發展需要的同時,發展相關規模的產業。要按照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進行改革、改組。一是對行業按照自我發展的要求,即投資——經營——回收+一定積累——再發展的良性循環,價格按成本+一定利潤改革,一步或逐步到位,價差由國家補一點、消費者拿大頭逐步過渡到國家取消補貼、全部由消費者負擔。將公交、液化氣價格一步到位,補貼可同時立即取消。煤氣價格逐步到位,補貼逐步取消。把相關行業的經營單位按照企業化要求進行公司制改造,鼓勵、吸收社會單位法人參股經營,推向市場,增強企業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能力,

三、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是搞好小城鎮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稍诋a業園區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鎮區建設規劃,拓寬鎮區發展空間,優化鎮區服務功能,加快鎮區與園區的盡快對接,公共基礎設施共享,力爭鎮區建設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變樣,率先建成工、商、貿為一體的綜合型城鎮。在具體工作中,可圍繞綜合型城鎮功能定位,統籌水、電、路、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安排建設時序,提升建設品味。

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契機,做好城鎮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工作,將城鎮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納入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確保建設需要。要加快商貿市場的建設,增加人流、物流,凸現聚集效應。

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資金的投入。要開放市場、打破壟斷、形成有序競爭格局的思路發展,要根治原有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主體單一,投融資渠道單一以及對政府高度依賴的痼疾,使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改革呈多元化發展趨勢。

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應大力引進集體和私營企業及個人等各類投融資主體,形成以政府為主導、集體和私營企業及個人等社會各類主體積極參與和多元化投融資主體結構。這種新型主體結構有利于拓寬資金渠道,注入競爭活力,有利于緩解小城鎮建設資金短缺的矛盾,打破壟斷,促進競爭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基礎設施生產成本,提高供給效率以及改善服務。因此,這種結構是保證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持續、健康發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改革的關鍵舉措

四、完善機制

要抓住國家重視小城鎮建設和加快重點鎮建設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引導新興企業向小城鎮相對集聚,擴大城鎮規模。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等方式,多措并舉,多渠道籌資,積極破解資金瓶頸制約,傾全力參與城鎮建設。在項目建設中根據各類項目性質,工程進度安排要求等編制標書,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向社會公開招標,并嚴格按照工程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堅持做好五個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進料、統一實施、統一驗收。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鎮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

實行落實責任制,強化領導作用。將年度城鎮建設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建立工程質量進度與目標責任捆綁的工作機制,按照所包區域進行化段包干,實行層層包抓制度,并與各包抓領導、各包抓干部簽訂質量指標、工程進度目標責任書。

結語:

整體規劃編制必須因地制宜、突出特點、科學可行,在編制過程中要遵循城鄉體系規劃編制內容的強制性規定及嚴格的程序性規定,充分聽取各方面、各部門、各位專家的意見,充分反映民意,維護發展的共同利益,確保小城鎮居住區建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規劃的實施一定要嚴格,應加強村鎮居住區建設規劃的審批,對不符合實際的規劃堅決不予批準,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法律性。在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中,應將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作為重點來考慮,重視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整合鄉鎮的醫療、衛生資源。

【參考文獻】

[1]李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難點及對策.華龍網,2005-8-12

[2]曹中軍,吳大川,劉伯權.西部村鎮居住區建設的現狀分析及對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3]恩施州委農辦.當前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突出問題的調查報告,2005-3-18

[4]王臻榮,姚志民關于強化我國小城鎮建設的幾個問題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5

上一篇:稅收法定原則論文下一篇:股權轉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