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結合教學范文

2024-04-23

結合教學范文第1篇

[摘要]:綜觀日本、新加坡、香港、臺灣和韓國的德育特色,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東亞地區的德育都在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著令世界矚目的驕人特色。比較這些地區的德育特色體系,吸收他們已經成熟、頗有成效的德育理念和操作方法,對現代化進程中的我國德育體系建設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德育特色;傳統道德文化;中國德育的未來路向。

東亞地區特指深受東方傳統道德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及香港。他們的德育特色已經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同和肯定,與西方道德文化的德育并駕齊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國同屬東亞地區,與他們有著同樣的更為深刻的道德文化背景淵源,同樣面臨著“西方文化”侵蝕的挑戰,但德育特色及實效性并不明顯,德育未來的路向并不明確,而德育的現狀卻令人擔憂。比較這些地區的德育特色體系,吸收他們已經成熟、頗有成效的德育理念和操作方法,對我國德育的未來路向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日本的德育特色

日本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歷經幾次變遷。近些年來,日本鑒于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增的事實,下決心把培養目標由“智、德、體”轉為“德、智、體”。針對青少年道德意識差的情況,文部省實行的學習指導綱要中加強了有關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內容。學校開設道德必修課,發給道德教科書,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日本政府建議把道德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上,并希望家庭、社會和學校一起進行綜合道德教育。日本政府還專門撥款用于改善和加強德育工作,呼吁學校德育應與其它學科具有同等的地位。當前,日本中小學德育的內容既關注世界的發展,又有回眸尋根的意識。日本對東、西方思想的大量引進和吸收,并不是簡單照搬,而是根據國情加以適當改造,徹底吃透和消化。與此同時,大力弘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以適應日本社會的需要,把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斷豐富德育的內容??偨Y起來,日本的德育特色表現為兩方面:

1、日本德育重視傳統的道德價值觀教育。德育目標明確規定要使日本人“具有自主性”,推崇尊重個人、尊重個性、自由、紀律、自我責任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尤其注重傳統道德價值觀,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觀念巧妙在與“建設家鄉”,“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號結合起來,再配以其它的感性材料(包括英雄史),教育效果很強。

2、日本德育核心目標旨在培養民族精神,這是日本學校德育最突出的特色。1990年后,日本將德育目標表述為:“將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觀念貫徹于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具體生活中,為創造有個性的文化及發展民主社會及國家而努力,進而培養對和平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養作為基石的道德情操為目的”。其核心有二:一是培養人的尊嚴,一是培養日本人,其根本實質是培養懂得廉恥、服從國家意識、擁有民族優越感的“高大”日本人,使全體日本人樹立起民族意識。日本民族精神之精髓——勇于進取、百折不撓、忠精團結、舍身奉獻等德性教育濃濃地滲透于各門德育課程及活動之中。由于日本德育是全民德育,家庭、學校、社區各自承擔切實可行的教育任務,因此,“高大”日本人教育很有成效,日本人民民族認同感極強,以身為日本人而自豪。

韓國的德育特色:

韓國德育發育于儒家文化搖籃中。任何一位真正的韓國人都毫不忌諱他們對孔子的頂禮膜拜之心,和對儒家文化的由衷的仰慕之情。儒家思想對韓國的輻射和浸染,其程度之深、歷史之久是東亞其他民族不可比擬的。例如,中國古代太極圖蘊含著東方文化中最深奧的哲理和神之所在。韓國民族把對太極神的膜拜與儒家關于“天”的思想結合起來,為建立“神創”國家提供了文化基礎;韓國人使“忠”得以在家長制的專制統治上得到展開,并用“禮”作為維系民族這個大家族秩序的倫理道德。儒學的一切都已深深地注入韓民族性格之中。

正是儒家倫理的浸染和滲透,孕育出當今最具東方文化特色的韓國學校德育。

1、德育的方向——儒家綱常倫理:在韓國德育中,儒家綱常倫理教育是人生最重要課程,是安身立命的最高準則,也是藉以走向世界,塑造大韓民族氣質的最重要內容。在韓國教育憲章中列舉應使韓國人獲得的精神中,第一、弘益人間;第二、民族自尊。盧泰愚總統給公務員的“國政指示”是:“一、民族自尊;二、民主和合;三、均衡發展;四、統一繁榮?!逼渲匾陧樞蚺帕兄胁谎远?。而這個自尊,就是由儒家倫理鋪墊出來并成為維系家族共同體政制的基本內核,這就強烈地凸現出儒家倫理作用學校德育的基本點所在。

2、德育的基本內容——儒學思想:韓國德育的最突出的功能是保持和傳遞儒學思想,在家庭教育、幼兒教育中就灌輸有關儒學的觀念;從初中“國民倫理”科開始就系統講授儒家倫理,“君為臣為綱、父為子之綱、夫為妻之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常,強調忠孝等第倫理和互相團結的精神。

3、德育的實踐形成——儒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促使韓國人在社會活動中實踐儒家倫理,把儒學融人民族的潛意識之中,變成民族集體性格和無窮的精神力量;它把儒家義理精神應用于民族主義上,把倫理道德視為治世之寶典,把君臣父子觀念作為修身養性之德銘,引導學生重視道德修身與重視國家民族興衰聯系起來,力圖把忠孝觀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培養精忠報國的有文化的韓國人。

新加坡的德育特色:

隨著經濟發達程度的提高,新加坡在不斷融人國際社會的同時,將德育目標轉向重振傳統文化、弘揚東方美德、抗拒西方頹廢思想的侵蝕。新加坡堅持倡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東方價值觀,對傳統的“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賦予了現代意義:所謂“忠”,就是愛國,忠于國家,旨在把國民培養成為具有強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賢;“仁”與“愛”則是主張國民要富有同情心和友愛精神,要關心他人;“禮”和“義”,是要講究禮貌和禮節,對外國人不要卑躬屈膝,對同胞應一視同仁;“廉”指為官的德行,要求新加坡的官員樹立為國、為民眾服務的思想,并且在一整套嚴密的反腐化制度監督下、在“自律”與“他律”的共同約束下,廉潔奉公;“恥”就是指人們的羞恥之心,號召國民堂堂正正做人,為社會進步、富國強民做貢獻。新加坡的德育特色可以概括為四大方面:

1、把德育放在首位

新加坡自獨立后就認識到在資源缺乏的國土上發展人才資源的重要性,同時也希望通過教育整合多民族的文化價值,一直強調德育,尤其是70年代后新加坡經濟迅猛發展,國家迅速西化,政府進一步突出德育,作為學校和社會的首要工作。前教育部長郭根喜尖銳地道出個緣由:“新加坡只有具備各大文明國家所尊崇的完整德性,才能保持繁榮興旺,并把自己的后代培養成健全的人。否則,社會遲早會蛻化變質?!?/p>

2、倡導三位一體的德育方針

即目標體系上堅持傳統文化、社會現實和遠景發展合于一體;在內容體系上確立了發展個性、培

養社會公德和樹立國家觀念為一體的德育內容;在工作系列上建立法制、德育和改造相輔相成,以德育塑造為主體的三體融合制;在教育方法上倡導教學、活動和輔導三體一貫法;在形式上使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目標一致,等等,以此建立全方位德育體系,使學校德育有成效。

3、注重傳統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近20年來世界上最為大力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國家,認為傳統中華文化遺產是昌盛國家、抵御西方文化消極影響的支柱,首次把儒家倫理編成教科書,倡導忠孝綱常,在教材中編進了一百多個有關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如孔融讓梨、負荊請罪等,這對新加坡發展文明國家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4、注重國情,強調新加坡特色

新加坡學校德育始終堅持多民族元文化的國情,不搞硬性統一,根據各民族可接受的方式進行,符合德育規律;同時,又根據新加坡76%是華人,儒家影響根深蒂固的特點,不照搬西方價值觀。他們極力倡導一種既有別于其它各國又能體現東方優良文化美德的有新加坡特色的學校德育,這一點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

臺灣的德育特色:

臺灣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行實在的行為引導,而且由淺人深,由小見大。臺灣國民小學的“生活與倫理”,包括生活規范和基本道德兩個方面,共18個德目:孝順、友愛、禮節、勤學、合作、守法、勇敢、公德、愛國、信實、睦鄰、節儉、負責、知恥、寬恕、有恒、正義、和平。由此可見,臺灣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沒有大道理,但都是從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說起,其目標由修己到善群,其價值取向一圈一圈加廣,一層一層加深,以實踐倫理道德??偟膩碚f,臺灣的德育特色表現為:

1、“發揚中華民族固有的美德”是貫徹整個德育的主線。這個固有的美德被臺灣當局概括為“思維八德”,并在初中階段明確寫入了培養目標。何謂“四維八德”?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八德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臺灣公民的普遍要求。臺灣當局規定,國訓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共同校訓是“禮義廉恥”,所有中小學都要懸掛。不僅如此,臺灣中學還按照弘揚中華民族固有美德的要求,創造性地布置校園,使校園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如恒毅中學不僅懸掛了共同校訓“禮義廉恥”,還懸掛了自己個性化的校訓“智義勇節”;在教學樓的外墻上有巨幅對聯“仰不愧于天宜戒惡行善,俯不怍于人應以德報怨”;在體育館內永久性對聯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相對的墻上則張掛“知廉恥,辨生死,負責任,重氣節”。

2、臺灣的家庭教育是其德育體系的一大特色,他們提出“親職教育”的概念,明確父母對子女的責任不僅包括撫養子女,而且還要教養,力求盡早、及時地向他們灌輸傳統的倫理道德。

香港的德育特色:

在香港地區,學校德育就是“公民教育”或謂“政治教育”。它大概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公民教育,重點放在個人與政府、社會的關系;二是品德教育,著眼點在個人品德修養;三是政公科教育;其宗旨是加強青年一代的政治意識,培養思考能力。在香港,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香港中小學課程綱要規定了各個學科都有責任結合本學科教學進行公民與道德教育。課堂教學承擔著向青少年正面傳授公民與道德知識、行為規范,提高其道德認知水平的任務。他們的德育特色大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教育。香港學校的價值觀教育沒有具體課程,而通過滲透的方法進行,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注重向學生宣傳與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競爭觀念,鼓勵學生把升學作為向上流動的手段。就具體的內容和做法上,主要通過“通識教育”和“價值澄清”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2、隱蔽性強、殖民性明顯的民主政治教育。在香港存在著一種與其殖民社會相適應的特殊政治教育,主要表現為:(1)以精英統治為導向,以官方語言和教育語言為手段,以閹割教學課程為方法的奴化教育。(2)以“民主”、“自由”為幌子,宣揚與香港經濟形式相一致的、具有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特色的政治思想。

3、突出個人與社會協調注重能力培養的公民教育。1985年8月,香港教育署頒發《學校公民教育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指出公民教育“是一種既將個人培養成為品德高尚而又能促進個人與政府和社會關系的教育”?!吨敢分鲝埐粏为氃O立科目,而采用滲透方法實施公民教育。為減少教育的盲目性和隨機性,制定了從幼稚園至高中各個學齡階段的教育大綱,并規定了相應的教育目標和范疇。

4、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品德教育。香港學校的政治教育、價值觀教育、公民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但品德教育卻保留明顯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香港學校的品德教育主要通過倫理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規范。如在小學的社會科課程中就通過“認識自己”、“家庭”、“學?!?、“我們的社區”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實踐證明,這種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品德教育頗有成效。

綜觀日本、新加坡、香港、臺灣和韓國的德育特色,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東亞地區的德育都在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著令世界矚目的驕人特色。相反,讓我們感到困惑的是,為什么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能夠讓我國本土的德育建設上發揮領先地位,率先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德育體系,而讓他們占了先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落后嗎?不是!是我們對繼承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式有問題。因為日本、新加坡、香港、臺灣和韓國的德育文化同樣是源出中國傳統文化,并且在他們各自的政治教育、公德品德教育等等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國德育的未來路向:辯證繼承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是根本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德育源遠流長。五千年燦爛文明中,其獨特的德育體系,一脈相承,代代相傳。今天我們要發展中國的德育,中華民族的傳統德育是根基。舍此中國的德育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對于中國古代的傳統的德育文化,首先要敬重它,繼承的態度要積極。我們要從豐富的民族遺產中切實提煉出一切優秀的、進步的,有利于今天發展的東西。學習它、宣傳它,讓它發揚光大,光照后人。例如《易經》概括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過去是我們民族的主體精神,今后將是我們民族的不變的精神。中國德育離不開這種精神,德育的未來路向必須以弘揚這種精神為己任。再說“孝”,古人把它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準則。它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它對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了黨鄰里家庭和睦,幾千年起了積極作用,其功不可沒。

其次,德育內容上的繼承,要用辯證的“揚棄”方法,古為今用。對傳統倫理道德的理解和詮釋要適應新形勢,譬如,對于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可以結合時代特點做新的詮釋:“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文化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成為“以人為本”的精神資源?!傲x”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應該依歸的人間正義,在市場經濟中尤應大力提倡,以此來抑止見利忘義、賺昧心錢等道德淪喪之風?!岸Y”的主要作用是規范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昂汀笔嵌Y的最高境界,其價值取向為“和諧”,構建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人際行為規范,以達到和諧?!爸恰睆牡赖轮腔劭裳由斓娇茖W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提倡創新?!靶拧笔亲鋈说母?,也是社會正常運行的道德基礎。廣大的德育工作者,有這個責任對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樣的德育文化繼承關系著社會治亂,更關系到民族興衰,不能等閑視之。

最后,德育的繼承不光是內容上的繼承,形式、途徑方式方法也有一個繼承問題?,F在中國小孩正方興未艾的古典詩書誦讀班就是一個頗受歡迎的形式;今年以傳統的“孝”為內容給父母寫信讓孩子學會感恩在中小學如火如荼的開展,也獲取了很好的德育“支點”;另外,還可以選擇各種中國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紀念日,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充分發揮我國特有的革命紀念地和歷史文化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資源的重要作用,建立愛國主義基地,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都是獨具魅力的德育實踐方式,等等。事實證明,中國幾千年的德育文化和實踐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這是一個富礦,有待于搞德育的同仁們不斷開發。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我們堅信在繼承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上不斷努力,站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肩膀上充分發揮中國人的智慧,一定能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未來之路。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角注、表格、注解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結合教學范文第2篇

一、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正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產生強烈探求欲望的“敲門磚”。由于多媒體網絡可提供豐富的圖像及聲音信息, 這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育情境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 先用錄像播放一個片斷:西沙群島的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 海面上波光粼粼, 好像億萬顆彩色的珠子在滾動, 海底有山崖、峽谷, 海參在蠕動, 還有大龍蝦在爬行……這些奇妙的景物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學生很快就被這些生動有趣的畫面所吸引。此時, 我進行配樂敘述:在我國的南海上, 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戲的魚群、動著的海參、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海島上有蔥蘢的樹木、茫茫的沙灘、豐富的水產和礦藏, 真是風景如畫, 物產豐富, 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閃耀著光芒, 同學們想到那兒去游覽嗎?學生邊眼觀畫面, 邊聽其中之解說, 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島五彩繽紛、千姿萬態的神奇世界中, 產生新奇感。利用多媒體聲畫并茂, 視聽結合, 動靜相宜的特點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 在學生心中形成“認知”沖突, 激起了求知欲望, 激發了學生心向, 從而使他們輕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 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突破難點, 品詞析句

在傳統教學中, 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 學生無法感知, 他們的閱歷又較淺, 教師用幾句教學語言也難以表達清楚, 使問題得不到滿意的解決。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 學生如果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 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 那么知識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因此, 為了突破這些難點, 利用多媒體的形象化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 溝通語言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 將抽象變為形象, 靜態變為動態。大量的感性材料, 學生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并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 掌握本領。如:《翠鳥》一文第三自然段, 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 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 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會很快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等詞句, 但不能找出“只有葦稈還在搖晃, 水波還在蕩漾”的關鍵句子。此時, 使用多媒體演示翠鳥叼魚的情景, 學生眼睛盯著蹬葦稈叼起小魚而振翅疾飛的翠鳥。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 看到翠鳥活了, 飛了, 動作是那么敏捷, 一下子領會了文章所表達的意思, 體會到頓悟的喜悅。又如, 在教學《燕子》時, 第三段中講到“還有幾只橫掠湖面, 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 那小圓暈便一圈圈地蕩漾開去。”學生很難理解“橫掠”的意思。于是, 我適時地放了燕子“橫掠”飛行的動畫, 很好地展現了燕子飛行的動態, 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也刺激了學生的多種感官, 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渲染氣氛, 熏陶情感

傳統教學中, 那些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文章, 老師往往搔斷頭發也難找楔入口。常見這樣一種尷尬場面:老師在講臺上慷慨陳詞, 有時甚至聲淚俱下, 而學生則無動于衷, 冷眼旁觀。而合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 再現跨越時空的自然圖景、生活場景, 營造色彩繽紛、情景相融的一個感性的空間, 讓學生見其形, 聞其聲, 臨其境, 使其積極參與情感體驗, 產生情感共鳴。如,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 我在虛擬學區中設置了“名園概述”、“迷人景觀”、“歷史文物”、“圓明浩劫”、“語句理解”、“朗讀欣賞”等界面。讓學生進入模擬學區津津有味地欣賞圓明園秀麗迷人的景色、巧奪天工的文物。當學生對圓明園的輝煌驚嘆不已, 深深自豪的時候, 我又以沉痛的語氣講述道:“這樣一座足以讓每個中國人為之自豪的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 最后卻在侵略者的一把罪惡之火中化為灰燼。”在講述的同時, 我將英法聯軍肆意搶奪、破壞, 并以三天三夜的熊熊大火毀掉圓明園的視頻展示于學生眼前, 學生耳聞目睹這慘痛的一幕, 激起滿腔悲憤, 課堂里不時傳出一陣陣嘆息。我隨即趁熱打鐵, 組織學生進行在線討論, 交流思想。有的盡情抒發著自己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自豪之情;有的發出了強烈的呼喊:“英法聯軍真是野蠻、兇暴、慘無人性!”、“我們一定要牢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圓明園的毀滅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心里永遠的痛!”、“我們要努力掌握本領, 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是不可欺負的。”……他們的情感在討論、交流中得到了釋放。他們熱愛祖國和仇恨列強的思想在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四、拓展延伸, 發散思維

眾所周知, 網絡最大的魅力就是資源豐富。這就為學生開闊視野, 豐富知識, 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學習空間, 為發散思維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在《金色的魚鉤》閱讀教學后, 我開展以“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主題的拓展閱讀,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從不同的角度在網上尋找相關信息。有的依據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起因、發展和結束這一時間線索進行查找, 也有的從類型線索——人物、事件、自然地貌等角度進行搜索整理, 并用Powerpoint做成動態的電子讀書卡片在網上發布。其中, 有一組學生的電子卡片名為“艱苦的歲月”, 他們以紅軍瑞金總政治部舊址那棟極其簡陋的泥房, 以鄧小平同志簡陋的辦公室兼臥室為物證, 以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的興國縣當時全縣23萬人口就有8萬多人參加了紅軍, 其中犧牲了2萬余人這一具體數據作為長征艱苦性的例證。還有一組學生在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的川西山地的風景圖片中觀察到, 那里的風景雖然優美, 但地勢險峻, 水流急, 高山險, 現在尚且如此, 更何況是六七十年前, 體會紅軍經過此地何等不易, 進而激發對紅軍戰士的敬佩之情?,F代化教學手段給學生創造了寬廣的思維空間, 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思維、實踐的機會, 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

由此可見, 多媒體網絡進入課堂, 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 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語文教學改革如虎添翼。為“公開課”而使用電腦, 為評比而使用電腦, 為使用電腦而使用電腦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因此, 多媒體網絡也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問題。

1、一味地追求多媒體網絡。

語文課堂教學中, 我們始終要堅持的原則是教師是主導, 學生是主體, 計算機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有的教師硬把計算機搬進課堂, 把計算機當作“電子黑板”, 對實際教學缺少價值。這樣, 不但浪費了時間、精力, 還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干擾了課堂教學。如:《臺灣的蝴蝶谷》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 有的山谷里只有黃顏色的蝴蝶, 在陽光的照耀下, 金光燦爛, 十分壯觀。”憑借語言文字, 我們可以想象, 這個山谷里滿是黃色的蝴蝶,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 這么多蝴蝶飛來飛去, 忽高忽低, 忽快忽慢, 充滿了生命活力。它們金色的翅膀在陽光照耀下, 發出神奇的絢麗的光彩, 這是多么美的山谷!不久前, 我正好聽了這一堂課, 上課的教師教到這兒時, 迫不及待地出示了多媒體課件:不是很清晰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些蝴蝶 (數目歷歷可數) , 它們起先都棲息在樹上, 然后陸續飛了起來。單調的畫面不僅毫無美感可言, 更與課文描寫的情景相去甚遠。這樣的多媒體實屬畫蛇添足, 大大影響乃至破壞了學生閱讀的胃口。

2、師生情感交流受阻。

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 更是情感交流的過程。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 非常重視師生情感的交流, 注重潛移默化、情感教育。在傳統課堂教學中, 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能給學生以豐富的提示;學生的一個眼神、一個姿勢也能給教師以反饋。然而多媒體網絡課堂教學中, 師生之間隔著計算機, 學生之間也不再是直接面對, 而是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連接成小組性的學習團體, 他們利用聲音、文本和圖像等各種符號以此來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 由此形成一個虛擬的人際交往環境, 實際上是一種“人機關系”, 這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絕對不是可以等同的。

參考文獻

[1] 湯麗娟;探索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增進信息技術課堂實效[J];教師;2011年19期。

[2] 蘇錫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 (上) [C];2007年。

結合教學范文第3篇

所謂講練結合,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講解的內容進行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鞏固,不斷提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還要對練習的設計講究科學的策略。不斷提高練習題的難度和寬度。在講練的過程中達到新的高度。

根據講練模式的特征與實質,在把握講練關系及其設計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練習設計要針對教學目標

練習設計要針對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教學的理論和教學的方法、教育思想等教學目標進行修改,就是要把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進行具體的操作后,教師精講細讀。比如講一戰爆發的原因,我們要達到如下目標:1.落實有關一戰的歷史背景;2.分析一戰的原因和戰況;3.懂得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4.讓學生認識帝國主義的真面目。因此設計這樣的問答題:“假如青年不殺奧匈帝國皇儲,人類就可以避免一場浩劫?請談談你的認識。這樣設計問題有效調動了學生思維,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學習自然糅合在一起,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知識的內在聯系要突出精講多練,練習的內容要靈活多樣

考試注意考核歷史知識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強調分析歷史現象。教材的改革突出分析了歷史現象。教育家認為,有些知識在目標體系的統一安排下,才能鞏固內容與知識的統一。這就要注意:(1)從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過程中總結出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2)近代中國人民怎樣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按照這三條線索,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歸納,寫成小文。在系統的整理歸納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教學。一是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讓他們自己整理、歸納,寫成小文。因為要學生自己理出條理他們必須反復看書,初步懂得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及歷史發展的前因后果,建立一些歷史概念,明白一些歷史觀點。學會觀察、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這樣就使學生全面認識,歷史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縱深擴展,須理解其內在聯系,從而引起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講練模式要恰當運用

講練模式運用恰當,就會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不斷擴展思維。比如對差一點的學生,教師幫助他們理出條理梗概,據此羅列出問題,然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并整理歸納,在這種方法下學習歷史就不單單是幾個年號、幾個人名所能回答得了的。

學生在寫小文過程中,須反復閱讀課文,對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總結。這就極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能力的培養又為學好歷史準備了條件,也能使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

我們這樣做不僅解除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壓力,而且使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歷史知識,使學生學會了觀察、分析問題的方法,弄清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會事半功倍。

四、 通過悠久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遺產,無論是昨天,還是今天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輝,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如北京人的古老,青銅器的精美,使西方人垂涎的陶瓷和絲綢,讓西方震撼的四大發明,世界奇跡萬里長城,這些是我們民族充滿智慧的象征;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游,鑒真東渡是中華民族勇敢的見證;《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是世界史學史上的奇觀;祖沖之、劉徽、張衡、僧一行、李時珍等使中國古代科學達至世界科技巔峰。面對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化,作為學生定會無比驕傲、自豪。因此教師要通過古代優秀的文化啟發他們,激發學生為自己祖國的文化燦爛增添光彩的責任感和學習興趣。

五、講練結合要有新意,要不斷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講的問題是教師精心設計的,要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探究性,要有一定的深度,適合學生探索感悟。而且問題要有層次性,由淺入深,這樣才能不斷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設計問題要靈活多樣,填空題盡量選擇容易解釋概念和判斷推理的問題,判斷題挑選容易出錯的問題,讓學生對概念有正確的認識。選擇題也選擇較為深刻的問題,不要挑一做就會、一看就懂的問題,問答題更要有探究性和思索性。讓學生的思路打開,達到全面提高的目的。這樣設計問題就照顧到好中差三類學生,學生理解問題的層次性和遞增性就會呈現螺旋式上升。

總之,歷史教學的設計要針對教學目標,突出教學效果。設計問題要靈活多樣,要有創造性和啟發性。講練模式要恰當,不要死記硬背,更不要現成答案。要有趣味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歷史教學的講練結合要適時強化訓練,讓學生在學習環境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才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努力通過精講多練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在不斷的創新中強化學習,不斷探索,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

結合教學范文第4篇

1 戲曲與動畫的特性

戲曲集傳統藝術美之大成, 蘊含著人物性格的美, 戲劇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樂的美、美術的美、語言的美以及氣韻的美, 系統全面地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心理。動漫美學中豐富的敘事性文本, 使得圖像呈現本身具有強烈的敘事性格。如傳奇、隱寓等所形成的變形美學、卡通動漫里面擬人化的造型等。藝術是相通的, 戲曲有的東西在動畫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只是表現手法的不同。

從審美的意義上來講, 我認為戲曲應該是對“美”最好的反映。在形式上, 動畫片的畫面應該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不論是造型, 還是布光、色彩、構圖等視覺因素, 都應該是美的、具有藝術性的。如果是二者互融, 尤其是在形式感上應多多加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 這樣不僅滿足了本土的文化需求, 也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悠久文化傳統。在內容上, 動畫片所表現的思想應該是積極的, 應該讓觀眾從動畫片中看到世界的美好, 讓人們更加熱愛生活, 促進社會先進文化的發展。民族藝術也同樣具有廣闊的拓展空間, 傳統藝術仍可以同現代精神結合的十分完美。

2 近距離談戲曲與動畫的互融

2.1 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的互融

戲曲與動畫在表現形式上:一種是舞臺上面的東西, 一種是影視語言的東西。戲曲在動畫中是一種風格, 動畫是戲曲的一種表現形式, 兩者共同產生的東西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戲曲與動畫都是屬于時空綜合藝術, 兩者在時空存在的形態上, 有著明顯的區別。由于舞臺時空的限制, 戲曲創作是一種活生生的直觀藝術形象, 而在動畫中, 時空的轉換是不斷的, 具有極強的連續性, 因為它是一種以電影語言為依托的表現形式, “蒙太奇”手段可以把跨度較大的時空彌補的天衣無逢, 在表達語言上, 恰好彌補了演員表演上的斷續性, 也與戲曲時空的固定性和斷續性形成鮮明的對比。

2.2 戲曲形象的詼諧在動畫中產生的喜劇效果

戲曲的人物形象本身就帶有著一定的渲染效果, 它是一種舞臺效果的東西, 一上臺人物還沒有說話的時候不一樣的造型就能讓大家看出來這是要干什么, 它的形象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幽默性, 讓大家看到就想笑, 如果把這種形象稍加改動, 增強動畫形象的易動性, 放到動畫中, 想象力是無限的。大家會有一種看到這個事物或是人, 在畫面上出現時就會產生喜劇效果, 這正好符合了動畫的喜劇效果。

2.3 戲曲舞臺動作的虛擬性表演在動畫中的產生的夸張效果

我們可以吸取舞臺上也就是在虛擬的環境中的表演, 如果交錯在現實與虛擬中的雙重角色在動畫中, 首先來看看如何表達動作的真實性, 動畫片里的動作雖然很夸張, 但和戲曲一樣都是來源于生活, 平時的觀察就顯得很重要。動畫是最靈活的媒體, 不需要真人出演, 不用受太多客觀因素的制約, 思想所能達到的極限未必是動畫中所不能到達的極限??梢酝ㄟ^這種特定的形式把戲曲動作表現到極至, 喜歡二維的平面藝術, 可以盡情放縱的享受, 看慣了真實的質感, 這種新的藝術形式會讓大家眼前一亮。如果動畫和戲曲中的表演形成了統一, 動畫創作者最需要的就是夸張的表演, 戲曲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夸張的, 運用到動畫中也會有很好的體現。

3 兩者結合的目的何在

3.1 動畫對戲曲的媒介作用

對戲曲而言, 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過動畫當做一個媒介, 起到一個宣傳的作用, 讓人們有想重新回到劇院看戲的想法?,F在的社會環境里除了我們說過的“處于兩極上的觀眾群體”, 廣大的老百姓是沒有時間和金錢去悠閑的看戲的, 我們把戲曲融入到動畫中給戲曲起了很大的宣傳作用, 也讓處在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或是比我們小的人有機會看到戲曲這個古老的藝術。

3.2 民族性對動畫的重要性

戲曲需要創新, 動畫需要民族的藝術精華。

中國動畫缺少中國內涵、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 而戲曲是傳統文化發展的結晶, 它繼承了中華5000年的文明。中國的民族藝術很多都出現在國外的電影中, 觀眾都在大呼:為什么民族藝術會出現在人家的電影里, 中國本身都沒有。就如自己種的東西, 到結果的時候發現是長在人家那里一樣。“傳統”的概念是永恒存在的, 而其內涵卻是相對的、可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 內涵和形式, 表現上都會發生變化的。歷史悠久的專題都是一代一代人創新的結果?,F在的創新以后也要變成傳統, 創新與傳統是分不開的。對于現代和傳統, 我們應該在觀念和想法上有所改變。

《牧笛》、《大鬧天宮》等等是中國動畫的驕傲, 因為有中國傳統水墨和京劇的完美結合!我們本有著, 而現在卻好像丟失了。戲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 它與動畫結合做出來的東西是帶有標志性的, 看到這個東西大家會說:“哦, 中國的”。而不是放棄了中國內涵的動畫, 大家會想說:“到底怎么改才是中國的”。

3.3 教學中戲曲與動畫結合的重要性

戲曲薈萃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 曾經帶給我們祖祖輩輩以投入的審美享受。以京劇為例:京劇形成至今大約有著200余年歷史, 跟其它很多傳統藝術比起來她的歷史并不算長, 但京劇卻被中國人稱為“國粹”。這期間它經歷的并不只只是內容上, 人物上, 劇情上的改變, 更有歷史的巨大沖擊波融入其中。國家精髓的傳承需要每一代人不僅僅是基本步法, 基本唱法上領悟, 更需要對它思想覺悟上的聆聽。從學生時代開始抓起是個明智的選擇。但如何從這個時代抓緊是個開放性的課題, 而從青少年較易接受的動畫入手, 則是一條“沒人走過的新草坪”。將動畫和戲曲結合, 可以將戲曲的深蘊化成簡單的表象呈現在青少年面前, 由淺入深的吸引學生們的興趣。既然動畫是現代科技帶給學生的新窗口, 我們就通過這個窗口讓學生們領悟到戲曲文化的魅力。畢竟科技的發展不僅僅為了創新, 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傳承我們的精髓。

在科技發展的巨大沖擊下, 給教育帶來了信息的更迭加速, 同時也帶來了教學方法上的新思路。不再是老師的一味講書, 不再是學生的一味背課本, 動畫和戲曲結合可以讓學生們在看的過程中, 由于興趣所在, 無意間就將知識記在心里, 將對他們來說本應該有些厭倦, 有些不易懂的文化記成具體形象上的屬性。由于對形象的熱愛, 會促使他們對形象的屬性記憶更深, 或者是繼續探究其背后的故事, 這都會達到教學的目的, 除了是對知識的掌握, 更鍛煉了學生自己研究的能力。將動畫與戲曲結合只是開創教學新模式的拋磚石。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更多讓學生們受益, 讓老師們事倍功半的新方法。

4 結合創作作品《將和相》談創作中的感受

4.1 在創作中實現創意的難度

當這個創作出來一部分的時候, 和我想象中有一定的差距。

最早的想法是對“負荊請罪”的故事加以改編, 看完整部戲后對戲曲有了更深的了解, 從裝容、動作、走路等等。都讓我覺的在動畫中都能好好的體現。但也就是這些動作、走路, 也讓我吃到了不少的苦頭, 戲曲中的動作, 和現實的不一樣, 由于從來沒有這么深刻的琢磨過戲曲動作中的每一個關鍵所在, 在那里停, 在那里抬腳, 怎么走, 腳是怎么動的, 手是怎么轉的, 都是我在畫之前沒有想象到的, 這可能和基礎有很大的關系。

4.2 從創作設計中得到的

通過這次獨立的創作, 在其中也得到了不少的東西, 最主要的是讓我真正的了解到了動畫制作的整個過程, 也讓我知道干什么事都不容易, 干好一件事更難。

有些東西是比我想象中的要更有表現意義。在動畫中, 我們設計角色的活動, 目的不是為了在場景內進行模型展示, 更不只是為了亮相、擺功架、走臺步, 或者來一、二段舞蹈姿勢的鏡頭, 而是為了使其靈活, 具有變化, 富有表現力, 能展現情緒, 能說明心理活動, 以備我們按照角色之需要去設計并完成其形象之用。同時, 這種形象的創造, 必須是服從人物性格, 與心理活動緊密相結合。

5 結語

觀賞才是硬道理, 東西是給觀眾看的, 有人看才行, 中國動畫就是缺少自己的東西。在看懂好看的道理上, 還要有自己的東西。集體欣賞的東西, 其最高的境界是雅俗共賞。中國的文明充滿著迷人的魅力, 這種文化的源遠流長, 而且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原創才是動漫產業的靈魂, 中國不能變成別人的代工, 我們可以借鑒, 但是不能沒有自己創作的平臺和產生具有吸引力的原創能力。我對動畫的前景是相當看好的。就憑它那詼諧幽默的動畫語言, 大人們也會和孩子們一起“返老還童”共度歡樂時光?,F在的動畫有一部分不單單給孩子看的, 它的發展速度也很快, 從平面抽象化的“薄紙”到先進的三維技術。希望在社會發展的推動下, 動畫和戲曲不失本體的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摘要:現在的戲曲教學中, 特別是一些老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也顯現出沒有趣味性, 大膽的設想一下, 如果是把動畫和戲曲結合起來, 然后在放到戲曲的教育中, 也是很有趣味的。動畫在詞典中的解釋是“賦予生命”的意思,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是一種手段, 它是電影的一種特殊形式。

關鍵詞:民族性,互融,目的,感受

參考文獻

[1] 韓莓.戲曲藝術的現代解讀[M].黑龍江出版社.

[2] 蘇國榮.戲曲美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3] 張庚.戲曲藝術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4] 孫立軍.影視藝術動畫詞典[Z].

結合教學范文第5篇

摘要:在我國經濟類專業大學教育中,“西方經濟學”是其中的核心課程,也是我國本科生攻讀博士學位以及攻讀碩士學位的必修課。當前,我國各高校對于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逐漸加深,然而,我國許多高校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所以,需要對這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教學改革; 實用性; 創新

前言

當前,在我國資源的配置中,市場在其中的基礎地位逐漸的增強,學習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一方面是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國經濟理論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國各高校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難以培養出優秀的經濟類專業人才。所以,對西方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現狀

1.1教學觀念陳舊落后

在我國大學院校經濟類學科中,“西方經濟學”是其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它對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主流經濟學理論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反應了人類對市場經濟體系的認知,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可以充分的運用這一經濟學理論,這也是對這門課程進行學習的主要目的【1】。但是,在我國各高校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情況來看,因為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這門課程的教學在我國各高校教育中沒有得到重視,一直以來,都是用這門課程來介紹西方國家經濟學說,沒有將這門課程作為市場經濟原來課來進行教學,故此,這門課程的教學就缺少一個較好的氣氛。與此同時,因為資源的投入極度缺乏,師資隊伍水平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些在我國各高等院校中都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

1.2該課程的教材內容體系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改進

當前,在我國出版的“西方經濟學”教材,所反映出的內容體系能夠體現以下幾個方面:(1)在微觀部分,依然在以嚴格假設的完全競爭模型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這就限制了這門課程對經濟現象的解釋能力以及預測能力。這些假定的條件都較為嚴格,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得到滿足,故此,在對這門課程進行教學時,都會沉溺于各種均衡條件的數學推導之下。(2)該課程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述,沒有很好的與實際進行聯系。當代西方經濟學理論,有著較強的實踐性,這也就決定了該課程的內容也應該與實踐相聯系。然而,高校的教材內容都較為陳舊,故此在教學過程中也大多是理論講述為主,與實際聯系較少,這就使這么課程的學習變得非??菰餆o味,極大的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學改革思路

2.1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板書的方式,將課程內的重點一味的寫在黑板之上,以達到刺激學生記憶的目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過分重視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述,沒有與實際進行聯系,這就導致課堂的氣氛較為沉悶,極大的挫傷了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熱情。所以,老師一定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與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進行梳理,將其梳理成一個完整的框架,并且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其制作成一個課件,在其中摻入相應的統計資料或者是圖形分析,這樣能夠使這門課程變得更加形象直觀。當然,多媒體教學有著一定的優點,但是也會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數學公式的推導中,多媒體就難以直觀的對其進行呈現,而這通過傳統的板書方式卻更加有效。另外,老師可以運用現代化手段,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2】。例如,老師可以將這門課程的課件上傳至校園教學網進行分享,這樣可以讓那些對這門課程感興趣的學生進行下載。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難題或者是困惑,通過網絡平臺與老師進行交流,這樣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2多運用開放式教學

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各高校教師的教學手段都較為呆板,教材也沒有得到更新。就以教材為例,當前,我國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存在著以下幾種問題:第一,理論過于抽象、第二,數據較為陳舊、第三,案例較為單調、第四,更新較為緩慢。為了促使這一狀況得到改變,國家教委以及我國一些高效都進行了相應改變,提倡開展雙語教學,積極引進國外具有前沿性、具有實用性的教材。從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來分析,這種教學改革無疑是正確的。但是,要想開展雙語教學,這不但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英語基礎水平,還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理論功底。另外,在引進國外的教材的時候,要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授課之時,老師可以選擇一些外文資料,讓學生能夠對國外經濟學的發展動態進行了解,以便他們能夠緊跟國際的步伐。

2.3多開展實踐性教學

西方經濟學,是需要將理論與實際進行結合的一門學科 。所以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夠一味的重視理論教學,還要結合國內形勢與國外形勢,對一些現實的問題進行分析【3】。但是,當前,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單純的對學生灌輸西方經濟學的一些理論知識,這樣就會使學生聽的云里霧里,進而感覺到這么課程非常高深,并且導致課堂的氣氛較為沉悶,從而喪失了學習興趣。為了防止這類現象的產生,老師一定要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要在教學中講述一些與日常生活相貼近的案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知道,這門課程并不是那么抽象、高深,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于我們身邊。

結語

總之,對西方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屬于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對其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創新。如何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這需要全體社會以及各高校的一同努力,需要老師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開放式教學,多引用一些外文資料,促使學生能夠了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現狀,另外,要多開展實踐性教學,這樣有助于促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更好的運用西方經濟學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1]蔡秀玲,鄧春寧.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6:43-46.

[2]單福東.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中若干問題的認識[J].安康師專學報,2004,03:85-88.

[3]王婷,鄭仁泉.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5,03:109-112.

上一篇:tbl教學下一篇:cbl教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