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老人與海鷗教案范文

2023-06-29

老人與海鷗教案范文第1篇

一、遵路, 追求高效設計

《老人與海鷗》是一篇長文, 長課文的教學設計講究藝術、高效, 如此才能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演繹出長文的精彩。在設計教學時, 我們不可忽視“課后思考題”的價值, 因為這往往是文本的重難點所在?!独先伺c海鷗》課后一道思考題:默讀課文, 說說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 跟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如若將其作為第二課時的切入點, 便抓住了全文的“神經中樞”, 可直奔教學重點。在教學時, 我們可這樣展開:請快速瀏覽全文, 思考:在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畫出課文中的相關語句, 在有感受的地方作批注, 然后和同桌交換意見。在有效的小組交流后, 學生很容易找到“意想不到的事情”:

(1) 一群海鷗突然飛來, 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 連聲鳴叫, 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 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 (2)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 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 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3) 過了一會兒, 海鷗紛紛落地, 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 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4)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 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 翅膀撲得那樣近, 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教學時可用多媒體映出以上語句, 然后指名讀。由于學生尚未沉浸其中, 自然讀不出個中滋味, 我們可將“意想不到的事情”暫擱置, 轉而提問:“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老人究竟為海鷗做過什么?能概括地說嗎?”學生不難發現:

朋友告訴我, 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從城郊趕到翠湖, 只為了給海鷗送餐, 跟海鷗作伴。

朋友告訴我, 十多年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來, 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我們可追問:“老人具體做了些什么?”然后通過朗讀、品味、想象、對話等形式感悟老人與海鷗之間的至真情義。如此, “遵路識斯真”, 自然可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理想境界。

二、品味, 感悟老人之愛

如果將《老人與海鷗》看作一首樂曲的話, 課文第1~13自然段的基調無疑是歡快的。在翠湖邊, 老人喚海鷗、喂海鷗、親昵地和海鷗說話, 鷗群圍著老人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奏響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妙旋律, 令人怦然心動。在教學時, 我們可圍繞“老人具體為海鷗做了些什么?”將這部分內容組成四個板塊來進行教學。

第一板塊:講到第3自然段時, 可以多媒體映出該段, 接著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學生可能從“呼喚”、“立刻應聲而來”看出他們之間很熟悉、相互信賴。教師可因勢利導:“真是一呼百應, 還有哪里寫到了呼喚?”相機引導學生讀出第8、9、11自然段中的相關內容。學生可能從“掃得干干凈凈”品出作者把鷗群吃食的樣子寫活了, 還可能就“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 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 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一句發表感想。我們可這樣引導:

(1) “節奏”指音的長短、強弱, 它是音樂的靈魂。想想, 老人喂海鷗的節奏是怎樣的。 (有時快有時慢。)

(2) 海鷗吃得快, 老人放得快;海鷗吃得慢, 老人——— (學生接說。)

多有意思呀!表面看是海鷗依著老人的節奏在起起落落, 其實是老人跟著海鷗的節奏邊走邊放。

海鷗來得多了, 吃得快了, 請你歡快的地讀——— (指名讀語句。)

海鷗吃得心滿意足了, 老人放慢了速度, 你來讀——— (指名讀語句。)

(3) 在這有聲有色的樂譜里, 你聽到了——— (指名說。) (那是多么動聽的音樂呀!)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讀。) (那是多么和諧的畫面呀!)

讓我們一起讀這句——— (配樂朗讀。)

(4) 這有聲有色的樂譜哇, 演奏了十多年———讀屏幕出示的句子:十多年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來, 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在這一過程中, 有配樂朗讀, 有想象畫面, 語文味充溢其間, 學生徜徉于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

第二板塊:講到第4自然段時, 可映出該自然段, 接著引導學生:“誰再來讀這兩句?你為什么這樣讀?”然后分角色讀第5~8自然段。引導:聽聽, 他們在親昵地說什么呢?朗讀和想象, 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讀中理解和感悟, 在讀中觸發情感, 更可在讀中發展思維。

第三板塊:當講到第10自然段時, 相機映出:“談起海鷗, 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可這樣引導: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從那“生動的眼睛”里, 我們分明看到了———

學生可能會說“喜愛”。這時可追問:老人怎么說的?引導讀第11自然段中“海鷗最重情意……跟我告別”、“海鷗是吉祥鳥……嘖嘖……”兩句。

學生可能會說“思念、牽掛”。這時可追問:從哪里讀到的?引導讀第11自然段中“它去年沒有來, 今年也沒有來……”讓學生接著把省略的內容說出來。

學生可能會說“企盼”??梢龑ёx第12自然段, 并追問:老人在企盼什么呢?

以這樣的讀和說, 引導學生走入老人內心, 進而體悟老人對海鷗的無限喜愛之情。

第四板塊:引讀:這十多年來的冬天, 老人——讀: (映示) 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從城郊趕到翠湖, 只為了給海鷗送餐, 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來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來, 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映示“老人”圖片) 再引讀: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 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 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接著, 教師深情敘述:“他每月有308元的退休工資, 而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了。十多年的冬天, 幾千個日子, 幾萬里的路程啊, 老人就這么走著來, 走著去, 只為了給海鷗送餐, 與海鷗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 海鷗就是他的———兒女;在海鷗心中, 老人就是它們的———父親。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至此, 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已深深打動學生。

三、對話, 體驗海鷗之情

如果將《老人與海鷗》看作一首樂曲的話, 課文第14自然段至結尾段的基調無疑是傷感的。翠湖邊, 遺像旁, 鷗群在翻飛、盤旋、肅立、大聲鳴叫, 猶如“飛動的白色旋渦”, 令人動容。教學這部分, 可選擇適宜的音樂, 設計這樣的導語: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必來, 可有一天老人沒來, 第二天也沒來, 第三天, 他才步履蹣跚地來了。 (音樂響起, 畫面是老人喂海鷗) 他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精神, 坐在地上, 身子彎得像弓一樣。這幾天, 他只吃了碗面條, 覺得好點了, 就趕來看海鷗了??蛇@一看哪, 竟成永別了。他的家小啊, 小得只能放下一張床, 最值錢的是一小袋面粉和6個雞蛋, 那是打算給海鷗做雞蛋饅頭的。老人去世了, 朋友們把他最后一次喂海鷗的照片放大, 帶到了翠湖邊,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接著將前面暫擱的“意想不到的事情”重新呈現:

(1) 一群海鷗突然飛來, 圍著老人遺像翻飛盤旋, 連聲鳴叫, 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 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 (2)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 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 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3) 過了一會兒, 海鷗紛紛落地, 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 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4)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 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 翅膀撲得那樣近, 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這回我們要引導學生細心地入情地讀, 仿佛自己就是鷗群中的一只, 走進海鷗的內心深處。

我們知道,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在學生細心品讀“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四句話后, 我們可為學生構建對話的平臺, 讓他們進到特定的情境中。如:

(1) 海鷗哇, 你們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 連聲鳴叫, 究竟為何?

(2) 海鷗哇, 你們為什么急速扇動翅膀, 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

(3) 海鷗哇, 你們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 肅立不動, 在想什么呢?

(4) 海鷗哇, 你為什么要撲過來, 撲得那樣近?你大聲鳴叫著, 在呼喚什么?

這一情境體驗, 能使學生與海鷗合為一體, 在體驗中發展思維, 在感動中潤澤心靈。教師則作如下小結:

哦, 海鷗, 我品到了你的焦慮, 你的悲痛, 你的無奈, 你對老人無限的敬愛, 你的萬般不舍!

啊, 我終于明白了:這樣的“意想不到”, 緣于老人對海鷗的傾情付出;這樣的“意想不到”, 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四、練筆, 抒寫感動之情

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 在與文中人物合一的情感體驗中, 感動之情會在心間不斷地升騰, 此時, 是引導學生練筆, 將個性化的感悟記錄下來的好時機。教師可這樣深情地引導:

老人與海鷗教案范文第2篇

一汪翠綠的湖水邊,一位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樂的海鷗相依相隨,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圖畫。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有一天老人與世長辭,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這是何等悲壯的場面?!独先伺c海鷗》這篇課文所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和兩幅動人的畫面,更是那無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動。

【設計理念】

本設計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在閱讀體驗中感悟文本,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 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1.導入———直奔文章中心。

師:在咱們美麗的春城昆明,一位老人去世了, 在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海鷗竟默默地為老人守靈!是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嘆萬分!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老人和海鷗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走進老人和海鷗,體會那一份濃濃的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

(生含情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老人與海鷗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師: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說說你對親人這個詞的理解。

(學生自由交流)

師:讓我們認真閱讀課文中描寫老人去世前的段落,找一找文中有關句子,哪些句子表現出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2.入景———欣賞和諧畫面。

(學習課文第一部分,主要圍繞一個“讀”字,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想象老人與海鷗的和諧畫面)

師:在這一部分你看到了哪幾幅畫,畫中有些什么,這幾幅畫給你怎樣的感受?請找到課文中的句子,并暢談自己的感受。

(畫面一:老人喂海鷗)

(教師范讀,在朗讀時要注意讀好“很小心”“退開一步”“撮起”“掃”等幾個詞)

師(提問):從老人喂海鷗這幾個動作的細節描寫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老人動作嫻熟,與海鷗配合默契,和諧。

師:海鷗飛成的樂譜能唱出一支怎樣的歌?

(生再讀課文,感受老人喂海鷗的畫面是一篇有聲有色的和諧樂譜,讓圖畫和音樂融為一體,讓靈動的畫面唱起美妙的歌聲)

(畫面二:老人給海鷗起名字)

師:這是一個多么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飛翔著那么多海鷗,他都能一一喊出它們的名字,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描寫這幅畫的語句,感受老人對海鷗的親昵和愛。

師(總結):剛才老人喂海鷗時起起落落的節奏譜出了一篇和諧的樂譜,現在老人親昵地呼喚著海鷗的名字,又好像抑揚頓挫的和諧歌唱,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就好像交響樂,正一章一章地演奏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接下來他們又在唱些什么、說些什么。

(畫面三:老人和海鷗親昵地講話)

師:我們好像聽到一陣陣親切喃呢的和諧交流, 靜下心來聽一聽他們在說些什么呢?

(多媒體播放畫面和音樂,學生兩人一組練習老人與海鷗之間可能會有的對話)

3.入境———感受海鷗老人。

(出示海鷗老人吳慶恒的照片)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張照片,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師:齊讀課文第二小節描寫老人外貌的部分,感受課文描寫老人外貌的方法。

(生感受老人的外貌特點)

師:褪色———重復出現了三次說明什么?是啊,穿著褪色的過時布衣,為了______;背著褪色的布包,為了______;用褪色的袋子,為了______;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都只是為了______。而這樣的日子竟持續了十多年?!笆嗄炅?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边@又是怎樣的一位老人!十多個冬季,多少個日子啊。

(學生練說:無論______,老人每天______)

4.入情———體會靈魂震撼。

(師出示老人喂海鷗的畫面)

師:這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更是一個特殊的老人, 他愛海鷗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鷗身上,讓我們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么美好的畫面,可是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那么短暫, 這樣美好的畫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張照片,當這張照片出現在湖邊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師(引導):從課文的字里行間,你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情感?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海鷗的心情嗎?海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生:戀戀不舍、難舍難分、焦急萬分、十分痛苦。

師:親人就是有血緣關系的人,海鷗和老人、動物與人類之間有血緣關系嗎?

生:老人把海鷗當作了自己的親人,海鷗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了。

師:你感受到了什么?你還從哪些句子、詞語中讀出了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感情?

5.互動———交流體會。

(課件出示: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師(引導):從“紛紛”一詞,體會到這么多海鷗行動一致,似乎有誰在無聲地指揮?!罢境闪藘尚小薄懊C立不動“”白翼天使”寫出了海鷗對老人的尊敬、愛戴, 對老人的一片深情。

(課件出示: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 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師:這里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為什么不用 “飛”呢?

生:海鷗希望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遺像能多停留一會兒,所以用“撲”比較好,更體現出海鷗傷痛、無奈、急切、焦慮的心情。

師:這么多的海鷗快速撲來的景象是多么壯觀、 美麗啊!這么多的海鷗來送別老人,場面多么悲壯啊! 請大家一起讀讀這兩句話,讀出美麗的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

師:海鷗的心里是老人,海鷗在鳴叫什么?

師:老人的心里是海鷗,老人在呼喚什么?

6.表達———祝福海鷗老人。

師:老人離我們而去,許多人來送他,沒有悼詞, 沒有哀樂,只有那張與海鷗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隨,大家想不想祝福老人?假如你是海鷗,你會怎樣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怎樣祝福老人?

(生交流祝福老人的話語)

師:這是老人去世前最后一張照片,遺像上老人一如平時喂食他的“兒女們”,而此時,他只能默默地注視著他的“兒女們”。大愛無言,孩子們,此時老人想說什么呢?

(生自由想象)

7.拓展———人與自然和諧。

師:老人走了,帶著依戀,帶著對海鷗深深的牽掛走了,這樣的一位老人,你想對他說什么呢?他留給我們的又是什么呢?動物是有靈性的,雖然海鷗不能言語,但它們依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無限的眷戀之情。讓我們再度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走進這些充滿靈性的海鷗,用心去讀懂海鷗心里的話。

(學生自由交流)

老人與海鷗教案范文第3篇

本課時教學設計力求以學生為本, 以讀書為本, 致力于引導學生進入自主探究的境界, 在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 在充分的讀書實踐中, 既“得意”, 又“得言”, 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美。

2.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 揣摩作者是如何通過描寫老人的神態、動作、語言以及海鷗的表現把老人與海鷗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3.在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真摯感情的同時, 學習文章的寫法, 嘗試寫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鞏固成果, 披文入境

1.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 同學們已經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今天這節課, 老師先請同學們一起來看兩組詞語。 (屏幕出示詞語, 請學生分別讀兩組詞語。先正確認讀, 再讀出詞語的“情”和“意”)

撮嘴呼喚抑揚頓挫親昵說話嘖嘖稱贊

翻飛盤旋扇動翅膀肅立不動白色漩渦

2.讀著這兩組詞語, 你們眼前會出現怎樣的兩幅畫面?請同學們用上屏幕上的一個或幾個詞語, 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看到的畫面。

3.剛才大家借助詞語描述的畫面, 正是課文集中描寫的兩個場景, 這就是“老人喂海鷗”和“海鷗送老人”。 (屏幕出示相關圖片) 會讀書的人能把書讀薄。借助關鍵詞語概括文章大意, 就是其中的一個好辦法。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必須落實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要扎實地掌握生字新詞。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詞語, 既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又可以讓學生借詞語感知課文大意, 以課文為依托賦予詞語生命的活力。同時, 注重學習方法的自然滲透, 可增強教學的有效性?!?/p>

二、品詞析句, 深入研讀

(一) 與鷗群對話, 感受海鷗的“情”

1.這兩個場景中, 最讓你意想不到的是哪個場景? (教學預設:多數同學對“海鷗送老人”的場面覺得更加意想不到, 如果有學生匯報第一幅畫面亦無不可, 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發言)

2.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有關“海鷗送老人”的相關內容, 畫出最讓你意想不到的海鷗的舉動。 (學生讀書、勾畫、交流)

3. 海鷗不會言語, 但是, 海鷗的行動卻分明在說話。此時此刻, 如果你親眼看到了這樣的情景, 你會怎么想?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飛、叫、站”研讀課文, 感悟海鷗的情)

(1) 海鷗看到照片, 為什么翻飛盤旋, 連鳴帶叫, 姿勢跟平時不一樣?此時此刻, 如果你是一只海鷗, 你會怎么想?

(2) 海鷗為什么會在老人遺像前肅立不動, 站成兩排?此時此刻, 如果你是一只海鷗, 你想對老人說的話是什么?

4. 當人們不得不收起老人的遺像時, 海鷗有什么表現?為什么會有這些表現?從中你讀出了海鷗對老人的怎樣的情感? (預設答案:依依不舍、不忍離開、戀戀不舍、懷念老人……)

5. 指導學生反復地、深情地朗讀這段話。

【設計意圖: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和心的交流, 是生命和生命的對話。此環節的教學, 緊扣海鷗出人意料的種種表現, 通過自讀勾畫、群體交流、角色體驗、深情誦讀等多種方式, 充分引導學生感悟海鷗特殊表現背后所流露出的對老人的情感, 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匠心, 使學生自然地走進了海鷗及老人的情感世界, 使“言”與“意”和諧地統一了起來, 使“人”與“文”有機地融合了起來?!?/p>

(二) 與老人對話, 品味老人的“義”

1. 海鷗們為什么會做出如此讓我們意想不到的舉動呢? (引導學生從“老人愛海鷗”部分中尋找答案)

2.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 想一想, 讀了這部分文字, 你有什么疑問。

(預設問題:老人為什么要給海鷗起名字?海鷗為什么能聽懂老人的呼喚?……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 板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3. 通過我們的深入閱讀, 大家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

▲預設一:

出示:他背已經駝了……跟海鷗相伴。

(1) 三個“褪色”說明了什么? (體會老人的勤儉節約和生活的拮據)

(2) 老人的生活是如此拮據, 可他卻又是如何對待海鷗的呢?

(3) 讀了下面的補充資料, 再讀上述語段, 你的心中又多了哪些感慨?

老人工資:308元/月

餅干:4.5元/斤

香煙:0.2元/包

▲預設二:

出示: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 退開一步, 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 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 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 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1) 指名讀, 齊讀。

(2) 通過仔仔細細品讀這句話, 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么默契與和諧? (引導學生不僅要注意理解文章的內容, 更要注意文本的有關表達方法)

(3)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

海鷗來得多了, 吃得快了, 你應該怎么讀?

海鷗來得更多了, 吃得更歡了, 你又該怎么讀?

海鷗吃得心滿意足了, 老人也逐漸放慢了速度。誰能讀出這種感覺?

▲預設三:

出示:“你看你看!……是老沙!”……“獨腳!老沙!起來一下!”

(1) 請你仔細品味這句話, 看看作者是如何將老人的情意表達出來的。

(2) 老人的每句話后面都有感嘆號。從這些感嘆號中, 你又讀出了什么?

【設計意圖:解讀文本, 不僅要理解內容, 還要關注詞句的使用, 更應該關注那些特殊的標點符號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是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的方法, 也是學生循著文本走近老人、走近作者的不二選擇?!?/p>

4.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 此時此刻, 你還覺得海鷗們的表現是那么讓人意想不到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教學作為一個藝術整體, 應特別注意前后聯系。此環節, 引導學生回扣海鷗讓人“意想不到”之表現, 把“老人喂海鷗”和“海鷗送老人”之間的因果聯系清楚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從而引發學生對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等的更深入的思考, 增加了教學的邏輯力量?!?/p>

三、潛心涵泳, 讀寫結合

1.在充分理解了老人和海鷗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以后, 我們還應該考慮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情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再讀一讀文章, 看看哪些文字最能觸動你的心弦。 (教師適時點撥:作者是通過描寫老人的神態、動作、語言以及海鷗的表現把老人與海鷗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2.此時此刻, 相信每一位同學都被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情所打動。此時此刻, 如果我們就站在翠湖岸邊, 看到無數的海鷗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 你一定會有許多話想說。你可以把心底的話, 寫給這位可敬的老人;也可以把你最真實的想法, 寫給盤旋著的海鷗們。請大家拿起筆來, 寫下自己此時最真實的內心感受。 (屏幕出示老人的遺像, 背景音樂緩緩響起)

3.組織交流。

老人與海鷗教案范文第4篇

一、長課文的界定與比例

顧名思義, 長課文就是指篇幅長、文字量大的課文。但在語文課本里, 究竟什么樣的課文才算長課文?長課文在教材中占多大比例?對長課文進行科學的界定是教好長課文的前提和基礎。為了使長課文的界定更具科學性和普適性, 筆者對兩種小語國標教材進行了比較和研究, 結果分析如下:

1.長課文字數標準

2.長課文所占比例

3.長課文具體篇目

(略)

4.基本結論

(1) 各年級課文平均字數不同,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 確定的上浮字數也有所不同。同時綜合兩種版本教材, 可初步確定各年級長課文字數標準為:一年級200字, 二年級350字, 三年級550字, 四年級800字, 五年級1300字, 六年級1400字。

(2) 各年級長課文數量不完全相同, 低年級和高年級所占比例較高, 中年級所占比例較低。

(3) 長課文從類型上來看, 名家名篇居多。

(4) 長課文在不同版本中所占比例有所不同, 共同趨勢是各年級長課文不低于10%, 最高不超過40%。

二、長課文的價值與特色

1.板塊建構

教材圍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整上來確立單元主題, 長課文介入單元主題更加靈活。在統計中, 有的板塊是由長課文構成的。如長春版四年級 (下) 《體驗真誠》板塊所選的兩篇課文《步行18里》《生命的藥方》均為長課文。另外, 某些板塊所要凸顯的主題內容特別適合長課文的形式, 如人教版三年級 (下) 《和時間賽跑》《檢閱》《爭吵》《絕招》一組課文均以記述童年生活的苦樂為主題, 《一面五星紅旗》《賣木雕的少年》《中國救援隊, 真棒!》一組課文表達了不同國度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再如高年段每冊教材中都有一個以“名著”為主題的單元, 選編的課文都為長篇。由此可見, 長課文的選編在教材板塊構建中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與特色。

2.文學樣式

小學語文教材, 作為學生認識漢語言文化的啟蒙讀本, 其文學樣式必須兼容并包, 容納各種不同類型、體裁的選文。如人教版四年級 (上) 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篇書信體文章, 再如人教版三年級 (下) 《太陽》《月球之謎》《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組課文均為科普說明文;《西門豹》是民間傳說;《神筆馬良》則是一篇童話。這些多種類的文學體裁極大地豐富了教材的文學樣式。

3.語言訓練

每種文學樣式都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 長課文有助于兒童感知不同風格的語言文字, 并對其進行訓練。如人教版五年級 (下) 選入了劇本《半截蠟燭》、相聲《打電話》, 學生可以通過課文中巧妙回答、機智應對的人物語言, 感受語言的魅力;更可以學會根據不同的交際領域、交際目的、交際方式去選擇和組織語言材料, 取得交際的最佳效果, 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另外, 將同類文章放在一起開展比較性閱讀, 可以更好地突出“語言表達”上的特點。例如人教版五年級 (上) 第四單元中圍繞“生活中的啟示”選取了四篇課文, 三短一長:《釣魚的啟示》情節性強, 文中插入了不少細節描寫以及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學生愛讀;《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語言質樸簡潔, 選擇材料恰當, 表達詳略得當——學生能讀;《落花生》含義深刻, 表達方式上, 詳略分明, 以物喻人——影響學生一輩子;在這三篇的基礎上, 教材又將描寫生動、富有詩情畫意的長課文《珍珠鳥》選入本單元,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 似一泓清泉, 為學生培養語感、積累感悟提供了材料。

4.自主閱讀

在統計中我們發現, 人教版教材中有近一半的長課文篇目都帶“*”號, 是學生自主閱讀篇目。這充分說明編者選編長課文的目的之一, 在于發揮其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方面的獨特價值。

選入教材中的長課文通常具有情節緊扣, 故事性強, 人物個性色彩鮮明, 通俗易懂等特點, 這些都是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絕佳要素。例如人教版四年級 (下) 《小英雄雨來》一文,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扣人心弦, 定能激發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另外, 某些節選自名家名篇的長課文可以成為引領學生自主閱讀名著的有效載體。如長春版四年級 (上) 的《荒島日記》一文節選自丹尼爾·笛福的名作《魯賓遜漂流記》, 再如人教版三年級 (下) 《爭吵》節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 在教后可推薦學生去閱讀原著, 讓長課文教學引領學生走入名家名著。

三、長課文的教學與策略

1.長文短教

一篇優秀的文章, 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線”“面”。抓住這些“點”“線”“面”, 同時拓展到全篇, 就能順暢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即所謂的長文短教。

要想真正做好“長文短教”, 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 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2) 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

(3) 課堂教學時, 問題適中, 點撥精辟, 講解精要, 引導得法。

在選擇了合適的教學內容后, 長文如何短教?關鍵是看教師如何處理教材。教師可以通過抓文眼、抓中心 (重點) 、理脈絡等方法,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并在閱讀指導過程中, 達到突出教學重點, 突破難點的目的。如長春版四年級 (上) 的《永遠的一課》, 全篇共18個自然段, 篇幅較長且結構零散,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抓住歐陽老師說的四句話為線索, 將事情發展的順序和人物的情感變化梳理清楚。同樣, 人教課標版五年級 (下) 《將相和》一文, 以題目中的“和”字為線索, 貫穿全文。作者的思路是將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學時, 教師可以抓住“和”這個關鍵詞, 引導學生去探究“將相為什么不和?”“將相怎樣和好?”這兩個問題, 不僅突出了藺相如對敵決、對己和、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品質, 也突出了廉頗知錯就改、勇于自責的精神。

2.長文長教

在人教課標版和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長文”中, 經典名著占了相當的比例。對于這樣的長文, 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了解名著, 引領孩子走近名著, 激發孩子熱愛名著。而“長文長教”是完成這一任務最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長文長教的教學策略是多樣的, 但其核心是加強開放。

首先, 教學可以向名著的作者開放。名著的作者是名家, 因此教學要向名著的作者開放。通過了解名著的作者, 從而激發學生對該作者其他作品的閱讀欲望, 拓展“長文”。

其次, 教學可以向名著的原著開放。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名著都是節選改編的, 教學過程中, 教師可以相機引導學生了解該名著中的其他故事。例如, 長春版四年級 (下) 的《西湖的綠》一文, 節選自作家宗璞的名篇《西湖漫筆》。文中描寫了西湖多處美妙而又各不相同的綠, 可謂文質兼美。因此, 教學時, 可延伸“長文”。

第三, 名著向名著開放。同一類型的文章, 可以通過文與文之間的對照, 實現文章中一些共性的問題的共享, 促進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如教學長春版六年級 (上) 《小英雄雨來》一文, 可以與同樣是經典的“小兵張嘎”以及“潘冬子”這樣的愛國主義題材故事對照學習, 從而發現這些小主人公身上共同的特點, 使這類文章中愛國主義的主題更加鮮明。

第四, 教學可以向學生的想象開放。很多經典長文, 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教師要抓住這樣的教學訓練點, 鼓勵學生展開想象, 續寫故事。如人教課標版六年級 (上) 的《窮人》和六年級 (下) 中的《凡卡》, 圍繞中心事件來續寫新的情節, 人物性格特征同原文一致, 但聯想也要合情合理。

3.長文不教

我們常說“教”是為了“不教”。在長課文的教學中, “不教”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策略。針對不同學段、不同類型長文, 可以選取不同的教法。

以演代讀。如人教課標版五年級 (下) 第三組中的《半截蠟燭》和《打電話》, 前一篇為短小劇本, 后者為一段相聲。兩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 讓學生以演一演的方式來學習, 不僅會使課堂活起來, 更能突顯“語言藝術”這一單元教學主題。

無障礙閱讀。在小學語文高年段教材中, 人教課標版和長春版都引入了大量古典文學名著。如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中的《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人物描寫一組》等。無障礙閱讀, 就是將這些名著中半文半白, 不容易理解的字或詞的注釋, 直接標注在其后面的括號中, 使學生閱讀更加流暢。省去了常規做法中邊讀文邊到下方找注釋的繁瑣, 也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閱覽室閱讀。閱覽室閱讀, 就是把語文課搬到閱覽室去上。以長春版四年級 (上) 的《荒島日記》一文為例, 該篇課文節選自英國作家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在教學時, 我們沒有講授課文, 而是通過“閱覽室閱讀周”活動, 用一周時間讓學生閱讀《魯賓遜漂流記》原著, 并借機教給孩子各種不同的讀書方法, 包括如何制作讀書卡片, 如何寫作“讀后感”等等, 將原本普通的一篇長課文教學發展成為一次豐富且富有實效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長課文是小語教材的一個重要現象, 對長課文的界定只是一種初探。對于“長課文”教學, 要因文、因師、因生而異, 找準切入點、訓練點, 從實際出發, 力求實效。

《開天辟地》是中國著名的神話傳說。課文語言優美, 情節淺顯易懂, 結構清楚明朗, 但篇幅較長。如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演繹長課文的精彩?我想,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 一課一得足矣。在教學時我對文本內容進行大膽取舍, 擇其精華, 選準切入口突出重點, 長文短教。

一、以點帶面———語文之靈性

對于長課文, 我們如能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 就可以起到“以一當十, 以少勝多”的教學效果, 而這種“點”往往集中在課題上。教學《開天辟地》一文, 只需抓住課題, 便可使學生對全篇課文的思路豁然貫通, 對盤古的英雄形象了然于心, 與此同時也把讀書的“金鑰匙”交給了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 誰開辟了天地? (2) 他是怎樣開天辟地的? (3) 他開天辟地后又做了什么?緊扣課題, 牽一發而動全身, 讓學生讀中感悟, 讀中理解, 完成了對文本主旨的深度開發。

有些長課文中心外露, 在教學時可先讓學生概括出文章中心, 然后分析課文是如何表現中心的?!堕_天辟地》一文的最后一小節“就這樣, 盤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軀, 開辟了天地, 化生了世間萬物”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 也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 在全文中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 扣住這句中心句設計問題進行讀議: (1) 盤古是怎樣以他的神力和身軀, 開辟天地的? (2) 他是怎樣化生出世間萬物的?這一問就把文中重點內容串聯在一起, 具有較強的整體效應。這樣便形成了由“揭示中心──分析內容──深化主題”的教學思路, 減緩了理解坡度, 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以句穿文———語文之簡約

許多課文中都有點睛之筆。這種句子看似閑筆, 其實常能起到提綱挈領, 統領一段或一篇文章主要內容的作用。它與全文各個部分都有內在聯系, 教師如果能將這個重點句的理解, 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 就可化繁為簡, 直達教學目標。

《開天辟地》一文中, 有六處時間的描寫, 寫出了盤古開天辟地的過程。教學時, 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時間的句子, 再分別找出發生的事情。 (1) 很久很久以前。 (2) 昏睡了一萬年。 (3) 天和地分開后。 (4) 又經過了一萬年。 (5) 幾千萬年過去了。 (6) 臨死的時候。抓住這六次時間的變化, 就避免了教學的零敲碎打。通過線索串連, 化繁為簡, 教學頭緒單一, 教路、學路清晰, 教學效果較好。

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教學中展示科學的教學思路, 并突出教學步驟, 顯示學習過程, 就能使長課文平淡的教學充滿情趣, 凸顯簡約之美。在本單元的成語積累中, 對盤古開天辟地的過程進行了概括與提煉。在教學時, 我通過幾組詞語的呈現, 讓學生理清層次, 進而有效地學習課文。出示四組詞語: (1) 混沌不分昏天黑地 (2) 大刀闊斧開天辟地 (3) 與日俱增頂天立地 (4) 變化萬端改天換地。學生根據所提供的詞語, 自讀課文感悟。通過讀議, 體會盤古開天辟地的艱辛, 感受盤古偉大的獻身精神。如此舉一反三, 既避免了串講課文, 又為學生學之得法創造了條件, 逐步從“學會”過渡到“會學”。

三、直奔重點———語文之厚重

大道至簡, 長課文的教學要簡約, 但并不代表將教學目標簡化縮減。教學設計簡單化了, 但同時也更需要藝術化、精良化和高效化。在粗線條勾勒的同時, 還要抓住重點工筆刻畫, 把有限的時間節省下來, 用在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上, 用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上。

《開天辟地》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 主要寫盤古用自己的身軀化生出萬物, 這是盤古偉大精神的升華。這段話語言優美, 描寫生動, 形象地描繪出了盤古臨死時所化生的美好世間。這段文字, 較多地運用了描寫性的詞語, 這些詞語形象生動, 恰當地寫出了世間萬物的特點。在教學時, 我積極引導學生加以欣賞, 通過朗讀積累, 熟讀成誦。另外, 這一段中, 連用了八個同樣的句式:“……變成了……”, 最后又以“就連……也變成了……”結句, 氣勢磅礴, 句式工整, 朗朗上口, 是一個絕好的句式范例。于是我要求學生想象:盤古還用他的什么變成了什么?也用課文中的句式說出來。

有了上面詞語的積累, 有了句式的示范, 學生的語言精彩紛呈:“睫毛變成了綠油油的小草。”“頭發變成了五彩斑斕的鮮花。”“胡須變成了奔流不息的瀑布。”“就連指甲也變成了高低錯落的房屋。”……就這樣, 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言語訓練, 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從而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 獲得思想啟迪。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對于“長文”, 只要找準切入點、訓練點, 就能抓住全文的“神經中樞”, 綱舉則目張。當然, 長文短教, 教無定法, 貴在得法。

閱讀教學, 隨著年段的不斷增高, 文本內容會逐漸厚實, 所闡釋的道理或描摹的意趣會逐漸深刻。也就是說, 學生所面對的課文將會越來越長, 學生領會課文的意旨也會越來越困難。那么, 作為閱讀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 又將如何面對長課文呢?將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課文, 甚或會學課文, 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試以《少年閏土》一課的教學為例略談。

提綱挈領

一篇文章, 無論是二三十字的小品文, 抑或上百萬字的鴻篇巨著, 均有一個完整的內容, 即使該文行文曲折多姿, 跌宕起伏, 或者多頭并進, 錯綜復雜;或者花開兩朵, 各表一枝;或者樸實無華, 綿密細膩。閱讀教學, 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清楚文章的內容。新課改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 概而言之是披文得意, 緣意學文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既然如此, 讀就應該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如何讀出文章的梗概, 提綱挈領法可曲徑通幽。

初識文章、預習階段, 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不同方式反復誦讀, 以期熟悉文章。在此基礎上, 讓學生概括每個段落的段意, 然后歸納提煉, 初步得出文章所敘的大意。

深識文章、課堂教學階段, 教師可引導學生或循文章思路, 或厘清文章結構, 達到析出文章梗概的目的。葉圣陶指出:“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或合作探究、或獨立思考、或集思廣益, 理清作者的思路, 學生就能正確理解作者對事物的真切認識, 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誠情感, 領會作者寫文章的真正意圖。

《少年閏土》雖然是一篇倒敘文, 但主體部分仍是按照時間的先后敘寫的, 即按照人們正常交往的歷程來寫的。也就是:和閏土相識前的盼望———和閏土相識———和閏土相處———和閏土別離———和閏土別離后的思念。文章雖長, 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抓住敘述思路, 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生就會明了文章的內容。教學時, 我讓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我認識他時……我正是一個少爺”, 引導學生清楚課文是一篇倒敘文, 亦引導學生明了和閏土相識之前從未謀面, 而后又分別三十年, 音信杳無。學生進一步想象和一個生人相識又離別的歷程, 之后細讀課文, 討論分析出課文的敘述思路。這樣, 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就明晰可見。

剖精析神

明了文章的梗概, 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我們在教學中, 要歸根溯源, 在根和源中細細體會文章的意旨。在文章中, 根、源就是作者用來承載主旨的材料———人物、事件、論據、解說事物特征的事理, 但是, 我們在剖析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擇其重點、要點、突出點, 這樣才能主次分明、省時高效。

在教學中, 如何擇其重點、要點、突出點呢?方法是:剖精析神。“精”就是敘事文章中突出的場面、事件描寫, 就是寫人文章中突出的人物描繪及其活動場景刻畫, 就是最能證明論點的論據, 就是最能突出事物 (事理) 特征的解說文字。“神”就是這些精彩段落、片段所蘊含的思想。我們在教學中, 就要引導學生找準“精”, 剖析“精”, 從而在“精”中析“神”, 達到進一步領會文章的要旨。

《少年閏土》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本文的“精”就是閏土的肖像刻畫和語言描繪。教學時, 我引導學生勾出少年閏土的肖像、語言描繪的語句。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 讀出少年閏土的青春形象, 讀出少年閏土的鮮活人物個性, 以至于達到少年閏土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呼之欲出。這樣就為明確作者為何濃墨重彩刻畫閏土形象的意圖打下基礎。經過引導點撥, 學生很快分析出了課文的主旨: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善良、友愛。

悟髓品旨

這一環節, 需要教師深鉆教材, 廣集資料, 將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的生活經歷、作品的文化內涵、教師的體悟一一向學生進行介紹, 讓學生從文化的層面提升對文章的認識、理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合作交流、討論, 逐漸形成共識, 進而融化為自己文化精神的內核。這樣, 這篇文章就不僅僅是作者的, 也不僅僅是教者的, 更是學生自己的。

教學《少年閏土》時, 我將魯迅的生平、魯迅的人品、魯迅二三十年代的思想動態、中國二三十年代的時代背景、魯迅的詩歌《自嘲》一一向學生介紹, 再將我對課文的領悟向學生呈述, 然后讓學生再次誦讀課文, 從而從感性和理性上認識課文的主旨。

此處的學案不是指教師的教案, 而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能力, 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設計的方案, 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 具有“導讀、導思、導練”的作用。學案的設計應該根據課文特點的不同而各有側重。一般有如下幾種:“探究性”學案、“展示性”學案和“綜合性”學案。

一、“探究性”學案, 主要側重于通過學習活動對特定的學習內容進行深層次探究或質疑問難。有些長課文中心外露, 在教學時可先讓學生概括出文章中心, 然后再設計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探究課文是如何表現中心的。如人教語文課標版第十一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可以這樣設計學案:

1.知識儲備:查閱相關資料。 (課外)

2.知識梳理:熟讀課文, 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3.深度探究:圍繞中心句返顧全文: (1) 課文首尾有何關系? (2) 文章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例表現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 為別人想得多”這一高貴品質的?用一句話或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 (3) 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一件事有感情地朗讀。

這樣一個學案, 完全可以引領學生按照“揭示中心──理解內容──深化主題”的教學思路來主動探究學習, 減緩了理解坡度, 加深了知識的理解。每一篇課文我們如果都能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 就可以起到“以一當十, 以少勝多”的教學效果。

二、“展示性”學案, 主要側重于通過學習活動展示學生某方面的學習特長。任何學習內容對于學生而言, 都存在著許多的學習視點, 我們沒必要苛求學生面面俱到逐一擊破, 一課真能有一得便是最有價值的學習。譬如讓有表演天賦的學生編演課本劇, 讓喜歡畫畫的學生用連環畫或漫畫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 讓寫作水平高的同學展示自己的體會等等。其實學生在從事此類創造性的學習的同時, 往往對學習內容本身的學習也是最為深刻的。如:《再見了, 親人》一課的學案設計, 因為前三段手法相似, 都運用了感嘆、舉例、反問的寫法, 因而可以采用“精讀感悟———自學探究——表演展示”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習。

1.精讀感悟:仔細閱讀“告別大娘”這一段。完成下列要求: (1) 畫出自己最受感動的重點句。 (2) 想一想重點句表現了什么?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 (3) 表情朗讀重點句。 (4) 把重點句前后的內容概括成一句話。

2.歸納學習方法。

3.小組合作自學“告別小金花”、“告別大嫂”兩段??梢赃\用第一段的學法, 可以有感情地朗讀, 可以想象當時情景表演課本劇, 還可以用文字描述當時的場面……

4.展示交流, 老師評價。

俗話說“觀千劍不如舞一劍”, 如此放手的設計, 既減少了重復勞動, 又為學生張揚個性、展示自我搭建了舞臺, 學生逐步從“學會”過渡到“會學”, 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綜合性”學案, 以基本的語文基礎和能力為立意, 比較全面挖掘特定學習內容的學習價值, 充分利用學習載體中蘊含的各種語文能力培養因素, 從淺層次的知識積累到深層次質疑探究到創新思維訓練, 多頭并進, 各個擊破。如《最后一頭戰象》的學案設計:

1.課前熱身:初讀課文, 注意把課文讀通順, 邊讀邊想, “最后一頭戰象”指的是誰?為什么說它是“最后一頭戰象”?把不明白的問題寫下來。

2.脈絡梳理: (1) 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 嘎羧知道自己就要死去, 它做了哪些事情?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

3.精讀感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件事細細閱讀, 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并寫下來。

4.朗讀展示:輪流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組內進行評價。

5.學以致用:每人以“動物”為題材, 學習作者抓住神態動作進行具體描寫的方法, 寫一個小片段, 課堂朗誦。

6.積累好詞佳句。

老人與海鷗教案范文第5篇

其實,每一項教學內容、每一節課都應該有真正屬于自己彰顯個性的若干個小目標。這些小目標只要能部分體現大目標就行,它們無力也無需直接扛起宏大的三維目標。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筆者以為,每一個文本的教學, 應該有這樣三個目標 :基礎目標 、核心目標 、旁襯目標(支撐目標 )。只有正確 (甚至是準確 )地設定好這三個目標,才有可能使閱讀教學更加富有實效,更好地體現語文的學科性質。下面試以《老人與海鷗》(人教版六年級上冊) 為主例,談談如何設定好閱讀教學中的這三個目標。

一、基礎目標的設定與依據

基礎目標指的是文本中有關語文方面的基礎性知識的目標要求。有些只是讓學生讀通讀順文本,與理解關系不大,而大多數則與文本的理解有著直接的關系?;A目標主要包括:(1)字詞的認讀、書寫與理解。本文主要有:親昵、褪色、旋渦、塑料、餅干、節奏、樂譜、吉祥、企盼、急速、抑揚頓挫、相依相隨等。(2)相關背景資料的了解。比如:翠湖和滇池的位置、海鷗的特性等。 (3)含義深刻的詞句理解。比如:“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薄八鼈兇舐書Q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钡鹊?。(4)讀通讀順全文,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重點段落。比如倒數第二、三自然段。

基礎目標是所有文本教學時首先必須完成的,也是每一個文本都應該有的。學習語文,認識字,讀通文,解詞義,這是第一位的。如果學了一篇課文,連文中的字也有不認識或不會寫的,連課文也讀不通順,連基本常識也沒弄明白,還談什么理解與品味? 當然,基礎目標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課程標準對該學段的具體要求來確定。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文本有難易之別,基礎目標也需靈活設定, 有些文本中的詞句可以不求甚解。比如對《“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文中關于王熙鳳穿著的一長段描寫:“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下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魚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縐裙?!睂Υ?學生只要有一個大體的感受,能感覺到王熙鳳穿著的珠光寶氣就行,用不著句句理解,字字明白。

二、核心目標的確立與依據

這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難設定的。所謂核心目標,指的是學習一篇課文應該達到的最核心的、最主要的目標。一個文本就是一個綜合體,它是由多種要素組合而成,呈現出來的有關語文方面的要素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習一篇課文,不可能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什么都抓,只能以一兩項有代表性的內容作為核心目標,并努力達成這個核心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一篇課文,目標不能太多,否則,什么都是蜻蜓點水。非常遺憾的是,如今許多閱讀課沒有核心目標,包括一些名師的課,特別是體現工具性的核心目標很少。

(一 )教參設定的目標評析

如何設定核心目標呢?它的依據是什么? 這是相當復雜的一個問題。人教社出版的《教師教學用書》為《老人與海鷗》設定的教學目標共三個:

1.學習生字新詞 ,要求正確書寫并理解(具體生字新詞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感受 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 ,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這三個目標設定得是否恰當呢?不妨逐一分析。第1個是基礎目標,每一篇課文都應該落實,此處不說。第2個目標是從內容的角度來說的,即要求理解“寫了什么”。就這篇課文而言,“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是相對容易的,文章的感情是顯性而強烈的,學生只要讀上一兩遍就能感受到,因而這一目標的實際意義不大,不宜作為核心目標。第三個目標是從形式的角度來說的,即要求理解是“怎么寫”的。這一目標里似乎有兩層含義:一層是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另一層是揣摩表達的具體。這可以作為核心目標嗎? 還是不可以。理由是:感情表達的具體不是這一文本最顯著的個性。把個性不鮮明的當作核心目標,就是把普通的事例當作典型事例,把通用藥當作特效藥,這必定會影響教學的說服力。

(二)根據文本個性設定核心目標

那么,這篇課文的核心目標應該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清楚這一文本的顯著個性。因為:認人辨相貌,學文抓特點。學習課文,就是把握課文最突出的個性。文本個性通常由主體內容、表達形式、語言運用這三方面的特點來決定?!独先伺c海鷗》的主體內容是表達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感情,老人關愛海鷗,海鷗為老人送別。這也是本單元的主題。文本內容毫無疑問是處于主導地位的,但如前所述, 這并不就是核心目標,因為它盡管重要,但一讀就知,一看就明,并不是當務之急。正像溫飽之于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對于已經步入小康的人們來說,解決溫飽并非第一要務。表達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呢? 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層次分明。全文由兩個板塊構成: 第1~13自然段為一塊, 寫老人像對待親人一樣關愛海鷗;第14~19自然段為另一塊,寫海鷗像送別自己的親人一樣送別老人。文章的題目是“老人與海鷗”,中間一個“與”,表示并列?!袄先恕痹谇?,先側重寫老人, 篇幅也占一大半;“海鷗”在后,隨后側重寫海鷗,篇幅也少于一半。題目與內容完全匹配。在寫老人關愛海鷗的前半部分的13個自然段中,是怎么組織材料的? 有沒有層次呢? 這才是我們需要特別研究的地方,也是經常被大家忽略的問題。深入研究,可以發現,看似隨意為之,其實是精心安排的,內部有著鮮明的邏輯層次。這13個自然段大體可以分成如下四層:

第一層(1~3自然段):寫老人喂養海鷗。

第二層(4~9自然段):寫老人認識海鷗。

第三層(10~12自然段):寫老人理解海鷗。

第四層(13自然段)小結:老人像親人一樣對待海鷗。

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以“喂養—認識—理解—歸納”來組織材料的,其內部關系是層層遞進和加深。

寫海鷗送別老人的內容主要是第15、16、17三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也不是隨意為之,其內部同樣有著嚴密的邏輯性。大體有這樣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5自然段):寫海鷗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

第二層(第16自然段):寫海鷗肅立遺像前為老人守靈。

第三層(第17自然段):寫老人遺像收起時海鷗的最后鳴叫。

這里是場景描寫, 三個場景,活脫脫的像一位親愛的老人去世后,子女們為他操辦后事時通常會有的三個場景:悼念—守靈—送葬,其程序十分相似。

綜上所述,這篇文章表面上是非常感性的, 通篇洋溢著濃濃的真情,畫面形象,場景生動,可實際上又是相當理性的,構思嚴密,層次清晰。這也許就是本文在表達方式上的顯著特點。

感性是容易體驗到的,抓住重點段落讀一讀就會有所觸動,許多教師在教學本文時,往往就是通過“最能體現老人關愛海鷗的是什么”和“最讓你感動的是哪些地方”這兩個問題來實現情感的震撼的。而理性是隱蔽的,往往被忽略。事實上,不少教師教學本文時,只有兩大板塊的教學,沒有板塊內的層次教學。這顯然是一種粗線條的教學, 它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沒有多大意義。閱讀與習作是密切相關的, 這樣粗線條的教學也無益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妨把教學這篇課文的核心目標設定為:理解作者有層次的表達感情。在朗讀和品味感情的前提下,理解作者是怎么根據邏輯層次一一安排材料的。這樣,既能讓學生從內容上得到情的體驗和感受,也能從形式上得到理的認知與覺醒。這樣的閱讀教學也就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至于語言運用,本文的個性是有一些的,主要是生動形象,著重在后半篇中,但比較一般,算不上特別突出。而且這一特點許多課文都具備,因而不宜作核心目標。

回過頭來再看人教社《教師教學用書》為此文所設定的第三個目標:“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如果把它改成“揣摩作者是如何有條理地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清楚的”, 就切合文本個性了,指向性也明確多了。

(三 )以先工具性后人文性為序

一篇課文的核心目標以一個為佳,最多不要超過兩個。有些文章內容上個性鮮明,表達形式和語言運用上也個性突出,那么怎么選擇核心目標呢? 選擇的依據應當是:先考慮工具性,再考慮人文性。道理很簡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工具性在前,人文性在后只是一個因素, 更重要的是,這個工具性是學科的,只有語文學科才能承擔,而人文性是綜合的,其他學科也有責任和義務來承擔。

當然, 選擇什么作為核心目標時,還要考慮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指的是有沒有必要把它作為核心目標, 有些文本的個性學生容易發現,或者已經接受和理解,就沒有必要作為核心目標。主要是指那些主題和內容比較淺顯和明朗的,比如《威尼斯的小艇》《與象共舞》《小橋流水人家》等課文的主題或內容??赡苄灾傅氖菓粦摪阉鳛楹诵哪繕?學生有沒有可能接受和理解。有些文本個性非常突出,但比較深,或屬于陽春白雪一類,學生一時不可能理解和接受。比如小說《窮人》的表達手法,托爾斯泰用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敘述來謳歌主人公的美好心靈,以不用一個“窮”字來表現窮人善良,藝術非常嫻熟。

三、旁襯目標的確定和依據

旁襯目標,顧名思義,它是起著輔助作用的,是為核心目標而作的支撐。如果說核心目標是一座高聳直立的塔,它要牢固地矗立,旁邊或底部就必須有一些支撐。閱讀教學中,一個核心目標的達成,也必須有一些支撐性的子目標來圍繞。如果我們把教學《老人與海鷗》的核心目標設定為:理解作者有層次的表達感情,其旁襯目標是什么呢? 換言之,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做好哪些鋪墊? 大體應該有這樣幾個———

1. 理解或強調文章 的 標題是由一個并立詞組構成的。

2.明白“朋友告訴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這個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比如“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薄肮湃苏f‘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薄八鼈兇舐書Q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钡?。

這三個旁襯目標都是核心目標的支架, 如果這些目標都無法達到,那么核心目標就不可能牢固。旁襯目標雖然不必單獨列出,但在教學時必須有意強調。第一個旁襯目標可以在揭題時落實,讓學生明白這個題目寓示著是寫兩者之間關系的。落實第二個旁襯目標,旨在讓學生對全文有一個宏觀把握,明白文章由兩大板塊構成。設定第三個旁襯目標,則是為了深入理解的需要。如果說一、二兩個旁襯目標是宏觀的,那么,第三個旁襯目標就是若干個微觀。

上一篇:六年級數學教案下一篇:幸福是什么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