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范文

2023-09-23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范文第1篇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并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生態文明以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因此,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升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內涵十分豐富。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4] 從發展理念角度來看,指的是在工業文明已經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拒絕對大自然進行野蠻與粗暴的掠奪,積極建設和認真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與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從制度屬性來看,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只能是社會主義的,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體現,只有社會主義才會自覺承擔起改善與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責任。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措施

(1)加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領導。各級環保部門要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監督。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協調聯動,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

(2)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決策機制,建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考評制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完善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新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推動企業成為節能環保的實施主體和投入主體,逐步形成多方并舉、合力推進的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投入格局。

(3)完善生態文明的法律法規。建立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4)制定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標準。制訂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環境標準體系。強化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污染者付費政策。建立并完善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制定和實施利用信貸、保險、稅費、證券、貿易等市場手段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等等。

(5)推廣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積極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活動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也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的基礎和前提。全面推進環境優美鄉鎮、生態街道、生態村、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等生態文明建設的“細胞工程”,自下而上、由點到面,不斷擴大建設成果,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體制機制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職能有機統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范文第2篇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

一、深刻認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從人與自然關系看,原始文明是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的階段,歷時百萬年,對自然沒有傷害;農業文明是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初步開發的階段,歷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由于傷害程度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復;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歷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破壞,許多方面已經難以修復。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準則。1962年美國學者出版《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今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于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九五”計劃決定實施可持續戰略,“十五”計劃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十一五”規劃首次將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等。

在這一系列戰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扎實展開。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完成,“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學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4.29%和12.45%,基本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大幅度減低;環境質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國控斷面好于三類水質的比例提高18.9個百分點,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提高30.3個百分點;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間,森林覆蓋率提高2.16個百分點,退牧還草區牧草質量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加大,全國沙化面積減少;應對氣候變化取得進展,“十一五”期間通過節能提高能效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積擴大,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這就是: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在經濟發展中,我們比較注重遵循經濟規律,但對自然規律尊重不夠,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肆意開發,對自然造成傷害,削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要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人類不是自然的奴隸,人類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我們必須擯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不單單是做好資源環境方面的工作。我們既要做好資源環境等方面相對獨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層面,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進行全面轉變、深刻變革,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面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制定其他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制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就是要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在環保工作中,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重要內涵。在經濟發展中,要盡可能減少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強度和能源消耗強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減少廢棄物產生。積極發展節能產業,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壯大可再生能源規模。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努力形成同傳統工業文明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大量占用自然空間不同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式。在現代化建設中,要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產業以及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充分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和生產工藝進行生產制造;倡導和推行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

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我們推動發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質文化需求,如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生態產品是人們重要的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能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要過上好日子,就不顧及我們后代的生存和發展,因為資源和生態環境,既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也是我們的后代的。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響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我國對地球生態安全的貢獻。

三、認真落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必須加緊落實,務求取得成效。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空間是寶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國土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耕地減少過多過快,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空間結構不合理,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科學布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三大戰略格局”。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國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為主要支撐,以軸線上其他城市化地區為重要組成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即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戰略格局;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總的要求是,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國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消耗強度高,能源消費供需矛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軟肋,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臟并存,地下水過度超采,必須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我國人均擁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資源面積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必須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時,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經濟形態,必須建立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循環經濟。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由于部分地區對國土空間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帶來和造成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等自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的問題。必須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部分地區環境質量較差。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深化顆粒物污染防治,加強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長快,人均排放量不斷增加。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在5個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一要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建設。必須改變唯GDP的觀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據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管理制度缺失的問題,必須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如,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要建立限制開發的制度,對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要建立禁止開發的制度。我國耕地、水資源、環境等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三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還不到位,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雖已確立,但沒有體現生態價值,生態補償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四要建立市場化機制。建設生態文明同樣需要依靠市場機制,要用市場化辦法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五要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資源環境是重要的公共產品,對其的破壞和損害要追究責任,進行賠償。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人人參與、全民行動。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范文第3篇

來源:云南網

勐臘縣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云南建設“兩強一堡”的戰略機遇,提出“生態保護立縣”戰略,并將其放在了發展縣域經濟的六大戰略之首,不斷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著力解決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努力建設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一個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綠色健康的生態勐臘正在祖國的西南邊陲綻放光彩。

生態經濟效益凸顯

勐臘縣充分發揮旅游、林業、農業等相關部門職能優勢,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把重視生態建設和發展生態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逐漸凸顯。

■生態旅游業不斷發展

勐臘縣優美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獨具魅力的旅游發展空間,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望天樹景區為品牌的景區景點正日趨被國內外游客所熟知、認可,以曼龍勒、曼龍代等為代表的特色鄉村游迎接著四方的賓客。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曼龍勒村走出了一條用優質生態環境換良好經濟效益的發展路子。

走進勐臘鎮曼龍代村委會曼龍勒村民小組,依山傍水、綠樹環抱、瓜果飄香、景色怡人。今年5月,南臘河野趣漂流和鄉村生態特色旅游項目正式啟動,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旅游度假,給當地村民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

據勐臘縣河馬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南臘河野趣漂流度假區面積達96公頃,目前,已完成水上河流娛樂設施、河邊休閑設施、游客接待中心、餐飲服務設施、休閑運動場所等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7500萬元,規劃的三期工程將于2017年全部完工。公司打造南臘河野趣漂流度假區,主要依托曼龍勒旅游特色村保存完好的原生態大面積古樹林及竹林,以觀賞南臘河沿岸風光,體驗劃船野趣漂流為主,打造具有吃、住、玩為一體的戶外基地。

2008年,勐臘縣旅游局根據省旅游局《關于抓好首批旅游特色村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全省鄉村旅游發展的通知》精神,上報了曼龍勒特色村寨鄉村旅游發展意見,同年被省政府列為首批旅游特色建設示范村。利用省政府鄉村旅游發展補助資金,勐臘縣聘請了云南省尚博智庫旅游營銷策劃機構,對南臘河流域民族村寨進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了《勐臘縣·南臘河鄉村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勐臘縣曼龍勒鄉村生態旅游示范村詳細方案》兩個規劃文本,經過政府討論后實施。根據以上兩個規劃,曼龍勒特色村寨鄉村旅游主要依托望天樹生態旅游區建設,充分展示傣民族干欄式建筑村寨自然風貌和邊疆少數民族風土文化,成為望天樹旅游區民族文化品牌展現的補充,從而帶動區域內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 2011年,由勐臘縣旅游局牽頭引入一家旅游公司,進行曼龍勒特色旅游村寨建設。其中,曼龍勒、曼龍代兩個村是全省旅游特色村,開展了村寨道路改造、給排水系統、村寨寺廟維護、村寨旅游標識牌等建設,扶持旅游經營接待戶7戶,并進行旅游餐飲服務技能培訓等,完成投資200萬元。南臘河漂流旅游項目的開發,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實惠,讓村民的農家樂餐廳、農家樂旅館收入增加,同時,帶動了100多名村民就業。

■林業產業發展加快

勐臘縣通過大力宣傳,積極引導、指導成立林業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幫助制定相應制度,使其依法依規,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2012年,全縣新建林業產業協會2家,林業專業合作社1家。

以勐臘鎮和勐捧鎮兩鎮為茶花雞生產區,重點發展城鎮郊區規模養雞和林下養雞重點戶和示范戶。勐臘縣茶花雞養殖歷史,從農村零星養殖逐漸向示范村、養殖專業戶發展,從零星養殖的2-3萬羽發展到如今10余萬羽。全縣共發展茶花雞養殖示范村7個,規模養殖戶1戶,茶花雞存籠1.5萬多羽,引入優良茶花雞2.1萬羽。勐臘縣的小耳豬、茶花雞等地方優良品種進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2年被評為云南省“六大名豬、六大名雞”,具有不可替代的、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優勢。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2012年,全縣橡膠種植面積達207.5萬畝、茶葉11.6萬畝、甘蔗1.13萬畝、香蕉13.7萬畝、蔬菜瓜果4.65萬畝、石斛2000畝、砂仁8萬畝、印奇果示范推廣3092畝;完成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000畝,新增大棚40余畝,全縣累計已建蔬菜大棚面積800余畝;完成測土配方施肥27萬畝,采取土樣800個;完成“3414”試驗及校正試驗6組,土壤肥力定位及肥效監測各5個,累計完成土壤分析化驗14612項次。全年共抽檢蔬菜瓜果樣品1003個,合格率達96.7%。

此外,勐臘縣還加快推進生態茶園、生態膠園建設,積極扶持紅魔芋、石斛、星油藤等一批新型農業產業和小耳朵豬、茶花雞等特色養殖業,讓生態品牌成為群眾增收的硬保障。目前,無公害糧食、反季節蔬菜、茶葉、水果種植和畜禽養殖5大產業獲得省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認證面積為34.5萬畝。

到2012年底,全縣茶葉開采面積9.5萬畝,產值達1.3億元。其中,古茶園的茶葉總產量為640噸,產值8300萬元。目前,全縣共有83家茶葉加工企業,有涉茶農戶8410戶、3.5萬余人,茶農僅茶一項年均收入1350元。全縣14家初制所主要收購鮮葉加工初制干毛茶。69家手工企業,主要生產產品有七子餅茶、磚茶、沱茶、竹筒茶、瓜茶等,產品自收自產自銷。 加強節能降耗工作 勐臘縣設定能耗門檻,實行項目市場準入制度,對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項目嚴格實行能耗審核評估,做到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項目堅決不招。同時,以制膠、制糖、建材等行業為重點,積極推行清潔生產。

走進位于勐臘鎮曼納傘村民小組的勐臘制膠廠的污水處理區,機器聲隆隆,值班臺賬詳細明了,電表、流量表和水表快速運轉。污水出來后,經過沉沙池、氧化塘、酸化池、脫硫池、曝氣池等,經接觸氧化和曝氣等處理,污水變成了清水,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規定的一級排放標準,處理后達標的污水再抽回生產車間進行重復利用。 同該廠一樣,勐臘縣境內的橡膠制膠企業陸續開始了污水處理系統的改造和新建,進一步優化工藝、提升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同時,鼓勵企業研究、采用其他治理效果更好、更為先進的工藝技術。

為切實加強全縣污染治理工作,實現縣域內所有制膠企業生產廢水均能夠按要求實現長期穩定達標排放的目標,2010年起,勐臘縣開始分批實施橡膠加工污染治理企業掛牌督辦工作,即責成企業限期內完成處理工藝等污水處理系統改造和建設,完成污染治理工作,逾期完不成者一律關停。

目前,全縣16家重點減排企業中,完成廢水設施治理建設的14家(其中通過省級驗收1家),正在建設2家;全縣20家被列為掛牌督辦的橡膠加工企業中,已完成污染治理設施改造任務的有11家(其中通過省級驗收1家,待驗收10家),正在建設未完工的有1家,累計投入治理資金5026.31萬元。 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為加快推進珍貴用材林工作,合理經營森林資源,充分發揮自然優勢和林地生產潛力,實現勐臘林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勐臘縣完成了《勐臘縣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作業設計》編制工作。今年5月6日,省林科院與勐臘縣簽訂林業科技合作協議,就推進勐臘現代林業發展達成合作共識。

今年5月,勐臘縣在行政中心開展了珍貴用材林種植示范區建設活動,共種植柚木、大紅酸枝、印度紫檀、檀香、緬茄、桃花心木、降香黃檀、西南樺、鐵力木、黑黃檀、鐵刀木等11種珍貴樹種34.5畝、1800余株。此外,全縣各級各部門充分利用“四旁”空地,積極引導群眾種植珍貴用材林樹種,既綠化了家園,又培育了庭院經濟。

今年以來,勐臘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全力打造珍貴用材林基地和紅木資源儲備庫。各鄉鎮也分別成立了相應機構,推動工作落實。同時,根據各鄉鎮的地理條件和土地資源實際,做好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規劃工作,將任務分解落實到各村??h委、縣政府已經對勐臘縣珍貴用材林建設做了詳細規劃,并制定出臺了實施方案。目前,已完成20萬畝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樹種采取引進和鄉土結合的辦法,確定了降香黃檀、黑黃檀、鐵刀木等10余種珍貴樹種。

依托現有的中幼珍貴用材樹種天然林,勐臘縣采取封山育林、人工更新等方法,通過撫育、間伐、補植,促其成林,逐步擴大種群規模;采取集約經營方式,對珍貴用材樹種的種植、撫育、施肥、密控、修枝、整形等各個生產環節實行全程質量監管,把現有的一些造林科技成果應用到珍貴用材樹種種植中去,最大限度發揮林地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

據統計,目前,勐臘縣有珍貴木材樹種100余種,其中,柚木、西南樺、土沉香等樹種長勢良好,可形成產業規模。勐臘縣計劃建設珍貴用材林基地5萬畝,通過與省林科院合作,有利于建立與其相適應的種苗繁育基地和科技支撐體系,把勐臘打造成全省珍貴用材林和熱帶花卉苗木交易市場示范縣。

堅持環保規劃先行

多年來,勐臘縣始終把生態建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扎實開展生態建設各項工作。截至目前,勐臘縣完成了縣城和10個鄉鎮的《環境保護規劃》《勐臘縣城區空氣和噪聲環境功能區劃分》修編工作;優化調整了《縣域地表水水功能區劃》;制定了《勐臘生態縣建設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通過2012年和2013年國家級生態鄉鎮的創建,全縣10個鄉鎮(包括原尚勇鎮)中有8個鄉鎮順利通過省級考核驗收,待環保部復核命名。 按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辦法》的要求,完成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自查材料的上報。2012年,完成空氣質量監測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各12期,監測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標準,環境空氣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一級標準。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勐臘縣加快推進縣城污水管網、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整治等一批生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進度,突出解決好城鄉生活垃圾和污水,以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相對滯后的問題。

計劃投入4584.78萬元的縣城污水處理廠及截污管網工程,現已完成廠區建設以及一期8.5公里污水管網鋪設,2012年9月投入試運行。二期污水管網建設已完成招標工作??偼顿Y3370.15萬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工程,已投入試運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0%以上??h城建成區面積5.5平方公里,綠地總面積168.11萬平方米,公園綠地面積25.63萬平方米,縣城綠地率達30.56%,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30.59平方米。已有52個單位(小區)達到園林式單位(小區)標準,“園林單位”達到了72%,“園林式小區”達到了60%以上。

鄉鎮“兩污”建設得到加強。截至目前,勐侖、勐捧等5個鄉鎮生活污水濕地處理系統已完成主體工程。關累、易武等4個鄉鎮10萬元生活垃圾處理場日常管理維護經費已安排?,巺^、象明等4個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已完成選址、設計、實施方案編制等工作。勐捧、磨憨、勐滿、關累4個生活垃圾堆放場已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勐侖、勐捧、易武3個鄉鎮中心垃圾處理廠(焚燒工藝)可研編制工作已啟動。

中小河流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長3.406公里、防洪標準20年一遇的南臘河縣城段治理工程現已完成基礎砼澆筑4036立方米;長3.3公里的南臘河曼龍代段治理工程,現已完成土方開挖0.29萬立方米;完成了南臘河流域沿岸村組垃圾整治項目,涉及勐臘、勐捧、勐伴、瑤區4個鄉鎮、11個村委會、20個村民小組,共建設38座垃圾收集房,總投資100萬元。 目前,勐臘縣共有10個省級生態鄉鎮、42個州級生態村、3個州級綠色小區、4個縣級綠色小區、22所綠色學校、環境友好型企業3個、環境友好型機關2個、綠色家庭11家、2個縣級環境教育基地。

■整治農村環境

走進勐捧鎮勐捧村委會曼秀村民小組,一間間獨具特色的傣家竹樓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屋前屋后鮮花綻放著,庭院里熱帶水果掛滿枝頭,一條條排水溝規劃有序,將污水統一排往村外的污水處理池。

村支書巖應叫告訴記者,以前沒有統一的垃圾場,村民日常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農田作物秸稈全部露天混合堆放,丟棄于墻角、排水溝和田間地頭。由于缺乏定期清運,導致垃圾大量囤積,在旱季時垃圾腐爛發臭,滋生大量蚊蟲蒼蠅,而在雨季則沖入村莊溝渠。漂浮的村莊垃圾常常堵塞溝渠,造成泄洪不暢。2007年,曼秀村就開始修建排水溝,改善村莊污水收集系統。勐捧村委會7個村民小組污水通過新建生態溝接納生活污水,通過生態溝將污水引入污水處理系統。

今年上半年,勐臘縣實施完成勐捧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和勐滿、瑤區、象明、勐伴建成區生活污水處理系統5個項目;收集、匯總、編制生態縣申報材料,確保今年順利完成省級“生態縣”創建;加大減排工作力度,督促15家重點企業完成目標任務;爭取云南中云勐臘糖業有限公司減排工程暫緩實施;對橡膠廢水污染治理掛牌督辦的企業繼續加強指導和監督,加快工作進度,爭取年底完成治理工作任務;力爭完成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通過減排考核;嚴把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抓好對新、改、擴建項目環保審批關;完善排污申報登記手續,強化管理,建立信息檔案,全面落實國家排污收費政策。

■重視生態資源保護

勐臘縣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20萬畝,國有林面積506萬畝。勐臘縣重點實施了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保護行動計劃,繼續抓好天然林管護、退耕還林、中低產林改造等工程,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同時,積極實施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云南示范項目,擴大跨境聯合生態保護范圍,加強對森林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堅持生態保護與建設并重,預防與治理并舉,在鞏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20萬畝的基礎上,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完成生態公益林建設58萬畝,管護天然林699.9萬畝,退耕還林5.5萬畝。建沼氣池3000口、節柴改灶1080戶、太陽能1500戶,有效地降低了森林資源的消耗,推進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廣泛開展了綠色創建行動,完成建設“綠化美化”村寨58個,“農村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果化”的村莊庭院化建設格局逐漸形成。通過生態保護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了生態體系建設,累計完成植樹造林面積24.2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6.24%。

全面完成《勐臘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編制工作。全縣規劃林地面積為475333.3公頃;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正式啟動。全縣森林管護總面積713萬畝,森林管護人員791人,公益林建設總任務19萬畝,森林撫育面積25萬畝。區劃界定國家級公益林面積315.41萬畝,省級公益林面積159.79萬畝。共完成鞏固退耕還林人工造林1萬畝、天保封山育林1.5萬畝、州級低效林改造4.5萬畝,義務植樹24.5萬株。新育苗面積110畝,良種準備量2500公斤,出圃苗木15萬株。完成了小磨高速公路(勐侖至磨憨)沿線101公里生態景觀建設任務,共種植苗木13.6萬株。對勐臘鎮南沙河小組、勐捧鎮曼濃、尚勇鎮南嘎3個村寨環境進行綠化、美化,栽種苗木1770株,受益農戶118戶;2012年,完成沼氣建設300口、節柴改灶272口、太陽能安裝605戶。

■開展水資源保護

南臘河是瀾滄江一級支流,全長186公里,流域面積4563平方公里。由于有著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和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2012年2月經過國家農業部評審南臘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獲得審批。保護區自勐臘鎮、縣城到勐捧鎮團結橋電站止,全長90公里,河面平均寬60米,面積541公頃。主要保護裂峽鲃、斑腰單孔鲀、鱸鯉、山潤鱉、平胸龜、雙孔魚、大刺鰍、絲尾鳠、水獺等水生野生動物。

5月28日至30日,南臘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試點項目通過驗收。項目自2012年10月開始實施,至2013年5月結束。由保護國際基金會與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共同出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所、勐臘管理所和尚勇管理所負責整個項目的具體實施。項目以生態補償的形式,分別在曼蚌村和上中良村劃定水源保護林1100畝和6500畝;完成了曼蚌村兩條333米長的水泥道路,修整排水溝233米、小型污水處理系統1套、垃圾池2個,制作埋設小型污水處理系統介紹標牌1套,幫助修訂村規民約,改善了曼蚌村民小組村內道路、環境衛生狀況;完成了上中良村修建小型污水處理系統1套,制作埋設小型污水處理系統介紹標牌1套。

通過項目實施,對瀾滄江一級支流南臘河流域的水資源綜合保護和生活污水處理進行試點,探索南臘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及管理的長效機制,促進湄公河上游勐臘熱帶林區淡水資源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

6月6日,勐臘縣2013年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儀式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望天樹景區補蚌碼頭舉行,41.5萬尾活蹦亂跳的絲尾鳠、鯉魚、鳙魚、鰱魚魚苗被放流南臘河。自2005年開始實施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以來,勐臘縣已向南臘河投放各種魚苗110多萬尾,其中,土著魚苗70萬尾。 為加強魚苗管護,勐臘縣將進一步強化江河分段管理和漁政執法,采取禁漁、休漁期等措施,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通過依靠群眾進行“群防群管”,切實加強水資源環境監測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嚴格落實漁政執法工作,逐步引導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珍惜和保護漁業資源,走可持續發展路子。

為了保護水生動物資源,勐臘縣人民政府于1996年發布了《關于勐臘縣實施江河分段承包管理試點工作的方案》,出臺了勐臘縣江河資源管理的新舉措。根據實施方案要求,縣域內江河分段承包管理工作由漁政站具體指導,各鄉鎮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沿河村寨按傳統界線劃分管理范圍,簽訂江河分段承包管理責任書。各村抽派民兵或聯防隊員兼任漁政巡查員,負責各自轄區內的漁業生產安全。通過群防群管,充分依靠和發動群眾,全面推行江河分段承包管理,有效控制了炸、電、毒魚等漁業違法案件的發生,江河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范文第4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促進生態經濟區建設為目標,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質為核心,以構建集鎮社會和諧為基礎,以集鎮文明生態為主題,以整治集鎮鎮容鎮貌為重點,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集鎮文明程度,以文明生態集鎮創建帶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二、工作目標

按照上級的要求,夯實基礎、典型示范、梯次推進、全面提高。通過確保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加強宣傳督查,從根本上推進文明生態集鎮創建工作。通過建立管理機制,倡導道德風尚,增強服務功能,穩定治安秩序,美化集鎮環境,徹底解決集鎮“臟、亂、差、雜、散"問題,使集鎮居民文明意識明顯增強,集鎮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集鎮規劃建設品位明顯變化,集鎮整體面貌明顯改觀,群眾安全感明顯提高,集鎮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集鎮經濟繁榮發展,達到新型城鎮化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標。

三、工作步驟

l、成立機構,制定方案。

2、組織實施,扎實推進。各單位要按《創建文明生態集鎮活動實施意見》要求分解任務,扎實開展創建工作確?;顒佑行蜷_展、全面推進。

四、工作要求

1、確保組織領導。組織領導是做好文明生態集鎮創建工作的關鍵。鎮里成立創建文明生態集鎮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小組聯系會議制度。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分管領導,落實工作職責,充實工作力量,抓好各自的工作,做到有機構管、有人員抓、有制度促、有經費用,做到組織得力、措施務實、群眾參與、成效顯著。

2、明確工作責任。落實責任是做好文明生態集鎮創建工作的保障。鎮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明確職責:鎮文明辦負責制定創建方案、協調指導;鎮農辦、鎮新村辦負責指導好集鎮的建設、產業發展和集鎮林地管理和名貴野生動植物的監管工作;鎮綜治辦負責指導集鎮社會治安網絡建設和綜合治理工作;鎮國土資源所建設規劃局負責指導集鎮的規劃、建設管理;鎮工商局負責指導集鎮市場建設和管理;鎮衛生院負責指導集鎮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聶橋中學、聶橋中心小學負責指導集鎮教育事業的發展;負責指導集鎮林地管理和名貴野生動植物的監管工作;鎮計生辦負責指導集鎮計劃生育工作;鎮愛衛辦負責指導集鎮除“四害”和公廁改造工作。各相關部門對照落實本級責任。

3、加強宣傳督查。宣傳和督查是做好生態文明集鎮創建工作的重要手段。鎮文明辦將加大對創建工作的宣傳力度和督查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媒體等加大宣傳,重點宣傳創建活動取得的新變化、新成就、新經驗。要加強和縣文明辦的溝通,積極報送創建工作動態信息。要動員集鎮居民人人參與、人人獻計獻策,做到政府主導、居民主體。

五、創建標準

范文網【】

1、組織領導堅強有力。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增強創建意識,把創建文明生態集鎮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工作規劃,納入工作目標績效考核體系。做到工作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有檢查,達到組織、制度、活動、經費“四落實”。

2、思想道德風尚良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宣傳教育陣地健全,榮辱意識、法制意識和文明意識大為增強。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制訂鎮規民約,成立道德評議會、禁賭協會等組織并充分發揮作用。關愛留守兒童,加強網吧管理。廣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學生等文明創評活動。

3、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集鎮戲臺、圖書室、活動中心等陣地功能健全。積極開展義務教育、成人教育、掃盲教育和科普教育;積極做好計劃生育、醫療公共衛生等相關工作;積極推廣農民致富實用技術;積極舉辦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體活動;確保社會各項事業統籌協調發展。

4、集鎮治安和諧穩定。集鎮無重大刑事案件、無影響可惡劣的治安案件,無黑惡勢力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無越級或集體上訪事件,無邪教、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動。治安防范網絡健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實,社會治安和諧有序,群眾安全感明顯提高。

5、公共衛生基本達標。公共場所、飲食衛生管理有計劃、有措施、有成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學校食堂、飲食服務店等均有衛生許可證,從業人員持有健康證,各類衛生設施齊全;每年春秋兩季開展除“四害”活動;無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發生;自來水普及率達100%,符合衛生標準。

6、鎮容鎮貌干凈整潔。以整治“亂停、亂放、亂占”為突破口,規范集鎮秩序。以清理“亂張貼、亂刻畫、亂涂寫”為重點,美化集鎮環境。加強對垃圾、污水、廢氣、人糞的合理處理,避免環境污染。加強對集鎮的環境美化,使街道兩旁有樹木、活動場所有綠地、單位大院有花草.7、集市環境文明有序。農村集市是農民生活用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主要集散地。要著力加強農村集市的市場監管力度,扎實推進農村集市的誠信建設,切實改善農村集市的環境設施,積極培育農村集市的文明社會風尚。使集市成為文明生態集鎮創建中的新亮點、推進點。

8、鎮域經濟繁榮發展。集鎮建設規劃合理,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市場繁榮有序,品位不斷提高,鎮域經濟不斷增強。集鎮所在地產業具有本地特色,產業結構合理優化,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收入穩步提高。集鎮工商服務業發展比例不斷上升,財稅逐年增長。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范文第5篇

根據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生態是關鍵戰略的實施。隨著吳忠市市區城市發展的需要,生態治理以成為當前市委、市政府要辦理的重要項目之一,也是企業和農民、個體大戶所關心的一件大事。

地處西北的吳忠干旱少雨,冬春季節風沙大,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特別是南部山區部分土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程度加快、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制約我市的經濟發展,影響了群眾奔小康的目標。

十七大把生態治理寫進黨代會政治報告,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在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升華,我市企業、農民、個體大戶認識到生態治理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顯現的十分重要。紛紛用自己企業和做生意積累的資金投入到了生態治理的行動中。勵精圖治,努力拼搏,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還木還草,封山禁牧和防風治沙、植樹造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林業建設項目和市區綠化工程,累計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96.2萬畝,封山育林33.5萬畝,草原圍欄48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3年的6.7%提高到9%。經過不懈的努力使得南部山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但是生態治理是一項長期工程,投入的資金大,目前只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草)政策以來,我市其他縣區列入在其范圍內,得到了財政補償。唯

有利通區孫家灘地區、雙吉溝項目區已退耕還林(草),荒山造林多年,沒有納入在其范圍內,目前該地區已完成退耕還林(草)、荒山造林50萬畝,使得這些搞生態治理的人在前期的治理中已經用盡了資金。后期的管護出現了資金困難,為了保住生態治理成果,他們千方百計想辦法,有些人甚至債臺高筑,影響家庭和睦,生活也出現了困難。

十七大的召開,胡總書記的講話,都把生態治理工程提到了重要日程上。2007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生態治理資金的投入。但對荒山造林、防風固沙的投入力度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資金不足有可能使得已治理好的生態環境毀于一旦,繼續對環境和人類帶來破壞。

隨著治沙造林工作的深入,政府對其關注力度減弱,具體情況是政府在政策和資金安排上沒有一個長期計劃,前期大力支持,后期不管不問,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治沙造林工作沒有專項論述。如果長此下去,造林大戶積極性受挫,治理陷入資金危機難以維持企業生存,更嚴重的是治沙造林因為資金缺乏造林成旱難以保持,導致生態環境重新惡化,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為了保護生態建設的成果,營造一個“全民為環境建設”的氛圍,政府應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實現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使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治沙造林工作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部分,它任重道遠,建設意義重大,應該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建設力度亟待加強。

建議政府應采取以下措施解決:

1、生態項目治沙造林,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也是國家和社會的一項重要工程。市人民政府應對生態治沙造林項目給予大量投資,使得生態項目工程能夠長期穩定持續發展。

2、市人民政府在投入項目上,應對治沙造林給予傾斜,在上報項目時政府應大力支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范文第6篇

一、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生態問題

(一) 部分鄉村生態建設缺乏美感

生態建設理應體現出美感, 而美感的重點在于和諧中的突出。但我國部分鄉村生態建設過于關注特色突出, 而忽視了與周邊環境的協調, 以至生態景觀與自然景觀違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 部分鄉村的生態建設過于關注人工景觀, 而忽視了自然環境的整體維護。其二, 是部分建設者將美麗鄉村與生態建設視為政績工程, 并在生態景觀的顏色設計中, 大量應用醒目、艷麗的色彩。但這樣的色彩設計難以與鄉村自然環境相融合, 突兀感極為明顯。

(二) 鄉村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我國部分地區的生產方式仍然較為落后,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極為明顯。例如, 部分鄉村仍然會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焚燒手段。這一問題, 不僅會嚴重破壞周邊的自然環境與空氣質量, 也會引發火災隱患。再有, 部分鄉村地區為工業企業提供了諸多優惠政策, 甚至放松環保要求, 以至周邊環境遭受到嚴重的工業污染。工業生產收益通常會高過農業生產, 因此多數鄉村地區加強了招商引資力度。但鄉村地區的招商優勢并不明顯, 因此部分地區會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吸引污染性企業入駐。

(三) 居民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生態文明并非單指生態環境建設, 也包含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但我國部分鄉村地區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 卻忽視了居民生活的發展, 以至很多鄉村生活方式無法與生態文明建設難以統一。例如, 部分鄉村地區的衛生設施仍然較為落后, 旱廁改造工作嚴重滯后。這一問題不僅會對當地居民的衛生習慣帶來負面影響, 也會制約旅游產業或健康產業的發展。再有, 我國部分鄉村仍然在開展家禽或家畜養殖, 但人畜同居的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這不僅直接影響村容村貌, 還可能成為人類疾病、動物寄生蟲病的傳染源, 對村民健康生活環境造成較大威脅。

(四) 部分地區的生態建設周期過短

生態文明建設應被理解為百年工程, 但我國部分地區存在建設周期、維護周期以及使用周期過短的現象。建設周期過短會導致建設項目的合理性不足, 但部分地區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以至其后續維護成本嚴重提升。這一問題也是導致維護周期過短的主要因素。生態文明建設應與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相融合, 并通過自然生態的自我修復功能維護生態景觀, 從而使對應的維護成本得以降低。而缺乏長期實驗的規劃設計, 將使人工景觀與自然環境想排斥, 由此帶來的維護成本將使鄉村地區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 景觀建設的使用周期也將相應縮短。

二、推進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思路

(一) 優化美感的具體措施

人工景觀與自然環境相違和, 是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因素。在改進的過程中, 設計人員應從色彩、形質等方面入手, 逐漸優化該地區的生態設計。例如, 在有些地區的鄉村中, 自然環境的色彩通常較為統一。針對這一特征, 設計人員可依據農作物與周邊環境的主體顏色, 設計村內建筑。當周邊環境的主體顏色為綠色時, 村民房屋可將淡黃色、淺藍色或淺粉色作為主體顏色, 并在窗欞、門楣等邊緣處使用深褐色點綴。類似的色彩設計, 會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 并體現出相對突出的美感, 其設計類似于草叢中的花朵。同時此類顏色的反光效果較好, 明快的視覺體驗會使居民的內心受到正面影響。再有, 符合條件的鄉村可依托自然條件規劃生態文明建設。例如, 可利用油菜等農作物的整齊感, 設計觀賞景觀。此類景觀來源于自然, 生態文明的美感將得到集中體現。

(二) 將鄉村生產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

工業污染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嚴重破壞, 針對這一問題, 建設者應轉變鄉村產業結構, 并將綠色產業與服務業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例如, 部分符合條件的鄉村可開展綠色生態旅游。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 城市地區的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 多數城市兒童極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受此影響, 以綠色生態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將受到城市居民的歡迎。通過此類項目, 鄉村地區的住宿業、餐飲業都將得到帶動, 城市地區的生活標準也將被引入鄉村地區, 居民生活質量將得到提升。再有, 鄉村地區可著力打造養老服務業。當前我國社會已步入老齡化階段, 居民的養老問題愈發嚴峻。鄉村地區的住房成本與人力資源成本較低, 在該地區建設養老服務機構可降低城市居民的養老成本。開展此類項目, 并不會對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 其醫療質量卻可得到相應增強。

(三) 將居民生活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對接

生態文明建設應服務于當地居民, 但部分鄉村并未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居民環境建設相融合。針對這一問題, 我們應對生態文明建設制定統一的強制性標準, 以改善我國鄉村地區的居住環境以及由生活陋習帶來的環境污染。例如,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 應建設完善、衛生的排水排污設施, 依托該設施, 旱廁改造工程將得以順利實施, 居民的衛生習慣也將因此得到改進。同時部分符合條件的地區, 應提升煤氣爐具的使用范圍。煤氣爐具會減少廢氣排放, 當地的生態環境將得到維護。而且煤氣爐具也將提升日常生活的便捷性, 生活質量將因此得到提高。再有, 具備經濟條件的鄉村, 可重新修建居住區。建筑與設施改建所帶來的成本通常較高, 維護成本也難以降低。而重新修建將使當地居民的生活場景發生根本性改變, 維護成本也將得以節約。

(四) 依據自然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應依托自然環境展開, 通過生態融合, 生態建設的維護成本將進一步降低。例如, 鄉村地區可依托洼地修建人工湖泊, 并圍繞人工湖修建人工景觀或放養當地的特色禽類。多數鄉村地區保留了原始地貌特征, 小型洼地隨處可見。通過“一事一議”制度, 當地居民可建立生產小組, 利用農閑時間開建引水渠。通過對接周邊水系, 小型洼地可連接成人工湖泊。水資源是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 利用人工湖泊蓄水可使當地的綜合發展得到有力支撐。通過人工湖, 農地可在旱季得到充分灌溉, 農業生產將得到保障。同時人工湖內可放養魚類, 具備條件的地區還可建設垂釣園。這樣, 水系建設必將對周邊環境帶來積極影響, 生物種群將獲得優質的繁衍環境。以此為依托, 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可得到推進, 而鄉村也將更加美力。

三、結語

我國鄉村建設應與生態文明相融合。在具體構建中, 首先, 要依據周邊自然環境, 設計人工景觀與建筑的色彩與形質, 從而使鄉村的整體美感得到提升。其次, 鄉村生產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 通過綠色服務業鄉村的綜合發展將得到提升。再有, 生態文明建設應與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 并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標準。最后, 生態文明建設應構建水資源供應系統。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美麗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評判標準包含“生態美、生產優、生活好以及生命強”這四個部分。以此為依據, 本文將首先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 并針對這部分問題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中美麗鄉村的構建設想。

關鍵詞:生態文明,美麗鄉村,突出問題,構建思路

參考文獻

[1] 陳靜偉.美麗鄉村建設評價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2016.

[2] 莊能紅.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 2015.

上一篇:社區黨建培訓心得體會范文下一篇:五絕梅蘭竹菊詩歌參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