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部審計盈余管理論文范文

2024-01-26

外部審計盈余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盈余管理以及獨立審計是企業日常工作中不能忽視的兩個重要環節, 會計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 盈余管理即分析企業的盈余, 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獨立審計即對會計工作的質量進行必要的監督與管理。良好的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工作可以為企業的決策提供依據, 為企業發展指明方向。

2 會計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質量之間的相互影響

2.1 直接影響

盈余管理可以幫助管理人員判斷獨立審計質量的高低。如應收存貨賬款與公司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等, 盈余管理給出的審計意見能夠反映出審計質量, 這種審計意見是不具有標準性的、無保留的意見。會計人員在開展獨立審計工作時, 需要對盈余管理中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 準確認識這些風險因素可能對企業經營管理產生的影響, 以免影響審計的有序展開。如果企業的財務狀況相對較差, 那么在盈余管理中暴露出的不具有標準性、無保留的意見就會相對較多。因此對于上市公司來說, 在財務審計中要對盈余管理予以高度重視, 保證盈余管理的內容可以全面展示出來, 從而推動審計質量的提升。同樣, 如果審計工作能夠達標, 那么也可以有效推動盈余管理質量的提升。

2.2 間接影響

近年來的實踐與研究發現, 審計質量以及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反向變動, 經過全面的審核的財務報告, 能夠展現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盈余管理情況, 而盈余管理情況又能夠反映出審計質量。如果企業的盈余管理較大, 那么則需要將非標準審計意見全部列舉出來, 在調控非經營性的活動時, 企業需要首先關注利潤問題。在注冊會計師時, 應當關注盈余管理可能會對會計質量產生的各種影響, 在綜合各種因素的基礎上, 使盈余管理的水平以及審計質量都可以得到較好的提升。

3 會計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質量之間的對比分析

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 企業規模均呈現出了明顯的上升趨勢, 同時管理人員也認識到了獨立審計在會計工作以及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會計從業人員也開始對這一問題展開探究。從會計工作的情況來看, 獨立審計質量以及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是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當前, 各企業還不能夠對獨立審計質量做出較為全面、客觀的評價, 審計中仍有許多問題存在,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審計質量的提升。近年來, 盈余管理辦法得到了推廣, 但是卻并沒有與盈余管理工作有效的結合到一起。在未來的企業會計管理工作中, 工作人員應當在綜合分析本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的基礎上有效協調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之間的關系, 保證二者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其中審計工作應當獨立于其他會計工作, 以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 繼而準確反映出盈余管理的實際情況, 在分析審計報告以及盈余管理報告時, 會計人員應當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 并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并著手解決問題, 最終提升財務報表的可靠性以及準確性。近年來, 審計結果能夠準確反映出盈余管理情況已經成為評價會計專業素養與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實際的工作中, 與操控經營性應計利潤相比, 操控非經營性應計利潤相關內容的獨立審計質量受盈余管理的影響以及作用均相對更大。而獨立審計與盈余管理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受到會計從業者素質與能力的影響。因此企業應當對會計人才的引進工作予以重視, 加強對人員審計能力以及盈余管理能力的考察, 并定期對在職會計人員進行培訓, 保證其能力與素養可以符合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使會計人員能夠掌握多種審計以及管理方法, 同時要定期對會計從業者進行考核, 考核合格才能夠上崗。

有研究對13個行業360家企業的1500個樣本群展開了研究, 結果顯示, 審計中標準意見樣本有1170個, 占78%;非標準意見有290個, 占19.3%。從這些數據可以分析出, 注冊會計師的數量明顯提升。對企業來說, 整體利潤應當包括經營線現金流以及應計利潤兩部分, 可操控的部分為應計利潤。在進行凈利潤分解時, 可以將企業利潤分割為營運資本利潤以及非經營性應計利潤, 此時若用TAL表示應急利潤總數, 用CL表示流動負債;用NOC表示凈營運資本, 用NE表示凈利潤, 用OAL表示經營性應計利潤, 用NOAL表示非經營性應計利潤, 用CFO表示經營性現金流, 那么可以獲得幾個關系式:TAL=NE-CFO;NOAL=NE-NOC;NOC=CA-CL;OAL=NOC-CFO。

4 結語

對于企業來說, 盈余管理以及獨立審計是不可忽視的兩個重要部分, 盈余管理能夠影響獨立審計的質量, 而獨立審計的水平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企業盈余狀況。企業應當對此予以關注, 認識到二者之間不可分割的重要關系, 并增加注冊會計師的數量, 提高會計的工作能力與水平, 保證盈余管理的質量以及獨立審計的質量都能夠達到相關標準。

摘要:在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中, 會計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會計工作的質量會直接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在以往的企業發展中, 管理人員并沒有認識到會計工作的重要意義, 有些企業甚至單純地認為會計工作就是記錄企業的收入與支出。事實上, 會計肩負著盈余管理、為決策提供依據等重要責任。為了保證會計工作的高質量展開, 應當明確其與獨立審計之間的關系, 努力發揮獨立審計的作用。文中將對會計盈余管理以及獨立審計質量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分析, 并對二者做出比較。

關鍵詞:會計,盈余管理,獨立審計質量

參考文獻

[1] 徐健.探究會計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質量[J].財經界 (學術版) , 2015 (15) .

外部審計盈余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從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審計監督是多方位的、主體的和多層次的,外部審計與內部審計在協調社會經濟利益矛盾,加強宏觀監督與調控,健全企業內部約束和機制,促進其穩定發展等方面的不同職能作用,不可相互替代,缺一不可。盡管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角色、職責和責任不同,但他們的業務活動在某些方面又存在著重疊、交叉、以及相互影響和補充,內、外部審計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加強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 內部審計 外部審計 協調合作

作者:周文華

外部審計盈余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當今社會,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共同構成了社會審計監督體系,兩者各有特色,既不相互替代,亦不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做好內外部審計的協調工作,對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如何正確處理兩者關系,使得雙方協調發展,是我國審計界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

內部審計;外部審計;特點;協調合作

審計在現代企業經濟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規模和業務不斷擴大的現代企業來說是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斷完善各項審計制度,開拓新領域,創新審計方法,是擺在現代審計和各專業審計人員面前的新課題。

一、審計、內部審計、外部審計概述及特證

審計時一項具有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它由獨立的專業機構或專職人員接收委托或授權,依照國家法規、審計準則和規章制度等,運用專門的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特定時期的財政、財務收支、財務報表、經營管理活動及其相關資料的公允性、真實性以及經濟活動的合規性、合法性和效益型進行審查、監督、評價和鑒定,目的在于確定或解除被審計單位的委托經濟責任。按照審計主體與被審計單位的隸屬關系,審計分為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

內部審計是指內部的專業審計部門組織實施內部監督,依據各項規章檢查會計賬目及相關資產,監督財政和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的活動;外部審計是指獨立于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外的國家審計機關所進行的審計,以及獨立執業的中介機構接受委托所進行的審計。

二、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聯系和區別

(一)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聯系

1、審計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維護財經秩序和保證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

2、審計對象相同,都是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

3、執法的標準相同,都是一句國家制定的財經法規對監督對象進行經濟監督。

(二)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區別

1、獨立性不同。

根據IIA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于2011年發布的IPPF內部審計實務框架第1100、1110章節,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內審人員履職時免受威脅,另外一方面指審計組織機構的獨立,即與董事會的匯報關系的獨立。相比外部審計常用的《獨立審計準則》,因兩者的目標不同和服務對象不同,導致兩者獨立性不相同。

2、兩者的審計目標不同。

外部審計的目標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務合同的限制,如常見業務——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財報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評價,而內部審計的目的是評價和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幫助企業實現其目標。

3、兩者關注的重點領域不同。

外部審計的關注重點領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財務報表審計中,外部審計主要側重點是會計信息的質量和合規性,也就是對財報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評價。而內部審計主要側重點是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目標達成、經營效率等方面。

4、業務范圍不同。

外部審計的業務范圍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財務報表審計、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審計、盡職調查等業務。而內部審計是以企業經濟活動為基礎,拓展到以管理領域為主的一種審計活動。

5、審計標準不同。

內部審計的標準是非法定的公認方針和程序,如IPPF;外部審計的標準是法定的獨立審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

6、專業勝任能力要求不同。

內部審計要求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水平,由于內部審計的目標是幫助企業實現其目的,改善機構運作并增加價值,故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與水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亦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因此可以相互協調、相互補充。

三、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是完善內控的關鍵

內部審計制度是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內部審計在強化單位內部管理,監督內部財務活動的合法、合理、合規性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充分說明了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同時,內部審計熟知組織內部的各項管理制度,并能清楚地解釋部門等的分歧。另外內部審計還能提供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漏報線索,加快外部審計審查速度,節約外部審計的費用和時間,提供外部審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四、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協調合作

(一)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之間相互協作的依據

我國《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調》指出內部審計機構與會計師事務所、國家審計機構在審計工作中應加強溝通與合作。此外,國際內部審計協會(IIA)也將協調兩者的關系列入章程,并將協調工作是為內部審計管理活動的一部分。IIA頒布的“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關系”指出內部審計主任有協調內部審計工作的責任,并指出內部審計主任有責任監督所有內部審計工作,不管這些工作是不是與外部審計師協作,還是為外部審計服務。

(二)內部審計應做好與外部審計的協調工作,以實現以下目的

1、確保充分的審計范圍;

2、減少重復審計,提高審計效率;

3、共享審計成果,降低審計成本;

4、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改進內部審計機構工作;

5、維護組織利益。

(三)外部審計借助于內部審計的可能性

1、內部審計的蓬勃發展為外部審計借助于內部審計提供了前提條件

隨著《審計法》和有關審計準則的不斷完善,更使內部審計工作日臻完善,并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各單位內部審計機構及工作內容的不斷完善,無疑為企業進行外部審計時充分借鑒內部審計的工作結果提供了前提條件。

2、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在工作范圍上具有重疊性

內部審計的工作是由部門或單位內部獨立的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來完成,需要審計人員具備會計、審計等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需了解企業運營中所處的環境及各種管理需求,同時要懂得經濟學、金融、統計、信息技術、工程、稅收、法律、環境事務和其它有關方面的知識。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外部注冊會計師等專業人員作為熟練鑒證專家,大多經過考試合格,受過正規訓練,并且長期從事鑒證、咨詢業務、在執業過程中形成了較強的職業敏感,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優于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這樣在進行內部審計時,即可以借鑒較好組織的經驗,又可以吸取較差組織的教訓,能發現內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高解決問題的建議。

四、結束語

內部審計正在現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為各單位生產經營過程提供了保障作用,確保經營管理有條不紊的正常開展。外部審計充分利用企業內部審核結果,發揮各項外部資源優勢,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戰略意義的目標,從總體上提升競爭優勢。這種方式的采用將大大促進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事業的良性發展。

外部審計盈余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內部審計;內部審計外部化;獨立性

一、引言

我國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審計體系包括國家、社會和內部審計三方面,而內部審計作為企業管理中的一部分,對企業的監督和約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內部審計在我國開始的較晚,許多大型企業為了保持其制度的健全和自身管理的需要,同時也面臨著外界對于企業信息透明化要求的壓力,因而會設置內部審計,在監督企業自身的同時也緩解了對外公布信息的壓力。但針對一些中小型企業而言,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就要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這使得他們在考慮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時往往會精簡化,例如在財務部門直接指定一兩個工作人員來擔任審計工作,這樣就會造成職責劃分不明確,并導致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大大減小。

在我國的審計體系建立后,內部審計制度在對企業監督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起步較晚,很多機構設置還不完善,因此也有著很多的局限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審計的日益完善,很多企業實施了內部審計外部化,這不僅提高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減少了企業的管理成本,在某種程度上也彌補了內部審計的不足。

二、內部審計外部化概述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含義。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ⅡA)2003年修訂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將內部審計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較之之前ⅡA2001年修訂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中,去掉了“在一個組織內部建立的一種獨立的評價活動”中的“在一個組織內部”,擴大了內部審計的審計主體,即內部審計的工作也可以聘請外部審計來做,也就是所謂的內部審計外部化。

內部審計外部化具體是指將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交由外部審計工作人員來完成,例如交由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專業審計人員,這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同外部審計人員共同合作來完成審計工作;二是全部交由外部審計人員來完成審計工作。內部審計外部化體現了社會分工專業化的趨勢,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內部審計外部化的發展有助于企業更好的檢查自身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企業的良好發展打下基礎,更有助于企業目標的實現。

(二)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形式。

國內外學者對于內部審計外部化做出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可將其分為以下幾種形式:(1)審計管理咨詢。主要是外部審計專業人員為企業內部審計提供咨詢服務,使得企業內部更好的開展審計工作;(2)全部外包。這主要是針對不設置審計機構的企業而言,在企業需要披露有關財務信息時,聘請外部審計機構人員來對該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審查和稽核;(3)部分外部。在該情況下,企業在處理一些高難度的審計業務或是面臨專業性太強的業務時,企業審計人員的能力不足,需要外部審計的技術支持才能完成。

三、內部審計外部化對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影響

相比較內部審計而言,內部審計外部化有多方面的優勢:1、更客觀的反映出企業的運營情況;2、確保內部審計的質量;3、減少了企業的運營成本;4、提高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從以上四個方面來分析,筆者認為前三個優勢都是在提高了內部審計獨立性的情況下得以實現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后,對企業進行審計工作的人員將不再是企業內部人員,弱化了審計人員之間的“裙帶”關系,使得審計結果更加可靠,保證了審計的質量。再者,企業若將內部審計外部化,就不必專門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可以減少企業的經營成本。因此可以看出,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對審計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內部審計外部化對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影響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1.人員獨立。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是通過對組織的內部控制系統實施審計來監督企業的內部控制和經營管理活動,并對內部控制的充分性和經營活動效率和效果進行評價,最好將審計結果報告給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或公司的最高層決策機構。內部審計需要相對的獨立性,這與它的隸屬機構有關。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分析,內部審計在執行的過程中是做不到完全的獨立的,即使是企業單獨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由于企業的文化或是信息溝通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使得內部審計在實施過程中的獨立性會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的內部審計,在對企業其他部門或是高層的評價、監督等方面難以達到應有的客觀公平效果。相對于內部審計而言,將內部審計外部化會大大提高工作人員的獨立性。

內部審計實現外包,其工作人員都是來自于企業外部,屬于獨立于企業的第三方進行的審計,既獨立于企業的經營者,又獨立于所有者,與企業其他的部門不存在相關的利益沖突,基于一個客觀公平的角度為企業提供內部審計服務。即使企業的內部審計員工參與了審計工作,在外部專業技術的支持和監督下,其獨立性還是強于完全的內部審計。

2.環境獨立。獨立性是保證企業審計職能有效實現的關鍵條件,獨立性越強,審計結果越可靠。審計環境的獨立對審計來講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內部審計過程中,內部審計的環境并沒有獨立于企業,在許多環節中還要各個部門的多方面配合才能進行。內部審計人員作為企業的員工,其工資和獎金是由公司發放的,在面對工作壓力和生計問題時,審計人員可能會放松其對工作上的原則問題,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特別是對有關領導的行為經常視而不見,發現有關問題也置之不理,任其發展。還有就是員工之間的關系也會影響審計人員的專業性判斷,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產生不利影響??偟膩碚f,審計環境的不獨立會牽制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

內部審計外部化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審計人員獨立與企業的審計環境,與企業員工關系并不密切,在需要相關資料時可以直接向相關部門索要,不存在是否擔心得罪人的現象出現。其工作環境不受審計企業的企業文化的影響,并與受審企業簽訂了契約,所以也不用擔心工資問題。在這個相對于內部審計環境更加獨立的條件下,其審計結果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就更加公正,更能反映出一個企業的內部控制運行情況。

3.審計過程獨立。內部審計的審計過程是在企業內部運行的,全程都由內部員工參與,其客觀性和權威性都受到影響,難以發現實質性的問題。企業的內部控制是否標準,是否可以很好的解決問題,內部審計人員通過自身企業的審計體系是檢查不出來的。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業中,財務部和審計部根本沒分開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企業舞弊的情況出現,而此時,內部審計過程的不獨立將會是監督企業問題的一大桎梏。

內部審計外部化將審計過程獨立出來,獨立與整個企業這個運營系統,運用專業審計人員的技術判斷和審查,在審計過程中提高了獨立性,很好的發揮了審計應有的監督職能。

四、結語

內部審計外部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為企業能夠提供更好的監督和服務,能夠更好的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管理工作。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內部審計外部化相比與內部審計有多方面的優勢,其自身也有弊端。例如外部審計人員無法全面了解被審企業的狀況,或是有可能造成信息達的泄露等問題,所以企業在實施內部審計外部化時也要關注其弊端,并在此過程中結合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和管理方式,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方式,充分發揮好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勢,更好的為企業提供監督服務。

參考文獻:

[1]朱靜芬,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利弊[J].中國內部審計,2009(9):46-47.

[2]彭圓,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利弊分析及對策[J].經管空間,2011(1):57-58.

[3]李偉霞,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利弊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20):220-221.

[4]王忠奎,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探討[J].現代審計與會計,2015(3):55-56.

[5]王婷,論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外部化實施[J].沈陽干部學刊,2015,17(3):33-34.

作者簡介:

任笑笑(1990.08-),性別:女,籍貫:河南 ,學歷:研究生 單位:西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外部審計盈余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概述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含義及形式 所謂的內部審計外部化所指代的是企業將其內部審計工作全部或者部分交付給專業會計人員、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其他中介機構來完成的一種現代化管理方式。隨著現階段經濟發展進程中,對于專業化程度要求的不斷加深,企業在其具體財務審計工作中,受到來自于管理成本、人員成本等各方面成本因素的限制,逐漸開始向一些類似于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化中介機構張開懷抱,選擇以外包的方式將企業內部的審計工作交付給外部機構。

對于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具體形式,國內外學者研究總結有如下幾種形式:(1)全部外包形式,即企業將內部的全部審計工作都全權交托給會計師事務所完成,在其企業的內部系統中不另設相關審計部門。(2)部分外包形式,即企業不是將全部的內部審計工作交托給會計師事務所完成,而是將一些對專業性需求比較高,或者說技術要求比較強的審計工作交給外部機構完成,而對比較簡單的財務審計操作則交由企業內部相關人員完成。(3)提高審計管理咨詢形式,在此形式之下,企業雇傭外部機構并非開展具體的財務審計工作,而是就一些審計工作要點向外部機構進行咨詢,從而通過外部意見更好地開展企業內部的審計工作。

(二)內部審計外部化的理論基礎 與內部審計外部化這一財務管理模式相關的主要有資源依賴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這兩方面的理論知識基礎。(1)內部審計外部化與資源依賴理論。根據資源依賴理的觀點,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獲得資源,因此必須與其所依賴的生存環境進行交易,從而達到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或者控制其他稀缺資源的目的。也就是說企業為了更好的經營發展,因此需要與整體經濟環境進行人力與物力資源的交易,從而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從審計工作的角度來看,雖然企業可以通過內設審計部門完成相關的財務審計工作,但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企業的專職能力,進行細致化的工作專業分化,具備一定資源條件的企業就應該采取與外部機構合作的方式,通過內部審計外部化來發揮各個組織的長處,即企業做好其本職行業發展工作,而會計師事務所則利用其行業優勢進行專業化的審計工作。(2)內部審計外部化與委托代理理論。根據委托代理理論的觀點,當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分離時,經理人本身就是企業資源的所有者,擁有企業全部的剩余索取權,經理人會努力為自己工作。也就是說,當所有者與經營者最終目標一致也就不存在代理問題。但是,當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出現分離的時候,經營者與所有者的利益就可能發生背離,從而導致代理問題的發生。當企業選擇將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時候,其實就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引入了外來管理者,而會計師事務所則相當于它的“經營者”,雖然兩者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理清企業的財務問題,但是由于這二者的利益關系并不一致,從而也可能造成代理問題,且企業更需要支付一筆代理成本。

二、內部審計外部化形式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歷史進程 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具體歷史發展可以分為初級階段、發展階段以及回歸階段。在每一個具體的進程中,內部審計化對于企業整體的經營發展往往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目前在各個企業的發展中,對于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問題越來越重視。

1988年前后,是在內部審計外部化的發展初級階段,更多的企業是對于審計外包的顧慮,因而總體上采用內部審計外部化的企業并不多,更多的企業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在企業內部設立審計部門,通過企業自身的工作人員開展財務審計工作。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紀初,內部審計外部化得到了迅速發展,正式進入了其發展高峰期。特別是在1996年5月份,AICPA職業道德執行委員會正式頒布了與內部審計外部化相關的道德準則解釋IDI-13,從法律法規的角度消除了眾多企業的顧慮,至此,以美國為首,國際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采取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方式開展企業財務審計工作,也進一步將內部審計外部化這一模式推向了世界經濟的舞臺中央。雖然內部審計外部化現象在20世紀90年代末達到高潮,但是自本世紀初開始內部審計外部化逐漸進入回歸狀態,其發展總體速度趨于平穩。這是因為,隨著內部審計外部化的不斷推廣與發展,企業在享受其帶來的審計便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將企業內部信息公開化的潛在風險。在此階段,原先開展內部審計外部化的企業當中,一部分開始進行審計業務的回收,決定采取內部審計的方式,而另外一部分企業則接受了由審計外部化所帶來的弊病,在優劣權衡之下仍舊選擇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等外部機構開展內部審計外部化。

(二)內部審計發展現狀 自內部審計外部化被引入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之后,歷經近30年的發展歷程,目前國內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專業化分工問題,開始采取將審計外包優化企業資源結構。但是總的來說,目前內部審計環節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1)內部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而對于企業的總體人力資源需求來說,更是需要同時具備多樣化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在企業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時,其相關的審計人員更應該優化其整體知識結構,從而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單一的現狀。內部審計是一種集查錯防弊、興利以及增加企業價值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因而作為具體實施該項工作的企業內部審計人員而言,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財務會計知識,更要熟悉企業的具體生產經營活動,同時具備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相關基礎知識。(2)內部審計工作范圍過小。雖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行,一些大型企業通過對于國際新型管理理念的接觸,已經開始對內部審計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但是在其企業內部開展具體審計工作時,往往在內容、方法以及形式這幾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改進空間。就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而言,目前企業過分關注與對財務會計報表和相關經濟指標的變動,而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缺少了對企業內部經營活動的結合性考量,從導致審計結果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很好地進行全局反應。

(三)針對內部審計外部化過程中風險控制問題的思考 由于企業在進行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同時所接觸的是一家本質上與企業利益無關的外部專業機構,因而在這次合作中,企業往往可能會面臨來自于法律、合同協議以及商業泄密問題等多方面的風險。為此,企業必須慎重對待內部審計外部化這一經濟活動,做好相關環節的風險控制工作。為了保障企業在內部審計外部化的進程中,企業利益能夠受到最好的保護,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風控工作:首先,企業在選擇外包機構的時候應該關注機構本身在其行業中的信譽度以及經驗年數。只有具備行業信譽的專業性機構才能夠勝任企業的審計工作,一般來說,只有那些由長期工作經驗的會計師事務所才能夠在企業的審計工作做做到保質保量,為企業提供最滿意的服務。其次,企業必須做好外包合同的審查工作,從每一項合同條例中保障企業開展內部審計外部化時,其服務范圍、業績標準、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報告制度以及爭議解決等都在掌握之中。

(四)我國內部審計外部化的發展展望 隨著社會發展進程中資源優化問題的提出,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具備一定條件的企業會選擇通過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方式開展企業的審計工作。另一方面,出于優化組織結構以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的考慮,內部審計部門的規模會呈現縮小的趨勢,朝著更專業化、更靈活的方向發展,而在此過程中,內部審計部門與外部審計組織的協同合作將會增加。而在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上,隨著我國行業發展的成熟化,會不再僅僅局限于當前的幾類,而是會隨著企業的發展要求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技術手段提高衍生出新型的審計外包形式。例如,在為公司提供外部審計服務的事務所之外,也可以通過聘請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內部審計服務,進行所謂的強強聯合。而提供外部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同時提供內部審計服務,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審計人員。最后,提供外部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同時提供內部審計服務,但要由未參加外部審計的其他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偟膩碚f,將來國內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工作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形式,而這些形式的展開都能夠幫助企業開展最好的審計工作,為推動企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三、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利弊分析

(一)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勢 對于企業發展來說,其進行內部審計外部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優勢:(1)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在現階段的發展進程中,進行審計工作的相關人員不僅僅需要掌握財務審計類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與各個行業相關的多元化知識儲備,因而一般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往往難以滿足這一綜合性要求。隨著目前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日益成熟,當企業選擇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時候,其整體人力資源將得到有效配置,外聘的審計人員能夠通過專業的審計工作指出企業的不足之處,而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則在其崗位上為企業發展帶來實際有效的推動力,總體上達到了“術業有專攻”。(2)極大程度降低企業的成本。如果企業在其內部設立一個專業的審計部門,那么就要對人員物資等進行合理管理,這其中就需要花費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在內部審計外部化的過程中,這筆成本費用則能很好避免。由于會計師事務所具有專業性財務審計人才能夠同時為多家企業服務,而企業在接受具體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的工作服務時又不需要額外進行人員培訓工作,因而這其間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企業的總體經營成本能夠得到合理降低。(3)促進企業內部審計向戰略審計轉變。在傳統意義中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其審計人員的具體工作往往只是局限在財務報表等的差錯防弊等財務審計中,而缺少對于企業審計工作的戰略性規劃。隨著目前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企業的審計工作早已有了新的需求,審計人員的工作職責不僅僅停留在糾錯過程中,更是需要為企業提供一些管理咨詢服務和戰略經營決策。而審計人員所應具備的這一素質要求則能夠通過內部審計外部化來達到,因而會計師事務所中的財務審計人員往往都是具有專業素質的高級綜合性人才,他們能夠在基本審計工作的基礎之上,為企業提供戰略性審計規劃。

(二)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劣勢 盡管內部審計外部化能夠為企業帶來眾多優勢,但是與此同時,內部審計外部化也存在了以下兩點主要劣勢:(1)無法全面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在企業選擇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前提之下,對于企業管理方來說,可能就無法對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企業選擇讓內部人員從事審計工作的時候,管理人員能夠通過內部審計工作者的直接情況匯報來了解企業的具體經濟活動情況、管理政策以及人事情況。但是當企業采取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方式時,管理者所獲知的消息都是間接的,從其具體報告文書中對企業的實質經營情況有一個了解。但是當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在其報道中出現錯漏等情況時,企業就可能無法全面性地了解其發展情況。(2)商業秘密泄露的可能性較大。由于企業在內部審計外部化的過程中,是將企業內部的所有文檔資料向具體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員公開,因而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商業秘密的泄漏情況。雖然整體上來說,會計師事務所中從事財務審計的人員素質較高,但是不排斥個別道德信用存在一定問題的審計人員,當這類工作人員接觸企業的直接內部商業信息之后,他們可能會不遵守職業道德,為了一定的經濟利益而向企業的競爭對手泄露了這些商業機密,從而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隨著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對于財務審計的愈加依賴性,如何處理好企業內部財務審計工作成為重要的問題。究竟是采取審計內部化措施還是內部審計外部化措施,對于企業來說成為了重要議題。然而就目前國內各類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成熟度來看,再結合企業目前發展進程中所講求的分工明確性,內部審計外部化逐漸成為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內在需要。企業通過適當引入外部專業機構的內審服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壓力,也可以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中的高素質人才高效地解決企業內部的審計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宇申、姚清云、高厚禮:《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可行性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2]宋建波、蔣晨霞:《內部審計外部化問題探討》,《財會通訊》2004年第11期。(編輯 園 ?。?/p>

外部審計盈余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從盈余管理的角度,以滬深2009-2013年上市公司為對象,結合管理者過度自信,研究企業財務困境。研究結果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財務困境顯著正相關,管理者過度自信程度越高,使得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越高;企業盈余管理與財務困境也顯著正相關,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越會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困境。企業財務杠桿、盈利能力和成長性都與企業財務困境顯著正相關,公司規模也與企業財務困境正相關,只是較前者相關性較弱。

【關鍵詞】管理者過度自信 盈余管理 企業財務困境

一、引言

盈余管理一直以來受到監管者的重點關注?,F有盈余管理的研究是基于代理理論與契約理論的沖突與信息不對稱,從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和監管動機等多方面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隨著對金融市場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現象無法用標準金融學解釋,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也不斷受到質疑。2002年,美國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n教授與Vemon Smith教授因在行為金融學領域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后,行為金融學開始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可,有經濟學家認為行為金融學會是未來金融經濟學研究的主流。心理學家發現,人們習慣性地表現為過度自信、過度樂觀等認知上的偏差,并且存在損失厭惡等偏好上的差異。因此,將過度自信等人的非理性因素引入到對管理者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中十分有必要,也具有更為有效的實際意義。

過度自信屬于心理學范疇。根據Gervais和Odean的研究表明,過度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自我歸因,即是人們容易將成功歸于自己,而把失敗歸于他人或者客觀的條件。Roll于1986年提出了經典的以管理者過度自信為基本特征的“傲慢假設”理論。該理論認為,管理者過度自信(或者傲慢自大)可能導致過度的接管活動,激發更多的公司接管事件的發生。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會高估成功的概率,并且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現有的知識,從而對企業的未來收益持有樂觀態度,這樣使得管理者傾向于作出非理性的行為決策。當實際經營成果沒有達到管理者預期的盈利目標時,管理者會將此歸于客觀條件或者他人,為了維護自己言行一致的形象,管理者可能通過盈余管理來達到預期的盈利目標。

Cutler、Porterba和Summers等學者發現,在經驗環境下,人們對自己的判斷一般都過于自信,過度自信導致錯誤,當錯誤出現的時候,人們會從中學習,修正過度自信,從而使自己的行為逐漸理性起來。

現有研究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財務困境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是沒有解釋相互之間的影響機理,有研究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有可能會導致企業價值的減少,這使得管理者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當企業價值減少到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程度加大,就可能導致企業財務困境。但理論界并未有清晰的認識?;诖?,本文選擇“管理者過度自信、盈余管理與企業財務困境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文獻綜述

1.管理者過度自信相關研究。

最早對管理者過度自信進行研究的Roll于1986年提出“傲慢假說”理論,并用該理論解釋企業許多并購活動影響其價值的行為。許多研究表明,專家的自信程度比一般人要高,當管理者認為自己是專家時,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斷。Landier(2009)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管理者更樂觀,并且更有可能高估自己的決策能力。也有研究表明,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會選擇更加激進的債務融資決策。Hackbarth(2004)的研究表明,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傾向于更高的債務融資,并且會采取更高的頻率發行新債,從而導致企業債務結構期限更短。國內也有學者證實了這一現象,余明桂等(2006)研究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短期債務結構有顯著地影響;姜付秀等(2009)研究認為,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投資水平以及內部擴張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傾向于采取激進的內外擴張戰略,從而有可能加大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Hribar和Yang(2010)研究發現,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容易做出樂觀的盈余預測,而當實際盈余沒有達到預測盈余時,便可能進行盈余管理。張榮武和劉文秀(2008)研究發現管理者為短期過度自信時,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大些,而長期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卻更傾向于負向的盈余管理。

2.企業盈余管理相關研究。

由于管理者與股東之間存在委托代理關系的沖突與不對稱,管理者就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诖?,管理者會依據報酬激勵的制度來調節公司盈余從而使得自己的報酬達到最大化(Healy.1985);Watts和Zimmerman(1986)研究指出,管理者為了調高報酬,更傾向于將未來的盈余轉移到現在。另外,越接近違反債務契約的公司,越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從而滿足舉債的限制性條款。Sweeney(1994)通過對比研究得出處于違約期間的上市公司更有意向進行盈余管理。也有學者研究表明,盈余管理與政治成本和資本市場動力有關聯。國外學者Teoh、Welch和Wlong(1998)通過研究季節性發行股票公司發現,這些公司在股票發行之前均會進行盈余管理,并且在發行當年可操控性應計利潤達到最大值,以后年度開始下降。Friedlan(1995)研究證實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會通過盈余管理高價發行股票。

國內學者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權再融資、保盈和契約盈余管理動機。黃新建和張宗益(2004)、雷光勇和劉慧龍(2006)、李增福和鄭友環等(2011)、章衛東(2011)等發現,我國企業在進行股權再融資的過程中會進行盈余管理獲取更多的資金;吳蓮生和薄仙慧等(2007)、張俊瑞和李彬等(2007)、朱松和陳運森(2009)等發現,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進行保盈;曹國華和林川(2011)、李增福和董志強(2011)、李增福和曾慶意(2011)等則發現企業基于契約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

基于上述文獻發現,現有盈余管理和管理者過度自信在理論上已經逐漸得到完善,但現有研究忽視了企業盈余管理和管理者過度自信行為對企業財務困境的影響,基于管理者過度自信,研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與財務困境關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研究假設

已有研究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程度導致企業價值的變化,從而最終導致企業財務困境。也有文獻表明盈余管理與管理者過度自信的關系?;诂F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管理者過度自信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程度,從而加大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

根據以上假設,本文提出管理者過度自信、盈余管理與財務困境邏輯關系模型圖。由圖可知:

(1)管理者過度自信,越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管理者過度自信導致管理者作出激進的負債行為或者擴張行為,此時如果這種行為未達到預期目標,企業就會采取盈余管理達到預期目標。

(2)盈余管理未發現,保持企業預期目標,管理者更加過度自信。由于達到可企業預期目標,基于自我歸因假說,管理者會較高程度的過度自信,導致管理者采取更高程度的激進負債行為或者擴張行為。若更高程度的激進投融資決策沒有達到管理者預期目標,企業會進行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程度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3)管理者極度自信,盈余管理程度過高,企業價值減少,出現財務困境。如此循環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程度和盈余管理的程度會達到極高的程度,這就使得企業管理者失去理性,讓企業處于極高的風險中,從而導致企業出現嚴重財務困境。

(4)修正環節。在企業陷入嚴重財務困境之前,管理者若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修正過度自信的水平,調整企業盈余管理的程度,將其均降到較低的程度,則此時的投融資行為都是比較理智的。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

本文的樣本主要來自滬深兩市2009—2013年A股上市公司。另外由于同時發行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可能直接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因此剔除同時發行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樣本選取時剔除金融類公司、數據缺失和計算盈余管理時數據不完整的樣本觀察值。最終得到5677個樣本觀察值,其中2009年733個,2010年826個,2011年1220個,2012年963個,2013年1935個。

本文相關財務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CSMAR)和銳思數據庫。

(二)變量定義

1.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

目前對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的替代變量主要有以下幾種:(1)CEO持股狀況(Malmendier and Tate,2003;郝穎等,2005);(2)相關主流媒體對CEO的評價(Hayward and Hambrick,1997;Brown and Sarma,2006;Hribar and Yang,2006;Jin and Kothari,2005);(3)企業盈余預測偏差(Lin et al.,2005);(4)企業并購的頻率(Doukas and Petmezas,2006);(5)CEO相對薪酬(Hayward and Hambrick,1997);(6)企業歷史績效(Hayward and Hambrick,1997);(7)企業景氣指數(余明桂等,2006)。

上述指標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缺陷,但是在目前并沒有更好解決方案的背景下,選擇這些變量作為替代變量是較好的選擇。因此本文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殊情況,選擇用管理層的持股情況作為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替代變量。

2.盈余管理計算。

關于計算盈余管理的模型有很多,國內實證研究中大多數學者,均是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計算公司的應計盈余管理。因此,本文也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計算公司的盈余管理。具體計算的過程如下:分行業和年度對模型(1)進行回歸,獲得模型(1)中的ɑ1、ɑ2、ɑ3的值;其次,將模型(1)中的ɑ1、ɑ2、ɑ3的值代入模型(2)中,以計算不可操控性應計數;最后,將模型(2)中計算所得的不可操控性應計數代入模型(3)中,獲得可操控性應計數(DAt),即為盈余管理的度量指標。

在上述模型中,TAt=NTt-CFOt ,其中t為年度,NT為企業經營利潤,CFO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A為期末總資產,NDA為非操控性利潤,△REVt為第t年和第t-1年主營業務收入的差額,△RECt為第t年和第t-1年應收賬款的差額,PPE是企業期末的固定資產原值。

3.企業財務困境指標。

對于企業財務困境,本文采用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奧特曼(Altman)于1968年財務危機預測模型中的“Z”計分值來衡量財務困境,其計算公式是:(0.012*營運資金/總資產+0.014*留存收益/總資產+0.033*息稅前利潤/總資產+0.006*股票總市值/負債賬目價值+0.999*銷售收入/總資產)*100。本文中的該值取自銳思數據庫,Z值越大,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越良好,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假設,本文在參照了前面學者的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DA|是企業盈余管理變量的絕對值,overconfidence是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衡量指標,參考前面學者的研究,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公司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盈利能力(ROA)、成長性(TobinQ)、會計師事務所虛擬變量(Big4)、審計師意見(Audit Opinion)。此外,還控制了行業(Indu)和年度(Year)效應的影響。其中,行業變量按照證監會行業代碼分類,除了制造業按照二級代碼進行分類外,其余行業均按照一級代碼進行分類。

本文變量定義如下表(1)所示。

四、實證檢驗分析

(一)統計性描述

表(2)是主要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由表(2)可知,Z值的平均數是4.25,中位數是2.96,最小值是-38.65,最大值是38.69,表示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衡量指數Z值還是存在較大差別的;盈余管理指標|DA|平均數是0.07,中位數是0.05,最大值是0.89,最小值是0.00,說明我國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上市公司之間也存在不同的差距;過度自信衡量指標overconfidence的平均數是-4.50,中位數是-3.12,最小值是-15.28,最大值是1.31,說明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自信;公司規模Size的平均數是22.07;資產負債率Lev的平均數是0.50,最小值是0.06,最大值是12.13,說明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存在一定的差異;盈利能力ROA的平均數是0.04;成長性TobinQ的平均數是1.54,說明上市公司的成長性較好;會計師事務所虛擬變量Big4平均數是0.04,說明所選樣本的上市公司中,越有4%的公司選擇的審計報告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屬于國際四大;審計師意見虛擬變量AuditOpinion的平均數是0.96,說明所選樣本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是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

(二)相關性分析

表(3)是研究變量相關系數表。由表(3)可知,盈余管理(|DA|)和管理者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與企業財務困境(Z)顯著正相關,初步表明盈余管理程度和過度自信水平會對財務困境的可能性有影響。在控制變量方面,盈利能力(ROA)、成長性(TobinQ)和審計師審計意見虛擬變量(Audit Opinion)與企業財務困境(Z)顯著正相關,說明盈利能力越強、成長性越高、出具的審計意見是無標準審計意見等,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越高;公司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會計師事務所虛擬變量(Big4)與企業財務困境(Z)顯著負相關,說明公司的規模越大、會計師事務所是國際四大,則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就越低。

(三)回歸結果分析

表(4)是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盈余管理和企業財務困境的多元回歸結果。由表(4)可以看出,企業盈余管理和管理者過度自信在1%的水平上與企業財務困境顯著性正相關,說明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程度越高,企業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越容易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在控制變量方面,公司規模、盈利能力和成長性與企業財務困境顯著性正相關,表明規模越大、盈利能力和成長性越高的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越大。主要是管理者過度自信,成長性較好會導致企業擴張速度加快,會加劇企業的財務困境,與前面的邏輯模型保持一致。資產負債率與企業財務困境呈顯著性負相關。

(四)穩健性檢驗

對于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的衡量,Hayward和Hambrick(1997)學者認為CEO的相對薪酬越高,說明其地位越重要,其過度自信的程度也就越高?;谇懊鎸W者的研究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擇用“前三名管理者薪酬之和/所有管理者的薪酬總和”來替代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該值越高,說明管理者過度自信程度越高。表(5)是用“前三名管理者薪酬之和/所有管理者的薪酬總和”作為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替代指標與盈余管理、財務困境關系的回歸結果。由表(5)可知,在這種情況下,盈余管理也與財務困境保持顯著正相關的關系,說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也會給企業帶來財務危機。其他控制變量與財務困境保持和前面回歸結果一直的顯著相關關系,管理者相對薪酬比例與財務困境依舊正相關,但是不顯著,表明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原回歸模型。

五、結論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財務困境顯著正相關,說明管理者過度自信程度越高,使得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就越高,企業盈余管理與財務困境也存在顯著正相關的關系,表明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越會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另外,企業財務杠桿、盈利能力和成長性都與企業財務困境顯著正相關,公司規模也與企業財務困境正相關,只是較前者相關性較弱。

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從盈余管理的角度,結合管理者過度自信,研究企業財務困境,突破了以往研究盈余管理的視角,同時豐富了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本文的意義在于:從盈余管理和管理者過度自信的非理性視角來解讀企業財務困境,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企業財務困境,從而通過對管理者團隊的優化和對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減少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余明桂,夏新平,鄒振松. 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激進負債行為[J].管理世界,2006(8).

[2] 李秉成,朱慧穎.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價值與企業財務困境的關系——基于東星集團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2(5).

[3] 何威風,劉啟亮,劉永麗.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研究[J].投資研究,2011(11).

[4] 姜付秀,張敏,陸正飛,陳才東.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擴張與財務困境[J].經濟研究,2009(1).

[5] Roll , Richard.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1986,59(2).

編輯:彭秋龍

上一篇:高校內部會計監督論文范文下一篇:平面設計審美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