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范文

2023-12-21

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范文第1篇

1 歷史文化因素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各區域的歷史人文發展迥異, 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在歷史上, 水資源豐厚的地區都極易成為經濟繁榮和文明繁盛的地區, 在農業文明的時代影響巨大;廣大的西北內陸地區, 是我國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源頭, 是封建時代前期的基本經濟區。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 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 風俗習慣的局限, 生活資料多是自己生產, 而非依靠市場交換;同時生產力不發達, 與外界聯系少, 經濟金融發展落后。以回族為例, 伊斯蘭教認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 貨幣本身不會產生任何價值, 正當的儲蓄是為了應付不時之需, 儲蓄行為無法創造價值, 所以不應該給儲蓄者提供利息;投機行為是一種“賭博”, 其違背了勤勞致富的原則, 破壞整個民族體系的公平與公正, 又衍生出未知風險, 因此回族人民基本不從事現代金融中的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活動。藏族地區牧民信仰藏傳佛教, 不信今生只信來世, 在保證生活所需的消費后, 將所有財富精力都用于宗教活動, 宗教思想限制了科技文明的傳播與推廣, 服務業人員的社會地位不高, 藏族地區普遍缺乏競爭環境與創新環境, 金融資源無法在區域內有效流通和配置, 現代金融缺乏成長的土壤。

宋代之后, 中國的政治中心東遷, 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此得到了大范圍的開發, 經濟發展水平逐漸趕超內陸地區。我國中部平原地區慢慢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為基石的中原文化。, 儒家思想強調以人為本, 重道德、講仁義, 以和為貴、以義制利。而道教的經濟倫理觀也極度強調經濟金融活動參與者必須要遵守高尚的道德標準, 不主張儲蓄轉化為投資, 不推崇財富積累, 不倡導競爭的觀念, 不利于現代經濟金融發展。久而久之, 中原地區普遍形成了小富即安, 重倫理講道德, 投資保守, 依賴傳統農業發展經濟的思想, 因此現代金融發展較穩健。

東部沿海地區在古代是蠻夷流放之地, 遠離政治文化中心, 因為海運發達, 對外聯系便利, 歐洲資本主義文明最早在東部沿海地區得以傳播, 因而東部沿海地區商業氛圍濃厚, 市場意識和開放觀念強, 有開辦實業和經商的優良傳統。以南宋時期浙東永嘉 (現溫州) 地區形成的永嘉學派為例, 該學派注重實用和創新, 講究功利, 強調務實, 這一思想主張人們的經濟活動以利為本, 無利可求的“義舉”極不明智。“事功”思想體現了有償借貸的內涵, 有償借貸的信用關系正是民間借貸的基石, 溫州人在借貸行為中的“功利思想”, 是民間金融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整個浙江人的“市場化”思維模式是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的集中體現, 極其富有超前的商業思維, 因此浙江人獲得“東方猶太”的美名。東部沿海地區普遍受功利思想影響, 商業發展繁榮, 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深厚的商業文化積淀, 共同的價值理念形成了巨大而廣泛的商業網絡, 是東部地區金融發展形成優勢的重要因素。

2 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是引發經濟差距的初始性因素。我國西部地區深處內陸, 與經濟相對落后的內陸國家為鄰, 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 有豐富的礦產、森林、草地等自然資源。東部沿海地區除了山東、河北等極少數省份外, 其余地區普遍能源與礦產資源缺乏, 特別是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西部地區資源豐厚, 種類多樣, 中國的大多數自然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但是, 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卻比資源稀缺的地區金融發展緩慢, 這與我國西部海拔高而氣溫低、氣溫變化大、干旱少雨、生態環境差有密切關系, 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較低, 阻礙了金融資源的流入和使用, 資源的使用效率低, 回報也低。

東部氣候濕潤, 水域寬廣, 更適于人類生存。東部沿海區域與日本、東盟六國、南亞諸國為鄰, 與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國隔海相望, 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心位置, 在地理位置上擁有對外貿易、對外交流的絕對優勢, 海路發達, 信息通暢。全球分布各地華僑中, 有5 000多萬來自東南沿海地區, 這些僑胞回國投資, 發展現代金融, 極大推動了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

從交通運輸成本來看, 資本的積累和現代科技的發展, 東部地區交通網絡發達, 建設速度快, 城際省際間交通運輸成本低。西部地區受氣候自然因素影響, 交通設施建設相對落后, 運輸成本高。近幾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與廣泛普及, 互聯網金融的大力發展確實為區域金融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平臺, 對現代金融發展的全方位滲透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客觀地理位置的阻滯, 克服空間距離上的障礙。

3 政策因素

在改革開放初期, 國家大力發展東部沿海地區, 提出以“效率優先”, 建設沿海為主的非均衡梯度推進區域現代化發展戰略。它使資源配置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新興工業的發展, 提高了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率, 并對全國經濟增長從而綜合國力的提高做出了貢獻。非均衡戰略實施了近30年還沒有出現東部對西部的“擴散效應”。

1990-2004年間, 我國金融資源配置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導的計劃模式, 商業銀行尚未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東中西部按各自金融基礎條件發展, 金融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提高了區域間和區域內的金融資源流動性, 大量金融資源從中西部流向東部, 形成東部的金融集聚, 中西部則由于金融資源外流而陷入低水平的均齊發展狀態, 在2005年以后東部地區金融資源流動性有所下降, 金融擴散也較緩慢。而同期西部地區資本外流現象有所好轉, 地方政府通過從地方金融機構吸納儲蓄并向國有企業傾斜配置, 吸納了一部分“回流”的金融資源, 但規模有限, 沒有形成金融集聚。

另一方面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也導致區域金融差異。財稅政策是政府達到資源配置的制度基礎, 政府用自己的方式對區域經濟結構進行設計。我國財稅投資渠道較為狹窄, 資源不夠豐富, 不規范的結算補助分配和專項撥款使用監管, 不確定性很大, 地方政府無權根據該地經濟發展的事情調整稅收政策, 自分權制改革后, 地方政府財政能力明顯下降, 嚴重缺乏獨立性和地方積極性, 不能及時調整和糾正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制度性缺陷。面對入不敷出的困難局面, 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助于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補助。但目前我國的轉移支付制度很不完善, 經常的情況是, 真正需要支援的西部地區不能得到中央資助, 而那些東部沿海地區反而能得到大量的轉移支付。

4 金融制度因素

從金融市場制度來看, 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本市場發展較成熟, 我國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金融交易所和產權交易所大多坐落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 而西部地區的金融資源則相對落后。從金融組織制度來看, 非國有金融機構大多分布在東部地區, 在吸納資金、資金高效運作方面表現良好, 而西部地區則以國有大型股份制銀行為主, 受制度限制, 不太能靈活地開展業務。國有銀行在信貸資源配置時存在所有制歧視, 所以, 區域金融制度的差異也是誘發銀行業差異的一個因素。

在信貸分配制度上, 我國銀行業對信貸資源配置時存在所有制歧視, 更多地偏好國有大中型銀行。商業制銀行大多看好東部沿海地區金融較發達市場, 加上央行在信貸分配政策上對東中西部地區存在差異, 商業銀行更傾向將央行新增的貸款規模和調劑指標大量地分配給東部沿海地區, 在增加了貸款規模地區差異化得同時, 刺激了投資消費地區差異化, 增加了資金的流動性, 進一步刺激了區域間金融差異。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金融指標寬裕, 可以將大量閑置資金投資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 獲得較大收益。而我國中西部地區, 由于資金緊張, 項目貧乏, 即便有合適的項目, 但可操作空間狹小, 技術人員實際操作經驗不足, 往往導致項目失敗, 無法獲得相應的利潤。這些因素導致我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區域之間的金融發展差異越來越大。

5 受教育程度

西部的自然資源優勢并沒有轉變為經濟優勢,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就是東部地區人力資源的絕對優勢。而人力資源的絕對優勢重要體現在, 受教育程度上,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教育水平較高, 經濟、技術基礎較好, 信息豐富且傳遞迅速。中西部地區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嚴重滯后于東部地區, 再加上人口密度小、城市分散、基礎設施落后、信息渠道少等因素, 使得中西部地區幾乎陷入了一種封閉狀態。

教育普及程度的低值化使得科研機構和人才難以在西部地區開展工作, 更談不上吸引高科技人才, 西部地區人力資源低素質狀況嚴峻與高素質人才資源缺乏的情況并存, 同時教育資源還難以與東部沿海相比。國家給予東部沿海開發區在人事、戶籍、薪資等體制上比較多的自主決定權, 是打破我國體制僵化的領先者,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積極度, 這些體制上的改革舉措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 在特區與各種類型開發區的持續升溫過程中, 東部地區引領構建了發達程度較高的人才市場。發達的東部地區將對西部內陸人才形成更大的吸引力, “孔雀東南飛”將會成為一種長期性的社會現象, 進一步加劇西部地區經濟金融發展與高素質人才供求失衡的矛盾。

另外, 受教育程度高的地區人們更加關注理財和投資, 為確保資產的保值增值, 在家庭教育中就很注重金融觀念的培養, 人們的金融意識根深蒂固。受教育程度低的地區人們很少接觸到相關金融業務, 無法接受對投資, 風險規避等熏陶, 在面對潛在資產收益和金融風險時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從而導致人們的金融活動集體出現偏差。這也是教育程度影響區域金融差異的一個非常突出的方面。

結束語

由于各地區的金融發展有其獨特的區域性特征, 區域間金融發展存在差異性是必然的, 中西部地區若不顧自身文化、地理、政策、制度、教育等實際情況, 一味照搬東南沿海地區的金融發展模式, 盲目地擴張金融規模, 則可能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 導致金融扭曲發展, 最終造成結構性失衡, 更嚴重的還有可能危及整體金融運行的秩序。各地區政府和金融部門應正視發展不均衡的現實, 因地制宜, 有效利用地區自身資源和國家政策, 選擇差異化的發展定位, 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增長模式, 引導區域間互補合作, 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和穩步增長。

摘要:學術界普遍認同我國金融存在東中西部明顯不均衡發展的局面, 本文通過跨學科進行交叉研究, 將歷史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策因素、金融制度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作為影響區域金融差異發展的外部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以期對區域金融差異深入研究進行制度設計做好鋪墊。

關鍵詞:區域金融差異,外部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 曾昭法, 王穎.金融生態系統運行效率的區域差異分析[J].統計與決策, 2017 (11) .

[2] 吳志遠.區域金融研究須注意的幾個重要問題[J].金融與經濟, 2016 (8) :79-83.

[3] 陳沙麗.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化分析[J].經濟論壇, 2017 (6) .

[4] 周治富.溫州金融改革:制度金融視角下的案例研究[J].南方金融, 2015 (4) .

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范文第2篇

1. 企業外部環境研究的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受到計劃經濟體制和當時中國的封閉性的影響, 因此對外部環境的研究起步較晚。

環境變化方面, 周曉東、項保華認為變化的環境是企業機遇與威脅的來源;環境維度度量方面, 李大元以動態性和敵對性兩個維度研究了不確定環境下的企業競爭力問題;環境視角方面, 王蘭云、張金成認為客觀、感知與塑造三種環境視角是企業成功經營的關鍵。

2. 外部環境對企業影響因素

2.1 市場供求對企業經營的作用

在市場供求影響商品市場價格、商品市場價格影響市場供求的過程中, 都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直接相聯系, 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與經營。市場供求對企業的影響和制約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1) 市場供求狀況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決策的重要依據

企業作為獨立或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全然不能脫離市場環境, 不能擺脫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因此, 企業需要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現狀及變化趨勢, 做出有利于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

(2) 市場供求關系影響企業的產品能否賣得出去和價值能否實現

如果企業了解和掌握市場供求狀況, 及其產品在品種、規格、質量、價格等方面符合市場需求, 則產品就能夠賣得出去, 價值得到實現。這就是說,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都得到了市場的承認。否則, 企業的產品將賣不出去, 價值實現不了, 企業的再生產就難以維持。

(3) 市場供求狀況和變化趨勢制約著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

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不是單一的。同時, 市場對產品的需求也不會是“一貫制”的。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要更新換代, 要調整產品結構。企業調整產品結構, 不僅要了解市場對產品的需求變化, 而且要了解市場能提供什么樣的技術、設備、原材料。所以, 市場供求狀況和變化趨勢, 是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的外在動力和根據。

2.2 價格構成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價格構成是制約企業價格行為的重要因素, 它們合理與否, 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影響企業的活力和生機。同時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價格構成是價值構成的反映。價格構成有四大要素, 即生產成本、流通費用、稅金和利潤。不同生產經營方式的企業和處于不同流通環節的價格又各有特點, 以價值構成為基礎的價格構成以及各個要素的相互關系, 是企業經濟分析和經營核算的主要內容, 是制定合理價格的根本依據, 是節約社會勞動、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客觀尺度。

2.3 消費者行為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1) 消費者需求是企業實現生產目的的根源

企業只有不斷了解消費者千差萬別而又不斷變化的需求, 才能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 實現從“以產定銷”到“以需定產”的轉變, 減少產銷矛盾, 保證企業經營的良性循環。

(2) 消費者需求是企業制定市場營銷策略的依據

市場經營活動成敗與否關鍵在于是否適應消費者需要。企業通過消費行為的研究, 以求充分理解消費者需求及其需求范圍和程度以及滿足需求的方式和途徑等, 從而制定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 利用各種可控因素, 如產品開發、定價與調價、廣告、包裝、分銷渠道等策略, 吸引顧客購買, 提高企業的市場凝聚力和競爭力。

(3) 消費者行為是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客觀尺度

測定企業市場營銷策略效果的最根本標準是銷售額和利潤指標, 而銷售額和利潤都取決于消費者對其產品接受的程度和范圍。因此, 從這個角度說, 消費者對企業所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看法與感受, 社會形象和公眾輿論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

3. 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環境不確定性是指企業決策者由于缺乏信息或者沒有能力從而不能精確地感知或評估企業外部環境的狀態或發展趨勢。環境不確定性包括三類:狀態的不確定性, 環境的客觀狀態不確定, 決策者不知道環境的組成要素將怎樣變化;影響的不確定性, 決策者沒有能力預測環境的未來狀態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反應的不確定性, 決策者沒有能力預測相應選擇決策的可能結果。

企業環境不確定性, 可以通過分析并采取一定的行動來消除對企業經營的不利影響, 提高企業的持續競爭能力, 這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4. 企業如何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措施

通過以上對企業外部環境的分析, 在企業眾多的外部環境因素中, 對企業有著共同的且日益巨大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企業預警管理、顧客和競爭。

4.1 建立企業外部環境風險的預警管理機制

由于企業外部環境風險的客觀性, 我們可以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套對企業外部環境變化風險的預警管理系統, 來監測與評價企業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 明確企業面臨或可能面臨的不利環境變動, 然后采取有效對策, 保持企業在變化的環境下不斷發展。

企業外部環境預警管理系統由預警分析與預控對策兩大任務體系構成:預警分析和預控對策。預警分析是對企業外部環境風險的識別、分析和評價, 并由此做出警示的管理活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監測、識別和診斷。預控對策, 是根據預警分析的活動結果, 及時矯正與控制企業內部管理活動, 采取有效管理活動來迎接外部環境的變化。主要包括三個活動階段組織準備、日常監控和危機管理。正確有效的預警管理活動將保持“企業良好的經營狀態”;失效與錯誤的管理活動使企業處于困境, 此時, 預警系統的直接對象指向“企業危機”, 在這種狀態下采用危機管理方式, 直至企業恢復正常狀態。

4.2 明確顧客需求

企業是為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 以滿足顧客的某種需要從而獲得利潤而生存與發展, 并且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購買力水平大大提高, 顧客不再是被動的產品的接受者。相反, 顧客才是企業產品生產的決定者, 他們告訴企業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產品, 他們對企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滿足顧客的需求”已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滿足什么樣顧客什么方面的需要”才是企業經營的真正追求和永遠探索的方向。

4.3 保持競爭優勢

產品競爭已不再是現代企業唯一的競爭方式, 現代企業的競爭戰略、競爭手段之多令人眼花繚亂, 如形象競爭、時間競爭、組織競爭、未來競爭等等難以枚舉。這種白熱化的競爭迫使企業不斷變革, 不斷尋求新的競爭方式。因此現代企業經營需具備創新的技術, 創新能力的人才, 優秀的企業文化, 卓越的品牌影響力, 打造核心技術與培養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結語

進行外部環境的研究, 可以使企業敏銳地洞察環境的變化, 保證企業經營決策的及時性;可以使企業的經營決策有扎實可靠的基礎, 保證經營決策的正確性??梢允蛊髽I具有遠見卓識, 保證企業經營決策的穩定性。因此, 企業應力求在外部環境變化時, 以內部較小的調整去適應環境的變化, 在變中求穩定求發展。做出比較穩定的符合環境和市場長遠發展趨向的決策, 保持企業經營的穩定性。

摘要:一個企業經營的好壞、效益的高低, 當然首先要看它自身的生產和管理如何, 但同時也與它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有著直接和十分緊密的關系。因此, 研究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不能不對其外部經濟環境進行一番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本文通過研究外部環境的相關理論, 闡述了外部環境對企業經營產生的影響, 并就企業如何應對外部環境風險給出了參考意見。

關鍵詞:外部環境風險,企業經營,影響,措施

參考文獻

[1] 陳林, 徐偉宣, 劉正林.企業外部環境的認知與應對[J].北京:現代商貿工業, 2000 (12)

[2] 李大元.不確定環境下的企業持續優勢:基于戰略調適能力的視角[D].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

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范文第3篇

在生產過程、勞動過程、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勞動者健康的因素,稱為職業性危害因素。由職業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稱為職業病,由國家主管部門公布的職業病目錄所列的職業病稱法定職業病。職業病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概括為三類:

1、與生產過程有關的職業性危害因素:與生產過程有關的原材料、工業毒物、粉塵、噪聲、振動、高溫等。

2、與勞動過程有關的職業性危害因素:勞動制度與勞動組織不合理均可造成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

3、與作業環境有關的職業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氣象條件,廠房矮小、狹窄,車間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二、職業危害因素存在的狀態

一般情況下,職業危害因素常以五種狀態存在:

① 粉塵:漂浮于空氣中的固體微粒,直徑大于0.1mm,主要是機械粉碎、碾磨、開挖等作業時產生的固體物形成。

② 煙塵:又稱煙霧或煙氣,懸浮在空氣中的細小微粒,直徑小于0.1mm,多為某些金屬熔化時產生的蒸汽在空氣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 霧:懸浮在空氣中的液體微滴,多為蒸汽冷凝或液體噴散而形成。煙塵和霧又稱為氣溶膠。

④ 蒸汽:液體蒸發或固體物質升華而形成。如苯蒸氣、磷蒸氣等。

⑤ 氣體:在生產場所的溫度、氣壓條件下散發在空氣中的氣態物質。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氣、氯氣等。

三、物理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噪聲 即噪音。是一類引起人煩躁、或音量過強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噪聲具有局部性、暫時性和多發性的特點。

1.1 噪聲對人的危害

隨著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建筑的發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設施(音響、空調、電視機等)的增多,環境噪聲日益嚴重,它已成為污染人類社會環境的一大公害。噪聲不僅會影響聽力,而且還對人的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有人稱噪聲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藥”。噪聲給人帶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1聽力系統。噪聲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對聽力系統的損害。噪聲作用初期,聽閾可暫時性升高,聽力下降,這是保護性反應;強噪聲作用下,可導致永久性聽力下降,內耳感音細胞遭損傷,引起噪聲性耳聾;極強噪聲可導致聽力器官發生急性外傷,即爆震性耳聾。

1.1.2神經系統。長期接觸噪聲可導致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調。出現頭痛、頭暈、心悸、耳鳴、疲勞、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定、易怒等。

1.1.3 其他系統。長期接觸噪聲可引起其他系統的應激反應,如可導致心血管系統疾病加重,引起腸胃功能紊亂等。 1.2噪聲危害防治 防止噪聲危害應從聲源、傳遞途徑和接收者三個方面來考慮。

1.2.1 控制和消除噪聲源。這是防止噪聲危害的根本措施。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解決方式。采用無聲或低聲設備代替發出噪聲的設備,如用液壓代替高噪聲的鍛壓,以焊接代替鉚接,用無梭代替有梭織布等,均可受到較好的效果。對于生產允許遠置的噪聲源如風機、電動機等,應移至車間外或采取隔離措施。此外設法提高機器的精密度,盡量減少機器部件的撞擊、摩擦和振動,也可以降低生產噪聲。在進行廠房設計時,應合理地配置聲源。

1.2.2 控制噪聲的傳播。一般有以下幾種措施:

①吸聲。采用吸聲材料裝飾在車間的內表面,如墻壁和屋頂,或者在車間內懸掛空間吸聲體,吸收輻射和反射聲能,使噪聲強度減低。具有較好吸聲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礦渣棉、泡沫塑料、毛氈、棉絮、加氣混凝土、吸聲板、木絲板等。

②消聲。用一種能阻止聲音傳播而允許氣流通過的裝置,即消聲器。這是防止空氣動力性噪聲的主要措施。消聲器有利用吸聲材料消聲的阻性消聲器、根據濾波原理制造的抗性消聲器以及利用上述兩種原理設計的阻抗復合消聲器。

③隔聲。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裝置,把聲源封閉,使其與周圍環境隔絕起來,如隔聲罩、隔聲間。隔聲結構應該嚴密,以免產生共振影響隔聲結果。

④隔振。為了防止通過地板和墻壁等固體材料傳播的振動噪聲,在機器的基礎和地板、墻壁聯結處設減振裝置,如膠墊、瀝青等。

1.2.3衛生保健措施。加強個人防護,對于生產場所的噪聲暫時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聲條件下工作時,佩帶個人防護用品是保護聽覺器官的有效措施。耳塞是最常用的一種,隔聲效果可達 30dB 左右。耳罩、帽盔的隔聲效果優于耳塞,但使用時不夠方便,成本也較高,有待改進。

對接觸噪聲的工人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聽力檢查,觀察聽力變化情況,以便早期發現聽力損傷,及時采取適當保護措施。對參加噪聲作業的工人應進行就業前體檢,凡有聽覺器官、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疾患者,不宜參加有噪聲的作業。對有噪聲的作業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如實行工間休息,經常監督檢查預防措施的執行情況及效果。

2、振動 振動(又稱振蕩)是指一個狀態改變的過程。即物體的往復運動。 2.1振動對人體的危害

2.1.1 全身振動對人體的危害

振動作用于人體后,在感覺上會引起不舒適,強烈的振動甚至不能忍受。振動可使作業能力下降,引起姿勢平衡和空間定向的障礙,影響聽力和手眼動作配合的準確度,影響注意力集中,容易疲勞,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強烈的振動會造成組織器官位移、擠壓而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沖撞性振動甚至會造成組織損傷。在長期振動的作用下,可引起周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改變、腳腿痛、下肢疲勞及感覺異常。由于前庭和內臟受振動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現臉色蒼白、冷汗、惡心、嘔吐、頭昏、眩暈、呼吸淺表、脈搏和血壓降低現象。乘暈癥是暈車、暈船、暈機癥的統稱,是全身振動中的常見病。

2.2.2 局部振動對人體的危害 局部振動對機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骨骼肌肉系統。手部肌肉萎縮,多見于魚際肌和指伺肌。手握力和手捏合力下降。肌電圖異常,呈現正銳波和纖顫波??砂l生肌纖維顫動和疼痛。 40Hz 以下的大振幅沖擊性振動可引起骨和關節改變,主要發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關節??梢姽琴|疏松、脫鈣、囊樣變、骨皮質增生;骨島形成、骨關節變形及無菌性骨壞死等變化。

( 4 )聽覺器官。振動過程往往同時有噪聲產生,振動與噪聲同時作用于人體,可加重對聽力的損害。振動對聽力損傷的特點是以 125~500Hz 的低頻部分聽力下降為主,其損傷發生在耳蝸頂部。

( 5 )免疫系統。對鏈鋸工人和局部振動病患者的調查發現,血清中白蛋白含量 下降, α 2 球蛋白、 γ 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認為振動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應的一種因素。

( 6 )內分泌系統。目前有人觀察到,振動病患者血清中緩激肽含量減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這一變化對毛細血管的結構、功能和血流速度可發生不良影響。振動還可引起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增多,甲狀腺功能低下,尿中羥脯氨酸含量增高等。

2.3 振動對人體危害的防治措施

2.3.1 預防振動的危害應從工藝改革入手,在可能的條件下,以液壓、焊接、粘接等新工藝代替鉚接;改進風動工具,采用減振裝置,設計自動或半自動式操縱裝置,減少手及肢體直接接觸振動體;工具把手設緩沖裝置;改進壓縮空氣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風吹襲。振動作業工人應發放雙層襯墊無指手套或襯墊泡沫塑料的無指手套,以減振保暖。

2.3.2 建立合理的勞動制度,按接觸振動的強度和頻率,訂立工間休息及定期輪換制度,并對日接觸振動時間給予一定限制。

2.3.3 就業前和工作后定期進行體檢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受振動損傷的作業人員也很重要。

3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以電磁波的形式在空間向四周傳播,具有波的一般特征。電磁輻射的波譜很寬,按其生物學作用的不同,分為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激光和射頻輻射;電離輻射包括 X 射線、γ射線。

3.1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

3.1.1 急性效應。急性放射損傷平時非常少見,只在從事核工業和放射治療時,由于偶然事故而發生,或在核武器襲擊下發生。

3.1.2 慢性效應。慢性放射病是在較長時間內接受一定劑量的輻射而引起的。全身長期接受超容許劑量的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照射病;局部接受超劑量的慢性照射可產生慢性損傷,如慢性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生育力受損、白內障等。慢性損傷常見于放射工作職業人群,以神經衰弱綜合癥為主,伴有造血系統或臟器功能改變,常見白細胞減少。

3.1.3 遠期效應。輻射的遠期隨機效應表現為輻射可能致癌和可能造成遺傳損傷。在受到照射的人群中,白血病、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骨癌等各種癌癥的發生率隨受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輻射可能使生殖細胞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使受照者的后代中各種遺傳疾病的發生率增高。

3.2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的防治措施

3.2.1 外防護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從時間、距離和屏蔽三個方面進行。 時間防護是在不影響工作質量的原則下,設法減少人員受照時間。

距離防護是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應盡量遠離輻射源,在操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觸摸放射源,使用自動或半自動的作業方式為好。

屏蔽是外防護應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3.2.2 內防護主要有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和個人防護三個環節。 圍封隔離是采用與外界隔離的原則,把開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間內。 應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應除污保潔,隨時監測污染。采取通風過濾的方法,使污染保持在國家規定的限制以下。

3.2.3個人防護的總原則是,應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體的行為,如飲水、進食、吸煙、用口吸取放射性藥物等。要根據不同的工作性質,配用不同的個人防護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4.高頻電磁場(射頻輻射或無線電波) 高頻電磁場也稱射頻輻射或無線電波,是指波長范圍為 1mm ~ 3km 的電磁波,包括高頻電磁場和微波。

4.1高頻電磁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4.1.1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臨床表現主要為神經衰弱綜合癥,有頭昏、頭痛、乏力、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失眠、多夢)、心悸、消瘦和脫發等。

4.1.2常伴有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癥狀:手足多汗、口干、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以副交感神經反應占優勢為其特點。

4.2高頻電磁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預防措施

4.2.1屏蔽輻射源用鋁銅等金屬板或網包圍輻射源,以吸收和反射電磁場能量。盡可能屏蔽輻射源所有部分;屏蔽表面應是閉合的,并通過接地裝置將吸收的能量變為感應電流引入地下,以防二次輻射。

4.2.2 遠距離操作操作崗位和休息地點應盡可能遠離輻射源。 4.2.3 個人防護從事微波作業的人員應配備個人防護用具。

4.2.4 醫療預防措施進行就業前和定期健康檢查,重點檢查眼晶體、血液系統和男性生殖功能。

5高溫作業 高溫作業是指在高氣溫或高溫高濕或強熱輻射條件下進行的作業,通常分為三種類型。①高溫、熱輻射作業。②高溫、高濕作業。③夏季露天作業。 5.1 高溫作業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5.1.1 體溫調節。機體在高溫環境下勞動,一方面,勞動過程使機體產熱明顯增加,勞動強度越大產熱越多;另一方面,機體不能再通過輻射熱和傳導及對流的方式散熱,反而受到環境輻射和對流熱作用。當氣溫超過體溫時,機體只能靠蒸發汗液散熱。蒸發是一種有效的散熱途徑,一般可以散發體內多余的熱量。但如果受某些條件影響,如高氣濕、低風速或著裝等,身體獲熱和產熱大于散熱,人體排出的汗液不能完全蒸發,則變成汗液流下。流下的汗液能起到蒸發散熱的作用,體內多余的熱不能及時散失而使機體產生蓄熱現象,人體不能繼續保持熱平衡,體溫可升高到 40℃ 以上。這時會發生中暑及其他變化。

5.1.2水鹽代謝。由于出汗引起體內水分和鹽的大量丟失。出汗量可作為人體受熱程度和勞動強度的綜合指標。環境溫度越高,勞動強度越大,人體出汗就越多。汗液中的鹽主要是氯化鈉,正常人一般每天攝取食鹽的總量為10 ~20g,高溫作業每天僅隨汗液排出的鹽可高達 25g 以上。故大量出汗可引起水鹽代謝障礙,而影響勞動能力,甚至造成嚴重缺水缺鹽;并導致熱痙攣。

5.1.3循環系統。高溫作業時,由于勞動和散熱的需要,體內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工作肌和皮膚,心臟負擔加重,心率明顯加快。由于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血液濃縮,粘度增加,進一步增加了心臟負荷,長期影響可使心肌肥大。

5.1.4 消化系統。高溫作業時,由于消化道血液減少,胃腸蠕動減慢,胃液、唾液減少,胃酸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表現為食欲減退和消化不良,高溫作業工人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往往高于一般工人,而且工齡越長,患病率越高。

5.1.5 泌尿系統。高溫作業時,大量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體外,同時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提高了腎臟對水的重吸收能力,因此經腎臟排出的水分明顯減少,有時只相當于身體日排出水分的 10% ~ 15% 。如果體內丟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則尿液變得濃縮,加重了腎臟負擔,尿中可出現蛋白、細胞等,嚴重者表現為腎功能不全。

5.1.6 神經系統。高溫環境中體溫調節中樞的興奮性增高,使肌肉活動減少,產熱量減少,這種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保護性反應,但由此引起的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降低和反應速度減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造成工傷事故發生。

5.2 勞動保護措施

5.2.1改善工作條件,配備防護設施、設備。

水隔熱:常用的方法有水箱或循環水爐門,瀑布水幕等;

使用隔熱材料:常用的材料有石棉、爐渣、草灰、泡沫磚等。在缺乏水源的工廠及中小型企業,以采取此方法為最佳。

采用自然通風:如天窗、開敞式廠房,還可以在屋頂上裝風帽。

機械式通風:如風扇、崗位送風。

安裝空調設備。

5.2.2 加強個人防護

個人防護用品:應采用結實、耐熱,透氣性好的織物制作工作服,并根據不同作業的需 求,供給工作帽、防護眼鏡、面罩等。

5.2.3 加強衛生保健和健康監護

從預防的角度,要做好高溫作業人員的就業前和入暑前體檢,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高溫禁忌癥者,一般不宜從事高溫作業,應給予適當的防治處理。

6 弧光輻射 焊接電弧是一種很強的輻射源,其弧光組成有: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其中不可見光包括紅外線和紫外線。

6.1弧光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1)焊接弧光的紫外線過度照射會引起眼睛患急性角膜炎,稱為電光性眼炎。這是明弧焊直接操作和輔助工人的一種特殊職業性眼病。波長很短的紫外線,能損害結膜和角膜,有時甚至侵及虹膜和視網膜。

紅外線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組織的熱作用。眼部受到強烈的紅外線輻射,會立即感到強烈的灼傷和灼痛,長期接觸可能造成紅外線白內障,視力減退,嚴重時能導致失明。此外,還會造成視網膜灼傷。

眼睛被弧光的可見光照射后,眼睛疼痛,看不清東西,通常叫電焊“晃眼”,短時間內失去勞動能力。

(2)皮膚受弧光的強烈紫外線作用時,可引起皮炎、彌漫性紅斑,有時出現小水泡、滲出液和浮腫,有燒灼感、發癢。

(3)此外,焊接電弧的紫外線輻射對纖維的破壞能力強,其中以棉織品為最甚。因光化學作用結果,可致棉布工作服氧化變質而破碎。

防護措施

(1)為保護眼睛不受弧光傷害,焊接時必須用鑲有特制防護鏡片的面罩。防護鏡片有吸收式濾光鏡片、反射式防護鏡片和變色護目鏡片等。濾光鏡片根據顏色深淺分有幾種牌號,應按照焊接電流的強度選用,見下表。

(2)為防止弧光灼傷皮膚,焊工必須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蓋等。

(3)為保護焊接工作與其他生產人員免受弧光輻射傷害,可采用防護屏。

四、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所有不溶或難溶的粉塵對身體都是有害的,生產性粉塵根據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點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 1.1 呼吸系統疾病

塵肺:在生產環境中長期吸入粉塵導致的以肺纖維化為主的一類疾病。 粉塵沉著癥:有些生產性粉塵(如錫、鋇、鐵等)吸入后,沉積于肺組織中,呈現一般異物反應,可繼發輕微的纖維性改變,對健康無明顯危害,脫離粉塵作業后,病變無進展,X線胸片陰影可逐漸消退。

有機粉塵引起的肺部病變:吸入棉、亞麻、大麻等粉塵可引起棉塵癥;吸入被霉菌、細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機粉塵可引起職業性變態反應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纖維粉塵可引起非特異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呼吸系統腫瘤:石棉、放射性礦物、鎳、鉻、砷等粉塵均可致肺部腫瘤。 粉塵性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 1.2 局部作用

粉塵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進、粘膜下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塵,久之釀成肥大性病變,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細胞營養不足,終造成萎縮性病變,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體表長期接觸粉塵還可導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膿皮病。金屬磨料可引起角膜損傷、渾濁。瀝青粉塵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3.中毒作用 吸入鉛、砷、錳等粉塵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導致中毒。

2 對于生產性粉塵有哪些預防控制措施?

粉塵危害非常普遍,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尤其發展中國家為甚,全世界大約近上億勞動者接觸粉塵危害。我國情況并不樂觀,塵肺防治工作任重道遠,必須采取強有力和效果明顯的措施。

法律措施

2.1立法和執法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塵危害、保護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條例。

2.2粉塵的職業接觸限值

1979年衛生部頒發的《工業企業衛生標準》TJ36-79中對9種生產性粉塵的最高容許濃度作了規定,1983年-1996年又增加了40項粉塵衛生標準,總共達49項。2002年4月8日衛生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02規定的粉塵標準為47項,包括時間加權平均濃度(PC-TWA)和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兩項指標,其中13項又分為總塵和呼吸性粉塵濃度,石棉又分為總塵和纖維濃度。

2.3 技術措施 用工程技術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塵危害,是預防塵肺最根本的措施。

2.3.1改革工藝過程、革新生產設備

是消除粉塵危害的主要途徑,如遙控操縱、計算機控制、隔室監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觸粉塵;采用風力運輸、負壓吸砂等措施減少粉塵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較小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為鑄型材料。

2.3.2濕式作業

為一種相對經濟又簡單實用的防、降塵措施,在考慮濕式作業時,需考慮噴霧水滴大小與捕捉塵粒能力間的關系,提高效率,節約用水,并注意水的再利用,避免污染水源。

2.3.3密閉抽風除塵

對不能采取濕式作業的場所,應采用密閉抽風除塵方法。如采用密閉塵源和局部抽風相結合,防止粉塵外溢。抽出的含塵空氣在經除塵裝置處理后排出大氣。

2.4 個人防護和個人衛生 在作業現場防、降塵措施難以使粉塵濃度降至國家衛生標準所要求的水平時,可佩戴防塵護具作為輔助防護措施。效果較好的有防塵安全帽、送風頭盔、送風口罩等,適用于粉塵濃度高的環境。在粉塵濃度低的環境可佩戴防塵口罩。

五、化學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 石油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1汽油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人直接攝入各種石油制品可發生多種中毒癥狀,受到影響的器官有:肺、胃、腸、腎、中樞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有:衰弱、嗜眠、眩暈、痙攣、昏迷。若一時吸入大量的汽油蒸氣,立即會引起嚴重的中樞神經障礙,引起特殊震顫,皮膚變青,脈搏混亂等癥狀,特別嚴重時,反射停止,膀胱和直腸麻痹,最后心臟衰竭而死。吸入的汽油蒸氣主要靠肺進行排泄,因此呼氣中帶有特殊的汽油味。汽油蒸氣的氣味人們是可以習慣的,但造成慢性中毒后,會有沉重感,頭、手、足、四肢和關節刺激性疼痛、腹瀉,繼之神經炎、貧血、咳嗽等,也會有嚴重的視覺障礙。汽油中添加的有機金屬化合物,也有神經毒害作用,有引起肺水腫、肺癌之類的危險。

1.2 柴油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柴油對皮膚、粘膜的刺激強烈,毒性近似于汽油。通過石油蒸餾獲得的不純的礦物油,對人體能造成長期疼痛的皮膚炎,特別是除對日光敏感,受光線刺激劇烈疼痛外,有時會導致皮膚癌。重質油中毒初期是興奮、頭疼、視聽錯覺等,不久便產生習慣性,有時抑郁、疲勞、耳鳴并導致腸胃障礙,知覺喪失、記憶力減退、脈搏和呼吸延滯、胸膜炎、肺水腫等。慢性中毒易造成血液異常。

1.2苯及苯系物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從人體健康的角度分析,揮發性芳烴--苯有著獨特的地位,它是極少數能致癌的烴類之一,在石油中它的含量從0.1%(原油)到16%(某些煉制產品)不等。苯的急性中毒是從呼吸道吸入產生,低至44毫克/千克的濃度慢性接觸,即可導致白血病并破壞免疫系統?,F已發現,油船工作人員長期與石油蒸氣接觸,其骨髓細胞易發生染色體畸變。因此,苯的最高接觸濃度定為10毫克/千克。

不論是原油還是煉制產品中的可能致癌物都與多環芳烴有關。原油中多環芳烴含量為0.2%一7.4%,其中致癌的多環芳烴含量比其他多環芳烴的含量小得多,但用過的廢石油產品中的多環芳烴有所增加,苯并花可增加200倍。目前認為,由于石油污染使人類自海洋環境中攝入致癌成分(如食用海產品)而誘發癌癥的可能性較小。已知某些海洋生物可以從環境中快速地積累多環芳烴,且長期儲存于體內而不排出。例如,軟體動物只有很低的或根本沒有降解多環芳烴酶的活性。已發現,在貽貝組織中多環芳烴的濃度與人為的石油烴類輸入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但海產品中的多環芳烴并非人類可能致癌的惟一來源,在許多食品如烤肉、熏制食品等中都含有這類致癌物質。由于個人生活習慣不同,每人接觸致癌多環芳烴的量有很大波動,人類從海產品中攝入致癌多環芳烴的量并不是特別高。

2 石油污染防護措施

2.1呼吸系統防護: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2眼睛防護: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2.3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2.4手防護:戴防苯耐油手套。

2.5其它: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避免長期反復接觸。

2 錳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在礦山、冶煉廠以及與錳化合物的生產、使用等有關的單位及個人, 錳中毒應引起重視。

2.1 錳的急性毒性

錳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不一, 錳蒸氣的毒性大于錳塵, 而錳塵又以自然來源的新鮮粉塵毒性較大, 錳合金粉塵的毒性按以下次序遞減: 錳, 二氧化錳, 矽錳?;衔镏绣i的價態越低, 毒性越大。錳蒸氣在空氣中氧化成為灰黑色的一氧化錳及棕紅色的二氧化錳煙霧, 大量吸入可致急性中毒; 誤服高錳酸鉀也可發生急性中毒。

2.2 錳的慢性毒性

2.2.1 錳的神經毒性 錳中毒所影響的器官主要是腦, 錳可透過血腦屏障沉積于腦部, 產生相應的神經系統受損癥狀。長期接觸較低水平的錳塵, 對神經系統可引起長期毒作用, 出現錐體外系損害的癥狀和體征: 四肢僵直, 動作笨拙, 表情舉止異常, 體征檢查出現四肢肌張力增高, 閉目難立癥等。高錳可能與癲癇有關, 還可影響智力等。

2.2.2 錳中毒在神經精神方面, 早期以神經衰弱綜合癥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 繼而出現明顯的錐體外系神經受損癥狀, 表現為帕金森氏綜合癥。

4.2.3 錳的生殖毒性 錳的生殖毒性,女工月經的經量增加、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白帶增加發病率高于對照組, 自然流產率、早產率均增多。錳中毒男工精液外觀呈均勻灰白色, 平均液化時間延長。

2.2.4 錳的肺臟毒性 錳也是一種肺毒物。在接觸氧化錳粉塵的工人中, 肺炎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增高。

2.2.5 錳的肝臟毒性 肝對錳的分布與排泄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且錳主要經膽汁排泄。

2.2.6 錳的心血管毒性 錳有心血管毒性, 可引起動物心肌的興奮與收縮分離,以致心臟收縮功能降低; 而且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的興奮收縮偶聯阻滯, 引起低血壓。

2.3防護措施和個人防護用品:

嚴加密閉,提供局部排風設施和全面通風設施。 禁止明火、火花、高熱,使用防爆電器和照明設備。

穿防透氣型防毒工作服,戴防化學手套和安全防護眼鏡。提供淋浴設施。屬于粉塵。

工作場所禁止飲食、吸煙。

及時換洗工作服。濃度超標時,佩戴過濾式防塵口罩。

3酸堿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 3.1酸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

3.1.1對皮膚、粘膜等組織有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

3.1.2 對眼睛可引起結膜炎、水腫、角膜混濁,以致失明; 3.1.3 引起呼吸道刺激癥狀,重者發生呼吸困難和肺水腫;高濃度引起喉痙攣或聲門水腫而死亡。

3.1.4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的燒傷以至潰瘍形成。嚴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痙攣和聲門水腫、腎損害、休克等。慢性影響有牙齒酸蝕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硬化。

3.2安全措施

3.2.1密閉包裝,并貯于干燥通風處。

3.2.2與食用化學品、堿類、還原劑、易(可)燃物分儲。 3.2.3注意個體防護,嚴禁身體直接接觸。 3.2.4皮膚(眼睛)接觸,用流動清水沖洗。 3.3堿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 3.3.1具有刺激和腐蝕性。

3.3.2粉塵或煙霧會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蝕鼻中隔; 3.3.3皮膚和眼與堿性物質直接接觸會引起灼傷;誤服可造成消化道灼傷,粘膜糜爛、出血和休克。

3.4防護措施

3.4.1呼吸系統防護:必要時佩帶防毒口罩。

3.4.2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3.4.3 防護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3.4.4 手防護:戴橡皮手套。

3.4.5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4 二氧化硫對人體的危害

1、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當其通過鼻腔、氣管、支氣管時,多被管腔內膜水分吸收阻留,變成亞硫酸、硫酸和硫酸鹽,使刺激作用增強。

2、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的聯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一起進入人體,氣溶膠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帶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當懸浮顆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鐵等金屬成分時,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霧,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霧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約強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動物實驗證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加強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聯合作用下,動物肺癌的發病率高于單個致癌因子的發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進入人體時,血中的維生素便會與之結合,使體內維生素C的平衡失調,從而影響新陳代謝。二氧化硫還能抑制和破壞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質的代謝發生紊亂,從而影響機體生長發育。

2、防治措施

2.1個人防護

首先,應加強勞動保護及安全生產的教育。

2常規處理SO2 方法 在注意工人個人防護的同時,應采取有效措施處理SO2 煙氣。

預防措施主要有:生產和使用場所應加強通風排毒,車間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不應超過國家規定的允許濃度。

有明顯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疾病者,禁止從事與二氧化硫有關的作業。 臭氧對人類的危害

低濃度的臭氧可消毒。一般森林地區臭氧濃度即可達到0.1ppm) 但超標的臭氧則是個無形殺手!

它強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腫痛、胸悶咳嗽、引發支氣管炎 和肺氣腫;

臭氧會造成人的神經中毒,頭暈頭痛、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

臭氧會對人體皮膚中的維生素E起到破壞作用,致使人的皮膚起皺、 出現黑斑;

臭氧還會破壞人體的免疫機能,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病變,加速衰老, 致使孕婦生畸形兒;

而復印機墨粉發熱產生的臭氧及有機廢氣更是一種強致癌物質,它會引發各類癌癥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臭氧和有機廢氣所造成的危害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有效地防止臭氧污染的方法:

1、對外排的廢氣推薦采用水簾柜+生物濾塔處理工藝

水簾柜以去除漆霧污染為主,生物濾塔以去除有機溶劑污染為主。如果沒有條件設置水簾柜,生物濾塔則是必要的,可同時兼顧去除漆霧和有機溶劑。有機廢氣的生物處理工藝適宜于小風量、低濃度、間歇使用場合,投資少,運行成本低,適用于汽修廠、4S店、鈑金廠等場合的有機廢氣處理。

2、密閉設計,強化通風

對噴漆房盡量采用密閉設計,并采用強制排風,降低室內有機溶劑濃度,防止有機溶劑的無組織漫延和排放。通風量的設計應滿足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標準要求。

一氧化碳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1.中樞神經系統損害

輕度中毒表現為頭痛、頭昏、四肢無力、惡心嘔吐、輕度意識障礙等;中度中毒表現為淺至中度昏迷;重度中毒意識障礙達深昏迷或去大腦皮層狀態,如CO濃度極高時,可使人迅速昏迷,甚至“電擊樣”死亡。

2.其他損害

除中樞神經系統病變之外,急性CO中毒尚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如肺水腫,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周圍神經病變(多為單神經損害),皮膚水皰或紅腫,身體擠壓綜合征(包括筋膜間隙綜合征和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極少部分患者可合并腦梗死或心肌梗死。

3.遲發腦病

部分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蘇醒后,經2~60d的“假逾期”,又出現一系列神經精神癥狀,稱為遲發性腦病。精神及意識障礙表現為智能減退、幻覺、妄想、興奮躁動或去大腦皮層狀態;錐體外系障礙表現為震顫、肌張力增高、主動運動減少等帕金森氏綜合征表現;錐體系損害表現為偏癱、小便失禁、病理征陽性;大腦皮層局灶性功能障礙則表現為失語、失明、失寫及繼發性癲癇發作等。

二、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佩帶自吸過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帶空氣呼吸器、一氧化碳過濾式自救器。

眼睛防護:一般不需要特別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睛。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一般作業防護手套。

其它:工作現場嚴禁吸煙。實行就業前和定期的體驗。避免高濃度吸入。進入罐、限制性空間或其它高濃度區作業,須有人監護。

氮氧化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較難抵抗感冒之類的呼吸系統疾病,呼吸系統有問題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會較易受二氧化氮影響。

急性氮氧化物中毒主要損害靶器官為呼吸系統。根據臨床表現分為:

1.急性輕度中毒 一般在吸入氮氧化物幾小時至72h潛伏期后,出現胸悶、咳嗽、咳痰等,伴有輕度頭痛、頭暈、無力、心悸、惡心、發熱等癥狀;眼結膜及鼻咽部輕度充血及肺部有散在的干啰音。胸部X線片可見肺紋理增強,或肺紋理邊緣模糊。血氣分析:呼吸空氣時,動脈血氧分壓可低于預計值1.33~2.66kPa(l0~2OmmHg)。

2.急性中度中毒 有呼吸困難,胸部緊迫感,咳嗽加劇,咳痰或咳血絲痰,常伴有頭暈、頭痛、無力、心悸、惡心等癥狀,并有輕度紫紺。兩肺有干啰音或散在濕啰音。血白細胞總數增高。胸部X線片可見肺野透亮度減低,肺紋理增多、紊亂、模糊呈網狀陰影;或有局部或散在的點片狀陰影,或相互融合成斑片狀陰影,邊緣模糊。血氣分析:在吸低濃度氧(小于50%)時,才能維持動脈血氧分壓大于8kPa(6OmmHg)。

3.急性重度中毒 出現下列臨床表現之一者為重度中毒。

(1)肺水腫:呼吸窘迫,咳嗽加劇,咳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明顯紫紺。兩肺可聞干濕啰音。胸部X片可見兩肺滿布密度較低、邊緣模糊的斑片狀陰影或呈大小不等的云絮狀陰影,有的相互融合成大片狀陰影??砂橛袣庑?、縱隔氣腫等并發癥。血氣分析:在吸入高濃度氧 (大于50%)的情況下,動脈血氧分壓小于8kPa(60mmHg)。

(2)昏迷或窒息。

(3)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ARDS)。

4.遲發性阻塞性毛細支氣管炎 在吸入氮氧化物氣體,無明顯急性中毒癥狀或在肺水腫恢復階段后2周左右,突然發生咳嗽、胸悶,進行性呼吸困難,明顯紫紺。兩肺可聞干濕啰音或細濕啰音。胸部X片可見兩肺滿布粟粒狀陰影。

長期接觸低濃度 (超過最高容許濃度)的氮氧化物,可引起支氣管炎和肺氣腫。

預防

1.改革工藝過程,盡量密閉化生產,加強通風排毒設備,便車間空氣中氮氧化物濃度在國家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以下。

2.定期檢修設備,減少跑、冒、滴、漏現象發生,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

3.加強個人防護意識,如根據需要戴好送風式防毒面具等。

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范文第4篇

1.1監測設備因素

噪聲監測設備因素影響噪聲環境監測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 檢測設備儀器儀表是否按照規定校準, 設備檢測靈敏度是否滿足檢測需求。二是, 檢測設備是否老化, 在操作過程中是否存在不當行為或者是設備運行過程中由于老化造成儀器儀表的不準確。例如, 測量設備電壓不穩定, 低于額定功率或者誤操作造成震動影響儀器儀表的記錄。三是, 監測設備使用人員操作是否得當。是否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測量設備的及時調整。

1.2監測點和時間段因素

監測點和監測時間段對噪聲環境監測起到關鍵性作用。一方面。噪聲環境監測過程中監測點如果設置不對, 對噪聲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會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在企業和城市噪聲污染測定過程中, 如果測量點與測量對象之間存在遮擋物體或者測量點周邊建筑較多造成反射時, 測量數據偏差較大;此外測量點還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例如在測量街道噪聲時, 如果測量點街道噪聲最大位置, 街道噪聲的代表性無從體現。另一方面, 檢測時間段要遵從生產生活規律, 不能簡單盲目以白天黑夜為界限, 對工廠噪聲監測時要掌握工廠實際生產時間, 而不能以某一時間段為基礎作為檢測實際。檢測時間對檢測影響突出表現在道路噪聲監測, 如果按照噪聲標準時間進行檢測, 則與實際的車輛噪聲監測結果偏差較大。

1.3小環境因素

噪聲環境測量中小環境也是影響測量結果的重要因素。小環境主要是指測量儀表儀器周圍的環境, 包括地面震動、風聲等。地面震動主要是人為因素, 在測量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地面針對對測量設備測量數據的影響, 而風聲是自然因素, 風在噪聲測量時是必不可免的, 風會噪聲測量儀器的震動, 造成指針晃動影響測量結果。

2提升噪聲環境監測影響準確性方法

2.1提高噪聲設備測量準確度

噪聲監測設備在使用之前必須要進行校準工作, 校準器選擇和校準操作要符合《聲級計電聲性能及測量方法》等規定, 聲學效果不能大于1.5d B。一旦偏差過大, 應該重新進行校準和測量。另外, 噪聲設備要進行定期的維護和更新, 要對測量工具儀器儀表準確度和靈敏度進行定時的維護, 對電壓等重要部件進行維護, 同時注意測量設備的更新工作, 保證測量數據的穩定性和實用性。測量設備安裝人員可以根據現場實際情況, 針對小環境等影響因素, 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噪聲測量設備的準確度, 例如可以通過無衰減屏蔽傳輸電纜進行隔離。

2.2合理設置監測點和監測時間

合理布置監測點要求監測點選擇要符合相關的噪聲環境監測規定也要符合噪聲監測工作實際, 對噪聲監測人員對不同噪聲了解程度和地形地貌要求比較高。監測點設置必須要合理, 要盡量避開噪聲監測點和監測聲源遮擋物, 同時要避免周圍干擾源和可能存在的回聲干擾。對工廠穩態噪聲進行測量時, 監測點選擇較為簡單, 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存在的干擾源, 如監測點要盡量避開草叢和燈光, 防止草叢和燈光中小蟲聲引起的噪聲污染。合理設置監測時間監測時間必須要符合生產生活規律, 同時還要排除特點時間段。例如, 在工廠監測過程中, 很多企業并不是作為單獨企業存在, 而且生產并不一定會是白天, 因此在測量時間段時, 既要選擇工廠實際開工時間, 同時還要盡可能避開周邊廠區工作時間以及人流較大時間段, 人流較大時間段主要是吃飯時間以及上下班時間。

2.3克服小環境影響

克服小環境影響, 主要是測量設備環境, 對測量設備自然小環境, 例如風、雪、雨等, 要選擇適當時間進行測定, 在風、雪、雨且量級較大時要停止測量。風聲在噪聲測量中最為常見, 因此, 在有風時要根據相關規定進行測量判斷, 風量級較大要停止監測, 在微風狀態下, 要做好聲學校準工作。還可以加入防風罩等;而對人為小環境要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隔離, 在安裝和校準過程中要避免地面震動和儀器震動。同時在后期的噪聲數據資料收集和整理過程中, 對小環境影響因素進行及時分析和排除。

3結語

噪聲環境監測的可靠性提高要從設備設施、監測點、監測時間以及小環境等多方面入手, 隨著我國對噪聲環境污染重視的不斷提高, 噪聲環境投入力度的加大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加快, 噪聲環境監測水平和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摘要:噪聲監測是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對噪聲污染的重視以及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 噪聲監測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噪聲監測是預付噪聲污染的可靠武器, 是治理噪聲污染的數據來源。本文分析了噪聲環境監測過程存在的影響因素, 并針對性提出提升噪聲環境監測數據準確度和可靠性的方法。

關鍵詞:噪聲,環境監測,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 邱春曉.奎屯市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3 (04) .

[2] 肖偉民, 李林凌, 劉磊, 張斌.城市公交車定置噪聲測試與特征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 2012 (04) .

[3] 劉君俠.城市公交車廂內噪聲監測與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 2012 (01) .

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范文第5篇

1 環境監測具體要求

在進行環境監測的時候,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第一, 對環境監測因子要實行全過程的監測, 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環境監測的質量。全過程監測主要需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內容: (1) 是對環境布點進行優化; (2) 對采樣樣品進行保管和貯存; (3) 對采集的樣品進行有效的實驗室分析同時進行相應的質量控制; (4) 對實驗室分析結果進行正確的數據處理, 及時上報準確無誤的監測數據; (5) 做完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之后還需要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這五個方面的工作將會直接影響到環境監測質量的好壞, 因此對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認真對待, 從而確保環境監測的質量。第二, 在進行環境監測的時候, 需要進行全站式的管理。這就需要對各級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都分配具體的任務, 每個工作人員都有各自需要管理的內容, 站領導從質量目標方面協調具體的工作, 從而保證環境監測總目標的實現。第三, 進行環境監測, 需要全員參與。不僅技術工人要努力, 各級領導和管理干部也都要貢獻自己的力量。

2 環境監測質量的影響因素

2.1 監測技術

在進行環境監測的時候, 采用的監測技術還不夠完善, 主要包括:其一, 新的監測技術沒有建立與其相關的質量控制方式, 例如:有機物監測技術的應用;其二, 在自然環境中, 有一些新的領域需要對其進行檢測, 但是沒有相應的技術和設備, 這樣就沒有辦法對監測的質量進行管理;其三, 在進行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時候, 采用的科學技術比較少, 并且還有很多比較先進的信息技術產品沒有應用到實際監測中。

2.2 監測人員綜合素質影響

在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過程中, 由于其具有工作量大、人手少, 并且經費不足的問題, 這樣監測人員就有非常繁重的工作任務, 并且業務的范圍和量也在快速的增長, 從而就造成人們沒有高度的重視質量。同時,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 在進行質量控制的時候, 人們普遍比較重視實驗室質量控制, 而忽視環境樣品采樣現場的監測質量管理工作, 不選取一些極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監測信息比如采樣現場氣象參數以及現場的環境分布圖等, 實驗室內的數據就容易失真, 沒有較高的使用價值。所以一定要提高監測人員的素質。

2.3 采樣質量的影響

在對環境進行監測的時候, 為了確保環境監測的質量, 那么就一定要保證采樣的質量不會受到影響, 因為采樣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影響采樣質量的因素有很多, 不僅包括采樣容器的材質、采樣的深度和厚度以及采樣的時間, 還包括樣品的儲存方法等。比如說在分析水樣中石油類的含量時, 不能用塑料容器來采集水樣, 因為塑料容器能吸附石油類, 從而影響分析的結果, 最好是采用玻璃容器來進行存儲。

3 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的處理方法

3.1 加大建設資金的投入, 提高環境監測能力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 在我國環境監測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 所以作為環境保護的有關部門, 一定要運用這一優勢特征, 積極主動的爭取配套資金, 并且適量的增加監測設備, 還要處理好環境監測站點遇到的各種困難。同時在我國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水資源污染嚴重的現狀, 所以各級的監測站要對飲用水有機物進行分析, 隨后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規劃和建設。與此同時還要不斷的完善環境應急監測技術體系, 并且還要配置齊全監測設備, 從而就能夠很大程度的提高環境監測能力的質量。

3.2 建立健全質量保證制度

在進行環境監測的時候, 要想保證環境監測的質量, 那么還需要對監測部門的工作規范和相應的質量監控進行明確地規定, 從而不斷健全監測部門的質量保證制度。在進行環境監測的過程中, 對監測人員的設定、儀器設備的使用以及監測方法的選擇, 都要有細致的記錄。在進行環境監測的過程中, 對于進行環境監測的布點、采樣以及綜合分析等, 都要有充分的依據和解釋, 這樣才能使監測的結果更準確, 從而使得環境監測的質量能夠得到不斷的提高。

3.3 加強監測能力建設, 培養監測人才

在進行環境監測的時候, 由于監測的對象比較復雜, 并且采用的是現代化監測技術, 所以對監測人員有很高的要求, 不僅需要很高的業務素質, 還要具有敬業精神。同時由于監測質量的基礎是監測能力的建設, 而能力建設中監測人員素質是重要的部分, 所以一定要培養監測人才, 并且提高監測隊伍的整體素質。

首先要對監測人員進行上崗前技能培訓, (取得相應的上崗資格) 以及繼續教育, 力求讓他們掌握比較豐富的業務知識和技能, 從而更好提高監測的質量。

然后要嚴格的按照國家規定的環境監測標準進行建設, 并且努力的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同意, 特別是在政策、資金、人才隊伍等方面。同時還要增加各種環境監測儀器設備, 也要有比較充足的物資, 從而就能夠促進環境監測工作向前不斷的發展和壯大。

4 結語

現階段, 我國的社會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這樣就使得環境質量在不斷的下降, 并且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 從而就促使質量問題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所以一定要加強對環境的監測, 并且還要保證監測的質量,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人們健康舒適的生活。

摘要:在全球范圍內, 環境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 而環境監測質量是確保監測數據準確性、精密性的基本前提, 所以一定要提高環境監測質量?;诖? 本文主要對環境監測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其處理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環境監測質量,影響因素,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揮, 張琳《淺談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控制問題》[J], 《建材發展導向》2013 (18) :95.

[2] 楊健華.提高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的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 (3) :11-13.

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范文第6篇

1 項目危險物質風險識別與分析

液體化工碼頭及倉儲所涉及的液體化工品所涉及的液體化工品種類較多, 其中大部分為易燃、易爆物質, 部分化工品具有一定毒性。通過對液體化工產品性質的閃點、沸點、爆炸極限、危險性類別、火災危險性分類、毒性分級進行分析, 通過比較, 篩選出火災爆炸的對象, 確定有毒物質泄漏的對象, 從而以所篩選的液體化工品確定相應的最大可信事故進行環境風險預測與評價。

2 生產過程風險識別與分析

在碼頭運輸和貯存化學品過中風險識別主要有化學品儲罐和各種輸送泵潛在風險分析、輸送化學品管線風險分析、輸油臂 (軟管) 風險分析、卸船操作風險分析、貨輪海上泄漏化學品風險分析等方面。其中, 化學品儲罐和輸送泵存在的風險種類多和危險性大, 其主要包括儲罐和泵泄漏、化學品氣體泄漏、火災爆炸及各種裝置損壞等;輸送化學品管線風險分析包括通過比較分析這些風險存在的危害性大小, 確定生產過程中最可能產生火災爆炸和有毒物質泄漏的環節。

3 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源項分析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2004的定義, 最大可信事故指在所有預測的概率不為零的事故中, 對環境 (或健康) 危害最嚴重的重大事故。而重大事故是指導致有毒有害物泄漏的火災、爆炸和有毒有害物泄漏事故, 給公眾帶來嚴重危害, 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在液體化工碼頭和倉儲的風險評價中, 最大可信事故的確定包括以下方面:管道運輸的最大可信事故、儲存區的最大可信事故和碼頭系統的最大可信事故。從以往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 石化行業貯存系統事故占總事故的20%~30%, 事故概率較高, 且貯存系統危險物料存量遠大于生產系統危險物料的量, 事故發生時對環境造成的風險大于生產系統, 對于幾個評價因子而言, 選擇貯存系統的事故作為最大可信事故的重點。事故概率可以通過事故樹分析, 確定頂上事件后用概率計算法求得, 采用事故樹 (FTAA) 分析方法, 計算罐區液體化工品火災爆炸發生的概率及泄漏概率。最大可信事故源項是對所識別選出的危險物質, 在最大可信事故情況下的釋放率和釋放時間的設定。事故發生具有隨機性, 服從一定的概率分布, 最大可信事故的設定是在大量統計資料基礎上的一種合理假設。通過計算, 確定最大可行事故, 為環境風險預測提供基礎數據。

4 倉儲區火災爆炸影響分析

可燃或易燃泄漏物若遇明火將會引發火災, 發生次生災害, 火災燃燒時產的煙氣為伴生污染物, 將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發生火災時, 一方面對著火點實施救火, 同時應對周圍設施噴淋降溫, 倒空物料?;馂氖鹿蕠乐囟胧┎划敃r, 可能引起爆炸等連鎖效應, 罐區可能發生多米諾效應從而引起重疊事故。此時, 應對相關裝置緊急停車, 盡可能倒空上、下游物料。在積極救火的同時, 對周圍裝置及設施進行降溫保護。這一過程中將有燃燒煙氣等伴生污染物和消防污水的次生污染物產生。因此, 項目建設前應該對火災爆炸影響進行預測評價和分析, 提出相應的對策預防該事故的發生。

5 有毒液體化工品泄漏對環境影響分析

有毒化工品泄露會在大氣中擴散, 其濃度如果超過了短時間接觸濃度和半致死濃度范圍, 對所在區域的居民、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 必須選擇一定的泄漏量, 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 進行環境風險預測, 確定可能影響的范圍, 從而提出可靠的環境保護措施, 建立切實可行的風險應急方案, 確保受影響區域生態環境不受到危害。

6 風險管理

人為因素往往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嚴格管理, 做好人的工作是預防事故發生重要環節。主要內容包括:加強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主動性;操作人員要進行崗位系統培訓, 熟悉工作崗位責任、規程, 加強崗位責任制;嚴格遵守開、停工規程;對事故易發部位、易泄漏地點, 除本崗工人及時檢查外, 應設安全員巡查;嚴禁明火, 如需動火, 應按照規章申辦動火批件, 并應有嚴格安全措施, 經檢查可行動后方可動火;施工、設備、材應按規章進行認真的檢查驗收。設計、工藝、管理三部門通力合作, 嚴防不合格設備材料蒙混過關。必須強調管理工作對預防事故的重要作用, 工廠設計、工藝設計和工藝控制監測等都必須納入預防事故的工作中。提高自動化水平, 保證裝置在優化和安全狀態下進行操作。

7 應急預案

對于重大或不可接受的風險 (主要是化工品泄漏、火災爆炸造成重大人員傷害等) , 制定應急響應方案, 建立應急反應體系, 當事件一旦發生時可迅速加以控制, 使危害和損失降到盡可能低的程度。根據導則要求, 相關環境保護應急預案內容包括應急計劃區、應急組織機構、預案分級響應條件、報警和通訊聯絡方式、應急環境監測、搶險和救援控制措施、人員緊急撤離和疏散計劃、事故應急關閉程序等。

8 結語

通過對液體化工碼頭及倉儲的液體化工品進行化學性質分析, 進行環境風險識別, 確定最大可信事故, 通過風險預測確定影響范圍, 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 可以達到降低危險和減少公害的目的。

摘要:本論文通過對液體化工碼頭及倉儲進行風險識別和源項分析, 確定最大可信事故, 提出減少風險的事故應急措施, 為建立適宜的應急預案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化工碼頭,倉儲,環境風險,源項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偩?石油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 (HJ/T89-1997) , 1997.

上一篇:舞蹈比賽獲獎感言范文下一篇:團知識講座演講稿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