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市長治理城市分析論文范文

2023-09-29

市長治理城市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1 河道地理性分析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以及修復之前, 首先要對河道內的各方面條件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檢測, 不但能夠得到河道的各方面數據, 還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對岸邊的一些安全措施進行修繕, 做好河岸的防洪措施, 并按照區域內的地質條件來對防護的范圍進行確定, 合理的運用不同的防護材料, 使它們能夠更大程度的發揮作用, 對河道水質資源的自凈化能力做出詳細的分析, 并按照分析的結果來確定城市河道內水質資源的污染速度, 以及河道水流自動凈化的速度。根據這些數據, 制動出一套完善的河道治理體系, 不斷的開發最新最有效的治理技術, 與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 使河道的治理得到更加可觀的作用, 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保障。

2 綜合治理城市河道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 需要做出現代化、科學化的規劃以及合理的布局。一個良好的規劃設計需要按照河流的支流數量來建立多目標體系, 做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治理, 要對河道內的水流修復技術以及治理工作加以重視, 根據河道內的一些特殊情況、受到損壞的程度以及容易出現的各方面問題, 再結合河道區域內的地理、地貌以及水文等方面的因素, 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到河道的治理工作中, 加強對河道的治理以及修復工作。與此同時, 還要確保排水、排污以及防洪設施的質量。讓城市河流更好的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實現對多方面的聯合整治, 讓河流的治理以及修復工作得到更大的改善, 使海綿城市建設在河道的治理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3 治理河道具體措施

3.1 打造生態濕地

按照城市內的河流數量, 對河流數量較多的區域可以建設一個人工生態濕地, 將濕地內的水流深度控制在二十到四十厘米, 加大植物的鋪設密度, 按照植物的特征, 當污水淌過植物表面的時候, 植物的根部會對污染物進行攔截與吸附, 能夠有效的提高水質資源的修復能力。

3.2 改造河道生境

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 要想使河道的治理起到有效的作用, 就必須要對河道內影響治理工作的各方面因素進行改造??梢詫χ卫韰^域內的河道進行開挖以及疏擴, 根據河道內植物的生長特性, 對河道內的地形進行改造, 開闊一個新型的河底型態。河水與河岸交接的地方, 可以按照坡度的大小來進行修繕, 可以建設小型的淺灘、島嶼或者生態濕地。

3.3 構建生物多樣性

(1) 要想加強對河道的治理效果, 就必須要做好河道內動植物的種植與投放, 創建一個完整的河道生態環境。讓生態環境中具備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動物, 對河道水內以及河岸的動植物進行合理分配, 盡可能的選用吸收能力強, 生存能力強的動植物, 使它們能夠對水質資源的凈化做出貢獻。需要按照河道水位的變化程度來種植不同階級不同能力的植物, 種植成條形或者方形的形狀, 進而使河道邊岸有一個變化有序的水岸線, 使河道的治理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2) 河道內種植的植物可以根據它們的作用來進行選擇, 結合區域內的各方面條件, 合理的運用常綠植物、冬季綠植物以及夏季綠植物。在水里種植的植物需要選擇除污能力強的植物, 比如黑藻、苦草以及金魚藻等, 浮出水面的植物可以選擇睡蓮或者萍蓬草等, 超出水面的植物可以種植香蒲或者蘆葦等。爭取打造一個春夏秋冬四季常綠的濕地環境, 在水聲植物種植完成后, 還要按照水生動植物的生物鏈關系, 合理的對河道內投放有益生態環境的水生動物, 為了促進水質的凈化, 河道內可以投放河蚌、螺等沉在河底的生物, 能夠有效提高河道的水質凈化能力, 以自然生物來治理自然環境, 讓河道生態的治理工作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4 景觀綠化

海綿城市的建設很大程度的推動了河道的治理工作, 使城市的河道變得更加美觀, 再結合城市建設的相關區域, 使社區以及商務活動方面都具備生態化的特征。需要在河道周邊建造森林公園、體驗園以及在岸邊種植樹木等, 還要根據樹葉的顏色、樹干的高低以及不同季節的不同狀況來對它們進行栽種, 打造出一個完美的河道風景, 使城市內的綠化面積得到提升, 還能夠使空氣得到凈化, 進而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

5 建設海綿城市的必要性

(1) 海綿城市建設是國內建設行業的新型理念, 能夠給城市內的排水、給水、保存及運用雨水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 代替了傳統的建設模式。建造一個完善的綠色設施, 加強對雨水以及洪水資源的利用, 進而推動城市內的河道水流、公園、道路、綠地、小區以及廣場對雨水的滲透能力、存儲以及凈化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 可以使河道存在的問題得到顯著的緩解, 并且能夠對治理河道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而使綠地、建筑、以及道路等設施對雨水的蓄滲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此外, 通過改變以前快速排除的方式, 不僅可以保護城市環境, 而且還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目前所面臨的池塘、濕地、以及湖泊等生態問題, 通過合理的利用自然植被、生物凈化等修復方法, 能夠使城市建設期間對環境的破壞顯著下降, 這會對生態保護提供很大幫幫助。

結束語:就目前來看, 海綿城市建設屬于一種新型建設模式, 而且它需要運用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為推動城市化進程提供屏了很大幫助, 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提升環境質量, 逐漸使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對治理河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起到有效的緩解作用。

摘要:海綿城市建設應用于河道治理, 能夠使城市河道內的水質更加清澈、污染率降低, 擴大綠色濕地面積, 改善河道環境, 優化河道內的生物結構, 完善河道建設, 使河道得到綜合治理。解決目前城市建設嚴重擠占河湖水生態空間、濕地、水災害嚴重化、水生態惡化等問題, 為城市有一個優質的河道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河道治理

參考文獻

[1] 王磊, 龔葉明.淺析城市生態性河道景觀規劃設計[J].智能城市.2017 (07) :20-20.

[2] 吉南.城郊景區河道景觀設計的地域特色運用實踐[J].中國園藝文摘.2017 (08) :38-38.

市長治理城市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導讀:城市環境治理就是各類治理主體對城市環境公共事務進行合作參與、多元化管理的過程或狀態,城市環境引入“治理”,演化為“城市環境治理”的新概念,可以改變我們長期以來對城市環境管理作用與方式的傳統理解,同時也可以使我們通過“城市環境治理”作用實現城市環境管理作用方式的根本轉變。

“城市環境治理”作為一種被學界認可的科學概念,其時間并不太長,但自“城市環境治理”概念誕生以來,其獨特的作用與社會效應越來越顯現與突出,而中國上海世博會的城市發展理念,在獲得廣泛認可的同時,亦進一步加速了城市環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步伐。本文藉此在綜合大量文獻基礎上,嘗試勾畫轉型期城市環境治理的涵義及其理論框架研究。

一、城市環境治理的內涵特點

(一)城市環境治理的涵義

1、從“管理”到“治理”

諸多文獻顯示,城市治理興起于20世紀70、80年代,但城市環境治理的興起要早于城市治理。城市環境治理工作的發展緩慢,道路艱辛,然而其重要性在城市治理的所有工作內容中居于首位。城市環境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治理、城市管理及城市發展密切相關。國外諸多城市的發展表明:從“管理”到“治理”是當今世界應對城市環境發展的基本趨勢。

2、從“協調”到“雙贏”

城市的本義是具有一定地域界限的、大量以非農職業為主的異質性居民聚居的社會組織形式,這里的城市是指法定的各類大中小城市;環境的本義是指周圍所在的條件,即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條件,這里的環境強調的是城市環境,是指影響城市人類活動的各種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治理的本義是指統治、管理與處理,這里的治理不是統治或管理,而是善治與良治,被賦予新的時代涵義。

(二)城市環境治理的范疇

城市環境治理既是一種公共治理,也是一種區域治理。理解和應用城市環境治理的概念,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環境治理的特點

城市環境治理是一種新的現代環境管理,集中體現在治理主體多元性、治理權力非壟斷性與治理方式民主性等方面。城市環境治理與城市環境管理的根本區別是市民社會的參與,即政府與市民社會、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的互動過程。城市環境治理注重的是過程,而非單純結果,亦即各類主體集體實現環境治理目標的過程。

2、城市環境治理的核心

在適時合理遵循城市生態環境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城市人”健康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正確處理城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城市資源環境經濟復合系統中,人處于主導一方,人類的經濟活動對城市環境質量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城市環境治理的本質

改進和影響“城市人”的環境經濟行為,創新城市環境管理模式,轉變城市經濟發展方式,積極協調各方利益;在城市生態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發展經濟,達到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滿足城市居民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仍能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與質量。

4、城市環境治理的動力

之所以要實行城市環境治理,其動力一方面來自于內部的政府、市民與市場之間的張力,另一方面來自于外部的宏觀環境的壓力。

5、城市環境治理的趨勢

通過城市各類治理主體的共同努力,美化環境,保護城市環境,形成政府、企業、民間組織與市民的“多贏共治”新格局。

(三)城市環境治理的特征

1、主體特征

城市環境治理主體的多元性,是多個治理主體,政府非唯一主體,企業、社會團體與非政府組織也治理主體。

2、行為特征

各類治理主體的行為是自愿的非強制;治理行為活動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兩者的相互結合;是社會合作主導,而非政府獨家主導。

3、權力特征

政府不再是城市公共環境權力的唯一中心,企業、民間組織都可能成為權力中心,傳統壟斷性發生變化,形成多中心治理格局,表現為權力的非壟斷。

4、內容特征

城市環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既包括對象和內容的綜合性,也包括治理手段的綜合性。城市環境治理的對象,既涉及到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又涉及到由社會、科學技術、管理、政治、法律、經濟等社會經濟系統。要美化環境,搞好環境質量,就要采取經濟、法律、技術、行政和教育等多種手段,對人類的社會經濟行為進行限制、禁止或鼓勵。這兩方面都需要或體現綜合性。

5、差異特征

城市眾多,但千差萬別。不同地區的城市面臨不同的環境問題,存在著明顯的區域性與差異性,這是城市環境治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因而區域差異性成為環境管理的一個重要特點。這決定了城市環境治理必須根據所處區域的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針對性的環境治理目標和環境治理對策和措施。

6、動態特征

城市環境治理是一動態的過程。一方面隨著城市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城市生態系統會發生動態變化,使我們面臨不同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對環境的認識、控制和處理的知識和技術水平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環境治理目標、對策和方法,進行動態治理,使城市社會經濟活動不超出城市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凈能力。

二、城市環境治理的六大要素

(一)城市環境治理的主體

城市環境管理背景下的主體是單一主體,主要是政府,其他不是或者不管不為城市環境問題,因而也就不是治理的主體。城市環境治理背景下的主體是多元化主體,不僅有政府,還有市場(企業)、民間組織與NGO,公民社會(城市公民、居民)。國內外城市環境治理的主體不盡一致:西方國家城市環境治理的主體主要有政府、非政府組織與市民社會;中國主要有政府、企業、民間組織與公民。

(二)城市環境治理的范圍

城市環境治理的范圍:一是城市的大氣、水、廢物等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不包括教育、文化、經濟等治理;二是城市上空、城市地面、城市地下空間等三位一體立體空間環境治理;三是城市規劃區內的環境治理問題,不包括農村環境治理問題。

(三)城市環境治理的內容

城市環境治理的內容:從環境治理的整個活動過程看,內容包括治理的主體與客體、目標、原則、分類、結構體系、方法手段、功能與作用、模式與評價等;從環境污染自身結構特征看,內容包括: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噪聲治理、電磁波污染治理、光污染治理;生物污染治理;交通環境治理等。

(四)城市環境治理的目標

城市環境治理的目的是:社會公正、生態可持續性、政治參與、經濟有效性和文化多樣化。城市環境治理的目標:就是城市環境治理所要達到的預期的目的與愿景,是城市環境治理的方向及其工作指南。包括:綜合目標與專業目標;近期目標、中期目標與遠期目標。概括起來看,主要是:保持良好環境、美化生活環境、治理不良環境。實踐中,主要有:建設生態城市;建設綠色城市;建設山水園林城市。

(五)城市環境治理的原則

1、城市環境治理的基本原則

互動合作原則、多元參與原則、法治規范原則、增進福利原則。

2、城市環境治理的具體原則

⑴ 原則一: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原則要求從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等多角度對城市各種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以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意義與作用在于:一是全面規劃,合理的生產布局,有利于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二是全面規劃,合理的生產布局,有利于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三是全面規劃,合理的生產布局,有利于區域環境綜合防治;四是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是保護環境的戰略措施。既可以防止某些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調,又可以縮小污染物的危害范圍,減少環境污染治理費用,為經濟合理地治理環境污染創造條件。

⑵ 原則二:明確責任,各自承擔

城市環境治理涵蓋整個城市環境經濟系統,涉及到個人、企業和政府等不同的行為主體;而城市環境治理最終能否取得成效,關鍵在于相關主體能否采取保護環境的行動。為此必須明確各主體保護環境的責任,這體現三個具體原則:一是地方政府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二是污染者付費原則;三是受益者分攤原則。

⑶ 原則三:預防保護為主,反對事后補救

就是在城市環境和資源保護中,應采取各種預防手段和措施,防止環境問題的產生或將環境問題限制在最小程度,盡量從產生環境問題的源頭與生產過程中預防和解決環境問題,而不是等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產生后再進行治理。該原則提倡,除非人類清楚其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否則必須制止對環境有潛在影響的活動。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著眼于在污染發生前就進行控制,以達到預防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貫徹這一原則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治理的代價,降低人類面臨的環境風險,而且可以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構造一個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資源持續利用的經濟系統,有助于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⑷ 原則四:公眾參與,合力治理

公眾參與是指公眾具有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公眾具有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沒有必要的環境就沒有人的生命和生存,就更談不上人類的發展,因此環境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需要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在全球得到廣泛的認同和肯定。另一方面參與環境保護也是公眾的義務和責任。公眾享有環境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環境保護的義務。

⑸ 原則五:強化法治,綜合治理

就是堅持依法行政,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嚴格環境執法;堅持環境保護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規劃,突出預防為主的方針,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強化法治既是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的關鍵,也是參與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推動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有效手段。采取有力措施,著力解決法規不健全、執法難度大、違法成本低、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的問題。

⑹ 分類指導,突出重點

就是因地制宜,分區規劃,統籌城鄉發展,分階段解決制約經濟發展和群眾反應強烈的環境問題,改善重點流域、區域、海域、城市的環境質量。包括:一是加強地區分類指導原則。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框架下,分類指導東部、中西部、沿海地區、東北、環渤海等區域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加強治理前期的規劃性指導性。二是逐步實行環境分類管理原則。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對四類主體功能區制定分類管理的環境政策和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實行分類管理。

(六)城市環境治理的模式

城市環境治理模式是城市環境治理理論的重要內容,與城市環境治理基本理念、組織體制有關。國內外城市環境治理的模式五花八門,但不外乎兩大類:參與式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模式與專項治理模式;政府直控型環境治理模式、市場化治理模式與自愿性環境治理模式。

三、城市環境治理的結構體系

(一)城市環境治理的職能

城市環境治理的基本職能包括5大職能。一是計劃職能,即設定組織的目標,研擬達成目標的策略,并建立機制以協調達成組織目標的活動;二是組織職能,即決定達成組織目標必須執行的任務,由誰來執行,這些任務如何加以群組,誰必須向誰報告,由誰來做決策;三是領導職能,即激勵員工,指揮他人的活動,選擇有效的溝通管道,和解決沖突;四是控制職能,即是監督組織的績效,并與原先設定的目標相比較,修正偏離標準的地方,以使組織朝既定目標邁進;五是協調職能,即統籌協調政府、企業、民間組織等相互關系。

(二)城市環境治理的功能

城市環境治理的具體功能在于:一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發揮彌補政府缺陷、糾正市場失靈的作用;二是維護社會的安全與穩定,促進法治與廉政;三是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增強社會公正與責任性;四是元治理(自組織的組織) 能夠設計機構制度,提出遠景設想,促進各個領域的自組織及其安排的相對協調;五是促使人們在變化的環境中培養較強的創新和學習能力,通過對話與制度化談判達成共識,建立互信;六是推動政府與公民的良性合作,應對現代社會千差萬別的決策問題。

(三)城市環境治理的分類

城市環境治理既是一種公共治理,也是一種區域治理。根據不同的標準或依據,城市環境治理可以進行不同的劃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從合作層次與空間范圍上看,可劃分為全球環境治理、國家環境治理與地方環境治理。二是從地域范圍大小上看,可劃分為全球環境治理、區域環境治理與社區環境治理。三是從治理主體上看,可劃分為政府城市環境治理、市場城市環境治理、NGO城市環境治理與公民城市環境治理。四是從治理主體多少上,可劃分為一元城市環境治理、雙元城市環境治理與多元化城市環境治理,單中心治理與多中心治理。五是從隸屬關系看,可劃分為國家城市環境治理與地方城市環境治理,中央城市環境治理、省級城市環境治理與縣級城市環境治理。六是從城市環境形態與組成看,可劃分為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噪聲治理、電磁波污染治理、光污染治理;生物污染治理;交通環境治理等。

(四)城市環境治理的過程

城市環境治理的過程強調各種利益主體的互動,有直接治理、間接治理、兼而有之這三種治理方式,可以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教育和科學技術等綜合手段,控制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方法,包括經濟治理方法、技術治理方法、法律治理方法、宣傳教育治理方法等。城市環境治理的過程,主要有三種觀點:

1、預防式治理過程

城市環境治理流程就是從問題識別到原因分析再到對策舉措,城市環境治理的調控思路需要從后果導向的反應式管理轉變成為原因導向的預防式管理。

2、參與式治理過程

公眾參與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城市治理的普遍固定形式。在城市管理過程中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之間在不同領域里應形成相互合作和互動的關系,利益相關者卷入決策、執行、監督和反饋的城市管理過程,這樣才有助于城市公共事務的有效解決,有助于提升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有助于城市的健康發展。

3、互動式治理過程

城市治理是政府、非政府組織、公眾三方作用相互滲透的過程。無論是提出什么樣的城市治理過程,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城市問題,這一過程中需要城市主體各方的互動和共同努力。

(五)城市環境治理的運作

1、城市環境治理的層次

城市環境治理的結構層次有三分法、四分法。持三分法的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治理層次包括全球治理、國家治理與地方治理三個層次;另是認為,治理層次包括政府治理、市場治理與社會治理三個層次。持四分法的也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治理應該包括全球治理、民族國家治理、地方治理與社區治理四個層次;另是認為,治理應該包括超全球治理、國家治理、地方治理與社區治理四個層次。

2、城市環境治理的體系

⑴ 內容體系

城市環境的內容包括治理的主體、治理的客體、治理組織機構、治理的目標、治理的方式、治理的模式、治理評價、治理工具等,由此構成城市環境的內容體系。

⑵ 結構體系

治理結構體系主要包括三級治理體系、四級治理體系。三級治理體系包括全球治理、國家治理、地方治理三個層次或者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三個層次。四級治理體系包括全球治理、民族國家治理、地方治理、社區治理四個層次或者超國家治理、國家治理、地方治理與社會治理四個層次。

四、城市環境治理的評價遠景

(一)城市環境治理的評價

城市環境治理的評價包括技術評價、效果評價與綜合評價三大類型。

1、技術評價

城市環境治理的技術評價主要對環境系統狀況的價值評定、判斷和提出對策。包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環境評價與建設項目環境評價等。

2、效果評價

城市環境治理的效果評價分四個方面:一是城市幸福度評價,包括環境、人情、賺錢機會、交通、生活節奏、生活便利、文明、娛樂、生活節奏、留下意愿等十個方面;二是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包括居民收入、消費結構、居住質量、交通狀況、教育投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環境、文化休閑、就業機率等12項評估子系統進行量化分析;三是城市宜居指數評價;四是公眾滿意度評價。

(二)城市環境治理的遠景

城市環境治理既是對城市管理理論的創新,也是對環境管理理論的突破。城市環境引入“治理”,創造一種新概念“城市環境治理”,可以改變我們長期以來對城市環境管理作用方式的傳統理解,同時也可以使我們通過“城市環境治理”作用實現城市環境管理作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城市環境治理不僅僅是政府行為,也不僅僅是經濟行為,更是一種政治行為,它幾乎涉及到城市領域的所有人、所有物與所有事。因此,必須重視城市環境治理的理念與邊界。

1、城市環境治理的理念

城市環境治理屬于公共治理的范疇,所以,公共治理的理念、思想同樣也是城市環境治理的理念與思想。進一步看,城市環境治理理念在于:上下互動、左右協調,內外結合,合作參與,多方共贏。

2、城市環境治理的邊界

城市環境治理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論,很多方法、規則還在不斷發展完善之中,因此,科學的實施與運用城市環境治理理論必須注意火候,掌握合適的邊界:政治視角要注意意識形態的不同,經濟視角要注意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文化視角要注意歷史文化差異性,制度視角要注意社會制度的不同。

參考文獻:

[1] 孫榮,徐紅.城市治理-中國的理解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3.

[2] 阿里・卡贊西吉爾,黃紀蘇.治理和科學:治理社會與生產知識的市場模式[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1999(2):69-79.

[3] 繞會林.城市治理新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4] 孫榮,徐紅.城市治理-中國的理解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 尤建新,陳強.城市治理與科學發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張煒

市長治理城市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一、引言

構建和推行地方人大行使預算草案修正權模式,改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政府預算草案“一次性表決”“一攬子通過”等現象,對提升人大預算審批實效,推進財政預算走向法治化、規范化、民主化,規范公共權力運行,助推國家治理現代化等,意義深遠。近年來,預算修正權在我國學界已有較為成熟的理論基礎,浙江溫嶺市鎮兩級人大提供了較豐富的預算修正議案實踐案例,這對健全公共財政決策機制和政府預算權力的有效監督,提高公共財政支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減少政府公權力尋租等現象,實現依法治國和依法理財,起到了積極作用。

預算修正議案(Bills of Amending Budget),是指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屬于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對政府預算草案進行修改和完善的議事原案,包括對預算草案進行增減、刪除、新增等。預算修正權(Budget Amendment Authority),是指具有預算審批權的代議機關,對行政機關編制的預算草案進行修改,或者對預算項目資金額度進行調整的權力,它是一項核心的財政權力。根據2014年新修訂的預算法第五章第四十四條“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政府應當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舉行的三十日前,將本級預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初步審查”等,第四十五條“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審查預算草案前,應當采用多種形式,組織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聽取選民和社會各界的意見”等條款規定,這已將預算草案廣泛聽取意見的“預審查”和人大常委會“初步審查”明確納入法定審查程序。因此,本文的預算修正范疇,既包括對人民代表大會期間進入審議程序的預算草案的修正,也包括對進入“預審查”“初步審查”程序的預算草案的修編。預算修正制度,是指針對預算修正權的行使,對預算草案進行修改而規定的一系列做法、制度和規范。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在全過程預算審查監督中,對財政資源配置發揮作用,使預算編制和審查的民意基礎更為堅實。

二、浙江溫嶺預算草案修正模式的構建與思考

自2005年開始,浙江省溫嶺市人大將民主懇談機制與人大制度相結合,推行參與式預算改革。經過持續10年的探索和完善,目前該市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健全的全口徑預決算審查監督體系,預算審查形式涵蓋部門預算民主懇談、部門預算和重點項目進代表聯絡站征詢懇談、重點項目初審聽證會、人大常委會對部門預算初審和票決制、人大常委會對政府性重大投資項目逐項票決制、人代會部門預算專題審議、部門預算大會票決制、“四本賬”預算逐本審查表決制、預算修正議案票決制等。

(一)市級預算草案修正議案票決制

2015年3月,溫嶺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首次試行預算修正議案票決制度。本次會議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聯名提出的預算修正議案9件,內容涉及太湖水庫清淤、白龍潭水庫凈水廠及管線建設、礁山港漁用碼頭建設、礁山港環境綜合整治、主城區公共廁所建設、環??諝赓|量自動監測站建設、環保污染源在線監控、城鄉交通治堵、污水處理費收入等方面。經市政府辦公會議、計劃預算審查委員會審議等,綜合考慮議案依據和建議合理性、民生性等,大會主席團決定將林于法代表領銜的《關于要求增加城鄉交通治堵經費的預算修正議案》提交全體代表票決,其他8件改作預算審議意見。經出席會議的363名人大代表無記名投票表決,最終以346票贊成、8票反對、9票棄權,票決通過了《關于要求增加城鄉交通治堵經費的預算修正議案》。大會決定在其他支出科目交通治堵項目增加支出預算500萬元,重點用于交通治堵嚴管區域、嚴管路段整治、停車設施建設、公交優先、新建咪表車位等。為保持預算收支平衡,在其他支出科目行政事業單位養老并軌準備金項目減少預算500萬元。這是全國縣級市首個順利通過的預算修正議案,對深化我國地方財政預算改革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1.法理基礎和制度保障。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大代表受人民委托,行使預算修正權等各種權利,這是實現管理財政經濟、社會事務的一種形式。地方組織法第八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審查和批準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執行情況的報告,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等工作的重大事項等職權。代表法第三條規定,代表享有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參加審議各項議案、報告和對其他議題發表意見;依法聯名提出議案等權利。新預算法提出強化預算約束,加強對預算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等。2011年12月,溫嶺市人大常委會出臺的《溫嶺市市級預算審查監督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在市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議案截止時間前,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聯名可以就預算草案及部門預算草案提出修正議案。預算草案及部門預算草案修正議案應當有案由、案據和方案。案由應當明確清楚,案據應當充分合理,方案應當具體可行。如提出增加支出的,應當同時提出其他支出項目的削減,以保持預算平衡。預算草案及部門預算草案修正議案經主席團會議同意后,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表決之前,人大代表可以圍繞預算草案及部門預算草案修正議案展開辯論。表決通過后,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決議修改預算草案及部門預算草案。2015年3月,經溫嶺市人大各代表小組、主任會議、人大常委會、市委常委會、各代表團等多方反復討論研究,《溫嶺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預算修正議案處理辦法》(下稱《處理辦法》)、《溫嶺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票決預算修正議案和部門預算辦法》分別在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獲得通過。這為代表依法行使預算修正權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預算修正議案的基本要求和處理流程。預算修正議案處理辦法共十七條,對提出預算修正議案的目的、法律依據、遵循原則、具體內容要求、處理流程等作了明確詳細規定。代表提出預算修正議案,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遵循統籌兼顧、勤儉節約、量力而行、講求績效、確保重點、收支平衡的原則,優先保障民生項目。預算修正議案應當符合由代表10名以上聯名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內容屬于市人民代表大會預算審查職權范圍內的事項;要求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事項等條件。預算修正議案提出的事項包括增加預算收入或減少預算支出;增加預算支出或減少預算收入;否決單項預算。預算修正議案提出時,應當同時提出其他對應項目的變動,以保持預算平衡。預算修正議案應當有案由、案據和方案。案由應當明確清楚,案據應當充分合理,方案應當切實可行。

代表10名以上聯名向大會提出的預算修正議案,大會秘書處及時進行整理、分類和分析,對不符合預算修正議案基本要求的退回代表,由代表決定修改后提出或撤回。大會秘書處將預算修正議案提交市政府辦公會議等進行專題研究、計劃預算審查委員會審查。秘書處向大會主席團提出預算修正議案處理意見的報告,大會主席團根據大會秘書處的報告,決定預算修正議案是否列入本次大會議程。大會主席團決定列入本次大會議程的預算修正議案,由大會主席團提交各代表團審議后,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列入大會議程的預算修正議案,在交付表決前,提議案人要求撤回的,經大會主席團同意,對該項預算修正議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3.表決方式和結果運用。預算修正議案表決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參加全體會議的代表超過全體代表的半數,始得進行表決。預算修正議案以得全體代表的過半數贊成票為通過。預算修正議案表決通過后,政府應當按照通過的預算修正議案修改相關預算草案。大會主席團決定不列入本次大會議程的預算修正議案,轉作預算審議意見處理,在部門預算修編中得以體現。比如,根據代表提出《關于要求建設溫嶺主城區公共廁所的預算修正議案》意見,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局基本建設項目支出新增城區公共廁所建設項目經費100萬元;根據代表提出《關于增加太湖水庫清淤工程500萬元的預算修正議案》,市水利局優化“飲用水源保護經費”項目。其中調整水庫生態綠化100萬元到太湖水庫應急處置綠藻工藝改造80萬元、水庫護欄建設20萬元。

(二)鎮級預算修正議案的實踐

鎮級預算修正議案在溫嶺具有較為成熟的實踐基礎。自該市新河鎮于2006年在全國率先實行預算修正議案制度以來,截至2015年,該市各鎮共提出預算修正議案119件,列入大會表決的預算修正議案57件,其中49件獲得表決通過,預算調整資金達3338萬元。比如新河鎮在2006年,共收到預算修正議案2件,將2件預算修正議案“把計生四項手術費及外出調查經費從100萬元減少到50萬元,增加對農村村莊整治50萬元”議案、“從預備費中劃撥50萬元到垃圾清運經費”議案提交人代會表決,并獲得通過。比如,澤國鎮2014年提出預算修正議案6件,列入大會票決2件?!瓣P于調增‘城市管理綜合治理’項目支出100萬元、削減‘百畝坦礦山開采’項目支出100萬元的議案”,83票贊成,16票反對,1票棄權,獲得通過;“關于調增‘全鎮村級河道疏?!椖恐С?00萬元、削減‘相對薄弱村建設扶持資金’項目支出100萬元的議案”則因為65票反對、4票棄權、31票贊成未獲通過。

1.制度保障。溫嶺市共有11個鎮、5個街道,其中澤國鎮為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截至目前,共有10個鎮出臺了相關的預算審查監督制度,對提出預算修正議案的制度實現了有效突破。

2.鎮級預算審議的時間設置。鎮級預算處于我國政府預算體系末梢,與基層代表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做好鎮級預算審查監督非常重要。在做實做好人代會前鎮級預算民主懇談基礎上,溫嶺各鎮人代會專門安排用于預算審議的時間呈現逐年增加趨勢,預算專題審議時間均超過半天,有效改變了預算審查上重程序輕實質的問題,對完善預算編制權配置、增強預算審查剛性、轉變政府和公眾理念、提升預算決策科學性等意義重大。

3.鎮級預算修正議案提出和票決程序。新河鎮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新河鎮預算審查監督試行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在鎮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議案截止時間前,鎮人大代表五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大會主席團提出預算修正議案。預算修正議案必須對所提議的案由、案據和具體方案作出說明,具體包括削減、否決、增加,但必須同時提出其他支出項目的削減,以保持預算平衡。第十四條規定,對代表提交的預算修正議案,大會主席團應召開會議,并作如下處理:相近議案合并;符合條件的議案成立,決定是否列入大會議程;不符合議案的,轉書面意見處理。第十五條規定,對于交付表決的預算草案,有修正議案的,先表決修正議案,再就交付表決的預算草案進行表決。修正議案表決之前,人大代表可以圍繞預算修正議案開展辯論。修正議案通過的,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決議修改預算。澤國鎮人大在預算草案的審議中,分別采取分組審議、大會集中審議和專題詢問等形式,讓代表充分發表意見。在圍繞預算修正議案開展大會集中辯論環節,鼓勵代表們充分陳述理由,發表正反兩方面意見,設置辯論程序使人代會成為代表和政府之間、代表和代表之間理性博弈的舞臺,代表理性表決財政預算草案。

三、各地預算修正權行使管窺和困境分析

(一)國內實施預算修正制度的分析

我國各地人大在預算修正權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地探索。據不完全統計,十多個省市人大有關于預算修正權的相關規定。如河北省、山西省、湖北省、云南省、海南省、廣東省、深圳市、福建省廈門市、上海市閔行區、浙江省溫嶺市均有預算審查監督條例等規定,提及預算修正議案安排或者預算修正案提出的主體、要件、程序及法律效力等。

比如,2001年廣東省出臺《廣東省預算審批監督條例》,較為具體地規定了預算修正權。2003年,廣東省人代會期間,廣州代表團部分代表據此提出預算修正議案,要求將基本醫療保險納入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作為社會保險基金之一;主席團經過審查,認為不屬于省級預算職權范疇,結果沒有提交大會表決。2008年,上海閔行區出臺《閔行區人民代表大會關于預算修正案的試行辦法》,規定了代表行使預算修正權的原則和流程。但是,2010年《關于調整組織部門900萬干部學歷教育支出的預算修正案》,由于案據不充分,沒有列入大會進行表決;2011年也沒有列入大會表決;2012年提出2個預算修正案,其中《關于調整會議、課題等六項預算項目的修正案》得以通過,將2012年黨政機關會議、課題、調研、評估、咨詢、培訓等六項費用的總削減幅度定在5%,調減下來用于預備費,最后實際壓縮六項費用預算185.5萬元。

(二)國外行使預算修正權管窺

縱觀全球,有些國外議會對政府預算的修正權具有效力,實現對政府預算的調整和修編。美國1976年實施雙重的預算案提出權制度,政府、國會都擁有提出預算案和預算修正案的權力,美國的立法機關可以就總統提交的預算案進行完全修正。英國等國家對預算修正權有限制性要求,明確對議會行使預算修正權進行規定,減少支出或者取消某些稅收或關稅。

(三)我國地方人大行使預算修正權的困境分析

探究我國地方人大預算修正權虛置或尚未有效行使的原因,有以下各種原因:

1.預算草案修正權的頂層設計仍待強化?,F行法律對預算草案修正權行使的規定過于原則和模糊,新修訂的預算法只是基于中國的國情和中國配套改革的漸進,采取有限修改的原則追求有限目標,雖然在第四十四條、四十五條對初審的時間、具體方式、步驟和順序等作了規定和明確,但是對預算草案修正權缺乏具體的程序性設置。

2.預算信息不對稱問題難以有效突破。政府部門編制預算草案,掌握著大量的各級財政預算政策、部門每年預算實際執行情況等信息,在預算編制中具有明顯的信息和專業優勢。而代議機關存在信息不對稱,介入預算深度不及政府部門,代表很少參與預算調研,提出的預算修正意見針對性往往不夠強等問題。很多代表缺乏培訓和“實戰操練”,在較短的人代會期間,難以對政府預算表格進行綜合比對,有的代表看不懂預算報告,且缺少查閱預算執行情況的信息平臺,短期內難以適應提出預算修正議案的技術性要求。

3.預算權配置的困境制約與平衡問題。預算權的配置涉及政府和人大、人大和執政黨之間的財權分配問題。從以往各地實際操作層面來分析,預算權配置基本上被政府控制,行政權處于主導地位,人大某種程度上處在“劣勢”位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承擔著審查和批準本級預算和預算執行報告等職權,但實際操作與憲法法律的規定存在脫節現象,具有一定的“形式化”。地方人大在行使預算審批權方面存在重程序、輕實質問題,對預算進行實質性監督和修正的積極性有待提高。此外,各級人大面對行政機關提交審議的預算文本,基本以編制好的預算方案為準,整體否決預算草案在我國當前制度環境下不很現實,人大不同意預算如何是好,法律法規沒有作出后續處理的指導性規定。比如河北省饒陽縣、湖南省沅陵縣、湖南省麻陽縣等曾出現否決或“擱置”政府預算草案的尷尬局面。

4.人大自身能力建設不足的制約。審查預算草案既要了解上級有關政策,又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會計、預算、工程等知識,由于許多代表缺乏審查的專業知識,看不懂財政預算報表,成為考驗履職能力的一大難題。另外,人大缺乏專門的輔助機構,制度上也沒有明確允許人大借助社會力量參與審查。同時,預算草案修正議案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在提出增加支出的同時,也要提出削減支出,還涉及財政收支科目,有些代表顧慮修正議案不夠專業,干脆就不提。在我國較多的地方,人代會期間預算審議時間過短,有的地方人大審議預算草案只有一兩個小時甚至更少,與浙江溫嶺、上海閔行、廣州等國內預算改革先行區及國外議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預算審議相距甚大。此外,由于受習慣思維影響,代表在以往人代會期間,舉舉手表決預算就通過了,但現在可以提出預算修正議案,代表一時思想轉不過,這需多年的民主實踐和操練,才能徹底扭轉思想“慣性”。我國各縣級市人大普遍尚未獨立設立預算工委,在預算審查監督、為代表提供預算信息服務等方面存在人員力量不足等問題。

四、地方人大行使預算修正權的意義和作用

預算修正權作為代議機關監督行政機構和公共資金的重要權力,這是落實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代表大會重要職權的需要,是深化預算改革的需要,也是回應人大代表和公眾多年呼聲、促進政府提高預算編制科學性和合理性的需要。多數學者認為,既然人大享有對預算的審查、批準、調整和監督權,預算草案修正權應是人大預算權力的題中之義。

一是貫徹落實黨的決策部署的需要。人大實行預算修正權,與黨領導下人大預算監督體系具有制度相容性,有利于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地方政府預算編制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一般根據黨委確定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而定,各部門預算也是按照本級黨委、政府確定的發展目標、年度重點工作而定。人大代表對具體部門的預算草案進行深挖細查,通過逐條逐項進行審議提出具體的預算審議意見,對不合理的預算項目和資金安排進行修正,將偏離黨委決策、宏觀戰略方向的預算否決,并提出預算修正議案,實質上是落實黨的領導和決策權,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二是財政資源合理化配置的需要。根據美國學者尼斯坎南官僚預算最大化理論,每一個行政官僚都是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的經濟官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官僚們的目標就是追求自己預算最大化。政府部門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時,不同程度存在追求部門預算最大化傾向。為避免公共資源浪費或低效使用,代議機關受人民委托,通過正確行使預算修正權、審批權、監督權,全面規范財政資源、預算權的合理配置,有效抑制行政部門的“機會主義”或“本位主義”等行為。

三是保障代表依法履職的需要。按照憲法和相關法律規定,人大代表提出的預算修正議案從本質而言,屬于議案的范疇,提出建議和議案是代表的一項基本權利。預算是監督權中的“牛鼻子”,允許設置預算修正議案程序,有效避免人代會預算表決“打包”模式和代表提建議意見的軟約束問題,促進代表審議意見在預算修編中得到體現。對于議會來說最強大的權力是否決權,最重要的預算權實際上是預算修正權。

四是推進財政民主化進程的需要。根據財政民主主義理論,納稅人既有納稅義務,也有清楚知曉稅收支出用途的權利,以及參與預算配置和監督納稅支出等權利。溫嶺市人大搭建預算預審和初審平臺,社會公眾、中介機構、經濟部門、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新聞媒體等多元主體廣泛參與。創設預算修正制度,代表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平臺上開展理性、民主的辯論、博弈,成為激活現代社會治理、破解治理“沉疴”、尊重納稅人權利的“良方”。吸收民意的過程,實質是踐行“主權在民”理念的體現,推進財政預算民主規范。

五是提升預算審批實效的需要。當前很多地方人大,采取預算草案綜合審批、舉手表決通過形式,難以起到實質性監督作用?!胺谴思幢恕薄袄壥健鳖A算審批表決制度設計,代表即使對某些預算項目存在異議,但缺乏選擇余地。政府向代議機構提交的預算,大體較為合理,只是局部需要修改和完善,而沒有必要對此進行全盤否決。預算修正議案就成為審批預算的“救濟性”機制,既避免預算整體否決,又體現人大的實質性監督,增強人大預算審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人大代表在人代會前參加多輪預算懇談提出的建議意見未得到政府完全采納時,在人代會上通過預算修正議案的方式得到調整。另一方面,推進預算項目得到有效落實。通過預算議案票決,政府難以落實的預算項目得到順利推進。

五、地方人大推行預算草案修正權的路徑設計和對策建議

我國的政治制度架構為行使預算修正權提供了較好的保障和基礎。在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關鍵時期,探索行使預算草案修正權比行使人大預算否決權更具有可行性和價值意義,有利于預算決策更加科學民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認為,要盡快從法律層面廓清預算審批權范圍,賦予人大對預算草案的修正權和調整權。同時,還可以探討建立預算草案分項審批、單項表決和部門預算表決制度。

(一)加強頂層設計,逐步推行預算修正權

縱觀全球各國,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賦予立法機關批準、否決和修正后批準預算案的權力。當前,浙江溫嶺市人大及各鎮人大作為可供借鑒的成功案例,亟需各地人大進行借鑒推廣。以權力約束和規范權力,賦予立法機構預算修正權,是抑制和防止行政機構不合理預算要求的重要手段。在深化財政預算改革和地方人大預算權配置的頂層設計過程,建議在預算法相關實施細則中明確預算修正權及相關程序,真正破解“強理論弱實踐”問題,切實提高人大預算審批效力。

(二)健全機構設置,提升預算審批的專業化水準

隨著財政預算改革的全面深入,地方人大承擔的預算審查任務逐步加重,特別是縣級市要強化預算審查監督機構設置。如上海閔行區人大在設置財經工委基礎上,還增設預算工委,擔當起預算審查的主導角色,而浙江溫嶺市人大則增強財經工委力量等。在此基礎上,建議設置預算工委辦公室或審查室等機構,對專家智囊團如何有效介入決策、代表和社會公眾如何有效參與等進行綜合協調,提升預算審查監督的統籌協調能力。建議在預算改革的先行區或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部分審計系統專業人員劃歸人大試點,審計直接向人大負責,提升人大審查的專業化水平。充分發揮中介機構作用,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專門的預算信息咨詢機構,為代表和公眾提供廣泛、及時、有效的預算信息服務,避免預算修正議案的“碎片化”。

(三)加強代表培訓,有效突破技術難題

當前,如何有效發揮代表作為預算審查監督的主體作用,加強培訓是關鍵。代議機關、各級人大常委會相關工作委員會要為人大代表如何提出預算修正議案、熟悉會計科目、規范文本格式等,提供有效幫助和服務,解決預算修正議案的技術難題。與一般代表議案相比,預算修正議案的限制條件更為嚴格,在權限設計方面,人大的預算修正議案應采取適當限制原則,做到收支平衡,代表提出增加支出的預算修正議案,必須相應地提出增加收入或者減少其他支出的具體方案。近年來,溫嶺市人大常委會以培訓為突破口,通過組建陽光預算宣講小組到各鎮(街道)輔導培訓、邀請財政預算專家在人代會期間作預算知識培訓、定期開展參與式預算工作理論研討、集中高??蒲性核邮芟到y預算培訓、每年多層次的預算民主懇談實踐操練、創辦參與式預算網等渠道,有效地提升了人大代表預算審查監督能力。建議地方人大對代表進行有效培訓,提升預算審查監督能力。

(四)注重審查實效,健全預算修編反饋程序

按照契約論觀點,政府預算是一份受社會公眾委托,配置其讓渡的經濟資源,并向其提供一攬子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契約。代表和公眾對預算草案提出意見后,有權知曉所提意見的采納情況。有的地方人大對代表審議預算草案提出的意見,缺乏篩選和采納機制,代表意見能否被采納由政府來決定,不受代議機關左右,削弱了人大審議預算草案的實效和作用。近年來,溫嶺市人大建立了預算審議意見反饋落實機制,通過主任會議或常委會會議聽取政府部門關于預算意見采納、預算草案修編情況匯報,并要求政府部門將預算審議意見的答復函送至代表小組組長,轉發給每一位人大代表,并通過溫嶺人大網、參與式預算網等媒體公開,進一步增強了代表和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在預算修正議案方面,如果主席團決定不列入大會議案的,改作預算審議意見處理,由政府部門予以適當吸收,這有效調動了代表提出預算修正議案的積極性。

(五)引入分項表決制度,強化全過程監督

新修訂的預算法仍舊沒有對預算被否定后如何啟動重審程序作出規定,比較務實的做法就是設計分項審查的程序,即使否定了幾項,也不至于帶來太大的不好后果。溫嶺市人大在2015年人代會上,首次對“四本賬”預算分本進行表決、首次對預算修正議案進行票決、第三年對四個部門預算分項進行票決,以上分本表決、分項修正、分項審查的制度和程序設置有力提升了預算審查實效。在健全全過程監督方面,要早編細編預算,提升預算的可讀性,避免由于部門預算草案粗糙,帶來人大審批預算“流于形式”的弊端。建議提早將預算草案發給人大代表,使預算的審閱、討論時間前移,確保有足夠時間調研、起草、提交預算修正議案,避免會期較短而匆忙審議的弊端。

(六)樹立法治理念,推進預算法治化建設

法治預算是政府預算改革的核心與靈魂,施行預算修正制度可以推進公共財政收支管理在陽光下運行,防止公共資金濫用,促進國家治理機制健全。在預算審批后,人大代表在預算審議或者代表建議、議案中提出要增加某些項目資金,政府部門出于對人大代的尊重、辦理代表建議需要,或許會額外安排預算資金,但是某種意義上卻干擾了預算資金的執行,為執行新修訂的預算法,實施全口徑預算監督、破解預算“額外”增加等問題,施行預算修正制度迫在眉睫。此外,要強化責任追究,新預算法對違法預算約束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進一步加大,在地方人大監督過程中,要強化問責機制的落實,避免預算審批“形同虛設”。要規范預算公開制度,進一步擴大預算的公眾參與度。

六、結語

現代國家治理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政府、公眾、社會等相互協調,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預算實質性審查監督是當前推進改革和治理的優選路徑。行使預算修正權在地方人大預算審批過程中,具有較大的制度優勢和現實意義,是看好政府“錢袋子”,行使好核心財政權力的重要途徑。這是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的需要,提高國家治理水平,有效破解了政府預算整體通過或整體否決的“兩難困境”,也避免了長期以來預算“審而不改”的弊端。這將代議機關和行政機關進行有效妥協,體現代議機關的預算控制和主導權??傊?,預算修正議案票決制對推進預算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意義重大,在優化預算權力配置、培育法治預算精神、構建多方聯動的預算監督機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是地方人大最為重要、最為實在、最低成本的代表權力,在當前全面深化財政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賈康、段愛群:《預算法修改中的創新突破與問題評析——關于預算法修改的意見和建議》,載《財政研究》2013年第6期。

[2]魏陸:《人大預算修正權困境研究》,載《社會科學》2014年第12期。

[3]方福前:《公共選擇理論——政治的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頁。

[4]林慕華:《中國“錢袋子”權力的突破:預算修正權》,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9年第11期。

[5]劉永剛:《專訪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要賦予人大對預算草案修正權和調整權》,載《中國經濟周刊》2014年第4期。

[6]程瑜:《政府預算契約論——一種委托—代理理論的研究視角》,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頁。

[7]黎江虹:《新<預算法>實施背景下的預算權配置》,載《稅務研究》2015年第1期。

[8]閆海:《論我國人大預算案修正權的制度建構》,載《經濟法研究》2012年第12期。

[9]《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2014最新修正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10]張獻勇:《論人大的預算修正權》,載《學術研究》 2009年第7期。

[11]王永禮:《國外預算案修正的法律管窺》,載《人民政壇》2001年第5期。

[12]曾軍平:《預算修正權亟需嚴格制度規范》,載《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人大常委會)

市長治理城市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黃河三角洲是國際重要濕地,東營市是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黃河口的保護與發展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針對黃河三角洲成陸時間短、生態系統脆弱、供用水結構失衡、水污染海陸統籌治理難度大等問題,遵循“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治黃思想和新時期系統治水精神,吸收借鑒先進地區治水經驗,提出了黃河三角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水文化五水統籌治理模式。通過構筑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海-河-陸三位一體的水環境治理體系、城濕相融人鳥共生的水生態保護體系、安全自然現代化的水災害防治體系、彰顯大河生態文明的水文化弘揚體系,實現建設“幸福黃河口”、將黃河三角洲打造成中國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標志區的目標。

關鍵詞:五水統籌治理;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黃河三角洲;東營市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9.004

Key words: five-water integrated contro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Yellow River Delta; Dongying City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鄭州市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近代黃河三角洲泛指1855年黃河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復流渤海后形成的,以墾利寧海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帶,面積約5 400 km2,其中5 200 km2在東營市境內[1-2]。

黃河三角洲成陸時間僅百余年,草甸過程短、土質結構疏松,生態系統具有極高脆弱性和不穩定性。近年來黃河入海水沙持續減少造成海岸侵蝕嚴重,河口生境受到威脅,濕地生態需水得不到有效保障,黃河三角洲正面臨整體性生態退化的風險。東營市作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面臨著水資源相對短缺、對引黃水過度依賴、水環境質量總體不高、水災害防治存在短板、全民節水護水意識不強等問題。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系統性地解決全市涉水問題,東營市秉承“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遵循“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治黃思想以及習總書記“運用系統思維,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的講話精神,吸收借鑒先進地區治水經驗,在全國率先提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水文化五水統籌綜合治理模式,力圖使東營市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將黃河三角洲打造成中國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標志區。

1 黃河口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1)經濟社會用水水源整體充足,但供用結構問題突出。東營市具有引黃、引江、上游來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海水淡化等多種水源,近期(2025年)可供水量為15.5億m3,遠期(2035年)為16.9億m3,相比現狀12.0億m3的社會經濟用水總量,水源整體充足,但供用結構問題突出。①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尚有較大發展潛力,農業用水占全市用水總量的59.3%,全市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30.5%。②地下水超采成為常態,多水源優化與空間均衡配置體系亟須建立。廣饒縣小清河以南地下淡水年可開采量0.85億m3,現狀年實際開采量1.40億m3,超采0.55億m3,形成4個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區(總面積為342 km2),造成部分地區出現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嚴重后果?,F狀年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量為3.24億m3,年中水回用量僅為0.3億m3,僅占全市用水總量的2.1%。③經過多年建設,東營市以引水干渠、水庫和骨干河道為基礎的供水格局基本形成,但由于缺乏系統規劃,多水源一張網的供水水網體系尚未形成,供水應急調配保障能力仍然不足。

(2)水污染治理需進一步發力,海陸統籌治理體系尚未建立。隨著全面實施河長制、水污染防治行動以及一系列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東營市水環境總體呈向好趨勢。2018年,東營市省控河流COD、氨氮濃度較上年度分別降低15.4%和47.3%,市控河流COD、氨氮濃度同比分別降低5.5%、72.4%,總體水質有明顯改善。但2018年東營市近海水質監測表明:8—10月靠近河口的區域海水水質顯著惡化,劣Ⅳ類水質的海域占比為13%左右,海域陸域水環境治理不協調的問題凸顯。①海水、河水的監測指標和評價標準不一致,未能形成從海域水質倒逼河流水質目標的體系;②部門協調管理問題凸顯,各有關部門管理職能交叉、職責不明確;③海陸水域監視監測網絡和預警預報體系不健全,水環境風險應急能力不足;④部分區域水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能力不足、標準不高,未從根源上解決區域污染突出問題,水質改善緩慢。

(3)入海水沙量持續減少造成海岸侵蝕嚴重,威脅河口生境。20世紀50—60年代黃河平均入海水量483億m3/a,70—80年代衰減到294億m3/a,90年代驟減至121億m3/a并多次發生大規模斷流;2000年以后入海水量有所恢復(167億m3/a),但仍比多年平均入海水量低43.6%。與此同時,入海沙量也顯著減少,利津站來沙量從20世紀50—60年代的11.9億t/a逐漸減少到21世紀初的1.49億t/a及2011年之后的1.02億t/a,衰減比例超過90%[3]。入海水沙量持續減少一方面影響河口濕地淡水資源補給,造成濕地干涸、萎縮和鹽漬化;另一方面導致河口地區不斷受到海水侵蝕,除現行流路繼續淤積延伸外,整個三角洲地區沿海灘涂遭受全面侵蝕,尤其是刁口河故道區域,累計蝕退距離超過10 km、蝕退面積超過200 km2,對黑嘴鷗等保護物種生境造成重大威脅[4-5]。

(4)水災害防治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風險應對與生態化水平不足。經過多年治理,東營市防洪、排澇、防潮工作取得巨大成績,但受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現狀防洪減災體系尚不完善,防洪能力偏低,防洪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洪、澇、潮災害仍是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約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①魯北石化基地等沿海區域高質量發展對風暴潮防范提出更高要求,藍色經濟開發區、濱海新區、東營港是發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所處的河口區北部海堤不達標,受災風險較大;②區域地質結構、泥沙淤積等因素造成河流防洪工程需定期治理,黃河利津以下有283 km各類堤防需定期開展穩定治理,東營市區部分防洪不達標河段需修建堤防,已達標河段也需定期進行河道整治與堤防維護;③河流堤防、防潮堤以硬化為主,缺少綠色生態要素,市內河道護岸生態林帶建設不足、生態化海堤建設滯后,缺少防護林、堿蓬、牡蠣礁等生態防護措施。

(5)水文化元素眾多,但價值尚未充分發揮。東營市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文化古跡,又有黃河三角洲的多種獨特民俗和民風。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歷史文化載體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近年來隨著房地產業的崛起和舊城(村)改造,更使原有景觀被嚴重蠶食,有歷史價值的真跡和自然風貌已難以尋覓。水文化對于東營市涉水旅游的帶動不顯著,“泰山在這里崛起,孔子在這里誕生,黃河在這里入?!笔巧綎|省文化旅游的三大名片,相比泰山、孔廟的游客量和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黃河口生態文化旅游還有很大差距。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制定統一的規劃,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確定合理的開發利用戰略,使東營的水文化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2 五水統籌的原則和格局

2.1 五水的內在聯系

在五水之中,水資源是基礎,為水環境、水生態提供環境容量和生態流量;水環境是重點,直接影響水資源的利用水平和水生態的健康程度;水生態是核心,與其他四水都直接相關,既相互促進,又有競爭關系;水災害屬于極值事件,是檢驗系統穩定程度的重要因子;水文化是背景,既包含了其他四水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治理歷史,又引導了四水的節約保護與科學預防。水資源和水災害主要面向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水環境和水生態主要面向自然生態系統,解決人-水-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水文化通過耦合自然實體和人文內涵,促進相互提升。因此,五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統籌兼顧方能發揮最大效益。

2.2 五水統籌治理的基本原則

(1)在時間尺度上,堅持現狀與未來統籌。既要滿足黃河三角洲當前和近期的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治理和水災害防治需求,又要統籌考慮未來東營市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需求增長、水環境目標提升以及水災害風險應對,做到長遠規劃、統一布局。

(2)在空間格局上,堅持海域和陸域統籌。要統籌考慮海域、陸域不同水質標準、不同生態保護重點的銜接,以渤海綜合治理攻堅為契機,大力加強海陸一體的水環境質量提升和水生態保護修復,并統籌考慮海岸侵蝕、風暴潮防治等海陸交錯帶重點問題。

(3)在規劃要素上,堅持人與自然統籌。要統籌考慮以人類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系統需求,以及以候鳥、魚類為代表的自然生態系統需求,優化水資源、水域空間在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系統中的合理配置,打造城水相融、人鳥共生的國際濕地城市典范。

(4)在實施路徑上,堅持建設與管理統籌。要綜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優化布局一批重大保護修復和工程建設項目,同時加強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制定一批促進五水統籌治理的法規制度和準入機制。

(5)在推進措施上,堅持內生與外聯統籌。既要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和動力,又要積極加強外部宣傳與聯系,營造內外結合的良好環境和輿論氛圍,積極爭取外部資金、項目、政策和技術支持。

2.3 五水統籌治理的總體格局

東營市五水統籌規劃的總體格局為“城鄉一體,海陸統籌;一帶四區,藍綠相融”。其中:“城鄉一體”代表了構建東營市城鄉一體化的水資源配置網絡和工程體系,不僅在供水安全保障方面逐漸一體化,而且在廢污水收集處理等排水體系建設方面實行城鄉同步發展?!昂j懡y籌”是東營市水環境質量提升和水污染防治的核心要旨,要建立起“以海定河,以河逼陸”的水環境質量控制標準和污染負荷削減體系,倒逼陸域減排和產業生態化改造,全方位提升東營市河湖庫渠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在三橫七縱的10條主要入海河流全面實現清水入海?!耙粠膮^”是東營市水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安全保障的總體布局,“一帶”指環渤海生態與安全防護帶,要重點加強海岸帶生態保護和灘涂安全、海堤安全保障;“四區”指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濱海鹽漁區、內陸農田區、城市景觀區4大類區域(見圖1),要根據各區域主體功能和定位,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和洪澇災害防治工作?!八{綠相融”為東營市全面建設生態城市在自然環境、社會經濟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總體要求,要維持東營市藍綠生態空間數量和結構的穩定,圍繞水系整治加強林草濕地建設,著力打造“城在濕地中,濕地在城中”的國際濕地城市,并將相應的節約理念、生態理念作為東營市特色水文化的核心要素予以展現。

3 五水統籌治理重點任務

(1)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配置體系。①堅持高保障配水。按照東營市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科學調度利用黃河、長江等客水資源;結合新時代治黃理念,充分發揮利津水文站以下黃河水資源入海前的生態效益;完善地表攔蓄工程,在小清河、支脈河建設提水泵站,其他市內河流科學開展攔河閘壩建設,力爭到2025年增加本地地表水供水量1億m3;實施廣饒縣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壓減和置換地下水超采量;加強城市廢污水收集處理鹽度控制,提升東營市廢污水再生利用率;建設納洪調蓄濕地,加大雨洪水資源利用力度;依托現有在建工程,增加東營港區海水淡化供水量;完善骨干水網,實施南部片區小清河、支脈河水系連通工程和中部片區廣南、廣北水庫連通工程,串聯北部孤北、孤東、孤河和新建東營港水庫等蓄水工程,實現全市及區域水資源統一調配。②堅持高品質供水。實施新安水庫替代工程、廣南水庫與“兩管線”連通工程,適時啟動廣北、孤北水庫改造提升工程,實現區域供水多水源保障,形成供水“一張網”格局;實施農村飲水便民惠民工程,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攻堅行動,加快水廠重組及升級改造、供水管網改造及優化,實施辛安水廠替代工程,新建王集水廠,提升河口水廠、孤北水廠供水水質,實現全市水廠深度處理全覆蓋;完善從水源頭到水龍頭全程監管,形成“一縣(區)一公司、一直管到戶”的供水模式,使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供水保證率達到95%;穩步推動東營市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同監管,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供水優質化、供水管理專業化。③堅持高效率用水。加大農業節水挖潛力度,深入實施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大力提升灌區末級渠道襯砌率;加快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減小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推廣農藝綜合節水與水肥一體化技術;推進工業節水提質增效,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用水工藝提升改造,力爭到2025年高耗水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例降低到5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化工園區中水利用率達到2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3 m3;加強城鎮公共與生活節水,大力開展全民節水行動,建設節水型機關、校園、社區,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低到10%。

(2)完善海-河-陸三位一體的水環境治理體系。①加強城鎮污染綜合治理。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實施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改進污水處理工藝,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廠尾水凈化濕地,全市達到準Ⅳ類出水水質標準的污水處理廠覆蓋率為50%;實施小區、單位雨污分流綜合改造,配套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實現污水就近收集、就近處理。②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污水量較大的區域配套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未納入廢污水收集管網的區域推廣無水馬桶等新技術;樹立科學施肥理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科學噴施農藥;加強規?;笄蒺B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優化養殖布局,配套達標糞污處理設施。③加強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實施企業直排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制度,對重點污染源企業實時監控。④加強臨海水域綜合治理。削減入海污染物負荷,實施入海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清淤疏浚削減內源底泥污染;推進入海排污口專項排查整治,統籌銜接陸源污染排放監管和入河排污口設置,有效管控入海污染物排放;實施近海濕地綜合整治修復,逐步恢復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實現河口海灣濕地生態系統良性維持。⑤加強水環境與河湖管理。完善水環境突發事件預警監控體系及應急預案,提高水功能區保護能力;加大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力度,依法完成水域劃界工作,深入開展“清違整治”,修復水域岸線;全面實施河(湖)長制,嚴格落實“一河一策”,實施“灣長制”,全面實現海陸統籌治理。

(3)健全城濕相融、人鳥共生的水生態保護體系。①實施黃河三角洲大保護大治理。實施黃河口區域循環水系建設,新建引黃和北汊河河道疏浚工程;實施大汶流區域循環水系項目,新建引黃和沉沙濕地工程,實施水系連通和濕地修復工程;開展黃河口區域刺槐林灌排系統和一千二區域檉柳林灌排系統建設,補水排堿,力爭到2025年退化林地面積占總林地面積的比例減小到30%;建設漫灘補水設施,為自然保護區灘地補水,維持灘涂濕地水鹽平衡。②實施城市景觀區水生態工程。構建“環城-骨干-排澇-末梢”多級水網,連通城區河流、濕地和微水體;構建中心城東、西兩個循環片區,定期開展生態補水,實現骨干河道的水體循環流動;開展濕地修復,合理建設人工小微濕地,營造深淺相宜、水陸相間的濕地風貌,恢復水生生物多樣性,打造“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鮮明城市特色。③實施內陸農田區水生態修復。加強農田生態保護,實施河口區北部、墾利區東部和利津縣北部區域鹽堿地改良工程;開展農田退水和農村生活污水末端濕地建設;對符合條件的河流、渠道開展水系綠化與生態護岸工程建設,形成內陸農田區生態廊道。④實施濱海鹽漁區生態化改造。以5個海洋特別保護區為重點,修復和維持底棲動物良好棲息地環境,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淺海濕地各項生態指標;發展“一水多用,漁鹽結合”的循環經濟模式,力爭到2025年區域生態養殖比例達到50%;嚴控灘涂濕地圍墾,實施退養還灘工程,修復沿海灘涂濕地,開展濱海植被恢復和防護林建設,形成極具特色的漁鹽結合濕地景觀帶。

(4)筑牢安全自然現代化的水災害防治體系。①構建穩固自然的風暴潮防御體系。開展北部防潮堤標準提升工程方案論證,擇機啟動實施,全面保障東營市高端石化基地防潮安全;建設“堿蓬+牡蠣礁+樁堤”的生態防護示范工程,形成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穩固自然的風暴潮防范體系。②實施綠色生態的防洪標準提升工程。開展黃河現行流路治理工程,提升險工、控導工程與護岸標準,實現黃河東營段長治久安;實施小清河流域防洪綜合治理、防汛設施修復提升工程,開展東營市河流水系疏浚治理及生態護岸建設,提升防洪排澇標準,保障防洪排澇安全。③全面建設無內澇城市。堅持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用生態的措施治理城市內澇;按照“雨水就近入河,多建河道、少建管道”“上分、中疏、下排、控水位”的思路,采取綜合措施,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成災、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目標,將中心城區內澇設防標準從整體不足10 a一遇提高到超50 a一遇,各縣(區)要按照無內澇城市建設理念,穩步提升內澇設防標準。④構建現代高效的防災減災預警指揮體系。依托智慧水務建設,利用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衛星遙感、多普勒天氣雷達等先進技術手段,建成全要素動態感知的水災害信息采集系統、現代高效的預警指揮體系。

(5)打造彰顯大河生態文明的水文化弘揚體系。①實施水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全面調查摸底,建立東營市水文化遺產名錄及水文化遺產數據庫,設立黃河故道、黃河三角洲頂點標識,建設刁口河遺產廊道。②實施水情教育基地建設。構建水情教育基地體系,展示黃河變遷、治黃科技文化、河口生態文化等水文化內容;以國字號黃河文化館為龍頭,提升東營鹽文化博物館等已有場館,規劃建設黃河科技館、東營水利博物館,建設油田遺址保護、鹽田保護與復原建設相結合的水文化專題館等,形成遺產場館集中展示體系;推動東營市與玉樹市結成友好城市、建立黃河文化同盟,攜手打造黃河水文化品牌,開展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申報。③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實施以打漁張灌區為典型的灌區遺產文化提升、河道岸域生態景觀文化提升,提高水利風景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形成“水利+文化+生態+旅游”全域旅游格局,彰顯“黃河入海、我們回家”的黃河三角洲特色韻味。

4 目標和展望

通過五水統籌治理,目標是到2035年東營市節水減污增效的生態產業體系全面建立,水資源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社會用水總量控制在14.5億m3之內,其中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量占比達到10%;全市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水功能區水質全面達標,入海河流水質全面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近海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黃河多流入海的綜合生態效益得到全面發揮,刁口河實現常年流水,全市水域、濕地、林地合理分布,滿足候鳥自由遷徙和棲息的需求;東營市特色水文化得到全面保護和弘揚,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美麗中國的東營篇章得以呈現,建成“幸福黃河口”,黃河三角洲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標志區。

參考文獻:

[1] 常軍,劉高煥,劉慶生.黃河三角洲海岸線遙感動態監測[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2,6(1):94-98.

[2] 山東省東營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東營市志(1983—1995)[M].濟南:齊魯書社,2000:139.

[3] 楊作升,李國剛,王厚杰,等.55年來黃河下游逐日水沙過程變化及其對干流建庫的響應[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8,28(6):9-18.

[4] 孫珊,蘇博,李凡,等.調水調沙對黃河口及鄰近海域環境狀況的影響[J].海洋環境科學,2019,38(3):399-406.

[5] 王建華,胡鵬,龔家國.實施黃河口大保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J].人民黃河,2019,41(10):7-10.

【責任編輯 張華興】

市長治理城市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社區治理績效是社區治理結果的表達,對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分析框架和實現路徑的關注有助于從理論上厘清社區治理績效的復雜來源,促進實踐中社區的有效治理。在探討社區治理績效以反映公共價值和持續性為主要內涵的基礎上,構建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通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發現,多元權力主體在社區場域的活躍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必要條件,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要素組合路徑包括:基于社區多元權力主體的組織管理路徑、基于社區多元權力主體和社區資源的價值建構路徑、以社區多元權力主體和矛盾化解為基礎的價值建構路徑。社區需要結合自身特質,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要素來實現社區治理績效。

關鍵詞: 社區治理;治理績效;定性比較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述評

自20世紀末中國城市基層管理推行“社區制”以來,社區成為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與治理單元。對于社區治理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區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層探索場域,如何通過社區的有效治理進而實現社會“善治”處于國家政策議程與發展戰略的中心。

20世紀末公共部門引入的“績效”一詞為社區治理結果的表達提供了載體。社區治理績效反映社區治理過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輸出結果。為了從理論角度指導社區治理實踐、實現治理績效,研究者進行了積極探索。多元主體構成的治理結構被認為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前提條件之一。研究者關注社區治理中的組織樣態,以及組織之間的博弈、協同、合作關系,認為治理社區的組織呈現出多元的組織形式,并且權責配置合理、結構關系和諧,才能促進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再者,中國的社區治理開啟于社區服務,社區服務一直被視為社區治理的龍頭工作,用以提升社區治理的績效。社區服務理念、服務體系、服務設施、服務方式、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服務對象都是研究者的論題。在社區治理工具的選擇上,治理績效的實現與改進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治理制度供給的契合性[1],因而研究者聚焦于制度工具的功能探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研究者還探求信息技術工具融入社區空間的治理結果。

上述研究從不同路徑回答了社區治理績效“何以可能”的問題。社區治理需要多元的治理結構、精準化的社區服務、恰當的治理工具,這些都是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重要因素。但是,縱觀已有研究,仍有未盡之處。首先,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是什么?興起于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績效”概念已經受到挑戰,如果不對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這一本質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將會帶來研究重而無基的風險。其次,已有研究多為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單一因素解釋,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復雜性導致其發生必然是多重因素的共同結果,而并非簡單的結果與要素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增長。最后,從研究方法來看,已有研究仍以單案例研究為主流,還不足以滿足理論建構的需要,為數不多的多案例研究僅從案例文本的描述性統計來歸納社區治理績效的影響因素,顯得較為主觀。

基于上述,結合公共管理新的范式——公共價值管理理論[2],本文首先對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進行闡釋,并從該理論視域出發,提出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鑒于社區治理績效是眾多復雜、復合要素結合下的產物,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進行多案例分析,探討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要素組合路徑。期望研究能夠從理論角度對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分析框架與實現路徑這一問題做出回答,為實踐中探尋通過社區有效治理進而實現社會“善治”提供參考。

二、內涵與分析框架:公共價值的視角

1.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

要回答“績效來自哪里”就要先回答“績效是什么”[3]。伴隨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績效”一詞,在公共管理實踐中表現出強大的引導力和解釋力。但是隨著績效實踐與理論發展的進一步推進,“績效”的追隨者也發現,績效管理不能僅僅對產出、結果、效率進行測量,管理主義與工具主義的導向還不足以應對復雜的、棘手的公共管理問題。公共管理是一個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以及公民共同完成的合作生產過程,是各個利益相關方的不同訴求、價值沖突得以平衡與協調的過程。對績效的追求必須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上,即追求“公共價值”。所謂公共價值,就是公共服務生產者和使用者偏好的集合[4]。它不僅注重通過技術與方法的應用來提升公共部門的效率,更關注集體偏好、重視政治的作用、推行網絡治理、重新定位民主與效率的關系、全面應對效率與責任及公平的問題。因此,公共部門的績效提升依賴于公共價值的實現,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公共部門績效治理,產出才是績效,也只有體現公共價值的績效才能獲得合法性和支持[5]。在公共價值被賦予“范式”意蘊的基礎上,尋求多元主體間的“最大公約數”進而實現績效最大化成為當前公共管理者的努力目標[6]。

社區是公共管理實踐的微觀場域。在這里,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以及公民直接“相遇”,可以說,社區成為“眾多的集體偏好和公共利益產生地,也是最能夠產生公共價值的公共領域”[7]?!肮矁r值”語境下,社區治理必須擺脫“技術治理”的迷思[8],將“政府認為重要和需要的公共服務及公共資源供給”與“社區居民認為重要的需求”連接起來。所以本文認為,在社區這樣一個地域型社會生活共同體中,社區治理績效是多元主體合作的產物,是社區場域中的利益相關方通過討論政策議題與公共問題而相互協商、對話、表達話語從而確定公共價值的過程。只有當公共部門的政策、服務和項目符合社區居民的需要時,產出才等同于績效[9]。這是社區治理績效內涵的首條要義。

此外,在追求公共部門績效結果的探索中,研究者還發現“運動式治理”等實踐行為能夠帶來短期的顯著績效,但并不意味著治理難題得到實質解決,尤其是從長遠角度來說,運動式治理的績效隱含著民眾認同信任感危機、績效合法性危機等考驗[10],無法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也就是說,“績效的內涵不僅僅是現時的產出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在社會歷史演變的過程中產出的結果”。從社區治理績效來說,同樣,其內涵也不應是投機主義的結果、現時結果,而應是長效機制下的產出,成效可以鞏固、富有可持續性。這是社區治理績效內涵的又一要義。

2.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

績效的內涵規定了績效來源路徑?;诠矁r值,包國憲等學者提出了績效產生分析框架,認為:公共資源與公共權力作為公共部門績效生產的重要投入性要素,是績效生產的基礎“原料”,在這一前提條件下,績效通過多元主體的合作,來自價值建構、組織管理和協同領導共同發揮作用的治理系統。其中,價值建構是識別多元主體的偏好與需求進而達成公共價值的過程;組織管理既要繼承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義取向,又要重視在公共價值的基礎上對管理流程重塑,是憑借科學管理的方法與流程實現績效產出的最大化;協同領導是整合不同層次、不同環節各種價值沖突,用以溝通使命、協同沖突、形成戰略的機制[11]。據此,本文試圖延展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

在社區場域中,公共資源體現為社區資源,即全體社區成員均可以使用具有公共屬性的資源。社區資源是社區發展的重要保障,社區資源稟賦對社區的治理模式、治理績效都會產生重要影響[12]。社區中的權力是一種分散性的權力,分布于社區中的權力主體之間,根據不同的權力占有程度呈現為一定的社區權力秩序[13],并且社區權力秩序已成為社區良性治理的關鍵[14]。社區的價值建構將社區治理績效建立在公共價值的基礎上,保證了績效的合法性,價值建構關注社區公共價值的確立、生成和表達,是參與社區治理的多元主體交互的過程?;诠矁r值視域,社區的組織管理要求社區資源的投入、社區的治理過程與方式必須置于社區公共價值的約束下,進而追求社區治理效率。社區的協同領導用來解決社區不同治理主體的價值沖突,而達到社區多元治理主體間關系的平衡,繼而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可持續發展。由此,本文認為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三、研究方法與變量選取

1.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的模糊集策略

本文采用定性比較分析(QCA)方法進行研究。該方法用于分析中小樣本規模下“條件組態和結果間復雜的因果關系”[15],即各種因素如何組合導致社會現象的發生,其核心思想是集合論,通過布爾邏輯來探尋導致結果發生的條件組合(即組態),能在深入了解個案的基礎上把握跨案例的共同點。本文探討哪些因素如何組合能實現社區治理績效,屬于因果問題,并且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影響的產物,采用定性比較分析能夠形成對該問題的認識。

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的策略選擇中,無論是清晰集分析(csQCA)策略,還是多值集分(mvQCA)策略,都停留在變量類型的劃分上,缺乏在類型上隸屬程度的考慮,所以彌補這兩種研究策略缺陷的模糊集分析策略(fsQCA)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結合了集合隸屬度的類別和程度,允許集合隸屬度的漸進變化,為研究中需要同時關注變量的類型與變量在條件或水平上的變化一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研究各個類型的變量影響社區治理績效的重要程度。

定性比較分析方法運用中,對結果的影響因素得出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通過對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全方位回顧,歸納影響結果的因素,二是根據研究的理論視角下的各維度,構建影響結果的因素[16]。本文遵照第二種路徑,在上文社區治理績效來源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得到影響社區治理績效的5個條件變量。在對變量進行數據收集后,借助fsQCA3.0軟件進行量化分析得到客觀結果,力求為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提供解釋。

定性比較分析根據選取的因素數量不同對案例的數量要求也不同,如在5個因素條件的情況下,應有13-16及以上的樣本數量[17]。本文基于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對案例數量的要求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就2013至2015年期間民政部公布的“‘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選取了20個社區治理的典型案例(見表1)。案例選取理由:首先,民政部的評獎活動代表了官方對社區治理績效的認可,具有權威性;其次,案例均圍繞社區治理創新及績效實現的目標,符合定性比較分析對案例選取主題相似性要求;最后,案例雖然圍繞共同主題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又表現出各自的治理特征及差異,符合定性比較分析對案例選擇多樣性的要求[18]。

2.變量選取

(1)條件變量

本文認為社區治理績效來源于社區資源、社區權力、社區價值建構、社區組織管理、社區協同領導五個方面,所以這五個要素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條件變量。具體測量維度及其賦值如下:

第一,社區資源。社區資源的豐裕程度直接影響社區的治理能力與發展程度。盡管研究者依據不同研究需要對社區資源的分類有差異,但產生交集之處是認為社區治理資源包括社區建設資金、人力資本和社區社會資本三類,這是社區治理績效產生的基礎性要素。為了保障社區的治理與發展,各社區都擁有來自政府的日常運作資金,而其差異主要表現在社區治理中能否爭取到政府額外的補貼以及市場與非營利組織的援助或捐助來進一步擴充社區建設資金。這些額外的投入(尤其是市場與非營利組織的投入)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社區自主性治理活動的有效開展,使得績效存在提升的可能。從人力資本來說,當前社區中的居委會主要為社區治理及發展貢獻資本性的人力資源。但人力資本更強調專業的知識、技能和不斷學習的能力,所以社區組織中,專業的人才隊伍或服務機構更有潛質提高社區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社會資本方面,網絡、規范和信任是社會資本的基本意涵,這些特征可以激發社會合作與協商進而實現公共價值。因此,增進社區社會資本,以及由此促成社區集體行動,會帶來社區治理績效的提升?;谏鲜?,本文通過是否具備來源多元的社區建設資金、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社區社會資本對社區資源的豐裕程度進行衡量,如果社區治理中同時強調上述三類資源則賦值為1,強調其中任意兩類社區資源賦值為0.67,僅強調三類社區資源之一賦值為0.33,三者都不存在賦值為0。

第二,社區權力。從現實樣態來看,當前社區中多種權力復雜交織呈現:黨組織和政府的公權力、社區內生的自治權力和來自社區外部的第三方權力[19]。黨組織領導并參與基層治理是中國治理實踐中的特有形態,黨組織是基層治理體制的領導核心,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在社會發展中深入聯系基層群眾的優勢,可以調動和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量的研究表明,破解社區治理實踐困境必須堅持社區黨組織的領導。地方政府具有組織優勢,能夠依托權威有效整合社區資源,通過制度激勵等工具提升治理效率,因地制宜使得治理成效適應性發展[20]。地方政府結合自身需求的選擇性創新行為直接形塑社區治理改革的深度、成效和特征[21]。當然,僅僅依靠黨建引領和行政支持下的社區缺乏活力,治理績效欠佳[22]。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社會治理”的命題,在社區中強調多元的治理結構。社區內生的自治權力來自社區居委會①、業委會等社區自組織,這些自組織可以強化社區自為的能力、培育社區共同體精神、協調一致性行動[23],進而實現公共價值基礎上的社區治理績效。隨著社會組織的迅速發展和市場主體的日益活躍,來自社會組織與市場的力量也在社區中進行權力運作,例如“三社聯動”的形式、物業公司的管理等??傊?,這些權力主體的出現,優化了社區中單一的權力結構,有助于提升社區治理效能[24]?;谏鲜?,本文通過黨建引領與行政支持、社區自治權力體現、來自社會與市場的第三方權力,對社區權力進行衡量,如果社區治理中同時強調上述三類權力則賦值為1,強調其中任意兩類社區權力賦值為0.67,僅強調三類社區權力之一賦值為0.33,三者都不存在賦值為0。

第三,社區價值建構。價值建構將治理績效建立在公共價值的基礎上,表明“績效內涵和判定的標準是由生產各方達成的共識”[25],保證了績效的合法性?;鶎由鐓^治理實踐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社區治理目標,這也是社區價值建構的關注點之所在。若社區治理實踐的目標導向和居民的價值目標相契合,則能夠激發社會活力從而推動社區治理創新[26],實現社區治理績效,而這一共同目標也規范和引導著社區居民的行為,反映了社區的公共價值。社區居民通過參與社區治理來表達需求和偏好,是形成共同治理目標的前提。表達訴求、為改進社區服務而建言獻策等一系列參與活動能增強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使之成為績效的“生產者”。多元參與和有效的互動模式是實現績效的必要環節,社區價值建構過程中居民參與必不可少,但居民參與還需要借助一定的渠道或平臺,以保證參與活動的有效開展?;诖?,本文對社區價值建構從社區居民參與活動、參與的渠道或平臺、共同的社區治理目標這三項內容來考量,若社區治理中同時強調上述三方面內容則賦值為1,強調其中任意兩項則賦值為0.67,僅強調三項之一賦值為0.33,三者都不存在賦值為0。

第四,社區組織管理。組織管理體系運轉越好,績效就越高。根據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從組織管理方面來說,績效來源于基于社區公共價值的管理流程,要保證社區治理的環節都符合公共價值,是對價值進行管理,將所有主體對績效的貢獻聚焦到社區公共價值。在此基礎上借助于科學的管理手段與方式,尤其是保障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制度與政策以及信息技術。地方政府主要以公共政策指導的形式介入到社區治理中,公共政策作為社區治理指導性的文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通過政策來強調社區授權,能帶來更好的、以社區居民為中心的服務潛力[27]。信息時代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各種平臺的建設為組織管理提供了現代化手段[28],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了組織間信息交流的成本,也提高了組織管理的效能,有利于管理之中的跨部門協同?;谏鲜?,本文通過基于社區公共價值的管理流程、社區治理制度與政策、信息技術支持,對社區組織管理進行衡量,如果社區治理中同時明確強調上述三方面內容則賦值為1,強調其中任意兩項則賦值為0.67,僅強調三項之一賦值為0.33,三者都不存在賦值為0。

第五,社區協同領導。協同領導主要是通過構建共識,解決不同價值選擇之間的沖突,從而達到不同主體間關系的平衡。僅形成網絡并不能產生顯著的績效,產生協同效應(高于獨立運作績效的共同治理績效)才是組織形成網絡的初衷[29]。社區中的價值差異不可回避,通過在價值層面確立和增進共識,達到對不同價值沖突的化解,可以促進績效的持續產生。聚焦到社區治理,社區中的協同領導則體現在社區各個主體或社區居民通過矛盾或糾紛化解機制形成了共識,解決了沖突。因此社區治理案例中如果強調矛盾或沖突的化解則賦值為1,反之賦值為0。

(2)結果變量

結果變量測量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程度這一結果,在社區治理中,公共價值、具有可持續性是社區治理績效的基本意涵?;诖?,本文構建了社區治理績效結果的測量指標,一是社區治理案例是否上升為優秀社區工作法,用以衡量其持續潛力。二是社區治理案例是否屬于創新名單公布后的三年得到報道的社區治理創新成果,三是社區治理案例是否屬于創新名單公布后的三年得到報道的社區治理創新提名成果。其中媒體報道代表了社區治理創新實踐經驗推廣的可能性,并且三年的時間長度也是對社區治理績效可持續性的關注;創新成果和提名成果的區分則直接反映了不同社區治理案例在績效上的差異,而且作為評選出來的案例,也衡量了民眾對社區治理績效的認可度。若社區治理案例上升為優秀社區工作法則賦值為1,若社區治理案例屬于創新名單公布后的三年得到報道的社區治理創新成果賦值為0.67,若社區治理案例屬于創新名單公布后的三年得到報道的社區治理創新提名成果賦值為0.33,三者皆不具備則賦值為0。本文所構建的條件變量、結果變量及其賦值如表2所示。

3.數據收集及變量隸屬度表構建

確定了條件變量、結果變量及其測量指標后,需要對每個案例根據變量指標進行原始資料收集,繼而結合原始資料和指標設定,構建出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的真值表。本文進行案例原始數據統計時,先將案例進行編碼并進行每個案例的資料收集,案例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及提名成果”公布前后人民網對案例的報道及民政部發布的案例信息,并通過相關媒體報道資料等進行案例信息支撐。其次對每個案例的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根據指標進行測量,將原始定性文本轉化為初始的數據信息。根據變量的賦值標準將原始數據進行轉化,得到案例各個變量隸屬度結果②,最后將其導入fsQCA 3.0軟件進行模糊集分析。

四、數據分析及結果討論

1.必要條件分析

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中,首先需要通過必要性分析來確定單個條件變量是否是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的衡量指標是一致性,一致性應盡可能地接近1[30],而如果某個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指標大于等于0.9,則可將該變量視為結果的必要條件[31]。本文以社區治理績效作為結果變量,將數據導入fsQCA 3.0軟件進行必要條件分析,得到表3的結果。首先,通過表3可以看出社區權力這一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指標為0.9442,達到了必要條件的標準,即在社區治理實踐中,多元權力主體的存在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這一結果的必要條件。其次,其他條件變量一致性指標均低于0.9,即其他條件變量都不屬于實現社區治理績效這一結果的必要條件。

2.條件組合分析

定性比較分析除關注獨立變量的重要性之外,充分性條件組合也是其關注的重點,即通過真值表來分析各個條件變量如何組合導致結果變量的發生。在fsQCA 3.0軟件進行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的條件組合分析時,需要先設定案例的頻數閾值和一致性閾值。頻數閾值的設定與研究中選擇的案例數量有關,當案例數量較小時的情況下頻數閾值可以設置為1[32];而一致性閾值,Ragin認為臨界值不應低于0.75,推薦使用臨界值大于等于0.8[33]?;谏鲜霾⒔Y合本文案例研究數量為中小樣本的實際,本文將頻數閾值設置為1,一致性閾值設置為0.8。

五、小  結

本文在探討社區治理績效內涵的基礎上,從績效治理的理論出發,構建了社區場域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該分析框架包括社區資源、社區權力、社區價值建構、社區組織管理和社區協同領導這五類要素。為進一步探討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路徑,更好地促進社區治理實踐,提升社區治理績效,本文選取了20個社區治理的典型案例,進行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從分析結果中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社區治理中多元權力結構的存在符合治理實踐的發展,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必要條件。首先,社區中基層黨組織的引領為社區治理指明了方向,黨組織為民服務的宗旨和社區治理以人為本的本質不謀而合,而面對社區治理難題,社區黨員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凝心聚力,團結群眾,破解社區治理難題。其次公益慈善類、公益服務類等社會組織的力量逐漸凸顯,它們更了解社區居民需求,為社區居民提供符合需求的專業化服務。而且社會力量也能通過參與進一步破解社區治理轉型中外生權威缺乏與內生權威式微的雙重困境[35],其通過有效激發社區社會資本,形成網絡、互惠性規范和信任等隱性資本,為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與提升提供了可能。上述兩者與社區中本就存在的行政力量結合,在社區中形成了多元的權力結構,代表多方的利益訴求。建立在多元權力結構基礎上的社區治理績效不僅反映了社區居民的根本利益,同時也使績效獲得了持續的可能。

2.社區治理績效是多因素組合影響的結果,需要在分析社區現實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因素來實現社區治理績效。首先,社區治理績效的促成屬于復雜的因果關系問題,研究發現不同的路徑可以實現社區治理績效,包括:基于社區多元權力主體的組織管理路徑、基于社區多元權力主體和社區資源的價值建構路徑、以社區多元權力主體和矛盾化解為基礎的價值建構路徑,上述路徑為從不同方面實現社區治理績效提供了思路。其次,這三種路徑所包含的具體要素之間也存在替代性的可能,如果社區治理中存在多元的社區權力和社區價值建構,輔之以豐裕的社區資源或強調社區糾紛矛盾等的化解,都能推動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最后,不同的路徑意味著社區治理需要不同的治理要素,社區由于其特殊性,在各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面對社區治理困境,社區可以通過分析自身特質,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要素以達到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目的。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的發布,標志著中國的社區治理進入了新的階段,對社區治理質量提升與考量提出客觀要求。社區治理績效反映了社區治理活動的有效性,將績效研究的視角置于與民眾具有密切關聯的社區層面,不僅豐富了績效的相關研究,更為應對基層治理中的挑戰提供了可能。厘清并把握社區治理績效的意涵是探討其他關于社區績效問題的基礎,社區治理績效應從社區居民需求出發反映公共價值,社區治理績效也應該得到維持,具有可持續性?;谏鐓^治理績效的內涵對其分析框架與實現路徑的探討,則屬于社區治理中應該重點關注哪些要素的問題,任何社區治理實踐都須慎重考慮??冃碓纯蚣転榘l現社區治理中的要素提供了視角,然而作為具有復雜因果關系的現象,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是不同要素組合導致的結果,探究社區資源、社區權力、社區價值建構、社區組織管理及社區協同領導等要素組合形成的路徑,為社區治理實踐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從研究方法來看,定性比較分析中涉及研究者將定性文本轉換為定量的變量測量,主要依據個人的現有知識和對案例的把握,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進行檢驗;其次作為對復雜現象的分析,本文對案例信息的深入聚焦于研究目的,可能忽略了其他的信息,導致個案部分信息的丟失[36],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在多案例研究一般性結果的啟示之下,關注個案的特殊性,更為細致地研究社區治理實踐的個案。

注釋:

①從組織性質來說,社區居委會屬于自治組織,但是中國的社區居委會往往被認為是國家力量的代表、政府在基層的“代言人”。不過隨著實踐推進,一些研究發現,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性正在悄然回歸。

②相關計算流程可聯系作者索取。

參考文獻:

[1]單菲菲,包國憲.社會價值建構視角下的村莊治理績效實現路徑——廣州市下圍村“蝶變”的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8,(4):139-148,156.

[2]何艷玲.“公共價值管理”:一種新的公共行政學范式[J].政治學研究,2009,(6):62-68.

[3]包國憲,道格拉斯·摩根.政府績效管理學——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政府績效治理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Stoker G.Public Value Management: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 Governance?[J].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6,36(1):41-57.

[5]包國憲,王學軍.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政府績效治理——緣起、架構與研究問題[J].公共管理學報,2012,(2):89-97,157-158.

[6]王學軍,王子琦.追尋“公共價值”的價值[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9,(3):3-16.

[7]徐頑強,李敏.基于公共價值導向的城市社區治理架構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9,(2):129-137.

[8]定明捷,徐宛笑.城市社區公共價值創造:內容、困境與出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28-37.

[9]單菲菲.基于公共價值視角的城市社區治理績效反思[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23-129.

[10]王連偉,劉太剛.中國運動式治理緣何發生?何以持續?——基于相關文獻的述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3):106-111.

[11]王學軍,馬翔.政府績效生成路徑:新范式下的理論及其解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4):24-32.

[12][22]徐林,方亦兒,薛圣凡.社區資源稟賦、治理模式與治理績效[J].浙江社會科學,2017,(3):27-36,156.

[13][24]張平,商爽.城市社區權力結構的現實樣態及其優化——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9,(1):28-35.

[14][19][23]鄭曉茹,劉中起.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權力秩序的研究述評(2011-2016)[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 (5):101-111.

[15]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16][33][34]伯努瓦·里豪克斯,查爾斯C.拉金.QCA設計原理與應用——超越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新方法[M].杜運周,李永發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17]夏鑫,何建民,劉嘉毅.定性比較分析的研究邏輯——兼論其對經濟管理學研究的啟示[J].財經研究,2014,(10):97-107.

[18]Cristofoli D , Markovic J . How to make public networks really work: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5, 94(1):89–110.

[20]戴祥玉.地方政府自我推進型治理創新:轉型期城市社區自治的發展路徑——基于4類社區治理創新典型案例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3): 75-82.

[21]吳海紅,郭圣莉.從社區建設到社區營造:十八大以來社區治理創新的制度邏輯和話語變遷[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2):107-115.

[25]王學軍.公共價值認同何以影響績效:理論框架與研究議程[J].行政論壇,2019, (2):95-102.

[26]郝國慶.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的發展趨勢與路徑選擇——以武漢市漢陽區社區治理模式為例[J].理論月刊,2015, (12):157-162.

[27]Adamson D, Bromiley R. Community empowerment: learning from practice in community regene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2013,26(3):190-202.

[28][35]陳榮卓,劉亞楠.城市社區治理信息化的技術偏好與適應性變革——基于“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的多案例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9,(4):112-120.

[29]孫國強.關系、互動與協同:網絡組織的治理邏輯[J].中國工業經濟,2003, (11):14-20.

[30]Ragin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 and Beyon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31]Skaaning, S.-E. 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Crisp-set and Fuzzy-set QCA Results[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2011, 40(2):391-408.

[32]原超.新“經紀機制”:中國鄉村治理結構的新變化——基于泉州市A村鄉賢理事會的運作實踐[J].公共管理學報,2019,(2):57-66,171.

(責任編輯   矯海霞)

市長治理城市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運輸,方便人們的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等,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噪聲也成為城市環境不可避免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改善城市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同時,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弊端,比如城市大氣環境、聲環境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一般意義上,我們研究城市噪聲污染,主要是由城市交通、工業生產、商業活動、娛樂活動、生活等方面產生的噪聲。本文通過分析城市噪聲污染的現狀、影響,發現城市噪聲已經嚴重影響了都市人的生活,必須對城市噪聲污染進行有效控制,給人們的生活盡可能多地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

關鍵詞:城市;環境;噪聲污染;控制

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運輸,方便人們的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等,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噪聲也成為城市環境不可避免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在改善城市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同時,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弊端,比如城市大氣環境、聲環境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年來,城市噪聲污染已經成為滋擾城市的第三大污染源,僅次于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對于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產生重要的影響,也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產生重大的威脅。消除城市噪聲污染,創造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構建和諧社會,最終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城市噪聲污染的概況

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發現,全國范圍內,重點環保城市聲環境質量處于好和較好水平的只有74.6%,處于環境質量好和較好水平的城市占76.1%。在這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晝間噪聲達標率為87.1%,夜間噪聲達標率為71.3%[1]。

1、城市環境噪聲的現狀

文章根據追蹤調查監測發現,在334所城市中,城市環境質量好的只有5.9%,68.7%的城市屬于環境質量比較好的,24.3%的城市受噪聲影響屬于輕度污染,1.1%的城市屬于中度噪聲污染。該數據與上年同期相比,質量好的城市出現下滑趨勢,下降比例為3%,環境質量比好的城市有所提升,漲幅為4.2%;環境質量輕度污染的城市也有所下降,降幅3%;環境質量中度污染的城市是提升的,漲幅為1%[2]。

全國334個城市中,道路交通噪聲環境質量屬于好的城市占67.1%,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環境質量屬于較好的占27.5%,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環境質量屬于輕度污染的占4.2%,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環境質量屬于中度污染的占0.9%,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環境質量屬于重度污染的占0.3%,與上年相比,有良好的全國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的城市,其環境質量上升1.8%,屬于較好層次的城市上漲0.4%,輕度污染的城市與上年同期略為減少,下降了2.0%,重度污染下降了0.2%[3]。

在63.0-71.6dB(A)之間的等級,是環境保護重點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范圍。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環境質量好的占57.5%,39.0%的屬于較好水平。輕度污染的占3.5%。監測244個城市的噪聲功能區,各城市功能區晝間達標監測點次全年7288點,占晝間監測的87.1%;夜間達標點次5968點,占夜間點次的71.3%。各城市的功能區呈現出晝間比夜間達標率高的現象,主要的三個功能區比其他類型的功能區要好的趨勢。全國環保重點城市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86.3%,夜間達標率為67.3%[3],達標率偏低。

2、城市噪聲污染的來源

城市生活中主要噪聲是工業噪聲、交通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和生活噪聲。其中,對城市生活影響最大的噪聲是交通噪聲。

①交通噪聲

交通噪聲主要包是火車、汽車、飛機等噪聲,這些噪聲是流動性的,也比較大,影響非常廣泛。城市生活的喧囂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機動車在城市范圍內產生的噪聲。

近年來,城市和高速公路、高架橋的建設發展相當快,機動車輛的數量也在快速增長,車輛帶來的噪聲問題日益嚴重。尤其現在的民航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出行坐航班的也越來越多,飛機噪聲問題也日益突出。

②工業、建筑噪聲

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是占城市噪音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的機械噪聲和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聲比率占整個城市噪聲的約27%。工業噪聲中,一般的電子工業和輕工業的噪聲在90dB(A)以下,鑿巖機、大型球磨機達120dB(A),機械工業噪聲為80dB(A)-120dB(A),紡織廠噪聲為100dB(A)-106dB(A),風鏟、風搞、大型鼓風機在130dB(A)以上[4]。

在很多生產類企業中,大部分員工容易患有職業性失聰以及脫發禿頂,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工業噪聲??刂坪徒档凸I噪聲,在我國大多數城市中是比較重視的。另外市政建筑施工和城市面貌的改造,也產生了很多的噪聲,這是我國大多數城市一直有的通病,現在城市改造對居民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并且一般情況下,改造時間延續數年之久,甚至幾十年。特別是在夏季的夜間施工,打樁機的聲功率級達110dB(A)-116dB(A),混凝土攪拌機的聲功率級為86aB(A)-100aB(A),重型車輛往返不斷的運輸、裝卸活動噪聲達80dB(A)以上,這些都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③社會生活噪聲

社會生活噪聲是指人們在生活和社會活動(娛樂、商業)中產生的噪聲。一般情況下,生活噪聲的占比是在40%以上,且有逐步上升的趨勢。例如,街道、市場、商場、娛樂場所、建筑裝潢等,都會產生噪聲。

二、噪聲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分析

城市交通環境的影響,嚴重制約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城市能否科學合理的規劃,已經成為改善城市環境、確保城市經濟發展、提高居民優質生活的保障[5]。

1、交通噪聲的影響

目前,在我國的大城市中,居民人口一般都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以北京市為例,人們日出行量為3099萬余次,其中城市六環內機動車輛承擔的日出行量為40%;機動車保有量超過531.7萬輛。

城市軌道交通與普通鐵路建設相比,是不同于一般鐵路線的建設,這些交通設施一般選擇在市中心的繁華地段,是城市的主要出行道路,特別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為了運送更多的人,緩解機動車交通擁堵的問題[6]。例如在運營過程中的城市交通設施,火車車輪和鐵軌會產生沖擊振動,通過隧道或橋梁基礎、路基、傳遞到地面,從而產生周邊地區的振動,然后傳遞給周圍的環境和建筑物。因此,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環境影響比較大。

城市交通有軌道交通和地面公路交通兩種方式,以軌道交通系統的行駛模式為例,車輪聲和軌道摩擦、敲擊、剎車噪聲等為主要的噪聲來源。因為大多數在市中心的交通擁擠路段,沿線地區都有密集的建筑物,對噪聲源比較敏感。城市噪聲情況比較復雜,噪聲發源處較多,噪聲影響的范圍也比較大,城市中存在多處噪聲敏感點等等,所有的這些噪聲情況都對城市的環境有重要的影響。就城市軌道交通噪聲來說,文章舉例地鐵交通噪聲,地鐵主要是對城市地下空間環境的影響,地鐵建立在城市的地下環境中,需要挖掘地下隧道長條形地形,地鐵產生的噪聲也是在圓柱體內傳遞、折射、吸附、衰減,影響的范圍群體也主要產生在地下環境中,主要影響地鐵周遭的環境;而地上輕軌是地面式和高架式線路,對城市環境噪聲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因為這類設施主要建于地面,影響的范圍和群體相對較多。地面列車運行噪聲最小輻射角為22%-26%;高架線路噪聲大于地面列車,因為它輻射面較地面線路更大。城市軌道交通噪聲影響的主要是住宅、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影響范圍是風亭周圍40m以內的區域;對地面軌道交通和公路交通而言,其受影響最大的是臨街第一排樓房以內的區域[7]。

2、建筑施工噪聲的影響

在較長時間內,我國大多數城市仍將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建設規模龐大,公共基礎設施與居民住宅及商業廣場等均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為此建筑施工對城市居民的噪聲影響也極為明顯,在噪聲投訴中占比中呈上升趨勢。

城市軌道交通的施工會對現有的道路產生交通擁堵,干擾、影響市民出行,也使得其他車輛繞行,造成交通阻塞,機動車鳴笛頻次顯著加大,一段時期內城市聲環境質量的下降,因此合理的施工規劃顯得尤為重要。架空線對噪聲環境的影響更為直接,接地線對環境影響主要為噪聲和振動等等。這種振動干擾沿線學校、醫院、住宅等,并且可能會導致建筑物一定程度的損傷,有時甚至會破壞沿線的基礎建筑物[8]。

另外,在城市橋梁、建筑物、軌道交通等的施工過程中,操作機械等設施,會產生振動,影響周圍的建筑對象,甚至會對原有的建筑產生破壞。工程機械尾氣、粉塵、灰塵以及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聲,都會影響環境質量,從而影響附近地區的居民的生活質量。

3、工業噪聲的影響

隨著多年來城市工業集中區的規劃與實施,工業噪聲對居民的影響已經大大減低,但這個問題在局部依然存在,仍需我們的管理部門和工業企業加以重視,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督查處,嚴格依法行事,積極處理居民的信訪投訴。對工業型企業而言,要做到噪聲達標排放,對居民產生噪聲影響的設施要積極整改,配合管理部門處理相關問題,也為自己的企業樹立誠信的形象。

4、社會生活噪聲的影響

在這類噪聲中對人們生活影響最大的屬娛樂場所、商住樓下商業場所和集市場產生的噪聲,對前兩者,要從規劃和技術兩方面著手,管理部門要嚴格把關,對某些可能會產生噪聲擾民的行業依法禁止準入,技術上要采取可靠措施,做到企業達標排放,居民滿意。對后者,要加強管理與政策引導,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農副產品購買消費場所。

三、防治城市噪聲污染設計的環保對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同目標。城市噪聲控制是一項比較艱巨復雜的工程,可從規劃調整、聲源降噪和傳播途徑降噪及受聲點保護等幾方面考慮,實施控制和防治。

1、合理規劃城市交通

合理地規劃城市功能布局,減少工業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將噪聲環境因素系統地納入城市規劃決策,以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可能出現的城市規劃和實施后對環境的影響問題[9]。

重視與相關規劃的相容性和協調性,是城市交通規劃的主要出發點。在規劃過程中,土地利用規劃、交通規劃、環境規劃等的相容性,也是需要必須考慮在內的;從城市的角度定位城市環境和承載能力的限制,合理地規劃城市交通整體布局及所采用的運輸方式,同時兼顧交通路線的時序功能。

2、控制城市噪聲源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噪聲控制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基本都在城市建成區和規劃區修建,建設周期長,對城市環境影響較大,地下線路施工容易導致噪聲等問題,擾亂人們的日常生活。噪聲防治首先應從降低噪聲源著手。

①盡可能降低列車動力系統噪聲

首先,在車輛構造設計方面,設計工程師應該著重在加強防振、吸聲方面下功夫,加設防聲裙等。

其次,在道路設計時,把大部分力度放在軌道及橋梁結構方面,采取減振降噪措施。有很多設計師在施工時采用超長無縫鋼軌,這樣比原來的鋼管就可以做到減少車輪對鋼軌的沖擊,減少由此產生的噪聲和振動。對地面道路的新改擴建,采用新型降噪瀝青路面亦能減輕道路交通噪聲的影響。

②盡可能降低交通施工噪聲

對于地面交通設施的施工亦須合理安排施工周期,采用先進的施工方法,同時采取確當的防噪措施以減輕道路施工對居民生活產生的影響。對此,管理部門要對施工單位嚴格管理,限定其施工時間段,監督其使用先進的施工方法,采取適當的防噪措施,特殊工期要要對施工方的行為進行公告,并在特定時期限制某些工段的施工。

比如地鐵是大城市交通建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使用了更先進的、主要是屏蔽市區密集的地下建筑的建設規律。盾構法工方法多用于井下作業,對地面上的交通以及對附近居民的噪聲影響都可以降到最低。從這方面來講,盾構法工方法的確表現出了較大的優勢,對城市聲環境能夠做到一定程度地保護[9]。

3、保護敏感受聲區域

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對沿線環境敏感點的受聲區域進行特殊的保護,可利用沿線土堤、路塹和其他建筑物作聲屏障,控制聲透射和聲繞射。如城市中的高架道路,如果在居民區中穿行,就要加噪聲防護網或隔聲屏障,減少交通噪聲的傳播;在隧道、車內及聲屏障靠近聲源的一側采用吸音材料。

針對離城市軌道交通較近的設施,進行噪聲保護,包括拆遷、改變敏感點的使用功能、設置通風隔聲窗等方式[10]。

根據噪聲防護距離這個理論,城市的規劃部門要合理規劃軌道交通沿線,盡可能地減少噪聲敏感點,避免出現新的噪聲敏感點的出現。

4、選擇低碳出行方式

鼓勵人們使用公交這種低碳出行方式,減輕地面交通壓力,同時選用低噪聲的公交車輛,均能有效的降低交通噪聲的影響。提倡文明生活,減少生活噪聲對他人的影響,創建生態文明城市,構建一個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

結論: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利有弊的,城市環境的發展也一樣,城市的發展難以避免出現噪聲和振動問題,以及其它較大的環境問題,不可避免地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噪聲污染對城市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城市噪聲在一定時間內仍將對城市居民的生活產生不良影響,一直以來,這些都是城市居民投訴的熱點,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謴统鞘邪察o的生活環境,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對噪聲的產生與傳播加以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為人們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程利兵.淺談城市噪聲的危害及防治[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05.

[2] 趙林華.現代城市噪聲污染分析及治理措施[J].低碳世界,2014,02.

[3] 楊歌.淺談城市噪聲的污染與治理策略[J].綠色科技,2012,10.

[4] 鄭細妹.中國城市噪聲污染及其防治[J].能源與節能,2011,(09).

[5] 馬立霞.對城市噪聲污染的反思及防治策略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09.

[6] 樵地英.中國城市噪聲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技術的探討[J].能源與節能,2013,(04).

[7] 劉芳.城市環境噪聲污染淺析[J].生物技術世界,2013,(02).

[8] 齊雪瑩.淺談城市噪聲的影響與治理控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5.

[9] 我鄒飛.國城市噪聲污染及其防控對策探討[J].北方環境,2011,02.

[10] 鄭建中.城市噪聲監測優化布點探討[J].能源與環境,2011,02.

上一篇:體重控制的護理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全面預算投資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