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范文

2024-02-23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范文第1篇

發揮林業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做好“林”字文章,是發展現代林業的根本宗旨。我縣緊緊圍繞“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主題,探索建立集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為一體的林業發展模式,通過林權改革、重點工程、林業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措施,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林權改革促農增收

到2008年底,全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為58.9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56.9萬畝,活立木蓄積為253.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1.26%。林木綠化率為23.29%。實現了有林地面積和林木蓄積量的雙增長,林業已成為我縣經濟發展、農民致富的亮點。我縣按照省市統一部署和要求,確定“森林資源權屬清晰化,推進流轉規范化,分類經營法治化,增綠增效持續化”目標和“區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設、規?;a、產業化發展”思路,盤活集體林地資源,引導林地科學流轉,推動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增加林農收入。截至目前,全縣172個有改革任務的村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務,完成林改面積10.7萬畝,占應改革面積的100%,已明晰產權面積10.7萬畝。通過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認真落實國家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激活林業經營機制,我縣鄉村林改成效逐步顯現。

一是增強了林農發展的信心。通過落實自留山政策和“誰造誰有”政策,明晰產權,簽定合同,發(換)林權證,實現“誰造誰有、合造共有”原則,讓群眾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農的合法權益,增強了他們發展林業的信心,加大了對林業的投入。如:孫德林承包經營40多畝,當年投入2萬元,年均收入可達5.5萬元。

二是促進了村集體和林農增收。通過實施林改,落實集體山林承包、租賃和轉讓,盤活了集體山林資產,實現了村財和林農兩增收。如:草溝鎮于韓村對部分林地進行公開招投標,預留公益基金和林業再生產資金。一些鄉村通過實施林改增強村財實力后,加大了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逐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如黃圩鎮三侯村通過盤活集體森林資產籌集15萬元,鋪設鄉村水泥路1.5公里。

三是轉變了林農經營山林理念。通過實施林改,落實山林承包經營,引導開展木材深加工和跨村經營,林農擴展了經營林業的利潤空間,經營理念發生了轉變,由過去單純造林護林,逐步轉入營林、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經營。如武圩村村民許超到通海村與當地村民聯合,投入30萬元資金申請辦理木竹加工企業,并長期聘用20位村民負責生產加工銷售,既解決當地部分富余勞力的出路,增加林農收人,又促進了當地農村林業經濟的發展。

四是推動了社會辦林業進程。通過林改確權和產業引導,吸引社會閑散資金參與集體山林承包經營,社會辦林業的氛圍日益濃厚。一方面,通過加大投入提高現有林分產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改變傳統的營造林只局限于材用的觀念,大力推廣林牧一體化,做到了林業長期效益和牧業短期收益的有機結合。速生豐產林一般成材周期10年左右,這樣長的生產周期使老百姓很難下大決心造林。而林牧的結合就使這一問題得到緩解。林下養殖見效快,收益高,養羊的出欄周期僅半年,養架子牛的出欄周期僅為三個半月,養雞的生產周期僅70天。這樣,農民每年每個季節都有可觀的收入,有效解決了林業收益周期過長的問題,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單位土地的產出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實現了林業和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并初步探索出一條林牧結合、林牧一體化發展路子,涌現出一批好典型。如奎濉河北岸有5戶辦起養殖廠,如大莊鎮大莊村林下種植香菇,有效地推動了林業發展立體化進程。林菜間作、林菌間作、林糧間作等模式,都有效提高了林地附加值。

五是積極開展各項配套改革。一方面,著力規范全縣森林資源流轉行為,為了方便林農和業主林權登記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縣林業局投入8余萬元組建裝修林業服務中心,截至目前與縣信用社共承辦了森林資源轉讓評估抵押21起1000 畝,林權抵押貸款計690萬元。同時縣林業局簡化林木采伐審批手續,及時調整林木育林基金征收標準,直接讓利于民,讓林農真實感受到林改帶來的政策實惠。

二、重點工程促農增收

退耕還林配套造林項目政策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全縣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累計完成工程建設13.6萬畝,補助資金 650萬萬元,全縣 10000多個農戶從中受益。實現了“農民得實惠、生態受保護、林業大發展”的目標,增強了我縣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后勁。

三、產業發展促農增收

一是狠抓三大基地建設。以調整優化林業產業結構為重點,形成了以楊樹速生豐產林基地、板材加工業和經濟林基地三大產業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狠抓林業示范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林業產業,今年來,整合林業項目資金 100多萬元,重點抓好了楊樹低產林改造建設,進一步鞏固造林成果,促進了林業結構的進一步提升。

二是狠抓林業龍頭企業發展。立足林業資源優勢,強化龍頭企業培育。上半年,為省級林業龍頭企業——福晟木業有限公司爭取上級資金萬元,落實省級財政林業貼息貸款萬元;扶持康中木業、凱華木業,積極申報市級龍頭企業。目前,全縣已建成木材加工企業101家,年加工產值達2億元,企業從業人員達5000余人,輻射帶動8萬農民致富。

三是狠抓林業產業合作經營。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林業產業合作經營模式,給全縣林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全縣已發展林業協會1家、合作社2家,擁有社員1200人,注冊資金2000萬元,帶動基地建設10萬畝,年銷售額億元。

四、結構調整促農增收

一是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堅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按照土壤類型確定發展的林種。目前,已逐步建立了“兩大林業板塊基地”,形成板材優勢產業。“兩大板塊基地”即速生豐產林板塊、鮮果板塊基地;“板材優勢產業”即大莊、黃圩鎮的板材加工業基地。兩大產業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實現林業綜合產值2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

二是調整林種結構。通過長江防護林等林業工程帶動,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今年新增1.4萬畝楊樹產業基地建設。二是把森林空間開發與建立循環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起來,重點扶持一批基礎較好的大戶和經營戶利用森林空間大力發展林牧一體化建設。截止到目前,全縣從事園林綠化和發展花卉專業戶達到20戶,年創收入50萬元。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范文第2篇

針對云南旅游產業現狀和當前鄉村旅游現存的典型問題探討未來云南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圍繞通過實地走訪, 并與云南多地鄉鎮干部交流探討, 對當前云南省農村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干部的認識進行了深入的調研。調查發現,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下, 部分農村基層在實際工作中對于農村旅游發展也總結出了先進的發展經驗和合適的發展道路, 但是同時也存在文化、生態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資金、景區產品開發、市場開發、游客吸引上等問題上仍然存在疑惑。因此, 在鄉村旅游上還需要攻堅克難, 找準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子。

2 云南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資金問題是主要制約因素

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一直是旅游開發的瓶頸。在云南省很多鄉村的旅游規劃批準過之后, 設施款項并沒有得到相應的跟進, 規劃仍然只是規劃, 沒有任何進展。其次, 在政府主導方面, 投資建設的資金很難爭取, 項目建設過程中并不是想要多少資金就有多少資金, 而是給了多少資金以及如何最大程度的去利用, 這就局限了我們的道路。另外, 云南的紅色教育旅游品牌比較多, 比如在云南曲靖, 每年七一前后, 會有很多人組織到曲靖羅平聽當地的老同志講述革命歷程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相關介紹和講座, 但是卻對當地沒有經濟資源的作用。近年當地縣委縣政府想要發展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 但是由于資金的問題, 紅色旅游、紅色文化從哪幾個方面去打造等問題。

2.2 游客吸引、景區產品開發與市場開發困難

如何將周邊的要素通過本地的生態優勢與鄉村旅游開發相切合。云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是“坡芽歌書”的發源地, 早年在比賽中獲得了中國“青歌賽”冠軍, 先后在俄羅斯獲得了金獎, 在美國的夏威夷還有維也納的金色大廳都進行過展演, 在外面很有名氣, 現在跟北京東方園林公司簽訂“PPP”的項目?,F在想要打造“4A”級景區, 但是目前那里只有散客, 還沒有旅行社的進入, 產品推廣很吃力。所以存在的問題就是, 如果當地的景點很小, 要到哪里去找合適的合作方式?

2.3 生態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生態保護區對旅游開發管制嚴格,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難兩全。案例為云南昆明的云龍水庫, 自從云龍水庫向昆明主城供水之后當地的撒營盤鎮就不能再發展工業, 和以工業和其他的農副產品加工業、養殖業, 生態環境保護得很好, 但是老百姓的收入沒有了相應的產業發展來支撐, 生態保護的相關政策也成了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絆腳石。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是我們思考了很多年的問題, 我們要如何在時實踐中找到一個方法, 讓經濟能夠既高效又能可持續發展。

2.4 文化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雖然通過領導關心支持對文化做了保護和開發, 但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破壞了我們的風俗文化。有個鄉鎮的花鼓舞文化在當地比較源遠流長, 不管是民祀活動還是喜慶活動、婚俗嫁娶等那里的風俗都是跳花鼓舞, 但是這幾年隨著殯葬改革逐步落地, 從去年三月在當地都全面實行火葬, 從而導致當地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挑戰。還有一個鄉鎮當地有一處名人的建筑物, 李和才在抗戰期間為解放軍提供訓練部隊的軍事基地等, 為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建筑群富有特色。目前他的一些完好的建筑, 仍有部分建筑還有農戶居住。但是卻也不知道從何著手來進行旅游開發, 因此對于建筑群的開發和保護不言而喻。

3 云南旅游產業發展問題的對策建議

3.1 找準游客輻射區域, 降低政府介入的程度

第一步, 考慮游客輻射區域以及如何吸引游客, 降低旅游景點距離遠和分散程度大帶來的負效應, 思考如何把景區串起來。等到“鄉村旅游”滲透的深度再增加的時候該景區就能內部自我脫貧, 所以要借助輻射來保證規模。

第二步, 景區農民要保持半商半農的狀態, 以增加農民抗風險的能力, 因為農民全部從商, 如果沒有一定的資本、有效的經營方法可能就扛不住經營淡季、競爭等風險。所以要也工也農, 在旅游旺季的時候積極參與鄉村旅游建設, 淡季的時候以農業為主, 這也能夠起到經濟支撐的作用。對于一個剛剛起步的鄉村旅游景區單純從農業來講, 發展沒有進步, 單純從商業來講在發展階段也很難存活, 所以兩者結合, 農民會更加輕松。

3.2 形成以村集體合作社的旅游發展新模式

許多學者認為, 農村的貧困與收入分配等制度設計高度相關, 貧困村民不能從鄉村旅游扶貧開發中獲利也是由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 具體來說就是社區居民賦權不夠所致。建立以村集體合作社的旅游發展新模式, 合理配置資金分配問題, 按照一定的模式讓農戶參與入股, 按股分紅, 不僅形成了規模經濟, 也規范了紅利分配問題, 透明化的制度也增加農戶積極性, 提高效率。

云南的景區應該按區域來發展, 如一個景區或者是一個片區作為一個整體, 整個過程由單個農民來做的話, 單打獨斗農民可能很難獲益, 所以要發揮集體經濟的主觀能動性。集體經濟可以通過一種組織形式作為一個載體, 搭載企業和農戶一起經營。所以要找到一個載體, 成立公司或者合作社, 每個村成立旅游合作社, 每家農戶都是合作社社員, 以村集體的公共資源, 企業出資, 制定相對應的發展規劃, 產生的所有經濟效益除了集體積留外按照原始的方式每家分紅, 調動農民積極性, 發揮集體經濟效應。

3.3 找到生態保護的標準, 利用好被限制的資源

應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探索發展鄉村旅游與保護鄉村生態兼具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要確定以惠農利農為主的鄉村旅游利潤分配機制, 讓農民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受益者。因此,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考慮拓寬其他的農民增收渠道, 如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種植綠色無公害瓜果蔬菜等, 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旅游性農產品。畢竟, 只有農民的收入增加了, 才能自覺、自律、自為的去保護和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

生態的問題和發展的問題已經是很久以來的矛盾了, 可以從一些技術手段上找方法, 比如說與有關生態研究部門合作, 請科研機構規劃, 從技術層面出發,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相對江浙等地的生態云南還是原初的狀態, 云南也應該以一種新時代的觀點來看待生態發展的問題, 要用生態文明的觀點看待生態開發和旅游發展的關系。

4 結語

云南是一個旅游大省,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帶給云南人們發展的新方向。特別在精準扶貧、旅游扶貧的大背景下, 云南要正視鄉村旅游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結合已有的旅游資源, 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通過招商引資帶領鄉鎮走出去, 打響旅游品牌;調動當地群眾的積極性,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吸引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出謀劃策共同建設鄉鎮。

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發展, 通過“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經濟, 給農村經濟注入新血液, 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本文立足于云南省幾個典型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問題, 提出了幾點可供參考的建議。但仍然存在不足, 首先總結的建議不夠全面解決云南省的鄉村旅游發展問題, 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有的建議可能在實現起來不具有可操作性等。隨著人們旅游需求的提升, 中國鄉村環境的改變, 以及各個地區在鄉村旅游發展實際中的特殊性, 鄉村旅游對帶動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摘要:十九大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把振興鄉村放到實現中國夢的首要地位, 通過利用大自然的生態資源, 開發鄉村的經濟價值來帶動中國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云南省是旅游大省, 生態資源豐富, 物種類型多, 具有良好的生態系統。本文通過調研走訪多個云南鄉村旅游村鎮, 對比分析各個旅游特色村鎮的發展模式, 研究探討出適合云南省各地鄉村旅游的先進模式, 為云南旅游產業提出借鑒經驗。

關鍵詞:云南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參考文獻

[1] 孔英麗.鄉村旅游對農村生態影響的兩面性及其應對[J].農業經濟, 2014 (5) .

[2] 胡柳.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研究[D].武漢大學, 2016.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范文第3篇

和政自然遺存和人文積淀豐厚, 是河湟花兒的發源祥地之一。一年一度農歷四月二十八的松鳴巖花兒會規模盛大, 西北聞名, 被中國民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古生物化石群馳名中外, 有六項世界之最, 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被譽為中國古生物化石的“伊甸園”??h內群峰聳列, 河谷縱橫, 山川壯麗, 環境優美, 旅游資源豐富, 有國家級AAAA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松鳴巖、風景秀麗的南陽山、雄偉壯闊的太子山、藏傳佛教名寺所在的鐵溝、人稱“小普陀山”的寺溝等為代表的旅游勝地10多處;有達浪鄉鄭家坪"齊家文化遺址"為代表的旅游勝地15處;有占據"世界六項之最"的古動物化石及出土地30多處。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松鳴巖是甘南農民起義領導人之一肋巴佛坐床剃度和從事革命的主要地點;現存滴珠山公園的"懸壺點漏”四字是明代大學士解縉被貶河州時所書僅村的兩處遺筆之一。

近年來, 和政縣將旅游業作為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點, 受到州、縣的高度重視, 和政縣的旅游業也由此得到發展。綜觀和政縣旅游的發展現狀, 可以看出近年的發展勢頭極猛, 呈現一種勃勃的生機。

二、和政縣旅游業發展對地區GDP增長的貢獻

(一) 和政縣旅游業發展對本地GDP的貢獻

自2013年提出“旅游強縣”目標以來, 和政縣旅游收入占全縣國民經濟收入比重不斷上升, 成為了全縣經濟增長的一大支柱, 通過下圖可明顯看出2013年—2017年和政縣旅游收入指標。截止到2017年底, 和政縣旅游總收入比2017年增加了239.84%;旅游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也由2013年的52.96%上升到了86.83%, 平均每年比重增長約6.77個百分點, 由此可以直觀地看出旅游業收入在和政縣GDP中所占比重較之前有著明顯的提升。

為了更好地找出和政縣旅游收入與GDP之間的關系, 我們采用了旅游收入與和政縣GDP線性回歸的方式, 進一步研究了和政縣旅游收入對于GDP的貢獻率。

由上圖分析中可以得出, 線性回歸方程為y=0.584x+89935, R²=0.8335, 可以直觀得出, R²取值很接近于1, 說明和政縣旅游產業收入與GDP收入具有較高的擬合性, 兩者呈正相關關系, 也就是說和政縣旅游收入能明顯影響本地GDP的增長。除此外, P=0.010024992, 取值在0.01與0.05之間, 且極接近于0.01, 說明旅游業收入在近五年對GDP的貢獻還是較為顯著的。按照方程顯示, 和政縣每增加一萬元旅游收入, 大約可導致和政縣GDP增長約5840元人民幣, 有一定的貢獻率, 增收的潛力還很大。

綜上所述, 從線性數據分析可以大致看出, 和政縣旅游業在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對于地區GDP增長貢獻比較顯著。

(二) 旅游業發展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貢獻

為尋求突破, 和政縣自2013年起利用自身區位優勢, 開始大力發展旅游業, 力求以旅游業發展為地區農業產業優化提供新的思路。近三年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 和政縣重點培植啤特果、雙積油菜等地區特色產品, 著力打造油菜花節會、梨花節等富有特色的農業旅游項目, 以旅游帶動了地區農業改型升級。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 全縣經濟作物產量516916.8噸, 占全州經濟作物總產量的89.63%, 較2016年上升了55.09個百分點, 居全州第一, 發展速度巨大, 其中油料產值貢獻尤為突出, 占全州油料作物產量的35.44% (如下圖所示) 。1可以看出, 旅游業的發展為地區優化農業產業帶來了新思路, 實現了生態建設、旅游開發、富農增收的三重互促效應。

(三) 旅游業發展對于和政縣精準扶貧的貢獻

近年來, 和政縣緊緊圍繞省委、州委確定的發展戰略、發展思路和發展布局, 立足縣情實際, 按照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旅游主導、基礎先行、項目支撐、城鄉并重、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 全力實施“旅游提質、產業延伸、項目對接、城鄉聯動、民生保障、生態保護、教育奠基、平安建設”八大工程, 精心打造“生態休閑旅游基地、古動物化石科研科普基地、民間民俗文化體驗基地、特色農產品培育加工基地”四大基地。截止2017年底,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48元, 同比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48元, 同比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25.4:21.4:53.2調整到25.3:19.1:55.6,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據此看出, 和政縣如今的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 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這標志著和政經濟結構轉型進入新階段;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顯, 分別以9.5%和12%的速度持續增長, 表明全縣旅游產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成果正在逐步惠及全體勞動者, 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 旅游產業的發展為地區的扶貧攻堅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和政縣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 單一的投資渠道限制了旅游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和政縣在“旅游強縣”的思路下, 全力投入建設完善地區的旅游業, 并逐漸將其視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但是就目前來看其地區旅游獨有的優勢還未能完全發揮, 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投資渠道的單一。和政縣旅游業發展的資金主要來自于省州部門的財政撥款, 渠道太過單一, 缺少社會渠道的資金扶持。雖然財政撥款解決了設施建設的最基礎的資金需求, 但是在開發過程中缺乏多渠道的資金支持是限制和政縣旅游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 旅游目的地缺乏合理規劃, 未形成一個有機的旅游生態

近年來, 在地區的大力整治下, 和政縣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為改觀, 但依然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比如和政縣近年來重磅打造“大景區”旅游路線, 以求打造一個集古生物化石游、自然生態游和人文風俗游為一體的立體旅游路線, 但是這其中咨詢服務及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未形成一個有機的旅游生態。

(三) 數據統計籠統簡略, 缺乏科學依據

臨夏回族自治州作為一個西北地區發展較為滯后的民族地區, 對于旅游數據的統計比較簡略、籠統, 缺乏科學依據, 和政縣也具有同樣的問題。這容易把很多細小的問題大而化之, 難以制定較為詳細的旅游發展規劃。

(四) 缺乏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 限制進一步拓寬旅游受眾

現階段, 和政縣旅游業為拓寬市場受眾, 做出了很多努力。為提高“古動物化石探秘游”的知名度, 投資拍攝了《生命的回響》記錄電影并在央視播出, 利用媒體拓寬了市場宣傳思路, 吸引了更多的游客;開發了和政羊、鏟齒象等新型的小型卡通產品, 豐富了旅游紀念品的種類;同時依托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和古生物化石地質公園, 舉辦了數屆國際古動物化石保護與利用研討會, 以學術研討為基石, 穩定了古生物研究的核心受眾, 并增加了古生物旅游的知名度??v觀現有的這些措施, 其市場營銷手段主要集中在對外宣傳、包裝層面, 并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營銷在宣傳地區旅游業形象上的積極作用。由于缺乏相應的商業包裝, 導致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整體氛圍太過于嚴肅、古板, 缺乏活力, 對青年游客吸引力較低。地方旅游產品設計缺乏創新, 以磚雕、葫蘆雕刻品為主, 價格高昂, 且很難引起游客的購買欲望,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和政地區的旅游創收。

四、對策建議

作為民族貧困地區, 和政縣旅游資源比較豐富, 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為縣域經濟發展和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旅游資源優勢, 加快和政縣旅游產業發展步伐, 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 認真分析旅游資源和游客來源, 整合和政旅游資源, 明確和政旅游定位

按照市場細分的原則, 深入調查, 確定核心受眾人群, 明確和政縣核心旅游資源及優勢。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 完善旅游配套設施, 精簡旅游路線設計方案, 明確和政旅游定位。

(二) 結合旅游消費轉型, 挖掘和政氣候、生態資源, 打造和政旅游新賣點

進一步挖掘和政自然生態資源, 尤其是清涼氣候資源, 緊緊抓住隨著溫室效應不斷積累, 全球氣候持續升溫的情況下,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一到夏季渴望清涼環境的心理, 大力發展以優美生態環境和清涼氣候為賣點的休閑度假游, 為和政旅游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 設計出符合和政旅游定位的溝通語言, 塑造和政旅游宣傳形象品牌

在旅游廣告設計方面要圍繞和政地區本土文化、特色產品、核心市場三個角度去思考, 注重打造辨識度高, 特色突出的旅游品牌, 和客源市場緊密結合, 強化營銷決策力度。

(四) 融入臨夏飲食文化, 講好和政旅游故事, 豐富和政旅游特色

從州內各縣市乃至全國各地引進清真餐飲方面的人才, 進一步豐富和政清真餐飲的品種, 提升制作水準;同時, 挖掘臨夏清真餐飲背后的文化故事 (包括感人的起源、傳承方面的故事, 也包括有關營養價值、名人品嘗評價等方面的故事) , 并且把這些故事同和政旅游結合起來, 進一步豐富和政旅游特色。

(五) 借助回藏風情, 引入藏區土特產品資源, 充實和政旅游商品市場

利用自身優勢開發加工便攜式的清真食品。同時, 結合地區優勢, 借助回藏風情, 引入藏區土特產品資源充實和政旅游商品市場, 與和政旅游產業產生良性聯動效應, 以“回藏風情”為賣點, 提升和政旅游魅力。

(六) 完善旅游基礎設施, 提升旅游服務水平, 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 提高和政旅游接待能力

進一步完善全縣旅游理念, 提高旅游服務水平, 整體上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在旅游交通方面:協調有關方面, 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設立從蘭州市、臨夏市等周邊客源地設立到和政的旅游專線客車, 在縣城內設立連接各個景點之間的專線車輛, 方便游客到和政游覽。從經濟效益考慮, 初期可以先設立一些周末, 節假日、旅游旺季專線。住宿接待方面, 根據和政休閑度假游特色突出的優勢, 引導和動員旅游景區附近的農戶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民宿, 增加旅游住宿產品供給, 增加農民收入;旅游服務方面, 利用“互聯網+“的形式, 在縣城及高速路口附近設立和政旅游咨詢服務設施, 方便游客快速便捷地了解和政旅游景點分布及旅游服務設施情況, 以便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旅游路線和行程;也可以整合現有的旅游資源推出和政旅游一日游、兩日游的旅游線路, 方便顧客選擇。

摘要:和政縣作為甘肅省旅游熱縣之一, 歷年來以其獨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和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玩, 為地方GDP增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近年來, 該縣立足于自身旅游資源優勢, 把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加以培植和壯大, 形成了“春賞花、夏游綠、秋觀景、冬玩雪”的全季全區域旅游新模式。但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本文旨在從調整旅游產業發展結構角度提出對策建議, 為和政縣旅游產業突破發展瓶頸提供參考。

關鍵詞:和政縣,旅游產業,休閑旅游,對策

參考文獻

[1] 賀英.和政地區古生物旅游發展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 (31) :17756-17758.

[2] 張曉琴.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地質旅游開發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 2010 (13) :131-132.

[3] 楊海.和政縣天保工程建設與三岔溝村森林生態旅游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 2011 (09) :216-217.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范文第4篇

加快雄安新舊動能轉換, 是實現雄安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 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 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這也是雄安新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根本遵循。千年大計始于當下。當前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起步階段的關鍵時期。各項新機制正逐步建立, 新政策、新舉措正逐步實施, 新情況、新問題諸如新動能不夠等也會不斷出現, 把國家大事辦好, 就需要對雄安新區發展進行研究, 尋找更好途徑。找準新的著力點和實施路徑, 注入新動力, 是有效加快雄安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下面就此從4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營造新動能發展的良好環境

營造新環境, 催生新動能。一是建立“四新”企業困難協調解決機制。設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聯絡員, 開通“四新直通車微信群”, 隨時隨地搜集梳理企業發展中的問題, 便于及時解決。二是建立以雄安發改委、工信局牽頭, 相關職能部門和鄉鎮參與的“2+X”工作機制。按問題層級由不同層級政府機關創造條件, 為企業解決新業態領域注冊登記難、創新政策扶持門檻高等具體問題。三是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深化法人資格與經營資格相分離的市場準入制度改革, 對審批頻次、投資主體關注度較高的行政許可事項進行改革, 對不同領域通過取消行政審批、改為備案管理的改革, 簡化辦事流程, 加強綜合監管, 完善市場準入管理, 使企業辦證更加便捷高效, 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四是建立綜合監管平臺。整合分散在各部門、各鄉鎮的監管信息, 形成信息查詢、社會監督、協同監管、聯合懲戒、行刑銜接、數據分析與雙告知、雙隨機的信息“6+2”功能框架, 實現部門協同監管, 并通過信息抽取、信息聯動、鎖定限制等功能, 實施風險分類監管。五是搭建“一網、一微、一端”公共服務平臺, 支持企業創新創業, 拓展雄安智慧公眾服務領域。信息在一個部門登記、多個部門互認互享, 即“一網”;通過微信登錄“信用雄安”公共平臺, 即時隨時查看企業信用信息, 即“一微”;利用APP客戶端辦理業務, 即“一端”。

二、構建科學有效的引智選才機制

千秋基業, 唯在人才。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機制, 發揮精英人才光環效應, 是雄安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新興產業發展中吸引、留住、用好、培育人才的根本保障。一是搭建國際化高標準引才引智平臺, 精準引進外國高端人才和智力, 打造國際化高層次人才隊伍。二是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扶持戰略。按照“人才團隊+科技成果+政府參股+股權激勵”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面向全球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 形成“引進一個團隊、帶來關鍵技術、成立一個企業、形成一個產業”的溢出效應。三是創新海外人才引進制度和服務體系。建立市場化海外人才申請居留渠道, 取消對申請人就業單位類別和職務級別限制, 健全完善市場認定人才機制, 為保證雄安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引進緊缺急需的海外人才, 提供體制保障。

三、劃定企業新舊動能轉換路線圖

對標雄安新區規劃綱要, 劃定企業新舊動能轉換路線圖, 加快推進對傳統產業改造舊動能升級新動能進度。一是產業戰略升級。明確現有企業所在行業的現狀、行業阻力、未來發展方向, 根據所在行業進行自身調整, 發掘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機會, 結合企業自身優勢進行升級, 找好導航, 規劃好路線圖, 形成新動能主導雄安經濟發展新格局。例如, 優先布局信息技術產業、軍民融合產業, 建立新型現代化工業體系;推動服裝產業、制鞋行業等不符合雄安新區發展定位, 但具有轉型升級潛力的傳統產業, 實行“雙轉” (產區轉移、產業轉型) , 搭上產業升級快車, 推動資源重組整合, 加快產業轉型。二是重構商業模式。打破原有簡單粗放的傳統商業模式, 創新重構企業新型商業模式, 設計構建多層級的盈利模式, 使企業在市場上保持長久競爭力。

四、促進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鼓勵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一是前瞻性謀劃新興產業, 構建梯次現代產業體系。建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機制, 實施差別化的土地、人才、融資政策, 出臺科技創新、企業競爭力、人才優先發展、高等教育等“一攬子”政策, 增強對各種新興產業創新資源要素吸聚力, 高標準引領新興產業發展。二是統籌推進新興產業建設, 促進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順應全球產業變革趨勢, 建設新興產業基地,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推進新興產業工程, 構建創新型現代新興產業體系, 打造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新格局。鼓勵各類產業發展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通過參股跟投等方式, 支持新興產業建設, 使金融資源與新興產業發展精準有效快捷對接。三是探索前沿技術商業化應用新模式。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 探索前沿技術商業化應用新模式, 支持與推進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新技術的應用。

摘要:新舊動能轉換, 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產業有序接續、全面實施綠色發展的動力機制。新興產業發展, 是增加有效供給, 平衡供給需求的重要手段。加快雄安新舊動能轉換, 推進新興產業發展, 是實現雄安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和現實基礎。針對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起步階段存在的諸如新動能不夠、新興產業聚集不足等問題, 找準新的著力點和實施路徑, 注入新動力, 是有效加快雄安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范文第5篇

全力助推大石窩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參加第十屆深圳文博會感想

5月15日至19日,我有幸參加了區委宣傳部組織的第十屆文博會參觀學習活動,通過到文博會、洛可可設計公司、華僑城等地實地觀摩學習,對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情況和文化創意的內涵有了進一步了解,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增強了發展信心和決心,感受頗深。

一、印象文博---第十屆深圳文博會舉辦的重要意義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國際門戶,已發展為有相當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目前已成功舉辦了十屆文博會。深圳文博會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文化產業綜合性會展,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文博會作為一場文化盛宴,吸納了全國各個領域的文化,也促成了許多新型的文化理念。此次文博會堅持“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精品化、規范化”的辦展方針,突出展示創意設計、新聞出版、影視動漫、非物質文化遺產、書畫藝術、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工藝美術等重點文化產業領域和代表行業水平的文化企業、產品和項目,以及文化出口品牌企業、產品和項目,突出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文化產業盛會的優勢,將更多專業領域的優質會展資源注入文博會,引領文化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打造“我國文化產業走上世界的國際知名品牌”。

經過十年的經營,文博會已然從成長期進入了成熟期,作為中國文化產品與項目交易的重要平臺,文博會促進和拉動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基層宣傳工作者有義務挖掘地區文化創意潛力,作為有

著豐富文化底蘊和氛圍的大石窩鎮更具文化發展優勢。

二、學習文博---全面分析大石窩鎮文化創意資源

大石窩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得天獨厚的漢白玉文化、經文化蘊育陶冶了大石窩人“石鄉精神”的傳承,“石作文化村落”2006年入圍首批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石一寺”是大石窩快速發展的金名片。南河村、水頭村兩個北京最美的鄉村分距大石窩南北,帶動了全鎮24個村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的嶄新變化,石材開發、現代農業、民俗旅游、文化創意四大主導產業強勢推進,經文化、石文化、生態文化蓬勃發展。

(一)云居寺“經”文化

云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珍藏著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石經刊刻始于隋大業年間(605年),僧人靜琬等為維護正法刻經于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共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象這樣大規???,歷史這樣長久,的確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文明寰宇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經”是一部自隋唐以來綿延千年的佛教經典,不僅在佛教研究、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而且在書法藝術上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另外,這里即將開建的國際石經文化園,集文化傳播、教育、旅游、養生、休閑等于一體,通過多媒體手段,全景展示云居寺石經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文化園內將建國際佛學研修培訓中心,吸引全球信眾到此交流心得、探賾索隱。

(二)漢白玉“石”文化

房山是漢白玉的故鄉。因其品質之高,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國寶”。 1998年國家建材局石材質量監測中心和中國石材工業協會評定出83種新特石材,房山區大石窩鎮高莊漢白玉被評為M1101號,業內人士稱之為“中國一號”。大石窩石材加工、雕刻的歷史悠久,大石窩鎮的漢

白玉和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聞名海內外,產品不僅在故宮、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世紀壇等一批重大建筑上都有應用而且還被喻為“京郊走出國門第一鎮”。日本北海道中國公園、加拿大楓華園、新加坡國家森林公園、埃及中國公園、德國柏林德月園、美國的紐約唐人街等石材工程均由大石窩鎮的石材企業進行加工安裝。2004年8月份大石窩鎮石雕產業建設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項目,成為國家級特色小城鎮,石刻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之中。2007年底大石窩鎮石作文化村落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大石窩文化藝術底蘊效應,著力做強文化創意產業,通過舉辦石雕創意大賽、書畫雕刻大賽、石雕作品洽談拍賣會等活動,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文化資源,提高石雕產品的文化創意價值,創造出最佳的經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生態文化

近年來,大石窩鎮大力發展南部現代農業區和以有機蔬菜為主線的生態旅游帶。積極實施農業區域經濟開發,北部林果采摘基地有菱棗、核桃、柿子、皇御鴨梨和御塘米基地,西部和南部為綠色農業產業基地,而且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南河村有機蔬菜基地成為全市第一家,產銷兩旺。南河村是全鎮設施農業的龍頭村,在全村大面積推廣綠色蔬菜種植,“南河牌”蔬菜獲得了有機蔬菜認證,成為了房山區唯一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大石窩鎮在全鎮范圍內推廣“南河模式”,不斷加大發展綠色產業力度,加強蔬菜種植基地建設,帶動農民致富增收,鎮域南部形成了以南河村為帶動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帶。南河村先后獲得“首都文明村”、“市級五好村黨支部”等榮譽稱號。在2006年“尋找北京最美的鄉村”宣傳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北京最美的鄉村”。

三、深思文博---用先進經驗助力大石窩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通過對文博的所見所聞,結合大石窩鎮地域發展實際,深刻思考,認真梳理,對于推進大石窩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產生如下建議:

(一)提高鎮黨委、政府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

一是加快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步伐,設立鎮創意產業領導小組,盡快出臺創意產業相關政策,如制定《大石窩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大石窩鎮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二是建立創意產業專項基金,對于起步階段的產業園,在技術研發、土地使用、人才引進、資源整合、稅收減免等環節上,給予財政政策扶持。三是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成立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辦公室,對已經建立的創意產業啟動創意產品實行登記備案,有效地保護創意設計人的權利。四是建立創意產業發展的統計評估體系,制定《大石窩鎮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指導目錄》,為各類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清晰實用的指導和客觀依據。

(二)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活力。 積極推進體制創新,建立政府主導型的文化產業開發機制。文化產業是一項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開發也需要各方面的聯合和配合。因此政府要按照管辦公開的原則,進一步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努力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由管理系統向管理社會四個方向轉變。要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理順國有文化資產的產權關系。要按照公益性單位與經營性單位相分離的原則,理順文化事業與文化企業的關系。對可以進入市場的行業應逐步取消政府的財政投入,使其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同時集中有限的財政資金扶持一些難以市場化的行業和部門,保護大石窩鎮的文化資源。

(三)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點。

一是要充分挖掘大石窩悠久的石雕文化藝術底蘊和內涵,加大漢白玉旅游工藝品的開發力度,加工出游客便于攜帶的、精致的石雕旅游紀念品。二是要賦予石雕作品書畫藝術等文化內涵。政府要繼續搭

臺,通過舉辦石雕創意大賽、書畫雕刻大賽、石雕作品洽談拍賣會等活動,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文化資源,提高石雕產品的文化創意價值,創造出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范文第6篇

摘要:從資源、技術、市場、政府及社會環境的五個視角出發,構建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文化創意產業評價指標體系,以廣東省21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為分析對象,通過生態位模型對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演變過程進行度量。結果表明,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在空間上表現為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均衡,差異層次化顯著,中心城市集聚突出;生態位重疊度反映空間布局同構性較高,競爭力優勢存在擠兌現象。時間上,經過生態位“態勢”評價結果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整體向好,綜合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文章針對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建議找準定位,協同生態化發展;注重科技,打造標桿效應;創新驅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才培養,營造人才需求環境。

關鍵詞:生態位;文化創意產業;熵權法;發展對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升級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綠色產業已然成為推動市場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為相關產業增值提供了新的附加值。廣東省自2003年確定建設 “文化大省”戰略以來,其文化產業增值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占比連續5年超過5%,對經濟拉動率超1%,貢獻突出。各地市政府在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通過加大要素投入,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平臺、商業步行街以及創意園區等多種方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優勢集聚和人才集聚,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建設,提升地方經濟競爭的“軟實力”。但由于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兩翼及山區存在較大的經濟差異,導致各地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差異較大。如何提升非珠三角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發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區域特征與規律,祛除同質化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空間協同發展是為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與挑戰。

實證設計方面,為研究廣東省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空間布局的發展情況,采用生態位理論進行設計。生態位理論,指一個生態物種在特定范圍內即在群落中時間、空間的位置及其機理關系,也可以表述為一個物種與外界包括其他物種間和外在環境發生的相互作用。國內學者劉建國(1990)進一步指出生態位在環境動態變化中,能夠被空間單位元所實際占有、利用和適應的部分。將廣東省各地區作為生態位空間單元,則在研究資源配置(適應性)、產業協同(互動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模擬與測度意義。

二、實證設計研究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研究對象是廣東省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在謹慎借鑒較為權威的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的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數模型,并充分考慮結合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意義典型性、完整性及可比性,構建了以資源(二級指標包含地區GDP、文化創意產業投資額、文化創意產業投資額從業人數)、技術(二級指標包含高校數、R&D研究人員、發明專利授權數)、市場(二級指標包含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市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文化消費支出)、政府(二級指標包含文化創意產業財政撥款、文化站、館、博物館數)及社會環境(二級指標包含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千米通程私家車密度)五生態位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二級指標中將孫麗文(2020)提出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積測量指標改為了每千米通程私家車密度,該相對強度指標可視為車密度與人均面積的人密度相對應,也能較好反映社會環境的勢態情況。

(二)數據的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廣東統計信息網、各地市統計年鑒、統計公報、文化與旅游局、知識產權局、教育局、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研報等資料。在實際計算過程中,“態”、“勢”以時間統一的最新2018年數據作為測度對象,量綱不同的指標在計算時采用了無量綱化處理。

(三)生態位測度模型

1. 生態位寬度B

生態位寬度是指物種對資源的占有、利用及適應程度。根據Levins模型,對第a個區域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第b類資源數Nab,有

其中Csk為第i與j個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的重疊度,Pit和Pjt為第i與j個地區對同類資源t的占用、利用及適應程度,若Csk越大,則Pit和Pjt存在較大的重疊部分,表現為第i與j個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也就越大。

3. 生態位“態”和“勢”

生態位“態”和“勢”,反映的是物種群落的發展狀態及未來趨勢,該指標一方面反映一個物種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也衡量物種綜合競爭力?!皯B”用來描述文化創意產業時,利用截面數據體現廣東省各地區內部協調與競爭的關系;“勢”則反映各地區在對未來環境或者系統的適應力和影響力,體現各地區內部與外部的動態作用機制。文化創意產業的“態”、“勢”越大,表明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狀態就愈好,發展形勢就愈明朗。借用孫麗文(2020)利用熵權法對指標權重系數的求法。首先,要解決樣本數據之間的可比性,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0-1標準化,即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通過計算,最終廣東省21個地市在資源、技術、市場、政府政策、社會環境五個生態位以及最終的綜合生態位進行了計算,并獲得排名結果,基本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各維度的走勢來看,具有較高得分,即具有較高化創意產業生態位的城市在各個維度上的表現均較好,無論是該地區的內部運作還是與外部的互動均具有強勁的優勢。從綜合生態位得分來看,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珠海這幾個大灣區中心城市發展較好,具有天然的地理、資金、技術、環境、市場等多重優勢;中山、汕頭、惠州等地區作為大灣區圈內城市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處于中等勢態的則是江門、揭陽、湛江、茂名這幾個城市;相對落后的城市包括梅州、肇慶、清遠、韶關、汕尾這幾個城市;十分落后的則包括潮州、陽江、河源及云浮這幾個地區。

四、對策與建議

通過對21個省地市文化創意產業在時空維度上的演化形態可以發現,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生態位極差較大,特別是廣深兩地幾乎在所有指標上表現為最大值;在不考慮廣深兩地之后,大灣區城市群在文化創意產業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而山區城市生態位表現為極小值情況。故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發展不平衡、層次差異極大化的明顯特征。因此,在結合《廣東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有關精神,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一)找準定位,協同生態化發展

各地市政府根據其實際情況,通過自身的政策幫扶和引導,合理規劃和布局文化創意產業。在定位方面,首先要了解在宏觀調控下明確發展的方向,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圈思維。這個生態圈應該以跨市多地區的深入交流與生態構建為創新點,形成周邊優勢地緣互補。通過與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能夠避免自身資源缺乏,避免過度的空間同構,同時也對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化發展具有較好較高的時效性。對于協同,對不同層次的城市進行創新、產品、外包等分離發展,同時針對落后城市群進行更多的技術輸入,激發自主創新能力;對于同層次的城市群,則要在共贏共享平等的基礎上,完成雙邊或多邊合作。

(二)注重科技,打造標桿效應

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對高科技密度企業繼續更多的政策傾斜,對國家及地區戰略、核心的領域進行重點關注,為其提供外部環境,包括上下游資源、實驗基地等基礎性建設。實現不同地區均有部分龍頭科技企業作為引導標桿。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文化產業園區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為文化企業提供綜合性、一站式服務。

(三)創新驅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互聯網經濟新增長點,與其本身的附加和創新屬性密不可分。大灣區的協同性在不斷提高,為了保持較高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對文化創意產業在交流平臺、內容挖掘、對象細分等方面做文章。平臺創新包括文化產業在產業鏈條中上游渠道的搭建,與不同的地區進行跨地區跨分類的合作平臺建設;內容挖礦則根據不同分類,以“文創+”理念,結合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文化、經濟與技術三者的有機結合,形成更多的信息含量,形成更多的文創熱點與IP;對象創新,則在尋找新的細分類別中做文章,挖掘更多的經濟增長點。

(四)人才培養,營造人才需求環境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成效到底如何關鍵在人,人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實踐者和應用者,只有發揮人的創新性與靈活性,才能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文化創意人才匱乏、高層次人才缺失的現狀,廣東省應通過校企政等多方合作,把握好人才培養需求結構及要素特征,有針對性地輸入輸出人才。在過程性環節中,無論是政府引導還是市場需求行為,都應優化所搭建產學研人才合作的交流平臺,提高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提升服務的質量保證。對于高層次人才,欠發達地區則需要從安家、年齡、工薪與福利等多方面提供便利及優勢,形成良好的人才引入渠道,吸引知識群體對該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持續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何鵬飛.當前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探索[J].產業經濟,2018(08):152-154.

[2]孫麗文.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評價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1):64-76.

[3]黃宙輝.廣東文化產業增值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N/OL].金羊網,2019-01-29.https://news.ycwb.com/2019-01/29/content_30187273.htm.

[4]中商產業研究院:2020年廣東省文化產業市場現狀分析[N/OL].中商數據[2020-07-17].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00717/1548201164233.shtml.

[5]Grinnell J. The niche-relationship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The Auk, 1917, 34(04):427-433.

[6]劉建國,馬世駿.擴展的生態位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72-89.

[7]Levins. 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Some Theoretical[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朱春全.生態位態勢理論與擴充假說[J].生態學報1997,17(03):324-332.

[9]龍躍.基于生態位調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協同演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03):52-59.

[10]陳瑜,謝福紀.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位演化的影響因素及路徑選擇[J].系統管理學報,2018,27(03):414-421.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創新強校項目“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生態位測度與對策研究”(2016KQNCX184)。

(作者單位:何鵬飛,廣東白云學院 應用經濟學院;周雋,廣東白云學院教育與體育學院)

上一篇:積極發展綠色農業范文下一篇:交流的魅力演講稿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