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機制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28

機制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財務內控機制 企業集團 財務風險

隨著全球化的步伐不斷的加快,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集團的財務風險也越來越大。加強財務內控機制建設成了防范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的首選之策。財務內控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內部各種控制形式的總稱。2008年5月國家財政部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應用指南對公司內部會計監督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企業在未來的財務運轉過程中必須以加強財務內控機制建設為重點。

一、加強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建設的必要性

1、加強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建設是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各類企業集團在資金、市場、人員等方面都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企業的機構設置、財務管理水平、人力資源的配置等方面必須適應企業的進一步戰略發展的需求。只有加強企業的管理,加快管理創新,實現企業管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化管理模式過渡,企業集團才能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2、加強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建設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國際化的科學管理規范和管理體系已經逐步融入到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加強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建設不僅關系到企業內部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治理機制問題,更是在經濟一體化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企業得以有效保證公司經營效益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

3、加強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建設是參與市場競爭的迫切要求

管理大師杜拉克曾說過:“所謂社會經濟發展,其實就是管理的發展,管理是關鍵因素,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落后,關鍵是管理水平低、管理落后。”同時,一個規范的、有效的企業集團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市場認可度,還適應了國內外資本市場監管的客觀需要,增強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實力和信心。因此,加強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建設,加快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的創新,是獲取和保持我國企業集團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4、加強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建設是順應法律規范發展的方向

根據我國新的《會計法》、《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以及國際資本市場對于上市公司的監管要求,企業集團必須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并確保有效運行,以提高對投資者和市場的誠信度。因此,建立健全企業集團財務內控機制是順應法律規范發展的方向和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表現,同時,避免了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帶來的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減少企業集團的財務風險。

二、加強財務內控機制建設,防范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的有效途徑

1、建立基于ERP的現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

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簡稱ERP)是指建立在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企業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服務的運行系統。而現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結合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建立各種預測、決策、預算與控制及分析模型等,對各類業務數據和財務信息進行再處理的人-機一體化系統?,F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是企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ERP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1)現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改變了財務信息閉塞、企業信息無法共享的局面。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基于MRP下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MRP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以物料計劃人員或存貨管理人員為核心,以加強物料的計劃與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庫存量,減少資金占用和滿足企業生產為目標的企業生產與庫存管理方法。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企業競爭空間與范圍的進一步擴大,MRP管理模式下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因為基于MRP下的各子系統與財務系統之間的離散性與獨立性,使得企業內部數據無法共享,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可以說是幾乎處于一種完全獨立狀態,成為一個信息孤島。這就減弱了數據的可靠性,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會造成企業的決策失誤。于是,90年代向企業內部資源全面計劃管理的思想逐步形成,而基于ERP的現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也運用而生?;贓RP管理模式的現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強調以財務執行過程中資金流的優化來計劃和控制來維系企業的經營與生產。它的財務管理子系統涵蓋了企業所有的經濟業務(市場預測、合同訂單、銷售計劃、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人力計劃、投資計劃、籌資計劃及現金分配計劃等),建立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與其他各個系統的高度集成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實現了企業資金流與物流、信息流有機地結合?;贓RP的現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不僅集成了企業內部的業務處理功能及業務范圍,而且也集成企業外部,如外部環境中包涵的客戶、供應商等的相關業務處理功能及業務范圍,擴展了傳統財務功能。

(2)現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提供了強大的決策支持服務。決策支持功能主要是基于財務核算的數據加以分析,并進行相應的管理、控制和預測。它側重于財務計劃、控制、分析和預測。財務計劃是指根據前期財務分析做出下期的財務計劃、預算等。財務分析是指提供查詢功能和通過用戶定義的差異數據的圖形顯示進行財務績效評估,賬戶分析等。財務決策的中心內容是作出相關資金的決策,包括資金的籌集、資金的投資及資金的管理三方面。

目前,我國國內大多采用的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ERP軟件——SAP系統。SAP是一個基于客戶/服務機結構和開放系統的、集成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其功能覆蓋企業的財務、后勤(工程設計、采購、庫存、生產銷售和質量等)和人力資源管理、SAP業務工作流系統以及因特網應用鏈接功能等各個方面。包括財務會計、財務管理、企業控制、投資管理、生產計劃、物料管理、品質管理、專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全部業務管理模塊。企業可以靈活運用組合,滿足各種需要和特定行業的要求。世界五百強中有超過80%的公司使用SAP。中國的大型國營、民營企業90%使用SAP。

2、推行財務委派制

財務委派制是政府產權管理部門或企事業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以所有者身份,直接委派財務負責人代表企業產權所有者監督其所屬單位資產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一項制度。作為企業集團,特別是針對控股子公司實行財務主管(財務總監)委派制,成為集團公司控制所屬子公司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的有效手段。

推行財務委派制,加強財務內控機制建設,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企業集團財務風險。一方面,財務委派人員在審核經濟業務入賬時,可以及時發現不合理的費用和不合規定的憑證、單據等,能夠當即制止經營管理者的違規行為,解除經營者在財務狀況中埋下的違規行為。另一方面,財務委派人員可以隨時就公司的重大問題向集團公司匯報,便于集團公司及時采取預防對策和措施。最重要的是,推行財務委派制度,有利于加強財務隊伍的統一管理。實行財務委派制,財務委派人員不再完全受單位負責人的領導,這就避免了傳統財務人員由于受到單位負責人的壓力而做假賬的行為發生。

財務委派制作為企業集團中一項新興的制度,其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必須著重解決以下一些問題。首先,要對委派的財務候選人員的能力和稱職等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和選拔??己送ㄟ^者,其檔案由集團公司本部人事部門管理,工資、福利由集團公司本部發放,成為集團公司本部的員工之一。其業務主要由財務、審計部門進行考核。其次,明確委派財務人員的職責和權限,為了達到公司集團財務委派人員對子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監管的目的,必須賦予財務委派人員相應的職責權限。再次,要抓好財政委派制度的建設。為了使財務主管委派工作順利實行,必須建設一套完整的制度才能保證其正常的運行。如檔案管理制度、任職和職務升遷制度、考評輪崗制度、培訓制度、回避制度、獎懲制度、報告與述職制度等。

3、建立和完善企業集團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1)企業集團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功能。企業財務預警系統是以企業財務信息數據為基礎,以財務指標體系為標準,通過對企業集團財務指標的綜合分析和預測,及時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變化,并對企業各環節發生或即將可能發生的經營與財務風險發出預警信號,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的監控系統。企業集團財務預警系統作為企業財務運行狀況的晴雨表,具有信息收集、監控、預控和診斷等多種功能,見表1。

(2)企業集團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框架。第一,成立財務預警組織機構。成立財務預警組織機構能夠使企業財務內控機制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發揮。該機構成員應由企業經營者以及企業內部熟悉管理業務、具有經營管理經驗和技術的管理人員等人組成,同時需要一定數量的企業外部管理咨詢專家充斥到隊伍中來。該機構設置應該相對獨立于企業,獨立開展組織工作,不干涉企業的日常經營與管理,并且只對企業的高管負責。第二,建立財務風險信息收集子系統和加工子系統。企業集團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收集信息,企業財務風險信息主要有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產業政策、企業本身的各類財務和生產經營狀況、市場競爭狀況等信息。而財務風險信息加工子系統是指對上述相關信息進行整理與歸類,并能對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實性進行辨別。財務風險信息經過整理和歸類后,使所收集到的信息更加清晰及條理化,有助于企業集團從整體上把握企業財務的信息。第三,構建企業財務風險分析機制。高效的財務風險分析機制是企業財務內控機制的核心和關鍵。首先,要將財務風險信息轉化為可以進行分析的量化指標,即制定出衡量財務風險的指標體系。然后,通過指標分析法,建立各種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并計算出模型的結果,與有關目標或標準對比,最終判斷是否發出財務風險警報及財務風險警報的級別。通過財務風險分析能夠迅速排除對財務影響小的風險,從而將企業的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風險上。第四,建立起企業的財務風險處理機制。財務風險處理機制主要包括財務應急方案、補救方法和改進措施三個方面。其中,應急方案主要是指面對財務危機和財務風險應該采用何種手段或者措施規避,以有效控制危機或風險;補救方法主要是指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減少企業損失,并且將損失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改進措施主要是指改進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杜絕類似的財務風險再度發生的主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陳清:健全公司內部控制制度[J].通信企業管理,2005(4).

[2] 梁永剛:企業財務管理、內控機制建設和風險防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11).

[3] 劉曉歡:企業管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何波:ERP在財務管理系統的解決方案[J].經營管理,2002(6).

[5] 倪國愛、王玉春:試論ERP環境下財務管理信息系統[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

[6] 李明星、劉翔:INTERNET時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功能設計思想的探討[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0(12).

機制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關鍵詞: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思考

一、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基本內容

財務風險預警,顧名思義就是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和警告,對由財務風險導致的財務危機進行觀察和記錄。用實施事宜的特定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起完善的預警體系,及時的反饋預警的相關信息,能夠讓企業對于潛在的危機和風險進行處理,是一種規避風險的有效方法。財務風險預警機制,需要根據企業的發展特點,建立有針對性的預警組織,并確定有效的分析方法,協助實現決策、組織和控制的管理職能,保證企業的經營發展。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要符合企業的發展特點,要保證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功能和秩序處于可靠和可控的狀態,還要確保企業管理的大系統能夠正常的運行,財務風險預警的系統要具有一定的動態性,能夠按照情勢的走向,協助企業向期望的目標順利前行,同時財務預警體系要具有開放性,隨時根據外部信息的變化,進行自我的調整和完善。

二、企業財務預警體系問題的成因

(一)會計信息不準確降低了預警體系的有效性

在企業實際的財務預警體系中,會計信息的準確性非常的重要,是體現財務預警體系非常重要的標準,但是很多企業在財務預警指標選擇上,會受到內部和外部因素的限制,導致會計信息存在了一定的差異,進而降低了財務預警體系的有效性。企業在缺少了可靠的會計信息作為參考依據的時候,會計信息勢必會失真,這會給審計和財務風險預警帶來不利的影響,直接導致了財務預警的整體效果降低。

(二)企業沒有有效的利用財務預警體系

雖然大部分的企業認識到了財務預警的重要性,也建立了財務預警制度和體系,但是并沒有有效的實施和利用,在企業的實際工作中沒有很好的推進,還有的企業直接借鑒成功企業的預警體系,很多的模式根本無法跟自身企業相匹配,難以更好的順應企業自身實際。從當下一些企業的預警機制來看,財務預警體系中的審核流程、方式、預警方法等都比較復雜,操作的實操性不強,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三、現代企業財務預警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信息與預警體系建設之間存在對接的差異性

企業的財務信息數據影響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預警體系應該與財務信息之間相互對應,在進行對接的時候存在差異性。企業財務信息與財務預警體系沒有實現有效的銜接,雖然一些企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財務信息管理系統,在系統里面也增加了財務預警信息功能,但是在企業的實際運行中,各個部門之間沒有有效的信息資源共享和融合,各個經營管理的環節中,制約了企業財務預警體系功能的發揮。

(二)缺少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制度建設

一些企業沒有建立對應的財務預警體制制度,財務預警體系的構建制度中內容不完善,缺少相關責任的劃分,缺少對財務風險的防控機制,缺少對部門工作程序的約束,缺少對財務預警信息的評估,實際工作缺少專業性,影響了財務預警體系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時企業的財務預警部門工作沒有獨立性,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缺少行動力,這就影響了企業的財務預警體系建設工作。

(三)財務預警體系的風險評估不專業

現代企業管理工作中,重視財務預警體系建設,但是缺少對財務預警體系的風險評估。財務風險的定性沒有按照方法進行,企業忽視了對財務風險指標的確定,因此企業內部的不重視,導致企業對于財務預警體系風險大小、風險測量、財務風險的指標等評估都不專業。

(四)企業財務預警體系缺少功能性

企業財務風險的種類是多樣的,財務風險都是潛在的,客觀存在的,不以企業的發展為轉移。尤其現代企業的發展中,競爭壓力大,對于企業來說,企業財務預警體系的特點是提前報警,進行預測。企業財務預警體系應該從財務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整理等方面進行預報,但是現階段企業的財務預警體系缺少功能性的主要原因是功能單一,財務預警體系沒有起到防控風險的作用。

四、企業建立完善財務預警機制的策略分析

(一)做好財務預警的事前防范準備

企業首先要了解自身企業發展的軌跡和特點,并且以行業發展的需求,建立財務預警的防范策略,把重點放在多發性的財務風險上,做好財務風險的前期應對準備,這樣可以避免財務風險不斷的擴大和蔓延,因此企業在進行日常的財務管理的時候就要加強內部控制管理的工作,改變企業的治理結構,規范企業的管理制度,進而保證企業的財務數據的各項信息能夠真實可靠,在進行財務管理工作中把重點放在資本的優化上,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籌資,把風險降到最低,對于企業負債進行科學的組合,以來減少負債的數額,資金是企業的命脈,為了避免資金的斷裂,對于應收賬款應該及時的催促,提高資金的利用率,使整個資金鏈能夠正常的運轉,加快資金的流動性。

(二)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及分析

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并且能夠定期的對財務預警體系進行及時而全面的分析,并且能夠結合企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對不同經營周期的財務狀況和風險危機進行全面的分析預測,對比較關鍵和多發性的財務風險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對財務預警進行實時的監督。與此同時,企業要對于財務預警的相關手段和方式進行調整和更新,提高財務風險預警的準確程度,保證財務預警的準確性。

(三)優化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式

現階段,企業必須優化財務風險的預警模式,建立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財務風險模式,比較常用的方法就是功效系數法,這種方法的根本重點在于,將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指定為上下兩個象限,之后,要根據指標上下范圍內的具體數據,通過加權平均法的方式,對財務風險狀況進行較為綜合的反映和分析。如果在構建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式的時候選用功效系數法這一構建方法,重點應當根據綜合功效系數計算,權重設置、單項功效系數確定,指標標準值的界定和指標的分類等環節,將構建模型的工作一次性進行完成。

(四)建立和選擇合理的財務預警指標

企業的財務預警指標一般可以從企業發展的方向、經營的水平、盈利的能力以及債務上來看。企業的發展主要是看企業的未來規劃,利潤率和收入率的指標可衡量一個企業的成長速度:經營的水平是根據企業的總產值來評估,應收賬款是否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收回,以及通過存貨的周轉來檢測企業的經營狀況:盈利的能力指標主要根據凈資產的收益率,監測企業的資本盈利和收入的能力:債務的指標一般來說是指運用股東的權益比率,對于企業的長期債務和短期債務進行對分和分析。企業通過全面、合理的選取這些指標,可以有效的發揮出財務預警的最大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要想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要加強企業管理。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做好財務管理的根本又是加強自身的風險預警。企業的全體人員要有風險意識,在實踐中建立完善健全的財務預警體系,并對財務預警體系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解決和改進,及時的預防財務危機,進而優化企業的經濟效益,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使企業在競爭中能夠站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逸欣,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財務危機預警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

[2]任潮.淺談財務危機預警理論[J].時代金融,2018(24).

[3]張雪瑩.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問題及對策[J].商業經濟.2017(2).

作者簡介:

高楊,吉林省外國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吉林長春。

機制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關鍵詞]市場機制;自主創新;中小制造企業

一、引言

市場機制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它提供了企業參與市場活動的基本環境和重要條件,也是企業各項活動得以有序運行的基礎。那么,作為企業典型活動類型之一的創新活動,也受到市場機制同樣重要的影響嗎?回答似乎是顯然且肯定的,但迄今為止作者并沒有找到系統地、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市場機制與企業創新行為關系的權威成果。經典的技術創新動力理論——“市場拉力說”更多地是從需求角度而非運行角度闡釋市場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也有不少國內外文獻涉及到了這一命題,但要么僅就市場機制中某些部分(比如市場競爭)開展研究,要么僅進行了一些概念化的討論,淺嘗輒止而沒有展開。各類媒體或調查機構也作了與該問題相關的一些宣傳報道或調查研究,但因缺乏理論支撐和系統化研究工具的提升而不能形成理論成果。

本文以制造業中小企業為代表性研究對象,以市場機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機理為契入點,以企業自主創新行為現狀為依據,結合經濟學理論開展思辨研究,希望能取得一些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成果。

二、概念界定

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定義,市場機制(market mechanism)是通過市場競爭配置資源的方式,即資源在市場上通過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來實現配置的機制,也是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具體而言,它是指市場經濟機體內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及作用的機理。市場機制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等一般機制,以及利率機制、匯率機制、工資機制等具體機制,而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是整個市場機制的三大核心機制。

關于自主創新(indigenous innovation),政策層面依據了尚勇提出的觀點,即“自主創新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即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以及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

對以上兩個基本概念的內涵事實上一直存在著不盡一致的表述甚至較大的爭議。本文重心不在于概念本身,故對此不作深入討論,后面的分析均以上面給出的內涵為依據。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及財政部聯合發布《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本文所指的中小制造企業涵蓋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各類制造企業。

三、市場機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作用機理

市場機制能給企業創新主體帶來什么?一些學者的研究已有了初步的答案。李垣等提出“首先,市場機制能使創新成功者憑借其創新產品,實現超越其競爭對手的創造價值的能力;第二,市場機制的利益導向激發競爭者之間學習創新、超越創新,有效促進了創造出來的知識的轉移和擴散;第三,市場機制是明確的可交易的新技術的流通渠道,可以有效地減少重復創新;第四,市場競爭帶給企業不斷的競爭壓力,任何由創新成果創造的競爭優勢,將被競爭對手模仿或超越,為了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企業唯有不斷地創新;第五,市場機制造就并甄別出一大批有活力有目標的企業家,領導著企業的自主創新向更高水平發展。”而對有缺陷的市場機制的作用,吳照云、余煥新的文章尖銳地指出:“中國的許多行業和領域,表面上看起來規章制度、紅頭文件一籮筐,如果因此就真的循規蹈矩、小心翼翼,生怕越雷池一步,就會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地通過各種管道,輕輕松松越過了‘高壓線’”。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支點沒有能夠引導企業努力行為的正確方向;企業努力行為方向的偏離是因為中國社會存在與市場經濟規則相背離的、作用普遍、影響深遠的潛規則。”

為厘清市場機制對企業自主創新行為的影響或作用機理,本文從供求、價格和競爭三大方面探討市場機制在不同的狀態下對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的驅動效應。

(一)價格機制與創新

所謂價格機制,是指在市場運行過程中,市場上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動與市場上該商品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的運動。它通過市場價格信息來反映供求關系,并調節生產和流通,從而達到資源配置目標。價格機制直接影響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參與者的利益,并導致他們采取利己的市場策略,引發相應的市場行為決策。

站在企業創新主體的角度,價格機制是否有效是企業做出創新決策的一項重要前提,原因如下:(1)創新是企業的謀利活動,企業必然要首先預測創新投入和產出水平,那么,對相關價格信息的把握和對價格變動趨勢的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那些重大的突破性創新帶來的新產品,由于缺乏可供類比的既有產品,價格信號的獲取將更多地依賴現有價格機制的運行狀態。(2)如果在企業所歸屬的市場中,商品價格的變動能夠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創新企業則有可能根據對創新產品未來需求的預測和競爭者行為的預測對創新產品價格以及相關生產要素價格作出合理的預期,進而對創新收益、風險等決策要素加以判斷,并作為創新行為實施的依據;反之,如果商品價格信息與供求關系脫節,創新企業就很難從供求的角度去研判未來的價格趨勢(或者依據供求關系可能做出錯誤的研判),只能尋求其他更不可靠的預測途徑,從而導致企業創新決策風險加大,企業選擇觀望、等待甚至放棄的可能性增加,最終影響企業創新的積極性。(3)對于價格機制不起作用的一些市場或領域,不能通過價格杠桿去引導、調節供求關系,企業創新活動的收益不明確或者不顯著,創新惰性普遍存在。

眾所周知,不確定性是創新活動最大的“敵人”。通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觀點:有效的價格機制能減少創新的不確定性,從而有利于推動創新;不合理的甚至無效的價格機制增加創新的不確定性,從而不利于推動創新。因此,價格機制是影響企業自主創新動力的重要因素。

(二)供求機制與創新

供求機制是指通過商品、勞務和各種社會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矛盾運動來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的一種機制。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狀態引發市場價格的波動,借助價格、市場供給量和需求量等市場信號來調節生產和需求,最終實現供求之間的基本平衡。供求機制通過供求關系的動態變化幫助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選擇合理的市場行為,從而達到調節生產和消費的方向和規模的目的。

研究供求現狀及其發展變化趨勢是企業創新主體甄別創新機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好的創意但沒有現實的或潛在的需求,或者需求不足難以滿足創新產品的規?;?創新產品有一定的前景,但已有眾多競爭者在開展研發,將來的供給量可能出現爆發性增長;需求前景廣闊,本企業具備獨家研發優勢,其他競爭者短期之內難以模仿和復制,未來創新產品的市場可能維持較長時期的供不應求狀態……對以上林林總總的供求關系的分析結果,是企業進一步研判某創新機會價值的重要依據。所有這些分析有效的前提是供求機制必須正常發揮作用。討論兩種供求機制失靈的情形:其一,某市場的供求關系不能靈活地變動甚至被固定化,意味著市場的擴張或者收縮將不能自發完成,創新產品替代老產品、新需求替代舊需求既難以實現,也不一定必要,既有企業安于現狀,其他企業缺乏進入的沖動,創新當然難以成為競爭的主要手段;其二,某市場的供求關系及其變化不能反應到價格及其波動中,比如供過于求但價格不跌甚至上漲,可能使企業對現有產品仍抱有幻想,不愿收縮和開發新產品;而供不應求但價格不漲甚至下跌,可能使企業對創新產品的盈利前景缺乏信心,也不愿開發新產品。

對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而言,有效的供求機制是企業對創新產品未來所面臨的市場態勢作出合理估計的基礎,因此本文認為,供求機制是影響企業自主創新動力的重要因素。

(三)競爭機制與創新

競爭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中,各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為著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開競爭,由此形成的經濟內部的必然的聯系和影響。它通過價格或非價格的手段,按照優勝劣汰的法則來調節市場運行。競爭機制要反映競爭與供求、價格、資源流動等市場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

一般而言,競爭機制中的“競爭”包括了買者和賣者、賣者之間以及買者之間三個方面的競爭,本文僅就賣者(企業)之間的競爭探討競爭機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意義。

經濟學教科書對市場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的作用已有精辟論述,核心觀點大體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迫使企業不斷地、積極主動地在科技投入、研究開發、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設備等方面開展工作,以便以性能更好、質量更高、價格合理、成本低廉的商品參與競爭,擴大市場占有率,獲取更多的利潤,推動技術進步;同時,迫使勞動者和管理者不斷地自覺接受培訓和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知識,也有助于推進科技進步。事實上,競爭機制給了眾多后發企業、弱勢企業、外部投資者更多的爭取市場的機會,只要能推出創新性成果并被市場認可,就能為自己拓展出生存的空間。因此,創新發展作為一種重要的競爭戰略已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和倡導。按照上述觀點,缺乏競爭機制的市場環境(比如完全壟斷或寡頭壟斷的市場)是不利于創新的,這也基本形成了共識。

此處再討論一種重要的情形——扭曲的競爭機制。大體上包括兩種類型:過度競爭(或稱惡性競爭)和不正當競爭。(1)所謂過度競爭,根據日本學者小宮隆太郎的定義,是指這樣一種狀態:某個產業由于進入的企業過多,已經使許多企業甚至全行業處于低利潤甚至是負利潤的狀態,但是生產要素和企業仍無法從這個行業中退出,使全行業的低利潤甚至負利潤狀態長期地持續下去。過度競爭產生于那些“進入成本”遠低于“退出成本”的產業。為維持生存,企業之間不得不頻繁地以價格戰、資源戰、廣告戰等手段開展競爭。過度競爭不僅導致企業之間的生產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低,各企業均無法獲取可觀的分工效益,而且引發大、中、小企業之間為爭奪資源、原材料和市場開展的殘酷的白刃戰。其結果既浪費了有限社會資源,也抑制了企業采取集約化生產方式,削弱了技術創新的動力。長期的過度競爭、難以為繼的經營狀況不僅會吞噬掉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更會消磨掉企業的創新意志和斗志,這對各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2)不正當競爭,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不正當競爭造成市場的混亂,破壞競爭的公平性,使市場失去透明度,使競爭對手的客戶不合理流失,廣大消費者及用戶無法正確選擇商品,也限制了其他經營者的交易自由等等。本文討論不正當競爭,不針對個別行為,而是指向不正當競爭行為、手段擴散蔓延至整個行業或市場,形成某種“正常”競爭機制的現象。由于違法成本低、訴訟成本高、違法取證難、處理周期長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所產生的大量執法盲區,再加之國內消費文化對不正當競爭的過分寬容,“關系哲學”的大行其道,助長了不正當競爭在不少行業和市場領域長期存在、屢禁不止,甚至呈星火燎原之勢。不合理、不公平的競爭機制對自主創新活動的負面影響是全方位的,它可能導致創新企業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承受更高的風險,克服更多的障礙,才能取得預期的創新成果;更可能導致創新成果被不法竊取、模仿或復制,預期的創新收益無法實現,創新的巨大投入難以回收,甚至陷入經營困境;在極端情況下,不正當競爭者違法經營活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例如假冒偽劣產品)會嚴重損害創新者的聲譽和市場形象,給創新者帶來生存危機。不正當競爭的威脅使許多有自主創新意愿的企業不敢輕易觸動創新的按鈕,作為一種正常合理的競爭手段竟然難以成為市場的主流,這不能不說是市場機制的悲哀!

綜上所述,競爭機制是影響企業自主創新動力的重要因素,在當前中國的市場環境條件下恐怕也是首要因素。合理有序的競爭機制能激發創新,而扭曲的競爭機制或者缺乏競爭機制會阻礙創新。

通過三大核心市場機制對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影響作用機理的深入剖析,本文從理論上進一步闡明了市場機制對于企業自主創新的重大意義。接下來,作者以中國現階段市場機制運行狀態下,中小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現實表現和所面臨的困境為主題,探求完善市場機制對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從實踐層面得到進一步的啟示。

四、現有市場機制下中小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困境

2007年國家統計局組織了我國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工業企業創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004-2006年間,大型企業中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所占比重為83.5%,中型企業為55.9%,小型企業為25.2%,開展創新活動企業數量所占比重隨企業規模由大到小依次遞減。換句話說,中小企業創新活動開展程度較低。分行業看,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較為密集的行業主要是高技術或中高技術行業,傳統制造業及非制造業工業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所占比重相對較低。因此,通過統計部門的調查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國內制造業中小企業創新活動普及程度較低,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較差。盡管該調查迄今已近6年,但從各地的宣傳和大量媒體的報導中可以判斷,此狀況尚未得到明顯的改觀。

中小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動力不足,既有外部環境方面的原因,亦有企業自身的原因,這方面近年來有一些針對性的研究成果和主流觀點,此處不再贅述。本文關注的是,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背后,廣大中小制造企業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市場機制是否也存在某些缺陷,而這些缺陷確實影響了中小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以下以列舉的方式,著重從信貸利率機制和競爭機制兩個方面來闡述作者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更難,這一持續了近10年的經濟現象在最近一年引起了全社會和國家高層的廣泛關注。貸款難包括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貸不了款,因為企業的資信或者可提供的抵押、擔保達不到銀行的最低要求,或者因為額度有限在與其他申請者競爭的過程中被淘汰;二是利率過高(相對于基準利率上浮太多,企業無法承受),因為企業的規模太小、經營風險較大、償付能力不穩定,所以銀行必然要求較高的風險補償。事實上,對銀行而言還存在一個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在相同條件下,把一筆貸款發放給一家大企業比發放給100家小企業效率更高。所以,從經濟學角度看貸款機構的放貸行為是理性的,是符合商業企業利益訴求的。那么,中小企業發展的訴求又怎么來保障呢?這就是機制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現有的信貸利率機制沒有充分考慮到對不同類型經濟主體實施差異化扶持的必要,規則僵化、激勵缺失的結果。最近,國務院出臺金融財稅‘‘國九條”,并設立150億元發展基金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這些舉措對中小企業固然是個好消息,但并沒有觸及信貸利率機制本身,難以引導更大規模的貸款資金和社會資源向中小企業流動。所以,中小制造企業融資難、資金緊張的局面在較短時期內恐難有效改變。那么,為研發和技術換代升級等高風險的創新活動而申請貸款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要企業從本已捉襟見肘的經營現金流中擠出資金來支持自主創新活動,只能是一種奢望。本文認為,現有的信貸利率機制從資金供給上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中小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意愿。

相對而言,市場秩序的紊亂、扭曲的競爭機制對中小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阻礙作用更為顯著。競爭的無序性和不公平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商業活動中潛規則的盛行。正如吳照云、余煥新所指出,對此體會得深,運用得好,就能獲得各種“照顧”甚至特權,不創新也能財源廣進。這種社會氛圍使剛性的制度變得富有彈性,各種機會主義行為大行其道:企業制假售假、惡意編造財務數據和重大業務、串標圍標、非法套取財政資金、內幕交易、欺騙投資者等行為屢見不鮮。在中國當前的制度背景和潛規則盛行的環境下,交易成本的邊際收益大于創新成本的邊際收益,所以企業寧愿不務正業、通過大量的公關活動支付高額的交易成本去達到經營目標,也不愿投入資金通過創新來提升競爭力。第二,搭便車現象嚴重。搭便車是技術知識的外部性必然帶來的一個問題,但可以通過專利制度和行業規制等政策、法律手段和良好的商業文化、公序良俗等加以有效的約束。然而現階段國內上述約束機制的不健全無法有效遏制搭便車行為的蔓延,進而導致大量的不正當競爭發生:惡意模仿受專利制度保護的技術發明,侵害發明者或所有者的利益;利用虛假標識,損害合法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非法竊取他人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以低于成本水平的價格沖擊市場等,其結果會使技術創新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對創新活動的期望價值降低,進而導致創新者減少研究與開發的投入,阻礙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有序進行。事實上,在這一問題上,不少中小制造企業扮演的恰恰是不太光彩的侵權者的角色。有便車可搭,何必自己花錢冒風險去搞創新呢?第三,價格戰、資源消耗戰等低端競爭仍然被作為重要的手段在頻繁的使用,尤其是在生產相對過剩的行業和中小企業。這種血拼式的貼身肉搏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往往導致競爭企業違背經濟規律地窮于應對,最終導致企業利潤下降,甚至造成大批企業倒閉,行業整體競爭力下降。有些企業為了避免陷入虧損的泥潭,被迫犧牲產品品質以降低成本,導致用戶利益受損,企業信譽喪失,最終也將失去市場。惡性競爭進一步削弱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企業的技術升級、產品結構調整無以為繼,強行開展自主創新活動則有把企業拖死之虞。

在制造業領域,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其競爭地位處于明顯的劣勢。所有制因素可能是導致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制造業中的大企業多為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而中小企業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政策偏好使然。而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和制度缺陷才是更為本質的原因。擁有行業話語權的大企業左右著資源配置、價格體系、技術標準甚至游戲規則,在市場競爭中牢牢占據著主動;中小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在相對惡劣的市場環境中捕捉相對有限的發展機會。相對過剩的產業供給現狀逼迫許多缺乏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在價值鏈的低端參與惡性競爭,甚至不惜劍走偏鋒,以破壞市場規則的方式獲得喘息甚至發展之機,也進一步加重了國內市場機制運行方面的頑固。以制假售假、竊取他人專利、冒用他人商標的生產經營行為為例,作為一類不合法的市場競爭手段,在不少中小制造企業中仍然有著一定的市場,其主要原因還是市場選擇和淘汰機制不完善,主流的消費文化及其對應的公序良俗缺失,制度建設滯后且執行力弱,給了這類企業生存的空間。與其付出高額的代價搞研發,還要承受失敗的高風險,不如奉行低成本的拿來主義,坐享別人創新成果的外溢效應。所以,大企業還能憑借規模優勢和市場地位保持一定的創新能力,而大量的中小企業面對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要么在殘酷的低端競爭角力中無暇顧及創新,要么在無序的市場規則中尋找所謂的發展捷徑。

顯然,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對改善中小制造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改變其經營發展模式,促進其通過自主創新不斷提升競爭力,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五、結束語

反映供求、價格、競爭等要素相互聯系和作用規律的市場機制,既是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實施不可或缺的“土壤”,又是影響企業自主創新動力的重要因素。健全的市場機制能起到為自主創新“保駕護航”的作用,而不健全的、紊亂的市場機制則會給企業的自主創新決策帶來各種障礙,甚至干擾、消磨企業的創新意志。

中小制造企業在自主創新決策中受到現有市場機制缺陷的更深刻的影響,陷入創新競爭的困境,滋生了比較明顯的創新惰性,這種惰性又反過來成為完善現有市場機制的一大阻力。在中國這樣一個市場經濟僅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大國,市場機制的建立和調整,與中小制造企業自主創新動力的激發一樣,需要大的智慧,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方平]

機制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關鍵詞】電力行業;競爭法律機制;探究

電力行業主要生產、傳輸及銷售電力,是公共事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經濟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基礎性地位。因為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多重因素,世界范圍內以往的電力行業大推行的模式都是垂直一體化的壟斷經營,同時接受政府的嚴格管理。事實上,該經營模式也產生了一種結果,即“投資高度政治化;技術、建設具有較低的維護效率;不便于監管,定價”難等。所以,為提升效率、促進技術發展,及優化消費者福利,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智利等便將競爭機制引入到電力行業,并進行了市場化改革,但這種改革尚未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國內電力行業要緊隨時代變革潮流。2002年初,電力行業競爭機制的市場化改革也引入到我國。課題研究便是在上述背景下,針對電力行業把競爭機制與競爭機制引入后,分析運行出現的重大與特殊法律問題。

一、由壟斷經營至引入競爭機制

因為電力行業對國民經濟而言,要求技術性與重要性,市場經濟國家廣泛采用了國有化經營+政府監管的形式[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力行業取得了一定發展。在傳統電力行業中,垂直一體化壟斷經營模式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有來自經濟方面的因素,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因素等,事實上,此種垂直一體化壟斷經營模式產生的效率并不高,妨礙了技術的發展,給社會福利造成極大損失。為解決上述問題弊端,世界范圍內的電力行業開始轉變了傳統電力行業的經營模式,將競爭機制引了進來。此外,我國在實證考察電力行業的典型國家,如美國、日本和英國等的基礎上。最終在次基礎之上,把競爭機制引入到電力行業,同時分析了競爭機制的理論與現實背景,其中的理論背景有可競爭市場理論與規制失敗理論等;現實背景的構成部分包括有關區域的示范效應、政府的政治需求和電力技術發展。

二、由競爭機制至競爭法律機制

競爭機制與競爭法律機制二者存有一定關系,其中,競爭機制的功能包括淘汰、引導與創新,此外,競爭機制本身存有缺陷,包括不可克服的盲目性、容易產生壟斷與誘導不公平的競爭。借助發揮創制與抑制功能,法律確保競爭機制體現自身效能。再者,法律論述了競爭法律機制追求的四類價值目標,有對效率、秩序、公平和安全的追求,為逐步建立具體化的競爭法律機制發揮了價值引導作用。最終,初次建構了電力行業競爭法律機制內部存在的邏輯體系。筆者認為,電力行業競爭法律機制塑造了市場主體,法律控制市場主體行為及追究競爭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等。

三、電力行業市場主體塑造

面對傳統電力行業中的國家垂直一體化壟斷經營企業,企業向市場轉型的問題引起了關注。針對這種問題,找到切入點,以此構建合適的競爭機制,在電力市場中,成為新的主體。具體說來,對電力行業主體結果塑造時,首先按照有效競爭理論與貝爾理論,指出,國內電力行業的主體結構應當要在發電與售電過程中產生各種類型的競爭性主體,于輸配電網過程中變成壟斷性主體。再者,基于產權理論,重新塑造電力行業市場主體的產權,先要分析國內原有電力企業國有產權主導模式產生原因及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產權塑造途徑與手段。最終,以電力行業市場主體權責配置為視角,探究電力行業市場主體塑造中的特殊法律制度,其中內容有交叉經營限制制度與普遍服務主體制度等。

四、電力行業多元競爭性主體公平交易法律機制

電力行業進入市場后,隨著競爭主體的增多,電力行業主體開始呈現多元化,這就迫切需要一套公平交易法律機制,因此來市場交易行為。限制電力公平交易包含兩種主要因素,有價格與信息,電力行業存在多元競爭性主體,其中像電力交易信息法律控制與價格歧視法律控制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對象,我國現行相關立法存有一些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此不斷完善。

五、輸配電網壟斷性主體公平開放法律機制

隨著輸配電網競爭主體規模的變大,壟斷性主體開始出現,公平開放法律機制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A設施理論與核心設施理論構成了輸配電網壟斷性主體公平開放的理論,在這種理論基礎上,世界各國及區域范圍內輸配電網公平開放需要按照兩種法律途徑,其一是反壟斷法路徑,其二是電力法路徑,于此同時,我國在選擇時,還要以電力法為主,輔助性采用反壟斷法[2]。此外,對輸配電網壟斷性主體公平開放行為控制,其有兩個基本法律制度:一個是強制締約制度,另一個是電價制度,要重新建構二者。

六、電力行業市場主體競爭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及其追究

結合競爭性主體和壟斷性主體的各自不同的特點,從正面出發,控制二類主體的競爭與交易行為,然而本文重點從側面入手論述,當兩類主體的競爭出現違法行為,要進行問題的控制。針對兩類主體的競爭違法行為,先要詳盡描述違法行為;再者,上述競爭違法行為要擔負一定的民事、行政與刑事等責任,健全國內電力行業市場主體,競爭違法行為要建立相應的立法予以完善;最終,針對世界各國范圍內電力行業出現的競爭違法行為,要擔負相應的法律責任,普遍存在著兩種追究的模式,其一是司法主導模式,其二是行政主導模式??紤]到我國的國情現狀,所以我國要選用行政主導模式,并以這種模式為主導,深入研討行政權力配置。

結束語

電力行業是國家基礎性產業之一,行業之間存有競爭是非常普遍的。國外有關的電力行業競爭法律機制相對較為成熟,然而我國在這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剛剛引入這一機制。相信隨著我國市場的不斷健全和發展,相關機制會更加完善。電力行業競爭法律機制的研究內容遠遠不止上述一些內容,其中涵蓋的內容較多,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這就需要有關研究者對此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本文所做研究多有不足,其中觀點僅從自身認知經驗的基礎上出發,以期研究內容更為健全。

參考文獻

[1]劉利.論電力行業壟斷的法律規制[D].貴州大學,2007.

[2]唐敏.電力行業競爭法律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

作者簡介

張斌立(1969-)男.籍貫:浙江省寧波市.本科.職稱:助理工程師、高級技師.研究方向:社會責任、企業發展戰略.

機制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關鍵詞〕微觀組織結構創新;現代農場投資機制;農業內生增長

一、引言

根據舒爾茨對傳統農業的分析,傳統農業被看做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均衡狀態。該均衡的特點在于:(1)技術狀況長期內大致保持不變,即所使用的生產要素與技術長期未發生變動。(2)如果把生產要素作為收入的來源,那么,獲得與持有這種生產要素的動機也是長期不變的,即人們沒有增加使用傳統生產要素的動力。(3)由于上述原因,傳統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也處于長期均衡狀態。因此,傳統農業實際是一種生產方式長期不發生變動、基本維持簡單再生產的、長期停滯的小農經濟。舒爾茨將傳統農業的本質特征歸為兩點:(1)傳統農業中農民分配自己的農業要素時是有效率的,即“有效率的分配”,這意味著傳統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對農業增長沒有意義。(2)傳統農業中不存在“有回報的投資機會”,也就是投資于農業的資本收益率低,這種情況下,農民就沒有動力對這些傳統要素儲蓄和投資,也就無法打破長期停滯的均衡狀態[1]。

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出路就在于尋找一些新的生產要素作為廉價的經濟增長的源泉。農業系統中引進新的生產要素,本質上就是技術變化,借用熊彼特關于“創造性破壞”的觀點,這種變化就是對傳統農業生產函數的“創造性破壞”,就是對小農經濟均衡的“創造性破壞”。舒爾茨認為,這種技術變化或創新的途徑就在于:(1)建立一套適于傳統農業改造的制度。(2)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為引進生產要素創造條件。(3)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2]。

回顧西方發達國家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農場制度的推廣與普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歷史背景下,對農場制度的研究和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國內學術界對農場經濟的關注度卻極為有限,在僅有的幾篇研究農場經濟的文獻中,對我國應該采用哪種模式的農場并沒有統一的認識。何秀榮[3]認為,在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和國際化進程中,促進農地經營權向種田大戶集中、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現行政策只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作用,不具有擺脫小農經濟缺陷和建立起現代農業的總體性和長期性作用;以企業為母體的租賃式公司農場和以農地股份制為基礎的公司農場將成為我國未來農業微觀組織的重要形態。而朗秀云[4]認為,家庭是適合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家庭經營的規模應隨著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工業化、城市化的水平提高而擴大;即便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國家,也應把農地經營規模擴大到能夠有效吸納現代生產要素的最低臨界規模以上和能夠實現與非農產業勞動所得相均衡的最小必要規模以上;土地私有化并不必然引致農地經營規模的擴大,使用權的流轉是擴大家庭農場規模的主要途徑。郭正模[5]也認為,相對于傳統農戶的農業經營模式,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具有明顯的一系列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本文認為,現代農場經濟是一個體系,對于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到底應該采用哪種模式的農場并不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背景下,家庭農場、合伙制農場與公司農場都有適合其發展的土壤和發展潛力,而農場投資機制問題才是更為關鍵和緊迫的問題。本文從舒爾茨對傳統農業的分析入手,基于專業化分工和比較優勢的思想及熊彼特對創新的解讀,結合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原因和面臨的困境,從微觀組織結構創新視角探討和研究適合我國現狀的農場投資機制,并對本文中提出的現代農場投資機制給出經濟解釋和相關政策建議。

二、理論前提

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舒爾茨所概括的小農經濟,劉易斯提出的二元結構,人地矛盾尤為突出、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特有國情。具體地,在小農經濟下,那些基于規模農業下的現代科技含量高的新的生產要素難以真正發揮作用,且由于不存在“有回報的投資機會”,又會導致農業融資困難;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被割裂,農業到市場的距離被延長;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使得土地流轉困難,難以實現規模經營。此外,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人口大國,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只強調發展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與知識密集而忽視勞動密集是極不可行的。

當具體到上述的某一個問題或某個問題的某一方面時,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比如,人們選擇忽視土地所有權而強調土地使用權促進了土地流轉,合作社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規模經營;農業中介的引入能夠部分解決融資難問題,并能有效縮短農業到市場的距離。對二元結構的研究已經相當完善,隨著分工組織的演進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結構轉變體現為一個工業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服務業的興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過程[6],即工業化和城市化是解決二元結構的根本方法,工業化和城市化無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實踐證明,在上述約束下,所有方案都不是令人滿意的方案。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在經濟組織中,適度的設計和規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本文希望在上述制約農業發展的問題都存在的前提下,通過農場投資機制設計,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為了便于分析,做如下基本假設:

假設1:比較優勢理論是普遍適用的。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思想是針對國際貿易提出來的,一個國家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事實上,比較優勢的思想不僅僅適用于國際貿易,而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以典型的家庭農場為例,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實體[7]。家庭農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和核算單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2)農場主的綜合素質要求高,既要懂技術,又要懂管理,還要會經營。(3)經營規模要適度[8]。不難發現,家庭農場這種組織形式并不符合比較優勢思想。不能忽視的一個現實是,大部分農場主來自于農民,其受教育程度有限,對農場主素質的要求類似于對企業家的要求,是不現實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也未必能兼得。比較優勢普適性的前提下,根據勞動者稟賦擁有狀況的不同,對其進行專業化的分工;依照資本密集程度、勞動密集程度、知識技術密集程度的不同,賦予不同的組織以不同的職能,是更為經濟和可行的做法。

假設2:相對于不完整的產權,完整的產權更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張五常曾認為,產權就是使用資產的權利,包括資源的使用權、收入權和轉讓權。使用權和轉讓權極其重要,產權不包含所有權。在該思想的影響下,對我國土地流轉的探索主要是以土地使用權為基礎。然而,土地使用權的不穩定以及土地交易權不完整是我國農地制度安排中的顯著特征,它們分別表現為土地的頻繁調整和農戶間的非正式土地流轉。一般認為,明晰的產權可以提供激勵解決自然資源利用中的外部性問題,對土地而言,產權的不穩定性和不完整性將會導致資源的退化[9]。因此,有效實現土地流轉的根本途徑還在于尋求完整的土地產權,完整的土地產權一定要包含土地所有權。

假設3:農業增長的源泉是新生產要素的使用,新生產要素的使用可以概括為技術變化,技術變化遵循熊彼特式創新。

根據熊彼特的定義,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到生產體系中去。熊彼特[10]認為,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可以通過五種途徑實現:(1)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數量。(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5)采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劉健鈞[11]認為,前兩項屬于產品創新范疇,第(3)、(4)項屬于營銷模式創新范疇,第(5)項涉及到企業組織制度建設問題。即在企業(微觀)層面上,劉健鈞將創新歸納為產品創新、營銷模式創新和組織制度創新三個方面,組織制度創新是更高層面的創新活動。本文提出的現代農場投資機制屬于組織制度層面的創新,內含了產品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

假設4:外源性融資難的根源在于傳統農業中不存在“有回報的投資機會”。

在農業中,外源性資金缺乏,尤其是權益資金不愿意進入農業系統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解決農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本就在于創造出“有回報的投資機會”。在農業中創造“有回報的投資機會”,一個基本的思路是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這取決于科技含量高的新生產要素的使用,這也正是推動農業內生增長的源泉。因此,農業內生增長與農業外源性融資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互相促進,也互相制約。農業內生增長是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能夠實現農業內生增長的農場投資機制就是有效的投資機制。

三、現代農場投資機制構建

本文的任務是探索一種農場投資機制,在不能夠土地私有的約束下,鏈接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以實現土地產權的完整性;這種投資機制還應該能夠實現對具有不同稟賦的勞動力的專業化分工,對不同組織賦予不同的職能。該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農業內生增長,這是農民增收的前提,也是解決農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農業內生增長的本質在于技術進步的內生性,舒爾茨將其歸結為對研發和對農民人力資本的投資。在技術進步內生的前提下,使用新的生產要素意味著舊的生產函數的破壞和新的生產函數的創造,從而出現“有回報的投資機會”。隨著生產函數不斷的破壞與創造,“有回報的投資機會”就會大量涌現,農業中融資難問題就迎刃而解,資本積累進而又會進一步推動農業增長??傊?,實現農業內生增長是本投資機制的根本目的。

此外,根據科斯理論,組織機制與市場機制之所以并存,是因為交易成本不同。即有些交易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成本更低,有些交易在組織內部進行交易成本更低,而農業系統的現狀是組織化程度太低?;谝陨戏治龊突炯僭O,做如下投資機制設計(如圖1所示),并給出相應的經濟解釋。

圖1現代農場投資機制該投資機制的核心環節是將現代農場投資公司引入農業系統,目的在于通過現代農場投資公司將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農業系統的各要素組織起來,以降低因過多市場交易而產生的交易成本。對現代農場投資機制的闡述細分為組織機制、協調控制機制、收益分配機制和農業增長機制四個子機制。

(一)組織機制

這里的組織機制主要是指現代農場投資公司的構成,與一般公司相同的是都由股權和債權構成,不同的是對股權的安排。為了鏈接土地使用權和土地所有權,分別賦予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以股份,從而使現代農場投資公司以法人的形式擁有完整的土地產權。

賦予現代農場投資公司的職能主要有專業化農場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規劃與管理咨詢、外源性融資、組織應用性研發、農產品的市場營銷等,從價值鏈的角度看,這些都是附加值較高的服務性活動。本文一直強調的是,農業內生增長取決于科技含量高的新的生產要素的引入。規劃、金融、研發及營銷這些服務性活動對二、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農業與這些要素之間總是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本文通過現代農場投資公司這座橋梁將二者聯系起來。簡單講,現代農場投資公司的任務就是,在市場導向下,通過有效規劃、充裕的融資以及高效的市場營銷等手段,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入農業系統,將優質的農產品推向市場。

此外,該機制中存在現代農場投資公司、專業化農場、應用研發中心及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四個組織主體,它們之間的關系將在協調控制機制中闡述。組織機制中涉及的是勞動力的專業化分工和組織職能分配方面的問題。不同于傳統農場的勞動密集的特點,專業化農場具有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的特點,對相關從業者的職業教育是必要的,這個問題會在收益分配機制中得以解決;應用性研發中心具有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特點;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是勞動密集的,可以部分解決因土地集中而新增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現代農場投資公司是市場和人際關系導向的。比較優勢具有普適性的前提下,據不同經濟主體的特征進行專業化分工及職能安排是實現經濟效率和經濟發展的前提。

(二)協調控制機制

這里的協調控制機制主要涉及兩個內容,即現代農場投資公司與專業化農場之間的關系,現代農場與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之間的關系,而這兩方面關系的協調主要通過一系列能夠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約安排來實現?,F代農場投資公司的主要職能是為專業化農場、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供一定程度的規劃服務、金融服務、應用性技術支持、市場營銷服務以及管理咨詢服務等。對具體的農場及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組織形式不做規定性安排,它們的實現形式是多元的,系統而完整的體系總是優于單一模式。張曉山[12]也認為,在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中,發展多元化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安排來促進農戶與市場的對接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這里,系統而完整的體系具體是指現代農場投資公司可以自行組織專業化農場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具體事務,也可以將這些非核心業務以各種契約形式外包給其他企業、農戶,非核心業務外包形式更加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趨勢,也更加符合比較優勢思想。

應用性研發中心是現代農場投資公司的重要職能部門?;A性研發到形成現實的生產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二元結構的存在,農業中的這種轉化更加困難,應用性研發是解決此問題的途徑。而應用性研發也是本機制能夠實現農業內生增長的重要一環。

(三)收益分配機制

在收益分配機制中需要強調的是國家(或集體)以土地所有權參與分配,這是本機制的創新點之一。如圖2所示,假定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政策目標是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本機制對國家以土地所有權獲得收益的用途做明確的規定,即來自農業的收入必須用于農業的發展。在需要引入農業系統的諸多新生產要素中,農業基礎性研發及農民職業教育具有投入大、投資周期長、溢出效應大等顯著外部性特征,會導致私人部門投資失靈,需要政府部門的投資。因此,本投資機制規定國家(或集體)以土地所有權獲得的收益用于農業基礎性研發和農民職業教育。在基礎性研發與農民職業教育方面,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故政府與現代農場投資公司之間必須要有良好和有效的互動。

在機制運行伊始,僅僅憑借土地所有權獲得的收益可能不足以支撐該部分的投資,需要財政撥款的補充。同樣的邏輯,在該機制運行之初,現代農場投資公司也需要部分財政資金的支撐以完善農場基礎設施建設??梢灶A見的是,隨著機制的運行及細節的完善,內生增長機制(在農業增長機制部分闡述)的作用逐漸顯現,國家以土地所有權獲得的收益會逐漸增加,對農業的財政撥款逐漸減少,最終完全不需要財政資金的支持。

圖2收益分配機制(四)農業增長機制

農業增長源于新生產要素的使用。新生產要素的使用會破壞舊的生產函數,創造出新生產函數。新生產函數比舊生產函數更有生產力,在新舊生產函數的持續更迭交替中,農業能夠實現持續增長。內生增長的關鍵在于農業增長所需的新要素是農業系統內部產生的,現代農場投資機制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選擇。具體地,通過微觀組織結構的創新,將研發(基礎性研發和應用性研發)、人力資本投資(農民職業教育)以及金融這些附加值高的現代生產要素通過現代農場投資公司組織起來,實現投資機制創新。這種投資機制創新屬于組織制度層面的創新,并內含了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模式創新。假定該投資機制創新遵循熊彼特模式,即技術進步會體現在農業系統中中間產品質量的不斷改進,中間產品質量的提升使得農業生產函數生產力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新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會促進農業的發展,依據以上的機制,農業的發展又會實現生產要素的更新。簡言之,生產要素和生產函數通過投資機制創新實現內部更新,從而實現農業持續增長(如圖3所示)。

圖3農業增長機制(五)對技術性問題的補充

1現代農場投資公司

農業系統引入現代農場投資公司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1)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營銷等環節,農業系統的現狀是組織化程度低,進而導致交易成本高。(2)如前所述,農業內生增長的關鍵是研發、人力資本投資、金融及管理等新生產要素的使用,而這些要素進入農業系統需要相應的載體將它們組織起來?,F代農場投資公司恰能同時滿足此兩個方面的需要,其組織形式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從長遠角度看,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較明顯的發展優勢。

2雙重委托代理關系

在上述現代農場投資機制中,存在雙重委托代理關系。農民與現代農場投資公司之間、國家與現代農場投資公司之間是第一重委托代理關系,現代農場投資公司與專業化農場之間、現代農場投資公司與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之間是第二重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代理關系會導致委托代理成本。農民是專業化農場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經營主體,其收入一部分來自現代農場投資公司的股權分配,另一部分來自專業化農場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勞動收入。利益最大化的約束會使得第二重委托代理關系的委托代理成本較低。對于第一重委托代理關系,與一般企業并沒有根本的不同,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對現代農場投資公司管理層激勵機制、監督機制、懲罰機制的安排,當現代農場投資機制廣泛應用之后,會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職業經理人市場,第一重委托代理成本也會較低。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投資機制最終會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前后銜接的農產品供給系統(或稱為現代農場投資系統)。該系統能夠有效解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最終實現農業內生增長。因此,本文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解釋,在該投資機制下農業如何實現增長。

四、現代農場投資機制下的農業內生增長

在進入增長模型之前,有必要對新引入農業系統的生產要素及其對農業增長發揮作用的機理進行闡述。新生產要素主要包括研發(基礎性研發和應用性研發)、人力資本投資(農民職業教育)、金融(外源性融資)及管理咨詢活動。根據要素作用機理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兩類:研發和人力資本投資作為一類,金融和管理咨詢作為另一類。以傳統生產函數Y=AF(K,L)為例,金融和管理咨詢是傳統生產函數的內生因素,即反映在F(K,L)中;而研發和人力資本投資體現在外生技術因素A中。

在上述投資機制中,金融和管理要素進入農業生產函數,是因為原生產函數對這些要素的使用不足,使用這些要素的邊際報酬更高。達到新的均衡之后,繼續增加此類要素的使用,將不能促進農業增長,即增加這些要素的使用并不能實現農業的持續增長(或者說此類要素的使用有水平效應,不具備增長效應)。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農業的持續增長取決于持續的外生技術進步(即A)。事實是,農業增長包含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之間的雙向互動:技術進步改變了經濟體系,后者又推動了技術進步。農業內生增長的目的,就是理解技術知識與農業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導致農業增長。通過上述機制設計,在農業系統中引入研發和人力資本投資這些技術要素,并通過這些技術要素與農業經濟的雙向互動實現農業內生增長。

根據前述的農業增長機制,本文借鑒Aghion和Howitt內生創新增長模型[13]來解釋在上述投資機制下,農業是內生增長的。在內生創新增長模型中,創新通過中間產品質量的改進促進經濟增長。具體到上述的農業投資機制,研發和人力資本投資為農業創新提供動力,創新作用于農業生產中一系列的中間產品并改進它們的質量,中間產品質量的持續改進使農業產出持續增長。為了推導的簡便,假設農業生產過程中只使用一種中間產品,并不影響說明創新在增長過程中的作用,假定該中間產品是由提供者壟斷的。

(一)現代農場投資系統最終產品的生產

假定一系列的離散時期t=1, 2, …。在每一時期,有固定數量L的個體,這些個體生存一期,擁有一單位的勞動稟賦,且無彈性地供給勞動。個體效用只依賴于自身的消費水平,且是風險中性的,即其目標最大化期望效用。

人們消費單一的最終產品,最終產品是由基于上述農場投資機制的農產品供給系統(現代農場投資系統)提供,對于整個農業產業而言,農產品供給系統(現代農場投資系統)之間是完全競爭的。每一個農產品供給系統(現代農場投資系統)通過投入勞動和單一的中間產品這兩種要素向市場提供農產品,并遵循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Yt=(AtL)1-αxαt (1)

其中,Yt表示最終產品在時期t的產出,At表示時期t中間投入品的生產率函數,xt表示中間產品的使用數量。系數α介于0和1之間。農業系統中所有勞動供給L都用于最終產品的生產。乘積項AtL稱為有效勞動供給。

在每一期中,中間產品是由壟斷者利用最終產品作為唯一的投入生產出來,且投入產出比為1。即為了生產一單位的中間產品,壟斷者必須使用一單位的最終產品作為投入。未用于中間產品生產的最終產品可用于消費、研發及農民職業教育,這兩部分組成了農業系統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agr=Yt-xt (2)

(二)現代農場投資系統中間產品的生產與利潤實現

研發、人力資本投資及投資機制等創新因素體現在生產函數的創新中,生產函數的創新用生產率參數At提高表示,這一創新可以改進中間產品的質量。在分析創新的產生過程之前,本部分主要分析在每一期的At確定之后,在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函數下,創新者對決策變量(中間產品數量)的選擇。當確定了最優的中間產品數量之后,即可以根據現代農場投資系統的生產函數確定最終產品及農業系統的國內生產總值。

壟斷者的目標函數πt=ptxt-xt的最大化,即利潤最大化。其中,pt表示中間產品相對于最終產品的價格(最終產品價格為1)。即中間產品壟斷者的收益是價格和銷售數量的乘積,而成本是其最終產品投入,由基本假設知該投入等于產出xt。

完全競爭產業中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等于邊際產品的價值,則中間產品的價格是最終產品部門使用中間產品的的邊際產品與最終產品價格的乘積,而最終產品價格為1,從而有:

pt=Ytxt=α(AtL)1-αxtα-1 (3)

代入利潤函數可得:

πt=ptxt-xt=α(AtL)1-αxαt-xt (4)

中間產品壟斷者的決策變量為xt,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α2(AtL)1-αxtα-1-1=0,可以求得均衡的數量為:

xt=α21-αAtL (5)

此時,均衡的利潤是:

πt=(1-α)α1+α1-αAtL (6)

令ω≡(1-α)α1+α1-α,則πt=ωAtL。因此,均衡產出和均衡利潤都與有效勞動AtL成比例。將均衡產出代入生產函數和農業系統的國內生產總值可得:

Yt=α2α1-αAtLGDPagr=Yt-xt=α2α1-α(1-α2)AtL

即最終產出和農業系統的國內生產總值與有效勞動供給成比例。

(三)創新過程

在每一時期,任一現代農場投資系統中的任一主體都有機會從事創新,若創新成功,則該創新將產生一種新形式的中間產品,這種新形式比之前的更有生產力。具體地,本期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生產效率比上一期的高,可用下式表示:At=γAt-1。其中,γ>1,反映農業創新對農業增長的推動作用。若創新失敗,則t時期沒有創新,使用的中間產品與上一期的相同,此時有:At=At-1。

為了創新,現代農場投資系統必須從事有成本的研發(含農民職業教育)活動,此活動的唯一投入是最終產品。如前述,研發是不確定的,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創新。但是,農業研發方面的投入越多,農業系統越有可能產生創新,即在某一時期創新發生的概率μt與投入研發的最終產品數量Rt正相關,據此設定如下的研發方程:μt=φ(Rt/A*t)。其中,A*t=γAt-1,表示研發成功得到新中間產品的生產率。創新的概率與A*t負相關,是因為技術越先進就越復雜,改進的難度就越大。由此可知,與創新成功相關的是經過生產率調整的研發投入數量,即Rt/A*tnt(表示記為),假設創新的生產函數也具有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則:

φ(n)=λnσ (7)

其中,λ是反映研發部門生產率的參數,度量了農業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轉化為創新的程度。彈性σ介于0和1之間。顯然有:經過生產率調整的從事創新的研發活動滿足如下條件:

φ′(n)=σλnσ-1>0,且φ″(n)=σ(σ-1)λnσ-2<0

(四)研發套利

在現代農場投資系統中,現代農場投資公司可以組織創新活動以提供新的中間產品,也可以使用原有的中間產品。如果在時期t創新成功,則在此時期將成為該中間產品的壟斷者,因為與其他農場投資公司相比,該公司能夠憑借此次成功的創新提供更好的中間產品。

對于一個成功的創新者,獲得的回報是利潤π*t=ωA*tL,創新成功的概率是φ(nt),則期望回報是φ(nt)π*t。無論成功與否,創新的成本都是Rt,則研發的凈收益可以表示為φ(Rt/A*t)π*t-Rt??汕蟮美麧欁畲蠡囊浑A條件為φ′(nt)ωL=1。稱該一階條件為研發套利方程,該方程意味著研發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相等,二者不等時,就會出現研發強度的調整,直到實現二者相等。由此方程可以求得一個確定的經過生產率調整的研發投入(即nt為確定的常數n),從而創新的概率也是常數(即μt為確定的μ),又創新函數假定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可以求得:

n=(σλωL)11-σμ=λ11-σ(σωL)σ1-σ (8)

(五)農業增長

由上述討論可知,農業增長率與GDPagr/L的增長率是成比例的,且與生產力參數At的增長率也成比例。創新的結果是隨機的,創新的成敗與否服從二項分布,具體到時期t有:在創新成功的前提下,農業增長率為gt=At-At-1At-1=γAt-1-At-1At-1=γ-1;如果創新失敗,則有gt=At-1-At-1At-1=0。從而可以求得農業長期平均增長率:

g=E(gt)=μ·(γ-1)=λ11-σ(σωL)σ1-σ(γ-1)

該式即為所求的熊彼特內生增長框架下的有關農業增長的增長方程。需要說明的是,當具體到某一時期,μ是創新成功的概率;而在長期,μ也是創新成功的頻率。γ-1是每一次創新所帶來的生產率增加的比例,能夠衡量創新規模的大小。該增長方程可以概括為:在長期,農業平均增長率等于農業系統中創新頻率與創新規模的乘積。

在以上關于農業增長的分析中,并沒有涉及資本積累,但并不意味著資本積累對農業增長不重要。根據阿吉翁和霍依特[14]的觀點,資本積累和創新不應當被認為是增長過程的兩個不同的驅動因素,而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因為新技術幾乎總要體現在新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形式中,而如果要使用這些新技術,就必須積累這些資本。

綜上,農業創新是農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對傳統農業而言,本文設計的投資機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更為重要的是,在投資機制中引入農業研發和農業人力資本方面的投資為持續創新提供了內生動力,使得農業系統中的創新內生化和持續化,最終實現農業內生的持續增長。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面對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諸多難題,本文提出一個全新思路:通過微觀組織結構的創新實現投資機制的創新,最終實現農業的內生增長。因此,本文本身就是傳統農業改造方面的政策建議,這一政策建議主要是從微觀角度給出。而微觀組織的運轉離不開宏觀政策的引導和調控,本部分主要結合前兩部分的相關論述給出偏宏觀的政策建議,這些偏宏觀的政策建議是上述投資機制有效運轉的前提。

第一,由增長方程g=λ11-σ(σωL)σ1-σ(γ-1)可知:gλ=11-σλσ1-σ(σωL)σ1-σ(γ-1)>0,即農業增長關于創新的生產率λ是遞增的。該結果表明,為了實現農業增長,對與農業相關的教育、研發等基本活動的投入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教育不僅僅是農民職業教育,還包含涉農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對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教育及人力資本投資是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附加值的原動力。

第二,從上述增長方程還可以得到:gγ=λ11-σ(σωL)σ1-σ>0,即農業增長關于生產率改進因子γ(創新規模)也是遞增的,這說明農業創新對農業增長具有正向推動作用。這一結論的重要意義還在于,農業系統中同樣存在所謂“落后的優勢”,即較落后的地區如果能夠采用較發達地區的新技術,落后地區生產率提高的幅度越大,從而實現更快的增長。因此,在農業發展極度不平衡的現狀下,這一結論對前沿技術在不同地區的梯度轉移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在技術的梯度轉移方面,需要政府宏觀政策的引導。具體而言,在農業較發達地區已經被證明有效的農業投資模式的推廣,以及來自于農業較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的大范圍應用等方面,政府都應該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以上所有的討論都是基于這樣的假定:中間產品的壟斷者可以向最終產品的生產者索取任何價格,而不必擔心潛在競爭者的進入。但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農業系統的完全競爭特性使得幾乎所有的中間產品都不是壟斷的,即便在上述農場投資機制下也不能滿足這樣嚴格的假設。

現在假定存在一些競爭性的中間產品生產者,他們可以生產一種該中間產品的完全替代品,可稱為“高仿產品”,但生產“高仿產品”需要投入的最終產品數量η>1。因此,提供中間產品的壟斷者不可能在均衡時索取高于η的價格,否則“高仿產品”的供給者就會通過降低價格而獲利,這會對中間產品的價格產生約束pt≤η。

由式(3)和式(5)知,均衡時中間產品壟斷者索取的價格是1/α,當η>1/α,該價格約束不起作用,第三部分的討論就是基于這一隱含條件?,F在需要討論η<1/α的情況,此時的價格約束是有作用的,中間產品的供給者能夠索取的價格只能是η,即pt=η,代入式(3)就可得到均衡數量和利潤分別為xt=(α/η)11-αAtL,πt=(η-1)(α/η)11-αAtL。

通過增長方程對η求導,可以發現農業增長對η也是遞增的。而η可以理解為農業系統中相關知識產品保護程度,較高的η表示較強程度的專利保護。完善的專利保護增加了中間產品部門中模仿當前技術的成本,意味著成功的創新者獲得更高的利潤,這會引起更多的研發,進而更高的增長。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專利保護方面的立法并不完善。不論是在農業系統還是其他經濟系統中,創新對增長是至關重要的,只要涉及創新就需要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盡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立法是必要和緊迫的。

第四,本文提出的現代農場投資機制的推廣方面需要政府的參與。一方面,國家(或集體)以土地所有權參與到現代農場投資機制內部,在某種程度上,政府作為國家(或集體)的行為主體,本身就是農業系統的組成部分,內含了政府應該積極參與現代農場投資機制的推廣。另一方面,面對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諸多難題,現代農場投資機制提供的是全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現實中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這種情況下宏觀政策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可能的方法是,在政府主導下選擇兩個資源稟賦類似但農業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作為試點,通過試點能夠印證本文的相關結論并對本機制進行適當調整。在示范效應作用下,機制的推廣就會比較容易實現,最終達到農業內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 改造傳統農業[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3-36

[2]西奧多·W舒爾茨 報酬遞增的源泉[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8-94

[3]何秀榮 公司農場:中國農業微觀組織的未來選擇[J] 中國農村經濟,2009,(11):4-16

[4]朗秀云 家庭農場:國際經驗與啟示——以法國、日本發展家庭農場為例[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0):36-41

[5]郭正模 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土地集中與流轉機制構建[J] 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3,(6):106-109

[6]高帆 論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化趨向[J] 經濟研究,2005,(9):91-102

[7]張錄強 我國農業生態系統營養循環鏈的斷裂和重建[J] 生態經濟,2006,(2):103-105

[8]陳祖海,楊婷 我國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與路徑探討[J] 湖北農業科技,2013,(9):4282-4286

[9]Otsuka, K,Suyanto, S,Tetsushi, S, Thomas,PEvolution of Land Tenure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Agroforestry: Evidence from Customary Land Area of Sumatr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25(1): 85-101

[10]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經濟發展理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74-85

[11]劉鍵鈞 創業投資制度創新論:對“風險投資”范式的檢討[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31-33

[12]張曉山 創新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發展現代農業[J] 農業經濟問題,2006,(8):4-9

[13]Aghion, P, Howitt,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 Econometrica,1992,60(2): 323-351

[14]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 內生增長理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8-79

(責任編輯:韓淑麗)

機制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在我國目前以中小股東散戶為主的市場,股票市場定價機制和資源配置功能尚未有效發揮,投資者保護的機制如參與決策、訴訟等制度不到位,如果適用雙重股權,將可能加劇中小股東與大股東之間的利益分化以及代理人問題。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中最稀缺的資源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早在上世紀初,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就提出“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企業家是實現經濟發展中創造性突破的重要基礎。對企業家保護最基本的是產權的保護,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激勵人們創業創新創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使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

在資本市場語境下,面對各路資本的風起云涌、收購與反收購的日趨常態化,一方面要借助資本得到發展,另一方面要把握企業控制權,如何找到平衡成為一個現實難題。2017年全國“兩會”,有代表、委員包括企業家提出,借鑒國外的雙重股權結構來保障創始人對企業的控制權。

雙重股權結構就是通過特殊股權結構設計,將公司股票分為A類和B類兩種,二者擁有同等的經營收益權,但創始人股東的股票具有特別投票權,包括董事選舉和重大公司交易的表決等,使創始人能夠有效防止惡意收購,始終保有最大決策權和控制權。目前我國與雙重股權結構相接近的是“特殊管理股”,這一概念是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主要針對的是國有企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提出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在少數特定領域探索建立特殊管理股制度”,“保證國有資本在特定領域的控制力”。但尚未出現相關案例。

實踐中,各類法律對股東投票權立場不一。一類法律規定股份公司只能發行每股一票的普通股和無投票權優先股,不得發行每股有多數投票權的股份,如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等。另一類法律對公司發行股份的種類不做強制規定,公司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通過股東會決議或公司章程規定,發行任何種類投票權的股份,如美國、英國、加拿大和韓國。1994年,美國紐交所修改投票權規則,允許通過IPO和公司行為而限制或減少普通股的投票權,包括分期投票權計劃、限制性投票權計劃、發行超級投票權股票以及發行投票權少于普通股的股票等。根據對1994-2000年間財富500強公司的調查,約12%的公司有雙重或多級股權。目前,雙重股權結構多集中在傳媒、互聯網、制造業和高科技公司等,如谷歌、高朋、領英、臉書、紐約時報、新聞集團、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道瓊斯、福特、惠普等知名國際大公司。2013年以來,在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半數以上采用了雙重股權結構,如百度、京東、58同城、途牛、新浪微博、蘭亭集勢、去哪兒。

雙重股權所帶來的集中控制能夠帶來高效率,公司投資和經營更加靈活,管理層隊伍更加鞏固,而且能減少投機型投資者的影響。這種結構使管理者能夠注重公司長遠利益、避免惡意收購。在面對惡意收購時,具有類似毒丸計劃的防御戰略,有助于交易價值最大化,這在一股一權的結構下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且控制權轉移到最重視公司的股東手里,產生帕累托優化。

采用何種股權結構從某種程度上是投資者和創始人之間的安排,雙重股權結構使得創始人可以對投票表決權等掌握壟斷權,而內部股東的控制權越大,監督成本就會越高,加劇公司治理中實際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少數優勢股東控制公司而其他股東提供了大量的資本,不利于普通股東利益保障。我國《公司法》規定,股份的發行,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必須同股同權,同股同利。在我國目前以中小股東散戶為主的市場,股票市場定價機制和資源配置功能尚未有效發揮,投資者保護的機制如參與決策、訴訟等制度不到位,如果適用雙重股權,將可能加劇中小股東與大股東之間的利益分化以及代理人問題。

保護企業家精神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系統的制度和機制建設很重要,目前我國的體制和市場環境并不適合推行雙重股權結構,建議條件成熟時再做探討試點。

上一篇:關于大數據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工商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