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志愿服務活動工作機制

2023-06-14

第一篇:志愿服務活動工作機制

以志愿服務為載體 建立健全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機制

華北電力大學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建立健全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機制。在第49個學雷鋒日到來之際,學校通過設計主題教育活動,搭建志愿服務平臺,使雷鋒精神成為激勵大學生努力學習,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進行雷鋒精神調查,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為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了解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知以及參加學雷鋒活動的意愿,精心設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學雷鋒活動,推動學雷鋒活動的常態化,學校組織了“大學生心中的雷鋒精神”問卷調查以及紀念第49個學雷鋒日座談會。問卷調查顯示,有90.9℅的學生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學雷鋒”活動,有98.6℅的學生以各種形式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體現了大學生參與學雷鋒活動的強烈愿望。在座談會上,學生代表對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內容進行了學習與討論,并對學校如何組織開展學雷鋒活動進行了建言獻策。學校以此為基礎,為學生精心設計主題教育活動,搭建學習與實踐平臺,最大限度的動員了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學雷鋒活動,讓學雷鋒活動成為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課堂。

——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學校精心設計“春天有約——助人勵己,愛在和諧”主題教育活動。編印《雷鋒精神學習手冊》,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央領導重要講話、雷鋒同志生平事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雷鋒精神與社會價值體系等重要內容收錄其中,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弘揚雷鋒精神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以主題團日的形式學習雷鋒身上所體現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堅強意志品質,所體現的助人為樂、愛崗敬業、積極進取、勤儉節約的寶貴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火熱情懷;利用座談會、交流會、圖片展、主題演講等多種形式學習討論雷鋒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新時期大學生如何踐行雷鋒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言獻策。

第二篇:關于在大學生中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的長效機制2

二、在大學生中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的長效機制建設的幾項舉措

1、以新媒體為重要平臺,通過多種形式加強雷鋒精神和志愿服務理念宣傳,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靈活的語言、生動的形式宣傳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深入挖掘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將其一并與志愿服務理念進行廣泛的、深度的宣傳,使得大學生深刻理解“雷鋒精神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雷鋒精神”、“為什么要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切實提升大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加大對學生身邊涌現的學雷鋒志愿服務行動及先進典型的宣傳,提供輿論支持;積極動員大學生加入到志愿者服務隊伍中來,營造全員參與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的良好氛圍。

2、推進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注冊登記制度,加強分類管理與重點引導。按照《湖南大

學關于全面推行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網絡注冊制度的實施意見》[4](湖大黨字[2012]115)

要求,嚴格做好志愿者報名、注冊、登記工作,充實志愿服務隊伍;通過對注冊信息加強管理。

3、打造學雷鋒志愿服務品牌活動,搭建活動平臺。按照中央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做出的“三關愛”(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總體項目設計,廣泛深入地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

4、樹立優秀典型,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加強對每年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的總結,表彰獎勵活動中突出的集體和優秀個人,并推薦他們參加學校、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獎勵評選。將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表現情況與學生綜合測評、推優入黨、推免研究生等合理掛鉤,讓有德者有得、有為者有位,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在大學生中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的長效機制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強調“志愿”,避免強制性。志愿服務(Volunteering Service)[5]是指任何個人基于良知、道義、信念、同情心和責任心,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精力及技能,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幫助他人和團體,滿足需求,改善現狀。它具有自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因此,大學生在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應注重志愿服務活動的特性,發揮大學生積極、向上、富有創意的特點,運用大學生喜歡的方式,通過大學生運用較多的渠道,通過積極的宣傳引導、精心的策劃組織,吸引更多同輩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力所能及的開展各類“三關愛”志愿服務活動。

2、要強調“奉獻”,避免功利化。“奉獻”是雷鋒精神和志愿服務理念的精髓。為營造大學生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擴大參與面與影響力,往往采用一定的激勵機制來保證活動效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理解組織者的良苦用心,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要通過制定志愿服務認定操作流程、志愿者行為準則等制度,對志愿服務次數、志愿服務時間、志愿服務效果等進行科學評價,避免功利化的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來提高綜合測評成績等現象的出現。

3、要強調“實效”,避免形式化。要突出重點、區分對象,把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結合起來,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與先進典型學習宣傳結合起來,與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結合起來,實現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同其他工作相互融合、協調推進,避免形式主義,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第三篇:志愿服務工作模式及長效機制研究

第三期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結業論文封面

志愿服務工作模式及長效機制研究

所在學員班:3班

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名:張田青

暨南大學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

2012年

1

志愿服務工作模式及長效機制研究

三期大學生骨干培訓班 3班 張田青

[摘要]志愿服務,作為人類追求真、善、美的一種行動過程,具有自愿性、無償性、社會性的特性,志愿服務不僅能夠為社會和他人提供關愛和幫助,還能夠使志愿者自身的靈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禮和升華;志愿服務不僅能夠充分動員和有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服務于社會,還能夠有效彌補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失靈,彌補政府能力與政府資源的不足。因此,在當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務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重要力量,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體系,促進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有其重要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目前我國志愿服務中遇到志愿者資源依然不足、流動率高,社會參與面不廣,志愿服務對象及服務范圍的限制,志愿者募集資金的困難,志愿組織的獨立性不夠強,相關法律與倫理規范缺失,志愿者的責任與權益難以保障等問題,促進志愿服務特別是青年志愿者行動形成社會功能關鍵在于:做好宣傳工作;規范隊伍管理制度;豐富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加強志愿服務資金的籌措與管理,爭取各方力量支持;努力拓展志愿服務的隊伍;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有效整合志愿資源

[關鍵詞]志愿服務;現狀;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引言]志愿服務,作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高尚行動,是愛心、良知和奉獻的一種展現。如今,志愿服務已成為新時期共青團組織吸引凝聚和服務影響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團的活動的重要內容,同時,在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弘揚人類真善美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正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的問題和發展困境,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務的長效發展機制,促進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戰略需要。

2

1 志愿服務工作的核心及價值.......................................................................... 4

1.1志愿服務的起源...................................................................................... 4 1.2 志愿服務的核心價值............................................................................. 5 1.3 志愿服務的特征: ................................................................................... 5

1.3.1 自愿性.......................................................................................... 5 1.3.2 無償性.......................................................................................... 5 1.3.3 社會性.......................................................................................... 5

2 目前我國志愿服務的模式.............................................................................. 6

2.1 我國志愿服務的三種模式..................................................................... 6 2.2 志愿服務的三種模式之間的比較......................................................... 6 3 我國志愿服務的現狀...................................................................................... 7

3.1 志愿者資源依然不足、流動率高,社會參與面不廣......................... 8 3.2 志愿服務對象及服務范圍的限制......................................................... 9 3.3 志愿者募集資金的困難......................................................................... 9 3.4 志愿組織的獨立性不夠強..................................................................... 9 3.5 相關法律與倫理規范缺失,志愿者的責任與權益難以保障........... 10 3.6 管理體制與機制不健全....................................................................... 10 4 志愿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1 4.1 做好宣傳工作。................................................................................... 11 4.2 規范隊伍管理制度............................................................................... 12

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務的組織系統........................................ 12 4.2.2 完善激勵機制............................................................................ 12 4.3 豐富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形式............................................................... 13 4.4 加強志愿服務資金的籌措與管理,爭取各方力量支持................... 13 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務的隊伍................................................................... 14 4.6 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有效整合志愿資源........................................... 14 5 結論........................................................................................................ 15 參考文獻...................................................................................................... 15

3

1 志愿服務工作的核心及價值

1.1志愿服務的起源

志愿者(Volunteer)聯合國將其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不關心報酬奉獻個人的時間及精神的人。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來說,志愿者是這樣定義的“自愿參加相關團體組織,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合理運用社會現有的資源,志愿奉獻個人可以奉獻的東西,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一定專業性、技能性、長期性服務活動的人。”

志愿者制度的確立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福利主義抬頭,但志愿者本身的存在則自古以來已經存在,古時候的贈醫施藥可被視為志愿者的雛型。西方志愿者起源的重要概念建基于羅馬時代的博愛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責任及救贖觀念,透過義務工作表現出人性的愛及弘揚宗教的善性。而近年志愿者制度的確立,是為了彌補政府對社會支援的不足,結合政府、商界及民間的力量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務。志愿者就是指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在不計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人員。

志愿服務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獻,即不求回報地付出。奉獻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志愿服務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這便是友愛精神。志愿服務包含著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幫助、助人自助”。進步精神是志愿服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志愿服務是公民個人基于道義、信念、良知、愛心和責任,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善心為他人、社區和社會提供的一種公益性服務。在國際社會,志愿服務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它最初起源于戰爭救護、重建家園、安置孤兒等與戰爭相關的人道主義的救助活動。在當今和平時代,志愿服務已經涵蓋環境保護、扶弱助殘、賑濟貧困、救災搶險、維護和平、社區建設和社會進步等諸多領域,成為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重要平臺,成為公民重要的生活方式。

4

1.2 志愿服務的核心價值

志愿服務是公民社會的基石。志愿服務可以激發人類最高貴的情操,即追求全人類的和平、自由、機會、安全和正義。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服務的本質與特征就在于它的志愿性、無償性與公益性。志愿服務的功能與核心價值就在于:一是傳遞愛心;二是奉獻社會;三是激發人性光輝。志愿服務是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的重要工具。作為人類追求真、善、美的一種行動過程,志愿服務不僅能夠為社會和他人提供關愛和幫助,還能夠使志愿者自身的靈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禮和升華;志愿服務不僅能夠充分動員和有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服務于社會,還能夠有效彌補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失靈,彌補政府能力與政府資源的不足。因此,在當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務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重要力量,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體系,促進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有其重要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1.3 志愿服務的特征: 1.3.1 自愿性

自愿性是志愿服務的基本特征和首要原則。主要強調參加志愿服務的自覺性,是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為持久。

1.3.2 無償性

無償性是志愿服務的另一基本品質,強調服務的非盈利性和利他性。志愿者不計物質報酬,強調奉獻精神,強調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貢獻個人的力量。

1.3.3 社會性

志愿服務致力于幫助有特殊困難的社會成員,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

5

志愿服務遠遠超越了道德限定的范疇,已延伸至了社會進步事業更多的空間角落。從性質上來看,志愿服務是一種社會支持。所謂社會支持,是指一定的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者進行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行為。志愿服務在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社會之間關系、人追求自身幸福與利他、社會團結、秩序、道德等方面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近年來的成功實踐和有益探索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志愿服務可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許多領域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2 目前我國志愿服務的模式

2.1 我國志愿服務的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自下而上發起,自上而下推廣”的模式。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國社區層面的志愿服務及其發展。在我國很多社區,由于人口老齡化,社區居民在托老、帶老人外出游玩、帶老年人看病、老年人理發、設家庭病床、兒童入托、拆洗做衛生、提供換煤氣罐等方面的需求較大,問題較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民間率先作出了回應。積極分子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為民服務志愿者小組,無償為孤寡老人、病殘和特殊困難戶提供服務。

第二種模式是“自上而下發起并推廣”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務的發展。中國的青年志愿者活動是由共青團系統自上而下發起的,即使是早期深圳市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也是在團市委的發起與領導下推廣的。從中國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團系統在發起和推廣青年志愿者活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實上,改革開放以后,不僅民間有了志愿服務的意識和行動,而且一些政府或半官方的人士也開始認識到志愿服務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并直接發起和推動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的發展。

第三種模式是“自下而上發起,自下而上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一些草根組織如“北京市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

2.2 志愿服務的三種模式之間的比較

總的來說,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模式大致包括以上三種類型。第一種模式是

6

群眾自發組織起來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回應社區弱勢群體的需求。它與中國傳統的鄰里互助文化相適應,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因此,在民政部門的推動下,社區層面的志愿服務得以迅速推廣。然而,從調查的情況看,這種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雖然民政部門能夠通過健全的組織網絡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建立社區志愿者協會,但是,它的弊病在于這些自上而下成立的協會往往缺乏相應的獨立性。一些地方的協會甚至與街道辦事處或民政部門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由于不是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志愿服務,因此群眾并沒有被真正動員起來,其結果是群眾的自愿性不足、公眾參與不夠,一些地方的志愿組織與志愿服務甚至只是有名無實。第二種模式是在一些具有創新意識與遠見的團干部的推動下發起的,并通過共青團的組織網絡在全國范圍迅速推廣。從一開始,青年志愿者協會就是在共青團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的,甚至可以說青年志愿者協會是團委的一個特殊部門。然而,由于團干部本身素質較高,年輕、有創意和干勁,因此,各地青年志愿者協會開展的志愿服務有聲有色。但它的不足之處在于,這種模式的志愿服務缺乏與被服務的弱勢群體有效結合的交點。第一種模式和第二種模式都是通過政府部門的力量自上而下推廣的,它與西方國家志愿者組織的建立和志愿服務的形式不同,具有較濃的中國特色。從現有的情況看,它的局限在于這種模式的志愿服務有時會偏離志愿服務的本意,成為具有一定非自愿性,甚至強制性的活動。因此,以上兩種模式都遭到了一些不同意見者的批評。

第三種模式不僅是由群眾自愿發起,而且是通過民間的力量擴展。這種模式與西方志愿服務的發展模式最為接近。它的優勢在于,所建立的這些志愿者組織具有較強的自治性,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公眾的參與熱情較高。然而,從調查的情況看,自下而上發起,自下而上擴展的模式在中國的發展較為緩慢。這一方面與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前中國的文化、體制環境等因素有關。在沒有政府推動的情況下,民間自發的模式很難在其他地區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3 我國志愿服務的現狀

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如參與機制不健全、社會參與面不廣、人才流動過快、資金匱乏和不足、相關法律及倫理規范缺失、管理體制與機制不健全等。

7

志愿服務,作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誕生的新興事物,由于適應社會成員的需求而獲得較快發展。然而,受到客觀條件限制以及人們觀念意識差距的影響,在發展中也遇到種種困難、產生不少問題。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志愿者資源依然不足、流動率高,社會參與面不廣

隨著多年來志愿理念的深入人心,志愿者的人數在不斷增多。截止目前,中國青年志愿者社區的注冊會員數已達612882人。但是由于志愿服務的崗位也在不斷增多,志愿者仍然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由于部分社會群體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理解偏差及對志愿者群體的誤解,使得部分社會群體對志愿服務活動持有“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就致使一些典型的、集中的服務活動,由于志愿者人力資源的缺乏還沒有做到將服務網絡延伸至所有社區,也使得志愿服務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各種難以避免的問題。

志愿服務事業在我國剛剛起步,面臨人才缺乏與人才流動過快的雙重困境。首先,我國公益領域普遍存在薪酬待遇低、工作強度大、發展空間狹小、社會保險缺失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優秀人才的進入,也難以留住優秀人才繼續服務,導致人才流失問題嚴重。依據2010《中國公益人才發展現狀及需求調研報告》顯示,88.5%的公益人員月薪酬集中在5000元以下,25.7%以上公益人才的工資在2000元左右,67%的志愿者反映工作強度非常大,每天工作10到12個小時,37.7%的人沒有任何社會保險。其次,我國的志愿活動多以大型體育賽事和各種特定活動為多,如奧運會、亞運會、助殘日、預防艾滋病日、學雷鋒活動日、國際志愿者日等,這種短期化、運動化式的志愿服務活動,一方面使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延續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志愿服務人員的短視行為與心理。最后,在大多數志愿活動中,我們仍然發現,志愿者多數是由在校學生由共青團組織參加志愿活動,或退休人員居多,社會自主參與比例很小。專職志愿者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志愿人員職業精神的缺乏和專業能力的不足,從而影響志愿服務的效果和質量。人員流動過快,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人才較為匱乏,人才隊伍缺乏相對的穩定性,是目前我國志愿服務管理及志愿服務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嚴重問題,也是制約我國志愿服務事業持久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8

3.2 志愿服務對象及服務范圍的限制

由于志愿服務觀念上的差異,使得服務領域的開發受到阻礙。國外的志愿服務已經從神圣化向日?;D變。神圣化是指專門從事特殊的、有崇高意義的服務;日?;轻槍ι鐣蓡T任何合理的利益需求開展服務,服務內容十分廣泛,服務領域不斷擴大。我國許多志愿者,仍然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志愿服務就是專門針對老人、殘疾人的服務,或者特殊者的服務,而不能將服務視野擴大到社會成員的全面需求。這樣,嚴重局限了志愿服務領域的開發,使得很多可以由志愿者完成的領域無人問津,加重了政府機構的負擔。甚至出現了“事沒人干,有人沒事干”的狀況,降低了服務效率。

3.3 志愿者募集資金的困難

我國國家財政有大批資金用于志愿服務,目前,東莞市已經把志愿服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但是由于管理上的障礙,資金無法高效地用于很多小型、個人組織的志愿服務。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多數志愿服務活動都是自發組織的,在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所需資金也大都來自于民間募捐所得或是志愿者個人。而僅僅依靠者兩方面的力量籌集資金十分困難,耗時耗力,是難以保證資金的有效及時提供的。所以,如何實現資金籌集的及時、充足、有效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4 志愿組織的獨立性不夠強

許多志愿者組織是與共青團組織合成一體,團干部是志愿組織管理者,團員也是志愿者。這樣的體制使志愿者的人數得以擴充,易于管理,也讓團員團干得到很好地鍛煉。但是,在某些實際的志愿工作中,服務活動難免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由社會人士獨立組成的志愿團體,獨自策劃服務活動,逐漸成為社會的中間團體。然而,由于仍有傳統計劃經濟及管理模式的影響,志愿服務也受到傳統組織模式的制約,對“人治”的依賴程度較重??偠灾?,我國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務工作在近幾年取得了長足進步并積累了極為可貴的經驗,但是,與社會成員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與外國青年志愿服務水平比較也有極大差距。

9

3.5 相關法律與倫理規范缺失,志愿者的責任與權益難以保障

經過不斷努力,我國的志愿服務立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目前我國出臺的專門規范志愿服務的立法均限于地方層面,仍有約75%的地區處于志愿服務立法的空白地帶,全國至今沒有一部統一的志愿服務法。在現有的立法中,多以原則性的規定為主,可操作性不強,而全國性立法則是倡導性的,相關規定不具體。由于多方主體的法律關系、權利義務、責任承擔等問題沒有形成統一完善的制度,從而導致志愿服務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無序性。法律規范不完善,法規效力等級較低,有關的規定過于原則和籠統、缺乏可操作性等是目前我國志愿服務立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首先,法律法規的缺失和不完備,導致相關主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各主體之間的關系界定不清晰,職責權限難以明確和落實,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志愿行動難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其次,相關倫理規范與行為守則的缺失,容易導致志愿者行為的失控和倫理道德的失范,容易引發志愿者和服務對象之間不必要的誤解與沖突,容易導致相互間的不信任,從而影響志愿組織的公信力和志愿者的社會形象。因此,制定志愿服務法和志愿者倫理守則,約束和規范志愿者的行為,使志愿者在完善的法律保護和倫理規范下,充分發揮和實現志愿服務的功能與使命,是我國志愿服務管理中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3.6 管理體制與機制不健全

我國的志愿服務活動起步相對較晚,制度化建設相對滯后,缺乏長效的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在服務領域、人員招募、項目策劃與推廣、組織管理、組織發展等方面均存在著系統化、組織化、規范化、專業化、制度化、持久化不足等缺陷與問題。如志愿者登記注冊制度不嚴格,導致臨時性不在冊的志愿者人數往往超過登記注冊志愿者人數,造成情況的不掌握和資源的閑置或流失;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計劃性和規范性;長期服務項目少,沒有專業化的項目策劃、運營與推廣,導致服務項目缺乏恒久性和可持續性。我國志愿組織本身制度建設上的缺陷及其運行機制的不完善,使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制度上的保證,使志愿服務活動容易陷入短期行為和功利主義的境地,影響和制約了志愿服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0

4 志愿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從調查中發現,現在志愿者的志愿服務理念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傾向,在社會轉型期,志愿服務本身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針對志愿服務工作的現狀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就今后一段時期如何推進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4.1 做好宣傳工作。

誠然,青年志愿服務的目的不在于宣傳,重要的是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弘揚一種精神。但是,在青年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其間的一些宣傳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進行適當的宣傳并保證力度到位,才能更好的將志愿服務活動為更多得社會群體知曉,并籍此呼吁更多的人積極主動投入到志愿服務的行列之中。同時可以利用現代網絡平臺來進行青年志愿者的招募、登記、宣傳、投訴、咨詢、表彰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優化青年志愿服務工作,并以此壯大青年志愿服務隊伍的力量,彌補志愿者資源不足的狀況。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志愿服務的文化氛圍還沒有形成,社會認知度、公眾參與度相對來說都比較低。據全國政協調查,目前我國各類志愿者人數僅占總人口的5%,這與發達國家的40—60%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據黑龍江省的一項調查,63%的人不太了解志愿服務,68%的人不知道如何參加志愿服務,甚至一些人對志愿服務還存在這樣那樣的誤解或偏見。如有的人認為志愿者是“廉價勞動力”甚至“免費勞動力”;有的人認為志愿服務是“青年人的事情”;有的人認為志愿服務太“崇高”、太“神圣”,不是普通人的行為。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健康與持久發展。因此,從公民教育和輿論導向入手,擴大志愿服務的社會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參與志愿服務的風尚和文化,引導和培養公民志愿服的熱情和意識,培育公民志愿服務的精神和理念,形成關心、支持和參與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為志愿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會基礎,是促進我國志愿服務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

11

4.2 規范隊伍管理制度

要保證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持續深入健康發展,首先應建立健全符合實際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梢酝ㄟ^修訂相關章程,明確青年志愿者的定義、基本條件、權利、義務、注冊程序、管理和培訓、激勵表彰等制度,實現以制度促規范,以規范促工作,使青年志愿服務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時可結合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根據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對志愿者進行考核和評優,激勵志愿服務行為并保障志愿者權利,更好地發揮注冊認證制度的積極作用。

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務的組織系統

中國的志愿者服務組織,應該從初創期的混合一體、層次不明、職責不清向系統分工、層次分明、職責清晰轉變,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志愿服務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轉型的關鍵是從單層結構向三層結構轉變,即:第一,策劃咨詢層由高素質的志愿服務專家和資深的志愿服務骨干組成。主要研究志愿服務發展趨勢,提出志愿服務工作創新思路,策劃重大志愿服務項目,評估志愿者服務效果。第二,管理協調層由志愿服務專業人員和骨干人員組成,主要安排服務項目,拓展服務領域,整合服務資源,處理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的矛盾。第三,實施操作層由廣大熱心的志愿人員組成,開展各種各樣的服務活動。當然,三個層次的人員可以互相流動。同時,志愿服務還要形成自上而下形成網絡。

4.2.2 完善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確保志愿服務具有活力的重要措施。要建立以社會激勵為基礎,并與組織激勵和自我激勵相結合的志愿者激勵機制??梢蕴剿鬟\行普遍獎勵與重點表彰相結合的多層次社會化表彰獎勵機制。要對成績突出者發給勛章以資紀念與鼓勵,也為他們在晉級、晉職、晉薪等切實利益方面的落實疏通渠道,提供優惠。通過輿論媒介大力表彰他們的事和業績。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一些成功的激勵機制,如青年者志愿者協會進行的杰出青年志愿者評選活動;上海社區志愿組織實施的時間儲蓄制度等都值得推廣。

12

4.3 豐富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形式

目前,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形式普遍呈現單一化的特征。隨著當代青年人自主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更喜歡獨立地觀察社會、透視人生,形式單

一、形式主義的活動形式已經不能適應他們的要求。志愿服務從招募之時就應該貫徹著一種自主、自愿的思想,根據實際,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形式,使之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作為青年人,也有義務將自身的奉獻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把志愿服務活動形式拓寬到更為廣泛的領域,將視野擴展到社會成員的全面需求。只有這樣,青年志愿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充分的發揮,同時才能使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在大力拓展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及服務領域的同時還要注意品牌活動的打造?;顒拥男问郊纫Y合時代的需要,也要充分考慮各青年志愿服務組織自身的特點,發揮自身的優勢來組織具有代表性的活動,腳踏實地地把活動做好做精。

4.4 加強志愿服務資金的籌措與管理,爭取各方力量支持

志愿服務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充足的資金是保證志愿服務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根據國外開展志愿服務的經驗,資金主要來自這樣幾個方面:政府撥款、企事業單位贊助、海內外企業和個人捐贈、志愿者捐款、通過創辦實業等方式自籌。我國志愿服務經費應該由國家從財政預算中撥出。同時,志愿服務要積極爭取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給予贊助,鼓勵企業支持志愿服務。除利用國內資源外,還要著眼于海外熱心于公益事業的企業和個人。通過多種途徑向社會籌集資金后,建立自愿服務專項基金,在得到有效監督和風險保障的前提下,通過經營投資渠道,推動基金增長。在資金的管理上,要著重建立資金監督機制,把好資金的進出關,同時增加透明度。

志愿服務活動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性的活動,只有得到更廣泛的社會支持,活動才能更好地展開。目前,我們的首要工作就是應該從多種形式和多種渠道上爭取社會認可,吸收社會上更多的人對青年志愿服務工作予以重視,共同來關注和關心青年志愿群體。從實際出發,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社會力量,為個社會群體參與志愿服務提供保障,以保護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在這個問題上,社會也應該主動承擔部分責任。政府在關于政策、法規、資金等方面都應該大力支持,幫助解決志愿者行動長期發展的瓶頸制約。這對于建立良好的社會風

13

氣,形成較高的社會影響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在當代中國,由于各種客觀現實性原因,中國的青年志愿服務工作依然存在種種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社會各項體制的愈加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志愿服務工作定會取得更好的發展。

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務的隊伍

志愿服務作為一種非正式支持,是一種基于初級群體和個人的資源,要面向社會,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來推動。目前,我國志愿服務的參與主體還不夠多,組織發展還不夠。因此,我們必須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爭取社會各界的踴躍支持。要創造志愿服務事業的良好環境。良好的環境是志愿服務蓬勃發展的添加劑,它既從內部督促志愿者組織擴大自己的隊伍,壯大實力,又從外部擴大支援者形象,加強志愿服務在公眾中的影響力。社會媒體要加大對志愿服務的報道,讓社會了解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利用各種有利時機,以各種方式廣為宣傳志愿服務理念、志愿者工作和典型事跡,弘揚倡導志愿精神。具體途徑可以是:創辦志愿服務雜志,或在各類報紙上開設志愿服務專欄,還可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廣場等等。

4.6 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有效整合志愿資源

眾所周知,互聯網在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國志愿服務管理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資訊網絡不發達,信息化程度較低,難以實現志愿資源的有效整合和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建立發達、方便、快捷、靈活、程序簡潔的志愿服務信息庫和信息管理平臺是我國志愿服務走向網絡化、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利用互聯網,建立全國志愿者數據庫,通過建立志愿者電子信息檔案,詳細收錄每一位志愿者的性別、年齡、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及所在單位等情況。志愿資源管理的電子化和信息化,有利于實現志愿資源的共享,有利于志愿資源的科學調配,有利于避免志愿資源的重復利用或閑置,有利于志愿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同時可以實現志愿資源的網絡化管理。通過專業化的信息管理平臺,使人們能夠便捷靈活地登陸和了解有關志愿組織及其相應服務的基本信息,及時獲取有關志愿服務的需求和供給情況。志愿服務及其志愿資源管理的信息化,有助于志愿組織、志愿者和服務對象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互動,有助于科學

14

配置志愿資源,有助于保障和提升志愿服務的品質和效率。因此,建立志愿資源信息共享機制,有效整合志愿資源,實現志愿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將使我國志愿服務的管理得到長效可持續發展。

5 結論

經查閱多方有關志愿服務研究的文獻、收集各地志愿服務進展的報道以及親身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志愿服務正在大力開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就,但是,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制約著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志愿者資源依然不足、流動率高,志愿者募集資金的困難,相關法律與倫理規范缺失,志愿者的責任與權益難以保障等問題較為突出。促進志愿服務特別是青年志愿者行動形成社會功能還需社會各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研究,祝小遷,竇賢琨,2011

2、關于建立長效志愿服務工作機制的幾點建議,胡娜,2011

3、關于我國志愿服務立法的幾點思考,朱恒順

4、志愿服務的內涵、功能及模式簡評,王士恒,2011

5、志愿服務的模式與思考,舟渡,周慧敏,2009 6現階段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對策研究,何艷,2011

7、青年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探析,王輝,2011

8、論志愿服務發展——基于和諧社會視閾,曾武成,2009

9、論志愿服務的社會功能及其形成,廖懇

10、論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黨秀云,2011

11、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李維意,郭廣偉,2011

12、建設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張小勇,范璐,谷曉紅,吳思淵,屈歡歡,2011

13、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的模式,鄧國勝,2009

15

第四篇:提升服務理念創新工作機制

全面提升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

近年來,隨著企業離退休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退休人員身份的多樣化,使得社會化管理工作內容突顯豐富和復雜,中心本著“關愛每一位離退休老人,彰顯社會人文關懷”的工作理念,以 “爭先創優”活動以指導,在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創新服務中,使得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向實體化、規范化和社會化方向上健康發展。

止目前,我縣共有企業離退休人員2089人,離休人員14人,退職人員28人,退休人員2047人;異地居住的有111人。為有效保障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進一步提高離退休人員晚年生活質量,首先以搭建的六個社區勞動保障事務所和勞動保障工作站為平臺,在社區建立了離退休人員服務需求動態信息庫、老年人醫聯保健機構、社會老年活動中心、建立社會化管理服務聯系卡等社會化管理服務內容,并由離退休老人自管小組協助工作,強化社工的服務功能。其次,創新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不斷深化“四季品牌”創建活動為載體,充分利用城市社區資源,因勢利導,開展座談慰問,加強交流與溝通,變單一的管理向多元化轉變;開展走訪慰問,對縣內居住的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開展祝壽活動,并在每年的九九重陽節之際,走訪慰問空巢、孤寡、重病、高齡退休人員;開展健康體檢新春佳節情系老人,郵寄了賀年卡;文化活動工作,

把敬老、愛老的深情寓于勞動保障各項工作之中,讓每一位離退休人員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在創新中延伸。全縣實現社會化管理的企業離退休人員由2003年的800人增加到現在的1086人,占養老保險參??倲档?0.64%,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保發放率、社會化管理服務率和社區管理率均達100%。

再次,通過引入指紋認證系統, 為做好資格認證工作,中心統一安排時間,集中進行資格認證。首先組織專人對六個社區的服務協管員進行了指紋鑒定系統的培訓,要求他們本著“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服務宗旨,熱情接待前來認證的退休人員?;顒娱_展后,除了常規的在社區宣傳欄及樓門院口張貼通知及宣傳材料,充分發揮退休人員自管組織聯絡平臺作用外,還發送短信告知,將認證詳細內容編輯成短信,告知離退休人員。按各社區人員分布情況,對于空巢、孤寡、重病、高齡、行動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員以慰問為契機,在上門發放慰問品的同時開展認證工作,把“生存認證”變成“愛心認證”。止目前已為退休人員建立指紋鑒定電子檔案1209份。指紋認證工作已順利展開,今年認證工作從3月20日開始,預計6月20日結束。

新春佳節情系老人

在2008年春節來臨之際,為了讓企業離退休人員度過一個祥和、歡樂、幸福的節日,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帶給企業離退休人員,縣勞動保障局領導帶領工作人員到縣屬6個社區的27名重病、困難離退休人員家中進行了慰問,使他們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同時對異地居住的65名企業離退休人員郵寄了賀年卡、本人領取的養老金和調整養老金的明細表,異地居住離退休人員,紛紛打來電話表示感謝。

企業改制不忘老人

山丹縣勞動保障部門積極探索,在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方面不斷創新:一是創新理念,樹立社保是“娘

家”的意識。在實際工作中退管工作人員從思想上實現兩個轉變。即在管理上加快企業退休人員由“企業人”向“社保人”轉變;在服務上由單一管理向多元化、多層次服務轉變。異地居住的企業離退休人員由于原企業改制、破產、拍賣,與企業失去了聯系,給單位寄來的信件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有些單位雖有留守人員,不能按時足額地郵寄他們的基本養老金,雖已郵寄,但數額不實,引發了退休老年人心里的不安。信件、電話不斷向社保經辦機構寄來、打來,詢問他們實際發放的養老金標準和調整養老金的情況。為了方便異地離退休人員及時、足額地領取到養老金,縣社保中心積極同銀行聯系、協調,并征得退休人員同意,為他們辦理了銀行卡,極大地方便了異地離退休老年人領取養老金,從此上訪信件沒有了,信訪電話停打了,老上訪戶也不再纏訪了,確保了離退休老年人能夠安心、放心地共度晚年生活。其次是創新實踐,實現“三貼進”。在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服務工作中努力做到“三貼進”,即帖進生活,帖進人性化,帖進困難家庭。為保障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同時表達黨和政府對異地定居離退休人員的關心和問候??h勞動保障局在經費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積極籌措資金,組織人員按離退休老人異地居住路線分三個小組,到河南、陜西、山東、安徽、上海、遼寧等省市,帶上退休人員熟悉的“山丹四珍”和“慰問信”,對20多位70周歲以上異地定居的企業離退休老人探望和慰問,送去山丹人民的牽掛,并耐心聽取他們對勞動保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探望慰問中離退休人員提出的由于異地居住門診醫療卡無法使用的問題,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采取將劃入卡中的醫療費直接打到養老金存折中的辦法,方便了異地居住人員使用,受到了離退休人員的一致好評。

“九九”重陽關愛老人

在第21個“九九”重陽節來臨之際,為了使廣大企業離退休人員度過一個喜慶、歡樂、祥和的“老人節”,山丹縣勞動保障部門積極開展個性化服務,精心組織企業離退休人員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系列慶?;顒?。

10月6日,縣社保中心組織干部分成三個小組,對縣內居住的20位80歲以上的企業離退休老年人開展了祝壽活動。工作人員帶著老年保健品和《關愛卡》,與社區工作人員一同到離退休高齡老人家中,送上黨和政府的關心問候,在《關愛卡》中溫馨提示了養老金認證時間、發放時間、如何轉院就醫、醫療保險個人帳戶劃入時間、社區及社保中心養老和醫療保險經辦人員的電話號碼等內容。為掌握退休人員的健康狀況,做好退休人員的疾病預防控制,該縣積極建立退休人員健康檔案。10月7日,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積極協調,精心組織,由4家定點醫療機構抽調20多名醫務工作人員組成義診分隊,為全縣企業離退休人員進行了義診??h社保中心編印了養老、醫療保險政策宣傳材料和《關愛卡》,定點醫療機構編印了“高血壓自我保健要點”、“糖尿病健康手冊”等常見病的自我保健和預防等宣傳材料,為離退休人員進行了咨詢發放。共有226名企業離退休人員參加了義診,建立了健康檔案。同時,縣勞動保障局還邀請縣政府領導與32位企業離退休人員代表,以“萬事民為先,夕陽別樣紅”為主題進行座談。座談會上縣社保中心負責人為離退休老年同志介紹了近年來全縣社會保險工作的發展現狀和取得的成效;離退休人員暢所欲言,暢談了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同時提出了他們的意見和要求;縣政府領導針對企業離退休人員提出的取暖費標準低、退休養老金與行政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工資相比差距大等問題,耐心細致地做了解釋和答復,并就今后如何進一步做好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打造平臺服務老人

今年以來,山丹縣勞動保障局切實加強鄉鎮、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制定明確了鄉鎮、社區勞動保障事務所站工作職責,為6個社區新配備了6名協管員,充實了工作力量,提高了基層平臺規范化、信息化和專業化建設水平。各社區對轄區內的重病、孤寡、工殘、高齡等特殊退休人員登記造冊,確定人員與他們結對幫扶,定期不定期的進行走訪慰問,隨時了解他們的身體和生活狀況,對病故或去世的

退休人員,派人送上花圈、挽帳并參加祭奠活動對其家人進行安慰,及時幫助其家屬申領喪葬補助金和遺屬生活費。為了方便退休人員看病就醫,特別是重病的退休人員,由社區工作人員積極與定點醫療機構聯系看病及住院服務,待康復后,協助他們到定點醫療機構和社保中心報銷其醫療費用。為進一步豐富企業離退休人員的文化生活,部分有條件的社區積極組織退休人員編排節目,參加了全縣舉辦的慶“七一”、“十一”等文藝活動,清泉鎮在農歷“八月十五”來臨之即開展的“百臺大戲進社區”的活動中,每個社區都組織退休人員排練了2至3個節目進行表演,離退休人員通過唱歌跳舞、扭秧歌等文娛活動,煥發了青春,鍛煉了身體。同時,縣勞動保障部門還籌措資金在6個社區添臵了文化娛樂活動器材,各社區都設臵了閱覽室、娛樂室,配臵了書報架、象棋、乒乓球案、撲克、健身娛樂活動器材等設施,并訂閱了甘肅日報、張掖報等報刊雜志,勞動保障部門還為各社區訂閱了勞動保障報和雜志,做到了企業離退休人員管理有機構、學習有資料、活動有器材、娛樂有場地,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五篇: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機制工作方案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是以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為目的,自愿、無償地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公益性活動。在大力發展公共體育事業、落實《全民健身條例》的時代背景下,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對于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志愿服務的理念和做法引入全民健身的實踐,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機制,對于提高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能力,推動群眾體育跨越式發展,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具有深遠意義。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體育健身需求,服務體育發展大局,著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提高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能力;著力推進全民健身社會化進程,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著力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規模和水平,切實維護公民體育健身權益。通過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機制,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為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建設體育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二、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面向全民。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

1 全民族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全體公民為服務對象,滿足不同人群的體育健身需求,體現全民健身全覆蓋、廣受益的特點。

——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把政府力量與社會多方資源作為工作依托,堅持以政府主導、各方協同為主要方式,發揮政府、社會、市場多方優勢,充分調動協會社團和其它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探索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管理模式。

——立足基層,確?;?。把立足基層開展服務作為工作重點,堅持以提供體育健身指導服務為主要內容,充分利用現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組織網絡、隊伍體系和活動開展等基礎條件,逐步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

——統籌協調,因地制宜。加強統籌,把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類指導作為工作方法,堅持因地、因人、因時、因需制宜,突出農村、社區、地域、人群和民族特色,形成重要時間節點的示范推廣活動與日常身邊活動的有效結合。

——強化激勵,健全保障。把榮譽引導和暢通運轉作為工作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建立健全激勵制度,激發志愿服務者的榮譽感,完善基礎保障措施,為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穩定支撐。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循序漸進、分步實施,在充分發掘現有全民健身資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實施重點和發展方向,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對志愿服務的工作機制、實施步驟和工作階段進行全面設計、周密布局、務實推進、協調發展。

三、目標任務

政府搭臺,廣泛動員,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體系;引導社會投入,發揮社會功能,樹立社會形象,展現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鮮明的體育特色;落實人員,優化組織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機制;滿足群眾健身需求,保障健身權益,提高身體素質,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崇尚互助、強健體魄的良好社會風尚,服從建設體育強國大局,服務和諧社會建設。

四、工作機制

(一)組織協調機制

1.國家體育總局加入由中央文明辦牽頭的全國志愿服務活動協調組織,地方縣級以上體育行政部門加入本級志愿服務活動協調組織。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納入全國和本地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進行統一協調,統籌各方志愿服務資源,獲取相應的政策和工作指導,加強體育部門與其他成員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創造各方共同參與、支持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的局面,推動形成共同助力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

2.國家體育總局成立全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領導小組。由總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群體、競體的總局領導擔任副組長,總局辦公廳、政法司、群體司、競體司、青少司、人事司、科教司、宣傳司負責人為成員,負責領導和協調全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研究審定志愿服務發展規劃、工作計劃、政策制度等重

3 大事項,并根據工作需要適時召開會議,統籌整合體育系統內部及各方資源,協調落實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經費、宣傳、科研、資金募集與管理等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群體司,負責協調落實領導小組議定的各項事務,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監督指導全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地方縣級以上體育行政部門參照成立本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并承擔相應職責。

3.國家體育總局將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作為全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的辦事機構,地方縣級以上體育行政部門設立本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辦事機構,負責具體落實本級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研究制定的相關法規、規劃、計劃,組織開展志愿者注冊、培訓、服務等日常工作,推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各項具體工作的實施。

4. 建立全國范圍內層級化的組織網絡體系。以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為全國性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發揮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的作用,逐級建立志愿服務組織,并將志愿服務組織延伸擴展到鄉鎮、街道,形成國家、省、地市、區縣和鄉鎮、街道的層級組織網絡,為普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社會動員機制

緊扣全民健身需求和體育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參與,聯合相關部門和組織共同推進。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骨干帶頭作用,形成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為主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

4 體育科技工作者和體育教師、體育專業學生組成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者隊伍;充分利用各級體育總會、單項運動協會等體育組織和社團的影響力,擴大體育系統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范圍。搭建廣闊的社會參與平臺,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吸納有體育專長和志愿服務意愿的海內外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實現組織倡導與社會參與的良性互動。

(三)培訓管理機制

建立志愿者注冊管理系統、志愿服務信息平臺和全民健身志愿者培訓體系,普及志愿服務的相關知識,提高志愿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質量。建立高效順暢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管理體系,制定規范的志愿服務工作流程,形成運行通暢的志愿者招募、培訓、注冊、工作服務、激勵表彰工作模式。

(四)項目推動機制

培育建立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下基層、進校園服務、體質測試服務、健身指導服務、科普講座服務等一批體現全民參與、突出健身特色、滿足社會需求、適合長期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開展具有地區、民族、人群特色的專項志愿服務項目;圍繞重大事件和時間節點以及大型體育賽會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策劃和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品牌志愿服務項目;面向農村和社區開展貼近百姓、實用性強的志愿服務項目;開展針對青少年兒童、婦女、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扶助性志愿

5 服務項目,帶動各級各類志愿服務項目蓬勃發展。

(五)表彰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比表彰制度,鼓勵各方力量全面、持續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建立以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為主要指標的星級認定制度,作為對志愿者服務進行認可的標準,對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給予榮譽激勵。評選表彰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個人和優秀項目。通過對志愿者、參與單位和組織的激勵,提高其社會認知度,激發大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不斷發展壯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

(六)評估檢查機制

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績效評估制度,對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個人和組織進行有效的時間統計和質量評估,以保證星級評定和先進表彰工作的公平公正。建立工作檢查監督制度,對各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管理部門進行定期工作檢查和監督,對管理工作滯后、志愿服務進展緩慢的單位和地區通報批評,督促整改,確保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各項措施得到落實和執行。

五、保障措施

(一)制定科學的法規規劃。在深入調研和借鑒其它行業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探索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法規制度。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發展規劃》,明確志愿服務工作的中長期發展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按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計劃,

6 將志愿服務內容納入各級體育部門工作要點。

(二)完善多渠道的經費來源。在體彩公益金中明確專項科目用于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等基礎性工作和大型示范性活動的開展;利用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的全民健身基金,根據專項活動的開展情況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申請國際組織項目經費和中國志愿者基金會經費用于開展專項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社會募集資金用于開展專項活動。

(三)維護志愿者隊伍權益。通過購買人身保險、提供工作補貼等方式,為志愿者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創造必要的條件。遵守志愿服務的相關法規規定,深化對志愿者性質和自愿精神的理解、認識,維護志愿者的各項權益,形成尊重志愿者勞動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運用多種宣傳手段,普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知識,宣傳志愿服務活動經驗和志愿者事跡,引導人們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勞動,營造積極、健康、高尚的輿論氛圍。通過各種形象推廣活動,傳播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理念,形成廣泛關注全民健身、參與志愿服務的良好社會風尚。

(五)加強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重點在基層,涉及全國不同層次的工作,在確立國家級工作架構的基礎上,對不同層級地方體育部門明確、具體、量化的工作指導,把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考核內容納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

7 的科目,同時納入群眾體育發展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體育部門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保證各級體育部門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期開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志愿服務活動總結報告下一篇:鎮幼兒園教研工作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