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小學生論文范文

2023-09-17

中小學生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育人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必須牢牢把握“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服務型、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為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高校學生資助育人現存的突出問題

1.制度育人層面的缺失。在目前高校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很多高校多依據學生在生源地民政部門開具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同時為了盡快完成國家獎助學金的評定,所以在大一新生剛入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各班級和學院就必須上報貧困生名單,這就造成了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會產生情況了解不全面,為了評定而評定。還有的班級評定會成了聲淚俱下的哭訴會,部分學生形容自己的家事極其夸張,使廣大同學感受不到資助制度的“暖心”。

2.獲助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這一特殊的學生群體里,家庭經濟學生在面對著繁重學業、生活壓力和就業競爭壓力,在獲取國家、社會及他的資助與關心下,應該要有感恩意識。而目前家庭經濟困難這一群體的學生感恩意識普遍比較淡薄,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國家、社會對自己幫助缺乏感恩??傉J為國家、社會給予的幫助是理所當然,對他人的幫助不思回報,甚至不愿提起,對國家的助學貸款在規定的時間內未按時償還。二是對教師的教誨缺乏感恩。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師長們對自己的辛勤付出視而不見,對教師缺乏最起碼的尊重。三是對父母的養育缺乏感恩的心。有的學生對父母的養育不但不抱感激之情,還對自己的出身環境不滿,將自己家庭經濟的拮據歸由于自己的父母沒本事。有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攀比心較強,高消費,買名牌衣服、手機、電腦及其他不必要的開支,在大學期間荒廢學業,不求上進。以上種種淡薄的感恩意識已經成為各高校德育工作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3.貧困學生誠信缺乏。高校大學貧困生誠信的缺失的主要體現在助學貸款的償還上,目前國家助學貸款大概有校園地助學貸款和生源地助學貸款。無論是那種助學貸款都是信用貸款,在校學生無需擔?;虻盅?,但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期還款。目前高校有一部分大學生貸款不守信用,缺乏償還意識,特別是在畢業后,工作流動性比較大,部分學生由于工作崗位調整以后,離開原來的工作城市后,不主動和銀行、學校聯系,從而使銀行損失巨大。為此,高校應以國家助學貸款為載體,培養學生樹立誠信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意識、自信自強的品質。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缺乏科學性。首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依據缺乏科學性、合理性。以學生在校期間月平均消費和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來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貧困檔次的做法缺乏科學性。由于地理環境差異,區域間的最低生活保障線也有差異,所以在評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時,也受到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存在貧困生困難程度的差異。其次,貧困生評定程序缺乏公平性,而且評定操作性不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程序中家庭情況一般都是靠學生自我陳述,班級學生共同投票,進而導致班級拉票的現象嚴重;而且,貧困生證明材料由當地民政部門提供,有些民政部門工作的不負責任現象,加之學校每年按照40﹪左右的比例評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量大、時間緊等,導致學校無法核實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第三,學生自身的誠信意識不足,提供虛假評審證明材料。一部分非貧困學生在填寫家庭經濟情況時弄虛作假,憑借關系,開據虛假貧困生證明,從而達到獲取資助的目的。而真正家庭困難的學生,因為無能力開具當地相關的貧困生證明,而喪失了減免學費或獲取資助的機會。操作層面的空間為學生不誠信提供了“可乘之機”,而認定了貧困生資格,后續就會有助學金等補助金額,也會使其他同學產生心理的不平衡。

2.資助體系分散。資助工作過于分散,缺乏統一管理。按國家政策規定,各高校應設置獨立的學生資助部門,配備專職工作人員管理全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但部分高校沒有設置獨立的學生資助部門或者對資助工作仍缺乏有效管理缺乏優化組合,資助政策交叉重疊。目前資助體系中各項資助政策雖然都指向經濟困難學生,但彼此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與統一規劃,使其在整個體系中應占的份額、應發揮的作用和應處的位置模糊不清,不同資助政策經常孤立地執行,這使現行政策交叉重疊和學生重復受助現象非常突出,資助不足或遺漏現象同時并存,致使資助的育人整合作用沒有發揮到最大。

3.高校對貧困生助困教育針對性不強。高校在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工程中更注重以經濟資助工作為主,而對貧困生的精神資助的關注比較少。在資助過程中,高校資助管理部門在開展工作時大部分按部就班,每年都是按照國家的資助政策和高校的相關評定組織開展年度評定工作,下發通知,由班級所謂的民主評議推薦,報院系學生工作領導小組審核,最終報送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審批,通過這一流程把學生資助作為一項普通的學生工作去完成,而對于學生的精神資助關注較少。平時在開展的感恩教育中,因為場地、經費等原因,開展的活動多以大會、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內容的針對性、新穎性缺乏。

4.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身因素。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除了社會、家庭、高校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身主觀因素影響和制約著貧困學生的心理發展。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每年占全??側藬档?0﹪左右,有的少數民族高校地區的比例更高,這么高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在校生,由于來自貧窮地區,家庭條件不好,他們在普通的同學和老師的眼里存在自卑、自尊心不強的現象,他們不能擺脫目前家庭經濟窘迫的現狀,不能對自身進行客觀的評價,反而把國家或社會資助給予的幫助看為是一種施舍。因此,他們不想與他人溝通,內心通常是敏感、脆弱的,面對巨大的學習、生活以及畢業就業壓力時感到無能為力。

三、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思考

1.樹立全新理念,提升學生資助育人水平。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內容,以“提升能力、意識、素養”為核心任務的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的新思路。學生資助工作突出資助與育人相結合,扶貧與勵志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品質以及誠實守信、積極上進的道德情操,寓教于助。提高受助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意識、奮發進取意識、自立自強意識、誠實守信意識、勤儉節約意識、感恩奉獻意識,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規范管理,推進學生資助管理育人。各高校必須根據國家的有關文件精神,結合自己本校的實際,建立和完善針對性、操作性強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以確保困難學生困難程度認定的相對準確性。要于每學年初開展每年一度的認定工作,之后才開展各類資助項目的申請與評審工作。對不同系統在學校不同部門設立的獎、助學金,歸口到一個部門(如學生助學管理中心或學生工作處)按統一的規定和程序進行申請和評審,這樣既可避免資助工作的互相扯皮,又可避免學生重復申請和獲助以及出現困難程度與資助額度不一致的現象。同時,開發和建立操作性強的學生助學管理系統,此系統應包括網上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各項資助項目的申請、審核、審批、修改、數據統計和查詢等功能,并能夠根據不同的獲助條件對網上申請進行限制,從技術層面上避免學生重復申請和獲助,從而使助學工作更加準確、快捷、高效。

針對一年級新生對比其他年級的學生沒有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受助機會比較低的情況,各高??稍谛律性O立新生獎學金,給予高考成績優秀的新生獎勵,獎勵金額可與學校的獎學金持平,亦可高于學校的獎學金;在助學金等級設立中,可向新生傾斜,同時在設立社會助學金時,可與捐贈方協商,設立針對一年級新生的助學金,以彌補國家資助政策覆蓋面的不足。

3.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感恩自強觀念。由于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原屬于“發放式”性質,資金少、獲資助難度大,因而獲助學生基本上是由教師指定的、認為是學業成績最好或家庭經濟最困難的學生,學生基本上是被動地接受資助。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主動申請資助的積極性,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以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因而在目前資助資金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學校要從物質上、思想上和心理上全方位地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教育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建立對自我潛能的積極肯定認識,從而激發他們的主體性,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根據學校的資助政策,結合自己的困難程度、學業成績和個人特點來自主選擇符合自己的幫困助學措施,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促進自身全面健康的發展。

4.多措并舉,主題突出,培育學生資助文化。貧困大學生不僅需要經濟上的支持,更希望得到精神、心靈上的幫助。高校應以培育資助文化為抓手,以感恩、誠信、勵志、社會責任感教育等為主要內容,開展學習、生活、心理、人際交往等扶助工作,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他助到自助的重要轉變。

高校在培育學生資助文化、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要體現出資助育人文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整合校內資源,實現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綱要中,要融入大學生資助文化培育內容,比如校內文化宣傳部門、學生資助工作管理部門要統籌校內外文化資源,加強對學生資助文化培育工作的指導和管理。二是通過設立創業型勤工助學實踐活動,打造特色助學文化。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勤工助學活動,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勤工助學活動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可以樹立勞動觀念,培養職業能力。在開展勤工助學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本校特色的資助文化特質,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實現家庭困難學生的自立和自強。三是結合學生自身需求,開展學生資助文化活動。在開展大學生資助工作活動中,要結合家庭困難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以受助對象為主體、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的資助文化活動。比如通過舉辦“校園自強之星”和“勤工助學服務之星”評選以及“助學政策主題征文”等活動,提升在校受助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真正實現大學生資助工作文化育人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黃少玲.論“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25-26.

[2]李巖.建立和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對策探討[J].理論導刊,2007,(11):48.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立項課題《西部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優化與模式構建》的研究成果之一(2012ZZ004)。

作者簡介:農慶能(1979-),男,廣西百色人,桂林理工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勤工助學辦公室主任,助教,桂林理工大學2011級思想政治教育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中小學生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小學生音樂素質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感。本文通過分析普通中小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的現狀,對其引發的思考和解決對策進行了簡要介紹,旨在豐富中小學音樂教育方法,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普通中小學;音樂素質;教育現狀

中小學生音樂素質教育是強化才藝的課程之一,其課程本身就有良好的藝術熏陶作用。合理的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各項素養教育,能夠豐富課程的趣味性,避免灌輸式教育教學的弊端,進而實現中小學生教育的全方位發展。

一、音樂素質教育現狀

(一)課堂教學方面

首先,據有關資料表明,百分之八十的中學生是欠缺音樂素質教育的。以我校為例,雖然音樂基礎課設置較多,如《名曲賞析》等,但真正發揮出教學意義的并不占多數。其次,存在一部分學生目前的樂感和節奏感較差。最后,中學生普遍欠缺音樂基礎知識,甚至連五線譜都不會識別。歸根結底,還是學生以及教師將更多的教學精力投入在了語數外等主要科目的學習上,從而忽視了音樂課堂教學。

(二)音樂藝術活動方面

一方面,中小學對音樂藝術活動的投入較少,類似于大合唱等集體活動每年度僅會舉辦一次,而專業性的音樂節活動更是少之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普通中小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音樂藝術活動往往流于形式,沒能做到使每位同學都參與其中,通常情況下都是經選拔出來的幾位代表性學生進行音樂、歌唱以及樂器表演,無法達到音樂藝術活動舉辦的最終目的。

二、由音樂素質教育現狀引發的思考

(一)當代中學生普遍音樂素質較差

由于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中學階段的音樂素質教育受重視程度并不高,甚至在迫于升學壓力之下,大部分學校弱化了包括音樂課程在內的輔助課程的開展。這樣不僅會導致中小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的斷層,同時也會抑制學生音樂興趣和天性的發展,結果最后造成的局面是,學生雖然也會經常的哼唱歌曲,但無法進行深入的學習和賞析,缺乏藝術的感受力。

(二)女生的音樂素質普遍優于男生

從學生的音樂素質調查來看,女生的音樂素質普遍優于男生。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思維模式導致的,首先由于男生的思維偏于理性,所以對音樂的欣賞力不足。其次,從性別的角度看,男生喜歡的活動多富有挑戰性和活躍性,而音樂課堂從某種程度來看,更適合于女生。最后,在學習的自我約束力方面,男生也有所欠缺,這就導致了在本不多的學習時間內,男同學難以掌握音樂要領。

(三)城市學生的音樂素質普遍優于農村學生

一方面,城市學校的師資配備要強于農村學校,并且具備開展專業化音樂教學的實力及硬件需求。相比之下,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由于教學環境的限制,缺乏音樂學校畢業的專職教師,音樂課通常由其余教師兼任,這不利于音樂基礎知識的講解,也無法形成課堂的嚴肅氣氛。另一方面,城市的音樂器材較為齊全,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親自嘗試,增加了學習的氣氛,從而帶動了學習興趣。

三、解決音樂素質教育現狀的策略分析

(一)針對學校的教育環境制定教學計劃

首先,合理分配學習時長,適當增加音樂課程的課時,使音樂素質教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讓更多的學生真正的參與進來,感受音樂課所帶來的愉悅身心體驗。其次,使音樂素質教育逐漸成為中學生的必修內容之一,并作為學期考試的組成。借此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豐富中學生的人文素質。最后,結合教育現狀,制定合理的音樂素質教學計劃,例如可進行分班教學,以提高和補充兩個方面為主,根據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合理開展教學,在短時間內提高音樂賞析水平。

(二)強調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

中學院校開展音樂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具備充分的責任意識,認識到本職工作的重要性和光榮性,做到既能指導音樂學術研究,又能開展思想教育建設,走進學生生活,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領路人。與此同時,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師角色,由知識的灌輸者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并關注個體差異性,注重因材施教。教師要善于利用專業優勢,提高教育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求知欲,保證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嚴謹求知的態度及樂觀自信的心理。

(三)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和學習環境對于提高中學生的音樂基礎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具體如下:

一方面,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僅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例如,歌唱比賽等活動載體,均可以作為營造校園音樂文化的手段,促進教師課外育人長效機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并加強與高等音樂院校的合作,使音樂家、音樂節等走進校園,讓學生通過文化交流活動多聽、多看、多學,進而感受音樂的魅力。

四、結論

對普通中小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研究,要以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升為出發點,同時也要求教師掌握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讓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工作更加的細化且豐富多彩,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毛凱歌.簡述小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的對策[J].明日風尚,2020(02):134+136.

[2]劉南南.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對應之策[J].智力,2020(12):3-4.

作者簡介

陳秀玲,女,湖南永州人,漢族,現職稱:二級教師,學歷:本科,水口山鎮中學教師。

中小學生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懂得感恩是一個人立身處世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和修養。感恩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手段,是中小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加強中小學生感恩教育,是學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中小學生 感恩教育 有效途徑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情感,這種情感包含著尊敬家人,師長、關愛他人、關心社會、珍愛生命等等。感恩是人類的美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具體表現。我國古代的儒家視孝和感恩為“人倫之公理”,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上學后有老師的教育之恩……如果人們之間沒有施恩與感恩,很難想象這個社會還能正常發展下去。學會感恩應該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標準。中小學是養成良好品行的關鍵期,學校要努力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加強感恩教育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般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對我們關心、關愛的人,從而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一 正確認識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就有“齊家、治國,方能平天下”,古代皇帝對孝特別重視。孝文化——感恩教育作為儒家思想的精華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中國人際關系、倫理道德,乃至治國國策的影響深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傳的不竭動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現形式,學生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

學會感恩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從而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關心他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等。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共同教育,才能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

二 社會和諧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與改革創新、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引導中小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中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愛國愛家、尊老愛幼、無私奉獻等優良傳統,并進行文明禮貌等教育。

當前一些學校在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中小學生普遍存在著不了解傳統文化,不孝、不敬、不體諒父母和長輩,見到老師漠然視之,見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現象。所以,在中小學生基礎教育中開展感恩教育,讓中小學生學會對所有人感恩,對自己、對父母和對社會負責,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通過感恩教育,使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回報。孝(感恩)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基礎,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和諧文化。感恩教育表現在以孝待親、維護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弘揚孝文化,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養成禮讓兼愛、和衷共濟、熱愛和平的性格,可以促進和睦的人際關系的形成,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學生只有學會對人對事多一分諒解、寬容,少一分抱怨、仇恨,對家庭多一分責任、承擔,少一分推卸、倦怠,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只有對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憐愛,少一分浪費、殘暴,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

三 做好中小學生的感恩教育

1.教學中滲透感恩文化意識

學會感恩首先要認知感恩,如果一個人不能識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識和行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應該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一切并非理所當然的。因此,要喚醒學生的感恩情感,讓他們學會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學會知恩圖報的同時,教會他們施恩不圖報。將感恩教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育中,使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有感恩的內容,特別是引導學生在課外活動、閱讀課外書籍中汲取感恩的營養。在現實社會中,特別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那些真實感人的事跡,那些有著英雄壯舉中的人們都是知恩不圖報的人,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以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為重,他們的奉獻精神感動所有人,他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真正力量,他們是人民的英魂,是人們的楷模,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中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標本。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克服奢侈、攀比、享樂、懶惰等毛病,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做到自律自愛、自尊自信。作為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同時也應做到“德高為師、學高為范”,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2.用典型事例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父母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是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讓我們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無論你的父母是否富有,是從事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是干部或百姓,他們都為你的到來而歡欣鼓舞,為你的成長操心、勞累,為你的成長、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勞累后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送上一份祝福,在他們失落時給予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而我們又是否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蹦笎鄄粫雍⒆娱L得丑或是有殘疾,高興時欣慰地一笑,困難時一碗稀粥為你存留。母親的胸懷是溫暖的,父親的臂膀是結實的,為你遮風擋雨。每位父母都是偉大的,他們從來不覺得苦或累。作為中小學生,要從在家做起,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洗碗、洗衣、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不提過分的要求,節約每一分錢,從小做到勤儉節約,勤勞上進,為父母分憂,關心、尊重、體貼父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一個人只有懂得愛人,才有被愛的資格,首先應該愛父母,這樣才會愛社會上的其他人,所以學校要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孝親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動?!鞍ОЦ改?,生我劬勞”,意思是“可憐我的父母啊,如此勞苦地養育我”,這句詩充分體現了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梢哉f,父母很偉大,他們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報。

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一句問候、些許安慰。作為教師,我們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來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玉瑩請求醫生用手術將自己的肝移植給兒子,為挽救孩子的生命,她每天鍛煉身體……

3.創造良好的感恩環境

一個良好的感恩環境,對中小學生能夠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感恩環境對實施感恩教育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把感恩情景即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中小學生的心靈從中受到感染,激發他們的感恩情懷,感受祖國給我們帶來幸福安康的自豪。對中小學生進行感恩祖國的教育,應從他們耳聞目睹的現實生活著手。祖國強大、富有,才有我們現在安定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炭鄬W習科學文化知識,傳承振興中華民族希望的火種和接力棒,長大后報效祖國。還可以以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感恩節為契機,開展各種體諒父母的艱辛,感謝老師的教誨以及回報社會等活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感恩氛圍。另外,在家中父母也要給孩子營造一種環境,就像在電視中有一個孩子給一個勞累一天的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中,這個孩子就是受到媽媽給老人洗腳這種舉動的感染之后才有的動作,這就將感恩教育融入生活,孩子才能更好地學會感恩。

總之,通過傳統手法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加強中小學生的感恩教育。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所有人,那么你會發現自己是快樂的、幸福的。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充實。

〔責任編輯:王以富〕

中小學生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 安全教育 教學管理

文學家培根曾說:人民的安全應是至高無上的法律。因此,教師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并促使學生在課堂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必備的安全知識,建立正確的安全意識。因為,只有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善于發現安全隱患、能夠合理規避危險、具備一定的安全知識和救助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知識學習與日常生活。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借助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時間來為學生普及安全教育,使小學生從小便建立起嚴謹的安全意識。同時,班主任還需要借助安全教育來提升學生發現安全隱患的能力,并教育學生學會合理規避危險、解決問題。最后,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安全救助能力,使學生了解危險情況下的逃生知識。接下來,筆者將從四個方面簡述小學班主任管理中的安全教育。

一、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

在安全教育中,班主任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安全意識是指人類在進行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一種必須要時刻具備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可以預防危險的發生,減少對學生本人、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安全教育來為學生敲響警鐘,告知學生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切實在其頭腦中建立安全意識。

例如,筆者在每個月的安全教育班會中曾針對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中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講述。在安全隱患查找時,筆者首先從校園中的安全隱患進行一一講解。其中包括學習生活中最常見的桌椅板凳——在教室中活動不可追逐打鬧,因為一旦不慎摔倒,十分容易被擺放緊湊的桌椅、板凳磕傷;又如,大家在清掃衛生時,切不可為了將窗外的衛生清理干凈而將身體伸出窗外,因為一旦不慎摔落則會產生嚴重的傷害。經過幾次課程的教育,筆者已經將校園中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了梳理。同時,筆者還針對生活中衣、食、住、行中含有的安全問題進行了提醒和講述,并要求學生始終保持警惕性,保證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

教師在進行安全教育的時候,首先就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嚴謹的安全意識,并促使學生在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中具備一定的安全警惕性,能夠發現危險、遠離危險。因此,教師應該指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并告知學生應該在安全問題上警鐘長鳴、不可懈怠。

二、師生共同承擔安全責任

教師無法隨時監督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但是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安全知識,并借此來切實保證學生在校園中的人身安全。因此,教師應該建立校園、班級安全管理機制,并促進學生在安全意識建立與完善的過程中,與教師一起共同承擔安全責任,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并勇于擔當班級的安全管理責任,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安全、有序的班級中進行知識學習。

例如,筆者在進行班主任管理時,曾在班級中建立安全管理機制。筆者要求,班級每天安排一位安全責任人進行班級安全事務的管理,這位負責人需要在每天放學后進行班級電燈的關閉、電源關閉、多媒體設備電源檢查、門窗鎖閉等一系列班級事務。同時,教師還要求學生與筆者一起承擔班級內的安全責任,通過日常的注意來減少班級中安全隱患的存在。師生共同承擔班級內的安全責任不僅是一種有效建立學生責任感的班級管理方式,還是一種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意識、踐行安全知識、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的安全管理手段。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明確自己的安全管理監督責任與學生的安全管理執行責任,切實將班級學生的人身安全加以保障,并有效減少班級意外情況的發生。

三、教授學生安全救助方法

在安全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意識、承擔安全責任,還需要幫助掌握基本的安全逃生、救助方法。在進行安全自救和他救的知識講述時,教師需要從基本的報警救助電話、自然災害的自我救助、火災逃生、人為傷害的救助等方面進行知識教授,并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安全救助方法,以便應對不時之需。

例如,將安全救助方法的教授分為幾個部分。分別從自然災害救助、火災救助、人為傷害救助等幾個方面進行安全救助的知識普及。首先,筆者告知學生: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們需要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并捍衛他人的生命安全權利,并積極將安全救助知識進行普及,使更多的人了解安全知識,掌握安全救助知識與方法。其次,筆者告知學生: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尋求幫助,先尋找成年人,而不是能力和力量都不足的小學生。因此,大家對于馬路上搭訕的陌生人要心存善意并保持警惕。再次,筆者結合自然災害如極端天氣、泥石流、地震等安全知識進行教授,告知學生面對自然災害時需要保持的鎮定和有效救助方法。同時,筆者特地針對火災自救進行了詳細講述,并現場為學生演示了火災逃生中用折疊的濕布進行口鼻掩蓋、彎腰逃生的技巧。最后,筆者告訴學生大家要合理規避安全隱患,減少生活中遭遇危險的情況發生。而且,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安全救助知識的講解,并借此幫助學生更直觀地進行知識學習和安全救助能力的提升。

四、完善班級安全管理制度

教師作為學生安全教育的引導者,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意識、掌握安全救助的相關知識,還需要通過班級管理制度的建立來提升班級安全能效,并幫助學生在有效的安全管理參與過程中深化安全意識,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安全監督員的安排、安全檢查登記表的填寫、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來完善班級安全管理制度。

例如,筆者在本班的安全管理過程中,首先,通過安全知識講授來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與相關知識;其次,筆者還在班級中建立安全監督員,負責定期針對班級內的電器、門窗、多媒體等物品的情況進行安全檢查登記表的填寫,并通過細致的填寫與及時查看來優化班級環境,減少班級內的安全隱患。同時,筆者還要求學生按時出勤、遵照班級管理制度進行日常學習生活的開展,并結合自己的情況及時與筆者進行生活、學習問題的溝通。而且,筆者在班主任管理中,遇到學生情緒、學習出現問題時,則需要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遭遇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還應該及時與校領導進行匯報,及時找出班級安全事務的最優解決方案。經過上述不同的安全管理方式來進行班級安全事務的管理不僅可以通過嚴謹的管理來提升學生的安全能效,還能使學生在安全、和諧的班級環境中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

安全問題不容小覷,且應該得到每一位教師與學生的注意。因此,班主任應該通過有效的安全教育管理來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并通過師生合力的管理方法來改善班級安全管理效果;最后,班主任還需要在不斷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過程中深化學生安全救助知識的掌握。相信經過教師有效的安全教育與學生的積極練習和知識掌握,一定可以使學生成為注重安全、掌握安全知識、具備救助能力的優秀少年。

參考文獻:

[1]王喜平.試析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安全教育[J].好家長,2018,(66).

[2]徐英娜.論德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8,(27).

中小學生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有信息素質的人必須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評價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質的人最終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學習的人,懂得如何學習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組織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關鍵詞:信息技術;培養能力;提高素養

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素質作為現代人的基本素質之一,如同傳統社會中要求人們具備“讀、寫、算”一樣,是每一個公民的必備素質?,F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信息素質教育勢在必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是現代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要求,是適應21世紀挑戰的需要,也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一、深入研究,加強論證,奠定理論基礎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信息素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隨著近幾年來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而在我國出現的,許多與信息素質有關的問題還未解決或還未完全解決,需要深入研究,加強論證,為中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提供理論上的說明、指導。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目前國內和國外已有哪些與信息素質有關的研究文獻、研究資料,對信息素質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2、信息的管理、組織方式對整個學校教育產生了哪些影響,所產生的影響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

3、信息資源的特征(長度、格式、年限)如何影響其效用,如何對信息資源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管理。

二、全社會協調統一,共同努力,營造良好氛圍

社會是一個由諸多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信息素質教育也是一項規模龐大、意義深遠的系統工程,因此,國家的各級組織和機構應協調統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聞各界的知名人士應共同努力,盡力營造有利于中學生信息素質培養的良好氛圍,推動信息素質教育的開展。例如,舉辦信息素質研討會,組織研究和傳播信息素質的社會團體,出版與信息素質有關的刊物、書籍,建立信息素質網站。同時,向中學生開放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信息資源,引起媒體關注,加強輿論宣傳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質培養的氛圍。要讓在校的中學生認識到,他們不僅需要掌握信息技術,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從各種資源中搜集、獲取信息,如何將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分析、綜合和評價,學會探索,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開展文獻信息課教學,加強網絡化建設,提供實踐保證

目前,我國中學基本上沒有開展文獻信息課教學,中學生缺乏系統的文獻信息知識教育,缺乏有關文獻信息檢索、鑒別、歸類、整理的技能訓練。因此,應重視和開設文獻信息課,循序漸進地向中學生系統傳授有關文獻信息的知識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種信息源(圖書館、因特網等)的使用規則和方法。在文獻信息課教學中,應根據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盡量把復雜的圖書、期刊檢索途徑與檢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語言加以闡述。同時,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教給學生通過查找書刊的索引號、期刊名、書刊分類目錄等途徑快速地查找到書籍的方法。在開展文獻信息課的同時,學校必須加強電子圖書館建設、計算機網絡化建設。如果沒有一個方便學生查閱和擁有豐富信息量的現代網絡化的圖書館,那么教師和學生們一旦遇到難題或需要查詢信息資料就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及時的信息支持,中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學校的信息素質教育也將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要想使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須加大對圖書館的資金、管理的投入,使館舍、庫藏書籍的數量、質量、管理員工的業務素質、管理水平、自動化網絡化建設水準邁上一個新臺階,以適應信息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

四、培養和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

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動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發表的教育報告中所指出的:“我們無論怎樣強調教學質量、也即教師質量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在傳授人類積累的自然知識方面以及在開發人類創造力方面,教師始終是主要的責任者,始終起主導作用……?!睕]有教師的轉變,沒有教師信息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質教育,當然也不可能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信息素質。因此,應建立和完善在職教師的培訓和進修制度,使各類學科教師對迅猛發展的教育信息、網絡技術有一個及時、全面的學習和了解;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巨大優勢對教師進行訓練,如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從理論到實踐綜合訓練,利用各種局域網、互聯網方式,突破時間限制,不脫產從網上學習;應進一步加大學校教育投資,加強教學軟硬件建設。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認識,強化信息意識,開發和利用網上信息為教學服務,創設有利于中學生信息素質培養的學習環境,指導、組織他們感知、探索、協作,學會發現,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同時,給教師提供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學科領域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作為終身學習者,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創造性地運用信息技術,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為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信息素質做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我們一定要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中小學生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英語閱讀是運用英語技能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主要渠道。透過英語閱讀,能使學生的審美觀念得以改善,有利于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可增強學生解決問題與信息處理的能力。旨在探究農村中小學英語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為提高農村英語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尋求對策。

關鍵詞:英語閱讀;實踐研究;中小學生

在四市統考后,英語閱讀部分由30分變成35分,題型賦分上也發生改變,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閱讀部分問題也凸顯出來,如何在這一部分教學上有所突破,改變農村英語閱讀教學落后的問題,這是我們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英語閱讀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閱讀次數不多

調查發現,在農村中小學時常進行英語閱讀的學生只占總數的8.5%,有時閱讀的只占18%,而從不閱讀與較少閱讀英語的學生所占比大于70%??v觀英語閱讀的持續時間,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閱讀的持續時間在30分鐘左右,其中,有大約55%的學生閱讀持續時間不超過15分鐘,每次進行1~2小時英語閱讀的學生只占5%,大于2小時的學生幾乎不存在。

(二)英語閱讀資源單調

據統計數據顯示,在農村中小學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在挑選閱讀材料方面,最受歡迎的課外輔導書是與教材相配套的課外輔導書。整體上說,農村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資源比較單一。因為中考的影響,學生更多地傾向于把與教材有關的輔導書作為自己的課外閱讀材料。

(三)英語閱讀的目的非常功利

在大部分農村學生看來,提高考試成績考進好的高中,改變自己的命運,是進行英語閱讀的最終目的。若閱讀不具備提高考試成績的作用,則無閱讀的必要。有大于85%的學生覺得,英語閱讀有利于應對考試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以及學生對詞匯題、寫作題的了解。從整體上講,學生進行英語閱讀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就是應付考試。

二、英語閱讀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新教材在農村遇到的困惑

1.新教材包含的知識多,教學進度安排緊湊

從設計上看,過渡教材在處理教材知識的過渡上做得并不好。自一開始,學生可以接觸到許多詞匯,其中還包括很多長單詞。農村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大好,再加上基礎差、起點低等因素的影響,一堂課下來,學生習得的知識根本不多。

2.新教材的詞匯量大,起點比較高

如今,初中英語教材是我國教材使用與改革方面的一個新的突破。但是對農村學生而言,英語入門教材知識的詞匯量要求很高,知識難度也比較大。

3.在新理念的反映上,新教材和農村教材的實際相脫離

新教材在設計上堅持了“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理念,采用了很多新穎、與生活貼近、具有現代化色彩、趣味性比較強的題材。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新教材的內容大部分選取城市的現實生活為背景,而農村學生并不熟悉。新教材內容的設置脫離了農村實際,城市化味道濃郁。

(二)農村學生自身的劣勢

農村的教師、英語課堂教學、學生以及學校均有各自的獨特性,最為突出的是,農村學生相較城市學生有劣勢。

(三)家庭因素

1.在家長意識方面,農村家長不如城市家長

城市家長具有超前意識,他們往往會通過選報培訓班、請家教、鼓勵學生參加英語競賽等方式,讓孩子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所以,在英語學習方面,城市學生的成績比較好也是可預見的

事情。

2.一些農村學生對學英語的目的與知識的認識不夠

他們認為,學習英語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一些學生甚至認為,英語閱讀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不愿意在英語閱讀上花費時間。

3.農村學生比較膽怯,怕開口說英語

相較于城市學生,農村學生受家庭教育與附近特定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時常會使他們不善于語言表達,缺乏自信心,怕被老師批評。

(四)語感培養不足

當學生在培養言語技能、訓練語言知識達到一定程度后,學生會產生一種語言感悟能力。

(五)缺乏適當的閱讀指導

英語閱讀教學是一種學和教的雙邊活動。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一方面,教師要結合農村學生實際情況在閱讀過程中給予正確的指引,有計劃地訓練英語閱讀能力,講授科學有效的閱讀方式,不斷開發學生智力。另一方面,學生自身要克服客觀因素的影響,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升其閱讀能力。

(六)缺乏英語閱讀氛圍

盡管目前農村學生不會因家庭經濟困難的影響而不買書,也不會由于家務勞動等原因沒有時間閱讀英語,但是,他們沒有良好的文化環境與學習氛圍,就算有錢也很難買到合適的閱讀題材。同時,農村學校圖書館儲存的中學生英語讀物的數量不多,這無疑會擴大文化背景等知識。

綜上所述,提高農村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農村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培養教育遇到了很多問題與挑戰,如何才能滿足課改新形勢的發展需求,增強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質量水平,亟待處理。

參考文獻:

魏菱.桂西北高校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百色學院學報,2014.

編輯 趙飛飛

上一篇:居民消費經濟學論文范文下一篇:林業工程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