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理解詩歌的情感范文

2023-09-23

理解詩歌的情感范文第1篇

⒈借景抒情詩

借景抒情詩(寫景抒情詩)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達作者對所寫景物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或借景體現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或借景抒發對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⒉詠史懷古詩

懷古(含詠史)詩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借所吟詠的古人、往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詩歌。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憑吊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表達的是面對古赤壁戰場所產生的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⒊傷春傷別詩(閨怨詩)

古代上流社會的女子常因寂悶孤獨而面臨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華將逝,更加思念離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們就有了“女子傷春”之說(當然這個“春”可以不指季節,而指戀情)。

傷春傷別詩往往借對春光消逝的記敘描寫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⒋羈旅行役詩

出門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驅懹巫悠吹牧b旅愁苦,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由所見所聞所感觸發思鄉之愁,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這類許多詩人的詩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隱、柳永、秦觀、李清照為著。這類詩詞亦可稱之為思鄉懷人詩,其特點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傷心,見花落淚,聽雨思親,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詩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類詩中常將傷感、迷離、凄苦、寂寞、孤寂、惆悵、憂郁的情懷及種種離愁別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很婉約、含蓄。

⒌山水田園詩

中國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了一個重要詩派——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厭惡官場、遠離濁世,對寧靜平和的田園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寫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對壯麗山河熱愛;或表現歸耕隱居之樂,多抒發質樸、清新、恬淡、閑適、物我兩忘的感情,表現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隱逸,有消極避世的思想。他們的藝術成就頗高,具有用語言藝術再現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詩風恬靜清樸,而少奔放雄渾。代表作家如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詩

古人很喜歡詠物,僅《全唐詩》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致描摹的同時,寄托自己的感情。——這就產生了詠物類詩歌。

“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劉熙載《藝概》

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情操志趣?;蛲形镲@示自己的高潔品質,或托物抒發懷才不遇的傷感。

⒎即事抒懷詩

即事感懷,指的是詩人就某件事發表自己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而生發,抒寫心中的感慨,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所謂“即事”詩,一般來說無嚴格的界定。許多其他題材的作品,例如懷親、送友、思鄉、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籠統稱之為“即事感懷詩”。

⒏邊塞征戰詩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疆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之煥、王翰等。他們繼承漢魏樂府及六朝、初唐詩人鮑照、陳子昂等的傳統,多以詩歌描寫邊塞山川景物、風土人情;他們的詩或描寫塞外風光,或表現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軀赴國難的悲壯;或反映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或描寫望月思鄉的蒼涼和長年征戰的悲苦,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向往。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

⒐談禪說理詩

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筆下,這類詩歌往往與詠物言志詩有共同的特點,分析時要注意把握。

如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的“廬山”便含有比喻義,后兩句的議論隱含許多哲理,既蘊含看待任何事物和問題都應一分為二的意思,又隱含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的哲理,還含有和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句俗話純乎說理,而蘇軾是以形象來喻理。

⒑贈友送別詩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江淹《別賦》)作為至情至性的詩人,與摯友分別時,心中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詩詞中國詩壇上,贈友送別詩是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內容豐富,可謂“說盡故人離別情”。這類詩歌主要抒寫離別之情,借對送別情景的描寫,表達達依依不舍的離情別緒,或留戀、或安慰、或囑咐、或祝愿;有傷心、有惆悵、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發達,人們“相見時難別亦難”,詩人們抒寫了大量的這類詩詞,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長,令人擊節嘆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無盡的友情熔鑄在詩情畫意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深摯的情誼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的質樸與豪爽寄托在樸素無華的語言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晶瑩透明的冰壺裝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閑適隱逸詩

一些詩人看慣了官場的勾心斗角,世俗社會的渾濁不堪,退居田野鄉間,與鄉人為伍,與明月作伴,抒寫清閑安逸生活,吟詠情性。反映這些生活的詩歌,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這類詩所表現的思想內容與山水田園詩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時可結合起來。

⒓悼亡游仙詩

理解詩歌的情感范文第2篇

詩主情,或者說詩歌是強烈情感的產物,沒有情感的迸發,就沒有詩歌,詩歌是詩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把握詩人情感抒發的方式,就不失為我們體味詩歌情感內容的捷徑。情感抒發有兩種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內容一眼便知,一般不會作為考試內容。間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說出,而是借助對景、物、史、人的描寫或詠嘆,含蓄委婉地傳達出來。在間接抒情的詩歌中,詩人對生活生命的感發蘊積胸中,有時這種感發甚至被遮蔽著,耳目一旦觸及外物,遂如吹皺的一池春水,喚醒了心中的意緒,于是情感便因景而生,緣物而發,際會歷史風云,神遇相知之士。這一類詩歌,意蘊豐富,手法鮮明,便于設題,所以常作為高考命題素材。

一、寫景抒情式

謝榛《四溟詩話》:“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情――詩人的生命感發,僅僅是詩的胚胎,要將它養育成詩,必須找到適合它的媒介物――景,詩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現,情胚與景媒交融契合便形成了詩的意境。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之間通常有四種關系。

第一種:以樂景寫樂情。杜甫詩《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人通過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抒發了詩人經過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歡悅之情。

第二種:以哀景寫哀情。2004年廣東卷杜甫詩《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詩中“片云”“孤月”組成了凄涼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

第三種:以樂景寫哀情。杜審言《渡湘江》:“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當年,春日遲遲,園林如繡,游目騁懷的美景反襯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鳥語花香反襯出了遠去邊疆的哀愁。

第四種:以哀景寫樂情。李白詩《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五月的天山,映入眼簾的僅有皚皚的積雪,無花可賞,無柳可折,寒氣逼人。情景如此單調,如此凄涼,反襯出了將士奮勇殺敵的豪情。

二、寫物言志式

寫物言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托物言志。詩人在對象――物上,發現或找到了和自己在精神上的某些相通之處――物與志的“契合點”,引起了心靈的感會,于是便借助對“物象”的描摹,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一抒心中情志。詠物詩特點是“不粘不脫(不即不離)”,既扣準所詠之物,又在詩中有所寄托。詩人在詩中展開詩意的想象,把物象和情志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何處是寫物,何處是寫人,又處處是物,處處是人。字字摹寫物象之態,句句曲盡胸中之志。2004年北京夏季高考卷所選蘇軾詩《紅梅》:“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蘇軾在詩中,既兼顧梅花的物態和本性,又將梅花人格化,抓住了紅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這一獨有的“梅格”,傳達出了紅梅嫻靜高雅而不淺薄庸俗的神韻。句句寫梅,字字喻己。

同一個物,因為詩人個人的性情、際遇和創作時的具體情況不同,故所詠之情也就相異。從詩中可以明顯地讀出作品背后獨特的“那一個”人來,所詠之物后潛藏著作者強大的生命感發力。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己。陸游的詞作《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以冰清玉沽的梅花自喻自況,抒發了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三、寫古喻今式

這類詩歌寫古意在喻今,寫史意在抒懷?;蚋柙伖嗜サ某晒x煌反襯眼下的失敗與荒涼,或詠嘆已逝的荒唐慘痛來警戒當政者及抒發自己的歷史虛無輪回感。詩人以情統史,以志言古。杜牧詩《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人借陳后主沉溺聲色,終日與妃嬪們飲酒作樂,不理政事,終至亡國的史事,表達了對晚唐社會日趨衰敗的隱憂。在婉曲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微妙而自然的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

2004年上海夏季高考卷杜庠詩《赤壁》:“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舳艫。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眼里已無吳。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礬鷗鳥滿煙蕪。”自從赤壁一戰后,赤壁就成了詩人們洗澆心中塊壘的意象。富有才華,志存高遠的杜庠,因坎坷的遭遇,多舛的命運,面對赤壁,其情感是復雜的,虛無與悲涼同在,憤慨并無奈交融。

在詠史憑古中,往日的歷史已融入了詩人的情懷,歷史與當下統合為一,詩人的情志超越了時空。將個人放置于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的恒久比照出人生的短暫,對歷史的回顧之中又富含著今生的悲傷。

四、寫人言己式

寫人言己就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寫的是別人的事情,抒發的是自己內心的悲哀和感慨。

借寫他人的成功反襯自己的遭遇的坎坷和命運的不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塑造了周瑜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手執羽扇,頭戴綸巾,英俊瀟灑,倜儻風流,富有智慧,膽略過人。談笑間,曹軍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年輕時候就建立了世人矚目的赫赫功績,而此時的詩人卻已鬢染霜發,一事無成,徒有一腔無處施展的報國之志。兩相對照,詩人內心的苦楚不難體味。

借寫他人的不幸來暗喻自己的哀楚。他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遭遇,相似的命運,兩人情感相通,故歌詠之。秦韜玉詩《貧女》:“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嗪弈昴陦航鹁€,為他人作嫁衣裳。”全篇通過一個未嫁貧女的獨白,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不為世用,寄人籬下的憤懣和不平。

五、寫事抒懷式

在此類詩歌中事或是詩人情志的的觸媒,或是詩人情感的載體,通過事件的描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思。

2004年全國卷張籍詩《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于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朱慶余《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是朱慶余參加進士考試前呈獻給考官水部員外郎張籍,以試探底細的詩。詩人通過描寫一位新嫁娘拜見公婆前忐忑不安的事,生動形象的比擬了自己臨考前緊張擔心的情景,巧妙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希望被錄取的心情。

詩人的間接抒情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上五類,當然這樣分類也不盡然,各類之間并不是各自完全獨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寫古人喻己既屬“寫人言己”,也屬“寫古喻今”,懷古詩中也有景物描寫。之所以這樣歸類,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詩歌間接抒情的方式特點,提高其詩歌鑒賞的能力。

外物引起了詩人的情感漣漪,引發了詩人的生命振動――生命共感,生命共感是聯結詩人和外物(景、物、史、人)的精神紐帶。正是緣于生命的共感,詩人才能借助繪景狀物、懷古寫人,抒一己之情,言一己之志,敘一己之意。

理解詩歌的情感范文第3篇

素,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陳詞濫調。華茲華斯生活于歐洲工業全 面發展的時期,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所謂的資本文明和冷漠的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及人們明顯的拜金主義,使得詩人開始遠離城市的生 活。再加上他接觸到了法國盧梭關于“自然神”和“自然人”的 思想,他更加厭恨這個毀壞了自然美的工業社會。他開始長期隱居 于自然,創作了大量贊美自然與人之和諧關系的詩歌。

一、概論詩人與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其核心思想是要人們認識到

人類的可貴,提倡人們追求現實生活,追求人的個性的解放和人的 自由平等,重視人的經驗和理性,提倡人們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 相處。農村百姓的生活,農村百姓的辛苦勞作是華茲華斯關注的對 象。他的代表作《孤獨的割麥女》就是一個典型。詩的主人翁—— 割麥女表面上看起來很孤單很寂寞,然而她的內心卻是善良的,勤 勞的和堅強并且熱愛生活的。在詩《孤獨的割麥女》中,詩人以在 高原上一邊收割一邊放聲高歌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輕姑娘作為該詩 的中心,通過對年輕姑娘的一系列的描寫,在平凡的詩句中蘊含 了詩人對勞動人們無限的愛。以下將逐一分析每一詩節所涉及的人 文思想。

唐君毅先生認為“所謂人文思想,即指對于人性、人倫、 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歷史之存在與其價值,意愿全幅加 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視,更決不加以抹殺曲解,以免人 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它發自人,而其對象 亦是人或屬人的東西”。 它以人為對象,把人作為主

體存在,關注人性的提升,關注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引導人 們在自由創造和自我完善的過程中,逐漸達到真、善、美的理 想境界”。

理解詩歌的情感范文第4篇

一、能力要求

1、詩歌的形象往往指詩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蘊藉了作者的情感。準確分析形象意味著我們應該能分析詩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詩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確詩人所寫的景物對象,景物組合所體現的氛圍特征,再分析其相互關系和傳情效果,還要能分析寫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則往往由整體界定和具體分析兩步組成。整體界定時要能有效地從原詩擷取信息,要對人物的年齡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內部特征以及社會階級屬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具體分析則要求能結合原詩信息對整體界定中的定義作出闡釋。

2、正確理解詞句

回顧歷年高考,正確理解詞句一直是詩歌鑒賞的一項基礎要求。正確理解詞句首先要求把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語境、背景分析原則,其次要能正確分析句子結構和詞性,有時還要注意詞句的修辭。

3、鑒賞表現手法 這是一個龐大的閱讀知識系統,它包括詩歌的整體寫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的具體運用情況,也包括修辭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聯想、想象、象征等藝術表現手法的識別等內容。這是對古詩寫作藝術技巧的賞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點。

二、鑒賞詩歌的形象 準確把握形象

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后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于南京。高啟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杰”。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開始改變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學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吊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托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后,以教書治田自給。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腰斬。

(2)賞析:梅具四德五福,又因風姿清峭孤高絕倫乃花中君子,文人騷客多清高自命與梅之品性暗合,故二者常相結緣。歷來詠梅詩句,何止萬千,自林和靖《山園小梅》后,吟詠基調已成,此后所作,多循定例,似難翻新。明初大家高青丘橫跨兩朝,文筆逸群才華橫溢,一洗元詩纖柔儂麗之習氣。此作以賦體詠梅鋪陳出新獨具一格,下筆飄逸絕綸,清雅超拔,實見梅之高韻,乃不可多得之佳作,實可傳誦千古也。

首句破空,不同凡響。瓊姿一詞狀極梅態。后一句反襯,疑中寓答,瑤臺仙姿何以謫落江南,用意并非詢疑解惑,而在于突出梅之仙靈氣骨。擬梅喻仙并非高之獨創,前人早有“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之句,但正犯直敘未免顯呆,青丘之妙,妙在手法靈活,故而引人入勝。律詩四聯起承轉合各有效用,首聯破題手法如何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調。 首聯高調若此,若是尋常作手文氣不繼,往往難以為承,有全篇一瀉千里之虞,且看大家巨匠如何承接。山中雪林下月造境得力詩筆如畫且蘊意深遠,山中雪喻梅之風骨,林下月喻梅之品格,雪之晶魂月之皎華與山中隱士林下玉人相得益彰,境界融洽,類比精當,風雅兼具,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故而稱其名句,試想如易境相處,何以顯梅超拔之姿絕塵之氣,效果一能如前否?后世曹公雪芹與冰心女士深愛此聯,各自于行文中分別借鑒。

頷聯兩句另暗藏袁安臥雪與羅浮夢仙兩典,知者一粲更得其厚處之妙,不知者也不礙欣賞其造境出塵高雅句法靈秀工巧之妙。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無深谷難顯峰高,竊以為律詩全篇足氣雕飾,四聯箭拔弩張反而只見小氣刻意,以上兩聯之強勢,頸聯不妨稍收,故而“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筆調從容若閑,行有余地,正是舉重若輕的大家手筆。頸聯視角轉小,以小見大,進一步在細節上襯托梅的清峻形態與高潔品格。竹與梅同列歲寒三友及四君子,白石有句:“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故而詩人將竹梅并于一句中相互烘托,物雖各異,情亦無別。殘香句見于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絕世風姿不見容于濁世,漫贏得殘香漠漠。詩人借放翁酒杯澆個人胸中塊壘,暗有懷才不遇書非所用之傷。想豺狗當道群氓畢集,宵小蠢碌輩即成時用,而門有棄婦野有遺賢,古今同概也,何日得見《禮運大同》所托之太平盛世哉。詠物詩要求“不即不離”此亦為例也。

中兩聯虛實交陳,全出于詩人想像鋪稱,但筆法開合吞吐,匠心獨運,足以師之。

古人云:“合處要風回氣聚,淵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須言有盡而意無窮”尾聯回筆收束,因詩家公推南朝何遜為詠梅肇始,而詩人尾聯自詡除何遜外不作第二人想,青丘才大如海,傲物之情溢于言表。“數去原無君傲世,算來唯有我知音。”文人若無傲骨,何以為天地立心?何以為生民立命?何以為往圣繼絕學?何以為萬世開太平?獨立東風,自開自落,安處閭巷恪求其道不移大志,正是讀書人本色。君不見時下文人多無傲骨,但余諂顏,如此敢笑高青丘乎?

3、《白梅》賞析《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這首詩歌詠了白梅的高潔品格。她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嚴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開,芳香便傳遍天下。詩人既是詠物,也是歌詠人的精神品格。 白梅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嚴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開,芳香便傳遍天下。

[注釋〕①著:放進,置入。②混:混雜。芳塵:香塵。③乾坤:天地。

[賞析]從詩歌大的構思技巧來看,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詩人以梅自況,借梅花的高潔來表達自己堅守情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遠志。在具體表現手法中,詩歌將混世芳塵的普通桃李與冰雪林中的白梅對比,從而襯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潔。通過閱讀與分析,我們便知這首的主要的藝術手法是:托物言志,對比襯托。

[解說]這首詩歌詠了白梅的高潔品格。她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嚴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開,芳香便傳遍天下。詩人既是詠物,也是歌詠人的精神品格。 [點評]描寫的景物的特點:①耐寒、堅韌。首句中“冰雪”可見梅的生長環境極其惡劣,襯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堅韌風骨;②自甘寂寞,高潔脫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見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潔;③報春。三四句寫梅的報春,梅是有奉獻精神,公而無私的。詩人以梅自況,表現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榮華、高潔脫俗的志趣及公而無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儒道一體的思想體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藝術

梅的創始,和文學有密切關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豐神和風骨,使人們對梅花產生了無限珍愛的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侮花也就成為畫壇上盛極一時的題材了。

當時對畫梅最有創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仲仁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紙上而得到啟發,創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湯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此詩最大的特點是托物言志。詩先在

一、二句描繪墨梅的形象,然后在

三、四兩句寫墨梅的志愿,一個外表雖然并不嬌妍,但內在氣質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權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4、《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賞析 《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清】龔自珍

漠漠春蕪春不住,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②偏是無情偏解舞,蒙蒙撲面皆尺絮。

繡院深沈誰是主?一朵孤花,墻角明如許!莫怨無人來折枝,花開不合陽春暮。③ (1)作者介紹:龔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綠華吟榭詩草》。龔自珍為晚近文學的疏鑿開山手,其詞亦光怪陸離,不為前賢藩籬所限。

(2)注釋:①“鵲踏枝”即“蝶戀花”。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②漠漠春蕪:茫茫一片春草。春不?。捍喝チ?。③折?。憾徘锬铩督鹂|衣》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3)賞析:經世致用,原是龔自珍青年時期即深懷的抱負,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時以“努力為名儒,為名臣,勿愿為名士”戒教之。然而時代卻無情地偏偏要陷其于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龔自珍是慨然而憤懣了。對社會人生的感受和認識,首先來自人才選拔的科舉制給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龔定庵,嘉慶十五年(1810)應順天鄉試竟只中了個副榜,三年后再試又落榜,嚴峻的現實使敏銳于思的年輕的龔自珍省悟到時世與人才之間無可調和的沖突。這闋《鵲踏枝》就寫于這一時期這樣的心境中。不合時序,只能枉有癡情;“陽春”已暮,必然名花無主。詞人將“明如許”的“孤花”置于“藤刺牽衣”,春草叢蕪,飛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種反差是如此鮮明。龔自珍二十二歲時作的《金縷曲》中曾強烈表示不愿做雕蟲小技的匠工:“縱使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何嘗早早愿意“怨去吹簫,狂來說劍”,甚而去草野伴青燈?他的使命感,責任心是被現實剝蝕掉的。“無奈蒼狗看云,紅羊數劫,惘惘休提起!客氣漸多真氣少,汩沒心靈何已?千古聲名,百年擔負,事事違初意”,后來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詞中抒述的這番心聲,正印合著“花開不合陽春暮”的這個痛苦的判斷。“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和“一朵孤花,墻角明如許!”寫出了“廢”。

理解詩歌的情感范文第5篇

一、情感語言分析法 ....1.有些情感語言直接表露感情。

如下面的文字就直接表露感情,“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王維《山居即事》2008年高..考天津卷﹞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2008年高考.湖南卷﹚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謝枋得《小孤山》2008年高考安徽卷﹚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2008年高考廣東卷﹚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2008年高考江蘇卷﹚ “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秦觀《畫堂春》2008年高考山東卷﹚ 2.有些情感語言間接表露感情。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王安石《壬辰寒食》2008年高考上海卷﹚

“雪”與“朱”間接表達感情。“雪”隱喻白發,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著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這種感嘆之情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于衰老的感嘆之情更為深沉。

二、意象分析法 ..有些意象本身具有特定意義,詩詞中出現這些意象,我們要把這些特殊意義作優先考慮的鑒賞方向,進而把握其蘊含的感情。

如古詩詞中松、竹、梅、蘭、菊、柳、古道、鴻雁、紅豆等等都是詩人用以抒情的特定意象。“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謝枋得《武夷山中》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9題) 它的第2小題是: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那么此題的答案應是:表達了國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

有些意象不具有特定意義,但通過分析也可發現它蘊含的作者之情,因為詩詞中的意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總是傾注著作者的思想,包孕著作者的感情的,是為表達作者特定的情感服務的。只要真正理解了熔鑄作者感情的意象,就能深入領會詩詞的感情。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王安石《葛溪驛》2007年高考四川卷12題﹚它的第2小題是: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賞析。

要做好這道題,關鍵應抓住詩中熔鑄作者感情的主要意象,即殘月、滴漏、昏燈及疏桐鳴蟬。 那么正確答案應是: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的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疾、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得以更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的手法,借疏桐鳴蟬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三、細節分析法 ..細節描寫往往出現在詩詞的關鍵處,一個好的細節,可以有聲有色、細致入微,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甚至可以營造一種意境。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秦觀《畫堂春》下闕2008年高考山東卷14題﹚

第2小題是:“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變化?

根據細節分析法此題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此題答案應是:這兩句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用“撚花”、“放花”兩個細節表現了詞中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

四、典故分析法 ..古人作詩詞,往往用典較多,用典可使詩詞語言精練,又可增強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生動性、含蓄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詩人往往借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秦觀《畫堂春》上闕2008年高考山東卷14題﹚它的第1小題是: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上闕用了“杜鵑”的典故:杜鵑鳥俗稱布谷鳥,也叫子規、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叫,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其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由上可知,哀啼之杜鵑可表傷春或惜春之情。那么第1小題的答案應是:《畫堂春》詞的上闕,秦觀通過描寫哀啼之杜鵑、憔悴之杏園、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等殘春景象,表現詞人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五、背景分析法 ..言為心聲,任何一首詩或詞,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所處的環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關。鑒賞時,如果忽視作者作此詩詞時的背景,就不能準確理解其中蘊含的真實情感。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李彌遜《春日即事》2008年高考全國卷‖﹚它的第2小題是: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要做好這道題,必須注意題目的【注】1,這是一個重要的背景材料,其內容是:李彌遜„„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罷免。

這一背景材料,表明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及由此而感到的世態炎涼。

此題的答案應該是: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嘆世態炎涼的情緒,詩的

一、二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從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緒;

三、四句寫了詩人們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鳴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看出詩人對世態冷暖的感嘆。

以上五種是最主要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諸如詩眼分析法、意境分析法、所敘之事分析法等等。要真正能迅速準確的把握一首詩或詞所蘊含的情感,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幾種分析法。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1.對作品賞析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首聯從楊柳和春風寫起,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美景。 B.頷聯以“傾”、“漲”夸張地抒發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聯寫出了作者因過早衰老,只能辭官歸隱的遺憾。 D.詩歌以“客思”貫穿全篇,表現了客居他鄉的哀傷。 2.聯系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4分) ..

【注釋】

[1]寒食:節令名,在農歷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肚G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說客思如春風里的柳條之多.客思:他鄉之思.思:思緒,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4]巾:頭巾;雪:白發。 [5]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6]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 [7]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壬辰,1052年,時王安石31歲,時介甫任舒州通判(約五品或六品)。冶城,在今南京西。 寒食在清明前兩天,是仲春、季春交替時節。這是祭掃亡父時的作品。

王安石主張改革,但當時保守勢力強大,他的政治主張不能實施,因而有思隱退的情緒。按說,31歲當到副市長級的地方官,應當是仕途很順利了。但是王安石志向在做事而非做官,志向不得施展,必然會產生郁悶的情緒。

這首詩的手法多用夸張,有些像李白的風格。

首聯比喻起興。“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眼見春風楊柳,絲絲碧綠,本當愉悅,而詩人卻用楊柳來比自己的思緒,千條萬條,理不清,夸張。思什么?留下了懸念。

頷聯寫悼念先人,介甫父葬于江陵,這是在祭掃歸來的情緒。“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掃墓時流的眼淚,要把長江的水漲高了!夸張之極。悼念先人,思緒之一端也。然非此一端而已。

頸聯寫衰老。“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又是夸張。32歲的人,能衰老到哪里去?有白發,也不很多,面容憔悴,也不會憔悴到哪里去。然而,作者心里卻是衰老了。為什么?讀者去體會。

尾聯總括。“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軒冕,當官的所用的車和禮帽,借代仕途。雖然31歲就是地方高干了,可是詩人一點都不覺得高興,反而想歸隱了!反常。聯系詩人的抱負不得施展的境遇,這種心情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嗎?后來王安石變法,雖經遇到重重阻力,最終失敗,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在變法前就沒有想到過嗎?當然會想到。為了政治理想而不惜自己最終失敗,忘家、忘親、忘身,義無反顧地去奮斗,不正是一種英雄的品格嗎?失敗的英雄,比那些明哲保身的政客,不知高尚多少倍。所以說,不以成敗論英雄。

1.對作品賞析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首聯從楊柳和春風寫起,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美景。 B.頷聯以“傾”、“漲”夸張地抒發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聯寫出了作者因過早衰老,只能辭官歸隱的遺憾。 D.詩歌以“客思”貫穿全篇,表現了客居他鄉的哀傷。 2.聯系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4分) ..1.解析:A項,此寫春風楊柳的目的不是描繪春天美景,而是表現詩人的愁緒。C項,“只能辭官歸隱”的理解不對,所謂“但欲老漁樵”只是詩人對歸隱生活的一種向往。D項,詩中表達的感情比較復雜,不光有客思之愁,還有對青春逝去、老之將至的哀嘆,又有對為官不樂,有意歸隱的追求。

答案:B

2.答案:“雪”隱喻白發(1分),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1分),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1分)。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于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1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1)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評價古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較低。閱讀鑒賞古代詩歌要知人論世,命題者在這首詩后面附上了有關作者生平的簡要注解,這是考生應敏銳把握的一個重要信息。

結合這兩個注解閱讀本詩,可知該詩抒發了作為絕世孤臣的詩人的國破家亡之痛(從首句“十年無夢得還家”可見出詩人內心的幻滅感,從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隱喻意義:東南各地抗元武裝斗爭相繼告敗,復國理想已告破滅)。前兩句主要寫出了自己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捕而獨自隱居深山的孤獨,后兩句主要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操。詩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懷言志,從“獨立青峰野水涯”與“幾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見出詩人以.........“青峰”“梅花”自喻,顯露了自己卓拔不群、堅貞高潔的人格。

答:表達了破國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青峰、梅花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古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是即景抒懷,寫山雨過后天地的寂寥,表達了詩人的孤傲寥落的情懷。此句表面上是寫山中沉寂的氣象,但細細品讀,似乎使人聽到了他的嘆息,嘆息人間的萬馬齊喑。

答: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解析】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應是一首傷春之作,于春歸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單純銳感的柔情。

【鑒賞】: 此為春歸傷懷詞。

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寫來句句景語、情語,清秀柔美,深美婉約。

下片寫傷春之人。換頭“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畫面精美,情意深婉。而從“手捻花枝”,接以“放花無語”,又對“斜暉”,委婉含蓄,哀怨動人。全詞充分體現了少游詞出于心性之本質的纖柔婉約的特點。

開端“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三句,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不用重筆,寫“落花”只是“鋪徑”,寫“水”只是“平池”,寫“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明寫出春光之遲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著含斂的意致。所以下一句雖明寫出“春歸”二字,但也只是一種“無奈”之情,而并沒有斷腸長恨的呼號。這樣就見出一種纖柔婉麗之美。

下片,則由寫景而轉為寫人。過片“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花枝”兩句,情致更是柔婉動..人。試想“柳外畫樓”是何等精致美麗的所:“獨上”“憑欄”而更“手撚花枝”,又是何等幽微深婉的情意。

緊接著又寫下一句“放花無語對斜暉”,真是神來之筆。因為一般人寫到對花的愛賞多只不過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對花的愛賞之情,可是秦觀這首詞所寫的從“手撚花枝”到“放花無語”,卻是如此自然,如此無意,如此不自覺,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內心中一種敏銳深微的感動。當其“撚著花枝時,是何等愛花的深情,當其”放“卻花枝時,又是何等惜花的無奈。而”放花“之下,乃繼之以”無語“,便正因為此種深微細致的由愛花惜花而引起的內心中的一種幽微的感動,原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夠表達的。而又繼之以”對斜暉“三個字,便更增加了一種傷春無奈之情。上片既已經寫了”落紅鋪徑“與”無奈春歸“,可見花既將殘,春亦將盡,而今面對”斜暉“,則一日又復將終。”放花無語對斜暉“一句表達極深切的傷春之悲....感時只是極為含蓄地寫了一個”放花無語“的輕微的動作,和”對斜暉“的凝立的姿態,但卻隱然有一縷極深幽的哀感襲人而來。所以繼之以”此恨誰知“,才會使讀者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幽微之深恨。

理解詩歌的情感范文第6篇

任思念守望

看那一抹晚霞

飄渺了天邊的霓裳

聽那清風的夢囈

跨越了無窮的詩行

我們無法靠近

也無法阻擋

2.

假如不曾用心

回首的剎那

淚水為何在滴

假如不曾用心

想念的片刻

身影為何清晰

假如不曾用心

孤獨的時候

名字為何布滿紙上

假如不曾用心

相遇的那天

情景為何難以忘記

3.

什么也別說

把愛藏在心間

讓暖濕的淚在眸中繾綣

讓唇齒的牽用詩意翩躚

什么也別想

把情鑲入畫里面

讓幾瓣馨香浪漫寂靜

讓幾縷心燈溫柔月寒

什么也別說

什么也別想

就這樣,緊握一段不忘

攜手在蕩氣回腸的路上

4.

揚起塵埃里的浪花

隱約那日的脈動

輕輕劃過遐想

舊事又漣漪在朦朧中

憶起繁華中的碎念

曼妙那日的彩虹

悄悄走過悸動

悱惻又徘徊在眷念中

不要說夢囈太長

彎月垂釣不起那段天涯

不要說纏繞太緊

謊言經不起時間的考察

當韶華淪陷

美麗的神話居然摻了假

當風塵看穿

溫柔的陷阱也閃爍出淚花

5.

走在青石的小巷

任丁香在雨后滑落

那不曾擁有的花傘

做箋了流云的傳說

走在紅塵深處

任期盼在四季里斟酌

那不曾過夜的誓言

辜負了滿池的花朵

微風輕輕吹過

彼岸的燈火在遼闊

八月荷花又開

哪里能堅守江南的執著

隔著時空張望

唇齒留香已成過往

蓄著心湖的惆悵

浮躁的世界空有光芒

6.

坐一塵煙雨

念一生別離

心湖在流逝

墨香也搖弋

誰是我守護的衣缽

誰是我旖旎的不變

夢,跌落了夏花的撲朔

雨,打濕了殘存的久遠

對著白云

對著藍天

我一遍遍書寫

我一次次淚漣

7.

輕挽惆悵

碎影亂心房

雨已傾斜

夏也薄涼

嘆弱葉隨風而去

憐離枝痛淋悲愴

瘦了等待

謝了花香

踩著無助輾轉彷徨

心事又一次擱淺成殤

一眼回眸

執著徜徉

唯有那不舍的念想

仍尋你舊時的模樣

仍繾綣在文字里

上一篇:客戶回款承諾書范文下一篇:生產車間任務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