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范文

2023-09-22

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范文第1篇

創新創業教育是被聯合國稱為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的“第三本護照”。創新創業教育不是短期的知識技能教育, 也不是快速創建企業的教育。它是以創造性、創新性、開創性為內涵, 以知識技能教育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為主體, 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創新創業思維, 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素質, 使大學生敢于創新創業、善于創新創業、勇于創新創業為目標的素質教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有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 是建設知識經濟社會的迫切需要

2005年, 我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決策, 2012年7月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指出, “到2020年,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創新環境更加優化, 創新效益大幅提高, 創新人才競相涌現, 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 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黨的十八大更是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要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 建設創新型國家, 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 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 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 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機制。建設創新型國家, 關鍵是培養創新型人才, 基礎是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 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要力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創新創業理論與創新創業實踐相結合, 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創新創業思維, 提高創新創業能力與綜合素質, 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建設, 勇于投身社會實踐, 推進科技成果向實際生產的轉化,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貢獻。

2. 促進人才合理分配, 推進科技成果向生產的轉化

我國目前人才分布極其不均, 由于高校培養人才模式過于單一化、簡單化、模式化, 教育模式偏重于通識教育, 學科專業特點弱, 而導致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創建創新型國家需要高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敢想敢干、有經濟頭腦、善于發揮自身優勢、善于人際交往的創新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其自身特長結合高科技進行創業, 使最優秀的人才成為企業家, 繼而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很低, 據統計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6%-8%, 與發達國家的50%相差甚遠。人才高度密集的北京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率也只有20%。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促進大學生利用自身專業技能進行創新創業, 通過創辦中小型企業和研發新產品, 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3. 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增強我國的總

體競爭力

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敏捷性和創造性, 培養出具有獨創能力, 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積極進取開拓精神的人才。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使其在面向現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的經濟開放型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隨著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 世界各國的競爭日益突出, 經濟的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 其直接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培養綜合素質高且創新創業能力強, 抗打擊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是提高我國在世界的綜合競爭實力的迫切要求。我國當前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因此要加強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力度為支持國家發展提供所需人才。

二、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路徑

1. 創建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 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為滿足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 落實中央“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決策, 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激情, 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執行精神, 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 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 各高校在校內紛紛成立了以校園為依托的非營利性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比較典型的有中南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

中南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于2005年成立, 是一個集理論研究、創業教學與培訓、創新創業實踐、創業服務于一體的職能部門。中心由中國大學生創業網、大學生創業園、SIYB培訓項目管理部、模擬創業實訓項目管理部 (簡稱PF管理部) 、學生助理等五個學生組織和部門組成。

據統計, 自2005年起中心已經投入資金1 600多萬, 資助了2 500多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先后有19家學生公司獲得科技部創新基金710萬元無償資助, 有52家學生公司獲長沙市創業富民專項資金、長沙市科技計劃立項等各類資助共計378萬元。真正實現了以創業帶動就業。

東北農業大學于2009年在黑龍江省率先建立了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 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的效率, 中心實行“三帶一體”制度, 即領導班子帶領負責教師, 負責教師帶領優秀創業者, 優秀創業者帶領整體創業者, 共同推進創新創業中心的發展。這對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起到了促進作用, 第一, 領導班子帶領, 可以為創業者的實踐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第二, 負責老師的帶領可以使創業者的想法更加切合實際, 化理想為現實。第三, 優秀創業者的帶領可以加速創新創業中心的發展步伐, 完善創新創業想法, 實踐創新創業策劃。在中心的帶領下, 目前已發展了兩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培訓過上千名大學生, 推動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2. 引企入校, 加強校企合作

教育部在《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教職成[2011]6號) 中指出, 高校要實現與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1]。校企合作不僅可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基金扶持, 增加創新創業策劃實踐的可能性, 更可為創新創業學生提供技術指導, 業務咨詢等服務。多方校企合作可開拓學生視野, 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2007年河南農業大學利用與河南蓮花企業集團、河南天冠企業集團、河南金星啤酒集團等集團的合作的基礎上建立了研究生創新創業基地——“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蓮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創新基地”,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天冠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創新基地”, 并以研究生創新創業帶動本科生的創新創業實踐。

河南農業大學“以學校—企業共同體共創實習優良環境為主, 雙師型教師教學為輔”的獨特形式和模式, 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 為學生實踐提供了一個平臺。

東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中心利用與國內眾多知名企業合作, 如希波肉制品公司、蒙牛乳業、上海光明等公司的合作基礎上, 不斷拓寬合作的領域和內容, 將企業引入校園創新與創業實踐教育中, 與企業實行資源、信息共享。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實訓基地, 在校生可以進入企業進行參觀實習, 參與公司的生產、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進行崗位實習。學生可以得到高水平教師的指導, 與相關專業的科技人員進行技術交流, 有效彌補了學校實訓條件的不足, 為學生搭建了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提高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緊貼市場需求, 設置和調整創新創業中心的發展計劃, 將企業需求、標準、技術等資源引入創新創業中心的人才培養中。企業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項目資金, 定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對優秀的創新創業策劃提供創業基金, 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業激情, 促進優秀創新創業想法的實踐。

3. 實行產學研一體結合, 加大科技研發成果的產業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中明確提出:“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2]。產學研一體結合模式不僅可以促進高科技研究成果的產業化生產, 而且可以使學生掌握科學前沿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鍛煉創建企業所需的研發、生產、經營管理、銷售經濟一體化的能力。

青海大學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產學研結合辦學模式進行了探索, 建立了“課堂教學—實驗室教學—基本生產環節實習 (校內實習車間) —生產實踐 (校外實習基地) —課堂的本科教學”的教學模式;在科學研究上實現了“研究開發 (學校研究室) —產品小試 (學校實習車間) —產品中試開發 (企業) ”的科研成果轉化模式, 真正促進了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 提高了學生科研能力及實踐經驗的積累。

東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中心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科技研究能力, 將學生科研成果轉化為成型商品, 中心建立集研究、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商業體系。培養了一批批具有科技創新思維、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中心產學研一體結合的產品成為了一大特色, 如利用藍莓研制的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產品, 藍莓原漿、藍莓果醋、藍莓果醬等;自制面包以其物美價廉、不含工業防腐劑而美名遠揚, 自制紅腸更是每個來農大的人必買的一個特色, 自制山楂胡蘿卜汁已成功引來了千萬元的投資。

4. 創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校園孵化基地, 發揮基地輻射示范作用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 (教辦[2010]3號) 文件中指出:“加強創業基地建設, 打造全方位創業支撐平臺, 通過多種形式建立省級大學生創業實習和孵化基地, 充分發揮基地的輻射示范作用”[3], 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促進了實踐教育的發展。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向社會招商和利用自身特色與資源優勢建立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孵化基地由學生自愿組織的創業團隊成立公司, 以競標方式獲得經營權, 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激勵了學生的拼搏精神。

為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 東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于2009年首先建立了大學生健康吃吧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在健康吃吧創新創業校園孵化基地成功的帶領下, 中心又建立了西面來風大學生校園直營店校園孵化基地。

在校園孵化基地的建設中, 實施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 由創新創業中心的學生進行品牌選擇、與廠家協商、校內選址、采購及校內實體店的運營管理。實體店的經營真正地貼近了社會獨立實踐體, 在經營實踐中鍛煉了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 培養了學生的敏捷的思維, 使學生真正的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東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也在不斷努力爭取以現有的創業孵化基地為基礎, 孵化出更多創新創業實踐實體, 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親自進行創新創業實踐, 為本校乃至國內各高校的建設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提供借鑒。據統計, 黑龍江省已有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東方學院三所高校效仿東北農業在本校建立了大學創新創業中心, 其創新創業中心對人才的培養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結語

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 是經濟現代化、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為增加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綜合實力, 人才建設尤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改善教育模式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只有理論實踐結合的教育才能大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實力。而我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育, 為提高教學質量, 高等院校在加強創新創業理論教育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實踐教育創建大學校園實習基地, 培養出與社會“無縫連接”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編輯:汪曉]

摘要: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是目前中國高校教學熱點, 中國引入創新創業教育較晚, 尚處于探索階段, 創新創業實踐成功率較低, 創新創業型人才還很匱乏。為提高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水平, 探索人才培養的有效載體, 該文章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意義, 及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 以部分高校創新創業中心建設為實例, 探討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及對實踐中的問題的思索, 為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實踐,人才培養,校企合作

參考文獻

[1]徐景學.高職雙主體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前臺后院”模式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 2012 (1) :7-10.

[2]王靜康.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深化全國化工學科教育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 2011 (1) :1-12.

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范文第2篇

大學生創業活動萌發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3年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舉辦了首屆大學生創業競賽(他們稱之為商業計劃競賽),接著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在內的十多所大學,每年都舉辦這一類的競賽,并逐步輻射到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1999年,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在清華大學首開先河,大學生自主創立了北京視美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高校擴招,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配套制度沒跟上,高等教育體制上存在弊端,同時影響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此外,受部分大學畢業生缺乏職業化素質和社會經驗,社會適應能力差,誠信和社會責任心嚴重缺失等內外部因素的影響,雖然就業體制從“統招統分”轉變到“雙向選擇”,大學生獲得了自主擇業的權利,但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卻越來越大。大學畢業生一下子從社會精英變成需要社會解決就業崗位的弱勢群體。大學畢業生就業已經牽動千家萬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就業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畢業生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更關系到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更多的大學生開始有了“與其擔心失業不如自己創業”的想法,這不僅能夠解決了自己的工作問題,而且能夠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通過創業來擴大就業。而社會需求日益多樣化必導致新的產品和新的行業不斷涌現,這種社會需求給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此外國家及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二、創新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大學生創業熱情高漲,但時至今日,大學生創業多以失敗告終,約占總數的85%。對大學生創業失敗的直接原因,可以歸結為:經驗不足,使得創業計劃常陷于“紙上談兵”或“理想”狀態;缺乏良好的心態,不能很好地處理成功與失敗;資金缺乏以及各種不可預見因素對創業產生致命的影響。以現代高技術為主導的知識經濟,其本質是創新。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創新的速度、方向決定創業的成敗。因此大學畢業生創業,關鍵是必須具備創新能力。

創新是人的心理中創造性的成分,它涉及到人在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創造性因素,也包含在個性、氣質和能力等一系列個性心理特征中。創新是發明和發現新方式并用以處理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加以構思,進行新組合,發展新思想,發展新理論,以便產生某種新產品和以新的方式解決前人未曾解決的各種問題的能力。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創新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等。觀念創新是創新的前提和先導,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識和智慧,通過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價值;技術創新是創新體系中的“軀體”,起主導作用,它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一個企業的競爭能力;制度創新是創新體系的“翅膀”,具有保證和促進作用;市場創新是創新體系的“翅膀”,因為創新要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同時還要能經受得起市場的檢驗;管理創新是創新體系的“尾巴”,它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它要對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和整合,并產生1+1>2的效果。由此看出創新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以觀念創新為先導,技術創新為依托,市場創新為保障的從新思想的產生到產品設計、試制、生產、營銷和市場化的一系列行為。

三、創造條件,加強創新教育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通過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創新教育實現的。長期以來,在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老師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利用記憶的規律和特點,教學生如何學得快、記得牢,在考試中怎么樣提取記憶中的無論是理解還是不理解的標準答案,致使部分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定式,辦事情就在一個框框里進行,不敢越雷池一步,無創新意識。然而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是依賴于人的記憶和由此而導致的重復,更多的是人的思考和由此帶來的創新能力。我國的大學生缺乏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思維和意識。

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發揮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為此,高校應創造條件,從各方面加強創新教育。

(一)構建創新教育課程體系

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通過課程這個核心環節來實現。建立滲透創新教育內容、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的課程設置必須結合當代科技發展的新特點——各學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時,又呈現出高度融合的趨勢。這就要求學科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既要有精深專業的知識,更要有其他學科廣博的知識。因而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需拓寬課程選擇面,完善課程轉換體系,使學生可以跨專業、跨院系學習;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實施主輔修學習制度,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實施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將第二課堂開展的思想教育活動、科技創新活動、文化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納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將課內培養與課外培養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開設“創新學分”課程,訓練學生的靈活性思維、求異型思維、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思維。開發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精確性、敏捷性及變通性,激活他們的創新潛能和創新的主動性,掌握創新思維的策略。

(二)引入創新指標的教育評價

傳統評價體系有著科學嚴謹的優勢,如果將傳統的評價體系融入創新精神,構建多元的、立體的教學評價體系,必將促進創新教育的實施。如建立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激勵機制;重視學生的參與過程,改變那種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評價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質量的知識質量觀,構建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學生的發言,參與討論、試驗等方面也作為評價的一個方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同時學校給教師適當的權利,教師根據課程特點、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如書面答卷、科研論文、產品設計、社會調查報告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測試,做到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綜合考評,以此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三)搭建實踐平臺

創新教育不能脫離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創新能力才能經得起社會檢驗。學生在學校學習大量的書本知識與間接經驗是必要的,但必須安排相應的實踐環節。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馬克思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給予充分肯定,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教育目標,而教育目標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工作者應高度認識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學到的知識必須運用于實踐,這樣才能發揮理論知識的效用,才能在實踐中創新發展。因此,在抓好理論教學的同時必須擺正實踐教學的位置,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檢查和質量評估,及時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學校應保持與社會各部門、企業的協作和聯系,為學生開設第二課堂,提供一切可能機會使學生熟悉社會、熟悉本專業知識和實踐過程中的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培養和訓練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創新與個性不可分,良好的個性在創新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只注重學生的共性培養,忽視學生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發展,把個性發展與達到統一的培養目標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對立起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創新能力的開發有賴于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與運用。因此,對于高等教育來說,首先應當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和培養學生個性。把對學生的潛能開發、個性發展作為基本出發點,對學生的正當興趣和愛好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支持,特別是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給予鼓勵,不拘一格為具有不同志向和稟賦的學生提供多種發展方向和途徑;努力為學生創造張揚個性的教學環境、民主協商的探索氛圍,讓他們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特點及興趣愛好構筑自身的知識結構,使每個學生的個性才能在其天賦允許的范圍內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戰略性問題,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是否能夠承擔起振興民族大業的重要課題。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既是當代大學的責任,也是當代大學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劉宗安.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黃寶強.創新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吳起華.打造大學生創業能力應對畢業生就業難題[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9).

[4]張紅保.淺議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6,(24).

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范文第3篇

一、高校普及公共舞蹈教育的意義

(一) 培養形象思維能力

舞蹈是屬于表現思想情感的藝術, 是一種形象思維范疇的活動。它融詩、畫、音樂于一體, 人們置身其中能夠憑借感覺、知覺、想象、情感、思維等引起精神上的高度興奮, 展開聯想, 思維方式變得活躍, 開發創造性思維, 有利于學生大腦的充分開發。

(二) 提高審美能力

舞蹈是審美教育的重要方式, 以情動人、以美感人。舞蹈作品通過人體動態所塑造的一系列優美形象, 激發人的情感表現與生理運動, 使人能從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中獲得審美享受, 陶冶人們情操、凈化人們思想、提高人們審美情趣和審美水平。

(三) 增強健身交際作用

舞蹈是一種全身心投入而又放松的運動。那悅耳動聽的樂曲使人的胃腸蠕動、心臟跳動、肌肉收縮與擴張產生統一的和諧共振, 使人胸懷舒暢、心曠神怡。極富動感的形象和優美的音樂旋律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 讓人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有助于大學生溝通情感、擴大社會交際。節奏明快流暢的曲調與協調一致的舞步能調劑人際關系, 消除憂愁情緒, 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二、高校普及公共舞蹈教育的現狀

(一) 課程設置不能滿足需求

公共舞蹈教育的課程設置, 多以形體訓練和舞蹈欣賞課居多, 內容單一, 且演出活動較少, 大多數學生認為課程并不能滿足其需求?,F有的課時量較少, 基本上一學期只有幾堂課, 無法滿足他們對舞蹈的熱情。高校學生喜歡的舞蹈公共課程內容 (見圖1) , 以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舞為最多, 學生普遍認為現代舞更容易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社會交際更方便。

(二) 教學資源供應不足

相比專業舞蹈教育來說, 公共舞蹈教育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都較簡陋。公共舞蹈教育幾乎沒有或只有一個很小的教室, 只有音響、電視等最基本的基礎設施, 其他鋼琴、電腦等各類多媒體教學設備都沒有。在管理上, 歸屬于團委或教務處, 很多老師認為不需要專業舞蹈知識的人員參與教學管理工作, 更沒有規定性的指導教材。在師資力量上, 公共舞蹈教育更是兼職老師居多, 人員流動性大, 職稱級別偏低 (見圖2) 。

(三) 教育實踐缺乏

由于高校舞蹈公共課的教師主要是兼職教師, 其專業演出任務很都重, 無暇再組織公共舞蹈課的學生參與演出實踐 (見圖3) 。但大多數選修舞蹈的學生都愿意參加演出實踐活動或文藝類的教育實習, 能夠展示一下自身的風采, 豐富課外生活。

三、高校普及公共舞蹈教育的有效實施

(一)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學習公共舞蹈課的學生, 絕大數沒有接受過舞蹈訓練, 缺乏舞蹈基礎。制定訓練方案時, 要盡量避免身體上的傷害, 盡量縮小舞蹈基本功強度和開度的訓練, 改編基本功及技巧要求過高的動作。課程設置要保證內容豐富多彩, 開設古典舞、芭蕾舞、民間舞、現代舞、爵士舞、舞蹈史論、舞蹈鑒賞、舞蹈創編等多元化選課內容, 將舞蹈實踐與舞蹈賞析動靜相結合。根據學生的需求, 在層次上分為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三種類型。在學校內開展舞蹈社團活動, 教師要多提供機會給每一個學生參加演出實踐活動。

(二) 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能力

從事公共舞蹈教育的教師, 不能從專業舞蹈教學的觀念出發。要強調舞蹈的審美核心, 要讓大學生用心去感受舞蹈, 提高發現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要強調育人為本,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 通過身體動作訓練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品格, 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要強調師生交流, 作為學生的朋友來促進和引導學生學習,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簡練而準確的動作喚起學生的興趣, 使學生把握學習舞蹈的方法。舞蹈教師要保證準確到位的舞蹈動作示范, 給學生視覺上美的刺激, 并從一開始就建立正確完整的動作形象。

摘要:舞蹈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 能夠開啟學生的心智和靈魂, 對高校培養綜合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高校普及公共舞蹈教育的意義, 系統總結目前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現狀, 繼而提出普及公共舞蹈教育的有效實施措施。

關鍵詞:高校,公共舞蹈教育,意義,實施

參考文獻

[1]汪以平主編.舞蹈藝術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郭婷婷.中國高校專業舞蹈教育與公共舞蹈教育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 2009.

[3]周萍, 黃奕華主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組合編排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范文第4篇

一、民辦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關鍵: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開展民辦高校創業教育”的理念寓意是:教師和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開展此教育理念的倡導者和實施者。教育的希望在教師, 沒有一流的教師, 很難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因而, 發揮教師的主體精神和創造性, 確立教師的核心地位, 是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先決條件。同時, 民辦高校的教師還應該明白, “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 突出學生個人的發展。因為學生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 也是教育的歸宿;學生是教育的基礎, 更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須以學生為本, 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 更是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具體要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 “以人為本開展民辦高校創業教育”要重視學生的自身發展, 通過創業教育文化的傳遞、內化、選擇和創新, 將個體的發展同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統一起來, 同時將個體的人文精神同科學精神統一起來, 充分挖掘個體的智能, 這樣, 能夠使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正確地進行知識選擇和創新, 從而使學生在創業中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和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創業教育, 英文全稱為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也可翻譯為“創業精神教育”或“企業家精神教育”。在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 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創業教育從狹義上來講是學校開設創業學課程, 給學生教授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等, 使學生掌握創業的本領和技巧。創業教育以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塑造為核心、以培養開創型人才為目的, 并將其內化成大學生自身的素質, 以催生時機成熟條件下的創業人才, 這樣一來, 就很好地促進了高等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而民辦高校的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拼搏精神、實干精神和奉獻精神來激發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品質的教育。民辦高校的創業教育應從以下方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一, 教育理念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一切以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為出發點。其二, 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 不斷滿足學生知識增長和就業發展的需要。其基本任務一是幫助民辦高校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己、了解就業形勢, 了解勞動力市場的現狀,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二是培養民辦高校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 培養民辦高校學生自立、自強、自信、自主的創業精神;三是指導民辦高校學生積累創業知識, 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提高自主創業的能力;四是向民辦高校學生提供各種創業信息, 幫助其選擇創業方向, 作好創業準備。

二、民辦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意義

(一) 以人為本開展創業教育是民辦高校發展的需要

高校擴招使民辦高校的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學生自主創業順理成章成為拓寬就業渠道的新途徑。與公辦高校相比, 民辦高校還比較年輕, 辦學經驗欠缺。由于資金不足, 導致一些院校的實驗、實訓的條件較差, 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社會的要求, 這導致目前社會對民辦高校學生的認可度不高, 從而出現民辦高校生源匱乏, 學生就業更困難的現象。為了提高學校聲譽、解決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民辦高校必須領先且優質地開展以人為本的創業教育。以人為本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是大學生個體生存、發展、適應社會的現實內在需要。創業教育的價值并不是要求每個學生去開辦一個企業, 而是要教會學生具有創業的意識和精神, 同時具有企業家的思維方式, 在時機成熟時一舉創業成功。這樣可以為國家積蓄大量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同時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民辦高校的知名度。雖然這個發展過程比較長, 但我們要著眼于民辦高校的長遠發展, 而民辦高校要善于抓住機遇。創業教育是轉變中國傳統辦學思想的表現, 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和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也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在當前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 社會要求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與自主研發能力, 而學生能力的好壞又是評價學校優劣的標準。所以, 當前民辦高校很有必要抓住機遇, 贏得先機, 實施“以人為本的創業教育”理念。此教育理念可使民辦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 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積極參與社會競爭, 在時機成熟時走向自主創業的道路。成功的創業教育可以大大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這對于民辦高校的生存乃至和諧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二) 有利于提升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

在未來的高校競爭中, 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將是培養出來了多少為社會認可的優秀學生。目前, 創業教育在我國還處于起步和試驗階段。教育部進行創業教育試點是在探索如何進行素質教育, 促進了高等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讓高校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既然教育部要在高等教育中擴大規模, 推動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 那我們民辦高校就應該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正確的定位, 抓住一切機遇, 辦出自己的特色。民辦高校雖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 但要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 必須深化改革、提升辦學能力、大力發展創業教育, 引導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積極創業, 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人才, 這樣才能提升民辦高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民辦高校如果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適應能力強的學生, 就能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無形之中也在為我國民辦高校的創新發展和提升檔次爭光添彩。

(三) 是促進民辦大學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黃河科技學院作為民辦高校發展的一面旗幟, 從胡大白校長30元起家到擁有今天的現代化、數字化校園的事實證明:黃河科技學院之所以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高校中越走越穩, 是因為它在發展自己的特色辦學理念——一切為了學生, 為了學生的一切。學院發展的艱辛歷程為學生樹立了創業的榜樣。學院非常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如首次在高校中成立校衛隊。這一組織成為學生提升能力、追求最大程度個性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大熔爐。學院在強調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 更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為拓展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空間, 學院成立了校辦工廠, 定期舉辦大學生辯論賽、就業指導、畢業設計大賽等, 其目的就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和途徑開展創業教育, 為創業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豐富了學生的創業知識, 培養了他們的創業能力, 激發了學生的創業欲望, 提升了他們的創業素質。

(四) 是進一步深化民辦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隨著大學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加快,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已非常嚴峻,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異常普遍, 這種現象在民辦高校中更為嚴重。如果民辦高校大學生沒有自己的特長, 那就更難就業。而創業教育要求高等院校培養出更多具有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很強, 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分工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因此, 加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加強大學生的創業教育, 這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 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積極參與社會競爭, 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摘要:創業教育是當前中國引進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 同時也是民辦高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以人為本開展民辦高校創業教育的內涵, 闡述了創業教育對于民辦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性, 并就民辦高校如何開展以人為本的創業教育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以人為本,民辦高校,創業教育

參考文獻

[1]郭萬牛, 楊蓉, 伏永祥.大學生創業教育對策研究[J].江蘇高教, 2009 (1) :119-121.

[2]魏漢琴, 李寶江.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初探[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9 (1) :67-68.

[3]吳松嶺.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 (高教研究與評估) , 2008 (11) :35-37.

[4]侯文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8 (9) :158-160.

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范文第5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針對大學生思想變化的特點和發展規律,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崇高信念,培養高尚的情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 教育內容過多強調理論教育

目前許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傾向于給學生灌輸理論規范,希望把學生培養成遵守社會秩序和規范的個體,忽略了其獨立人格、責權意識、反思能力等。在教育過程中更多強調正面的理論教育,忽視了一些現實的思想言論,并有意回避一些社會現實矛盾,學生所受的教育與其生活世界割裂開來,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這種與實際脫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缺乏現實活力的,其教育意義自然也大打折扣。

2. 教育方法單一

教育方式上,重形式,輕內容;重灌輸,輕疏導;重言教,輕身教。過多依靠行政手段搞活動,作報告,造輿論,采取“我說你聽”的“一對多”的方式,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狀態和感受,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甚至引起了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教育魅力。

3. 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

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過多地強調其對于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意義,卻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個體價值和主體地位,不利于同時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者往往將對先進分子的要求作為全部學生的道德標準,未能考慮學生的參差不齊和實際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沒有起到應有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4. 心理健康教育環節薄弱

大學時期是學生心理變化中自我創造、自我實現的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重視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人生觀、世界觀,沒有從全方位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沒有從心理學角度把培養人的心理素質、適應社會能力等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予以重視。由于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惡性事情逐漸增多,學生心理上應變能力差,適應環境能力差,處理問題理想化、簡單化,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和現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依托,借助教育學、社會學、生理學等多種學科理論,根據大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教育和引導學生發展正常的智力,培養穩定而快樂的情緒、高尚的情感、頑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人際關系,開發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 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簡單地把學生的心理測量、咨詢和治療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作用。高校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應有的地位,忽視了幫助學生自我認知、處理自己與周圍人的關系、正確面對生活等方面的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尤其是專業心理咨詢教師的數量堪憂。按照國際標準,高校心理咨詢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應為1∶500,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在校生規模為13500人,專職心理咨詢師僅4人,師資力量的匱乏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障礙。

3. 教育內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

當前高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不清晰,理論上,研究不深入;內容上,不夠系統完善;方法上,仍處于簡單模仿的水平;教育形式上,枯燥單調,學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識和提高心理調節適應能力的途徑單一。許多高校仍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上,把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危機干預作為主要的出發點,重治療性咨詢,輕發展性咨詢,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條件,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原則;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原理,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的結合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

(一)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確的方法論指導

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心理問題,考慮心理、生理和社會因素之間的相互制約和影響;以歷史—邏輯—現實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要考慮其發生源頭、發展過程、發展方向和客觀規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考慮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個體差異,不能以固定的價值取向評論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勢利導。

(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發展提供良好機會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雖然在高校教育中蓬勃開展起來,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還存在許多不足。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都需要廣泛、深入、科學地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諸多有益可取的原則和方法,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表揚與批評相結合的原則,引導、榜樣示范、實踐鍛煉的方法等。這些原則與方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和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發展需借鑒這些原則和方法作為引導方向,在實踐中滲透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拓展自身的實施渠道和途徑。

(三)拓寬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理論課教學、報告講座等集體教育形式開展,采取自上而下、強制性教育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處于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理論說服、榜樣、評價等教育,強調社會標準的要求,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內心想法往往被忽視。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個別教育主要有心理測驗、精神分析、個別會談、心理咨詢等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方式解決自我問題,其方法主要是以“聽”為主,采取人性化的、平等的交流方式,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進行疏導和引領,這些方法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欠缺的。因此,二者的結合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適當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從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出發,遵循其心理活動規律,把育“德”與育“心”更好地結合。

(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預見性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缺乏對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心理規律的深刻認識,往往容易把學生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不合理認知、不當行為簡單地歸結為道德品質問題。這種簡單、妄下結論的態度和做法,不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大打折扣,而且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和抵觸逆反心理。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可以了解大學生的情緒、動機、興趣、氣質、性格等方面的特點,有效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況,而且還可從更深層次上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發展動態,預測大學生的思想傾向性以及行為,發現潛在思想問題,開展有針對性教育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見性和針對性。

(五)有利于豐富二者的內涵和內容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學生在政治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等高層次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教會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國家,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等。心理健康教育適當擴充與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如自我意識的健全,健康個性心理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職業選擇、挫折承受能力、情緒調適及人際交往的能力的培養等。

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方面等高層次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等較低層次的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極大地豐富了二者的內涵和內容。

(六)有利于增強二者的教育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一種從社會到個人,從外到內的教育模式,往往關注社會對個人道德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從個人到集體、社會,從內及外的教育活動,它的價值在于滿足價值主體的內在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尊重理解,有助于構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平等與對話”的平臺;心理健康教育中“助人自助,促人自悟”的人本主義理念和關注個體內在需求的觀點,有助于構筑起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本,充分實現其自由全面發展”的平臺。

二者的結合遵循層次性原則,按照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心理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實施教育,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和心理素質,實現低層次教育和高層次教育的完美結合,有效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使學生具有更健康的心理品質、更遠大的理想和更優秀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作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四有”接班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其成長成才的必要基礎。高校的人才培養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性作用和契合發展,以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安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論析[D].山東大學,2009.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3]陳昆華.高職高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及其對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1.

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范文第6篇

(一) 標準化宿舍建設缺失

學校將宿舍管理主要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環境, 并未將其融入學校的教育管理目標當中。宿舍作為學生的日常生活之所, 校方單方面認為學生宿舍管理僅僅是學校的后勤管理工作, 只需要完成日常的衛生、安全、秩序即可。對宿舍的標準化建設要求較低, 既缺少標準的宿舍環境與服務設施的建設, 在宿舍管理的規定的制定與執行也是大相徑庭。

(二) 學生宿舍中自我管理能力較低

學生是一個較為單純的群體, 處于近似相同年紀的群體會產生心里互動, 如果宿舍中同學之間相處友善, 就會形成一個和諧有愛的環境, 學生的心理健康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但是如果宿舍之間存在很多的爭吵、誤解、互相攻擊的行為, 宿舍就會形成一個較為惡劣的環境, 對學生的影響極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較低, 因此在很多的宿舍事件當中不能做到正確的處理, 常常發生宿舍打架斗毆的事件以及舍友互相傷害的事件。校方對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宿舍關系的思想教育較少, 學生只能依靠自身或者他人的做法采取行動。惡劣的后果有:一是群體的消極影響;二是集體的信仰失調;三是不務正業。這些現象在宿舍中的影響極大, 對學生上進的心態也有很大的影響。

(三) 高校宿舍管理人員的思想素質較低

在學校的宿舍管理當中, 宿舍管理人員的素質較低, 在參與宿舍的管理過程當中, 管理的方式以及語言表達不夠文明與科學, 比如某高校的衛生清理人員每日都會通過語言攻擊宿舍中的學生, 還會與其他的衛生打掃人員在宿舍中說些不文明話語, 嚴重影響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宿舍管理缺少嚴格的管理與行為規范, 很多情況下宿舍的管理人員只重視對學生的日常服務管理, 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但是對于高等教學的學生來說, 宿舍的管理應當日常服務與思想教育相融合, 將宿舍轉化為教育的延伸場所, 以德育人, 提升學生在宿舍群居環境中的思想建設。

(四) 宿舍思想教育采取一鍋端的方式

同一級進校的新生具備不同的思想素質, 但是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宿舍管理的規定與辦法一般采取一鍋端的形式, 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得宿舍的思想政治管理效果較低, 既不能針對大專生思想意識的欠缺做出相應的補充與提升, 過多的思想道德教育還會增加本科生的反感。

二、加強高校學生宿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 打造標準化寢室

首先, 加強學校宿舍的硬件基礎設施, 完善學生的宿舍服務功能。學生宿舍的功能較為單一, 這一點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生對宿舍環境的要求, 學生的不滿也能夠加深學生對宿舍管理規定反感, 因此提升學生的住宿標準, 提高學生生活環境的質量非常重要。學校在建設宿舍的過程中應當考慮長遠的發展, 以力求學生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其次宿舍管理的制度化建設。標準化的寢室需要相應的管理制度作為依托, 優秀的管理制度是培養學生思想意識的前提, 也是建設和諧宿舍的重要條件, 在以集體化生活的環境中需要完善的制度為之保駕護航。一方面, 制度管理宿舍, 約束宿舍的人員;另一方面要制定能夠以學生為中心, 能夠吸引學生自覺主動遵守的制度, 實現培養學生思想建設的目標。

(二) 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對于高校學生來說, 大一在校期間受到學校管理的約束, 具有一定的服務意識, 能夠在宿舍的管理規定當中切實的履行學校宿舍管理規定。但是一旦學生外出實習回來之后, 在面對宿舍管理規定的面前就會變得懶散, 甚至對宿舍管理規定置之不理。這主要在于學生對宿舍的規定認識不夠, 沒有形成主動遵守宿舍管理規定的意識, 因此就需要在大一時期加強學生對宿舍環境的認識, 使其明確自身的行為對宿舍、朋友產生的影響, 以及對宿舍管理規定的深刻認識。重點在于提升學生對宿舍管理規定的深刻認識, 使其能夠保持長久的遵守規定的潛意識行為。在這一方面, 可以將權力下放, 校方建設學生團隊的宿舍管理人員, 將宿舍的管理分配到學生的日常管理當中, 發揮班級負責人在學生團隊中的積極作用。此外班級還可以開設宿舍文化建設活動, 建設以人為本的理念, 宿舍團體相互監督, 共同建設良好的宿舍環境, 打造文明的宿舍文化。力圖通過積極的文化氛圍影響學生, 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養, 將建設文明的宿舍理念深入人心。

(三) 提升宿舍管理人員的思想教育素質

提升宿舍管理人員的個人素養和職業道德, 在面對學生的違反紀律的時候要以科學的語言和文明的語言對其進行教導。目前很多學生的個人尊嚴意識強烈, 但是遵紀守規的意識較弱, 在面對宿管人員的勸說與教育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宿管人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時候需要對學生進行實事分析, 以德服人、以禮服人, 增強自身文明用語, 注重學生的感受, 不以強勢的態度對待學生, 增強學生的逆反心理。宿舍管理人員要加強對學生的日常心里教育, 情真意切, 切實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此外對宿舍的衛生人員也應加強素質教育, 維修宿舍胡與衛生管理人員注意自身的外在形象, 不得在宿舍當中謾罵或者非議, 減少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四) 普遍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方式

在學生的宿舍管理過程當中應當采取普遍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方式。

普遍教育是指大眾化的、基礎的思想教育內容, 而個別教育是針對具體學生的行為采取的思想教育活動。普遍教育一般有宿舍管理規范、學校管理條例等等。教育的深層次提升在于針對個別學生或者某一類突出現象的教育活動。宿舍的管理需要分析學生的素養層次, 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同一級的學生雖然同是進校, 但是不一定具備相同的道德素養, 在人品、性格上面還具有一定的差異。學校應當對其加強思想素質教育與宿舍管理的思想教育, 對其中思想素質較低的人員采取特殊的思想教育。尤其要注意針對高校學生對自身尊嚴的維護, 盡量使其能夠放下自身的面子, 認真思考自身的存在的缺陷。

三、結束語

高校的思想教育建設對學生全面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也是加強學生的交流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和遵紀守法意識的重要陣地。本文力求加強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設, 提升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素質的雙重發展, 提升我國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摘要:高校學生宿舍管理是現代教育發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 也是思想教育建設的重要組成區域和教育領地。提升高校宿舍的思想道德建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 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認識。本文主要針對高校宿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以求提升宿舍管理中的思想道德建設。

關鍵詞:高校學生,宿舍管理,思想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 蔣春梅.淺析我國高校宿舍思想道德建設現狀[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2.

[2] 全志宇.關于我國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的研究[J].企業家天地月刊, 2013.

[3] 張艷秋.論我國高校宿舍管理中思想道德的現狀及對策[D].學理論, 2013.

上一篇:情緒管理心得體會范文下一篇:愛你有多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